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6: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美術生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藝術考察課程所依據的學習理念
藝術考察課程所依據的是建構主義學習觀與社會文化觀學習理念。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只有通過把個人世界里的經驗組織起來以提高個人面對世界的效能,學生才能主動地建構自己學習的求知方式”。①建構主義的情境式學習是通過問題解決而進行的,是一個建構過程。學習者與環境互動并主動地對外在的經驗加以篩選、組織和整合,學習者無須依賴一些既定的程序來進行心智活動。社會文化觀強調實踐活動對學習發展的重要性。把活動與社群文化有組織地聯系起來,并強調認知過程從屬于社會過程和文化過程。學習活動與社會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關系。學習是因共同參與實踐社群文化而產生的。建構主義觀與社會文化觀相輔相成。在實踐中面對特定情境時,尋找有意義的解決方法。學習應成為學習者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相互撞碰、開放式學習。學習者依據自己的活動,在具體的學習環境和空間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生成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樣的學習是創生式學習,筆者稱為“藝術考察活動式學習”。
二、藝術考察課程中學習者與教師的關系
教學變成考察活動,教學不再是說教,而是協作和幫助,教學成為考察活動的組織和協作式的框架與在具體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變成考察者并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與考察成為主動參與、主動進取,在興趣與激情的引導下,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學習與考察。在具體的學習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中碰撞創生出自己的學習考察成果。教師變成考察者的協助者和服務者,與考察者共同建構考察方法,在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與學習者、考察者共同建構考察成果,當然也是學習者進行學習與考察活動的咨詢者和解決問題的協助者。
下面筆者具體列舉一些藝術考察課程課例:
1.課程簡介
藝術考察是藝術情景式實踐教學。運用建構主義學習觀與社會文化觀學習理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學習者的親身感知與體驗使學習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構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社會的動態關系,擴展藝術視野,提高學生全面藝術素質與文化修養。在國內選取藝術考察對象如石窟、碑林、專題博物館、民居、帝王宮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學目標
擴展學習者的藝術視野,感知與體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學會對各門類藝術的賞析、考證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對藝術的研究能力與審美能力。通過訪問民間藝人、著名畫家、民俗專家,以畫速寫、做筆記、記錄影像等動態情景式學習方式獲取藝術資料,為各門美術專業課搜集素材。通過藝術考察的一系列活動,學會欣賞、感知、探究不同時代的藝術品,獲取優秀藝術經驗與豐富的藝術知識,培養學習者熱愛優秀的中國文化,開發學生的藝術創作思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了解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與藝術的關系。提高學習者生動準確地感知考察對象藝術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記錄與把握藝術要領的能力。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習者舉一反三、實事求是、應目會心以及應物象形的藝術思維與實踐能力。
4.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內容,確定藝術考察對象如石窟、專題博物館、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請專業導游或當地專家、學者講解其文化、藝術、歷史價值。教師作為學習者的首席與學習者共同學習。在聽完介紹之后教師與學習者討論、探究、訪問并進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實情景中教師給學習者傳授搜集考察資料的方法。
(1)學習者根據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選擇藝術考察的側重點,如游歷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
(2)學習者訪問民間藝人,欣賞民間藝術,感知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方法,獲取藝術靈感。
(3)參觀考察不同專題博物館,提高審美欣賞能力,提高藝術視野和藝術感知能力。
(4)學習者搜集自己感興趣的藝術素材,根據自己的特長,認真整理考察記錄。
5.考察延伸與藝術考察報告和撰寫考察學術論文
(1)學習者通過不同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方式如速寫、筆記、影像等,仔細分析并深入細致地整理自己獲取的信息資料。
(2)把藝術考察的對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人傳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合探究,深入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特征。
(3)教師講授考察報告、學術論文的撰寫方法與要求。
(4)藝術考察外出時間為15天,回校整理資料、圖書館查閱資料、完成考察報告和撰寫學術論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課堂教學包括教師講授考察報告及藝術考察學術論文的撰寫方法與要求。學生按照課程要求撰寫考察報告與學術論文,教師根據文章質量、課堂表現與考察態度情況,給予綜合評價,以百分計入成績。教師根據質性與過程性評價方式,把分數與學生的過程性成績客觀地填入下表。
三、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專業開設藝術考察課程
美術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學習中國畫等專業基本功的同時,還應該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與美術史,加深對國學包括儒、釋、道文化的研究,培養研究型人才。美術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建筑等綜合概念。開設藝術考察課程主要是開闊學生藝術審美視野,感知不同地域風土人情,賞析經典藝術品,提高藝術審美能力。通過速寫、筆記、影像等記錄方式,為專業課收集素材。通過藝術考察活動培養學生以優秀的中國文化為底蘊,開拓創作思路。藝術考察課程中,教師以藝術考察活動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習者參觀名勝古跡、洞窟壁畫等,培養學習者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創作、互動、整合、展示的綜合性藝術和文化素養。教師引導學習者在社會生活或藝術環境中了解與國畫課程內容相關的知識與能力,鼓勵學習者接觸多樣的文藝形式,豐富文化素養,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發表見解。學習者在社會生活情境與藝術考察活動中提高體驗藝術的綜合能力,并形成學生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情感、態度等綜合人文素養。
美術教育專業學生更應該明白自己將來做中小學美術教師或藝術教師,要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美術與藝術史與發展軌跡,這些具體的美術史與藝術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態的存在于地面、地下與民間。所以給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藝術考察課程更顯重要。
【摘 要】藝術考察課程能為學生創作、學習搜集許多寶貴的原始素材,它的重要性使其成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但如今高校藝術考察課程的開展存在著管理不規范、學生被動學習、課程質量難以保證的諸多問題。本文將對面臨的問題和教學設置提出大膽設想。
【關鍵詞】藝術設計 考察 教學改革
藝術考察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教育部在2005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明確將藝術考察課程作為社會實踐部分列為必修課程。該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考察實踐,為前期學習的多門專業課程找到現實的依托,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使得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從而達到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訓練學生搜集、提煉和歸納素材的能力,為學生創作作品提供思想源泉和有力保障的教學效果。
