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工程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7: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森林工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森林工程論文

篇(1)

1.2地形地貌扎蘭屯市位于亞洲大陸中部的內蒙古高原東緣,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東麓、松嫩(遼)平原西側,屬大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地貌按照地貌形態和成因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種地貌,由西北向東南漸次分布,構成了扎蘭屯市地勢變化的基本骨架。地形特點可概括為:境內絕大部分山體渾圓,山勢較緩,河谷開闊,海拔高為248~1218m,平均海拔在700m左右。

1.3土壤條件扎蘭屯市境內土壤水平性地帶為黑土,屬于松嫩平原黑土帶。受土壤垂直分布規律控制,海拔250~500m的東南部為基帶地壤黑土,海拔500~800m的山地多為暗棕色土壤,海拔800m以上的為棕色針葉林土。扎蘭屯市主要6種類型土壤,即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澤土、水稻土。土壤厚度一般為30cm,谷地及局部緩坡地帶土層厚度可達60cm左右,土壤肥力較高,物理性狀和通透性良好。

1.4水熱條件扎蘭屯市境內的河流均屬嫩江水系,均發源于大興安嶺東麓,自西北流向東南,最后匯入嫩江。境內河流主要有雅魯河、音河、綽爾河、罕達罕河和濟沁河等大小河流40余條。其中:音河、雅魯河、綽爾河屬嫩江一級支流,臥牛河、濟沁河、根多河及庫堤河等屬嫩江二級支流,對調節嫩江水量、水質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境內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豐富,由入境水資源、流域內地表徑流和流域內地下水資源3個部分組成,入境水資源不計入全市水資源總量中,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5.67億m3。扎蘭屯市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太陽輻射較強,日照豐富,年日照時數平均在2434~2876h,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嚴寒干冷,夏季短而溫熱,雨量集中,春季升溫快,秋天降溫快,風向呈河谷走向。西部和北部地區屬于大興安嶺東部林緣溫涼濕潤、半濕潤林牧業區,東南部地區屬于溫暖半濕潤農業區。年平均氣溫為2.4℃,平均年降水量為480.3mm,多集中在6~8月份。無霜期為123d左右。

1.5生物資源扎蘭屯市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氣候熱量的空間變異相適應,自西向東依次是大興安嶺中低山針闊混交林、低山丘陵闊葉林。針葉樹種主要有興安落葉松和樟子松,闊葉樹種主要有白樺、黑樺、楊樹、榆樹、柳樹、山楊、柞樹等,灌木樹種主要有榛子、胡枝子、山杏、繡線菊、興安杜鵑等。扎蘭屯市野生經濟植物種類有維管束植物96科334屬709種。其中,野生藥物植物100余種,占全市植物種類總數的14.1%。扎蘭屯市境內野生動物種類約20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主要有細嘴松雞、貂熊、梅花鹿、金雕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47種。境內各河流、湖泊等生長各種魚類46種(包括亞種和人工養殖品種)隸屬12科(以鯉科魚類為主,共有29種,占魚類總數63%),其中,經濟魚類15種(包括亞種和人工養殖品種),主要水生植物是蘆葦。天然草場劃分為5類,即山地草甸類草場、山地草甸草原類草場、丘陵草甸草原類草場、沿河低濕草甸類草場和河泛地沼澤類草場。

場、山地草甸草原類草場、丘陵草甸草原類草場、沿河低濕草甸類草場和河泛地沼澤類草場。

1.6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資源扎蘭屯市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馳名遐邇,遠近聞名,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城市生態文明資源主要由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三部分組成。自然風光包括柴河風景區、浩饒山風景區、關門山風景區、秀水風景區、紅光(斷橋)風景區、成吉思汗旅游區、喇嘛山風景區等一系列景區,其中,久負盛名的柴河風景區為重點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柴河風景區地處原始森林腹地,這里森林茂密,水網如織,山巒疊嶂,動植物種類繁多,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神奇的火山巖地貌,使這一地區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草木蔥蘢,花草葳蕤,形成山、水、巖交相輝映、聲、色、情渾然一體的獨特景觀。也因為這里擁有以月亮天池為代表的天池群以及月牙灣、月芽島等月亮系列景區景點,因此,有“月亮小鎮”這一如詩如畫的美譽,使這片神奇的土地成為休閑度假、健身養生、浪漫圓夢、休養心靈的極好去處,也是一處天然氧吧。扎蘭屯市既具有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磅礴的氣勢,同時,又具有江南水鄉的清幽和俊秀,所有這些構成了比較豐富的城市生態文明資源,是扎蘭屯市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2森林資源現狀及其特點

2.1森林資源現狀隨著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生態建設和林業經營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大,扎蘭屯市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據2012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結果,扎蘭屯市土地總面積為867988hm2。其中,林地面積580108.0hm2,非林地面積287880.0hm2,分別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6.83%和33.17%。森林覆蓋率為55.38%,林木綠化率為58.40%。有林地面積480722.0hm2,占林地面積的82.85%;疏林地面積1016.3hm2,占0.18%;灌木林地面積25158.0hm2,占4.34%;未成林地面積1119.1hm2,占0.19%;苗圃地面積216.6,占0.04%;無立木林地面積4286.2hm2,占0.74%;宜林地面積32112.4hm2,占5.54%;林業輔助生產用地面積35477.4hm2,占6.12%。

2.2森林資源分布特點扎蘭屯市位于大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西部和東北部低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東南部丘陵區為農林結合區,森林資源相對較少。境內植物種類既有溫濕樹種和灌草植物,又有寒溫性植被。又因山丘起伏,河谷縱橫,地形復雜,地帶性植被與隱域性的草甸和沼澤植被呈相間分布。森林資源呈不連續分布。有林地共分布有31個植被類型,主要有:胡枝子柞樹林、胡枝子黑樺林、杜鵑白樺林、榛子落葉松林、榛子白樺林、榛子黑樺林、榛子柞樹林、草類柞樹林8個類型,面積占全市有林地的79.66%,蓄積占全市有林地的81.09%。在各植被類型中,草類柞樹林占絕對優勢,占全市有林地面積的20.54%;其次是胡枝子黑樺林占12.38%。森林資源主要以天然林為主,面積485178.9hm2,占全市林地面積的83.63%;蓄積量20862688m3,占全市活立木總蓄積量的95.72%。

3森林及生態工程建設現狀

3.1重點工程概況經調查統計,近年來實施的生態建設面積達到15949.9hm2。其中:三北防護林工程面積2241.9hm2;退耕還林工程面積13355.2hm2;流域治理工程面積28.6hm2;其他林業工程工程面積324.2hm2.

