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導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8: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導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導論論文

篇(1)

二、規范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研室的建立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研室是該課程的教學組織,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目前國內高校對于該教研室的所屬有不同劃分,有的歸到招生就業辦公室,有的歸到學生處,還有的歸入德育教學部,其中劃入招生就業辦公室是比較常見和合理的一種歸屬方式。教研室擔負著涉及課程教學在內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實施,為就業指導課提供組織和制度上的保障,進而能夠加快課程的系統化、專業化建設,從而奠定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地位。1.構建全程化、全員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建立要突出體現全程化和全員化的特點,這就要求該課程應從新生開始,面向全體學生,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教學活動,不能一蹴而就,忽視“過程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實施過程應該是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過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設置就業指導課,每個階段的教授內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學期、分重點地進行合理規劃與開展[2]。2.規范教學大綱、加強教材建設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程的實施質量。教學大綱是課程進行的主線,教材是課程進行的“劇本”。就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方面的教材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種類繁多,但良莠不齊,在大綱的統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內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認的標桿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這就給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帶來了不少困難。目前,選用一本教材作為主教材,再根據大綱選用幾本輔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較合理的現象。我院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適當地選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編寫了適合自己學校學生類型和教師授課需要的教材。但無論是選用還是編寫教材,都要本著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操作性的原則,用一本有教育性、實用性、指導學習功能的好教材來保證就業指導課的順利進行。3.健全課程管理機制、規范教學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應納入到高校的教學計劃中,這就必須建立相應的教學管理和檢查機制。一是要保證教學學時和教學條件,促進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規范學;二是要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考試,考試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基礎知識可以采用試卷考試,其他注重實踐的內容可以采用課后作業、實踐報告、課后訪談等形式考核。

三、加強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課程的主要實施者,因此,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我國職業指導課師資隊伍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從教師數量、隊伍結構還是教師素質都需要加快建設。大多數高校的職業指導課教師主要是由就業辦公室、學生工作處的老師、學生輔導員擔任。這些人工作在第一線,了解、熟悉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有具體指導學生就業的經驗,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就業信息,這也是目前多數高校選擇他們承擔教學任務的理由。其次,這支隊伍因為剛剛起步,也存在許多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加強對就業指導教師的系統培訓。由于本課程涉及許多學科知識,因此教師具備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數老師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心理學、職業指導、科學測評等方面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還要鼓勵教師通過職業指導師資格考試。再次,要鼓勵教師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第三,要讓教師走出去,打破傳統的、封閉的課堂講授模式。因為該課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時代性,任課老師要有計劃地到校外進行調研參觀,比如進行畢業生的跟蹤、用人單位的回訪和交流、市場需求調查、企業參觀等。任課教師在調研參觀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使課上得生動、鮮活、有說服力,才能與社會接軌,避免口頭說教,紙上談兵,才能使課程的經驗屬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還要靠教師自身多學習、多鉆研,只有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師要通過自學擴充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是課程的需要,也是教師自我提升的基礎,而這種提升不可能僅僅通過幾次培訓來完成。

篇(2)

高校大學生還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和發展時期,其人生價值觀、心理狀態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尤其是網絡環境的影響。網絡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信息交流系統,各種思想和文化觀念交匯和融合于其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對我國青少年特別是在校大學生傳播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理念,另外,社會上一些歪風邪氣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很大沖擊,使得大學生身處困惑與迷茫之中。如果不及時正確引導他們,一些缺乏正確價值觀、立場不堅定的學生就會形成錯誤、扭曲的道德價值取向[3]。

2.網絡信息淡化大學生的現實人際交往。

網絡改變了以往的人際交往模式,把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與現實人際交往相比,網絡信息交流由于處于一個虛擬的空間,沒有真實性、誠實性,另外,過多的網絡交往會擠壓大量的現實人際交往時間,將直接影響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導致現實人際關系的疏遠。

3.網絡信息弱化大學生道德責任感。

現實社會中傳統的道德、觀念和法律難以對網絡空間的交際行為起到有效地約束和控制,網絡秩序的維護完全靠網民的自覺和自律。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虛擬、寬松的環境若缺乏有效的自制力約束,就容易走向極端,放縱自己的言行,繼而發生違反道德、規范的言行,甚至違紀、違法。

