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理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7: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學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藝術學理論論文

篇(1)

文藝學的學科建設,是中國文藝理論界進入2l世紀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不少學者對文藝學學科的發展前景持樂觀和自信的態度,但更多的學者是對文藝理論的問題和危機的反思,對其發展充滿憂患意識。的確,如何解決中國文藝理論的某些概念、范疇和方法與當下文藝實踐脫節的問題?如何有效地把中國傳統文論的資源轉化為當代文論建設的因素?如何確立中國本土的問題意識,在中國語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國文論資源?如何在注意文藝學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科內涵的同時,重視文藝學學科創新擴容、多元互動的發展趨勢?以上種種問題,我們覺得,更新文學觀念,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樹立問題意識、問性意識、共生意識、發展意識,對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意識

文藝學的“問題”,是指文藝學所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或矛盾。文藝學的“問題意識”,就是能察覺、認識到文藝學的這些課題或矛盾,并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世紀之交的社會文化生活在急劇變化。電子媒質是繼紙媒質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學日見萎縮,文學進一步泛化到大眾文化中;圖像一躍而成為文化生活的中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審美趣味、閱讀習慣。與這些變化相應的是文學以及人們的文學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文學觀念與現實的文學實踐相去甚遠,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社會實踐向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和問題群,我們應當認識和承認這些問題,積極參與和回應這些問題。社會的轉型與文學實踐的巨大變化,促使當代的文藝學必須從變革著的文學實踐出發,分析新現象、研究新問題,在理論上不斷創新擴容,使之適應時展和社會需要。如果文藝理論的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方法脫離了文學實踐,文藝理論就會失去它的生機和活力,成為空中樓閣式的、僵化而無用的東西。文藝學面對當下的文學藝術實踐,許多問題凸現出來了?,F在人們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文學的需求更偏重于娛樂和情感需求,還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沖擊下,在文學藝術審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將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大眾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如何用人文精神來支撐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何體現對人的生存處境、對家園邦國命運的關懷?這是文藝學正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文藝學應該以專業為依托,積極地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問題”顯得更為復雜。對于文藝學來說,“中國近百年來都始終籠罩在西方主義的陰影下,沒有自己的理論話語體系”。對于西方理論,我們更多的是簡單介紹,隨意嫁接,卻沒有學會或沒有完全學會提出文藝理論的中國問題,并將其提升為中外共享的智慧。當然,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是必要的,如無數前驅對的追尋,如20世紀西方文論對我國文論的豐富和啟示。但問題是,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不是照搬新名詞、新術語,或用外國的理論來分析我們的文學現象,而應該是一種對話交鋒,是一種創造性的借鑒和接受。

在與外國理論的對話交鋒中,如果我們一味地追蹤西方世界的理論潮流,提不出自己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見解,就很難通過創造性地借鑒和接受他人的理論,來達到豐富、充實和推動中國文化和文論發展的目的。文藝理論從何而來?如何進行古今對話,實現古今貫通?這是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文藝理論源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實踐。當一定時期的文學經驗凝固下來,轉化為概念、范疇和相關的方法,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的時候,這種理論同時也就獲得了超越時代和民族的價值。中國的古代文論正是這樣。中國古代文論不但有屬于我們民族的東西,還有許多屬于未來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謂當下文學經驗,它還有著自身內在的發展、運作規律和規則。”]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歷代文論家依據不同的時代課題與人生問題,探討文學創作的經驗,追尋文學的終極意義熔鑄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演變,表現了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方法,以及具有民族傳統和東方特色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我們應該把中國古代文論傳統作為一個重要對象。

二間性意識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多種學科之間、不同種類的文化之間、各個民族或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極為豐富多樣的對話與交流。而在文學實踐中,作者與世界、作者與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也存在著對話與交流。這種對話交流形成了一種主體間性,即“主體一主體”的交互主體性,它包含著主體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協調、相互交流。我們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和尋找的正是這種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現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主體之間的對話、交往關系。

主體間性理論不是從主客關系而是從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來規定存在,認為世界不是與我無關的客體,而是與自我一樣的主體。從這一理論出發,來探討文學的主體間性,可以實現方法論上的根本變革。文學的主體間性表明,文藝活動不再是對于社會生活的反映或者認識,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創作活動乃是藝術家與所描繪的對象或者人物之間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動則是讀者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交往活動。文學創作活動表現為作家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作家與生活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分離和對立的關系,而是主體間相互作用和交流對話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體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觀地觀察和認識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體,與其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對話交流關系,“我聽過我的身體進入到那些事物中間去[3_,它們也像肉體化的主體一樣與我共同存在”?!霸谝黄掷?有好幾次我覺得不是我在注視森林。有那么幾天,我覺得是那些樹木在看著我,在對我說話。”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們也曾多次描繪過人與自然的這種相親相融、和諧統一的密切關系。顯然,在藝術家眼里,人與自然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人來源于自然,在本質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間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種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對話交流的關系。事實上,作家在創作中所描繪的從來都不僅僅是事物的客觀屬性,而是自己與事物之間所建立起的這種主體間的對話交流關系,這是與以往我們對于藝術活動總是從主體與客體的相互統一來加以解釋是完全不同的。

文學作為主體間性活動,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轉變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進入了真實的存在。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形象“不僅僅是作者議論所表現的客體,而且是直抒己見的主體”。這個主體不是與我無關,而是與我息息相通的另一個自我。文學活動是自我主體與文學形象間的對話、交流,在這種對話交流中,自我主體以最大的誠摯和最深切的同情對待文學形象,傾聽文學形象的述說;同時自我主體也向文學形象敞開了心扉,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在這里,文學形象與自我主體是同等地位的主體存在,主體之間始終貫徹著平等的對話、交往精神。

藝術接受也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活動,讀者不僅要和作品中所表現的人的世界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對話交往關系。文學不是孤立的個體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產物。文

學作品的故事、情節、人物是作者創造出來的,它飽含著作者的情感,蘊含著作者的傾向,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自然而然地會發生某種情緒上的反應,或欣喜、或憤怒、或悲哀、或驚駭、或振奮……讀者與作者作為兩個主體,以作品為中介在進行著文學經驗的交流、溝通,從而形成了某種共識。因為,文學經驗不僅僅是個體的,而且是社會的,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如果我們理解了文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我們也就容易理解文學活動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對話活動。

三共生意識

文藝學學科不可能有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真理,也不可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結構。文藝學學科自身的建設,文藝學學科與其它學科的關系,都應當凸現出一種交往對話、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共生共榮的思維。

我們看到,文藝理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曾被當作一元的、絕對的真理,其他的文藝理論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這一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會成為教條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認為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的就是反的,這完全是一種只講對抗不講互動、只講斗爭不講融合的思維模式。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文論就是從西方古典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們的對話交鋒中得到確立并超越的。文藝理論的科學性、指導性,體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藝理論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藝理論。文藝理論中還有許許多多問題,被古人和今人討論著,而當下文學藝術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更是他們不可能涉足,也難以預見的。我們發現,20世紀8O年代以來傳人我國的各種外國的文論學派有許多新的主張與獨特的見解,這是在文藝理論中所看不到的。這些理論的引入,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學科視野,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理論語言,文藝理論也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一元走向了多元,從對立走向了互動。