3.2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市三北防護林工程面積2241.9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135.9hm2,占三北防護林工程林地面積的50.67%;其他灌木林地面積182.4hm2,占8.13%;未成林造林地面積41.7hm2,占1.86%;其他無立木林地面積881.9hm2,占39.34%。

3.3退耕還林工程全市退耕還林工程面積13355.2hm2。已形成有林地面積6392.4hm2,占退耕還林工程林地面積的47.86%;疏林地面積1.5hm2,占0.01%;其他灌木林地面積4069.2hm2,占30.47%;未成林地面積216.2hm2,占1.62%;無立木林地面積2675.9hm2,占20.04%。退耕還林工程中,退耕面積6589.5hm2,占退耕還林工程面積的49.34%;還林面積6765.7hm2,占50.66%。

3.4流域治理和其他林業工程完成流域治理工程面積28.6hm2,其他林業工程面積324.2hm2。

4林業及生態工程建設對森林資源的影響分析

通過對扎蘭屯市1997年和2012年的森林資源數據進行動態分析比較,分析林業及生態工程建設對森林資源的影響的動態過程。

4.1林地面積變化林地面積580108.0hm2,與1997年林地面積566188.0hm2比較,增加了13920.0hm2。林地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退耕還林工程中耕地造林面積6589.5hm2;退耕還林工程荒山造林、三北防護林工程、流域治理、其他林業工程在非林地中造林;實施公益林工程建設后,經過多年封山禁牧,在非林地中天然更新形成了有林地、灌木林地。

4.2蓄積量變化活立木總蓄積量為21796404m3,與1997年為13856861m3相比,增加了7939543m3。通過林業及生態工程建設的實施,提高了林分質量,單位面積蓄積量顯著提高。

篇(2)

一、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林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同時我國政府從各方面對我國的林業開始給于較大的關注,因此林業在新世紀下得到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雖然 “天然林保護工程” 在我國已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實施,但森林資源在我國分布不均勻的現象還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緊接著“退耕還林”的工程又在我國開展起來,這個工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前我國的林業的發展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可以這樣說,我國的林業的發展遇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時期。

二、完善我國營林工作需要的需求

(一)加強對造林、營林基礎發展

我國森林資源如何得到補充以及如何促進我國森林資源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如何保證連續的供給林產工業原料都要依靠營林造林。我國政府對植樹造林工程的重視力度越來越大,向全國多次發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的公益性口號,全國人民對這個口號都有所感悟并積極的相應這個口號,因此業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但林業的高稅賦動搖了我國林業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人民參加植樹造林都是通過國家的精神鼓勵,而沒有得到任何物質利益的刺激,由于政府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人民物質利益的刺激,致使人民對植樹造林的響應程度逐漸的減少。我國要加強林業的基礎,調動人民對參加營林造林的積極性需要給予很大的物質利益。

(二)對林區協調多產業進行進行綜合發展,提升林業系統發展功能

仔細思考我國的林業的的未來發展,我國的林業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發展需要結合森林綠色食品的生產、花卉園藝的特點、特色加工業的發展以及森林旅游的發展等。因此,我國的林業只有在結合其他方面才能夠發揮其最大的功能。

(三)全面提高我國林業管理的科學技術水平

我國林業在競爭中其競爭力低的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林業的技術水平比較低。我國今后在促進林業不斷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意識到科學技術水平是提高我國林業不斷發展的最主要的通道,應該將其擺在最主要的地位。

三、在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營林的作用

森林資源無論是對那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森林給世世代代都帶來說不盡的好處,同時森林資源并不是無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講卻是一種可有限的但可以不斷更新的資源,因此所有的世代都能夠享用森林賜給人們的恩惠――但前提必須是我們及我們的后代都必須盡心的來維護森林資源的開發。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好的保護我們這些有限的森林資源,那么這些有限的森林資源也只能在當今世代可以利用,然而對我們未來的世代來說他們就不能享受到這種自然的恩惠了,所以,我們要倡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的林權結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約束

我國大部分的森林資源可以說都屬于國家或者集體所有,從根本上說這種森林權結構模式是我國在實行計劃經濟的時候留下的產物,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我國森林業產權上的設置。

(二)我國林業生態效益的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機制是我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具體是指現實生活中的使用著通過合法的手段來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對自然資源所有權人或保護生態系統而付出代價的人支付一定使用費的一種法律制度。在這個概念中它包含了兩層不同的含義:其一是自然資源是一種特殊性的資產,它同時具有兩中不同的價值:即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只用當使用權人向森林所以權人支付一定量的費用后才能夠獲得森林的使用權,這是一種森林所有權人一種交易方式,目的是通過森林資源來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其二、它同樣也是一種經濟性的補償模式,生態環境保護者在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然而他們為森林的可持續發展付出的代價理所應當應該得到的相應的報酬,森林生態保護者所改善的森林生態環境不能夠也免費的讓其他人任意的使用,我們應該對那些為改善森林生態環境而付出很大心血的環境愛護者給于一定的物資補償,這就體現了森林生態具有價值的功能。

(三)林業保護管理機構對林業的監督力度不夠

近年來,我國對林業的保護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別是國家林業局對違法征用林地、毀林開墾的管理加大了力度,并且對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也給予了一定的監督,同時在各地都派駐森林資源監督的管理機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監督管理部門都能夠做好這樣的監督工作,有相當多的一些森林監督管理部門在投入的監督力度很弱,森林的管理力度沒有完全的落實。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預想不到的自然災害頻繁的發生,我國的大量森林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

四、結束語

當前階段,我國應該加大了對營林管理的重視力度,但為了促進我國林業能夠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從整體上來探究影響我國林業的保護和管理的各種潛在的因素,因為不同潛在的因素在某個時候通過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我想,隨著我國對森林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力度的加大,我國的森林將會迎來一個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呂明會 現代營林耕作法的應用與推廣 [期刊論文] -科學與財富2011(5)

篇(3)

