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8: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療系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勢必加快體系的完善。然而當前的醫療體系還不是很健全。醫療統計報表的固定模式和統計指標不能滿足醫院醫療管理的多層次需要。由于體系不完善,就必然會使得信息無法完整的體現出來,最終影響到單位領導作出合理的決定。當前我國的醫院在開展統計工作的時候,一般都是采用手工模式或是單機運作,很顯然這就會使得信息不能夠直接的使用,負責統計的工作者要重新抄錄,這就導致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1.2沒有正確的認識統計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意義。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現今很多醫院的負責人都沒有正確的看到統計工作意意義,一些人覺得統計不就是將數據匯聚到一起這么簡單的事情,它的存在對于單位的發展來講是可有可無的,不會產生經濟效益,很顯然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正是因為存在這種錯誤的思想,導致信息得不到合理的使用,把統計科歸為后勤,不愿意在該項工作中花費太多的資源,導致使用醫院信息系統(HIS)和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MIs)的醫療衛生機構非常少,這就在無形中削弱了工作者的活動熱情和主觀能動意識。
1.3統計檢驗方法太少導致數據不真實。
當前我國醫院的信息收集模式并不一樣,通常科室按照日期或是月份遞交材料,負責統計的工作者再把遞交的信息收錄匯總。不過到底遞交的信息是不是正確的,我們卻無從得知。利用統計學方法對醫療敏感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并在醫院信息系統中實現共享,可給予院領導層、相關科室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如對手術分類分級的統計、分析,可以體現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通過正確的利用統計專業軟件實現對臨床一線藥品的使用情況分析,可以明確反映出某類藥品在醫院使用占比,通過反饋信息,可為保證合理藥品庫存,規范用藥等提供參考。在醫院管理中,對臨床重點工作的跟蹤檢測,實現數據信息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可以進行各個階段的數據比較,對臨床工作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但需要對統計數據管理流程、數據安全加強相關的安全保障。
1.4工作團隊配置不到位。
當前的統計人員總體上面對著素質不高的現象,這些從業者大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本身的知識功底較差,對于醫學統計理論等不是很了解,而專業人員的數量又過少,這就導致了統計工作無法有序的開展。加之當前的統計工作一般都是手工進行的,活動量非常大,長久的處在封閉的環境之中,導致工作者無法深入的分析信息,無法和時代的發展保持一致。
2加強醫療統計信息管理的對策
2.1加大醫院統計信息管理投入,使醫療統計信息與醫院信息化建設有機結合。
醫院管理正處于高度信息化時代,將醫院信息化建設與醫療統計數據質量管理相結合,提高醫院統計數據質量。醫院統計是醫院信息化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同科室通過醫療統計工作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前者的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體現著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情況,后者為前者提供數據挖掘的完整數據庫。醫學技術和信息化管理的發展使統計工作的基礎性地位更加重要,醫院領導應充分重視統計工作,將其列入醫院管理體系,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持,不斷改善統計工作條件,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統計信息系統,充分發揮統計信息、咨詢、監督、預測等功能,只有醫院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才能滿足醫院統計信息工作的新要求,做到“數出有源、有據可查”,更好地為醫院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2.2提高認知水平,強化管理力度,創建完整的核查系統。
如今,很多醫院都沒有設置專門的統計科室,很多都是由其他的工作者兼職來完成的,很顯然這就導致統計工作開展的不是很好,無法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統計工作對于信息的精準性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如果制度混亂,并且無法統一口徑的話,就必然會使得信息有誤差,干擾到統計工作的開展。所以,必須要不斷的完善體制,健全各種原始登記、臺賬和報表制度、規范統計工作制度、統計監督制度、統計周期數據普查制度,提高統計工作規范化、統計分類標準化、數據處理信息化水平。要加強對統計工作的監督核查,強化臨床、醫技等業務部門對統計人員的業務指導,規范數據采集點的數據質量,確保采集數據準確無誤。
2.3提升從業者的專業水平,強化總體素養。
要想做好統計工作,最為關鍵的是要有一批有專業知識的工作者。負責統計的工作者要認真的落實相關法規,牢記自身的使命,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多了解一些和學科內容有關聯的知識,同時還應該緊跟時代腳步,學習電腦知識,強化統計服務思想。能夠按照管理的規定來分析信息,調節項目,靈便的使用統計措施,分清時展的特點,不應該過分被動,要主動的去分析并且論述問題,要培養獨立處理問題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適應醫院發展的需要,為醫院管理服務。
不同級別的兒科醫療衛生機構在功能上重疊、資源上非良性競爭,體系層次不清晰:(1)全國除部分省會城市和地級市擁有獨立設置的兒童專科醫院外,各級兒童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兒科的醫療技術和配套設施參差不齊;(2)各級兒科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重疊,三級醫療衛生機構與二級、一級醫療衛生機構在基礎衛生服務上相互競爭,僅僅只是醫療衛生機構間掌握衛生資源和提供多樣服務多寡的區別。全國大部分兒童醫院建設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起點偏低(占地少、規模小)、基礎設施陳舊、醫療設備短缺、人才嚴重匱乏、運營成本較高(投入少、收費低、消耗大、風險高)、兒童家庭經濟承受力大(欠費、棄嬰等)、兒科醫療收費項目無特殊傾斜等諸多因素成為制約兒童專科醫院發展的瓶頸。新醫改方案要求公立醫院實行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進一步嚴格控制藥品比例,而絕大多數兒童醫院藥品收入占總收入比例在40%以上,醫院收入結構徹底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斷流”將影響醫院長遠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綜合醫院兒科呈現就診患兒數量減少態勢,其床位數由1995年的5萬余張下降到2005年的4.2萬張[1],極大地阻礙了兒科事業的健康發展和服務能力的提升。進入21世紀,各級綜合醫院兒科因收費水平較低、業務收入明顯低于其他科室,醫護人員配置等人力資源成本普遍高于其它臨床科室等原因,日益淪落為醫院的“邊緣”科室,床位配置逐步“萎縮”,部分被迫撤銷。即使一些醫院能按照衛生部規定設立兒科,也時常面臨著病源、資金和人力的匱乏。數據顯示[1],全國執業(助理)醫師232.92萬人,而占人口總數17.32%的兒童,卻只有占執業醫師總數4.2%和執業助理醫師總數2.1%的專業兒科醫師。長期以來,兒科不受重視的現狀導致兒科專業醫師培養不足、流失嚴重;與其他專業相比,兒科醫生工作負擔重、職業風險高、福利待遇低,導致絕大多數優秀的醫學生畢業時都不選擇兒科,原兒科專業人才也紛紛跳槽轉行,最終形成總量減少、結構不合理的局面,難以完成正常門診和病房診療工作。