文藝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一種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話、交往、互動的關系,特別是在當代文藝學學科發展中,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文藝學學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學談文學,文藝學學科總是與哲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藝術學甚至自然科學相聯系。如產生于2O世紀中期以后的當代文化批評,其思想資源除了以外,還包括2O世紀各種文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的成果。近些年來興起的生態批評也是跨學科的。宣揚美學上的形式主義或是學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態批評家的。生態批評特別從科學研究、人文地理、發展心理學、社會人類學、哲學(倫理學、認識論、現象學)、史學、宗教以及性別、種族研究中借鑒闡釋模型。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說明,文藝學學科的知識形態不只是一個學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個既與學科的知識譜系密切相關、又包含和融匯著其他學科的特定的思想、觀念、理論與方法的多元知識系統。

四發展意識

文藝學的生命價值在于它的實踐性、開放性、多元性,從根本上說,它所強調的是一種發展意識。西方文論在發展。2O世紀被稱為“批評的世紀”,這一世紀,西方文論得到了驚人的發展,這種發展態勢表現為:一是流派繁多,數十個文論學派此起彼伏,異?;钴S,遠遠超過了l9世紀西方文論的流派數量;二是批評新潮不斷迭起,交替的頻率越來越快。一般說來,當代西方文論一個流派從創立到衰落不過二三十年,繁榮時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現了名目繁多的文論流派“各領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個流派之間既有尖銳的沖突交鋒,又相互交叉、滲透和吸收,呈現十分復雜的關系,不少文論家同時成為兩個甚至幾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一個流派中也可能同時吸納幾個流派的文論家。正因為這些,2O世紀西方文論才得以繁榮,才得以快速發展。

中國文論也在發展。二三十年代傳人我國的馬列文論,近十多年來吸引我國不少學者注意的文藝心理學、文藝符號學、敘述學、文學本體論、原型批評、文學接受理論等等,它們既使我國傳統文藝理論得到了更新、發展,又拓寬了文藝理論研究的道路,文藝理論出現了交往對話、開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國古代文論的研究,同樣受到新觀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內涵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篇(2)

作為教學主體的老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老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質疑觀、知識儲備都會對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產生影響。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著重于具體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教學方法上老師總是把歸納好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喪失了思維拓展能力,不利于質疑能力的培養。老師對來自學生的質疑不能很好的處理,同時老師的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也是影響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原因。

(二)來自教材的原因

現行的數學教材展現的仍然是過多的公式、公理等純數學知識,而很少提及這些公式、公理等純數學知識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最終如何解決的。即使現有的數學與現實相聯系,但因為人為對解題條件和數據進行了加工,而最終缺乏現實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三)評價方面的原因

目前的評價標準仍然是把考分作為唯一的標準。而考題是對書本知識的模仿和再現。這樣的評價標準難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同時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方面沒有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

二、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

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逐漸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與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與老師的質疑,贊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表達與理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古人訓: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新的數學課程改革也非常注重對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認為質疑問難能力的高低是評判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呢?

(一)營造寬松積極的環境,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意識

傳統數學教學中,老師是課堂的主導,是課堂的權威,而課本被認為是最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的書籍。許多學生對老師的講解存在迷信“權威”和盲從的心理障礙。我們教師自身必須要意識到課堂教學是一個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多變互動的一個過程。要讓學生置身于平等、自由、寬松的環境中,他們才更樂意去思索、質疑。通過創設情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七年級下冊中,教統計調查的這一課程時,我運用“搶30”的游戲來體現機會均等和不均等。游戲規則是這樣的:第一個人先說1或者1、2,第二個人則接著往下說一個或者兩個數,然后再由第一個人接著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這樣兩人反復輪流,每人每次說一個或兩個數都行,但是不可以連續說三個數。誰先說到30,誰就贏得游戲。問:這個游戲公平嗎?這個游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了讓學生全部都參到課堂上來。通過研究分析,我做了如下處理:首先,出示題目讓學生分析。也許是30這個數有點大,同學們讀后眼里都充滿了疑問困惑。于是我提議將“搶30”改為“搶10”。同學們對此紛紛都表示贊同。問題1:“搶10“游戲公平么?接著,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建議由兩位同學示范“搶10”的游戲,五局三勝制。一些想玩卻沒有把握的學生顯得很猶豫,而一些膽大的同學已經紛紛舉手要求示范。兩位同學來到講臺前,一位同學從1開始說,這樣一直交替到了10。兩局之后,無論是臺上同學還是臺下的同學都發現了規律:要搶到10,就必須先搶到7。于是大家又開始想如何才能先搶到7。再玩兩局之后,大家又發現:要搶到7必須要先搶到4。最后,游戲結束時,同學們都明白了:先說1的同學才能在游戲中獲得勝利。為了讓同學們都能深刻體驗這個游戲,我又建議同桌的同學做。之后,我決定加大難度。“同學們,現在我們來試試‘搶30’怎么樣?”我笑盈盈地建議到。“沒問題!”同學們有了“搶10”游戲的經驗都信心滿滿。這次通過四人一組的形式來探究。不久之后,各小組都先后表示找到了“搶30”獲勝的秘訣。為了驗證他們的秘訣,我也參與其中,由我開始說,同學們根據自己發現的規律,先搶到了30。“哦!我們贏了!”同學們在興奮地歡笑成一片。“老師,為什么在‘搶10’中要先數就能獲勝,‘搶30’又要后數才能獲勝呢?”一位男生表示了他的困惑。“對啊,為什么‘搶10’與‘搶30’會有不同的獲勝的方法呢?這也在我的意料之外。同學們,你們覺得呢?”我也表達了我的困惑和想法。于是同學們繼續分析研究“搶10”和“搶30”有什么區別?最后大家發現:原來搶數游戲本質上是一個是否被“3”整除的問題。由于10和30除以3后余數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就出現了差。最后,我建議同學們自己設計一個搶數游戲和身邊的朋友或家人玩,他們對此的積極性更高了。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并對學生的想法作出積極的鼓勵,對他們的疑惑不要立即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質疑,激活他們的質疑意識。讓他們樂于參與其中,自由地去探索、發現、質疑、驗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在課堂上自由地思索、自由地表達想法是受到鼓舞的,即使錯了也沒有關系。

(二)引導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提高質疑的質量

篇(3)

文藝學的學科建設,是中國文藝理論界進入2l世紀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不少學者對文藝學學科的發展前景持樂觀和自信的態度,但更多的學者是對文藝理論的問題和危機的反思,對其發展充滿憂患意識。的確,如何解決中國文藝理論的某些概念、范疇和方法與當下文藝實踐脫節的問題?如何有效地把中國傳統文論的資源轉化為當代文論建設的因素?如何確立中國本土的問題意識,在中國語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國文論資源?如何在注意文藝學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科內涵的同時,重視文藝學學科創新擴容、多元互動的發展趨勢?以上種種問題,我們覺得,更新文學觀念,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樹立問題意識、問性意識、共生意識、發展意識,對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意識

