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版初中化學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14 06:49: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普版初中化學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普版初中化學總結

篇(1)

1初、高中化學學習差異分析

從我國的教學大綱就可以看出差別。初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啟蒙性和基礎性。要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中化學教育是化學的啟蒙教育。教材內容以科普趣味性知識為主,這使得學生了解和知道的內容多,但真正理解、運用的少。高中化學則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教材內容逐漸向系統化、理論化靠近,對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有相當一部分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學生不僅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新。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初中到高中化學學習過渡的現狀

2.1動手能力差,缺少規范的試驗操作

高一新生在初中階段大多沒有進行系統規范的基本操作訓練,動手實驗的機會也不多,有的甚至從來沒有做過學生實驗,對于農村來的學生更為明顯。盡管我們這里的初中有實驗考核,但是總體來看,為了應付考試,學校往往組織學生在考試前突擊做抽測的實驗,其他的學生實驗大部分在黑板上完成。這種做法的后果顯而易見,學生的實驗能力沒有得到鍛煉,更不要說通過實驗,提高化學素養了。開始的化學課程中,許多學生實驗儀器的正確連接都不會,有些甚至連基本的化學儀器叫什么都不知道,甚至有些學生由于操作錯誤或不慎而損壞了許多儀器。

2.2興趣降低

初中化學課程目標定位在純粹是學的層次上,高中化學課程目標定位在“創新、尋找方法和促進個性發展”的層次上。初高中化學課程目標存在質的差異。初中的化學課堂教學較多的采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教學要求以識記為主,所以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簡單模仿、死記硬背。不會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點,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缺乏知識的延伸和擴散訓練。高中課堂教學的特點是教學過程容量大、進度快、知識點多、綜合性強。教師教學時,更多的要求是以理解為主,注重方法的點拔而不會經常“反復多次”地重復,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記憶,并能將學過的知識提升,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學原理,學生要很快適應過來并不容易,有些無法適應高中教學,學習興趣逐漸降低。

2.3學習能力和成績分化嚴重

高中開始的化學學習,往往思維能力強、基礎好的同學能很快跟上,但是有些同學因為適應不了新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方式,化學學習跟不上平均水平,有些相對初中還有顯著的下降現象。通過幾次模擬考試發現,同學們的成績出現嚴重的分化現象。

3對策和建議

3.1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初高中課程問題就是圍繞著培養人這種本體功能展開的,都是以如何有利于培養人為準則的。我們要徹底拋棄單純重視尖子學生、忽視一般學生,重視知識、忽視能力,重視書本、忽視實踐,重視灌輸、忽視啟發,重視死記、忽視思考,重視傳授、忽視自學,重視接受、忽視創造,重視課堂、忽視課外等等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應樹立面向全體學生與因材施教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課內與課外相統一,以及注重培養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現代教學觀。課程目標實施的主渠道在課堂,駕馭課堂教學的是教師的教學觀。正確的教學觀一定會有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平臺,一定會全面實施初中和高中的課程目標。也會做好初高中課程目標的銜接。

3.2做好知識過渡

教師可以用一周的時間來復習初中化學中的重要的“雙基”內容,與高中化學密切相關的知識內容和高中化學不再重復講解,但是初中化學里又沒有講“全”講“透”的知識,而且復習教學中要做到低起點,使用統一的復習資料,引導學生善于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用舊知識作“鋪墊”去探索獲取新的知識:同時把新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根據實際再提高拓寬,讓學生逐步適應高中的教學要求,使初、高中化學知識能夠合理銜接。

3.3做好教學方法的改變

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高中化學有些知識較抽象,增加了教學上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多運用日常生活中化學知識和比較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解釋高中化學教學上的一些化學原理。通過例子,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還可以用實驗做為引導,先讓學生觀察,進而做出概括總結,對一些無條件演示的實驗,可采用多媒體教學進行演示,以增強化學知識的直觀性。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化學知識素有雜、亂、多、細之稱,如果不對它進行有序排列和系統分類,無疑會給學生的學習和掌握帶來困難。教師在進行高中化學知識講解時,引導學生思考知識的上下聯系,鼓勵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先利用概念圖整理各章節內容,建立起清晰的化學知識網,然后在今后的學習及反思中不斷完善,從而對化學知識進行有序貯存,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

新課程標準的實行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初高中化學的銜接教學又是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要對初高中化學的銜接教學予以一定的重視,高中化學教師應該以以上幾點為參考,結合實際教學環境,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夠多重視數學交流的方法,學生也會對數學交流逐步重視,提高數學交流的興趣,在學生與他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也會得到鍛煉、逐漸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也能夠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為同伴指出錯誤,并共同探討,共同完成數學任務。并且在課堂和課外學習中,學生也會喜歡主動與教師,同學積極進行數學交流,從而也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王軍.初高中化學課程目標的銜接對策[J].科教導刊,2014(2).

篇(2)

初中化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不僅為學生升學奠定基礎,同時也能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一些身邊的化學問題。作為初中化學教師,我們的主要職責就是讓學生學會化學知識,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現在,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搞好初中化學教學的措施。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在“引路、指導、習慣、興趣”等方面與學生搭建和諧的橋梁,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去學習。“引路”就是要多給學生指明方向,多做思想工作,從諸多方面關心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和愛護。“指導”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講題、只講道理,學生需要的是“鑰匙”。因此,要在原理和方法上解說,多在同類問題上歸類,讓學生能自覺走上“知識的高速公路”。“習慣”就是教師要在課堂上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讓學生知道教師走完上步下一步要干什么。“興趣”就是通過教師多方面的引導,讓學生有興趣學、愿意學、想學,尤其是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關心、關愛學生。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成功和失敗。在學生獲得成功時,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及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并將價值進一步觀念化,進而轉化為獲得新的成功的動力。在學生遭到失敗時,幫助學生在失敗中挖掘積極因素,更要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溫暖,認識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訓,進一步信任和激勵學生的信心、意志,爭取獲得成功。

二、激發學習興趣是搞好初中化學教學的前提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巨大動力。在化學教學中應努力挖掘化學教材,尤其是化學知識中現有的和潛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強的、易引起警覺的激緒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情緒,為他們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化學教學工作將會由難轉向易,學生就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不斷地獲得新知識,而且不感覺這門課抽象難懂、枯燥乏味。要激發學生興趣,關鍵要上好緒言課,經驗告訴我們,第一堂化學課尤為重要。因此,把第一堂化學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增。

多講富有思想的故事。初中化學充滿著辯證思想,蘊涵著愛國素材。教師可通過向學生講科學家探索過程中的有趣故事,來創設情景,使科學家的崇高思想品德和嚴謹求實、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學習《常見的鹽》時,向學生講述我國化工專家侯德榜于1938年到1940年,用了三年時間,成功研制聯合制堿法的艱辛歷程。《原子》的學習,可向學生講述物質結構的發展過程,從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發現原子,到19世紀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歷經幾千年的科學探索,才揭示物質結構內部的秘密。這樣,不僅使枯燥乏味的化學知識變得豐富多彩,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人文教育。

三、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組織化學興趣小組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具體落實。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盡量多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以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良好的認知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方式,而學生時時閃耀著思維火花的認知方式,也不時地對教師的認知方式給以觸動。

組織化學興趣小組是開展課外活動的很好方式,興趣小組活動除了舉辦擴展課內所學過的知識內容的專題講座外,還以做化學趣味實驗,制作實驗教具、組織參觀、進行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展開。在小組活動中我盡量發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實驗。我還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如學習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要求學生調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請問你們父母,在他們當學生時,這條河是不是像現在這樣臟?”學習燃燒和緩慢氧化時,課后布置學生到汽車加油站、倉庫觀察“嚴禁煙火”標志,到車站了解哪些物品嚴禁帶上火車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

如在學習“化石燃料的利用”這一節時,預先通知學生分小組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廚房、小吃店、工廠(許多學生家辦廠),同時利用電腦課上網,調查或查找有關煤、石油、天然氣的分布、組成、利用,極其相關產品的價格,并整理成資料帶到班上來,把課堂還給學生,上了一堂討論交流活動課。這堂課使我深切地認識到師生角色轉變的重要性。本節課基本上能達到討論――交流――比較――歸納――應用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達到同伴協作、同伴啟迪、資源共享、共同成長的目標,學生快樂地學習。

四、借助電教媒體,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制作的模擬實驗來進行少數實驗教學。在有些特殊情況下,由于受實驗條件、實驗時間性和安全性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用模擬實驗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真實性和直觀性,又便于觀察實驗現象,加深學生印象。例如,講“一氧化碳的毒性”時,借助計算機設計三維動畫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謹防煤氣(一氧化碳)中毒,有效地克服就課本講實驗的問題。再比如有的實驗容易因為錯誤操作而引起嚴重后果,我們可以用軟件制作錯誤操作的后果展示,以提醒學生注意,如模擬“稀釋濃硫酸時,將水倒入濃硫酸中液體沸騰并飛濺出來”的危險操作。這些特殊的實驗都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給學生。

五、從實際出發,用實驗引出概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演示實驗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對現象分析,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推理,來形成化學基本概念。例如,在講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用剪刀將紙剪碎和將紙點燃的兩個小實驗來證明。教師可以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充分思考:在兩個對比實驗中變與不變的是什么?這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看起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的現象時能回答出以下兩點:剪紙的過程中紙的形狀變了,但紙還是紙,沒有變;紙燃燒過程中,紙由白色變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紙。引導學生討論這兩種變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種變化紙沒有生成其他物質是物理變化,第二種變化紙燃燒生成了不同于紙的灰是化學變化,這樣從這兩個對比實驗中引出了兩種不同“變化”的概念。通過總結、舉例練習,明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意義,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在應用實驗引出概念的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實驗的直接體驗。

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對于變幻莫測的化學實驗現象,往往有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緒言”時,我先避開書本,做了幾個趣味實驗“空杯生牛奶”“小紙花變色”“魔棒點燈”,學生一個個睜大了好奇的雙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課內容。這樣緊緊地扣住了學生的心弦,效果當然要比平鋪直敘好得多。再如在教學“氧氣的鑒別”時,我沒有先講鑒別方法,而是用一個帶火星的木條,分別兩個集氣瓶中,讓學生由觀察到的現象得出鑒別氧氣的方法。在講“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時,我也沒有直接寫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而是進行幾組對比實驗,分別用大理石和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讓學生觀察現象有何不同,再由學生分析得出固體為何不用碳酸鈉粉末,液體為何不用稀硫酸的原因。通過這些興趣盎然的觀察,學生活躍了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從而學到了化學知識。

