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7: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八年級知識點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形態結構
呼吸
取食
運動
代表生物
腔腸
動物
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
無專門呼吸器官
通過刺細胞捕食獵物
通過固著在水草等物體上,很少運動
水母、水螅、海葵、海蜇、珊瑚蟲
扁形
動物
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
無專門呼吸器官,體內寄生種類無氧呼吸
渦蟲咽可伸出體外進行取食,寄生種類吸食寄主的營養
渦蟲常藏身于石塊下面,不大運動
蝸蟲、血吸蟲、
絳蟲、華支睪吸蟲
線形
動物
身體細長,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
無專門呼吸器官,體內寄生種類進行無氧呼吸
寄生種類吸食寄主的營養
只能靠身體彎曲和伸展緩慢地蠕動
蛔蟲、線蟲、蟯蟲、鉤蟲、絲蟲
環節
動物
身體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體節組成
無專門呼吸器官,通過體表進行呼吸
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
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蚯蚓、沙蠶、蛭(螞蝗)
軟體
動物
身體柔軟,體表有外套膜,大多有貝殼
水生種類用鰓呼吸,陸生種類用肺呼吸
雙殼類通過入水管和出水管獲取水中的食物顆粒
大多通過足運動
蝸牛、烏賊、河蚌、釘螺、扇貝、文蛤、鮑魚、章魚、魷魚、墨魚
節肢
動物
體表有堅韌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水生用鰓呼吸,昆蟲用氣管呼吸
通過口器取食
昆蟲大多能跳躍,也能飛行
蝦、蟹、蜈蚣、蜘蛛、蝗蟲、蚊、蝴蝶、蠶、蜜蜂、蟋蟀
二、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的特征比較
形態結構
呼吸
運動
生殖
體溫
代表生物
魚
體表常有鱗片覆蓋
用鰓呼吸
游泳
卵生
變溫
鱔魚、草魚、帶魚、鯊魚
兩棲
動物
皮膚裸露,能分泌粘液
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皮膚呼吸
游泳、跳躍、爬行
青蛙、蟾蜍、大鯢、蠑螈
爬行
動物
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
用肺呼吸
用四肢爬行
龜、鱉、蛇、蜥蜴、恐龍、避役
鳥
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
用肺呼吸,氣囊輔助呼吸
飛行、行走
恒溫
家鴿、雞、鴨、鵝、麻雀、啄木鳥、貓頭鷹等
哺乳
動物
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之分
用肺呼吸
跳躍、行走等
胎生
兔、馬、獼猴、猩猩、大象、鯨、海豚、海豹、海象、蝙蝠
三、生物特征的進化趨勢
1.對稱:無對稱輻射對稱兩側對稱
2.胚層:單細胞單細胞層二胚層三胚層
3.體節:不分節分節
4.骨骼:無脊柱有脊柱
5.體溫:變溫恒溫
6.生殖: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卵生胎生)
7.呼吸: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通過體表呼吸)具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如鰓、肺、氣管等)
第二章
動物的行為和運動
1、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先天性行為:凡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就是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如幼袋鼠爬向母袋鼠的育兒袋、小鳥喂魚,蜜蜂采蜜,蜘蛛結網、鳥類遷徙等
(2)學習行為: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如:蚯蚓走“T”字迷宮;大山雀偷飲牛奶;成年黑猩猩取香蕉等。
2、社群行為及實例
(1)群體的組織:群體內的成員有的不同職能。如:白蟻、蜜蜂的群體、狒狒等
(2)通訊: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它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通訊。
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都能夠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如:蜜蜂的圓形舞和“8”字擺尾舞,表示距離和方向;螞蟻能夠利用它的分泌物來標志路線;鳥類的鳴聲起著傳遞信息。
3、動物的運動
(1)運動系統組成及功能
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構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構成。
骨一一杠桿作用
關節一一支點作用
骨骼肌一一連結和動力作用
(2)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完成各種動作
當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興奮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骨、關節和肌肉的正確連接屈肘和伸肘動作過程示意圖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3)關節
右圖是哺乳動物關節模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寫出代號的名稱①_關節頭
②__關節囊_
③_關節腔__
④__關節窩__
⑤_關節軟骨
(2)
③內有__滑液___
,作用是__減少摩擦____
⑤的作用是___緩沖震動__
(3)
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如果過于劇烈就很容易脫臼。脫臼是指結構①
關節頭
從
結構④
關節窩
中脫出。①
和
④
共同組成關節面。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動物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1)生態平衡:是指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2)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動物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對于維持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濫殺動物)
2、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3、動物能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4、某些動物對植物有害:如蝗蟲會危害禾本科植物,蚜蟲會吮吸植物的汁液。
5、動物與仿生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如用瓢蟲控制棉蚜數量。主要方法有: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
仿生:科學家通過對動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動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就是仿生。如:雷達與蝙蝠、長頸鹿與宇航服、螢火蟲與冷光燈、龜甲與薄殼建筑。
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
1、菌落: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饅頭上長出的一個個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2、細菌菌落與真菌菌落的區別是:
大小
形態
顏色
細菌
小
表面或粗糙干燥或光滑粘稠
無色或黃白色
真菌
大
絨毛狀、絮狀、蜘蛛網狀
紅、褐、綠、黑等
3、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方法:配制培養基
高溫滅菌
冷卻接種
恒溫培養。
高溫滅菌的目的是:殺死培養皿和培養基內原有的菌。
接種前冷卻的目的是:以免高溫殺死要接種的菌。
4、細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條件是:
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有機物。有的細菌并不需要氧,這樣的菌叫做厭氧菌(如乳酸菌、破傷風桿菌)。
5、發現細菌的是列文虎克。“微生物學之父”是巴斯德,他通過“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他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
6、細菌:
(1)觀察工具:個體十分小,必須用高倍顯微鏡或者電鏡觀察。
(2)根據形態分為:球菌、桿菌、螺旋菌。細菌都是單細胞的。
(3)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特殊結構:鞭毛(運動)和莢膜(保護)。
(4)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這樣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5)營養方式:其體內沒有葉綠體,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大多數是異養。
(6)生殖: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
(7)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①分裂生殖②利用芽孢度過不良時期③個體微小易擴散。細菌會形成休眠體芽孢度過不良環境。所以我們平時的殺菌應該以殺死芽孢為原則。
7、常見真菌:多細胞真菌:大型真菌(蘑菇)、霉菌;
單細胞真菌:酵母菌。
8、真菌共同特點有:①細胞都有真正的細胞核,是真核生物。②與植物細胞相比依然沒有葉綠體,因而營養方式為異養。③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
9、青霉孢子是青綠色,著生在直立菌絲上,呈掃帚狀。
第四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0、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
(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這些菌的營養方式是腐生,他們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是能將動植物的遺體和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這些物質又能被
生產者吸收利用。
(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這些菌的營養方式為寄生。如鏈球菌可使人患扁桃體炎;臂癬和足癬是由
真菌
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銹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3)與動植物共生。有些真菌和細菌與動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共生
。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種類
發酵原理
應用
酵母菌
把葡萄糖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
釀酒、制饅頭、面包
乳酸菌
把葡萄糖轉化為乳酸
酸奶、泡菜
醋酸菌
把葡萄糖分解為醋酸
制醋
霉菌
把淀粉分解為葡萄糖
制醬、腐乳
11、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饅頭或面包暄軟多孔的原因是酵母菌發酵產生二氧化碳膨脹形成。
釀造甜酒的過程是洗米、淘米蒸米冷卻接種保溫發酵。其中將糯米蒸熟的目的是高溫滅菌,用涼開水沖淋得目的是為酵母菌提供適宜的溫度
很快就將容器密封因為:酵母菌在無氧的環境產生酒精,在有氧的環境中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沒有酒精。所以發酵時盡量不要打開蓋。
(2)食品的保存,防止食品腐敗的原理是把細菌和真菌殺死
或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
常見方法和原理為:
食品
保存方法
原理
牛奶
巴氏消毒法
高溫滅菌
罐頭
罐藏法
袋裝肉腸
真空包裝法
破壞需氧菌的生存
干蘑菇
脫水法
除去食物中水分,抑制菌的生長和繁殖
臘肉
曬制與煙熏法
咸菜、咸鴨蛋
腌制法
果脯
滲透保存法
(3)疾病防治,有些真菌可以產生能殺死細菌的物質叫抗生素,如青霉菌能產生青霉,能治療細菌性疾病。胰島素的生產是將控制合成胰島素的基因轉移到大腸桿菌體內。
大腸桿菌是生物反應器,這種技術叫
轉基因
技術。利用大腸桿菌的原因是
繁殖速度快。
(4)環境保護:細菌可以凈化生活污水,因為在沒有氧的環境中,一些桿菌和甲烷菌,通過發酵把有機物分解產生甲烷
;還有一些細菌在有氧的條件下,也能夠將有機物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
,使污水得到凈化。
第五章
病毒
(1)形態
:個體十分微小,只能用納米表示,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
(2)種類:根據病毒寄生的細胞不同: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又叫噬菌體)三類。
(3)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無細胞結構。
(4)繁殖: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自我復制)
