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8: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八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

篇(1)

作為教師,最重要的并非教會學生某種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學生只有學會了思考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的學習,必將會被高效的學習方法取而代之。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神經系統的組成”。本章節中涉及到大量的相似名詞,如神經節、神經中樞、周圍神經中樞、中樞神經系統等,這些名詞無論是從語素上講還是從具體的含義來說,都極其相似。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記憶,這就需要通過分析、比較各個名詞組成和分布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輔助記憶。具體的方法以的人體神經脈絡圖為例,或以一根有枝節的樹枝進行類比。形成相應的記憶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會通過模仿進行相似的獨立思考,最終實現生物知識水平的提高。

(2)解決問題能力

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通過主動而活躍的思維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識理論和結果,進而得到更深刻的體會。作為教師,有義務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探索真理的欲望,并通過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事物和現象作為教學材料,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積極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教學中,教師通過例舉生活中常見的乳酸菌飲品、防腐方法、污水凈化、甜酒制作過程等現象,讓學生分析、歸納出細菌和真菌在生活生產中的具體的利用都有哪些、運用了哪些原理。學生在解決教師所設置的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將學會一些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并通過長期的訓練加以優化,最終在生物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創新能力。

(3)邏輯梳理能力

邏輯梳理能力是學生形成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適用于各個學科。通過歸納并總結類似、相反等對比關系的知識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形成記憶、掌握知識。為了培養學生邏輯梳理能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體系和系統規律,并在學生不具備該能力之時通過示范幫助其生成相關意識。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通過對整章的學習,學生對人體各個器官、血管血液流通的狀況有了基本的認識,讓學生對自己的身體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無論是對其學習還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對于本章節的講解,可以以血液循環,淋巴循環為主線,可以對血液以及流通所經過的器官的作用進行引申。在教學中除了通過掛圖展示幫助學生總結血液運動的規律,即“左心動,右心靜;肺相反,體相同”外,還應該對其進行引申,將生活的常識問題加入其中,如心臟疾病的預防,以及常識性的知識進行引申。當學生接觸了此類學習方法后,印象會更為深刻,不但能夠對所學的知識掌握,而且增加了生活常識,對學生的成長非常有利。教師應該多設置相應的課程對學生進行訓練,以此來提升教學水平。

(4)動手操作能力

生物學科在傳統教學中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并非因為它本身缺乏學習的意義,而是因為生物學科較其他學科更加復雜、嚴謹,尤其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實驗觀察才能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對于初中生來說,升學是最大的任務;對于生物教師來說,應通過精心設計,積極帶領學生、鼓勵學生完成簡單的實驗操作。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理論,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條件允許、學生達到一定水平、且有教師全程監督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大膽一試,包攬實驗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學生親自設計的實驗與書本或教師設定的實驗不同,他們從最初的設計環節就參與進來,不僅能更明確實驗目標,而且能培養其科學、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其觀察、操作、自主學習的能力。實驗成功,他們將從中獲得莫大的成就感,并牢牢把握相應的專業知識。即使失敗,他們也更愿意從根源處尋找問題,有助于身心發展。生物實驗并非一定要在實驗室才能完成,有一些操作簡單、持續時間長的生物實驗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輕松完成的。生物教師在七年級上學期伊始就可以帶領或鼓勵學生種植幾株植物,從播種開始,完整地參與、記錄植物的生長,通過觀察,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年級上冊中關于植物的知識。而當植物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則可以通過觀察植物生蟲、殺蟲等狀態,恰巧可以與八年級下冊第一章“傳染病和免疫”相契合,讓學生了解植物界的疾病和免疫系統,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

篇(2)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06 - 0020 - 03

1 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植物的生殖”是蘇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命的延續與進化”第十九章“植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一節,是學生在學習了生命活動的調節和生態系統的穩定后,繼續研究植物和動物生命的延續和進化。“植物的生殖”是本章的知識核心,也是全章的重點和難點。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綠色開花植物開花、傳粉、受精和結果的有性生殖的主要過程。由于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下冊已經對植物的開花和傳粉有足夠了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植物的受精和果實的形成過程。同時初中學生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的概念形成來自于自身對事物的體驗和感悟,對于看不見的雙受精和果實形成過程,學生很難理解,也是學習的難點所在。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概述綠色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描述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過程;了解子房結構與果實結構的關系。

2.2 能力目標

通過模型制作和展示,形成知識運用的能力、動手能力、小組合作和交流能力;通過觀察圖片,形成圖文轉化和綜合分析能力。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雙受精過程、果實形成過程的學習,認同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雙受精過程的學習,充分體驗植物新生命誕生的過程,初步產生愛護綠色植物的意識。

3 教學重難點

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過程和果實的形成過程。

4 教學準備

PPT、自制子房的彩紙模型、各色彩泥、白紙、吸管等。

5 教學過程

5.1 問題導入,開門見山

學生觀察蠶豆實物,思考并回答問題:蠶豆屬于植物的什么器官,有什么作用?蠶豆是怎么形成的?

設計意圖:上課開始用幾個簡單貼切的問題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的舊知,又能讓學生帶著問題直奔學習的主題。

5.2 圖文轉換,復習舊知

教師展示花結構模式圖,請學生填寫雄蕊和雌蕊的結構,試著尋找植物的和卵細胞在什么結構內。隨后教師借助自制子房的彩紙模型(圖1),邊畫胚珠的結構邊介紹,幫助學生構建子房結構的概念圖(圖2)。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七年級下冊學習過的花的結構相關知識已經比較生疏,通過展示花的模型,觀察花模式圖,幫助學生快速回憶相關知識。教師通過自制彩紙模型介紹子房結構,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知識記憶,為雙受精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5.3 模型制作,構建新知

教師引導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觀看雙受精視頻,并完善概念圖中空白處(圖3):①花粉中的如何到達胚珠?②一個花粉粒產生幾個?③兩個分別與什么細胞結合?

