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5: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國科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本科階段,一些教師講授《中國文化概論》,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歷法、建筑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于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宏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于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研究生階段,如果再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復述一遍,將有悖于研究性教學的總體特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

有鑒于此,筆者結合研究生教學要求,設置若干專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細微,旨在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科研創新能力。筆者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共計36課時,大約每6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分“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讀”、“中國學術思想概論”、“中國史學概論”、“中國歷代制度史”、“中國美學通論”這六大專題對中國文化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其中“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在于宏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脈絡,揭示其內在起承轉合規律,探討各階段文化之總體特點?!跋惹匚幕浼x”通過經典閱讀,引導學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體選擇《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禮記》、《詩經》等原典,采用現代比較規范的注本進行精讀,追尋經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現實參照意義。學術是中國文化的命脈,“中國學術思想概論”側重于探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文化傳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國文化之影響,分先秦諸子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進行集中探討?!爸袊穼W概論”在講述中國史學史的基礎上,通過精讀《史記》文本,初步了解中國史學思想及文化影響。中國歷代制度演變與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因此“中國歷代制度史”主要探討某一時段政治、經濟及文化制度之興衰演變,以求通過制度反思而關照當下?!爸袊缹W通論”則討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宗教等審美特質,揭示中國美學的獨有內蘊。之所以如此劃分專題,既考慮到中國古代文化經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經濟、政治、學術、思想、藝術等諸多方面,將宏觀和微觀結合,力求深入淺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響較好,大多覺得上課收獲頗多。通過學習這些文化史專題,他們既能宏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進程,又能對一些文化史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二、講論結合,互動交流

研究性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其固有思維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課方式上,不能采取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更要將授課、研讀、討論、互動相結合。筆者采取的講授方式為:講論結合,精讀原典,分組討論,課程作業。所謂講論結合,是指每個專題先由教師講解兩個課時,或是總體論述該專題,或是論析某本典籍,或是對某個具體話題深入探討,內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精讀原典,主要讓學生課后對中國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經典學術著作進行閱讀。具體六個專題各列出書目,如“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閱讀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閱讀《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等書,“中國學術思想概論”閱讀錢穆《國學概論》、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書,“中國史學概論”閱讀王伯祥《史記選》,“中國歷代制度史”閱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美學通論”閱讀李澤厚《美的歷程》。每個專題大約要精讀一到兩本書,在精讀原典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討論則有話可談,言之有物。

“學而不思則罔”,閱讀經典之余,更要樂于思考、敏于答問。本課程在教師講授以及課后閱讀之后,也頗重視課堂討論,對中國文化史諸多專題進行較為深入地探討。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與道家思想存在異同,在課堂討論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儒家、道家兩方,分別閱讀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討論儒家及道家關于“道”的理論,有學生認為儒家思想不太關注個體而重視群體性道統,當時就有學生反駁說儒家也重視個體的尊嚴、道德修養等。在激烈討論之后,筆者對雙方論點進行評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復雜性,不可僅以儒家或道家籠統論之,即使儒家內部不同學者之間也有差異性。通過大膽質疑、相互切磋,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研究視角日趨新穎,為日后科研及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課堂討論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將各個專題以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在座同學,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收集材料、開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這一練習過程中,有學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課件,講述唐代歷史文化,并解讀其熱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學生的好評。又如閱讀《史記》時,一些同學詳細分析《史記》中諸多不大出名的歷史人物,通過分析歷史人物的命運,解讀中國歷史的諸多特點,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講到“中國美學通論”時,有同學對漢服極為感興趣,作出“儒雅的漢服”的學術報告,整個報告圖文并茂、內涵豐富,讓在座的同學皆感受到傳統服飾之美。通過以上諸多授課方式,使得原本單調的課堂豐富多彩,對于學生課后準備、課堂反應、積極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學生得到極好的訓練。

三、實地考察,經世致用

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钡浼涊d的傳統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借助課余時間,筆者組織學生參觀了揚州的寺廟、博物館等歷史遺跡。通過實地考察,學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內涵、民間的特點等,使得原本頗有距離的宗教文化變得切實可感。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側重講解“廣陵潮”、“雕版印刷館”等幾個頗有特色的館藏。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清代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歷代揚州文化的發展等知識,對于中國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學習中國文化課程也當如此。在課堂上,筆者較為重視文化的傳承及人文情懷的培養,呼吁學生將傳統文化學以致用。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痹谄綍r的課堂講授中,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載道”等話題進行討論,試圖讓學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閱讀經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文化反思能力。與此同時,筆者還提醒學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從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滿底氣。注重提升自身涵養及人生境界,不斷自我完善與心態調整。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諸如此類,皆是從傳統文化的現實關照出發,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反思社會、傳承文化、自我實現的能力,這些也是《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的最終目標。

總之,筆者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置、課堂形式的改革、課外教學的拓展等諸多方面的探索,對《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進行改革創新。通過諸多嘗試,使本課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又能增進學生學養,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湖南:岳麓書社,2003.

