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研究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7: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實踐研究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育實踐研究報告

篇(1)

藝術來源于生活,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也應該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不少學者認為藝術教學與藝術學習應當與兒童的生活緊密相連。藝術必須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用藝術深化生活、豐富生活環境,把生活作為兒童藝術教育的源頭,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兒童加強兩者之間的鏈接,使藝術真正具備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課題提出的背景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綱要》指出,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藝術可以陶冶情操,《綱要》要求“應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但一直以來,人們將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更多地局限在藝術技能和技巧上,把音樂、舞蹈、美術等專門的藝術活動教育作為幼兒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內容,從而對藝術教育的評價也往往有一個標準化和技能技巧要求的偏向,很少注重藝術的情感功能,即便是滲透了情感方面的教育,也只是象征性地一筆帶過,培養目標缺乏系統性,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綱要》)”。顯而易見,這樣的藝術教育是不符合現代人才培養的要求的。

近幾年來,我園提出了實現“小幼兒園 大雅堂”的目標愿景,將幼兒園的文化內涵注入園本課程的構建中,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各項活動,在教育活動中我們主張“愛 樂 雅”,實現創設優雅之境、鍛造儒雅之師、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標。當我們的管理模式逐漸形成并走向成熟之后,課程文化建設是彰顯幼兒園文化建設特色的最有效的載體。

在園本化課程研究中,開展富含地域特色的《潮汕民g綜合性藝術教育研究》是我們一直堅持不懈的研究,此課題也是廣東省“十一五”“十二五”規劃課題,也成為廣東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驗園研究項目。在不斷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潮汕的許多民間民俗逐漸遠離城市的孩子,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因此我們更加注重傳統的與現代的有機融合,注重選擇貼近幼兒現代生活的內容開展活動,而同時要保留優秀的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因此也衍生了生活化藝術課程的內容。

2.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在目標界定中,突破了傳統藝術教育目標定位的單一性,建立生活化特點,突出興趣與態度的養成,不僅有系統的藝術能力培養目標,同時,活動中更明顯地指向人文素養目標;

(2)在內容的選擇上,改變傳統藝教育的單一性,尋找生活中的藝術為基本內容,以主題活動為線進行串聯、整合,并共同創造富含藝術氣息的生活環境,讓兒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學會用藝術的形式表現生活美,增強對生活的熱愛;

(3)在師幼關系上,改變傳統藝術教育中灌輸傳授、教師高高在上、至尊無比的角色,師幼關系是互動的、平等的,教師在與幼兒的共同活動中體驗審美,并充分尊重相信幼兒的藝術潛能和藝術直覺,當兒童藝術體驗與創作的引領者、合作者。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綜述

上世紀60年代以后,一種綜合性藝術教育思潮得到逐漸發展和壯大,至90年代,已經成為美國乃至世界藝術教育的主流。實際上,它是對下面兩種觀點的綜合和超越。第一種觀點是,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從藝術中學生可以學到有關我們自身和世界的知識、信仰和價值,這些知識、觀點、體驗和意義是任何其他學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開展藝術教育,不僅是因為藝術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學,更重要的是它還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帶來的好處。一方面,藝術為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創造性沖動提供了一個出口,使學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過藝術進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動活潑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這種觀點進一步發展,人們又認識到,藝術教育強化了學生的知覺能力和表現能力,進而使其語言交流能力、表現能力、批評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課題研究預期價值

1.研究如何建立藝術素養與人文素養教育之間的有效鏈接,通過藝術教育開啟多元智能的發展。

2.形成幼兒園生活化藝術教育的目標及內容體系,探索藝術教育本土化園本化的網絡建構。

3.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建立藝術教育新概念。

4.幼兒整體素質有所提高,在全面發展中突顯藝術修養特質。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

1.提高幼兒的藝術感覺和創造能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生活中的美,用藝術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培養幼兒熱愛生活,具有關愛、友善、尊重、分享、開放等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2.提高教師對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培養教師的藝術教育技能和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

3.積累案例素材,形成生活化的藝術教育園本課程體系,打造藝術教育特色。

五、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1.構建生活化藝術教育目標體系。體現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并重,尊重兒童的生活實際與情感體驗,按人文主題展開,突出情感線索,藝術知識、技能從低到高要求,有機融合。提出園本藝術教育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整合發展的藝術教育總體目標和分階段具體目標。通過學習宣傳、研討反思、環境建設和各種文化實踐活動,濃厚藝術教育氛圍,增強意識、內化觀念。

2.構建生活化藝術教育內容脈絡。尋求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需求,如以四季為線索、以愛為主題、以節日文化為特色等等,建立藝術教育與各領域教育之間的生態關系,將藝術教育與其他領域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幼兒對各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各種活動的質量。

3.構建生活化藝術教育園本課程。潮汕地區具有豐富的民間藝術特色,我們在生活化基A上力求突顯本土特色與園本特色,充盈園本文化建設。

4.以藝術為特色構建園本課程文化。建設富有藝術特色的人文環境,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特色;開展豐富的節氣文化活動,探索藝術教育園本特色與教學文化。

5.探索家園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開展家長藝術講座、親子藝術沙龍等提高家長藝術修養,以征集資源、參與藝術課堂、參與節日文化活動等,形成共育共識。

六、課題的實施措施

1.以興趣為集結點,形成教研學習共同體,促教師成長。

我們集結了對藝術教育有共同興趣的教師,經過篩選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以課題主持人為核心,教學管理人員、教研組長、年級組長以及骨干教師為主,帶動全園教師一起參與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定期進行研討活動,定出幾個研究階段,一是收集資料,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撰寫實施方案;對幼兒園現有的藝術教育內容和形式進行反思和討論,融合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理念,開展研討活動;與相關研究專家取得聯系,學習經驗,討教方法,統一思想,形成共同理念。二是開展具體研究與實踐。教師開發活動案例,組織系列活動,積累經驗方法,編寫課程方案計劃,整理目標體系與內容體系,逐步形成園本課程。實施評價自查,形成評價體系,衡量教師及幼兒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發展水平。三是整理有關資料,分析資料情況,作出評判,對目標達成度進行分析。撰寫研究報告,以及相關論文,編寫有關教案集,出版成果冊等。

