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6: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學科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理學科論文

篇(1)

錢學森在20世紀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總結全人類研究的科學體系。概括起來分11個門類、5大巨系統、4項建設(圖1、圖2、圖3、表1),下面分別表述原著與解解的內容。

附圖

圖1錢學森論人類的知識體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錢學森將當今人類對科學知識的體系,分為數學科學、自然科學、地理科學、社會科學、建筑科學、軍事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行為科學、系統科學與美學11個體系。對上述人類知識體系解讀,可以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地理科學作為客體世界的主要研究對象;而人體科學、思維科學和行為科學作為人類主體的主要研究對象;建筑科學界于客體與主體科學之間;軍事科學實際上是指謀略科學(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學基礎上的智慧較量;美學是縱貫于各個學科的;數學科學與系統科學是橫貫于各個學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學分類網絡系統(圖2)。

附圖

圖2科學分類的網絡體系

Fig.2Thenetworksystemofscienceclassification

在五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圖3),地理系統與星系系統、社會系統、人體系統、人腦系統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腦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規律”。

錢學森提出的社會主義總體設計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外,特別提出地理建設,筆者將其修改為地理系統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鎮、資源、災害、產業。

表1社會主義建設的系統結構(略有修改)

TablelThesystemstructureofsocialismconstruction

附圖

2地理信息科學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迅猛發展,來自外層空間的遙感、遙測、定位、通訊信息海量地增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處理與解決這些海量數據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專家系統、管理信息系統、輔助決策系統應運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學首先獲得發展的機會。正是地理信息科學這門用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技術科學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地理科學的建立與發展。

附圖

圖3五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Fig.3Fiveopencomplexgiantsystem

地理信息科學的主要內容就是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包括航天信息網絡系統(外層空間衛星之間的信息網絡)、地面的網絡系統、天地之間的網絡系統三部分,是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連通的一體化網絡系統。1998年筆者發表了“航天信息與地理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及其應用”的論文[5],2002年又發表了“論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6]一文。兩篇論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學的創始與發展,當前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數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設,實際上都是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中的部分子網絡或子系統。地理信息科學中最重要的原創性的成果是遙感信息模型與地理信息編碼模型。

隨著遙感信息的大量獲取,數學家以模式識別為工具對遙感信息進行圖像處理與分類,使用的數學工具主要是數理統計的方法,把遙感信息看成是沒有成因關系的隨機變量;物理學家則把獲取遙感的物理過程視為遙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輻射傳輸方程為主的數學工具,事實上不承認地理現象的不確定性;大多數地理學家將遙感信息當成系列成圖的基礎信息,快速、準確地制作系列地圖。地圖是符號系統,其信息量遠不可與遙感信息量比較,地圖學家把遙感信息轉化成符號系統的系列圖譜。遙感信息模型則是將地理復雜現象中的非遙感信息轉變為歸一化的影像信息,與遙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統計與相似準則結合,也即演繹邏輯、歸納邏輯與類比邏輯結合;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包括隨機的不確定性、模糊的不確定性、灰色的不確定性、分形的不確定性)辯證統一;圖像與方程(一個像元或一個圖斑、一個方程)耦合;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互動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地理復雜信息模型[7-9]。這種信息模型只有在遙感技術的推動下才有可能產生。這種信息模型是遙感信息與地理信息連接的紐帶。地理信息系統本來就是為了制作地圖而創建的,因此地圖學家將從遙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圖存入地理信息系統,是順理成章的。但是這種地理信息系統無論空間分析功能多么強大,也不可能進行模型計算,外掛、內嵌種種方式都不可能解決直接進行模型計算問題。系列地圖存入計算機的圖形庫時,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帶來一系列與計算機技術發展格格不入的疑難,最為典型的是數據挖掘,數據挖掘說明存在數據庫中的信息有冗余。遙感信息模型的運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統可以直接進行模型計算,由此地理信息編碼模型應運而生[10,11]。傳統的地理信息系統以圖形的疊合(Overlay)為主;而能夠進行遙感信息模型運算的地理信息系統則以像元或圖斑中的多位編碼的抽取(Extract)為主。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徑。地理信息編碼模型還是地理定量信息與定性信息轉化的紐帶,也是地理信息系統中屬性庫與地理專家系統中知識庫聯系的橋梁。

總之,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這個巨系統的地理信息科學的內容遠遠超過了3S(RemoteSens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范圍,而是以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為核心的天—地—人—機系統。地理信息科學雖然是從屬于地理科學的技術科學,但是地理信息科學的誕生與發展是引領地理科學成長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時,將地理信息科學與地理科學相提并論,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學的重要性。