[2]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聯書店,2005.

篇(2)

3、中國2017年智能手機出貨量比2016年下降了4%,達到4.59億臺。這一下跌是由于中國在2017年第四季度同比表現最差,出貨量驟降14%,不到1.13億部。在整體市場下滑的情況下,華為出貨量增長了9%,超過2400萬部智能手機,并保持在最高水平。

4、總統特朗普下個月公布2019年預算案時,預計他將會撥款7160億美元用于國防支出。這一較大增幅意味著人們的注意力從對赤字日益增長的擔憂轉移開去。

5、俄羅斯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俄羅斯去年12月實質零售銷售年率連升第九個月,且按年升幅再度加快至3.1%(前值升2.7%),符合市場預期;按月更急彈19.7%(前值轉降1.4%)。期內,食品飲料煙草銷售按年升幅再度加快至3.4%(前值升2.2%);非食品銷售按年升幅放緩至2.8%(前值升3.2%)。

6、近年來,廣東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啟動并扎實推進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一。

7、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46萬億元,增長18.7%;貿易順差2.87萬億元,收窄14.2%。

8  近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目前已全面完工,2月6日將進行交工驗收。港珠澳大橋是目前世界建筑史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里),被英國衛報評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的建成,使得港珠澳三地的陸地通行,從4個小時縮短到了30分鐘之內,將極大地促進三地間的貿易、文化、旅游往來。

篇(3)

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設計

2.1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

第一,多元智能理論。這個理論主張樹立多元化的、情境化的評價觀。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智力的不同組合使得每一個體的智力結構各具特點。而且,即使是同一項智力,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根本不存在適用于任何人的統一的評價模式或評價標準。第二,建構主義理論。這個理論主張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是知識的簡單呈現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伙伴;學習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第三,后現代主義理論。此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學不能以絕對統一的尺度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一定的空間。

2.2高中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評價標準和指標權重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是一個綜合的、多因素、多準則的復雜問題。本研究根據理論和實踐的相結合,結合本人對當前高中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把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和基本影響因素歸結為2大方面、7個因素共計26評價指標。具體包括: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兩大方面。借助于數學模型將相應的指標量化,實現評價操作的簡便,快捷。

2.3以現代網絡技術為依托,建立健全網上評教系統

網絡,以其橫掃千軍之勢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教育也“網”羅其中。如今,網絡又要走入課程,與學科整合,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由此課堂教學評價將會發生一場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建立健全網上評教系統,充分利用互聯網直觀、快捷、自主性強的優勢,能夠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評教主體,有利于形成學生管理與教學管理相互制衡的教學質量監控的運行機制。

2.4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以往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多采用書面測驗來進行,呈現的評價結果也采用定理評價—百分制或等級制。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已經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還沒有達到學段目標。教師要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但不能根據分數排列名次。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分數排名榜”,只是給小部分學生注入學習動力,同時留給更多學生的是焦慮、打擊與恐懼,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很不利的。教師要注意通過課堂提問、觀察、談話、作業分析、活動報告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可將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結合起來,在適當的時候采用定性評價的方式鼓勵學生。定性評價可采用評語的形式。及時充分地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生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潛能,并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評價結果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

三、對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結果的報告與解釋

3.1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再認識

3.1.1報告與解釋必須體現評價的目的和要求

篇(4)

中國古代科舉制是選官制上的新發展,是中國封建政治的一項偉大創舉??婆e制作為制度文化現象,確實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科舉制度給過我們一種遠年的浪漫,一種理性的構想,似乎可以用一種穩定而周全的制度長年不斷地為中華民族選拔各級管理人員。盡管這種浪漫的構想最終不成樣子,但當二十世紀的人們還沒有構建起一種科學的選拔機制,那就還沒有資格來嘲笑它。”[1]這無疑是一種較為客觀而通達的認識。在我們已經諳盡以嘲諷和批判一切傳統文化為己任的虛妄與創痛之后,在以理性精神和科學態度重新梳理、認識和借鑒傳統文化的同時,認識、研究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其必要性已無可置疑。

