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7: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色的魚鉤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服務于教學,博采眾長,省時省力。平時,需要查閱很多資料,各種各樣的書籍擺了一桌子,寫的時候很費勁也很費時,而遠程教育資源網上有很多現成的教學備課資料,比如作者簡介、教案、素材、課件等等,我們可以打開先瀏覽一遍,覺得挺好,就下載下來,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修改。記得我在講授《草原》一課時,我把資源網上的教案和課件都下載下來,但是,根據我對文章的理解,覺得課件需要加以調整和修改。我通過各網站搜集了草原的風光圖片,課件中的字詞不太全面,我又加了一些辨析字詞,而且,課件中也沒有原文,我覺得原文不長,配上圖片顯示出來效果會更好,用起來就得心應手了。通過這樣的增補、修改,學生在課堂上情緒高漲,學得輕松愉快。
2.服務于學生,激發興趣,滲透情感。遠程教育資源網上的許多課件都因圖片精彩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背影》這一課是資源最豐富的,在長長的課文背景圖上有古樸簡陋的侯車室,有窄小的列車休息室,有父親佝僂的背影,還有父親爬月臺時候的背影。這么多圖片學生一看就很感動,更能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氣息和風貌,這樣,文章樸實無華的文字加上古樸簡約的線條圖片,讓學生學習這篇散文就容易多了,而且更能挖掘出他們對作者寫作本文的情感的理解,那種深沉而細膩、不善用語言表達的父愛一點一點地滲透進了學生的心靈。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4-0283-02
著名的教育家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語文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不斷捕捉課堂教學中產生的各種信息,然后進行判斷、甄別、整合,順學而導,順學施教,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突破預設的目標、計劃的限制,因勢誘導,真正實現培養核心素養目標。課堂是教學的主戰場,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在課堂中有意識地抓住“意外的通道”,捕捉“美麗的風景”,運用教學睿智,采取科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課堂充滿活力。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一、在質疑中生“景”
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也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質疑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一般說來,可分為:表層質疑、深層次質疑和聯想質疑。
表層質疑,較為膚淺,簡單,最能激發整體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我根據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個課題會提出哪些疑問呢?”學生稍加思索,紛紛發表自己的疑問:有的說,魚鉤為什么閃著“金色”?有的說,文章不會是寫魚鉤而是寫人物吧?有的說,魚鉤上一定有感人的故事吧?……我根據學生的質疑情況對學生說:“你們一定最想知道的是魚鉤上感人的故事!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吧?!蓖ㄟ^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從課題開始設疑,讓學生有了懸念,再去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的“生成”就有了目標。
深層質疑,它與讀者的能力和感悟程度有關。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在學生深刻感悟課文第2、3自然段“總―分”特點后,學生質疑:為什么標題叫《桂林山水》應該是先寫山后寫水,而在課文中則先寫水?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這次游覽如果乘車去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乘船呢?最后通過討論得出結論:來觀賞時作者是坐船來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水,所以先寫水,后寫山。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深層質疑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核心素養的提高。
聯想質疑是將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區別、遷移,從而產生的質疑,它憑借文本又高于文本。在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者在學生讀完全文后質疑:假如小女孩生活在我們中間會是怎樣的呢?同學們議論紛紛,踴躍回答,通過這樣的質疑讓學生感知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學貴有疑”,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會疑、愛疑,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課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師,標新立異,獨劈蹊徑,反常規地質疑,要重視學生的質疑問難,善于把握學生的提問,在學生的質疑中捕捉到課堂生成點。
二、在意外中生“景”
教師要尊重學生,傾聽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學生在課堂的不同表現,甚至一個意外,一個惡作劇……都是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關注學生,發現學生,研究學生,促使課堂的動態生成。在教學《掌聲》一課時,學了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這部分內容后,一名學生陰陽怪氣地說:“英子好沒禮貌喲,連聲‘謝謝’都不說,就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臺”。同學們聽了先是一愣,然后就像炸開了鍋。見此情景,我一點兒也沒有責備他,稍加思索,趁熱打鐵抓住這一意外的生成點,讓學生拓展想象:假如你是英子,會說些什么?教室里馬上舉起了許多小手,有的說:“英子會說,‘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掌聲拯救了我,讓我重樹了理想’?!庇械恼f:“英子會說,‘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掌聲給了我信心和力量’?!庇械恼f:“英子會說,‘感謝同學們,是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成功和快樂’!”……個個發言都有禮,接著我又說:“假如你是英子班上的同學,會對她說些什么呢?”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發言,有的說:“我會對英子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有的說:“我會送給她一副對聯:‘信心、決心、恒心,心想事成;朝氣、勇氣、靈氣,氣貫長虹’!”有的說:“我會對英子說,‘遇上困難,決不屈服’!”……學生們的想象如此豐富,還恰當地運用了對聯、名言,感悟多么深!
