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6: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形勢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①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的經濟活動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標。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簡稱,其內容為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民生產總值的內涵是指明在統計期內所生產的總值如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計算:第一,產品流動法。產品流動法又稱為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它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起來,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即把購買各種最終產品所支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得出社會最終產品的流動量的貨幣價值的總和。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不計算作為以后生產階段投入的中間產品,僅考慮最后供人們使用的產品。例如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統計中,按產品流動法計算可將其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個人消費支出,
B代表私人總投資,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凈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稱要素支付法,它是從生產角度出發把生產中所形成的各種收入相加起來,即把雇傭人員報酬、非公司企業的業主收入、公司利潤、凈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資產折舊和間接稅相加而求得國民生產總值。
第三,部門法。部門法按物質產品與提供勞務的所有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它反映了國民收入的來源,所以也稱為生產法。根據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僅計算所增加的價值。
以上三種計算方法中,產品流動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應以它為標準。如果用其余兩種方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與用產品流動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不一致時,則應按產品流動法所得出的數字進行調整。
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同時計算另外兩個與之密切聯系的總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凈值(NN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與國民生產總值是一樣的,即產品流動法、所得法和部門法。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一個收入概念,后者則是一個生產概念。所以,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國民生產總值加上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民生產凈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以市場價格表示的產品和勞務的凈值。這個指標表明了國家可以用于社會消費和凈投資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它等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折舊以后的產值。
②國民收入(NI)。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國國民經濟情況的另一個主要的綜合指標,它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以貨幣計算的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資、利潤、利息、租金與政府津貼的總和,也等于國民生產凈值減去企業間接稅再加上政府津貼,用公式表示為:
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租金+津貼=國民生產凈值-企業間接稅+津貼
與國民收入密切聯系的也有兩個重要的總量指標,即個人收入(PI)與個人可支配收入(PDI)。個人收入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從國民收入中減去公司未分配利潤與所得稅,加上政府給居民戶的轉移支付與政府向居民戶支付的利息。個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從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所交納的所得稅、財產稅等,表示一國一定時期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為個人消費支出與個人儲蓄兩部分。
③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因此,它的變動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由于產量所發生的實際變動,另一種是價格所發生的變動。
產量的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是正常的,而由于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則是虛假的。為了準確反映產量的變動情況,使得各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能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就要按某一不變價格進行調整,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同樣,對于國民收入也應作如此的處理。
利用不變價格折算當年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確定為基年,以該年的價格為不變價格,然后用物價指數來調整按當年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樣就得到按不變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便于進行比較。
物價指數是各單個商品按當年價格計算的總價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總價值之比,通常表現為百分數。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這種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很難尋找,因此并不適用。實際上,利用《中國統計年鑒》所公布的有關資料同樣也可以求得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例如,我國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8,531億元人民幣,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為45,006億元人民幣。以1990年為基年,由《中國統計年鑒》可查到,1994年對1990年的發展速度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為29,372億元人民幣,比1990年增長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其增長率為142.9%,二者的差距約為85%。存在這樣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義國民生產總值顯然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
關于國民生產總值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平均指標,它等于某年國民生產總值除以當年人口數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反映經濟運行的側重點與國民生產總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市場規模,而前者則有助于了解一國人民的富裕程度與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國民生產總值的補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形勢。
投資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幾個國民經濟主要綜合指標的資料后,通過對它們的水平高低、增長速度、部門構成和地區差別的情況進行分析,就可以大體了解當前國民經濟形勢的基本狀況。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增長情況、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在各個部門與行業間的分配情況,以及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投資情況等,就可判斷現時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氣候對投資將有何影響,為選擇投資對象、投資時機和解決如何投資打下最根本的基礎。
(2)經濟運行變動特點
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情況只能對國民經濟形勢有一個大致的判斷,要深入掌握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還必須對經濟運行的變動特點進行分析。與對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分析相比,對經濟運行變動特點進行分析更偏重于對經濟運行質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說明增長波動的特征,即所處經濟周期的階段特征;二是經濟結構的動態比較,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三是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說明物價總水平的波動與通貨膨脹狀況,并聯系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等,說明物價變化的特點及其對經濟運行主要方面的影響。
①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實際上就是對經濟周期的分析與判斷。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里,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反映了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每個周期由大量經濟活動幾乎同時的擴張與隨之而來的普遍的收縮、蕭條與復蘇等階段組成,并且這種波動重復出現。
一般來說,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時期,即經濟活動擴張的或向上的階段;衰退時期,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蕭條時期,即經濟活動的收縮的或向下的階段;復蘇時期,即由蕭條轉為繁榮的過渡階段。判斷整體經濟處于哪一個階段的主要依據是一個國家的投資規模、工業產量、銷售量、資本借貸量、物價水平、利息率、利潤率與就業率等經濟指標的變動。