病毒離開了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當外界條件適宜時,病毒變侵入活細胞,生命活動就會重新開始。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1、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
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
往往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如水稻和小麥的分類。
3、動物的分類除了要比較外部形態結構,往往還要比較動物的
內部結構
和生理功能。
4、根據真菌形態結構特征,可以將真菌分為酵母菌(單細胞)、霉菌和大型真菌等類群。
5、植物分兩類種子植物、孢子植物
。種子植物分兩類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分三類蕨類、苔蘚、藻類。被子植物分兩類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
蕨類植物有根莖葉,苔蘚植物有假根和莖葉,藻類植物無莖葉和根。
6、給生物進行分類的意義:為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
和
進化關系
更好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7、生物可以分為
植物界
、動物界
和其他的幾個界,每個界又被分為六個更小的等級,它們從大到小依次是
界、門、綱、目、科、屬、種
。如果增加亞門,應處于門
和
綱之間。
8、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種類越
多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
,親緣關系越遠
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種類越
少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親緣關系越近
9、種是最小、最基本的分類單位,一種生物就是一個物種,共同特征最多的分類單位是種
10、生物的多樣性包括
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1、植物中居世界第三的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動物中居世界前列的魚類、鳥類、哺乳類。我國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相對較少的生物種類是爬行類。
12、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對生物的遺傳育種改良作物品種有重要意義。
13、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保護生物的棲息地,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4、植物活化石:銀杉、珙桐。藏羚羊是我國特有物種。
15、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亂砍濫伐、濫捕亂殺、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
16、森林下降是因為亂砍濫伐(合理利用森林資源不會破環生態平衡)。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即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課前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發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從而使課堂學習更具目的性和選擇性。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尤為重要。課前自主學習就正好可以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是許多學生反感預習,覺得毫無益處,徒增作業量。葉圣陶指出:“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因此,教師對課前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是督促學生落實自主學習的前提,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預習提綱,給學生提供明確且易于落實的自主學習任務,使他們能欣然接受任務并認真完成。
那么預習提綱該如何制定呢?
第一,注重學科特色。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設計動物學部分,教材的編寫按照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思路,簡單地介紹各種動物的特征,而每種特征都體現了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都需要營養,需要呼吸,需要生殖,需要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等。因此,預習提綱以表格的形式總結,縱向為單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一直到鳥綱、哺乳綱;橫向為代表動物的捕食、呼吸、運動、生殖、趨利避害、其他特點以及其他代表動物。學生通過看書,能找到其中部分答案,有部分未找到的便成為課堂的疑點和要解決的問題。通過這個提綱,學生明確要研究的重點,并且容易構建知識框架,形成整體意識。表格空白有限,促使學生嘗試提煉信息,總結關鍵詞。表格縱向為對比,有助于學生通過對比辨析動物的進化方向,并且有利于歸類記憶和對比記憶。無論是新授課還是臨考前復習,這個表格都能促進高效學習。
第二,注重分層,因材施教。任何事物和人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個體差異,如果我們采用統一標準、單一的目標要求全體學生,必然使一部分學生因目標過高可望而不可即,最后逐漸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根據這種現狀,為了不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雖然任務一樣,但是課上的預習檢測考查卻不一樣。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求從書中找到相應的關鍵詞并記住,遇到簡單問題由他們按部就班解答;對于中等的學生,要求盡可能填好所有的空,還要提出一些疑問,書本上找不到的,需要引導才能得出答案的,由學生集體討論作答;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要讓他們思考各種生命現象的原理,重點是在合作探究時能引導其他同學共同進步,解析一些綜合問題。
第三,注重檢測評價的可操作性。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項目就是對學生的評價,其中對預習的評價也是項目之一。第一堂課就要求每個學生將表格畫于書封面內頁空白處,便于保存和檢查。課中設“預習檢測”環節,隨機點名回答。教師根據問題難度請不同的學生回答,只要能答出相近答案,即口頭表揚鼓勵;或者登記,統一加分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還可以舉行競賽搶答或者展開小測驗,使學生更有興趣和積極性去參與課前自主學習。當然,學生沒完成的要受到懲罰。這樣能促使學生堅持課前自主學習,其關鍵是要讓學生體驗到預習帶來的好處――知識點輕松記住了,問題回答出來了,學習成績提高了。
做到了以上三點,那么一個很好的預習提綱就制定出來了(如表1)。
綜上所述,八年級生物動物學部分的學習通過預習提綱引導課前自主學習,有助于學生梳理繁雜的知識點,便于記憶;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概念和重點,留出更多時間去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有助于學生明確目標,帶著疑問上課,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大部分學生養成了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相信到了八年級下學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定能使總復習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門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學科。地理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然而,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師只關注教材中的知識點,不去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難題。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只是被限制在書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學世界之中,喪失了對地理學科應有的生命價值和生活價值的探索。這種缺乏生活感和現實感的初中地理教學,不利于學生對地理形成親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筆者將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根據生活體驗,選取教學案例
新課改比較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如果能根據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結構,設計教學案例,使新舊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那么就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內化新學知識。
所設計的教學案例,可以是教師的生活體驗,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且生活體驗的范圍也不僅僅拘泥于地理學科。一些學生覺得習以為常的現象,如四季變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實是與地球運動狀況密切相聯系的。教師在講述“地球運動”這一知識點時,如果能以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為教學案例,就會使抽象的知識點變得富有生機,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從而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發探究相應的地理知識。
例如,教學商務星球版地理八年級《交通運輸網》時,教師可以拿出幾種火車票,如動車票、老式非空調車票、空調車票、高鐵票,然后告訴學生坐不同火車的體驗和感受。這樣做,既能幫助學生科學選擇出行的方式,也能讓學生借此理解交通運輸知識。
學生在各個學科的學習體驗,也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也可以成為教學案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影響氣候的因素》時,在講述地理條件對氣候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初中語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淮北則為枳,水土異也”名句,讓學生明白氣候差異也會導致景觀上的明顯差異。
二、根據鄉土資源,選取教學案例
鄉土資源,是學生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鄉土資源,還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在課堂上應用鄉土資源,能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覺得教學內容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從而樂于接受所學知識。為此,教師應選取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作為教學資源,讓教材知識點和鄉土資源有機融合,讓學生在一種熟悉的、親切的環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如教學八年級上冊《水資源》時,為了讓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舉當地自來水廠處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播放自來水廠用沉降等物理手段處理污水的過程,了解細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應用等。從這個例子中,學生了解到水污染對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從而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又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本地有什么鄉土資源。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本地區是如何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的。最后,教師再總結鄉土資源的開發方式。這樣教學,能讓學生在發現身邊的鄉土資源的同時,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根據時事熱點,選取教學案例
盡管地理是一門時效性比較強的學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數據和信息還是難免會落后于時代。當今社會的發展節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師只有緊跟時展的需要,及時選取最近發生的時事熱點作為教學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學符合學生的需要。在選取時事熱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更新教材的過時信息。