文藝學的“問題”,是指文藝學所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或矛盾。文藝學的“問題意識”,就是能察覺、認識到文藝學的這些課題或矛盾,并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世紀之交的社會文化生活在急劇變化。電子媒質是繼紙媒質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學日見萎縮,文學進一步泛化到大眾文化中;圖像一躍而成為文化生活的中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審美趣味、閱讀習慣。與這些變化相應的是文學以及人們的文學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文學觀念與現實的文學實踐相去甚遠,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社會實踐向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和問題群,我們應當認識和承認這些問題,積極參與和回應這些問題。社會的轉型與文學實踐的巨大變化,促使當代的文藝學必須從變革著的文學實踐出發,分析新現象、研究新問題,在理論上不斷創新擴容,使之適應時展和社會需要。如果文藝理論的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方法脫離了文學實踐,文藝理論就會失去它的生機和活力,成為空中樓閣式的、僵化而無用的東西。文藝學面對當下的文學藝術實踐,許多問題凸現出來了?,F在人們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文學的需求更偏重于娛樂和情感需求,還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沖擊下,在文學藝術審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將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大眾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如何用人文精神來支撐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何體現對人的生存處境、對家園邦國命運的關懷?這是文藝學正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文藝學應該以專業為依托,積極地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問題”顯得更為復雜。對于文藝學來說,“中國近百年來都始終籠罩在西方主義的陰影下,沒有自己的理論話語體系”。對于西方理論,我們更多的是簡單介紹,隨意嫁接,卻沒有學會或沒有完全學會提出文藝理論的中國問題,并將其提升為中外共享的智慧。當然,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是必要的,如無數前驅對的追尋,如20世紀西方文論對我國文論的豐富和啟示。但問題是,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不是照搬新名詞、新術語,或用外國的理論來分析我們的文學現象,而應該是一種對話交鋒,是一種創造性的借鑒和接受。

在與外國理論的對話交鋒中,如果我們一味地追蹤西方世界的理論潮流,提不出自己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見解,就很難通過創造性地借鑒和接受他人的理論,來達到豐富、充實和推動中國文化和文論發展的目的。文藝理論從何而來?如何進行古今對話,實現古今貫通?這是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文藝理論源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實踐。當一定時期的文學經驗凝固下來,轉化為概念、范疇和相關的方法,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的時候,這種理論同時也就獲得了超越時代和民族的價值。中國的古代文論正是這樣。中國古代文論不但有屬于我們民族的東西,還有許多屬于未來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謂當下文學經驗,它還有著自身內在的發展、運作規律和規則?!盷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歷代文論家依據不同的時代課題與人生問題,探討文學創作的經驗,追尋文學的終極意義熔鑄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演變,表現了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方法,以及具有民族傳統和東方特色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我們應該把中國古代文論傳統作為一個重要對象。

二間性意識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多種學科之間、不同種類的文化之間、各個民族或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極為豐富多樣的對話與交流。而在文學實踐中,作者與世界、作者與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也存在著對話與交流。這種對話交流形成了一種主體間性,即“主體一主體”的交互主體性,它包含著主體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協調、相互交流。我們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和尋找的正是這種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現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主體之間的對話、交往關系。主體間性理論不是從主客關系而是從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來規定存在,認為世界不是與我無關的客體,而是與自我一樣的主體。從這一理論出發,來探討文學的主體間性,可以實現方法論上的根本變革。文學的主體間性表明,文藝活動不再是對于社會生活的反映或者認識,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創作活動乃是藝術家與所描繪的對象或者人物之間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動則是讀者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交往活動。文學創作活動表現為作家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作家與生活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分離和對立的關系,而是主體間相互作用和交流對話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體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觀地觀察和認識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體,與其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對話交流關系,“我聽過我的身體進入到那些事物中間去[3_,它們也像肉體化的主體一樣與我共同存在”?!霸谝黄掷铮泻脦状挝矣X得不是我在注視森林。有那么幾天,我覺得是那些樹木在看著我,在對我說話。”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們也曾多次描繪過人與自然的這種相親相融、和諧統一的密切關系。顯然,在藝術家眼里,人與自然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人來源于自然,在本質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間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種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對話交流的關系。事實上,作家在創作中所描繪的從來都不僅僅是事物的客觀屬性,而是自己與事物之間所建立起的這種主體間的對話交流關系,這是與以往我們對于藝術活動總是從主體與客體的相互統一來加以解釋是完全不同的。

文學作為主體間性活動,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轉變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進入了真實的存在。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形象“不僅僅是作者議論所表現的客體,而且是直抒己見的主體”。這個主體不是與我無關,而是與我息息相通的另一個自我。文學活動是自我主體與文學形象間的對話、交流,在這種對話交流中,自我主體以最大的誠摯和最深切的同情對待文學形象,傾聽文學形象的述說;同時自我主體也向文學形象敞開了心扉,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在這里,文學形象與自我主體是同等地位的主體存在,主體之間始終貫徹著平等的對話、交往精神。

藝術接受也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活動,讀者不僅要和作品中所表現的人的世界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對話交往關系。文學不是孤立的個體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產物。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人物是作者創造出來的,它飽含著作者的情感,蘊含著作者的傾向,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自然而然地會發生某種情緒上的反應,或欣喜、或憤怒、或悲哀、或驚駭、或振奮……讀者與作者作為兩個主體,以作品為中介在進行著文學經驗的交流、溝通,從而形成了某種共識。因為,文學經驗不僅僅是個體的,而且是社會的,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如果我們理解了文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我們也就容易理解文學活動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對話活動。

三共生意識

文藝學學科不可能有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真理,也不可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結構。文藝學學科自身的建設,文藝學學科與其它學科的關系,都應當凸現出一種交往對話、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共生共榮的思維。

我們看到,文藝理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曾被當作一元的、絕對的真理,其他的文藝理論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這一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會成為教條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認為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的就是反的,這完全是一種只講對抗不講互動、只講斗爭不講融合的思維模式。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文論就是從西方古典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們的對話交鋒中得到確立并超越的。文藝理論的科學性、指導性,體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藝理論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藝理論。文藝理論中還有許許多多問題,被古人和今人討論著,而當下文學藝術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更是他們不可能涉足,也難以預見的。我們發現,20世紀8O年代以來傳人我國的各種外國的文論學派有許多新的主張與獨特的見解,這是在文藝理論中所看不到的。這些理論的引入,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學科視野,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理論語言,文藝理論也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一元走向了多元,從對立走向了互動。

文藝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一種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話、交往、互動的關系,特別是在當代文藝學學科發展中,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文藝學學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學談文學,文藝學學科總是與哲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藝術學甚至自然科學相聯系。如產生于2O世紀中期以后的當代文化批評,其思想資源除了以外,還包括2O世紀各種文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的成果。近些年來興起的生態批評也是跨學科的。宣揚美學上的形式主義或是學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態批評家的。生態批評特別從科學研究、人文地理、發展心理學、社會人類學、哲學(倫理學、認識論、現象學)、史學、宗教以及性別、種族研究中借鑒闡釋模型。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說明,文藝學學科的知識形態不只是一個學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個既與學科的知識譜系密切相關、又包含和融匯著其他學科的特定的思想、觀念、理論與方法的多元知識系統。