這些通過積極的師生、生生互動,在合作探究中產生的超出教師教案設計的新問題、新情況,表現出的“節外生枝”,教師是隨時可遇的,如果能準確、及時、合理地利用這些生成資源,課堂就會出現亮麗的風景。
三、在個性朗讀中生“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崩首x教學歷久彌新,個性化朗讀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讀,不同理解的朗讀,融入自己的體驗,通過對文本的再創造,從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義。重視個性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促進主體發揮,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在小學語文教材中,90%以上的課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感知―理解―共鳴―內化”,體現教師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關注。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個性化朗讀占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再見了,親人》,我先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課文都寫了哪些“親人”?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他們是“親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的事情上,學生很容易理解朝鮮人民是志愿軍的親人。其實,作者一個重要的用意是告訴讀者,志愿軍為了朝鮮人民獻出了鮮血和生命,是朝鮮人民的親人。這一層意思,老師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并結合相關資料來體會。如,“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傷員在您家休養”,“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大嫂冒著危險去挖野菜,是因為志愿軍長期吃不上蔬菜?!詈笸瑢W們很有感慨地說:“志愿軍叔叔為朝鮮人民獻出了鮮血和生命,是朝鮮人民的親人;大娘、大嫂、小金花為志愿軍付出了那么多,是志愿軍叔叔的親人!”最后,我讓學生帶著親人離別時的那種感情讀文,很多同學流出了眼淚。一節課下來,學生沉浸在感人的意境中,意猶未已。課堂上的朗讀給予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熱望。在閱讀教學中,要多讀細讀,讀出個性化,讀出“語文味”,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在閱讀體驗中生“景”
所謂“體驗”,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绑w驗教育”就是教育對象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展,包括兩個層面,即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行為體驗是一種實踐行為,是親身經歷的動態過程,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內心體驗則是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所發生的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對促進少年兒童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整個體驗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都要積極參與提問、調查、實驗、質疑、解決問題、承擔責任和構建意義等各個環節。科學家研究表明:當我們用眼睛看,我們只能記憶10%;當我們用耳朵聽,我們只能記憶30%;當我們身體經歷,我們就能記憶80%。可見,體驗比看、聽效果更好。《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體驗中對文章所述內容等留下深刻印象,從而產生認識的突破、情感的升華和價值觀的提升。體驗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讀寫訓練教學時運用甚廣。教學《秋天》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秋天的魅力,首先把孩子們帶領到秋天的原野上游玩、欣賞?;氐浇淌液螅處熥屗麄冋劤龈髯缘捏w會,這時,學生的話匣子便一下子打開了。有的說,看到了漲紅了臉的高粱,笑彎了腰的稻子;有的說,看到了果園里瓜果遍地;還有的說,聞到了香氣宜人的桂花味;有的說,看到人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搶著說自己的感受,課堂聲情并茂,十分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苯虒W是動態的,具有生成性,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乃至新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準確、及時把握住這些生成資源,利用好這些生成資源,靈活駕馭課堂,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實現課程目標,使課堂呈現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張靜.小學語文閱讀“一主兩翼”教學模式研究――以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D].延邊大學,2014-04-20.
[2]鄒木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痼疾種種――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學調查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0-11-25.