對經濟周期的研究經歷過兩個階段,即傳統經濟周期階段和現代經濟周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市場經濟各國的經濟周期表現為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經濟周期統計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絕對水平的統計指標基礎上。但是本世紀30年代西方大蕭條之后,國民經濟的發展較少出現原來那種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據此有人認為西方國家經濟周期消失了。然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雖然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在消失,但相對水平即經濟增長的經濟波動卻存在。為了區別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周期,定義了傳統經濟周期和現代經濟周期的概念。傳統經濟周期,又稱古典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收縮、蕭條、復蘇是在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過程中循環的。現代經濟周期,又稱經濟增長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衰退、蕭條、復蘇是在相對水平即增長率指標基礎上來測度反映和分析的經濟波動過程。
在現代經濟周期中,其四個階段的區分已經不很明顯,不過繁榮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對前面所講的幾個指標的動態比較,可以發現在繁榮與衰退兩個階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現:繁榮階段,國民經濟活動發展到比較高的狀態,各行業都欣欣向榮,新行業、新企業紛紛建立,老企業進行更新、開拓,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產品種類、產量都呈上升趨勢。同時,總體市場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銷售量猛增。工商業企業迅猛擴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而信貸規模趨于膨脹,資本借貸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對資金的需求擴大的同時,對另一生產要素--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擴大,因此,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降。企業盈利增長,利潤率提高。
衰退階段,整體經濟收縮,各種經濟活動都開始衰退,市場需求銳減,產品滯銷,各企業被迫縮減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工業產量與銷售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資金與勞動力的需求的相應減少,資本借貸活動收縮,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率普遍下降,部分企業甚至倒閉關門。
經濟運行這種潮汐般的漲落對投資者的影響非常大。對投資者來說,能否識別整體國民經濟處于哪個階段,能否預測經濟循環將在何時轉到下一階段,這對于其資金的投入方向、規模等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各種行業受經濟周期循環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業受其影響很大,當循環處于繁榮時期時,它們隨之繁榮,而在循環轉向衰退時它們也隨之衰退;有些行業受循環的影響則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產奢侈品、裝飾品或一些耐用消費品的行業以及旅游業等需求彈性較大的行業,因為對這些行業的消費主要視收入狀況而定,收入高時就多消費,收入低時就少消費或不消費。因此,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該行業的需求就高,該行業的利潤率也高;而衰退時期需求減少,行業利潤也降低。投資者在經濟繁榮階段或由復蘇向繁榮的過渡階段中就應該選擇這些行業投資,以分享其在繁榮時期的豐厚收益;在衰退時期或由繁榮轉向衰退的時期則應及時抽出資本轉向那些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增長型行業,即由于新技術應用或新產品開發所形成的行業,其產品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因而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功能強大或用途廣泛,價格也不一定很貴,易于為一般消費者接受。而且,作為新生事物,這些行業更有發展前途,具有很強的行業增長能力。投資于這類行業可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業增長帶來的利益。第二類主要是一些生產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如飲食業、服裝業、醫藥業及公用事業等,其產品為人們生活所必需,需求彈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減少也不能因此而縮減對此類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時期投資于這些行業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可以少擔風險。
當然,投資于這類行業,在繁榮時期很難獲得像前面所講的奢侈品業等與經濟波動密切相關的行業那樣的高額利潤。因此,如何妥當地安排投資資金,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在盡量少擔風險的同時獲取最大利潤,仍需投資者把握實際情況,依據形勢的不同做出安排。關于這方面的一些技術與技巧將在以后章節中談到。
②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物價總水平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態、國民經濟環境的變化、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等,都要通過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表現出來,而反映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的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旦經濟運行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動。因此,對投資者來說,觀察物價總水平的變動為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提供了重要依據。
物價總水平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變量,從變動的可能性而言,無非有三種:上升、下降和穩定。從實際變動情況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價格總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趨勢。因此,分析物價變動不能不聯系到通貨膨脹。
一般在沒有價格管制、價格基本上由市場調節的條件下,通貨膨脹與物價總水平上漲是同義語。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或者個別商品價格的上漲都不能算作是通貨膨脹,只有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的、普遍的上漲才能算作通貨膨脹。
既然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那么,對通貨膨脹的衡量就可以通過對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幅度的衡量來進行。一般說來,常用的指標有以下三種:零售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
第一,零售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又稱為消費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它反映消費者為購買消費品而付出的價格的變動情況。零售物價指數是由一國政府根據本國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水、電、住房、交通、醫療、文娛等費用編制計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時期生活費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發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是根據商品批發價格編制而成的指數,反映一國商品批發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是按當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例如,我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45,006億元人民幣,而若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則為29,372億元人民幣。設1990年平減指數為100,則1994年的平減指數為45,006F29,372×100=153.2,說明1994年物價比1990年上漲53.2%。
以上三種指標在衡量通貨膨脹時各有優缺點,而且,由于這三種指數所涉及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不同,計算口徑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的同一時期,各種指數所反映的通貨膨脹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需要選擇適當的指數。一般說來,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零售物價指數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據對以上指數的衡量,可將通貨膨脹按程度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爬行的通貨膨脹,即緩慢而持續的通貨膨脹,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率不超過10%;第二類是奔騰的通貨膨脹,即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率達到兩位數水平;第三類叫狂奔的通貨膨脹,即物價上漲率達到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這類通貨膨脹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具體地說,通貨膨脹一般以兩種方式影響到經濟: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以及通過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影響經濟。
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影響經濟表現在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一方面固定收入階層、撫恤金與養老金的領取者以及債權持有者將因此而蒙受損失,因為其貨幣所得并未隨物價上漲而增加,這意味著他們的實際所得或實際債權將會應之而減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業企業及債務人、投機者等將從通貨膨脹中獲得好處。企業將因產品價格比成本價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債務人將因貨幣貶值而減少其實際債務,投機者則因其預測到通貨膨脹的來臨而進行的投機活動而獲得收益。
通過改變產品產量影響經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物價持續上漲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種成本的升高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那么企業就不愿生產,總體產量將會下降;另外,在較劇烈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進行產品或原材料的囤積比進行投資更能獲得利潤,因而將刺激企業進行投機活動,阻礙工業生產的發展。二是不同商品價格上漲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說,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價格上漲最快,如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這就造成了投資主要流向那些價格上漲較快的部門,而非必需品生產部門等價格上漲較慢的部門盡管因物價普遍上漲而導致成本上升,但由于產品價格上漲速度慢而使得利潤下降,因此,投資就不易流向這些部門。