二、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日益普及,網絡給我們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網絡對大學生現實道德評價標準的沖擊。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的空間環境,從客觀上為大學生構建了一個沒有時空限制、無拘無束的“世外桃源”。在這樣的空間環境中,部分學生很容易失去理性、原則和道德標準,過分追求思想和意志的自由、解放,喪失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如果長期沉迷于網絡世界,必將削弱大學生思想道德自我評價和約束能力,引起現實社會中道德取向的迷亂[4]。2.網絡對大學生各類社會心理問題的加劇。網絡環境以平等性和交互性著稱,打破和挑戰了現實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權威思想、等級觀念。然而,網絡構建的虛擬空間為大學生逃避現實提供借口和條件,使他們脫離了現實社會,向往世外桃源,疏于人際交往。部分大學生常以網絡虛擬世界中的虛幻滿足感,作為逃避現實的“麻醉劑”。而這種脫離現實的逃避,無異于作繭自縛,把自己裝在一個套子里,使他們根本無法適應、面對現實的問題,很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和后果。3.網絡給大學生帶來的思想道德的深層次影響。網絡文化是一種獨特的多元文化,其多元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很大,具有兩個顯著特點:(1)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嚴重影響了思想道德修養的開展和效果。當代大學生富有個性,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自我約束力不強,很難以傳統的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2)網絡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大學生更能主動綜合、感悟各種信息內容,分析、判斷各種思想、道德和觀念,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去辨識、選擇和認可有關道德價值觀,而不會囿于傳統的思想道德模式。

三、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已經給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鑒于互聯網的日益廣泛應用而帶來的各種問題,必須不斷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端本清源,不斷凈化網絡環境。

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需要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網絡環境的凈化必須依靠政府的行政、法律和技術等手段優化網絡環境,嚴格審查網絡信息內容,依靠信息技術加強網絡信息的監控,嚴懲網絡詐騙等犯罪行為。政府有關部門要嚴格管制網絡電影、游戲,在全社會弘揚積極健康的網絡道德行為,為當代大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空間。同時,高校網絡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和加強信息網絡監控和管理,對學生生活區按時“限網”、“斷網”,堅決抵制各種不良網絡信息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侵蝕。

2.關注網絡熱點,正確引導學生身心發展。

對于網絡環境,人們最擔心的就是網絡信息中一些腐化、墮落的思想和觀念會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對此,必須嚴格把關審查網絡信息內容,杜絕各種思想毒害,充分認識到網絡信息內容給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所帶來的挑戰和復雜性。同時,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加強對網絡的監控,對不良網絡信息進行技術過濾。對于“網絡上癮癥”、“網絡虛假戀情”和“網絡孤獨癥”,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及時給予學生有效地心理矯正和幫助。高校要多舉辦座談會、專家講座、知識競賽、網絡創業大賽等各種活動,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5]。

3.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功能的不斷完善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越來越便捷化,導致一部分大學生迷戀于網絡空間,不善于或根本不與現實社會接觸和聯系,疏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因而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礙與人格畸變。因此,根據新的形勢發展要求,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通過網上咨詢,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網絡的交互功能恰好可以為這些大學生搭建一個解決羞于雙向溝通和交流的高效平臺,讓大學生在信息和多種選擇方案中學會獨立思考和自我調整以及自我批評和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網絡平臺的便捷性,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道德價值觀念。

4.開拓創新,將網絡道德教育融于思想道德修養之中。

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把網絡道德教育有機融合于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之中,使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網絡道德教育內容豐富多樣,既要使學生掌握網絡意識、網絡規范和網絡行為準則,也要培養大學生網絡道德情感和意志;既有對理論的傳授與探討,也可通過案例分析來剖析和評價具體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還可用一定的反面教材展示,即宣傳和曝光網上不道德行為受到的道德和法律制裁和處罰。

篇(3)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隨機抽取的200名長江大學二年級學生(其中男生、女生)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國體育統計網等文獻資料庫,收集和參閱有關普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資料,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2.2.2實驗法

把200名學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人。實驗組進行一年的體育舞蹈課程的學習,對照組進行一年的普通體育課程的學習。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兩組學生運用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3]進行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所等的結果進行研究分析。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計分方法:總分即為90個項目的得分總和。該量表的臨界點是160分,即被試的心理自評量表測試總分超過160分,說明被試者可能存在著某種心理問題。總均分,是問卷90個項目的平均分。如果因子得分超過2分則為認為是陽性,陽性項目總數超過43分,則說明被試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需要進一步的診斷[3]。

