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教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03 13:49: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小教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課堂氛圍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是有重要影響的,一個和諧舒適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政治課程教學中,應該善于抓住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將國家大事與自身聯系起來,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應加強,了解學生學習政治的難點,找到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由于政治考試是中考所必需的,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歷年的考試題,為學生考試做有針對性的準備,在理論講解時,應增加有關政治考試的經驗,應注意到答題要點以及答題的規范性,從而提升學習政治的積極性。

2.多媒體教學的合理應用

在傳統的教學設施下,教師只能通過板書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掌握重要的理論要點,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并不是主動的,并且也不利于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接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于政治具有較強的實時性,而這些內容不僅沒有包含在教材中,而且還是考試重點,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網絡上的內容以視頻方式講解,例如,有關“中國夢”的內容,教師可以提前將有關“中國夢”的相關內容打印出來,讓學生提前了解“中國夢”的相關知識,然后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的同時,還能通過視頻加深理解,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而且能夠提高課堂的效率。

3.教學評價機制的構建有效施教

教學評價機制即分析政治教學的效果,我國很多中學在這方面管理都不夠完善,缺乏對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部分中學采取的是預估機制,但是與行政管理相聯系,缺少對學生角色的關注。因此學校應該完善對任課教師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例如,對教師的出勤狀況以及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評價,主要通過技術對內部控制進行操作,構建出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為政治教學進行評分。另外,學校的評價機制也可以從課堂的氣氛,師生之間的感情等指標進行相關評價,從而完善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

篇(2)

(一)教師對新課程的態度

在被調查的江蘇省中小學教師中,有72%的教師認為新課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教育觀。98.7%的教師表示認同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沈陽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中86.8%的教師認為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是能夠實現的,較多數的學生對此較樂意接受。64.4%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對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146可見,大多數的教師對新課程改革持有贊同和支持的態度。但對新課改的教學內容、方式和教師角色的轉變仍需要有一段過程。

(二)教師專業知識情況

北京師范大學調查組對北京、河南和寧夏三個地區的3000多名中小學教師關于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調查中最想學習的課程按選擇排序如下:“與教學方法、技能有關的知識”達56.1%,居于首位,“與教學設備有關的知識”為45.1%,“與學生身心發展和評價有關的知識”為29.41%,“教育理論相關知識”為21.05%,“與教育科研相關的知識”為16.41%。被調查的教師90%以上畢業于師范院校。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教師必備的教育專業理論與方法以及教學技能相關的知識,在教師職前教育中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教師專業性在職后也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師范生在從教之后,對教育專業知識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

(三)教師專業適應性狀況

對北京、河南、寧夏等地區教師的調查顯示:15.4%的教師不知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實踐能力;31.3%的教師認為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定勢使自己的教學方法難以更新;25%的教師要經過學習和不斷適應才能投入到課程之中;39.1%的教師在備課中從不利用新資源等教育技術;55.4%的教師認為采用新的教法后,短時期沒有見成效;40.3%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推進的速度太快,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1]243這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適應能力還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制約著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四)教師專業勝任程度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對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或活動課程的勝任情況的調查發現:北京、河南、寧夏三個地區的教師中有56.59%的教師認為能夠勝任,超過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需要接受培訓后才能勝任;還有40.7%的教師認為需要經過學習和適應后才能勝任。[1]226

(五)教師專業發展中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北京、河南、寧夏、遼寧等地區教師的調查表明:約50%的教師感覺新課程改革對自身專業發展的壓力較大,主要表現為教學工作壓力、學校制度環境壓力、課程改革壓力和自我發展壓力等。教師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將教改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調查中發現59.5%的教師能夠做到課堂里充滿師生愉悅的微笑;39.5%的教師勉強做到,18.2%的教師勉強能做到給每位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面對教師的難以進入課程改革的角色及教學中的壓力,開展良好的專業培訓十分重要。在調查中發現,23.3%的教師缺少集中研修的機會,57.1%的教師認為缺乏行家指導,21.9%的教師缺乏學習相關的信息資料充實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46.6%的教師因教學工作繁重難以擠出時間參與學習和科研活動。[1]227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教師對新課程改革具有較好的認同、理解和積極的支持態度。這是教育變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契機,但仍然存在著傳統的教學體系的束縛、教育行為轉變滯后、課程內容陳舊、學科本位、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實踐反思與體驗匱乏,教師在變革中主體地位的缺失,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機制不健全,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不銜接,師范教育培養的師資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需要不相適應等問題,因而導致了教師專業適應能力下降、教學改革潛能不足、教師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二、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培養思路