六、強化訓練,加強學習后的知識鞏固

在講授每一個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思考回答。例如,學習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后,為使學生能根據實驗得出概念的意義,正確的區分這三種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讓學生區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敵敵畏乳油,④敵敵畏與水的混合液,⑤敵敵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體,⑦白磷與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漿,⑩爆鳴氣,⑾塵土飛揚的空氣,⑿清新的空氣,⒀液氧。學生回答后,根據掌握程度進行講評、分析、糾正錯誤。還有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適當安排這樣的鞏固性習題,對學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結語: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學教學,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密切聯系周圍實際,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久不衰的求知欲,學生自然會喜愛上化學課。通過活動與探索主動、生動地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篇(3)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有效的教學準備、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有效的教學評價來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恰當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化學教師創設教學情境重在塑造學習主體,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推動課堂有效教學。本文以初中化學教學為例,就如何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略陳淺見。

一、創設實驗情境,激發興趣

化學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主要標志是以實驗為基礎。初中化學作為啟蒙階段,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鞏固化學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師要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演示好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化學實驗,創設化學實驗情境,以生動、形象、鮮明的實驗現象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更好地理解掌握相關的化學物質的性質、現象或者是解決某些化學問題。

例如,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能發生反應,但無明顯現象。針對這個反應,學生對老師提出了質疑。筆者選用兩個集氣瓶分別收集滿二氧化碳,一個倒入約三分之一體積的水,另一個倒入等體積的氫氧化鈉濃溶液,在兩個集氣瓶口分別放上一個燒熟并剝殼的雞蛋。第一個集氣瓶雞蛋沒有動靜,而第二個集氣瓶口的雞蛋居然被“吞”了進去,出現了“魔瓶吞蛋”現象。此時,同學們個個都看呆了,驚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同學們理解并認可了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當老師提出:“你還能設計其他的實驗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了嗎?”,這時同學們個個興致盎然,躍躍欲試,有的想到了用稀鹽酸、有的想到了用軟塑料瓶、有的想到了做噴泉實驗等等。通過實驗,教師將實驗結論的發現權放手給了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同時,課堂實驗的趣味性,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直觀情境,幫助理解

加拿大著名的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說:“媒體是人體的延伸。”現代多媒體技術,主要包括錄音、投影、幻燈、視頻、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化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手段,能把化學中的微觀結構、不易實現的實驗、不易觀察的實驗現象等以生動的動畫、圖片、文字以及優美的聲音有機地集成并展現在屏幕上,實現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從而幫助學生更真實、生動、形象地理解教材,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時,同學們由實驗已經知道酸和堿能發生反應,并且得到白色固體,但是,白色固體是什么物質呢?同學們此時急切想知道白色固體會是什么?教師乘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展示了flash動畫,模擬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化學反應:氫氧化鈉在水中解離出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而生成了難解離的物質——水,同時,鈉離子和氯離子仍然存在于溶液中,水分蒸發后,氯化鈉成晶體析出。通過多媒體動畫創設的直觀情境和對此過程認真的思考,學生不僅明白了白色固體就是氯化鈉,而且也幫助學生理解了中和反應的實質。可以說,在不知不覺中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多媒體動畫的微觀模擬中迎刃而解了。因此,多媒體教學創設的直觀情境,幫助學生對微觀知識加深了理解。

三、創設生活情境,促進應用

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教師要注重觀察體驗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善于將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學課堂中,用具體的生活實例、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來創設教學情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又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學習了金屬的相關知識之后設計以下的相關情境:①北方一些公交車一到冬天,乘務員就會在把手上系上一塊絨布,為什么呢?②目前我國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中的五角硬幣首次采用了鋼芯鍍銅合金,該合金的性質與流通的一元硬幣的材料性質相似。請你推測用來制造五角硬幣的鋼芯鍍銅合金應具有什么性質?③現在很多家庭裝修,都將室內原有的鐵制水管改成優質塑料復合的開泰管,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④易拉罐由鋁制變成鋼制,其目的是什么呢?由于情境的創設貼近了生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倍感親切自然。同時,這些問題體現了知識信息的多樣化,也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化學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化學”,此時的同學們求知欲望強烈,進一步體現了教育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理念。

再如:在教學“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一課時,創設如下情境:假設你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你正要建一個為初中學生介紹關于自然界中水的科普網站,你打算扮演什么角色?并提供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化學家:(1)水是由什么組成的?水有什么性質?(2)水是如何凈化的?自來水是怎樣生產出來的?(3)水又是如何被污染的?生物學家:(1)水對生物有哪些生理作用?(2)當湖泊被污染時會發生什么?(3)被污染的水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的?地理學家:(1)哪里有水?(2)淡水資源是如何分布的?社會學家:(1)為了治理水污染,我們投入了多少資金?(2)記錄一周內你的家庭和你的學校的用水情況,繪制一張你家的用水統計表。課后,帶領學生到當地的水廠考察水資源情況,日常生活用水、工業用水情況以及水質污染情況和防治措施。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化學教學的實效性。實踐表明,只有讓學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將新知識與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原有知識建立起實質的聯系,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新知。

四、創設問題情境,發展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思維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不僅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所以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設“疑”立“障”,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木炭的還原性時,設置問題:1.你認為木炭與氧化銅反應可能生成什么物質?2.你能設計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嗎?這可是未曾學過的化學反應,這樣一問,給了學生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但是這個問題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們不知從何入手。于是,連續設置三個問題:1.反應物是什么狀態?2.反應的條件是什么?3.生成物可以采用什么驗證方法?這三個問題更具針對性,同學們經過思考、討論、歸納總結,不僅得出了正確的實驗裝置,而且還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創新設計實驗方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適宜的方法,科學、合理地進行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通過“情境”啟發學生積極觀察思考,以“情境”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取得教與學的最優效果,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和高效。

參考文獻

篇(4)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在北京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舉辦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3》新書會中指出:農村家庭高中升學率較城鎮家庭低14%。而目前各省市的初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概率維持在50%左右。所以,許多農村中學生在接受完九年制義務教育后,將有大部分學生會升入職業中專或者直接進入社會。沒有升入普通高中的這些農村學生在初中畢業后將不再接受系統的化學教育,所以他們在初三化學學習中形成的化學素養就很有可能成為他們終身的化學素養。而學生的化學素養不僅是掌握簡單、基礎的化學專業知識和實驗技能,還包括學生能夠從化學的視角去分析社會問題,感受化學的魅力和化學對社會的貢獻,體會化學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懂得運用化學知識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如治理環境污染問題,食品檢驗問題等,真正理解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思想。

許多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農村初中化學教學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把化學學習理解為機械的知識學習和輸出,在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時仍無法用化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以至于學生脫離課堂后只對化學課堂上的趣談印象頗深,教師所教授的化學知識無法內化,導致學考分離、學用分離。所以本調查就是在國內研究員對科學素養、化學素養、農村初中生化學學習情況的研究基礎上,嘗試設計出一份農村初中生化學素養的調查問卷。

在對學生化學素養得分情況的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后,筆者發現化學素養高的學生為29.5%,有36.7%的學生化學素養一般,33.8%的學生化學素養低。從該結果可以看出本次所調查的農村中學生化學素養普遍不高。之前的許多研究者已經就影響農村中學生化學素養的因素進行過分析,比如師資狀況、教學管理、生源狀況等幾個方面。筆者將在此基礎上結合本次調查結果分別從家庭、個人和教師授課方式三方面來淺析影響農村初中生化學素養的因素。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家庭因素與化學素養的相關性分析

對受調查學生來說,家庭對自己學習足夠的關注會成為自己學習的“附屬驅動力”(學生為了保持家長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學好的一種需要)。通過調查家庭對學生學習化學的態度,來了解家庭對化學學習的關注度,從而得出家庭因素對學生化學素養的影響情況。

表1中所示家長對子女化學學習的關注程度與子女化學素養高低的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為0.093,這就表明家長對子女化學學習的關注程度與子女化學素養高低存在相關性,即家長對子女的化學學習情況越關心那么這部分學生化學素養越高,反之則較低。

(二)個人因素與化學素養的相關性分析

如果學生寄宿,那就意味著該生將有更多的時間與同學、老師在一起,將會比非寄宿生擁有更多的在校學習時間。

表2中給出了兩個變量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及其顯著性檢驗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影響其化學素養的重要因素。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其主要生活環境和氛圍的影響。學生會把身邊優秀的同學或教師當做榜樣來激勵自己學習,在教育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強化。

教育心理學論述:學習定勢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準備。這種心理準備的狀態就有涉及到學生自身的需要、愿望和態度。

表3中給出了兩個變量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及其顯著性檢驗結果。得出結論:經雙側檢驗,“是否喜歡化學這門課”與“化學素養”兩個變量在0.01的水平上存在著極其顯著相關;“是否覺得學習化學是為了考試”與“化學素養”兩個變量在0.01的水平上存在著極其顯著相關。即由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認可程度越高其化學素養也就越高。

(三)教師授課方式與化學素養的相關性分析

1.課堂教學與化學素養。科學教育傳達的理念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認識和改造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那么作為化學教師在教會學生化學知識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把已有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表4中給出了兩個變量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及其顯著性檢驗結果。得出結論:化學教師是否會在課堂上講一些與化學生活相關的知識對學生的化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影響。表現為:能接受到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相關知識講述的這部分學生化學素養較高,反之則越低。

2.化學實驗與化學素養。在對調查結果統計和分析后,筆者發現一個與之前查閱文獻相悖的一個觀點。即學生是否進行過實驗與其化學素養高低并不存在相關性。

在對各校負責人進行訪談后,筆者總結原因為:在農村中學中都配備有相對齊全實驗室,但學生卻很少有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而且在真正實驗教學時也是進行分組教學,老師手把手教,學生只是在簡單的復制教師行為,所以只有極少數學生能真正從化學實驗中學習到知識,教學效果較差。由此可以看出在農村化學實驗課或化學實驗對于提高學生化學素養沒有明顯效果,其背后的原因可能與教師的授課方式密切相關。

