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8: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印刷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9-5853(2010)06-0011-05
錢存訓(Tsuen-Hsuin Tsien)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省泰州市,1932年畢業于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52年、1957年分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錢先生赴美前曾先后擔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圖書館館長、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北京圖書館南京及上海辦事處主任等職。赴美后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兼圖書館學研究院教授、遠東圖書館館長和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等職,現任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榮譽教授、東亞圖書館榮譽館長、英國李約瑟科技史研究所榮譽研究員、美國中國出版服務公司董事長等職。
錢存訓先生是海內外聞名的中國出版史研究專家,著有《書于竹帛》《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東西文化交流論叢》《留美雜憶》等著述。錢先生對自己的研究曾有一個總結:“我的研究范圍主要環繞兩大主題:中國圖書印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而兩者的結合,從高度和比較的觀點出發,所得出的結論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中國出版史這一研究領域,錢先生在海外為宣傳和推廣中國文化做出了杰出貢獻。其具體成就表現在下列方面。
1 對紙發明前的中國文字記錄及對中國書籍制度的影響做了全面研究
在印刷術發明前,世界各國的文字記錄可謂豐富多彩。中國也是如此。王國維先生《簡牘檢署考》(1912)、羅振玉與王國維合著的《流沙墜簡》(1914)等對簡牘實物與文獻記述進行了研究,但并沒有涉及書籍制度的所有方面。《書于竹帛》的出版,對紙發明前的中國文字記錄做了全面研究,探討了紙前記錄方式對中國書籍制度產生的影響,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書于竹帛》的底稿是錢存訓先生1957年提交給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印刷發明前的中國文字記錄和圖書》(ThePre-printingRecordofChina:A Study of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Inscripdons andBooks),經過修改后以《書于竹帛》(WrittenonBambooand Silk: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Books andInscriptions)為名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于1962年正式出版。該書共分9章。第一章是《緒論》,對中國古代文字記錄方式進行了總體上的介紹。第二章是《甲骨文》,介紹甲骨文的起源和性質、甲骨文的形勢和契刻、卜辭的內容及排列等。第三章是《金文和陶文》,對金文和陶文的性質、用途、款式等進行研究。第四章是《玉石刻辭》,對石鼓文和古代刻石、玉器刻辭等進行研究。第五章是《竹簡和木牘》,對簡牘的形式、整治、行格和書體、編裝方式等進行了研究。第六章是《帛書》,對帛書的起源、發現、材料、形式等進行研究。第七章是《紙卷》,對紙的發明與改進、古紙的材料和制作、卷軸制度等進行研究。第八章是《書寫工具》,對毛筆、墨、書刀等工具進行研究。第九章是《結論》,對中國書籍的起源與發展、書寫和復制技術、文字的演化等問題進行研究。該書英文本出版后,受到西方學術界的廣泛好評,除不斷重印外,還被譯成中、日、韓等其他文字。2004年,該書的英文第二版也再次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書于竹帛》指出:“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石及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稱之為‘書’。書籍的起源,當追溯至竹簡和木牘,編以書繩,聚簡成篇,如同今日的書籍冊頁一般。在紙發明以前,竹、木不僅是最普遍的書寫材料,且在中國歷史上被采用的時間,亦較諸其他材料更為長久,甚至在紙發明以后數百年間,簡牘仍繼續用作書寫?!薄爸窈喓湍緺┦侵袊钤绲臅鴮懖牧?,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簡牘制度有其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不僅中國文字的直行書寫和自右向左的排列順序淵源于此,即使在紙張和印刷術發明之后,中國書籍的單位、術語,以及版面上的所謂‘行格’的形式,也是根源于簡牘制度而來?!边@一觀點,理清了書籍的源頭,可以避免將早期“書籍”的范圍無限擴大。
目前,《書于竹帛》已有4個不同的中文譯本。1975年,根據周寧森博士譯稿修訂的《中國古代書史》,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1987年,由鄭如斯教授增補的《印刷發明前的中國書和文字記錄》,由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出版;1996年,臺灣漢美圖書公司以《書于竹帛》為名,出版了該書的繁體字版;2002年,上海的上海書店出版社也以《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為題,出版了該書的第四個增訂本。這些不同的譯本,充分顯示了該書具有的不朽生命力。尤其是“世紀文庫”本的《書于竹帛》和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第二版英文本“Written onBambooand Silk”,以近年出土的考古實物為主,補充了新發現的殷墟以外和周初的甲骨、戰國及秦漢墓中出土的竹簡、帛書、各類古地圖、敦煌遺書中最早的抄本等內容,更使該書具有新的生命力。
此外,收錄在《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版)中的《漢代書刀考》,對簡牘時期整治書寫材料和刪改文字的書刀做了全面考證與分析,認為“書刀的功用在刪除寫錯的簡面,以便改正重寫,或者削去舊簡已經書寫的舊面,取得新的簡面,以便再行書寫”,從而糾正了以往文獻中認為書刀或刀削是簡策上刊刻文字的工具這一錯誤說法。2對中國紙和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做了全面研究
在《書于竹帛》一書的基礎上,錢先生應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Joseph Needham)先生之約,為李氏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撰寫《造紙和印刷》分冊,1985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與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劉祖慰教授的譯本《中國科學技術史?紙和印刷》。1995年,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劉拓、汪劉次昕的譯本《造紙和印刷》。2004年,該書由北京大學鄭如斯教授編訂、增加了新材料后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以《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為名出版。
《中國紙與印刷文化史》堪稱《書于竹帛》的姊妹篇。該書對印刷術發明后的中國書籍和文字記錄進行研究。全書十章。第一章是《緒論》,從宏觀上對造紙術和印刷術的起源和發展、中國發明造紙和印刷術的
原因等進行介紹。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有關紙的研究。第二章是《紙的性質和演變》,對紙的定義、造紙的起源與發展等問題進行研究。第三章是《造紙的技術與方法》,對造紙的原料、工序等進行介紹。第四章是《紙的用途和紙制品》,對各種紙的用途進行介紹。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對印刷術的研究。第五章是《中國印刷的起源與發展》,對印刷術的發明及歷展進行宏觀介紹。第六章是《中國印刷的技術和程序》,對雕版印刷的材料和工藝、活字版的種類和方法、中國書的版式和裝訂等進行了研究。第七章是《中國印刷的藝術和圖繪》,對木刻版畫、年畫、套色復印技術等進行了研究。第八章至第十章是有關紙與印刷的傳播史。第八章是《紙與印刷術的西傳》,談論紙與印刷術傳向西方的過程,以及西方現代印刷術起源的中國背景。第九章是《紙與印刷術的東漸和南傳》,談論紙與印刷術傳向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過程。第十章是《紙與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探討紙與印刷術對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作用。
《中國紙與印刷文化史》是世界范圍內第一部全面探討紙和印刷術的專門著作。雖然此前已有孫毓修的《中國雕板源流考》(1908)、賀圣鼐的《近現代印刷術》(1933)、美國卡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1925)、日本中山久四郎著的《世界印刷通史?支那篇》(1930)等書問世,但錢先生的這一著作,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要比上述著作深入。
《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版)收錄了一些因篇幅受限而未能在上述書籍中展開論述的文章。如《紙的起源新證》,對1975―1976年間湖北云夢縣睡虎地戰國秦墓出土竹簡中所見的“紙”字做了考證,認為它同1935年長沙出土的戰國時代漆馬內的紙胎,可以作為戰國時代有紙的證據。而《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和雕版實物》,對1966年韓國慶州出土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進行了詳細分析,認為該印本“為唐代中國所印制”。錢先生對此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有力地駁斥了韓國有人認為印刷術是韓國發明的論調,維護了中國是印刷術發明國的國際地位。由于韓國慶州出土該經時,中國國內正開始“”,對韓國的這一發現一無所知。1979年,錢先生回國訪問時,特意將他自己收集的該經的復印本全份和有關報道、研究資料等贈送給上海圖書館保存,以供國內專家研究,更體現了錢先生博大的胸懷。
3 從世界文明比較的高度,闡述了中國出版與中華文明的關系
錢先生國學修養深厚,又受過嚴格的西學訓練,因此,善于將中國出版史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進行探討,通過國際比較,揭示文字記錄與中西文明之間的關聯。這種比較方法,大大拓寬了出版史的研究路徑。
在《書于竹帛》一書中,錢先生特別提到中國文字的排列方式。中國文字的豎排、自右及左與西方文字的橫排、自左及右完全不同。錢先生在《書于竹帛》一書中認為:“這種直行書寫的原因雖不可確考,但可推測這一特點應和中國文字的構造、書寫材料、應用工具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因素有關。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如人體、動物、器皿,大多縱向直立而非橫臥;毛筆書寫的筆順,大多是從上到下;竹木材料的紋理以及狹窄的簡策,只能容單行書寫等等,都是促成這種書寫順序的主因。至于從右到左的排列,大概是因為用左手執簡、右手書寫的習慣,便于將寫好的簡策順序置于右側,由遠而近,因此形成從右到左的習慣。這一解釋,合乎情理,已被學術界廣泛接受。錢先生在《上海版新序》別指出:“中國古代的書籍和文字記錄的多姿多彩、源遠流長,是中國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有的奇跡??墒怯捎诮袊艿耐馕旰颓瑁怪袊藢ψ约汗逃械奈幕瘋鹘y喪失自信而盲目自貶,甚至現在還有人認為廢除漢字采用拼音是文字演進的規律和迎合世界的潮流,卻沒有深思漢字的特殊功能。假使沒有漢字形體所獨具的延續性和凝固性相維護而采用拼音文字,中國早已成為許多以方言立國而分崩離析的國家了。近代歐洲各民族以方言立國,足資證明。”錢先生的告誡,對保存中國傳統出版文化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很早就出現了印章,但為什么沒有發明印刷術?錢先生同樣從比較的高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中國很早就應用印刷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很早就發明了紙,對印章和墨拓的運用奠定了印刷技術上的基礎。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書寫復雜性造成對機械復制的需求,由于科舉而需要標準的儒家經典,以及手工抄寫無法滿足社會對大量佛經復制品的需要。在西方,紙到了很晚的時候才傳入,印章沒有移用作復印的用途,拓印到了19世紀才傳入,印刷工人被形形的行會所束縛,字母拼寫文字的相對簡易性減輕了對機械復印的需求。……在歐洲不存在諸如和佛教有關的那種對大量復印品的需要作為動因;西方對書籍的需要手工抄寫就能滿足。直至15世紀中葉所有因素才有所改變”。中國的印刷術和西方印刷術在社會發展中產生了不同作用,其原因何在?錢先生認為:“在西方,印刷術同時激發理智思潮,促進民族語言和文字的發展以及在文學上的應用,并鼓勵了民族主義和建立新興民族國家的行動。相反,在中國,印刷術幫助書寫文字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成為保持文化傳統的重要工具?!贝送?,“中國的印刷事業一般由政府機構或私人主持,重在‘傳先哲精蘊,啟后學困蒙’,并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歐洲的印刷業則多為謀利經營,因此形成了勢力強大的出版工業。這些不同的動機,使得印刷術的發展與應用對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錢先生的這些論述,為更好地理解中國印刷術對社會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在《近代譯書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中,錢先生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16世紀末開始的西書中譯活動進行研究,分析了“譯書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反映出來的西方文化對中國現代化產生的影響”。通過分析,發現“人文和社會科學在過去的譯品中占主要地位,其總數達70%,而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僅占27%?!g的素材代表25個國家以上的著述,以英、日、俄文的作品為最多,其中有些是轉譯而非譯自原文……。這一結論,也有助于了解中國近代文化的形成過程以及出版在近代社會轉型中的作用。