四發展意識

文藝學的生命價值在于它的實踐性、開放性、多元性,從根本上說,它所強調的是一種發展意識。西方文論在發展。2O世紀被稱為“批評的世紀”,這一世紀,西方文論得到了驚人的發展,這種發展態勢表現為:一是流派繁多,數十個文論學派此起彼伏,異?;钴S,遠遠超過了l9世紀西方文論的流派數量;二是批評新潮不斷迭起,交替的頻率越來越快。一般說來,當代西方文論一個流派從創立到衰落不過二三十年,繁榮時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現了名目繁多的文論流派“各領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個流派之間既有尖銳的沖突交鋒,又相互交叉、滲透和吸收,呈現十分復雜的關系,不少文論家同時成為兩個甚至幾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一個流派中也可能同時吸納幾個流派的文論家。正因為這些,2O世紀西方文論才得以繁榮,才得以快速發展。超級秘書網

中國文論也在發展。二三十年代傳人我國的馬列文論,近十多年來吸引我國不少學者注意的文藝心理學、文藝符號學、敘述學、文學本體論、原型批評、文學接受理論等等,它們既使我國傳統文藝理論得到了更新、發展,又拓寬了文藝理論研究的道路,文藝理論出現了交往對話、開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國古代文論的研究,同樣受到新觀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內涵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篇(4)

二、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中強調,讓學生掌握良好的知識獲取技能,這是啟發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為直接的途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要透過各種教學活動的創設以及思考問題的設計給學生的獨立探究提供更多空間,并且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為充分的培養.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參與進來,要隨時留意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當學生的獨立探究遇到瓶頸,或者是學生在思維上出現認知偏差時,教師要及時指出學生的問題,并且要透過合理的引導與啟發讓學生找到正確的思考方式.

三、解題模型的有效建構

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解題模型的建構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同樣非常重要,這也是建構主義理論下應當有的一個教學重點.高中數學中一些復雜程度高且難度大的題目,都可以借助一些經典的數學模型來加以解答.學生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解題模型建構能力,不僅在解題時會非常復雜,解錯題目的可能性也會更大.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借助一些典型問題的講解來深化對于學生解題模型的建構能力的培養.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解題速率與解題準確性,也是學生解題能力與數學素養的一種直觀體現.

篇(5)

過去由于我們對講的藝術注意不夠,不重視講的質量和實效,有時把講變成了“逐句逐句地翻”,學生感到索然寡味,徒然浪費了課堂時間;有時所講的內容教師自己也食而不化,學生聽起來更是吃力;有時隔靴搔癢正是學生已經知道的講的不少,考生想知道的講的不多,所以學生覺得聽不聽都是那么回事。還有的是八股式的說教、標簽式的分析,這樣只能使學生昏昏欲睡。這些教訓我們應該記取,要把講的藝術重視起來,用我們創造性的“講”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

篇(6)

在教育戰線,在從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把教書僅僅當作是謀生的一種手段,從某個角度講,只是名副其實的“教書匠”,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他教書的方式已經僵化,生命力已經停止,死教書把活人教死,而活教書把人教活。但如果將其看作是事業,看作是為之奮斗一生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應該把教學視為一門藝術,掌握了教學藝術的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調動各種教學手段,以大量的信息全方位地作用于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使學生接受知識變得相對容易、相對輕松;同時,精湛的教學藝術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品德、知識、技能、智力、個性和審美等諸方面的發展。因此,重視教師的教學藝術,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推動學生不斷向新的目標邁進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學藝術值得去鉆研、去探索、去創新。

如何提高教學藝術?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必須有五個“一”基本功

五個基本功即是:普通話,好板書,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師有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天天保養一個好嗓子,在聽覺上給學生以美感。教師有好板書,在視覺上給學生以美感。再加上教師有好口才,好文章,徐徐道來,娓娓動聽,就能吸引學生,使學生聽你的課是享受。好方法就是通過鉆研各種教法,發揮自己優勢,形成自己特色,這樣教學法就活起來了。

二、教師必須是德才兼備的引路人

教師是五種角色兼具的人,即是歷史文化的傳播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學生心理的保健醫生,畢業事業的引路人,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因此教師是社會的重要角色。有人說過:“你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你自己首先應成為什么樣的人?!备实卣f:“教師是學生最好的課本?!币虼说虏偶鎮涫墙處煹幕舅刭|,是提高教學藝術的基本保證。

三、教師必須擁有淵博的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有所創新,就必須擁有該學科的淵博知識,必須具有“一桶水對付一碗水”的本領,才能厚積薄發游刃有余。教師如果有了淵博的學識,教學就有了源泉。實踐證明,教師“授業解惑”的職能決定了教師不但必須具有廣博的學科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應該努力學習,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這不是一件容易達到的事情,雖然許多教師為科班出身,但所學未必精到,有的教師表面看來知識游刃有余,實則淺薄寒傖,學生很難從其身上體會到教師應有的文化底蘊,而教師也難于以識服人。因此,教師能夠通曉學科知識、拓展知識面、發掘知識淵藪,真正成為讓學生佩服的教師,才是教師必備的重要素質。

學識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力量源泉,教學藝術則是達到教育目的的具體途徑。光有淵博的知識,如果沒有精湛的教學技藝,也是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

四、教師必須研究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效果

研究教學規律,即指研究教學內容的規律、教學方法上的規律和認知上的規律等。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學生普遍易于接受的規律是從具體到一般,即從感性到理性。當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新的趨向和熱點,對此,筆者認為,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很強,教師必須從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邏輯的連貫性、積極的創造性角度出發研究教學、鉆研教學。例如,將書上的知識進行重組,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具體化等。這樣使學生既學得具體、輕松,教師也教得愉悅,從而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互動。五、教師必須把情感融入到教學過程中

憤怒出詩人,激情見水平。情感之于教學,猶如能源之于發動機。把情感貫穿整個課堂,融入“精,氣,神”,即精力充沛,氣勢旺盛和神采飛揚,就會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動力作用,而且能起到消除疲勞、激發創造力的作用。充滿感情的教與學,在很大程度上使主體樂此不疲,而且思維敏捷,并富有創造性。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又應該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沒有教師的情感就很難激發學生對知識、對真理的渴望與追求。教師的情感首先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愛,這種愛可以融化學生心中的“冰塊”,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成為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和紐帶,更是教師搞好教學的原動力;否則,教師搞好教學就是紙上談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于發揮情感的作用,即為學生營造愉快、和諧、合作、輕松的學習氛圍,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努力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教師充滿激情的講授,使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都能品嘗取得進步的快樂。

六、教師必須把新的、正確的思想和理念貫徹到教學中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教學也如此?!敖逃薪谭ǎ虩o定法”,教學對象因時代不同、生源不同而有諸多

差異,教學方法也不能一層不變。教師在教學藝術的研究中,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淺層次上,這就要求教師竭盡所能,努力探究教學技法,以實現教學的真正高效。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思想、新的理論層出不窮,教師不能死守教材吃老本,而應該樂于接受新事物,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新上“與日俱進”。

七、教師必須以學生為學的主體

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鼓勵學生去探索、去實踐。只有這樣,學生的知識才學得牢固,積極思維興趣才濃厚。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推動學生不斷向新的目標邁進。具有精湛教學藝術的教師的講課能直接震撼學生的心靈,以其生動、形象的語言,優雅、親切的姿態,熾熱、動人的情感,清楚、漂亮的板書,準確、恰當的講評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以激勵學生求實、求真、求善、求美。