3地理系統工程

地理系統工程當前尚未被廣泛認識,已經認識到的也僅僅是系統工程在地理學中的應用。當地理信息科學中的模型在實踐中應用時,必然會涉及地理系統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遙感復雜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進行定量預報和回溯,因此為地理系統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礎。國民經濟的主戰場主要包括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災害、城鎮、基建、產業等8個方面,這8個方面是互動的。中國的人口問題、西部開發問題、21世紀水資源問題、能源問題、洪旱災害問題、環境問題、生態農業問題、城鎮體系問題、基建布局問題、產業結構動態調整問題以及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無不屬于地理系統工程。

地理現象是復雜現象,地理系統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當研究西部開發時,如果國家各個部門各行其是,石油開發只考慮石油開采與輸送管道;交通只考慮公路建設;鐵路只考慮鐵路建設;水利只考慮南水北調問題;城鎮建設只考慮城市規劃等,那么整體的西部地區有可能產生許多事倍功半的現象,例如修了公路沒有物資運輸;城市居民結構不盡合理;勞動力與產業結構不配套等。錢學森的社會主義總體設計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統工程與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系統地結合起來,地理系統工程僅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而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災害、城鎮、基建、產業是地理系統工程中的子系統。人口中的數量、素質、結構、分布是人口系統中的要素;資源中的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土資源、大氣資源等又是資源系統中的子系統;大氣環境、水環境、土環境、生物環境、地質環境是環境系統的子系統;交通、鐵路、航運、航空、供排水、供電、供氣、供暖、電訊、電視、計算機網絡是基礎建設系統的子系統等。系統嵌套系統,分層次子系統與交叉子系統,構成完整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

研究開放復雜巨系統的方法,首先是將系統分解為多層次的子系統,明確其中的交叉子系統;其次是從定性到定量地確定子系統中各個要素與指標體系;第三是根據指標(相似準則)建立模型進行預測預報;最后是檢驗該巨系統的效益與效率。當前大多數是分別研究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災害、城鎮、基建、產業等子系統,在一個地區全面研究區域地理系統工程的有效實例不多,區域經濟地理的研究還遠遠夠不上地理系統工程。筆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國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統一解決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國水系網絡化與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統工程,中國科技報曾進行報道,之后筆者在“21世紀黃河系統工程方略”一文中進行闡述,首先所能進行的研究是虛擬地理系統工程。全國水系網絡化與渤海淡化是21世紀的世紀工程,尚需有識之士共識,廣泛地深入研究,進一步的論證。如果沒有以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地理信息科學的支撐,研究復雜的地理系統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們已經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學的許多關鍵技術,地理系統工程的實踐指日可待。

4理論地理科學

地理信息科學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為地理系統工程提供研究方法與手段;另一方面又為理論地理科學提供技術基礎。從遙感信息模型發展到地理復雜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數學[8],為理論地理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理論地理科學中首要的是建立開放的復雜巨地理系統的理論;其次是地理類比的廣義相似理論[13];第三是一般地理復雜模型理論與地理數學;第四是地理數學在部門地理—部門子地理系統工程與區域地理—區域地理系統工程中的應用。理論地理科學如果不能指導部門子地理系統工程的研究和區域地理系統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論意義。

如果沒有以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地理信息科學的支撐,研究理論地理科學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們已經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學的許多關鍵技術,理論地理科學的建立指日可待。

5地理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信息社會中的作用

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地理環境決定論”、“人類中心主義”,然后達到了地理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階段。地球上人類消耗的資源、能源是極其不平衡的,按照發達國家的水平,一個地球是滿足不了全人類的需求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在信息社會中才能實現,人類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學技術開發資源,如太陽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綠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陽輻射,靠納米技術直接轉化太陽能為電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術節省資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就是信息社會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術獲取外層空間信息源,靠計算機技術建立信息網絡。由此可見,地理信息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信息社會中的作用[14]。隨著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地理系統工程與理論地理科學的發展,將為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做出重要的貢獻。

由上分析,可見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已經被廣泛共識,地理系統工程與理論地理科學的發展尚不夠充分,因此本刊更名為“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是適時的,是既有繼承性又有發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現實性的。在這里我們希望地理科學界的同仁,切不要輕視技術,高新技術恰恰是新理論、新應用的強大推動力。

【參考文獻】

[1]錢學森,等.論地理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錢學森.發展地理科學的建議[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錢學森.就“地理科學”答《地理知識》記者問[J].地理知識,1990,(1):90-93.

[4]馬藹乃.論地理科學的發展[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32(1):120-129.

[5]馬藹乃.航天信息與地理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及其應用[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4(4):533-541.

[6]馬藹乃,等.論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1-8.

[7]馬藹乃.遙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165.

[8]馬藹乃.遙感信息模型與地理數學[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4):521-529.