4 指導了一批從事中國出版史方面研究的博碩士論文,豐富了中國出版史的研究
錢先生在身體力行從事中國出版史研究的同時,還在芝加哥大學指導了一批博碩士生從事中國出版史研究,寫成了多篇研究中國出版史的博碩士學位論文。這些論文,涉及中國出版史研究的多個層面,豐富了海外的中國出版史研究。
在博士論文方面,潘銘粲(Poon Ming-sun)1979年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Books andPrinring in SungChina,960-1279”(《宋代圖書印刷史》),對宋代圖書印刷史進行了研究。許麗霞(Lee-Hsia Hsu Ting)
近年來,我國印刷工業以年增長率高于10%的速度發展,約占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DP)2%。印刷業總的發展趨勢是:數字化、網絡化、多樣化、快捷化。政府已經確立了印刷業今后的發展目標:第一步是力爭在2010年把中國建設成為全球重要的印刷生產基地之一,第二步是到2020年,實現從印刷大國到印刷強國的轉變,加入世界先進印刷國家的行列。
數碼印刷作為一項科技含量頗重的新技術,其在中國剛剛結束了其概念普及推廣期。因此,數碼印刷技術的專業人才基本上處于空白。“十一五”時期,國家把發展職業教育擺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教學論文,明確指出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的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的轉變、從傳統的以升學為導向向以就業為導向的轉變?,F代制造業的迅速發展,需要大批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國內目前的高職教育仍然不能滿足需要。特別是在湖北中部個東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加速發展,現代制造業所需要的人才成為緊缺人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制定了“十一五”期間印刷技術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三個一百,兩個一千”,人才目標全部指向了高技能人才。
目前國內開設數字印刷專業的高職院校只有3所,且其他院校大都以傳統印刷技術為主,很少涉及到數字快印技術。在數字印刷人才的培養上,大都以基本理論和仿真訓練為主,缺乏真實的職業環境培養和真實的操作鍛煉,畢業后不能真正適應社會及行業的認可。 而 “雙元制”的教學模式正好彌補了教學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雙元制”,是指學生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又在職業學校接受職業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學校和企業分別是“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一元”中國學術期刊網。“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職業院校主要負責學生的專業理論教育,企業負責學生的實踐與技能操作。
一、高職數字印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圍繞校內基地,建設以“雙元制教學、‘2+1’訂單式”的教學模式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方式。
該模式即第一、二學年學生在校學習教育教學論文,學習內容的基礎課和專業理論基礎課為主,基礎課由學校負責,專業理論基礎課由企業負責,第三學年學生在企業學習專業技能,并安排頂崗實習。學習方式為:理論+實訓+實習+頂崗。使師生在實訓基地中接受企業化管理,在真實職業環境中學習實踐,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2)重構“項目式、情境式”課程體系。
圍繞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開發的理論,以國家精品課程標準為依據,召開實踐專家座談會,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崗位能力、素質要求,結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校企合作,制定學習領域和教學內容,構建“項目式、情境式”課程體系。如下圖1。
情境1
實踐項目與流程
檢查
教學目標與項目
伴隨著電子書媒介與“無紙閱讀”方式的盛行,基于紙質媒介的印刷書與紙本閱讀方式本身則成為了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逐漸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作為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國的我國,對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溫不火地進行著,其中,圖書館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為兩大學術主力。
1圖書館學界的“印書史”研究
圖書館學家們關注書籍的印制與形成是自然發生的研究緣起。以曾經在北京圖書館工作多年的張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錢存訓博士為代表的一些學養深厚的圖書館學者們,把對印書史的研究擴展到對印刷史的研究,分別著有傳世的關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錢先生所說:“現代印刷并非單指印書,除用紙張印刷的紙幣、紙牌等以外,還包括在紡織品、金屬、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種印刷。但是一般學者對印刷術的研究,主要對象是書籍,因為文字和圖畫的復印乃是人類文化交流和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媒體,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影響?!薄?,被譽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的發展歷史在圖書館界的研究者們看來,就是一部書籍圖文的印刷史。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為中國印刷史研究的成長時期,這個時期的書史研究與教學開始興盛,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的圖書館學系都開設了中國書史課程,書史內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書史)的內容,所以可稱之為以圖書出版印刷史為主流的研究階段。
1956年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兩校圖書館學系都給新招收的一年級本科生開設中國書史課,并編出了新的書史講義,其中以北京大學劉國鈞先生的《中國書史簡編》影響最大。
武漢大學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國圖書史講義》油印本,書中提出按社會發展的五種形態對中國書史進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觀點上都有所創新和突破。1964年修訂增補后鉛印,1986年又以《中國圖書史綱》為題由吉林省圖書館學會出版發行。
專門研究印刷史的當數北京圖書館張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一書。作者在廣泛收集古今中外有關印刷術的文獻資料和實物例證的基礎上,提出雕版印刷發明于唐初貞觀年間之說,論述了印刷術對亞洲與非洲、歐洲的影響,編制了“世界印刷術發展年表”,“朝鮮金屬活字史料”等。
張靜廬先生(1898—1969)歷時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輯注,推出了七部專題出版史料,全書共250萬字,收錄了自1862年創立至1949年87年間出版事業的重要資料。
除上述有影響的學術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一批有關中國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讀物,如劉國鈞著的《可愛的中國書》(1952年)、《中國書的故事》(1955年)、《中國的印刷》(1960年)、《中國古代書籍史話》(1962年),陳國慶著《古書版本淺說》(1957年),阿英著《中國年畫發展史略》(1954年)、《中國連環畫史話》(1957年)等。
這個時期突出的特點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來自圖書館界、出版界等文史領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實際上是著眼于圖書文獻范圍,書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為一體。
20世紀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國印刷史研究的蕭條時期。除劉國鈞、張秀民等又編寫出幾本有關書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冊子,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內部編印幾本“中國書史”講義外,幾乎沒有出版印刷史學術新著發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間大陸內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滯狀態。
就在內地處于停滯狀態之時,港臺及海外學者沒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編輯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論文集,這一時期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及圖書館學研究院的名譽教授、兼東亞圖書館館長錢存訓先生撰寫的《中國古代書史》一書。該書原名《書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20世紀80年代為復蘇壯大時期,五年內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報刊史、印刷史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樹,標志著這一階段的高起點,也預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經長期蓄積、準備,盛期將臨。這一時期國內也是以出版史研究為主流,但海外的錢存訓博士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錢存訓的《紙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國學者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學及相關技術”(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冊。該書出版后在海內外影響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在中國圖書史研究上又邁出新的步伐,鄭如斯、肖東發編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國書史》、《中國書史教學參考文選》、《中國書史教學指導書》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這三本書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圖書館專業教材,故發行量較大,被多次印刷,廣泛流傳。
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的教授謝灼華主編的《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注意從廣泛的文化領域去說明圖書出版、編纂和圖書館發展軌跡及相互關系,分析中國圖書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的貢獻,局部理順典籍發展的線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張秀民的又一鴻篇力作——64萬言的《中國印刷史》。該書詳細、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自唐初貞觀年間印刷術發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業的源流演進。不僅廣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許多新鮮資料和獨到之處,被美國印刷史專家錢存訓稱為“劃時代的作品”。
20世紀90年代為中國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豐收時期。研究的深入還表現在一些學術專著視野開闊,角度新穎,富有論辯性。如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國印刷術的起源》一書是中國出版印刷史專題研究的新成果,開拓了研究印刷術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過對各種文化現象的多角度掃描,全方位、多學科地論證“唐明說”。