八、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求知。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預先估計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如,可能遺忘的知識點、上次教學沒有聽懂的地方、或是難度較大的課題等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具有精湛教學藝術的教師能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全面地運用教學原則,恰當地進行教學評價,從而及時地獲取反饋信息,有效地調控教學過程。

九、教師必須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數學教學為例。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數學學習的“再創造”要求比其它學科高,致使數學教學必須更加強調形象性。這就要求數學教師不僅善于運用嚴密的邏輯武器,而且還善于運用生動、鮮明、具體的形象法寶,通過直觀性語言和感性化材料的輔助來展開數學問題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從具體可感的形象中,把理論與形象融為一體,完成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數學應該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借助于比喻、類比、模擬、描繪等藝術手法,給學生以感性認識,使學生形成生動的表象或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掌握難以理解的抽象原理、概念、公式和定理等。如在教學過程中故意制造懸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好奇心。比如在《高等數學》級數一章引言中,筆者引入藝諾悖論——“兔子永遠追不上烏龜”,內容是:烏龜在點B處向右行走,兔子在A處向右追烏龜,兔子比烏龜的速度快得多,當兔子從A移到B時,烏龜從B已移到C,當兔子從B移到C時,烏龜已到D……其結果是,烏龜始終跑在兔子前面。這一事例很簡單,但又確實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級數這一章內容的興趣。

Α————Β——C—D———

十、教師必須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

仍以數學教學為例,對于講授《高等數學》,許多教師認為不能離開傳統的“黑板”方式,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的優勢已越來越明顯。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教學過程,而且能使課堂由靜變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眾人聽的”的傳統教法。如傳統教學手段只能提供靜止的畫面,對運動、抽象的畫面或過程則難以表現。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不容置疑,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數學課堂教學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龍,多媒體技術在輔助數學教學中可稱之為點“睛”之筆,可以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不過,筆者認為,有些問題應引起重視。如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先進手段但非必要手段,如果有的教師不能正確處理傳統教學手段與先進教學手段的關系,而在多媒體輔助手段的使用上花過多功夫,不能深入審視教學過程,缺少進一步的反思,就會致使真理與謬誤并存。因此,在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應做到大氣而不俗氣,到位而不越位,自然而不死板,讓多媒體教學技術真正有用武之地。

篇(7)

這里,在概念內涵上我們首先要把這里所說的“先鋒意識”同西方的先鋒派藝術及其理論區別開來。自本世紀初以來先鋒派崇尚者及實踐者們盡管所持具體觀點各異,哲學流派背景錯落紛雜,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義、現象學甚至老莊哲學等都被其所采攜,但在求奇索怪這一層面上卻殊途同歸。雖然不能否認在某些藝術領域內確有出色的專門家的存在,但一般來說,對一切傳統模式的極端反叛構成了他們“獨創性”的主要藝術趣味,從總體上看類似迪尚把小便池以《噴泉》命名后提交藝術博物館要求展出的行為也就基本上反映了該藝術思潮的藝術追求。毫無疑問,這種具有強烈消解色彩的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藝術實踐和理論當然不會成為我們散發清新朝氣的嶄新藝術學的催化劑,不論從外表還是內里都無法看出兩者有太多相接近的地方。我們所說的“先鋒意識”,指的是主體在理論施事前在大腦中所孕育的一種運動的積極的充分的能動的觀念,它包含豐富的潛意識和顯意識內容,并深刻地在整個理論思維生長過程中發生著影響。顯然,這更接近“先鋒”一詞的原始意義,而在電視劇藝術學理論建構前和建構中做為一種認知態度的存在它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為什么要擁有這種“先鋒意識”呢?在眾多考察視角之中,我們可以選取兩個有代表性的向度來審視:一是從電視劇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與文化環境變遷的運動關系來看;二是從電視劇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與當前大文化條件下其它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的關系來看。

必須承認,雖然與整個宇宙時空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十分短促,但人類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確已取得了巨大成績。這一過程不僅仍在蓬勃地繼續著,而且在量的積累上也越來越是以一種加速度的方式來完成的。進入20世紀以來,原來需用千年百年才發生較大流變的諸多傳統文化模式受到了革命性沖擊,發韌于歐洲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生革命循環模式已經可以用幾十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來完成一個更新周期了。在人類文化模式遽變的狀態下,包括傳統藝術及文藝理論在內的所有人文現象都毫無例外地重新受到了現實的拷問以求證其文化生存權力。幸運的是,以現代自然科學成果為物理基礎的電視藝術(含電視劇藝術)在新的大眾文化角逐中不僅沒有落得下風,反而取得了不俗的話語權力。而在這種新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電視劇藝術理論建構之所以要有一種先鋒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并不由它自己所決定,在更深的層面上是生產力水平擴張到一定程度后對其表層文化形態的必然要求。這是因為,包括哲學、美學、文化學等等在內的全部人類精神產品以及復雜多變的人類文化現象無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基礎之上而存在的。恩格斯說:“在從笛卡爾到黑格爾和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象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彪娨晞∷囆g實踐及其理論是文化嬗變的產物,而文化嬗變又根本上是受生產力的推動才得以進行的。因此,在繽紛的藝術部落中由于先鋒性生產力因素的介入而獲得多種優勢從而兼具傳統文化、工業文化和科技文化屬性的電視劇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具有一種內涵豐富的先鋒意識就不僅是其理論本身的要求,也是它所存在的環境對它的必然規定。

橫向地看,電視劇藝術學建構對“先鋒意識”的要求在與其它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的相較中會有一個更為清晰的把握。我們知道,人類龐大的藝術殿堂中珍藏著無數瑰寶,有的歷史極為悠遠,從原始社會綿延至今,如歌詠、舞蹈;有的在早期藝術形態發育并不充分,后隨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進一步從社會實踐中分離出來,如書法、篆刻;有的本來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伴隨著人類新的物質產品和技術手段的產生而產生的,如電影、電視。無疑,在這個藝術大家族里,電視藝術是誕生較晚但卻發展最快的一個。它所具有的文化先鋒色彩不僅在與音樂、舞蹈、繪畫、書法、戲劇、雕塑、建筑等傳統藝術相比時可以直接地感覺得到,而且從技術支持層面上看同與其相差不大的電影藝術、電腦藝術以及其它融入更多新科技因素的藝術相比,從目前看它仍然擁有領先一步的受眾認同感。這一地位的取得不是偶然的,從根本上說是由于電視本體對作為當代社會群體主體的“人”的更勝一籌的適應能力決定的。作為電視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電視劇藝術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十分明顯,其藝術實踐同姊妹藝術電影或者其它藝術形態相比在先鋒性內容上也要更特殊一些。以綜合藝術面貌出現的電視劇從接受視角看比傳統的電影方式有著獲取更便利、選擇方式更靈活和審美持續時間更長等一系列新特點,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是一種幾乎集中了所有傳統藝術樣式于一身的現代藝術體裁。電視劇的創造過程得到了戲劇、音樂、美術、攝影等藝術因素的積極介入,而每一藝術樣式自身亦處于時刻運動狀態之中。這樣,不斷變化著的其它藝術動態便會在電視劇的生產中體現出來,電視劇藝術本體亦醞釀了更多的先鋒意識生長點,而這同時也就必然提高了電視劇藝術學構造理論神經的反應能力。