2.2.3數理統計法

將收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實驗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1所示:表1結果顯示,在所有被試的200名學生中,心理健康自評量表總分低于160分的學生為總人數的74%,總分超過160分的學生為26%。其中男生總分超過160分的學生占到受試男生的22.2%,占到受試總體的8%;女生總分超過160分的學生占到受試女生的28.1%,占到受試總體的18%。從這一測試結果來看,普通高校大學生總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狀況不容樂觀,還有一些同學存在著心理健康的相關問題。我們把所分成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的總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2所示:我們把實驗前兩組學生所測試的,心理健康自評量表中的各項目因子的平均分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隨機抽取,并分成的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自評結果的總平均分、陽性項目數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表3可以看出,所隨機選取的兩組學生,在實驗前其(SCL-90)量表中的十個相關因子的平均分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相當。通過表2、表3可以看出,所選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在實驗前處于一個相同的水平,能夠滿足本實驗的需要;同時也從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和各心理健康因子等方面,客觀的反映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進行體育舞蹈教學訓練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水平。

3.2實驗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運用一年的時間,分別對其進行體育舞蹈教學訓練和普通體育項目鍛煉教學。再對所有學生運用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進行相關心理健康指標的測試,其心理健康總體情況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通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后,受試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的總分小于160分為186人,占到總人數的93%,多于實驗前的148人。說明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后,這批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這并不能證明這些學生都是經過體育舞蹈教學訓練后的結果,為了驗證到底是由哪種教學訓練進行了影響,我們再對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的總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后,通過體育舞蹈教學訓練的實驗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的平均分為1.27,小于通過其他體育教學訓練的對照組學生的總體平均1.84,且對兩者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其P值<0.05。實驗組的陽性項目數的平均分也低于對照組的平均分,且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的P值也<0.05。這些結果說明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兩組實驗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都具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對照組學生。這也表明,通過一年體育舞蹈教學的訓練,其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幅度要遠遠高于普通體育教學訓練的學生。從表6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中的各分項目因子的得分均值,都要低于對照組的學生,且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六個因子上,同對照組學生相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通過體育舞蹈的教學實驗,在這六個項目因子上,體育舞蹈教學訓練的改善程度要遠遠高于經過普通的體育教學訓練。在實驗前,我們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總體情況、陽性項目總數及各項目因子都不存在顯著差異。我們通過一年的體育舞蹈教學實驗干預后,實驗組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都要高于對照組,同時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六個因子上的得分,也存在顯著差異。這都表明通過體育舞蹈教學能夠提高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普通大學生通過一年教學實驗后,經過體育舞蹈教學訓練的實驗組學生所測(SCL-90)的心理健康水平總分、總平均分和陽性項目數都要低于實驗前所測結果。同時這些數據都要低于經過其他體育項目鍛煉的對照組學生,說明體育舞蹈教學與傳統的體育項目教學相比較,更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1.2體育舞蹈教學實驗組學生,實驗后(SCL-90)量表的10個項目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實驗前,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六個因子明顯低于實驗前所測數據,說明經過體育舞蹈的教學,能夠促進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提高普通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幫助普通大學生消除焦慮、克服其自卑心理,增強其自信心。4.1.3體育舞蹈是一種有益于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育項目,通過體育舞蹈教學訓練,并結合相應的心理引導,能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正確發展。

篇(4)

二、認知理論視角下大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基于認知理論的視角,大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道德認知水平相對較低、道德認知過程缺乏主動性和道德評價標準缺乏合理性等。

1.道德認知水平相對較低

從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的角度,可將道德認知的內容劃分為兩個類別:第一類是對社會公共道德的認知;第二類是對個人自身人格道德的認知。大學生只有形成了這兩個方面的道德認知,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按照科爾伯格的觀點,人的道德認知水平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他將道德認知水平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前習俗水平,此層次道德認知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交流意識與權威意識;第二個層次是習俗水平,此層次道德認知所體現出來的特征是懂得換位思考問題,具備一定的交流意識,但社會價值觀與道德觀嚴重缺失;第三個層次是后習俗水平,其所體現出來的道德認知特點是道德主體開始坦率地考慮社會公共道德準則,并將個人道德準則很好地融入其中,具有良好的契約精神。一般而言,我國大學生已經步入了成人階段,屬于成人群體,相對開放的大學校園也使得大學生的生活處于半社會化狀態,有些大學生甚至在大學期間就走入社會,比如工作、生孩子等等。基于此,從應然的角度來看,大學生道德認知水平應該已達到后習俗水平層次。但從實然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大學生的總體認知水平仍處于習俗水平,他們懂得換位思考,具備了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但缺乏鮮明的社會公共道德感。在道德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期待奉獻與收獲能夠兼顧,“利己但不損人”是很多大學生所奉行的道德準則。這反映出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呈現出功利化的傾向,其所體現出來的道德認知水平偏低。

