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7: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學新課改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開展互動探究教學,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傳統教學,學生是教學的附屬,只是在機械而被動地接收著經由教師傳遞的書本上現成的知識。教師眼中的成功課堂是學生沒有疑問,取得高分。這忽視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探究,只重書面成績這是傳統教學的重要弊端。在新課改下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知識與能力并重的教學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不是教學的附屬,而是學習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構建者。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代之以啟發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與教師展開積極的探究,形成師生互動,這樣的課堂才是新課改下成功的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以問題來誘發學生探究動機,以問題為主線在師生之間展開互動探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大更寬的互動平臺,改變傳統教學的單向灌輸,實現教學的多向互動與交流。如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首先讓學生任意出數,多大的數都可以,只要學生說出來,我很快就能判斷出這個數能否被3整除。學生發現我總是能快速而準確地判斷出來,而他們在判斷時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費時費力不說,結果還一定準確。此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在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時,有沒有簡便算法,如果有的話,是什么規律呢?這樣學生便會以此問題為主線來認真地觀察這些數的特征,不斷地進行假設、驗證,展開充分的交流與激烈的討論。在教師的相機誘導與啟發下,從而透過表象,達到對深層次的內在規律性認識。這樣的學習不再是教師將現成的結論型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達到的規律性認識。學生真正參與到了知識的探究過程中來,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這將會對學生的今后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掌握了知識,更能夠感受到數學探究學習所帶來的樂趣,更利于學生對數學學習形成正確認識,產生持久而穩定的學習興趣。
三、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靈活評價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考試是教學環節中一個特殊的過程,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根無形的指揮棒,能夠指揮并激勵著學生努力刻苦的學習。在傳統教學形勢下,考試幾乎就是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為核心的試卷考試形式,它側重于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忽視學生的能力和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會束縛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抑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推廣。為了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就必須探索出適應素質教育理念的考核及評價制度,建立起以知識、能力以及素質相結合的教學評價制度。我認為在考試中可以采取閉卷和開卷兩種方式,在試卷中設置知識考查題、能力考查題以及素質考查題,運用更加靈活的習題形式來讓學生各抒己見,在滿足學生表現欲望的同時,也能夠讓教師全面地了解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綜合發展。
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合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各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比如我在講“循環小數”這一部分內容時出示蝸牛4分鐘看爬行7米,蜘蛛3分鐘行駛5米。讓學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數學問題,當提出想比較兩種動物誰跑的比較快時,自己去找尋答案,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循環小數的問題時,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課本這位“老師”找到答案。在講“三角形面積計算”中出示課件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計算不同圖形的菜地的面積,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程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我在講“圓的周長”時,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設計圓形的牛欄。激發學生的興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籬笆的總長度。再如:公園的門票每張10元,50張可以購買團體票,每張8元,我們班一共有45人,該如何購票?學生們通過計算、思考得出多種解法,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案。四、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數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學生結合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和對三角形的認識,用自己準備的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學過的圖形,自己總結出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由自己總結出的知識點,可以很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造性的學。
二、預設活動要與課改精髓相統一,滲透能力培養核心理念
動手探究、思考分析、判斷歸納等方面數學學習技能的培養,始終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要義.新實施的蘇教版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綱要中,將高中生的數學學習技能和素養培養作為其核心理念,并在各章節進行了具體闡述.眾所周知,預設活動,應該是落實和實施新課改精髓要義的踐行過程.因此,在預設活動環節,教師要樹立新型教學觀念,堅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在預設課堂教學活動時,將新課改提出的數學學習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滲透和融入進預設的教學活動環節,為高中生提供深刻探究、深入思考、深切辨析的實踐載體和時間,促進高中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落實好新課改的目標要求.
