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8: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技強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技強國論文

篇(1)

一、基于網絡信息技術,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畢業設計是一項“教學時間長、知識綜合性強、教學內容開放”的教學環節,包括:題目申報,題目審核、師生互選、任務下達、調查研究、文獻檢索、方案設計、方案實施、論文撰寫、論文答辯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涉及到不同的管理要素、管理流程和工作重點,這些都增加了畢業設計管理工作的難度和復雜程度。以師生互選環階段的學生選題為例,可供每個學生選擇的畢設題目平均為160個左右,3000個學生要完成自己的選題,就會產生480000種不同的組合。如果不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就很難提高學生選題的效率,也很難保證學生選題的公平性。因此,在畢業設計管理工作中,必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建立選題審批制度,提高選題工作質量

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是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首要環節,選題的質量直接影響畢業設計(論文)總體教學效果。有的選題范圍太寬,學生只能泛泛而談;有的題目太窄,以致畢業設計工作量明顯不足;有的選題過于陳舊;有的選題學生不感興趣,因為學生就業去向和所學專業相差甚遠,對搞原專業的設計題目缺乏興趣,缺乏主動性,敷衍了事,不求上進,只求通過。為了全面反映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選題的原則應為:①畢業設計的題目必須從專業的培養目標出發,體現專業研究內容和工程師基本訓練的內容;②題目應盡可能多的選擇與科研、生產、實驗室建設等任務相結合的實際題目,鼓勵與科研院所、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選著對方的實際工程問題作為畢業設計的選題,也可少量選擇滿足教學要求的自擬題目。

指導教師確定選題內容后,將題目相關信息申報至信息管理系統,經學院畢業設計(論文)領導小組批準通過后,才能供學生選擇,對不符合要求的課題及時反饋專家意見,要求修改或更換,從而確保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質量。畢業生可以在選題前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對題目進行充分詳細的了解,不清楚的地方可與指導教師及時溝通,在選題階段,按照個人意愿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避免了選題的盲目性。指導教師可通過教務管理系統查詢學生歷年學業成績,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確定適合題目的畢業生,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雙向選擇。

三、建立開題論證制度,科學評審工作任務

開題作為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環節的起點,在整個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學校堅持開展開題報告評審論證制度,設計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模板,要求每位學生根據題目信息,開展調查研究并收集相關資料,按照項目要求撰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的內容包括研究課題的目的和意義、任務和要求、主要設計思路、成果與形式等。開題報告需經指導教師和學院領導小組分級審核通過后,才能開展下一階段工作。開題報告審核制度促使學生充分理解了課題內容,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方法,為優質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奠定了基礎。

四、推行專項檢查制度,加強過程監控督導

1.前期主要檢查開題情況和學生任務落實情況。題目選定后,指導教師向學生下達了任務書,督促學生按時填寫網絡周志。學生根據任務書認真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方案、進度,編制完善開題報告,并接受指導教師及學院審查。

2.中期著重檢查教風、學風和工作進度。校、院兩級集中抽查了畢業設計(論文)的進度、教師指導進程和學生出勤及周志填寫等情況。對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達不到要求或進度遲緩的學生進行了督促。各學院分別召開了指導教師和學生座談會,匯報畢業設計(論文)的進度情況,查找指導教師指導過程中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教學督導組開展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問卷調查。通過學生問卷調查,了解了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以及學生參與畢業設計(論文)的態度、進度和質量等。

3.后期檢查答辯和成績評定。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經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審查合格后,方可參加答辯。畢業設計(論文)成績由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和答辯小組分別給出成績后,經加權得出綜合成績。目前采取的比例是30%、20%、50%。各單位選擇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組成畢業設計(論文)考核小組,下設若干答辯小組。答辯小組按專業構成,一般3~5人,由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做組長,成員在年齡上注重老、中、青搭配。發揮老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培養年輕教師迅速成長。

五、落實學生誠信機制,實行“二次答辯”制度

為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誠信氛圍,學校制定并實施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抄襲檢測及檢測結果處理辦法》。

在答辯前期,對每個專業隨機抽取10%的學生進行檢測。針對第一次檢測沒通過的學生,必須在指導教師指導下進行修改,修改后予以復測。復測合格可申請答辯。凡被抽到但在規定時間內未參加者、或復查仍達不到合格標準者,被取消6月(第一批)答辯資格。答辯結束后,對推優及申報參賽的畢業設計(論文)作品全部。

為進一步跟蹤畢業設計(論文)實施過程中的進度和完成質量,評估畢業設計(論文)的初步成果,學校建立二次答辯制度。所有被取消6月(第一批)答辯資格或6月(第一批)答辯不及格者,各學院可在7月組織完成第二批答辯。第二批答辯學生的論文必須達到合格標準且全部,否則無資格參加答辯。未通過者,只能延長學業,參加下一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

六、結束語

畢業設計(論文)是對本科教育教學成果的一次綜合性全面考核,為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將選題質量、開題任務、專項檢查、過程控制等環節綜合考慮,形成校院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的閉合體系。

參考文獻:

篇(2)

一、會議主題

2015年是網絡強國戰略的起步年。網絡強國離不開自主可控的安全技術支持,只有實現網絡和信息安全的前沿技術和科技水平的趕超,才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真正自主可控,才能實現從戰略層面、實施層面全局而振的長策。當前,信息網絡應用飛速發展,技術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網絡、物聯網、智能化、三網融合等一系列信息化應用新概念、新技術、新應用給信息安全行業提出新的挑戰。同時,國際上網絡安全技術事件和政治博弈越來越激烈和復雜,“工業4.0”時代對網絡安全的沖擊來勢洶涌。我們需要全民樹立建設網絡強國的新理念,并切實提升國家第五空間的戰略地位和執行力。本次會議的主題為“科技是建設網絡強國的基礎”。

二、征文內容

1. 關于提升國家第五空間的戰略地位和執行力的研究

2. 云計算與云安全

3. 大數據及其應用中的安全

4. 移動網絡及其信息安全

5. 物聯網安全

6. 智能化應用安全

7. 網絡監測與監管技術

8. 面對新形勢的等級保護管理與技術研究

9. 信息安全應急響應體系

10. 可信計算

11. 網絡可信體系建設研究

12. 工業控制系統及基礎設施的網絡與信息安全

13. 網絡與信息系統的內容安全

14. 預防和打擊計算機犯罪

15. 網絡與信息安全法制建設的研究

16. 重大安全事件的分析報告與對策建議

17. 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的研究成果與訴求

18. 其他有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學術成果

凡屬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領域的各類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和成果介紹均可投稿。