正因為通貨膨脹對經濟運行有這樣大的影響,那么投資者要進行投資就不能不考慮到通貨膨脹,就必須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個大約的預測。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知道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
對于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傳統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三種: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所謂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是由于經濟運行中存在過度需求所造成的結果。這種理論認為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是由于存在過度的需求"拉上"的,具體而言即由于貨幣數量的增長率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率而引起了通貨膨脹,或者說由于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導致了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產品成本上升導致的通貨膨脹。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經濟中存在著某種壟斷力量而促使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將一般物價水平往上"推進",造成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即由于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導致的通貨膨脹;二是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即壟斷經濟組織為追逐高額利潤,通過制定壟斷價格人為地抬高物價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一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整體經濟中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但卻有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因此,當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時,就給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的部門形成了一種增加工資成本的壓力,因為盡管這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較低,但各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卻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則下,這一現象必然使整個經濟產生一種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這一理論實際上仍是對前兩種理論的修改與綜合。
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進或需求拉上,有時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貨膨脹起動之后,成本推進與需求拉上就互為因果了,一定條件下二者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果關系也不復存在。因此,當通貨膨脹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與成本推進的理論就不合適了。
沖擊與傳導理論是一種關于通貨膨脹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沖擊是一種力量施加于經濟系統上,這種力量可以來自于經濟系統內部,也可來自于經濟系統外部;可以是經濟力量,也可以是非經濟力量;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非確定的。例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可以視為一種來自外部的沖擊,利率提高可視為一種政策沖擊等等。一個沖擊發生后,將會對經濟系統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這一影響過程稱之為傳導。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必將影響到國內通貨膨脹水平上升,這一影響的具體途徑,就是一個傳導過程。
沖擊與傳導理論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運用這一理論的確有助于解釋一些前述三種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而且,在實際分析時,用這一理論比較容易把握問題的重點。
理論與事實都證明: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時,必定會出現通貨膨脹。可見,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把經濟增長視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沖擊因素。那么,這一因果關系體現在哪里呢?大致地說,有以下幾點:一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階段有關,如果經濟增長達到潛在增長水平之下時,其對應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當經濟增長處于潛在增長水平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二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可對應不同的通貨膨脹率,一般而言,對應于擴張時期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對應于收縮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則較高。
依據上述兩個結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正確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展變化,必須把它與經濟增長的動態比較結合起來考慮。例如,當前經濟增長率處于較高水平,通過種種分析后我們認為下一年度的經濟增長可能會呈下降趨勢,那么根據前面的結論,同一經濟增長率在收縮時期會對應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又依據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階段的關系,因為經濟增長是向潛在增長水平下降,所以這一通貨膨脹率將會降低。
除了經濟增長之外,還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沖擊因素,如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轉變、戰爭、國際收支狀況以及一些突發的不確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因素可能會超過經濟增長而成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持續的、大量的順差,那么一方面意味著國內市場上商品可供應量減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換回的外匯或流入的外國資本在國內市場上不能流通,需要兌換成本國貨幣,就會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國貨幣。在這兩方面原因之下,通貨膨脹將會顯著上升。可見,要想比較準確地把握通貨膨脹的發展狀況,必須注意全面觀察各種可能的沖擊將對通貨膨脹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能否及時判斷各種沖擊的產生與傳導,對投資者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
③經濟結構變動的動態比較。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活動中各種比例關系的總稱,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最終需求結構等,這里只介紹產業結構變動分析,因為產業結構的發展演化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中心。
產業結構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產業結構合理與否,對于優化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發展具有決定意義。
衡量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指標是產業結構變化率。對于產業結構已達到高等級的國家來說,這一指標不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但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產業結構需要逐步升級,因而產業結構變化率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這一指標的具體化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結構變化率,即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相對比重變動狀況。計算GDP變化率時可用現價或不變價,如果要用于反映現狀可用現價計算指標,若要反映變化規律時則必須用不變價計算。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構成國民經濟的各項產業在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的比例應該是在保持絕對量增長的前提下,第一產業(農業)的GDP相對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工業與建筑業)與第三產業(流通服務部門),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才能促進產業結構向高層次演變,經濟增長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響分析
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運行,通過價格杠桿與競爭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經濟運行中種種條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無法發揮出來,因此還必須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宏觀上把握經濟局勢,采取一定調控措施使市場作用的機制充分發揮出來。政府的這種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各種經濟政策與經濟措施,因此,對政府政策措施的影響進行分析就成為宏觀分析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關于這方面的具體介紹將在本章第三節中展開。
(4)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
經濟運行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因此,對政府來說,應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決,促進經濟良性運轉;對投資者來說,也應對此認真分析,預測政府可能采取的調整措施,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戰略。
