時間:2023-02-28 15:28: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需求分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物流管理的客戶服務客戶服務是營銷與物流的關鍵接口,對開發和保持客戶忠誠度以及延續客戶滿意度意義重大
物流的客戶服務內容包括備貨保證、輸送保證和品質保證,也就是擁有客戶所期望的商品,符合客戶所期望的質量,在客戶期望的時間內傳遞商品。物流客戶服務的基本要素分為交易前的要素、交易中的要素和交易后的要素,這也類似于市場營銷中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交易前要素與客戶服務政策密切聯系,物流企業要向客戶提供一套客戶服務政策指南,讓客戶知道企業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服務標準如何,以及客戶反饋信息的方法和應急事件的處理程序,該政策應保持相對穩定,使客戶有一種信任感和穩定感。交易中的要素與客戶服務聯系密切,準確的訂貨信息、快捷的訂貨方式、可接受的訂貨周期、妥善的缺貨處理等,都需要企業在訂貨、庫存、運輸、數據處理、特殊情況處理等方面反應迅速、處理及時,建立商品的運送與商品的質量同樣重要的服務理念。交易后的要素容易被忽視,但卻極大影響客戶滿意度,安裝、質量保證、修理和配件提供必須及時,定期的商品售后跟蹤、妥善的客戶投訴處理、索賠和退貨以及商品的暫時替補,可以讓消費者消除不滿意,培養更忠誠的客戶[1]。只有做好客戶服務,才能真正使客戶再次光臨。令人滿意的服務,或者合意的客戶投訴解決方式,是組織能真正在客戶中揚名的重要途徑。因此,通過出色的、個性化的客戶服務,物流能大大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
2物流管理如何使客戶滿意
2.1發現客戶需求物流企業要關注的不是企業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而是客戶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因此暫且不要把資金和精力放在物流設施的建設上,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物流市場的分析、預測和開發上,研究和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和欲求,作到有的放矢。只要企業能夠確切知道“客戶真正需要什么”,企業的短期、中期、長期服務項目都會發生變化。
2.1.1發現客戶的主要需求和關鍵性需求因素。客戶的需求常常是多方面的,如時間節約、資金占用降低,市場競爭能力增強等等,在眾多需求中,不同的客戶其關鍵性需求有所不同。大型企業對物流服務更多的關注能否為其提供一體化和系統化的物流方案,在提升整體物流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而中小企業則關心通過物流的外包能否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只有充分了解目標客戶的需求,量體裁衣,才能設計一個為客戶所接受的個性化的物流方案。發現客戶需求的主要途徑,首先是有效和深入的客戶溝通,可以通過用戶調查表、用戶拜訪等方式,了解客戶短期、中期甚至長期的發展戰略、業務要求、服務對象的特點以及對物流服務的深層次的要求,排列出客戶對物流服務的關鍵性需求因素;其次,通過客戶對物流服務的反應,分析其最敏感的反應因素,可以通過客戶回訪、客戶跟蹤調查、客戶的意見反應等途徑,找出客戶最關注的服務要素,從中發現關鍵需求。
2.1.2注意客戶需求的變化趨勢。變化之一,客戶綜合物流服務需求快速增長。一些外資、合資和國內的先導企業不再片面追求物流企業的某項專業優勢,而開始注重物流企業的整體綜合管理與服務優勢,將外包方法逐步轉向綜合物流整體外包的方式,以解決物流服務鏈的銜接問題,從整體上實現物流供應鏈的高效率與低成本[2]。變化之二,客戶的全國物流管理一體化需求快速增長。以全國性制造企業與分銷企業為代表的客戶出現了全國一體化的物流需求,希望由一家符合企業要求的物流企業承擔全國各分支機構的整體物流服務任務,立足全國物流體系的建立,從供應鏈再造的角度出發提高全國物流整體效率,完成物流體系與客戶全國供應鏈發展戰略同步的發展目標[2]。
2.2滿足客戶需求首先,按照客戶需求設計一套系統的物流解決方案是滿足客戶需求的關鍵所在。該方案應全面考慮客戶的現實和潛在需求、近期和遠期的發展目標,充分利用公司現有的資源以及社會資源,從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兩方面實現與客戶的雙贏效果。其次,是方案的有效實施。實施前,要向客戶提供客戶服務政策指南,明確所提供服務的內容、標準、信息反饋方式等,公司內部的組織機構要保證政策的運作和糾正措施溝通方便、問題處理及時。實施中,要使客戶能獲得準確的訂貨信息、盡可能短的訂貨周期以及便利的訂貨方式。物流公司要注意3個問題,一是客戶特殊要求的處理,只要承諾了就必須滿足要求;二是與客戶的有效溝通,無論是缺貨、延遲到貨、信息錯誤都要及時告知客戶,取得客戶諒解;三是商品的替代處理,一旦出現缺貨,能以其他同等功能的產品替代,滿足客戶的及時性需求。實施后,安裝、質量保證、修理、配件提供和服務跟蹤與交易同樣重要,尤其是正確地處理客戶投訴、索賠和退貨,并且在接受服務時提供備用品以消除客戶的不便,是有效降低客戶不滿意,提高客戶忠誠度的重要途徑。第三,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面對客戶綜合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長,專業物流企業的經營方向與目標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資產型物流企業由于物流資產的流動性差,因此將在充分發揮資產優勢,做專做精上下功夫;管理型物流企業由于企業優勢集中在管理體系上,因此,可以重點從提高綜合物流服務管理能力入手,提高綜合物流服務的管理與協調能力,適應專業物流客戶的需求變化并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2]。比如一站式服務,滿足客戶對物流需求的綜合性需求。面對客戶全國性物流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現代專業物流企業不僅僅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區域物流的改進與提升上,同時應該同步發展企業的全國性發展戰略。物流企業要根據客戶的布局、客戶的服務要求以及客戶的發展戰略規劃全國性的物流網絡,提出資源整合的、優化客戶的全國供應鏈體系的解決方案。
3物流管理對提升客戶滿意度的貢獻
3.1有效的客戶溝通物流環節可以實現與客戶的零接觸,可以第一時間獲得客戶的各種意見、需求、反映,利用物流的這一特點,實現與客戶的信息互動,及時了解客戶需求信息,在提供客戶滿意服務的同時,實現企業盈利。首先,企業要建立一個溝通的平臺客戶的信息及意見可以通過各種暢通的渠道進行交流,客戶可以通過銷售人員、互聯網、呼叫中心和其他渠道,了解產品信息、訂貨信息、服務項目,同時要使客戶能夠表達對產品和服務需求、接受服務的意見和要求,并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其次,企業要將客戶資料和客戶信息進行收集和處理,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據以發展企業的新業務,改進現有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具體的實施方法可以通過軟件技術進行信息整合,建立數據倉庫、客戶信息平臺、客戶支持和客戶交互平臺,通過對客戶信息的整合,實現企業內部客戶信息的共享,為外部客戶提供更周到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戶[3]。
3.2差異化的物流服務物流服務的差異化是物流企業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企業要能為客戶提供反應敏捷的個性化需求服務,并且能超越傳統物流服務模式,在服務理念,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實現創新,比如開展一體化物流業務,為客戶定制物流解決方案,在基本服務基礎上延伸出增值服務,以個性化服務內容表現出與市場競爭者差異性。另一方面根據客戶的價值提供對等的服務。將客戶按照盈利性、銷售收益等方面獲利的大小進行評價,分出優先級,把最高等級的服務提供給利潤貢獻最大的客戶,以培養客戶的忠誠度。對于非優先級的客戶,無論服務水平如何,任何時候都要提供百分之百的一貫。公司應建立幾種客戶服務政策,以保證在現有資源的條件下,用有限的資源滿足關鍵客戶的關鍵的需求要素。
3.3創造客戶滿意的價值傳統物流服務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功能性的服務項目,比如運輸、倉儲、搬運等,通過合理的物流服務降低訂貨周期、減少庫存儲備、提高貨物的周轉速度,為客戶降低物流服務成本。現代物流服務則通過一體化的物流服務,在降低客戶物流成本的同時,全面提升客戶的價值。整體區域的物流策劃、全程性的物流服務、綜合性的服務項目、科學的配送方式、高效準確的信息服務、完善的售后服務,使得客戶與物流企業共享物流合理化所創造的價值。超級秘書網
3.4延伸到客戶供應鏈的服務現代物流企業不能僅注意自己的直接客戶,還應該將關注的焦點延伸到客戶的整個供應鏈上,不僅為直接客戶提供物流解決方案與物流服務,而且應該考慮到客戶供應鏈的上游與下游企業,在為直接客戶服務的同時,強調為其供應鏈的上游與下游的企業服務,達到提高整體供應鏈效率的目的,這樣的物流服務才是客戶最需要的,才能達到真正提高客戶的整體競爭力的目的,才是客戶真正滿意的物流服務。物流企業是客戶導向型企業,客戶滿意將是企業最大的價值體現,物流企業要將客戶服務的觀念貫穿到每一個環節,并通過每一個員工的努力,向顧客奉獻滿意的服務,這樣才能贏得客戶、留住客戶,企業才能得以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2互動化營業廳信息集成需求分析