2.以特色為落腳點,建設班級生活化藝術教育課程,促幼兒發展。

“愛樂雅”是我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實現“小幼兒園 大雅堂”是我園的目標愿景。近年來,我園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幼兒園的文化內涵注入園本課程的構建及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各項活動中,實現創設優雅之境、鍛造儒雅之師、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標。在研究中,為了避免班級教師盲目跟隨或者找不到重點,我們重在原有幼兒園文化的積淀上,幫助教師更好尋找班級的研究落腳點,構建屬于班級特點的與眾不同的生活化藝術課程。

3.以共享為連接點,豐富生活化藝術教育課程資源,促家園共育。

嘗試開發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在組織形式的開發上主要有:一是藝術資源庫。動員家長收集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歌曲、名畫、名作、圖書、多媒體視頻等。讓家長將適合孩子的DV、CD或網絡資源等資料收集,成為班級的藝術資料。二是藝術沙龍活動。通過組織家長參與多種藝術沙龍活動,讓家長親身體驗藝術的快樂,讓家長互相傳遞藝術教育的經驗。邀請藝術專業人士到園組織活動。三是藝術分享會。開展離園歌曲分享會、故事會、藝術造型親子制作等,可以動員家長自由組合,以家庭的形式、或幾個家長組合,選擇經典的歌曲或故事,在離園的時候進行分享表演。在分享活動中,教師將有目的的輔導,確保分享活動藝術質量。四是“一日為師”活動。家長自愿自報走進幼兒園課堂,與孩子一起參與藝術分享與創作。

七、課題成果

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倡導的幼兒教育理念,我們一直將“幼兒學習方式游戲化、學習內容生活化”作為園本化課程建構的指導思想。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課程建構進行了新的頂層設計,將幼兒在潮汕文化環境中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機融合,融合我園“一日活動皆課程”的教育理念,著力發掘適宜幼兒年齡特點的生活化與園本化的藝術教育內容。在課程的創建中我們在融合園本文化的同時,也鼓勵包容老師的新想法、新創意。但百變不離其宗,在“小幼兒園 大雅堂”的大背景下,雅致、美好、生活化、本土化伴隨著我們成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將課題研究中的收獲歸納如下:

1.專業聯動,催化快樂。

在課題的實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班級主要成員――教師的藝術素養問題,因此我們配備了在藝術方面富有特長的兩位教師,同時邀請對應的行政人員進行對點指導。在提高教師藝術素養方面,我們利用每天的教師晨會活動進行各種學習、培訓,給了教師許多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的機會和平臺。我們鼓勵教師社團與藝術產生互動鏈接,有效的利用了教師社團的資源,聯手教師社團,讓社團活動參與到班級生活化藝術教育活動中來,聯動提升了家長、幼兒參與的興趣,更加凸顯了班級的藝術特色。專業聯動,催化藝術特色班級的活動,產生了更多的快樂。

2.藝術之美,締造快樂。

藝術來源于生活,讓藝術還于生活,在生活中發現藝術,使生活中充滿藝術,使生活充滿了雅與樂。幼兒來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藝術環境,隨手可觸的藝術體驗;豐富的系列活動,充盈于一日生活中的藝術活動;親子藝術共體驗,家長藝術團演出……通過課程活動的推進,班級突顯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每個班級都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館,整個幼兒園就是一個藝術體驗博物館,在這里,每一天的生活因一個小小的細節充滿藝術感,每一個活動因藝術充滿美好與快樂。

3.增設平臺,展現自信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孩子和家長們搭建了各類展示自己的舞臺。他們大手牽小手,自信的登上一個個舞臺,每一個節日都成為展現、提升自我的時機。我們重視每一次節日活動的組織,讓藝術節氣活動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如“三八節”插花藝術展(禮物送媽媽)、“五一”廚藝大比拼、“六一”才藝派對、元旦迎新冬運親子健康舞展示、畢業季童話劇展演等等,注重每個藝術活動的儀式感,讓每一次儀式都正式而富有意義,每一次活動,每一位幼兒都能自信展示,幼兒園每位成員間獲得最溫馨的互動。

4.放大幸福,滋潤童年

我們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啟每天的黎明。不定期的組織各類沙龍、在無數個相互陪伴的日子里,我們深刻感受到幸福是可以放大的,爸爸媽媽高質量的陪伴,大大增加了孩子在幼兒園活動中的自信心,父母的參與也教給孩子社會生活的基本含義,他讓孩子們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以為之做出貢獻。班級特色文化,成為班級成員間情感交融的方式,滋潤著幸福的童年,讓整個童年煥發五彩的光芒。

在藝術創作與合作中,師生們共同分享了成長與快樂,在生活化藝術教育過程中,心與心的互動使感恩之情留駐在孩子們童稚的心中,留駐在老師和家長的記憶里,留駐在汕特中心園譜寫的幸福詩篇中!

參考文獻:

[1]《活教育的教學原則》陳鶴琴著

[2]《陶行知論生活教育》 徐瑩暉、王文嶺 著 2010年4月1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篇(2)

隨著我縣建設“中國禮儀之鄉”創建活動的不斷深入,公民素質的高低、文明行為的形成直接影響到創建的順利開展。而現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備受家長的呵護甚至溺愛,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一種與人謙讓、合作的思想,缺乏一種特定場合之中的規范行為及必要的文明禮儀修養。因此,幼兒園文明禮儀教育要探究出一套符合幼兒園實際的文明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實踐方法,讓孩子在幼兒園養成良好的知禮、學禮、懂禮、用禮的好習慣,增強幼兒園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為云陽建設成中國禮儀之鄉貢獻力量。