三、預設活動要與主體實際相適應,促進學習主體良好發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部分高中數學教師所設置的教學內容,采取的教學措施,實施的教學手段,與課堂教學要素不一致,高于或低于學習主體的認知實際,不符合學習對象的學習實情,其主要原因在于預設活動中,未能充分結合和緊扣學生主體的學習實際,未能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地設置教學內容.在預設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科學的教學環節,開展深刻的教學活動,使預設的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學習實情,從而有利于學生的進步發展.例如,在做“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預設活動中,教師根據以往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在解答此類型案例時經常會發生錯用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性質的情況,于是在預設總結反饋環節內容時,教師將此現象的解決作為重要任務,對學生解題出現的情況進行充分準備,超前謀劃,并準備相類似的典型案例,進行鞏固強化練習,使學生能夠深切認知存在錯誤的根源,掌握正確的解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講解例題時的耐心等待
很多老師在講課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在例題的講解速度都比較的快,為了追求課堂內容多樣化,不顧學生們實際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師在講授例題時速度較快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例題更沒有時間去深入思考例題。而老師則認為學生們都已經學會了,隨即進行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這時候學生們就不能很好的跟著老師的節奏走,就會因為聽不懂而走神。面對例題的講解時,老師要給學生們足夠的時間去審題,讓他們讀懂題意后再講解例題。這樣看似浪費時間,實際卻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如果學生們在一開始就根本不懂這個例題要求是什么,任憑老師在講臺上講的天花亂墜,學生們也是照樣不會理解的。在講完例題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們懂得例題中每一步都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等等。在等待過程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很多學生在解決了一道題后會聯想到其他題目與這個知識的關系。但是他們又不知道這道題和例題具體的聯系。哪里是一樣的哪里又會使用到下一個知識點。這時候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斷,由于他們的知識面還很狹窄,很多的判斷都是錯的。如果老師不能夠及時的指出其中的錯誤,就會在學生的印象里留下錯誤的認識對以后的學習極為不利。這時候等待就可以體現他的價值了,學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識并在這時將他們探索的知識梳理清楚。最終讓他們對每一個知識點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耐心等待學生記筆記
數學的學習中肯定會有很多的演算過程,這些過程需要同學們在下面要做好相應的筆記。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老師并不知道每個學生做課堂筆記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斷的講解,馬不停蹄的趕著知識點。學生根本沒有聽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筆記。這樣講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處于同一個頻道上,當然是你講你的我記我的,這樣老師和學生就被完全的隔離開來了。相應的知識當然也只是空中樓閣,學生們只可遠觀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師在講課時要要求學生們盡量先聽他講,然后再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做筆記。還有就是在講授重要知識點是語速要稍微放慢給想記筆記的學生一定的時間,使他們在不影響聽課效率的同時也很好的記下了課堂筆記。
四、耐心等待學生的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在數學教學中是極為常見的也是數學比較重要的教學手段。練習題能很好的練習到舊的知識同時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識。練習題的練習其實就是舊知識點于新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的一個過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學做題速度比較慢,很多練習題還沒做完。老師就已經開始講解了,導致很多同學對一些問題還沒有接觸到就被老師給一筆帶過了。這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老師應該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學將練習題做完再去講解。這樣就可以顧及到所有的同學對知識的理解。
二、新課改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首先是加強數學教師自身的情感修養。教師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熱愛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不熱愛學生的教師永遠不可能成為優秀教師。如果教師討厭數學,學生便毫無例外地討厭數學,這揭示了教師對數學的情感會耳濡目染地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在新課改的今天,要讓學生的情感的健康發展,教師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情感修養,注意學習新的課程理論,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加強藝術、文學等方面的修養,以豐富自己的情感。教師要把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化在教育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感染給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受到無形的激勵。另一方面數學課改強調要開展探究性學習,非常適合情感教育的需求。探究性學習重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復雜的情感歷程,以情感為動力,解決問題,完成課題。比如學了“概率統計”知識后,讓學生統計一下自己家庭近幾年收入與開支情況,統計班上同學家購置手機、電腦的數據,制成統計圖或統計表,與前兩年作比較,分析數據增長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從而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以及學習數學的成功和自信。