在互動化營業廳中各個專業應用以上信息系統,可改善營業廳服務環境,提升客戶服務質量。但任一專業僅依靠自身采集的信息無法獨立完成工作,例如:客戶服務專業需要業務支持專業提供客戶檔案信息以識別客戶身份;監控管理專業需要客戶服務和業務支持專業提供設備運行狀態,以實現對整個營業廳設備的統一監控。因此,需要在營業廳范圍內全面考慮信息交互,實現專業間信息雙向流動,互動化營業廳信息流如圖1所示。同時,各專業內部應用系統之間也存在信息雙向交互。支撐業務支持專業的自助服務設備管理系統和營銷系統需交互客戶檔案和業務辦理信息;監控管理專業的視頻監控系統、展廳設備中控系統和營業廳服務管理系統需交互設備狀態和視頻信息等。應用系統之間信息流如圖2所示。圖1互動化營業廳信息流Fig.1Informationflowofinteractivebusinesshall圖2應用系統信息流Fig.2Informationflowofapplicationsystem營業廳需要集成的信息可劃分為3類:檔案信息、業務信息和工況信息。檔案信息包括企業、人員、設備的基本檔案;業務信息描述每筆業務具體辦理情況,包括辦理時間、辦理人員、業務類型、評價結果等;工況信息包括營業廳環境工況、設備運行工況和視頻監控的現場工況。專業信息集成需求如圖3所示。由于各應用系統在營業廳發展的不同階段面向不同領域開發設計,數據模型和接口標準各不相同。因此,隨著系統種類的增多和復雜度的增加,全局范圍內的信息交叉重疊和數據孤島現象凸顯。圖2中各系統須面向箭頭另一端所指向的系統開發專用接口適配器,以完成數據模型的轉換,且無法方便地實現營業廳范圍內的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此外,系統升級改造和數據模型變化會對相關系統產生影響,維護成本巨大。因此,實現系統間信息的有效集成需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建立統一的信息交換數據模型;二是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機制。
3信息建模及交互方式
IEC61970CIM是對電網元件模型組織處理的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面向對象、互操作和即插即用,能夠解決輸電環節信息集成問題[6-7]。目前,IEC61970CIM應用還未延伸到用電領域。本文參照IEC61970CIM的建模思想[8-10],針對營業廳信息集成需求,將營業廳數據模型以分包的形式進行處理,并將其劃分為檔案包(Files)、業務包(Businesses)、設備包(Devices)、設施包(Facilities)、量測包(Measure)和字典包(Domain),每個包里定義了具體的對象類,圖4描述了各包之間的關系。圖4營業廳數據模型間的關系Fig.4Relationsamongdatamodelsofbusinesshall營業廳數據模型的分包內容如下。1)字典包:是數據單位的字典,定義了被其他任何包中任何類使用的屬性的數據類型(Data)。2)檔案包:建立了營業廳檔案模型,包括企業檔案類(EnterpriseFile)、營業廳檔案類(HallFile)、營業員檔案類(AssistantFile)和用電客戶檔案類(GuestFile)等。檔案包是容器包,是其他包的基礎,且依賴于字典包。3)業務包:建立了營業廳業務模型,包括業務咨詢類(Consultation)、費用繳納類(Payment)和業務辦理類(Management)。用于支持涉及業務的各種應用,如營銷系統、服務管理系統。業務包依賴于檔案包、量測包和字典包。4)設備包:建立了營業廳的設備模型,包括自助服務設備類(SelfServiceDev)、智能排隊設備類(QueueDev)、媒體設備類(ReleaseDev)、視頻監控設備類(VideoDev)等。定義設備的基本屬性和量測,用于各應用系統對設備的建模。設備包依賴檔案包、量測包和字典包。5)設施包:建立了營業廳的設施模型,包括客戶設施類(GuestFac)、營業人員設施類(AssistantFac)、展示設施類(ShowFac)、戶外設施類(OutdoorFac)等,用于對營業廳設施的信息化管理。設施包依賴于檔案包、量測包和字典包。6)量測包:描述了各應用間交換的動態量測數據的數據集合(MeasureSet)。對業務來說是業務量測數據集(BusiMeasureSet),包括時間、金額、滿意率等;對設備來說是設備量測數據集(DevMeasureSet),包括狀態量、數字量、浮點量等。量測包與業務包、設備包共同完成對業務、設備的動態描述。量測包依賴于字典包。信息與數據模型之間的對應關系如圖5所示。圖5信息與數據模型的對應關系Fig.5Correspondingrelationshipbetweeninformationanddatamodel圖4所示的3層層次關系構建出營業廳信息的基礎模型框架。營業廳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型數據對象可按需要添加到對應包中。業務包、設備包和設施包相互關聯,且依賴于檔案包和量測包,能夠使數據對象在交互信息時通過統一接口描述其具有共性的行為,且行為細節被接口內部實現所隱藏,使對象間的信息交互更為方便。而營業廳的數據對象均可由位于上層的業務包、設備包和設施包的基礎對象派生得出,并在子對象中豐富個性化屬性,完成對模型的完整描述。自助繳費終端模型見圖6。圖6中,由自助服務設備(SelfServiceDev)派生出自助繳費終端設備(SelfPayDev)子對象,并加入讀卡器、驗鈔機、打印機等自有屬性,而自助服務設備本身聚合了檔案包中的企業檔案對象、營業廳檔案對象、用電客戶檔案對象和業務包中的費用繳納對象、業務辦理對象,以及量測包中的業務量測數據集、設備量測數據集,建立了支持自助繳費終端業務和設備管理的完整信息模型。信息交互時利用工具導入導出信息模型,形成可擴展置標語言(XML)格式的模型信息文件,在營業廳采用面向服務架構(SOA)和基于企業服務總線(ESB)思想的局部信息總線實現各應用之間的信息交互。SOA是具有松耦合特點的組件模型,它從業務操作和工作流程的角度將應用相互聯系,通過在應用之間定義良好的接口及契約,使各應用以統一和通用的方式進行交互,且應用內部的改變和新應用的接入不會對其他應用產生顯著影響。例如:實際中,當營銷系統的業務流程和數據結構發生變化時,不會對使用用電客戶檔案、企業檔案等數據的自助服務設備管理系統、智能身份識別系統產生影響,有效減少了應用系統升級維護的工作量。ESB是SOA的消息傳遞架構,可提供事件驅動和文檔導向等處理模式,以及分布式運行管理機制。利用基于ESB技術的局部信息總線可實現營業廳應用間不同消息和信息的準確、高效和安全傳遞。例如:自助服務設備管理系統中,自助服務終端設備的增減以及終端內部結構的變化可通過局部信息總線以消息方式及時通知服務管理系統和營銷系統。基于SOA架構和ESB總線技術的信息交互方式如圖7所示。
二、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在ESP需求分析的理論指導下,筆者對所教授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受試者為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2012級三年制經濟管理班和市場營銷班的大專學生,時間為2013年9月,共發放問卷58份,收回有效問卷55份。
1.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個人基本信息(年齡、性別、目前的英語水平);對商務英語課程的總體認知(學習目的、課程對實現目的的幫助程度、學習態度);對教學模式的意見(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對商務英語教材內容的意見(滿意程度、學習中的突出問題)。
2.結果與分析。
1)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
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聽、說、讀、寫、譯能力)優良比例很少,只有6%;聽、說方面最為薄弱,占學生總數的84%。因此,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較弱,尤其是聽、說方面,這就要求教師應從多方面注重聽、說環節的訓練。
2)學生對課程的總體認知。
75%的學生認為商務英語課程有助于提高其就業競爭力,63%的學生想通過該課程提高英語應用水平,33%的學生對該門課程感興趣。由此可知,學生大都認同課程開設目的,但是由于自身未將學習與將來工作需求相結合,導致學習興趣不濃。因此授課教師應該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意見。
67%的學生認為需要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學習方法上,84%的學生喜歡觀看視頻資料,47%的學生喜歡小組學習,33%的學生喜歡個人學習。可見教師對基礎知識的詳細講解是必要的,在教學中可采用以職業崗位為導向的任務教學法,另外應適當采取多媒體教學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
4)學生對商務英語教材內容的意見。
67%的學生認為現有的《經貿英語》教材與商務英語專業相關度超過70%,56%的學生認為教材難度適合現階段自身英語水平,在回答商務英語學習中遇到的突出難題是什么時,有87%的學生選擇了“商務術語詞匯”,有76%的學生選擇了“商務談判突況處理及英文闡述”。這些反映了課程教師應當選擇與專業及崗位密切相關的教材,并注重對詞匯等教學重難點進行詳細講解、課堂情景模擬等方式。上述調查結果表明,本院經濟管理班和市場營銷班學生對商務專業英語教育的需求迫切,但大多數學生英語語言基礎不扎實、英語聽說能力較差。因此筆者建議在學生專業英語學習階段采用既加固學生英語基礎,又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突出職業導向的ESP與EGP融合式教學方式。
三、高職商務英語的課程設計
商務英語ESP課程設計是建立在將學生實際水平、自身需求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基礎之上。筆者以需求分析理論為指導,以2012級經濟管理專業共29名學生為教學對象,在2012級的第三學期進行了商務英語課程實踐教學。具體是將外經貿業務洽談作為專業英語課程,選用《經貿英語》教材;在教學中采用基于需求分析的ESP與EGP融合式的教學方式,融合詞匯講解、文段閱讀、翻譯、情景模擬等環節。
1.注重專業詞匯學習,打牢基礎。
在專業詞匯學習中,利用構詞法知識引導學生學習EGP和ESP專業詞匯中具有共核的多義聚合詞;對于一詞多義的詞匯啟導學生在專業英語語境下理解其含義。如promotion一詞,在EGP中意思是職位的提升,但在外經貿ESP中卻表示商品促銷。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采用了對比教學法,即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外經貿ESP中的詞匯和術語進行語義比較,通過了解詞匯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釋義來加深學生印象,從而熟練掌握。
2.加強應用文寫作,提高讀、寫、譯能力。
在商務應用文學習方面,組織學生閱讀、翻譯并撰寫商務英語所涉及的產品簡介、招投標書、商務信函、商務報告、合同協議、申請書、報關單、產品或服務說明書等材料,以上材料來源于專業書籍及網絡資源,在選擇上注重了真實性,滿足簡單實用原則。在教學方法上不以傳統的講授語法知識為主,而是盡量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使學生樂于接受。
