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6: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眼科學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前,我認真研究課上所需實驗器材,做出一個制作實驗器材所需材料清單,擬定制作實驗器材的合理步驟,用于指導學生自己制作實驗器材。課上,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反復研究實驗器材的制作。在溝通交流中,趁機對學生做制作指導。把制作器材安排為當天的家庭作業,為第二天的實驗課做準備。在同學們對制作器材的好奇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比如學習《日晷》一課,要求大家制作一個簡單的日晷。我指導學生完成材料清單、制作步驟后,安排學生回家后自己動手制作。同學們都很好奇,都很有興趣。
第二天,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帶著自己制作的日晷來了,還互相討論著日晷的作用。我一看,他們制作的日晷精美極了,大小不一。包括制作的材料,刻度線的劃分,晷針的形狀也各式各樣。我夸獎了同學們后,同學們就纏著我問制作這個日晷起什么作用,希望我能給他們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就給學生仔細地講解了日晷的作用以及日晷的演化,還有現存的幾個著名日晷。同學們學到知識后,都爭先恐后的想用自己制作的日晷去太陽下試試。我又指導學生在太陽下測試日晷與時間的關系,晷針影子與太陽位置、高矮的關系。至此,《日晷》一課基本完成,同學們興致都很高,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通過自己制作實驗器材,不少學生還能自覺地用所學知識在課后作實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疑問。
遷移能力是學生發展的一項基本能力,學生在制作器材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刻理會器材本身所代表的科學含義,更多的遷移到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現象上。
比如《正電與負電》一課中,我讓學生從家中找廢舊的絲綢、毛皮以及小巧的橡膠、玻璃制品等。課上讓學生動手實驗,學生同樣興致高昂,都說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以前就沒有去發現其中的奧秘,沒有用心去想事情的原委。有同學說:“我身上總會粘上一些草屑,揮之不去,卻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在干活時衣服和草屑摩擦而帶電,吸住了草屑。”有同學說,平時梳頭時頭發總是會被梳子帶走,原來也是摩擦帶電啊!我問他們為什么會想到這些,他們說是從他們制作的器材摩擦中帶電想到的。可見,正是因為他們親手準備的、他們熟悉的材料啟發了他們,讓他們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科學。激發了他們對生活中科學的熱情,他們能夠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只要他們用心觀察,細心體會,專心研究,就能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科學就能服務生活,從小養成學科學/用科學的好習慣。
學生通過制作大量的實驗器材,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是顯而易見的。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有的同學不知所措,眼睛看著別的同學,笨手笨腳的亦步亦趨,常常弄翻了水杯,弄壞了器材。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同學們基本上都能自覺、自主、順利完成實驗。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通過大量的自制實驗器材的制作,讓他們手上的技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做什么事都不再毛手毛腳。
實驗教學的關鍵是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講解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制的實驗器材,能夠清楚地對器材進行操作,也能清晰地了解器材的特征、作用等。能夠更加明白實驗的內容與目的。在實驗中也會更加注重一些微小的細節,去發現一些器材的不足與改進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新授知識具突破性
一般說來,初中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通過練習來達到目的。在新授知識時,教師如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呢?設計練習時就要圍繞“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課前自主練:新授前的這種練習有明確的目的及極強的針對性,是對新授作鋪墊的。例如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時,可先復習自然數加法法則;教學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可先復習正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為新課的引入作鋪墊。
2.課中針對練:新授后具有針對性強的單項訓練,圍繞如何突破重難點作文章。例如:教學較復雜的有理數混合運算時,可先通過分步單項運算,后綜合運算來分散難點,突破重點。
3.操作性練習:通過畫、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學于實踐中,即培養了動手能力,又發展了形象思維。例如在教學“展開與折疊”時,通過學生用自制的正方體剪切開,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展開圖,或者將一些平面展開圖,通過剪、拼,看是否能折疊還原成正方體等操作手段來達到掌握展開與折疊立方體圖形時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