科舉是一種制度,但更是一種文化,我們把它稱之為“科舉文化”。對于科舉制度,當然可以作多方面的研究和討論,但我們在更多地對它作制度方面的關注和析說的時候,卻相對忽視了對它的文化關注。以往的一些學人由于重在科舉制本身的研究,或兼及與文學的關系,但并未對科舉的文化意義作足夠的理解和拓展,而往往出現許多偏狹的認識。科舉文化包容了內在與外在的兩種文化屬性,并由此對文學產生影響,而于林林總總的士人精神存在與文學現象中得以表見。所謂科舉文化的內在屬性,指的是科舉考試內容具備了儒學的與文學的性質,即狹義的文化特質;而科舉文化的外在屬性,指的是由科舉而形成的政治導向性與社會、文化等價值觀,即具有了廣泛的文化特性。科舉文化的內外屬性的湊泊,構成了科舉文化的整體。這一整體又營造了文人及文學賴以成長的文化氛圍與環境。

科舉制度是在中國古代特定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背景下逐漸產生、發展、成熟的,并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內涵與形式特色。它所顯示出來的精神觀念和特異色彩,又深刻地影響乃至再造了中國文化。世界上還沒有哪一種制度造就了如此龐大的文官隊伍。黃仁宇先生曾經把秦漢以降“二千年而弗能改”的中國封建社會結構,作了一個通俗而又形象化的比喻,說是好像美國的所謂“潛水艇加肉面包”,“上面是一塊長面包,大而無當,此即是‘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面包,大而無當,即成萬上千的農民,其組織以純樸雷同為主;中層機構簡單,傳統社會以尊卑男女長幼作法治的基礎,無意增加社會的繁復。上下的聯系,倚靠科舉制度?!盵2]以文官集團為核心的文官政治的形成,使得統治機構中集中了一大批有高度文化修養的文化人。作為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文化代表的知識分子的面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科舉制度塑造出來的。因而,從科舉與文學關系審視和研究中國古代文人及文學現象,就無疑會更能鮮活和切實地貼近文人及文學本身,把握他們的生活道路、思維方式和感情形態,展現他們賴以活動的文化背景,從而在更深廣的范圍來認識古代文學及其發展狀貌。

科舉文化與文學的關系是復雜的。不管古代的文人是出入于科舉,抑或是遠離科舉,甚至否定科舉,但最終都無法逃離這一文化氛圍的籠罩。歸屬與反叛其實都是一種“影響”,雖然其價值評判大相徑庭,但“對象”畢竟是同一的。由此,我們想到文學研究上應該建立一門“影響學”,來進行科學的理論探討或實踐批評,以避免文學研究上的簡單、片面。

我們覺得,從科舉文化的視角來審視文人及其文學現象,其學術意義非常重大。

首先,可以突破時代背景、作家小傳、作品評價的板塊格局,揭示創作主體與作品的直接聯系。

在文學研究領域,方法與觀念的更新轉變,顯得愈來愈重要。以往的時代背景、作家小傳、作品評析的研究格局,固然有它的意義,也解決了文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但劃界太清,使三者之間的關涉令人有懸隔之感,失之于籠統汗漫、游談無根。時代、作家、作品究竟是怎樣緊密聯系起來的,恐怕這在實際上是非常復雜的。而文學的文化研究方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作為文化的科舉,它是聯系世風、士習的最佳中介,也與文學創作建立了較為切近的聯系。如杜荀鶴,為了科舉及第而積極行卷,幾乎行遍天下,這不能不影響到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再如蒲松齡,他一生科場失意,到老鄉試未能通過,其孤憤狂癡寄寓筆端??梢哉f,《聊齋志異》所展現的就是這位落魄秀才眼中的世界。當然,科舉只是研究古代文學的切入點之一,并不能說它是打破時代、作家、作品板塊格局的唯一途徑。然而,似乎可以這樣認為,它確是一種最切實、最重要的文化視角。

其次,追索營造特定歷史階段的文化時空,透視作家的整體精神風貌。

中國古代的作家都生活于特定的歷史文化時空當中,在這一特定歷史文化時空中思考、創作。由于時代的睽隔、歷史的變遷,白云千載,哲人其萎,我們想完全置身于那一時代的現實中以古人特有的情感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已成癡想。我們已無法完全復活一個唐朝,去繁華的長安街上領略磊落唐風;我們也無法完全復活一個宋朝,去不夜的汴京城里觀賞萬家燈火。然而,這一缺憾可以通過對當時的歷史文化的考察及對文學作品的文化說解獲得一定補償??婆e制度驅動無數文人負笈遠游、求學應舉,這無疑造成了文士的大量流動。譬如唐朝舉子紛紛來到長安,穿著白麻衣行走在長安街市上。他們的大多數帶著強烈的科舉仕途欲望聚集到這里,懷著新奇與激動打量著這座繁華雄偉的帝都,登第的喜悅與落第的沮喪形諸歌吟,春風得意與鎩羽還鄉決定了他們人生的不同去向。唐詩中即反映出這些文士的情感潮汐,頗堪吟味。這不是文學的懸想,而是歷史的真實。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演繹,認真切實地把握每個作家的生活空間,這無疑會更能充分了解和發掘作品的思想內蘊與情感內蘊。