那么,怎樣體現教學個性,怎樣形成教學個性呢?在此談談本人的看法與同行交流。
一、 博覽群書,提高個性素質水準
語文教師首先就應該是個樂讀好學之人,博覽群書,,任何一個語文教育家都離不開學習。事實上,很多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君不見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師,不論是蘇霍姆林斯基、卡耐基還是陶行知等,無一不是飽覽詩書、滿腹經綸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們一代宗師的地位。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基礎、氣質、愛好,結合教學工作需要,構建適合自己個性的知識結構,才能使自己的觀念、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不斷與時俱進,并有機地無形地滲透于自己教學的方方面面之中,好學,廣泛吸收,縱橫古今中外,融得眾家所長,同時也要定位一門,苦心鉆研,或古典文學,或現作,或語言文字等,讓學生從你身上就能感受到濃厚的“語文味”,使自己就成為一部令人感嘆不已的個性經典。
二、整合創新,形成個性教學風格
隨著教育年輪的增加,有理想的語文教師都會嘗試在教學問題的實際解決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學習借鑒他人的東西,其中包括專家理論指導、名家范例模式和同事經驗技巧等,如很多青年教師喜歡將名家教學模式、經驗技巧搬上自己的課堂。但是,教學是一動態系統,任何教學都是在特定環境下發生的特殊的過程,盡管有些東西是跨時空相通相聯的,但一味追尋模仿別人現成的東西,正應了一句話,“順著別人腳印走,踩出來的是坑而不是路!”
其實,一個有個性的語文教師是要有獨立思想來支撐的。沒有個性化的語文思想,教師就不可能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格,而思想是在自己實踐并在對他人經驗改造吸收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語文教師個性化教學的形成和發展,應該在統攝提取他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用習得的經驗來印證自身實踐的體驗,通過不斷對照反思來更新教學觀念,通過整合改造來重塑教學行為,如此教師才能創生出自己的思想,彰顯自身的個性,揭示語文教育的真諦。
一個有理想的語文教師只有鑄成自己的教學個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系,惟有此,自己才能在眾多流派中自成一家面對那充滿人文氣息的新教材,由于思想認識、社會閱歷、性格愛好諸方面的差異,人文素養高低的不同,教師對教材的認識、處理,也必然烙上強烈的個性印記。 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鑒賞意境的同時,也更應有其對教材個性化的處理,有所創造。這一行為最能體現教學過程的個性環節。教學過程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循序漸進。在教學遵循這一規律的前提下,教學個性可以百花齊放。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思路,不同的處理方法,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形成充滿個性的教學風格。
三、因長施教,彰顯個性教學魅力
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個性要真正成為一種教育力量,還必須把個性的彰顯與自身特長相結合。十全十美的語文教師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語文教師都難做到同時具備十幾“板斧”。因此,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素質科學而快速的方法,并不是“全面發展”,而是發展其教學個性,揚長補短,因長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自己的特長,不斷突出、強化進而在實踐中擴展創新這一特長,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但須注意的是,個性化教學不等于什么教學模式、教學技巧,而所謂的教學模式、教學流派,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恰是語文個性化教學形成的最大的束縛與障礙。
語文教學天高海闊、博大精深。每位教師就其人生閱歷、氣質稟賦而言,是鮮有“拷貝”版的,這正如世上絕無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如有的教師擅長書法,能畫出栩栩如生的簡筆畫;有的口才極佳,絕不亞于激情飛揚的演說家;有的演技不差,能即興流露出喜怒哀樂等。所以,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個性化發展上一定要因人而異。譬如音質動聽、擅長朗讀者,如支玉恒教《金色的魚鉤》,當場范讀,聽課的全體師生潸然淚下,乃至抽咽不止;韓軍在舟山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二十多分鐘深情吟誦,全場聳然動容!又如筆鋒犀利、寫作一流者,如雜文家、南京師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王棟生就以自身魅力影響學生對寫作的愛好… …這些名師無不是在自身稟賦基礎上,不斷創生發展乃至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教育教學流派,如就有豐子愷“美的教育”、朱自清“有信仰的教育”等。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作為“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其獨特的個性品質(氣質、風格、情感等)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教師的個性品質又與其自身的學養有關。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養氣,詩書能為語文教師的氣質增華添彩。同時,在接受書的個性教養過程中,你又會用形成的個性眼光去解讀書中的個性。如此相互作用,語文教師身上的個性品質和獨特的“語文味”才會不斷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學富五車”,方有可能“才高八斗”。因此,語文教師首先就應該是個樂讀好學之人。任何一個語文教育家都離不開學習。事實上,很多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君不見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師,不論是蘇霍姆林斯基、卡耐基還是陶行知等,無一不是飽覽詩書、滿腹經綸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們一代宗師的地位。另外,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礎學科,它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扎實的學術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養。盧梭就曾言:“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睆倪@個角度來講,從一個教語文者上升為教語文之“師”,則須虛心好學,廣泛吸收,縱橫古今中外,融得眾家所長,同時也要定位一門,苦心鉆研,或古典文學,或現作,或語言文字等,讓學生從你身上就能感受到濃厚的“語文味”,使自己就成為一部令人感嘆不已的個性經典。