一、目前藝術考查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但我國目前許多院校的藝術考察課程管理并不規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認可程度低。很多學生和家長將藝術考察課程和旅游畫上等號,認為學校組織學生花錢旅游很沒有必要。筆者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和網上調研了解,認為藝術考察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課程管理不規范,教師教學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學校的態度將潛在教學目標定位為學生不出安全問題即可。考察內容不清晰,考察重點和目標不夠明確,且在過程中,教師往往不能有效進行知識講解。教學流于形式,導致學生被動學習,許多學生也就真正把該課程當成旅游。
其次,考察點意向難以協調。隨著擴招的步伐,各大高校紛紛增加招生省份,擴大招生。學生來自天南海北,許多學生也會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正所謂眾口難調,考察點不管定在何處,總難免會有和一些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前的所去之處存在重復性。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學生總會對課程安排產生抵觸情緒,以各種理由推脫,不愿意參加課程學習。
再次,費用花銷無法適應不同學生要求。考察就要外出,外出就要花錢。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費等硬性開銷必不可少。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省內考察花銷較小,通常在1000元左右,但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通常不愿意在省內考察。而出省考察的花銷總要在3000元左右。這對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同學是一筆很大的花銷,所以很容易因為這個問題上打退堂鼓。
最后,隊伍龐大,活動受限。組織過活動的人都知道,人數越多,意見越難統一,組織起來就越困難。特別是在考察過程中,每個人興趣點不一樣,路線和節奏也不盡相同,隊伍分得散,時間的把握上就很難一致,到了集合的時間,總難免要等人。時間浪費了,有的同學想多去些地方就會收到影響。
二、藝術設計專業考察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
(一)明確教學目標,加強課堂管理
整合專業需求,區分各專業特點,遵循考察課程的教學規律,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全院構建一套科學的、完善的考察課程教學體系。
加強監管,減少任教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外出考察前,結合考察點,帶隊教師要寫出教案和講義,教學目的要明確,目標考察準備充分,忌走馬觀花、游山玩水而淡化主題研究。使學生們充分認清借鑒各類藝術資源是各門類設計藝術生存發展的重要途徑,并培養學生搜集、整理素材和分析鑒賞的基本能力。
課程中在結合典型作業練習的同時,避免單純的就事論事的實用主義教學現象。必須努力探究各種藝術形式的產生與發展,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抓住本質和主流,培養學生善于從繁雜多樣的現象中梳理提煉精華的能力,把教學與建立中國設計文化身份的研究相結合,強調對調查報告與理論性成果的考核。
(二)尊重學生興趣,活化教學機制
教學機制必須適應形勢需要和受眾人群的需求,原先的教學機制僵化,沒有選擇性,不能對應學生需求,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針對性,機制改革勢在必行。為此,筆者對教學機制改革作出一系列大膽設想。
1.下達課程要求后,讓學生針對不同興趣和需求,自行分組,分別制定考察計劃,對當地文化藝術背景做出有效預判,有針對性地提出考察路線和考察內容。制定計劃過程中,授課教師給予指導并負責審核。超過10人的隊伍可申請指導教師隨隊指導。
2.學生持經授課教師審核的考察計劃書向學校提出考察申請,學校根據考察計劃書的可行性和專業性組織專人進行審批,并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指派隨隊指導教師。未提出申請或申請未通過審批的同學需服從由學校統一組織的外出考察安排。同時,分數的評定和補貼的劃撥應體現政策導向性,向自主申請的學生進行適當政策傾斜,鼓勵學生自主申請、主動學習。
3.教師帶隊出發前,需準備好教案和講義,并送教務處備案方可出發。對授課教師、隨隊指導教師和審批、評定小組成員根據不同的工作內容分別配備不同的工作量和差旅補貼。
藝術考察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教育部在2005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明確將藝術考察課程作為社會實踐部分列為必修課程。該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考察實踐,為前期學習的多門專業課程找到現實的依托,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使得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從而達到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訓練學生搜集、提煉和歸納素材的能力,為學生創作作品提供思想源泉和有力保障的教學效果。
一、目前藝術考查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但我國目前許多院校的藝術考察課程管理并不規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認可程度低。很多學生和家長將藝術考察課程和旅游畫上等號,認為學校組織學生花錢旅游很沒有必要。筆者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和網上調研了解,認為藝術考察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課程管理不規范,教師教學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學校的態度將潛在教學目標定位為學生不出安全問題即可。考察內容不清晰,考察重點和目標不夠明確,且在過程中,教師往往不能有效進行知識講解。教學流于形式,導致學生被動學習,許多學生也就真正把該課程當成旅游。
其次,考察點意向難以協調。隨著擴招的步伐,各大高校紛紛增加招生省份,擴大招生。學生來自天南海北,許多學生也會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正所謂眾口難調,考察點不管定在何處,總難免會有和一些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前的所去之處存在重復性。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學生總會對課程安排產生抵觸情緒,以各種理由推脫,不愿意參加課程學習。
再次,費用花銷無法適應不同學生要求。考察就要外出,外出就要花錢。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費等硬性開銷必不可少。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省內考察花銷較小,通常在1000元左右,但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通常不愿意在省內考察。而出省考察的花銷總要在3000元左右。這對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同學是一筆很大的花銷,所以很容易因為這個問題上打退堂鼓。
最后,隊伍龐大,活動受限。組織過活動的人都知道,人數越多,意見越難統一,組織起來就越困難。特別是在考察過程中,每個人興趣點不一樣,路線和節奏也不盡相同,隊伍分得散,時間的把握上就很難一致,到了集合的時間,總難免要等人。時間浪費了,有的同學想多去些地方就會收到影響。
二、藝術設計專業考察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
(一)明確教學目標,加強課堂管理
整合專業需求,區分各專業特點,遵循考察課程的教學規律,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全院構建一套科學的、完善的考察課程教學體系。
加強監管,減少任教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外出考察前,結合考察點,帶隊教師要寫出教案和講義,教學目的要明確,目標考察準備充分,忌走馬觀花、游山玩水而淡化主題研究。使學生們充分認清借鑒各類藝術資源是各門類設計藝術生存發展的重要途徑,并培養學生搜集、整理素材和分析鑒賞的基本能力。
課程中在結合典型作業練習的同時,避免單純的就事論事的實用主義教學現象。必須努力探究各種藝術形式的產生與發展,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抓住本質和主流,培養學生善于從繁雜多樣的現象中梳理提煉精華的能力,把教學與建立中國設計文化身份的研究相結合,強調對調查報告與理論性成果的考核。
(二)尊重學生興趣,活化教學機制
教學機制必須適應形勢需要和受眾人群的需求,原先的教學機制僵化,沒有選擇性,不能對應學生需求,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針對性,機制改革勢在必行。為此,筆者對教學機制改革作出一系列大膽設想。
1.下達課程要求后,讓學生針對不同興趣和需求,自行分組,分別制定考察計劃,對當地文化藝術背景做出有效預判,有針對性地提出考察路線和考察內容。制定計劃過程中,授課教師給予指導并負責審核。超過10人的隊伍可申請指導教師隨隊指導。
2.學生持經授課教師審核的考察計劃書向學校提出考察申請,學校根據考察計劃書的可行性和專業性組織專人進行審批,并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指派隨隊指導教師。未提出申請或申請未通過審批的同學需服從由學校統一組織的外出考察安排。同時,分數的評定和補貼的劃撥應體現政策導向性,向自主申請的學生進行適當政策傾斜,鼓勵學生自主申請、主動學習。
3.教師帶隊出發前,需準備好教案和講義,并送教務處備案方可出發。對授課教師、隨隊指導教師和審批、評定小組成員根據不同的工作內容分別配備不同的工作量和差旅補貼。
一、把握高中美術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與要求
通過深入學習《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理解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目的和價值追求;比較高中新課程與原高中美術欣賞課、義務教育課程的區別,抓住普高美術課改的關鍵所在;把握美術新課程的定位、課程的性質、以及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設計、評價指標的特點和要求,以學生為本、以學校為本,有效開展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實驗教學工作,構建有特色的高中美術課程體系。