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由于自然條件變化引起的問題。很明顯,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資源的銳減和自然災害的發生等,都會引起經濟的嚴重波動,給經濟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第二,由于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問題。主要指國際間政治、經濟關系等的變化而引起的大的經濟波動,這些變化包括戰爭、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國際封鎖和經濟制裁等。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基本特點可以用“三F”來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機)、FUelCrisis(石油危機)和FoodCrisis(糧食危機)。索羅斯日前曾指出,美國當前可能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目前,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下滑,金融危機已經從次貸蔓延到優級抵押貸款。美國最大的兩個房地產貸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證明。這兩家金融機構持有大約5.3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權,占整個市場規模的44%。這兩大公司面臨財務困境,勢必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因此,要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輕心,不要以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危機還遠未到達“結束的開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僅僅是“開始的結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內部經濟形勢: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國內的通貨膨脹
1次貸危機影響中國的直接和間接途徑
發端子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影響到了中國,部分中資銀行機構購買的次級抵押債券價格縮水,更嚴重的是,由于中國是美國機構債的最大持有國,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國最大的兩家機構債發行人,因此中國持有的機構債不僅會賬面縮水,而且還會面臨違約的風險。無論如何,“兩房”危機已經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造成極大沖擊。次貸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損失還會表現在資本流動、貿易保護等諸多方面。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可能會改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極可能導致短期性投機熱錢流入中國,也可能導致熱錢的迅速抽逃。次貸危機和美國經濟下滑將導致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進而造成中國國內輸入型通貨膨脹。而美國經濟下滑又會引發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抬頭。
2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的研究人員測算,中國出口對美國收入的彈性大約為4。就是說,美國經濟增長下降1%,中國對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慮到其他國家經濟增速也會因美國經濟減速而下降,加上中國出口對許多重要貿易伙伴的收入彈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對美出口占中國出口比重1/5左右計算,美國經濟增速下降1%,中國的總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對中國的通脹形勢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惕
當前中國的通貨膨脹,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動的性質。但本輪通貨膨脹的發生,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說,是經濟過熱的結果。當前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的暴漲,以及國內工資成本的上漲(還有天災),對中國通貨膨脹的發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說,也是世界范圍內經濟過熱的結果。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通貨膨脹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第一,通貨膨脹的發生和發展,滯后于經濟過熱的發生和發展數個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經濟過熱,不但對當前的通貨膨脹,而且對和未來的通貨膨脹將會發生影響。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依然高達10.4%,依然高于潛在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壓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繼續存在。
第二,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價管制條件下的通貨膨脹水平。為了改善資源配置,增加供給,政府必然會逐步放松物價管制。由于價格下調的剛性,一旦解除對關鍵性產品的物價管制,通貨膨脹率將會上升。
第三,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如鐵礦石)的上漲——盡管目前已經有所回落,已經而且還將增加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導致中國PPI的上升。
第四,中國的PPI在最近幾個月持續上升,目前已經超過10%。下游企業將越來越難以消化PPI的上漲。一些企業將因虧損而倒閉、減產,但這并不意味產品價格不會上漲。因而,CPI很可能將因越來越多的產品的價格上漲而上漲。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貨膨脹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縮指數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國面對的不僅僅是豬肉或其他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而是物價的普遍上漲。
第五,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通貨膨脹的上升趨勢得不到扭轉,通貨膨脹預期將會加強,通貨膨脹預期下的企業和個人的自我保護行為(如要求增加工資、囤積、搶購等)將使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在目前條件下,搶購之類的現象不大可能發生,但工資一物價的上升螺旋卻可能形成。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前瞻:堅決遏制通脹
國務院最近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的位置。筆者認為,盡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會因基數和農產品價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現回落,但對通脹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觀經濟政策仍應該堅持把抑制通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首要目標的方針。如果中國能夠及時采取措施抑制通脹,經濟就不需要急剎車;如果過早放松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就可能反彈。最終不得不急剎車,損失則要大得多。
1抑制通脹無需懼怕經濟增長速度適度降低
由于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過熱,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途徑應該是抑制總需求。換言之,控制通貨膨脹就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在中國的總需求中,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是增長最快的兩部分。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高于GDP增速。中國的投資率超過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產投資對總投資的增長貢獻最大,且存在較嚴重的泡沫,因此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重點。抑制經濟過熱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必須付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關于“兩防”的方針是絕對正確的,在通貨膨脹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變。投資增長速度和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的方向,我們沒有必要對兩者增長速度的下降,特別是對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過于擔心。目前速度降一點,是正常的,不必緊張。沒有增長速度的適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長質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產業結構的升級。
防止經濟過度下滑可以做些預案,但還沒有到需要立即實施的程度。在當前形勢下,釋放出政府將會對“反通脹”方針加以調整的信號是絕對有害的。即便需要對某些具體政策進行微調,也不應使公眾產生“政策將會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貨幣政策松動的預期,許多銀行提前放貸,夸大信貸緊張程度,營造信貸需求旺盛、規模緊張的氛圍,以倒逼中央銀行。溫總理關于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顯示了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決心,為治理通貨膨脹預留了充分的余地。筆者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通脹率4.8%的目標今年恐怕難以實現,可以延長實現這一目標的期限,但沒有必要對此目標加以改變。而且,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最終維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脹離不開貨幣緊縮
貨幣主義者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話雖然不能說得極端,但寬松的貨幣供應環境畢竟是出現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必要條件。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離不開貨幣緊縮。除非通貨膨脹形勢有了根本的好轉,否則,貨幣緊縮的大方向是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減少有效需求,從而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貨膨脹,自然要增加供給,但為增加供給所能選擇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是有限的(減稅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難以在短期內見效。一般情況下,即便通貨膨脹是由供給方原因所造成的,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除實行其他政策外,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看到,在這種情況下,為求抑制通脹,需要付出更大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1980年代,為了抑制由于石油沖擊造成的通貨膨脹,美聯儲采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美國經濟一度陷入“滯脹”。但歷史表明,美國當時的經濟衰退換來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貨膨脹。而這種低通脹,則為美國經濟的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多年的低通脹來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獲得,所付代價將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已經越來越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所帶來的失業問題應該、而且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如財政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來解決。