三、應對措施

研究發現,學生個體因素是影響其學習動力的主要因素,并超過了家庭這一社會環境因素和教師教學方式所代表的教育教學因素。但由于學習主體存在各方面的差異,如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目標理想等等,這種多方面的差異使我們難以從中加以引導。而學生化學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化學學習的動力,那么學生學習的動力影響因素就需要家庭環境因素和教育教學因素來彌補。

(一)家庭因素

通過對學校負責人的訪談,筆者了解到目前農村中學和家長的聯系仍相對匱乏。至今農村留守學生問題依然存在,加之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父母對子女態度比較散漫,在教育方式上也有很多不足。優秀的全人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所以建議農村地區的家長應更加注重與學校、教師的溝通,把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進家庭,增進家校聯系。比如:家長會、家校互動系統等。家長也應該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是一味地苛責考試成績。對于留守兒童家長應該與長輩們做好溝通,注重教育的一致性。

(二)教師授課方式

在與多位一線化學老師交流中,筆者了解到在受調查地區,學校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并不會有意識地進行科普教育和化學生活教育,加之部分農村地區傳播媒介缺乏問題突出,這部分學生所接受的相關信息量就會相對不足。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學生對化學常識性問題回答結果并不樂觀。這就表明這部分學生在遇到相關情況時,并不會作出科學的應對措施。筆者選擇問卷的第12、16、19題進行統計如表5所示:

統計結果顯示:受調查學生在回答相關問題時錯誤率相對較高,在某些問題上顯得尤為突出,這就顯示了這部分學生無法深刻理解這些問題中所蘊含的化學原理,從而再次印證了這部分受調查學生的化學素養并不高。因此筆者建議:

(1)生活化學習。以班級為單位,可以選擇性創建較為全面的板報系統,按主題組織學生自己參與版面設計、資料搜集、綜合分析、定稿執行等全部流程,讓學生全程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主題可以是:化學與生活、化學世界、化學生活志等等。適當宣揚破除迷信的思想,可以結合新聞報道中的某些不法商販在農村宣揚一些假冒偽劣的保健品的事例說明。在調查問卷第9題的統計分析中發現,仍有43.1%的學生沒有用手機和電腦查閱資料的意識。因此,學校多媒體教室也應該適時有組織的對學生開放,給他們提供接受信息的條件。

(2)生活化課堂。學校也可以組織相關教師制定詳細的教育計劃,定期進行相關的科學素養教育,并舉行各種學生活動。對于化學學習,可以開設趣味化學講堂、化學周、化學沙龍等相關活動并組織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師生可以就一些有關化學的新聞熱點展開討論,也可以就一些化學生活現象進行探討。

(3)生活化實驗。課堂演示實驗可以提前組織學生參與實驗流程學習,適當讓學生自己提出驗證方法,教師提供改進意見等。教師在選擇實驗主題時也可以選擇與生活關系密切的主題,并運用生活用品代替實驗儀器和藥品。

總之,在農村學校不能忽視與家長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正確地引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把培養學生化學素養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才能有效促進農村學校學生化學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禹紹蒙.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4

篇(5)

九年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開闊視野、培養和發展能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都是很有益的。”根據課標要求及學科素質教育的需要,筆者多年來積極組織指導學生自編化學小報(手抄報),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明確活動目的,設計活動方式

自編化學小報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新意識,增強收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開闊視野,利于智力發展、創造力的發揮等。為達到活動目的,使活動開展得生動、順利,有意義,教師對活動的開展要有一個全局觀念,預先設計好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活動的開展方式應從易到難、從開始階段教師起主導作用,到后期階段學生為主體、主動參與、獨立創作,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1.1 教師指導,做好示范

做任何事情都應有一定的基礎,編制化學小報同樣如此。因而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后(大約學到第三單元),可以發動幾位基礎較好的同學(最好是參與編寫黑板報的同學)試編幾份關于化學元素樣報,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書,供學生摘錄、整理部分參考的文章,也可以提一些“為什么”讓學生解決。當然,更應讓學生通過自己訂閱的課外書或到學校圖書館查閱的參考書上,以及網絡上尋找素材,這個階段屬探索階段,教師應起主導作用,設計化學元素小報的編寫內容,看版面編排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編寫出“樣報”,為小組活動做好準備。

1.2 小組編寫,繼續完善

有了“樣報”后,應及時在班級,讓同學評價,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指定或同學自愿結合成幾個小組進行編寫,這個階段屬于繼續完善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充分體現,小報的主題由小組討論,教師要給予適當指導,同學要團結協作、各盡所能。

1.3 個人創作,發揮特長

有了一定經驗后,應及時鼓勵同學獨立創作,自擬自編。這時候,同學編段更先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編寫,摘錄,剪貼等方式。個人編寫很適合學生利用雙休日、假期進行創作。這個階段教師只做好“參謀”,學生是真正主人,要讓他各盡其心、各盡其志,充分體現自主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達到發展個性,增進能力的目的。

2.選擇小報內容,發展學生個性。

化學小報的內容涵蓋要廣泛,要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科普性相結合,使化學科的知識得到綜合運用,并注意采集學科的新信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根據教師設計的內容要求經及對歷年學生編寫的化學小報進行統計,學生采用較多的內容包括:化學學習方法、各類小規律、小歌訣、化學之最等。

3.總結活動心得,深化活動意義:

通過編寫化學小報的活動,學生學習化學變得更熱情、主動,學習氣氛更活躍,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明顯提高,學習信心大大增強。編寫化學小報的活動初步達到了四個方面的目的:

3.1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編寫化學報能調動學生的熱情,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勇于探索、勇于探索、積極創造、團結協作的精神,編寫前進行的課外閱讀,搜集資料的過程能很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材料的運用編排能鍛煉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尋找制作材料過程能發揮學生想象力(如使用舊掛歷紙),培養動手能力,編寫過程中的障礙能激發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小報的“出版”,能讓學生體驗創造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

3.2 他設學科情境,活躍學習氣氛。

通過傳閱、張貼、展覽化學小報,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心得與學科新信息,班級學生的學科學習氣氛變得濃厚,學生時時接觸有趣的化學知識,對化學復習課能起一定的銜接作作。

3.3 拓寬閱讀視野,提高自學能力。

初中化學選學欄目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對化學教學的有益補充,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將來的繼續學習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課時限制,從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考慮,某些選學欄目無法在課內完成。由于編寫化學小報的需要,許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利用假期、雙休日等時間對課本逐一“過濾”,選擇有用的素材,這就自然想到“選學”的內容。

3.4 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差生轉化。

篇(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2

課改的新教材已經使用了好幾年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蘇教版新教材比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個形式上很大區別就是欄目設置名稱眾多。起初筆者也不以為然,以為是換湯之舉,無非是區別起見。但實踐之中,逐步感覺欄目功能的開發對于教學策略改進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仔細品讀欄目的名稱和內容,可以感受到編輯者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感受到新課改擔當起素質教育賦予的責任所在。就蘇教版化學必修教材中的欄目設置及其功能開發,筆者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幾點直觀見解

新教材以十個欄目設置支撐起整個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視頻、作業、總結,形成了必修內容的整體。這十個欄目主要是: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問題解決、信息提示、拓展視野、資料卡、交流討論、化學史話、整理與歸納、回顧與總結。當然還有一些諸如“你知道嗎?”等鋪墊式標題和僅出現一次的“調查研究”欄目。這些欄目的設置首先是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和認知規律,符合建構主義理念。有著明顯的引領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從表象走向實質,從零碎走向系統的傾向。其二是適應知識點的層次性展示,既為必修知識的常識性掌握創造了直接的載體,也為后面的選修系統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堅強的框架式支撐。其三是有利于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為教師把握教學內容的詳略提供依據,更為學生自學提供一扇可以開啟的門。勿用置疑,目前務個版本的教材都比較突出地適應學生自學的需要。同時欄目的設置也有利于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社會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讓所有學生特別是不選修化學的學生能夠開拓視野,感受到化學貼近社會生活,貼近高新科技,有著美好的未來。如果說選修是一幅寫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寫意畫,而其各個欄目就是那幅畫上濃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跡。

二、幾點功能分析

“信息提示”、“資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現成資料給學習者,基本上屬于灌輸式學習,當然這兩者也有區別。“資料卡”的內容基本上屬于識記范圍,主要是一些化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也適時地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學習工具。“信息提示”則主要為學生深化相關內容,及時提供一個通達的橋梁。從知識的層面上看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甚至起到點題的作用,有利于學習者的自學和合作學習。

“整理與歸納”、“回顧與總結”都屬于知識點整理,前者延續了過去教材對于知識系統的梳理歸檔,并通過適度訓練進一步固化,適合于學生預習復習。而后者則主要是羅列知識點為主,為學生復習時提供條理式快速瀏覽型知識回顧,識記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實驗的內容,以做為主,后者通過觀察實驗,教師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觀察方式和思維習慣,以悟為主。前者從實驗內容和環境條件看是比較簡單或者說專業要求不高,便于學生親自動手,屬于“實踐型”活動。后者則以教師操作為主,學生適當作助手,有些內容可以直接組織觀看視頻,屬于“思維型”內容。“活動與探究”既然用探究來命名,就是要求教學中一是要組織學生參與或者分組操作。二是要依據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即從假想制定方案實驗過程實驗分析初步結論研討結果的程序來完成。三是一些已經定論的實驗,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答案,而不能敲邊鼓,不得要領。這個欄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適度組織學習小組,適當的內容適當的形式,該演示的演示,該視頻的視頻,該討論的討論。當然方式的選擇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龍燈,圖一時熱鬧,一切以學生的掌握為準,以時間效益最大化為準。

“問題解決”是以鞏固為主的訓練欄目。其內容涉及到較復雜的化學方程式書寫、演示實驗現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機物性質規律深入闡述等等,幾乎涵蓋了整個必修化學較深層次的概念、規律的推衍歸納。是學習能力在中等以上學生必須把握的,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與討論”涉及的知識難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啟發學生舊有的知識,或者是對一些現有知識的應用。如果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來看,此欄目的功能發揮是任重道遠的,但從目前教材的實驗來看,此點幾乎難以感覺到。

“拓展視野”是能夠體現化學專業特征的欄目。其中涉及到的內容比較豐富,同時思維品質的培養方面也有所體驗,特別有利于必修與選修之間的知識銜接。大部分內容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讓化學教師和對化學學有余力者,能夠初步感受學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產化的天然魅力。