[9]馬藹乃.遙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學報,1996,51(3):266-271.

[10]馬藹乃.地理信息編碼模型[A].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論[C].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283-302.

[11]馬藹乃.地理知識的形式化[A].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論[C].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261-274.

篇(2)

 

“內初班”學生大多來自我區較為偏遠的地區,在語言、風俗傳統、宗教信仰等方面與漢族學生有著較大差異,如何結合”內初班”學生自身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取得進一步的提高與發展是很多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筆者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進行了思考和梳理,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手。

一、聯系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尋找切入點

“內初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在家庭教育和生活習慣、漢語交流和理解上都和漢族學生有很大的不同。開設地理課前,教師就要通過與學生談話、問卷調查、咨詢班主任等多種途徑深人了解學生的情況,為地理課教學做準備。在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結合教材提出很多問題,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便于把”內初班”學生生活中熟知的卻不留意的一些現象引人到地理問題中,使學生不僅認識了什么是“地理”,而且能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己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育。因此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和生活地理,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例如:在講“地球和地圖”時,利用學生切西瓜的經驗在學生中展開次經緯線和經緯度的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歸納為兩種切法:一種是先把瓜從中間切為兩半;另一種是先用刀把瓜從瓜頭向瓜尾切成兩半。教師分析這兩種切法:從中間切無數刀可以切出無數個圓,每個圓代表地球上的一條條緯線圈,中間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而就有無數條緯線。給每個緯線圈上標上度數,就可以用不同的緯度表示不同的緯線。緯度實質是線面關系,即從每條緯線圈上任意點向中間切面(赤道面)圓心連線,所連線與中間切面(赤道面)的夾角就是該緯線圈的緯度教育學論文,緯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種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頭和瓜尾也可以切出無數刀。每刀切出的曲線就代表每條經線,給經線標上度數就是經度。經度實質是面面關系,即兩個切面的夾角,最大只能是180度。這樣利用學生生活實際為課堂注入了新鮮的生活內容,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到了有用的地理。

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后的老師,這一點對于”摘要性。

三、讓學生在動手做中獲得成長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驗”,親自動手體驗不僅能培養”內初班”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鞏固,成倍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教師在教學中集思廣益,合理的運用教育教學的規律,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善于引導,就一定能夠在地理教學和學習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如:講中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時,我買了五組中國政區拼圖,讓學生動手,學生興趣一下就來了。再如:地圖知識一直是較為突出的重難點,但又是學好地理的重要基礎知識。如何打好這一攻堅戰?可以從其實用性出發,在學習一開始,就布置一道作業,學完這一章后,要結合課本上“動物園游圖”和“某村平面圖”,繪制一幅校園平面圖。這樣,學生有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就會引發興趣,激發對新知識的探求熱情,學習態度認真而主動,反而會隨時將自己在作業中遇到疑難向老師提出,尋求支持,最終全而掌握地圖知識,出色完成這一項作業。另外,還可組織學生進行地理模型的制作(如:簡易經緯網、等高線地形圖模型、地形模型等)。組織學生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明信片、郵票等,組織學生結合教學進行野外考察,組織學生進行氣象觀測……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外活動,學生不僅體驗到知識的力量,學習興趣大增,更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四、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

地理對于每個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而又陌生的學科。因此,我們在思想上不能有絲毫的麻痹。還有就是”內初班”的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短,在學習中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別,所以在講授每節新內容課之前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預習時,除了要把新課內容仔細通讀外,還應在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這樣帶著疑問,做到有目的去聽課教育學論文,聽課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課堂上,要求學生在認真聽講的同時,還要做到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并勇于將自己的理解和觀點表達出來,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聽課效率。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自身獲得鍛煉,并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將每節課的知識理解和消化。在學習過程中,要仔細傾聽、認真細致地觀察、如實準確地記錄、積極主動地思考,要善于合作、主動交流,敢于質疑、勇于探索。

由于初中地理知識點雜亂而零碎,教師在講課時,都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的。因此應要求學生在認真聽講的同時要做好課堂筆記,這樣不僅有利于課后進行復習,掌握知識重點,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學生上課時“走神”。教導學生在記課堂筆記時,必須講究方法,要在聽清楚老師所講內容的基礎上,記重點、難點、疑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與課本內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課本上標出,課后整理筆記時可補全。要經常不間斷的進行復習,循序漸進,每天認真閱讀課堂筆記,同時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達到對課本內容融會貫通。每章節講完后還要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這樣就可在整理總結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連點成線,織線成網,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便于掌握。

參考文獻:

[1]周濤.如何提高內初班民考民學生的語文水平[J].和田師范專科學報,2008(8).