如何建立一個既能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供高素質專業化的教育人才和高質量、全方位的服務,又能為自身持續、快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的教師教育新體系,發揮教師教育的先導性、示范性和保障性作用,是我校教師教育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思考的課題。我們在廣泛調研、實地考察和論證的基礎上,以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為指導思想,提出了推進教師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構想。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定位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型中小學教師。這種新型人才的培養規格是:厚基礎——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基礎,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師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寬口徑——培養學生具有綜合、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和教師專業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教學方法及技術,有較強的專業適應性及自我發展的潛能;高素質——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質,健康的身心素質,不斷學習與創新的能力;重實踐——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能力,教學與科學研究能力,動手實踐、勇于創新能力;顯個性——具有多種教師專業特長和多樣化的職業興趣及良好的教學技能,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諧發展。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幾年來,我校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不斷探索與創新,構建了“教學與教學統整,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統一,職前培養與職后研訓融通”的教師教育一體化培養模式,實現了教師教育機構一體化,培養體系一體化,使教學研究和職后研訓提前介入職前培養階段,加強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對基礎教育教學實際的了解,縮短了預備教師、準教師入職階段的適應期,加速了教師專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不斷探索開放的、多元化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體系。

目前我校在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3+1”培養模式,即改革混合培養,采用學科專業教育與教育專業教育分段實施、分流培養的模式。前3年進行學科專業教育,教師專業課程逐漸進入,后1年由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進行教師專業培訓和實踐。這種專業化合格師資的培養模式,有助于師范生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養成和訓練,有助于提高師范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從師任教的技能。

“2+2”培養模式,即前2年按一級學科為主體大類培養,2年后進行學科專業的教師專業分流培養,在第四年由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集中進行教師專業課程學習,教學研究與教學實習實踐指導。這種擇優定向、分流培養的模式,激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有助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全程化、專業化和優質化。

“3+1+1”“2+2+2”培養模式,即為基礎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精英人才”的“本碩一貫制”模式。經過前3年本科專業教育和后1年教師專業培養,以及經過前2年大類學科基礎和通識教育,后2年分流進行學科教育、教師專業培養,在第4年對學習成績優異并有志在教師教育中深造者,經教師專業發展學院導師推薦和專業考核,選擇優秀學生進入為期2年的碩士層次的學科與課程論方向的學習,獲得碩士學位。這種模式的培養目標是為基礎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專家型以及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骨干教師。

(三)課程結構與課程體系改革

本著有利于教師專業素質的養成、專業知識積累、專業智慧增長、專業技能提高的課程理念,我們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了教師教育必修課,教師教育選修課,教師教育技能訓練課和教師教育實踐課四大模塊。根據不同類別學生的特點分別開設教師教育理論課程、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研究課程以及中學教學實驗設計與演示課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在課程改革中,我們將應用性、多元化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即班主任工作技能訓練、教研工作指導訓練、多媒體課件制作、三字一話基本功訓練、微格教學訓練、課本劇創作與表演,納入教師教育技能課程設置中;改革實習模式,構建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特色,綜合小學期教育調查、小學期校長論壇、教學模擬演習、教育見習和實習、學生畢業設計等實踐課程內容,構建面向中小學課程改革實際的課程體系,提高教師教育實踐技能和職業適應能力,促進教師教育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擇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在教學改革中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時代性、研究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鼓勵廣大教師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引入教學內容中,結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不斷調整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鼓勵教師大膽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和傳遞式,提倡討論式、探究式、活動式的教學方式,提倡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行動研究、實踐反思、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教與學互動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實現教與學的共同成長。

(五)教學實踐環節的強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們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實踐課程的比重,每學年增加近20天的小學期見習與研習和10周的教育實習與實踐的時數,緊密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實際,精心設計了教育實習的內容、形式和考核辦法,把師范生的專業見習、課程研習、上崗實習和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創立了與中小學共建合作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實施雙方“互聘導師制”,使具有豐富的中小學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教育專家、教研員承擔師范生專業發展指導教師,并系統地介入了師范生學科學習、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教學實踐指導和畢業設計等整體專業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師范生與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專業發展。同時還在沈陽周邊地區撫順、本溪、朝陽等地建立了農村教師教育實習基地,選派優秀師范生進行“頂崗實習”,開展師范生“教育支邊扶貧”工程,培養了師范生自主學習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推進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師教育教學管理體系

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教學評價體系、教學督導與檢查體系和教師教育導師考核制度、師范生實習制度、師范生畢業設計和考評辦法等,不斷形成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管理和制度管理的長效機制。