2.道德認知過程缺乏主動性

從前面的論述可知,道德認知本質上是一種自發的心理活動。因此,道德認知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必須由相關主體主動來完成。目前,我國大學生道德認知的過程,更多體現出被動性。在以90后為主的大學生群體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而相對于非獨生子女而言,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會受到特殊的照顧,不僅僅有來自父母的關心,還有來自于雙方四個老人的特殊“照顧”,相對優越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們即便進入大學之后,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也十分少,家長往往只關心子女的學業,而對于子女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往往缺乏有效的引導。不僅如此,即便是有些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對子女進行了相應的道德教育,但基于他們的成長經歷,往往也會教導孩子以利己和保身為主。這使得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后,在對道德問題的判斷上,往往缺乏主動性,要么是遵從父輩的教導,要么是隨大流,以至于有些大學生甚至將一些非道德的理念視為道德潮流,由此導致的后果可想而知。

3.道德評價標準缺乏合理性

道德認知的過程必然涉及道德評價。只有在合理的道德評價標準范圍內,大學生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進行一定的預判,才能對道德的本質有一個較為全面而準確的認識,進而使得其最終所選擇的行為符合基本的道德規范。當前大學生道德評價中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道德評價標準十分單一,無論是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價還是對自身進行道德評價,大學生們習慣于簡單地以好惡為評價標準,如此缺乏合理性的道德評價標準使得他們在道德認知過程中顯得無所適從。從根源上看,大學生道德評價標準缺乏合理性的背后所反映的是西方社會價值理念對我國道德理念的沖擊,我國原本有著優良的道德傳統,經過數千年的沉淀,已經形成了固有的道德評價標準。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先進的生產力在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其價值理念也沖擊著我國傳統的道德倫理體系。筆者認為,重構大學生道德評價標準體系,是認知理論視角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三、認知理論視角下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路徑

應針對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將德育過程與認知過程相結合,加強主體性教育,建立并完善大學生道德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認知理論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1.應將德育過程與認知過程相結合,提高大學生道德認知的水平。

具體來看,可以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六大環節中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高校道德教育的六個環節如下:一是注意和預期;二是激活原有的道德知識;三是選擇性知覺;四是工作記憶;五是新道德信息的鞏固與轉化;六是道德知識的轉化。在第一環節和第二環節,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情感陶冶、師生談話和理想激勵等方式激發大學生對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以增強大學生學習道德知識的積極性。而道德教育的第三和第四環節,是大學生道德知識重新建構的過程,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邏輯分析法對道德認知的三個層次進行深刻剖析,以促進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向更高一級的水平發展。在道德教育的第五和第六環節,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道德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反思自己的行為,磨礪自身的道德意志,以此強化道德認知的過程。

2.加強主體性教育,發揮大學生在道德認知過程中的能動性。

所謂主體性教育,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學生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過去大學生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總是處于被動地位的局面。在科學發展觀提出之后,我國高等教育已開始轉變過去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落實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這在客觀上為主體性教育的開展創造了條件。這就要求高校道德教育要轉變過去“師道尊嚴”的理念,關注學生的道德知識學習需求,在課堂上營造平等、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與此同時,高校道德教育還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比如可以由教師引出相應的道德案例,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如此既能提高學生參與道德教育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能夠逐漸使學生將道德知識內化于心中。

篇(5)

作為高校與學生接觸最多,位于學生工作第一線的輔導員,其工作既包括對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測評,又包括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等方面。輔導員熟悉學生各方面情況,在日常管理中,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實習、兼職等過程中有意識地收集就業政策等相關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和共享,在學生就業指導方面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努力將輔導員塑造成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和就業指導師等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2.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制定就業規劃的參謀者

在新生入學后,輔導員通過班會,宣講會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和就業規劃指導。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端正學生價值取向,激發學生制定學期計劃,啟發學生的職業夢想,明確其大學生活每階段的努力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具體舉措。在日常教育服務管理過程中,根據對每位同學的實際情況的掌握,因材施教,給出針對性、個性化的指導意見和建議,讓學生及早參與到職業生涯規劃中來,為畢業以后的求職選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