[2]郭衛東、韓炯.新疆區內初中班民考民學生與民考漢學生學習適應性對比分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0.(3)

[3]李靜.《民族心理學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篇(3)

新課改指出,要將“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地理課程在知識傳授方面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如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等;獲得研究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學會運用地球儀和查閱地圖技能,進行簡單的地理觀測等;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包括說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了解人口、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和基本規律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以往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同時,還需要將學生放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可以在不同教學模塊,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營造舒適合理的地理課堂環境

教師、學生、學習內容和課堂環境是構成課堂管理系統的三個部分。如何將三者的關系處理好,使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的管理體系,是課堂管理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其中,課堂環境可以影響學生的心理感受,從而使學生形成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良好的課堂環境是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課堂環境分為心理環境和物理環境。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學活動中,被班級成員所感知和體驗到的環境。比如班級風氣、師生關系、上課氣氛等都包含其中。后者是指課堂內的外在物質基礎。如教室的空間利用、硬件設施、座位安排、課堂紀律等。若想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教師還需從改善這兩方面的地理課堂環境入手。

3、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課堂管理的最終目的還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物理課堂管理和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培養其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而只有建立一套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管理體系,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形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地理學科的授課,能夠使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尊重不同地域傳統文化的意識,樹立愛護環境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養,為其未來發展打下基礎,從而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學地理課堂管理的影響因素

1、教師的課堂管理風格

教師作為課堂管理的整體協調者,在管理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良好的課堂管理風格是形成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不同的管理方式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和學習狀態產生不同影響。通常情況下,教師的管理風格從行為上可以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自流型;從態度上可以分為積極的管理行為和消極的管理行為;從針對學生行為的處理方式上,可以分為預防和干預。通過不同的組合,教師的課堂管理風格會呈現出多樣性特征。教師的不同課堂管理風格會在管理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情況產生變化。因此,任何一種管理風格都是優點與缺陷共存。教師應當依據自身能力,以及自身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形成適合班內學生發展的課堂管理風格。

2、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在新課改的要求中,地理課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基本的地理知識,還必須讓他們學習到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地理不應當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因而,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需要依據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經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學習興趣。同時需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含量,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法,傳授學生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地理學習能力。最終,使學生領會地理這門學科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為下一階段的地理學習打下基礎,達到教學目的。

3、課堂環境的穩定性

課堂環境是作用于教學活動的外部條件。中學地理作為一門不受重視的學科,其課堂環境往往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行為規范有著很大影響。積極的課堂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班級的學習氛圍,為教學互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能夠影響具有負面情緒的學生,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而消極的課堂環境則會與之相反,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取向和行動導向都會受到環境的負面影響。因而,良好的課堂環境是地理課堂管理是否有效的體現之一。同時,由于人和環境能夠相互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地理課堂管理時需要有效調節學生與環境的關系,使兩者彼此促進,形成良性發展。

三、中學地理課堂管理的優化策略

1、建立師生和諧溝通渠道

新課改強調老師的激勵與引導,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體現出師生共同發展的價值取向。因此,在地理課程的課堂管理過程中,教師應當具備使自己與學生和諧溝通的技巧和能力。在以往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與學生通常是“管”與“被管”狀態,教師并未將師生平等的理念融會貫通。如今,教師則應當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朋友式的方法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賴。同時,遵循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人特點,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依據不同班級情況,建立合理的師生溝通機制,對學生的合理要求給予及時反饋,將民主與平等的管理理念帶入課堂,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才能建立真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地理課堂管理狀態。

2、制定合理的課堂行為規范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課堂紀律和規范的學生行為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障。在以往的課堂管理過程中,教師常會對學生進行過度規范性的管理。如在制定班級規范中,以“不能做某事”將學生行為機械化的限定在制度框架內。這類規范的制定嚴重制約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然而,現實中由于大多數學生并不重視地理學科,在制定課堂紀律時,必須確保紀律標準的可實施性。同時,讓學生明確紀律的適用條件及違反后果,形成一定約束力。因而,教師在制定地理課堂行為規范時,應當將學生的行為標準控制在適度范圍內,在強制與民主間找到平衡點。而在課堂紀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對學生采取正向的強化方式和積極的懲罰方式,不能過度使用懲罰。以此,通過將管理重點放在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上,與學生共同建設良好的地理課堂氛圍。

篇(4)

二、注重地圖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圖,這些地圖中包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地圖在地理課堂上的作用,讓學生提高讀圖的能力,通過認真閱讀地圖,從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擺脫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通過地圖的直觀作用來讓他們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把地理理論知識和地圖緊密結合起來,在閱讀地圖時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通過認真分析地圖,能讓學生建立對地域的初步認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地圖這一直觀教具,并教給學生閱讀地圖的科學方法,使他們提高地理綜合能力。四、創設生動的教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運用豐富生動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通過自主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介紹地理知識。生動、形象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對地理知識產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生動的教學語言來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快速地進入到對地理知識的探究中。