220世紀后期“大印刷觀”的印刷史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印刷工業界的一些學者專家們在對印刷史文化積累與保護措施的關注、印刷史知識的教學普及方面也有新動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聯名提出《關于建立印刷技術博物館的建議》,經過各方面的長期努力,1993年底舉行了中國印刷博物館奠基典禮,1996年6月舉行了隆重的中國印刷博物館落成典禮。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學院首次開設《中國印刷史》課程,由張樹棟、張耀昆合編教材《中國印刷史(講義)》。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印刷科技界專家對印刷史研究領域的加入,倡導“大印刷觀”、從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問題的觀念逐漸彰顯,成為與傳統的圖書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觀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韓等先生倡導建立“中國印刷博物館”。在鼓勵學術研究之下,印刷史學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種重要的印刷史書,1993—1999年舉辦了6次印刷史學術研討會(北京5次,臺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冊論文集等。
1991年6月南開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中國印刷術的起源》,趙永東著,作者從雕版印刷術的定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物質條件、古代社會技術發明的一般機制和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技術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討了雕版印刷術的起源問題。1998年4月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方向方曉陽的博士畢業論文《中國古代特技印刷工藝研究》,從印刷工藝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張樹棟等印刷科技專家合著的《中華印刷通史》填補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贏得了業界同行專家的高度贊譽。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的肖東發教授盛贊該書是用大印刷史觀、橫跨中華各民族、縱貫歷史五千年,視野開闊、有史有論、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該書后來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簡明濃縮的版本。
以上約10年之間,印刷史學之研究成果遠勝往昔。呈現如下突破:①由書史、印書史向印刷文化史轉進;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轉移;③由傳統印刷史觀向大印刷史觀轉移;④由爭論“發明”年代向探討“起源”時間轉進;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時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當代;⑦填補歷史空白的《中國印刷近代史》及《中華印刷通史》問世;⑧中國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漢民族延伸到各少數民族、由印紙延伸到印織物;⑨確認了與韓國的雕版紙上印刷品的發明先后之爭,及多項模糊不清的史實結論。
3印刷史研究的認識觀和方法論
如前所述,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學者大都來自圖書館界、文化學術界,對印刷史的研究其實是關于印書史的研究。錢存訓《紙與印刷》、《書于竹帛》,從書名就可顯示圖書館界的學者將印刷史視為印書史。張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關注的是印書史。研究者們在歷史唯物論認識觀與方法論指導下,注重實物考證與史料查證,這也是出版印刷史學領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隨著“大印刷觀”的推行,研究界開始擴展史料考證范圍,并進行了工藝史、專題史研究。
1993年在全國第一次印刷史研討會上,鄭如斯教授《書史研究與印刷史研究的聯系與區別》一文辨析了兩門獨立學科的相互聯系與區別。她認為,書史與印刷史是交叉學科,兩者研究的內容都涉及到圖書的印刷。當然,兩者研究的角度和側重點是不相同的:在書史研究中,圖書是主體。對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術本身的發展變化是主體,圖書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種,對圖書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過圖書探索印刷技術發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歷來是中外學者研究的重點。諸多論斷,大都根據文獻上的記載加以解釋。大部分意見分歧,只是由于對早期文獻中鐫刻或印刷的關鍵名詞解釋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書史的套路后,強調探討“起源”。中國是世界上發明印刷術最早的國家,但無法確切知道中國的印刷術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它是一種經驗的長期累積,是一種源流的演進發展。從橫的方向看,是相互重疊、綜合應用的工藝。所以,探討中國印刷史的源流演變,可將其看作一條光譜的譜帶,李興才先生更確切地比喻為一條調子豐富的連續調灰色尺,它可以概分為暗部、中間調、光部三大部分,但無法截然地明確分界。張樹棟先生在《試論中國印刷史的歷史分期問題》中,主張將中國印刷史分為四個時期:準備與發明時期;手工刷印的發展與繁榮時期(古代史);近代印刷術的傳人與發展時期(近代史);現代印刷術的興起時期(現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觀點的歧義,往往源自技術分析的差異。由流溯源,使得近年來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傾向于技術的分析。如周廣學、宋青梅整體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術演進過程及變化的原因,并首次對不同階段泥活字印刷技術進行了類型分析;而楊玲通過對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紙、墨與基本工藝的考察,結合文獻與考古資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業繁榮背后的物質技術原因。
在實證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學院尹鐵虎先生對畢升泥活字的仿真復原研究,是近年來我國在印刷史實證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創新。
從大印刷史觀研究中國印刷史,即從整體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來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國印刷博物館落成典禮之時,召開了第二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落實論文49篇。論題進一步深化、細化、方位更廣闊。會上延續了對印刷史研究的歷史觀、方法論的探討。自然地顯現出圖書館界與印刷科技界專家學者們研究的著眼點差異。
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的曹之教授《關于印刷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探討了印刷史研究的關于“印刷術”的概念問題。曹教授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說明,認為印刷術不是印染術,適宜采用約定俗成的“印字術”、“印書術”。錢博士也認為,一般學者對印刷術的研究,主要對象是書籍,因為文字和圖畫的復印乃是人類文化交流和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媒體,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影響。
關于印刷術的起源問題,曹先生認為其發明時限范圍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術的發明時間同應用時間混為一談。印刷術就是印書術,但在研究印刷術起源的時候,就不能從研究印刷圖書開始。
對于“大印刷史觀”,曹先生認為要從造紙史、制墨史、制筆史、藏書史、目錄學史、教育史、抄書史、書業貿易史、圖書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變史、印染史、貨幣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個巨大的綜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獻工作者等組成的一支“大”的隊伍,要努力改變各自為戰,信息閉塞的研究現狀。
印刷工藝界人士與圖書館界人士的認識觀與方法論各有特點。海外與內地的觀點也略有不同。范慕韓先生的“大印刷觀”和李興才、張樹棟先生的“大印刷史觀”大同小異?!耙杂∷槲椋埸c自然是印刷”,“對中國印刷歷史的研究,理應、也只有沿著印刷工藝技術的發生、發展這條主線,順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歷史的真實,再現中國印刷術的發展過程?!庇∷⒐I出版社的黃浮云、張子謙在《用大印刷史觀研究印刷史勢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雖是以新聞出版為中心的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但從根本上講,它是工藝技術,是工業,它的起源和發展,是沿著印刷工藝技術發展這條主線進行的?!?/p>
印刷工藝界人士認為,印刷術的導源和歷程,織物印刷的起源,套印術的肇始和發展,近代印刷術的傳人和發展,以及印刷設備、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與印刷相關的領域的研究和考證,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內容和對象,一個全面、系統、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中國印刷史的局面將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圖書館學界“大印刷觀”的重點是強調方法論體系的博大,印刷工業界“大印刷觀”的重點是強調研究對象范圍的擴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現狀和未來態勢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現了“盛世修史”的繁榮氣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發展。筆者曾在2005年通過對國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檢索,得知館藏現有關于印刷史方面的各類圖書資料近30種,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專著舉例如下:①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錢存訓著,鄭如斯編訂.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②簡明中華印刷通史/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③插圖本中國圖書史/蕭東發、楊虎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歐印刷媒介研究——從古騰堡到啟蒙運動/項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論/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國版本文化叢書/任繼愈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
Key words: Zhejiang printing;environmental pollution;green printing;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Zhejiang printing industry, with geographic advantages and economic advantage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gradually grown into a healthy and orderly printing market after 20 year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sue posed by printing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inting industry of Hangzhou, Ningbo, Wenzhou and Yiwu in Zhejiang Province have been introduced, the roo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printing production process has been analyzed, and the correlative measures to treat the pollu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What’s more, the idea that green printing is the inevitable wa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industry has been put forward.