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教學效果表明,課程組歷經了26次修訂、75屆次應用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森林昆蟲學》課程資源網及8門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內容新穎、信息量大、更新及時,在森林保護學本科系列課程教學當中促進和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課程成績的優良率由改革前的47%提高到了66%。實踐教學表明,課程組重建的具有6個實踐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及優化的實踐教學資源與開放型實驗室,在實踐內容上搭配合理,操作可行,增強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優良率提高了72%,進一步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提高了35%。

自2002年來,項目組發表教學科研論文20余篇,獲得教育部“森林保護優秀教學團隊獎”1項、陜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國家精品課程獎1項、校精品課程獎1項、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校優秀教案獎二等獎1項、校科技創新優秀指導教師1項,同時,指導并獲得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三等獎2項。

雖然森林保護學科系列課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由于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改革后的森林保護學在基礎教學上存在內容不夠深入全面,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系統性差、應用能力薄弱等缺點,如何更好地在教學中體現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作為工程學科面臨的實踐問題,培養學生的可操控能力是未來森林保護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議題。

篇(4)

【中圖分類號】TU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型教育轉變為大眾型教育,高等教育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的機遇,同時面臨著更加嚴酷的激烈競爭和挑戰[1]。目前,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這使得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在社會需求變化下,應用型人才已向專科層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層次延伸。因此,正確認識應用型本科教育與傳統本科教育之間的差異,研究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消防工程專業定位

新世紀應用型人才標準不僅僅取決于技能和知識的數量,更取決于知識的創新能力。而傳統的本科教育模式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不夠。作為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的西南林業大學消防工程專業,在專業建設的過去9年里,一直積極探索符合國情和校情的教學體系改革的新思路,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從未停止相關的研究和實踐。

1.1“教育需要”的分析

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Dewey)提出了“教育需要”的概念。他指出,“教育需要”的焦點是學習者,而不是有關學科的教育規劃。通過“需要分析”所分辨出來的需要,應該是專業發展活動,即可以讓有關專業人員得到滿足的需要[2]。對應用型本科人才進行“需要分析”,除了考慮到學習者的需要之外,還要考慮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西南林業大學消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前進行的“教育需要”調研中,主要考慮學習者和用人單位的需要。通過利用本科畢業設計和相關教研項目的支持,對歷屆畢業生就業方向、工作勝任情況、知識技術運用情況進行跟蹤反饋;針對相關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評價、崗位適應情況和欠缺技能等方面進行回訪;并邀請相關行業一線工作專家對培養方案進行研討,最終確定了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的專業定位。

1.2培養目標

應用型本科與傳統本科之間在培養目標上存在明顯的區別。傳統本科培養的是基礎知識寬厚、綜合素質較高,并具有良好自學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目的是為更高層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務,其培養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但其崗位針對性不強;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以適當拓寬專業面和知識面,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和適當的專業技能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工作能力。即培養具有一定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高綜合素質,有較強實踐能力和適應性,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現場工程師[3]。這種創新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中的問題能力是區別于應用型專科人才最大的特征。

依據西南林業大學校情,我校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上主要著重體現為“應用型”,而非傳統“學術型”或“研究型”。為此,我校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知識扎實,掌握火災科學基本理論、消防政策法規和消防安全技術與方法,能在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和企事業單位從事消防技術及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評價、檢測、監察、教育和培訓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 培養方案改革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教學改革是高等學校永恒的主題。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和依據,凝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對人才培養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消防工程專業自2003年以來逐步明確專業定位,著眼于培養“用人單位能用、好用;學習者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經歷了2006年和2012年兩次培養方案的修訂,突出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過程。

2.1培養方案基本框架

培養方案由“三大教學體系”構成: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課外教學體系。消防工程專業總學分定為170學分,其中理論教學環節134.5學分,實踐性教學環節27.5學分,課外教學8學分。培養方案的整體框架見圖1。

2.2培養方案制定思路

(1)以大安全類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背景,以森林消防、城鎮消防兩條主線為基礎,采用“模塊化”課程設置框架。消防工程專業一級學科為安全工程,這決定了消防工程理論基礎是以安全科學,因此《安全系統工程》作為該專業的學科基礎必修課程。

(2)以“兩條主線(森林消防、城鎮消防)+三大模塊(基礎理論知識、火災預防、火災撲救及善后處理)”為骨架構建培養方案。結合我校校情,林業屬我校優勢學科,如何結合“林業”概念貫穿到消防工程專業中,建立有西部特色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是在兩次培養方案修訂中一直專注的問題。為此,結合“教育需要”和專業特色并舉,構建了森林消防和城鎮消防兩條專業發展主線,并將森林消防、城鎮消防共性的理論部分從學科角度加以概括,如《消防燃燒學》和《林火原理》兩門課程。

(3)以為地方企業和公安消防部門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總體目標,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為滿足地方公安消防部門、鐵路消防部門和消防工程公司等對消防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在培養方案修訂前的歷屆畢業生跟蹤反饋,增加了專業核心課程中城鎮消防的比重,由2003版教學計劃的50%提高到2012版教學計劃的75%。

(4)增加選修課數量、種類和層次,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以適當拓寬專業面和知識面,實行寬口徑,重實踐。從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就業時選擇與消防相關的工作,但將近三成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大學生村官或進一步深造。為滿足這些學生的“教育需要”,培養方案中增加了選修課數量、種類和層次。如公共選修課面向全校進行,旨在擴展學生視野;專業選修課程可以根據擬就業方向進行選擇。

3 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實踐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消防工程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工科專業,其實踐性教學環節內容較多,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環節。通過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將課堂學習中所獲得的理論知識進行轉化和拓展,這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技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才能和組織才能,為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1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實驗方面。在實驗教學工程中,學生僅依據實驗指導書上的實驗步驟與方法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法深入的理解實驗的內涵[4]。在實驗過程中,部分學生缺乏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報告存在缺乏對結果深入分析等問題。

(2)課程實習(設計)方面。由于各門課程之間相互獨立,每個課程設實習(設計)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滿足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沒有從全局性、系統性進行考慮。實習基地比較缺乏,企業從經濟方面、安全方面考慮,不愿接受在校學生來企業實習。多數實習單位沒有同學校建立單位之間的聯系,更多的是靠教師個人聯系,這使得這種合作關系不夠緊密。

(3)畢業設計(論文)方面。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相對陳舊,涉及的實際問題較少,缺乏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訓練。期間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求職,使得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視程度、精力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3.2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探索