4.口述性訓練:通過學生用語言表達來說清算理,培養初步邏輯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講解過后,可以讓學生說出每一種方法的思想,試著讓學生獨立分析,如何從問題推算到條件,對可能性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三、鞏固知識具強化性
到了知識鞏固階段,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這一表象,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分化,一般的有:
1.鞏固性練習:對知識駕馭理解并轉化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中,可對基礎知識重點練,強化運算順序;關鍵步驟專項練,轉化為技能技巧;簡便運算完整練,強化定律的運用。
2.比較性練習:通過尋同辨異,加深理解。例如學習“角的比較”時,可以通過尋找這些角的共同點及分析他們的不同之處,在對比中加深理解,達到對知識的鞏固。
3.變式練習:擺脫學生一昧機械地模仿,克服思維定勢,一題多變。例如在學習教育儲蓄問題時,可以加強變式練習,可出現“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題目類型,拓寬思維,加強對基本數量關系的理解。
4.開拓性練習:通過練習,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在教學“截一個幾何體”時,除了掌握所教的幾種常見幾何體的截面圖形,還要啟發學生發現剩余幾何體發生了什么變化,和其他特殊立體圖形的截面圖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機地結合起來,融會貫通。
四、課堂小結具反饋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隨時會得到教學信息的反饋,教師應采取措施,及時調節,或評價,或回授,或糾錯,教師更應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更好地組織下一課的教學。
五、課后作業具系統性
課后作業的布置,教師必須將新授知識全面的體現出來,作業難易結合,循序漸進,隨時從作業中發現課上的不足或缺漏,反饋學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時補充加深,及時講評糾正,讓學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識,牢固掌握知識。
第二個規律性:學生認知的規律性
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這里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非常重要。一是注重啟發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淺的問題不斷地問學生,沒有任何思考價值。我主張策略,你就有意地設置一些知識陷阱,設置一些知識墻,對學生進行激疑,引起學生深入地思考,帶動整個的一堂課。二是要遵循思維的規律。我們很多老師總是埋怨學生啟而不發,不配合,實際上這些老師是忽視了思維的規律。第一,打好思維的基礎。第二,建立思維的層次。第三,是教給思維的方法。第四,要體現思維的發散。第五,要建立思維的結構。
第三個規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
第一,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摸準學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傾向,并極大地給予滿足。第二個,注重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譬如說課堂教學的流暢,課堂教學中語言有魅力,整個課堂教學中駕馭活而不亂,等等。藝術能夠引起對人的心靈的震撼,一堂課學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懷,除了你那堂的科學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你那堂課有很高的藝術性。
第四個規律:大課堂教學的規律性
大班級怎樣駕馭好課堂?我給大家提個建議,駕馭課堂是分宏觀微觀兩個層面。微觀就是老師自己的教學,組織教學的能力,等等。宏觀是指課堂教學的結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的效益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凡在教學中能符合教學規律,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心理活動規律的,都能使課堂效率有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好。
參考文獻
[1]賴德勝數學(七年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2]薛金星高效訓練方案北京師大出版社2005年8月
1.2調查方法課程結束后,根據教學相關情況,在2009級學生中進行訪談和無記名問卷調查。采用EpiData3.0和Spss11.5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
2調查結果
學生基本情況學生年齡21~25歲,平均年齡是22.37±0.06歲;男學生38名,女學生72名,男女性別比1:1.9。
3討論
3.1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