兒科醫學的發展面臨挑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環境的改變、醫療技術的介入,兒童疾病譜每隔20年左右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近年來,由于衛生管理和計劃免疫的改進,小兒急性傳染病和腸胃病的發病比例明顯減少,而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心臟病、血液病、惡性腫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卻躍居前位[2]。一方面由于醫療資源配置存在不公平性,地域、貧富、規模之間的兩極分化現象愈演愈烈,基層醫院缺少資金設備,吸引不到醫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到城市、大醫院就醫。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交通、信息等求醫條件改善,兒科新技術的應用推廣,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獨生子女和優生優育政策使得家長們愿意在孩子的疾病診治和預防保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錢,不同經濟層面的人群開始出現了不同的醫療需求,刺激更專業和更人性化的兒科診治服務和高質量的醫療保健需求不斷產生。兒科號稱“啞科”,患兒不會自己表述病情,也不能像成人一樣檢查和用藥,主要靠癥狀和醫生經驗來判斷病情,容易發生誤診漏診事故;兒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快、死亡率高等特點,若醫療服務與患兒家屬需求之間存在差距,極易引發醫患矛盾或醫療糾紛,既耗費醫院人力、物力、財力,也會對醫院聲譽造成損失。
兒童就醫除受醫院規模、醫務人員數量等醫療資源偏少的限制外,一定程度上還受兒科疾病季節性特點的影響。由于綜合醫院兒科“萎縮”而導致兒科總收治容量、診治能力的減少超過了兒童專科醫院的診治容量、診治能力的增長,因此,加強統籌規劃、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財政投入、合理重整綜合醫院兒科的現有醫療資源、組建更多的兒童專科醫院和規范化的兒科病房,亟為迫切。兒科也是整個醫療急救體系里的重要環節,區域性兒童急救中心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疾病醫療救治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幾年,大規模傳染病接連爆發,汶川地震、三氯氰胺奶粉等天災人禍不時發生,暴露出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對兒童救治體系的忽略和區域性120及緊急救援中心對兒童救治能力的滯后,給兒童應急救治敲響了警鐘。
新醫改條件下對兒童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
2數據交換
數據交換出現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它是一種標準數據傳輸方式,已經在國內外的眾多行業中得到了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因為數據交換的自動化處理能力較大,盡管涉及了較大的用戶范圍,但是依然能夠較好的保障數據處理的正確性,所以,數據交換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也是比較大的。本文接下來以面向區域醫療的臨床數據交換系統設計為例,研究其實際應用。一方案整體架構醫療機構內部系統較低的集成水平,導致醫療機構與區域醫療中心的信息交換的可靠性與實時性特點表現的不夠明顯,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二者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所以設計了面向區域醫療的臨床數據交換系統,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一臨床數據交換系統中,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區域醫療邊界網關,二是數據交換標準化接口。其中,區域醫療邊界網關是通過集成平臺提供的SQL、File、FTP等接口,將EMR、LIS、PACS、藥庫系統等進行信息集成,從而形成一套有效的醫療信息元數據,以實現區域醫療的各項需求,在文件服務器中存儲整個過程中出現的圖像、文件等,為本系統實現數據交換提供數據基礎;數據交換標準化接口主要是利用集成平臺與MML標準,實現上述醫療信息元數據的標準化,通過運用區域醫療中心的集成平臺,對標準文件進行解析,并在區域醫療區域數據庫中進行存儲,最終實現數據的交換和共享。二數據獲取方式設計數據獲取的基礎是系統中的集成平臺的設計,通過它來獲取各種醫囑、文書等關鍵信息,并在特定的數據庫中進行保存,通過集成采集掛號、EMR、PACS、等異構系統中的離散數據,并在數據庫表中進行存儲。通過面向區域醫療的臨床數據交換系統的設計及以上分析,充分證明了數據交換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3電子郵件
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創新與進步,以及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人們目前的工作、生活中計算機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電子郵件(E-mail)已經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書信。通過E-mail進行信息交流僅能夠將傳送者的文字信息快速傳遞,還能夠傳輸生動的圖片、音樂、視頻等數據信息,而且,E-mail還可以通過群發功能將同一信息快速傳遞給多個人,大大提升了信息傳遞效率,也節約了傳遞者的時間,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電子郵件的這些優點都決定了其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它操作簡單方便、傳輸信息準確可靠,并具備郵件接受自動提醒功能,醫生以及醫院之間通常會使用E-mail作為其主要通信方式,甚至在一些醫院信息管理以及辦法自動化系統中,內部信息交流的基本通信方式就是使用E-mail。
4遠程醫療
遠程治療是指利用現代網絡和電子計算機等多媒體來實現遠程臨床診治。從其定義來看,遠程醫療實現的最基本條件就是網絡,醫生通過網絡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及病情,并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遠程指導與治療,從而大大節約了診治所需的時間。比如,遠程手術就是專家及醫生通過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觀察和了解病人圖像和聲音,再利用現代醫療器械對病人實施遠程遙控手術,從而在危急時刻,在最短的時間內挽救病人生命;再比如遠程聯合會診,各個專家不必在同一地點出現,而可以直接通過計算機遠程技術,讓身處不同地方的專家同時清楚地觀察到病人的病情,并能夠實現專家間的相互溝通。
1.1.1不同屬性的CML患者例數及就醫次數情況分析如表1所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為1.40:1;CML多發生于18歲以上人群,且多為退休或在職人員,記錄中CML患者大多為本地城鎮戶口。不同屬性類別的CML患者人均就醫次數相差不大。
1.1.22006年~2012年各年間CML患者人數變化情況分析患者人數及就醫次數總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例數及就醫次數情況,見圖1。如圖1(a)所示,2006年、2007年、2008年患者例數分別為15例、18例、33例;CML屬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其化療、放療等屬于門診特定項目范疇,因此從2009年開始,患者逐漸通過門診特定項目進行付費,患者例數從2009年的104例增加至2012年的185例,就醫總次數從2009年的651次增加至2012年的2907次,就診人數及就醫次數遞增趨勢明顯。
1.2CML患者醫療費用增長趨勢分析結果對CML患者各年的總醫療費用及藥費支出進行分析的結果,見圖2。CML患者的總藥費用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9年及以后(此部分含門特數據),逐年增長趨勢更為明顯,與此同時,總醫療費也伴隨著總藥費的增長而逐年增加。2009年及以后CML患者的藥費比例均在90%以上且逐年增大,而2008年及以前CML患者的藥費比例均在50%~60%的范圍內波動。說明門診特定項目的實施使CML患者真正能得到更好、更多的院外長期藥物支持治療。CML患者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及年人均藥費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9年及以后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及人均藥費的遞增趨勢更為明顯,各年人均藥費逐漸接近人均醫療費用,藥費比例成了影響CML患者醫療費用的決定性因素。