三、征文要求

1. 論文要求主題明確、論據充分、聯系實際、反映信息安全最新研究成果,未曾發表,篇幅控制在5000字左右。

2. 提倡學術民主。鼓勵新觀點、新概念、新成果、新發現的發表和爭鳴。

3. 提倡端正學風、反對抄襲,將對投稿的文章進行相似性比對檢查。

4. 文責自負。單位和人員投稿應先由所在單位進行保密審查,通過后方可投稿。

5. 作者須按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統一發出的論文模版格式排版并如實填寫投稿表,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電子版的論文與投稿表。

6、論文模版和投稿表請到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網站下載,網址是:.cn。

聯系人:田芳,郝文江

電話:010-88513291,88513292

篇(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同時,《綱要》指出:要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等院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作出貢獻。這充分說明高等院校在支撐創新型國家和人才資源強國建設中,在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的有機結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世紀以來,高等院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許多突出成績和寶貴經驗,其優秀成果的轉化應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效益。在新形勢新要求下,高等院校如何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全面提升社會服務水平,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 高等院校推進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高等院校是傳承人類文明、傳播先進文化、促進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高等院校產學研緊密集合,支撐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為服務黨和政府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

1. 推進產學研合作,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當今世界各國都十分關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我國已進入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歷史新階段,推進高等教育事業內涵發展、科學發展,對高等院校賦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倳浽谇迦A大學百年校慶上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等院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是我國高等教育從外延式發展為主向內涵式發展為主轉變,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開創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這將帶動高等教育發展理念的提升,成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成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2. 推進產學研合作,符合高等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毒V要》指出:高等院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近年來,高等教育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逐步提高,貢獻力度不斷加大。高等院校已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高新技術研究的重要方面軍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生力軍,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笆晃濉逼陂g,國家科技獎三大獎項獲獎者中有一半出自高等院校。2004年兩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均為高等院校所摘取,填補了該獎項六年的空白。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高等院校囊括了體現我國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的全部三項一等獎。2008年兩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部產生自高等院校。2010年國家科技技術獎中,高等院校獲得各類獎項超過70%。

3. 推進產學研合作,符合國際學術影響力擴大的需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學術話語權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和緊迫任務。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正在挑戰美國、西歐和日本在科研領域的優勢地位。一些新興國家在全球科研產出中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尤其是我國的科研論文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二,雖其引用率與數量增長尚不同步,但有明顯進步。據報告顯示,在科研論文數量上,我國所占比重從4.4%上升到10.2%,超過英國等傳統科研強國。在可反映科研論文質量的引用率上,我國也有進步,占全球科研論文引用率的比重從十位以外上升到第七位。另外,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在增強,通過國際合作完成的科研論文占總體的比例從25%上升到35%,且這類論文引用率更高,影響力更大。

篇(4)

關鍵詞:

國際影響力 學術期刊 CAJ-IJCR 定量評估 引文數據 編輯力

一、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意義

我國學術論文的產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論文數量僅排第9位,國際影響力較低。如何提升中國學術論文的國際影響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學術論文的載體,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對學術論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如何衡量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如何使我國學術期刊走向世界,進而走國際化發展路線?這些問題隨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開啟帶給我們新的思考。我國學術期刊從關注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已走過十余年歷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關注點,還停留在定性評估,或者是個別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沒有上升到對整個中國學術期刊界進行定量評估。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以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編制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簡稱2012年CAJ-IJCR),通過定量的方式讓期刊界清晰地認識到各自期刊在國際上的傳播情況,有利于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國際化辦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強國之路。在其基礎上又評選出了《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本次CAJ-IJCR對5000余種學術期刊的國家影響力進行了定量評價,這一工作具有開創意義和實際價值,對我國整個學術期刊界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大事、實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的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展方向和出版定位,進一步加快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體系進一步完善方向

1. 擴大引文數據庫來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統計源僅采用SCI(科技類)、SSCI和A&H(人文社科類)收錄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檢索系統收錄期刊則未被納入統計源,而這些檢索系統收錄論文的狀況是評價國家、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成績、水平以及進行獎勵的重要依據之一。顯然,目前CAJ-IJCR 引文統計源僅采用SCI影響了統計結果的真實性。因此,其他幾家重要檢索系統收錄期刊應當列入引文數據庫來源。

2. 增加計量評價指標

2012年CAJ-IJCR以載文量、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作為計量評價指標,而北大圖書館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評價指標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則采用了多達22項評價指標。[3]盡管評價指標的多少不能說明評價體系的客觀及科學,但在分析研究影響力的時候,選擇的評價指標盡可能囊括對影響力有關的指標進行考量則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評價體系對“引文”過于偏重,如5個計量評價指標中的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4項內容直接關聯“引文”,顯然這種情況很難客觀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其他計量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web下載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3. 合理劃分學科

2012年CAJ-IJCR總共設置了50個學科分類,而《要目總覽》(2011版)則設置了74個,[4]《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2版)為61個,[5]可見三者之間對學科分類的劃分標準尚存在爭議,而2012年CAJ-IJCR設置50個學科類別確實不能準確描述個別學科交叉期刊的類別,如《體育學報》《管理工程學報》等。而學科劃分不明確,直接影響該學科領域內的學術期刊的定量評價工作,畢竟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的評選是按照學科分類來分別遴選的。

三、提升影響力辦刊思考

1. 辦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國際影響力

2012年CAJ-IJCR評選出的 “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說明中文期刊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國際影響力。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國際影響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語種決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國際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線,關鍵還是要看期刊論文內涵。好的論文反映了所在領域的研究水平、技術水平。只有整個行業的科學技術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參考引用價值,影響力才會得到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內容英文的處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標題、摘要、參考文獻的英文處理等等,這些是一個窗口,是提升影響力的便捷途徑之一。

2. 重視計量評價工作

2012年CAJ-IJCR給出了5025家中國學術期刊國家影響力引證報告,而我國學術期刊數量遠不止這些,如此龐大數量的學術期刊要想全部獲得高影響力是不現實的。根據“二八”定律,20%的學術期刊將占80%的影響力份額,而這次CAJ-IJCR給出的影響力評價數據也基本驗證了這一認識。顯然,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不會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對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響力,計量評價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國際影響力應先穩固國內市場地位,再進軍國際市場,其中,計量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選取非常重要。立足國內應從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計量指標入手,提升內涵質量;面向國際應從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指標入手,提升影響擴散力。評價方法最好采用歸一化方法,并且能夠根據各項指標影響力的大小賦予不一樣的權重,盡量做到客觀、準確、合理。