如上所說,科舉不只是一種制度,它更是一種文化。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制度文化塑造出了不同時代的文人的精神風貌。唐代科舉制度初創,這一新的選官制度刺激了廣大庶族寒士從政入仕的強烈欲望,使唐代文人昂揚奮發、豪邁奔放;宋代科舉幾乎成為文人唯一的入仕之途,且出路更優,使宋代人飽讀詩書、博雅風流;元代科舉幾經廢立,且極不平等,使元代文人整體沉淪,他們充滿絕望、憤懣,與倡優為伍,以浪子自命;明清科舉以八股取士,科舉成為牢籠志士、驅策英才的專制工具。這時的文士多在一燈如豆下寫作或背誦八股時文,空疏而迂腐。當然,這里所描述的只是某一時代的總體傾向,但一代文學風貌,莫不與此相關。

第三,可以深入拓展對作家群體、詩派及文派的研究理路。

現代文學理論為我們研究古代作家群體及流派提供了宏觀方法,給予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其作用不容抹煞。然而,如果一味作架空的分析,而不結合中國古代作家群體或流派的特殊生成狀態來考慮問題,就不免空泛,或得出不合文學實際的錯誤結論??婆e制度的建立,在一種新的方式上加強了文人隊伍的聚合。如座主與門生的關系、同年關系、師弟子關系,等等,這些關系都有可能導致文學集團或文學流派的衍生。這是具有原生態的文學現象。它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合于現代的文學理論模式,但確是古代文學發展的實際。

在這方面,歷史研究似乎走在了文學研究的前列。何冠環先生有一本小書,其題目為《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作者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胡旦榜進士這一角度切入,析論了他們與宋初朋黨的關系。[3]這一視角頗為獨特,也頗具眼光。這種考察符合北宋朋黨的真實面目,這種切入角度對文學研究也有啟示意義。由此,我們來看古代的文學集團或流派,有些情形就與科舉密切相關。就唐宋古文運動看,它在文學史上的巨大貢獻和作用,已為許多學人注目并加以研究。那么,唐宋古文運動何以能夠興起,其組織方式是什么,原因可能很多。但我們覺得,一個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科舉。韓愈不顧流俗的排侮非笑,而以師道自任,成就了一批“韓門弟子”,這些人大都成為古文運動的中堅。所謂韓門弟子,就與科舉行卷之風相關。以師弟子關系為組織形式,是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的關鍵。他著《師說》要恢復古代從師之道,其用心也就十分顯明。有意味的是,這一組織方式為北宋文人所承繼,宋代的許多古文家都強調師道,就是一個明證。此外,如明清科舉的鄉試、會試與文學集團的形成也有著一定的關系,這方面已有人做出研究。這種視角與取向,無疑會促使我們以更為切實的態度,拓展思路,獲得學術的新視野與新思維。

   第四,有助于加強對創作主體的自我文化關注的考察及以科舉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的系統研究。

傅璇琮先生就一再強調要加強古典文學研究的文化意識,提出了歷史文化研究方法。他指出:“人們認識到,不能孤立地研究文學,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把社會概況僅僅作為外部附加物貼在作家作品背上,而是應當研究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及由此而產生的一個時代的總的精神狀態,研究在這樣一種綜合的‘歷史——文化’趨向中,怎樣形成作家、士人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從而產生出一個時代以及一個群體、個人特有的審美體驗和藝術心態?!保ā度贞袇矔房傂颍└迪壬约阂舱沁@樣進行學術研究的,他的《唐代科舉與文學》就是采用歷史文化研究方法的范例。他有意識地溝通歷史與文學,在充分考察那一時代的文化背景上來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以及相聯系的時代風貌與社會習俗。[4]這種研究實際上是以人為軸心的文化研究,它所關注的是作家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情感狀態,并使這種生活方式、文化心理與情感狀態在某種歷史文化背景上得以凸顯??婆e制度是切入文人核心的最佳視角之一?!翱婆e制度產生于7世紀初,一直存在到20世紀的頭幾年,足有1300年的歷史。有哪一項政治文化制度像科舉制度那樣,在中國歷史上,如此長久地影響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思想面貌和感情形態呢?……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是研究其文化形態,如果不著重研究知識分子的歷史變化,那將會遇到許多障礙。”[5]知識分子的歷史變化與科舉制度的聯系如此緊密。通過科舉制度,可以考察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思想面目和感情形態,這確實是歷史文化研究的一種最佳方式。