1.3CML患者醫療費用影響因素分析結果對總醫療費及藥費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CML患者的總醫療費(偏度系數1.42,P=0.000;峰度系數5.13,P=0.000)、藥費(偏度系數1.47,P=0.000;峰度系數5.38,P=0.000)數據呈明顯偏態分布,經對數轉換后依然為偏態分布(轉換后的總醫療費的偏度系數為-1.62,P=0.000,峰度系數為5.37,P=0.000;藥費的偏度系數為-1.61,P=0.000,峰度系數為5.38,P=0.000),無法利用方差分析等參數檢驗法進行統計推斷,因此利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P25~P75)等指標及非參數檢驗等方法對CML患者費用數據進行分析。
1.3.1CML患者醫療費用總體情況分析通過對2006年-2012年期間廣州市640例CML患者7年間的總醫療費進行分析,共計產生醫療費用1個億之多,人均費用支出約為12萬元,其中藥費所占比例為94.42%,可見藥費是總醫療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1.3.2不同屬性的CML患者的醫療總費用情況分析不同性別的CML患者的總醫療費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994,P=0.046),可以認為男性CML患者的總醫療費是高于女性CML患者的。不同年齡段的CML患者總醫療費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2.959,P=0.005),其中46~60歲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醫療費用最高,戶口性質不同的CML患者人均醫療費用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9.551,P=0.049),外地城鎮的CML患者人均費用相對最高。
1.2.3不同屬性的CML患者醫療總藥費情況分析由于表2中表明藥費在CML患者醫療總費用中占有決定性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對藥費進行分析。與醫療總費用分析結果相似,不同性別的CML患者藥費支出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969,P=0.049),可以認為男性患者的藥費是高于女性患者的。不同年齡段的CML患者藥費支出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4.052,P=0.003),其中46~60歲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藥費最高。
2討論
慢性髓系白血病作為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雖發病隱匿,進展緩慢,慢性期CML患者預后較好,但一旦進入進展期,預后極差。目前國內外CML患者多服用相關藥物進行治療并輔助以院內的對癥治療。羥基脲等化療藥物治療效果差,無法控制疾病進展;伊馬替尼等靶向藥物治療CML效果雖佳,但價格使患者難以承受且需長期服用,導致患者面臨巨額的醫療費用支出。本次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患者的藥費占總醫療費的90%以上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說明藥費是醫療費用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2009年及之后CML患者的藥費支出逐年增加且藥費比例逐年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血液系統疾病主要應用藥物治療及抗腫瘤藥物多為進口且價格十分昂貴,結果必然會導致CML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在目前尚未能合理實現相關腫瘤藥物國產化之時,對患者藥費進行有效的醫保基金補償才是降低CML患者疾病經濟負擔的關鍵。
首先,增加藥費特別是靶向藥物費用的報銷比例,使靶向藥物成為CML患者真正能夠用得起的藥物。相關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表明,靶向藥物伊馬替尼的成本效果明顯優于羥基脲等一般化療藥物及其它姑息療法。雖然CML已進入門診特定項目且伊馬替尼已進入醫保報銷范疇,但實際應用時仍面臨諸多限制;特別是療效更好的第二代靶向藥物達沙替尼等尚未進入醫保報銷范疇,因此建議要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出發點,高效、合理的使用衛生資源。
2醫療設備管理系統主要模塊的設計
2.1設備檔案
設備檔案主要指的是購置入醫院的設備的基本資料,即為每一臺設備都構建起專門的數字化個人檔案。由入院-使用-保養-淘汰等都要進行跟蹤。基本資料包括了廠家的基本信息、產品型號、注冊號、說明書等等。
2.2維修、保養數據庫
建構此模塊目的是為了創立一個非動態的維修資料數據庫,包括了設備的品名、故障的情況、維修的過程與方法等等。而這些資料的來源主要是一些醫療設備維修類的書籍,并且收集醫院主要醫療設備的各類維修資料。把一些醫院在設備維修、送氣過程中所遇到的故障輸入庫。而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可快速查閱維修數據庫的各類資料,為工作人員提供方便的工作手段,可快速從資料中發現規律的內容,方便排除故障。
2.3設備的供需信息
主要是提供一個記錄設備的供需信息。因為在醫院的一些科室中,經常會收到各類機器的產品介紹、價格單等。這些信息可能在一時用不上,但是如果日后有需求卻又找不到相關資料。或者,有時希望可將一份某類機器或是耗材各個廠家的報價及主要性能的綜合表單拿給相關部門科室或是領導參考時,或是需要采購時才想到某某產品的聯系方式,卻無法從找尋。由此,設備的供需信息模塊就是基于這類考慮而設想的。用戶可在平時將各類產品介紹和報價性能、聯系電話等輸入資料庫,需求之時即可立刻查詢。
3醫療設備管理系統各模塊功能
3.1總體系統
以XX醫院的系統為例,設備管理系統的主界面如圖1所示。一般來說,醫療設備管理系統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用戶信息修改、入庫管理、設備檢定信息管理、定期保養管理等方面,如圖2所示。
3.2各模塊功能說明
用戶信息修改:目前登錄用戶個人信息修改,包括密碼以及用戶名等操作。入庫管理:入庫管理比較復雜,包括了新設備的信息錄入、當前設備的信息管理、淘汰管理等。定期保養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了定期的保養計劃、保養信息的錄入和查詢等。設備檢定信息管理:包括了檢定計劃、臨檢管理等內容。
2系統軟件設計
為了使醫療護理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可靠性、易于擴展功能和適合今后變化的需要,軟件編制采用模塊化、層次化的程序設計,軟件結構如圖2所示。系統軟件包括核心邏輯模塊、液晶屏顯示控制模塊、床體運動控制模塊、通訊模塊和外部數字量、模擬量輸入模塊等,核心邏輯模塊實現系統的核心邏輯判斷;液晶屏顯示控制模塊主要控制液晶屏顯示床的狀態、操作模式的切換、病人稱重、床體的一些參數的設置等;床體運動模塊根據核心邏輯模塊的判斷結果實現床體按照用戶的指令進行動作,以及控制相關的指示燈;通訊模塊負責接收單片機系統發出的按鍵信息并進行正確的解析,并能將核心邏輯模塊的判斷結果正確編碼后傳遞給單片機系統;外部數字量、模擬量輸入模塊負責采集角度、重量、電壓的信號和其它一些開關量的輸入。
3抗干擾設計
系統軟件設計了故障判斷及系統保護的功能,當護理床在使用不當或有機械卡制的情況下,系統能自動判斷發生故障的部位并停止該部位的動作,防止對病人和護理床本身造成進一步的損壞。每個控制單元都使用硬件看門狗防止系統程序發生死鎖現象。當程序發生死鎖后,系統會自動重新啟動,保證了用戶的安全使用。