1.缺乏專業的就業指導知識

目前,很多高校有相當一部分輔導員是由大學應屆畢業生或者優秀的在校研究生擔任。由于自身專業和社會閱歷受限,又將過多的時間花在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上,對學生工作的反思,研討以及總結和探討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對學生就業指導方面缺乏創新性的指導,年輕輔導員憑借書本知識,倉促上陣,對學生就業講解停留在簡歷的制作,三方協議的簽訂,注重誠信等理論說教方面,沒有對就業指導工作進行實際、深入的鉆研,并沒有將大學生教育的培養和就業指導全程化聯系在一起;一部分有經驗的輔導員憑借多年來對學生管理的經驗,認為就業指導就是鼓勵學生投簡歷、協助學生找工作、最終落實就業單位,至于單位適不適合學生自身的發展,并未考慮其中。

2.就業工作責任不明晰

隨著“全員就業”理論的提出,輔導員在就業工作中的重要性與主動性日益凸顯,這也是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所處的特殊地位的體現。即便如此,人們通常認為輔導員的學生工作最主要的還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進行教育指導,以及班級事務的管理,就業工作似乎不在輔導員的管理范疇內;再者,現行學校機制對于輔導員引導就業工作的激勵制度還不健全,相應的檢查、考核制度也不夠完善,以至于輔導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的積極性遠遠不足。

3.就業指導科學性不高

就業指導是一項系統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輔導員具備專業的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知識,并能及時解讀國家就業方針政策,對學生進行全程化的就業指導。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一名輔導員平均管理200到300名學生,甚至更多。整日陷入繁雜的事務性管理,“兩眼一睜,忙到天黑”,形成一種被動的任務式的工作模式,這樣,很容易出現工作“縮水”,最后只是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在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很難深入到用人單位和人才市場去了解就業招聘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給學生予以科學性和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加強高校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的策略

篇(6)

中國分類號:H319

大學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國家的大力培養,如何在培訓大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品質培養工作,成為了現階段大學教育最常見的討論問題之一。結合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筆者對提升大學生道德境界進行了深入研究,分別從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思想品質方面的優勢體現和具體方法這點內容展開了論述,為我國大學語文教學提升大學生道德境界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一大學語文教學在提升大學生道德境界方面的優勢體現

大學語文教學在提升大學生道德境界方面的優勢,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一是大學語文教學的德育資源分豐富,學生的思想易于接受;二是大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渲染強烈,學生的思想易于感化。

1.1德育資源豐富,學生思想易于接受

大學語文教學有著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在語言文字、民族文化等諸多領域里所沉淀的歷史瑰寶,理應受到大學生的關注與學習,從中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身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因此,大學語文教學的德育資源,作為母語文化內容,能夠得到大學生的認可,易于被大學生所接受,這為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境界奠定了良好的教學資源基礎。

1.2情感渲染強烈,學生思想易于感化

大學語文教學有著極為強烈的情感渲染作用,大學生作為我國青年群體的驕傲,在民族情感、愛國情感等方面十分敏感,他們會對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流露的各類情感所影響,其個人思想意識易于感化,這對大學生道德境界的提升有著非常顯著的積極作用。因此,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將情感印證和思想感化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優秀的思想品質等。

二大學語文教學提升大學生道德境界的教學方法

2.1采用專題講座的方式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境界

所謂專題講座,就是將大學語文教學中相類似的文章意境內容選取出來,然后制作成課題演講公開形式化,由學術研究權威性高、受學生尊敬的導師進行專題講座,使學生在某一種道德品質方面受到啟發和培養。例如,陶淵明層寫到“不為五斗米折腰”,陸機則說過“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而李白也曾表明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新顏”,通過將這些詩詞大家的名句總結,可以向學生灌輸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做人道理,使大學生受到前人先輩們崇高思想品質的影響。

2.2通過情感的引導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境界

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同樣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比如大一的時候找不著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大二的時候為了和同學相處好而煩惱,大三大四則會為談戀愛、找工作而困擾等,這個時候,就需要大學語文教學關注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壓力,通過合適的課程內容選擇來引導學生進行感情的宣泄。例如,大學生在外讀書學習,也會時常想念家鄉,教師就可以將我國著名書法家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陸》進行宣講:“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然后通過情感的引導,讓學生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甚至于可以讓學生回憶和感悟父母的養育之恩。