“調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現一次,內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學污染、氮氧化物對臭氧層的影響,并要求以篇小論文的形式交流完成。這個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顯。欄目過于孤單,兩本必修教材只出現一次,何況類似可以調查研究的內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鋁、漂白粉與凈水等等。此內容完全可以歸入“交流與討論”或者“拓展視野”。當然這欄目明顯地帶有研究性學習的色彩,作者的意圖可能是有這方面的連接吧。

三、幾點調整建議

從蘇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筆者建議一些內容的欄目可以適度調整。

①過氧化鈉的知識放在“資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選修內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視野”中。“資料卡”的功能很寬范,但是實際教學中給人以“矮化”之感覺。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也有類似情況。

②Fe3+的檢驗、NOx的性質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慮適當更改。Fe3+的檢驗是鐵內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組織進行“活動與探究”,因此其檢驗方式應該以正式結論形式放在活動之中,而不必游離其外。第四專題第二單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紹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質與醫學作用,后面接著又介紹了氮氧化物對酸雨、光化學煙霧的影響。這個內容是聯系生活生產的,是很重要的環保理念,建議將其合二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變置于“交流與討論”中,篇幅太長了,其實際意義未必能如作者初衷。這部分內容說多了,學生發懵不理解,說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實初中化學對此已經說明詳盡,因此建議壓縮其內容,并放在“化學史話”中。

篇(7)

利用化學新教材的科普性、趣味,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保持學生對學習旺盛的求知欲。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一單元課題2的教學內容旨在明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以實驗為基礎,初步樹立科學探究要認真觀察、深入思考的理念。在教學中,我另辟蹊徑,選用醋、白糖、食鹽、苦菜汁、姜啤、辣子汁混合,然后在課堂上告訴同學們這是“雞尾酒”,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學生紛紛舉手問:“能不能喝?”我沒有回答,伸出右手中指在酒杯里緩緩地蘸了一下,取出手指,然后快速地把右手食指放在嘴里吮吸。眉飛色舞,暗示學生“嗯!味道好極了!”推選嘗試的學生走上講臺,伸出右手中指在酒杯里緩緩地蘸了一下,然后迫不及待地把中指伸進嘴里吮吸,結果齜牙咧嘴,連連呵氣,一副味道難受的苦相。當我揭曉答案并把剛才的動作慢慢演示了一遍,片刻之后,教室像炸開了鍋,大家笑成一片。幽默趣味和新鮮知識,科學的理念結伴而行,水到渠成地引出學習化學的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認真觀察……

二、內容貼近生活化

通過近年的中考實驗題型分析和初中化學教材實驗素材的改革變化來看,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成為化學實驗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如何真正把握新教材中實驗教學的生活化以及實驗的生活化認識功能是我們不斷深入思考的問題。古浪縣大靖鎮地處沙漠邊緣,環境人為破壞嚴重,環保觀念的樹立及環保方法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根據污染空氣的成分,針對污染物的某些方面,聯系實際確定了“田間秸稈的焚燒對空氣的影響”“煤炭燃燒的排放物對露天養殖的危害”“沙塵暴產生的原因和本地治理方式的探討”等探究內容,面向社會實際,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學用結合的良好學風。

三、探究方式科學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新教材只是為展開教學活動,以使師生互動產生知識提供的一種范例和素材。即教材具有規范探究方法、滲透學習方法的“導師”功能。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中如何處理尾氣,防止污染,以及稀釋濃硫酸時如何規范操作,防止發生危險等等,都要以科學的嚴謹態度來對待。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如常用的控制變量法、觀察法、質疑法、實驗法、假設法、調查法等。

四、教學體現地方化

教材的編排本身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但體系和部分內容并不一定適合偏遠地區的學生。因此,教學中可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和當地的發展特色對教材結構進行重新設計處理,在知識上給予必要的補充與刪減,在授課順序上給予必要的調整與安排。如新教材在第九章中先安排用指示劑識別酸和堿,后介紹酸和堿的性質。而農村學生對生活中的酸和堿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先了解酸和堿及其性質,然后才根據性質總結常見識別酸和堿的方法,學習效果較好。

五、實驗探究自主化

1.嘗試改進化學實驗的裝置和操作,使其完善。如學習氧氣的制取實驗后,討論如何改進課本中已有的實驗裝置,使現象更加明顯直觀,操作程序簡化,儀器裝置更簡約而科學。而在學氧化碳的制取時,則放手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安裝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感性經驗基礎上的理性認識,不僅升華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也培養了他們不迷信課本、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篇(8)

1 能量觀的內涵

促進觀念建構的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地理解,更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了形成化學基本觀念在化學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化學能量觀作為重要的化學學科觀念,在九年級學生初學化學期間就開始逐步建構,是認識物質世界、理解科學的關鍵觀念,有利于學生了解從能量的角度研究物質及其轉化的思維方法。《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要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律,形成化學的基本觀念……”山東師范大學畢華林教授認為:化學基本觀念,是指學生通過化學學習,在深入理解化學學科特征的基礎上所獲得的對化學總觀性的認識。化學基本觀念不是具體的化學知識,也不是化學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在化學知識基礎上概括提煉出來的。當學生在多年以后逐漸地將所學的學科知識遺忘,教育所給予人們的無非是當一切學習過的東西都忘記后所剩下來的東西。那這些剩下來的東西是什么?這個時候觀念建構就顯得尤為重要。

能量變化是化學反應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能量觀是化學學科的核心觀念,是化學學科研究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是研究物質的理科課程的共通問題;然而現在對中學化學的教學研究中,多數偏向于微粒觀、元素觀、變化觀等,缺乏對能量觀的研究;有的研究將能量觀點納入變化觀之中分析。梁永平教授對中學化學能量觀提煉出以下要點:(1)物質的分子或原子具有內能;(2)核外電子按照能量高低分層運動;(3)原子之間的強烈作用使原子處于能量較低的穩定狀態;(4)物質轉化過程伴隨有能量轉化;(5)物質分子發生有效碰撞是物質轉化的必要條件;(6)物質轉化過程中能量是守恒的;(7)原子核內貯存有巨大的能量。梁永平教授認為能量觀的建構有利于學生形成核外電子運動的能量思維方式,了解從能量的角度研究物質及其轉化的思維方法等。此外梁永平教授還探討了能量觀建構的基本策略。該闡述雖然詳盡,但由于能量觀基于物理學習,又與微觀世界聯系,抽象程度比較高,所以多在高中階段關注,初中階段則鮮有研究和實踐。

學生在九年級初次接觸化學,啟蒙階段其實是建構化學基本觀念的重要時期。我們在對2011年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2年修訂的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聯系的基礎上將與能量有關的化學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能量觀的重要性,有利于豐富、完善初中化學教學的內容。

2 課標與教材中能量觀點分模塊例析

我們按照九年級化學的“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和“化學與社會發展”5個模塊,分別舉例對能量觀進行闡述。

2.1物質的化學變化

正如上文提及,能量觀往往作為變化觀的一部分,能量變化是化學變化的重要特征,所以該模塊是最直接體現能量觀的部分,在課程標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二級主題中,明確指出“知道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伴隨著能量變化,認識通過化學反應實現能量轉化的重要性”。人教版修訂教材在第一單元課題1闡述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時,明確指出“化學變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質,而且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這種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點明了這種能量變化可以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重要特征,并且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存在多樣性。

課程標準在本模塊里提供了3則與能量相關的學習情境素材。

[例1]生石灰和水反應放出的熱量能煮熟雞蛋

該素材在人教版修訂教材中,被安排在第七單元課題2“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作為學生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的導人實驗,學生通過實驗的體驗有利于消除迷思概念:只有通過燃燒才能獲得能量嗎。該課題借此明確點明物質變化過程中伴隨的能量變化是化學的重要研究對象,體現利用化學反應釋放能量的燃料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

人教版原教材曾經應用鎂條與鹽酸的化學反應作為例證,但與如今的實驗相比,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距離太遠。生石灰取材于食品干燥劑方便易得,與水的化學反應既是生活中制備澄清石灰水的實驗方法,又作為九年級化學中獲得堿的重要途徑;既是歷史典故背后的化學道理,又是生活中即熱飯盒的運作原理,也可以作為誤服干燥劑帶來的傷害解釋之一。

[例2]葡萄糖在體內釋放能量

作為對人體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該案例最早出現在生物教材中。但是此時初中生在物理中還沒有學習到能量的概念,所以難以深入體會。在人教版化學教材“氧氣”課題中,動植物的呼吸作為典型的緩慢氧化之一,并指出放熱是氧化反應的特征之一,但是在緩慢氧化中并不容易被察覺。在“人類的重要營養物質”課題中,明確給出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緩慢氧化的化學方程式,并指出放出能量的作用是供機體活動和維持恒定體溫的需要。并且用1g葡萄糖釋放的能量數值、糖類提供能量占據人體所需的百分比等數據強化該反應釋放能量的意義所在。

由于該模塊是化學的學習基礎,且與實際問題聯系緊密,所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將以上2則案例分散在“燃料及其應用”、“化學與生活”2個單元中。

[例3]干電池和充電電池

電池與化學主要是高中化學課程內的重要學習內容,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一直給出這樣的建議,尤其在“活動與探究建議”中列出“觀察銅鋅原電池實驗”。人教版教材沒有安排該實驗和詳細知識介紹,只在“金屬資源保護”中介紹了廢舊電池的污染。其實該素材能充分體現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而且學習物理教材中的水果電池已經對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有初步了解,所以九年級化學教學已經具備了介紹化學電池的基礎,滬教版教材在第九章“化學與社會發展”中,針對“能源的綜合利用”,并結合生活、科技中幾種不同類型的電池、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銅鋅原電池實驗,引導學生了解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化學反應形式;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在九年級化學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就是電解水,但教材的重點落在微觀解釋,也沒有對其他電解反應過多闡述。

2.2身邊的化學物質

物質轉化過程中伴隨有化學能與熱能、光能等的相互轉化,這種認識不是通過告知的方式形成的,而需要在化學變化現象的不斷積累中得到強化。在建立化學變化概念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到有新物質生成的關鍵特征,也要注意到所伴隨的熱能、光能等現象。所以化學物質的反應事實是九年級化學教學內容中學習、體驗能量變化的重要載體。具體事實的學習是化學能量觀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沒有一定的事實積累,很難形成一定的化學能量觀。