(1)改革實驗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比重,降低驗證性實驗項目比重。我校2012版消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充分發揮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作用,不斷整合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以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綜合性研究性實驗為主。如《建筑材料》實驗課程不再以某一實驗方法為教學手段,而是以綜合判定材料性能指標為手段,既依據相應國家標準,又在創造性上開拓檢測材料性能指標的新方法;在第二課堂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如在過去辦學9年中,消防工程專業獲得6項大學生創新基金的資助。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

(2)整合與優化課程實習(設計)內容,變課程實習(設計)為綜合實習(設計)。根據課程的特點及課程之間的關聯程度,整合課程實習(設計)內容,以專業為主線,打破原有課程的界限,注重多學科、多課程知識交叉和集成。如可以將“防排煙工程”課程實習(設計)和“消防給水工程”課程實習(設計)相結合,“火災自動報警與聯動控制”課程實習(設計)和“消防技術裝備”課程實習(設計)相結合。這種結合可以改變單科課程實習(設計)各自為政的現狀,用系統的觀點來認識課程實習(設計)。

(3)探索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新模式,構建“產學研結合,校企結合”的辦學機制。為了使學生能深入了解畢業后的工作,學校積極加強了與社會單位的廣泛聯系,構建“產學研結合,校企結合”的辦學機制[5]。利用我校在技術、人才、科技成果方面的優勢,主動地為地方各級政府和企業開展各類應用型課題研究、技術咨詢、培訓等。在與政府和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同時,學校也依托合作單位建立了實踐教學平臺,如最近五年,西南林業大學先后與云南省消防協會、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楚雄紫溪山自然保護區、云南華鑠消防培訓學校、云南泰康消防化工集團等單位簽署了消防工程專業共建協議。

(4)改革畢業設計(論文)方式。鑒于應用型本人人才與傳統型本科人才的區別,我校將畢業論文(設計)提交形式分為工程設計方案、科學研究論文、制作的實物三種類型。學生不再專注于論文,而是更多的轉向創造性的設計和動手能力的制作上,是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大大提高。

(5)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鼓勵“雙師型”人才。教師是實踐教學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6]。我校在2012年實施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鼓勵專業教師向“雙師型”轉化,并在制度上和經費上給予了保證。目前,我校消防工程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42.8%,確保了各項實踐教學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4 結束語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和依據,凝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對人才培養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西南林業大學2012版消防工程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修訂組一致認識到消防工程專業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是適應時展要求,通過培養方案中“三大體系”和“兩條主線”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合格的“應用型”消防工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

致謝:

本論文得到了西南林業大學消防工程教研室同仁和西南林業大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韓霜,宋曉明.對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19):3182-3183

[2]洪林,王愛軍.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9):5-8

[3]陳芳,馬天柱.試論應用型本科教育[J].教育學論壇,2011(14):236-237

篇(5)

    引言

    低碳經濟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環境保護水平都有質的提升和轉變,是對傳統能源利用、產業結構的挑戰。森林在低碳經濟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產加工等可通過新技術、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開發生物質能源來達到低排放,減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壞、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通過科學規劃增加森林面積,利用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碳匯功能;建立造林與更新長效機制,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使經營主體保持積極性,使森林經營與林農致富緊密結合,實現持續碳匯。本文就森林低碳經濟的發展談幾點粗淺認識。

    1. 發展森林低碳經濟的作用

    1.1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碳庫

    森林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森林植物體內和森林土壤中。同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穩定。同樣,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庫,固碳的時間可達幾十年、上百年。統計分析表明,通過植樹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遠低于核能、風能和生物質燃料等各種工業活動減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陽能的最大載體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占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固定太陽能總量的多一半,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寶庫。樹苗長成大樹,不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時吸收和儲藏了太陽能。因此,選用那些易繁殖、萌發力強、能固氮、生長快、熱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強的樹種,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和陽光,就可以達到固碳儲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種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結構復雜,樹葉表面不平,多絨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大量飄塵。杜鵑、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氧化鋅等有害氣體。松屬、圓柏屬、云杉屬、樺木等許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殺菌素,可殺死各種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噴灑各種殺蟲劑或殺菌藥來消除環境污染,不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較高的成本。

    1.4減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們投資、投勞耗用水泥、鋼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種攔水、蓄水工程,不僅耗費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產生了污染。當使用壽命結束時,清理報廢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攔蓄降水,調節徑流,減少洪澇災害的成本遠低于修建水庫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時,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損失,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林業發展對化工產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減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溫室氣體排放。

    1.5降低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與能源消耗

    近年來,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調水、防洪、減災,不僅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質與能量投入。森林能夠調節氣候,降低或減緩洪澇、干旱災害,保持和維護有利的生產環境,減少了化石養分或能耗投入,使農作物和畜牧業在比較自然的狀態下發展并獲得高收益,從而降低了災害控制和恢復成本,減少了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類生活環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人類生存有著良好的影響,森林生態環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嗅覺,使人精神放松,增進人體健康。同時,森林也是人們旅游、爬山、遠足,甚至探險的場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意味著用于調溫、調濕、滯塵的各種人工設備使用數量和時間的減少及其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數量的降低。

    1.7林產品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戰略性能源資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點,而且還有占地少、一次種植持續利用的優勢,是大有希望的新興的綠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為生物類的材料,以及各種非木質林產品,不論作為能源,還是作為生產、生活資料,都是一種低碳經濟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況下,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選擇。

    2. 促進森林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2.1加快造林綠化步伐

    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和沿海防護林體系、防沙治沙、濕地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商品林基地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制定和實施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油茶等木本糧油等林業重點工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實行木材加工產品“下鄉”補貼試點,推動低碳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在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增加森林碳匯。

    2.2實施森林經營工程

    目前,我國大多數森林屬于生物量密度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積很低,這是增加森林碳匯的最大潛力之所在。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將森林經營作為我國林業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既符合國際林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也是未來氣候談判增匯減排的重要籌碼。因此,應盡快啟動《全國森林經營工程》,同時應積極發展農林復合經營,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森林碳匯。

    2.3開展碳匯造林試點

    在現有造林規劃的基礎上,開展碳匯造林試點。碳匯造林即在設定了基線的土地上,對造林和森林經營以及林木生長的全過程都進行碳匯計量和監測的營造林活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并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營造林模式。建立與“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增匯固碳和中國溫室氣體減排開展“三可”奠定基礎。

    2.4提供科技支撐

    深入開展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基礎研究。加強林業減排增匯的技術潛力與成本效益分析;繼續加強森林災害發生機理和防控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情景下森林、濕地、荒漠、城市綠地等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問題研究并提出適應技術對策;加強森林作為重要可再生能源庫的研究和開發利用。通過科研,推進科技興林、科技富林、科技強林的進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

    2.5引導全社會參與低碳發展

篇(6)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1522

國內刊號:11-1932/S

郵發代號:18-9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百種重點期刊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篇(7)

3: 吉林省林業設計院網絡中心網絡改造與發展規劃.

