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6: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新科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誘導創新理論認為歷史上有多種農業增長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稟賦的國家應該有不同的農業增長道路。那些勞動力豐富而土地資源貧乏的國家應該走生物和化學技術進步的道路;那些勞動力稀缺而土地面積相對豐富的國家應該走機械技術進步的道路。這一理論的重要意義就在于認識到了把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直接移植到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導致高度無效率的增長。
相反,強調市場需求的誘導創新理論,則認為市場需求決定創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產業產品的發明數量與產出銷售額密切相關,由此引申出三個命題:技術發明是一種經濟活動,與其他經濟行為一樣,追求預期收益;預期收益取決于該項發明產品的預期銷售額;而采用發明后的預期銷售額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該產品目前的市場銷售額,認為農業技術推廣和使用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是市場盈利性,技術創新的收益是與農業研究的外部效應——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的增加有關,而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率又受到經濟利益的支配。
近年來一些學者運用上述兩種理論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認為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目前仍然是誘導性的。從要素稀缺性來看,雖然中國農村和勞動力市場很不完備,要素價格無法正確體現要素相對缺乏程度,但是作為生產者的農民仍然為追求產出最大化而尋求相應的技術發明。從市場需求來看,盡管中國的主要農產品特別是主要糧食作物還受到遺留下來的統購統銷價格體制和行政命令對生產過程的干預,農產品價格和需求數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確體現市場需求的強度,但由于農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體,農產品生產規模仍然能較好地反映市場需求規模,因而農業科研單位依然可根據實際需求規模選擇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技術創新——科技成果創新。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對中國農業進出口貿易產生巨大影響,我國農業經濟迎來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二個蓬勃發展的階段。其利弊如何最終取決于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近10年來,中國糧食生產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使糧食價格也隨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是解決我國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瓶頸的問題所在。
一、淺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障礙
在我國,由于農業生產者數量龐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廣播電視、報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仍然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面對面的溝通。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傳播特點,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遞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加之由于近年來面對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原本效果不錯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涌現的新形勢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日趨嚴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傳播渠道建設障礙,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網上資源匱乏,因此網絡用戶稀少,加之用戶入網費用的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絡信息的開發。同時,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遞速度緩慢,信息時效性不強,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網絡作用的發揮。加上普遍無償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現象,使得成果擁有人(包括成果轉化開發單位和各級推廣組織)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嚴重者甚至無法收回成本。從而形成一個怪圈:免費或過低的收費,將使科技成果與信息的供給者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收費又往
往造成潛在用戶的流失使得新科技無法得到推廣。加強農業推廣工作是科技轉化的前提。
二、創新科技轉化的對策
對于怎樣提高創新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當前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轉化的重要手段。進行制度創新,改革農技推廣項目的撥款制度,建立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平的農技推廣項目招投標競爭制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條件,解決其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以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才能使農技推廣工作得以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快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設,以彌補了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的不足,填補農業科技推廣的一段真空地帶。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科技推廣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時還要為涉農企業等中介組織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融技術、產品、服務于一體的中介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率。結合國情,注重信息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采用多種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并要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通過政府和民間、國內和國外等多種投資渠道,加大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融資力度,促進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在線推廣。在信息傳播中建立并實施信息的準確、規范,實現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避免無效和錯誤信息的出現。導致農業生產者對信息產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應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轉化的因素
農業經濟多樣化發展(傳統的糧食開發機制轉向大食物開發機制,傳統的種植業二元結構機制轉向三元結構機制,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轉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傳統地耕地資源開發機制轉向多次增值的現代化農產品制造業機制。)必將為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新的契機,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強大的需求之風。
而在近期舉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戰略專家座談會”也作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以依托科技中介這一“紅娘”,為科研成果與“三農”牽線搭橋的決定。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培育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造就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紅娘”隊伍,初步形成開放功能完備和高效運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滿足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需求。解決中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整體市場尚不成熟,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閉使技術信息流動不暢、科技成果缺乏實用性、小農生產形式與科技成果推廣相矛盾、中介機構的能力和認識不適應市場需求、資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規范建立也將為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推動作用。