其次是加強情感投資,貴有愛心。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自己對數學的情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學生對數學的情感。教師應熱愛自己的學科,應有嚴謹的教學態度,并有發自內心的對數學的感情和思維,把講數學課當成是一種享受,那么對于你的學生而言,很自然的也會去愛數學,把聽你的數學課當成一種享受。積極健康的情感的核心是愛,愛是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的基石。每個學生都想得到老師的愛,每個學生都應該擁有老師的愛,老師的愛是和風細雨,能滋潤學生的心田。老師的愛是催化劑,能激發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愛學生,應該包括對學生的關心、信任、欣賞、寬容、尊重和嚴格要求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師應該對每一位學生都充滿愛心,愛得自然,愛的真切,愛得投入,愛得心甘情愿。正如贊可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
三、新課改培養數學情感中注意的幾點
在新課改的教育狀況下,結合數學素質教育的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應變被動為主動,激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于情感因素具有非理性、非邏輯的特點,其教育方式也是沒有模式化的,好多情感是以滲透為主的。
初中數學是基礎數學,也數學的入門時期,有很多時候學生學數學很苦,也很被動,教師教得更苦,這種局面,即使對應試教育也是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設置這樣一個環境:學生能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通過與教師主動的情感交流,達到對數學學習具有主動的和旺盛的學習動機,要想方設法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
隨著課改的深入,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對學生進行賞識、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常用的激勵方法,受到老師們的重視,而對批評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態度,不少教育家們也呼吁要推行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其實,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但并不意味著對學生要一味表揚。在一些課堂上,經常有一些教師對學生取得的一點成績隨意性地大夸其辭:“你很聰明”、“你回答得最好”,這種過多的“廉價”獎勵過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勵性,甚至會誤導學生,以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聽不進不同意見,還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不再深究。不論是采取何種評價,都要注意了解學生的內心體驗,把握一定分寸,使評價符合實際,讓學生心悅誠服,這樣就會激發他們去努力揚長避短,使評價成為學生成長的“驅動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可見,積極的情感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對數學教學起著事半功倍地效果。只有數學教學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加貼近新課改的標準,不斷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過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初中數學課的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21世紀的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崔慧敏.素質教育下的初中數學教學[J].教學交流(下半月).
[2]盛小東.初中數學素質教育的探索[J].校長閱刊,2007,(12).
[3]董書平.論初中數學教學與素質教育[J].教苑薈萃,2008,(18).
1.1有關數與代數
從新教材對于七年級上冊有理數和八年級上冊實數這兩章的處理方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教材對學生生活經驗的關注。在有理數這一章以“數怎么不夠用了”開篇,從海拔、天氣預報中的負數等身邊的生活經驗引入負數的概念及其意義。對于有理數的運算,則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相關知識和經驗,通過歸納、類比等方式自己去獲得有關的運算法則和運算率。對于實數這一章,新教材創造性地將其安排在“勾股定理”之后,目的就是借助于勾股定理的經驗,讓學生對無理數有一種感性的認識,使他們自發地去擴大數的范圍---尋找實數。
代數內容的開始是一個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回顧生活中解決問題的經驗,引導他們自然而然地接觸、使用代數符號,以感受其產生的必要性和作用。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就是“字母能表示什么”,從日常經驗出發,恰當的處理方式突出了數學源于經驗、源于解決問題的實際需要。其實,數學中的函數和方程的處理也均是從發生在學生的身邊的現象、問題等入手的。
1.2關于圖形與空間
新教材的編制,突破了立體圖形、立體幾何屬于高中專屬的傳統,并大膽的將蓋章內容放在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教材在辯證的分析了邏輯關系和形式關系的基礎上,確立了理解邏輯關系是數學推理證明的核心。“鼓勵學生首先使用具體的、形象化的經驗中的自然語言表達相應的邏輯關系,規范的形式化證明則稍侯進行[2]”。這與該階段學生認知心理的發展極為吻合。
1.3關于統計和概率
統計是源于生活經驗,依托于生活經驗,離開了實際背景、特定的含義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新教材采取了設立實踐活動,使學生運用周邊熟悉的事、物以及經驗等,從不同的角度對數據進行感受、估計和處理。時空的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尋找身邊的不確定的現象;這樣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喜愛,更大程度上與新課標接軌。
2教材資源的不足
雖然教材中數學史知識和課程內容結合的比較緊密,但我認為有一些材料的處理仍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2.1教材偏向男性
對于數學方面有貢獻的女性僅有一例(七年級下冊第208頁“剪紙中的對稱”)。考慮到某些數學活動不應該是男人的專利,也應該有些部分是由女性來從事的[3]。側面的忽視了性別的重要性;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來講,制約中國已久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不是又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著學生呢?