3.1.1實驗預習學生對實驗課、實驗室環境、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雖然基本滿意,但是學生在上實驗課之前并未對實驗做到充分預習,所以對實驗整體沒有概念,不能掌控實驗過程,只是機械地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網絡、模擬軟件等輔助教學和課堂教學整合到一起,讓學生在課前對所學課程有所了解,了解其實驗目的和意義,并且讓學生了解各種實驗類型的優缺點,從而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3.1.2實驗課時間安排預防專業實驗課開課時間與考研復習時間重合,使得大多數學生把心思都放在考研上,無心上實驗課。因此,在上課時間安排上應該重新整合,根據學生考研時間適當提前實驗課,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考研復習時間。同時應根據實驗課具體內容確定學時數,不能一律都規定4學時,這樣容易造成有的實驗浪費時間,而有的實驗時間太緊,學生在規定學時數內完不成實驗。整合后的課程安排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1.3實驗室資源學院已經把以前“各自為政”的教研室實驗室整合為預防醫學教學實驗中心,這樣使有限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由于經費投入的限制,使得:大多數學生認為實驗室有些大型設備缺乏,不能滿足多組學生同時進行實驗的需要,限制實驗進程,減少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因此學校要重視實驗室建設、加大對實驗教學經費的投入,或者增加輪數,減少每組學生數量來相對增加學生動手的時間。有些實驗方法、教學錄像陳舊。教師要根據自己工作經驗,與時俱進,更新實驗方法,重新錄制符合時展的錄像,從而增加學生對抽象理論的感性認識。經費來源可采取國家撥款和自籌經費相結合的辦法分步實施。
3.1.4不斷修訂完善實驗教材2012年編寫的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預防醫學實習指導》,已廣泛應用于預防實驗教學,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本書已經整合了衛生化學、衛生毒理學、衛生微生物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勞動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8大學科。但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老師授課內容與教材不符、各學科實驗項目之間有交叉重復的問題,我們將對此進行及時的修訂。通過教材的實際應用,教材可進一步分為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兩個版本。這樣更有利于教師教和學生學。
3.2實驗教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3.2.1開設實驗總論課程根據各學科特點和注意事項,在所有實驗課開課前,開設實驗基礎知識總論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實驗室安全、實驗室工作程序、實驗類型和作用、所使用儀器綜合介紹、洗刷器材技術和如何配制試劑,使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實驗技術。只有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室習慣,才能確保整個實驗的有序進行。
3.2.2各學科有機融合,完善模塊式整合整合相關課程為一模塊,避免不同學科實驗重復練習,浪費時間和資源。我們已經把預防醫學專業學科整合為基礎實驗、環境因素監測和疾病控制監測三個實驗教學模塊。這樣把課堂所學的預防醫學知識和技能全面貫穿實驗實踐中去,相應地把原先分散的實驗技術整合為有機的整體,既提高了效率,又節約了資源,而且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實驗技術的能力。模塊式整合更貼近公共衛生的現實需要,更能培養適應公共衛生發展需要的人才。我們將繼續完善模塊式整合,為將來獨立或相對獨立開設實驗課打好基礎。
過去,我們總是用學習結果帶來的成功或利益來教育孩子們,殊不知過程中的快樂對他們來說,甚至比結果更加重要,所以我們應該更重視學習過程,孩子們在過程中經歷了哪些體驗?遇到了哪些困難?這些困難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如果過程中的困難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最終將累積成為學習障礙,從而令學生徹底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用這樣的視角來觀照課堂教學,我們就會更加注意“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如何教授這些知識才更有意義?”課堂教學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執行或灌輸,而是在深入了解學生基礎上的精心設計和不斷生成。老師們也會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課堂教學設計.
問題是數學發展的重要動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指導人類的各個領域是數學的根本特性。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此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獲得了能力。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勝,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用“設疑”的方法去“釣”他們的學習“胃口”。“創設問題”無疑是一種最好的“釣”法。所謂創設問題,就是把課堂教學相關的重點和難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讓學生去思考。教師在創設這些問題時,要多動腦筋,盡量設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使學生一聽到問題,就都想一試鋒芒。創設問題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
一、課堂首問,吸引注意力,導入課題。
實踐表明,學生剛進入課堂時,由于各種原因,注意力比較分散,不易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此時教師有技巧性的課堂首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這樣的問題下,再注意給學生動手、動腦的空間和時間,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主動學.例如,教授垂徑定理時,課前提問:“你能求出趙州橋主橋拱的半徑嗎?”