四、總結
加深科技成果對農業經濟發展推動作用的認識,多方面促進農業的現代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是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關鍵。運用市場經濟體制的規律,增加信息流通的價值,是科技轉化的必要條件。科技成果轉化將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點,遵循信息傳播規律,改善信息傳播條件,以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來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將是提高農民收入,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重點。
二、業務功能流程與分析
系統業務功能分析項目數據集中、業務規范統一,為財政支農項目申報項目信息資源整合和全面監管提供依據。集成項目申報業務、項目立項業務、人員專家資料庫、經費管理業務、項目實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項目評審驗收等一系列項目管理職能,實現項目資源上的人、財、物的全面管理和項目滾動管理的全程跟蹤。提供動態的項目執行控制和資料管理,可及時監管項目實施進度和成果。支持多年數據集中管理、動態分析、對比分析和挖掘分析。與市財政預算系統能夠進行預算科目對接,實現協調辦公。預留與涉農補貼資金監管系統等相關系統對接的接口。
三、主要功能
1.項目申報管理上海市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進行農業科技項目的申報,預算申報數據經本系統校驗通過后,可形成上報文件,上報市級農委。上海市級農委通過本系統對區縣農委的項目申報材料進行初審后,聘請專家進行項目評審與立項,評審結果通知申報單位。對通過項目評審的支農項目進行支出預算和審核。需要進行數據調整的單位可自行進行調整,再次上報。
2.項目執行管理上海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進行項目執行(包括各類監督檢查、資金管理、整改處理等),各類數據經本系統校驗通過后,形成上報文件,上報市級農委。上海市級農委、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對區縣農委上報的各類材料進行審核與評估,必要時聘請專家參與項目評審,評審結果通知申報單位。
3項目驗收管理上海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進行項目驗收申請,提交驗收材料,各類數據經本系統校驗通過后,形成上報文件,上報市級農委。上海市級農委、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對區縣農委上報的各類驗收材料進行審核與評估,聘請專家參與項目評審,評審結果通知申報單位。
4項目資金管理上海市級和區縣級農委通過本系統,實現農業科技項目支出預算錄入、預算審批、預算審核等項目資金管理功能,同時通過與市財政局部門預算軟件的數據交換實現數據共享,向是財政局提交預算與接受市財政局的預算批復信息。
四、結語
信息系統建設和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對業務流程進行信息化改造的過程中,也會改變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統以農業科技項目集中監管為目的,以農業科技項目過程管理為核心,以農業科技項目資源管理為重點,全面實現了農業科技項目信息整合,從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農業科技項目活動,滿足農業科技項目管理與決策的需要,達到對農業科技項目全面管理的目的,為上級農委農業科技項目管理者對農業科技項目成果的正確評估提供依據。
1.2科技基礎條件薄弱,投資渠道單一由于農業科技基礎條件薄弱,大部分科研院所僅具有應用常規技術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術和設備的能力,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真正驅動農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就顯得不足。很難適應當前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
1.3缺乏為農業創新體系提供寬松環境的保障機制科研人員在其知識產權的轉讓收益中得不到應有的分成。在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上沒有政府明確的政策保障;整個農業創新體系就缺乏動力驅動,必將影響現代農業創新體系建設的運行效率。
2我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對策
“十二五”就要過去,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期間,我市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得到新的發展、新的提升,必須著力構建新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堅持以調整優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結構為中心任務。以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著力點,突出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和人才引進培養、制度保障等幾個重要環節,積極探索具有錦州特點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2.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在十三五期間,加強高效、優質、安全、生態種養技術的研究開發。重點研究開發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關鍵技術和配套裝備,不斷創新優質、高產、高效、低耗、生態生產技術模式。同時,加強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打造更多的像綠色芳山、宏勝花生等知名的農產品品牌。通過提高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的檔次和質量。加強農業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拓寬農業國際科技合作領域,大力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我市農業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2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要立足十三五整體布局,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健全我市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農機化服務、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督等農業服務機構。深人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村科技服務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的氛圍,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科技富民強縣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等,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做大做強有潛力的諸如黑山中德肉禽、北鎮金源葡萄酒、凌海裕海海珍品、義縣雙雙食品等縣域特色產業。研發特色農產品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建設特色農產品種植、生產基地。要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覆蓋面,不留死角。保證農業科技與推廣應用實現有效對接,進而提高農技推廣效率。
陜西要因地制宜,在農業科技創新的信貸投資中把握重點。一是根據種、養、加、儲、運、銷等農業產業鏈及各個環節不同類型農業科研與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融資需求,有針對性、多元化、多層次地開發與創新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二是積極探索適合農業科技產業項目的多種貸款模式。鼓勵商業銀行探索聯保聯貸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信貸風險。三是建立符合監管要求的靈活的差別化的利率定價機制,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尤其是農業科技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需特別強調的是,作為農業競爭力和農民人均收入在全國均處于劣勢、金融體系欠發達的省份,陜西應特別重視本省迅猛發展的農村合作機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配置作用的發揮。據陜西銀監局資料,2011年陜西有農村合作機構(含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及農村商業銀行)2937個,從業人數23984人,資產總額3734億元,法人機構107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三類機構)9個,從業人數154人,資產總額12億元,法人機構7個;農村互助資金組織1450個,覆蓋率達5.31%,在西部僅次于寧夏和重慶。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小額貸款公司數據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3月底,陜西小額貸款公司機構數量4878家,從業人員53501人,實收資本3871.37億元,貸款余額達4447.25億元。陜西應全面培育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互助資金會等新型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方面的小額信貸和聯戶貸款業務,解決農戶采用農業科技的資金需求。