課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課程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是義務教育的延續。高中美術課程既要體現基礎教育的特征,又要與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和專業院校的美術課程相區別。與義務教育的區別在于,它適度地向美術本體回歸,在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面要求更高,相對學習面可能更窄,不必像義務教育階段那樣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點水般的學習;與專業院校的區別在于,它在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要求方面必須與學生的興趣、時間和條件相適應,學習的難度,尤其是技能學習的難度要相對低。
課程的性質:強調了課程的人文學科的特征,通過課程學習傳承美術文化,形素養;調節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拓展發展空間,有助于更好地規劃人生。因此,高中美術課程不是單純的美術技能課程,而是通過學習美術知識,形成美術的意識和多種能力,從而提高“美術素養”。
課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術課程要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特點,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美術課程理解祖國優秀藝術,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提高美術素養;強調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倡質性評價,促進個性發展。選擇性是此次高中課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學生有權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和發展需要選擇課程內容,學校和教師可根據美術教學設施的條件、美術教師的特長等因素來選擇開設的模塊。
課程結構設計:首次采用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實行選修制和學分管理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和個性發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5個內容系列和9個學習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體現了課程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個性化特點。
課程目標設計: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課程目標,教師實施課程更具可操作性。美術課程各內容系列的“成就標準”,各模塊及每課的“教學目標”也應該按照三個維度來設計。
課程的評價:建立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要求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情況,制訂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發展,改進教師教學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指標。并要求教師轉變在教學評價活動中的角色,能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及時記錄教學體會、教學成果及需要改進之處。
二、設計有學校特色的美術課程開設模式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由9個學習模塊構成,在9個模塊中,選一個模塊,修習18個學時可獲得1個學分,每個高中學生在三年內必須修習3個學分。鑒于“美術鑒賞”對高中生形成美術鑒賞能力、提高美術素養具有主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建議在3個學分中采取“1+2”的選擇策略,即鼓勵學生先選修“美術鑒賞”,以獲得1個學分,再在其他內容系列中任意選修兩個模塊獲得另外2個學分。
學校課程設置方案參考:
高一年級
高二年級
高三年級
課
程
安
排
上
學
期
美術鑒賞
繪畫
工藝
……
美術鑒賞
雕塑
設計
……
設計
繪畫
……
(為高考報考專業做準備)
下
學
期
電腦繪畫電腦設計
書法
篆刻
……
攝影攝像
……
(學校能開設的其他美術模塊)
備
注
1. 課程開設既要考慮到一部分學生高一年級選修音樂,高二選修美術課程的需要.同時也需要考慮部分學生高一至高三美術課程繼續深入學習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學校教學條件,注意整合學校師資與教室的條件,盡可能多提供學習模塊。
3.每個學校的師資與教學條件不同,開設的課程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但必須遵守1+2或更多的模塊教學要求,滿足學生對課程選擇的要求。
當前學校開設模塊教學的情況是:多數學校選擇在高一開課,也有個別計劃在高二才開課,每周一課時。都開設了“美術鑒賞”模塊,有兩個以上美術教師的學校則開設了二至三個模塊,最多教師選擇開設的模塊有“繪畫”,累計排序下去的有“電腦繪畫電腦設計”、“設計”、“書法”,從調查情況也看到,教師較擅長傳統美術技法及現代媒體技術。選課方案由學校制訂,學生基本沒有選課的主權。因此,在推進高中美術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生選課指導。
(1)各學校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學校在學生選課前應該及時提供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說明。美術教師通過舉辦作品展、講座、座談等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認識不同美術模塊的特點,增強模塊選擇的興趣和積極性。
(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也可通過一些調查、小測試等方式,發現學生的特長,指導學生選擇適合他們學習和發展的模塊。
(3)召開班長或美術課代表會議,組織指導學生根據學校設課和自身情況確定個人高中階段的課程修習計劃,并及時選定每學期課程。讓學生自行填寫學習自愿,由班長或美術課代表進行人數的協調與合理搭配,并將名單提交任課教師進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術課程選課指導1
領域:藝術
科目:美術
系列:美術鑒賞
模塊:美術鑒賞
專題:
課程類型: 必 修
學
分:一學分
學
時:18學時
開設學段:高一、高二
評價方式:論文或研究報告、考察報告、作品分析、美術鑒賞水平測試等
課程內容簡介:
1. 鑒賞基礎:學習美術語言及鑒賞方法;從美術與自我、美術與社會、美術與自然等方面認識美術的價值和作用。
2. 鑒賞學習活動:鑒賞中外古代、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網絡等途徑檢索與搜集與美術相關的文字、圖象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
3. 考察活動: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作坊等調查、考察美術現象,寫出考察報告。
選擇建議:
本模塊是高中階段美術必修課程,每一位同學都必須選擇。通過鑒賞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能了解中外美術發生發展的基本軌跡;了解美術在不同區域的文化含義、歷史變遷和風格特征,獲得相關的美術知識;學會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學會對美術現象作出判斷;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審美與鑒賞的能力。
評價方法:學習態度30﹪;學習效果(美術考察或美術鑒賞論文)70﹪。
咨詢教師:
高中美術課程選課指導2
領域:藝術
科目:美術
系列:繪畫雕塑
模塊:雕塑
專題:
課程類型: 選 修
學 分:1學分
學 時:18學時
開設學段:高二、高三
評價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評、互評
課程內容簡介:
雕塑學習內容主要了解雕塑語言、類型和制作方法,并選擇泥、陶、石膏以及運用金屬、草木、織物、廢棄物等自然物、人造物進行綜合材料的創作實踐。通過雕塑的學習能掌握和運用雕塑的藝術語言和制作技巧,進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創作和學會如何欣賞雕塑作品。
選擇建議:
雕塑學習是提高造型能力、動手能力、空間表達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藝術價值的一種有意義的美術學習活動。對希望提高自己認識空間、表現空間能力的同學和有志于將來進入大學相關專業學習的同學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考試說明:學習態度30﹪;作品創作70﹪。
咨詢教師:
比較項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術課標適用性
知識
價值
注意選取適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來構成知識體系,知識背景、知識內涵較豐富,重視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豐富的知識背景與知識內涵,重視宏觀與微觀的比較分析,知識要點展示明確,有較強的可讀性與可操作性。
能力
價值
關注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
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利用課程資源能力的培養。
情意
價值
學習導向明確,注重以多種導入方式吸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主體的意識,以豐富的圖片資料和欣賞點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內容結構及呈現方式