[例1]氧化反應

氧化反應是九年級化學最重要的一類放熱反應,課標要求“知道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在教材中體現為非金屬單質、金屬單質、一氧化碳以及以甲烷、乙醇為代表的諸多有機物與氧氣的反應。氧化反應的能量釋放通過實驗現象多有呈現,例如鐵絲燃燒時的熔化與火星四射都是能量釋放的效果;又如紅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大量放熱,如果不冷卻就繼續實驗,會導致實驗誤差;碳單質、氫氣、酒精、甲烷和一氧化碳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放熱更加是它們成為燃料的先決條件。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還可以通過光能形式釋放,例如鎂條、硫黃等物質燃燒中的發光現象。

[例2]溶解中的能量變化

溶解不是單純的物理變化,其中伴隨的能量變化其實也涉及到微粒的運動與作用力,當然九年級教材只要求從溫度表征層面了解即可。課標里在“水與常見的溶液”二級標準中提出的活動與探究建議有“實驗比較氯化鈉、硝酸銨和氫氧化鈉3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人教版教材也有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與該建議配套,不僅要求觀察溶解過程中的現象,還要求記錄溶解前后的液體溫度具體數值并加以比較,來了解溶解吸放熱的情況——這是一種半定量的實驗思維去建構能量觀的教材呈現方式。另外,人教版教材在“濃硫酸的腐蝕性”部分,強化突出濃硫酸稀釋實驗,并提示通過觸覺感知、現象分析等途徑了解這一典型的溶解放熱現象,以此點明稀釋要點。

2.3物質構成的奧秘

微觀世界同樣伴隨著種種能量變化,雖然九年級尚未涉及化學鍵與分子間作用力的問題,但是核外電子運動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的反映,核外電子按照能量高低分層運動,這在人教版“物質構成的奧秘”單元中有明確描述。

而分子和原子本身就具有能量,溫度越高,原子和分子的運動就越劇烈,物質具有的熱能就越大。人教版教材中利用品紅在熱水中擴散加快的案例進行了例證。

課程標準要求認識物質的三態及其轉化——雖然相關知識在物理中已經涉及,但是九年級化學需要學生了解溫度對物質微粒運動和間距的影響,從而深入理解其對物質三態轉化的影響。

2.4化學與社會發展

能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基本三要素之一,人類研究能量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獲取和應用。所以“化學與社會發展”模塊與其他模塊充分聯系,有利于在知識在社會和生活的應用中建構能量觀。

[例1]燃燒和燃料

燃燒作為氧化反應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放熱反應之一。筆者認為教學中不應只拘泥于“認識燃燒、緩慢氧化和爆炸發生的條件,了解防火滅火、防范爆炸的措施”,還需要了解那些加熱釋放氧氣的化學物質如高錳酸鉀、氯酸鉀、硝酸鉀和雙氧水等同樣會體現助燃的效果,所以在藥品存放、使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這一點在事實水平上能強化學生對燃燒的理解,也能完善學生的實驗安全意識。當學生在日后的深入學習中對于原子結構有了一定的理解性認識,就可以在氧化還原水平上認識燃燒現象,從而將發光、發熱與原子得失電子等事實聯系起來。雖然在九年級化學教學內容中無須從微觀層面詮釋燃燒和氧化反應,但是在能量觀建構中不斷發展對燃燒現象的理解,也是強化物質轉化伴隨有能量變化認識的重要舉措。

基于燃燒反應,一些熱值高、來源廣的可燃物,成為對人類至關重要的燃料。在九年級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如何“認識燃料完全燃燒的重要性”?人教版教材以碳的不完全燃燒為例,指出不完全燃燒導致的燃料燃燒利用率降低,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空氣;還從燃燒三要素角度提出燃料充分燃燒的2種方法。

[例2]為人類提供能量的營養物質

課程標準中要求知道一些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有機物,其中最主要是供能物質,除了葡萄糖為代表的糖類,還有蛋白質和油脂。人教版教材對這些營養物質的供能數據和對人體一日的需求滿足百分比做出定量描述,見表1。

2.5科學探究

人教版教材里,科學探究模塊的要求除了在第一單元有獨立的設置,大部分內容通常滲透在各個課題的教學中。

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外在表征,在“走進化學世界”單元里,能量觀滲透在蠟燭和酒精燈火焰的溫度測定之中。而作為最常見的反應條件之一的加熱,則是一種為反應體系提供能量的方法。

3 九年級化學教學中能量觀建構的建議

通過文本分析,我們發現能量的觀點滲透在九年級化學各個模塊,且不能通過孤立的知識呈現出來,往往需要不同模塊的聯系和支撐。例如,課程標準里“物質的化學變化”模塊提供的2則情境素材(生石灰與水的反應、葡萄糖的供能反應),在教材中分別出現在“燃料及其利用”、“化學與生活”2個單元中,體現與“化學與社會發展”模塊的綜合。筆者結合在江蘇書人教育集團面向化學特長生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建構能量觀的建議。

3.1吸熱還是放熱

判斷一個化學反應吸熱還是放熱,逐步建構能量觀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請學生去感受實驗中的溫度變化。生石灰與水反應,讓學生用手觸摸試管,溫度的變化給予學生最直接的體驗,而且請同學在不同時間段感受溫度逐步升高的趨勢;鋅粒與稀硫酸反應制備氫氣,別只局限于實驗原理和裝置,也讓學生摸摸試管——也是燙的;酸堿中和時,不要局限于指示劑的變色這種明顯的現象,也讓學生觸摸試管——熱的。幾次摸試管就可以引發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熱量從哪里來的疑問和思考,通過溫度變化的體驗潛移默化地建構化學能量觀。

觀念建構教學的問題還應有一定開放性和挑戰性,使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進行思考,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可以得到層次、范圍不同的結論。

例如,在九年級的化學教學中有很多放熱反應的典型案例,但是人教版教材對吸熱反應只提及一句話: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是吸熱反應。學生沒有感性認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建議在這里補充另一個吸熱反應的實驗:氫氧化鋇固體和氯化銨固體在燒杯中研磨,實驗前,在燒杯底部放一片硬塑料片,在硬塑料片上滴2滴水,再將固體混合物研磨,過一會兒硬塑料片就和燒杯粘在一起。

由這個補充實驗想到:判斷一個變化(無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吸熱還是放熱,是否只有各種教輔書上提及的溫度計的方法?以濃硫酸溶于水放熱為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放熱除了對溫度有影響,還會引起氣體壓強、空間體積、物質溶解度、物質狀態等的變化。結合學生的思維我們得出如下幾種可能的角度:①溫度的變化,除了使用溫度計外,用手去觸摸感受最直接但是無法定量比較,基于目前化學實驗教學的現代化,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數字化實驗在監測溫度變化中的應用——溫度傳感器可以即時反映溫度的改變趨勢和變化幅度,是作為研究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的重要手段;②氣壓的變化,我們可以采用如圖1的實驗裝置,由于溶解放熱會引起氣體壓強增大,所以通過觀察液面a、b的變化進行判斷;③可以通過一個體積可變但壓強恒定的容器(例如帶活塞的氣缸),觀察活塞的運動,了解體積的變化;④如圖2所示,將燒杯置于涂有石蠟的木塊上,再將濃硫酸和水混合,通過觀察石蠟狀態的變化,判斷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⑤如圖3所示,將濃硫酸和水混合后的試管放在盛有飽和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觀察固體的析出情況。

通過實驗表征觀察、分析能量變化,是重要的化學學科方法,也是建構能量觀的重要途徑。

3.2拓展對燃料的認識

九年級化學的“化石燃料的利用”、“能源的利用與開發”教學常常陷入科普化怪圈,如何讓這部分內容化學味道濃厚一些?例如以下這些問題就不拘泥于一般的考試題目,但引導學生對化學學科問題深入思考,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和積極性:

(1)燃燒能為我們做什么?

(2)是不是所有可燃物都可以充當燃料?充當燃料必須具備怎樣的特征?

(3)聯系國內現狀,如何綜合分析國內大眾使用三大化石燃料的利弊?

(4)給出煤氣、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的價格和熱值,從定量的角度分析家庭使用哪種氣體燃料最經濟?

如果與其他單元聯系,則可以有更有意義的問題衍生出來。觀念建構的問題本身應該潛在地體現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經驗的聯系,同時它又蘊含著新的關系和規律,這種聯系不只是針對問題的表面特征,更主要的是針對問題中的深層關系和結構,即在觀念層面上有聯系。例如與科學探究模塊中加熱這一操作融合,可以提問:

(1)實驗室里有多少種加熱的手段為化學反應提供條件?

(2)如何在實驗中節省能源?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燃料話題可以聯系社會與科技發展,既有利于強化能量觀,也體現考試的熱點。例如秸稈的不完全燃燒造成了煙霾的污染,而充分利用秸稈,是改變條件促使其充分燃燒呢?還是將秸稈轉化為其他可燃氣體來完成生物質能一化學能一熱能的轉變呢?

3.3放熱反應與反應類型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1-0121-02

一、引言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1]。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20世紀以后,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2]。推行大學通識教育,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先進教育理念接軌的要求,也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是對高等教育專門化、功利化導致的人的片面發展的一種矯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質和大學使命的回歸。如何教好通識課程,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教育工作者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在為大學文科學生講授自然科學通識課“元素的故事”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下面談談幾點教學體會。

二、教學內容的思考

文科學生大多具有初中和高中的物理、化學基礎,對大學的物理和化學了解不多,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術語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內容方面應考慮到他們的知識特點,選取合適的參考書籍和參考資料,力求盡可能少的專業知識,增強趣味性、易懂性,貼近現實生活和學生的感性認識。筆者選取了蘇聯的科普讀物《元素的故事》[3]一書作為參考書籍,向學生們介紹了自18世紀中期到近年有關化學元素的重大發明和發展,如:18世紀中期瑞典化學家舍勒怎樣發現了空氣不是單一的物質而是氧、氮兩種氣體的混合物;接著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怎樣否定了燃素說,把氧、氮以及磷、碳、氫等列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名單;19世紀初期,英國化學家戴維利用電流怎樣分解了當時普遍認作是元素的兩種苛性堿和八種堿土金屬,而發現了鉀、鈉兩種堿金屬和八種堿土金屬;19世紀中期,在元素名單上已經有了57種,當時認為再難找到新元素的時候,德國科學家本生和基爾霍夫怎樣利用光的性質,造成了分光鏡,發明了化學元素的光譜分析術,使元素名單再行擴大;19世紀下半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怎樣總結了數百年來化學家們研究的成果,創造了元素周期表;19世紀末期英國的科學家怎樣發現了惰性氣體,充實了元素周期表。最后,20世紀初期,居里夫婦怎樣發現了釙和鐳,了元素永恒不變,原子不可再分的舊觀念,掀起了一場化學上的大革命。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元素發現的方法和歷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三、教學方法的思考