4: 吉林省林業系統生態信息高速公路構建課題.

二、論文撰寫與設計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業分布十分廣泛,以長白山系為主要脈絡的山地廣泛分布各種森林資源,而作為林業及林業環境的發展,林業生態信息則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系統,快捷,準確,合理,系統的采集,處理,分析,存儲這些信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現實的問題.在信息交流的這個世界中,信息好比貨物,我們需要將這些貨物(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其中以硬件為主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這些貨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處理廠",我做這個題目,就是要為它畫出一條"公路"和若干"處理方法"的藍圖.

由于森工集團這樣的特定企業,其一,它是一個統一管理的企業,具有集團化的特點,網絡的構建具有統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個分散的企業,網絡點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還具有集中的特點,它的網絡系統的設計就應該是板塊化的.從信息的角度來講,信息的種類多,各種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角度也不盡相同,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慮軟件平臺的配合.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觀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經過我的努力,我將為它們創造出一條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

1,論文(設計)研究的對象:

擬訂以吉林省林業系統為地理模型,以林業網絡綜合服務為基本需求,以網絡拓撲結構為設計方向,以軟件整合為應用方法,開發設計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團企業的企業網絡系統.

2,論文(設計)研究預期達到目標:

通過設計,論文的撰寫,預期達到網絡設計全面化,軟件整合合理化,網絡性能最優化,資金應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標.

3,論文(設計)研究的內容:

一),主要問題:

設計解決網絡地域規范與現有網絡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設計解決集中單位的網絡統一部署.

設計解決多類型網絡的接口部署.

設計解決分散網絡用戶的接入問題.

設計解決遠程瘦用戶網絡分散點的性能價格合理化問題.

設計解決具有針對性的輸入設備的自動化信息采集問題.

合理部署網絡服務中心的網絡平衡.

優化網絡服務系統,營造合理的網絡平臺.

網絡安全問題.

10,基本應用軟件整合問題.

[nextpage]

二),論文(設計)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與網絡模型的整合.

2,企業內部集中部門網絡設計.

3,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總體分散.

4,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遠程結點.

5,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移動結點.

6,企業網絡窗口(企業外信息交流)設計.

7,企業網絡中心,服務平臺的設計.

8,企業網絡基本應用軟件結構設計.

9,企業網絡特定終端接點設計.

10,企業網絡整合設計.

5,論文(設計)的實驗方法及理由:

由于設計的過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過程,在設計過程中詳盡的去現場建設肯定有很大的難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們在設計的階段就應該進行仿真試驗和科學計算.第一步,通過小型網絡測試軟件平臺,第二步,構建多個小型網絡搭建全局網絡模擬環境,第三步,構建干擾源利用小型網絡集總仿真測試.

6,論文(設計)實施安排表:

1.論文(設計)階段第一周次:相關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準備試驗用網絡硬件和軟件形成試驗程序表及試驗細則.

2.論文(設計)階段第二周次:開始第一輪實驗,進行小型網絡構建試驗,模擬網絡服務中心,模擬區域板塊,模擬遠程及移動網絡.

3.論文(設計)階段第三周次:進行接口模擬試驗,測試軟件應用平臺,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論文(設計)階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實驗報告1).

5.論文(設計)階段第五周次:進行第二輪實驗,模擬環境(干擾仿真)實驗,提交實驗報告2.

6.論文(設計)階段第六周次:完成結題報告,形成論文.

三,論文(設計)實施工具及參考資料:

小型網絡環境,模擬干擾環境,軟件平臺.

吳企淵《計算機網絡》.

鄭紀蛟《計算機網絡》.

陳濟彪 丹青 等 《計算機局域網與企業網》.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網路由技術》.

[美]othmar kyas 《網絡安全技術——風險分析,策略與防火墻》.

其他相關設備,軟件的說明書.

1、論文(設計)的創新點:

努力實現網絡資源的全面應用,擺脫將單純的網絡硬件設計為企業網絡設計的模式,大膽實踐將軟件部署與硬件設計階段相整合的網絡設計方法.

篇(8)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115-02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戰線上的重要宣傳手段和科技推廣的重要工具,它于1983年創刊,經過幾代編輯人的努力,從一本不起眼的雜志,發展成為圖文并茂,印刷精美,集可讀性、科技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發行輻射全國的期刊,期刊于2004年度被江蘇省新聞出版局、江蘇省科學技術廳評為自然科學類期刊一級期刊。2006年《森林防火》期刊編輯部被了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國家林業局評為“2004~2006年度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森林防火》創刊已27年,形成了自己的優勢,贏得了行業的認可,筆者現對《森林防火》的辦刊實踐進行總結,為更好的發展期刊,促進森林防火事業發展提供參考。

一、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服務森林防火事業為己任

(一)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

《森林防火》創刊伊始就確立“宣傳森林防火方針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識,交流森林防火管理經驗,推廣先進的防撲火技術、介紹國內外森林防火管理技術”的辦刊宗旨。這個宗旨明晰了刊物的市場定位,期刊編輯部始終認真貫徹落實面向全國、面向基層、面向森林防火第一線的辦刊方針,刊發了森林消防專業隊建設、生物防火工程建設、撲救森林火災技戰術和國外林火管理等一系列針對性強、與國家林業局防火指揮部辦公室工作重心相一致的論文和經驗性文章。