3. 客觀對待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它是一個相對統計量,可以評價各種期刊,同一學科下,影響因子越大該刊的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評選的主要評價指標就是影響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選,這也導致了目前各數據文獻情報系統、讀者,以及期刊本身過于強調影響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響因子的提高上,濫引、錯引、自引現象日益嚴重。如某石油天然氣工業類老牌雜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圖書館評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選,但該刊把提高影響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教訓深刻。中國知網的研發者對影響因子指標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響因子指標體系,分別從復合類、綜合類、基礎研究類、技術研究類等方面計算影響因子,客觀上促進了業內對影響因子的認識。其他計量評價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也應辯證對待。學術期刊應當正視各評價指標不同帶來的差距,認真分析總結,尋求解決辦法,把論文質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學術論文質量

計量指標都是外界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真正影響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內在因素是學術論文質量。當然,二者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論文質量高,會促進計量指標的提升;而計量指標的提升,會吸引高質量論文。如何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首先吸引、培養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吸引優秀稿源。一方面加強與研究院所的教授專家溝通聯系,保持約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養有潛力的年輕人,在論文寫作上給予指導,并提供適合成長的平臺。其次,完善論文評議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證期刊的正常運轉。通過同行評議,借助同行外腦作用,可以加強對論文質量的監督,并能夠提高論文質量。在同行評議過程中,注意回避原則、匿名原則。第三,借助網絡信息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已為業內人士所認同,在學術不端檢索方面也出現了很多資源,期刊雜志社應用好這些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一方面凈化學術論文環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傳播過程中占據主動。

目前業內對編輯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討較多,取得了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編輯力的提升對影響力的加強起到正相關作用。排版精美、策劃精細的期刊更利于傳播。

在2012年“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的名單中,《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再次入選,這是其繼2008年來連續3年與“百杰”無緣后的首次入選,與該學報一貫堅持的辦刊理念密不可分。該學報強調編輯力對期刊質量提升所發揮的舉足輕重作用,具體做法是:[9]從初級產品的編輯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論文的層次;通過組織同行評議和編輯的編修指導,將一般性的文章提升為較高水平的論文;努力提高編輯人員的專業素質,借助編輯出版特長來幫助青年學生和教師,將比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為嚴謹的學術論文??梢姡庉嬙诳茖W技術傳播過程中起著樞紐作用,編輯的勞動創造對技術論文的傳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編輯處理能力的編輯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視專家作者群的同時,不能忽視編輯隊伍的培養,在“內外兼修”的情況下期刊才會有長足發展。

結 語

事實上,期刊的發展與否取決于期刊本身的質量,期刊的影響力也取決于期刊本身質量,做精品論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責任。在立足國內影響力提升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還有一段較為漫長的路走。當然,我們也希望有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發展環境,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徐曄.提高我國醫學科技期刊質量,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5]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6] 李軍領.編輯力“五力模型”試探[J].編輯之友,2011(4):71-73.

[7] 糜倩,萬山.編文與做人――對提高編輯力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0(7):82-84.

篇(5)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150-02

2012年底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做為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智力資源的研究生教育部門,其培養研究生的模式與方向將對我們“中國夢”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科技強國的本質在于其具有無與倫比的后續優質智力資源,而高等教育是提供優質智力資源的核心與關鍵。如果可以對科技強國與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之間進行比價,深挖兩者的不同,對不同的優劣進行評估,并將該信息用于指導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必將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本文,筆者對中英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比較,尤其是對英國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中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各自特點進行了多方位的比較,同時對我國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改革提出了建議,期望對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有所啟示。

一、創新型研究生的內涵

從清朝末年的開始,在“洋為中用”的發展思路下,圍繞“富國強兵”的戰略,中國已經開始了近代教育的創新與改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速地實現了低端制造業的國際化:在低附加值產品制造領域,中國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從褲子到餐具處處表識“Made in China”,一時間,到處充滿著中國制造。但是我們要清醒的知道:“中國制造”不是“中國創造”,我們只是一個低端產品的制造大國,而不是一個生產高端產品的“創造大國”,如何實現由“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是中國整個科研屆與產業界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作為實現中國創造的主力與后備軍――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正是在以上背景下,高等教育提出了通過實現“創新型研究生培養”來為中國科研隊伍提供具有“創造性”的創新型科研人才,進而實現“中國創造”的“中國夢”。創新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探索未知領域和獲得創造性成果[1,2]。美國《創新雜志》中指出創新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想出新辦法、建立新工藝、創造新產品”[3]?;谶@兩個概念,我們不難梳理出“創新型研究生”的內涵,即其至少要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

1.具有廣泛的學科背景知識,并且具有融合學科知識的能力。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無源之泉,因此,對于一個研究生來講,就需要具有廣泛的學科背景知識,只有在具有廣泛學科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創新。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只有掌握知識的人具有融合知識的能力方可創新。

2.具有活躍的創造性思維,利用已經擁有的交叉知識,創造性地進行新的發現或者發明。實現創新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作為創新的主體要有活躍的創新思維,而這種思維需要導師的導,需要導師的鼓勵方可獲得。

二、中英研究生教育培養差異

英國作為世界上的科技強國之一,其成功建立的符合本國國情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對實現、維系其科技強國的地位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本部分,本文將對英國與中國不同層系研究生教育的差異進行多方位的比較與剖析。

1.碩士教育體制的差異。在英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碩士教育學制為一年,在這一年里研究生不僅要完成所有的碩士課程,而且還要進入實驗室學習實驗的基本技能與知識,并完成自己碩士學位論文的撰寫。與中國碩士論文“需要自己的實驗數據與創新點”不同,英國的碩士論文多為綜述性論文。碩士學位申請者(碩士研究生)主要通過對其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進行大量的文獻調查,然后寫出報告即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文獻調研,獲得了廣泛的學科知識,為其以后從事相應的科研提供了學科知識背景。而導師可通過學生在實驗與綜述寫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來評估學生的科研洞察能力,從而篩選、推薦出優秀的學生攻讀博士學位。而對于資質平庸的學生,則順利畢業進入工作崗位。該培養體系不僅可以篩選出真正適合做研究的優秀學生使其順利進入博士階段的學習,同時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使不適合做研究的學生快速的進入工作階段,而不必浪費兩年的時間去學習自己將來大部分不會用到的知識與技能。反觀我們國內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體制:目前國內研究生的培養大部分是三年制,碩士研究生既需要疲于應付照本宣科式的課堂學習,又要完成“原創性”的科學研究工作,使得學生只能將自己的視野僅僅集中在與自己論文相關的知識點上,只是通過重復的工作獲得科研數據,根本無法實現廣泛知識背景的涉獵。造成我國碩士研究生與國外研究生相比,知識背景與科研事業相對狹小,科研思路相對禁錮。筆者認為,對于一個剛剛進入科研隊伍的學生來講,使一個碩士研究生掌握實驗技能,獲得廣泛的學科交叉知識,學會發現科學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就已經足夠了。對于碩士研究生講創新,會不會有拔苗助長的負面影響是值得商榷的。