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是教師們經常討論的問題。在課堂上,好的教學思路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進行思考的欲望,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筆者在一節“光譜學與元素的發現”課堂中,首先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科學家們是怎樣知道太陽的化學元素組成的?這一問題立刻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太陽距離我們非常遙遠而且溫度極高,無法直接檢測太陽的化學組成。科學家們用了什么方法呢?答案是光譜分析法。說起光譜,學生可能覺得陌生。其實在中學物理里面大家就已經知道了牛頓的著名的三棱鏡色散實驗,將一束太陽光經一塊三角形的玻璃棱鏡折射后,形成了紅p橙p黃p綠p藍p靛p紫等七色的彩色光帶,牛頓將這種彩虹色帶命名為光譜,現在我們知道不同顏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長。接下來學生會問光譜與化學元素分析有什么關系呢?那么首先回顧一下初中化學學習過的焰色反應:許多金屬鹽類在燃燒時會產生特殊的焰色,如鉀鹽的焰色是紫色的,鈉鹽的焰色是黃色的,銅鹽的焰色是翠綠色的,鋇鹽的焰色是草綠色的,鈣鹽的焰色是橘紅色的,而鍶鹽和鋰鹽一樣都是鮮紅色的。在衍射光柵的分光術發明以后,英國的物理學家泰爾包特于1825年制造了一種可以研究焰色光譜的儀器,然后將燈蕊浸在各種不同鹽類的溶液中,曬干后點燃,觀察其光譜,發現各種金屬鹽類的火焰分光后所得的光譜,都是不連續的幾條亮線,各出現在其對應的顏色光區內,其中他注意到,鍶鹽和鋰鹽盡管焰色幾乎完全相同,但呈現的光譜卻迥然不同。他是意識到每種元素都有自己的一組特征光譜的第一位科學家。到1852年,瑞典的物理學家Angstrom指出每一種特征光譜就是某一種元素的特定標志,光譜正像人類的指紋一樣,各種金屬元素所發射的光譜線的數目p強度和位置都不一樣,因此可以由光譜的分析來檢驗金屬元素的種類,更可由各元素譜線的相對強度來判斷混合物中各種元素的相對含量。至此,光譜學的應用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成為化學元素分析的一項利器。知道了光譜法可以分析元素之后,我們來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太陽上有哪些化學元素?早在1802年,英國的化學家伍拉斯頓就用分光棱鏡仔細觀察了太陽光譜。他注意到表面看來是連續的彩色光帶中,夾雜著不少的垂直暗線,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只好把這些暗線的出現歸咎于棱鏡的缺陷。1814年,德國的物理學家弗朗和斐用他的衍射光柵試驗太陽光譜時,也發現了伍拉斯頓所看見的暗線。他仔細地數一數所能辨識的暗線,竟有576條,把它們一一標記下來,其中最主要的幾條,根據明顯程度,依次標以英文字母ApBpCp...G的代號,當做描述用的固定點或參考點。后世即把這些暗線稱為“弗朗和斐線”。有一天,弗朗和斐把他的分光儀一器二用,將光線入口處分成兩半,上半以陽光入射,下半以燃燒的鈉焰入射,于是得到了上下兩幅平行的光譜。他發現發出強烈黃光的鈉焰在光譜中有兩條很接近的明亮黃線,恰巧與太陽光譜中他標示為D的兩條暗線在同一位置上(此即今日我們所稱的著名的“鈉-D雙線”),這意味著什么?他知道其中一定蘊藏有重大的玄機,只是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到了基爾霍夫和本生手里,這個秘密才被徹底揭穿。他們重做了四十年前弗朗和斐所做的鈉焰實驗。這次他倆讓連續光譜透過鈉焰的上方,那里有未燃燒的鈉蒸氣,結果在一片連續的彩色光帶中竟然就出現了兩條明顯的D暗線。顯然,是鈉蒸氣將連續光譜中屬于D線波長的輻射給吸收掉了!于是他們在1859年發表了兩條有名的“基爾霍夫輻射定律”。第一定律是每種化學元素都各有其特殊的光譜,第二是每種元素所吸收的電磁輻射波長與所發出的波長相等,即當某元素在高熱燃燒時若能發射某種波長的光,則在較低溫時其蒸氣就會吸收相同波長的光。第二條輻射定律就解釋了四十多年來一直不知其所以然的“弗朗和斐暗線”問題。本生與基爾霍夫認為高溫的太陽表面原來會發出含有各種頻率的連續光譜,然而緊貼著太陽表面的大氣層,因為溫度比太陽光球的溫度低,其中所含的蒸氣成分,會依其化學元素特性而選擇吸收其特征波長的輻射,所以太陽光譜中的各條弗朗和斐暗線都是其大氣成分元素吸收部分陽光波長所造成的。像暗線中的D線為什么恰與鈉焰的雙黃線位置p波長一樣,就是因為太陽大氣中含有鈉成分,吸收了陽光中的這種波長之故,也就是說D暗線的存在正是太陽大氣中含有鈉成分的明證!他們就用這種方法比較太陽光譜中的弗朗和斐暗線與各元素的特性光譜,而后在1859年宣布,太陽大氣層中含有鈉p鐵p鈣和鎳而沒有鋰,但其中含量最多的則是氫。他們的發現立刻轟動了整個科學界,光憑一臺簡單的分光鏡居然能在地球上檢定出一億五千萬公里外的太陽的化學元素組成,真是太神奇了!從此,太陽在人類的心目中,就失去了它的大部分神秘性。跟著,星球的神秘性也大部分消失了。通過這樣一節課,筆者講述了光譜、光譜分析法和用光譜分析法發現太陽上化學元素的故事,循序漸進地誘導學生進行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結論

在大學自然科學通識教育中,針對文科學生的知識特點,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方法,努力做到趣味性、易懂性、啟發性和循序漸進性,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2010年12月版中譯本)[M].李曼麗,譯.北京大學,2010:45.

[2]赫欽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啟示[Z].中國信息大學,2016-06-25.

[3]依.尼查葉夫.元素的故事[M].滕砥平,譯.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78.

Thoughts on Teaching of Natural Sci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ZHOU Jian

篇(10)

一、技能大賽概述

1.層次規模,前所未有

由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總工會聯合舉辦,福建教育學院承辦的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于2010年12月20日在福建教育學院開幕,26日圓滿結束。本次大賽共有528名選手參賽,聘請評委259人次。大賽產生特等獎4名、一等獎57名、二等獎114名、三等獎159名,優秀組織獎6名。這是福建省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舉辦的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規格最高的全省性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其目的在于檢驗各地開展中小學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的成績,促進崗位大練兵活動的深入開展,引導廣大教師更加重視提升教學技能和教育教學能力,增強自身素質,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優質師資保障。

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總工會高度重視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2010年11月9日聯合下發《關于舉辦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通知(閩教人〔2010〕117號)》,對參賽對象、比賽項目、比賽分組、參賽方式、獎項設置等作了具體說明。12月20日上午,技能大賽開幕式在福建教育學院舉行,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平主持,省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鄭傳芳,省總工會副主席彭群芳出席開幕式并講話。大賽組委會成員,各設區市教育局、總工會領導,參賽選手、評委等300多人參加了開幕式。

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鄭傳芳在講話中指出,由省教育廳、省總工會聯合舉辦的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精神、加強我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對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建設一支教學基本功扎實、專業素質高的教師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大賽既是對各地中小學教師崗位大練兵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閱,也是對崗位大練兵工作的一次再動員、再部署,必將推動崗位大練兵活動的深入開展,進一步營造教師學業務、學技能的濃厚氛圍,推動教師隊伍教學能力的提升。希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要以本次大賽為契機,進一步掀起教師崗位大練兵的,達到以賽促練、以賽促學的目的,把崗位大練兵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抓實抓好。

本次大賽的層次、規模、規格為福建前所未有。

大賽具有如下主要特點:

1.全省教師關注度高。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是在2010年福建省教育廳部署在全省中小學教師中廣泛開展“崗位大練兵”的基礎上,層層選拔推薦優秀選手參賽,受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全省34萬多各中小學教師的高度關注。

2.參賽選手和比賽項目多、影響大。全省參賽選手528人,抽調評委259人次。比賽的學科涵蓋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4個學段33個主要學科組。比賽的項目有教學設計、片段教學、板書設計、課件制作、玩具教具制作、命題簡筆畫、綜合素質(現場答題和試卷答題)7大項。

(1) 教學設計 中小學參賽選手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提供的學科教材及教學內容要求,編寫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幼兒園組參賽選手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提供的福建省幼兒教師教育用書(領域活動),編寫一個領域活動計劃。時間,60分鐘。設計必須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各科課程標準為依據,并符合教學設計的要求。幼兒園組必須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依據,體現《綱要》理念,并符合教育活動設計要求。

(2) 片段教學 參賽選手根據編寫的教學設計(幼兒園組參賽選手根據編寫的領域活動計劃)及規定的教學內容,面對評委進行片段教學。時間,15分鐘。片段教學按照課堂教學要求進行,不涉及實驗、計算機等操作類內容,不用多媒體設備。

(3) 板書 參賽選手根據提供的板書內容進行黑板板書。時間,5分鐘。要求按照課堂教學要求進行板書。板書內容與學科有關,包括文字、圖形、圖表等。

(4) 課件制作 圍繞多媒體課件制作要求,根據提供的相關學科課程資源,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上機完成一份與學科教學相關的演示文稿。時間,60分鐘。著重于選手的課件設計能力及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制作能力測試,能整合學科的資源,要求在規定的時間里應用PowerPoint完成一節課的演示文稿制作,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

(5) 玩具教具制作 根據指定的主題和提供的材料,現場獨立制作完成教具或玩具作品一件。時間,60分鐘。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制作一件符合題意的教具或玩具。

(6) 命題簡筆畫 根據命題和提供的材料現場在白紙(A3)上用線條表現緊扣主題的簡筆畫作品一張,形式不限。時間,20分鐘。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現場完成符合題意的作品。