3.利用情景教學法,鍛煉綜合素質。
在情景模擬方面,采用以行動導向的任務教學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具體職業情景及任務設定,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合作來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從而使學生增加經驗,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針對商務談判實例,筆者指定一組學生提前一周按照場景做好相關文件及口頭表達準備。先給學生提供一些該場景的視音頻資料,讓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吸收、進而模仿,然后由學生自主在課后參閱專業書籍、網絡資料,請教專業課教師,分組討論等,最后組織課堂實踐。在課堂實踐中,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商務談判場景再現。通過場景教學,學生在教師傳授、自主準備及角色扮演中培養了資料篩選能力、模仿能力、溝通交際能力以及專業實際操作及臨場應變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四、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必要環節,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客觀地評價教學情況,并通過反饋合理建議來促進教學活動的良好發展。筆者以學生為主體,采取訪談、問卷調查和對比方式來分析ESP教學效果。
1.訪談及問卷調查。
訪談及問卷調查內容包括采用ESP與EGP融合式教學方式后的ESP課程滿意程度,收獲之處以及下步教學的意見建議。參加調查的教學實踐班29名學生中有24名,即83%的學生滿意這種教學方式,認為其緊密結合崗位實際,教材和案例資料針對性、實效性強,能夠激發學習熱情,提高主動學習意識。10%的學生認為收獲一般,7%的學生認為沒收獲。學生提出的意見主要是英語聽說訓練中涉及到的商務術語難度較大,商務應用文種類繁多、行文要求不盡相同,不易接受,建議學習和訓練材料應盡量簡潔,難度適中。
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大學生大部分自小學學習英語以來就注重閱讀練習,也參加了無數的英語閱讀測試,理應具備了英語文章信息獲取的能力,但事實并非如此。很多學生即使通過了四六級考試但英文原版文章(如文學作品)的閱讀卻不能順利進行,文學審美大打折扣。不了解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畢業后簡單的英語email閱讀都有障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功利性太強,以考試為目的,針對考試要求做各種應試練習,但日常生活工作運用能力卻很少練習,一旦遇到就能力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大學英語多采取分級教學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但具體教學內容及方式和社會需求有一定脫節,讓學生畢業工作后使用英語的時候不知所措。上述各種情況導致學生和社會認為大學英語學習實用性不夠,甚至對這個課程存在誤解。閱讀一直是我國外語界研究的重點,從CNKI中國知網上搜索“大學英語閱讀”,僅2014年上半年就有20多篇文章發表,可見閱讀研究所收到的關注之多,研究的創新點主要集中在運用比較新的研究視角如認知方法、心理學等科學分析閱讀過程以改善學生閱讀效果。
三、研究過程
(一)實驗設計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是某本科院校大一及大二四個班共238名學生,涉及新聞、廣告、化學和計算機等多個文科和理科專業。按照學校的英語班級劃分,此次研究有三個C級班和一個B級班(按照學生英語入學成績高低,依次劃分為ABC三個級別),英語學習水平有所差異。因現有的需求分析測試表和英語閱讀的關聯性不是很強,所以此次研究主要采取訪談和觀察等研究方法,并堅持歷時研究。此外,本研究還調查了本校大學英語教師對目前閱讀教學的看法,以及社會英語從業人員(主要是外貿工作者)對大學畢業生英語閱讀獲取信息量能力的評價。本研究主要是探索關于大學生英語閱讀的內外部各方面的需求,以思考如何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英語閱讀運用能力。
(二)實驗結果
本研究在日常教學中認真觀察學生閱讀實際能力和他們的學習需求,發現B班和C班學生閱讀現狀存在差異,B班學生英語自主閱讀能力較強,能按老師的指導完成閱讀任務,相對而言,C班的學生自主閱讀時容易走神,閱讀技巧運用不熟練,需要老師不時提醒,遇到生詞就查字典,這些學習習慣影響整體閱讀效果。學生訪談主要針對“期望的英語閱讀學習”和現實英語閱讀學習的差異,發現大部分學生希望能多學習基礎英語以外的知識,更注重英語閱讀的實用性,提出了對英語課堂的多維度需求。多維度需求中既有發自內心的主觀需求(認知、審美需求等)也有外界影響的客觀需求(考證等)。大學生已經能夠清晰地分析自己的思想,無論主客觀需求他們都希望能夠得到滿足,提高自身能力。教師訪談中一部分教師表示已經意識到了學生的多樣化閱讀需求,正在探索閱讀教學的新思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社會從業人員則表示學生英語信息獲取能力不足,因外貿職業的特殊性很少和客戶面對面溝通,更多的是使用email等方式,但大學應屆畢業生和客戶溝通的能力需要重新培訓,適應期較長。特別是對2013級學生的觀察已經歷時兩個多學期。總之,目前學生對英語閱讀乃至聽說等其他能力的需求比較強烈,期望現有教學能有所改善,對學校和教師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也期望大學生能進一步提高英語使用能力。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面共同改進。
四、以需求分析為指導的閱讀教學反思
基于目前大學英語閱讀的現狀,以需求分析為指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教學準備及進行過程中的改變:細化學生需求,建立學生需求多維度系統;動態閱讀課程建設;提高師資水平等。
(一)細化學生需求,建立學生需求多維度系統
目前在各高校推廣的分級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但不能滿足學生的立體化多維度學習需求。本研究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和觀察發現學生的英語閱讀需求不止于學習英語知識,更多的學生有英語工具性需求,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等。但很多高校中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第一年)是必修課,級別差一點的學生要學習兩年的基礎英語課程,按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一般安排在前兩年,這樣一部分學生就沒有參加英語選修課的機會,學生無法體會到大學英語和高中英語的區別,也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蔡基剛(2012)就提出“為了滿足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需求,大學英語必須定位在ESP,而非基礎英語。”陳冰冰(2009)也指出需求分析“有待在外語課程設計中進一步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生入學初就設置“基礎/選修”模式,而不是“基礎+選修”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校在課程開始前可以統計分析學生英語學習需求,根據學生需求建立多維度需求系統,以此為基礎把報刊閱讀,小說選讀,外國美術文化,外國音樂介紹等針對性更強的課內容安排在大學英語的課堂,而不只是局限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讓學生自主選課,把閱讀置于學生感興趣的語言環境中,閱讀能力提高肯定能事半功倍。
(二)動態閱讀課程建設
“自60年代以來,對閱讀本質的研究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先后誕生了信息加工、心理語言、交互、圖示理論等閱讀模式”(姚喜明,2004)。所以,現在的研究大都把閱讀作為一個動態過程研究,而不是單純的單詞和語法篇章的分析,過程中的各個因素都要考慮并密切關注其變化,所以在課程進行過程中也要堅持關注學生需求。目前大學英語課程一般根據某一主題設置課堂活動,一學期內教師、上課地點及上課模式不會有太大變化,主要是老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課這一基本模式,課程建設比較單一,學生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動態課堂建設就是要使課堂建設和學生及社會需求同步。就師資而言,按照課程側重點可以安排多位教師輪流上課,甚至可以采用聘請英語行業從業者根據自身經驗授課(如信件閱讀與回復,報刊閱讀等),專業教師輔助課堂并觀察學生動態信息獲取情況等多種模式,把最新最實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可以增加課堂新鮮感,帶動學生情緒,教師也可以客觀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做出適當的課堂調整。此外,可以開展校企合作模式,安排大學生進入企業或社會機構使用英語,能夠讓他們產生學習的緊迫感。現在有很多大學生感興趣的手機和電腦工具如微博、微信等,里面的英文知識很多也很有意思,適當運用這些高科技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在傳統課堂中也有很多辦法提高學生閱讀及語言使用能力。如在講授英美文化閱讀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教材閱讀獲取信息量,并設置不同文化場景,讓學生查閱資料并進行模擬情景話劇表演,讓學生把input(輸入)轉為output(輸出),盡量使學生感覺學有所用。此外,英文電影文本的閱讀也是很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方法,在我國中西部高校的校園及社會生活中沒有好的英語環境,多接觸電影中日常會話用語也可以提高學生英語使用能力。