3為了改善經濟結構應繼續使人民幣升值
中國的本次通貨膨脹不能不說同其匯率政策有關。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貨幣源頭及其發展可以分為這樣幾個環節:
第一。優惠的引資政策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了中國的雙順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雙順差日益固化為結構性的雙順差。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需依賴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對外依存度過高,中國不希望人民幣升值。在雙順差條件下,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放出人民幣。
第三,央行的干預導致外匯儲備和基礎貨幣的大量增加。為了防止基礎貨幣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央行進行了大規模的對沖操作:賣出央票,回收人民幣;提高準備金率。央行的對沖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種種制約因素,對沖難以完全沖銷掉過剩的流動性。事實上,中國的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一直明顯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這就為通貨膨脹的發生創造了貨幣條件。
第四,中國的持續、巨額雙順差必然導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產生,這種預期進而導致了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之外的資金的流入,從而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央行的對沖的負擔。過剩流動性進一步增加。
第五,解決由雙順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的流動性過剩的最簡單辦法是讓人民幣根據市場的需求自由浮動。但是,由于人民幣幣值長期低估,人民幣匯率一旦自由浮動,上升幅度可能過大。由于擔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嚴重打擊,中國選擇了人民幣緩慢升值這一路徑。
第六,人民幣緩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掛導致熱錢流入。在人民幣升值速度緩慢條件下,防止熱錢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實行資本管制。
4必須加強資本項目管制
1.1建立綠色會計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滿足當前經濟發展又不損害未來利益的基礎上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因此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結構要以低碳環保為核心,而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為基礎的,因此必須要建立綠色會計,通過綠色會計體系督促經濟結構向低碳環保方向發展。
1.2建立綠色會計是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快計模式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我國的會計制度也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我國會計由單純的傳統會計、管理會計到人力資源會計再到現在的綠色會計都是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而發展的,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要以低碳環保為核心,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用到環境會計,這種經濟發展趨勢對綠色會計的發展是一種有利的支持。
1.3建立綠色會計是強化企業內部的環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當前企業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現狀,企業內部管理模式實施綠色會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綠色會計可以幫助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將環境成本也納入到企業的成本支出體系中,這樣有利于企業改變以往的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了經濟的整體效益。
2新經濟形勢下綠色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關于綠色會計的論述比較多,但是針對我國新經濟形勢下發展綠色會計中存在問題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本文則以我國新經濟形式環境為背景,分析我國綠色會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綠色會計理念還不成熟
綠色會計的發展理念主要是從我國宏觀經濟角度出發,從社會環境利益方面考慮企業的經濟發展,而不能從企業各方面的經濟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綠色會計的實效運行情況看,綠色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還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業中幾乎沒有綠色會計的概念,甚至一些會計人員連基本的綠色會計概念都沒有。
2.2缺乏完善的綠色會計體系
我國綠色會計研究要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企業在會計工作中應用綠色會計體系的案例非常少,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對綠色會計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會計實務中還是不能準確系統的對綠色會計的要素、計量以及記錄行為進行規范,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現在我國相關會計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在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中,只會在上市公司的照顧投標書中披露環保因素信息,而對于環保問題而產生的債務等信息卻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
2.3政府及社會對于綠色會計發展的監督力度不足
環境關系到每個人的切實利益,因此環境污染治理需要每個人履行其職責,依靠社會群體的力量治理環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國的環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環保部門的監督與控制,而社會群眾以及媒體等對環境污染問題實施監督,而沒有一定的處罰權等,這樣就會導致許多社會環境污染問題依靠環保部門的單一監督與管理很難實現環境污染治理工作,這樣一來因為監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實施綠色會計對企業沒有產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業實施綠色會計的動力不大。
3新經濟形式綠色會計發展的對策
3.1提高社會對綠色會計的認識
為改變綠色會計在會計實務中的缺失問題,應該從提高人們對綠色會計的認識方面入手,通過宣傳綠色會計,提高綠色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一是政府部門要通過各種宣傳途徑加強對綠色會計理念的宣傳與指導,引導人們對綠色會計實施的意義以及重要性等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二是加強對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豐富與創新綠色會計的內含,將綠色會計理論與企業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實現綠色會計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發展和環保的要求;三是實現綠色會計與企業的經濟利益的掛鉤,讓企業明白實施綠色會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作用,進而通過企業實施綠色會計提升社會整體的經濟效益。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綠色會計體系
基于我國經濟結構的現狀,發展低碳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為實現我國低碳經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要將綠色會計納入到經濟管理工作中,發揮綠色會計的環保功能。①國家立法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綠色會計的法律法規,雖然我國出臺了許多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而且現有的會計體系多數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定綠色會計的地位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強綠色會計理論研究,我國要積極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與研究成果,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同步發展。
3.3強化環境審計力度
基于綠色會計不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因此在具體的會計實務中,企業選擇綠色會計的動力不足,它們不會主動披露對環境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也不會主動披露因為環境污染成造成的負債信息,因此政府部門以及社會中介機構要強化對企業的環境審計力度,通過對環境問題的審計,實現綠色會計在社會中的發展。同時我國也要建立科學獎罰機制,對于破壞環境的經濟行為要給予嚴厲的制裁,而對于實施綠色會計的企業以及人員要給予一定的獎勵。
求學網小編為你提供論文范文:“中國經濟論文論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形勢”,大家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寫出論文。
中國經濟論文論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形勢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論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形勢”,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二、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