(7) 綜合素質 現場答題和試卷答題兩項,“現場答題”要求選手根據提供的問題,短暫思考后現場回答,時間,20分鐘,現場答題主要考察選手教育教學理念、思想等方面知識。“試卷答題”要求選手在試卷上作答,時間,40分鐘,試卷答題主要考察選手教育教學類綜合知識。

3.持續時間長。賽事持續一個星期。從20日開始,至25日學段比賽結束,26日進行各學科第一名決賽,決出高中、初中、小學各學段第一名。

4.獎項層次高。除設一二三等獎及組織獎外,設置可申報“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的特等獎項。有老師稱之為教學比賽 “史上最牛獎”。本次大賽共設一、二、三等獎,特等獎和優秀組織獎。

(1)每個學科設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分別按各學科參賽選手數的10%、20%、30%確定獲獎名額。獲獎等次按同一學科選手四個比賽項目的總成績從高到低依次確定。

(2)每組設特等獎1名,從本組各學科一等獎的第一名獲得者中產生。幼兒園組一等獎的最高分即為特等獎獲得者;小學、初中和高中組各學科一等獎的第一名獲得者需按組參加綜合素質項目比賽,比賽得分最高者為該組特等獎獲得者。特等獎獲得者按規定程序申報“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稱號。

(3)優秀組織獎3名,授予設區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各設區市組織競賽活動以及參賽選手獲獎情況取前3名,授予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優秀組織獎和“福建省五一先鋒崗”稱號。

(4)獲獎選手和單位由主辦單位發文予以表彰,并頒發證書。

2.組織實施,縝密高效

2010年11月9日省教育廳和省總工會聯合發出了《關于舉辦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通知》,對全省組織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各項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明確了大賽的宗旨目標、參賽對象、比賽項目、組織機構、參賽方式、獎勵設置等。在全省正式拉開了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序幕。

11月下旬,省教育廳決定由福建教育學院具體承辦福建省中小學小學教師技能大賽工作。福建教育學院決定舉全院之力做好大賽的組織實施工作。成立了競賽現場組織委員會,由院長趙素文任主任,院領導林德泉、黃家驊、郭春芳任副主任,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精心研究制定了福建省首屆中小學小學教師技能大賽具體實施工作方案。學院提出大賽組織工作要做到公正、縝密、有序、優質、高效,達到“零差錯”、“零投訴”的目標。在大賽期間學院動員全院150多名教職員工做好大賽服務工作。具體成立了競賽組織委員會、仲裁委員會、專家指導組、賽會工作組開展工作。在賽會工作組下又分為總協調聯絡組、競賽組、命題組、考務組、教材組、設備維護組、接待組、后勤組、宣傳組、保衛組、保管組、財務組等13個小組,細化工作,實行定崗定責,嚴格按照工作流程和實施細則,全面搞好賽務、宣傳、安保、后勤服務與保障等環節工作。為公平公正做好競賽組織工作,學院重點加強四個環節工作。一是加強專家把關指導工作。學院聘請省內陳日亮、李必成、王云生等八名專家、名師擔任專家指導組成員,加強比賽細則、評分標準等賽事把關指導工作,確保賽事安排科學公正。二是做好大賽評委抽調工作。堅持保密、回避、地區均衡等原則,從特級教師專家庫、百名名師培養人選庫、各設區市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熟悉基礎教育的高校專家教授中抽調259位評委。三是制定嚴密的工作流程。學院制作了《工作人員手冊》、《評委服務指南》和《參賽選手服務指南》3本手冊,使工作人員、評委和參賽選手明了大賽各個環節的具體要求,確保大賽工作有序高效進行。在高中組、初中組、小學和幼兒園組、綜合素質項目組四批選手和評委報到當天,召開選手預備會,明確比賽程序規則、注意事項等參賽須知,加強參賽心理疏導,減輕比賽壓力;召開評委培訓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任務職責、命題要求、評分細則、現場考核、工作紀律等考評須知,確保大賽公正、縝密、有序、優質、高效實施。學院還加強工作人員、評委和參賽人員的教育工作,加強工作紀律、廉政紀律、保密紀律、宣傳紀律的監督檢查,確保大賽評判工作評出正氣、評出服氣、評出水平。

3.技能檢閱,引領提升

教學技能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所必備的教育教學基本能力,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和進行有效教學、高效教學的基礎,也是衡量教師專業水平的具體體現。教師教學技能通常包括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教學評價技能、教學研究技能等方面。從另一角度也可以把教師教學技能理解為基本教學技能,如語言技能、講解技能、板書技能、演示技能、媒體應用技能等;調控教學過程的技能,如導入技能、提問技能、反饋強化技能、結束技能、教學組織和課堂紀律管理技能等;教學準備技能,如教學準備、教學設計技能。國家教委教師司[1992]39號文件對教學技能曾作出明確規定,主要是指普通話技能、口語表達技能、三筆字書寫技能、書面表達技能、教學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等。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總工會選擇“教學設計、片段教學、板書、課件制作”四項作為全省性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項目,選擇“現場答題和試卷答題”作為綜合素質加賽項目,從大賽宗旨、大賽組織、可操作性等方面看,是比較科學的。具有層次性、時代性、實戰性和針對性,向全省中小學教師清晰地傳達了教師基本技能提升的內涵和方向。

1.層次性、時代性

舉辦省級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就是要發揮檢查、促進、引領作用,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的目的。即檢閱各地中小學教師崗位大練兵成果,促進廣大中小學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引領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方向。其中引領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通過技能大賽,引導教育觀念的更新、育人理念的確立、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最優選擇、引導探索最佳有效的教學模式等等。大賽就像一個“指揮棒”、“方向標”,倡導什么,期待什么,學校和教師自然而然就會側重什么,隨即而來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培養模式和評價標準等也在變。因此,大賽的項目設計應具有時代性、層次性,教學設計、片段教學成為本次大賽的核心項目。縱觀本次大賽,從縣區到設區市、再到省,通過層層選拔,多次操作演練,體現層次性、時代性的教師基本技能展示項目教學設計和片段教學已在全省中小學教學中輪訓了一遍,教學設計和片段教學能力獲得普遍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引領效果。相信這兩項賽事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考核、檢驗中小學教師能力水平的常規項目。

(1)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以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以獲得最優化的教與學過程、促進學生學習為目的,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規劃的過程。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教學設計是指某一課時所進行的課堂教學設計。從所提供的目前我省所使用的教材中選取某一課時教學內容,參賽選手根據該課時教學內容按照教學設計參考格式進行教學設計。要求各學科教學設計,以各科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提供的教學設計參考格式編寫教學設計,鼓勵體現自己的教學特色或教學風格的設計;參賽選手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按照指定的片段內容進行15分鐘的片段教學。

教學設計是挑戰性最強的比賽項目,只提供教材中某一課時教學內容,沒有課標和其他任何教學參考資料,選手事前也不知道教材版本。這就要求選手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至少有兩輪以上的高中或初中或小學學段的學科教學經歷,熟悉整個學段課程標準,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和處理能力,以及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

(2)片段教學

片段教學是近年來剛興起的教師素質水平考核和教研活動的新形式。由于其是模擬現場教學,相比于說課,更能體現執教者的教學設計理念、教學技能技巧和實際教學水平,正在逐步取代說課。省教育廳于2010年特級教師評選中首次選用,并作為百名名師遴選考核內容和首次技能大賽項目。預計片段教學會成為今后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選拔或評選的主要手段。

片段教學一般分為節選式與專題式兩種類型。節選式片段教學是從教材中選取某一片段進行教學,執教者根據節選的內容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然后實施課堂教學。能反映選手的教學思想、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選手較易操作,層次較低。專題式片段教學是從某節課中抽取一個專題(或一個知識點、能力點,或一個教學環節)讓教師施教,執教者以此為目標進行教學。專題式片段教學不僅能反映選手的教學思想、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而且能較全面反映其教學能力、教學素質。較難操作,層次較高。

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片段教學是節選式片段教學,與前一比賽項目教學設計密切相關,即從組委會提供教學設計的某一課教學內容中選取某一片段進行教學,選手根據前一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實施只面對評委的課堂教學。因可操作性關系,選取片段不含實驗和計算機的操作性內容,不用課件。也稱為節選式、虛擬式(只對評委,沒有學生)現場片段教學。

片段教學是大賽的核心項目,占有總分40%,主要是現場考核執教者教學能力和實際水平,即會不會教,教得好不好。實際比賽表明,15分鐘的片段教學基本上可以區分執教者的教學水平。

2.實戰性、針對性

教學技能是教師的職業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高低,直接涉及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和育人水平。“醫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師的真功夫在課堂上”,課堂上的真功夫在大賽中的體現就是實戰。本次大賽選擇“片段教學、黑板板書、課件制作、玩具教具制作、命題簡筆畫、現場答題”作為比賽項目,充分體現比賽的實戰性和針對性。

(1)片段教學

片段教學是最具競爭、展示選手教學技能真正實力的項目。要求執教者在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教學內容的局部入手,尋求最佳的角度切入,安排恰當的教學活動,這與平時的課堂教學完全一致,但更需要講究教學藝術,更富有挑戰性。通過片段教學,可以考察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功底、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課堂教學的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師的教學水平綜合評價遠比說課更為客觀。本次大賽528場的片段教學檢閱了我省中小幼中青年教師真實的教學水平。

(2)黑板板書

黑板板書也是實戰性和針對很強的項目,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之一。板書是教學中所應用的常規教學媒體,與教學有關的板書考核評價在片段教學中已有體現。單獨設置板書項目的目的在于考核片段教學中沒有涉及或難以涉及到的板書內容,如圖形、圖表、公式、符號、實驗裝置圖、簡筆畫等,除了板書考核外,還有板畫內容。從實戰情況反映出部分學科比賽選手黑板板書水平差別比較大,如高中地理最高分92.4,最低分22分;高中化學最高分88.2,,最低分58.8,初中化學最高分85.4,最低分72.6,初中地理最高分90.2,最低分71;小學思品最高分91.4,最低分64;小學綜合最高分91,最低分74.6。

(3)課件制作

課件制作主要是考核選手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應用水平的項目,具有實戰性和時代性。如要求選手根據目前我省所使用的教材中選取的某一教學內容和指定相關的課程資源,在規定60分鐘時間內,通過上機完成一份與學科教學相關的PowerPoint電子演示文稿(一課時)。從實際比賽看,參賽選手圍繞命題,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提交了不俗的作品,較真實地反映了目前全省中小學教師的課件制作技能水平。由于時間短,課件制作水平整體不高,部分選手甚至沒完成任務。