(三)提高師資水平
目前高校英語青年教師一般是碩士或博士畢業直接進高校,沒有長期從事過英語方面的社會工作,對各個行業的英語使用并不熟悉,也只有少數教師有國外生活經歷。教師整體對最新的信息了解不夠,在授課中就不容易激起學生的熱情。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定期分批安排教師培訓、參加研討會或出國深造提高教學科研的敏感性,并參與社會活動取得第一手的教學素材。作為教學的指導者,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了較高的英語使用能力,才能更好地改善課堂效果。
2 軍民融合特征要求加強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系統性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嚴重的內需不足的問題,這是此次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疲軟、大量企業尤其是外貿型企業倒閉的根源。在我國內需的基本構成中,投資需求的長期主導性導致消費需求成為經濟發展與增長的附屬物。事實上,投資拉動是特殊歷史時期為防止經濟非正常減速而采取的政府強制行為,不反映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在我國,投資卻分別扮演了二重角色,即經濟繁榮時期的“助燃劑”和經濟衰退時期的“興奮劑”,居民消費對生產供給的拉動作用不斷走向邊緣化。西方發達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要維持經濟體的正常與繁榮,內需就不能讓位于外需,居民消費需求就不能讓位于投資需求。
一、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特征
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明顯的背離特征:經濟在持續高速增長,而消費增長速度卻遠遠低于經濟增長速度;銀行中積累的居民儲蓄已經高達21萬億元,但同時內需嚴重不足;物價在低位徘徊。大多數民眾則不斷感嘆生活負擔的沉重甚至生活的艱辛。目前,我國內需不足,就是發生在這些因素所構成的基本背景之下,呈現出某些獨有特征:
1經濟高速增長,物價卻長期低迷。在2000年之前開始實施的一系列治理通貨緊縮的措施,終于在2000年收到效果,這一年經濟增長速度突破“七上八下”的僵局,開始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但作為宏觀經濟景氣指標之一的物價卻回升乏力,長期處在低迷狀態。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盡管說法不一,但從大的方面來看不外兩條:一是從供給的角度看,我國從1998年以來絕大多數制造業部門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二是從需求的角度看,則是需求明顯不足。城鎮消費需求增長乏力及農村市場啟而不動,即收入增長緩慢造成物價低迷。比如,2005年,我國GDP在實現9.9%的增長時,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5萬元,實際增長為9.6%,雖然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但仍低于經濟增長水平。農民的收入情況就更不樂觀。2005年,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產146億公斤,達到4840億公斤,增長3.1%,但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實際增長了6.2%,不僅遠低于GDP增長水平,其增幅還比上年回落了0.6個百分點。2005年之后,上述狀況不僅沒有得到改善,而且隨著收入與GDP之間剪刀差的擴大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2物價低水平背景下,百姓卻深感生活負擔沉重。按照一般的原理,物價低迷雖然就經濟本身來說反映了緊縮的一個層面。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卻可以享受到物價低迷帶來的好處,這就是生活負擔的減輕,因為低迷的物價意味著人們可以為同樣的消費品支付更少的貨幣。但實際上,在最近幾年中,人們卻沒有這樣的感覺,在物價低迷的時候,很多人感覺到了生活負擔的沉重。這是因為幾類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宗消費品價格呈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比如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統計數據表明,在我國市場物價連續下降的同時,壟斷或弱競爭性行業的價格卻居高不下,甚至是大幅度上漲。
3生活入不敷出,居民卻呈現高儲蓄率。盡管21萬億元的儲蓄相對于13億人口的平均儲蓄額并不多,但這并不能否定我國經濟生活中高儲蓄現象的存在。1991年到2008年,我國居民儲蓄的年增速均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從國際比較來看,根據世界銀行1994年統計,當時世界上國民總儲蓄率超過40%的只有新加坡,我國國民總儲蓄率當年高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我國儲蓄率為28.8%,刷新了過去有記載以來的最高記錄。因而有學者認為,在我國存在一種“超儲蓄”,即儲蓄增量不僅來自于居民增收,還來自居民減少當期消費和投資。盡管東亞國家和地區都曾出現高儲蓄的現象,但應該看到我國高儲蓄現象形成的獨特原因,特別是要看到這種高儲蓄率是與生活入不敷出的沉重感并存的。從表面的邏輯看,既然生活負擔沉重就應當更多花錢來減少儲蓄,或者說有較多的儲蓄就會減輕生活的負擔,但在我國目前情況下,這兩者恰恰是形成了一種合力。
4家庭一方面高儲蓄,另一方面卻高舉債。與高儲蓄現象形成鮮明反差的,就是近些年開始出現的居民高負債現象。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一項統計,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體負債率已經高于歐美家庭。具體來說,上海、北京兩地居民的整體家庭債務比例已經分別達到155%和122%,青島、杭州和深圳等中等城市的居民家庭債務比例也平均達到了90%左右。而在美國這樣的高收入國家,個人平均負債比例則只有115%。對于這組數據,我們至少要注意到兩點:一是如果將居民的債務考慮進去,目前的高儲蓄現象將會大打折扣,甚至使得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種“消費疲軟”與“消費過度”并存的現象;二是儲蓄和負債的主體可能存在很大程度的不重疊。二、導致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制度性因素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曾一度面臨短缺經濟的困擾,十幾年后卻出現了嚴重的生產過剩和需求不足問題。促成這個轉變發生的,主要是制度性因素,正是這些制度性因素從根本上制約了國內需求的有效提高。
1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增長緩慢,實際收入水平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我們剔除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提取近27年的數據加以對比說明。
上表說明,我國長期以來居民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分配率)不斷下降,從1981年的16.76%降到2007年的11.32%。而財政收入增長過快,自1995年到2007年,財政收入占GDP比例提高了1倍。2006年我國稅收收入就超過了日本。稅負高,國有壟斷企業及外資企業擠壓吸納70%就業人口的民營中小企業,直接壓制了工資收入的增長。與此同時,房價、學費、醫療費用大幅上漲,嚴重擠壓了居民消費支出。2007年我國商品房銷售收入2.96萬億元,而我國2007年職工工資收入總額才2.82萬億元。西方的分配率都在50%以上,我國與發展中國家30%以上的分配率相比也是最低的。
此外,限制甚至禁止糧食出口政策,導致我國糧價遠遠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雖然大大限制了EPI的上漲,但犧牲了農民利益,限制了農民收入的提高,使農村消費能力長期不足。農民收入總額和收入增幅遠低于城鎮居民,而農村CPI漲幅又長期高于城市。
2城鄉二元分割體制,拖累了城市化進程,使農村人口被甩在消費市場之外。我國內部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持續不振,顯然不是源于短期政策因素,而反映了整體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的重大失衡。農民工——步入了工業化進程的廉價農村勞動力,用雙手創造了巨大供給卻不能融入城市化作為市民去消費,因而產生了巨大的供需缺口。約1.5億離鄉不離土的農民工及其家屬所離散出來的若干萬億元需求缺口,過去主要是通過外部需求來彌補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并不奇怪。問題在于我國計劃經濟建立和遺留下來的城鄉二元分割體制即隔離的戶籍福利制度,強化和僵化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阻滯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農民逐漸自然融入城市生活、成為城市居民的過渡,從而在農民成為產業大軍的同時,鎖閉了這個經濟起飛階段最重要的內需增長。而我們知道,農民的市民化恰恰是城市化的實質和現代化的主要標志。