接著,讓學生利用不同色的彩泥、吸管等材料在白紙上制作植物雙受精模型,組員展示模型(圖4)并介紹雙受精過程。介紹完畢,學生小組互評,教師針對學生雙受精過程的掌握情況和模型制作情況做總結。

設計意圖:學生帶問題觀看視頻受精,小組合作制作模型完成再識雙受精,展示交流完成雙受精概念的鞏固。整個過程將微觀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學生體驗和再現了雙受精過程,增加感性認識后完成概念的構建和鞏固,突破了雙受精過程這一重難點。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加強了知識運用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5.4 橫向遷移,突破難點

植物雙受精后,又將發育成什么結構呢?教師利用該問題承上啟下。展示蠶豆果實圖片,讓學生由外到內回憶果實的結構,結合種子的結構,完成果實結構概念圖。小組活動:根據果實與子房結構的空間對應關系,將兩張概念圖的相關部分用箭頭橫向連線(圖5)。當學生掌握了果實的形成過程后,教師展示荔枝、花生、番茄等實物果實,讓學生分析各部分分別是由什么結構發育來的。

設計意圖:果實的形成是本課的重難點,也是高中生物學的基本儲備知識。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各種各樣的果實,但是由于看不見果實形成的過程,對果實各結構的來源很疑惑。此時由外到內分析果實結構,與子房結構建立橫向的空間聯系和縱向的時間聯系,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認知角度,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給學生提供了理解這一知識點的途徑。通過小組連線活動,學生完成概念自主建構,避免了學生在學習該內容時出現無法理解、關系紊亂的情況。

5.5 梳理內容,完成小結

學生自主總結綠色開花植物有性生殖的過程。

篇(3)

記得以前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經常會問:“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么?”線索也是現在語文教學中剖析文章結構時經常性提到的。地理教學和語文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然而卻可以觸類旁通。一次準備地理賽課,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第十章《極地地區》,這部分內容上過了很多次,內容比較簡單,大多采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對比的方式來上。由于是賽課,如何上出新意,與眾不同?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在反復研讀大綱、教材之下,決定從”極“字入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極”的意思是“頂點、盡頭,程度上不能再超越。”,于是“醍醐灌頂”般聯想到語文老師經常說的線索,確定了這節課的線索式教學法。我就帶著學生從“極”字入手,突出極地地區地理位置的“極”,自然環境的“極”(其中地形、氣候中的氣溫、降水、風力都是“極”),自然資源的“極”(生物資源、淡水資源、礦產資源都是“極”),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極”。就連板書設計也很有特色,不僅把“極”擺在了最中心的位置,突出了“極”,而且使板書的形狀又看似南極輪廓的形狀。從這次成功的使用線索教學以后,在日常地理教學中,我開始有意識的進行線索教學,大至整本書的結構梳理,小至某一章節內容的教學,都可以采用線索式教學,并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初中地理教學中線索式教學的細節。

一、利用教學線索,理清知識脈絡

線索,是指事物發展的脈絡或探求問題的途徑。教學線索,是教師遵循教學規律,依照教學目標的要求,為達到教與學的雙向目標服務而設置的貫穿教學進程的脈絡或探求問題的途徑。教學線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也體現了學生在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過程中的認知和學習行為的過程。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時常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一節課上下來自己都感覺亂七八糟的,可想而知學生更是云里霧里;有時候一節課上下來自己很高興,學生也覺得學有所獲。為何有這么大的差異?究其原因,除了準備工作是否充分以外,重要的是教師有沒有把本節地理課的內容梳理出一條合理的教學線索。而在日常評課中我們也經常用這樣一句話“教學過程流暢,層次清楚。”實際上也是評價老師是否巧妙運用了一定的線索。在地理課堂中,有的時候是可以直接點出線索讓學生跟著線索學習內容,如剛才提到的“極地地區”就是從頭到尾圍繞著一個“極”字;有的時候則是先按著線索的順序上,在總結中點出線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學習七年級下冊《美國》的時候,實際我們要讓學生掌握內容就是美國自然條件優越,美國工農業經濟發達,可以在按課本內容講解完之后,提醒學生思考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America,我們把他翻譯成美國,美在漢語當中是“好”的意思。你能說說美國有哪些“美”的地方呢?”于是學生記得了美國好,好在哪里。除了我們學的美國的自然環境和美國的經濟發展以外,還可以再做相應的“美”的補充。

地理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的編排上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線索,合理的教學線索是建立在教師對教材和內容非常熟悉的基礎上,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教師本人的教學特長和教學風格提煉而成的,教學線索能使教師于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中找到教學頭緒,使教學內容于散亂之中顯示出完整,于單純之中表現出豐滿,十分有效地突現文本內涵的最佳信息,幫助學生有效地理清知識網絡。

二、構建合適線索,指導學生探究

語文課中找出教學線索往往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地理課不是語文課,不需要學生自己辛苦的挖掘線索以證明學生語文能力的強大;地理課的線索只是把地理教學內容串聯在一起的途徑,好比精美項鏈的繩子,我們的重點還是在地理知識獲得上,所以地理課的教學線索主要是由教師找出來并指導給學生的。并不是每一堂地理課一定能有一個清晰地線索,也不一定每一堂課都去找一個“極”或“美”字這樣的線索。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線索式教學法的多樣性。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思考運用合適的線索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實現“增效”。 教學線索的運用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以教學內容原有的順序為教學線索

教材的內容在呈現知識點的方式上有很多種,多數教材的內容在呈現時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線索,如果這種線索符合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那么就可以直接采用教學內容原有的呈現順序為教學線索。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內容較多,難度偏大,學生經常學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要在教學中反復強調教材編排的線索始終是“由近及遠”。七年級下冊的第六章是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這一章又分為兩節:亞洲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第七章是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這一章分為四節,分別為: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這當中又是按照圍繞中國周圍從東亞到東南亞到南亞再到北亞(還有歐洲的一部分)的順序;第八章的內容雖然還是在東半球,但是從空間上看離中國更遠了,這是位于東半球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亞,這部分的四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中也有一個空間線索,就是先介紹一部分在亞洲的位于亞歐非三洲交界處的中東,然后是歐洲,再是非洲,最后是大洋洲;第九章從空間線索上說到西半球了,又分別選取了北半球的代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和南半球的代表也是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巴西介紹;最后一章到了既在東半球又在西半球的極地地區。再如八年級下冊的內容有“中國的地理差異”、“省級區域”、“省內區域”、“跨省區域”的編排上也有相似之處。這種有著非常明顯順序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學線索,要善于利用,不斷強化,從而讓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課本的脈絡,有利于知識前后聯系,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對于這樣的線索,老師不難發現,但關鍵是在教學中要主動地運用。

2.以教學內容的核心為線索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章節在編排上是突出了本節內容的核心,圍繞核心編寫的教材,教師也可以以核心為線索來組織教學,達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的效果,也為學生的記憶提供了方便的途徑。

例如七下第八章第一節中東地區,在課本中所占篇幅較大,如果單純按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很可能讓學生覺得內容多而記憶困難,這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學生確定核心內容“長期的熱點地區”,然后圍繞核心也就是線索“熱點”,分析成為“熱點”的原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資源資源豐富、水資源匱乏、文化差異等都是原因,從而內容結構清新,層次清楚。再如八下第七章第二節“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核心內容即線索就是“特色旅游”,圍繞這一線索,讓學生學習“特色植物”、“特色動物”、具有特色的“民族風情”和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后是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是圍繞“特色旅游”這一線索,提綱挈領,過程流暢,而且學生會牢牢記住。類似的可以采用以教學內容的核心為線索章節在初中地理中還有一些,如“歐洲西部“的教學時突出“發達”, “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突出“因地制宜”等。