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和知識是實現經濟長期增長的核心。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遵循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使地區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引進和建立一些高新技術和復合技術性的產業。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對人力資本也提出一定要求,要不斷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注重勞動力高新技術能力的培養。同時避免轉型期間出現勞動力失業以及高素質勞動力外流的現象。
三、資源型城市所處生命周期和資源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有關數據統計顯示,在今年的第一季度,累積的原煤生產單位的生產成本已經同比上升了8.98%,分析之后,主要原因為大型煤炭企業在參與資源整合之后,煤礦上的基礎建設、技術設備改良的借款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增加,個別煤炭企業為了煤炭的經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和,還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將煤礦的安全生產費用提取標準進行了調整。根據統計,從去年的第一季度開始,煤炭行業的實際利潤水平方面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這種不利情況下,一部分煤質差、效率低下、缺乏競爭優勢的煤礦都開始虧損,而且根據目前的煤炭形勢走勢,煤炭價格下跌帶來的不良后果,會在煤炭企業接下來的經營當中逐漸暴露出來,會使企業的虧損情況更加嚴重,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
2.煤炭價格逐漸下降
有關數據統計,去年從5月份開始,煤炭價格就一直開始下跌:著名的煤炭產地——山西焦煤集團,一次性下調為每噸100元;很多煤企業都是用降價的方法保銷售。中轉地秦皇島港的市場煤炭價格和4月末相比,每噸下降了145元,和2011年同期相比,每噸下降了200元。很多產煤省份的煤炭企業也在不同程度上調整了煤炭的價格,比如煤炭重地山西,從去年5月份開始對煤炭價格進行調整,煤炭價格下滑速度的迅速在往年是很少見到的。根據潞安集團的具體情況來看,商品煤在稅后的平均價格已經由年初的每噸671元跌倒了6月份的每噸526元,降幅達到了22%。與此同時,全國的煤炭庫存迅速增多,已經從用戶、中轉地、煤炭企業發展蔓延,使得全社會煤炭庫存量達到了3.2億噸,相當于全社會一個月的煤炭消費總量,足以看出煤炭消費速度之慢和消費數量之少。煤炭在市場上已經達到供大于求的情況,市場競爭的激烈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拼成本、拼價格、搶占市場已經成為了煤炭企業要想生存下去的必備法則。
3.煤炭企業資金緊張
由于煤炭成本的增長以及煤炭的滯銷、價格的下跌會使企業的運營有一定的困難,會使企業的資金周轉不開,進而影響到其他方面的開支和收益。根據統計,今年的第一季度末,我國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應收賬款凈值為1674億元,和同期相比增長41%,比2011年同期增長18.4%。回收貨款時,現金比例有所下降,部分發電企業由于缺乏資金,拖欠貨款,從而使一些煤炭企業的現金十分緊缺,影響企業的運行。結合以上數字,對煤炭企業的現狀進行科學的分析,可以發現煤炭企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周期性的低迷時期。主要原因是煤炭行業在過去的十年當中得到了快速發展,導致產能過剩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新能源的使用,在消費上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發展進入低迷期是必然現象;此外,國家調低了GDP的增速,煤炭需求量也會隨之下降。因此說,我國煤炭的低迷期是煤炭企業無序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煤炭市場現狀
1.產能過剩現象嚴重
有關數據表明,十一五期間,煤炭采選業的累積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達到了12489.7億元;進入十二五以后,其仍呈上升趨勢。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的背后是產能的持續增長,煤炭產能的增長,雖然可以滿足國民經濟的需求,但是還會增加企業的市場風險。
2.需求增幅降低
國家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使煤炭發展受到限制,全國的煤炭消耗量和往年相比,都會有所下降。
3.煤炭逐漸被新能源代替
根據我國的發展規劃和能源發展的預測,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質發電在未來會得到廣泛的應用,到2020年,我國運用新能源進行發電的裝機容量至少為2.9億千瓦,大概占到總裝機的17%。
三、煤炭企業的應對策略
1.對煤炭的質量進行嚴格管理
目前,煤炭市場的呈低迷走勢,對煤炭的質量進行管理,提高煤炭質量的穩定性,以煤炭質量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贏得煤炭市場。對煤炭質量的管理主要針對的是采場,要加強生產意識,按照市場要求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對煤質做出調整,合理進行生產,提高煤質。如潞安集團,現在對煤炭的質量檢驗更加嚴格,噴吹煤的質量檢驗至少要過五個關口,從出井、裝車嚴格把關,保證質量關。
2.對成本進行科學管理控制
企業的投入需要回報,在如今煤炭供過于求的情況下,煤炭庫存很多,企業的運行比較困難,因此就要壓縮非生產性的開支,將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成本節省當中,不可以職工的利益為代價,而要以壓縮管理成本、優化生產、科技創新等煤炭企業的經濟利益。杜絕浪費,節約開支,有過緊日子的緊迫感,把節約成本貫徹落實到實處。
3.積極開拓煤炭市場
煤炭行業雖然陷入了低迷期,但并不是說消費者沒有需求,只是消費群體變少,或者說是消費量減少,因此企業要抓住機會,積極開拓市場,在保證老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還應積極發展新的消費者,兩者齊頭并進,可以使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的提高。
4.加強市場信息的建設
煤炭企業要想對煤炭市了解深入,必須有自己完善的市場信息平臺,這就要求煤炭企業要和眾多相關的研究機構、煤炭用戶或者企業進行積極交流,以便及時掌握煤炭行情的訊息,對新信息進行分析,做出應對策略,保證企業有序發展。
5.加快煤炭深加工利用
我國能源結構"缺油、少氣、富煤”,煤炭需要求量的過剩,使得煤炭企業只能做煤炭深加工的文章,近年來,一些煤企業都在探討煤炭深加工,如煤基油、煤化工等深加工,如潞安集團的煤炭深加工工作走在前列,他們的煤基合成油技術,為國家能源開發利用做出的有益探索。
6.積極開發新技術
注重科技創新,用科技的力量降低成本,用高新技術創造煤炭利用的新價值,使煤炭這個舊能源資源高效轉化為新的能源,在市場的風云變幻中繼續保持自身的健康快速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的經營理念和管理體制已經在諸多市場主體中建立起來,然而農村對這些市場理念、制度敏感性不強,難以很好地適應這種市場經濟體制,相應的管理制度與市場經濟存在著較大的出入,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村社會正在快速發展,農村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的利益結構復雜化,農民收入來源也逐漸多元化,這需要有效的經濟管理措施來協調各種問題。此外,在協調利益關系、維護農民權益、糾紛調解等方面,管理體制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
1.2 農村土地制度有待完善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土地制度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包括土地產權不明晰,土地使用權有期限限制,土地流轉經營權也缺乏市場機制。農村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限制了農民對土地的投入,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土地經營的短期行為。
1.3 資金投入量不足,管理工作混亂
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政策是農業帶動工業發展,因此國家對于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長期不足。雖然近幾年國家出臺一系列措施來發展農業,并采取各項補貼的形式來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長期以來的落后發展,使得我國農業發展較為緩慢,農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明顯的提高。首先,從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來看,長期以來,我國財政部用于農業的支出偏低,雖然近幾年現象有所改善,但是仍無法緩解農業、農民長期以來的低收入現象。其次,在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資金使用和管理方面,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渠道多,資金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再次,支農資金擠、占、挪用現象較為嚴重,資金到位率低。支農資金有相當一部分用于各級農口的事業單位自身的各項支出,大部分資金并沒有實際運用到農業、農村和農民上。
2 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和創新農村行政管理體制
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的自治制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大力推進鄉鎮機構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行政管理新體制。堅持“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方向,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逐步實現農村經濟的規范化管理。讓從事經營性業務的鄉鎮站、所完全脫離行政管理體系和財政供養方式,使其按照市場競爭環境的經濟規則獨立地經營。
2.2 改善城鄉經濟和社會管理體制
政府部門要大力推進制度創新,逐步建立完善的、城鄉一體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政策條件,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和延伸,促進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地區的全面覆蓋,不斷改善農村經濟和社會管理的相關制度和體制框架。在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方面,要在穩定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土地承包制,為農戶出外打工打造出堅強的后盾和保障。同時,要切實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管理制度,實行規范化城鄉一體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相關歧視性規定,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農民進城就業的服務保障體系。
2.3 廣開渠道籌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政策、行政、社會秩序和人文條件上優化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根據市場經濟下資本的流向規律,采用市場手段按照投資主體利益化的要求,積極創造條件,將供水、供氣、供熱、污水處理、市政管網、公交、路橋、公共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推向市場,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收益”的原則,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及外資參與建設經營,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對于土地收入、財政性投入、銀行貸款、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的資金要進行有效的社會監督,合理使用于最需要的項目上,爭取較好的經濟效益。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推行其他金融投資模式和政府特許專營的方式,突破傳統的體制與模式,探索適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