(二)本課題現狀述評

國內有關幼兒園文明禮儀教育的相關課題數不勝數,研究的成果也各有不同,但是沒有找到將文明禮儀教育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中的系統性的課題研究,僅僅有幾篇總結性的論文,其介紹的主要途徑有榜樣示范、家庭和幼兒園溝通、禮儀課堂等幾種,與我園相關內容的現狀處于同一個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本課題研究,讓幼兒掌握基本的問好、遵守規則和感恩等方面的禮節,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能講文明話、做文明事,促進幼兒身心全面l展,使幼兒終身受益,成為講文明、懂禮儀的人。探索和研究出一套針對性、操作性強,具有生活化、情境化,突出園本化的文明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可以提高文明禮儀教育的實效性。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1.促使幼兒了解基本禮節常識,養成在各種場合都能做到講文明禮儀的良好習慣。

2.研究探索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滲透幼兒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方法。

(二)研究內容

1.調查分析我園幼兒現有的文明禮儀程度,明確幼兒不良文明禮儀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2.如何將幼兒學禮、知禮、懂禮、用禮逐步展開,使幼兒在園內學習禮儀,生活中實踐禮儀、展示禮儀以及到公共場所宣傳禮儀,做禮儀小標兵。

三、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法、調查法、觀察法、個案分析法、訪問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典型個案法、小組研討法、游戲體驗法、情境練習法、榜樣示范法等。

四、課題研究措施

(一)抓住生活活動的各個環節,滲透禮儀教育

在幼兒園里,一日生活皆課程。從孩子的一只腳踏進幼兒園時,這一天的課程便開始了。比如:從孩子入園開始教起,讓學生養成主動向別人打招呼的好習慣,這是一個人講禮儀獲得好感的開始;在集體洗手時,教育幼兒應當先后有序,互相謙讓,注意節約用水;用午餐時,要培養學生坐端正、不挑食,殘渣放進渣盤里,吃飯喝湯不出聲,用餐完畢后自己動手收拾碗筷;午睡時,不說話、不吵鬧;起床后,指導幼兒快速按順序穿好衣服,收拾整理床鋪;離園時,教育幼兒主動同老師、小朋友說“再見”。

(二)在運動活動中,多種方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1.建立合理而必要的運動活動常規,提出適時而恰當的活動要求。

2.有針對性地設置教育環境,對幼兒良好行為的培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充分發揮幼兒之間積極因素的相互影響。

(三)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文明行為習慣

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遵守規則、團結合作、自主自控的文明行為習慣。3~6歲的孩子正處在規則意識萌芽期,是非觀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征明顯。游戲一般都制訂了游戲規則,幼兒可從中得到社會規范意識和倫理道德的最初啟蒙。在游戲中,幼兒可以感知社會角色和社會規則,體驗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從而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強化社會情感,最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在學習活動中實施文明禮儀教育

1.將文明禮儀教育課程化。每周一的晨間圍繞一個文明禮儀主題進行談話,形成講文明、學禮儀的良好氛圍,每周一次的文明禮儀課程,通過舞蹈、兒歌、故事等形式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如:舞蹈《不上你的當》,在歡快的音樂中,幼兒知道了不能隨便和陌生人講話,獨自在家時不給陌生人開門,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兒歌《弟弟摔倒我扶起》,讓孩子學會照顧小弟弟小妹妹,不欺負他們,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2.開展主題化文明禮儀教育。每月開展一次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活動,如:“主動問候”,讓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主動與人打招呼。“講規則、守秩序”,讓孩子掌握公共場所禮儀,在購物、乘車、公共場所玩耍時能夠遵守規則和秩序。“感恩父母”“關愛老人”“關愛殘疾人”等主題,讓孩子懂得關心他人等。

總之,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還有很多方法。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持之以恒,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任務是復雜艱巨的,其形成過程是長期、反復、不斷提高的過程。但只要我們攜手共同努力,堅持從正面塑造幼兒良好的品質,啟迪幼兒幼小的心靈,相信我們的禮儀教育一定會卓見成效。

篇(3)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課題堅持育人為本,根據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以期實現以下目的:

(1)通過調研,了解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以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并分析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誤區,探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以構建能有效運轉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教學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應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義

構建中小學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適應時代挑戰的需要,是新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構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教學模式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1.3 相關文獻研究綜述

20世紀80年代,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開始起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得到關注。目前,我國很多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作了深入的研究,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探索了許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誘導式教學模式等,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從心理發展方式上建構,有的是從心理品質切入,心理健康教育從無到有,成績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現如下:政策與實施脫節,落實不到位,有些學校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和評估,敷衍了事;師資隊伍專業化程度不夠,為數不少的人是濫竽充數的;課程體系不完善,很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名無實;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同時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2 方法

2.1 對象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學生適用的問卷

我們采用王極盛教授改編的《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1)強迫、(2)偏執、(3)敵對、(4)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5)抑郁、(6)焦慮、(7)學習壓力、(8)適應不良、(9)情緒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個因子。在此量表中,確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標準為:2~2.99分表示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問題;4~4.99分表示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5分表示心理健康問題嚴重。

2.2.2 小學生適用的問卷

我們采用被大多數學者使用的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問卷,在此基礎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題。從四個方面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即學習生活、行為習慣、人際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搜集、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動態,把握好課題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對調研報告和論文即研究成果有一個基本的構思和設想,編寫調研提綱、選定合適的調查問卷。(2)實施階段。聯系海南中學、府城中學、城西中學和萬寧二小等學校,安排好調研時間;開展調研活動。調研對象主要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德育教師、班主任和部分學生。(3)深化階段。整理調研材料。將調研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數據整理、歸納分析,發現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需要可再次調研;中期評估(研究報告、成果展示等);匯總、分析材料,完成論文并發表。(4)總結階段。課題組關于結題的意見;課題組結題報告、申請結項,驗收;資料歸檔、成果申報。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學校要求,建設好網絡平臺,撰寫好博客。