(二)加強教師教育專業優質師源的建設

高校應在大力引進高層次、高素質、高職稱人才的同時,不拘一格地引聘具有中學高級職稱的專家型人才,充實教師教育的骨干隊伍。同時采用外引內培并舉的方式,積極推薦優秀的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學校進修學習,提升學習和學識水平。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和新上崗的教師實行到中小學半掛職學習鍛煉一學期的“研修制度”。鼓勵在職教師深入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形成“教、研互助對子”,以教授研究室為載體引進基礎教育優質資源,開展教師教育的學習和互動,推進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三)提升教師教育學術研究的水平和資助力度

為提升教師專業質量,我校不斷加強教師教育的學術研究,使教師教育的課程研究、學科建設建立在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建立學術研究激勵機制,對高水平、高級別、學術影響大的成果予以獎勵和資助,學校在教學經費中劃撥專項作為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專項獎金,用于滿足教師教育改革與實踐、教學方法手段更新、教材編寫與成果產出等多項發展與建設的需要,以確保我校教師教育工作、教師專業發展走向良性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篇(3)

在新的課程要求下,學生將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老師的作用則是引導。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調動學生積極性成了主要的教學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學語文教育也面臨巨大變革,情境教學的作用逐漸凸現出來了。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語文教學的精髓在于寫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創作的源泉,善于觀察生活的人才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來,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觀察生活的人。課堂上創造出與課文相關聯的情境并將其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又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二、制作相關道具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要理解虛擬的事物是比較困難的。有時候課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們看來顯而易見,但在學生看來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這時候,教師拿出相應的道具,讓學生可以直接觀察,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利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美好的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過音符展現出美麗的畫卷。科學研究表明,舒緩的音樂有助于記憶,在課堂上,適當播放一些符合課文情境的音樂,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精力集中于課文上,更能加深其記憶,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設情境,讓學生做課文的主角

對于小學生來說,能讓其參與的活動往往更能引發其興趣。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導演一部由學生主演的課文情景劇,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在表演的同時,用心去體會人物的心情和狀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并且自主地去學習課文,自發地去探尋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

篇(4)

新的世紀,是學習的世紀、創新的世紀,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小學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要積極探索語文創新學習,讓學生在語文教學學習中參與實踐,體驗快樂、成功、創新,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快和光明的教學環境途徑之一。兒童在學習中產生一種迫切探求新知識的欲望。他們的創造力才能得以發揮。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當學生興趣盎然時,多產生良好的情緒,這是一種無形的動力,當學生對某件事發生了興趣,就會全神貫注地用心去做,有時竟能達到癡學程度。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點然兒童心中探求新知識的思想火花,激發他們的創造興趣。

在教學中我從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入手。例如,《地球爺爺的手》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激趣導入:你們喜歡玩紙飛機嗎?你們在玩紙飛機的時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現在你們想玩一次嗎?我們來比比誰的紙飛機飛得遠、飛得高。(學生放飛自己折好的紙飛機。然后老師也放飛一次紙飛機。)(遺憾地)——呵,不管我們的紙飛機能飛多遠、多高,最后它們總是會掉下來。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讀懂了課本上的這個故事你們就能找到答案了。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學生們愛玩紙飛機,而紙飛機必然落下這一現象,正與課文的核心內容密切相連。因而以此為切入點,讓生活走進語文學習,走進學生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培養創新興趣。

二、營造學生創新的氛圍

創新是一種高度復雜的腦力活動,一般是無法有序漸進、不斷深化的。只有在輕松、自然、安靜的氛圍中,人們才會產生好奇心,萌發求知欲,才會有創新的意向和行動。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凡是因為好奇而受到獎勵的兒童,一定愿意繼續進行試驗和探索,從而促進智能的發展,產生創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學生創新,就必須為學生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有利于創新的環境,使他們能自由的發表意見,能按自己的方式學習和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才能,要尊重學生,多用鼓勵獎賞的辦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責懲罰的手段。

三、激活學生創新思維

以前灌輸式的育把學生視為“知識容器”,教師講,學生聽,久而久之,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思想僵化,創造精神被窒息。相反,我們要善于誘導,舉一反三,讓學生通過想象,促使他們主動獲得新知識。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只要教師創造條件,正確引導,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有情有景地學課文時,教師要啟發學生進行再想象,邊讀邊在頭腦里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培養了想象力。如教學《狼和小羊》,重新播放錄相,當狼撲向羊時定格,引導想象,問:"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嗎?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給故事加個結尾。"學生興趣盎然,思維的閘門打開,很快就編出好幾種結尾。教師相機評點、總結,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在訓練和發展他們創造力的同時,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總之,做為一種思維能力,它能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只要用心去探索,努力創造情境讓學生去想,學生的心靈深處就會不斷涌起創新的浪花。