在醫學論文或稿件中,若觀測結果是定量資料,常需要在不同實驗條件下比較其平均值之間的差別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此時,稱為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如何才能正確地實現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呢?關鍵是兩點:其一,檢查定量資料是否滿足參數檢驗的前提條件;其二,正確辨析定量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第一點常可通過統計軟件來實現,而第二點則需要分析資料的人具有這方面知識,才有可能合理選擇統計分析方法。然而,只要科研課題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因素時,實際工作者能正確判定其實驗設計類型的場合少得可憐,因此,在醫學論文或稿件中,這方面的錯誤不計其數。概括起來說,不外乎有以下兩類錯誤:(1)當定量資料不滿足參數檢驗的前提條件(獨立性、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時,盲目套用參數檢驗方法(通常為特定設計下定量資料的t檢驗或方差分析);(2)不管定量資料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是什么,一律套用單因素兩水平(或叫成組)設計定量資料的檢驗方法(如t檢驗或秩和檢驗)或單因素多水平設計定量資料的分析方法(如單因素多水平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或秩和檢驗)。其結果是所得出的結論可信度低,甚至是錯誤的[1,2]。
2 中西醫結合治療實例
例1 某臨床醫生收集了如下的資料(表1),在各組內進行配對設計定量資料的t檢驗,在任何兩組之間,用差量進行成組設計定量資料的t檢驗。請問:錯在哪?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 原作者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割裂了整體設計,每次分析時,僅用了部分數據,數據的利用低,自由度小,結論的可信度低;無法分析藥物種類與測定時間之間的交互作用。正確的做法是:先檢查資料是否具備參數檢驗的前提條件,然后正確判定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假定本例中的定量資料滿足參數檢驗的前提條件,而實驗設計類型表面上看是“4個自身配對設計”同時存在,應叫做“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其中,測定時間因素與重復測量有關,除此因素之外,還有一個‘藥物種類’因素)”。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為“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對本例而言,更合適的分析策略是:將“治療前”視為“協變量”,即設法使各藥物組治療前盡可能取相等的平均水平,從而推算出治療后的平均測定結果(稱為校正的平均值),提高各藥物組之間的可比性,其統計分析方法叫做“單因素4水平設計定量資料的一元協方差分析”(每次只分析一個定量指標);若每次需要同時分析3個定量觀測指標,其統計分析方法可叫做“帶有一個協變量的單因素4水平設計定量資料3元方差分析”。
表1 各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檢測結果比較(略)
例2 很多人用成組設計定量資料的t檢驗和單因素多水平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處理表2資料。請辨析:這樣做錯在哪里?為什么?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2 兩組不同組織類型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較(略)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 表2中最后兩列為兩個定量的觀測指標,原則上,當實驗中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定量指標時,看專業上是否需要同時考察它們的變化,若不需要,就視為兩個一元定量資料;若需要,就視為一個二元定量資料。關鍵是檢查資料的前提條件(此處從略)和正確判定定量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以下就不再贅述了。原作者所用的兩種統計分析方法都屬于分析單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是不正確的。屬于未正確辨析實驗設計類型,就盲目套用統計分析方法的一種壞習慣,其結論是不可信的。該定量資料中涉及兩個實驗因素,一個是中醫上的分型(非血瘀證與血瘀證),另一個是癌細胞類型。兩個因素共有6種水平組合,各組合下都有一組獨立的患者,兩個因素同時出現在實驗中,尚無專業知識保證它們對觀測指標的影響誰是主要或次要,故這個定量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應叫做兩因素析因設計或叫2×3析因設計,當定量資料滿足參數檢驗的前提條件時,以選用相應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處理為宜。例3 很多人用成組設計定量資料的t檢驗和單因素多水平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處理表3資料。請辨析:這樣做錯在哪里?為什么?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是什么?
轉貼于
表3 兩組不同分期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較(略)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 原作者所用的兩種統計分析方法都屬于分析單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是不正確的。屬于未正確辨析實驗設計類型,就盲目套用統計分析方法的一種壞習慣,其結論是不可信的。該定量資料中涉及兩個實驗因素,一個是中醫上的分型(非血瘀證與血瘀證),另一個是疾病分期。兩個因素共有8種水平組合,各組合下都有一組獨立的患者,兩個因素同時出現在實驗中,尚無專業知識保證它們對觀測指標的影響誰是主要或次要,故這個定量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應叫做兩因素析因設計或叫2×4析因設計,當定量資料滿足參數檢驗的前提條件時,以選用相應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處理為宜。例4 很多人用成組設計定量資料的t檢驗和單因素多水平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處理表4資料。請辨析:這樣做錯在哪里?為什么?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4 各組肺組織病理圖像分析結果比較(略)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 原作者所用的兩種統計分析方法都屬于分析單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是不正確的。屬于未正確辨析實驗設計類型,就盲目套用統計分析方法的一種壞習慣,其結論是不可信的。該實驗共有8個實驗組,每組中的10只動物都在三個區被檢測某定量指標的結果,故“三個區”是與重復測量有關的因素。要判斷該定量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關鍵是要弄清“組別”是一個實驗因素還是一個復合因素。顯然,“組別”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是否建模”、“是否用藥”、“用何種藥”、“用藥種數”,這4個因素每個至少有2個水平,全面組合至少應有16個小組,現在只有8個組,說明這些因素的水平未全面組合,屬于“多因素非平衡組合實驗”,而不是一個標準的多因素實驗設計。對于這種定量資料,應對“組別”進行合理拆分。可能的拆分結果如下。組合1:正常對照組與模型組;組合2:模型組、丹參組、黃芪組、雷公藤組、氫化考的松組、硫唑嘌呤組;組合3:模型組、雷公藤組、硫唑嘌呤組、硫唑嘌呤+雷公藤組。將上述三種組合分別與三個區同時考慮,構成不同的實驗設計類型,具體地是,組合1叫做“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其設計格式見表5。
組合2也叫做“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其設計格式見表6。
表5 兩組肺組織病理圖像分析結果比較(略)
表6 各組肺組織病理圖像分析結果比較(略)
組合3應叫做“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三因素設計”,因為該組合中的4個實驗分組本身形成了一個2×2析因設計結構,再加上與重復測量有關的因素“三個區”,其結構用統計表表達出來(表7),便可一覽無余,層次清晰,易于辨析其真正的實驗設計類型。
表7 4組肺組織病理圖像分析結果比較(略)
例5 很多人用配對設計定量資料的t檢驗和單因素多水平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兩兩比較用LSD法)處理多因素影響下的定量資料,如本刊2006年第4卷第3期第287頁上的表1資料(為節省篇幅,詳細資料此處從略)。請辨析:這樣做錯在哪里?為什么?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是什么?