(二)堅持以宣傳黨的森林防火政策為重要任務

國家十分重視森林防火工作,每年的春季、秋季,國家林業局都會召開全國性的森林防火工作,部署森林防火工作,時間與《森林防火》第一期與第三期的編輯出版時間相吻合,《森林防火》大力宣傳會議精神,使全國森林防火工作者明明白白了解當前形勢下,國家對森林防火工作的要求。2009年1月4日,我國新的《森林防火條例》開始實行,國家林業局把“認真實施新《條例》”,作為2009 年森林防火工作重點之一,《森林防火》2009年第一期全文刊登了《森林防火條例》,使森林防火工作者可以及時了解森林防火法規、政策。

(三)堅持以服務于森林防火工作者為中心

《森林防火》是一本行業期刊,與其他行業期刊一樣,發行對象為特定行業人群中有特定特征的讀者。它的核心讀者群是全國各地的森林防火工作者,讀者對象比較明確,讀者群也相對比較集中和穩定。《森林防火》從期刊的內容編排上考慮到讀者大多是基層森林防火者,普遍存在實踐能力很強,理論水平不高的問題,所以期刊盡可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讀者讀懂看懂;發行方面,有些地方偏遠,在寄送雜志過程中難免會有遺漏現象,我們有專職人員負責雜志的發行工作,盡可能及時補寄,也為每年的雜志征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些讀者收到雜志,看到某篇文章有新穎觀點想與作者聯系,雜志社也是熱心幫忙,特別是新的《森林防火條例》實施后,有些讀者對新《條例》有些條文存在疑議,《森林防火》借助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法律教研室給予解釋答疑,使讀者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用心經營期刊,拓展期刊的生存空間

(一)開展廣告業務,為企業做宣傳,擴大期刊知名度

近年來,期刊市場的競爭尤為激烈。特別是林業期刊, 各家期刊社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森林防火》在抓好社會效益的同時,努力探索增收的渠道。隨著國家林業建設的發展,對森林防火的日益重視,與森林防火相關的一些產品也應運而生,如防火服、防火監測系統、防火工具等廠家也開始增多。《森林防火》一行人,開始積極與這些廠家接觸,通過電話聯系和走訪,將刊物介紹給這些廠家,吸引他們到《森林防火》上做廣告。《森林防火》經歷了從無廣告,到刊登一兩個廣告,并逐年增多的過程,現已發展到有20多家企業與《森林防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期刊通過廣告,既宣傳了企業,也擴大了期刊的知名度。2010年11月,森林消防產品展銷會在北京召開,《森林防火》期刊編輯部領導參加了展銷會,借此機會向更多的廠家宣傳雜志,吸引其在《森林防火》做廣告。

(二)借鑒雜志社優勢,做好增刊和相關論文集的編輯工作

“盛世興林,防火為先”,這是原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提出來的,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與森林防火相關的科研也開始受到國家的重視并開展起來。航空護林以其機動靈活性和“發現早,行動快,滅在小“的優勢,在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工作中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森林防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了更好的服務森林防火工作,各航空護林單位進行了從機型到航空防火機具的探索。《森林防火》及時組織稿件,2003年形成“航空護林”專刊,擴大對航空護林的宣傳力度,獲得了航空護林單位的認可。各地森林防火工作者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國家林業局森林防火辦公室要求對這些寶貴經驗進行宣傳,《森林防火》主動請纓,2004年形成增刊。

此外,從2006年起,國家林業局森林防火辦公室每年對我國發生的重、特大森林火災的撲救工作進行分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森林防火》對各地送來的材料進行梳理,編輯,形成森林火災撲救案例分析,至此已編輯了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森林火災撲救案例分析。《森林防火》對我國森林火災撲救戰術的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通過增刊和相關森林防火論文集的編撰,使《森林防火》編輯工作者增加了掌握森林防火新動態的途徑,也是向主管部門展現實力的有利機會。獲得主管部門的認可,同樣是期刊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舉辦各種森林防火培訓班

隨著森林防火事業的發展,森林防火工作對專業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我國基層森林防火工作者有一部分是從其他單位轉行過來的,可以說是“門外漢”,還有很多森林防火工作者相關知識已陳舊,跟不上形勢的發展,急需進行森林防火知識的學習、補充,鑒于此,《森林防火》開始舉辦森林防火培訓班,借助雜志廣泛的人力資源,邀請森林防火專家進行現場講課,并及時進行調研,對課程進行修改,力求與森林防火工作者的需求相吻合。通過培訓班,加強了與讀者的聯系,并在培訓班上,免費發送雜志,很多參加培訓班的森林防火工作者由讀者轉變為作者,擴大了作者隊伍,同時也使《森林防火》為基層服務這一辦刊宗旨落實到實處。

三、高標準、嚴要求抓好《森林防火》編輯出版環節

(一)做好《森林防火》選題策劃工作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戰線的重要宣傳窗口,有著廣泛的受眾群,做好選題策劃,對有針對性的開展雜志的編輯出版十分重要。每年的12月份,編輯部領導根據自己的調研,讀者的反饋,防火戰線上的森林防火專家、領導意見,經過充分論證研究確定第二年的工作計劃,做到全年目標明確,期期有看點。并把工作計劃下放到編輯部個人,使編輯人員可以及時組織稿件,做到有的放矢。在計劃中又穿插著一些變化,保持捕捉森林防火領域里新事物的靈敏度。

比如,2006年我國開始在一些省份試點森林火災保險制度,我們及時與試點省份福建省進行聯系,及時報道,并關注試點的后續情況。森林火災保險制度的實施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只有火災發生后,才能進行補償。但我們一直沒有忘記這個新生事物,與福建省保持密切聯系,2009年刊載《順昌縣森林火災保險機制的探討》一文,對各地開展森林火災保險提供了參考。

(二)耐心細致的做好編校工作

在編校流程中,《森林防火》嚴格按照三審制的要求,實行責任編輯負責制,作者的來稿責任編輯在3個月內給與答復,保證了稿件的時效性。在校對環節中實行責任編輯一校,二校、三校交叉校對,編輯部主任統校,主編總把關,另外還聘請有校對經驗的專家外校把關。這些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森林防火》的差錯率。編校工作的順利進行,與責任編輯的責任心、編校能力有很大的關系。為了提高本刊編輯人員的編輯水平,《森林防火》編輯部領導十分重視編輯人員的繼續教育,每年派相關人員參加江蘇省新聞出版局舉辦的編輯培訓班,這對提高編輯水平,向優秀期刊編輯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森林防火》還訂閱了很多林業類核心期刊及編輯類期刊,在編輯過程中遇到相關問題,我們就查閱相關期刊,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按時完成出版,準時完成《森林防火》的寄送工作