(2)運用豐富的教學輔助工具,提高教學的直觀性。構建開放性的地理課程,是新課標的明確要求。地理教學多是圖表教學,要實現圖表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充分運用圖片、地球儀、多媒體等資源,創建一個開放性的課堂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提升,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3)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課堂學習動起來。采用游戲教學、模仿教學等方式,將學生從靜態轉移到動態,如讓學生繪制中國省份圖,制作圖表等。當然,新課標下的教學方式眾多,如問題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小組教學法等,無論何種教學方式,都在于實現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性,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進而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素質。

篇(5)

二、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的基礎之上。以往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教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教師問什么學生答什么,學生所接受到的永遠是現成的沒有懸念的知識。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與積極思考,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為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展開積極的探究,在探究中考察地理事物與現象,把握本質,發現規律,揭示聯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達到對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規律性認知,才能有效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教師要改變知識的單向傳遞,以問題來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讓學生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到探究中來,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互動探究,在探究中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積極性,使其真正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在探究中達到對地理事物與現象的本質認知,認清其內在關聯性,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教師要在無疑處質疑、在重難點處質疑,引導學生獲取更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從中進行概括與總結,在探究中解決問題。同時,在學生展開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學生提問的過程正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可以將學生的思考與思維全過程暴露出來,教師鼓勵學生提問更利于將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處,更加利于學生問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加強課堂理論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理論知識源于對實際生活以及實際現象的理解及概括,發展后的理論知識又要還原于生活,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并且從實踐中來不斷提升理論知識的科學性以及適應性。為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無論什么樣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單純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么即使學生背誦得再怎么流利和牢固,也不會在實際中靈活運用,更不會結合地理知識來分析和理解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無法利用這些知識來提升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靈活、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識,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中國自然環境》這一章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自己對我們國家環境現狀的一些看法,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來說一說應該如何向好的方面進一步發展,如何有效改善不好的地方。這樣,學生便會積極收集環境語言,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優勢和缺點。然后,教師再從我國的地形、氣候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分析。這種方式不但運用實際來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積極進行思考,不斷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量實踐證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而且還能夠高效率地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篇(6)

“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首先,它讓學生能夠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根據課案中的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內容,促使學生充分的閱讀和了解教材。并根據課案中教師的設計思路把握學習的框架便于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其次,課案中老師會根據歷年高考以及地理學科的重難點提綱挈領地設計探究問題,學生在課堂中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合作,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要求老師編制好課案,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梳理,結合時事熱點,借鑒成功的課堂和課案教學案例,不斷地沖破束縛,進行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做到課案的有用有效。

2.“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缺點

(1)“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課型都適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課案導學和多媒體教學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要求老師們所做的課件及多媒體演示資料最好與課案的內容相映生輝,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

(2)大部分學生適應了傳統課堂模式,沒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沒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的習慣,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許多老師也面臨著學生弄丟課案的尷尬和無奈,以及學生不按時或按照要求完成課案的情況。這就要求老師對課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學生的注意,逐步引導學生,慢慢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課案導學問題探究”的使用過程

1.課案編寫的過程

編寫課案由地理備課組組長負責組織。開學初,備課組長按照教學進度編寫主備教師備課表,將備課任務分配給組內成員。備課組成員按照組長分配的任務,結合地理學科、章節內容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設計,精心編寫,在上課一周前寫出初稿,交給組長以備學科組集體討論。每周二的集體備課時間,組長組織本組成員對主備教師編寫的下一周的每節課案進行研究、討論、試作、修改,討論沒有異議后,最后組長把關定稿。自實施課改以來,“課案”的編寫都要求要體現“提前備課、輪流主備、集體研討、優化學案、師生共用”的精神。課案的預習案部分在上課前一兩天發給學生,讓學生按照預習案按做好預習。教師在上課前應重新復案,進行再備課,使課案體現個人風格,具有個性。課后教師應根據課堂發現的新問題、新思路,在課案上填寫教學反思,以便積累經驗,改進教學,不斷完善課案設計。

2.“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1)課前發放課案,自主預習。課案在授課前一兩天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并在課案的指導下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自主預習。在預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要做好記錄,以便在課堂上與同學及老師交流、探討。

(2)課堂上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上課開始后,針對預習案中的共性問題由事先培訓好的“小先生”先點評,預習案的內容解決完后,當堂發放探究案,針對探究案展開交流、討論,采取個別提問或小組競爭的方式對學生在討論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質疑、探究。