2.博士教育體制的差異。在英國博士教育學制一般為三年。在這三年里,研究生針對某一方向進行研究,只要掌握研究與發現問題的方法,并在某一領域有所發現,經過導師的認可就可以畢業,并沒有SCI文章的硬性規定。在該體系下,研究生在導師的課題范圍內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開展研究,因為研究生只需要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就可以了,沒有SCI文章的壓力,因此他們有很多原創性的研究,通過不同年級博士生之間的接力研究實現了科研的原創性創新,這也是造就英國高校在科研領域領先的原因之一。反觀中國,對博士研究生畢業最明顯的標準就是SCI的數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博士研究生不敢去做一些真正的前沿研究,而是通過閱讀文獻來拼湊出為應付畢業需要的SCI論文。其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研究生畢業了,中國SCI論文數量排名靠前了,但是高質量的、原創性的、有重要影響的科研報道與成果數量仍處于低水平。同時以追求SCI論文數量為目的的博士教育培養使得這些準科研工作者失去了踏踏實實沉下心去做科研的耐心與習慣,使得科研體系在一種浮躁的氛圍下進行,對整個科研屆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大大減少應有了的原創性的科研。

3.培養經費的差異。在英國,一個全額獎學金的博士研究生的生活費獎學金為1200英鎊/月,這足夠一個博士研究生很輕松的生活。充足的獎學金使其可以專心自己的課題研究。而在中國,大部分“211”學校的博士研究生其獎學金在1000元/月,而對于那些非“211”的大部分高校,其獎學金為500元左右/月的不在少數。較低的獎學金使這些博士研究生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不少博士研究生仍為生計代課甚至從事與其科研根本不相關的工作,這大大影響了博士教育的效果與質量,根本無法談創新與創造。

三、我國創新型研究生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改革策略

通過比較我國與英國研究生教育的差別,針對我國研究生現今的培養模式,筆者呼吁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應該從學制設置,畢業導向與經費投入三個方面三管齊下:首先在研究生的培養經費方面加大投入,保證研究生可以“吃得飽,穿得暖”。研究生作為一個半讀半工作的群體,不應該僅僅把他們當學生來看待,而應該以“創新型人才”的視角來對待他們,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使其真正實現“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根基。其次,要在學制上和創新要求上加以改變。畢竟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博士與科研領域的不到十分之一,碩士研究生作為一個基本科研素養的培養階段與篩選階段,設置1~2年就足夠了,沒有必要3年學制,并且要求碩士研究生必須有創新。最后,以“創新”作為衡量博士研究生畢業的尺度。在博士生階段不要一味地以追求SCI論文數量與IF(影響因子)為唯一目標,而是要求論文只要有創新即可,這樣可以保證博士生真正進入科研的前沿去探索科學。

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整體來講是好的,但是仍需要調整、改革。不改革,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只是一種低廉的科技勞動力工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研究生”;不改革,中國的科研主流將仍會是為發SCI文章而做低水平重復的科研;不改革,“中國只是成為SCI大國,而不會成為強國”的尷尬局面仍不會改變。

參考文獻:

[1]吳淑娟,陳暢,張亮.加強研究生教學內涵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初探[J].成功,2013,(4).

篇(6)

近年來,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已成為高等教育關注的焦點。在國家方針的指引下,各大高校正積極推行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是以促進本科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特殊需要為其配備專門的導師,并給予個別指導的育人模式。迄今,本科生導師制已發展形成了如全程導師制、年級導師制、科研導師制、思想政治教育導師制、全員導師制和優秀學生導師制等多種模式[1]。其中,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各類科技學術競賽、導師的科研項目或畢業論文(設計)等多種方式進行科學研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2]。

本文作者結合所在專業的特點,詳細論述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必要性、實施途徑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探討,將為我國食品工業發展培養實踐創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種可供借鑒的教育教學模式。

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必要性

1.1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目前,本科教學過程中的科研培訓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已成為影響和制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通過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1.2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可滿足食品工業發展對實踐創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食品工業的發展依賴于科技的進步和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然而,當前本專業培養的人才還不能完全適應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積極探索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食品企業等合作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和實踐教育基地,同時建設開放共享的大學生科研實踐平臺,指導學生開展各類創新創業訓練,提高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以更好地滿足食品工業發展對實踐創新人才的需要。

1.3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中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開發、產品銷售、工程設計方面工作,以及能在與食品科學與工程有關的部門從事食品或相關產品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檢驗檢疫、教育教學方面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因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對于所培養人才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可滿足本專業對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

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途徑

2.1 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創業訓練項目或創業實踐項目。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引導下,各省、學校都開始設立與之相關的基金項目,鼓勵校內教師擔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導師,并積極聘請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創業訓練和實踐,共同推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可為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提供載體,導師在項目設計、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2.2 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學術競賽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

各類科技學術競賽也可作為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實施的平臺,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從事與食品相關的項目研究或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并最終以學術論文或科技發明制作的形式展現出來,可極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各類科技學術競賽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其在推動高校學生參與學術科技實踐、發現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質教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高校和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2.3 通過指導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師都或多或少承擔著各類科研項目,可為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提供良好的平臺。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能接觸到最新的食品學科發展前沿和食品產業發展動向,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時,還能深化學生對于專業的認知,培養學生對于專業的情感和熱愛。此外,導師以其人格魅力和嚴謹踏實的科研作風感染學生,與學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圍,對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讀研從事可延續性研究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2.4 通過指導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實施科研導師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探究真理,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提高綜合能力、專業素質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畢業論文水平的高低已成為檢驗人才培養水準的重要指標。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將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安排在大四階段進行,由于學生處于考研、就業等壓力下,很難安心完成任務,造成近年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水平較低[3]。通過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讓部分學生在大三階段就進入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導師也能在科研選題、資料收集、開題、科學研究、中期檢查、論文撰寫、答辯等各環節有充足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可有效提升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3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時應注意的問題