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知識分子對科舉制度的認識、態度中,又可以看出創作主體的自我文化關注,以更進一步透視文人的精神世界。這種自我文化關注,主要表現在科舉文學當中。對這一大宗文學作品,我們以往似乎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作品除表現士子功業意識、濟世情懷外,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窺見士人的自我情感體驗及對自身的文化思索。譬如唐代落第詩很多,有自陳落第的,還有慰人落第的,情調大多黯然,由此可透視唐代文人情感世界的另一面。戲曲小說中對士人自身的展示更加充分。如唐傳奇中,往往表現士人“婚”與“仕”的矛盾,揭示出當時進士階層普遍的悲劇心理,是士人意識的集中體現。明清時期,對士文化的描寫與反思之作出現,其思想內蘊更為深刻??傊?,如果對科舉文學系列進行全面清理,有一完整認識,那么,我們對一些文學現象本身的研究可能會更為深刻而切實了。

參考文獻:

[1] 余秋雨,《山居筆記》,文匯出版社,1998年。

篇(5)

(一)《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改革

新世紀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小學將原來的《好公民》課改為《公民與道德教育》課,課程內容發生根本變化;中學《公民與道德教育》課名稱不變,但課程內容進行了改革;并規定小學各年級《公民與道德教育》課逐年推行(詳見表一)。

改革后新加坡小學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涵蓋了五大主題:

1.個性塑造;

2.與家庭的聯系;

3.對學校的歸屬感;

4.作為社會一分子;

5.以國家為榮并忠于國家。

這五大主題引導學生從認識個人開始,然后擴展到家庭和學校,最后延伸到社會和國家。

《公民與道德教育》具體包括了十個方面28個德目,它們是: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廉潔正直:(3)誠實;(4)勇氣;(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禮貌。

4.責任感:(10)對己;(11)對他人;(12)對學校和社會;(13)對國家。

5.愛家:(14)孝順;(15)家庭凝聚力;(16)尊敬長輩;(17)維護家庭聲譽。

6.愛校:(18)以學校為榮;(19)尊重與關懷學校的成員。

7.團隊精神:(20)合作。

8.社區生活:(21)種族和諧;(22)互敬互重;(23)關懷和體諒。

9.愛國:(24)以國家為榮并忠于國家;(25)對國家有信心;(26)應變能力。

10.認識與了解鄰國:(27)相互依存;(28)和平及穩定。

中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每個年級包括6個范疇,分別闡述課程標準中所列明的各個主題;每一個范疇又劃分為若干單元。表二是新加坡中學三年級公民與道德課教學內容。

此外,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勵學校提供“5E”,即榜樣(Example)、闡釋(Explanation)、規勸(Exhortation)、環境(Environment)、和經驗(Experience)等輔助活動。

(1)榜樣:以能夠把學校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所教導的價值觀身體力行的校內成年人,作為學生學習的楷模。

(2)闡釋:教師對各種行為都能以適當的理由給予解釋,學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準則。學生對各行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內在化的價值觀應用到新的情況中去。

(3)規勸:教師不斷提醒學生實踐所學到的價值觀,將有助于學生改變他們的行為。

(4)環境:學校的環境、活動的展開以及在學校里的人際關系,都能增強在課室內所教導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

(5)經驗:學校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和從錯誤中學習的場所。

因此,應該制造機會,讓他們去關心別人、負起責任和做出決定。

(二)《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改革

為了達到公民與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各個德目的要求,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采用綜合設計的方式,即將課本、學生活動作業、教師手冊(即教學參考書)和視聽教材(包括軟片、音帶、大圖書、大圖片、教育電視等)視為一個整體。并且教材內容由淺入深,聯系小學生的生活,用看圖講故事等辦法幫助學生認識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和世界,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

新加坡中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的設計,采用了麥卡錫博士的四段教學模式。其特點是為了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利用自身的特長,發揮個人的潛能。教材由四部分組成。(1)激發學習動機——聯系經驗。這部分教學活動是提供條件讓學生了解某個問題的深層原因,而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2)形成概念——仔細思考。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教師和同學中獲得資料,并把這些資料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加以歸納和總結,而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向學生提供資訊。(3)練習與應用——付諸行動。即讓學生有機會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教師的任務是促進學生的學習。(4)進一步去發現——經驗內化。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學習,并把已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領域。

目前,新加坡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已形成一套綜合的多媒體教材,包括教師手冊、學生作業和視聽教材。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學校還可以靈活應用教育部國民教育處、教育部其他署、電視機構和新加坡報業控股所制作的有關教材。改革后的《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舊貌換新裝”,“裝”進了一片片薄薄的惟讀光碟里,換上了用嶄新的資訊科技配制的“新瓶”。

(三)《公民與道德教育》教學方法改革

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及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狀況,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們認為,如果學校的道德教育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為此,新加坡教育部鼓勵教師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對問題進行思考、提問和反思。通過表達個人經驗、個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擬、小組討論和個人反省等活動,達到以實際韻行動改變行為的效果。