3.以學生認知過程為線索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認知規律是教師教學工作中必需遵守的原則之一,人類的認識是一個由現象到本質的發展過程,只有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設置教學線索,實施教學活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初中地理教材中不管是教材結構還是教學內容的編排,實際上也是按照學生的認知過程為線索的,教師要善于理清教材的線索,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和能力。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公認的最難的內容是初一一開始學習的“地球和地圖”的內容,和地球、地圖兩者都有關的就是經緯線和經緯度的認識、掌握和區分。雖然經緯線和經緯度的教學歷來都是對比著上的,也是注重兩者之間的區別,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空間想象能力不夠,總是會混淆經緯線和經緯度。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確立了以“橫緯豎經”四個字為線索,在新課教學和練習、復習的過程中反復強調這一點,讓學生牢固樹立“橫緯豎經”的觀點,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了經緯度、經緯線混淆的難關,為學生初中地理地圖的學習和運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八上的中國自然環境的教學,我們首先不一定上來就按照課本內容來講,可以先幫學生理清自然環境的要素并以此為線索,讓學生明確自然環境的學習通常包括的幾個方面:地勢地形、氣候和河湖;氣候中又具體分為氣溫、降水兩個方面。學習任何地方的自然環境都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從而讓學生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然后再更深層次的研究各地區區別于其它地區的特點。

4.以學生探究活動為線索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力求改變以往教學內容“繁、難、偏、舊”的情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探究活動為線索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了學生的探索精抻和創新能力。例如七年級下冊《印度》的教學中,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我給學生看了印度最著名的旅游景點―泰姬陵,然后拋出參觀泰姬陵的一個規矩“一年四季必須光腳參觀泰姬陵”,并以此為線索讓學生思考這個規矩產生的自然環境背景,突出印度的氣候在熱帶的特點,也對熱帶氣候“全年高溫”的特點有了更深的體會。再如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中,中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將比較零散的鐵路相關的知識和鐵路干線的分布串聯到一起呢?我設計了一個“招聘網管”的案例,由于設計比較新穎,學生一下子積極性調動起來,當知道這個“網管”是中國交通運輸網絡管理員時,便開始以此為線索,探究具備怎樣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網管”,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在活躍的氛圍中完成了鐵路相關知識的教學。

篇(4)

一、利用“好奇”讓孩子們走人精彩的科學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兒童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我們應該小心的保護、培養和激勵。

在日常的教學中,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孩子們都會提出一些讓人感到很奇怪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們眼里很滑稽,但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取笑他,我們要有一顆和孩子一樣的童心,要和孩子們融洽在一起,要走進孩子的世界,要從孩子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耐心的講解,引導孩子們去探求,鼓勵他們提出更多的問題。假如我們不屑于這些問題,就會極大的挫傷孩子們的積極性,或許還會在無形中抹殺一名未來的科學家。孩子會在好奇心的引領下,才能對科學進行無拘無束的探索,才能漸漸培養出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二、用我們的激情去點燃他們

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激情投入,學生身動而情未動,不以

成功喜,不以失敗悲,這樣不就與新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相去甚遠?那么培養科學素養也無從談起。只有具備激情,科學家才能在枯燥的探索之路上走的更遠,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老師有這個責任去點燃孩子們對科學知識的激情,不求人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求人人都可以研究科學,都成為有科學素養的人。記得在四年級上“點亮小燈泡”這一課時,我組裝了一個簡單電路實驗。在燈泡亮的一瞬間,學生們情不自禁的歡呼起來,整個教室掌聲雷動。當時作為教師的我還真有些意外,沒有想到孩子們會這么激動。我相信這一堂課給了學生們很大的驚喜,它點亮了他們,也點亮了我。

學生只要積極投入,就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成功的歡樂,失敗的懊惱;探究的渴望,合作的期待;甚至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憎惡等。這些體驗連同所學知識,都是學生寶貴的財富。總結知識,我們習以為常;把體驗升華,強化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并讓這種體驗推動學生今后的學習,這才是教師的高明之舉。

三、教材的把握是教學的重要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四平八穩平均使用力量,沒有輕重緩急。要從教材的全局著眼,反復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教學參考資料,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在全套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布情況;還要研究每一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并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認知結構,到了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寓繁于簡。

例如,五年級下冊“熱”這部分內容,備課時要將本單元8課通讀一遍,分析每一課在整個單元里對熱的理解起到了什么作用。如第一課通過討論“使人熱起來的方法”和“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嗎?”的研究,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對熱源和熱傳遞有一個初步的感知認識,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后每課的內容是逐漸遞進加深對熱的理解,所以我們要摸清它的知識脈絡,這樣才能對每課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點,提高效率。

四、重點突出是把握教材的核心

科學教材中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教師應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成份上去,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但是突出重點并不是只抓重點而舍棄非重點,相反必須注意利用學生的已有舊知識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發生點、銜接點和轉化點,所以對于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例如,還是“熱”這部分內容,總結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內容,第一是物體的熱脹冷縮,第二是熱傳遞,第三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保溫杯的設計),但前兩個更為重要。抓住這兩個內容第三部分也就很容易設計出來了,“熱”這部分內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五、適當的補充教材也是必要的形式

大自然是紛繁復雜的,科學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所有自然現象羅列起來,只能選擇少量而且有較強典型性的內容。教學中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內容,往往會因新舊知識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知識,形成知識空白點,造成新知識學習的跨度大、難度高;還有些內容抽象、枯燥,我們可以增加一些生動的,貼近生活的一些事例,讓學生更易理解,更能被吸引在科學上。

篇(5)

生物實驗教學計劃1一、指導思想

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組員的協作精神。讓學生通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從而認識和揭示自然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識,切實讓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教學要求

1、演示實驗必須按要求開足,教師在課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實驗。

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和驗證,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學生分組實驗,也要按教學要求把學生實驗盡量開足。

對于學生實

實驗,若能當堂看清實驗結果的須在實驗室里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監督學生對每個實驗達到操作規范、熟練的程度;培養他們濃厚的生物學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工作計劃

1、為適應教學中新教材的使用,實驗室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教學標準,加強新實驗的準備和操作能力,加強與任課教師間的聯系,按學科參加教研組的活動。