印刷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印刷產品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制造產品并為產品提高附加值的同時,該行業也毫無例外地面臨了環境、資源等問題。如何走環保和效益雙贏的道路,已經成為一個行業長盛不衰的關鍵。
從2007年7月到2009年2月期間,筆者一行對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務有限公司,杭州中糧美特容器有限公司,寧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寧波厚業印刷廠,寧波翰詩印刷有限公司,溫州海寶印刷有限公司,溫州龍港信睿印刷廠,義烏雅昌印刷有限公司進行了參觀走訪,并在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務有限公司,寧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寧波翰詩印刷有限公司進行了實習。
1浙江印刷工業現狀概述
改革開放之前,浙江省印刷企業共有300余家,總產值約2億元,利稅約4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已有各類印刷企業20575家,數量居全國第二。其中,出版物印刷企業297家,包裝裝潢印刷企業7666家,從事年畫掛歷專項印刷的企業125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業5633家,復印、打印、影印企業6854家。浙江印刷企業年產值約450億元,約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6%,從業人員36萬人[1]。從《印刷經理人》最新公布的“2007年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來看,浙江有13家企業進入排名,數量位居廣東與香港特區(29家)、上海(19家)之后的第三位。其中,10家為包裝印刷企業,3家為報紙及出版物印刷企業。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浙江印刷工業蓬勃發展的現狀,而且,在溫州、寧波、義烏等地,印刷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重點扶持的支柱產業。
浙江印刷行業主要以民營印刷企業為主,無論是在報刊印刷、商業印刷還是包裝裝潢印刷,都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區域分布不勻、產業園區分散的現狀,浙江印刷行業積極發揮地域特色和區域優勢,致力于產業區塊的建設,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壯大產業鏈結構。
1.1杭州以出版物為主
“亞洲包裝中心”2003年3月落戶杭州,這是一個集制造、科教、研發、信息、貿易、會展、金融、服務為一體的世界性產業中心。該中心憑借自己獨特的優勢,吸引了眾多包裝龍頭企業的集聚,形成了集成效應和集聚輻射功能。國際資本和行業巨頭也紛紛搶灘浙江,使浙江印刷業成為了中國的一個巨大亮點,培育了一批世界品牌和跨國公司,形成了資源共享、產業集中、科技領先的整體優勢,帶動了浙江乃至全國印刷產業的飛速發展。
2003年杭州市工業興市大會上,市政府提出了杭州要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制造業基地的口號,確立了五大重點產業,印刷產業位列其中。
隨著2008年浙江義務教育教材綜合出版生產基地的成功建設,完善了以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書刊出版物生產基地,使杭州成為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出版物綜合生產加工基地。同時,也造就了浙江影天印業有限公司、杭州富春印務有限公司、杭州錢江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杭州東聯印刷有限公司等眾多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新生代印刷企業。杭州中糧美特容器有限公司、浙江曙光印業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連續在2006、2007兩年入圍“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
1.2寧波以文具、紙塑、撲克、郵件票據為主
目前,寧波已形成以寧波市區、鄞州區、慈溪市、余姚市為四大核心區域的五大特色產業區塊,即:以寧波市區、北侖、大榭、鎮海區域為主,形成了紙箱包裝和塑料包裝印刷區塊;以鄞州區、寧??h區域為主,形成了文具印刷區塊;以慈溪市、寧波市區、奉化市區域為主,形成了撲克牌印刷區塊;以鄞州區、余姚市、慈溪市區域為主,形成了郵件、票據印刷區塊;以寧波市區為主的金屬印刷區塊。浙江廣博集團有限公司和寧波亞洲中華紙業有限公司成為2007年“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的上榜企業。
1.3溫州以食品包裝、商標印刷、掛歷、筆記本為主
印刷產業是溫州市政府重點扶持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企業規模以中、小型居多。全市從1998年開始在印刷企業較集中的縣(市、區)建設發展印刷工業園區,并憑借“中國印刷城”提升區域品牌。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已建成數個印刷園區,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企業單體規模普遍較小、行業問題較多、發展周期較長和印刷業務來源不足等問題。有“中國印刷城”美譽的龍港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演變,截至2005年,包裝印刷已經占當地工業總產值的34.4%,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行業結構。1997年以來,先后規劃和建設了蒼南縣包裝示范印刷工業園區、小包裝印刷工業園區、城東綜合工業園區和塑編工業園區。其中,包裝示范印刷工業園區規劃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期項目,用地560畝,19家入園企業全部建成投產;二期用地330畝已經開工建設;三期550畝,正在加快園區道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城東綜合工業園區一期、二期、三期項目2300畝用地,正在開工建設,入園企業已達41家。小包裝印刷園區用地205畝,有180多家企業已遷入生產[2]??傊b印刷已經成為龍港鎮的第一大行業,該地區的新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浙江立可達包裝有限公司成為2007年“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的上榜企業。
1.4金華義烏以年畫掛歷、包裝裝潢、文化用品、工藝品為主
伴隨著中國小商品市場的穩步發展,也推動了義烏及周邊縣市的服裝襪業包裝、紙制品加工、掛歷印制等印刷市場的發展。據統計,目前金華地區擁有大小包裝印刷企業3000多家,包裝印刷企業數量和包裝印刷業產值都在逐年持續增長。無論是在平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絲網及標識印刷,還是在數字印刷、紙業及其他特種印刷方面,發展都相當均衡。義烏目前擁有828家印刷企業,從業人員5萬余人,年產值達60億元[1]。印刷產業已成為義烏十大支柱產業之一,并成功取得了“中國商品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的稱號。
2浙江印刷發展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
在印刷產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背后,存在著許多的環境問題。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印刷企業采取相應措施,來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2006年9月,日本印刷界率先審定綠色印刷工廠的標準,并使用綠色GP(Green Printing)作為綠色印刷的認定標記。相比之下,我國在這一方面相對比較滯后,目前還沒有形成一部專門的法律條文,來控制印刷污染物如揮發有機物等的排放。浙江印刷產業在不斷推動浙江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比較明顯的環境污染問題。
以下幾點是筆者對浙江印刷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初步探討。
2.1 印刷材料污染 2.1.1油墨
油墨是印刷的主要原料,油墨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是目前印刷工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辭?!分袑Α叭宋闹髁x”的解釋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即“人文科學”;另一方面,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同維護封建統治的宗教神學體系對立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古代中國作為禮儀文明之邦,對于“人文”有著獨特的理解。《易·賁》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里的“人文化成”基本上是規范家庭、社會、國家各種人際等級關系的倫理概念。這時的人文精神是一種注重人的文化教養的精神,即按當時社會的標準塑造教養有素的、多才多藝的人。同樣的概念在西方社會也存在。在古希臘,從公元前5世紀中葉起,就開始為培養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實行全面的文科教育。在經歷了封建教會勢力的千年統治后,人們開始掙脫精神上的束縛與奴役,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們的重視,并成為驅散中世紀黑暗,建立資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武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不僅動搖了封建社會的基礎,也確立了個人的價值,肯定了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
上述歷史語境下的人文精神之旨趣,在于強調人的尊嚴,注重人的感性生活追求以及自由運用其理性的權利。現在,人文主義已泛化成一種強調人的地位與作用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人文主義在中國書籍形態演變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可以說中國書籍設計歷史就是體現人文關懷的最好例證。
裝潢工藝的產生、自右向左的閱讀方式、簡牘裝被卷軸裝取代、卷軸裝被冊頁形式取代等,都表明了人文主義精神在書籍設計中的作用及意義。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其中得以充分體現。簡牘始于周代,至秦漢最為流行,直到東晉末年才被紙取代。中國古代許多著作都是寫在簡策上的,如《詩經》、《禮記》、《春秋》等,但由于竹木的分量很重,長篇的文字翻閱和攜帶很不方便,并且時間長了編繩容易折斷,易產生脫簡和錯簡的現象,很難復原。為解決這些問題,人們開始尋找其它用于書寫的材料,這樣就出現了寫在“縑帛”上的書,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我國歷史上使用最久的書籍形式——卷軸裝。為了方便人們查閱,卷軸裝的結構更加明確,分為卷、軸、、帶四部分,并且每個結構上都進行充分設計,以滿足閱讀的不同需求。但卷軸裝同樣存在不易查閱中間部分的缺點,由此又產生了龍鱗裝、旋風裝、梵夾裝、經折裝等,到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與現代書籍形態結構幾乎沒有太大區別的包背裝、線裝。