正是出于這一原因,新加坡教育部積極探討,引進西方各種有益的理論,予以創新,建構新的德育方法,以適應當代社會與青少年發展的要求。這些方法主要有:

1.文化傳遞法(CulturalTransmissionApproach)。

文化傳遞法是直接灌輸道德或價值觀的教學方法。它的目標是通過教學,把過去累積下來的知識、規則或道德標準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所傳遞的價值觀念。這種教學方法是以教師通過故事、朗誦、直接問答、角色扮演和討論,引導學生進入所呈現的生活情景、歷史名人或歷史事件故事、寓言等的道德情景中,讓他們辨別正誤,知道是非,以便在必要時采取適當的行動。

2.設身處地考慮法(ConsiderationApproach)。

這種教學法的目的,是通過教學,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恐懼和不信任感,并鼓勵學生在評論之前,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不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而輕易下判斷。在教學上,通過家庭、鄰居、學校、朋友等的生活環境來分享共同問題的經驗,從了解別人的動機、立場開始,培養每個人關懷他人的良好情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通過問答法、討論法或角色扮演法來達到教學目的。

3.價值澄清法(ModifiedValuesClarificationApproach)。

價值澄清法強調道德或價值觀是經過自由選擇、反省和行動澄清而得出來的,分為五個步驟:(1)認清問題,找出各種可能的選擇。(2)衡量各種選擇的利弊。(3)考慮各種選擇的后果后,做出選擇。(4)珍惜并愿意公開所做的選擇。(5)根據自己的選擇采取行動。在教學上,為了避免學生以自己的好惡去做選擇,因而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教師給學生以指導,指出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或價值觀,以“澄清”學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確的價值判斷。

4.道德認知發展法(CognitiveDevelopmentApproach)。

主要是通過討論道德兩難問題,了解學生的德育認知發展,并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到一個層次。在教學上,采用道德兩難困境的討論,促使學生多方考慮,然后提出解決的方法,說明原因,并聆聽及參考其他同學的意見,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較,而后做出選擇。其特點是通過教學刺激學生認知結構的改變,提升道德認知層次,以增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部規定,以上四種教學方法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師在教學時是靈活使用的,如何取舍,需視哪一種教學法能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及視學生的認知階段而定。此外,教師可采用講述、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參觀、游戲、實踐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視聽教具以加強教學效果。

(四)《公民與道德教育》的評估

為了使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教材與教法的改革卓有成效,新加坡教育部還改革了評估方法與標準。由原來教育部統一考試和評估改為教師可自行擬訂評估模式,就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鑒定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估:(1)行為/品行檢核表;<2)公民與道德教育作業;<3)簡單的專題作業(反映學生對道觀念、價值觀或原則的了解和領悟,并可以從中觀察學生在學習小組中的合作程度及其行為舉止),如在評估小學學。生第二學期《公民與道德教育》科的等級,教師應該把學生參與社區服務計劃的情況考慮在內(見表三)。

評估標準

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以十分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

完成6小時以上的社區服務計劃的活動;

掌握充分的知識和技能;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

完成6小時以上的社區服務計劃的活動;

掌握某些知識和技能;有時能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沒完成6小時以上的社區服務計劃的活動;

二、啟示

新加坡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教材與教法的改革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學校德育改革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一)要根據時展不斷改革學校德育課程

學校德育內容不是一經確定就永恒不變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只有緊緊結合時代變化,及時做出調整,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社會發展提供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新加坡的學校德育課程根據變化了的社會形勢,針對國家與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地進行改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結構的分化,多種經濟成分的并存,必然造成人們價值觀的多樣化傾向。在這一新的形勢條件下,如何解決學校德育統一的主流文化價值與現實生活中家庭、社會產生的非主流文化價值的沖突問題,使學校德育的改革與發展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速度,這是我國當前學校德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學校德育教材要多樣化和科技化

新加坡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包括課本、學生活動作業、教師手冊<即教學參考書)和視聽教材(包括軟片、音帶、大圖書、大圖片、教育電視等),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同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新加坡的中小學教材還廣泛地運用了現代科技的成果,將《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制作為多媒體課件。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我國中小學德育教材也要改變過去單調的教科書的面貌,使學校德育教材多樣化,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將枯燥的教材變為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

(三)要注重東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篇(6)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教學參考書進行備課,并對學生進行講解。但由于個人知識儲備和教學參考書內容的局限性,許多與課文有關的知識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在課堂當中,教師利用現代化網絡知識儲備龐大的優勢,將網絡當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各種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可以極大地擴充課堂的知識含量。教師不必再單純地用語言對學生進行講解,而是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聲、光、影等多種模式的展現。如在講解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從網絡上下載與詩歌有關的背景資料、名家朗誦的錄音,再配上與詩歌意境相吻合的背景圖片,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對詩歌的內容、意境等方面進行欣賞。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也培養了學生朗誦能力、對課文理解的能力。