2.4 具體方法

(1)文獻分析法。搜集、閱讀并分析有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教材、論文等,組織課題組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尤其對本課題研究有理論支撐和有重要指導作用的文獻資料,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學校心理輔導實用教程》等文獻。(2)問卷調查與訪談法。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進行深入細致地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未來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發現問題與不足,確保研究立足于實踐、更有針對性。(3)行動研究法。以班級為研究范圍,觀察心育活動中學生的表現,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問題,對工作的實效性進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結構,積累模式操作的實踐經驗。(4)經驗交流法。與工作在一線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咨詢師和學管人員等多溝通交流,拓寬視野,啟發思路。

3 結果

2012年5月、6月期間,我們課題組成員分別到海南中學、城西中學等單位進行調研。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同分管領導和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教師做了訪談,將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整理如下:

3.1 訪談的內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

所訪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較重視,均有主管校領導負責,一般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歸在一起進行管理。在設立心理咨詢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學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經費投入但明顯不足,硬件設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

所訪學校一致認為班主任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隊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并定期對班主任進行培訓。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員,有的學校對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證有要求,有的無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形式

具體形式主要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如海南中學設有心理教研組,五個專職教師,都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專門負責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且有課程教學計劃,每兩周上一節課;掛靠德育網站進行網絡宣傳、黑板報(每月換一版)、主題班會、并且根據需要不定期開展心理講座和團體心理輔導;學校設有心理咨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認為建設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最重要,學校離不開家庭的配合,社會的支持。

3.1.4 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分為以下幾種:學習問題,表現為考試焦慮、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試壓力問題;人際關系緊張,包括同伴和師生關系緊張;青春期問題,如早戀現象,早戀造成成績下降;適應問題,高一初一有入學適應問題;情緒問題,包括情緒不穩、心理承受力低,記憶力衰退等,個別同學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嚴重的甚至出現自傷或傷人等現象。

3.2 問卷的結果

我們課題組發放問卷870份,收回有效問卷780份。問卷的數據結果如表1:

3.2.1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分析

從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圖(如圖1)可以看出,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有三個顯著特點:(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輕度及無癥狀占較大比例。(2)學習壓力、強迫癥狀、焦慮、情緒不平衡癥狀比較突出。(3)每一癥狀程度由輕到嚴重呈坡度減少。

3.2.2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分析

通過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小學生四個方面的心理狀況分別為:(1)在學習方面,多數孩子上學讀書沒有明確的目的,在作業方面能夠認真完成;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不夠;看重考試成績;在學習方式上,多數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師或家長的肯定和鼓勵;13%的學生沒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環境,1%的學生厭煩學校。(2)在行為習慣方面,大多數學生能夠自覺遵守紀律,集體榮譽感強,但也存在父母過于溺愛,孩子行為受限,心智發展受到影響。(3)在性格方面:表明現在的小學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級的同學對父母依賴強;感情上過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獨立判斷的能力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好勝心強,處理問題感情用事。

多在人際關系方面,數學生不能夠與人很好地溝通,個人較封閉,認為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不太重視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討論

4.1 存在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淡薄。目前,大多數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義并沒有真正理解,大多數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師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氣氛不濃。實際工作中,專業心理教師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師代替,通過班主任工作和學校德育活動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不足。就我們調研的結果表明,大多數學校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或經費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場所和硬件設施、音像資料及測評軟件等。也沒有經費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及向家長、學生發放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材料,無力開設免費心理咨詢熱線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3)師資力量薄弱。目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數職,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對專業知識一知半解,理論功底薄,實踐經驗少,指導實踐不力。因此,很難勝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問題被忽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沒有引起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重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問題,對心理健康問題不以為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的認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暫時的過渡性問題,過了這個“坎”,孩子們會自動糾正過來。部分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而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都是心理健康的。這樣就嚴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實效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和提高心理素質,課堂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情況卻問題多多。如有的學校沒有將心理教育課程正式納入教學管理體系,或是課程開設處于無序狀況,或者課程內容的選擇隨意性大,課程教育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充分利用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種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學校偏重于學校“單槍匹馬”地開展教育,未爭取家庭與社區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對策

(1)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澆花要澆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對中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充分認識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這項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設施。心理健康教育經費應納入預算,單獨列支。增列的經費主要用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師資培訓以及業務或課題研究等。根據需要,設立學校心理咨詢室。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辟出或建設專門地方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場所,確保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先,每個學校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引進一定比例的專業人才,配備數量適當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這些教師應當有專業水平,能夠勝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積極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培訓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并將其列入年度計劃。在校本培訓中,加強全體老師的心理健康素質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個個關心的工作狀態,最終形成以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程是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課堂是教育活動的主要陣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離出來,獨立設置課程,建構既能有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又便于教師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教育教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要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的許多課程都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教學中,各科教師應深入挖掘,對中小學生實施自覺、有意識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多給學生愛和尊重,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增長知識和發展健康的心理。

(6)社會、學校和家庭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新興的、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為中小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調研情況表明,面對中小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教學、心理咨詢和輔導效果不盡如人意。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僅靠學校“單打獨斗”,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關注,齊心協力,形成合力,多方給力,創設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圍。

5 結論

篇(4)

隨著高職辦學規模的迅猛擴大,實踐教學質量越來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影響了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探討和研究如何保障高職實踐教學質量,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對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意義

隨著高職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以及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相當多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等還不能完全適應,特別是全員、全面、全程質量管理的理念還沒有真正形成,以顧客為焦點和教育教學服務的意識還不夠,質量管理體系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質量保障的內外緊密程度、社會參與度、質量效能等仍需不斷提升。

目前,省內外已有關于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的相關項目,但存在如下研究空白:一是已有研究多為針對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研究,缺乏圍繞高職教育特色對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所進行的集中、深入、系統性研究;二是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探索與驗證;三是多為泛時段研究,缺乏對大眾化教育階段高職教育面臨許多新形勢、新問題、新背景的當下時段的研究。

二、創新與特色理念下高職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1.指導思想。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向導,以工學結合為平臺,以保障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學院的教育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社會、企業、家長滿意度為宗旨,建立適合高職教育需要,具有高職特色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新模式。