2、配合任課教師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認真做好實驗教學情況記錄。

為教師公開課及科技興趣活動做好必要的準備和協助工作。實驗室做好準備工作,配合任課教師指導學生訓練和復習,檢修好實驗器材,改進器材的性能,確保各項實驗圓滿成功。

3、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實驗室管理制度。

做好實驗儀器、藥品的申購工作,對購入的儀器、藥品及時登記,保存好說明書和有關資料,按類別分室保管。對現有的儀器、藥品與新課程的要求進行對比,提出增訂的計劃。

4、進一步加強實驗室防漏水、防火、防盜工作,經常檢查所負責的分管區域的各項安全。

按學校要求,定期做好各實驗室清潔工作和安全檢查工作。

5、配合教務處的安排,及時提供各種考試的考場,保證各年級的分場考試能夠順利進行。

對高三畢業班的教室需求在不影響學生實驗的基礎上盡

可能的滿足要求。

6、做好每個實驗室的使用記錄,保證實驗室的'正常使用,維持實驗室的衛生情況良好。

7、儀器設備購置,落實上年儀器設備購置計劃,完成實驗室的更新提高,加強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的完好率。

做好本年度儀器設備購置,堅持結合實際,適當超前,防止低水平重復和積壓浪費發生。購置儀器、藥品要先行申請,由主管領導審閱后報校長室審批后再購置,入庫要驗收,同時填寫入庫清單。儀器原則不外借,若借出要由主管教導或校長同意后才能,并要及時追回。

8、制定出本學期實驗教學進度計劃,并寫明實驗目錄,寫明實驗的日期、班級、節次、名稱,教學中按計劃安排實驗。

9、任課教師須將實驗通知單提前送交實驗室,實驗教師必須將每個實驗用到的儀器、藥品以及其他有關事宜提前準備好,做到有備無患。

四、將德育工作滲透于實驗教學中

1、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明確相互協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團結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學生遵守實驗規則,愛護財務,節約用水、電、藥品,從而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3、要求學生嚴格認真的按照實驗要求來操作,細心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4、培養學生井然有序的工作

習慣。實驗結束后,把儀器放回原處,整理好實驗臺。

生物實驗教學計劃2生物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協作精神,落實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實驗教學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現將本學期的生物實驗教學工作制定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組員的協作精神。讓學生通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從而認識和揭示自然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識,切實讓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教學要求

1.演示實驗必須按大綱要求開足,教師在課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實驗。

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和驗證,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若有條件可改成分組實驗。

2.學生分組實驗,也要按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學生實驗全部開齊。

對于學生實驗,若能當堂看清實驗結果的須在實驗室里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監督學生對每個實驗達到操作規范、熟練的程度;培養他們濃厚的生物學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驗課的教學方法

實驗課教學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設備條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學方法。

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鍛煉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驟;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去歸納出這些知識,這樣做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加強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充分發揮其科學思維和想象力。

四、實驗教學的準備工作

1.儀器設備購置,落實上年儀器設備購置計劃,完成實驗室的更新提高,加強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的完好率。

做好本年度儀器設備購置,堅持結合實際,適當超前,防止低水平重復和積壓浪費發生。

2.制定出本學期實驗教學進度計劃,并寫明實驗目錄,寫明實驗的日期、班級、節次、名稱,教學中按計劃安排實驗。

3.任課教師須將實驗通知單提前送交實驗室,實驗教師必須將每個實驗用到的儀器、藥品以及其他有關事宜提前準備好,做到有備無患。

五、將德育工作滲透于教學中

1.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明確相互協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團結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學生遵守實驗規則,愛護財務,節約用水、電、藥品,從而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3.要求學生嚴格認真的按照實驗要求來操作,細心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4.培養學生井然有序的工作習慣。

實驗結束

后,把儀器放回原處,整理好實驗臺。

六、實驗效果檢查和成績評定

1.學期教學結束后,對學生的實驗效果進行檢查,了解學生的實驗技能。

2.檢查內容:學生對實驗的原理、裝置、藥品、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熟練程度。

3.實驗結束后要填寫好實驗報告冊,教師當場檢查學生的實驗結果。

七、做好實驗室工作文件建立管理工作

為實驗室的評估合格,做好實驗室的教學計劃、日常管理、安全工作、工作日志等各種工作文件的歸類、歸檔、整理工作。

注:加黑體的六個實驗要對學生進行重點的訓練, 加強學生對實驗的原理、裝置、藥品、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熟練程度。各班的實驗課的情況參照實驗課按排表。

八、實驗教學管理

1、課前認真預習有關實驗內容,寫出預習報告,上課前由組長收齊并于上課時上交,沒有預習報告的同學不準參加本次實驗;

2、實驗課過程中,注意用電安全,嚴格按規定程序操作設備,并填寫實驗記錄表,記錄所用設備的型號及運行狀況。

設備出現故障,應及時跟老師聯系,不能擅自處理;

3、實驗結束,應先報告老師,檢查實驗結果無誤后,清點整理設備完畢,方可離開;

4、課后,根據實驗記錄,認真書寫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教學計劃31.激發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員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進行積極自覺的觀察,才能使他們獲取正確的信息,發展思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進而認識生物的自然變化規律。

2.操作正確規范,指導學生觀察。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儀器的使用規則、操作方法,提出注意事項,最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的每個細節以至全過程,并恰當地解釋實驗現象。

3.明確目標,系統觀察。

在生物實驗中必須使學生明確所要觀察的內容和觀察的范圍,明確通過觀察要獲得哪些資料,解決哪些問題;擬定好觀察計劃,制定觀察程序,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層次清晰的觀察,防止主次不分、顧此失彼。

4.開辟第二課堂,擴大學生的觀察范圍。

如在初中一年級上學期開設植物課時,組織學生到城郊的野地和農田中觀賞植物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采集植物標本,同時也可到城內的植物園中去觀賞各類植物花卉,理解和認識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別。教學實踐證明,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生物課外活動,開辟第二課堂,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擴大觀察范圍,培養和發展能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都是非常有益的。

幾年來,由于我們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學生的想象力、判斷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

因為對實驗的觀察越細致、越準確,學生的認識就越豐富、越深刻,思維也就愈加活躍、廣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

生物實驗教學計劃4一、教學目標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

知識目標:

1)認識動物的主要類群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

2)知道動物的行為大多是通過運動來完成的,了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它們的 行為有密切的聯系

3)獲得關于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的知識。

4)通過活動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

能力目標:

1)增強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實踐性較強的活動。

3)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更好地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認識科學通過技術轉化為人們改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手段,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又具有實踐價值。科學技術在促進人類進步的同時,往往帶來人們預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因此,其實踐價值就相當于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具有兩面性。此外,盡管社會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會化,但是,科學始終不是萬能的,人類社會面臨的所有問題,并非都能依--科學來解決。