常言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精彩的導入能夠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地進入新知學習的情境中,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在新課導入時,通過運用課件,將圖片、聲像等因素綜合起來,呈現給學生,能夠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不經意間便走進課堂,可謂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在“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一節時,我通過播放上海女足隊長高燕捐腎救母的感人視頻,并提出問題“高燕為什么會感動國人?腎臟在人體中有什么作用?”視頻的播放和問題的提出,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好奇之心,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后我通過在網絡上搜集科普短片,運用動畫給學生簡述腎臟在人體排泄系統中的作用,從而有效的吸引了學生,讓學生在興味盎然的氣氛中開始了新知學習。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輕松突破重難點
初中學生,由于其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原因,再加上生物學科的系統抽象的學科特點,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特別是對于課堂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感到非常難以理解,不明就里,如墜霧中。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變抽象為直觀,將微小放大,給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
1.便于資料展示
生物學科,更多的時候需要大量鮮活直觀的資料,只有將這些真實的資料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才會從內心深處相信老師,相信教材。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輕松便捷的給學生展示資料,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一節時,對于我國珍稀動植物瀕危的現狀,學生并不容易理解,為此,為了講清楚這一內容,我從課外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動植物:如藏羚羊,金絲猴,銀杉,朱鹮等的圖片,伴上講解,讓學生在豐富的資料中了解了這些稀有動植物物種發展的歷程和面臨的現狀,通過具體真實的數據,學生體會了地球上很多物種瀕臨滅絕,我們要自覺的加入到稀有動植物保護的隊伍中,從而維護大自然物種的多樣性。再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時,初中學生對化石的概念,不易理解,我便借助網絡,給學生搜集了動植物遺體的化石,同時結合學生喜好,給他們出示恐龍蛋化石,播放化石是如何形成的錄像,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總結出了化石的概念,加深了印象。
2.可以化靜為動
生物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是一個靜態緩慢的過程,很多學生對于這些變化,并不能夠真正的理解,所以也就給生物學習帶來了困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認知障礙,而采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將這一緩慢靜態的過程逐步展開,化靜為動,讓學生親歷,從而突破這一教學難點。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植物的生殖”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動畫:花粉粒落在雌蕊柱頭上,然后,逐漸開始萌發,花粉管先伸出一點點,再慢慢地生長,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兩個伴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緩慢的向下移動,同時隨著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而伸入到胚珠中。然后兩個從花粉管出來,分別與卵細胞和兩個極核結合。通過這樣的過程,將課本上靜態的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將抽象的知識通過具體的過程展現,讓學生一覽無遺,教學重難點也得以輕松突破。
3.便于總結知識
由于課堂知識點較多,教學內容又比較繁瑣,傳統的課堂總結費時費力,效果還不是太好。而運用多媒體來呈現,既方便直觀,學生看起來又一目了然。如“鳥類”一節,涉及到的知識點多,內容龐雜,在最后總結時,我通過放映課件總結,既省時省力,知識的脈絡又清晰可見。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高效進行練習反饋
課堂教學時,必要的練習,既可以給我們了解學情,把握教學的側重點提供幫助,也可鞏固學生知識,而使用多媒體進行練習設置,既便捷又靈活。尤其是技術在課前預制的一些典型問題,教師通過按鈕,可以及時呈現,在學生回答出現錯誤時,教師還可通過一些動畫提示如“答錯了,再努力哦”、“您答對了,請再接再厲” 等溫馨的提示來鼓勵學生。將枯燥的訓練轉化為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畫面,不但促進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而且大大愉悅了課堂氣氛。
四、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突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并增加實踐環節。現行的各個版本的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教科書,都力求體現標準的這些要求。每個版本的教材都是圍繞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10個主題進行編寫的,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特色。在新課程改革中,選用什么樣的教材應該都一樣,關鍵是在教學中落實標準的要求。如何根據標準用教材,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教材,筆者在近幾年的課改實驗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種版本教材之長,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種多樣,但各地區的各個學校不可能同時選用多種教材,只能根據標準的要求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用其中的一種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備課時,可以根據標準,以一本為主,取各種版本教材之長,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種版本的特點。
1.1江蘇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蘇教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每個章節都有學習目標的提示,導圖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簡明扼要,這一點是蘇教版所特有的。課后練習題的設計獨特,科學合理,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有自我評價、思維拓展、課外探究等,層次豐富、形式多樣、題目新穎,既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狀況,又兼顧了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當前的科技動態,時代感強,更新知識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圖片、有內容)。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驗選材容易獲取,探究活動設計形式多樣,可操作性強。教材編寫文字量少,語言敘述簡練,給教師以創造的空間。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以學生為本,降低了難度,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的能力、實驗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人教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教材內容新穎,圖片豐富,比蘇教版的多一些,選用的都是實際觀察到的圖片(如紅細胞、白細胞、白細胞吞噬病菌的圖片等),還有卡通圖片等。教學內容豐富,體系完整。邏輯性比較強。設計的幾個版塊適合學生的學習。如觀察思考: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探究活動:提供了知識背景,引導性強;資料豐富,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很多資料和信息,減輕了課后尋找資料的負擔。語言文字優美,經過加工和錘煉,滲透了文學藝術的意境,可讀性強,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點。實驗、探究等活動的設計體現了生物學和生活緊密聯系,生物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選材和探究活動方面,選材容易,可操作性強。課后補充的課外閱讀材料較多。練習題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和運用的能力,注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能力。題目新穎、有創新,綜合性強,難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識點面面俱到,過細,偏深。如果不進行整合、刪減,每節內容都講授,課時就不夠。
1.3河北少兒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河北版”)主要特點和優勢
該教材有6大板塊:身邊的事、探究竟、知識鏈、大家談、實際運用、想一想。教材積極探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科知識有落腳點,知識的呈現通過活動后的總結進行詳細的歸納。這是其他教材所沒有的。設計了“開眼界”欄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圖文并茂,示意圖設計得巧妙、直觀。教材內容選擇側重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尤其偏向農村(家禽、農作物、觀賞植物、動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識點過多、過細、過深,對知識目標要求偏高、偏難、繁瑣。有些內容陳舊,如實驗觀察還保留了解剖家兔、觀察蛔蟲、豬肉絳蟲、制作植物標本和昆蟲標本等內容。
1.4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北師大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系統性強,史料豐富,介紹了許多生物科學家和他們的經典實驗。如意大利醫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實驗,法國學者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等(八下)。版塊分層,圖片清晰。每章有這樣幾個版塊:“學習目標”、“知識點”、“思考與練習”、“活動”、“小資料”或“課外讀”等。根據教材內容所配的插圖針對性強,新穎清晰、生動活潑。每個“活動”目的明確,方法清楚,貼近學生實際。
上述各個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傳統教材的編寫結構,知識的呈現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樣有較強的系統性,減少了許多繁、雜、難的內容,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由于各個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以一本教材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為資料,在備課時參考,以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
2根據標準用教材
以前,我們總是按照教材編排的內容和順序,以及教學大綱和考試范圍來進行教學,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轉變教育觀念就會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為減輕學生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刪減了一些偏、繁、難的知識點,而有的老師,生怕有些知識點沒講到,學生結業時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課堂上增加教學內容。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轉變以往的“教教材”教學觀念,必須弄清楚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這實際上還是課程理念問題。作為生物學教師,要通過生物的教學,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要按照標準用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為教師所利用,而不能單純的就教材來教教材。如何根據標準用教材呢?