結構
設計
結構清晰,主次突出,內容和形式結合較好,圖片設計適中,符合學生學習過程的心理特點。
結構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創設靈活,圖片的文字點評有詳有略,符合學生自主閱讀的心理特點。
課題
設計
課題的呈現富有文彩,注重視覺美術語言的表述,又注意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課題文字富有文彩,呈現的形式既突出主題,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動設計
活動欄目豐富,注重創設學生學習的多元情境,將活動設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有較強的生動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與討論、知識窗、名家論述,人物故事,學習活動,藝術實踐,自我評價。
活動欄目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將活動設計融于實踐情境中去,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與探究、小辭典、小資料、背景資料、練習題、擴展練習、推薦參考書目。
其他說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術鑒賞》、《繪畫》、《篆刻》、《雕塑》、四本。教材開本小,文本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術鑒賞》、《繪畫》、《篆刻》、《書法》、《工藝》、《電腦繪畫電腦設計》六本。教材開本大,文本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組教學內容
高中美術教師普遍反映教科書內容容量大,教學內容組織困難,18學時難以完成一個選修模塊的教學任務;配套的教輔資源缺乏,現有的資料性教參很難滿足教師教學設計參考的要求,而且還不齊全。以下試比較其中兩個版本的教材,分析當前高中美術教材的特點。
普通高中《美術》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較
從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術新教材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并針對學生發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樣化的活動性學習內容,體現了課程選擇性的特點。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學本,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建議根據課標內容要求、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認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選取共性的課題或基本的基礎知識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并結合校本課程資源、有廣州地區特色的原生態美術文化資源,對新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刪減、補充、合理重組。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學習出現在教材上的所有內容,可組織學生開展分層、分組、分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前課外主題
性閱讀自學等多形式的學習活動。
新課程實施以來較突出的問題是:不重視課堂常規教學、教學過程隨意性較大,表現在教學設計文本粗略,忽略對課外作業情況的評價或分析,無課題板書,吝于圖解、示范,不出示經典作品的題目、作者,無明確的作業練習要求,教學語言表述忽略美術術語的運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強教學設計;要把握教學重點,不要隨意選取,偏離教材的主要內容,如美術語言、美術基本知識、美術創作方法和美術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此外,對于配套的教參輔助材料缺乏的情況,建議區內教學資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種當地課程資源,開發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術課程。
四、研究教學方法,改革課堂教學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接近成熟狀態,更注重閱讀理解和判斷,而不是盲目聽從;更注重主動學習和探究,而不是被動接受;更注重知識的組織和歸納,而不是知識的片斷;故在高中美術教學的方法和過程中,要更注意學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發揮,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組織與歸納,注重技能訓練,做到理解與練習相結合。特別提倡“搜集資料閱讀欣賞討論探索實踐創造評價延伸”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注重以小組方式進行問題、主題、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時提倡師生共同構建一個平等、開放、互動的教學氛圍。
針對目前高中美術教學仍以傳授式教學為主的狀況;教師可根據模塊特定的內容和目標而采用學習指導側重點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體驗法、實踐法、比較法等,也可以大單元的方式,設計融表現與鑒賞為一體的教學活動。還可以借用一般教學模式如經驗學習模式、比較發現模式、探究學習模式、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等。
根據上述分析,對高中新課程美術課堂教學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1)突出美術是視覺造型藝術的學科特點,在教學全過程中要貫穿藝術觀念和美術術語的學習與運用。
(2)認識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要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相結合,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
(3)重視解讀試驗教科書,可從學生經驗出發,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引導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4)建立師生平等、互動的關系,關注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既尊重學生對美術作品發表的個人意見,又鼓勵學生運用特殊的工具材料進行獨特的創作。
(5)加強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豐富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鼓勵以嶺南、廣州地方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作為案例研究的突破點。
五、改進和完善美術課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標準要體現多主體,開放性的特點。并針對模塊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形式的評價方式,如分數或等級、評語、等級或評語相結合、學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建議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參考以下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結合的評價表:
《3D動畫設計——夢幻汽車》作業要求暨評價表
作業要求(評價指標)
A
B
C
D
E
優點
不足
汽車造型富有創意:美觀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車結構合理,并有一定的復雜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質、燈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貼圖適宜(20%)
20
18
16
14
12
動畫關鍵禎設具有豐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場景設計生動而有趣(10%)
10
9
8
7
關鍵詞:藝術;教學;寫生考察;重要
外出的寫生考察是美術教學中很特殊的一門課程,各個美術院校都普遍開設有此課。它把固定的室內教學搬到了校外的大千世界之中,是同學們最感興趣的課,但也是較難組織的課:如組織的好,則對學生的藝術學習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組織的不利則如同外出游玩,一事無成。好多學生甚至有些老師都對它重視不夠,感覺平常在學校里憋了那么長的時間,可出來放松放松了,于是便一路玩了下去,有的嫌遠怕累,或不愿意花錢,就干脆不去。這些態度都是對此課認識不清所致,下面就談一談我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外出的寫生考察是美術的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藝術源于生活,它的根深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我們常說“作品要上去,生活要下去”,這是藝術的規律。古人也有“搜盡奇峰打草稿”、“以自然為師”之說,都強調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主張:畫家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就是要學習歷代大師給我們留下的優秀的美術理論和高超的繪畫技巧;一手伸向生活,就是要我們深入觀察火熱的社會生活和廣闊的大自然中去,搜集鮮活的素材,創建新的技巧,創造出自然感人的藝術作品。學校里的生活和學習的空間都較為單一,知識的獲得幾乎都是從課堂和書本中來,造成了他們的閱歷見識都很有限,加之藝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就更需要這門課來補充。