建立科技創新投資的產、學、研、園利益聯動機制
鼓勵涉農企業、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園區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滿足農業科技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創新人才培養等不同需求,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利益聯動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科研院所的基礎與引領作用,農業科技園區對科技創新的平臺作用、科技成果全程式跟蹤評價和示范帶動效應,形成科技創新的合力,整體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陜西的農業企業整體實力及在農業科技創新投資中的主體作用較弱,尤其是在國內上市的農業類企業偏少,通過證券市場進行農業科技融資的企業少。陜西要重視對涉農企業科技證券化融資的培育,鼓勵企業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融資規模。處于種子期、創建期的農業科技企業尤其要吸引風險投資基金的投入,成長期和成熟型的農業科技企業要設法拓寬銀行貸款、上市融資等渠道。不僅如此,陜西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大力扶持小型微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通過星火計劃、科技惠民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科技富民強縣專項活動等扶持并激發小型微型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力。“十一五”期間中國省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顯示,陜西科技綜合競爭力在全國處于中上水平。陜西農林科研院所具有巨大潛力,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優勢平臺,陜西應利用這一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生態環境,建立科技創新投資的產學研園聯盟,以市場機遇和經濟效益為驅動力,形成利益聯結與制衡機制,互動互助,相輔相成,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邁向新臺階。
建立對農戶科技創新投資的引導與激勵機制
2我國在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創新的動力不足、發展不平衡我國在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方面受政策和資金制約,急于應用型研究,缺乏基礎性研究。基礎性研究的不足,導致應用型研究不能完全滿足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往往只能是在某一方面達到較高水平,但不能做到全面發展。2.2投入不足、經費短缺,科研水平不高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許多領域的科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在農業機械化領域,政府投入少,經費短缺,導致發展不平衡,農業機械科技領域的研究應用與發展滯后,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2.3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力量薄弱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的主體主要是各級農機技術推廣人員,且大多數是基層農機技術推廣人員,這些人員文化水平不高、知識更新慢,工作經費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導致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動力、創新水平受到限制。由于多年農機科研部門效益低下,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大中專學校也關閉了農機化專業,也造成了農機科研人才的不足。
2.4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與現代農藝要求存在一定矛盾我國地大、面廣,作物種類多、耕作方法多。因此,農業機械化必須滿足多種作物、多種耕作方法,才能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這樣就對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能夠適應多種農藝要求。因我國的農藝方面的特殊要求,導致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與現代農藝要求存在相互制約的矛盾。
3實現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與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措施
3.1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業機械化社會服務體系國家應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各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應定位為公益服務類,由各級政府保證必要的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并要調整和錄用農機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農機化技術推廣、安全監理工作,做到人員和經費雙障。引導農民、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緊密協作,成立以村級為主的農機服務組織。各級農機部門要為農機企業和農機服務組織牽線搭橋,形成政府、農機企業和農機服務組織同臺共舞、共同促進農機化發展的新局面。
3.2建立和完善農業機械化科技保障體系根據國家有關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國家公益性農機服務機構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各級農機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無后顧之憂,能夠全身心投入農機化服務工作之中。建立和完善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既要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又要充分調動社會和個人資金投入,既要做好農業機械化應用領域研發,又要著力加強基礎性研發。加大農業機械化技術培訓經費投入,著力做好對農民,特別是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的培訓工作,本著普及農業機械化技術、注重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原則,全面加快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全面做好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研發、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使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能力盡快轉化為農業生產力。
2專項資金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2.1集成創新的目標成果導向模糊
專項資金始終緊緊圍繞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專注于重大公益技術、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攻關,逐漸形成了品種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體系類項目和探索性項目幾大類別,研發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創新項目初期只是將主要成果目標定位于品種、技術等單一點上的創新,尚未實現由技術點到技術面再到全產業鏈覆蓋的集成創新,集成重大科技成果的目標導向并不突出。隨著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創新需求的不斷升級,這一現狀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對于集成創新的要求,科研團隊與科技成果分散存在的狀態,難以從整體上組裝集成出具有影響力和沖擊力的大成果。
2.2缺乏利益趨同引導的組織方式
當前,傳統農業優勢技術研究領域在研究內容與學科建設上普遍存在重疊與交叉,一些能夠體現新興農業發展趨勢,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先導、前沿產業和邊緣領域并不容易獲得支持與重視。而專項資金項目的申報、組織方式相對分散,承擔單位的基本科研單元又普遍較小。因此,在沒有統一科研目標導向與合理利益分配機制引導的狀態下,各申報主體之間難以形成明確的團隊分工與層次排位,容易將項目的立項與執行定位于分“盤子”和搶占資源,進而對自身所掌握資源和信息形成保護意識,加劇彼此之間條塊分割,甚至可能出現惡性競爭。有限的資源難以聚焦,不僅無法促成緊密的學科體系,也難以在團隊建設中產生聚集優勢,同質化趨勢將不斷降低科研協同創新效率。
2.3過程管理與績效考核有待加強
專項資金由財政廳委托省農科院組織實施并負責項目的全程管理,此舉解決了科技人員的后顧之憂,激發了科技創新的原動力。但是專項資金所涉及項目的數量、領域、單位和專家的體量較為龐大,項目執行期間有限的管理人員難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監管,不利于專項資金管理制度的落實與執行。另外,目前專門針對專項資金項目特點與目標的績效目標考核機制尚未真正建立,難以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若對成果產出與轉化的激勵不足以拉大科研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那么思維方式將難以擺脫“重立項、輕過程”的老套路。