從以上可看出,書籍形態的更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的需求。此外,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樣不可忽視,怎樣將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創新的基礎,也是設計之源泉所在。在現代書籍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人類發展的規律。人是社會的、自然的、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因此為人的設計不是一種片面的行為,而應充分總結前人經驗,不能認為書籍設計是一個簡單的包裝過程,裝個封面,美化了事,應充分考慮“為人的設計”,以人的需求為設計的出發點,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去創造和滿足人的更高需求,創造出消費生態和觀念的有序化。人文主義精神在設計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應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設計、創新,其創造性則更能夠給人以啟發,進而引導人們賦予生活以不斷更新的內容。
成書的手段一般是通過印刷,而紙是印刷的載體之一,但不是惟一的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印刷系統被桌面系統所取代,使以前種種不可能印刷出的效果成為可能,印刷方式的發展使得能夠印刷的載體更加豐富,在書籍設計過程中,可根據內容選擇紙、布、皮革、海綿、有機玻璃、塑料等。只要是能夠運用于不同印刷手段,使讀者更易于理解所講授內容的材料都可應用。在現代印刷中,單是紙的種類便十分豐富,要考慮諸多要素選擇紙張、確定開本,不同的主題,都有其適合的紙張。
一本書不單單是幾十張或幾百張印有文字的紙裝訂在一起,而是一個“活體”,并且是一個極富“表情”的“活體”。在這個活體中承載著寫書人和做書人共同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合體”,可如君子之交般的淡然,可如暴風驟雨般的猛烈,可如清泉流淌般的平穩,亦可如浪花拍打巖石般的碰撞。寫書人已運用文字將內容、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做書人則要充分運用書籍的要素,構成人們享受這些內容的特有空間。書籍是人們交流的平臺,實現這種交流,就要使讀者融入其中,而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書籍的結構設計??梢酝ㄟ^一些獨特的設計,使讀者自然而然地走入這個“世界”。在設計過程中,通過一些行為、動作使閱讀成為一種互動,使讀者的閱讀方式成為主動接受。
在書籍這個“舞臺”上,文字、圖形、色彩都是其中的角色,它們的不同組合、搭配能夠達到各種效果。在文字、圖形、色彩的編排過程中,則要符合人的一般視覺習慣,并設計出與同類書籍不同的視覺流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讀者接受信息的程度,營造該書特有的閱讀氛圍,使閱讀成為一種享受,并在享受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把握。不同種類的書籍,視覺流程的特點是不同的,如文學類的小說,其視覺流程應具有連貫性,在設計過程中應把握其“單線條”的整體性 ;而信息較多的雜志,其視覺流程可以是多條的,可并列而行、可主次有別、可正反相對。這其中的種種變化,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提高人的閱讀效率。另外還需考慮版面的調性變化,通過調性的變化使人的視覺得到調節,達到松弛有度。
首先,從商品包裝的圖形圖案上去表現。這種表現方法比較直觀、形象且生動。在應用圖案設計時,適度的比例與尺度是所有美感的重要因素,它體現在包裝設計的各個結構之間,比如黃金律就是一個普遍的理想比例。包裝的圖案設計由于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影響,平面的圖形圖案或視覺立體的影像化圖案都會被生動的再現還原,所以應用在商品包裝上去體現產品特色和品牌文化比較容易展現效果,利于消費者的識別和接受。在印刷上除了印刷技術的提升,印刷材質的多樣化也是現代印刷技術提升的一個表現方面。相同的印刷內容印在不同的印刷載體上,呈現的視覺效果也不盡相同。相同的印刷內容印刷在吸墨性較好的材質上,印刷表面可能就相對啞光一些,雖然印刷表面看上去可能不夠華麗,但是卻給人一種質樸和內涵的視覺感受,有時印刷在自帶固有色的表面時更是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所以,圖形圖案在商品包裝上的應用效果要想體現商品的屬性和品質,除了設計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印刷承載物的應用效果,這些都能左右整體包裝設計是否能夠準確地傳達商品自身想要傳遞的商業信息和產品屬性特色。
如在包裝盒上用平面化的圖形圖案去表現產品的特點,并通過圖案的造型和配色去體現民族文化特色。表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包裝設計主圖顏色很多用到普蘭色,上面妝點民間民族的代表圖案,結合配色和印刷材質就可以強烈的散發著傳統民族文化氣息了。在印刷上配合能夠凸顯效果的相應的包裝材料進行印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族文化特色倍增。
其次,商品包裝的造型設計也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包裝的圖案設計更能起到突出產品特色的作用。只是有時受商品造價、攜帶運輸和陳設的影響和制約不能夠隨意進行造型設計。但是,應用率較高的具有一定特點的商品包裝造型設計還是能夠比較有效的吸引顧客的視覺關注度,也更直觀的體現產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如茶葉的包裝舉例,包裝的整體材質和造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中材質部分分為紙質部分和金屬部分。紙質包裝部分上面的圖案很多時候會應用到古代人物或圖案,這種人物或圖案突出了茶葉的傳統文化歷史感。茶葉原本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飲品,具有很濃烈的歷史感和民族文化特色,所以茶葉包裝的一級包裝部分也可為金屬材質的茶葉罐。這種茶葉罐有的是帶耳的青銅器造型,既體現了茶葉的品質又從器型上體現了歷史和民族文化特色。
再說說酒瓶的包裝造型,在設計上瓶型自身如果沒有豐富的特別造型,那就可以在瓶身給酒瓶“穿衣服”衣服的款式如為盤扣旗袍,這就可以濃烈的散發著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韻味,這樣的包裝也就不難體現商品本身的產品屬性和民族文化了。
再次,從包裝設計的文字和版式上也能夠體現出商品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有些包裝上的文字部分是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字體和字體變形的應用。例:民族食品――月餅,在包裝上會經常應用到書法字體和書法字體的變形。書法字體是中國特有的具有強烈民族文化特色和歷史感的字體,它的應用可使包裝從設計上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我們身邊無處不充斥著各種日用品,這些日用品的包裝設計從各個角度都附著有視覺符號,這些視覺符號體現著商品自身的產品屬性和民族文化特色,使消費者在選購或使用該商品的同時感受著商品的包裝所傳遞出來的民族文化氣息和產品特色。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商品的包裝設計可以從它的圖形圖案、色彩搭配、設計造型、包裝材質、文字應用等視覺符號去體現商品的特點,使商品的包裝設計獨具民族文化特色倍受消費者的青睞。與此同時,它更是傳統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載體,是與現代商業相結合的契合點,是商業與藝術、商業與技術、商業與民族文化的傳播的途徑,是使傳統民族文化走向更廣闊領域和空間的舞臺。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繪畫藝術看起來和科技發展、工業革命之流的事情一點直接聯系都沒有,然而有一門隸屬繪畫范疇的藝術——版畫,卻恰恰出自科技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它出身自印刷技術。版畫依其印刷原理可分為凸、凹、平、孔四種,按制版材料通常分為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
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國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和紙張的發明更推進了世界文化傳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傳播與進化,更讓我們得以告別蒙昧,照見真知。僅以此文略述印刷術及脫胎自印刷術的版畫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誕生了。據《漢書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此時冶金技術尚不發達,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屬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為主,后來青銅器冶煉技術逐漸發展,到了周代時,以青銅器為主的“周璽”逐漸興起,到了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漢印可以說是相當的發達,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大約到了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拓碑也開始盛行起來。同時,雕版印刷術也正在逐漸萌芽。東晉時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樸子》一書曾經記載:“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边@說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雛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雕版印刷開始流行,目前國內現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經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由七個印張連接折疊而成,圖中釋逝牟尼坐在“邸園精舍”的蓮花寶座上,對弟子菩提長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說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價為兩親敬造普施“的字樣。