二、課堂連問,引發頭腦風暴,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應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具體內容把問題層層推進,既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也可用討論式,還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單獨提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也使一節課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編的問題也應略高于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了這個問題,領略到成功的歡愉,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別林斯基說:“教學方法應該使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使他們發展積極的思維”。讓學生自己去尋求問題的正確解答,這不僅對他們領會知識和掌握技巧,而且對他們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當他們嘗到成功的樂趣后,對學習的熱愛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小結再問,整理知識方法和體會。
課堂小結時改變教師總結學生洗耳恭聽的被動式教學。我請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首先本節課你學了什么知識和方法?其次你覺得自己學得如何?我鼓勵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自主小結和自主評價:或小組討論,或個人上臺發言,或互相補充等等。作為教師的我最后給知識補充完善,給學習心得體會給以肯定和建議。
四、課后思考,溫故而知新,鞏固提高。
1.把演示實驗放在教學的首位
新的教材中演示實驗的數量不少,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興奮點之一,只有把他們的愛好興趣激發到位,才能學好。演示實驗的實現,是對概念,原理的最好解釋,是對知識的驗證,是學生觀察的最佳途徑,完成教給學生操作的教學,我們教師要做到的是操作規范,演示到位,現象明顯、分析準確。例如,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教學生認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指導孩子們閱讀教材,進一步歸納和總結出紅磷燃燒的條件。
2.家庭小小實驗的必要性
新教材中的十幾個小小的家庭小實驗,為教學提供了幫助,孩子們的興趣也進一步加強,把課內的只是延伸到了課外,對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點燃泡沫,觀察現象,孩子們動手了,觀察了現象,最后都深有體會的說不能燃燒泡沫,要做到保護環境,愛護環境。這些小實驗的利用,豐富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的更加牢固。
3.課余時間開發興趣小組
對化學有著興趣的學生不少,我們要利用課余時間把他們組織到一起,開展一些比較好的活動,比如舉辦專題講座,搞一些趣味化學實驗、化學小魔術等等。要鍛煉孩子們多動手操作,多開動腦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運用科學的方法,操作好實驗,鍛煉孩子們的操作能力和技術
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形成科學態度的最佳方法。掌握各種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操作規范、注意節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都是實驗的良好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在每一節課都要提醒和幫助學生們做到的,做到嚴格要求學生。我們在做演示實驗時注意自己的操作要規范,實現教師的示范作用,不能糊弄完事。對于學生在實驗室中的規范也要時時提醒,做到科學、嚴謹、嚴肅。孩子們在做酸的性質的實驗的時候,叫他們認真觀察現象,認真記錄現象,每一個學生都是瞪大了眼睛去觀察,用心去觀察,及時的做著筆記,對于鹽酸過量的反應現象也做了觀察和記錄,做了比較詳盡的實驗分析和實驗報告,培養了孩子們的科學態度,最后教孩子們整理藥品、打掃衛生、整潔桌面,為后邊的實驗者掃清障礙。
要在短短的三年或六年的中學階段,為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任務十分艱巨。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為我校題詞:“重視以德育人,提倡因材施教”,按照這一要求,我校在德育科研中,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堅持采取一系列扎實、可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幾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教育科研的著眼點。
1.加強愛國、愛校、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的教育
許多初進中學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在家庭里習慣以“我”為中心,到了一個新的集體,這種自我意識表現出來就是自私,集體主義思想淡薄,缺乏關心幫助他人的觀念。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明確向學生指出,愛祖國的具體表現就是愛自己的學校、班級,愛自己的父母、老師和同學。
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觀校史展覽,組織同學們學習《新都一中一日常規》、《新都一中禮儀常規》、《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我們還進行了“一、二、三”評比,即:“每日一做一講”----做一件使他人愉快的事,講一講值得學的人;“做人兩善”----心地善良,不讓人難堪;舉止善意,不讓人痛苦;“說話三要”----語調輕盈、言語清楚、講話文明。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同學們的自信心樹立起來了,集體榮譽感增強了,同學與同學之間加強了團結,相互尊重,相互寬容,文明禮貌蔚然成風。連家長也驚訝:孩子回到家里,知道了謙讓,簡直換了一個人似的。
2.培養學生的動手自理能力,增強勞動光榮的觀念
針對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里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的情況,我們始終把教學做合一作為實驗的基本方法,特別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忙做,集體的事情大家做,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
我們制定了“三從”規則:從課桌做起,書本用具擺放整齊;從課桌周圍做起,保持整潔;從床鋪做起,給自己一個清新明凈的環境。倡導同學們做“文明的新都一中人”,加強了課間10分鐘“自理活動”。數月后,實驗班的教室、寢室、公共區域成為全校最干凈的地方。孩子們回到家里也主動幫助父母干家務事,受到了家長們的好評。