二、學情分析

通過初一的學習,多數學生對生物這門課比較有興趣,其中也存在著問題:班中成績差別懸殊,存在兩極分化現象,有的班級后進生比較多。針對以上問題,我要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爭取再上一個新臺階,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做好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中學習的第五單元,是整個初中二年級生物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單元。其中涉及的內容廣,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內容,主要涉及動物的分類,讓學生區別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上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及這些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其中重點在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這一章節強調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點闡述了動物與人類生活得關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講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過這兩個章節的學習,使學生對我們生存的環境更加熟悉,同時也更加了解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很多渺小的東西往往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六單元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中學生必備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是其行為的基礎之一,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其認識和行動的必然結果。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當理解每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并且應當身體力行。因此,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在本冊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總結、回顧和發展,是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行為,同時,為學生的持續發展,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四、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1、各種動物的適應性特征

2、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3、生物多樣性的內涵

難點:1、運動的結構基礎和形成機制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據生物特征進行分類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村和新課程標準。

2、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

3、優化教學方法,運用好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4、認真組織好各次探究活動,注重學法指導。

5、認真做好培優輔差工作,面向全體學生。

6、加強訓練,達到及時鞏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學習小組,并加強合作學習指導。

六:教學進度與重大活動安排

周 次 日期 工作要點

第1周 9.3-9.7 分析上期期末質量監測試卷,查漏補缺。

第2周 9.10-9.14 生活的動物

第3周 9.17-9.21 陸地生活的動物

第4周 9.24-9.28 空中飛行的動物

第5周 10.1-10.7 國慶長假

第6周 10.8-10.12 動物的運動

第7周 10.15-10.19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第8周 10.22-10.26 社會行為

第9周 10.29-11.2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0周 11.5-11.9 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新|課|標|第|一|網

第11周 11.12-11.16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12周 11.19-11.23 細菌

第13周 11.26-11.30 真菌

第14周 12.3-12.7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5周 12.10-12.14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16周 12.17-12.21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第17周 12.24-12.28 從種到界

第18周 12.31-1.4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第19周 1.7-1.11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第20周 1.14-1.18 復習并迎接期末質量監測考試

生物實驗教學計劃5一,學情分析及指導思想

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主要介紹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及生物的進化、傳染病和免疫,用藥和急救、了解自己、增進健康。共6章,內容較上一個學期少了一些,探究實驗減少了一些,增加了觀察和思考,科學、社會、技術欄目。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知識面。

三、教學目標

1、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力爭創造條件盡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使學生更有意識地保護生物,促進社會發展。

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四,具體措施:

1、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提高和創新。

2、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

3、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4、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教研教改。

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5、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

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6、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

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7、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8、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

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并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五、進度安排

本學期總課時為30課時,每周2課時。

教學內容及參考課時如下:

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共3章)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5節)

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6節)

第三章、生物的進化 (4節)

第八單元、健康的生活 (共3章)

第一章、傳染病和免疫 (3節)

第二章、用藥和急救 (2節)

第三章、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3節)

會考復習安排:

七年級上冊(包括第1、2、3單元)復習1周

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復習1周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211-02

一、引言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與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命科學中的“規律、原理和方法”都是借助于有關生物學概念得以表述的。所謂的概念是人腦對現實對象和現象的一般特征及本質特征的反映。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讓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概念,不僅是學好生物學的前提,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生物教師有必要重視概念教學,運用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概念,進而運用生物學原理、規律解決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有關生物學問題。

二、核心概念教學的學情背景

初中生物學是孩子真正意義上接觸到系統生物學知識的學科。雖然學生在生物學上的生活感性經驗豐富,但其透過現象看本質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能夠對生物學產生興趣,形成系統的生物學知識,為將來高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核心概念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從思維特點上看,學生的抽象思維開始占優勢,但仍然是偏重于經驗型的。因此,教材內容的選擇既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注意與有關課程的銜接,又要難易適度,避免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從學習動機上看,學習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它是構成中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動人們認知活動的內部機制。所以教學中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激發他們濃厚的科技活動興趣,使他們真正喜愛這些活動,又要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興趣水平,培養他們形成科學志向(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關于核心概念的教學,首先還是要以吸引學生的興趣為原則著手教學。從實施過程上看,教師都要反復思考這樣的問題:通過這個教學單元,教師最終希望學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和能夠做什么?教師要怎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不斷地根據基本問題設計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評價活動,使學生參與基本問題討論和過程學習。當然,這些活動和過程要有助于學生達到基本理解,最終完成知識建構,形成核心概念。

三、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的課堂實施途徑

初中生物學中在核心概念不會太難,但在每個單元中均有所涉及。例如,七年級的“生態系統”、“食物鏈與食物網”、“DNA”,還有八年級涉及的“先天”、“社會行為”,看起來似乎淺顯易懂,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概念的建構是需要講究方法才能符合中學生的思維習慣的。教學可以直接給出概念,也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概念。兩種方法各有優勢。不過初中學生的概念教學,必須符合漸進性原則,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研究能力的水平。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進行教學。針對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的《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教學目標,關于“反射”的概念就是本課的圍繞核心概念,以往是通過模型、比喻或模擬法可以讓抽象問題更易理解和直觀化。不過根據現有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上,我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以達到教學目標。

(一)實踐體驗

“體驗教學”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感受知識奧秘的一種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觀摩或直接使教學活動情景再現,使學生進入教學內容所描述的環境中進行學習、體驗和感悟,從而得到知識經驗的一種學習方法。

學生的思維是廣闊的活躍的,尤其是在課外或生活中,他們較于成年人還多了一份好奇心,任何事物都很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甚至觸動他們的心靈,他們總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生物學的很多概念都是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能夠在課堂上有目的地體驗生活中他們因不熟悉而沒有了解其奧秘的科學,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加深了對知識的深刻了解。而且這利用了場景再現,符合中學生的情景記憶規律。例如,筆者在講解新課之前讓學生配合教師完成一個小游戲:兩名學生被蒙住眼睛,在沒有被告知的情況下,伸手碰到熱杯子,其他學生觀察受試學生做出的反應。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說明人們會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導出“反射”這個名詞,讓學生再舉一反三,并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合作完成膝跳反射。通過體驗膝跳反射,真實感受人體簡單反射的存在,激發學習熱情。這時,教師對活動細節的指導,是保證活動順利地開展的有效做法,學生對活動的說明與分析,不僅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也培養觀察分析問題能力。此時,學生對于“反射”的體驗初步形成。

在學習“反射”這個概念以后,通過組織體驗游戲,又一次點燃了課堂,引發學生應用本節概念解決問題的熱情。這些都是通過體驗形式達到學習掌握,并能夠應用概念的效果。

(二)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撥,總結共性,得出概念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經常發愁:講過的概念,雖然老師經常反復提到,但仍有同學不能掌握。那是因為,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不然發現,如果這個概念是他們自己總結而來的,他們不僅會有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會體驗學習的成就感與快樂,激發并維持學習興趣。例如:在本節教學中,當學生通過膝跳反射等活動已經體驗這種有規律的“反射”時,有必要利用類比的方式,舉一反三地讓學生發現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通過這些現象總結他們的共性,得出正確的,科學的表述方式,達到概念的形成。這種方式,也將科學與生活現象以一種嚴謹的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