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經濟的發達,四川地區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即紙幣的最初形態,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遠早于德國人谷登堡1440年發明的鉛活字?;钭钟∷⑿g是世界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極大的促進了文明的傳播和發展。此后中國的木刻版畫迅速發展,出現了不少有規模有影響的版畫印制組織,比較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楊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國率先掌握,歐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術是木刻印刷。歐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時,目前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個標志。十字軍從中亞帶給歐洲大量的紙張印刷品,包括紙牌以及帶有插圖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確切記載的出現在公元1400年前后,歐洲出現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領導肖像木刻印刷,這些圣像與文字編排在一起,成為具有插圖的宗教書籍。到了15世紀中葉,意大利的金銀器匠發明了銅版制版印刷,用來大量復制小幅圣像及書籍插圖,同時也用于精細復制油畫,此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到了近代,中國陷入戰亂與閉關,無論經濟還是科技發展都停滯不前,而歐洲正在大步的進行著科學改良試驗。自煉金術誕生以來,歐洲人在化學研究上頗有成效,德國巴伐利亞松爾堆芬采石場特產一種質密和細膩的淺色石灰巖板,18世紀后期,塞內菲爾德發明了石版印刷并于1800年在德國奧芬巴赫開設了第一家石版工坊,他用油脂性筆在石板上面作畫后,用阿拉伯樹膠與硝酸的混合液涂覆,于是石版中的碳酸鈣在被硝酸腐蝕之后會和油酸化合而得脂肪酸鈣,具有親油抗水的特性,而非油脂部分和硝酸反應生成親水的氧化鈣,之后滾筒上墨,油墨就會被圖形部分所吸附,從而把圖形轉印至承印物上。正是由于這技術的革新,使得石板一發不可收拾,一路攻城略地,迅速的在歐洲取代了木版和銅版在出版業的位置,后,石印技術傳入上海,對中國傳統木版畫產生了極大沖擊,蘇州桃花塢因離上海最近最早受到影響,甚至連桃花塢最負盛名的吳嘉猷(吳友如)和他的弟子也被上海《點石齋畫報》聘去擔任美編了。石版印刷的高質量和低成本,對于我國傳統木刻雕版印刷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自明嘉慶年間開始逐漸衰退的傳統版畫自此一蹶不振,直至魯迅先生大力提倡中國新興木刻才得以復蘇。一直到石版印刷誕生,之前的木版印刷和銅版印刷所印制的畫面內容無非就是用于傳播宗教故事,進行風景或肖像的寫實繪畫,或者干脆就是對當時寫實油畫的復制,很少有畫家能夠使用擺脫出來進行獨立的藝術創作,甚至石版印刷誕生后也很少有石版畫作品可以獨立的被畫家用來進行個人創作,這種窘況一直持續到攝影術誕生。
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Daguerre)發明了以碘化銀為感光材料的攝影術,法蘭西院士,當時著名的畫家德拉羅士院士即席發表講演,他的中心議題是:“從今天起,繪畫藝術死亡了,而攝影術誕生了?!笨梢钥吹贸鰜?,這位院士兼畫家很可能可以代表當時相當一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繪畫的地位——就是再現現實,僅此而已,就如當年達芬奇在《論繪畫》中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細述透視、解剖、構圖等等一切繪畫原理,在他心目中繪畫就是一門嚴謹的科學:“畫家的心應當象一面鏡子,將自己轉化為對象的顏色,并如實攝進擺在面前所有物體的形象。應該曉得,假設你不是一個能夠用藝術再現自然一切形態的多才多藝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畫家?!痹跀z影誕生之前一切都很好,自文藝復興后畫家們的技法越發純熟,精品疊現,無論肖像或是風景都能輕車熟路的再現出來,版畫不過是對此再現過程進行一個轉換,把它更多的印制傳播出去,僅僅是個復制工具而已,或者說,起到了今天復印機的作用?不過這個時候攝影術誕生了,忠實再現一個場景只要擺弄一下機器然后鉆進暗房把顯影過程做完就可以了,那么,畫家們該做些什么呢?是否該思考一下自己的退路呢?于是暗流涌動。以同時期最晚誕生的石版畫為例,石版畫藝術的真正開創者當屬戈雅,他80歲時創作的石版畫《波爾多的公?!沸媪藙撟魇娈嬤@一藝術的誕生,其產生的影響深遠,對其后的藝術家如德拉克洛瓦、契里柯、杜米埃等人的石版畫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此時,科技又在不斷的進步著,1869年,珂羅板(collotype)技術發明了,是由德國人阿爾倍脫發明的,清朝末年光緒年間逐漸傳入我國,我國最早是由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印刷所于1890年首先采用它印教會圖畫,這是最早的印品。過去都以為珂羅版由是日本引進的,實際上不是,它是從歐洲引進的,日本跟我們國家一樣,也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是在日本技術比較發達,“珂羅”這個詞實際上就是日文的“膠質”的一個譯音,所以珂羅版也叫玻璃版。珂羅版印刷原理就是以玻璃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膠印刷質,在這個上面通過照相制版,把圖象反映到膠質上,再通過采用油水不溶的這個著墨原理,使用無網點印刷的方式,把印品印出來。商務印書館1907年開始用珂羅版,用它復制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真跡,效果特別好,因而非常被重視。直至今日,珂羅版還在國內被使用著,進行水墨畫的復制,比如榮寶齋的作品。
終于到了十九世紀后半葉,變動發生在法國,印象主義誕生了,盡管此時的印象派巨頭們的畫面依然是描繪自然,但此時的畫面已經不再是機械的重現,而是畫家本人情感的忠實體現,從此以后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徹底的實現了歐洲藝術的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攝影這一科學發明的誕生促成了這場變革,也使得版畫創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倫勃朗、戈雅到畢沙羅、惠斯勒、德拉克洛瓦、畢加索、馬蒂斯、蒙克、梅庸、蒙克、勞特累克等等這些巨匠們的版畫作品的演變,繪畫藝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畫家們真正得以用畫面表達自己自由的想法,繪畫重歸藝術的軌道,版畫托工業革命的福從枯燥單一的工業印刷用途中解脫出來,真正的為藝術家所用,正式的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段。
[分類號]G250
在高校人文社科文獻資源的整體布局與保障中,外文期刊館藏的數量與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考察學術館藏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外文期刊作為一種連續性出版物,它比較及時地反映國際上各學科專業的發展狀態,長期以來作為高校圖書館館藏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受到關注。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圖書館就開始組織外文期刊協調采購、資源共享合作,以求讓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的效益。各高校圖書館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合理安排資金,并將自有的文獻資源加入到這一共享系統,發揮了國立大學和地方大學分工布局,互相協作,盡可能多地購買外國期刊的優勢。經過十余年的建設,我國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館藏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文獻保障。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本文對于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館藏分析研究,均建立在目錄數據統計之上。為了研究分析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文中采用的外文期刊目錄數據來源有: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期刊目錄》與《全國高校圖書館進口報刊預訂聯合目錄》,這是揭示我國高校外文印刷版期刊館藏的兩種最重要的聯合目錄。本文對高校外文印刷版期刊的各種數據分析,均依據這兩種聯合目錄中的著錄。而高校外文電子期刊目錄數據,則主要參考了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外文電子期刊目錄。筆者將以上這些印刷版與電子版外文期刊目錄,進行各種數據處理,形成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錄(簡稱“高校目錄”)。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報刊部網站上公布的《中圖報刊》(簡稱“中圖目錄”),它對外文期刊的報道,多年來對高校外文印刷版期刊預訂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數據分析中,筆者選擇它作為重要的參考目錄。本研究所涉及的各種外文期刊目錄數據處理,諸如以中圖分類號為依據的學科分類統計,主要是得益于“中圖目錄”的詳細著錄。
?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館藏的人文社科英文期刊目錄(簡稱“英美6校目錄”)。這6所大學在英美大學中名列前茅,學科水平為世界公認,其文獻資源館藏的規模與質量也被同行認為比較合理。筆者采用了這6所大學館藏中的英文印刷版期刊目錄數據,在統計分析中作為一種參照。
本文研究選取的目錄數據,在著錄內容上,包括刊名、國際刊號、出版社、中圖刊號、出版頻率、創刊年份、學科、語種、國別等項。而事實上,上述高校目錄、中圖目錄、英美6校目錄三個主要的參考目錄,所著錄的信息均不充分,也不完全對稱。因此在數據分析時,筆者盡可能針對目錄信息完全對稱的內容進行比較,以使分析結果達到客觀性和準確性的要求。
2、外文印刷版期刊的館藏情況
根據高校目錄的數據統計,到2009年8月止,我國高校館藏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8749種,其中純印刷版5210種,印刷版與電子版均訂購的有3539種。本文主要就這8000余種印刷版期刊的目錄數據,從學科分布、語種分布以及館藏質量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
2.1 學科分布情況
我國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館藏在學科大類上有明顯的不均衡性,社會科學類比例很高,而人文科學類則比例較低。在8749種印刷版期刊中,經濟、社科總論、政治法律等類的期刊比較多,共占61%,而哲學、語言、文學、藝術和歷史類的人文科學期刊僅占30%,如圖1所示:
如果將高校目錄與中圖目錄及英美6校目錄進行比較(見圖2),我們可以看到:全國高校館藏哲學、社科總論、政治法律、經濟、文教、語言、文學、藝術、歷史、工具書等10個類別的印刷版期刊,品種數量僅為英美6校同類別印刷版期刊的15.51%,占中圖網上公布目錄中同類別期刊的15.45%。從各學科類別上看,哲學、語言類期刊與英美6校同類別品種比例高于20%,其他8個類別均在20%以下;而中圖目錄各類別品種的比例,高于20%的類別也只有政治法律、語言和歷史類,其他7個學科均低于20%。這些數據比較結果,反映出我國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各學科館藏量規模仍然偏小,如圖2所示:
2.2 語種分布情況
在高校館藏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目錄數據中,可以統計到語種的期刊有5643種,這些期刊語種基本局限于英、日、俄、德和法文。這5個語種的期刊占86.27%,其中英文占65.39%,日文占9.02%,俄文占4.5%,德文占3.74%,法文占3.62%。此外還有43個語種的期刊,僅占13.73%,如圖3所示:
由于國內購買外文期刊的可選目錄主要來源于中圖目錄,因此該公司目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內期刊館藏的質量、語種、出版國別、出版年代等的選擇范圍。從圖4中看出,高校目錄與中圖目錄的語種比重曲線非常一致,正說明了這一點。在中圖征訂目錄中,日文和俄文期刊條目量偏少,僅占1.22%和1.05%,而高校對這兩個語種期刊的訂購量卻分別達到了目錄報道量的76.43%和44.64%。相比之下,高校館藏量最大的英文期刊僅占中圖目錄報道量的11.25%。顯而易見的是目錄報道量嚴重地制約了高校的外文印刷版期刊的選擇面,因此征訂目錄需要擴大小語種期刊的目錄信息。
2.3 館藏質量分析
我國高校館藏的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的總體質量是比較好的。在高校館藏的8749種人文社科外文印刷版期刊中,英語期刊有3457種見于英美6校的館藏目錄,占國內高校人文社科印刷版期刊總數的40.77%,占高校人文社科英文印刷版期刊的93.69%。也就是說,我國高校人文社科英文印刷版期刊幾乎都在英美6校印刷版期刊的收藏范圍之內。2008年SSCI和A&HCI目錄共有3328種核心期刊,我國高校圖書館館藏了2436種,占73.20%。
從學科布局來看(見圖5),我國高校10個學科目前館藏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的先后次序是政法、經濟、文教、哲學、社科總論、歷史、藝術;英美6校的次序為政法、經濟、文教、歷史、藝術、社科總論、哲學。兩者前7類比較一致,甚至前3位幾乎十分接近;后4類的次序略有差異。從各學科所占比例來看,在哲學、社科總論、文教、經濟、文學類,我國高校比英美6校要高1%-2%;在政法、藝術、歷史、語言、工具書類,英美6校比我國高校高出1%-2%,總體相差不大。可見,在學科分布上,我國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館藏的比重與英美6校十分相似。如圖5所示:
3、外文印刷版期刊的訂購情況
《全國高校圖書館進口報刊預訂聯合目錄》歷年數據反映了我國高校1996-2008年外文印刷版期刊的訂購情況。從1996-2005年10年間,參加該聯合目錄的學校逐年增加,期刊品種同比增加;2006年、2007年略有減少。從聯合目錄的統計情況看出:13年來,每年我國高校人文社科外刊訂購的品種最多不超過6000種(見圖6),平均每所高校每年訂購的品種為50-60種期刊,全國高校館藏的人文社科類外文期刊的總量與品種的比例為3:1。如圖6所示:版期刊訂購的同時,不能忽視印刷版期刊的館藏,甚至應該在一些重要學科、受益面比較廣的專業,繼續增加印刷版期刊的訂購。此外,在小語種期刊方面,館藏印刷期刊品種數很少,現在也沒有更多的電子期刊或數據庫可以互補,因此,應該較大幅度地增加小語種期刊的訂購。
4.2 補藏斷刊和缺刊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筆者認為,首先可以從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補充和增加比較急需的外文期刊文獻資源。在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已經建立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文獻中心并撥款進行專項圖書期刊訂購的條件下,可以再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加投入,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從我國外文期刊館藏需要來看,必須保證國外核心期刊的訂購、館藏。根據最新的SSCI和A&HCI目錄,2008年有3328種核心期刊,CASHL已經訂購了2436種,尚缺892種,應該盡快訂購和補全。
?根據筆者對2003年與2008年復旦大學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外文期刊預訂聯合目錄》中78所高校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的結果,2008年比2003年總共減少了711種文科期刊,其中西文496種、俄文51種、其他語種期刊164種,這是由于一些學校圖書館已經停訂了部分期刊。應該對此進行分析,找出停訂的原因,并恢復一些重要期刊的訂購。
?一些集成商供應的數據庫,雖然有電子刊,但是滯后時間超過半年和不穩定的電子期刊還是應有印刷版。
?全球著名的信息與期刊商SWETS公司于2009年9月提供了16萬條文科期刊數據,其中出版信息比較完整的印刷版期刊有75 640種,包括在全球比較暢銷的1.7萬種期刊。根據我國大學學科發展需要和文獻資源受益面的考慮,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國情逐步分批購買??梢允紫瓤紤]其中的5600種比較適合我國高校圖書館館藏的英文期刊,尤其是英美6校已有館藏的1172種刊。建議在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文獻中心原來訂購館藏的基礎上,增加經費投入,組織高校圖書館從中挑選、訂購部分期刊。
此外,本屆深圳文博會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增強國際性,共有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16347家海外采購商前來參展。我國文化產品出易額達到123.82億元,占總成交額的7.44%,同比增長7.46%。
——《中國文化報》外商投資中西部九省包裝印刷項目可享優惠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日前聯合2013年第1號令,公布((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3年修訂)》,該目錄自6月10日起施行。
該目錄包括全國22個?。▍^、市)鼓勵類產業條目。其中印刷包裝類條目有3種: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海南9省將包裝裝潢印刷品印刷列入;內蒙古、廣西、、新疆4區將少數民族特需用品、工藝美術品、包裝容器材料列入遼寧省將金屬包裝、自動化立體倉庫及倉儲物流設備制造列入。
廣電動漫類條目有3種:云南、湖南、海南3省將廣播電視節目、電影制作業務(限于合作)列入;海南將電影院的建設、經營(中方控股)列入;吉林、黑龍江、安徽、四川4省將動漫創怍、制作(廣播影視動漫制作業務限于合作)及衍生品開發列入。
兩部委公告稱,根據(《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國務院令2002年第346號)的規定,屬于該目錄的外商投資項目,享受鼓勵類外商投資項目優惠政策。符合該目錄規定的外商投資在建項目,可按照該目錄的有關政策執行。
——《中國新聞出版報》
“愛閱讀-愛戲劇”都市文藝生活主題季啟動
5月18日,值北京圖書大廈成立15周年之際,由北京圖書大廈、繁星戲劇村、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北京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的“愛閱讀·愛戲劇”主題活動在北京圖書大廈正式啟動。
這是一次“圖書”與“戲劇”首次跨界合作的有益嘗試。圖書和戲劇都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兩種表現形式,一部戲劇也可以說就是一部活動的書。把戲劇引入書店是為了增加書店的多元化文化元素,更好地發揮和增強書店文化平臺的功能和作用,更好推廣和普及戲劇。同時通過把讀者引入劇場,更好地延伸閱讀的外延功能。
“愛閱讀·愛戲劇”系列活動,倡導都市文藝慢生活,提升市民精神生活品質。旨在創新文化產業宣傳的新模式,引領文藝生活潮流,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助力西城區“文化興區”的戰略建設。這一項“文化惠民”活動,讓舞臺劇更具有普遍性、廣泛性、群眾性,讓文化產品更加貼近百姓,培養小劇場戲劇愛好者,傳遞戲劇文化,豐富市民文娛生活。
——人民網
中國數字出版信息網開通上線
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數字出版信息網日前開通上線。
據了解,該網站依托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具有的政府資源、背景優勢及品牌影響力,旨在建立基于互聯網的行業資訊和商務運營平臺,為全國數字出版企業服務。目前,網站設立了資訊、成果、需求、獨家四大欄目,為業界提供海內外數字出版行業的最新資訊、成果、需求等信息,并推出歷屆國家數字出版會議會展資料。
——中國出版網
盛大文學首次版權拍賣
5月18日,盛大文學起點中文網首屆版權拍賣會亮相深圳文博會,十部作品現場全部拍出。
這十部作品包括忘語的《凡人修仙傳》、月關的《步步生蓮》等,預計首印版稅總額將達到600萬元人民幣。盛大文學公關市場總監王晶介紹,通過種種渠道,讓“版權合作競拍”常態化,可將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推薦給更多人,也可以使更多的好作品獲得好的出版渠道,保障作家的收入。
——《深圳特區報》
武漢“移動圖書館”試運行
5月26日,武漢圖書館“第25屆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在武漢辛家地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舉辦首場活動,工作人員向路過市民演示新亮相的“武圖移動圖書館”?!爸灰螺d一個手機客戶端,即可享受武圖豐富的數字資源。”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16-0001-03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網絡的普及化,新型出版方式——數字化出版得到了快速發展。與傳統出版方式相較,數字化出版具有以下特點:(1)寫作、編輯的便利性,縮短出版周期;(2)可以同步出版、印刷、發行,做到按照發行數量決定印刷數量,從而減少庫存;(3)節約出版發行的開支,方便檢索,綠色出版。本文結合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現狀,淺析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發展思路。
1 目前國內外期刊數字化出版發展現狀
1.1 國外期刊數字化出版發展現狀
在國外,數字化出版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初露鋒芒。數字化出版運作主體主要是期刊出版大集團,在當時數字化出版雖然與印刷化出版是并存的,但是數字化出版已經開始在網上相關信息,這也就標志著印刷化出版已經慢慢向數字網絡化的趨勢發展了。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中期,如Wiley-Blackwell等國際科學出版商(社)都相繼建立了期刊的網絡采編和平臺、引文鏈接、全文數據庫等各網絡平臺,并且還創建了鏈接多種資源的一站式網絡服務出版平臺。據有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國外大約總共出版了6000多種高水平的學術期刊,ISI已經收錄了超過50%的期刊。所以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當前數字網絡化出版已經幾乎覆蓋了國際主流科技期刊。