藝術屬于形象思維的范疇,而敏感又是一個藝術家的基本素質。藝術源于生活,但同學們平常的生活幾乎是一程不變的,習慣和麻木激發不起他們的藝術沖動。走出去,換一個環境,置身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之間,去聽、去看、去感受,藝術的沖動與現實的體會想結合,“寄情于山水之間”。
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從教后,也曾多次帶隊下去,能深刻體會到學生面對大自然時的激情寫感悟。記得有一次帶學生剛進入山區,他們就驚呼:“老師,看見了真山真水,我們才明白畫中的山石為什么要用那樣的皴法。”而這些知識在課堂上是很難明白的。進山之后,同學們帶咸菜,啃干饃,外出一畫就是一天,這是藝術創作的沖動激勵著他們的勤奮。回來之后學生們都自感收獲頗豐,每每欣賞起自己外出所畫的作品,還感激情猶在。
寫生是藝術家發現自然、感悟自然、發展創造的有效途徑。縱觀中國所有的著名山水畫家,無不是通過對自然寫生獲取靈感和發現大自然獨特奇妙的景觀,再形成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先生一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所畫寫生逾萬。藝術美的形成絕不是關在教室里空想出來的,心靈與自然的脫節,勢必會造成畫意的扭曲,靈感的枯竭。只有廣泛的投入到生活中、大自然里,才能有“江山如畫”的感受,進而藝術上表現的內容才能實富于激情。
二、外出的寫生考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實踐
寫生是件苦差事,路途辛苦,風餐露宿不說,要把眼前的世界通過某種技巧搬到紙上成為符合藝術規律的藝術作品,這是極其復雜的藝術思維和探索過程。我們常常手持工具對眼前的世界激動不已,可又不知所措。
回憶上學時的第一次外出寫生,面對著大自然美妙的景色,簡直就是“撲”上去畫的,那么的激情,那么的投入。但是,由于平常課堂學習的理論較多,繪畫對象也往往都是由老師設定好的,真是自己去組織畫面的很少,一旦面對著形色萬千的外面世界,選景、構圖、取舍等等一大堆問題就擺在面前了,真是還不知從何下手。好在幾張之后,便摸索出了課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加之有較強的新鮮感,外出的那一段時間作品不少,內容也較生動。所以,外出寫生很能檢驗課堂學習的效果,鍛煉實際繪畫中的綜合能力。
三、外出寫生考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這是一門綜合課,學生們除了要有藝術知識外,還要知曉歷史、地理、人文、民俗等門類。因為外出寫生考察在選點上多是名山大川、歷史古跡、民俗風情等有代表性的地方,這些地方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些“故事”,只有了解了這些“故事”,才能真正的認識這個地方,而這些“故事”的背后總是和歷史、地理、民俗等知識相聯系。如果是在學校里,學生很難去主動的學習這些知識,外出的寫生考察給同學們提出了這個要求,讓他們主動的去學習,這就使他們學得更多更廣了。
我經常帶學生去黃山腳下的徽派民居村落西遞、宏村,這個地方的徽派民居是最具代表性的,有著很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甚至于一個庭院,一間房,或是一件器物的背后都隱藏著某個故事。考察這里,要了解古徽州的歷史演變,徽商的興衰史,及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等方面的知識。每次從那里考察回來之后,同學們都會覺的除了繪畫水平提高外,別的知識(尤其是歷史知識)也學到了不少。這樣的觸類旁通,更能積極的擴展學生們的知識面。
四、關于外出寫生考察的幾點建議
1.在選點上,可依據自身的情況,盡可能的選擇或與平常生活環境差異大的地方,或者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地方,或者在某個方面有代表性的地方等。因為差異大、內容豐富才能引起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創作激情。
2.外出前要讓學生對考察對象有一定的了解,既可老師介紹,也可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但不能講的過分清楚,要保留一點神秘感,讓學生帶著一些問題到下面解決,這有利于保持較長時間的求知欲和創作激情。
感悟現代城市環境設計,了解行業的方向、特點及發展趨勢,認識環境設計的現實意義是環境設計專業考察實踐課程的又一重要內容。由于現代環境藝術較為集中體現在發達城市和省會中心城市。因此,該專業學生通常會在大三的第一個學期針對大中型城市的環境設計現狀進行考察,例如從懷化出發,向東組織懷化-杭州-蘇州-上海的路線,向北組織懷化-北京-天津的線路,向西組織懷化-成都-重慶-西安的線路,向南組織懷化-廣州-深圳-香港地區。考察內容涵蓋城市建筑,如公共空間、居住空間、主題空間、會展空間、流行商業空間,城市景觀、園林景觀,城市雕塑及公共藝術,公共設施,導視系統等典型現代環境設計實例。通過觀察、測量、繪制、采集設計元素等學習過程,加深學生對于實體設計的印象和理解。
1.2藝術形式認知與設計素質提升
現代社會是一個物質、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更是一個多元整合的強信息時代。就環境設計專業而言,不但要從本專業中獲取信息,還要從其他各門類藝術中吸收營養,如從現代美術、時尚藝術、流行色、新潮設計等藝術形式里吸收信息。在大中發達城市有各種藝術類展覽,組織學生參觀這些設計作品的展覽,可從中感受當代設計潮流、分析當今設計趨勢、學習經典設計案例。例如中國設計大展、北京國際設計雙年展、廣州國際設計周等,這些展覽專業性強,可供學習的資料全面,對畢業設計的創意能起到激發靈感的作用。再如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北京的798藝術區和上海的1933創意生活中心等等,既能從中感受繽紛多彩的現代藝術魅力,又能認識傳統和現代的設計文化,提高綜合鑒賞能力。
2專業考察教學指導
專業考察過程是輕松愉快的,考察課程的實際教學難度也是較高的。帶隊教師應根據課程要求和不同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指導。
2.1發現式考察指導
一方面根據考察目標,教師預先設定一些題目供學生參考,例如“公共空間園林小品表現形式調查”、“有特點地面鋪裝調查”“、金屬裝飾材料運用調查”等等,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專項收集和設計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過程中啟發學生主動發現和挖掘新的設計要素和表現形式,通過現場觀測、空間體驗,完成資料收集。例如在考察中,同學們發現湘西侗族建筑“三寶”壁飾藝術很有特色,柱頭掛滿金匾、對聯,重檐下的彩繪,有龍、鳳、魚、鳥、葫蘆、花草等圖案,或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丹鳳朝陽等浮雕。經過采訪、拍攝、測量、寫生,加深了對少數民族建筑的理解。
2.2研究式考察指導
在考察過程中,不是只停留在以寫生或攝影記錄對象的純視覺認知形式上,而是引導學生對設計理念、設計組成、設計表現方法作深層次的探究,采用解讀性、記錄與分析并重的教學形式。例如:蘇州博物館,可采用一點多面的方法對建筑形式、空間組合,景觀構成,材料,表皮,色彩,文化內涵等多個方面進行觀察指導;還可以采用多點一面的方法,結合拙政園的案例,找到兩者統一性的一面;最后通過發散式思維,做出新的設計演變、設計改造等。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解構、重組及重新認識,可以加深學生對建筑實體的理解,提高在后續設計課程中的審美意識及創造能力。
2.3取經式考察指導
即以參觀談訪、學科交流的形式探討學習,獲取設計經驗。在考察的行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到專業的設計與美術院校參觀訪問,與師生進行座談、交流,學習不同院校的教學設計思路,為設計創作取得有益經驗,當然還可以到校友工作的設計企業進行互動、交流。因此在專業考察出發之前,要聯系好走訪的院校、設計企業,安排邀請好本專業教師進行學術講座、與學生座談,參觀設計作品、企業工作室,與相關設計人員探討切磋。教師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教學形式與方法,學生可以為設計創作取得新的信息和寶貴經驗。
3專業考察課程作業
環境設計專業的考察課程作業形式易多樣化。除了提交一份圖文并茂的考察報告外,還應結合專業要求,加入一定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表達。在這方面,懷化學院藝術設計系做了一些實踐探索,課程作業由“觀測”、“表達”、“設計實踐”三個步驟完成。
3.1“觀測”
即觀察測量對于考察對象,首先對其外觀形態、色彩、材質、周邊環境等方面進行觀察,形成感性認識。然后使用隨身攜帶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驗證,掌握觀察對象的準確尺度,獲取第一手資料。如筆者指導的2012級環境設計專業考察課程,教師帶領學生前往貴州鎮遠古城采風考察。在感受了古城的整體風貌后,輔導學生對當地典型的山地建筑進行重點觀察和測量。例如,將中原四合院形式搬到山上改造成的山屋、吊腳樓、回廊等多種形式的山莊式院落。學生經過觀測實踐,不僅鍛煉了自身在真實環境中的尺度感,還鞏固了測量學知識,為后續工作奠定了基礎。
3.2“表達”
即運用繪畫技法、制圖知識表現及還原觀測對象的過程,如在鎮遠的考察中,學生完成“觀測”任務后,便開始了寫生及繪圖工作。依據觀測對象的實際形態、尺度、色彩繪制透視圖,以采集的測量數據為基礎繪制平面、立面、剖面圖樣,在二維圖紙上較為完整的表達觀測對象。同時借助攝影、文字記錄進行了資料補充。這一階段主要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細致的觀察力。
3.3“設計實踐”
即在完整理解考察對象的基礎上,對其設計實質、傳統設計元素、文化背景及設計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進行新的設計應用。例如,筆者帶領學生結束考察后,分項對收集的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指導學生展開實驗性設計。有的學生對原有建筑環境做出了設計改造;有的學生則將某些傳統設計元素進行了演變并應用于新的環境中;還有的學生對鎮遠民居特色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大量設計圖樣進行說明。通過設計實踐環節,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造能力,達到了專業考察課程的教學要求和高度。
以我校試行的湘版初中美術實驗教材為例,(以下課例均出自湘版初中美術實驗教材)我們可以看出下面幾個方面的變革:
一、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不再是單一的知識與技能,而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學目標觀,體現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本位轉移,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教學不僅是獲取知識與技能,更要學會獲取,培養學力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個性的解放與發展。
比如七年級下冊《過去的日子》,教學活動是“說說過去的日子中所發生的事情,有哪些情感”,按舊的標準來說,這樣的課根本沒有“知識點”。我認為它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每個人個性化的觀察角度和情感觀。又如《小鳥找家》,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幫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繪畫的訓練要求為這種情感提供了表現和宣泄的載體。《我的太陽》,這一課的標題就很能說明編者的意圖,每個學生心里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想象王國的太陽,他們在繪畫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這樣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自己個性審美和想象的肯定與自信。
二、課程內容
新教材的課程內容“體驗”味很濃,更加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強調在學習過程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學生的體驗對象在時間空間上有了拓延,強調老師、學生、環境,材料等多種因素的整合。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橋》一課,學生在課外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有關橋梁的資料,(有的上網下載,有的去圖書館查找)或者對身邊的某座橋梁進行實地考察,以自己的觀察方法做出一份有所側重的考察報告。還有《清晨》一課,當學生的手觸摸到陶土,隨意地揉、搓、壓、印,邊做邊與老師同學交流時,學生的心情真可以說是“心花怒放”,在實踐中體驗快樂,建構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基于上述理念,為了更好的與新教材同行,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滿足于把知識和技能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健康、快樂、有完善人格的人。一堂好的課不應該只是教會學生什么,還應千方百計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突出學生的情商發展,有的老師在教學中反復大聲詢問學生:心情怎么樣?開不開心?這樣的教學行為可以大力提倡,讓課堂有濃郁的“人情味”。
其次,教師要藝術性控制自己“啟”和“引”的度。整個教學過程當然是要老師控制的,問題是,陳舊的課堂教學秩序是被老師嚴密設計好了的,學生任何打破這個流水線的行為都是擾亂課堂。那么,教師更應該敏銳的捕捉到學生瞬間的疑問和興趣點,以學生自己的疑問和興趣點為切入口,從而進行適當的引導,使他們更主動的獲取新知。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應該都有情感的投入和體驗,有探索研究的氛圍,有學生驚喜、疑惑、苦思、雀躍等心理活動進行,使教學的過程成為激情與智慧共存的綜合體。
如何才能把課本上的知識靈活恰當的運用到生活、工作當中去,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何才能適應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確定自己的人生坐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008年9月15日,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應聘了華恒賦繪(北京)國際會展有限公司的客戶經理助理職位,獲得面試成功,并在此公司完成了學院安排的為期兩周的實習。在那里,我接受了更為有用的設計管理知識,而每天的實際工作任務,又增強了我的實戰能力,使我們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實習給了我處理事情時最好的精神狀態,使我在處于緊張的狀態處理一些對自己來說棘手的事情時,這能從根本上激發自己認真上進的潛力。于是,我的精神狀態也跟隨著工作亢奮了這些天。
我感覺,在“華恒賦繪”里,我們學到的知識很多。在此,我感謝給我這次實習機會的王經理和給予我幫助的公司同事們,以及配合我順利完成工作的項目部的同事們。
二、公司介紹
華恒賦繪(北京)國際會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展覽展示設計、工程建造、商業會議活動等服務為主的專業公司。服務范圍包括:展覽展示設計及搭建、建造工程、會議活動策劃、室內室外裝飾設計、專賣店及展示廳策劃等。總部設于北京,在北京、廣州、上海、深圳、青島、大連、長沙等各地均有自己制作工廠及倉庫。我擔任的職務是客戶經理助理,負責展覽活動的流程管理。
三、實習心得
首先,我運用實習期的第一周時間,認真考察了華恒賦繪公司的基本狀況、公司內部各部門的分工合作關系、公司的制度和運作流程、公司公關活動的基本內容、公司的企業推廣戰略、員工的業務素質等等方面,做了較為詳實的報告。
其次,在接手展會流程管理之前,我通過研究公司資料和向公司資深員工謙虛提問學習,了解了展覽的分類、北京各展館的展會信息、展覽活動涉及的各個部門和個人、商業展覽的操作流程等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并對會展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這些知識都只能在實踐中獲得,而且通過寫考察報告,這些知識更加深刻的融入我的血液中,成為我知識構架的一部分。日后倘若繼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定會水到渠成,更加成熟和自信,也定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通過自己只是構架的再次梳理,我將整個展覽活動管理流程分析為以下三個方面:
1.客戶提供資金;
2.設計師完成設計;
3.展覽活動貫徹完成。
四、會展運作
設計是與商業緊密相聯系的,因為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企業增值,兩者合作,以一種同時增加利潤、創造商業價值的方式共同發展。會展的運作亦是如此。它以城市會議和展覽設施為依托,以城市文化和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為條件,通過各種運作手段,以展覽和會議為載體,能夠直接為社會和運作主體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它屬于一種經濟經營活動。目前我國各大城市都在加強力度發展會展經濟,我們大連也是如此。
會展經濟能夠直接利益許多群體,例如會展活動的運作主體、會展活動服務的提供者、會展活動的擴散影響人群,以及會展活動直接導致的商品、物資、人員、資金、信息的流動。這些對經濟、對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效益。
五、流程管理
兩周的接觸和考察,我發現展覽活動(商業的)籌辦的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推銷策劃的過程。這要比我再學校中策劃一個活動需要打通的環節更多,考慮的受影響人群也更多,而且展覽活動策劃行為離不開市場。雖然不能這樣一言以蔽之,但是我仍能從中找尋到交叉點。這樣的理解方便了我去做好這個流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給了我成功的信心。而現在我從事的是商業活動,因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有策劃行為都要以市場為導向,策劃應考慮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營造勢力,利用公司的各種宣傳、廣告手段,以及公司積累的成功策展案例,為公司制造市場聲勢,為公司贏得目標客戶——參展商;二是:通過專業的展覽活動流線服務,贏得客戶公司的認可和信賴,并在此基礎上贏得其他參展商的青睞,爭取日后的合作與服務。
一個好的展覽設計是從優秀的展會策劃開始的。我把操作過程簡單概括為如下圖表:
對于流程管理各個項目所涉及的內容,我均做了詳實的考察報告(詳見考察報告文件夾)。簡單來說,策劃階段主要是對策展項目的市場調查;對于辦展所涉及到的各項目的資源整合和人員管理;以及溝通設計師并提出對展臺設計的建議和規劃。
實施階段是更為復雜和瑣碎的工作,我把這一系列的工作看作是實踐在課本上學到的《對設計過程的管理》需要實際掌握的知識,因此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和努力去完善這個項目。概括起來包括安排工作日程、展開設計項目、組織展覽工程業務、預定展區展具、展會現場服務等等。
設計效果圖與客戶達成共識后,開始一周時間的備材。就是把效果圖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物件,全部按照規格尺度準備好,之后就是二到三天的布展期也就是在規定場地內搭建展臺的時間。其中也出現了不少失誤,于是又協調施工人員重新準備制作。
從展臺的設計到布展搭建,再到最后的展示活動,整個一個流程都是要自己操心和負責的。而整個活動的目的,也就是我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要設計并且制作符合企業整體形象的展臺,使得客戶公司企業形象在短期內能夠被大眾認知、識別和記憶,促進和促成客戶公司與參展商的交流合作關系。
其實在整個流程管理中,要負責的是很多瑣碎的、微小的細活,精神往往要保持高度緊張一整天,生怕出現遺漏和錯誤。例如效果圖的每一次修改,都與客戶公司的負責人時刻保持緊密聯系,頻繁地傳達、溝通和闡述客戶公司負責人和我方設計師雙方的見解和意見,還要協調施工負責人、電工、美工、模具制作方;例如在展臺搭建開始前,到達展覽館為施工工人領取施工證、布展期間用到的大大小小的產品的制作和檢驗、預付展區的租金和購買布展期間的各種費用、為客戶公司準備展會期間用到的大件小件的產品等等。
最后就是安排撤展和展后評估總結,當然在展會期間我也注意留名片并和潛在客戶公司的溝通,爭取日后的合作關系。
六、實結和建議