對差錯的辨析與釋疑 在此資料中,第1列“Group”之下的5個組不是單因素5水平之間的關系,它是多因素非平衡組合實驗,因此,需要對“Group”進行合理地“拆分”:如組合①,前4組可同時比較;組合②,“第1組,第2、3、4三組中取一組,第5組”可同時比較。還應考慮放置在表中縱向上的“時間”因素,第1個時間點為“處理前”,應將其視為“協變量”,而且,“時間”是與重復測量有關的因素,簡稱重復測量因素。同時考慮某種組合和時間,則分別與組合①、組合②對應的統計分析方法都叫做“具有一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一元協方差分析”。
【參考文獻】
暗能量更是奇異,以人類已知的核反應為例,反應前后的物質有少量的質量差,這個差異轉化成了巨大的能量;而暗能量可以使物質的質量全部消失,完全轉化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質能量的14倍以上。上述宇宙天體的觀測與發現又會對中醫藥學有什么影響呢?中醫藥學確切說不是唯物為主的,而是以唯象為主體,是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強調關系本體論,注重能量與信息的時空轉換等,這些無疑是與現代大科學的宇宙觀相吻合的!始于20世紀中葉的一個爭論比較久遠的問題,那就是中醫藥學被稱做經驗醫學,學科本身有沒有自己的理論?有,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理論?資深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對中醫中藥的事業很關心。他十分肯定地說:中醫藥學有自己的理論,中醫藥學的理論是現象理論、非線性理論、是巨系統的復雜理論。它的理論價值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文明科學哲學的底蘊,體現了中國人崇尚真、善、美;另一個方面,它能夠指導實踐,維護健康和防治疾病。其與線性科學不同,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思維模式。上世紀初期,西學東漸,還原論盛行,還原論無疑給人們帶來了工業文明的進步,給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功不可沒。然而還原論的盛行,特別是“”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了優秀的中華文明,是一個重大的錯誤。21世紀已經過去了十年,迎來了中華文明的復興,呈現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并行的時代,全球截止到2009年已有720多所孔子學院,關注學習中國的文史哲。長期的農耕文明、象形文字造就了中國人的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形象思維決定著我們重視觀察和體悟。我們重視病人的客觀表現,做好望聞問切四診的檢查,就是通過四診收集到病人“象”的表現,醫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對于“象”作出分析,是臨床醫生診療工作的依據,這是主體的認知過程,將主體、客體、象、意、體結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象思維。“象思維”屬于動態的整體,其所使用的工具有視、嗅、聽、味、觸等感知層面,還可有超感官之形而上層面的內容,而且是更為重要的。如老子的“大象無形”、頓悟等。
健康理念的更新是21世紀中醫藥學重要的源動力。20世紀以還原論為主體的西醫學是建立在以“病”為中心的模式上,今天則需要從診治“人的病”向關懷“病的人”轉換。忽視了主體是“人”,過度注重醫療技術的進步而忽視人文關懷是錯誤的,以致出現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發病率增高又得不到合理的診療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球均重視了醫療改革,突出表現在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健康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醫學研究的目的最終是人類的生活滿意度與生存幸福感,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的是滿足各類人群的不同醫療需求和實在的療效,重視個體化醫療與循證醫學證據等,這是引起西方學者關注中醫藥學的內在因素之一。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可引領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方向。其整體醫學思想、多維恒動的關系本體認識論、順應自然的各種療法有其存在的廣闊天地。為此,中醫藥學學科建設要堅持我主人隨,弘揚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重視傳承和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要植根于大科學的背景之下,要適應大環境的變遷。所謂大環境的變遷應該包括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要服務于大衛生的客觀需求,促進國家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要朝向全社會的廣大民眾,要提高為廣大民眾服務的公平性和社會可及性,要讓廣大群眾能夠得到及時、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對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吃得上藥、吃得起藥,能夠把中醫的適宜技術加以推廣,更要重視人文關懷,及時解除病人的痛苦。為實現中醫藥學科的總體目標,科學與人文融合互動,東學西學兼收并蓄,來建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學科建設要貫徹“我主人隨”的原則。20世紀的中醫前輩們是為了中醫的生存而奮爭,現在我們需要面臨的是為中醫藥未來的發展謀策略。我們主張以國學、國醫為主體,有主有從,中西結合,同時,歡迎和團結一切關心中醫藥學發展的多學科人員與社會的有識之士參與進來。
2中醫藥學學科方向概述
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的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意見。中醫藥學的學科方向是在自然哲學的引領下實施醫學健康行動,針對“以人為本”的健康問題與中醫藥學的臨床優勢病種,以辨證論治為主體方向的個體化診療手段,不斷完善中醫藥學的評價方法體系,以獲取共識性的循證證據,進而提高中醫藥學理論的科學性與技術的可及性,保證技術使用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國內外通行標準,不斷地提升中醫藥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自然哲學是任何自然科學的引領指針,在“道”的層面。本世紀的自然哲學觀重視系統科學為核心的網絡信息鏈接為主的模式,強調關系本體論和實踐第一性的觀點。這也為中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重要的挑戰。縱觀上世紀醫學科學的發展軌跡,是以二元論和還原論為中心展開的純生物性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方向;代價是醫學人文的失落,浪費主義盛行,衛生資源的短缺,壽命雖有延長但伴隨痛苦的增加,眼中只有“病”而沒有主體的“人”,過度追逐科學化,以生物學標準判別療效。