3強化專項資金管理模式的建議
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專項資金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的光輝歷程,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帶動了財政支農方式的轉變,積累了寶貴的管理經驗,為全國科技創新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參考。為了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需求,根據專項資金的運行現狀,結合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具體要求,針對性地提出關于改進專項資金管理運行模式的一些建議如下。
3.1貫徹落實頂層設計,明確項目管理目標
通過積極創建和宣傳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目標導向機制,強化對項目執行過程的監管,培育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科研成果的意識已經在科研人員中初步形成并得到統一。圍繞這一工作重心,專項資金的項目管理應借助科研績效評價、政策傾斜等渠道,最大程度調動和提升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通過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凝聚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協同攻關能力。特別是在重點項目和獎項的服務支持上,要把專項資金作為推動全省重大科技產出的主要抓手,由省農科院牽頭,策劃遴選出重點部署項目予以優先支持,并從項目申報、中期檢查和項目驗收等環節開展全程化、便捷的項目管理服務。科研管理部門立項前就要引導科研人員先行一步,緊密圍繞當前國內外學科發展的前沿與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性技術需求,結合團隊優勢與科技成果的定位和特點積極引導,為提高科研人員對重大項目的占位申報和主持實施能力做好鋪墊與準備工作。
3.2調整學科結構布局,構建交叉型創新團隊
針對創新專項申報主體分散不成體系的現狀,一是建議在全面梳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學科特點的基礎上調整學科大類結構,進行統籌分類,按照農作物、動物、生命環境、食品與信息及加工與裝備五大類別設置一級學科群。再由學術委員會討論按照領域劃分設立二級學科組,每個二級學科組內部都可以選出一名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由所在團隊根據當前學科發展的現狀,提出3~5年的學科發展規劃與成果目標方案,經學術委員會討論通過后方可生效。只有通過調整現有學科結構布局,才有望打破單位內部各個小團體的利益堡壘,聚集優勢科研資源形成創新的內生動力。二是重新組合包裝全院科研力量,打破“專業所—研究室—項目組”的單一框架設置,以二級學科組為基本單元,以專項資金為平臺,探索建立以產業為主線,以學科帶頭人為領導,以重大成果產出為目標,以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為原則的多層級人才培養機制與學科交叉型團隊建設機制,進而在全省范圍內深化有特色農業科研單位之間的聯合協作,加快構建江蘇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競爭有序和支撐有力的良性發展格局。
3.3強化立項審核,規范評審機制
專項資金所支持的項目數量與資金體量在持續增加,現有科研管理力量難以確保過程管理的全面性。為降低項目風險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管理部門應根據所劃分學科類別建立專家庫,旨在匯集各領域的歸口專家,從源頭上為項目啟動把關,避免盲目立項。遴選入庫的專家只負責對各自歸口領域內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競爭性進行綜合評判。一般項目可通過問卷或打分的形式完成,重要項目的評審則需會上討論,并全部參加盲審。對于科研人員則要求堅決破除“分盤子、要經費”的消極思想,敢想敢干,且能夠提出明確具體的支持要求和保障需要。項目的最終立項必須簽訂合同書與成果責任狀,明確界定實施的具體時間段、負責人和詳細成果,同時啟動責任追究與末位淘汰制。對參與的專家不設身份限制,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成員均可以自薦或推薦的形式入庫。同時,為提高項目審核的效率與可操作性,所吸納專家除特邀顧問之外均需參加針對專項資金項目管理、考核和成果產出的統一培訓。管理部門可邀請專人對專家進行培訓,培訓后方可參加評審。
3.4調整項目結構模式,提升集成創新能力
建議專項資金調整為前瞻性項目、體系類項目、產業類項目、應急性項目和推廣服務類項目五大類別。設立前瞻性項目,旨在為原始創新提供一個寬松的探索環境。專項資金應針對制約區域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進行長期性的非項目化支持,不設置目標績效考核,鼓勵嘗試,包容失敗。通過加強高新技術的前沿跟蹤研究,為新興學科發展與沖擊高層次獎項打好基礎。其中,也包括設立為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和產業發展研究服務的軟科學課題。設立體系類項目,旨在圍繞培育重大成果的目標導向,進一步擴大專項資金資助范圍,圍繞產業發展重大關鍵性技術需求建立全省同類優質資源協同攻關的合作機制。設立產業類項目,旨在搭建多元合作創新平臺,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推動具有較大實際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產出,提高成果的產業化程度。建議將該部分項目選題完全向市場與企業開放,科研單位負責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企業根據自身需求與市場需要給出具體命題并享有成果最終知識產權。設立應急性項目,目的在于處置農業生產過程或科研管理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急需解決的重大突發性事件或問題,為高層管理者決策及時提供處置方案或政策建議。根據緊急程度,可隨時成立應急課題組開展工作而不受選題范圍、申報流程等常規要求的限制。設立推廣服務類項目,旨在依托科研項目成果的熟化程度來設立的一種孵化與推廣應用型農業項目,通過其對農業科研成果的中試熟化,客觀、真實地評價研發成果的穩定性、適應性和效用性,從而降低大規模推廣應用的使用風險。其承載著農業服務活動所需的物資、資金和機制等,是溝通科技創新與實際生產需求的橋梁,是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度低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要平臺,是提高科技服務實效的主要抓手。
2農業科技期刊提高發行量的對策與措施
2.1資源整合做大規模重復辦刊、數量多而規模小是我國科技期刊的重要特征,也是科技期刊品牌效應不強的主要原因。期刊特別是農業科技期刊的當務之急是與時俱進,加大整合力度,優化資源配置,為期刊出版發行開辟出一個新的發展格局。就農業科技期刊而言,小而全固然運作靈活,但要想做到高水平、高效益,有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現階段條件下最可行的就是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期刊資源,走集團化辦刊之路,擴大科技期刊經營規模,通過并購整合,集中優秀人力、財力、物力、廣告等資源,從而形成具有較強品牌優勢、較大影響力和經營能力的期刊,打造出優秀的農業科技產品,有利于期刊發行量的擴大。例如,上海市農科院信息所在2008年前后就將原有的5份期刊加以整合,集中管理,專業編輯,統一市場運作,互相依托,互相補充,升級節支,有效地提升了刊物的整體水平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2.2提高期刊質量辦出特色農業科技期刊要練好自身內功,不斷提高期刊的內在質量。質量是所有期刊的生命線,對于農業科技期刊而言更是如此;要適應時代的要求,提高農業科技期刊的編輯質量,提高期刊的科技含量和先進程度,及時準確地捕捉社會需求信息,深入到知識創新體系的各個環節,發掘知識技術資源,促進并引導科研人員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科技創新和研究活動,是提高農業科技期刊發行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具體來講編輯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更要有創新意識、超前意識、掘新意識和市場意識。農業科技期刊尤其是重點期刊的編發人員所處的位置高、視野廣、信息快、判斷準,良好的研發條件非常有利于辦出優秀的刊物。就具體辦刊宗旨而言,研究類刊物必須堅持因事而立,科普類刊物要堅持因時而立,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與特點,建立刊物的權威性、可讀性、實用性,注重挖掘刊物的內涵、深度和廣度,追求刊物內容的高、新、快、真,在形式與內容上甚至比網絡更要有吸引力,把讀者的眼球從網絡上吸引回來。有了更多的用戶就掌握了市場,就有了不斷提升的動力和發展空間。另外,應大力開發期刊廣告業務,廣告的收益對期刊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期刊有了充足的廣告收入就能降低定價,而價格優勢又可以刺激讀者的購買欲。隨著發行量的上升,客戶會更加樂意在刊物上做更多的廣告,從而使刊物在市場競爭中形成良性循環。