四、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于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象。

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于除舊、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

篇(5)

一、課堂提問的現狀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對提問還缺乏科學的認識,還不能有效地運用提問來達成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課堂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在運用提問,但并非所有教師的提問都是科學和有效的。有的問題范圍太廣,學生不知道從何入手;有的問題太長,往往使學生抓不住重點;有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偏重于機械的盲目記憶;問題和問題之間沒有組織性和系統性,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性,問題水平偏低。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沒有”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結論,如“對不對”、“答案是什么”,而很少問“為什么”、“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思維水平難以提高。水平偏低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思維水平。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之所以高耗低效,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提問主體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學生隨老師的意旨學習課文,用老師想聽到的話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堂上表面熱鬧,實際上無論是語言訓練還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偶爾有學生發問,也只是問問詞語解釋,句子含義之類沒有思維深度的問題。

期待時間是指一個問題被提出之后與由這個問題引起的回答之間的時間,大量研究揭示,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的期待時間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學生不能迅速地思考問題,教師通常會重復剛剛提出的問題,或重新表述這個問題,要么就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留給學生組織答案的時間太少。一再如此,學生就失去了使他們的思路趨于完善的機會。

針對上面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有效提問的研究”的課題,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提問的有效性研究,能極大地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低負擔、高質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問

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

有效性的提問,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1、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能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問,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以及答問后的討論、點撥。當前有些課堂提問抓不住課文的重點或教學的重點,有如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無“綱舉目張”之效。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問題擊中要害,使學生進入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中。

2、問題具有探究性

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去探究。課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逐漸明確研究思路,并實施研究,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篩選、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并撰寫個小論文、小調查,還可組織交流或舉行展示。通過開展“探究性教學”,一方面使學生們學得了很多科學知識和技能,但更為可貴的是使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同時,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這些獨特的思維過程,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和求異性。

篇(6)

(一)完善“他律”,倡導“自律”

就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而言,處于從“他律”到“自律”過渡的階段,但大部分仍以“他律”為主,這就需要學校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通過制定合理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對學生的行為加以約束,以便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還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如小紅花、積分等,通過這一長期的獎賞機制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應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及時的反思與總結,對精彩之處加以保留,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并提倡其進行自我教育,促進學生向“自律”發展,將學習由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學習的主人。

(二)抓好細節,促成養成

有道是,細節決定人生、細節決定成敗,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就應該從細節抓起、從小事做起。學校應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學生樹立“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提高學生的細節意識,學會從細節中感悟人生的大道理。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學生中推廣了“敬孝心、獻愛心”實踐作業活動,要求學生利用周末回家為父母、親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為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一些幫助,通過實踐、體驗、反思的方式凸顯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踐性、有效性。該校還利用德育大講堂、每周一大講、每日一小講,讓學生切實學會“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開設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一)多樣化的主題班會

班會是學校常見的、也是最主要的班級活動,學校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并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來創設班會的主題,如母親節時可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勞動節時可開展“熱愛勞動”活動。為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每次班會學校要求各班設計好黑板板書,寫清楚班會的主題,鼓勵同學們踴躍發言,暢所欲言。與此同時,教師要對班會活動的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如果發現了新問題,就要及時改正。此外,學校還可以將各班班會召開的情況納入班級量化考核之中,以促進主題班會的積極、良性、持續開展。目前,筆者所在學校的班會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已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充分認可。

(二)正能量的國旗下講話

國旗下的講話是莊嚴的、莊重的,其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深遠的。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堅持每一周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國旗下的講話,每周安排一個班級選拔一名學生代表做主旨講話,篇幅不宜過長,但應注重實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如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尊老愛幼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等等。讓這些正能量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現在,筆者所在學校舉辦的國旗下講話活動,已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重要渠道。

(三)媒體下的文化氛圍

隨著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使用,學校在創建校園文化時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如學校網站、校園廣播、校報、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最大化的發揮其宣傳作用,為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提供一定的保障。如,學校廣播室每天可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在不同時段進行不同主題的廣播;學生在制作海報、黑板報時也可根據近日學校熱點、專題教育活動等設計多樣化的主題,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等等,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氣氛,而且增加了校園文化的渲染力,為校園文化創建提供了方便。