(2)以事業方式統籌的干線公路建設。如某省70%的高速公路都是由省公路局管理建設及資金的統貸統還和運營的。這種統一管理的模式能夠讓管理部門很好地監管公路建設,有利于打造一個較好的公路運輸服務體系,方便社會,方便人民。不過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問題,由于公路局承擔了全部公路的建設、管理和運營等各個方面工作,其管理范圍太大,容易出現管理效率不高、事企不分的現象。在公路建設完成的運營管理上,也容易出現機構臃腫、權責不對應等問題。
(3)從分散到統一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如江蘇省采用的模式就是省政府人員提出決策和監管,公司集資,市里提出建設方針,這種統一領導下四分開的格局,使各部門各司其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路建設管理的效率。但同樣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其指揮部的指揮模式比較傳統,屬于建管模式,這已經不適應當下的市場經濟環境了。再比如,企業為了追求企業利益,使其利益最大化,而政府建設公路是出于社會公益效果,很明顯,這兩者之間是相互矛盾的。并且,在省政府的領導下,高速公路集團企業幾乎與省交通廳是同一行政位置,這極容易造成交通行業的監管工作無法開展。
(4)部分集中的企業化公路管理模式。如四川省高速公路的建設管理大部分是由建設開發的總公司———四川高速公路建設開發總公司(川高公司)負責的,其中包括建設資金的籌措、建設過程的管理、管理經營管理、經營資產的管理和公路養護的管理等各項職能。這種模式有一個很大的好處,省交通廳直接管理川高公司,川高公司在管理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具有一些行政管理的權利,如公路建設監督、路政管理等,簡單的說,就是將事業性公路管理模式變成企業化管理的性質,這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業在實踐中對公路的管理控制。
2我國現行公路經濟管理模式中的幾大問題
2.1管理機構的設置繁瑣重復
因為我國公路建設的投資主體和投資建設渠道太多,導致公路管理機構、管理制度的多樣性。如股份制的、有限責任制的、國有企業性質的。一個公路工程的建設在政府、企業等多種主體的管理下,非常容易出現建設與運營管理不當的混亂局面。因此產生了機構設置不當和重復設置的問題。有一些省或市里不僅設置公路管理局,還設置公路項目辦公室,除了這些繁瑣的管理機構,還有政府支持成立的通過支配國有資產投資的公路集團、企業等。這些重復設置的機構導致同一片公路地段內出現多個管理公路的管理機構,由于各部門職能的交叉,當交通運營中出現問題時,極容易發生互相推諉和糾紛的狀況。
2.2交通法規體系不完善
我國現在還沒有制定一套專門針對公路建設和運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目前公路的執法還是根據1997年7月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該法只是規定了公路的建設和收費問題,并沒有提出具體的管理內容和管理手段的規范要求。由于沒有針對性的實用意義,導致執法過程中的執行力度不足、適應性差等問題,這根本就不能滿足公路建設和運營管理的要求。很多地方性的道路交通法規跟《公路法》的法律條例又相互沖突,互相抵制,在遇到交管問題時,應當作出的處理方式卻不一樣,致使管理混亂。目前,公路管理部門管理路政的主要問題是職責不明、交通執法范圍模糊等方面。
2.3路政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沒有銜接公路的性質要求公路管理需要做到高效、統一、集中等標準。一段公路的管理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如收費、養護、通信、服務、交通安全和路政等,這些管理內容是一個整體。但是,現在很多省、市的法規都從中割裂了交通安全管理的條例。
3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用性分析
在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用性評價的分析中,公路管理與經營情況作為被分析的主體。這需要處理評價指標的原始數據,結合評價指標的一般原理分析,數值大的作為輸出指標,數值小的作為輸入指標。所以,將公路工程建設資金、公路收費的收入、公路通車里程設為輸出指標,將公路建設的負債、公路經營管理機構的數量經營型公路的收費設為輸入指標。通過軟件和模型評價分析得出公路經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用性評價值。
(1)目前我國公路經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用性總體評價值很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國公路暫時還處于建設階段,在交通網規模擴大的時期,無形中加大了公路運營管理的壓力,而有關公路管理的模式又沒有統一,各地區在公路建設管理的經驗中摸索出來的模式又存在一定弊端。如管理主體繁多、職責不明、服務質量低、路政下達不清、不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環境等。
(2)中江蘇省的評價值最高,因為該省的公路管理模式是政府統一領導、企業化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比較適應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所以相對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廣東省、四川省采用一路以公司的模式,其中收費經營型公路較多,可以有效引進資金,不過建設階段造成的負債很重,同時不方便對公路的統一管理,從而降低管理效果。山東省、遼寧省、陜西省主要以事業統籌的方式管理,這樣會加大投資資金的壓力,不利于社會資金的廣泛利用。
(3)評價值和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得出,我國東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其他地區的要快,當前東部地區管理經營管理的主要問題是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所以,針對性的采用具有集中性特點的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公路的服務體系和規模效益。而對于我國的中部和西部地區,由于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所以在公路工程建設方面需要相對減少資金的投入,同時擴大建設資金的來源,適當地用事業統籌的模式來管理公路建設和經營,這樣有助于提高集中資金的能力,也可以在保證公路服務效果的基礎上實行企業化的經營管理模式。
4公路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
4.1法律手段
①立法階段:市場經濟得以安全、快速發展的保障是相關法制基礎。只有擁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保障制度才能使公路管理有序、穩健發展。政府需盡快制定公路建設與管理的相關法律條款。②執法階段:管理管理的執法問題是其體制改革的首要問題。繁多、低效的執法主體嚴重阻礙了公路發展的速度。當下,主要是解決行政管理體制中的行政執法管理問題,第一個需要明確劃分的就是公安部門和交管部門的職責問題和行政分工,確保公路管理體制的精簡、統一和高效。從而建立一個完善的公路交通管理模式。
4.2經濟和行政手段
因為公路工程的建設規模大,建設周期長,需要大量籌備資金,其投資的成本回收又很慢,同時還具有公共性和非盈利性的特點,所以一般企業通常都不愿接手建設管理。這個時候,政府部門可以進行市場干預,給予合適的企業以壟斷公路的經營權利,讓該企業獨家經營指定公路,不過同時通過微觀規制對管理該企業進行管理,這樣不僅符合公路建設運營的發展規律,而且還體現了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
人類對于室內空間產生的所有感覺細節,主要依靠視覺感受來完成,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就是光,與光相輔相成的就是影,光影猶如跳動的音符在空間中活躍著氣氛。光的存在必定會出現影,光與影憑借著對比方式存在于空間之中,明暗形成的強烈對比共同組成了室內建筑立體活躍的形象。光影藝術造型主要是指結構的動態性,光影能夠形成各種具有動感不規則的圖像,這些圖像伴隨著正在改變的物體出現了各異的形態,憑借著一種飄逸夢幻的形態在空間中存在。
利用室內光環境進行人性化設計
(一)光的物理性質結合心理特點
人對于色光的不同特性能夠產生不同的心理,進而出現了大小、冷暖等系列感覺,引起了相應的心理反應,出現了各種聯想。不同環境、年齡、職業和文化水平等對光產生的效應也會存在不同的影響。明亮的光能夠令人情緒高漲,陰暗的空間會令人精神放松。生活中的光主要包含人工光與自然光,自然光的目的是滿足照明需求,人工光是利用各種照明工具對室內空間實施照明,其不僅需要符合照明要求同時還要營造環境氛圍。人工光線可以分為直射光線、反射光線以及漫射光線。按照發揮的作用可以分為主要光源、輔助光源以及效果光。主要光源用于照明問題的解決,輔助光源和效果光重點體現了環境光的藝術特點。
(二)光照度分布合理體現人性化設計
室內空間合理布置分布明與暗,對室內整體光環境的營造淺談室內光環境的人性化設計溫州市云藝建筑裝飾設計院汪笑樂發揮了關鍵作用。應當在三維空間中充分考慮怎樣布置分布空間的明與暗。明暗共存的設計照明需要對室內基本的照度進行降低,利用較小的光源打造出良好的亮度。
在照明均勻的環境中,明暗是沒有辦法共同存在的。在飯店等比較注重氣氛的地方,采用一種相對較暗的燈光效果,利用暗光引入凸顯照亮的顯著部分,而暗的地方也會更加彰顯其深度。一些餐廳在整體上具有較低的亮度,再加之桌子上存在的局部性的照明,共同營造了一種非常親切的氣氛。一些首飾珠寶商店利用整體較暗的照明對比局部強烈的照明,通過電光源著重照明部分商品,達到吸引顧客注意力的目的,進而獲得了光環境的藝術效果。
對于明暗合理布置分配的時候,還應對燈光充分考慮其立體感。立體感同空間光數量與方向有聯系。在通道走廊、餐館等地方都要對燈光的立體感進行考慮,因此人們在進行交流與溝通時,外觀尤其重要。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各種人性化設計。例如室內人的位置視點以及視線的延伸方向、各人相對的位置關系、天花板與地面之間的配合等情況。對上述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營造符合室內各項功能和人的審美心理需求,具有舒適性以及藝術感的室內光環境。
(三)營造光環境填補室內空間的不足
例如在較低的天花板下,利用一些淺顏色對天花板實行照射,能夠使人在視覺上提升天花板的高度。例如設計百貨商場大廳燈光時,采用管鉻整體棚燈照明,在通道地區使用暗藏式的燈帶,向燈棚照射光線。這樣既具有了很好的裝飾效果又提升了空間的整體高度。同樣在大廳柱子上使用了暗藏燈向頂端照射,提升了頂端柱子的亮度,讓人產生挺拔高大的感覺。假如將吊燈向下端照射,空間就會給人較小的感覺。
(四)營造光環境引導、組織室內空間
一、電子信息行業運行概況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產品產銷銜接良好,對外貿易增勢平穩。2007年電子信息產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6萬億元,增長18.0%;增加值13000億元,增長18.2%;軟件業務收入5800億元,增長20.8%。產業規模繼續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位居領先,銷售收入占全國工業的比重為12%。多數重點產品產量保持平穩增長。產品產銷銜接良好,手機、計算機、彩電等主要產品產銷率均達98%以上。出口較快的主要是計算機和電子元件行業,二者增速分別比全行業高了2.8和10.8個百分點。
2.電子信息產業區域布局日益集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日趨深入。信息產業企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全年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完成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日益成為推動行業平穩運行的中堅力量。企業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全行業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業比例已超過6%,海爾、華為等研發投均超過50億元。九個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實現收入超過3萬億元,成為引領產業增長的重要地區,并發揮重要的帶動示范效應。40個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分別在通信、計算機、家電、集成電路、電子元件、電子器件、電子材料等專業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合計產業規模占全國的1/4以上。