期刊的要求就是按期按時出版。我刊為準時完成出版,訂立了詳細的日程安排表,并堅決執行。為了不誤期,我刊總是提前交稿,校稿,提前10天印刷,印刷后及時對新刊進行檢查,確保正確無誤后將《森林防火》寄送到全國各地的讀者手中。

篇(9)

二年來,我強化學習,扎實工作,廉潔自律,團結班子,帶好隊伍,加大落實力度,不斷開拓進取,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實現林業、園林城鄉一體化,開創城鄉綠化工作新局面。現述職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職工作,認真履行職責,較為滿意四項工作

一是積極聯系客商,發揮行業優勢,切實搞好服務,完成招商引資任務。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責任,第一要務,調動多方關系,多次上門造訪客商,邀請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選擇、項目資金爭取、銀行貸款聯系等方面給客商解決實際問題,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長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進竣工和簽約項目各1個。

竣工項目:ddd吉星針織襪業有限公司在市經濟開發區投資16000萬元建設博遠實業有限公司,一期投資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產,產品已遠銷海外。

簽約項目:經過兩年半的洽淡,ddd林木產品有限公司投資定向刨花板(OSB)項目,2011年10月中旬,已與宿城區簽訂投資合同。

二是對內全面規范管理,對上策應扶持支持,對外強化形象宣傳,做好分工負責的主體工作。強化制度建設,注重學習提高。堅持每月例會制度,學習重要文件,布置業務工作,提出嚴格要求,形成局務會議紀要。

選舉產生林業(園林)局第三屆黨支部委員會、第一屆團支部委員會、第一屆工會委員會。完善市風景園林協會、花卉園藝協會、木材行業協會和林學會運行機制,通過協會加強業務培訓,提高行業整體運行水平。

定期召開黨組會、民主生活會、班子碰頭會,組織青年職工座談會、主題教育演講比賽、國防教育專題講座、林業形勢報告會、扶貧慰問、書畫攝影比賽、論文評比等系列活動,營造班子團結,同事配合,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多次帶項目申請赴省進京,并邀請上級領導到現場辦公,爭取支持,二年共爭取到國家和省各類項目資金逾2500萬元。

深入開展“楊樹產業年”活動,每年植樹1000萬株以上,積極引導木材加工企業發展,全市木材加工企業2587家,規模以上369家,產值達105億元。

完成黃河景觀橋及周邊造景工程;建成新河濱公園;抓好春秋兩季市區綠化工程;完成省第五屆(南通)園博會工地建設任務;全面接管雪楓公園。

同時,借外省外市林業考察團來我市之際,積極宣傳生態特色,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是高標準嚴要求,努力爭先進位扛牌奪旗爭一流,力取創新創優佳績。常給同志們灌輸“有牌就扛,有獎就得”意識,每年度匯總一次局各處室、單位在省市內獲獎情況,張榜公布,并分不同檔次再予以適當獎勵,以激發大家在其位謀其政履其職盡其責創其優。

2011年,局榮獲全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單位,林業產業先進單位,綠色建設一等獎,省第五屆園博會造園藝術獎二等獎、組織工作優秀獎,《綠色實踐與建設》主題生態文化建設唯一最佳組織獎,市2011年度目標管理先進集體;河濱公園榮獲市創建文明風景旅游區(點)工作先進單

位,雪楓公園榮獲市文明風景旅游區(點)稱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已通過省初檢。

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組建專門班子,配強人員,量化任務目標,責任落實到人,10月中旬,省專家已進行專題調研。

創新公園管理體制。實行“免費開放”和“公園綠地管理人”模式,花錢買服務,養事不養人,并加大園林綠化主體培育,靠大靠強,設立省建筑園林設計院分院。

創辦“中國楊樹推出移動農信通“楊樹產業”頻道,向林農和企業,傳播楊樹育苗、造林、營林、采伐、運輸、加工等產業體系技術、產業動態、產品價格等信息。

四是全面摸清家底,理清舊帳,深入調研,編制規劃,做好具有長遠效應的打基礎工作。林業園林工作分幾大塊:造林營林、木材加工、林政執法、古樹名木、園林工程、綠化管養、風景名勝、濕地野保。

逐項調查摸底,逐類編制規劃,近二年已完成《現代林業發展規劃》、《木業發展中長期規劃》、《駱馬湖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駱馬湖—三臺山、古黃河—運河風光帶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古樹名木保護總覽》;啟動《野生動物保護規劃》、《有害生物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植物多樣性與鄉土樹種保護規劃》、《綠地系統規劃》。

就如何進一步理體系、順體制、建制度、強隊伍、上臺階,作了為期一旬的深入調研,制訂出臺《綠地補償實施意見》、《園林綠化規劃建設導則》等規范性文件。并組織人員對建市以來,市園林局承擔的所有工程124項進行全面清理,請財政審計人員再驗收核查,理清帳目,結清欠款。

二、強化理論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勤奮好學、明理敏行、廉潔奉公的良好形象

一是坐得住,學得進,在理論學習上取得豐碩成果。2007年3-4月,在省委黨校學習,被評為優秀學員;2007年8月參加全國地市級林業局長培訓班半個月,被推為學員代表發言受到好評,隨后不少地區林業考察團來宿。

2011年2月起,堅持學習南林大森林培育專業研究生課程。

組織人員編寫《楊樹良種繁育與速生豐產栽培技術》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組織完成的《市木材加工產業可持續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市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及應用研究》,均榮獲“第二屆(2011年)省優秀軟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合作撰寫的《市森林資源現狀、特點及培育技術措施探討》在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河北林業科技》2011年第二期發表。

合作撰寫的《楊樹產業在平原地區現代化林業建設中的作用》在《中國林業》2011年第4期發表,收入《中國林業論壇(論文集)》并獲論文二等獎。

撰寫的《楊樹林地高效復合經營模式研究與初步實踐》被收入科技論壇分論壇優秀論文集。

二是嚴要求,常警省,在廉潔自律上做到警鐘常鳴。作為局領導班子班長,作為年輕干部,我時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受委托行使的公共權力,只是意味著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個人炫耀的資本,更不是謀取個人私利或小集團局部利益的工具。