在班級管理上,我們實行“干部輪流制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擔任班干部,為班集體服務。通過這一措施,同學們的創造能力、組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增加了他們的責任感。
3.改革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教學生會學不僅是個方法問題,而且是一個使學生成才的指導思想問題。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在實驗班開設了“人才課”和“勞技課”。
“人才課”由班主任講授,課題組全體教師設計教材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少年心理、學習策略等內容,其教育形式主要有課堂教學、活動教學和心理咨詢。我們還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成立各科“興趣學習小組”,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課題組為“成才教育”實驗班增設了“勞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自己設計制作的船模、生物標本,發明的烘干箱、多用開關等等在全國中學生發明創造展中獲得了獎牌,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二、建立多渠道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歷來主張辦開放性的學校,“學校要給人看”,應該打開大門歡迎“做父母的”?都來參觀批評學校的工作。?根據這一思想,我們設立了“學校聯系卡”,成立了“家長指導小組”,定期召開家長會,歡迎家長提建議、意見。同時我們也把實驗班的辦學思想和學生們的思想、學習狀況及時向家長通報,采納家長的合理化建議。
為了聽取同學們的建議或意見,?我們在實驗班還設立了“悄悄話筆記”?、“自我啟發日記”、“自我成長卡”,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對班集體建設的建議,同學之間的矛盾,家庭中出現的困惑等凡是不愿意告訴同學、父母的都可以用“悄悄話筆記”等方式,告訴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夠及時得到同學中反饋的信息,并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進行及時調控。
二、開展演示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科學實驗課程教學中的知識內容不便于直觀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在開展科學實驗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做好實驗的演示,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一邊演講一邊講解,采用直觀的教學工具將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演示給學生,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開展演示實驗教學,既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例如,教學《光和影》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影子是怎么產生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演示各種各樣的手影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充分了解影子的三個特點(包括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影子的形狀與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在演示過程中,應放慢演示的速度,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和思考時間,使學生深刻理解影子的產生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入情境要注重趣味性,以激發學生興趣
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才會愛學,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積極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案例1:七年級下《游戲的公平與不公平》導入
師:今天,老師和大家做一個搶“30”的游戲,這個游戲在兩個人之間完成,規則如下:第一個人先說“1”或“2”,第二個人要接著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然后又輪到第一個人,再接著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這樣兩人反復輪流,每次每人說一個或兩個數都可以,但是不可以連說三個數。說到30為止。誰先搶到30,誰就獲勝。誰來和老師比一比?
生1:老師,我來!
……
生2:老師,我和您比一比!
……
生2:老師,再來一次,我不相信我贏不了您!
……
(一連幾個學生都輸了,學生心有不甘。老師又和一個學生耳語了幾句。)
師:我收了個徒弟,誰愿意和我的徒弟比一比?
(又一輪比賽開始了,終于有學生發現了贏游戲的竅門)
生3:老師,您這個游戲不公平。
師:為什么?
……
此例中,游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習。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游戲外,還可以是趣味性較強的名人軼事、歷史故事、數學趣題等。事實證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趣味性較強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情境創設應注重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內在需要
情境的設計必須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為基點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根據新學知識,方法特點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設計一個包含新知識、新方法或新思維的新問題情境(舊知識,舊方法或習慣思維不能解決的),學生運用舊知識、舊方法、習慣思維于新問題情境時便會產生認知沖突,由此產生疑問和急需找到解決方法的內在需要。在這種需要的驅使下,教師展開教學,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案例2:《因式分解》的引入
先用多媒體演示酸奶中乳酸菌桿的營養,介紹活性乳酸桿菌在0℃~7℃的環境中存活是靜止的,但隨著溫度的升高,乳酸菌會快速死亡。然后請學生思考下面問題:每升酸奶在0℃~7℃時含有活性乳酸桿菌220個,在10℃時活性乳酸桿菌死亡了217個,在12℃時又死亡了219個,那么此時活性乳酸桿菌還剩多少個?請列出算式,并化簡結果。