1.2 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情況
在我國,期刊的數字化出版一直都得到政府的重視,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就有一項是推進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興文化產業,積極發展電子書、收集報刊、網絡出版物。鼓勵自主研發數字內容、數字傳播、數字服務終端的產品和裝備。即將的“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中出版業及出版社的數字化改革是重點
內容?!?/p>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數字化出版已經得到了飛速發展,2010年我國數字出版業的整體收入大約為799.4億元人民幣,較之2009年的404.4億元人民幣增長了50.6%;2011年的收入又比2010年增長了40.2%。據統計我國總共有4800多種科技期刊,超過八成的期刊已經通過知網、維普、萬方這三家大型信息服務數據庫實現了期刊的數據網絡化出版。在我國按需印刷(POD)、期刊同步數字化上網、紙本期刊數字化等形式都是期刊數字化出版的主要形式,然而與國外同行業的相比較,我國的數字化出版僅僅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2011年數字化出版的收入只達到了傳統印刷化出版收入的4%,然而在國外,數字化出版的收入與傳統印刷化出版之間的比例已經可以基本達到持平,甚至數字化出版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傳統印刷化出版的收入。
2 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中現存的問題
2.1 期刊學術水平偏低
在我國,雖然科技期刊上發表了大量的科技論文,然而這些論文卻普遍缺乏學術質量,無論是在國際學科影響力方面,還是在論文的引用率方面都不高。據有效數據統計得知,從2001年到2011年6月,我國科技論文的引用率為6.2,而在國際上,科技論文的引用率已經達到了12.03.按照論文的引用率進行排名,我國只能屈居第14位。期刊學術水平較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因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比較遲,所以在國際學術影響力較??;(2)根據現有的科技評價系統,學術質量高的科技論文一般都鼓勵向國外期刊投稿,這是導致我國科技期刊學術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從21世紀開始,我國科技研究論文越來越少選擇發表在國內科技期刊上,其數量從2000年的42.6%跌落到2010年20.2%;(3)數字化出版的科學評價體系沒有建立起來。與傳統紙質期刊相比,數字化科技期刊的社會肯定度不高,很多學者認為利用網絡發表學術論文缺乏制約性,其論文的價值認可方面沒有權
威性。
2.2 缺乏建設科技期刊數字化的自覺意識
目前,信息傳播的方式日益增多,而主要的傳播方式必然是網絡傳播,然而很多科技期刊并沒有達到這個認識,很多科技期刊主要負責人至今對數字技術缺少認識,而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員的數字技術水平也普遍較低,所以缺乏建設科技期刊數字化的自覺意識,局限于已有的出版方式及出版形式,大家都在觀望數字化出版的發展形勢,與國外傳媒相比較,我國的數字化科技期刊在動力、效果、方法方面都明顯存在較大的距離。
2.3 人才與資金缺乏
如果推行數字化出版的方式,在前期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然而目前我國的大部分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經營效果都不是很好,面對這筆較大的前期資金都只能望而卻步。另外在人才方面同樣也是一個較大的問題,如今數字出版方面的工作一般都交由具有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工作人員,但是這部分工作人員卻普遍缺乏出版編輯學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國的數字化出版一直都舉步維艱。
2.4 科技期刊的網站格局缺少創新性
現在雖然很多科技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是卻缺乏創新性,很多網站無論在格局方面,還是在內容方面都出現了“千網一面”的現象。大部分科技期刊的網絡版只是其紙質版的附帶形式,常常忽略了對網站上的信息進行維護及定時更新,其傳統品牌的效力在網絡空間沒有辦法得到延續。網絡服務、技術力量、信息量及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都緊缺,所以根本就沒有力量維護大訪問量。很多科技期刊網站缺乏時效性及交互性,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在我國,只有不到30%的科技期刊網站具有在線交流互動的平臺,也正是因為缺少這個平臺,讀者進入網站之后,只能瀏覽文章,不能與網站的后臺人員進行交流互動。同時,為了不影響傳統期刊的發行銷售情況,大部分科技期刊故意推遲網絡的時間,對期刊數據庫的光盤發行也是一拖再拖,最長的時間可以達到4個月,甚至更遲。缺乏時效性。
2.5 數字化出版缺少統一的技術標準
如今,我國知識信息的檢索方法及期刊的網絡格式都缺少一個統一的標準。比如知網、維普、萬方這三家大型的信息服務商都有各自的技術標準。知網及維普在頁面打印、頁面原樣瀏覽的方面都是采用自己公司開發的系統軟件,只有萬方是使用國際上通用的瀏覽器。因為有不同的存儲格式,所以在進行期刊維護、資源共享、數據交換的時候沒有辦法使用統一的全文管理系統,從而為資源的傳播帶來難度。這樣對于資源交流、共享、監督、整合方面都是不利的。
3 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發展思路
上面所提到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進程,所以我們應該運用有效對策為數字化出版的發展擯除阻礙,讓我國科技期刊以更快地速度實現網絡化、國際化及現代化的
轉變。
3.1 改變理念,加強建設科技期刊數字化的自覺意識
如今,科技期刊的傳統出版形式正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變革,它們必然要面對信息化、數字化的問題,每一個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員都要開拓自己的思維、擴大視野,加強建設科技期刊數字化的自覺意識,主動尋找適應數字化出版的運營管理模式,從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化出版業出謀
獻策。
在推動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發展的進程中,很多科技期刊都做了不少有效的探索。例如,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就與很多科技期刊結成戰略合作關系,就像是中華醫學會所屬的系列期刊的結盟,這一結盟標志著重復出版、資源的多方授權的局面的結束,這是我國首個與信息服務商達成的獨家合作。而廣東省出版集團也在2009年1月開辟了新傳媒的商業化運營的新局面,該集團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獨立運營的數字出版公司,探索了數字出版新的運營模式。
3.2 加大資金量的投入,重視數字化出版相關人員的培養
在人才方面,數字化出版比傳統出版方式要求更高,它需要的是既懂得編輯出版學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對計算機技術、現代化傳媒技術、網絡技術方面等方面的知識都有涉獵的綜合性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而無論是人才的培養,還是在硬件設備的采購上,資金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資金量的投入,才能為數字化出版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條件。
3.3 建設科技期刊新穎的網絡系統,積極建設數字化編輯部
據統計,已經有1000多家科技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各個網絡編輯部要緊跟國際數字化出版的技術,利用好網絡的便捷性,構建網絡編輯、產業整合等平臺,提高編輯工作的時效性,從而實現編輯工作的現代化。建立網站互動交流平臺,提高讀者間、讀者與編輯間交流的便利性。利用網絡平臺,將最新的科技信息傳播給讀者。
3.4 促進科技期刊國際技術標準的建設
數字化出版的發展是依托于網絡的,所以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最好要采用國際技術標準。如知網、萬方、維普這三個信息服務商的管理都是采用信息的集成化,也就更要求一致的標準。在制定及執行技術標準的時候,要將靈活性和適應性、系統性和整體性、合作性和國際性幾個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讓標準更具可操作性及兼容性,從而確保了網上資源信息開發利用的效果及水平。
3.5 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現今雖然我國數字化出版還處于較初級的階段,但是它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發展,在發展中出現了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多相關法律法規已經跟不上形勢,嚴重落后于數字化出版的發展。為了建設更優良的發展環境,推動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出版,要求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無論是在評估標準、行業規范,還是在版權有償使用機制或版權登記制度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健全,從而保護數字
版權。
3.6 堅持質量優先的原則
不論出版業出現怎樣的變革,質量優先的原則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信息的生產及傳播是期刊的生存之本,相對于其他因素,質量是期刊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傳統紙質化出版,又或者是數字化出版,只要掌握了質量,就把握住了競爭的優勢地位,所以堅持質量優先的原則,是謀求期刊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不斷提高期刊的創新性和學術性,才有可能得到持續發展的力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的普及化,數字化出版已經成為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科技期刊只有順應這個趨勢,及時改變辦刊理念,才能在出版業中求得生存,謀得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佳寧.我國圖書情報學與化學期刊信息化現狀對比分析[J].圖書館學刊,2008,(1).
[2] 李娜.高校期刊數字出版現狀與前景分析[J].遼寧警專學報,2008,(6).
[3] 何麗.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動因、現狀及對策[J].科技創業,2009,(5).
[4] 王書柏.新形勢下我國科技期刊辦刊理念探索[A].改革創新·科學發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