2.1細讀標準,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課程內容標準包括10個一級主題,每個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這10個主題來編寫的。如蘇教版的《生物》七年級上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七年級下冊只有1個主題(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級上冊主要有3個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健康地生活;八年級下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另外,生物與環境和科學探究2個主題貫穿在四冊教材中。科學探究的主題從七年級上冊開始一直到八年級下冊都有關于科學探究的內容,以循序漸進地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生物與環境則也是貫穿四冊教材,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突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級上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基本一致。八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有所不同(兩冊內容與蘇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并不影響標準的實施。關鍵是熟悉課程標準的內容,用好教材。
轉貼于 2.2結合教學實際,合理調整教材內容的前后順序
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為例,談一談如何利用教材。該冊教材共有3個單元34個學時:第一單元6個學時——探索生命的奧秘,可以說是學生接觸到生物學這門學科的序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有哪些內容?學習《生物》有什么意義?《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聯系等,這部分內容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入生物科學的殿堂。第二單元6個學時一一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從植物細胞、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到生物體的組成。第三單元22個學時一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從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萌發到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描述了綠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還有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從教材的編排順序分析,內容是一環緊扣一環,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觀的細胞結構到宏觀的植物體,再到生物圈。按照這個順序教學從理論上說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碰到很多問題。首先是季節問題。因為,新學年開學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師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來上課,上到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時已經是12月份。這時,安徽合肥地區的天氣已經很冷,光照少,且多陰雨天。這時光合作用產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產生淀粉的實驗探究就很難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開花和結果的內容時,也已進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沒了,學生很難觀察到花的結構。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大膽嘗試調整教材的教學順序,根據適合的季節天氣,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具體安排略)。
這樣調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節作為生物課學習的緒言,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在第二章第一節“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顯微鏡,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學會制作臨時裝片,掌握一些觀察微觀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節內容可以結合“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的教學,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調到前面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進行教學,這些實驗就無法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個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家進行,然后再到課堂是驗證。
把第五章的第五節“植物的開花和結果”也調到前面來,可以在秋季尋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實,以便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以及果實的結構等。果實里有種子,接著上種子的萌發到根的生長等內容也很順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節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節內容可以合并學習,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3根據標準拓展教材的內容
如在學習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23章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內容時,可以安排一個課時,讓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安排一個課時,進行演講比賽。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學生有目的的在網上查找資料,認真準備演講比賽稿。通過自主學習、上臺演講,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圈的相關知識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的自覺性。
3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按照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平臺,讓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訂一學期教學計劃,并將計劃發給學生。這樣做是讓學生事先就了解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知道教師調整教材前后順序的教學意圖。
(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先學一步。為此,我把八年級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分類,并進行了前后內容的調整。例如,八下第一個單元里有釀制酒釀的實驗內容。制造酒釀需要一定的溫度,對用具的消毒比較嚴格。而且,八下剛開學(2月份),氣溫較低。于是,我將這個單元的內容放到后面,同時,改釀制酒釀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學生對制作酸奶感興趣,有的學生對制作果酒感興趣,我便將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資料印發給學生,這些學生回家后立即著手制作,并且獲得成功。當時制作酸奶,氣溫比較低,這位學生通過多次制作,總結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規律,寫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論文。另一個學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當時不是葡萄上市的季節,市場上沒有葡萄出售,他問:現在買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蘋果來釀酒呢?對學生的發問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好機會。我高興地說:你可以試一試,根據釀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這個學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蘋果釀酒了,每天都向我報告發酵瓶中蘋果的狀態。當酒釀成后,他興奮地裝了一小杯帶到學校,給我品嘗,味道可真不錯。別的學生也搶著品嘗,并說回去也做。后來,我又組織學生在實驗室分小組制作酸奶,這時氣溫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嘗。
4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學生的學習應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而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導”。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究、觀察、實驗。在這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們摸索出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9種。
4.1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開學伊始,每個班都編好小組,每組4—5人,選好小組長。組編好后一般固定不變。小組成員自由組合,給學生民主的權利。組長可以推選,也可以自薦。
4.2校園調查課
有些內容可以在校園內進行。比如,身邊生物的調查和觀察、校園植物種類的調查、觀察螞蟻的覓食行為、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校園生態系統的觀察等內容都可以安排學生在校園內上課。
4.3網絡學習課和用多媒體課件上課
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如“的危害”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直接上網查找有關知識,網上大量的真實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生物圈”等內容,也可以讓學生自主上網搜索資料,因為網上的資料比教材上的內容豐富得多,學生也感興趣。結合教學內容,制作生動活潑、直觀的多媒體課件上課,在教學容量增多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4.4“模擬醫學專家咨詢”課
比如,“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一節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掌握相關知識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屬”的“咨詢”。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布置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內容和安排。全班選出6位“醫學小博士”,分成2組每組3人,一組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專家組”,另一組是“防治癌癥專家組”,負責回答咨詢者的問題。這樣課上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都自學了不少內容,課堂上的氣氛非常熱烈。最后,選出最佳“醫學小博士”和最會提問題的同學。
4.5演講比賽課(論壇演講)
這種課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上臺發言的機會。我們在八年級下學期安排2-3個課時,給學生演講。一次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演講,一次是“保護生物圈”國際論壇演講。這樣教師講得少,但學生的收獲多。我所教的4個班每個學生都上臺進行了演講。學生演講時,由各個小組的組長擔任評委,給演講的學生評分,然后計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據得分多少,評出一、二、三等獎,發給獎狀。
4.6辯論課
如:“關注生物技術”一節里有關于“生物技術的安全和社會倫理問題”的內容,可以開展辯論,通過學生的自我學習辨析而關注生物技術,達到學習的目的。
4.7常規的實驗課、探究課等
這些實驗課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講實驗,做實驗,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
4.8課外書籍閱讀課
關鍵詞
初中生物學教學;分科教學綜合教學;比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學在全國大部分省市實行分科教學,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數省市實行理科綜合教學。初中理科綜合課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間,河南省及武漢市等也曾參與該教學改革[1],但最終都因“教師不適應,校長不支持,社會不理解,家長不放心”等原因而終止[2]。對于初中生物學科,到底是綜合教學還是分科教學更能適應學生發展?目前尚未見定論。為此,筆者對江、浙兩省初中生物學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1生物學教學模式差異
江、浙兩省初中生物學教學模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考核方式、師資配置等方面。
1.1課程設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學段實行理科綜合教學,課程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四部分內容,課程教材選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冊,每學年學習2冊,一般每周5課時;江蘇省初中學段實行理科分科教學,生物學課程在七年級、八年級開設,課程教材選用蘇科版教材,共有4冊,七年級每周3課時,八年級每周2課時。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綜合課程參加中考,閉卷考試(時間2h),試卷總分180分,其中生物學部分36分,占總分的20%。江蘇省生物學課程參加八年級下的初中結業考試,開卷考試(時間1h),試卷總分100分。