此例中,學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20-217-219,呈現出較高的成就感,但怎么化簡呢?學生不知所措。顯然,這是三個整數的減法,可以把三個乘方先算出來,再相減,但這樣做不合題意,學生處在一個知其可為,但不知如何為的境地。此時,認知沖突已被引發,學生有了急需找到解決方法的內在需要。這時,教師告訴學生,學習了《因式分解》后,我們就能很方便地解決這個問題;而懸念的設置,無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本節課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情緒狀態。
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圍繞問題動手實驗也是一種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動手實踐與其他數學學習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夠營造一種豐富多樣的數學學習情境,而這種情境可以讓學生初步體驗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為理解數學知識做好準備,為發現數學原理提供幫助,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與數學有著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經驗,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3:在講授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時候,有的老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情境:讓學生做出一張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紙片(如圖),每個同學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狀可以不一樣,把紙片對折,讓兩腰重合在一起,你發現什么現象?請你盡可能多地寫出結論。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和交流寫出了如下結論:
1.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2.∠B=∠C;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4-0130-0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一種基于合作互動的學習,自然成為語文教學設計的一條思路。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許多教師難題,大多數學生痛苦,認為文言文晦澀難懂、枯燥無味,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又不廣泛,因此一些同學錯誤地認為學文言文無用,反正考試不會再寫文言文,知道一點詞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極的態度對待文言文的學習。從教師這個角度講,雖然近年來有很多教師一直在探索文言文的教學,但是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教學模式,所以文言文究竟怎樣上才能使課堂出現生動活潑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地會學樂學,一直是困擾我們的問題。
常規的文言教學基本的模式是由教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則忙于記詞義,記譯文,這種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容易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可是按照這樣的方式上課結果是,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疲勞,課堂上死氣沉沉,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面對二十一世紀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都在昭示著我們迫切地改變現有的狀況。
1 定位語文教學目標,認識文言教學意義
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們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財富;這些作品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經營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當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從這個寶藏中汲取過豐富的養料。中職學生,是正在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現代人,適量多讀一些古代的詩文佳作,培養一點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他們提高文化素養、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現代職業技術人才。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職業中學文言文的教學目就是培養學生能讀懂一些淺易文言文,能記住一些名句名篇,能掌握一些文言基礎知識,能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內容,能增強文言文學習興趣。相對于普通高中,這個要求是比較低的。但這個低要求并不等于說可以放棄文言文的教學,或者輕視文言文教學。相反中職語文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目標,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文言教學質量。
2 整合文言課程,改進文言文教學的方法
現行中職語文教材與原教材相比,一是適當降低了起點和難度要求,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內容相銜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搭建了臺階;二是體現了時代性,體現了課程改革精神,注重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引領學生主動學習,使教材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三是增加了教材的彈性和選擇性,以利于分層次教學。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與學生基礎和專業需求不相適應”、“教學模式與知識掌握和能力提高不相適應”、“評價方式與實際應用和素質提升不相適應”、“教學效果與課程目標和教學投入不相適應的問題”等。因此,中職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必須在課程重新整合的基礎上實施。為此,筆者認為應該從這樣三個方面來整合文言文課程:
第一、根據專業特點刪選文言教學內容。 在現行中職語文教材的文言課文中,對于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文藝性和趣味性比較強的優秀文言文還要重點講讀,這是中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內容。
第二、根據學生基礎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中職學生文言文基礎薄弱,所以對文言文有了厭惡感。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多講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或繞開課文講講課外文言小故事等等,以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第三、根據教學目標改變教學評價辦法。 以往我們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這種教學評價辦法是從普通教育中沿襲來的。而中職教育主要是就業準備教育,所以,中職語文教學評價也必須相應地確立“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的基本觀念,讓一切評價圍繞“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宗旨,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也只有在課堂金敖雪評價上改革,才有利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利于增強學生人文素養。
中職文言文教學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文言基礎知識、閱讀能力,還應包括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文化意識以及潛能等方面。同時,我們還應在重視終結性評價的同時,更關注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
3 提高自身素質,豐富文言教學情感
新課程改革雖然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但并沒有降低對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求。所以中職語文教師必須要具備以下文言文教學能力:
3.1 較強的文言文誦讀能力。聲情并茂地誦讀,是一種感染;抑揚頓挫地吟詠,是一種陶醉;字正腔圓的播音,是一種示范。誦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
另外,語感處于語文素養的核心,語感的培養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師對某篇課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師的示范與指導下,學生在閱讀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領悟到什么,有什么進步與提高。
3.2 厚實的古代文化知識素養。 要教好文言文,語文教師必須要有扎實而深厚的古代文化知識素養。于漪老師說,現在的語文教學缺少“文”,語文教師也缺少“文”,這個“文”就是文化底蘊。文言文教學不同于現代文的教學,它涉及到古代文學、古代歷史、古代哲學、古代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特別是古代文化知識,不同的歷史背景有不同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1.制度的一貫性一項好的管理制度是基于現實,經過幾代人不斷打磨而成的。隨著人員變動,特別是校長和教科室主任的更換,學校原有的具有一定適應性和適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可能出現散失、斷裂,也可能出現教育科研制度重建。但是,科研制度從提出到成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暫時性的制度必然有不完善性。而且校長、教師流動周期比較短(江蘇的規定是6年)新的科研管理制度還沒有完善,人員又要變動,所以會出現執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永遠都是不完善的尷尬局面。
2.執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來執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執行需要學校主要領導、分管領導、教科室主任、教研組長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執行上有所建樹,推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發展。人員的變動不僅給隊伍建設帶來了難度,而且對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執行提出了挑戰。
3.調試的適應性制度是需要不斷吐故納新的,進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調整,以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達到以制度的漸進發展保障學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續發展。在承認制度的相對不完善性的同時,必須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對比較差的制度在調試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為大有高下,頻繁變動的制度在一定意義上阻滯了教育科研事業的發展。
(二)管理文化認同上的價值性沖突
1.對教育科研價值的認同度有差異重視和不重視是兩個極端,其中還有幾個層級的中間地帶。比如,有一定自主創新的科研、按照上級要求做的科研、純粹應付了事的科研,等等,表現出來的是不同的科研氛圍、教師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的校際差異。在教育科研價值的認同度上會有一定的差異甚至是差距,這取決于校長以及學校領導班子對于教育科研價值的認同,還有就是教育科研對于學校教育教學的貢獻份額,總的來看,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和提升。
2.對教育科研操作的認同度有差異是真做科研還是假做科研,是重視過程還是重視結果,是個體科研還是群體科研,是探索研究還是印證研究,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在教育科研實踐中表現出來。不同的學校會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科研群體會有不同的關照。
3.對教育科研評價的認同度有差異教育科研對于學校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力是對教育科研評價的關鍵,怎樣歸因,體現了管理者的立場和價值觀。要使教育科研有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力,就必須在對教學型和科研型教師的評價上找到平衡。評先評優、績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個敏感而又現實的問題,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學校之間在認識上和操作上不僅存在差異,差異度也可能相當懸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問中的必然