2.2習題的死板
從課堂練習、課后習題的設計來看,新教材難免又落入了應試教育的窠臼。不可否認部分練習、習題或多或少地還是顧及到了與經驗的聯系,然而這里面需要說明的是:每節的習題或者每章的復習題中所引入的生活經驗與每章節前面的經驗實例如出一轍,看不出有何發展和豐富。這究竟是為了鞏固剛剛學習的純粹數學理論,還是為了引導學生去創造性地應用“后來經驗”?當然也不是說剛剛學
習的知識不需要鞏固,但是不需要大篇幅的進行所謂的“鞏固”。說得深一點,新教材習題的處理還是以應試教育為航標而設計的,致使習題以外有關經驗的引入都顯得牽強。
2.3過度的“減負”阻礙了經驗的發展
從習題的數量來看,新教材又在很大程度上跟隨素質教育的減負。很明顯,這使本來在“后來經驗”的發展與豐富方面就力不從心的習題處理方面,更加捉襟見肘[4]。然而,并不是要否定減負的意思,只是想新教材能否再設計一個新的欄目來彌補在這方面的不足,或者是對新教材中原有的“想一想”、“做一做”、“議一議”以及“課后的習題”等進行異步分的實質性的修改,將其內容更豐富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后來經驗”的豐富和發展,實現學生數學經驗的提升。但是話說回來,經驗的重要性并不是意味著教學上的經驗,。事實上,“在數學中研究的不僅是直接從現實世界抽象出來的量的關系和空間形式,而且還研究那些在數學內部以已經形成的數學概念和理論為基礎定義出來的關系和形式”[5]。因此,只有超越了了現實中的數學經驗,數學才能獲得無限的發展。
綜合上面存在的問題,應當給予新教材的建設更多的關注,先教材也應該充分的吸收歷史上的優秀的教育理論,并結合當代的教育理念進行創新,這樣才能推進我們教育的改革,教材的編寫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
3教學存在的弊端
3.1徹底的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改》精神下,存在著過分偏向課改精神,對于傳統一刀切,傳統的教學方法似乎成為了一種包袱,唯恐棄之不及。有些教師認為聽別人講一兩節示范課、聽一兩次培訓,就掌握了課改精神,不學習相關理論,不研究新課教改精神實質,進而否定一切傳統教學方法。無論什么課都讓學生自學、討論、探究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基本上不能體現,甚至認為用傳統教學方法就等于不成功。在實質上,這是對課改精神的背離,因為新課改的精神在于創新,需要對傳統揚棄,而非否定一切。
3.2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改的一個明顯的改變時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然而,在現實的實踐中,由于老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入,過分的讓學生“自由”式的學習,存在了在教學上的自由放任的現象。例如: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整堂課都讓學生看書、討論、相互提問,教師過分的缺少講授。其結果往往是不言而喻,真正在思考的學生是極少數的,多數的學生在“看熱鬧”。
3.3對學生的評價的不妥當
新課改主要是“以人為本”,不僅賦予了學生主體地位,而且還給予了情感上的關注,適時的給予學生評價,是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幫助。但是要明確的是: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6]。然而,在實踐中,因為教師的評價不客觀,反而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
4彌補教材教學中的不完整
4.1教材編寫內容全新化
新教材增加多種形式的習題,增添大量的插圖,使科教直觀形象,淺顯易懂。同時教學的內容的編排先易后難,然后再學習抽象、概括程度較高的內容,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章程較小,知識點少,隨時保持新鮮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4.2教師教學的活動化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的目標。
一、領會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
正確定位教師角色,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角色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優秀組織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如講“正方體的表面展開”這一問題,我讓學生自己用六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硬紙板制作一個正方體紙盒,再用剪刀沿棱剪開,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體紙盒,學生對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與在正方體紙盒中的位置的對應關系有了感性的認識,以后當學生接觸什么樣的圖形能拼成正方體時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在“正方體的截面形狀”一節,我讓學生從家里拿來蘿卜、蘋果等親自動手操作,并進行多次實驗從而得出結論。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