雖然在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治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績,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推動了醫學科學的發展,但同時也發現了醫學主體“人”的復雜性、能動性、非線性、不確定性等特質,尤其是現代宇宙觀的重大變化,帶來了人們視覺域的不斷拓寬,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中醫藥學帶來的是更多的機遇。新的自然哲學觀引領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強調的有:突出“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主張整體系統的和諧與統一的理念,注重關系本體論的認識方法,在真實世界的背景下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注重人文關懷、人的道德和人的社會適應性能力的培養。
把針對“以人為本”的健康問題與中醫藥學的臨床優勢病種作為中醫藥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中醫藥學歷來是重視“人”這一主體因素的。“人為本,病為標”、“治病救人”等理念深刻烙印在中醫藥學人的腦海中。人有生物學屬性,更有社會心理屬性,每個人均有1×1014個細胞,同時還有寄生于人體上比人體自身細胞多10倍的細菌,多么龐大的軍團!人的健康問題又是十分廣闊的天地,中醫藥學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目前中醫治未病(包括亞健康防治)思想與工程不斷推進,中醫養生和中醫飲食文化的研究也十分活躍,中醫心理學也開始為人們所重視。在中醫藥學的研究領域,“十一五”期間國家各類研究計劃把重點放在了現代難治病的辨證論治方案和證治規律上,其中包括臨床流行五病,即高血壓病、冠心病、中風病、腫瘤及糖尿病;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也有專項資助。2009年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2010年的手足口病,中醫藥在防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優勢病種上,以辨證論治為主體的方向,如何把握好時間、空間的轉換,尋找到證候演變的拐點,有效診治與闡發機理是我們的優勢。譬如冠心病,有胸部悶痛、心電圖不正常,可以確診為冠心病,然而介入造影檢查冠狀血管完全是通暢的,未見有斑塊,它只是微血管的血循障礙;中醫稱為“病絡”,是絡脈的病,按“絡脈者,常則通,變則病,變則必有病絡生,病絡生則絡病成”,通過審證求因、明辨導致病絡的核心病機,依據共性的病理環節進行治療,運用復方中藥的標準湯劑多獲較好的療效。以“證”為人類健康維護的中心加以展開,“有是證,則用是藥”,貫徹“我主人隨”的主體性原則,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天人相應、形神一體、動態時空等,均有其合理的內核。
保證技術使用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標準。針對中醫藥優勢病種診治療效的共識性問題有二:一是療效的循證證據不足;另一是擔心中醫藥技術的安全性。前者要不斷地完善中醫藥學的評價方法體系,以獲取公認的循證證據,這是目前中醫藥學術領域重要的方面之一。要充分而客觀地看待循證醫學,一要學,二要懂,三要用,四要知道局限性,五要為我所用、創新與發展。特別是關注“人”和“病人”的評價研究,如自我感知、心理承受、知情同意等。在安全、有效、穩定的大前提下亟待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標準,這是一把公平的尺子,是人們均應該遵守的“游戲規則”。否則難以比較,無法約束而使行業行為處于無序的狀態。要以全球的視野去處理中醫藥學的相關問題,這樣才有一定的高度,才有和諧的發展環境,才能使中醫藥學有良好的國際學術影響力。現今提出的中醫藥學學科方向的調整變革問題,是基于目前二元論與還原論逐漸被多元大科學的革新所取代,同時一元論與系統整體論的興起也需要不斷地拓展,把“人”放在天與地之間來看人的健康,來看人的疾病,精氣神一體,象與形融通。我們主張科學和人文融合互動,然而醫學的方向不能夠從人文到人文,如果是從人文到人文,過分強調象思維,不與形體融通,就不能更好地維護健康。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大問題。現在人們問責大學,問責大學培養的人才社會適應性差。從中醫藥學科看,主要是我們培養的人才實踐技能不足,亟需強化基本功訓練等。值得思考的中醫教育是跟著西方的模式走,是借鑒,能趕超嗎?要重新調研,要吸收宋代書院及太醫院教習,優化目前中醫藥學的教學資源,闖出中國人自己的路!
3中醫藥學學科方向內涵的調整
以人類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在具體的學術內容上朝向個體化醫學(personalized)、預測醫學(pre-dictive)、預防醫學(preemptive)、參與醫學(partici-patory)(簡稱4P醫學)作出調整,以適應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與網絡醫學(networkmedi-cine)的發展。東學西學融合提倡4P醫學,由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順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迅猛發展,藥物遺傳學從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推動,個體化醫學的概念也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基于藥物遺傳學的發現如何去發展個體化醫學,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對于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現在的用藥方法是用同樣的藥,而在將來的個體化醫學中,由于可以預測不同病人的藥物效應,即使是治療同一種疾病,醫生也可能根據病人的遺傳背景來選擇合理的藥物和最合適的劑量。同時,醫學模式中的心理、社會與環境等方面也是個體化醫學的重要內容。顯然中醫藥臨床醫學的核心———辨證論治的理念與技術將在21世紀的個體化醫學方面有充分的發展機遇。各類人群,不同的環境,得病的機率是不一樣的。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是人們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一種生存需求與本能。四川人為什么吃辣椒?因為四川地區是一個濕氣較重的區域,火神派醫生多生長在四川,其用附子非常多,做菜都可以加附子。所以人適應生存環境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人養成生活習慣的條件,包括自然生態,也有社會環境。中醫關注一個人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下,整個生長過程、成長經歷,再加上他現在的表現,通過望聞問切綜合地觀察與評價,所以中醫學才是真正的個體化醫學,包括個體化診斷和個體化治療。