2.研究目標。基于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需求和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引入ISO9000族質量管理標準,創新質量觀念,內化質量意識,進一步提升內涵保證體系建設水平,優化辦學機制和質量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完善質量管理的資源保障、計劃、運行、診評、反饋、改進各環節,建立一套適應開放辦學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凸顯高職特色和學院辦學特色。

三、教育教學督導工作的定位

1.體制。學校設立的“本科教育加血督導組”,是學校進行本科教學質量檢查、評價和研究的咨詢性專家組織,是非行政機構、非執行機構,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部分。“督導組”直接向主管教學的副校長負責,并由教務處積極支持和配合工作。設專門的辦公室,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并有專門的辦公經費。

2.職能。教學督導工作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教學工作的過程和績效進行調查研究、測量分析及評定,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主要體現在:教學管理工作督導,教學活動督導,教師教學質量督導,學生學習質量督導。

四、教育教學督導工作的主要內容

第一,參與檢查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及有關教學工作各項決定制定和貫徹執行的情況;第二,深入課堂聽課,掌握課堂教學情況,監督檢查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進度、教學紀律和教風、學風方面的情況;第三,監督檢查實踐教學的情況;第四,監督檢查各教學單位教學管理工作和教學質量監控機制;第五,關注各教學環節的成績考核評定辦法和結果;第六,參加考場巡視,監督檢查考場紀律;抽查考卷和考試分析;第七,參加學校每學期期初、期中、期末等教學檢查工作;第八主,參與學校教學改革、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師培養等各項工作的立項、評審、驗收活動;第九,與各學院教學督導組協作、配合、溝通;第十,接受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委托的一些教學方面的專題調查研究和評價工作。

工作重點是對教學質量影響很大的基礎課程和教學環節進行檢查指導和監督,對各學院的教學管理、新專業和新開課等狀況進行檢查和評價,促進青年教師培養,促進對本科教育有全局性影響的規章制度的完善和建設工作,對學校教學改革和管理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提供咨詢。

五、教育教學督導工作的原則

1.準確定位,明確認識其非行政、非執行機構的性質,把督導的任務更多的落實在彌補管理上的某些不足,在學校教學質量監控工作中起積極的參謀、咨詢作用。

2.以導為主,督導并重;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改進工作為目標。

3.充分肯定成績,大力弘揚先進,發展存在問題,提出合理建議。

4.強調督導組的考察、調查研究、咨詢、建議的職能,在學校中起參謀和智囊團的作用。

5.注意在工作中擺正心態,充分尊重被督導對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以誠相待,與人為善。

6.為保證督導工作的高水平,督導員要重視加強學習,跟蹤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向,主動更新教育思想觀念,與時俱進,保持教育教學觀念的先進性。

六、教育教學質量有效改進系統建設

1.加強質量動態改進。按照質量環的循環規律,學院、各職能部門定期進行質量動態改進。近兩年來,通過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系(部)督導組深入開展教學督導工作,學院的課程改革日益深入,教學質量不斷改進,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不斷提升。

2.提高質量改進效果。堅持重點對象動態追蹤督導,對督導巡課、聽課現場督查中發現的有教學質量問題的教師或課程以及每年學生評教的全院后5%,督導系統采取不定期跟蹤督導的方式,確保其質量改進;學院定期召開院長辦公會議、系部教學工作會議,嚴格執行質量校準例會制度。

篇(5)

2、集體指導與個別疏導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使全體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結構,為學生當前生活及將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實施過程中,我們廣播進行專題講座,開展集體指導,提高廣大學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普及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教會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解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務,而個性問題與特殊問題需要進行個別輔導。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師都要有心育意識,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提供心理服務。服務形式有:⑴面談。如果學生有某種心理問題和困惑,可直接與輔導老師談心交流。⑵書信輔導。如果學生有某種心理問題,又覺得不便與輔導老師口頭交流的,就采用書面交流。⑶音樂欣賞。我們在談心室放置一臺錄音機,當學生心情矛盾又不愿訴說時,讓他聽聽音樂,調節緊張不悅的情緒。

3、個案分析與工作總結相結合。學生個性的差異性、心理問題的多樣性決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個案分析與研究,做到因材施教。為此我們要求每個班級建立一份心里個案分析記錄本。班主任教師把學生中出現的心理狀況及解決辦法及時記錄整理。分析了解各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把準教育脈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找到普遍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總結交流,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巧和策略。

4、學校指導與家長配合相結合。學生生活的環境主要是家庭和學校。學校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但不可忽視家庭因素。據調查,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氣氛,不同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養方式,營造和睦、溫馨的家庭氣氛是家庭教育首要問題。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贏得實效,必須贏得家長的支持。我們著力修筑學校與家庭之間溝通的橋梁,開辦好家長學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識,交流先進經驗與做法。不定期召開家長會,共同探討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形成學校、家庭教育合力。

二、運用心理教育技術,改進德育的方法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現在的學生似乎什么道理都明白,他們說起來一套套,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回事了。也就是說,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相脫節,存在巨大反差。工作中我們主要采取如下幾種方法:

1、正強化法。在學生表現出一個行為之后,運用各種令人喜歡和愉快的事物給其以獎賞,從而提高該行為在以后的發生率,這種方法叫作正強化法。如果學生感到自己的行為得到了滿意的結果,以后他們在類似情況下就可能重新表現為這個行為。我們采用的正強化物有三種類型,物質的,如學習用品、書籍、獎學金;精神的,如老師表現出高興的體態語,對學生行為進行口頭表揚;活動的,如增加自由活動時間,帶學生開展各種參觀、郊游等活動。

篇(6)

中圖分類號:TP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2)11-0083-01

掌握好電子電路相關知識,除了課堂傳授以外,實驗環節非常重要。學生通過實驗遇到問題,不僅能引發思考,促進理論理解,而且還能提高學習興趣。如何通過短短的實驗課時,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要點,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實驗教學過程中,發現如何快速糾正實驗錯誤和課后正確知識反饋,是非常關鍵的。要達到此目的,僅憑教師的悉心指導,往往力不從心,效果差強人意。在此探討一種實驗教學監控與智能報告批改的方法,來切實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