二、運用直觀教學,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各種資料在網上都能搜索到,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上的內容,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在語文課程的學習當中,學生熟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在這個影音媒體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各種影像資料的直觀感受,更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多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再局限于課本之中。例如筆者在講授周國平的《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一課時,尋找網絡上有關課文內容相似的廣播劇,將其從網上下載下來,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在不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先欣賞這個改編的廣播劇,學生的興致很高。很多學生在欣賞廣播劇的過程中,情緒、思想隨著廣播劇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記憶也更加深刻。當欣賞完廣播劇再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對文章的脈絡已經有了很清楚的了解,對“人并無高低F賤之分。唯有作為靈魂的人,由于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這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可,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也有了較為深刻的體會,所以,這節課教師很輕松地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并在重讀原文的過程當中,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情感的領悟和對生活的體會。

三、烘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向導。它能引人入勝,振奮精神,激發求知欲,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悅耳的聲音、色彩鮮明的圖片、生動優美的畫面等形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其他媒體所遠遠不及的優勢。因而,教師要善于正確地利用這一優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教學《普通人》這篇課文時,播放了《普通人》的作者梁曉聲的被采訪的紀錄片、梁曉聲的《北大論語講座》。把學生引入到“知青時代”,了解作者及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很快便挑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許多同學大聲討論問題,課堂上的學習氣氛也隨之熱烈起來。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與體驗,通過對“父親”等給予自己重要影響的任務的描摹、刻畫,不但提高了閱讀、思考與敘述表達水平,而且增強了做人與做事的意識,提高了職業素養。

篇(7)

二、變驗證為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和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能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獨立地“發現”他未曾學過的知識,進而對某一問題或觀點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達到在動手中鍛煉、提高自己的目的。如在做CI2具有漂白性的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發現“干燥的紅色布條在CI2中不褪色,濕潤的紅色布條褪色”。于是我問學生“水能否使紅色布條褪色呢?”“不能。”(學生回答)“那濕潤的紅色布條在CI2中被漂白褪色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這一引導使多數學生悟到了漂白是CI2跟H2O反應生成了新物質的作用。但有一位學生有新的想法,他問是不是H2O催化了CI2的漂白作用。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想法,接著即興組織全班討論,最終使大家都明白了催化劑只能催化可以發生的化學反應,而不能催化不能進行的化學反應。這樣課堂上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融洽了師生關系;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新。

實驗教學是中學化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重要載體。但驗證性實驗對高中生來說,弊多利少,一定程度上它讓學生成了“看熱鬧的觀眾”,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有時還會挫傷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如果在實驗教學中,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開展活動課,讓學生自查資料,設計實驗方案,那么實驗中往往一個很小的收獲,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喜悅,能夠激發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討的興趣。但有時,他們也會對實驗中出現的一些異?,F象或“意外”結果感到迷惑不解,這時就需要教師采取鼓勵態度,積極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求索的創新精神。因為在科學發展史上不乏有意外的發展,這些很有可能會成為新的科學理論的起點,如倫琴發現了X射線,貝克勒發現了鈾的放射性等。

三、變單一為綜合,培養學生的整體能力

(一)認清化學在各學科中的地位

化學同各個領域的其他學科聯系密切,在各學科相互交叉的知識技術網絡中,它是中心學科之一。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化學的知識是多元化的,是聯系物理、數學、生物的橋梁和紐帶,它從物理、數學、生物等相鄰學科中汲取力量,使得自身不斷獲得發展。因而化學教育不能再囿于狹隘的化學教育觀內,只培養具有化學專長的學者,而應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篇(8)

    由于中國法制史這門學科是以中國法制發生、發展為基本線索,以大量史料為理論來源,具有時間跨度長、涵蓋內容廣泛且零散、文字艱深晦澀、專有名詞難以理解等特點,因此教師在采用講授教學法時,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篇(9)

一 引言

文藝復興以后,近代科學在歐洲迅速產生,以1687年牛頓出版他的《的數學原理》為標志,近代科學革命到達,這本已是,然而,問題是:“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漫長歲月中, 中國人在自然知識滿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經勝過歐洲人,那么,為什么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呢?”(1)這一問題難倒了20 世紀的科學史學家和其他許多學者。由于該問題是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90——1993)最初提出,后包括李約瑟本人在內,至今無人能給出滿意的答案,遂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作為近代科學革命之后,有中國血統和中國文化背景,又為世界科學做出巨大貢獻,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并列的科學家——楊振寧對這個問題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中國科技的未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提出了一些獨到的看法。 ( 燕南, yannan.cn )