(四)廣泛開展學生社團活動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德育文化則是學校的靈魂,筆者所在的學校始終堅持“德育為首、立德樹人”的理念,由德育處、校團委牽頭,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積極性。目前,學校現擁有“琴書藝苑”藝術培訓社團、創辦了“沃土”校報,成立了校舞蹈隊、籃球隊、合唱隊、吉他班、葫蘆絲班、沃土文學社、航模表演的多個繽紛社團組織,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學校基于這些社團的建設,開展了多個社團活動。總之,本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不僅凈化了校園文化,引導了校園文化積極向上發展,而且也豐富了學生的興趣,推動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時效性,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三、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眾所周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應注重發揮榜樣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如每年評選一次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盡管有些事例與我們聯系甚遠,但其蘊含的精神值得廣大師生去學習。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會組織教師引導學生觀看相關事跡,通過深入學習榜樣的精神,來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該校還非常注重發現校園師生自身的優點,并將此行為作為榜樣進行大力宣傳,以期使榜樣精神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如,就學校層面而言,可在文化宣傳欄中將國家級、省市級教學能手、優秀班主任等作為教師隊伍的榜樣,以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及管理能力的提升;就班級層面而言,可將各方面均優秀的學生作為模范標兵,在班會、開學典禮等活動上進行公開表彰,以提高榜樣的力量。榜樣隨處可見,學校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學生要學會認真、虛心向榜樣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篇(7)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1―146-02

一、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雙重滿足

在經濟學范疇里,消費指“人們通過對各種勞動產品的使用和消耗,滿足自己需要的行為和過程”。在文學范疇里,消費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文化。本文所探討的消費文化意指其普遍帶有某種符號象征意義,借此來滿足人們想暗示或明示的品位、個性、等級、地位。對于“消費文化”這個概念學者們也有諸多定義,其中以尹世杰為代表的消費經濟學派認為“消費文化是消費領域中,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們消費方面的創造性表現,是人們各種合理消費實踐活動的升華和結晶”。

消費文化分為物質消費、精神消費、生態消費,高校英語教學主要涉及前兩種消費現象,即一方面把語言知識當作消費對象,教學活動也是一種物質消費活動;另一方面,高校英語教學活動過程中滿足了教師作為語言傳播者的使命感和學生渴望提升英語層次的優越感。

在經濟學意義上,英語教師通過各種教學內容和手段來滿足授課過程中的需要,大學英語的授課活動在消費“語言”這種物質形式時也在創造語言財富。與此同時,英語教學活動最終的目的就是受益于廣大學生,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收獲基本的語言知識,提升英語等級水平,從而考取相應的等級證書,這都是大學生在消費大學英語學習時所獲得的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

滿足表層的物質消費進行語言內容的教與學的表象活動,也包含滿足精神消費的內容豐富、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小組活動、演講比賽、個人展示、PPT演示等。這些展現大學生英語功底和增加交流的方式都在某種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寓教于樂,形象地融入了物質消費,提高精神消費的滿意度。沒有這些吸引大學生眼球和引發他們積極主動思考的教學活動,也只是掌握了語言這種形式,沒有使他們得到精神財富,無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從消費文化角度闡述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就是不僅從語言消費過程中分析教師和學生的低層次的物質消費活動,主要在更深層次研究他們的精神消費活動,發現其學習需求,轉而作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活動。

二、把任務型教學轉變成需求型教學

近些年對于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已屢見不鮮,專家學者均認為探索學習動機在語言教學過程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客觀條件也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呈現出多種消費模式。“動機”與“需求”截然不同,需求是產生動機的前提,動機為實施需要而產生,本文試圖用“需求”而非“動機”來尋找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原動力及教師授課的起點,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轉變為主動的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包括五個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針對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的精神消費主要是要滿足大學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社交需求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大學英語的課堂的社交需求突顯出來,也會產生激勵作用。現在絕大多數的英語教師都會在課堂中融入西方文化,設計多種形式討論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有多少學生是被動的任務型參與,而有多少是需求型的主觀能動發揮?就任務型教學而言,且不論大學生的參與程度,往往聽到學生的抱怨是一堂課也沒有多少收獲,這就說明教師對學生的社交需要重視不夠,任務型教學的順利進行并不代表與學生的互動是出于互相理解。因此,進行深入的需求型教學,重視與學生的交流,考慮學生的社交需求,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愛護。

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這就體現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評價方式。相比電子傳媒的敏銳和靈活度,大學英語教學的評價標準特點是學分化。每個離開高中校園走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都期望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收獲更多的語言知識、達到更高的水平,而水平的量化標準恰好是學分。被動的任務型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也浪費了先進的教學資源,束縛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思考,限制了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無法在課堂上得到更多的認可和尊重,成就感大大降低,無法滿足尊重需求。需求型教學就是要幫助大學生建立成就感,增加認同感,淡化學分制的影響,鼓勵和尊重大學生學習成果。