1.2學科師資
浙江省的科學教師一般來自物理專業、化學專業和生物學專業。而江蘇省初中生物學教師都是生物學專業師范類畢業生。科學綜合學科的教學要求和傳統分科教學培養出來的專業學科教師之間的矛盾,是目前該綜合學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難題之一[2]。物理、化學教師教生物學知識的現象很普遍。教師專業素質很難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學教學優勢比較
不同的教學模式必然產生不同的教學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知識的維度
在知識的廣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學綜合課程中涉及生物學部分僅占20%~25%,而蘇科版生物學教材有4冊,相比之下,蘇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學內容要多一些。例如,蘇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關注我們的家園”、“留住碧水藍天”3章內容貼近生活、實用性強、能學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識的深度方面,應中考要求,浙江省從課程標準、教材到課堂教學對生物學科的要求較高。例如,對初中生物學的主干知識點之一的光合作用內容,蘇科版教材是由海爾蒙特和薩克斯的實驗直接呈現光合作用的概念,對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為什么有二氧化碳?葉綠體是什么結構?光能是什么?為什么產物中有氧氣?為什么說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等內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則從海爾蒙特的實驗、普利斯特萊的實驗、薩克斯實驗、金魚藻實驗和恩吉爾曼的實驗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總結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并同時轉化配平得出化學方程式,由此使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礎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識的連貫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學科的入門由生物非生物開始,直接進入常見動物和植物以及生物體結構層次的學習,而并不聯系為什么要學習生物學、研究生物學等內容,或許這符合綜合學科的特點,知識總體跨度大,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進入主體知識網絡。而蘇科版生物學教材,同樣由生物非生物入門,而后則通過了解“生物生存的環境”,知道“環境影響生物”,同時“生物適應環境并且影響環境”等,引導學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構成的生態系統”,包括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其環環相扣,系統性強,符合學生的認知。
2.2學習的動機
作為一門中考學科,浙教版科學教材容量大、課程緊、難度高,大部分生物學實驗周期長,經常需教師將學生分組實驗簡化為演示實驗甚至視頻進行教學。此外,兩種教材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對“生物的保護色”這一概念,蘇科版教材增加了“尋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撿豆子游戲”,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聯系生活實際的角度上比較,關于運動系統,浙教版教材一筆帶過,而蘇科版教材則從人體骨骼、骨連結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紹了人體的運動系統,并以長骨為例,詳細介紹骨膜、骨質和骨髓,使學生懂得骨折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來自于哪里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主動性無疑是學生受益終身的科學素養之一。目前江、浙兩地學生對生物學知識學習主動性的差異明顯,這可能與教材中知識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強弱有關。江蘇省的學生對生物學這門課程其趣味性大、實用性強而又沒有中考壓力的學科學習主動性強。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學習和研究熱情。
2.3知識的建構
對于陳述性知識,學生如果沒有先前知識的鋪墊,是很難掌握的。例如,對“視覺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鏡成像”內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鏡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視覺的形成”,學生對該知識的建構可謂水到渠成;在蘇科版教材中,“視覺的形成”在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而“凸透鏡成像”屬于物理課程,其教學進度在生物學課程后,學生沒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鏡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樣,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識點的后面,學生能夠很透徹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質代謝和能量轉化的關系;在蘇科版教材中,七年級上冊最后一章就出現有機物氧化分解產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識點,而“氧化”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學才會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學生更好地融會貫通、完成知識的遷移方面,綜合課程具有明顯的優勢。
3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幾點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學綜合教學與分科教學各有利弊。如何揚長避短、優化課程設置是目前急需考慮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學生發展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4]。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顯然是課改的趨勢所在,但其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該課程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議:
(1)降低中考難度,改編科學教材,擴大學科知識廣度,加大學科之間的知識交叉力度。避免科學綜合課程成為分科課程的大拼盤,增強生物學知識的連貫性。拓展教學資源來源,使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開展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提高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激發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
(2)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增加在職教師生物知識培訓和實踐機會;擴大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招生;在同一備課組內增加集體備課和交叉聽評課的力度,爭取實行先學后聽、先聽后議、先議后教、先教后評的教學模式,加速教師生物學專業素養成長。
(3)從學校開始,從教師開始,改變原有教學觀念,提升科學綜合課程的社會影響。通過學生素養的提升,讓更多社會人士接受并加入開發科學課程資源的行列中,共同為未來科學綜合課程的發展努力。
作者:朱衛娉 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
主要參考文獻
[1]常安駒.2003.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進入關鍵時期.中華讀書報,3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運用微課巧妙搭配,提升初中生對生物生活化的理解,讓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學更加生動形象,讓課堂多維度互動,學生更積極活躍。
一、巧選素材,把生活帶進視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讓優質、先進的教學方法發揮最大的作用,首先要有恰當的教學內容作為基礎。對于微課而言,這顯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筆者時常在想如何把學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帶進課堂,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進而讓學生既可以通過日常所見事物展開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通過教材的學習促進對生活問題的解決。微課的出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自從微課被引進國內課堂,便以其“短、精、快”的優勢被廣泛運用于教學,有效彌補了傳統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
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材“動物的行為”一課為例。關于動物行為的概念與類型,學生們雖然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但是并不具備清晰的認識與總結能力。此時,教師將“螞蟻覓食”的場景帶進微課,對于這一生物現象的解釋,微課的插入改變了教師一味解說的冗長與單一,也打破了可視化教輔的邊界。為了完成微課視頻拍攝,筆者利用不同時段進行“埋伏”,使用放大鏡觀察,同時進行拍攝,在后期整合中,加入了漫畫配圖與特殊音效。教師在加工原創教學素材的過程中獲得了樂趣,也提升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從微課中再一次仔細觀看自己生活中經常看到的“螞蟻覓食”場景,對動物行為產生具象認識。
二、互動參與,把學生帶進視頻
微課這一舶來品,憑借它的靈活性與延展性帶給教師更多創造的空間。但是,很多教師把微課當成了“片段教學”的視頻版,全程對著幻燈片念字幕,或者就著黑板寫重點,這樣的微課就違背了新理念的初衷,“集體觀影”的形式與“一言堂”并沒有本質區別。為了讓學生全程參與到課程中,教師在錄制生物微課視頻時,經常邀請學生做“客串演員”,教師可作為“總導演”為“演員”分配角色、布置腳本,學生們在參與過程中也提前獲悉了一些知識,進而又增加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例如,八年級下冊“生物的遺傳”一課,教師利用微課進行了課前導入,通過對比生活中常見的人的遺傳性狀,認識人與人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強化學生對“基因決定不同遺傳特征”的認識。這是一個與學生息息相關的話題,為了迅速點燃他們的興趣,教師邀請了6個學生加入到微課視頻拍攝隊伍中。教師選擇的這幾個“演員”剛好可以組成3個對比組:卷舌和不能卷舌、有耳垂和無耳垂、單眼皮和雙眼皮,教師在他們的胸前分別貼上“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貼紙。教師發現,這幾位“演員”由于親自參與到微課的制作環節,在上課時格外認真、專注,甚至還帶動了其他同學積極回答問題,熱情參與互動,使課堂氛圍空前熱烈。隨后,當教師展示雙眼皮和單眼皮的掛圖時,學生回顧起剛剛在視頻中呈現的“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充當演員的“雙眼皮”學生“唰”地站起來,宣稱自己就是“顯性基因”,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同時也牢牢地記住了這一知識。
三、合作實驗,把過程帶進視頻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認同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描述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和生態平衡;概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2.2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嘗試用坐標、曲線圖或直方圖來表示并分析幾種生態因素之間的關系。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具有社會責任感;通過人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學生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 學情分析
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過生態系統的相關基礎知識,能說出生態系統組成和各種因素,已經形成了“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觀點,為本節課學習做好了鋪墊。
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對生物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識、生物實驗能力,部分學生還對生物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為八年級的生物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八年級學生已經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并且掌握了一些坐標軸的知識,能用坐標、曲線圖等來表示分析幾種生態因素之間的關系。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多樣,所以在設計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對于現在社會上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學生耳聞目睹,深惡痛絕。八年級的學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希望自己的觀點可以被認可。
4 教學過程
4.1 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首先播放喜羊羊與灰太郎的動畫視頻,提問:假如青青草原上沒有了狼,羊兒們會一直快樂地生活下去嗎?根據七年級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常識,學生們立刻想到的是“不能”。教師再問:如果沒有草呢?