二 中國古代沒有發展出歐氏幾何及其邏輯系統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發,楊振寧認為,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李約瑟在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經成篇地討論過這個問題,并給出了種種理由:中國早期的哲學如陰陽五行等盡管曾促進過中國早期的科學發展,可是這些理論本質上的經驗性和思辨性在后來卻成為阻礙實驗科學在中國產生的原因;中國沒有充分發展資本主義是實驗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基本的原因;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不鼓勵、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產生?!?( 燕南, yannan.cn )

楊振寧指出:“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和其中的某些自大有關系。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一下子都解決了?!麄兊谝幌虢鉀Q人文問題,第二想從總體上解決人文問題?!?2) 因此,他們不愿去做具體的事情。古希臘的哲學家中,也有人企圖總體上解決所有的問題,“可是他們也有人從事非常具體的問題”。 ( 燕南, yannan.cn )

從解決具體的、現象的問題入手,“希臘人發現正立方形只有5 個,這是非常美妙的畫像,而這個畫像如果沒有準確的幾何思想是不可能想到這個定理。后來有人說歐幾里德所以寫了歐幾里德幾何,就是因為要證明這個定理。這是西方思想方向的結晶。”

(3)

歐氏幾何的產生并不是孤立的。在力學方面,阿基米德為了鑒別皇冠的含金量,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和。在一次洗澡時,他感覺到身體受到向上的托力,由此悟出了解決皇冠問題的,同時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此外,阿基米德還發現了杠桿原理。

篇(10)

一、勇于開拓專業領域中的文化新內涵

加強課堂理論教學的文化內涵并與課外實踐體驗有機結合,讓中國傳統文化走進所學專業,開展旅游文化研究、飲食文化研究、企業文化研究,從而促進學科教學,豐富大學生文化底蘊。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旅游專業學生學習中

如今旅游增溫不下,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只有以文化為底蘊,旅游業才能有檔次、有品位,常勝不衰。唐詩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王維、元稹、高適等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信息。中國古典詩詞范圍廣博,涉獵從自然到人文的風俗,作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唐詩,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部反映唐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記述自然風光、名川勝跡、人文建筑、服裝服飾、風土人情、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節日慶典、傳統習俗包羅萬象,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如能有針對性地應用到旅游專業學科教學中,則可為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從邊塞詩中了解我國古時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了解絲路上的主要城鎮、朔漠風光、異域風情和異域文化。借助唐詩對黃河流域的敘述,了解黃河流域的風土人情和繁華古都。從對長江流域的敘述角度出發看唐詩,看春江花月、煙雨樓臺和文人雅士的江南特色。通過收看《舌尖上的中國》電視紀錄片,以及閱讀董橋的散文如《鄉愁的理念》等感悟中國傳統文化,將知識和理念、文化融入學科教學中。

(二)將飲食文化融入專業課學習中

中國自古以來重自然,愛生命,追求和諧,飲食活動注重情趣,烹飪講究技巧的施展、飲食器具的挑選、菜點的安排,注重審美情趣。中國飲食文化具有如下特點。如風味多,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東酸西辣;四季有別,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講究美,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注重情趣,中國菜肴的名稱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的命名,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等來命名。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花雞、鴻門宴等;食醫結合,藥膳同源等。中國飲食文化注重人文情懷,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都會團團圍坐,舉杯相敬、讓菜、勸菜,分享各自內心美好的事物,分擔朋友內心的痛苦。此外像孔府宴、滿漢全席,席中還有詩歌答奉、百戲歌舞、投壺行令,文采斐然。其規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珍饈菜肴達三百多種,它擁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

二、尋找區域文化中的傳統文化,構建特色大學文化

結合區域經濟特點,深入社會實踐,結合城市承辦的各種博覽會、文藝演出、體育盛會等形式,開展尋找中國傳統文化根基活動。以吉林省農博會為例,開展專業與區域文化融合研究。在旅游景觀設計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營造大學文化,與區域文化融合,體現吉林省民俗文化特點。吉林省漢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人居多,是世界公認的薩滿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農博會展覽中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將夢想與景觀設計的實踐融為一體,突出區域民俗文化的特點,如漢族傳統民居――土坯房子籬笆寨;滿族傳統民居――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朝鮮族傳統民居――立柱支撐、縱橫梁木、進門就是炕?!暗伛孔印薄榜R架子”“闖關東”時的民居?,F代生活方式替代了傳統民俗,但是我們不該讓當代大學生忘記優良精致的民俗文化。

三、開展與所學專業有關的企業文化研究實踐活動

上一篇: 匯報材料結束語 下一篇: 團隊演講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 亚洲人成色44444在线观看 |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欧美 | 久久精品午夜91 | 日本一本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 又爽又猛又粗国产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