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需要讓發散思維和嚴謹的邏輯推理找到一個結合點。要在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課堂教學上發現這種聯系,需要教師的問題的精密設置,步步為營,引導學生學會發掘相同的例子,并大膽推測總結眾多例子的表象。因此,這種方法可以表述為通過具體生物學現象,利用實例和學生的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辨別,對生物現象的共同屬性、本質特征進行歸納概括,使學生形成正確概念。“反射”在教材中的定義是: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本節課的具體方法是教師精心設疑,引導出學生對反射概念的總結歸納,同時,通過課本閱讀,教師引導對核心概念中“外部”和“內部”刺激的理解,利用概念分析膝跳反射的刺激和有規律的反應分別是什么,并用習題進行反饋,達到對“反射”概念的掌握與應用。

(三)多形式的應用反饋

課堂的反饋學習不僅可以檢驗課堂的學習效果,還可以讓概念的學習得到應用,達到“了解—學習—應用”的目的,教師在課堂上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補充相關的知識點。這種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比如可以通過在了解概念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地舉出相關的例子,可以通過對相關問題的習題分析,使同一概念以不同形式對學生產生多次新刺激,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地認識、理解并掌握應用這些概念,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快樂、扎實高效。

例如,課堂上,在學生已經知道“反射”的概念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并嘗試思考這些反射都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嗎?教師利用圖片情景補充例子,并引導知道反射分為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第一次反饋是以“吃到酸梅會分泌唾液”和教材中“望梅止渴的典故”為例,進一步理解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達到第一次反饋。在課堂上展示楊梅的圖片,全班體驗復雜反射,請學生表達感受,享受學習的樂趣。第二次反饋是利用習題:嘗試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要學會判斷這兩個概念,首先學生要先判斷是不是反射的行為,再根據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的區分原則去判斷。所以這樣的習題,就是對核心概念的理解與延伸應用。

(四)圖表歸納

概念教學應該達到的應用水平是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進行總結和推廣,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聯系等。當然我們不可否認概念教學還必須把握系統性原則,如果說思考的一般目的是為了“了解事態”,那么系統性的邏輯思維就是為了更快更好地“了解事態”。以問題串推進學生回顧本節學習,師生共同總結板書,提煉本節知識體系。課堂總結對一堂課來說至關重要,師生共同總節,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本課主要學習內容的再認識。

四、核心概念教學的原則

在這種核心概念教學的課堂實施中,教師遵循了學科知識內在的邏輯系統和學生的認識發展、知識積累和能力發展的規律,并且把握了以下幾個原則。

1.興趣性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習做最好的鋪墊與指引。

2.創造性原則:學生的創造性包括許多方面,思維的獨創性為其核心。思維的獨創性,是人的一種寶貴的高品位素質,是指個體經過獨立思考,獨特和新穎地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品質,它充分反映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舉一反三就是一種實施性比較高的方式。

3.個性化原則:從心理學的觀點看,“個性”和“人格”是兩個具有同樣含義的概念,都是對一個人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也即一個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優良的個性品質是促進能力發展和取得工作成就的重要條件,有個性才能有創造性。現代教育的價值觀認為,教育就是要充實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其獲得健全和諧的發展。并且不同階段,不同年齡的學生,其能力發展的差異程度也不同,教師應當學會面對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課堂的學生體驗,表達交流,不僅可以實現學生的表達欲望,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發散思維,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五、結語

以上就是筆者在生物學核心概念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和探索,基于學生的現實基礎,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還要能夠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不同觀點,不同見解做出靈活快捷的反應,以多種形式達到核心概念的建構。而如何準確定位教師在教學課中的角色,讓教師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如何處理好學生主動實踐與教師有效指導的關系,將是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篇(7)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030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作為一個國家的生命線在國家的發展中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體驗發現者的樂趣,讓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概括系統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感受成功的喜悅。

一、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進行興趣的培養

興趣的培養要靠探索隱蔽的現象。學生對司空見慣的事物經常熟視無睹,而揭示事物現象的本質,則會引起學生的注意,生物學現象多種多樣,學生可以研究的對象豐富多彩。因此,教師不應把生物教學僅限于課本,而是要擴展到自然環境中,擴展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觀察生物現象并揭示其本質。

興趣的培養要靠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發現的樂趣,在教學中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去模仿,允許學生實驗失敗,并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出原因,直至實驗成功,使學生從實驗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在放手實驗時,教師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實驗、去探究,將知識從實驗中體會出來,并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蝗蟲”一節前,筆者預先給學生布置一個小實驗:捉兩只蝗蟲,并將甲蝗蟲的頭部浸入水中,而將乙蝗蟲的腹部浸入水中,仔細觀察兩只蝗蟲的反應,并思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記得牢,印象深刻。

2. 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流就沒有學習。師生合作性的教學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傳遞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和思想產生共鳴的過程。愉快的課堂氣氛,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統一體,對于初中生物教學來說,交流是一種對話、是一種教學方式、是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

3. 注重分層教學

生物學包羅萬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異、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課堂教學應注重分層次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積極創造和諧的育人氛圍,使學生樹立信心,揚起理想的風帆。同時,教師應在教育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熱愛大自然、關注生物、維護生態平衡的良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建構信息技術下的生物教學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只想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完成教學,那永遠也成不了優秀的教師。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運用先進的教學設施。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交互性和個性化的教育形式,是構筑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將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進行整合具有以下優勢:

1. 能將新課“引人入勝”,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師通過網絡搜集與新課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料并進行“整合”,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課件和創設情景,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誘趣,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八年級下冊講動物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的動物,用直觀的畫面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學習熱情。

2. 教師利用整合手段能突破教學難點、化靜為動、促進理解

教學的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對生物概念和理論的理解、自然現象的認識、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認識以及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構成了生物教學中的諸多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是廣大教師不斷探索和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能否合理突破教學難點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質量的重要方面。

例如在教學“花的受精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動畫過程:一個黃色的花粉粒從屏幕外飄落到柱頭上,開始萌發,花粉管先伸出一點,隨后慢慢地生長、伸長,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也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并隨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而伸入胚囊。接著從花粉管出來,與卵細胞融合,此時旁邊的注字由原來的卵細胞改為受精卵。在這一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可以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直觀,教學的難點也迎刃而解。