2.3推薦名著閱讀的方式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來,無數文學大家創作了非常多的文學著作,這些文學著作所蘊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對每一位讀者都會帶來思想上的洗禮和升華。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不能枯燥的、單一的按照課本照本宣科,而是應該結合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有選擇的進行名著閱讀推薦,讓大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休息日里孜孜不倦的閱讀和感悟文學著作。例如,我國的《論語》《樂府詩集》、唐詩宋詞、現代散文大作,以及國外如《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等文學巨作,都可以成為大學生閑散時間的閱讀內容,通過對這些文學內容的閱讀理解,無疑會使大學生在情感和思想方面得到啟發,從而在道德境界上獲得提升。

三總結

將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與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相結合,是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的根本性目標,面對現階段大學語文處于弱勢地位的情況,大學語文教學工作還任重而道遠,廣大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要努力轉變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使更多的大學生關注和主動參與到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并采用專題講座、情感引導、名著推薦閱讀等教學方式,使大學語文教學肩負起提升大學生道德境界的重任。

參考文獻

篇(7)

二、大學生學風存在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學風所存主要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問題,也有教師、學校和社會的問題。在大學生自身方面,一是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是考大學,但進入大學后,有很多學生在思想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就學習沒有壓力、缺乏內動力;二是對大學環境不適應,中學與大學的教學與教育管理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中學基本上是老師“抱著走”,而大學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靠自我約束,部分學生一時適應不了大學環境,導致紀律松懈、學習松弛;三是認識錯誤“混文憑”,錯誤地認為只要有個好爸爸、好關系,學好學壞都一樣找個好工作,沒必要下力氣做學問、搞創新;四是對所學專業興趣不高,自己考入大學所學專業并非自己選擇,缺乏專業興趣,對未來發展信心不足,喪失了學習勁頭;五是與就業期望值落差大,部分學生認為上了大學就是“人才”,將來一定能找份“體面”的工作,但當看到其學哥學姐主要是在廠礦一線或比較艱苦的地方就業,有的甚至還不能馬上找到工作,便產生了學好學壞都差不多的思想,甚至失去了努力學習的動力源。

三、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發揮教師在大學生學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是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廣大高校教師要“加強師德建設,弘揚優良教風,提高業務水平,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要加強師德建設,在教師引進、教師培養、教師管理與考核等方面把師德放在首位,師德不合格的“一票否決”,使教師能夠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二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通過積極開展公開示范教學課、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教學研討會等教學活動為教師搭建開展教學研究、提升教學水平的平臺,通過建立教學團隊、青年教師導航計劃、教學督導制度、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測評制度等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制度體系和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三要注重人才引進,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改善學緣結構,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四要構建教師培養機制,通過攻讀學位、國內外高校進修或做訪問學者等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業務水平;五要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教師要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教學科研水平與育人能力,努力做到愛國守法、敬業愛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

(二)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教書育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遠大理想。教師在教書過程中,既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大學生進入高校后,教師就要根據培養計劃,并結合學生實際指導學生制定科學的專業學習計劃、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遠大理想,注重幫助學生近景目標及遠景目標的確立和實現,對專業思想嚴重、就業壓力大的同學突出解決專業思想和就業壓力問題;教育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要勤奮學習,學會做人做事,將來無論是就業、創業,還是考研深造、學術研究,對國家對社會都會有所作為的,以此增強他們的學習內動力,形成良好的學風。我校采取教授聯系學生班級或實行學生班級導師制的做法,對營造良好的學風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2.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的知識面、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到學風,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組織課堂教學。首先要認真備課,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式方法等都要精心準備,在知識面與信息量上解決好“一桶水”與“一杯水”的問題,做到教學內容豐富、嫻熟。其次要認真組織教學,講述內容要充實,能聯系生產或生活實際,能反映當前學科發展或科研的動態與成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講述的問題要思路清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前后照應,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講課有熱情、有感染力,用啟發式、提問式等教學方法與學生互動,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或懸念疑云頓起,或情景理念交融,或妙語意趣橫生,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科學的態度講述原理或結論得出的方式方法,給予學生思考、聯想、創新的啟迪;有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展示或演示豐富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培養學生自由探索的能力。大學教師在業務上承擔著教學與科研雙重任務,教師的科研水平和開展學術研究的氛圍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學生的學風。因此,作為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潛心學術研究,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所建樹的情況下,指導學生進行科研,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同時,教師的學術風氣要端正,學術成果不造假、論文著作不剽竊,教師嚴謹的治學精神和良好的學術氛圍,激勵著學生勤奮學習,探求事物規律,必能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我校部分高年級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老師的課題研究、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并獲得多項地區、省級以上獎勵,既增強了他們的學術研究意識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學風建設。