短短兩周的實習,卻帶給自己很大的影響,整個工作期間個人的發揮也是比較好的,同時也獲得了上司的滿意和同事的贊揚。一個人能夠處于亢奮的狀態處理一些對自己來說棘手的事情時,能夠激發自己認真上進的潛力。于是,我的精神狀態也跟隨著工作亢奮了這些天。每一天的工作結束后,身體都是很疲憊的,但大腦卻運行不止,一直思考著很多東西。現在階段,對我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思考和熱情,因為如此能夠激發我更多的潛力。
這兩周的工作,不僅是對我的考驗,也是對我的水平的檢驗,值得開心的是,我交上了令自己滿意的答卷。雖然公司面試時要求有相關工作經歷才可以,但是我用兩周的時間證明了我符合了華恒賦繪(北京)國際有限公司對客戶經理助理這一職位的要求。我也在實際項目中,更加明確的認知了自己的公關能力、管理能力、溝通和協調能力、職業素質、專業水準等等。雖然自己仍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是我終能令人相信:“只要你給我這個舞臺,我會表現的比你想象的更加出色。”
實習結束的時候,我對對我表示信任和認可的客戶經理表示了感謝,并對公司的品牌推廣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中圖分類號】 TU-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1-237-3
永登位于東經103.2°,北緯36.7°,在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后魏廢縣,建永登亭,《水經注》載:“潤水南經永登亭西是也”。元置莊浪縣,明改莊浪衛,清改平番縣。1927年改為永登縣。而連城則隸屬于永登縣管轄,距縣城65公里, 連城地貌特點為東西兩山高聳相峙,南北呈一狹長谷地,清澈鏡明的大通河如一條哈達穿鎮而過。雖處西北,但當地林木蔥蘢,景色宜人,歷來有塞上“小江南”之譽,而魯土司便居于連城鎮。
魯土司始祖于明初歸附,封為土司,世襲相傳,以“土皇帝”居于西北,世忠于朝廷,守土保家,經歷十九世,二十二人,歷經561年(公元1370年――民國21年)。在這漫長得五百多年里,其家族的發展至衰亡足以列入歷史發展過程中研究。明王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滿人入關而滅亡,期間時長為275年;清王朝于公元1644年入關至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其時長為267年,明、清兩個朝代總的年限為542年。幾乎歷經明清兩王朝始終的魯土司足以把握中央政府的邊疆治理、民族政策、乃至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考證等各個方面。但是,或是由于史料缺乏、或是由于研究者關注不夠,關于魯土司的研究為數不多。鑒于此,文章將魯土司的研究成果分類加以詳細闡述。
一、魯土司家族的祖源探討
李良品的《中國土司研究百年學術史回顧》(《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中將土司研究分為啟蒙期(1908年到1949年),低迷期(1950年到1979年),快速發展期(1980年到1998年),鼎盛期(1999年到2010年)四個階段,其中在快速發展階段提到這一時期土司研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產生源頭和發展過程的探討,而就在這一時期關于魯土司的研究則聚焦于它的祖源探討。馬明達、王繼光的《箋注》(《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中從《魯氏家譜》卷三《始祖傳》及《魯氏世譜》得出明初率部落歸附者乃脫歡,而非阿失都或鞏卜失加。魯鑒始祖脫歡,據《家譜》、《世譜》云為元安定王。而這篇文章得出魯土司始祖脫歡非元宗室系成吉思汗四子闊列堅的支裔安定王脫歡,而是順帝至正元年任過平章政事的有名脫歡者,得出魯氏家族并非元宗室,只為蒙古族后裔。郭永利在《甘肅永登魯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家族的辯正》(《絲綢之路》2003年第1期)中從魯光祖的《魯氏家譜》及魯《魯氏家譜》的一份敕諭的年代得出魯氏家族率眾歸附者是鞏布失杰,并非始祖脫歡,指出攀附始祖脫歡具有有意附會之辭,而在否定了始祖脫歡之后,有以土達一詞說明魯氏家族的祖屬為蒙古族。而郭永利在《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家族的聯姻及其家族問題》(《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在聯姻問題中指出十五世土司在清代與阿拉善蒙古親王之間的聯姻, 近親結婚的結果使魯氏的子孫有的早夭,有的成為癡呆人,既在前文中指出魯土司家族非元宗室,又何來與蒙古親王的近親結婚,這兩篇文章在小論點似乎有出入。王繼光《安木多藏區土司家族譜探研―一以《李氏宗譜》、《魯氏世譜》、《祁氏家譜》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在對甘青土司家譜的遺存做了說明后對魯氏家族的祖源提出質疑,以始祖脫歡為元宗室且武功卓著,卻不見于史,進而提出質疑,認為魯氏家族始祖脫歡僅為蒙古族后裔,非元宗室。易雪梅的《魯土司家譜考》(《檔案 (史料研究)》2002年4期)中也認為魯土司家族為蒙古族后裔。南德慶的《永登連城魯土司始祖考證》(《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中從檢索出元史名脫歡的五人,在《魯氏家譜》與《明史》做出斷定:脫歡非為每土司始祖;在《明史?魯檻傳》與《魯氏家譜》的史料得出阿失都鞏卜失伽為土司始祖證據不足;并據妙因寺寺內存有一匾《救賜大通寺記》,推定魯賢為魯土司始祖,并據《明史魯檻傳》“魯檻,魯賢之子”,肯定魯賢確有其人,也是魯氏土司家族史有記載的最早的祖先。
二、魯土司家族的
魯土司的的屬寺為研究其的切入點,有紅城鎮的感恩寺、永登縣的海德寺、連城鎮的妙音寺及寺、顯教寺、雷壇、東大寺、西大寺,研究者也多以此為切入點。
趙朋柱的《魯上司信奉的宗教》(《蘭州學刊》1988年第4期)中簡單指出魯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羅文華、文明的《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屬寺考察報告》(《故宮博物館院刊》2010年第1期)中對妙音寺、顯教寺、雷壇三寺內做詳細說明,對妙音寺的8座大殿內的塑像、壁畫做考察,顯教寺的碑亭及四殿塑像碑刻詳細說明,雷壇的泥塑、壁畫做一詳細報告,指出此次考察對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夏春峰的《甘肅連城妙因寺及其相關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中對妙音寺的壁畫內容作了詳細的說明,得出當時魯土司信仰錯綜復雜,佛、道并存的信仰,體現家族對宗教的依賴性以及地方文化的包容性。魏文的碩士論文《甘肅紅城感恩寺及其壁畫研究》對魯土司的家族信仰以藏傳佛教為基礎,尤其對感恩斯內的藏文碑記作了釋讀,以感恩寺淵源以及感恩寺記事做了大量的史料概括,以歷史與藝術的雙重視野得出魯土司的藏傳佛教的豐富內容魯土司家族的信仰以藏傳佛教為主,輔以道教,雜糅藏傳佛教的各派中的薩迦、格魯。米德《蒙古族魯土司屬寺東大寺《西游記》壁畫內容與粉本考辨》(《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文中以東大寺的壁畫的具體內容《西游記》作一具體的研究認為魯土司家族信仰藏傳佛教寺院。楊鴻蛟《由蘭州永登縣博物館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紀河湟地區藏傳佛教的信仰變遷》 (《中國藏學》2010年第1期(總第89期))文中對99副唐卡以及壁畫推測,魯土司家族最初信奉薩迦派,并據妙音寺的多杰羌殿得出魯土司家族對噶舉派的推崇及重視,推測魯土司家族改宗格魯派始于17世紀。張寶璽《永登海德寺和紅城感恩寺調查研究》 (《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l期)成為甘、青、內蒙一帶頗負盛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境內尚有多處藏傳佛教寺院。趙秀文的碩士論文《永登連城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旅游開發》中對魯土司家族的信仰分為道教、藏傳佛教并對其信仰的原因作一簡單的介紹。
三、魯土司家族婚姻
郭永利在《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家族的聯姻及其漢化問題》(《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認為魯土司家族與青海李、祁土司兩大土司聯姻,以借助彼此的力量來擴大穩固地方的小統治,揭示了政治與婚姻的聯系。趙秀文的碩士論文《永登連城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旅游開發》對祁土司、李土司的聯姻也作了簡單的介紹,并且對喪葬及生活習俗作了簡單論述,源于旅游的緣故,文中論述過于簡略,論點簡單。陳亮《淺析明代甘青李魯土司家族的發展與歷史作用》(《雞西大學學報》第11卷第10期)中對李魯土司的發展及家族聯姻有以簡述,對李魯土司的發展及盛衰的原因及歷史作用作一簡要的介紹,旨在肯定土司家族在維持西北邊疆的穩定,為中國的統一、安定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其他相關研究