3. 情景再現,穿越時空

生物很多內容是涉及生物進化的,而這些內容包括的時間和空間異常寬廣,從廣袤的宇宙太空到細微的電子顯微鏡下的世界,從太古生物到現代自然中的生物,無不在它的研究范圍之內。有些已逝去的自然形象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還原、無法呈現的,一些微觀的事物和微小的變化也無法在課堂上呈現,如:人體在母體中的發育過程,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細胞的分裂等。這些過程都無法通過儀器設備讓學生觀察,因此成為課堂教學的難點。文字圖片充其量只能讓學生了解生物某一時刻的形態,卻不能窺探事物的全貌。而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動畫模擬,再現史前地球上的自然環境,可以把現代生物研究得到的微觀景象融合在課件中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沖破地域、季節和空間的局限,從根本上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和能力。

4. 利用整合手段展示生物知識的應用

學生要學好生物,必須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注重知識的應用。教師可以搜集、整理、設計與相關知識有關的圖片和(下轉第32頁)(上接第30頁)動畫以及視頻等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用所學的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如在“關注健康“一節的學習中,其知識點是“口對口人工呼吸法”的注意事項,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但理解、操作是不容易實現的,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口對口人工呼吸視頻來解決這個問題。

5. 省時高效,增加容量

篇(8)

利用多媒體進行自然科學實驗教學,符合國家目前倡導的現代教育技術思想理論。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這樣的教學方式還是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從不同學校、教師、學生的相關反饋來看,其長短處都非常突出,褒貶不一。

多媒體教學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將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用不當的話則會耽誤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下面,我們來看看大致具有哪些方面的優缺點。

(1)優勢點。首先,能夠豐富學生對自然科學現象感知,促進科學概念定義的理解與形成。自然科學課程主要是通過研究各種自然現象中的物體,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感性認識,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經過分析、比較、綜合等步驟形成抽象的理性認識——科學概念。但是,由于在實際教學中的時間、空間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往往會造成教學資源的缺乏和學生感性認知的匱乏。而多媒體可以表現和模擬出各種自然現象,包括那些難以觀察的較為模糊的自然現象,由此會更加擴展學生的感性認知,使學生獲得的抽象科學概念的感性基礎更加深厚牢固。例如,教師在演示“氫氣在空氣中燃燒”實驗的時候,即使是使用藍色鈷玻璃也難以觀察到其淡藍色的火焰,此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模擬,取得逼真效果的同時還能避免人工實驗中的可能出現的失敗。其次,可以更好地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啟迪學生的科學性思維。利用多媒體進行自然科學的實驗可以將聲音、光亮、形狀、形態、顏色等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直接全面地表現出自然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并能夠據此創設出直觀、形象、生動的具有啟發性的事物來揭示科學知識并開啟學生的科學思維。再次,可以模擬那些實驗中的錯誤的操作并呈現出錯誤操作之后的后果,給予學生警示,以防止學生因為錯誤的操作而受到實驗藥品或者實驗現象的傷害。

(2)劣勢點。雖然多媒體實驗教學為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學帶來更加寬闊的實驗室,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多媒體再好,也只能是實驗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手段,它幾乎可以模擬出任何的自然現象,但其始終都代替不了學習者親自動手的探索科學知識的過程”。首先,實驗教學中的合作與交流,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多媒體輔助實驗則達不到這一點。其次,多媒體實驗教學留給學生動手的空間極小,更多的是面對屏幕上的一幅幅畫面,原本的“做、探”實驗被簡化成“聽、看”實驗。再次,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分析能力都是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之中獲得的,具有發展性,而多媒體實驗更多的是展示性,缺乏其中必要的“波折”與“形成”的過程。

二、多媒體輔助科學實驗的優化

在大致獲悉了多媒體輔助科學實驗的優劣之后,我們應該對“多媒體輔助科學實驗”進行改造與優化,使該試驗方法更加科學合理,以更加適合我們的實驗學習。

(1)結合微型實驗。微型實驗脫胎于微型化學實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一種化學實驗的新方法,其主要宗旨就是盡可能地少使用實驗藥品來獲得科學實驗中所能達到的效果。例如在進行八年級下冊“光合作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與教研組同仁共同探討設計出“綠葉的脫綠”微型化實驗,即改用安倍瓶進行加熱。由于這一項的改進,整個實驗的時間由先前的15分鐘減少為4分鐘左右的時間,酒精消耗量也從50ml轉為1ml。節約下來的時間則可供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再次通過多媒體來進行類似實驗過程的展示(正常實驗方法),讓學生親歷兩種不同性質與媒介的實驗探究過程,加上教師相應的適時的引導,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篇(9)

一、人的由來

1、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關系接近

人類的進化過程主要特征: 起源森林古猿 運動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簡單工具、制造和使用復雜工具,生活習性以及語言的產生自己總結:

2、人的生殖

1)概念: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也是種族延續的過程。

2)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產生和分泌雄性激素 內生殖器 附睪:貯存和輸送

輸精管:輸送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陰囊:保護 :排精、排尿

3)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內生殖器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 陰道:月經流出,胎兒產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陰

4)、卵細胞和受精 :小,似蝌蚪,有長尾,能游動 卵細胞:球形,人體內最大的細胞,細胞質中的卵黃為胚胎初期發育提供營養 受精: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受精場所:輸卵管

5)胚胎的發育和營養:

發育:受精卵、 胚胎、 胎兒 、嬰兒

營養:胚胎發育初期所需要的營養來自卵黃;胚胎在子宮里的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

3、青春期

青春期發育:

形態特點: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大腦 :功能特點 心臟 結構、功能完善化 ;

性器官的發育: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征 ;性發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調節

第二性征的發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調節。

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征是性發育和性成熟。

4、青春期的衛生:

1)遺精:男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在睡夢中自尿道排出的現象。

是由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組成,呈乳白色

2)月經:女子進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有關。

形成過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細胞發育成熟從卵巢排出,若未受精 雌性激素分泌減少 子宮內膜壞死、脫落。

出血 :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連同血液一起從陰道流出,形成月經。

5、計劃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齡晚2到3年結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遲2到3年生育 ;

少生: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小孩,穩定低生育水平 ;優生:婚前體檢、孕婦定期檢查。科學分娩、禁止近親結婚

二、人體的營養

1、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蛋白質: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糖類: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質,單位質量釋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況下,脂肪作為備用的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

維生素: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對人體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維生素A:促進人體正常的發育,增強抵抗能力,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缺乏時,皮膚粗糙,夜盲癥

維生素B1: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缺乏時,神經炎,腳氣病

維生素C: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缺乏時,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維生素D: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育。 缺乏時,佝僂病(如雞胸、X形或O形腿等)、骨質疏松癥