(3)課堂上點撥精講,解難釋疑。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在展示、質疑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暴露的問題進行分析、評價,指出錯誤,然后分析錯誤的原因。教師針對這些錯誤問題以及學生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進行啟發、引導,同時根據課案確定的重點、難點問題,適當加深、拓寬對重點的講解。

(4)課堂小結。讓學生自主歸納總結,理清知識結構,總結解題步驟,掌握規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學科精神、學習態度的培養和總結反思習慣的養成。教師及時對小組探究情況及學生的預習、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5)課堂訓練。最后發放訓練案,在課堂上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達標測試題。下課后學生將試卷上交老師,教師批完試卷后要盡快發還給學生,以便及時講評、輔導、矯正、補救,力爭做到教師“節節批”,學生“堂堂清”。

篇(7)

一、融合在綜合課中的地理知識

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課程的綜合化是當今世界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動態。課程綜合化主要是解決中學特別 是初中階段課程劃分過細、過多,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缺乏綜合掌握和利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的問題 。現有的綜合方式多種多樣,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學分類,把中學的課程分為綜合理科(也有稱自然科學或科學 的)和社會科。綜合理科包括分科時開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的地學部分;社會科則包括歷史、政治 、社會常識、地理等內容(或只包括歷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課和歷史課合并為社會課,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學課合并為科學課來作為學校課程選擇之一的設想。此外,北京市和廣東省的綜合課方案還納入到高中課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國綜合課還處在實驗階段,內容的綜合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其中的地理知識往往帶有明顯的分科 課程痕跡,即地理類知識集中安排,其結構與分科地理課程基本相同。這在社會科的綜合中更為明顯。

上海市的綜合課與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識與其它知識的融合性更強,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冊書 或一個年級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階段,特別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識的學習,這是符合學生年齡和能力特征的 。

綜合課程的發展給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一方面,中學課程淡化學科概念,會使地理知識與其它 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更有效地融合起來,其結果是中學的課程將更貼近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將更多地針對地理內容學習本身以及地理與其他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而不再是試圖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課程綜合化的結果是實現了文、理科各自內部的綜合而強化了文、理之間的分化。現 行中學課程中的學科分化現象很嚴重,但地理課程的實質卻是綜合的。其一、地理課程涉及各門學科的基礎知 識,并為這些基礎知識提供了一個綜合利用場所。其二,地理課程綜合了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比較 理想的狀態是在初中文、理科內部分別綜合的背景下,單獨保留地理課,使學生有一個綜合利用所學文理科知 識和進一步學習綜合性較強的知識的領域。然而,地理課如果想承擔起這樣一個獨特的角色,必須進行課程結 構的改革,打破傳統的地理學科體系,建立一種以地理思想為中心的,能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課程結構。

二、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

地理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區別。從廣義的環境教育概念看,有關人類生存環境特別是自然 環境的知識,大部分都已含在現有的地理課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實際就是環境教育。從狹義的環境教育概 念看,環境教育主要是環境問題或環境保護教育,而傳統的地理課內容以環境為組成、要素本身的特點及其演 變為主,如構成環境的各種自然要素及其變化。此外,地理課程中的行政區劃知識等許多內容也不屬于狹義的 環境教育內容。但是,中學環境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地理課程,這一點為大多數地理教師所認可。中學地理 課近幾年的變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雖然地理課程的歷次改革主要從內容的更新或重新組 合和數量的增減方面進行,在課程結構上一直沒有根本的變化,但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已經在內容的更新方 面體現出來,即增加和強化了資源及環境問題的教學。1997年新高中地理課程實驗大綱,也是以加強環境學知 識組織地理課程內容為特點的。

根據國家高中地理試驗大綱編寫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教材的框 架”的(韋志榕,1997)。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側重闡述人與環境的關系的基礎上,新教材加強了環境與發展 的內容。編者試圖突破地理圈層的框架,從環境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的思路,把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遠及近 分成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和陸地環境,“在這個框架下,教材講各個環境的特點,以及人類與各個環境 的關系。對于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則融入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新認識。”(同上)。編者認為這樣的“教 材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方向性”,而從實際上看,說這樣的大綱“更具有鮮明的環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許更恰 當。

中學地理教育的環境化趨向并不只是從國家制定的教學大綱反映出來,不少大、中學地理教師也提出了同 樣的觀點,認為“面對21世紀的地理,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地理教學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續發展 應該成為21世紀地理教育的內容框架。”(賈國江,1997)。

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向使我們意識到以下一些問題:

1.課程發展的環境化,使地理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間潛在的或隱性的聯系越來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課與環 境教育本來就有內在聯系,在某些方面難以劃分界限。有人從中學課程范式的角度論述中學地理課程與環境教 育的關系:“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有一些不同的傳統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與環境的傳統,這個 傳統強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主要是通過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國家包括中國的中學地理 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都反映這種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范型。”(李子建,1996)。從國家高中實驗大綱和現行 大綱的對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綱的突出特點是將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學科 內容結構以環境教育為核心的重新組合和轉化。