2.3重視發行專業操作重視改變目前大多數刊物重出版、輕發行的現象,其實發行與編輯在刊物運作過程中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猶如人的左右手,分工雖然不同,但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一個刊物要想真正成功,沒有發行量的保證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在這個環節上,強化發行力度、拓展發行渠道,是應對網絡沖擊比較積極而有效的舉措。刊物發行部門同樣必須練好內功,這是農業科技期刊發展的另一個關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科技文化概念的延伸,(農業科技期刊)發行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業務屬性,而是農業科技信息研究、傳播、開發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發行是業務,更是專業。因此,要想真正做好發行工作,發行管理者必須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既要熟悉所操作刊物的特點與內容,也要了解讀者的特點與需求,了解農業科技動態,甚至農業資源、農業地理概況以及農業科技新技術、新品種等,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小型的農業科技數據庫,充實專業素養。這些對于保障乃至不斷提高刊物發行量,搞活期刊經營將有極大的幫助。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采取固定、靈活相結合的發行模式,運用綜合發行、專業發行、自辦(自建網絡)發行、以及委托發行等方法,針對不同的用戶推出不同的信息產品,最大限度地提高發行宣傳的效率,讓讀者能很容易地找到、訂閱到他所喜歡的刊物,讓刊物能更加精準、及時地出現在可能需要的讀者面前。如此,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2.4利用網絡優勢為傳統出版所用網絡技術向傳統出版物發起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出版發展的無限機遇,期刊的網絡化將成為傳統出版物新的發展形式。網絡可以使期刊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時效性,實現及時傳播和更新。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現代化工具,開發具有自主版權、專利版權、公共瀏覽等的網絡平臺途徑,實現期刊的網絡出版和發行,以提高科技期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擴大科技期刊的發行量。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嫁接農業科技期刊的發行,在發行印刷版的同時電子版一并發行,這是傳統期刊吸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為自己服務、擴大期刊影響力的一個捷徑。目前,每個刊物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網址或網頁,作為傳統紙質期刊網絡化的展示平臺,應該滿足越來越多網絡使用者的需求(初期應實行電子版訂閱模式),網絡版同時還可以具備檢索往期內容等,以方便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2.5利用期刊自身專業資源,進行拓展服務。每一個專業科技期刊所載內容都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為讀者或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廣的延伸服務,如利用其掌握的寶貴的專業資源,開展過刊檢索、專業及相關專業的信息檢索及咨詢、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既要關注理論研究的發展,更應重視信息科學的應用與開發。一定意義上,一本期刊就是一個數據庫,一個專業圖書館,這是為讀者服務的基礎。一般來說,科研成果的價值在于應用,這點更適用于農業科技期刊,與期刊專業相關的拓展服務和市場推廣大有可為,可以很好地提升期刊的應用價值和社會與經濟效益。
2項目執行管理
上海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進行項目執行(包括各類監督檢查、資金管理、整改處理等),各類數據經本系統校驗通過后,形成上報文件,上報市級農委。上海市級農委、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對區縣農委上報的各類材料進行審核與評估,必要時聘請專家參與項目評審,評審結果通知申報單位。
3項目驗收管理
上海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進行項目驗收申請,提交驗收材料,各類數據經本系統校驗通過后,形成上報文件,上報市級農委。上海市級農委、各區縣農委通過本系統對區縣農委上報的各類驗收材料進行審核與評估,聘請專家參與項目評審,評審結果通知申報單位。
4項目資金管理
上海市級和區縣級農委通過本系統,實現農業科技項目支出預算錄入、預算審批、預算審核等項目資金管理功能,同時通過與市財政局部門預算軟件的數據交換實現數據共享,向是財政局提交預算與接受市財政局的預算批復信息。
1.1要在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成為充分挖掘科技增糧增收潛力的攻堅力量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的“頭等大事”。過去我國成功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功不可沒。近10年我國糧食單產已提高了1044kg/hm2,對糧食增產的貢獻接近70%。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將達到7200億kg,按目前糧食產量水平,還有1000億kg以上的缺口。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在高起點繼續促進糧食增產,仍要靠科技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目前,我國超級稻攻關單產潛力已突破15000kg/hm2,是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的1倍左右;美國玉米平均單產達到10500kg/hm2以上,遠高于我國玉米平均單產6000kg/hm2左右的水平。我國農業科技人才在繼續發揮科技增糧潛力中仍然大有所為。
1.2要在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成為充分發揮科技引領產業轉型的支撐力量
我國人多地少、水資源緊缺、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目前農業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僅為30%左右,低于發達國家20個百分點以上,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也會加劇農業生態環境問題。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生產適度規模化、機械化要求迫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改變過去農業生產大肥、大水的粗放模式,加快推廣高產、高效、多抗的新品種,推進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大力推廣控肥、控藥、控水等節本增效的生產技術,讓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技術支撐,需要農業科技人才成為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充分發揮科技引領產業轉型的支撐力量。
1.3要在日益開放的國際競爭中成為占據現代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的骨干力量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的焦點主要聚集在經濟與科技上,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農業競爭的實質是農業科技的競爭。隨著現代科技迅速發展及其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農業學科正在加速分化,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學科快速發展,與信息化、智能化、機械工程等技術不斷融合,形成了許多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拓展了現代農業科技領域。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明顯不足。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必須在農業科技的關鍵領域占領制高點,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同樣離不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
1.4要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中成為主動投身改革實踐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農業科研體制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的弊端逐步顯現出來,雖然經歷近些年的改革探索,但農業科研院所改革仍然滯后,農業科技體系布局、科研模式、資源配置、成果轉化等方面問題不少,科技與生產脫節問題未根本解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3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以上,生產上應用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少,科技人員創新活力不足,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科技人員作為農業科研單位的核心力量,是科技創新的實踐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應自覺成為當前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有力推動者。
2當前中國農業科技創新
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新挑戰、新任務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較快發展,人才總量不斷增加,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十二五”初期,農業科研人才達到27萬人,其中高級職稱占19.6%,碩士以上占18.6%。一批年輕的學科帶頭人快速成長起來,許多領域科技人才緊缺的狀況有所緩解。但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有利于創新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對我國農業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