篇(8)

1、成分多樣,參差不齊由于高職學生是在高考錄取過程中屬于最后批次錄取的考生,因此會出現高職院校的生源成分多樣,參差不齊的現象。有的學生是因為本科落榜了,降錄到了高職;有的學生是因為成績不好,只能選擇高職;有的學生是因為專業調劑,調劑到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有的學生只求有一個高校就讀,因此選擇了一個水平較低的高職院校,……。諸如此情況,成就了高職學院的大學生成分多樣,參差不齊。

2、學習能力不一由于高職學生成分多樣,有來自發達地區的,有來自貧困山區的,因此由于基礎教育的不同,導致了不同地區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積累的理論知識和培養的學習能力各有千秋,學習意識也大不一樣,接收知識的能力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3、自我約束能力較差進入高職院校的考生,一般來說都是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的自身素質、道德修養及文化熏陶,都有待在高職院校提高。目前,中國的高考大軍主要是90年代的考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溺愛教養方式,導致了進入高職校的考生自私心理較重,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團隊意識薄弱。這些現狀都勢必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帶來困難。

二、加強高職學院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議

通過上述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分析,再加之對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剖析,結合多年來的學生管理工作經驗,針對高職學院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如下的建議:

1、加強高職學院輔導員隊伍建設要做好高職學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首先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實施者,這個實施者就是輔導員。只有大力加強輔導員的師資隊伍,對輔導員進行相應的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才能讓輔導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游刃有余,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交心朋友”,“溝通大師”,“良師益友”。通過對多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經驗發現,一個優秀的輔導員,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模范,可以幫助學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向快速成長,也可以幫助學生洗滌心靈,指明方向,形成良好的個人素質;一個不合格的輔導員,不僅不能好好的教導學生,更可能由于自身素質不高,導致與學生之間溝通困難,交流不暢,最后出現“學生不好管,學生管不了”的尷尬局面。由此看來,加強高職學院輔導員隊伍建設,對加強高職學院思想道德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勢必放在高職學院思想道德教育的首位。

2、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狀況的研究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僅僅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狀況。在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里開設了思想政治修養課,制定了思想道德綜合素質的評分制度,這些方式只能從初級層次完成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對于自身約束力較差,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這些思想道德教育都不能起較大的作用。因此,建議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狀況的研究,從本質上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如何能更好地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符合實際需要的開展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9)

目前,大多數學校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時間安排在大四或是大三,而對低年級學生不安排。而實際上,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應該在學生整個大學期間全程化進行。因為職業素養、職業素質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等的實現和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次,大多數學校就業指導課的課程內容局限于就業形勢、就業政策、擇業技巧等方面,而對就業之外的環節包括就業素養、就業素質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等則缺乏系統的指導與幫助。因而,不少學生則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課“不實用”、“信息量小”、“內容太陳舊”。

2.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重視程度不夠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重視包括學校的重視和學生的重視兩個方面。對于學校,各高校把《大學生就業指導》作為材使用,但仍存在課程定位不明確、教學內容不全面、忽視實踐指導,教學形式單一等諸多問題。對于學生,目前較多學生對開設此課認識不清楚,認為就業指導課沒有專業課重要,或者把它狹隘地理解為畢業前就業信息和求職技巧的傳遞,無需在課堂上專門學習。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認識和參與主動性程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3.就業指導課教學人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不夠

就業指導課是一門現實性、實用性和適時性較強的學科,這就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導教師既要有多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也需要有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測評、創業等這些領域的實踐經驗和就業指導技能。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課教師多是非專業化、非職業化教師擔任。這就出現了“只講熱情,不講能力”、“只有理論,缺乏實踐指導”等低水平的就業指導狀況。

4.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缺乏實踐性

大多數學校的就業指導課講課方式基本是填鴨式理論講授,學生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或者根本就沒聽進去,一學期下來基本沒有多少收獲。就筆者所在的學校而言,本課程也是純理論講授,基本沒有實踐性環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授課老師未能充分認識到實踐環節在該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授課老師自身缺乏實踐經驗,無法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講課。缺乏實踐性的就業指導課程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