2.作為上一個問題的必然結果,中學地理課傳統的地理科學體系將被打破。當前意義上的環境教育是以環 境問題為中心的,而目前中學地理課程則是以地理學科體系為中心的。將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地理教育的內容融 合起來,會生成新的課程結構。即把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地理背景與當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環境問題融合在一起, 類似一種區域研究的結構。

3.地理課程環境化的過程中,地理內容選擇中的重要原則之一“地理性”將會有所改變。過去人們強調地 理性,是因為地理教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很容易將屬于其它學科的內容吸收進來。“地理性”的提出,對 于保證地理課程內容的學科特性和精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個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當地理課程趨向于環境教育或可持續發展教育時,再來過分強調“地理性”,將無法真正達到預想的教育目標 ,例如:當我們進行能源問題學習時,只是簡單介紹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種類、能源的特點、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數量(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內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產的知識,如核電站的內部結構怎樣,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會性和心理性問題、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能源問題并對它產 生興趣。所以,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需要更多的“開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總之,地理教育的環境趨向是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在學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將使學生對區域地理、部門 地理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更有學習興趣。

三、“地球”課程的設立與地理課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準備在高中階段開設“地球”課程,同時仍保留地理課,后者將以人 文地理為主。我國在中學還沒有開設過“地球”課。當今人類社會出現的大量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口問題 、資源問題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僅僅讓學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過程、化 學過程是不夠的,他們還應該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識,地理課程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美國正在進行 以地球科學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實驗。

“地球”課程的設立在我國雖然剛剛處于設想階段,但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探討一種新的地理課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開設“地理”課,實際上是將現行高中地理課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來(雖然“地球”課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課將以人文經濟內容為主。

其次,現在的初中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為主,自然地理內容很少,可以將區域內容大幅度減少。增加學習 自然地理的時間。加強自然地理內容學習至少有下幾點好處: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對理解環境 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為高中學習“地球”課做些準備;三是給那些不準備上高中的學生一些基本的認識自 然環境的知識和科學方法。

篇(8)

1)缺少有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青年教師占多數,基本上都是從學校畢業就直接來校任教,缺少教學、科研的經驗與積累,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下負擔較重。因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沒有知名度較高的學術帶頭人,在教學上未能形成鮮明的專業特色,與專業的辦學歷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沒有確定某一明確的方向,各位教師各自為政,單打獨斗,不能形成具有戰斗力的教學科研團隊,無法實現1+1>2的整體涌現性。

2)生源質量不高,師生雙向不滿。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與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等專業相比,錄取分數線較低,由于社會大眾對該專業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其他專業錄滿后調劑過來的低分生,生源的質量較差。因此,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對專業不認同,缺少學習動力,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師的上課熱情。學生抱怨教師工作不敬業,教學不投入、能力差,教學手段單一,講課不生動。教師抱怨學生學習不認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不端正。

3)課程設置不科學。地理信息科學是依托測繪工程而創辦的專業,地理信息科學和測繪的專業課程各占50%,雖然拓展了學生的就業面,由于課程之間銜接不緊密,學生所學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課程不完整,尤其是開發類課程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生與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相比,在測繪能力方面處于劣勢,與中南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地信專業學生相比,開發能力較弱,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畢業后絕大部分學生只能勝任數據處理工作,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從事GIS開發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2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風建設的機會

1)社會對高素質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技術人才需求迫切。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總產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億元。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即懂技術又懂應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領導重視。近兩年,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得到了學校、學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學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規劃信息技術高校重點實驗室,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師都是實驗室成員,將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發展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風建設提供了平臺。

1.3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風建設的威脅

1)社會環境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讀書無用”、“一切向錢看”等思想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學生在學校虛度時光,沉溺于網絡游戲中的虛幻世界,沒有學習目標。

2)校園氛圍影響。湖南城市學院是一所處于轉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學校在教學與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生的發展。校園的學習氛圍不強,“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校園中廣泛存在,這些不良風氣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學習情緒,改變了一些學生的價值觀,阻礙了優良學風的形成。

2學風建設改革措施

學生是學風建設的主體,教師在學風建設中起主導作用,而專業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單位,專業學風對學校、學院和班級學風,以及學生個人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風建設改革。

2.1以思想教育為切入點,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學風建設的關鍵是解決學生學習的思想問題,通過主題班會、一對一交談等思想教育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2做好入學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新生對專業不了解,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將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作為第一志愿填報,因此,在入學教育時將專業介紹和學風建設的教育作為重點,使學生從了解專業到熱愛專業,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班主任、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具體的方式,盡快確定學習目標,以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