2.1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人才結構層次看,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與結構布局不合理并存。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人才占比偏低,每100hm2耕地平均擁有科技人員0.75名,而美國為15名;每萬名農業人口擁有科技人員6名,而日本為100名,荷蘭為200名;我國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僅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0.64%。科研創新領域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嚴重缺乏,尤其在生物種業、低碳農業、生物質能源等方面缺少一流的科學家,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瓶頸。從專業知識類型看,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等傳統學科的人才比重大,生物育種、信息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等高技術領域和新興學科的人才比重小;知識結構單一型人才多,復合型人才少;從事應用型科研的人才多,基礎性研究、原始性創新的人才少。許多學科領域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團隊,沒有形成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從人才資源分布看,東部較發達地區科技人才資源相對集中,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資源嚴重不足;現有的80%以上的農業科技人才、成果資源主要集中在農業科研單位,企業的科技創新人才、成果資源嚴重缺乏。從人才培養使用看,我國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加大,人才規模逐步增長,但人才培養質量普遍不高,與實際需求脫節,還存在大量農業科技人才外流和非農化現象,急需的創新型拔尖人才仍以引進為主。從人才隊伍管理看,普遍按照以課題組為單元的事業單位崗位管理,大多數科研人員長期工作在一個單位甚至一個崗位,人才固化現象突出,團隊結構松散,管理不科學,一位學科帶頭人才的流失往往會帶走一個學科或科研領域,造成科研團隊不穩定、空缺難以彌補。
2.2制約中國農業科技人才創新的主要因素
從科研管理體制上看,我國科技人才資源、設備設施為不同科研單位所有,受行政區劃、行業領域等制約,條塊分割,共享不充分;以課題組制的科研組織模式相對封閉、分散,低水平重復,而且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科研與生產脫節,“兩張皮”問題依然存在,不適應現代科技發展趨勢要求。從人才創新激勵上看,按照現行事業單位管理方式,實行收支兩條線,成果的知識產權及其權益主要歸國家所有,對成果完成人的獎勵激勵不充分,同時知識產權意識不強,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導致科技人員缺乏創新活力,甚至出現成果私下交易現象。從人才評價管理上看,對科技人才創新導向與生產和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人才評價標準不科學,在科研實踐中重科研、輕應用,重論文、輕轉化,重數量、輕質量,多側重于跟蹤式、模仿式研究,雖然研究成果多,但低水平重復,能有效轉化為生產力的成果少,缺乏基礎性、原創性成果。從人才投入保障上看,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經費保障不足,缺乏穩定的投入支持,普遍靠創收彌補運行經費,科研人員人均經費低、工資水平低,過度依賴分散在不同部門的科研項目,科研人員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爭取立項、應付檢查,難以專心持續性科研創新。同時科研人員多傾向于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應用研究,而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基礎性研究、公益性科研少有人問津,導致科研布局不合理。
2.3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形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特征日益突顯。國家間、產業間、企業間競爭的實質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從國外看,發達國家科技創新的主體構成、組織方式、運行機制、資源配置、法律保障等均發生了深刻變化,企業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科技創新主體。隨著科技與市場資本的有效結合和法律對創新成果的有力保護,促進了企業在更大市場范圍進行資源整合,吸引各地的優秀創新人才,組織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的產學研聯合創新,建立大規模商業化研發平臺和創新模式,形成了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優勢。特別是人才管理上,實行多途徑創新激勵、矩陣式模塊管理、多層次法律保護,有效調動了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團隊的穩定性。從國內看,雖然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的70%~80%仍有較大差距。過去我國農業發展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充裕的勞動力和低廉的人力成本,科技人才潛力尚未充分發揮。隨著勞動力大量轉移和人力成本日益上漲,迫切需要進一步挖掘科技創新人才潛能。但由于集中了絕大多數農業科技人才的科研院所改革滯后,傳統的科技人才觀念和選人用人制度尚未根本改變,不利于創新人才成長和創新團隊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推進科技體制、人才體制等領域全面改革,國家科技成果處置、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試點已經啟動實施,將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供難得的機遇。
2.4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
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發展,農業科技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必須加強以科技人才為核心的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從創新激勵、成果保護、科學管理、加強培養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吸引、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搭建人才創新平臺和法規體系,營造創新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領軍人才,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布局合理、緊密聯合協作、管理科學高效、組織保障有力、富有創新活力的農業科技創新團隊,使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人才發展相互融合、相互激發,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體系。
3加強中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新路徑、新舉措
3.1加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
堅持以科研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業績為導向,將對產業技術進步和生產發展的實際貢獻大小作為重要指標,兼顧業內同行認可、生產或市場認可的雙重要求,完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評價標準。強化科技人才創新激勵的政策導向,允許將科技人才的收入與崗位職責、創新績效、實際貢獻及成果轉化效益直接掛鉤。鼓勵以科技成果、技術專利等創新資源作價入股,靈活運用產權激勵、物質獎勵、精神鼓勵、福利待遇等多種手段,激勵科研人員立足各自崗位自主創新。通過國家科研體制改革試點,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自主處置、產權股權激勵、權益收益分配等鼓勵科技人員創新的政策和機制,強化創新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使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能夠依靠自主創新獲得合理、合法的收益,調動科技人才創新的積極性,使之不僅成為知識和技術的創造者,也能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擁有者,實現科學家到“知本家”的轉變。
3.2發揮市場機制對農業科技人才創新的帶動作用
堅持發揮市場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把市場作為促進科技人才創新、檢驗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建立以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為資本的作價入股和上市交易的機制,做實做大農業科技成果交易技術市場,促進科技與資本市場結合,一方面加速農業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創新成果盡快實現經濟效益,反哺上游科研創新激勵;另一方面通過市場檢驗科技成果推廣價值,引導上游科研創新與市場對接,強化市場需求導向,進而建立科技資源成果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市場選擇的新機制,形成市場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維互動科技創新模式。鼓勵科研院所建立面向市場和社會的科研信息和資源共享平臺,加快建立農業科技公共資源開放利用的“綠色通道”和信息共享的“高速公路”,打破科技資源信息相對封閉的狀況,為創新人才高效利用科技資源信息提供隨時查詢的服務平臺,更大程度地推動科技資源共享利用和有效整合,促進農業科研人才集成創新、再創新。
3.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管理