二、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實效的方法

1.構建科學合理的就業指導體系

整體的、科學的、合理的就業指導體系是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實效的宏觀構架。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教學目標一方面是幫助低年級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全面發展自己提前“鋪路”,為實現順利就業打基礎。另一方面是使學生能夠認清自身情況,合理定位,掌握就業基本技能以便順利實現就業。因而,從大一至大四每個階段都要確定不同的就業指導內容,例如大一確立職業目標、大二側重基礎知識、大三是就業觀和就業能力教育、大四進行就職前的培訓。

2.加強就業指導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

要提高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效果,就必須高度重視就業指導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為此,要在以下方面不斷加強建設:(1)強化師資隊伍的培訓和培養,提高其專業化水準。高校要有計劃開展該課程教師的培訓工作,組織他們參加校內外培訓活動和研討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能力。(2)加強對師資隊伍的監督、指導和考評。學校設立專門的就業課程督導組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監督、指導和考評。

3.堅持統籌課程內容與突出各院系特點相結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都是學校統一安排管理,課程內容也是按照就業指導課的總體培養目標統一確定,這使該課程具有統一性、系統性。但是缺乏與各院系自身專業的關聯性。不同專業的自身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在確保該課程系統性的同時也要突出各院系自身特色。主要指在此大前提下,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專業特色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進行一定范圍的自主管理,以體現各院系具體辦學部門教學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篇(10)

作者:張旗 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大學生沒有將學習到的法律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機會,了解到的法律知識非常有限,很難將其運用到實踐中,無法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淡薄。師資力量薄弱,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輔助大多數高校的法律基礎課程教師是由德育教育人員,甚至高校行政人員擔任或兼任的。他們大部分并未受過系統化的專業理論訓練,也沒有解決法律問題的實踐,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不能達到教學要求。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時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和自主。普及法律基礎課程,雖然能使大學生短時間內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但這種淺層次的法律知識的灌輸并沒有真正內化為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的精神和價值并沒有被學生完全理解,其思想意識中缺少公平、正義等基本法律理念,更談不上對法律的信仰。當這些問題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發生矛盾沖突后,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調和排解,就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法制教育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很少有高校開展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違法犯罪行為不斷增多,惡性極端事件不時見諸報端,引發了社會對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和質疑,沒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原因之一。

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的傳承,而是對于大學生求知、做人、做事等綜合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在專業教育的同時,必須重視加強法制教育,實現精神道德和科學知識的均衡發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對于大學生法律素養和法律意識的培養,應該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法律基礎課程包含法律知識和法律知識的運用兩部分。根據法律基礎課實踐性強這一特點,必須加強并且重點突出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教學法,突出學生在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還可以通過模擬法庭式教學,開展法制講座、法律咨詢等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養成追求真理和善良的品格。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大學校園,而經過長期沉淀的校園精神和校園文化氛圍具有潛在的滲透性和濃厚的感染性,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弘揚民主和法治精神,建立完善的校園管理制度,使大學生在校園內的學習生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錯必究。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在校園建設和問題處理時的發言權和參與決策權。同時,應加強校風和學風建設,可以與司法部門配合,請法官、檢察官或律師等法律專業人士針對大學生的特點開展專門的法制講座或專題討論,營造出濃厚的校園法律文化氛圍。加強法律課教師的培養法制教育是一項對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要求很高的綜合性教育,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基礎課程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是開展法制教育的關鍵。法律基礎課程教師不僅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還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立適合本校教學發展實情的教師隊伍,以保證法制教育師資隊伍的教學水準。

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當今國際國內社會形勢復雜多變,人們受到多元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念和思想倫理觀念的沖擊。由于大學生活而導致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人際交往、自我評價等方面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又更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學習知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法制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一方面,與心理健康輔導相結合,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高校能廣泛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在大學生出現不良情緒時,可以通過心理輔導的方式來疏導和排解,就能預防和避免大學生因心理問題等而導致的違法犯罪行為,從而有效鞏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成果。當然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培養,不能單單靠幾堂法律基礎課程實現,專業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更有利于增加學生學法的實效性。高校學生法制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高校教育人員和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共同努力。

上一篇: 小組組長年中總結 下一篇: 藥房自查自糾整改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精品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在线 | 三级乱子国语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精品宅男 |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