(一)人力資源配置上對于科研力量的思考缺位
參與流動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三個群體構成,包括校長、骨干教師和在同一所學校任教滿六年的教師。校長流動主要考慮破除“門戶之見、視野狹窄、思想僵化、創造力下降以及經驗主義和人際關系復雜化等一些消極因素”“為校長的成長提供新任務、新要求、新認識與新實踐的機會和環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和事業心,逼迫其產生出新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流動一定要考慮到學科問題,比如一個學校語文教師嚴重過剩、數學教師嚴重超額,都不利于發展,學科間的平衡一定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但是,在考量的體系中沒有教育科研的因素,沒有將教育科研人員的均衡納入其中,教育科研力量均衡就很難有保證。
(二)科研制度上對于科研文化的思維缺失
從教育行政在科研制度引導上存在著一些不利于學校科研文化發展的弊端看,宏觀的科研制度不健全,籠統、大而化之的制度居多,落實的、有個性的制度少之又少;教育科研工作推進上主要還是以活動為主,呈現出的狀態是有一陣沒一陣,連續性較弱;教育科研交流機制不健全,各自為戰的情況很普遍。教育科研發展缺乏教育行政的有力支撐和引導,致使低水平發展的情況普遍存在。加上一些地區應試教育橫行于校園,科研文化建設事實上在應試文化的擠壓之下生存空間極為狹小。
(三)評價政策上對于教科研績效的思想缺席
這里的評價主要集中表現在對于學校的綜合評估以及對于教師的績效工資考核上。以某地區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方案為例,教育科研在150分的總分中占20分,反應出重視的程度偏低。學校的績效考核中教育科研占比始終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教育行政的規定相當籠統,所以各校之間的做法差距較大。有些地方片面強調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嚴重窄化了績效考核的本義,教育科研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急劇下降。校際間教育科研在績效中的占比呈現出個體性大于整體性的不均衡態勢。
三、路徑探尋:方向沉思中的應然
(一)教育行政,在均衡上著力
1.均衡人力資源配置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抓手就是要破除“單位人”“學校人”的門第鴻溝,將教師變成“區域教育人”,實施義務教育師資“無校籍”管理制度。進行區域內教師流動,不僅要考慮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資源的均衡,也要關注學科之間的均衡,在此基礎上將教育科研骨干作為一個重要的觀察視點予以關注,以科研骨干力量的相對均衡保障區域內教育科研質量的均衡。
2.統籌評價制度改革科學設置教育評價的項目和權重,將教育科研工作列入考核細則,突顯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為教育科研發揮對教育工作的先導性、基礎性、保障性作用奠定基礎。特別要強調的是在評價體系中破除學生學業成績“一家獨大”的局面,為包括教育科研在內的其他工作爭取適當的生存空間。
3.協調區域共同發展教育科研工作區域間的不均衡性是一定的,這就和教育均衡發展不能保證所有學校、所有學生發展的完全一致是一個道理。但是不斷縮小差距,在制度設定的框架內均衡配置資源是可以做和能夠做的。區域內的教育科研不僅要在均衡配置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確立動態均衡的理念,在發展中實現均衡發展的目標。要摒棄“削峰填谷”式的庸俗均衡做法,在為學校注入強大前進動力的前提下,積極鼓勵、大力推進學校教育科研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實現動態、追逐、高位的均衡發展。教育均衡發展在本質上是一個管理概念,也就是發動的主體在行政,特別是直接領導的教育行政。立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視點,教育行政在均衡發展上有很大的可作為空間。
(二)學校層面,在優化上著手
1.打造研究文化教育均衡發展不是扁平發展,更不是矮化發展,需要在均衡理念指導下的自發、自為、自省式的文化發展。站在學校的角度必須要在打造科研文化上下功夫,倡導全員研究、草根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讓研究成為校園中最亮麗的風景。教育科研在學校中的生存和發展只有植根于全體教師的心中才能夠實現,將研究寄希望于少數科研骨干(包括校長)是不正常,甚至很危險。因為,研究的目的除了達成研究本體目標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訓師資,達成全體教師的個體、個性發展。立足于教育教學實際,為了實踐、在實踐中、改造實踐是學校教育科研的三個著力點。立足教育教學,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也是草根研究的本義。唯有打造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科研文化,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存續并新生。
2.協調研究課題研究課題在立項的時候就要準確定位,屬于重大研究、學校整體研究的要列入單位立項范疇,而個體研究、局部研究的則要列入個人立項范疇。當人員流動的時候,對這兩類課題要有不同的要求,單位立項課題不能隨主持人流動而帶走,個人立項課題可以由課題主持人帶到新學校繼續研究。這里比較復雜的是校長主持的單位立項課題,當校長流動時課題的歸屬就會出現矛盾:帶到新的學校,研究的基礎條件發生變化,原來設定的實驗因子也相應發生了變化;留在原來學校,新任校長的研究旨趣不一定與該課題相符,由其它學校流動過來的校長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要破解這個難題,主要是在課題立項的時候關注校本,將學校主課題定位在學校教育教學問題解決的層面,這樣,不管作為課題主持人的校長流動到哪里,學校仍然堅持既定的研究方向不變,通俗地說就是“換人不換車”。
3.培養研究梯隊形成相對穩定的研究隊伍是學校重點工作之一,在均衡化背景和教師流動的現實狀況下,固化的研究隊伍結構肯定是要被打破的,但不是說教育科研隊伍就進入無序、散亂的狀態,而是在動態過程中不斷建立結構、打破結構、優化結構。具體說,就是要在教育科研人員隊伍上有“幾手”準備,既要有“獨當一面”的領軍人物,也要有在一線“沖鋒陷陣”的科研骨干,更要有“時刻準備著”的骨干預備隊和群體性科研隊伍。
(三)教師個體,在發展上著眼
1.精煉研究意識教師身處教育教學一線,火熱的教育生活應該是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舞臺,過一種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應該是廣大教師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現實場景中潛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形成觀察教育、審視教育的心理動因。對于習以為常的教育現象多問幾個“為什么”,形成隨時隨地、對任何事物都進行教育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