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提倡預測醫學,預測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其重點應該放在病前的早期監測上,可及時地預測、辨識健康狀態及變化趨勢,一旦發現異常變化就要及時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預測醫學包括各種氣候、物候、環境、致病因素等,既要關注環境等自然條件,又要關注是什么樣的人得了什么樣的病、怎么樣去調理、針對人體的狀態通過調身心去解決對病證的治療等問題。中醫多通過望、聞、問、切的宏觀觀察方法,也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應用生物學指標做微觀的研究。中醫治未病思想和五運六氣學說是代表性的預測醫學。關于整體醫學指引下的預防醫學,即是對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進行人為的干預,包括藥物干預、營養干預,或者是生活行為干預,這是目前應對慢性病公認的最佳策略。中醫藥學中整體系統醫學思想早已有之,且有明確的內在標準,如“氣脈常通”“陰平陽密”“積精全神”“形與神俱”等。具體干預的方法也眾多:“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等,均為實踐證實有效的生活調攝方法。“民以食為天”(《漢書》),中國人最講究飲食與營養,中國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之一就是飲食文化,在醫學領域中也形成了獨具特色優勢的飲食療法:“調”為核心的理念與相應的豐富烹調技術。不僅有藥物干預方法,還有祝由調心、調氣、調神、針灸等上百種外治方法,且多為天然、可及、安全、經濟、有效等干預措施。
至于參與醫學,即對個人的健康并不是被動地僅由醫生來決定如何進行診斷和治療,倡導自己也要主動地參與到對自身健康的認知和自覺維護的全過程中,主張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提倡科學與人文融通。中醫藥學歷來重視人的智慧能力,“人為本,病為標”,“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機體在發病學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決定著病人在臨床上是否發病的關鍵。治病的目的是救人,“人”是核心,是健康的主體。轉化醫學作為重點的變革之一,要凸現個體化醫學的中醫藥學優勢,同時還要參與到全球衛生信息化工作中,重視高概念時代的醫學導向,為構建統一的新醫藥學奠基。什么叫高概念?一要有現代的大科學理念;二要研究復雜的相關性,要敢于突破原有的學術邊界,提倡整合;三要在實踐中踐行詮釋與創新。目前美國已有38所大學醫學院建立了轉化醫學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06年起實施“臨床與科研成果轉化獎勵計劃(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s,CTSAs)”,美國國立衛生院每年投入5億美元用于推進轉化醫學。轉化醫學這個方向的變革是由廣大民眾對醫藥的客觀需求拉動的,要以病人為出發點去研究、開發和應用新的技術,強調的是病人的早期檢查和疾病的早期評估。在現代的醫療系統中,我們清晰地看到醫學的研究進程向一個更加開放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快速發展,以及對于從研究出發的醫學臨床實踐的社會包容。故此,轉化醫學倡導以病人為中心,從臨床的實際工作中去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再做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基礎的研究,然后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進而提高醫療的總體水平。所以,轉化醫學的研究模式主張要打破以往研究課題組單一學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強調多學科、多機構、多層次組成課題攻關組,發揮各自的優勢,通力協作。中醫藥學歷來以臨床醫學為核心,從臨床到基礎,臨床是開端,通過基礎的研究、機理的研究再回到臨床上來,還要以臨床研究為最根本的評價標準,因為基礎理論升華、中藥研究與開發的源泉都在臨床。醫院要到院前去轉化,院前就是社區、鄉鎮和農村;臨床上的成熟技術要向產業轉化,研究的成果要向效益方面轉化,要應用到基層上去;醫、教、研、產要向人才培養轉化。轉化醫學的模式要具有普適的價值,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更要有永續的動力去支撐可持續發展。轉化醫學的模式需要穩定的結構,過去的提法是創新團隊,進一步朝向產、學、研聯盟的更新;近來已有專家提出“多學科聯合體”這一新概念,未來我們應該建立多學科聯合體。多學科的聯合體有3項要求:第一,一定要有多學科、多機構、多層次性的穩定結構;第二,要引領轉化醫學的研究方向,要朝向基層、朝向臨床、朝向應用,將農村、社區慢性病的防治、防控突發傳染病等作為研究的重點;第三,要實行醫、產、學、研、資一體化。資源的“資”,要求前置進入市場,進行資本的有效運作,在實踐中來提高學科自主運作的綜合能力,這也是我們把維護健康和防治疾病工作做好的保證。如此,我們就能夠取得基本醫療保險、商業保險、促進健康基金會等有效的參與和大力支持,就能夠有資本的高效支撐,中醫藥學的學術發展必然會更加順暢和健康地向前快速發展。
總之,轉化醫學的重點要前移,移到預防上來;重心要下移,移到社區和鄉村中去。網絡醫學也是調整變革的熱點。還原論的思想與方法功不可沒,但是用它來解決生物醫藥復雜的病理過程,特別是多因素、多變量與多組織器官變化的過程就十分困難了。這個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的轉化,必然要涉及到機體相關性的網絡系統與多重靶點效益的整合互動時空。從系統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機體受到某一個應激性刺激的時候,它就出現一個網絡的系統調控,應激系統運作,到一定的時候還會啟動機體的代償功能,一直到系統失控時,才表現出疾病的表征。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只是特異性、機體自我適應性,還有機體自組織、自修復、自調節等方方面面。所以,疾病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到機體整體、各系統、各器官、各層面組織細胞,它的共有特征就是網絡協調性。在這種背景下,要認真地總結前人的經驗,把原有的中醫藥學的學說與理論,合理地延伸到所謂的神經體液免疫的網絡之中,延伸到細胞的分子網絡體系之中。網絡醫學不僅僅是人們理解的用計算機遠程會診、哪個醫生看什么病、享受醫療資源,更重要的是網絡醫學是來解釋健康與疾病,特別是復雜性、難治性疾病的。這種機體產生的各個組織細胞的復雜病理變化有它的網絡變化的整合效應。探索復雜疾病之間的內在關聯,重要的是要解決表征問題,根據表征與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不僅要了解基因,還要知道基因的功能以及它與表征的關系。所以,我們在衡量臨床疾病診治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反映疾病真實面貌、治療的效果,還要注意它的臨床中間節點,同時也要注意影像學等檢測的客觀指標的表征變化,把這些主觀的評價表征和科學數據結合起來。疾病是多因素、多變量、多環節,它呈現出一個多層次的網絡結構,我們要解釋在網絡中它的共性病理環節是什么?它不是一個單靶點,而是一個多靶點的節點的協調變化。