那么,電視劇藝術學建構在文化嬗變中的先鋒意識都有哪些內容呢?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把握:

一、整體把握的自覺性。

這里所說的整體把握包括兩部分:一是把電視劇藝術學與其生長的文化環境做為一個緊密整體來把握;一是把電視劇藝術學內部眾多組成因素做為一個有機整體來把握。電視劇藝術學所生長的文化環境是一個隨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的復雜組織體,電視劇藝術學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在這個環境中任何其它成分的改變都會或多或少地對電視劇本體的衍變脈絡發生影響。同時,電視劇本體也處于一種由許多藝術因素和非藝術因素所共同組成的極具綜合性的交融狀態,其組成因素的任何變動亦會為電視劇藝術學理論提供新的切入點。電視劇的外部因素構成了電視劇文化的大環境,其內部各要素則構成了電視劇文化的小環境,不論對大環境還是小環境都必須用整體的眼光對待之。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整體眼光必須是在充分自覺的基礎上所施為的??梢哉f,能否自覺地運用不同方法對電視劇實踐做整體的分析和梳理是電視劇藝術理論最終能否全面而扎實地建立起來的一個重要保證。

二、聯系實踐的敏銳性。

電視劇是一項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事業,簡單停留在純文本層面上是不能夠對其有太多助益的。而理論的特點是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易于走近它的書面性內容循環,正如電視文藝理論家曾慶瑞先生指出的:“人文社會科學,包括藝術科學,在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的時候,容易封閉自足,容易滿足于自我欣賞,而脫離實踐,不少的學科都有這樣的教訓?!痹谒囆g實踐中,電視劇與其它藝術相比起來的綜合特征十分明顯,它的實踐內容也更為豐富,這就必然要求電視劇的藝術理論要更緊密地聯系實踐。我們不僅在考察電視劇的藝術本質、藝術哲學、藝術史等宏觀內容時隨時要以實踐做為立論行文的根本,而且在探求諸如電視劇藝術創作、藝術接受、藝術管理等應用行為突出的電視劇本體形態時更要強化一種敏銳的實踐觀念。對電視劇理論工作者來說只有具備了有著靈敏的實踐感應度的理論觸角,才能真正為電視劇藝術學大廈的崛起做出大的貢獻。

三、文化適應的主動性。

在科學技術和物質創造都取得巨大進步的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被改變。如前文所述,在新的人類文化條件下所有人文現象都要受到現實的重新拷問以求證其話語權力,歷史將迫使種種藝術形態為其存在的理由注入新的規定性,如果藝術不能合理地調整自身對一定時代和社會的適應狀態,那它就會隨時處于可能被淘汰的危機之中,這就是說,藝術本體應該有主動更新價值取向的能力,不應成為一成不變的教條。在藝術文化和信息文化的歷史新背景下保持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穩定和提高的關鍵就在于能否用主動而不是被動的思維去適應文化的流變過程。在文化適應上的消極被動心態是殊為有害的,不少所謂“不景氣”的藝術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由于環境的變遷等外力因素使其容光不再,實際上從深層看相當大程度上是該藝術模式對環境的主動適應性較差造成的。電視劇藝術從目前看無疑是在文藝實踐中較為出色的弄潮者,但不可忘掉的是,電視劇理論時刻要懷有一種文化競爭者的危機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未來可能出現的網絡劇時代以一個建設者而不是一個迷惘者的角色出現。

四、貼近大眾的積極性。

與文化適應相伴,電視劇藝術學還要特別注意明確其同廣大受眾之間正確的關系。電視劇的大眾文化屬性是我們在討論電視劇藝術學種種屬性時須臾不能被忘記的??梢哉f,如果不是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生力軍而昭顯于當世,電視劇是不可能有著如現在一般旺盛的生命力的。在理論施事中切勿把這項鮮活的理論形態搞成一種只為“精英”們所瞻閱的書齋文本,在這方面理論界的教訓是不少的,特別是在許多人文科學理論的闡釋方面,有相當多的理論被搞成了邏輯水平不高但又艱澀費解不知所云的半成品。電視劇與廣大受眾貼近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作品的接受價值的高低,而電視劇理論對大眾文化切入程度的深淺又直接影響到了電視劇藝術實踐正確的方向感的樹立。電視劇藝術理論積極地投入到大眾文化氛圍之中去,不僅可以了解社會受眾對電視劇藝術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水平,而且又可以捕捉社會心理對藝術生產的新的審美需求,從而得到豐富的文化給養。

篇(8)

2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缺少團隊合作的精神

在獨立學院中的90后的藝術類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并且家里的物質條件是比較優越的,從小到大養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缺少對集體榮譽感的追求,大部分學生都不服從老師的統一管理,因為專業的需要,每個學生都必須要配置電腦,導致大部分的學生更是將時間花費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更少的去參加集體的活動,這樣不但不利于個人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也讓人際關系變得更加的淡薄。

3對于將心理契約引入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3.1心理契約可以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管理制度起到補充的作用。心理契約可以加強獨立學院在柔性管理方面的推動,獨立學院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現行的一些法律法規,制定出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但是對于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學校在剛性的制度方面是不能夠得以適應的,在現代這些獨立學院只有不斷的對學生的需求多方位的了解后,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使學生在自我價值的實現方面得以實現,才能使其與學校間構件有效的心理契約,以此來促進學校的柔性的管理的制度的發展。4.2心理契約可以降低獨立學院對90后藝術類學生的管理難度。心理契約有助于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調節,降低學生對管理者的敵意,加強對學校的管理者的認識,在管理者與藝術類大學生之間建立平等的平臺,在心理上降低以往大學生對管理者的反感,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以及信任程度,這種無形的契約構建了一種和諧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將自己視為學校的主體,同時學校也將學生的需求作為主觀的工作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方面的工作效率。

3.3能夠適應獨立學院的藝術類的大學生的個性需求的滿足。當代的獨立學院的90后的藝術類大學生,都是有著比較強烈的獨立意識的,他們更加的追求在平等自尊以及自我發展方面的意識,因此他們經常被當作異類,受到老師的歧視,以及不理解,因而他們更加的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尤其是一視同仁的對待,通常比較反感外界所施加的強迫,尤其是一些所謂的說教就更是抵觸,這種不是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手段,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代獨立學院的90后的藝術類的大學生,在自身的特點方面的發展的需求了,但是這種基于心理契約理論下的大學生管理工作,就完全是在雙方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從根本上的化解了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的教育管理工作環境。

篇(9)