設計意圖:播放動畫視頻以營造歡快的氣氛,接著以趣味性的問題開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自然地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的目光吸引到草原的各種生物因素上來。
4.2 多重設問、深化理解
問題一:你能找出影響青青草原生態系統穩定的生物因素有哪些嗎?
問題二:假如青青草原上的生物只有草、羊和狼,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在數量上它們能相互影響嗎?
問題三:下圖(圖略)是青青草原上的草在一段時間內數量的變化趨勢,你能根據草的變化趨勢推測出羊和狼的變化趨勢嗎?
問題四:你能嘗試用坐標、曲線來表示草原生態系統中草與羊、狼間的關系嗎?
針對問題四,學生們對于曲線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小組認為草、羊、狼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有的小組則認為是相反的;有的小組認為是交錯的;有的小組則綜合了其他小組的見解。教師給予各個小組充分的展示機會,并且引導各個小組進行補充、辯駁,在學生們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攻破難點。最后,教師精講點撥:三種生物的數量關系;三條曲線的峰、谷出現順序是有先后的;各小組展示的曲線只是表示在某一段時間內草原上幾種生物因素的變化關系等。
設計意圖:幾個經典問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不僅能引發學生思考,也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曲線作圖的難度。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究活動,在親自動手畫圖和討論的基礎上,在不斷地爭論中,在教師的精講點撥下輕松攻克了難點。白板軟件的繪圖功能和回放功能在攻克難點時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和利用。
4.3 比較分析、概括總結
教師用問題進行自然過渡,啟發學生思考: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那不同的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有沒有區別?當學生比較食物網和食物鏈的時候,教師借助白板的探照燈功效,強調食物網的調節能力更強。
在比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網越復雜,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越強;結構越簡單,其調節能力越弱,維持平衡的能力越弱。
設計意圖:圖文并茂的比較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識別不同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差異,而且通過比較可以使知識點更加直觀形象。
4.4 小小練習、鞏固效果
課堂反饋也要與白板技術相結合,學生通過答題器進行選擇,正確率、錯誤率展現在屏幕上,供教師和學生參考。
設計意圖:課堂練習是學生在形成新知識基礎上的鞏固過程,是對學生掌握情況的一個重要反饋,答題器的應用既能增加學生答題的樂趣,也能讓教師掌握學生當堂課掌握知識點的情況。
4.5 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聯系實際: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員,也要依賴于環境生存和發展,要從環境中獲取各種物質,我們該怎么做才能不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呢?
學以致用:設計公益廣告,“保護環境,關注生態系統”。全班交流展示。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是本節課的第二個,通過學生們的廣告設計,呼吁大家參與環保。學生通過自編自演廣告,在自主學習中增長了知識,在快樂的展示中情感得到了升華,在積極的探究中生物科學素養得到了提高。
一、堅持不懈做好常規教學
1、貫徹教學常規,加強備課組職能,提高備課效率。
2、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相互聽課,相互學習,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討論如何組織好課堂教學。備課組內公開課每周兩節,備課組內作好了評課工作。
3、更新教學手段,制作教學多媒體課件,為生物教學直觀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學資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進一步完善備課組課件庫建設,并作到資源共享。
4.抓好常規教學、優化課堂教學
(1)認真鉆研教材,利用集體備課小組的力量對教材中新內容新要求的知識點進行討論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廣度。
(2)掌握學習規律,探索和改進教法,注意學法的選用和指導,備出的課要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3) 注重抓知識點過關,認真批改作業,注重個別輔導,注重抓兩頭促中間,把質量關落實到日常教學中來,注重提高平均分和合格率。
(4)積極應對八年級學業水平測試,尤其實驗考試,做充分的實驗準備和合理的計劃,面向全體,經調查學生,實驗考試結果頗好。
二、不斷學習、更新理念
“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準備一桶水、一缸水”。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不斷查閱資料,充分進行討論,然后進行實施,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并發揮自己的優勢,經常用多媒體課件上課,并注意創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積極寫好教學反思等。認真備好和上好每一節課,并做好個別差生的輔導工作,從不馬虎。在教學中,“課外不占課,作業少而精”,對印發的每一份練習,都認真把關,在做到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練習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學,努力使每位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學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三、務實創新,發揮備課小組作用
按時組織參加備課組教研,每次研討都有中心內容,備課組每個成員都當中心發言人。備課小組的集體備課工作,分工合作,資源共享,使集體備課不但能解決教學中的難點,而且能使平時的上課準備得最充分,向四十分鐘要質量,發揮出集體力量。
20__年春季期末監測已經落下帷幕,我校在市教育局統一領導和我鎮中心學校組織下,于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按上級組織的要求進行了本學期期末考試,為了圓滿完成此次任務,我校成立了以王金國校長為組長、分管教學校長羅硯平為副組長的本學期期末考試領導小組。鎮對所有的學科進行了調考,相對以往各自為陣的學校自主考試,這種形式能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對全鎮的教育質量作更全面的監測,提高了考試的信度和效度。這種“紙筆測試”能更好的發揮“指揮棒”的作用,使之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與課程改革相適應,達到以測導教、以測促教的功能。測試后的質量分析如同一面明鏡,不僅顯示了測試學生知識掌握應用的情況,還反射出教師在教學中的得與失,更讓我們更為清醒地認識到——一份耕耘,換來一份欣喜的收獲;一份付出,換來一份真誠的回報。
現對我校的各科成績做如下分析匯報:
第二部分 質量分析
__一中20__年春季學期期末考試七年級質量分析表
科目 參考數 優秀 合格 均分 低分
人數 優分率 人數 合格率 均分 人數 低分率
語文 107 2 1.9% 65 60.7% 71.98 13 12.1%
數學 107 20 18.7% 52 48.6% 65.93 32 29.9%
英語 107 21 19.6% 54 50.5% 56.59 31 29%
生物 107 3 2.8% 26 24.3% 17.79 45 42.1%
政治 107 0 0.0% 16 15% 25 12 11.2%
歷史 107 10 9.3% 46 43% 20.21 37 34.6%
地理 107 4 3.7% 10 9.3% 13.04 72 62.3%
__一中20__年春季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質量分析表
科目 參考數 優秀 合格 均分 低分
人數 優分率 人數 合格率 均分 人數 低分率
語文 97 14 14.4% 74 76.3% 80.2 6 6.2%
數學 97 24 24.7% 45 46.4% 62.3 39 40.2%
英語 97 9 9.3% 28 28.9% 45.5 41 42.3%
物理 97 5 5.2% 27 27.8% 35.2 49 50.5%
生物 97 20 20.6% 40 41.2% 22.1 21 21.6%
政治 97 13 13.4% 61 62.9% 31.5 8 8.2%
歷史 97 0 0.0% 15 15.5% 15 53 54.6%
地理 97 1 1.0% 3 3.1% 8.98 84 86.6%
此次期末考試各年級的主科命題基本符合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各項指標與平時考試情況非常接近,具有實踐性,針對性,科學性。但小科中的生物、地理的優生數較少,有的幾乎為零。希望以后命題結合教學實踐,結合課本,結合學生。
基本情況
我校參加此次期末考試有六年級三個班、七年級三個班、八年級二個班共8個班。其中六年級參考人數125人、七年級參考人數107人、八年級參考人數97共329人。六年級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綜合共四科,為全市統考,這里不作分析。七年級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共七科,八年級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共八科
第三部分 試卷分析
試卷分析:
本次考試的試卷由市教研室統一命題,縱觀整個試卷,本期末測查試卷是一份精心設計有價值的試卷,內容覆蓋面廣,重點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試卷題量適中,難易適度,有一定的層次性,分值分配合理,既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察,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歸納,能較全面的檢查學生對本學期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試卷分析 :
一、試題難易程度就廣大老師反映,難易程度適中,適合學生學習 標準,對學生思維創新有一定的好處,對每個階段程度的學生都有進一 步的提高和發揮,通過測試,學生有了努力學習的興趣,不偏不離,沒有高難度和怪題,知識面廣,對知識點,重難點的度也把握的較好。
二、題量適中,整個反映較好,學生學習好的吃飽,中等的也正好, 即是學習程度差一點的也能及時把握,考出自己的水平。
三、考查范圍,從三個階段看,比較全面,適中,抓住重點,使老 師教有所悟,學有所思。
四、特別提的是,試卷不僅答題卡有了進一步的改革,使教師閱卷 省力、省時、方便、快捷。更加簡明了,不模糊,但利用代碼問題,還 需進一步提高。
改進命題建議:在試題的難易度方 面略降低一些
語文試卷分析
試卷結構
全卷滿分12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考查語文基礎知識積累和運用;第二部分考查課外現代文閱讀;第三部分考查古詩文閱讀;第四部分考查作文。
命題特點
本學期八年級期末考試的語文試題遵照《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入手,選材的視野較開闊,角度 新穎,突出了語文的實踐性、時代性、綜合性和人文性,全方位考查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繼續體現對漢語的應用性考查、突出語言規范性要求的同時,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時代精神,突出了能力考查,注重分析探究,符合語文新課程理念;在題目的設計上也具有靈活性、開放性,符合學生的實際;此外,在總體把握上,適當地控制難度,并且注意把更多空間留給主觀試題。整套試卷設計嚴謹,整體性強。
語言基礎知識積累與運用
命題指向與要求——強調積累、立足文本、融會貫通
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目的是著眼基礎教育的發展,進一步關注課改背景下學生發展的實際狀況,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本學年學生語文學科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從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每一個學生的角度出發,努力體現客觀、公正的原則;力求體現考試的導向功能,促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古詩文閱讀
命題指向與要求——立足教材、命題規范、拓展空間
作文分析
近來常見報刊披露當前中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生搬硬套,胡編亂造、牽強附會”,其作品“或情感蒼白,或無病,或矯揉造作,或勉為其難,缺乏情感體驗的素材,脫離生活的內容……”對上述現象的歸因分析,有的認為學生是被“奉命作文”所害,有的認為是學生“未能從自己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出發”,也有的認為是缺少一種“積極的評價導向”。
所以,本次命題,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扎根于現實生活而又高于現實生活,貼近人的心理而又尋求人與物融合交匯。寫作,尤其是中學生的寫作,需要教師給與正確的引導,啟迪,也需要從“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關注生活細節”等角度加以評價,加以指點,傳授謀篇布局的基本方法,訓練遣詞造句的基本功夫。
作文的對策
從觀察和捕捉生活細節入手,引導學生對周圍的自然景物細細觀察,與之產生心靈對話,即可陶冶情操,又可祛除人們內心浮躁情緒,消除人的多種欲望,凈化人的心靈。
把讀與寫結合起來組織有效課堂教學,以讀導寫,以寫促讀。加強從教材文本中去挖掘寫作片段訓練題材和命題、話題編制,有的放矢的組織專題性作文過關練習,重在啟發學生思維,找到物與人事活動連接的點,使聯想和想象思維能準確的表達作者內心情感,豐富學生內心心理。
將寫作訓練與生活觀察緊密結合,按觀察——寫作——觀察——修改提高的程序螺旋式上升。
數學試卷分析
試題的特點:
強調能力,注重對數學思維過程、方法的考查
試卷中不僅考查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也考查了學生以這些知識為載體,在綜合運用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基本的數學能力,初中階段數學能力主要是指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注重靈活運用知識和探求能力的考
試卷積極創設探索思維,重視開放性、探索性試題的設計,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與方法的能力;具有開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探求、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視閱讀理解、獲取信息和數據處理能力的考
從文字、圖象、數據中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課程特別強調的。較好地實現了對這方面能力的考查,強調了培養學生在現代社會中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試題做答情況分析:
試題在設計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題難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難度分散的命題思想,使每個學生在每道題中都能感到張弛有度。
對今后教學的建議
研讀新課程標準,以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工作
面向全體,夯實基
正確理解新課標下“雙基”的含義,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基本概念、基本圖形、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學和基本運算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運用等能力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做到用課本教,而不是教課本,以課本的例題、習題為素材,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舉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適當變形,以期達到初中生“人人掌握必須的數學”,同時要特別關心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通過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方法指導,使他們達到學習的基本要求,充分體現教育的價值在于“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注重應用,培養能力
英語試卷分析:
試卷注重基礎,體現活用,難度和區分度恰當無偏題,怪題出現。
試題注重考查學生在一定語境下對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語言基礎知識的考點突出、覆蓋面廣;情景設置合理,避免了純知識性的死記硬背題;詞匯和語法的測試充分注意了語言的真實性、趣味性和實踐性;注重語感,靈活性強,突出語言形式向語言意義的轉化。
試題從知識立意逐漸向能力立意轉變。
加大了能力考查的比重。試題突出了語言的交際性,強調在特定的語境中英語知識的靈活運用。適當增加了測試詞匯量,加強能力檢測。如閱讀理解考查的內容注重了對學生在語境中運用語言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對語言的熟練程度和深層次能力考查的力度。如“閱讀理解”部分注重了對歸納,推斷和猜測整個句子等深層次能力的考查。閱讀材料貼近生活,同時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生動有趣,并富有思想性。
書面表達難度控制合理。
書面表達給學生留有充分發揮能力的空間,加大了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力度,使試卷更具現實性。書面表達題對初中英語教學有著良好的導向作用,要求學生要充分運用所學語言記錄自己的真實情感,進一步體現了英語學科的交際性和工具性。
試題分析
聽力部分
聽力部分學生失分較多,尤其是反應題。有待加強。
詞匯與語法
大部分學生答得較好,有少部分學生單詞掌握得不夠好,有個別拼寫錯誤。
單項填空是一種常規題型,考查的知識點多,但難度不大。題干設計簡潔,情景清楚。語法知識遵循新課標,有助于引導學生不要花大量的時間摳語法知識,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語言能力的培養上。
語言交際
此題的題型比以往的難度降低,絕大多數學生答得相對較好。
語篇理解
閱讀部分所選的閱讀文章題材多樣化,主要考查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推理判斷能力和概括歸納能力。該大題在整篇考卷中得分率相對最低。失誤原因是對于常見用語掌握的熟練程度還不夠。基本功不扎實,知識掌握不到位。
書面表達
考生在書面表達中所反映的問題主要有:
基礎不扎實,語言表述不清楚。主要表現在:語序混亂、語法結構錯誤、基本句型沒掌握、單詞拼寫錯誤、時態錯誤等。
教學建議及反思
通過對英語試卷和考試情況的分析,針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英語教學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進一步的努力:
課改理念,鉆研新教材,務實英語基礎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能力高于基礎,但必須依托基礎,考查能力,并不意味著削弱對基礎知識的要求,而是要聯系實際。只有扎扎實實從基礎做起,才能最終達到“一看就會,一做就對”。英語基礎知識包括:詞匯、語法、句型等。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沒有足夠的詞匯量,是學不好英語的。詞匯教學不僅要重視,還要講究方法,注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既教詞匯,更關注詞匯使用的語境。復習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幫助他們形成知識網絡,把基本概念理清,掌握語法規則、習慣用語等基礎知識,逐步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
確立語篇意識和綜合意識,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八年級英語試題突出了語篇功 能和綜合運用能力。閱讀理解試題是分值較高的試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根據教材切實搞好語篇教學,并有意識、有計劃地增加英語閱讀量,題材、體裁要盡量多樣化,通過大量的閱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熟悉不同體裁、不同題材文章的作題思路,提高閱讀速度,提高駕馭語篇的能力。選材要盡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注意時代性、生活性和社會性。語篇難度適當,措辭淺顯、生動、自然、地道,語句靈活且富于變化。在平時要通過閱讀培養學生閱讀多種文體的能力,如何從文章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訓練中要注意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同時關注學生運用英語進行直接思維意識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啟發他們學會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表達同樣的思想,提高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逐步培養良好的英語語感,提高英語語用能力。
加強英語課外閱讀,提高信息素養
英語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斷的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教材和課堂所能提供的訓練還是比較有限的。因此,要加強理解語篇的能力訓練,增強英語語感。同時要增強信息意識,培養和提高信息素養,重視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物理試卷分析
本次試題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覆蓋面廣。每個試題都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動腦,認真思考,既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又重視了對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更有對學生實驗探究和實驗方法的評估能力考查。就整份試題來說,題量基本適中,難易適度,符合試題的設置要求。
選擇題
學生沒有理解清題目意圖而盲目做答;沒有認真看清題目,有將近一半學生出錯。
填空題
出錯較多的是17、19等小題。主要是一些學生對未來的概念、公式、定則等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好,且容易混淆,因而判斷失誤,計算錯誤,歸納不夠嚴謹。
其他題
學生將虛像畫成了實像;有的光線未標箭頭,還有的將光線箭頭方向標錯;完成光路不到位;有的同學畫電路圖時交叉相連接的地方未打點,有的多加了元件,還有的同學不清楚電路圖和實物圖的區別把電池實物圖當作電路圖符號。
有的同學不知道路燈電路的連接情況,受平時做題的影響,認為有的串聯有的并聯。回答理由時答成了判斷的方法;說明理由時,許多同學只說液化不說放熱,對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掌握不清,不能正確分析吹氣感覺到涼的原因。簡答題中很多學生書寫不規范,答題過于簡單,以至于不能針對問題回答,答不清問題的實質要求計算題更是隨意不假思索,東拼西湊將幾個數字用公式聯系在一起。
第四部分 思考與建議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傳授非常重要。不能忽視“習得”的方法,宜將“學得”與“習得”有機地結合起來,邊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邊在閱讀中細心領悟,才能提高更快。如理解重點語句、關鍵詞語的含義及作用,可以借助具體語言環境和上、下文,去推斷詞語的特殊含義。這些詞語中,有的表示的是反語,有的有言外之意,更多的在表層含義下隱藏著深層含義,它們往往與中心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
八年級英語試題難度雖不大,但出得很"活",外語的功能性、交際性體現得淋漓盡致,試題的編制無論從技術層面或文化層面都體現了教學新導向、新思維,語言的靈活性和嚴謹性使得這份卷子很有份量。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意開闊學生視野,多渠道、大容量地給學生提供具有時代感的英語信息,加強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少講解,多給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機會,在用中學英語,在學中用英語。 科學探究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參與的、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有著綜合功能,教師要深度體會并研究如何將科學探究作為“內容”、“方法”、“精神”和創造性勞動,并將其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起始階段可以采取低起點、小坡度、化整為零逐個擊破的策略,務必使學生掌握這一科學思維程序,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過程處于無可取代的作用,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通過演示和分組實驗,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是值得我們每位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通過對試卷的分析反思我們的物理教學,使我們對未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充滿了希望,課改以后,我們一線的教師教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對《課標》的理解不斷加深,有些學校已率先沖出了傳統教學的“圍城”,大膽嘗試用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模式、方法進行物理教學,對新教材也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步品味到新教材的“新”之處,逐步習慣了用《課標》指導教學,所以教學質量也正在逐漸的走出低谷,向高質量、高效益攀升。但我們也承認在新舊教材交替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的東西仍在左右著我們的物理教學。諸如學習風氣不濃、學習習慣不好、一言堂、滿堂灌等。針對這次試卷分析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供一線教師參考。
開展教研活動,加強集體備課
利用集體備課共同學習《課標》、理解教學總目標及三維的課時目標、明確。一、二級主題對教學的要求,弄清教材中每個具體問題編排的指導思想及意義,對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手段、實驗探究等主要方面及策略達成共識,每位教師也可根據自己及學生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教學方式及方法,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潛在因素,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及問題,教師之間要通過聽課、評課、說課等活動,取長補短,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目的。
注重雙基教學,強化學以致用
夯實基礎是教學工作不變的主題,在課程改革日益推進的今天,知識和技能仍是教學的重點和核心,有了扎實的基礎,才有分析,處理和解決一般問題的能力,才能沖擊深層次的物理問題,才能談到創新思維和能力培養。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根本,在平時教學中,要防止從概念到概念、從規律到規律、從練習到練習的教學方法,要密切聯系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生產、科技的實際,將物理知識情景化、物理情境理性化,讓物理教學豐富多彩,學生感到有趣,而且有用,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強化科學探究,注重實驗教學
通過對試卷的分析反思我們的物理教學,使我們對未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充滿了希望,課改以后,我們一線的教師教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對《課標》的理解不斷加深,有些學校已率先沖出了傳統教學的“圍城”,大膽嘗試用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模式、方法進行物理教學,對新教材也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步品味到新教材的“新”之處,逐步習慣了用《課標》指導教學,所以教學質量也正在逐漸的走出低谷,向高質量、高效益攀升。但我們也承認在新舊教材交替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的東西仍在左右著我們的物理教學。諸如學習風氣不濃、學習習慣不好、一言堂、滿堂灌等。針對這次試卷分析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供一線教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