從統計上看,我國的城鎮人口比例在改革開放30年中已經有了很大增長,即從1978年的約18%到今天的約45%,以每年接近1%的速度增加。這個比例雖然仍低于全球平均50%的城鎮人口比例,但相對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來說似乎并不算太大。按照其他國家現代化發展的一般進程,我國今后30年仍然是城市化發展的高峰階段。要在城市人口比例到達70%以上之后,城市化的勢頭才會逐步放緩。這意味著每年都會有1000多萬農民進入城市,今后30年內將還有5億左右農民進入城市定居。但是,在我國城鄉二元隔離體制下,目前已經進入城鎮的約1.5億農民工的絕大多數并沒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是作為離鄉不離土的農民工游離在城鎮生活邊緣。他們不但不能將其贍養的父母移入城鎮,甚至子女也多數作為留守兒童遺放在鄉村。按能夠享受城鎮市民收入福利保障待遇的戶籍人口計算,我國的真實城市化率大致在28%左右,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的最大失衡,應當是今后調整經濟結構、擴大消費需求的核心所在。
城鄉隔離二元經濟體制導致我國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1)直接嚴重阻礙了內需增長。本來農民大量和源源不斷地進入非農產業,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的配置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成為供給和經濟爆發性持續增長的源泉。相應的,農民市民化和其贍養人口的城鎮化提供了內需增長的強勁動力,二者形成了相互推動的平衡發展態勢。但我國1.5億農民工及其贍養人口的實際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鎮居民,前者的收入如果能逐步向后者靠攏,這種低端收入的提高會大部分轉化為消費需求,我們就根本不必憂慮貿易順差形成的約2萬億元人民幣外需缺口的萎縮。農民工在提供巨大的廉價勞動力的同時,又很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和文明,這是我們不得不依賴外部需求的主要原因。(2)農民工及其家屬不能市民化,也進一步扭曲了產業結構和人力資本結構,削弱了企業競爭力,使低端產品過剩,而滿足國內外高端消費的產品嚴重缺失。由于農民工絕大部分是在第二產業就業,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企業基本上不考慮勞動力的供給以及勞動力再生產和繁衍的教育及培訓費用,很多地方完全依賴和滿足于對中青年勞動資源的近乎掠奪性開發和使用。廉價勞動力在一個長時期內近乎無限地供給,阻礙了企業和產業的技術提升與升級換代。工業化初期的成本優勢沒有隨著城市化發展、人力資本的相應提高而逐步轉變為技術優勢和品牌、渠道優勢。同時,由于農民工家庭不能市民化,勞動就業極大依賴于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行業景氣度。第三產業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而后者本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吸收勞動就業的主要領域。失業率的上升加劇消費需求的緊縮程度。(3)造成了資源的逆向配置。由于農民工不能市民化,農民工的儲蓄基本上是匯回原籍鄉村,贍養父母子女以及在鄉村建房置業,以備失業還鄉。這樣,在億萬農民已經、正在和必將逐步離開的地方在不斷修好房建新村,而在他們已經就業和還會不斷進入的城鎮卻無房可居,導致了高端和大宗商品消費的地區結構性失衡。同時,1億多農民工及其后續者離鄉不離土、離家不移家,影響了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規模經營,阻礙了減少農民、富裕農村的現代化進程。(4)導致城市化建設的畸形發展。由于城市發展并不考慮已經就業的農民及其家屬,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出現了圍繞少數城市居民自我循環的高端化趨勢。大樓大街大廣場大住宅的發展脫離了我國的土地等資源稟賦和人均實際負擔能力。由于農民工及其家屬并未真正離土從而放棄鄉村的土地和宅基地的占用,國家為保基本農田紅線不得不嚴格控制城市化和工業化對土地的巨大需求,造成城市供地的制度性稀缺,進而大大推高了城市地價和房地產價格。這樣導致在高房價面前,不僅農民工望洋興嘆,就連城市中下層居民也望而卻步,致使城市化的成本和門檻越壘越高,龐大而分割的消費需求被排斥在城市化進程之外。(5)農民工及其家屬不能逐步融入城鎮,還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和倫理道德問題,給啟動內需帶來了政策制定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了政策制定的成本。由于農民工基本上是中青年人,他們中的相當部分在長期的城鎮生活后實際上已經不可能再返回鄉村生活。他們往往夫妻分居、家庭分離,其漂移的第二代在城鄉文明交錯的沖擊和夾縫中長大,教育環境差,有巨大的身份認同危機。這個人數不斷增加的龐大社會階層長期處在流動的困惑和焦慮狀態,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最大隱患。
三、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和思路
從根本上解決消費需求問題,就必須以增加民眾收入、擴大保障范圍為中心,進行城市化戰略的創新型設計,要盡快建立完整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啟動廣大的農村消費市場。
(一)增加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如前所述,我國城鄉統算的全體居民收入平均增長速度一直低于經濟增長速度,并遠遠小于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的增長速度。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必須從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入手。
1建立健全職工工資增長與宏觀經濟增長保持大體同步的機制。結合部門特點和行業特性,建立健全不同部門、行業和地區職工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大體同步的機制。合理確定并不斷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切實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問題,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
2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快推進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進一步規范和拓寬稅基,合理調整稅率和級距,降低工薪階層個人所得稅負水平。各地政府應根據本地物價及工資水平,確定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標準,并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
3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農民增收。繼續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在當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和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持續高于城鎮的情況下,大幅度增加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健全糧食風險基金政策,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
4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城鄉低保范圍,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障、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等,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切實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同時,要建立健全對低收入群體的長效補貼機制,完善補貼制度、補貼標準、補貼經費來源、補貼時間和補貼對象,把補貼制度長期化、規范化,使低收入群體能夠共同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二)對城市化進行創新型制度設計,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的長期消費需求問題。我國今后30年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過去30年成果的基礎上,能否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分步廢除對進城農民的身份歧視,進行制度創新,從而開啟另一個30年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平衡發展的樞紐。這個樞紐,就是農民工市民制的機制設計和創新,它將同前30年的家庭土地承包制度一樣,啟動和激發連鎖式的制度變遷和社會演變,成為推動下一個3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因此,應當從現在起,就立即著手規劃和全面啟動農民工市民制國家行動計劃或綱要。
1確立全局性的國家城市化戰略。一是考慮城市布局和發展階段戰略,在大中小城市、東中西部幾個層面上避免城市的無序發展。二是建立城市化的國家標準,制定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總體規劃原則,如致力于解決城市環境保護、城市綠地少、水土流失嚴重、大氣污染嚴重、水環境質量差等問題。這些是為了使中國城市化良性發展,為消費增長奠定基礎。
2將消費因素加入區域城市發展戰略中,創建相關政績指標。地方政府作為城市化的主要推動者,應該逐漸把消費問題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中。這就要求重新考慮當前的城市發展戰略,不僅考慮到投資的增長、城市面貌的改善、工業布局的優化,而且要考慮城市化應有的消費增長指標,避免對居民消費造成過多的擠出效應。