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首先要著眼于國外和國內教育發展的宏觀形勢,借鑒國外私立大學發展模式和經驗,參照全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公辦高校、高職院校和民辦院校的實際情況,分析其現狀,預測其發展趨勢,以掌握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培養定位。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把握以下四方面內容:一是與國外私立大學密切接觸,學習他們的辦學經驗,結合我國特有的國情,為我所用;二是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確定哪種人才是最為緊缺的;三是獨立學院本身的辦學條件和主要優勢,認清獨立學院能給學生提供什么樣的教育,為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四是銳意求變,銳意求新,極力避免趨同,以獨立學院培養的特色人才去填補人才市場的空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隨時變化的,各校的辦學條件和優勢不盡相同,緊緊抓住社會人才需求和本學院優勢的交匯點,這是獨立學院的最佳定位。所以,根據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要從內、外部基本規律去進行考察。從內部分析,既要根據獨立學院自身的資源狀況,又要根據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特點;從外部分析,既要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又要根據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

(一)國家教育制度與政策層面中的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

現階段,獨立學院如何選擇人才培養定位固然取決于自身的實際情況,但更多受制于政府的教育制度與政策。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管理主要受政府部門出臺的教育制度與政策來規制,因此,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國家制度與政策對于獨立學院本身發展定位的指導。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要基于國家與政府層面的需求,這種人才培養定位的指導主要是基于宏觀的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類型、人才培養層次,而不是指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等。進行三本教育,應由獨立學院根據自身實力和潛力來作出決定。

(二)社會經濟發展等市場因素對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的影響

獨立學院要生存和發展,其人才培養定位必須基于市場的需求。高等學校的定位不是高低層次的定位,而是依據人才培養的職能來定位的。獨立學院大多培養的是偏應用型的人才,它的發展與市場有著天然的緊密關系。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時代,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必須基于就業市場和生源市場的雙重需求,并反映到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科類、規格、素質、修養和特長等方面。民辦高等教育面向市場首先必須獲得生源市場,而學生、家長在當前的市場就業環境下必然會顧及今后的就業,所以這是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中必須著重考慮的一個面向市場的關系鏈。而合理的面向市場的人才培養定位能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壯大與特色形成,過于探求不切實際的高層次或者市場已經趨于飽和的人才培養則可能導致學校本身發展的緩慢、停滯,甚至倒退。

(三)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選擇必須適應自身的發展特點

獨立學院自身的發展定位有著內部環境的制約,在人才培養的目標選擇上也同樣受制于獨立學院自身的實際條件,如自身的資源投入狀況、師資隊伍、教學設備資源、管理體制、圖書資料、科學研究、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等,也即是人、財、物、時間、空間等資源因素的綜合狀況。這些不同于我國的公辦高校,有著獨立學院自身的特點。

1、民辦高等教育恢復發展才20多年,獨立學院本科教育發展時間也就10多年時間,其辦學經驗、辦學條件、辦學水平、辦學特色、教學質量等方面與公辦高校相比較差距仍然很大。獨立學院教育資源的投入與水平的提升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人才培養更是。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獨立學院的發展與水平提升必然要經過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無論是教學、科研、設備儀器等“硬件”資源的建設,還是師資隊伍、專業課程等“軟件”資源的建設,獨立學院都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2、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獨立學院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聘請母校(校本部)在職教師來獨立學院進行管理與教學;二是聘請公辦高校的退休教師來授課;三是聘請業界人士前來兼職教學;四是自有師資隊伍,這里面大多數是高校剛剛畢業的研究生。從師資隊伍結構上分析:一是高學歷、高職稱的比例偏小,而低學歷、低職稱的比例偏高;二是師資年齡成兩極分化,一邊是60歲以上身體狀態不好的退休老教師,一邊是剛剛畢業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的青年研究生;三是兼職隊伍往往帶來師資隊伍結構的不穩定性。獨立學院在教學與科研梯隊的形成上存在很多的困難,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等往往需要學校進一步引進和加快培養。

3、生源特征上分析,獨立學院的學生是本科第三批次生源,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公辦高校的生源相比偏低,這些學生很大程度上不適應從事“高、精、尖”的科學研究工作,而更適應于從事能夠發揮其特長的知識與技術相結合的應用方面工作。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因材施教,這是人才培養定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4、獨立學院的自身特點。由于獨立學院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比公辦高校更適應市場變化,更能夠有效利用社會上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并優化組合,揚長避短,走特色發展之路,有所為,有所不為。為此,獨立學院應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優勢,貼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緊跟市場需求,辦出特點,并在課程建設、學科建設、學校發展等方面真正形成人才培養特色,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優勢,拓展品牌和特色的社會效應。綜上所述,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必須適應獨立學院的基本特點,適應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在定位過程中應認真分析自身的發展歷程、學校資源、師資隊伍結構特征、生源狀況以及自身的特點等情況,以便對人才培養目標做出科學、合理的定位。

二、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

教育部早在2003年頒布的《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創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應主要面向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努力創造條件加快發展社會和人力資源市場急需的專業。”藝術設計是一門偏重于造型藝術,強調審美意識、創新能力、品味格調、素質涵養的應用型專業,其教學內容和社會實踐結合非常密切。

(一)、藝術設計專業特點

1、學生高考成績相對不高,文化素質相對較差。當前,受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而使高中階段的教育帶有了明顯急功近利的性質,許多學生與家長都認為學習美術是升學的捷徑,高中老師也鼓動文化課成績不好的同學“半道出家”,紛紛報考藝術設計類專業;加之近些年高校急劇擴招,造成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校生文化基礎薄,美術基礎也不扎實。

2、實踐性強。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產品設計等都是以實踐為主的,能迅速服務于市場經濟的專業門類。從課程看,書籍設計、海報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等均是講究實操性的課程門類。無論哪個層次的高等教育單位,都無法回避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特征。

3、培養過程相對復雜。藝術設計專業學習具有學習資料的具象性;其知識更新速度快、前瞻性強;專業活動具有創造性;專業創作與社會經濟聯系密切等特點。

4、廣闊的就業空間和良好的就業前景。藝術設計專業涵蓋平面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等門類,它服務于人類衣食住行,美化衣食住行,提高人類生活品質。

(二)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特點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高等學校與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民間資本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性質介于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之間。一方面,籌辦獨立學院的門檻比民辦院校高;另一方面,獨立學院辦學資源和經驗與公辦院校還有很大差距。在這樣的背景下,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必然有其鮮明的特點。

1、專業的實踐性和獨立學院的應用人才培養定位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藝術設計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藝術門類,設計的目的是服務于市場經濟,設計的過程離不開實踐環節,設計的效果由客戶和消費者檢驗。國家和教育部對于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是: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設置專業,主要為地方和區域社會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開了藝術設計專業,原因正是該專業內在的實踐性質可以很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有契合了國家和教育部的要求。

2、與其他院校相比:美術學院的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目標定位以本校長期積聚的美術基礎為依托,強調個性化教育特色;師范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目標定位以其人文教育的優良環境為依托,強調素質教育特色;綜合性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目標定位以綜合性學科為依托,強調跨學科交叉型人才教育特色;而理工院校特別是地方工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目標定位則以其強勢的理工背景為依托,強調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教育特色。獨立學院的藝術設計專業應強調其應用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獨立學院學生特點

獨立學院學生的自身有其優缺點,其優點恰巧是藝術設計專業需要的素質基礎和能力基礎。我們應揚長避短,多鼓勵,加強引導。

1、重視專業創作,忽視文化學習。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理論學習習慣不好,偏科現象嚴重,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較差,對公共課和理論課缺乏興趣;但對創作實踐有濃厚的熱情,創新能力較強。盡管學生繪畫基礎并不比其他層次高校差別太多,但其較差的文化素質和學習習慣給獨立學院的教學和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2、學生不適應灌輸式的教育,喜歡老師的鼓勵和積極引導。文化成績不高,導致學生缺乏自信心,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內外采用講授、演示、調查與分析等各種綜合手段進行教學,以鼓勵為主要方式,減輕學生壓力,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