3.1 加強本科教學科研平臺建設,構建資源共享機制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首先依賴于本科教學科研平臺的建設,需加強國家級、省級食品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專業課實驗室的建設力度。同時依托與本地高新技術開發區、食品工業園區、大學科技園、科研院所和食品企業等的平臺,建設校外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的實習基地,以此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科研實踐平臺。此外,還需發揮本校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打破學院與專業間的界限,實現重點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教學實驗示范中心等的資源共享機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平臺。

3.2 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科研實踐能力,建立完善的導師選擇機制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還依賴于教師業務水平和科研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應建設專門的教師發展培訓中心,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應強化對教師實踐經歷的要求,建立教師定期到食品企業開展社會實踐、掛職鍛煉、科學研究,以及參加海外學習考察等的機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臺,鼓勵教師參與產業化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教師的科研實踐能力。同時,應建立完善的科研導師選擇機制,從師德、學術和實踐創新水平等方面進行導師選拔,必要時可聘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創新人才作為校外導師,不斷豐富師資隊伍的結構和教師資源。

3.3 以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為目標,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應堅持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原則,在科研選題、項目申報、實驗過程、數據處理與論文撰寫等各個環節中,導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素養。同時,應該將本科生科研導師制與其他導師制區分開來,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需要將學生科研、社會實踐和創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為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4 加強過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

在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應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如由學校組建管理委員會并制定各項細化的管理制度,在學生和科研導師的遴選、科學研究過程、安全保障等各個方面對本科生和導師進行監管,以進一步規范科研實踐過程,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應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評價體系,從專業實踐、文獻資料收集、科研項目申報、生產工藝研發、新產品開發、、專利申請、科研獲獎、學位論文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養質量。此外,還需完善優秀本科生科研導師的評選表彰制度,重點表彰在實踐創新人才培養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

4 結語

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多層次本科生導師制的運行模式之一。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食品工業發展,滿足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各類科技學術競賽、導師的科研項目、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等都可作為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實施的載體和平臺。在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踐過程中,需加強科研平臺建設,不斷提高導師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以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為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篇(7)

1.評價性語言分類

對于評價性語言的應用這一課題,已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不同題材的科技論文進行了探討與研究。英語語言的表達方式層出不窮,因此,用于科技論文中的評價性語言表達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語言特點,例如:時態、語態、句式等,都可以起到評價的作用,促進作者和讀者的交流。

2.評價性語言的應用分析

(1)時態語態

①時態

時態(Tense),簡稱“時”,是個語法范疇,它是表示時間區別的動詞形式。在作者表述觀點時,通過應用適當的時態,不僅可以闡明觀點,而且可以表示委婉的語氣。在醫學論文中,有很多不斷變化的因素,有一些個人的觀點并不能被學術界認可和接受。因此,學者們通過這種手段正好可以表達其不確定性。例如“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ase?”就比“Can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ase?”委婉客氣。

例1:Parent artery occlusion would be difficult and less effective for an aneurysm located distal to the Pcom A.

②語態

語態(Voice),簡稱“態”,是個語法范疇,它表示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主動或被動關系的動詞形式。當不強調施動者或不知道施動者是誰的時候,英語中一般會用被動語氣。它不僅有利于句子結構的安排,而且比較容易地體現了結論的客觀。另外,由于主語是敘述的中心事物,因此,在敘述中,被動語態使表述順理成章(方紅,2005)。

例2:Preservation of the testicular arteries is recommended for optimal testicular blood flow.

在這個例子中,“recommend”是作者發出的動作,按照一般的習慣,我們會用主動語態。然而,該例卻采用了被動語態,沒有突出自己的地位,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這也是醫學科技論文中,表達觀點的常用手段和方法。

(2)選詞

①情態動詞

情態動詞是一種本身有一定的詞義,但要與動詞原形及其被動語態一起使用,給謂語動詞增添情態色彩,表示說話人對有關行為或事物的態度和看法。由于情態動詞有感彩,因此,在醫學科技論文中,學者們通過對情態動詞的準確的應用,在清楚明了地表述自己觀點的前提下,還能保護自己及專家讀者的感情和立場。所以,在醫學論文中,它能起到調節提議的功能。

例3:This also could reduce total incision length.

在例3中,作者巧妙地運用can的過去式,比用can更委婉,這樣在陳述的時候不那么絕對,給學者自己留下了提高的空間,同時也為讀者留出了思考的余地,促進作者與讀者的進一步交流。不同情態動詞或同一情態動詞的不同形式,其表達程度和強度不同。因此,學者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情態動詞表達不同的建議程度、不同的態度。

②實義動詞

除了助動詞、情態和系動詞以外的表達主要動作的動詞都是實義動詞。在醫學科技論文中,作者經常通過seem,suggest,think等詞表達觀點,這類都具有不確定性,正好可以準確而委婉地表述學者們的觀點和態度。

例4:The ICA was tapered proximal to the aneurysm,which seems to make it difficult to stabilize a balloon distal to the OPhA.

③形容詞副詞

形容詞和副詞(adjective & adverb),在句中主要作修飾成分,形容詞可以表達主動意義和被動意義,可以作名詞修飾語,可以作補語。副詞,它可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介詞等。因此,在醫學科技論文中,學者們常常通過選用準確的形容詞和副詞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例5:In our experience,topical papaverine was essential to counter the inevitable vasospasm associates with microsurgical dissection of the arterial vasculature.

本文探討了英語醫學科技論文中表達評價的幾種手段,希望對國內學者寫作英文醫學科技論文有所幫助,進而促進國際醫學學術的傳播和交流。

參考文獻:

篇(8)

經貿委和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與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的專家領導等出席了會議,曾進康,作為攀枝花市攀鋼(集團)公司質量管理處宣傳部長、中華國際英才研究院、中國管理科學院和當代改革發展理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質量管理協會高級會員撰寫的全面《推進質量戰略增強國際競爭力》論文應邀到會宣讀論文,獲得了發表成果優秀論文獎。他撰寫的《實施質量發展戰略迎接二十一世紀》論文應邀參加了國際質量大會交流經驗,其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振興大型企業集團》榮獲中國改革實踐與社會經濟形勢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實施名牌戰略促進企業發展》論文特邀參加中國二十一世紀科技戰略研討會并在會上宣讀學術論文。同時,在四川省“世紀之交質量經營戰略”學術年會上,他撰寫的《推進質量戰略迎接新的世紀》、《推進質量整體優化向管理科學邁進》和《走質量效益型道路迎接質量世紀的到來》論文分別榮獲優秀論文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二000年十月十八日,他作為攀鋼(集團) 冶金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質量部副經理,又應中國質量管理協會邀請,赴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參加2000年中國企業質量高層論壇交流,并榮獲高層質量論壇優秀論文獎。2001年榮獲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他負責公司貫標工作,公司于2002年6月通過ISO9001:2000版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為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此,2002年12月18日公司特為技術質量部記集體一等功。