2.3以科學的管理制度,促進專業學風建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獎懲制度、考試管理制度、計劃管理制度、教學過程管理制度、質量管理制度等,保證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學工作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通過這些制度規范師生的行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和良好學風。

2.4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地理信息科學是一門交叉學科,知識更新快,應按其知識體系設置專業課程,厘清各門課程的關系,保證本專業的學生能夠掌握數據采集、數據處理、系統開發與應用等不同環節的知識。把握社會對技術更新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將市場急需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傳授給學生。通過大學生導師制,以大學生創新性項目和開放性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主動性。

2.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教風促學風通過引進有影響力的學者作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在科研和教學方面確定方向,指導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戰斗力和協同競爭的良好氛圍。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教學中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

2.6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圍繞學科專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GIS文化節、GIS技能大賽、學術講座等,讓學生盡快融入到大學生活中來,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篇(9)

2.深刻把握案例內涵,開拓案例的應用思路高中地理課程屬于自然學科與社會科學相互交融的一門重要學科。地理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直觀性,可以使用的地理案例數量其實是比較多,例如可以使用文字案例、圖像案例、圖形(地圖)案例、數據調查案例、景觀案例等。在這些多種多樣的地理案例中,一些教師感覺力不從心,難以充分讓案例的教學價值完全發揮出來。筆者在這方面的體會是,應該正確理解相關案例之內涵與特征,巧妙結合教學主題,多渠道拓寬案例應用技巧,如可以運用閱讀、口頭描述的方法、小組調查、實景模擬、現代多媒體展示等方法順利實現案例課堂教學的目標。此外,教師也要學會加工案例,盡量讓案例符合高中地理教學實際。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傳授長江沿江地帶這個知識點時,可將沿江地帶之概括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展示,然后通過分段與分層分析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這樣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就很容易掌握了。

3.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高中地理案例教學不是說讓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單打獨斗”,學生扮演觀眾的角色。其實,案例是一個課堂知識傳授的平臺,教師應該豐富課堂的組織形式,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激發出學生的主體性及積極性。為此,地理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的時候,既要擺在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位置,也要明確學生扮演的角色。筆者在這方面的體會是,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處于一個啟發、引導、組織與調控的位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討論、案例分析中;讓學生扮演分析案例、研討案例之角色。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相關案例以后,則應進一步啟發學生學會思考及探索:案例所涉及到哪幾塊的地理知識?在案例中存在哪幾個問題值得深入思考與探究?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案例教學效果得到實現。

4.加強案例教學指導,科學評價教學效果一些高中地理教師覺得在案例教學中,只要有了案例就可以將教學知識點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出來,不需要指導了,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其實,這是對案例教學方法的一種錯誤的理解。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該注重教學指導,只要加強指導,才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案例,打造高效的案例課堂教學效果。案例教學的評價效果也應該多元化,不能只是簡單地位于終結性的地理課程考核上面。其實,每一次案例教學教師都要給出客觀、公平的學習評價。當然,評價不能采用統一的標準,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學生學習認知差異等方面來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做到形成性評價跟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跟學生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跟小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跟定量評價相結合。

篇(10)

二、結合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角色扮演活動是同學們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基于此種情況,我們高中地理教師也可以適時的結合角色扮演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結合角色扮演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活躍我們的課堂教學氣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同學們的地理學習興趣。例如執教《常見的天氣系統》一課的時候,教授完基本的教學內容之后,我要求同學們回去之后,根據第二天的天氣情況,做一份本地區的天氣預報,然后再在課堂上進行現場預報。這樣的活動立刻激發了同學們的積極參與熱情。他們回去之后經過精心的準備,在第二天的角色扮演活動當中也表現的非常出色。在角色扮演活動當中,有的同學一身正裝,扮演的像模像樣;有的同學還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根據當天的天氣情況進行現場播報。他們精彩的角色扮演也贏得了場下同學的陣陣喝彩。為了激發同學們參與角色扮演的積極性,我還專門組織幾名同學擔當評委的角色,對于角色扮演的同學進行現場打分,得分最高的同學還獲得了獎狀———最佳表演獎。結合角色扮演創設情境在我的課堂中屢試不爽,均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成效。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之前,必須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刻的把握,唯有如此,他們方能在角色扮演活動當中表演的更加惟妙惟肖,更加的得心應手。在這樣的教學情境當中,同學們不僅體驗到了角色扮演的樂趣,同時也掌握了很多相關的地理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上一篇: 宿舍管理工作總結 下一篇: 同學會活動方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综合亚洲国产 | 亚洲A∨电影免费在线 | 青青国国产视在线播放观看91 | 中文字幕久久天堂一区二区 |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