(4)綜合素質考核

綜合素質考核是為技能大賽特等獎評選提供依據而設置的比賽項目,更是體現整體教學實力的比拼,實戰性更強,素質要求更高。根據大賽計劃,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各學科組第一名通過現場答題和試卷答題兩個項目的比賽,向省總工會推薦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各一名優勝者申報“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稱號。實際上是一次選拔比賽,只取第一名。基于此目的,大賽主委會選擇以主要考察選手教育教學理念、思想等方面知識的現場答題和考察選手教育教學類綜合知識的試卷答題進行考核。

① 現場答題。選手按抽簽先后進入考場,根據答題內容作短暫思考后現場回答。如果說教學設計、片段教學、板書、課件制作是考核選手“會不會教”,“教得好不好”的話,那么現場答題則側重考核選手“有沒有研”、“研得深不深”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和水平,考核選手口頭表達、邏輯思維及反應能力等。本次現場答題兩道:

試題1:談談你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認識。

試題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請談談你對“業務精湛”的理解和認識。

20分鐘的現場答題,充分展示了選手的理論功底、內在潛質、教學風采。也有不少選手時間沒用完,最少的講不到5分鐘,反映參賽選手之間的差距。

② 試卷答題。統一集中進行答題考試,在試卷上作答。試卷答題涉及面很廣,涉及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教育教學法規、時事政治、課程改革、規劃綱要、科技科普常識、古今中外、歷史名物、現代名人等,基本上不涉及具體學科,無法突擊準備,要靠平常積累,也沒有偏題怪題。正如選手所說:“這次跨學科比賽與以往任何一次比賽都不一樣,筆試涉及面寬,根本無法突擊復習”; “這次比賽的試題,大事抓得住,潮流捕得著。試題很能抓住國家的教育重點和大方向,既重視老師基本素養,還給參賽者很多發揮的空間,體現教師教學思想、觀念、能力等方面”;“試題涉及面廣,很檢驗教師的綜合素質。對規劃綱要考核的量比較大,很細化”。33位選手最高分84,最低分52分,平均69分。

從公布的綜合素質比賽成績可知,獲得綜合素質比賽第一名的選手,其試卷答題都是最高的,現場答題也是最高或排在前四名內,達到了遴選目的。

(5)簡筆畫和玩具教具制作

簡筆畫和玩具教具制作為幼兒組獨立設置比賽項目,類似于中小學黑板板書和課件制作項目,實戰性、針對性強。

縱觀本次8個項目比賽,充分反映了中小學教師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件制作、板書設計基本能力狀況,不少教師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眾多選手說,這是苦練基本功的結果,這些基本功絕非臨時抱佛腳所能具備的,而是平時長期的積累。要在1個小時完成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許多選手從來沒有體驗過,片段教學也是第一次經歷,緊張激烈的拼爭令不少選手感到了自己與其他選手的真實差距,激發了提升教學技能的緊迫感。

二、大賽成績統計及簡析

1.中小幼各學段前三名分布統計

本次大賽四個學段共設34學科組,各學段各學科成績前三名分布統計如下表(表1)。統計結果表明,在中小幼34個學科組第一名中,廈門市一舉奪得15個學科,占學科總數44%,福州市5個,莆田龍巖各4個,漳州、南平、寧德、省直各1個;在4個特等獎中廈門占了2個。

表1 各學段各學科前三名成績分布

2.各設區市參賽選手成績統計

按參賽選手人數的10%、20%、30%確定一二三等獎獲獎名額,根據獲獎選手和參賽全部選手實際得分,各設區市各學段成績和總成績統計如下表(表2)。統計結果表明,各設區市所有參賽選手總成績廈門明顯占優,福州、莆田、泉州、龍巖、三明相差甚微,漳州和南平差別不大,寧德偏弱。

從表1和表2反映了各設區市教師的參賽實力。廈門市取得驕人成績得益于2007年4月以來全市中小學教師崗位大練兵,全員參與,包括教育理論大練兵、教育技能大練兵、課堂教學大練兵、教育科研大練兵、班主任工作大練兵等五項十方面內容。要求農村幼兒教師必須學會教玩具制作,35歲以下青年教師必須參加“兩筆一畫”(鋼筆字、粉筆字和板圖板畫)的考核等。廈門市奪取將近一半學科組第一名,取得選手總分第一名實至名歸,真實反映了廈門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實力。這也再次驗證“機遇總是給予有準備的人”這句老話。

三、成效、不足與建議

1.達到 “以賽促練,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

舉辦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受到全省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積極響應,全省廣大教師積極參加校區縣市層層選拔,參與選拔的每位選手都在大賽中盡力展現教學技藝和風采。大賽共有528名選手參與省級角逐,300多名教師獲省級技能大賽一二三等獎表彰。許多選手非常重視和珍惜本次參賽機會,從準備到逐級參賽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勇氣和信心。參賽中,盡管有些選手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夠充分展示出個人的真實水平,排名比較落后一些,甚至沒有獲獎,但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以及和其他高手之間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通過這樣一次難得的高水平競技鍛煉和難忘的經歷體驗,對每個選手今后的教學技能的提升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大賽實現了“以賽促練,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

2.引領全省教師技能提升的方向,推動教師隊伍教學技能提升

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設置的比賽項目具有層次性、實戰性、時代性,立足教師基本功,凸顯崗位大練兵,引導全省中小學教師基本技能提升的內涵和方向,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據悉,不少設區市及縣區召開了經驗介紹、交流、研討會,許多學校紛紛將此次大賽模式移植于本校,開展校內崗位大練兵。福建教育學院閩派特色教育研究所舉辦“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啟示錄”全省征文大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提升教師基本技能已成為各級領導的共識。大賽的成功舉辦,必將大力推動崗位大練兵活動的深入開展,進一步營造教師學業務、學技能的濃厚氛圍,促進全省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3.積累了全省技能賽事組織實施經驗

大賽組織嚴密、有序,實施科學、規范、高效,評比公平公正,樹立了大賽的權威,積累了大規模技能賽事組織實施經驗,為今后福建省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規范化、常態化實施奠定了基礎。

4.發現了不足,需要加強培訓提升、專業引領

由于首次舉辦全省性技能大賽,參賽人員多,競賽學科和項目多,時間緊等因素,本次大賽也存在不足之處。

(1)選拔程序不夠完善。部分設區市選手選拔的范圍較窄,沒有完全進行層層選拔,導致眾多優秀教師失去參與競賽的機會,一定程序上影響了部分設區市的成績。選手選拔程序尚待進一步完善。只有建立從學校到縣區、設區市、省層層選拔制度,才能真正達到崗位大練兵,提升技能的目的。

(2)部分學科特點缺損。本次比賽所有學科競賽項目都一樣,沒能關注體育、音樂、美術學科技能和理化生的實驗設計與操作技能,有待下一屆更能體現學科特點。

(3)教學設計、片段教學理解認識未到位。不少選手第一次經歷教學設計、片段教學,從未體驗過這兩種新穎的技能展示形式,在準備和競賽中產生誤解或把握不到位,影響比賽成績。教學設計中出現的問題為所有比賽項目之首。設計要素不完整,如學情和教材分析,目標與依據分析,教學重難點確定與分析等核心要素中,缺乏分析或依據不足或確定不當等。教學過程設計不完善,有的缺少設計意圖;有的不完整,只限于參考格式所指項目,不會發揮增加必要要素內容;不會使用簡潔明了的流程圖等。重難點確定與分析不全面或有誤;字跡潦草,涂改多且不整潔。虛擬式片段教學挑戰性較強,習慣了面對學生場面,突然改為面對幾個評委,有的選手臨場緊張、無所適從,甚至怯場,表現失常;不少選手用不完15分鐘。

教學設計理論性、專業性強,層次較高,片段教學特別是虛擬式片段教學技術性很強,這些都有待各級培訓機構加強針對性培訓和訓練,加強專業引領,需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設計理論水平,提高駕馭片段教學的能力。

(4)板書板畫技能偏低。鋼筆字、粉筆字、簡筆畫在過去是每一位師范畢業生最低層次要求的基本技能。本次比賽卻出現了不少低級錯誤:漏字或漏圖;出現錯別字;字寫得太小或太大或歪斜、不美觀、過于擁擠;符號書寫不規范;板畫水平低。個別選手的板書板畫能力實在不敢恭維,令評委哭笑不得。因而,有必要建立中小學教師退出或轉崗機制,基本技能太差的教師不宜繼續站在講臺上,以免貽誤學生。

(5)課件制作水平不高,PPT制作項目難以反映選手課件制作真實水平。課件制作著眼于考核選手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涉及計算機設備、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素材等諸多因素,如何真實體現選手實際水平,與比賽項目選擇、工具選擇、呈現方式選擇有關系;也還與是否便于比賽操作有關。PPT幻燈片制作是層次比較低的比賽形式。本次大賽PPT幻燈片課件制作水平整體不高,信息技術學科選手的作品質量普遍不高,甚至不如其他學科老師,可能與信息技術教學從不使用課件有關。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有待提高。

(6)教研技能有待提高。現場答題主要是考察選手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口頭表達、邏輯思維及臨場應變能力等方面素質。與“有沒有研”、“會不會研”關系很大。“對‘業務精湛’的理解和認識”現場答題,不少選手沒什么話可說,20分鐘時間沒用足,最少的講不到5分鐘。反映參賽選手缺乏教學研究,理論基礎知識欠佳。在今后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中應加大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培訓力度。

5.希望完善賽事項目,建立全省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常態機制

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在全省中小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線教師呼吁探索、改進和完善諸如大賽項目設置、參賽選手逐層選拔程序、組織實施等方面工作,建立建全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規范化常態化機制,樹立技能大賽品牌,使之成為“提升教師教學基本功、專業化水平”的常態項目。

技藝有高低,練兵無止境。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是一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崗位練兵活動,是快速提升教師技能的有效方式。首屆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的成功舉辦,表明福建省在落實《規劃綱要》精神,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教師隊伍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如何將此次大賽產生的影響和積累的經驗轉化為推動我省師資隊伍建設、提升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動力,仍需繼續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圓錐的體積教學設計 下一篇: 如何做好銷售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特黄录像免中文 | 性欧美俄罗斯在线视频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婷婷免费在线视频 | 午夜福利精品短视频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