水:約占體重的60%~70%,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無機鹽: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如:鈣、磷(構成骨骼和牙齒)、鐵(構成血紅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統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 ;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分泌消化液,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參與脂肪消化

2)小腸的結構特點: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

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特點:a最長;b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c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有利于吸收營養物質;而且小腸中含有各種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

物理性消化: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并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通過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腸),參與的酶:唾液淀粉酶,消化過程:淀粉、麥芽糖、葡萄糖 。

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消化過程:蛋白質、 氨基酸,參與的酶(胃液、胰液、腸液)

脂肪的消化(小腸):消化過程: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膽汁(肝臟),參與的酶(腸液、胰液)

4)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

消化道各段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營養)

小腸(主要的吸收場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從小腸絨毛的毛細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環)吸收;其他從小腸絨毛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

大腸:少量水、無機鹽和一部分維生素

3、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 按時進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 ;均衡攝入五類食物(平衡膳食寶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須清洗干凈

不吃有毒的食物(餿飯菜、發芽的馬鈴薯);買經檢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廚房和炊具的干凈

七年級下生物知識點人教版3、4

三、人體的呼吸

1、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1)、呼吸道的組成: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鼻腔 咽 喉 氣管 支氣管; 肺:氣體交換的場所。

呼吸系統 氣體進出肺的通道,清潔、濕潤、溫暖吸入的氣體

2)、肺

(1)位置:胸腔內,左右各一

(2)結構:肺泡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適于氣體交換。

(3)功能:氣體交換

2、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a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動作。

b人在平靜呼吸時,肋間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變化:

c原理:呼吸肌收縮和舒張 胸廓擴大和縮小 肺被動地擴大和回縮 形成壓力差

2) 體內氣體的交換:

(1)原理:氣體的擴散作用, 順著濃度低的方向流動。

(2)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血液 肺泡 (3)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血液 組織細胞

3、空氣的質量與健康

1)空氣的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大氣中的污染物危害人體健康極大,有害物質能引起呼吸系統的疾病

2)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五點取樣法)

四、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1、流動的組織-血液

1)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血漿 成分:水、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 ;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血細胞:血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血紅蛋白:紅細胞中含有的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含氧低的地方與氧分離

血液的功能:運輸、防御保護、調節體溫

2、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種類、結構與功能如何判斷:動脈(離心,流速快,逐漸分支,變細);靜脈(向心,分支逐漸合并,變粗,流速慢)。毛細血管(壁薄,單層細胞組成,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

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構成。(四腔、八“心眼”——血管)

有四個腔:左心室 主動脈 ;右心房 上、下腔靜脈;右心室 肺動脈;左心房 肺靜脈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間,只朝向心室開);保證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 ;

動脈瓣(位于心室與動脈之間,只朝向動脈開)

心臟的功能: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

血液循環:

(1)血液循環的概念和途徑:

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

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各處、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到毛細血管到肺循環:左心房、肺靜脈、肺部的毛細血管、肺動脈、右心室。

(2)出血的初步護理:

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自然止血,應消毒;

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流猛急,在受傷動脈近心端進行止血;

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緩和,在受傷靜脈遠心端進行止血。

篇(10)

一、綜合性教學

數學教學的綜合化,還體現為密切數學和其它學科間的聯系。從多向、多維、多層的聯系中尋找結合點,把"觸須"伸進這些學科中,建立起數學通向其他學科的"互聯網",實現學科整合。

數學作為一種工具和普遍適應性技術,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它的簡捷與理性,使之在研究諸多客觀世界中不可缺少。教材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大量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入,進一步促進了數學教學綜合化的發展。加強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是對數學知識的檢驗。反過來,其他學科又包含著很多數學因素,為數學提供鮮活的背景與素材。要用"大課程觀"的理念將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起來。跨學科學習,消除學科間的隔膜,對如何挖掘其他學科的資源,利用數學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跳出數學教數學"。

八年級下冊前兩章,多處提到電阻、電壓、功率、壓強、杠桿等名詞,如PR=U2,電壓一定時,用電器輸出功率是電阻的反比例函數。再如研究F=pS時,當壓力為定值時,壓強與受力面積成反比,利用函數圖象來表示,p與S關系一目了然。這種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將促使學生更自覺地去探究知識。

另外,語文知識讓數學表達簡練、明白。學生比較陌生、定義又比較抽象難懂的概念,利用語文知識增加數學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往往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體課件是解決教學重難點強有力的工具,教材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板塊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多豐富的學習背景,如對位似、函數性質等知識探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加強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數學將被充實得更富于立體化、多元化,更富于時代性。

二、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1.制訂學習計劃。

這樣可以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扎穩打。要做好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它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但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及時復習。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獨立完成作業。它能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通過運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做疑難問題筆記。做錯的作業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求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能使所學知識由"熟"到"活"。系統小結。通過積極思考,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要以教材為依據系統復習,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做到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

2.要循序漸進,防止急躁心理

由于學生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學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很高水平。

3.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也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

4.加強輔導,化解分化點

中學數學中易分化的地方多,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難度大、靈活性強等特點。對易分化的地方應當采取多次反復,加強輔導,開辟專題講座,指導閱讀參考書等方法;將出現的錯誤提出來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通過變形練習,提高他們的鑒別能力,以達到靈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

三、利用數學中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興趣。

生活中大量的圖形有的是幾何圖形本身,有的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的,也有的是幾何圖形組合,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在教學中盡量把生活實際中美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的產生等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象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既可以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

四、在知識形成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是密切相關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聯系,事實上,知識的發生過程,也就是數學思想方法的發生過程。如概念的形成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思路的探索過程、規律被揭示的過程等等都蘊藏著大量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數學知識的特征,適當地選配有關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滲透,能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獲取了數學思想方法。注意挖掘隱藏于知識中的思想方法初中數學教材內容是按照邏輯系統和認知理論相結合的思想來安排知識的順序,并用演澤結構的方法把知識串聯起來。教材中的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性質和定理等知識點以明顯的方式呈現出來,是有"形"的,而數學思想方法卻隱含在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是無"形"的,并且不成體系散見于教材各章節中,這就需要教師去挖掘隱藏于知識中數學思想方法,并象數學知識一樣納入教學目的和教材分析之中,在備課中,既備知識,又備思想方法,弄清每一章節包含了哪些主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具體的問題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指導作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明確地告訴學生、闡明其作用,引起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視和興趣。

數學課堂通常是被認為比較枯燥、缺乏生動和激情,因此,努力創建既寬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探究的教學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對數學的態度,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學生才會主動感悟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較高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本文僅是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就教于廣大教師,以便在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改進、完善。

上一篇: 生命教育論文 下一篇: 汽車電子專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乱码中文手机在线 | 一级欧美精片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丁香五月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天堂国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