根據課文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進行課堂導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如在上《十五從軍征》這首漢代樂府民歌的過程中,我給配上低沉哀怨的音樂,為學生講述一位80多歲的老兵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的故事,要求學生認真傾聽,把聽到的內容在腦海里轉換為形象的畫面。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我發現這一導入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活了他們的思維。有學生談到“這老兵多么幸運,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卻沒有死,還活著回來”,我順著學生的思路說:“是啊,這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的事呀,請看‘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回到家里他反而悲傷流淚,是為什么呢?”自然而然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了本文的重點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園淪為荒野,家中的親人一一凋零的慘狀,這樣順理成章地引入全文,學生的體會入情入景。
二、通過調動情感,巧妙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說:“要使學生感動,首先自己要感動?!彼獭?,你在哪里》的教案就是“用淚水寫成的,”結果課堂哀思如潮,學生難以自控。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教師投入真情,才能撥動學生心底的琴弦,獲得巨大的審美力量。其實,課堂就像一部交響曲,要有和低潮部分,這樣才有吸引力。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課余時間我經常觀摩在全國課堂教學觀摩會上成功的課堂實錄,融會貫通,力爭讓我的課堂教學也充滿魅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2012年學校舉行的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中,我選擇了六年級下冊語文《金色的魚鉤》一課。課文講1935年秋,在二萬五千里途中,一位老班長接受黨交給的任務,盡心盡力照顧三個傷員,在即將走出草地時,自己卻犧牲了的故事。為了讓學生真正把書讀到心里,與作者一起喜怒哀樂,課堂上我創設了情境:英雄,您一路走好!我插入了一段哀樂,并配上對老班長的悼詞,力求語調抑揚頓挫,富有表情,誦讀感情真摯,節奏快慢有致,充分表達出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思念和由衷的敬佩之情。教室里的空氣一下子像凝固了一樣,學生的表情莊嚴、肅穆,無不感動。我趁熱打鐵,又創設了一個情境:向英雄默哀、致敬!將課堂引向了,學生情感與作者思想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領悟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這樣創設了恰當和諧的教學情境,構建了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了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又使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三、通過多媒體運用,巧妙創設教學情境
根據少年兒童,樂于接受形象化教育的特點,恰當地運用多媒體組合教學手段,通過鮮明的畫面構圖,逼真的形象,色彩,美妙的影響效果,再現具體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因此運用多媒體參與語文課教學,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利手段。
如我在講《水滸傳》時,先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電視劇《水滸傳》中與課文相關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綱》電視片段,同學們興趣高漲,對魯達的不畏、嫉惡如仇和吳用的神機妙算佩服得五體投地,對課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徹了。
四、通過幽默的語言,巧妙創設教學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若能像相聲、小品演員那樣妙語連珠,引人入勝,將會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學生感到聽課是一種享受,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也輕松。如在學生聽講出現疲倦樣子的時候,用幽默喚起學生的情緒:春天的課堂里,和煦的春風吹得學生睡意朦朧,我見狀,也佯裝打瞌睡,并絮絮囈語:“暖風吹得師生醉,直把教室當臥室……春眠不覺曉,還是睡覺好?!闭Z調抑揚頓挫,充滿幽默風趣的情味,學生被逗樂了,教室一片笑聲,驅散了學生的朦朧睡意。 幽默和笑聲使學生的情緒進入了亢奮狀態,自然趕走了瞌睡蟲。相反,板起臉孔來說教,除了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不會有太大的醒神作用。
又如《釣魚的啟示》一課,老師請一個學生讀釣魚的過程這一部分,該生讀不順暢。
老師:第一次釣魚吧!準備工作不夠,這么磨磨蹭蹭的,魚早就跑光!(這時大家都笑了起來) 老師: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得做好充足的準備?,F在看看別人是怎么釣的吧! 老師又找了一位同學還讀這一部分。