3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市化應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援農業,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促使更多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從而擺脫傳統的農村消費方式,逐步向城市居民的消費方式轉變。
石油是現代工業和現代文明的物質基礎,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工業原料,國民經濟對石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石油一方面直接影響著一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另一方面影響著國家的經濟安全。如果石油供應緊張,供不應求,勢必成為遏制一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石油既是能源,又是基礎原材料,下游的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及制品和交通運輸等各行業對其有很高的依存度,因此石油資源對我國整個經濟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圖1反映了單位石油產量所支持的GDP總量,可以發現石油對整個經濟的支持度不斷提升,從2001年的每萬噸支持6億元GDP,到2006年上升為支持13億元GDP。該指標反過來也說明了我國獲得單位GDP所消耗石油數量的下降,即我國正趨向于節能經濟和發展多種能源,這種趨勢自最近石油價格持續上漲變得更加鮮明。由以上的分析能看到石油行業對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因此,本文通過建立石油及其下游行業的向量自回歸模型,來研究石油供需平衡以及石油下游行業需求對石油行業的沖擊效應,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保障石油行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平穩支持。
一、參變量的選取
石油行業是一個傳統的垂向行業,我們根據《2005年按行業分能源消費量統計表》,選取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四個下游行業來對石油行業進行需求狀況分析。從表1可以看到,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消費了原油總量的72.26%,包含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衍生能源,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也在能源消費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我們選擇石油行業及其主要的下游行業的銷售收入數據作為各行業的需求變量,所選變量簡稱見表2。
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變量oil、coki、chem、tran、fiber均僅有一個單位根,這說明他們都是一階單整過程I(1)。可以對它們進行Johanson檢驗,從表4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所選用的5個變量之間滿足協整關系。這說明,所選的各下游行業的銷售收入與石油行業的銷售收入之間在短期內由于隨機干擾,偏離均值,但在長期具有均衡關系。
2模型構建。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把系統中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值的函數來構造模型,從而將單變量自回歸模型推廣到有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我們主要利用石油行業及其主要下游行業的銷售收入建立了相應VAR模型,即Y=(0il,coki,chem,tran,fi.ber)。
用Eviews5.0對系統Y進行VAR分析,估計結果如下:
由上式大體可以看出,石油行業銷售收入主要受其自身滯后期值的影響,另外,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銷售收入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銷售收入的滯后期值對它也有一定的影響,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和化學纖維制造業銷售收入對它基本上沒有影響或者說影響極為微弱。為了進一步說明各個變量間的相互作用,我們根據上面對Y1的VAR分析結果繼續進行脈沖響應分析。
我們分別給石油各下游行業銷售收入一個單位大小的沖擊,得到關于石油行業銷售收入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在下圖2-5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單位:月度),縱軸表示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單位:億元),這幾個圖中曲線表示了脈沖響應函數,代表了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對其相應下游行業銷售收入的沖擊的反應。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
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銷售收入一個正沖擊后,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在第2期達到最高點,之后的幾期內小幅度上下波動,從第5期以后開始穩定增長。這表明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受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后,經市場傳遞給石油行業,給石油行業帶來同向的沖擊,沖擊效應在第2期達到最大,之后逐漸回落,在第5期之后趨于穩定。即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銷售收入的正向沖擊對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這一顯著促進作用具有較長的持續效應,可見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的快速發展將帶來石油消耗的增長。
從圖3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銷售收入一個正沖擊后,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在第1期有個小幅度負向的波動,從第2期開始變為正向波動,在第6期達到最高點。之后的2期小幅度上下波動,從第8期以后開始穩定增長。這表明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受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后,經市場傳遞給石油行業,在第1期會給石油行業帶來反向的沖擊,從第2期開始,經市場傳遞作用,又給石油行業帶來同向的沖擊,沖擊效應在第6期達到最大之后,逐漸回落,在第8期之后趨于穩定。即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銷售收入的正向沖擊對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這一顯著促進作用具有較長的持續效應。具體地說,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銷售收入增加會在8期后對石油行業的銷售收入產生穩定的拉動作用,反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銷售收入的降低也會在8期后給石油行業帶來負面的沖擊。
從圖4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銷售收入一個正沖擊后,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在前7期內會有小幅度的負向波動。從第8期以后開始穩定回升變為正值,直至平坦,波動幅度不大。這表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受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后,經市場傳遞給石油行業,在前7期會給石油行業帶來小幅度的負向沖擊,從第8期開始變為對石油行業同向的沖擊并趨于穩定。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增加會在8期后對石油的銷售收入產生正向的沖擊,反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的降低則會在8期后給石油行業帶來負向的作用,但波動幅度不是很大。可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石油消耗的增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但帶動作用不是很大。
從圖5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化學纖維制造業銷售收入一個正沖擊后,在第1期,石油行業銷售收入為負向的波動。從第2期開始,化學纖維制造業銷售收入的提高將帶動石油行業銷售收入的提高。由圖5可知,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在前5期內有上下波動;從第6期以后開始穩步回升直至平坦。這表明化學纖維制造業的某一沖擊從第6期開始也會給石油行業帶來正向的沖擊,但沖擊力度不大。化學纖維制造業銷售收入增加會在6個月后對石油的銷售收入產生正面的沖擊,反之化學纖維制造業銷售收入的降低則會在6個月后給石油行業帶來負向的沖擊,波動幅度雖不是很大,但比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對石油行業的沖擊幅度略高。正是由于化學纖維制造業銷售收入的正向沖擊對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具有較小幅度的促進作用,并且該促進作用具有較長的持續效應,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推動化學纖維制造業的發展帶動石油行業的發展。