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等級的需要。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主要表現在工作學習和生活需要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隨著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四種需求的滿足,人們開始尋找生活的樂趣和學習更多的知識。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而當傳統的大學教育無法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欲時,網絡時代的到來給師生們帶來了更加新穎的呈現方式和教學資源。

大學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費不斷擴大,同時也帶動了文化消費,反過來也促進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信息產品過剩給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教師提供了很多資源,各種學習資源應有盡有;各大教育機構推出的網絡課程中也呈現一片追捧現象,由此催生的網絡教育躍躍欲試,在網絡教育的平臺中,各學科教育不斷涌現,譬如新浪、網易的公開課等;手機網絡平臺的建立,網絡用戶數量的激增,近年出現的微博和微信都聚集了一批忠實粉絲,也把20世紀90年代流行的口袋英語文化轉變成手指英語文化,不僅符合現代的電子消費觀念,也把隨時隨地學習英語的可行性大大提高,滿足了人們的即時文化需求。這些都體現了大學生對英語消費文化的新的心理表現,同時也為大學英語教師們引入另一種達到大學生自我實現需求目標的可操作方式。

弱化大學生的學分化影響,把被動的任務型教學轉變成主動的需求型教學,由教師帶給學生學習動機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最終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實現需求,這一過程體現了語言學習中的消費文化整合,也滿足了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高校英語教師應該思考學生內心的真正學習執行力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三、需求型教學與符號消費相結合

法國哲學家讓?波德里亞提出的“理論上的實踐”認為人們的消費首先源于欲望,這種欲望不僅是基本的物質需要,而更多地表現為情感欲望。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欲望,也就是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可把被動型的任務型教學轉變為主動的需求型教學,再結合符號消費的理念,教學效果會更加顯著。

消費文化不僅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們的學習方式,而且也使整個語言學習向符號消費發展。符號消費的概念最初由讓?波德里亞提出,認為一切的消費都只是象征符號的消費,消費系統是“建立在某種符號(物品/符號)和區分的編碼上的”,這些象征或符號并不表達一組既存的意義,意義只誕生于吸引消費者注意的符號或象征系統中。

在消費文化下,大學英語課堂成為英語學習符號消費的主場,也是大學英語教師需求型教學的主要平臺。大學生通過課堂學到的復雜的語法結構、作家作品、批判性思維,通過考試拿到的各種證書,都能反映出個人的實力和需求類型,這些都是高校英語教學的符號消費標志,成為他們區別于其他層次、級別或需求學生的符號。通過符號消費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與他們的自我實現需求相契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展現大學英語的學習意義與價值。

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知識本身成為消費的對象,被提供“三包”和包裝,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大學英語也成為消費的對象,本文從消費文化角度探討了高校英語教學,一是從物質消費角度(教學內容),二是從精神消費角度(教學方法:媒介),使學生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提出把被動的任務型教學轉化為主動的需求型教學,教師要關注大學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結合符號消費理念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林白鵬.消費經濟辭典[K].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1.

[3][美]杰姆遜.文化轉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篇(8)

二、樹立正確的培訓觀,制定培訓考核評價體系

眾所周知,對于我們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考核和評價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據了解,由于思想認識不到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組織方及參加培訓的中小學教師,往往把培訓的考核與評價放在并不重要的位置,甚至認為其可有可無。這種情況的存在,對于提高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有效性是非常不利的。我認為,新寧縣在中小學教師培訓方面,可以研究制定一個專門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考核與評價實施細則》,并有效運用于各類教師培訓考核及評價的開展當中。制定《中小學教師培訓考核與評價實施細則》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不斷完善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讓參加培訓的教師在思想上重視考核與評價,并且主動配合做好這項工作;其次,要針對不同的培訓類型,制定不同的、可行的考核與評價方式,從而保證考核與評價方式可以在具體實施的過程當中起到預期的作用;最后,這種考核與評價不僅僅只是針對參加培訓的教師,還需要針對培訓主講教師進行考核和評價,需要對培訓的具體內容以及形式進行考核和評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新寧縣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有效性,讓參加培訓的教師真正有所收獲,并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

三、加強教師培訓隊伍建設,讓考核與評價工作落實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我認為,要想真正提高新寧縣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有效性,新寧縣相關部門還應該大力加強教師培訓隊伍的建設。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并不能單靠某一位講師就可以獨立完成,它需要充分動用整個教師培訓隊伍的力量才能夠真正有效完成。在對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及效果日益看重的今天,新寧縣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在未來必將會呈現出科學化、規范化以及專業化特點,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要有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培訓隊伍來作為支撐。眾所周知,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培訓的考核及評價方面的工作量也非常大,環節也非常多。如果沒有素質過硬的專業教師培訓隊伍來支撐,那么培訓的考核與評價很可能會流于形式。基于此種情況,新寧縣相關部門必須要不斷重視和加強教師培訓工作隊伍的建設。第一,在決策層應該由高素質的人才來擔任,他們必須真正懂得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工作,進而才能在作出決策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特點,才能真正提高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有效性;第二,管理人員必須要熟知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流程以及具體的操作管理方法,從而使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各個環節得到落實;最后,要配備素質過硬的后勤人員,為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提供堅強的后勤支持,進而保證新寧縣中小學教師培訓有效性的不斷提高。