1、系統框圖

如圖1。

2、功能設計

(1)主機掃描提交。主機PC采用快速掃描方式,使教師主機終端依次與實驗臺節點建立握手聯系,并提交數據。實現全實驗臺掃描和提交,需構建無線通信協議。將無線模塊數據幀頭定義成實驗臺號,數據幀標志位定義成實驗類別和測試小項。這樣既可保證全實驗臺循環掃描,又可以確保實驗數據上傳主機。

(2)數據存儲及進度。主機PC按實驗類別和臺號,對無線上傳的實驗數據進行存儲。存儲數據時,對已提交測試小項打上標記,既利于了解各實驗臺實驗進度情況,又可以防止漏提交情況的發生。數據存儲以DAT二進制文件格式,存儲和讀取時分別采用“rb+”和“rb”模式。各臺號實驗進度情況以列表形式呈現,根據各實驗小項數據提交標記,利用定時器完成實驗進度刷新,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實驗完成情況。

(3)教學監控。根據實驗進度提示,可以按臺號、按參數進行實驗監控和參數瀏覽,發現學生原則性錯誤,例如接錯輸入信號類型、輸入電壓不正確等,可以及時進行相應糾正。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實驗教師輔導得到有益的補充,達到了快速糾正實驗錯誤。

(4)智能批改報告。依據提交的實驗數據,主機自動地運算實驗相關參數,并與理想值進行比較。根據被測信號幅度和頻率相對誤差和實驗結果允許的不同區間,來給出該生批改結果和綜合成績等。批改結果教師機自動生成,報告以WORD圖表形式。WORD智能報告按實驗類別和學生臺號進行當批次的實驗批改,學生課后可FTP立即下載,達到了課后正確知識及時反饋。

3、軟件實現

(1)主機掃描提交協議。無線通信技術中,常遇到的多點無線通信數據“碰撞”,建立通信協議是必要的。采用一對多星型網路拓撲結構,所有數據采集節點都只和終端機通過一個信道直接通信。為避免數據碰撞,采用分時多工方式,即給每一個節點劃分時間與終端機通信,采用“點名制”,即由終端機循序向節點發送呼叫命令,節點機只有在收到呼叫自己的命令后才有傳送數據的權利,若節點有數據要傳送,可以與終端機建立通信,通信完成后終端機訪問下一個節點;若終端機在一段等待時間后沒收到呼叫節點相應,則跳過,繼續訪問下一個節點,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2)教學監控方法。實驗教學監控可以分為進度監控和參數監控兩種。根據臺號實驗進度列表情況,通過實驗波形回放進行進度監控。參數監控是瀏覽特定參數,對實驗各臺進行具體參數監控。

(3)智能批改WORD報告。系統完成實驗項目測試后,自動生成批改報告,以Microsoft Office2003的形式生成。Office提供了OLE Automation自動化程序接口,可以在Visual C++創建自動化工程來實現Word2003的操作功能,來自動實現WORD報告功能。該過程實現步驟如下:自定義Word報表模板;加入類型庫;生成Automation對象來操作Word。按預設定好的實驗報告批改模板,實現“電路分析基礎”實驗報告智能批改功能。

4、功能驗證

系統主界面如圖2所示,“動態電路”實驗報告批改結果如圖3所示。

5、結語

針對高校實驗教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亟待解決快速糾正實驗錯誤和課后正確知識反饋的問題,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實驗教學監控與智能報告批改的方法,并對該方法進行了系統性研究與設計。通過該方法,不僅能提高實驗教學質量,而且是實驗教學輔導的有益手段,對提高教學平臺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篇(7)

【摘要】主要對“以崗導課”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中的應用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以達到學生與企業,課程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真正地零對接,培養技術性應用人才。

關鍵詞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以崗導課;教學模式

1項目背景和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軟硬件的安裝與維護技能已成為計算機相關專業就業的必備條件。同時,《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已作為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在高職院校開設,而目前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仍然需要我們解決。

1)關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著眼點還在于如何把它作為一門課程來上好,忽視了課程內容與行業崗位工作任務息息相關的特殊性,從而造成了目前這門課程就是學習硬件知識的普遍現狀。

2)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維護相關工作的大多數畢業生,在剛剛工作時往往需要花幾個月的時間來適應應聘崗位。學生在就業后出現這樣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大學期間學生在課程學習時不了解課程所對應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第二,所學課程知識與對應崗位工作內容脫節。

由此可見,以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學生。為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模式,代替以“崗位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模擬的工作崗位中求知,使其能夠符合企業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2目標與思路

本文主要就“以崗導課”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中的應用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達到學生與企業,課程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真正地零對接,培養技術性應用人才。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改革,主要圍繞教學內容組織、教材改革、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改革、考核方法改革等五方面進行。

3項目具體研究過程與方法

3.1組織項目成員參加課改項目培訓

培訓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實踐教學能力,課程改革能力,掌握前沿的職教理念,把實踐性和先進性教學要求和科學的模式運用到工作中。

2011年7月下旬,課題組成員賈衛華、李曉華到常州參加了常州職業技術學院組織的課改項目培訓。

2012年8月,課題組負責人李倩參加了由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組織的全國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培訓班。

3.2組織項目成員到企業進行調研

基于崗位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整體設計,其學習領域課程設計分為課程整體設計和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兩部分。首先通過行業領域的社會需求調查來論證提取課程核心崗位工作能力,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然后根據職業性、典型性、綜合性及實用性的原則來確定課程載體,從而完成課程學習情境的設計。

2011年10月,課題組成員梁毅娟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責任公司調研工作,為有效的將企業對應崗位的生產活動提煉為課程的工作任務提供具體依據。

2011年11月,課題組負責人李倩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責任公司、深圳魅動音響責任有限公司調研工作。考核已經提煉好的課程工作任務與企業崗位的融合度,完成課程內容的選取,確定課程載體,制定課程考核方案。