上篇:情系質量

1985年7月,他畢業分配到了攀鋼設計院冶煉室。同年12月他主動要求調到煉鋼廠基層鍛煉。先后在提釩車間、鑄錠車間、整模車間歷經鍛煉的他深深地感受到必須要加強質量控制和質量監督,才能減少損失。于是,他向車間和廠里建議成立了《提高軍工鋼煉成率》、《提高重軌煉成率》、《提高轉爐鋼水質量》和《減少非計劃鋼》等4項質量管理課題,得到了廠和公司質量管理處的批準認可。從此,曾進康開始在煉鋼檢查站和車間技術組、生產現場收集第一手材料,分析研究有關數據資料,并與技術組有關人員的共同努力,在一年多時間里完成了這項質量管理成果,創價值200多萬元,受到公司獎勵。他實干勤奮的工作作風也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信任和肯定。

公司第一次煉鋼技術狀元考試,煉鋼廠培訓科和技術科將出題的任務交給了身為煉鋼技術員的曾進康。他知道,出的技術狀元考題既要考出理論水平,又要考出實際操作水平。經過幾天的努力,交出了一式三套煉鋼技術狀元試題及參考答案,得到了廠主管專家的充分肯定。1987年,他參加完煉鋼廠舉行質量管理知識培訓班后,又參加了全國首次《全面質量管理基本知識》統考,取得了98分的好成績,為單位贏得了榮譽。

1987年11月,曾進康調到公司質量管理處質量管理科工作。第一天,科長周學信就交給他《質量管理》、(著名質量專家朱蘭博士著)、《質量管理技術咨詢講義》和《鋼鐵企業質量管理》三本書,并明確要求必須“吃透”。同時,將燒結、煉鐵、煉鋼、軌梁、氧氣廠、耐火廠、密地機修廠、金江機修廠等單位質量管理的協調、監督、管理重擔交給了他。不久,他又擔起了工序控制組的任務,負責建立攀鋼的工序控制管理制度。

為了進一步提高知識水平,工作能力, 曾進康于1989年8月考上全國首屆大專起點的本科班四川師范大學政教系經濟管理專業,1991年畢業。隨后又參加了中央黨校政法專業本科學習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為了不辜負母親的囑咐,他苦苦探索,不斷地追求,在工作中取得了領導的信任和同志們的支持。原攀鋼經濟研究所編輯部主任,現攀宏公司黨委書記賈淵說: “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還是因為‘勤奮?熱愛?執著’”。1992年10月他帶著撰寫的《強化全面質量管理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經驗成果和研究論文參加了在深圳召開的中國質量管理大會交流經驗。并被1992年第12期《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雜志刊載,為攀鋼贏得了榮譽。

中篇:心系質量

1993年1月,攀鋼集團公司機關改革,企管處質管科又再度成建制劃到質管處。 處領導要他負責公司國際標準貫徹的試點工作和綜合管理工作。他寫的《加強質量管理增強競爭能力》論文受到洪及鄙常務總經理的肯定和贊譽。攀鋼(集團)公司第一次參加了中國質量高層論壇交流經驗。并編入《質量興國與名牌戰略》學術專著。他執筆完成的《要走質量興國的企業振興之路》發表在中國科協主辦的《中外管理》雜志上。

人的一生機遇很多,他抓住了它,這是幸運的。

早在1993年他就負責主研《大型企業集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科研課題。在質量管理工作中,他到各廠(礦)單位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發現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工作在戰略上還必須加大力度,以跟蹤世界各國大企業和跨國公司質量發展動向,制定策略,振興大型企業這一問題。查閱了1980年以來攀鋼生產、科技、質量等方面的大量資料,發現不少企業有“注重當前利益,忽視長期效益;注重生產管理,忽視質量控制;注重現場控制,忽視戰略管理”等偏頗認識和管理問題。這樣下去,不僅造成產品質量難以提高,而且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曾進康把這些問題向領導作了匯報,很快得到了認可。在質量管理和質量監督工作中,他勤墾務實地工作,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信任。

功夫不負苦心人,曾進康負責主研的《大型企業集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科研成果,在課題組全體人員的齊心努力下,經過18個月時間攻下了這個課題,創直接經濟價值1960萬元。并于1994年12月在成都通過四川省科技成果鑒定。1995年獲四川冶金科技進步三等獎、四川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年榮獲中國“八?五”優秀科學技術成果。

下篇: 生系質量

幾度春秋時光飛逝。曾進康撰寫的《抓質量促管理創名牌是企業振興之路》等48篇論文分別刊登在國家科技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及中國科學院等主辦的十幾種國家級雜志上,為公司贏得了良好信譽,并受到全國企業界、管理界專家人士的廣泛關注; 8項管理成果和研究論文分別獲四川省質量管理協會、四川省企業管理協會、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四川省企業文化學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和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優秀科研成果和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及優秀論文(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強化質量戰略增強國際競爭》和《貫徹國際管理標準迎接質量體系認證》等多篇論文收錄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文庫》、《跨越世紀的通行證━━中國企業成功實施ISO9000認證范例》(曾進康擔任該書編委)、《世紀文典》 和《奔向2000年━━中國兩個文明建設成果薈萃》等專著中。其中他撰寫的《實施質量發展戰略迎接二十一世紀》論文應邀參加了世界質量大會交流,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攀鋼公司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在公司有關處室和攀鋼集團公司質管處黨政工領導的熱心指導和大力相助下,同時編著了《興旺之路》、《崛起之路》和《振興之路》三本專著。

曾進康先后多年在單位榮立一等功并獲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由于在質量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和進步,被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當代改革發展理論研究中心和中華國際英才研究院審定聘為高級會員、特邀研究員和兼職研究員,同時,在質量科研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受到省政府表彰。

談到自己的進步,他說:“如果沒有各級組織的關心、領導的支持和同志們的幫助, 我是不會成功的,更談不上出什么成果”。

1997年7月8日,曾進康被任命為攀鋼(集團)公司質量管理處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深感自己身上擔子更重了,壓力更大了……。