(一)西北土司發展與滅亡:王繼光的《試論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歷史背景》對甘青一帶存在土司但并不納入史料提出,明政府并不承認是土司區,其原因就在于這種土流參設制度與土司制下的行政建置不同,并且提出這種西北土司特點與這些地區的歷史變遷、民族分布和地理形勢密切相關。李世宇《從土司地區的經濟結構看土司制度的建立》(《貴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01期)以貴州地區的土司來研究提出封建領主制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制度,陳嘉宗《從土司后裔賣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廣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文章對沂州地區的土司的土地情況做了詳細的介紹,從霸地到賣地契,揭示土司家族的衰亡,魯土司也經歷了同樣在衰落時期賣地契、田地的以維持家業。林偉科《簡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點》(《黑龍江史志.史志鑒研究》2010年第15期)客籍多、根基淺,土流參治、土制于流,忠于朝廷、服從征調,軍功起家、承襲武職等西北土司的基本特點,李清凌《元明清時期甘青地區的土司制》(《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 第5 期)首先指出西北地區亦存在土司制,中央政府對甘青土司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土流參治,土控于流、守土與護家休戚相關、多封眾建,各族頭人機會均等的制度創新。賈霄鋒的碩士論文《元明清時期西北與西南土司制度比較研究》對西北與西南土司的差別以及原因作了研究、分析與歸納。高士 榮《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芻議》(《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對西北推行土司制的原因分五個原因加以說明。李向德《連城魯土司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中簡單介紹了魯土司家族,對魯土司作為封建統治的一部分,它存在亦有它的殘酷性作一簡要說明。近兩年博碩論文亦有涉及到魯土司的發展,青海師范大學黨晶碩士論文《明代莊浪衛與魯氏家族》文章以四章對莊浪衛的經濟文化作了詳細闡述,同時對莊浪衛下轄的魯土司作了以軍功為主的的論述,肯定魯土司以軍功起家,并以軍功得到中央王朝的賞識并加以壯大。蘭州大學賈霄鋒博士畢業論文《藏區土司制度研究》更是對甘青地區的土司制度作了全面詳細的論述,以政治、制度兩大篇以八章的篇幅詳細闡明了土司的繼承制度、發展及滅亡原因,對研究魯土司的發展宏觀的啟發與指導,郭勝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變考》(《新疆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對西北土司的發展及變化,張生寅的碩士論文《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下的明清河涅土司》文中對河湟土司分三個部分作了簡要介紹河湟土司的興起、發展、衰落并對國家對其管理做一梳理,以國家與社會互動背景下土司勢力由盛而衰發展過程,認為河湟地區土司一直以來是強國家弱社會的特點。
(二) 旅游興起與開發: 隨著旅游的發展有關魯土司旅游的文章也出現少,趙秀文的碩士論文《永登連城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旅游開發》與趙秀文、金鋒《永登連城魯土司文化旅游開發的戰略構想》(《生態經濟》2009年第02期)中對魯土司的旅游開發作了簡單的說明,葉明暉、孟祥武《永登魯土司衙門建筑形制述略》(《華中建筑》2009年第08期)中對魯土司衙門的建筑作了簡要的介紹。
(三)出版書籍:永登地方黨史辦出版《古鎮連城》和楊培鑫《連城勝跡》(甘肅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簡單通俗的語言作了對魯土司全面的介紹,趙朋翥《連城魯土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書中對魯土司家族的十九世土司,二十二人作了詳細的簡要的生平介紹,并且對魯土司屬寺也作了相關的介紹,算是一本總論性的簡要介紹的書籍。王繼光《安多藏區土司家譜輯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對《魯氏家譜》敕諭以及序言有關族譜作一詳細的歸納,并對遺誤不清之處進行了考證辨析,對研究魯氏家族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五、其他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首都師范大學佛教美術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導師謝繼勝為代表的團隊對永登縣境內的佛教寺院進行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考察,以妙音寺為重點考察對象,甘肅省蘭州市文物局與永登縣政府聯合主辦、首都師范大學、故宮博物院和甘肅省永登魯土司衙門協辦的甘肅永登魯土司屬漢藏佛教藝術研討會召開,提出魯土司衙門大量的壁畫遺存及碑刻等大大等大大拓展了藏傳佛教的研究領域。會后有賈維維、孫琳提交《甘肅永登魯土司屬寺藏傳佛教藝術考察及學術報告會議綜述》(《中國藏學》2009年第1期),對考察作了詳細的介紹。左五元《專家研討魯土司漢藏佛教藝術》(《中國文物報》2008年002版)對魯土司考察報告也作了報道。邵其珍的《考察隊發現并確認大量曼荼羅壇城和國內罕見的佛教壁畫》(《蘭州日報》2008年第001版)指出此次考察發現的曼荼羅、佛教壁畫、唐卡圖案、金銅佛像、佛經等大量的資料。蘭州日報推出《永登發現大量國內珍貴文物》(《永登發現大量國內珍貴文物》,《蘭州日報》2008年第001版)對考察報告作一簡單介紹。
六、后記
我們知道實踐活動是一門綜合課程、經驗課程,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目前鼓勵提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各學科中滲透實施”,使綜合實踐活動在各學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使各W科教師能齊頭并進、相互聯通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有機滲透的目的。如科學教師指導學生采集識別植物葉子,美術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葉子的天然形狀組合成巧奪天工的圖案,語文教師為它寫詩詞,音樂教師為這幅畫譜曲……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我根據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科內容激發學生觀察、動手、實踐……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較全面的培養。
一、結合教材,觀察實驗
課外的觀察、實驗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增強能力的重要途徑。按科學課的要求,有許多觀察、實驗活動需在課外進行,如向日葵的生長發育、根的吸水實驗等等。因此在課堂之外,經常指導學生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獨立進行觀察、實驗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途徑。
如遇到“花由幾部分組成”的問題,學生發表不同的觀察意見:“由兩部分組成”、“由三部分組成”、“由四部分組成”……此時,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出正確答案,由四部分組成的花是完全花,是典型花;由三部分或兩部分組成的花則是不完全花,帶有特殊性,最后統一學生認識。此時學生雖由觀察獲取到新知,但其任務并未完成,結論是否正確,只有在運用新知進行新的觀察實踐中才能得到驗證。因此,在課后可指導學生繼續觀察各種各樣的花是由幾部分組成。
再如,做種子發芽實驗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從選種、播種到澆水完全由學生獨立操作。當種子陸續發芽時,學生高興得奔走相告,都爭著讓老師看自己的豆苗。可見課外的觀察、實驗活動都是不可少的。
二、結合教材,采集制作
科學課涉及知識廣泛,內容豐富。在高年級教學中,經常會涉及到潛望鏡、風車、風向標、望遠鏡、儲蓄罐等小制作的自制。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生完成,能夠激發學生的自我創造欲望,充分發揮其潛能,他們也許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困難,解決過程中他們會去查閱書籍、詢問家長、求教老師,這就使他們具備刻苦鉆研的品質、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迎接更大挑戰的勇氣。
結合動物、植物、巖石等知識的學習,帶領學生到野外采集、制作標本。如學習了植物種子的構造和種子的傳播方式后,便指導學生根據植物的生長期采集種子,幾個月下來,共采集百余種種子,并經過篩選分類制成種子標本。可見野外采集活動,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采集、制作標本的方法,更加深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結合教材,考查參觀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結合學科特點、做到課內外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自然環境及有利條件,培養學生多種實踐能力。如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水域、土壤,參觀工廠、計算機機房等。如學習有關水域污染的內容后,可組織學生對村附近的河流進行考察。
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學會了水域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怎樣區分水質的好壞。還針對考察中發現的水域下游污染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寫考察報告。其中有一個學生在報告中建議:(1)村委會要合理使用河水,盡量不要有臟物出現;(2)要控制好河流附近造紙廠污水的排放。他的報告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增強了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加深了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
四、結合興趣,組織活動
結合科學教學,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立了各類興趣小組,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發揮他們的特長。如飼養小組的學生在用水槽飼養蝌蚪過程中發現,蝌蚪變成青蛙只有紐扣那樣大小,且身體是黑色的,當他們提出為什么時,我便讓他們去觀察池塘中青蛙的生活環境并和他們用水槽飼養進行比較。經過分析、比較,學生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室內光線不如池塘充足,水槽活動范圍小、又缺少綠色,所以青蛙長得又小又黑。于是他們把青蛙放回了池塘。
五、科學實踐,教學相長
融洽師生關系――在科學實踐活動中,改變了傳統課堂上師生角色的單一性,在共同探討問題、共同操作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學生與教師的相互合作精神,師生交流機會增多了,彼此間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從而保證了實踐活動繼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