3.3組織召開課程內容制定與企業崗位對應相關內容的研討會

2011年10月11日,電子系計算機組召開“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如何對應”的研討會,會后課題組認真總結會議精神,修改并形成課程整體設計初稿和課程考核方式。

3.4組織實施課題研究

2011年4月至11月,重構內容形成項目化設計、過程性考核評價表等教學基本文件,編寫以工作崗位能力為導向的情景化講義、校本教材,制作全套電子課件,操作演示視頻。

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組織實施課題驗證教學。主要驗證課改方案是否既符合學生提高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關鍵能力的項目教學方法,又適應企業和社會對專業崗位技術人才的需求。

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課題驗證教學的總結。主要對課題驗證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修改。

4主要成果

4.1根據“以崗導課”理念制定的課程體系

根據“以崗導課”的教學模式,以具體計算機為載體,把相關的教學內容溶入到工作崗位所對應的五個的教學情境中,分別是選購計算機、組裝計算機、計算機軟件系統安裝、計算機維護、計算機故障處理。并按照學生一般的認知規律:從認識計算機-選購計算機-組裝計算機-軟件系統安裝-計算機維護-計算機故障處理的主線組織教學內容。這樣,不僅使課堂知識和工作崗位之間有了很好的銜接,還能使學生對課程所對應的工作崗位有了很好的認識和體驗。

4.2教學資源的開發

分析傳統教學手段的優點和不足,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探索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的途徑。圍繞課程開發一本符合以工作崗位能力為導向的教材,制作全套的操作課件、操作視頻。

4.3課程考核的改革

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采取筆試的方式進行,因此很難真正對項目教學進行有效的考核,也很難反映出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為此,專門制定新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考核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采用項目的過程考核與終結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二階段著重在于提升學生的計算機軟硬件安裝與維護的崗位職業化能力,采用職業資格認證,即計算機維修工(中級)證書的考證。這更充分的體現了“以崗導課”教學模式在課堂應用中的優勢。

5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價值

5.1項目化課程實施效果調查

對本課程課改實施效果,從學生職業技能鑒定通過率和學生對課程實施效果滿意率等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綜合測查項目化課程實施效果。

本課題組成員在課程改革逐步進行中,邊開發邊將開發的階段性成果應用與教學實踐,并在教學實踐中收集反饋意見,促進項目改革和完善。通過在我院多個班級中進行本課題成果的教學實踐證明,職業技能鑒定計算機維修工(中級)通過率得到提高,如下圖所示。

學生對課程實施效果滿意率調查。首先,精心編制了“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情況問卷”,總計20個測試題目。以問卷的形式對授課班級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總計221人次。

上表中第1小題是對教學總體滿意度調查,將近八成的學生填答“非常滿意”,說明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積極地、認真地、負責地進行項目化教學,學生對校本教材的內容,對課程的教學內容,對教師運用的教學手段,對教師的教學組織管理效率,對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對自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等方面,都非常的滿意和認可。

5.2推廣價值

通過這幾年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課程內容體系更科學、更優化。能夠讓學生與企業,課程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真正的實現零對接,更切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教學效率和時效性更強。同時也尋找到一個既符合企業和社會對專業崗位技術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學生提高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關鍵能力的項目教學方法。從改革效果來看,通過創新的教學模式,課內與課外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經營理念和售后服務思想,學生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參考文獻

[1]吳冬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設計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改革[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8)

基金項目:2011年內蒙古財經學院校級教育教學項目

一、財經類高校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背景

1999年,教育部在學科目錄中增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至今已有13 年。各高校在設置此專業時各具特點,有的設在則經類院系;有的設在管理類院系;有的設在社會學系。我國大部分財經類高校長期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如何培養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就業市場需求向現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財經類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制度建設不夠完善

1.實踐教學環節缺少可持續發展規劃。目前,財經類高校一般將各種實踐教學列入教學計劃中,但是對于實踐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過程的監督、實踐效果的評估等往往沒有相應的實踐教學制度作支撐,較主觀、隨意。

2.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落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定位不準,混淆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概念,教學內容的選取過多依附于某門理論課或現有教材,缺乏實際崗位所需要的實用性、先進性內容;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形式上多次重復采用,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無法銜接起來,無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手段保守落后等。目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核心課程中一般涵蓋了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教材數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論的介紹。有些教材雖然名為××理論與實務,但是實務部分一般都是具體某省市的社會保障管理條例、細則,或者根本不講授,只是講授理論部分。

3.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落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往往重視理論教學或課堂教學的環節,輕視實踐教學過程,尚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實踐教學過程控制和質量評價體系,或雖有相應的實施方案。

(二)實踐教學隊伍建設落后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開設較晚,而且迄今博士點較少,專業人才的培養滯后,不能完全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財經類高校教師往往強調學科的系統性而忽視自身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知識傳授空洞化;一些教師雖然理論知識較為豐富,實踐操作能力薄弱;一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急需的課程,師資更是嚴重缺乏,如社會保險精算等。

(三)實踐教學實驗室和踐教學基地的缺乏

1.社會保障方面的實訓軟件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實訓軟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缺乏專業特色。很多高校誤以為社會保障不需要實驗室,在實訓室的建設和實訓軟件的開發引進上吝于花錢。

2.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基地數量少,接收能力有限;關系不穩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單一,選擇范圍狹窄,內容重復。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較快地適應市場發展和需求。

三、財經類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進

(一)財經類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

財經類院校應根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同勞動經濟專業的歷史淵源,進行學科體系建設,重點應強化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知識結合。借助于財經類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優勢,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熟悉國家有關勞動與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理論與方法,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相關工作,專業優勢明顯的“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

(二)完善實踐教學制度的建設

1.《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教學實施方案》,從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時間安排、實踐教學經費支出、實踐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估、實踐教學成果和實踐教學管理辦法等方面的問題做出各個具體的實踐大綱或實踐要求,由社會保障專業人士、人力資源管理專家、教師、教務人員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論證;加強過程管理,實施中期檢查制度,充分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組及學生的作用,加強質量監控;制定出較為完整的、標準化的,并明確寫入人才培養方案中。