3.產業優勢逐漸突出:如能源消耗處于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較高,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競爭優勢突出。而從能源產品看,電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據前四位,分別占全行業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聯網用戶達到2.1億人,比上年增長7000萬人以上;城鎮居民計算機擁有量達到59.7臺/百戶,彩電擁有量超過151臺/百戶,二者分別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國家信息化投資占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接近10%,電子政務投入占電信建設投入的比重為12%。企業電子商務不斷推進,電子大中型企業電子商務采購、銷售額占營業額的比重達40%。
另外,電子產品價格不斷下降,2007年,我國主要消費類電子產品價格指數為85.2,降幅較上年增加了0.7個百分點,比全國CPI低19.6個百分點。其中微型計算機價格指數為85,筆記本價格指數80,液晶電視機價格指數78,CRT電視機價格指數為95,手機價格指數85,數碼相機80,激光視盤機價格指數96.5,音響價格指數98.5。電子信息產品價格下降平抑了物價上漲的趨勢,推動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下降0.53個百分點。
二、電子信息產業的特點及面臨的問題
1.產業化鏈條不完善,沒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開發、產業化等創新鏈的關鍵環節中,產業化既是創新的目的,又是整個創新鏈的歸宿。更重要的是,在產業化的過程中,電子信息產業也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鏈形態,包括基礎材料、電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產線以及規模產能配套條件等在內的完整形態。由于沒有有效的機制,上述各環節的利益共同體難以形成有效的聯動與合力,導致技術發明人、投資人和政府部門出現產業投資不到位、政策不落實、專利實施少、生產規模小的現象。特別是在專用設備、裝備、材料、測試儀器儀表等基礎環節薄弱,更是影響產業化持久發展的基礎。
2.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過度依賴外資企業。我國信息產業在充分利用外資的同時,沒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競爭力。電子信息產業鏈中的某些關鍵環節非常薄弱。尤其是微電子、光電子、材料等基礎產業發展嚴重滯后,整機產品所需的關鍵集成電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賴進口。主要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產業發展對外依存度高,對內帶動不夠,缺乏主動權。
3.投資前景不容樂觀
一方面,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將影響投資的增長。目前,國家在2008年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嚴格控制信貸過快增長;同時在土地供應上將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工業土地供應日趨緊張,因此產業投資增速受此影響可能有所減緩。但是,如果能爭取國家在投資上對信息產業予以傾斜,并引導地方將信息產業作為經濟結構升級的突破口,調控措施對產業投資的沖擊將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產的成本比較優勢弱化,將進一步導致外資轉移的擴大。目前,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環境的調整,特別是人民幣升值加快、兩稅并軌正式實施、新的勞動合同法生效等,國內生產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較優勢有所弱化。2008年外資企業開始將部分投資外移轉向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這種現象可能有擴大的趨向。相比而言,對外投資前景看好。目前,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通過對外投資調整結構的趨動力日益增強,部分大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探索開始走向正軌;國家為緩解貿易順差過快增長和促進經濟結構升級,出臺了鼓勵對外投資的措施意見,這些都為電子信息企業對外投資的擴大創造了有利條件。
4.內外資企業呈現不同發展格局。從往年看,三資企業一直是拉動產業增長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內資企業各項指標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資企業。從規模看,三資企業仍占較大份額,比重達到78%,但發展速度明顯低于內資企業,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為19%,分別比內資企業(24%、25%)低了5和6個百分點。從效益看,內資企業利潤增長42%,稅金增長23%,分別比三資企業(15%、8%)高了27和15個百分點。從出口看,內資企業增長35%,比三資企業(25%)高了10個百分點。從投資看,內資企業增長38%,比三資企業(21%)高了17個百分點,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增速僅為7%。從創新看,內資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6%,比三資企業高了2個百分點以上。
5.技術升級帶來的結構和市場變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術轉型對產業和市場結構影響特別明顯。一方面,基礎行業逐步成為拉動產業增長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機更換效應尤為明顯,高低端市場呈現不同的格局。由于結構升級,主要產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產品增長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
1.全球產業鏈分工和整合的趨勢日益明顯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信息技術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跨國公司日益專注核心技術和業務,產業鏈的分工與整合日趨深入。首先是制造環節代工化。以臺灣地區企業為代表的代工企業基于成本和規模優勢,不斷介入整機制造領域,在產業發展中占據強勢地位,甚至出現產品制造通吃的苗頭,使產業的生產模式發生調整變化。其次是非核心業務外包化。近年來,印度、愛爾蘭經濟取得快速發展,正是大力發展面向歐美跨國公司的信息服務外包業務所致。第三是業務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國內企業的業務相對單一,在產業鏈中處于較低的環節,面臨產業鏈的發展變化,亟需加強資源整合,才能適應更高層次的競爭。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從產業鏈條入手,避免產業化過程中的單點突進。信息產業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創新的終端是市場的回報,加強官、產、學、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實現產業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產業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產業化的具體實施中,要加強上下游的產業配套與銜接,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將政府支持、技術研發、專利申請、建立標準、組織生產和工程化建設以及市場拓展等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支持和促進自主創新的產業化發展。此外,在產業化的鏈式突破過程中,短期內在整個產業鏈上實現產業化,是不現實的,應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在產業化過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創新產業化的起點。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創新中積累的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快速內化到自主創新的體系中,為今后的技術跨越進行儲備。
2.伴隨技術升級和產業發展出現的新問題層出不窮隨著產品更新加快,部分產品售后服務(如平板電視機等)跟不上技術發展步伐的問題日益突出,基礎產品標準不統一也對市場規范和環境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其二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形勢日益嚴峻,由于國內法制建設并未健全,導致工作開展相對滯后。其三是代工業快速發展,市場上出現許多無品牌但功能齊全的電子產品,對企業營銷思路和行業監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課題。另外,隨著產業融合趨勢加快,大型運營商和渠道商不斷介入制造業,基于增值服務的產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開始發展自己的品牌產品,都使國內品牌企業面臨與市場關系割裂的格局。
3.產業發展的生態化要求日益迫切,對我國的挑戰極大信息產業興起一股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熱潮。最為典型的代表來自歐盟,近幾年先后頒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產品的生態化設計要求),這些指令針對包括電子信息產品在內的用能產品,在設計階段,對其生命周期涉及的節能、環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將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帶來深遠影響:一是產業發展面臨全新的理念。企業要從設計源頭重視產品的生態發展,建立生態參數檔案,并將生態評估貫穿于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臨新的壁壘。我出口企業的成本也將大大增加,企業將因原材料、設備更換以及內部機構調整和設計生產流程變革而增加生產成本,相關的檢測成本也將提高,這對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成本優勢是一個新的挑戰。
面臨著產品的升級與產業的生態化,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業可以拿出部分資金,用于現有人才的進一步培養和潛在人才的開發,努力保持適當的人才流動性,爭取達到人才流動“溢出效應”最大化。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環境,從而使企業能夠在穩定的人力資源的條件下獲得穩定的進步,不斷開拓創新,提升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競爭力。
中國“的十一五”規劃提出,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術產品的研發和應用的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毫無疑問,在當今以信息技術為顯著性標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進程中,實現這個目標勢在必行。目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度過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成功地實施信息產業強國戰略,要求我們必須優化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結構,正確引導電子信息產品需求結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中國信息化的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胡玉梅,戚昌.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及其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