篇(9)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215-01

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積極的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培養學生的口語交流信心,逐步引導學生練習和體驗,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學效率。本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對小學語文口語教學的幾點看法,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激發學生說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

孔老夫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之學者,興趣為先。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內部心理動因,是形成創新動力的重要基礎,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潛在動力,學生只有感興趣才能自覺、主動地去探索,也只有當學生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后,才會學得更好。小學語文口語教學同樣如此,也需要培養學生說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如實的根據小學生的愛好、性格等各方面特點,充分的結合教學內容,積極的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發學生的口語興趣,引導學生變“苦說”為“樂說”,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口語興趣的方式方法有許多,教學中,教師善于利用周圍的一切,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樣的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使學生想說、能說、會說、善說。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插圖,插圖以簡單的圖畫形式,教學中,我們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插圖來提高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口語交際課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那些插圖,使學生充分理解插圖所要表達出的情境。然后,我們可從此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討論圖畫中的人物、情境等內容,學生紛紛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口語興趣得到激發,積極性得到調動,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現如今的很多小學生,他們作文會寫得很好,但是要他口頭陳述,很多都無從下口。在這些學生中,多數是緊張不敢說,一部分則是“啞巴”式的語文,對口語表達沒有信心。大膽地說話,這是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初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大膽地、輕松地、無顧慮地說話,以逐漸養成說話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口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口語,激發學生口語興趣的同時,我們還有意識的去極的指導學生學習口語,引導學生會說、敢說,培養學生的口語信心,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為此,教學中,教師要多以鼓勵為主,不應盲目的打擊學生,逐步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隨意地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即使學生說錯了,也應該鼓勵、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例如,學習了《誠實的孩子》一文后,為了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培養學生知錯就改,誠實不說謊的品質,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列寧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能主動向姑媽承認錯誤的故事,讓學生大膽發言,參與故事的講述過程,培養學生敢于開口的能力,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這樣,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學生會積極的參與,信心得到增強,口語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引導學生積極互動,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學生的口語能力要想提高,光靠單方面的練習是不行的,需要多引導學生互動。口語交際要在雙向互動上下工夫,運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群體互動等多種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 其中,在動態的交際中反復訓練、體會,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所以它決定了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但也不是說教師就可以放任自流, 讓學生隨便怎樣說就怎樣說,如不注意引導或者引導不當,有時不但達不到活動的目的,甚至還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口語的時,要注重從多方面的引導入手,采取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引導學生互動,強化學生的口語能力。例如,教學《伸出我們的雙手》時,我讓學生分組協作,充分討論“如果我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該怎 么辦呢”這個問題。學生將實際生活中各自遇到的情況展示出來,議一議,演一演,評一評,評議出最好的做法,然后再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就能使學生從小就有一顆愛心,樂于助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有效的避免了傳統機械式的枯燥訓練,有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學效率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四、聯系生活,強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生活是知識的源頭,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歸宿,特別是語文口語,學生只有真正的運用于生活,形成最終的交際能力,我們的教學才是成功的。因此,在小學口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習的同時,我們還應充分的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的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其實踐,去有意識的學習和提高。為此,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的視角從課本中延伸出去,利用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口語交際情景。或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生活,到生活中去練習,去捕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誘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和自己的認識能力參與交際,從而強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總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語文口語教學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積極總結教學經驗,積極的探究教學策略,不斷的創新教學途徑,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名愿說、能說、會說、會聽、敢說的“小口才家”。

篇(10)

基礎英語在中等職業教育各個專業中是一門不可缺少的基礎課,隨著科技發展及國際間合作的日益密切,社會對會英語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日益增長,而目前中職學校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英語的教學就成了基礎課中的難題。面對這種情況,結合我從事中職英語教學十幾年的經歷,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一下我的中職英語教學觀:

1.面向全體學生,謀求學生的共同發展

樹立“成人”重于“成才”的觀念。作為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師首先要把心態放正,把眼光放遠,。要關注學生全體,關注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努力通過教師努力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進步,獲得發展。堅決反對單純培養少數學生,只關注高職考試有希望的學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他們的培養上,而對于那些沒有升學希望或畢業后就參加工作的學生拋在一邊,不聞不問,當成分母,看作陪襯。這樣即使我們培養了一些優秀學生,但同時更傷害了大部分學生的心.就是你特別關注的那些優秀生也不會認為你是一名合格的老師。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所遭遇的不公平將直接影響著他們成為完全的人、心理健康的人,甚至成為對社會有害的人。對于在初中時就有過類似經歷的中職生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差生。一堂課的教學意圖是否能順利得以實現,與班里有多少“差生”密切相關,一個兩個不礙大局,而十幾個的話,課就無法順利進行,但在中職英語課堂上十幾個差生的存在并不是個別現象。為了以后的教學能正常進行,一開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想方設法調動他們學習興趣,把難度降低。因此,要對差生給予特別“關照”,多提問,多鼓勵,多監督。特別是提問時要講究技巧,開始時只提問他們那些基本能回答上來的問題,并且應注意每節課都要照顧到他們,答對了及時給予表揚,使他們有一種并不比別人差的“成就感”,消除他們在初中時就形成的自卑感或自暴自棄的心理。使他們產生一種抓緊趕上,參與到競爭中來的積極心態。課后主動找他們談話,了解他們對英語的想法,告訴他們得當的方法,鼓勵他們從基礎學起,有問題大膽的問老師,讓差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有被重視的感覺,為了不讓老師失望,他們會努力試著去學英語

2.全面研究教材,轉換教學方式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將培養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作為中職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自2006年秋季開始使用的省編職高英語新教材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從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各種專門人才的需要出發,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體現了“以人為本,以能力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

教材每單元設計一個話題,共四課,緊緊圍繞這個話題分別從單詞,聽說,語法,讀寫四個方面展開練習。我個人覺得這套教材很適合中職學生使用,在鞏固基礎英語的同時,又能應付常見的英語使用場景。教材的改變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課程體系下,教學途徑倡導以“任務型”的教學模式為主

“任務型”教學是一種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學模式,它非常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它強調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也是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很明顯,這里所說的任務同傳統意義上教師將傳授教材內容視為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完全不同的。傳統教學法中的教學任務突出的是教師的活動,而“任務型”教學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化的感知。新課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并不意味著將其作為唯一的教學方式使用,它只是在語言學習的鞏固階段比較適用。我們談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只是強調教師將傳統的單一的“授受式”教學方法轉變為以“任務型”教學途徑為主,以其它教學方式為輔的教學模式,在這一點上教師應認識清楚,而不應盲目地去接受。

針對每一單元的不同任務,教師可根據課時安排和學生的掌握情況靈活調整,既可以調整任務順序,也可以對任務進行增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深挖教材,仔細分析每個班的學生。

3.開展多種活動,“四會”能力均衡發展

語言是用來交際的,因此一定要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能力是練出來的,而不是講出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少講多練,以活動為載體,堅持‘在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有實際意義的,有現實環境的訓練活動,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用英語完成任務,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如可以把每單元的聽說部分用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模式,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還可以把課堂搬到室外,來講問路、方位介詞等。中職學生英語基礎不是很好,但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可以交給他們一些具體任務,留出時間讓他們討論得出結論,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會查雜志,上網。新教材每單元四課,分別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四種能力缺一不可。絕不能因為考試不考或考的不突出而放棄或忽視某項能力的培養,如目前高職考試不考聽力和口語,但絕不是說這兩方面在日常教學中就應弱化,相反,而應加強。教師在教學中要本著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態度加強各種能力綜合培養,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徹底扭轉“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的現象。

4.著眼學生未來,培養自學能力

中職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學的東西只能說打了一個基礎,對社會需要來講還遠遠不夠,要想讓他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被淘汰,必須要具備自學能力,不斷地吸收新知識,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水平,才能永遠處于不敗之地。所以老師不僅要教給他們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超級秘書網

要讓學生有計劃的背單詞,并同時培養學生查詞典的好習慣。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訓練的開始階段,可以在學新內容前給學生留出一些思考題。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去逐步理解課文。讓他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上課時由學生來講解,老師做適當的引導或糾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可以不再留思考題,學生自己就能發現文章中的知識點,課上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就進一步加強了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也為他們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好的把握教學重難點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雖然中職英語教學面臨生源差的難題,新教材的使用也還處在探索和摸索階段,但是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開拓創新,將有限的學習時間進行細致合理的安排,也會使學生們的素質得到很全面的訓練和提高,使他們具備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

上一篇: 學生工作督察報告 下一篇: 外貿行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影院午夜在线免费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86 | 日本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大型AV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专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