2.完善學生實踐教學成績考核辦法,根據學生的出勤情況、日常表現、實習單位評價、實習報告質量綜合評定,計入學生學分成績。

3.建立和實施實踐評估和反饋制度。實踐教學結束后,根據接收單位的反饋情況,結合學生的意見,由指導教師就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解決方法、改進措施等進行總結,以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三)改善實踐教學手段與方式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于應用性學科,社會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是有著具體的要求。要適應這樣的形勢,必須加強實務課程教學和實驗室建設。

1.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應進一步充實社會保障職位模擬課程,使其成為學生進行實務操作的“實驗場”,主要包括:(1)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模擬實習,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與生育保險等各種業務模擬實習、社會保障會計模擬實習、社會保障軟件操作模擬實習等;(2)企事業員工福利管理模擬實習,包括:勞動力計劃與招聘職位模擬實習、工資福利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勞動力培訓職位模擬實習、績效考評職位模擬實習等。例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吉林大學都開設了社會保障基金信息管理系統模擬實驗室。在仿真的環境中, 使學生體驗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操作的全過程, 增強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西南財經大學還設有保險精算實驗室, 對于理論教學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 適應了我國不斷增長的對社會保障領域高級人才的需求。

2.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積極創造條件,與企業、社會保障管理部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將其建設為長期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學習和交流,使學生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場所,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度,同時也讓學生為社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有所用。例如,組織學生到社會保險相關機構實習或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或假期時間展開社會調查,了解社會保險相關機構的管理流程及其不同險種的政策實施情況。另外,還應當聯系相關企事業單位,了解相關單位在未來發展的知識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據市場需要培育滿足企業發展目標與學生發展目標的人才。

(四)加強師實踐師資隊伍建設

1.增加實踐教學工作的工作量計算,鼓勵教師從事實踐教學工作,例如:安排教師在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經辦機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實習鍛煉,提高其業務能力;鼓勵老師參加勞動保障部門的政策討論相關的會議等。

2.在現有師資力量的基礎上,聘請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經辦機構從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專家擔任本專業學生的各種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或兼職授課教師,建設專兼職相結合、優勢互補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陳淑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分類化”管理模式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6)

[2]陳建梅.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科學分類研究[J ].學理論,2009(24)

[3]郭榮麗,陳淑君.分類制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大綱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23)

[4]鄧永輝.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分類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林區教學,2009(10)

[5]李燕榮,唐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 ].職業時空,2009(8)

篇(9)

現階段,青少年生活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給他們帶來了思想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巨大變化,使他們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在學校,多年來的應試教育模式,使老師們過多地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提高學生成績,而對其心理健康重視遠遠不夠。在家庭,不少家長只關心孩子們的學習,認為只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就算盡到責任,而很少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社會,書本、網絡、影視作品中不乏刀光劍影的暴力場面,宣揚“以暴制暴”的江湖規矩,在潛移默化中危害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校園暴力是指在校園里發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暴行以及對學校的破壞行為。暴力行為不僅止于肢體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也包括了其它如:語言傷害、被強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被故意陷害致生理、心理的傷害等。社會變遷,道德觀念、生活習慣、思考模式、行為準則等都產生極大的改變,使犯罪率增加,犯罪年齡層下降。

二、高校校園暴力事件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眾說紛紜,但大體上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中介。高校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思想政治教育在事件爆發前后存在缺失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者:忙于事務性的工作

現如今,高校輔導員除了承擔學生思想教育和行為管理工作,還承擔著一定的教學工作。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輔導員對接著學校大大小小各個部門,忙于事務性的工作,對于學生中的暴力傾向和暴力因子不能及時發現。

2.受教育者:“左耳進右耳出”

在學校進行相關校園安全教育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左耳進右耳出”的現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能夠完完全全滲入人心。

3.教育方法:陳舊過時

現如今,進入“互聯網+”時代,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達。然而,在目前我國的高校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對滯后,大部分仍然采取的是口頭講授,方法陳舊過時,且教育效果滯后,教育面相對狹窄。

4.教育內容:單一死板

教育的內容單一、片面,思想政治教育刻板,導致學生們學起來索然無味。我們生存的社會環境是變化發展的,但是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和理論方面尚未能與時俱進,陳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模式和思維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導致安全教育和相關心理教育不能落到實處。

5.教育中介:商業氣息濃重

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給學校內部以及周邊地區帶來了巨大商機。如今的高校已然不是原先的世外桃源了,而是出于喧囂的商業圈包圍之中。大學校園內外成為一些人眼中的投機寶地,娛樂場所例如網吧等商業網點交叉林立,但是周圍的治理未能跟上,各種隱患頻發。進而造成暴力因子頻發,不安全因素不斷積聚。高校在校園內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對校外卻是鞭長莫及。

三、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校園暴力的對策

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一般有三階段,事件爆發前期、事件爆發中期、事件爆發后期。針對校園暴力事件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發生

加強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幫助輔導員從繁忙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思政教育網絡,優化校內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加強人文關懷教育、人格教育、生命觀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同時在平時的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心理干預,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高校管理中。

2.靈活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應對校園暴力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講究工作方法、講究藝術,高校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對暴力事件的“主謀”進行柔性教育,以防其再次做出過激行為,對受害者進行安撫,防止其對學校以及對大學生活喪失信心;二、對學校其他成員以及社會成員做好宣傳解釋工作,盡量減少負面報道,降低負面影響,維護校園穩定;三、有效利用媒體,一方面控制網絡謠言,另一方面占領網絡輿論高地,構建和諧氛圍。

篇(10)

[2]劉延東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國教育新聞網.[EB/OL].

[3]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網站.[EB/OL].

[4]韓映雄,高新柱.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歷程與經驗[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1(1).

上一篇: 預備期間思想匯報 下一篇: 綠化養護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 亚洲国产91麻豆 | 亚洲人性爱在线看不卡 | 五月天Av在线| 亚洲国产每日更新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