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和人才工程,圍繞現代農業科技前沿和生產需求,堅持自主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分層次、多渠道培養選拔科研創新領軍人才。以培養后備人才為目標,選拔創新意識強、發展潛力大的中青年科研骨干,支持其自主選題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鍛煉成才,造就一批拔尖的創新型人才。涉農高校要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采取合作共建等方式加強與市場和企業技術需求對接,調整優化學科結構,改變簡單以論文、成果數量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實用型人才培養。通過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明確農業科研院所的定位,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強化基礎性研究和公益性科研方向。建立“按需設崗、競聘上崗、合同聘用、科學管理”的科技創新人才聘用管理機制,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能的選人用人機制。探索建立多學科、分層次、模塊化的人才管理制度,發揮領軍人才在創新團隊中的核心作用,穩定和壯大農業科研創新人才隊伍。
未來10~20年,我國農業發展主要受到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的“雙重”影響。內部動力包括:①農業基本職能的驅動,給糧食及農產品的生產帶來很大發展空間,主要體現在品種光合潛能的利用空間大、土地利用的空間大、良種良法配套集成應用的領域廣、農藝與農機結合效率提升的幅度高;②農業功能拓展的驅動,使農業由單一生產功能向一、二、三產業綜合性和多功能化拓展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主要體現在農業轉型升級的效益提升快,農業支撐其他產業發展的鏈條長、相互依賴度高。外部動力包括:①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持,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顯著。主要表現在國家財政實力增強和國民收入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推動力;②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拉動,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十分顯著。主要體現在人們高質量生活需求和新興、高效產業發展對產業競爭力、效益提高、收入增加的需求拉動。由于雙重動力的驅動和拉動,決定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已經進入到最活躍的時期。
1.2我國農業發展的主體方向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形勢及農業農村發展勢頭,可以初步判斷,在農業發展內、外部雙重動力作用下,轉型發展和升級發展將成為未來10~20年我國農業發展的主體方向。轉型發展是指農業從一種產業形態發展到另一種產業形態,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轉型。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主要體現在生產主體由小農戶向規模化、集約化合作經營組織的轉變,生產要素由土地、勞動力等向科技第一核心要素等投入的轉變,生產工具由手工、人畜力為主向現代化機械應用為主的轉變,農業布局分工由國內區域布局與分工向全球化布局與分工的轉變;農業經營方式轉型主要體現在市場形式由孤立、封閉的小農市場形式向開放化、信息化、社會化市場形式的轉變,經營模式由立足國內自給自足經營向全球化布局經營的轉變,經營主體由一家一戶向新型經營主體主導的轉變;農業管理方式轉型主要體現在理念上由單一投入管理向全產業鏈、系統化集中管理轉變,方式上由傳統人工管理向自動、高效和智能的智慧化管理轉變,目標上由注重提高產能向提高綜合效益、可持續發展轉變。可以預見,未來10~20年是我國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農業將出現多種形態并存的狀態。
升級發展是指從一種產業水平提升到另一種產業水平,主要體現在農業品種、農業技術和農業產業(產品)的優化與升級。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農業品種的優化升級主要體現在品種特性由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向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營養及專用化的升級,品種結構布局由多樣性向專業化、隨意性向標準化、小面積向規模化等方向的優化發展;技術的優化升級主要體現在由單一技術向技術體系、技術系統方向的發展,由平面化生產體系向空間、立體式生產技術體系的優化發展,更加注重多元技術系統的綜合發展和目標產品的生產技術系統應用;產業(產品)的優化升級主要體現在產品由傳統農產品向商品、專用功能產品的發展,由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的產業鏈延伸,更加突出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由過去高投入高產出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的升級,貿易上由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拓展。可以預見,未來10~20年是我國農業升級發展的重要時期,農業技術、產品和產業水平將大幅提升。
2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主導方向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孕育和形成,對農業科技發展產生越來越廣泛和深刻的影響:一是農業生物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轉基因方法和技術、基因克隆、生物反應器、干細胞、分子改良(動植物分子設計育種)、生物藥物(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疫苗等)等技術產品不斷涌現。尤其是近年來發展的各種組學、生物反應器、合成生物(如人工葉片)、3D打印等技術,對生物產品創制等產生重大變革。二是農業信息技術不斷升級。信息采集、作物數字模擬、農業專家系統、農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產品信息追溯技術等高新技術不斷突破并廣泛應用于農業,涌現出農業管理信息系統、物聯網等技術產品,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別是量子信息、物聯網、超高速泛在網等的發展,提升了農業工業化、信息化發展能力和水平,對農業的生產、管理、經營等產生重大變革。三是智能化農業工程控制技術不斷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材料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設施和工廠化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出現了電腦全自動控制甚至裝備農用機器人的現代化高科技溫室、植物工廠、太空農業,生產性能和效率大大提升。同時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塑料拱棚、遮陽網、防蟲網、無土栽培等設施農業技術加速發展,提升了農業的抗災能力、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四是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制造技術快速發展。微生物工程技術、生物膜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微波技術、高壓處理技術、冷凍干燥技術、磁力殺菌和電場殺菌技術等不斷發展,大幅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五是生態農業技術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隨著新能源、新材料、環境科學的加速發展并廣泛應用于農業,從根本上減少了非再生資源的利用和對化肥、農藥的依賴,防治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特別是納米技術、生物基材料等的發展,將對傳統農業投入品、制造技術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產生重大影響,對農業第二入品創制產生重大變革。可以看出,基因鑒定與編輯技術、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生物藥物創制技術、精準化施用與管控技術、遠程診斷與信息化處理技術等展示了良好應用前景,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當前,全球性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興起,它必將推動一個新的農業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的形成,將農業生產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1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動力分析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已經取得巨大成就,強有力地支撐和服務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在農作物分子育種、保護性耕作、病蟲害防控等方面已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隨著國民經濟和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需求十分強勁。未來10~20年,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要受到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的雙重影響。內部動力包括:①基礎科學、社會科學快速發展的推動力,使農業科學向縱深、綜合、交叉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水平。②科學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交叉,不斷催生出一批新興學科,同時成為新技術創新的“爆破點”,引爆產業技術革命,成為農業功能拓展的強大動力。③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激光技術、新制造(加工)技術、空間開發技術和海洋開發技術等為核心內容的新技術革命,必將引領新一輪現代農業產業技術變革,農業科技正孕育著新的突破[9]。外部動力主要包括:①農業轉型動力,要求發揮生物品種光合作用及其增產潛能,利用生物體營養物質及功能因子,滿足人類與自然在包括食品、醫藥、化工、能源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新需求,農業生產效益和產品價值將實現突破性提升。②農業升級動力,要求借助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和現代種植業、現代養殖業生產技術的力量,突破資源環境瓶頸,農產品生產將更加突出以高效化為標志的綜合能力提升,帶動農業產能的重大變革。由于雙重動力的驅動和拉動,決定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最關鍵時期。