讓全體學生得到發展,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教師應因材施教,分層設計目標,分層實施教育,培養出個性豐滿的學生,讓每一個有個性差異的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獨特的才華和興趣,感受成功。傳統的教學,過多強調的是知識、技能目標,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新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更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因此,我在每堂課開始時,我就鼓勵孩子們:“舉手就是一百分。”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哪位學生答錯了,我會說:“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對較難一點的問題,我經常采用讓他們上講臺講的方式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勇敢精神。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
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這場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并非是用一種方式替代另一種方式,而是強調由單一轉向多元,讓學生更多地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樂趣中學、體驗中學、活動中學、探索中學、合作中學……我根據學生的個性、能力、心理、性別等因素,把學生編成每4人為一小組。每組保證都有好、中、差三類學生,其調配比例為1:2:1,即1為優,2為中,1為差,使合作學習小組達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樣的調配,既有利于優等生帶動中等生的“拔高”學習,又能幫助差生的“達標”學習,同時對優等生又是一個能力的鍛煉,小組中形成互幫,互促的學習氛圍。組間水平的大體平衡也有利于各組展開公平競爭。教師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講授方式,講授過程力求簡要清晰,時短量大,有著較強的研究性、探究性,能為學生的小組活動留有足夠的空間。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對說理的表述學生是一個難點,我由易到難設計了幾道題讓學習小組通過討論向我推薦本小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組積極響應,每個同學都全身心的投入,幾節課下來,學生的幾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學習比較好地解決了如何使學生學會、會學、好學、樂學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使他們更加熱愛學校、善愛同學、愛護班級、尊重不同的價值觀念、能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具有與他人協同活動的能力。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方法
隨著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為了緊隨教學的改革,就需要小學數學老師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方法的總結,不斷的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改革,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有自身的數學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傳統教育是"永遠正確"的教育,是消滅錯誤、鄙視錯誤的教育,這種教育讓學生在錯誤面前得到的是緊張、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與反思。科學的歷程正是在無數的失敗與對成功的批判中發展的。教育背景中學生的失敗是讓他們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徑,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失敗是有教導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從失敗和成功中學得一樣多。"所以,教師要善待學生在探究中的錯誤,要指導學生去發現錯誤,并以此引導他們掌握驗證的方法與對錯誤的坦誠態度。
疑慮二:關于學生探究前的知識基礎
探究學習不僅需要一定的知識為基礎,而且要求學習者具備應用知識的能力。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學生缺乏知識基礎,就放棄探究學習本身,實際上,科學家在進行某項科學探究活動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備了進行探究的知識基礎,他必須在探究中不斷學習,才能彌補知識上的缺陷。所以,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前,教師要做充分的準備,特別需要了解:
(1)即將進行的探究學習需要的知識基礎是什么?
(2)目前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夠達到什么水平?還缺少哪些?
(3)學生可以通過什么途徑掌握那些知識?
(4)不同基礎的學生可能存在的差異是什么?