3下游行業的貢獻率分析。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個內生變量的沖擊給其他內生變量帶來的影響,但是并沒有確定各變量具體影響力,而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通常用方差來度量)的貢獻率,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給出對VAR模型中的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的信息。
在這里我們僅考慮各下游行業需求沖擊對石油需求的前期的相對方差貢獻率RVCii(s),當i=1時的經濟意義為:如果RVc1(s)較大時,意味著第一個行業需求沖擊對石油需求的影響大;相反地,RVc1(s)較小時,可以認為第j個行業需求沖擊對石油需求的影響小。下面分別給出各下游行業銷售收入的變化對石油行業銷售收入的方差分解。
下面做圖比較各下游行業對石油行業變化的貢獻程度,我們在此將分析時段定為36期。
由圖6中我們可以看出,石油行業銷售收入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信息立刻有較強反應,第2期石油行業銷售收入的響應最大,此后對其自身的波動逐漸減小并趨于穩定。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對石油行業的貢獻率,最大在43%左右,其對石油行業的貢獻率是逐漸遞增的,在30期左右達到40%。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對石油行業的貢獻率也比較大,從第5期開始達到頂峰,在37%左右,此后趨于穩定。而化學纖維制造業對石油行業的貢獻率比較小,在第6期達到最大值,最大時僅為7%。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對石油行業的貢獻率最小,不到1%。
可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對石油行業的貢獻率最大,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也為石油行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能源需求,主要是石油的需求,這使其對石油行業的貢獻率較大;化學纖維制造業以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對石油行業的貢獻率都比較小,但是這兩個下游行業的發展對石油行業也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1.生產活動和需求模塊
對常規部門,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土地、能源)之間存在替代,通過多層的常彈性替代生產函數(CE5)描述;其他非能源商品則具有列昂惕夫函數(LEO)關系。對能源加工轉換部門、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土地)之間存在替代,但能源之間不能相互替代。
居民的收入來源于勞動力、資本、土地和來自其他機構的轉移收入,支出分為稅收、消費、儲蓄和轉移支出,消費結構按線性支出函數(LE5)分配。企業的收入來自資本、土地和轉移收入,支出分為儲蓄和轉移支出。政府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稅收(營業稅、生產稅、所得稅、關稅、出口稅和碳稅),此外還有資本、土地和轉移收入。
2.進出口模塊
作為單區域模型,本模型假設世界商品市場價格是固定的,但匯率隨政策情景變化。本地生產的商品通過常彈性轉換函數(CET)分為本地消費和出口兩部分。本地消費的商品總量通過本地生產消費的商品、進口商品并通過阿明頓函數合成。
3.溫室氣體模塊
本文只考慮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COZ氣體,排放量可由能源消費量乘以排放因子獲得。COZ的減排措施包括碳稅、碳排放限制、碳交易、碳捕獲和儲存技術(CC5)、自主能效提高(ADEEI)等。
4.模型動態化設計
動態CGE模型是在靜態CGE模型的基礎上研究和模擬多時期(不同年份)的經濟變動。
1)勞動力增長率
勞動力的變化和人口數量呈正比關系,人口的變化是外生的。
2)資本增長率
每一年新投入到生產活動的總資本等于上一年的總儲蓄,然后按照各個生產活動擁有的資本比例分配到各個生產活動中。式(1)中,QFNO (A)表示生產活動A的新投資;QINV表示今年的總投資QF(A)表示A目前的總資本。
這是新資本的初始分配,再按以下兩種方式進行校正:
一是按資本的回報率校正,資本回報率越高的生產活動,投入的新資本就越多。式(2)中,L}F(F,A)表示生產要素F在生產活動A中的價格;L}F(A)是生產要素F在所有生產活動中的平均價格;二是效率系數。
二是按宏觀政策校正,2035年之前政府會對電子設備業、服務業等新型戰略產業增加財政支出。同時適當降低對煤炭發電的投資.鼓勵天然氣發電和新能源發電的投資
經過校正后的新資本毋1V0 (A)需要做歸一化后再乘以總投資口INV,保證新資本總和不變。
5.全要素生產率(TFP) 全要素生產率(TFP)由勞動力、資本、GDP增長率等決定。式((6)中,。。表示TFP ; QVA萬‘(l+腳二,)表示今年預期的增加值;腳二,表示GDP增長率血州表示生產要素的增長率。
在信息化建設高速發展的今天,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化系統已成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重要課題之一。然而,在軟件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項目變更頻繁、進度超期,成本增加等現象數不勝數,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很多項目無法達到預定的目標,最終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有需求開發的原因、項目控制的原因、與客戶溝通的原因、技術方面的原因等等,但對項目影響最大的則大多與開發需求有關。
(一)軟件項目需求開發與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1、需求獲取過程中,需求的不確定性
(1)項目開發團隊缺乏項目的業務背景和行業經驗,沒有能完全了解客戶的需求,需求分析不到位。項目開發團隊的組成,是根據項目的規模、項目技術人員具備的專業技術水平來決定的。需求規格說明書是項目組成員通過前期的調研、向客戶詳細咨詢等方式獲得,是項目需求階段的重要文檔。需求分析人員在需求獲取過程中,由于不了解客戶的業務流程及行業狀況,不好把握客戶的需求,無法將需求表述為準確的技術用語,對項目需求分析產生一定的影響。
(2)客戶不能全面、準確的闡述項目需求。由于客戶對計算機系統的能力和限制缺乏了解,他們認為所提出的需求是否準確、全面,計算機最終能否達到他們的需求,只能取決于需求分析人員對客戶對需求的描述和理解。
(3)對需求理解的分歧。客戶和需求分析員之間由于工作背景不同以及理解的偏差,雙方很難在溝通過程中對某一問題進行有效的溝通。當需求分析人員就系統需求與客戶進行溝通時,需求分析人員通常使用的是專業的計算機術語,而客戶使用的是通俗的行業語言描述。對同樣的一句話,不同行業背景,不同層次的人員所理解的含義也盡不一樣,這些情況都會在認識上產生一定的分歧。
2、需求分析不完整
在需求分析階段,客戶提出的需求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需求分析員雖然已按客戶的描述進行需求分析,但這只是從開發者的角度考慮,并沒有能完全站在客戶角度去搜集和整理需求,所形成的軟件需求說明文檔無法得到客戶的認可。
3、需求變更頻繁
需求在項目開發生命周期的任何階段,都有可能被改變、刪除或增加,需求的變更,對項目后期的相關活動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時,項目組成員不得不重新執行需求分析、設計、測試等工作。免費論文,需求變更。在需求評審、確認階段,不同層面的客戶所關注的問題也不盡一樣,由此將會提出其它新的想法及要求;另外,客戶的業務變化,也是客戶提出需求變更的原因之一,這些需求變更的提出,對項目的進度、成本、資源配置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4、缺乏有效的溝通制度和機制
由于項目組對客戶的組織結構、人員關系、工作職責等沒有足夠了解,使得用戶需求的傳遞延遲、丟失或者傳達的意見被曲解的現象。另外,在需求開發階段,由于出現多個用戶代表各說其詞,沒有形成統一的需求,以致于項目組無法得到最終用戶代表確認的需求。
(二)軟件項目需求開發和管理對策
針對上述軟件項目需求開發和管理存在問題,提出以下應對措施:
1、全面、準確的理解客戶需求
(1)需求獲取是項目需求分析人員與客戶之間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收集客戶需求,與客戶達成需求共識的活動。這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需求獲取者的專門知識,這種專門知識可以建立在對各種行業的了解上,也建立在對項目開發技術的全面了解上,因此項目需求獲取階段必須由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項目經理或技術人員擔當。針對項目開發方缺乏項目相關行業經驗的情況,可以聘請行業專家、顧問等專業人員,通過業務培訓、專業指導的方式進行,以提高項目團隊尤其是項目需求分析人員對客戶需求的把握能力。
(2)選擇熟悉業務流程、能夠確定需求的管理者、客戶代表,讓他們參與需求討論。對于客戶無法詳細描術清楚的需求,由需求分析人員對他們進行引導,必要時,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軟件項目的相關知識培訓,讓客戶能夠更好的了解軟件項目開發知識,提高他們對開發高質量系統需求重要性的認識,從而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
(3)為了能夠準確把握客戶的需求,只有語言、文字上的交流溝通還不夠,還需要通過成熟的項目進行演示,或搭建直觀易懂的項目需求模型,由有實際開發經驗的項目經理作為需求分析人員向客戶演示并詳細解說,減少客戶與分析人員對系統開發需求的理解偏差。若客戶在聽取需求分析人員的解說后,仍對項目需求仍存在理解上的分歧,需求分析人員可與客戶再進行深入交流和需求探討。
2、對客戶需求進行深入分析,達成共識