2.2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主導方向
根據農業科技發展態勢和國民經濟發展形勢,可以初步判斷,在農業科技發展內、外部雙重動力作用下,主導技術和先導技術將成為未來10~20年農業科技發展的主導方向。主導技術是指代表今后一段時期技術發展的趨勢和主流,影響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相關技術。今后一段時期,雜種優勢利用與重大品種改良、高效種養殖技術、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技術、農產品加工利用技術、農業生產機械化裝備技術、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等依然是支撐和服務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性技術。這些技術的發展,需要從科學和技術層面進行一體化發展并取得突破,以實現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和服務。
先導技術是指代表未來發展的新生長點,能夠培育新興產業的關鍵性技術,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催化性等特點。今后一段時期,現代分子設計育種技術、農業納米技術、空間農業技術、海洋農業技術、極端環境農業技術、新一代智慧農業技術、生物合成與3D打印技術等將成為農業新技術革命的代表性技術。這些技術一旦取得突破,將成為國家新興產業的新生長點,催生出一個產業的全貌發展,能夠全面提升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和產業升級與變革。當今世界處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正在孕育著重大創新突破[10]。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按照“發揮強勢、培育優勢、重點突破”的基本思路,力爭在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浪潮中搶占制高點,把握主動權。為此,應重點加強“三大先導技術”的創新突破:一是“農業生物分子設計與合成技術”,重點研究和開發各種“組學”技術、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生物強化技術、生物合成技術以及3D生物打印技術等,實現農業動植物新品種的分子設計、組裝與合成,大幅提高新品種高產、穩產、優質、營養、安全、高效性能,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二是“新一代智慧農業技術”,重點開發利用精準農業技術、下一代農業通信網絡技術、農業物聯網技術、數字虛擬技術、農業云計算技術、大數據處理系統,以及智能化、自動化農業機械化技術與裝備、農機農藝智能化融合技術等,用信息技術、機械化技術等裝備農業,實現智慧型現代農業的變革和發展。三是“農業生態環境系統重構技術”,重點發展光能生物高效合成與轉化技術、生物質轉化與利用技術、生物工程過程處理技術、生物催化工程技術、生物制造技術、生物環保技術、生態建植與修復技術等,發揮生物體物質合成與貯存性能,恢復生態系統功能,提高農業生產效能,確保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新時期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重大命題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盡管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系列長期制約發展的關鍵性瓶頸問題,如品種單產低、耕地肥力差、農田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嚴峻、農產品深度開發不足等,需要更加發揮科技的核心驅動力作用。同時,隨著科技與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未來各國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我國農業也處于轉型發展和升級發展的最活躍時期,急需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生長點,以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未來10~20年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凝練,組織實施一批農業科技重大命題,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
3.1農業科技重大命題的定位
農業科技重大命題是指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前沿,按照主導技術和先導技術的統一布局,需要努力攻克的長期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性重大難題和需要培育的引領未來農業發展新生長點的關鍵性重大選題。重大命題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和系統性等特點。
3.2新時期農業科技重大命題分析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未來產業發展的要求,未來10~20年我國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物進化、農業生物品種創制、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智慧農業和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建議當前要重點實施以下若干重大命題:
3.2.1“農業生物進化與系統還原”重大命題重點設立和攻克農業生物發育生殖與遺傳進化分析、農業生物信息詮釋與功能基因挖掘、農業生物免疫系統原理及其分子調控、動(植)物經絡系統與還原調控等重大任務,闡明農業生物的本質特征。
3.2.2“農業生物品種的現代化創制”重大命題重點設立和攻克動植物分子設計與合成生物技術、重要畜禽及園藝植物“國產化”品種培育、C3植物的C4合成途徑與高光效育種、特殊逆境生物品種改良與開發、動植物雜種優勢聚合與利用、糧食作物固氮育種等重大任務,繼續挖掘和利用生物性能。
3.2.3“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管理”重大命題重點設立和攻克糧食作物高產優化生產系統、農藝農機智能化融合技術與裝備開發、工廠化產肉理論和技術系統、農林生物質功能化利用技術系統等重大任務,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3.2.4“農產品質量與功能的提升增值”重大命題重點設立和攻克農產品安全要素全程監測與精確控制系統、鮮活農產品周年安全貯藏與智能分級技術系統、新型農業生物功能產品開發、農產品及食品工業化精深加工技術體系等重大任務,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經濟價值。
3.2.5“農業生態環境系統的現代化重構”重大命題重點設立和攻克后備耕地功能定位與綜合利用、中低產田提質改造及受損農田修復、清潔流域環境與生態重構技術系統、草原生態系統還原體系、農業自然災害預測預報與減災技術系統、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等重大任務,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3.2.6“智慧農業與農村信息化”重大命題重點設立和攻克新一代智慧農業技術系統、基于導航系統的農業機械化作業系統、農產品生產經營預警與優化決策巨系統等重大任務,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和農產品生產的科學化決策水平。
3.2.7“新興農業產業生長點培育”重大命題重點設立和攻克垂直農業生產技術系統、新型納米農用制品創制、農業干細胞、生物反應器與功能藥物開發、極端環境農業生產技術系統、太空農業生產技術系統、海洋農業種養殖技術系統等重大任務,為我國新興農業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生長點。
3.3重大命題的組織管理機制構想
重大命題的組織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發揮有關部門、單位及廣大科技、推廣、教育、企業、生產人員的作用,建立研-學-推-企-產-用一體化高效協同創新與應用的推進機制[11,12]。國家相關部門要將重大命題納入國家及行業科技計劃,設立相應的科技工程,如現代種業科技工程、智慧農業科技工程、農業生態系統重構工程等,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組織科研、推廣、教育、企業、生產等部門及其相應學科創新團隊、推廣服務團隊和生產管理團隊等開展大聯合協作攻關;要重點做好全國性宏觀統籌與學科布局,組建各具特色的學科創新團隊,發揮農業科研國家隊在重大命題中的牽頭作用,由上、中、下游各學科團隊組成重大命題主要任務的基本實施單元,通過目標控制和績效評價等手段,建立完善相應創新工作機制,并從資金、人才、平臺和政策等方面保障重大命題的組織實施。重大命題牽頭單位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在組織制定重大命題實施方案的基礎上,要著力構建重大命題的目標控制與評價系統、知識流動與資源共享系統、成果集成與分享系統,構建各環節相互銜接的機制和各模塊集成的系統工作方法,在項目層面建立科研工作分析決策與指揮機構、學術咨詢機構和命題分析診斷與評價機構,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價值評價,加強項目成果的集成創新和成果的中試熟化與轉化應用,推動成果集成應用和重大成果形成,最終實現項目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