疑慮三:關于探究能力
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點大多數教師都有親身體會,不論是培養學生解數學題的能力,還是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或者是語文教師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應當盡可能早地進行這種能力的培養,最好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可惜的是,過去幼兒園與小學還不夠重視,因此進入初中的學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經驗與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們花費一定的時間補上這一課。
疑慮四:關于教學進度
要花時間,必然影響教學進度。問題是:大多數學校在安排每學年教學進度時,并沒有考慮這一點。還是按照大綱中的知識要求與課本知識章節排出一學年的教學進度。這種以知識為中心的進度安排,本身就違背了新課程以能力發展為核心的要求。因此,要面對本地本校的實際,實事求是地構建切實可行的課改方案。我認為:每學期開頭的幾周要將進度放慢一點,特別是起始年級,要調查研究這個年級學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選擇本學習期望達到的能力目標,在開學的三周內,進行必要的探究技能,包括:自學、討論、圖書資料查詢、網絡運用、解釋、實驗等)培訓。后面的教學再進一步強化學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學生能力形成,學習的效率必然會得到提高,教學進度的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疑慮五:關于探究學習的尺度
在探究學習的視野中,課本就是探究的資源之一,但是,僅僅坐在課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學習所需要的豐富資源的。探究學習需要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走進圖書館、走進實驗室、走進網絡世界。不過,不論學生走到哪里,學校與教師依然要重視資源的開發問題。教師可以篩選確定適合學生水平的資源庫。當然,學生親身經歷對自然或社會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資料,與在圖書館、網絡或資源庫的第二手資料結合起來,因為,這兩種資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疑慮六:關于探究學習的資源開發
在探究學習的視野中,課本就是探究的資源之一,但是,僅僅坐在課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學習所需要的豐富資源的。探究學習需要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走進圖書館、走進實驗室、走進網絡世界。這就要求學校與教師依然要重視資源的開發問題,精心選擇最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教學平臺,教師還可以篩選確定適合學生水平的資源庫。當然,學生親身經歷對自然或社會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資料,要與在圖書館、網絡或資源庫的第二手資料結合起來,因為,這兩種資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疑慮七:關于考試與評價制度改革
考試與評價改革似乎是教師們反對探究學習最有力的理由,但是,高考已經發展到能力為評價核心的階段,注重能力的培養將逐步成為教學的中心任務,考試與評價制度本身將進行改革,學分制等更注重學習過程的發展性評價,將取代過去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新的評價機制主要突出兩點:一是強調綜合評價;二是強調過程性評價。用發展的眼光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強調綜合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必要的甄別和選拔考試,只是不要把它看成唯一的標準。目前,我國還沒有取消甄別和選拔考試,選拔考試仍然是我國選拔人才有效的辦法之一。
二、課堂教學中教師存在問題
問題一:流于形式。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新課程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改變。教學只求“表面熱鬧”。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等問題,不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忽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其實,“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問題二:過于追求教學的情境化。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但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說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
問題三:教師在課堂上不敢張口講話。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數學教學很忌諱老師的“講”。不少老師把“少講”或“不講”作為平時教學的一個原則,因為他們知道,講了就會有“灌輸”“填鴨”之嫌。從學習方式看,學生的數學學習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一種是有意義的發現學習。無論是有意義的發現學習,還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都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改革的同時,我們要注意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課堂上是不是講,真正的問題在于講什么、怎樣講。一般來說,陳述性的、事實性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運用接受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教師該引導的要引導,該問的要問,該點的要點,該講的要講,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問題四:教學過于追求手段現代化。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好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啟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為此,講課教師不惜花費一周甚至數周的時間精心制作課件。可結果并不理想,有的課件不過是課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師把界面搞得五彩繽紛,以為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結果適得其反,學生的注意力被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忘記了聽老師講課,而忽略了課堂教學中應掌握的知識。計算機輔助教學要用在點子上,要注重實效。使用新技術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學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書,學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師只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黑板)有機結合起來使用,優勢互補,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五:部分教師不能駕馭課堂。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紀律難于控制,教學任務難于完成。學生一放開,教師在課堂上感到特別緊張,甚至感到無所適從。結果造成教學任務完不成,課堂紀律無法控制,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對課堂不能調控,主要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為此,教師應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教學不再是預先設計的課程方案的執行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著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節整個教學環節。