一、激發想象,培養創新精神
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并能使資源共享,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通過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及發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一課時,我下載了有關中令人感動的節儉小故事的資料,并設計幾個問題供學生探究學習:看了資料后,請你談淡學后的感受。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和查詢教師機上的資料,經過整理后在機上完成了作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各種各樣。我從中發現不少作業閃現著智慧的火花和創新精神。教師通過網絡把學生的見解與全班學生交流,即評即改,互相啟發,激勵著所有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又在無形中讓學生開闊了眼界。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當人的情感融入在某一特定情境之中時,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投入情感,激發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教學《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時,為了使學生準確把握魯迅在聽到“左聯”五烈士被槍殺的消息時的情境,我采用了層層鋪墊的方法,靈活運用多種媒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運用多媒體切換以下幻燈片,(1)魯迅送書給白莽;(2)柔石睜大眼睛聽魯迅講“人心惟危”說;(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著魯迅行走;(4)柔石與白莽同時被捕;(5)柔石在獄中學德文;(6)龍華槍殺烈士現場;(7)魯迅提筆著文;(8)魯迅抬頭望著漆黑的夜空。與此同時,播放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粗环嬅?,伴著雄渾的旋律,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與講解,營造了一個悲壯的氣氛,學生完全沉浸在無比悲憤的情境之中。接著,教師讓學生進一步展開想象,魯迅寫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學生一個個發言,妙語迭出,如魯迅背著手在房間里踱著;魯迅點燃一支煙,手抓著短短的頭發,痛不欲生;魯迅一直坐在書桌前,久久凝望著漆黑的夜空,一言不發……學生這些富有創見性的見解,無疑是得益于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營造的良好教學氛圍。
二、提高學習興趣
少年兒童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當代高新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使我們傳統的用 “一張嘴巴”干巴巴的說教、討論變成對學生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變得具體、形象;使看不見的變成如在眼前;使“靜”的變成“動”的;這就使我們有可能為學生創設一個盡可能真實的情景,讓人類認識的最后結果變得生動、有趣,喜聞樂見,充滿魅力,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電教媒體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
如《草原》一課,學生難以想象草原的獨特風光,可利用電教媒體再現課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處翠流,一只只悠閑的羊兒,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進入一個有聲有色的動感畫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這樣,情隨境生,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這樣,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于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堂的學習氛圍中,教學效果自然顯著提高,電教手段功不可沒。
三、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效率,簡言之就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取得較好的效果。一節課只有40分鐘,而且需要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合理地運用電教手段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此以古詩的教學為例。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了教學軟件。雖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課前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只要點擊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逼真的錄像、動聽的音樂……避免教師動手操作教具時的手忙腳亂和顧此失彼,也不必為了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描述的畫面而費盡心機,從而贏得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一節課中,我既完成了詩句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學生進行了作者簡介、詩句評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也使學生對作家、作品、詩歌的風格也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好古詩,需要教師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水平。這樣我們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現代學生的需要。
四、認識信息技術的雙刃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