這就是中醫要解決的證候的核心病機,所以網絡醫學、病理生理學都具有一個非常親緣的關聯,都是揭示疾病發生的主導環節與多節點、多靶點的互動,這樣就可以去探索宏觀與微觀的結合、關系本體與實體本體的鏈接。正因為網絡醫學是構建在系統內、整體內的,故重在綜合。在網絡醫學引領下,基于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系統生物整體觀念,把疾病理解成表征,即是中醫“證候”。表征的基因是一個功能化的概念,基因節點就是多靶點,與藥物受體三個要素互動,運用計算機技術,觀察藥物對病理網絡的干預和影響,這樣就使研究的新藥更貼近于疾病的本質,從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在前期“973項目”的研究中已提出了復方組合化學這一新的復方中藥概念,在網絡藥理學基礎上提出來的研究復方組合化學的新方法,它是針對復雜疾病系統的多靶點、多環節的。復方網絡藥理學,它是以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等系統生物學為基礎的。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運用基因芯片技術以及二位凝膠點、蛋白凝膠點等,我們不僅能夠識別基因,同時可以探討這個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功能在什么條件下、什么時間上實現蛋白質表達及多個基因的組合互動等。通過對先進技術的組合,我們可以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去研究,完全有可能反映系統的復雜問題。
4中醫藥學的學術創新門徑
面向未來,最為重要的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4.1注重學科建設
第一,是學用詮釋學。詮釋學是理解、解釋與應用三位一體的科學,對于學科的骨架概念進行詮釋也是創新。如中醫學的概念,沖、任、天癸、玄府、氣液、病絡等概念是西醫學中沒有的,要給出一個清楚的概念使人能夠懂得、能夠接受、能夠理解,在國內外的生物醫學期刊上發表。聯系到評價一所高校的整體水平,要看教師(醫師、研究人員等)包括研究生每年能有多少篇論文被SCI收錄,又有多少能夠體現中醫藥學的學術水平、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文章,這些是比較重要的。將西醫學沒有的概念給予詮釋,被接受并吸收了就是對于醫學科學的充實,關鍵在于它能夠指導臨床。例如,在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下稱“非典”)的中醫藥應對過程中,運用了中醫詮釋。在參加非典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中,我們真正地看到了“肺熱葉焦”的形態,非典的病原體是明確的,變異的冠狀病毒導致出血性肺炎,打開胸腔看,肺葉萎陷干枯,滿腔的胸血水。怎么解釋?機理是什么?至今不清楚。按中醫詮釋,金元醫學大家劉河間在其著作《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有“氣液玄府”理論,就能夠很好地解釋非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胸血水和“肺熱葉焦”。由于毒邪的感染,疫毒之邪侵犯了肺中的絡脈,絡脈瘀滯而滲出了血液,血液又通過了膈膜,膈膜上的孔隙是不是細胞間質還需要進一步求證。依據劉河間的學說,其機理是滲出的血液通過膜上的“玄府”而滲透進了胸腔的。這個例子中最可貴的不只是我們看到了“肺熱葉焦”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能用來指導我們的臨床治療。它是由于疫毒之邪導致了病絡的形成,通過玄府滲出來的胸血水,那么需要用解毒清熱、涼血化瘀的治法,可使用辨證的中醫湯劑,也可大量地使用靜脈注射液,包括清熱解毒的喜炎平、熱毒寧等,還有活血化瘀的復方丹參注射液、丹紅注射液等,再用一些益氣養陰中藥治療,盡早投藥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療效。通過中醫藥的綜合搶救很多病人就有了生還的希望,還能減少大量激素沖擊治療帶來骨質疏松的弊病。
第二,是循證醫學。循證醫學不等于隨機對照實驗,然而循證醫學的理念為大家所共識。循證醫學不一定完全適合于中醫學,然而我們要得到一個共識的療效,就必須更新現有的評價方法,去創新方法學,才能達到共識的療效。共識的療效就是說中醫藥的臨床實驗所取得的療效,中醫認可,西醫也認可,中國人認可,外國人也認可。如此,我們不僅可在核心刊物發表文章,而且在國際著名醫學雜志上也能夠發表文章。例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首先在預防方面我們研究了一張小復方,有魚腥草、金銀花、、薄荷、生甘草,制成標準湯劑送給大、中、小學生和基地受閱部隊食用,當時北京7、8月份時還沒有疫苗研制出來。通過回顧性的研究,做了3萬多例的回顧性調查證實,中醫藥是有一定預防作用的。在佑安醫院做的263例輕癥的臨床實驗,一組使用蓮花清瘟膠囊,一組使用達菲膠囊,進行了甲型H1N1流感治療的非劣性檢驗,結果說明蓮花清瘟膠囊治療效果不比達菲膠囊差,而且在流感樣癥狀緩解方面還有它的優勢。關于完善評價方法體系,我們對于疾病防控,特別是社區慢性病的防控,隨機對照臨床實驗是有局限性的,可采用實用性的隨機臨床實驗。要比較中醫在參與治療中是否起作用?起什么樣的作用?在什么樣的時空間起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能體現出中醫的療效優勢和它的特質嗎?從而服務于廣大民眾,同時也要發表學術論文,還要在國際上、在SCI數據源的專業雜志上發表文章,這樣也就提高了我們中醫藥學的整體學術水平和國際學術影響力。
4•2提高人才素質與學術創新能力
第一,就是要兼通文史,透視組學,宏觀與微觀、綜合與分析要逆向對接。學術方向的調整與變革的最高理念是宇宙觀,宇宙是由大而無外的大一與小而無內的小一共同構成的,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涵有大一,兩者相兼容而為用,大一含天體、地學、物候、氣候,小一含蛋白質、分子、中子甚至比中子更小的。綜合和分析,宏觀和微觀,關系本體論和實體本體論,要去對接。宏觀的研究向下,微觀的研究向上,如果能夠對接上,找到契合點,這就是一種重大的發現。然而機會常常是擦肩而過的,平行地擦肩而過,沒有能夠契合在一起,大概需要幾代人,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工夫。然而,大一融入小一,小一醞于大一,大一小一能夠融通,東學西學能夠兼容,科學與人文能夠融合互動,這是一個重要的理念。我們當前所面對的是如何體現中醫藥優勢,其重點在臨床醫學。首先是有肯定的療效,而后要制定診療指南和規范標準,并且具有可推廣和輻射的能力,再后去發現其中的機理。
第二,要科學與人文的有機融合。學科帶頭人要能夠兼通文史,特別要關注科技發展史,包括對中醫的各家學說等應該有很好的把握。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目標。要實現創新的目標,要通過崇尚國故、追思前賢、善于學習借鑒等手段來實現。例如“小學”,這個“小學”是指對文字的釋譯。藥者毒也,藥能對抗疾病,如大黃、附子等;藥者厚也,藥也能夠補充營養,像阿膠、鹿茸、熟地黃之類;藥者瀹也,瀹有疏導調節之功。這個“瀹”字,三點水,說明水是源泉,上善若水,積淀厚重;右面上是一個人,人底下一個橫,一是陽,斷開了當然就是陰,一畫開天,人貴陽氣;三個口為團隊,群體,三生萬物;再下面是一個冊字。團隊所謀之事,含事理、倫理、哲理,有和合配伍的物質群體,才能起到疏導調節的作用,這當然需要實踐和時間的更多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