質量攻關工作猶如一座高山,上去,將會有另外一片天。

1998年5月21日,歷經三年在18名質量管理和科技管理人員與有關專家共同努力, 特別是在處領導的主持和指導下,曾進康負責主研的《攀鋼(集團)公司質量管理國際化戰略研究與實踐》科研課題通過公司技術鑒定,創直接經濟效益6196萬元,攀鋼(集團)公司馬家源副總經理和羅澤中總經理在鑒定會上指出:像這樣的研究成果,在攀鋼還是第一次見到。 課題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以參加四川省科技成果鑒定。與會專家肯定了質管處負責的這項科研成果,也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為此,他按照專家和領導的鑒定意見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經過一年的運行實施, 于1999年5月通過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鑒定,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榮獲四川省冶金科技進步獎。

1998年,曾進康主持宣傳部工作,在處黨政工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質量管理處宣傳工作、法制建設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企業文化建設)分別榮獲公司先進單位。曾進康策劃的“抓質量、促管理、創名牌、拓市場、爭效益”的質量方案,現正在組織實施,以報刊臺全面推進,在企業營造一個抓質量的氛圍,形成宣傳聲勢,以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工作質量、產品質量。

為了在這個新起點上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又積極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研究,撰寫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推進企業不斷發展》研究成果和經驗論文,榮獲公司優秀論文。同時,研究完成的《推進質量戰略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實施質量發展戰略迎接二十一世紀》成果分別榮獲攀枝花市、四川省及全國優秀學術論文、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幾年來,曾進康撰寫了多篇研究論文和經驗文章,并陸續在國家級報刊上發表.進一步塑造了攀鋼(集團)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強了企業的信譽。因他在質量管理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績,2000年被攀鋼(集團)公司質量管理處榮記特等功一次。

曾進康于2001年7月制定了《關于2000版貫標認證工作實施安排意見》,并全面負責組織實施。攀鋼集團公司總經理、攀鋼冶金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羅澤中在2001年公司現場辦公會上要求,攀鋼冶金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要加強貫標實施工作,通過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公司市場競爭力。為此,歷時兩年,先后按1994版修訂完成了A版和B版質量體系文件,并于2001年11月按2000版標準完成了C版《質量手冊》、《程序文件》、《質量記錄》和《作業文件》等質量體系文件。全公司認真實施,從嚴考核,貫標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攀鋼集團公司本部第一家通過ISO9001:2000質量認證的企業。

從2002年、2003年直到2004年處,曾進康先后三次跟公司領導進行“關于開展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的專題匯報,2004年元月8日,攀鋼冶金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現任總經理龍遠才審時度勢、果斷作出決策:公司要全面貫徹實施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一體化體系,推進企業管理整體優化,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攀鋼冶金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歷經一年的艱辛努力,特別是在公司總經理龍遠才和黨委書記謝茂兵的大力支持下,曾進康與總工程師胡世紅反復研究、積極推進,總經理親自檢查、指導工作,公司于2004年12月15日順利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現場審核,成為攀枝花市第一家、國內同行領先通過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認證的企業,成為世界級合格供應商。標志著攀鋼冶金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管理水平已經實現了一個新的跨越,是公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曾進康作為企業發展部副經理(公司綜合管理體系推進辦主任)與技術質量部門、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部門、設備計量能源管理部門及其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等各有關職能部室和分公司負責人多次進行協商并負責主編《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和《作業文件》,修訂完成《管理標準》《產品標準》《工作(作業)標準》和《法律法規》等作業文件。幾年來,曾進康潛心學習、研究,自己買了幾千元的書,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犧牲了許許多多的周末休息時間。國內推進“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整合認證的企業,幾乎都有權威并獨立的企管部、推進辦、體系部等主管部門,并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我們公司,雖然,黨政工領導高度重視,但卻存在不少難題。推進辦的同志克服了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阻力,他們忍辱負重,艱辛努力,開拓奮進,終于在公司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今天的成效。然而,針對當前存在的一些不良傾向和偏頗認識,由于這些“思想不統一,認識不一致”的觀念,導致體系推進工作的許多障礙。為此,公司綜合管理體系推進辦專門征求了有關單位的意見,并提出了《關于冶材公司一體化管理認證方案的報告》。2004年8月16日公司總經理龍遠才明確批示:按第一方案組織實施,公司營造良好氛圍,創造條件,科學合理配置資源,加快工作進程,確保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體系有效運行,盡快通過國家審核認證,以提高企業信譽,增強競爭能力。

為了進一步推進一體化工作,針對存在的問題,公司綜合管理體系推進辦于2004年2月16日專門給公司決策層提出了《關于管理績效考核標準的建議》,并在2004年4月5日起草了“關于征求《績效管理控制程序》意見的請示”。2004年4月9日給總經理作了《關于公司一體化體系有效運行涉及關鍵問題的專題匯報》。同時,公司為了全面推進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三大體系管理,確保公司綜合管理體系一體化工作的順利完成,增強干部職工責任意識,進一步規范運作,提高管理水平,迎接國家認證,以增強企業競爭力。曾進康專門起草了《攀鋼冶材公司綜合管理體系一體化質量責任制》管理規定,并廣泛征求各單位和公司領導的意見,得到大家認可,達成了共識。同時,為了加強一體化的研究和推進實施工作,公司于2004年5月21日印發了“關于征求一體化論文的通知”,公司總經理龍遠才明確批示:這是檢驗,請組織好!曾進康帶頭撰寫并在《冶金標準化與質量》、《世界標準化與質量》、《中國黨政干部論壇》、《高科技與產業化》等國家權威雜志上,其中《優化管理 強化創新 追求卓越》《優化管理、追求卓越、再鑄輝煌》和《知難而上 求真務實 敢于創新》分別被由中央黨校主辦的《中國黨政干部論壇》和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辦的《管理科學》〈〈高科技與產業化》權威雜志刊登和轉載,受到國內企業界、管理界、科學界的普遍關注和高度贊譽。針對一體化管理體系的貫徹實施,首先必須認清時代形勢,增強質量緊迫感是促進企業發展,推進管理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其次,加強系統管理,促進一體化管理是促進企業發展,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基礎;第三,觀念更新,激活發展動力是促進企業發展,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關鍵;第四,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競爭能力是促進企業發展,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第五,實現管理創新,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是促進企業發展,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重要保證;第六,依靠機制創新,培育創新精神是促進企業發展,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公司總經理龍遠才在攀鋼冶材公司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體系實施運行大會上強調:冶材公司A版《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和《運行記錄》的頒布實施,是我公司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同國際慣例接軌的重要標志,是公司加強經營管, 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公司管理科學的新機制已正式步入實施階段。

同時,對全體干部職工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嚴格的要求。貫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轉變觀念,明確任務,增增強推行一體化管理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曾進康大膽探索、努力創新,連創攀鋼集團八個第一,取得了卓越成效:

1)、撰寫高水平的質量究論文和經驗文章之多系攀鋼第一;

2)、開展大型企業質量發展戰略和管理創新攻關在全國領先系攀鋼第一;

3)、獲得省部級、國家級優秀成果、優秀論文之多系攀鋼第一;

4)、在四川省和全國推行質量管理二十周年大會上宣讀論文和經驗文章系攀鋼第一;

5)、在2000年中國質量高層論壇上宣讀學術論文系攀鋼第一;

6)、撰寫高水平的究論文被中國質協選送參加了了世界質量大會交流經驗系攀鋼第一;

篇(9)

2010年,中國科技財政投入為4114.4億元,帶動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支出7062.6億元,按當前匯率計算,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居世界第三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6%。2009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51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目前有3300多個外資研發機構,2009年,外資研發機構產生的技術交易額,占中國全部技術市場交易的25%。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46家已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

如何看待這些數字背后的中國科技界特有的現象呢?首先,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力量時,只看幾個指標,特別是只看總量方面的指標是錯誤的。實際上,國際上有通用的R&D評價指標體系,而且有連續多年的監測數據,綜合比較這些指標和數據,就能看出中國科技力量的結構和狀態。其次,我們習慣把自己的今天與過去相比,這樣更容易看到進步,卻不容易看到體制性的制約因素。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201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世界科技論文總數為142.1萬篇,其中中國科技論文14.84萬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中國國際科技論文平均被引用6.21次,世界平均值為10.71次,與世界平均值仍有不小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對較快。根據湯森路透支持的科學觀察網站2012年推出的2001~2011年10年間科技情況的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國論文總引用數為5191358次,排名第七,美國以48862100次的引用數保持第一,是中國的9.41倍。同時,也可以看到,中國論文引用數呈持續穩步增長態勢,其中2007~2011年與2001~2005年相比,翻了近兩番。一般的看法是,中國科技論文水平與真正的世界科技強國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2012年《世界競爭力年鑒》有4個評價分項: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率、國家基礎設施和社會系統。中國大陸2008~2012年整體競爭力排名分別是17、20、18、19、23;其中,經濟表現排名是2、2、3、3、3;政府效能排名是12、15、25、33、34;企業效率排名是33、37、28、25、32;基礎設施排名是31、32、31、28、29(科學基礎設施排名8,技術基礎設施排名26,教育排名45)??梢园l現,中國雖然是經濟大國,但在企業效率、人力資源方面都存在不足,政府效能近三年更呈下降趨勢(體現在科技體制和科技企業管理方面的表現)。中國人才流失在IMD所有參評國家中也非常嚴重,僅好于委內瑞拉、俄羅斯和南非。雖然近年回流人數上升較快,但與其搞特殊的優惠政策和優質資源吸引極少部分海外人才,不如下決心改進國內整體的科技環境。

在世界經濟論壇的《2011—2012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大陸排名第26位,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分列第11位和第13位。其指標體系包含12個支柱,其中第9個支柱是技術準備度,下面細分六項指標,在最新技術的可獲得性方面,中國在142個國家中排名100,公司層面的技術吸收排名61,外國直接投資和技術轉移排名80;第12個支柱是創新,下面細分七項指標,其中,創新能力排名23,科學研究機構質量排名38,公司用于R&D花費排名23,大學、企業在R&D中合作排名29,政府采購先進技術排名16,科學家和工程師可獲得性排名33,每百萬人授權專利使用排名46。中國在制度、技術準備度、創新、高等教育和培訓、商業成熟度等方面的指數表現都不理想。

2011年經合組織《科學、技術和企業計分牌》和2009年中國國家創新體系測度報告認為,中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開放性與經合組織很接近。近年中國科技實力的增強主要得益于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支出經費的增加,科技人力資源多集中于實驗開發領域,而在基礎研究領域非常不足。中國有效發明專利中僅有8.2%維持時間在10年以上,而國外這一比例達到32.8%;特別在部分高新技術領域,發達國家是中國的十幾倍。中國在自主創新和高技術領域形勢非常嚴峻。

佐治亞理工學院2007年世界 “高技術指數”(HTI)與上述著名指數有很大差距,引發諸多爭論,Porter對此專門做出解釋。首先,“高技術指數”僅基于統計,主要衡量的是基于知識服務的出口能力,也就是高科技產品出口,因此,“高技術指數”不能作為高科技能力的全面測度。即使是作為高科技產品的產量與出口,“高技術指數”也存在問題,因為大量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加工組裝出口計算機、手機等產品,但這些產品的知識產權往往不屬于中國,其出口量只能代表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成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產品出口國,但出口高度依賴于直接外國投資,主要形式是來料加工和組裝出口。

綜上所述,中國是一個科技大國,但遠遠不是科技強國。《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對2010年中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21位的認識是科學合理的。追求科技強國之夢,首先要努力建設一個創新性的現代科技體系。

中國科技體制的弊端與出路

中國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在世界上只是中等偏上水平,與其大國地位很不相稱。中國科技實力不足有許多原因,投入因素并不是主要的。中國近十年的科技投入增長是快速而穩定的,這在促進科技發展的同時,也形成并固化了科技體制中新的利益階層,造就了一個穩定的科技官僚階層。專家官僚原本可能是一線的科學家或技術專家,經過單位推薦成為具有評審權力的科技官僚,其主要工作是開會,協助科技管理官員項目指南、項目檢查、項目驗收,由于回避限項公開等制度不嚴格,科技官僚更容易參與到爭取項目、分錢、申報成果、獲得榮譽的進程中,由此陷入惡性循環。這種模式使其無法按照科學共同體預期的邏輯運轉。越是重大的項目,在選擇時候越缺乏競爭機制,基本上是靠關系運作。各類評估、評審、評獎常常是同一組“運動員”和同一組“裁判員”,科研經費審批權多由科技官僚階層壟斷。

以著名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為例,其對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辦法定量化、復雜化且難度系數很高,而對支撐人員考核卻很簡單,對行政人員績效考核就更為主觀化、領導意志化??萍脊倭爬婀餐w的形成,造就了對一線、低階科研人員的嚴格考核,而對科技官僚卻無法有效監管,從而壓制了創新,造成巨大浪費和內耗。

篇(10)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4431

國內刊號:42-1657/N

郵發代號:38-4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上一篇: 玉米種植技術 下一篇: 銀行基層網點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j激情综合一区 | 亚洲天啪视频在线 | 亚洲主播欧洲一区 | 五月丁香婷中文 | 鲁鲁天天在线视频 | 亚欧洲乱码视频在线专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