要求自己政治上不軟,經濟上不貪,工作上不浮,生活上不奢,紀律上不散,管理上不松;要守住的綠線,守住自律的底線;要健康而充實,善思而踏實,肯干而廉潔。

篇(10)

 

城市綠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游憩空間和穩定的綠地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技術,借鑒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以植物群落為綠化基本單元,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綠地。從城市綠地系統角度,綠地的布局、規模應重視城市景觀結構脆弱和薄弱環節的彌補,考慮功能區、人口密度、綠地服務半徑、生態環境狀況和防災等需求進行布局,因害設綠,按需建綠和擴綠,并從市民生存空間和自然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出發,重視綠地的鑲嵌性和廊道的貫通性,將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綠色生態網絡;從綠地群落角度,應順應自然規律,利用生物修復技術,構建層次多、結構復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實現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維持及發展。

1.當前城市綠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生態環境效能低下

這是當前城市綠化建設中比較突出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多個因素影響的結果。

1.1.1由于我國大多數城市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年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爆發戶”式的發展過程,從而造成了城市發展壯大后環境綠化上的“先天不足”,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已經破壞。雖然通過現在的城市綠化來彌補,但如同補補丁一樣。

1.2.1城市綠地因在規劃設計階段未考慮生態效益指標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過度追求“藝術”,強調平面效果。結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綠地植物品種單一,植物群落的生態效益發揮不了。因為根本就沒有植物群落的概念。

1.2.3草坪熱“溫度”不減,這樣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為主的觀賞性較強的綠地。論文大全。論文大全。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環境,滿足了部分人的虛榮心。但是城市綠量卻是嚴重不足,沒有形成合理的綠化模式及立體空間的綠色網絡。有研究表明50m2生長良好的草坪的生態效益才相當于10 m2喬灌草合理搭配形成的生態效益。所有這些都導致了當前我們城市綠化中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布局分散、生態結構簡單脆弱,環境效能低下。

1.2 綠化維護成本高

因為受城市用地制約、土地市場沖擊、人工干擾的高度脅迫,城市綠地建設受經濟的困擾是必然的。但城市綠地建設中受這樣那樣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綠化維護成本的不斷攀高卻是值得深思的。

1.2.1是外來植物品種的盲目運用。由于外來植物的生態習性對異地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因此它對不良因子的抗性也就比較差。且不管外來植物的成本如何,單就要在以后維護這樣一個脆弱的生命,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蟲、澆水、割草等日常養護外,往往還需特殊的“護理”,當然也就需要特別的費用了。前不久從報上看到某城市花幾十萬元種植了四株南方植物,結果僅每年的養護費就高達近十萬元。

1.2.2是由于綠地設計時植物品種較單一,植物群落自身間的相互作用無法得到發揮。比如群體對水分的吸收和保持,合理的植物搭配能有效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而現在城市綠地中植物結構非常單一的草坪景觀呢?據統計:草坪種播或鋪設草皮工程造價在每平方米7元以上,而防病治蟲、澆水、割草等日常養護費要每年每平方米5~10元,加之草坪數年后要老化、退化,需重新栽種,費用更甚。論文大全。

2.城市綠化要點

2.1改變觀念,精心設計

這一點對城市綠化建設來說相當重要。分析當前城市綠化的現狀,最大的誤區是為了美觀而種樹,隨處可見在水泥板的包圍中種一棵樹,建一花壇等,給人一種造作的感覺。要走出誤區,就得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將森林引入城市。從設計上把關,拋棄陳舊思路,參考當地的生態特點,大膽地、大手筆地把森林生態建設設計到城市綠化建設當中,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佳的效用。而對于設計人員來說,且不可把設計僅僅當成是在圖紙上作畫,更不能只重視“藝術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為了迎合少數人的心理去做違心的設計。

2.2合理選擇樹種

城市綠化建設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此不應僅僅追求美觀,甚至只要能種活就好。應考慮的是讓其發揮最佳生態功能,所以應根據地理位置、氣候類型盡可能地以抗病蟲害能力強、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為主,輔以能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外來樹種。使喬、灌、草相結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諧的生態關系,能達到理想的綠化、美化、凈化效果。

2.3喬、灌、草合理搭配

合理進行植物種植結構的有效配置,是實現綠化生態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研究證明,每20 m2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配植1株喬木,6株灌木是最合理的種植比例(但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應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多年的實踐,這種綠化方式無論從景觀、植物配置或生態效益上,都得到了認可。植物種植結構的有效配置與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及種植地點的自然特性是緊密相關的,能夠形成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會使綠地整體長勢良好,發揮理想的生態效益,同時更會節約維護費用。

2.4努力營造接近自然的生態

每個生態系統都有其自身的新陳代謝和能量循環的功能和規律,最接近自然的生態才是最好的生態。因而要努力營造接近當地自然的生態,盡可能減少人為破壞,改變以往總是把雜草除盡,把地掃得干干凈凈的做法,適當保留雜草與落葉,讓森林自我調節,這樣既營養了森林,又豐富了植物種類多樣性。同時也增強了森林的抗災和抗破壞能力。

2.5加強城市綠化設計的規范化管理

長期以來城市綠化設計對綠地的生態效益基本不予考慮,只重視單一的景觀效果。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從設計入手,在提供設計條件時就要對生態效益的設計提出明確的要求。城市綠化生態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園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態功能性和生態適應性。生態功能性包括釋氧、吸收CO2、蒸騰吸熱增濕、滯塵、減菌、減污、涵養水源、防風固堤、保持水土、儲存能量等。生態適應性包括耐陰、抗寒、耐鹽堿、抗污、耐旱澇、抗病蟲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種植物之間的相互適應性等。

另外,對已建成的綠地要做生態效益評價,提供城市綠化生態效益方面的基礎控制數據,為政府行業管理部門提供對生態城市建設管理方面的理論依據。

3.結束語

總之,城市綠化建設的實施,說明了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擁有了相當的經濟基礎。因而,要有能力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追求生命與美的相隨相伴,渴望精神境界質樸的感動與愉悅。

參考文獻

[1]徐盛恩.城市綠化不容忽視的若干問題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 (07):166.

[2]朱東光,孟令忠,鄒磊.城市綠化重要性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04):282-283.

上一篇: 物業公司主任工作總結 下一篇: 初一考試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日本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另类 | 免费人成国产网页在线观看 |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国产在线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