3、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豐富的想象力。獨立學院學生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從小所受的教育和影響相對良好,體現在學生身上是:思維活躍,見識廣,想法比較多,對社會各方面的認識也相對較深,人際交往和動手能力強。

三、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基本要求+特色”

培養具有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專業創作技能,能獨立完成設計調研、設計策劃、設計制作、設計管理,會熟練地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且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創新型、應用型、有特色的高級專門人才。這是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有的的基本定位,但具體內容因學院而異。

(一)、母體和資源優勢對人才培養特色的影響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要求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品行、精神,掌握藝術設計理論知識、設計方法和專業技能的,強化動手實踐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能夠從事設計策劃、創意、實施、制作、工程、管理、經營等工作的,適應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需要的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培養要求面向電視臺、報社、設計公司、文化傳播機構等單位,培養具有寬廣的人文社科理論基礎,掌握藝術理論、設計原理、設計表達和實踐技能,精通設計軟件,能夠從事藝術設計的策劃、實施、制作與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高級專門人才。鄭州輕工業學院伊斯頓美術學院通過多門主干課程的教學,與俄羅斯及西亞開展國際合作,采用交互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全面掌握藝術設計的專業知識,培養能夠從事相應設計門類的高級專門人才。從這幾個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不難看出: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創新與實踐能力都是各個學校的基本要求,但其特色各不相同。獨立學院依托母體和資源優勢,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特色進行了強調: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注重藝術素養和道德品行的培養,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側重藝術設計專業與傳媒產業的構建,鄭州輕工業學院伊斯頓美術學院強調區位的國際合作辦學。藝術設計專業放在不同特色的獨立學院,其背景就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形成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鮮明特色。

(二)、課程體系與內容上的定位特色

獨立學院可以按照“基本要求+特色”模式,塑造課程特色,鞏固特定的辦學優勢,形成自身強項,樹立與眾不同的品牌形象。獨立學院需要對藝術設計專業培養計劃、課程體系進行整體規劃、精心設計。特色可從專業方向設置、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特別是實踐教學環節動腦筋。專業培養計劃及課程結構體系的革新最終須落實到具有創新意識并符合設計發展規律的特色課程上。目前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應用性強的課程不多。如平面設計課程,在課堂上反復強調字體、版式、色彩、圖片的唯美表現,而對廣告理論、投放媒體、消費調查、受眾心理、廣告效果反饋等重要內容提及甚少,完全可以根據應用性人才市場對人才素質的需求增加“談判技巧”、“比稿技術”等對學生有直接幫助的課程和內容。傳統的素描、色彩、三大構成等課程也要進行重新設計整合。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為例做具體分析。該校該專業將課程分為A、B、C類。A類為公共基礎課程,包含政治、英語、計算機、體育等。B類為專業核心課程,包含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過程、創新思維以及主要設計門類課程。C類再細分為C1、C2、C3三種,其中C1為專業系統課程,如素描、色彩、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支撐C1的專業基礎課程,有很強的系統性;C2為專業拓展課程,如中國書畫、雕塑、攝影等能起到拓展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相關課程;C3為公共選修課程,由學生在全校范圍內結合自己愛好和特別需求任選,如語言表達藝術、經典影視賞析、導演藝術基礎等。除此以外,該校還將寒暑假設置成小學期,由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在假期完成專業考察、見習和實習,密切與業界的聯系,增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應用性。

篇(10)

【正文】

影視藝術教育是當代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成為新時期中國高校本科教育與時俱進的一個側面和縮影。隨著高校專業的社會化、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影視藝術專業在全國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綜觀中國影視藝術教育的現狀,其發展進程中的問題,伴隨著“火熱”的影視藝術教育也越來越顯突出,促使影視教育者去分析“火熱”的影視藝術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癥”,去探尋影視藝術教育本質和教學規律,去思考影視藝術教育和教學的未來模式。因為,今天的影視教育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下一個時期中國影視娛樂和影視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國高校的影視藝術教育,探尋影視教學的規律,建構影視藝術教學模式,是影視藝術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課題。

一現狀分析

中國的影視藝術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內迅猛發展,影視藝術專業迅速擴容,創辦影視專業的院校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從重點綜合性大學到一般普通院校,從影視專業性院校到大多數院校遍地開花。影視藝術專業已成為各個高校的“香餑餑”?!案骷壐黝悓W校都借助各種形式介入影視教育的領地,不管原有學校基礎如何,特性怎樣,都似乎響應時代潮流建設影視專業?!盵1]這種格局的出現,與時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觀念的解放、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在這種現象與社會“關聯”的背后,有著教育產業化、辦學主體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驅動。影視藝術專業屬應用型學科,進入“門檻”不高、教學設備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礎性師資轉型相對較快;同時,開設影視藝術專業生源多、收費高,更多的是迎合辦學主體“功利”性的追求和緣于經濟利益的刺激。在這種背景下掀起的影視藝術教育的大潮,必然會出現“經營粗放”、“教學泛化”、“人才檔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等弊端。認真分析當前中國影視藝術教育和影視教學的客觀現狀,其帶有共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有規模,但缺師資

現在創辦影視藝術教育的大學與院校,很大一部分是從2000年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大眾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隨藝術教育和影視教育的大潮應運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視藝術教育和兼容跨類的新聞、傳播專業一起,使影視專業的人才培養走上了規模發展的快車道,它以一種不可遏制的勢頭進行著規?;臄U展。許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學院、中文系、新聞系和公共基礎部的部分專業和師資與影視相嫁接,創辦出廣播電視新聞、影視廣告、影視美術、影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攝影攝像、動畫、播音主持、錄音藝術、影視表演、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等多種影視專業。影視藝術專業的規模急劇擴張,影視藝術專業的師資很大一部分在邊教邊學中由大文科專業轉向過來,師資隊伍的影視專業理論素養和實際創作積累相對缺乏,部分師資在影視方面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在電視理論的學養和電視創作實踐方面的積累)不很豐厚,許多教師在影視專業教學中照本宣科、缺乏時代感和系統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視專業創作的經驗,有的院校的專業教學點甚至沒有一個接受過影視藝術學歷教育或乏有從事過影視創作實踐的教學師資。有的院校的專業教學點大量聘用一線的編導和記者作為影視教學專業課的主要師資,雖然這部分師資往往以經驗和體會補充了教學的內容,但缺乏電視的系統性理論基礎、很難把體會和經驗上升到學理層面,同時在教學時間上也不能給予充分的保證。因此,影視專業的規模和數量的擴展與影視藝術專業的師資尤其是“雙師型”師資的奇缺,成為當前影視藝術教育的第一個大問題。

(二)有數量,但缺質量

上一篇: 環藝專業實習個人總結 下一篇: 安全生產與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 | 在线波多野结衣绝顶高潮抖动 | 色婷婷七月综合丁香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 日韩精品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