需求分析是項目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準確、完整的需求分析是軟件項目成功的基礎。為了能夠得到客戶對需求的認可,要求項目需求分析人員能夠準確領會客戶的意圖,對客戶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完整的編寫需求分析文檔。通過召開會議的方式,組織雙方相關人員進行項目需求評審,向客戶詳細介紹系統功能的描述,讓客戶能充分理解說明書的內容,以形成全面、準確的需求說明文檔。
3、加強需求變更管理
對項目而言,出現需求變更是不可避免的,變更可能是由客戶、項目團隊或項目特殊原因引起的。項目變更控制和跟蹤,是項目開發的一項重要摘要的變更說明書,其內容包括:變更時間、變更內容、變更申請人、變更采取的措施等,并對變更內容及時進行跟蹤、確認。只有對需求變更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跟蹤管理,才能有效保障項目的成功開發。
4、制定有效的溝通制度和機制,采取多種溝通方式
在項目需求開發階段,項目分析人員與客戶的有效溝通,是建立在彼此對需求達成一致的基礎之上的雙向互動過程。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項目將無法繼續開展。因此,項目經理有必要盡早建立一個完善的溝通網絡,制定有效的溝通制度,加強項目經理與成員、項目經理與客戶之間的雙向有效溝通。通過制度規定,對于特別重要的內容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有效溝通、確定,提高溝通意識及溝通的有效性,以確保信息能及時傳達到位。例如,除發送郵件外,還應電話提醒、傳真回執確認,對于特別重要的內容,要以召開會議的方式進行傳達。
(三)結束語
項目需求開發和管理是軟件項目開發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它貫穿于開發活動全過程。免費論文,需求變更。免費論文,需求變更。軟件項目的失敗大多數不是技術上、管理技能方面的原因,而是軟件需求開發與管理所致。免費論文,需求變更。免費論文,需求變更。可見,需求開發和管理在項目開發中起著及其關鍵的作用。免費論文,需求變更。因此,在項目需求階段,我們應系統的了解和掌握需求開發與管理的相關知識,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并加以應用,做好需求的開發和管理工作,確保項目的順利完成。
[1]張文清.軟件開發過程項目管理的研究[D].北京:首者經濟貿易大學,2005
一、引言
當前商務漢語教學在理論和規模方面獲得顯著成績:
1.理論建樹已形成規模。由基礎理論(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等)和應用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法)兩部分組成的商務漢語教學理論有一定發展;2.教學規模進一步擴大。開辦商務漢語專業的院校越來越多,且安排的課程也有所增加。
有關商務漢語教學的一些問題仍有待于解決。如:
1.對學習者基礎層次劃分不明確,沒有區別教學;2.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學習者需求;3.教師水平有待提高,商務漢語教學對老師的商務基礎知識有很高要求;4.關于華裔留學生商務漢語需求的研究較少。
本文在ESR理論指導下對學習者商務漢語需求進行實證研究,從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學方法,以提高商務漢語的教學質量。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華裔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因為高校一般針對漢語中高級水平的學生開設商務漢語課,所以選取的對象主要是漢語中高級水平的留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其中中級漢語水平的問卷35份,高級水平的問卷35份。
(二)研究方法
問卷以Hutchinson和Waters(2002)的需求分析模型為基礎,但本文的研究對象與之不一樣。對學生需求分析進行了修改,并不是完全按照其模型設置問卷,而是參考了倪傳斌(2004)的“外國留學生漢語需求分析調查問卷(學生問卷)”,并考慮實際情況和研究目的,設計了本文的調查問卷。
(三)結果分析
1.年齡結構:≤20歲的占20%;21~25歲的占53%(最多);26~30歲的占12%;≥30歲的占15%。
2.被試者男性為41人,約占60%;女性為29人,約占40%。
3.國別地域情況:歐美居多,占43%;日韓次之,占32%;東南亞占25%。
4.職業背景:學生(占78%)最多,從事商貿(占7%),從事教育工作的(占4%),從事管理工作的(占2%)最少。其中獲高中及以上學歷的有55人,占96%。
5.學習漢語的時間:少于2.5年的有5人,占8.33%;時間為2.5~3年的有19人,占31.6%;時間為3~4年的有29人,占48.3%;時間超過4年的有7人,占11.6%。
6.學習動機及目的:
為研究方便,將“符合”與“完全符合”合并,設為“有學習動機”,并按比例從高到低排列如下:
在這些動機中,“滿足父母要求,有利于將來工作和覺得自己是華人”等方面占比重最大,這與他們所處的文化生活背景分不開,反映出他們學習漢語時有強烈的融入性傾向,這些方面與非華裔學生有著本質區別。華裔學生多受家庭環境影響,學習漢語的興趣較高,且大部分學生的父母掌管家族企業,主要從事旅游、貿易等工作。他們學好漢語后可幫助父母打理生意。
學生自身對漢語的興趣等內在動因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出于興趣學習漢語,他們的積極性較高,學習也較為認真。學生出于出國留學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目的而選擇學習漢語的人數較少。綜上所述,在學生具有強烈學習愿望的同時,家庭等外在因素也對學生的漢語學習起著推動作用。
7.漢語交際情況分析
被試的商務漢語需求由比例高到低排列如下所示:
這個項目在被試使用頻率中出現兩極分化,前半部分交際項目對漢語需求很大,如“購物問價”“訂票”等。后半部分需求很小,如“介紹公司”“參加聚會”等。筆者認為這和被試言語交際能力有關。本次被試學習漢語4年以上的不多,多為學生群體,專業術語雖然在課堂上學習了,但在實踐中操練的機會很少。言語交際能力以禮節際技能和生活類交際技能為主。
三、對商務漢語教學的建議
(一)提高教師商務專業知識
一些商務漢語教師并非商務專業出身,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商業知識,以便能給學生做詳細解釋,這是漢語教師努力的方向。
(二)教材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
當前商務漢語教材已經有很多版本,在挑選教材時要符合被試學生的中高級漢語水平,選用相應層次的教材版本。
(三)教學內容引入文化教學
教學內容要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學習商務漢語是為了解決商務過程中的交際問題,因此有必要學習跨文化知識。
(四)采取綜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習者的不同特點采取綜合的教學方法。
1.會議式課堂教學,能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多互動交流,并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2.辯論賽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競賽中提高商務知識水平;3.商務情景模擬,在這種商務環境下進行師生對話、交流和學習,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實際談判水平。
四、結語
本文采用ESP教學理論中的需求分析方法,以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為基礎,通過問卷形式對70名上海高校的華裔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調查,并分析歸納出被試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根據所得出的結果,提出了一些對商務漢語教學的建議。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Mubby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London:Longman,1987.
[3]Pauline Robinson.A practitioner’s guid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97.
[4]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5]程世祿,張國楊.ESP教學的理論和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
[6]HODAN OSMAN ABDI(和丹).商務漢語教學現狀及總體設計研究――以ESP理論為依據[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7]廖陳林.在華商務人士漢語使用情況的個案調查――目標情景需求分析理論和方法在漢語中的應用[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
2007.
[8]劉靜萱.基于ESP理論研究旅游漢語教材問題[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9]蘆薇.商務漢語教材內容評估及編排探討[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
[10]王建國.ESP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D].濟南:山東大學
博士論文庫,2007.
[11]吳潔.商務漢語教材建設問題研究――與商務英語相比較[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博士論文,2012.
[12]王靜.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標漢語教學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5).
[13]王樂.ESP理論對商務漢語的啟示[D].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