2優化教學結構
初中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課堂上的某些例題,同時還要將學生引入生活、環境中去親自體驗、親自學習、親自感受,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真正的感受其數學知識的價值。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從課內走出課外,親自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不斷的社會中去觀察、實踐,通過這樣才能真正的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被動處理轉變為自主處理問題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上將課內外的教學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并且還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具有選擇性的參與適合自己的活動以及課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上自主實踐能力的培養。
2.1抓住教學重點
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是抓住了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其才能體現出教師教的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2]。重點的突出,使學生在思考上不會出現偏差。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理的時候,通過剪、拼兩方面入手,在學生自己操作的過程中,引出三角形中什么是中位線。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做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并讓學生將它剪成兩個部分,再將其旋轉之后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讓學生組成小組對拼法進行交流,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對剪紙痕跡位置進行認真的觀察,并嘗試著給該段命名,再直觀猜想三角形中位線與第三邊之間的關系,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探討、交流,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論證該理論。通常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緊緊扣住三角形中位線定力的推論,加強學生自行操作、觀察、交流、合作、探討,將自己的思維、猜測大膽的講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該知識點,還能培養、提升學生合理的、正確的推理能力。
2.2抓住教學的難點
難點,就是教學內容中學生不易理解、掌握的知識點。對知識難點進行分散型的教學,不僅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提升農村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此外,分散教學能有效的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促使農村數學教師完成教學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分式運算這章節的相關內容時,其中的教學難點為分母為多項式的異分母進行加減。既然為多項式,那么這就要求學生對多項式進行正確的分解,并能從其中找出準確的最簡公分母,加減之后再盡心約分得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知識難點進行分散,接著對通分、約分相關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加深印象,再對分母為異分母的分式進行教學。對分式教學一般由淺入深,先對單項式的分母進行運算,再對分母為簡單的多項式進行運算,最簡公分母是由兩個分式的分母直接相乘而得出的,并研究出分母是需要分解因式才能得到最簡公分母的分式進行加減。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教學,難點已不再是難點,學生不僅能輕松的掌握難點知識,還能掌握分散難點的方法。
2.3抓住教學中的疑問
適當的疑點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絕對值”時,當中的知識疑點就是負數的絕對值是什么呢?負數的絕對值就是它本身的相反數。從字面上理解,學生已經被繞進去了。此時,教師需要舉例:+2和-2這兩個數雖然數字前面的符號不一樣,但是說明了這兩個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是一樣的為2。我們就將這個距離叫做+2和-2的絕對值。請問同學們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設置這樣的問題,讓同學們腦海中產生了疑問,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不過學生在此時很難解答這個問題。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引導:“找到一個原點距離為2的單位長度的點”,這就為學生搭建了以個可以攀越的臺階,順藤摸瓜就能知道+2和-2的點到原點之間的距離是相同的,最終引出了絕對值的概念,通過節節相扣,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疑問,還能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3布置合理有效的數學作業
課內課外數學作業是對教學知識的有效延伸,不僅能深化和鞏固課堂數學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熟練運算技巧。布置合理的、合適的課內外作業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策略。那么,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如何布置作業呢?第一,課內外作業要具有代表性。每堂課教學完成之后,教師要找準知識的主干,在課本中或者是相關資料中找一些典型的作業,讓學生獨自或者是共同討論完成,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第二,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作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等創設具有層次性、切實可行的、有效的課內外數學作業,促使每一位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第三,設計具有實踐性的作業。在實際生活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性的關注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和體現,再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布置具有實踐性的數學作業,促使學生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通過作業學習一些常規的生活能力,從而為以后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第四,選擇性的作業。布置作業要因人而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階梯的作業,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的作業。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促使師生在和諧、輕松的氛圍教與學,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