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5: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體育思想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895年,鄒韜奮出生于福建永安一個日趨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1900年,他由父親“發蒙”,開始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1909年,鄒韜奮考進了福州工業學校,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2歲那年,母親查氏去世,終年29歲。[1]母親的英年早逝,對鄒韜奮影響極大,他在嘆息母親才干被埋沒的同時,對封建社會女子的命運充滿同情:“像我的母親這樣被埋沒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2] 1912年,鄒韜奮隨父親來到上海,進入南洋公學,從此開始了在上海的學習生涯。
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上海的近代體育運動極為發達。鄒韜奮先后就讀的南洋公學和圣約翰大學,都極為重視體育運動。南洋公學監院福開森堅信體育運動不僅有益于身體健康,而且有益于人的智力與素養的提高。因此,他以身作則,誘導乃至強迫學生參加鍛煉。[3] 20世紀初,南洋公學不僅設有體育科目,業余體育活動也十分活躍。圣約翰大學是引領中國學校發展近代體育事業的拓荒者和先驅。早在1890年,“學校有運動會之組織......中國學校之有運動會,實以約大為嚆矢”。[4]此后,圣約翰每年都舉辦春、秋季全校運動會,引入軍操訓練和比賽,還成立專門負責指導學生開展體育運動的組織體育會,并鼓勵學生成立體育社團,開展體育比賽。圣約翰還率先在中國學校中引入的西式現代體育運動項目,主要有網球、足球、籃球、田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體操等等。更為可貴的是,圣約翰全面推廣體育活動,而不專為贏得體育錦標賽和培養少數體育尖子。所有低年級學生每年必須體檢兩次,以安排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并成立有專職教員的體育部。[5]
南洋公學和圣約翰大學重視體育的辦學特色,對鄒韜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他體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鄒韜奮不僅酷愛體育運動,而且在求學期間就開始思考如何增進國民體育。1915年,鄒韜奮開始選譯英文雜志向《申報》副刊《自由談》投稿。他選譯的文字通常是“體育雜志、科學雜志等等里面的零星的材料,大講其健康或衛生的方法”。[6] 1919年12月25日,鄒韜奮在《約翰聲》上發表了《吾國國民體育怎樣可以增進》一文。以此為開端,鄒韜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育思想。
二、鄒韜奮體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提倡國民體育
鄒韜奮認為“現代體育的重要目的,第一在鍛煉身心的健康,第二在訓練尊重紀律的習慣,第三在養成公正理解的態度,第四在增加團結互助的精神。我們提倡運動之能普遍化,無非希望以上目的能普及于一般國民。”[7]
青年是一個國家所需依靠的中堅力量,青年體質的下降會導致整個民族競爭力的下降。鄒韜奮認為要增進國民體質就要發展國民體育,為此一方面要在青年人中“造成一種喜歡運動和衛生的好風氣,使這好風氣變成一般國民的第二天性”;另一方面則需要對兒童體育進行積極的改良,從小培養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8]
30年代,針對當時推行的中學會考制度未將體育一科列入,鄒韜奮指出:“我覺得健全體格的比較,倒值得有會考式的比賽來會它一下,好像若干時舉行一次運動會一樣。評判員由可靠的醫師擔任,定好健康體格應有的身體各部分的及格標準,每若干時(例如每學期或每學年)先由各校學生在本校內比賽,繼由各校共同比賽,對于健全的體格,特加獎勵,獎勵他平日知道保護身體,增進健康,并作其他青年的模范。”[9]
鄒韜奮認為運動能夠使人的身體得到均衡發展,并使人精神健旺、思維敏捷。他對有些人只關注劇烈運動、競爭虛榮的做法并不贊同,認為少數人的劇烈運動與全體國民體育并沒有什么關系。因此,他提出“希望此后教育家和青年聚精會神于提倡普及運動”。[10]離開學校的青年要不忘體育,從自身做起,并將體育推廣到周圍的人群,這樣的話能夠改變社會風氣,開創中國國民體育的新紀元。
2、重視女子體育
在提倡國民體育時,鄒韜奮對女子體育特別重視。鄒韜奮指出,中國女子由于缺乏體育“越生越小!……體格矮小之外,還有不活潑的毛病,所以倘若不想改良,不但要變成矮同胞,而且要變成呆同胞”。因此,女子體育“不僅關系女子的一生幸福,家庭的美滿姻緣,而且關系未來的國民體格。”他特別提出,希望全國的女同胞,此后對于運動,對于體格的強健,發育的平均,精神的活潑,要十二分的注意;這是有關我國民族的前途,不要視為輕微的事。當時有人指出:“西洋女子,以體格強健,發育平均,精神活潑,為美觀的重要條件。”他以為我國女子此后也應該向這條路走。[11]《生活》周刊自1928年11月開始,開辟了體育專欄,對女子體育進行大力的宣傳和提倡。其中,鄒韜奮撰寫了《保持美麗的母親》、《六十三歲不像老太婆》、《二十老而三十美》等文章。這些文章淺顯易懂,圖文并茂,逐漸改變了人們的一些落后觀念,對促進女子體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個叫戴夢琴的女士大病后身體虛弱無力,精神萎靡不振。
閱讀體育能強身健體的文章后,遂對體育發生了興趣,堅持體育鍛煉,結果也練就了健而美的體格,后來寫成《健身健國的途徑》的體會文章,在《生活》周刊六卷三十六期上發表,引起了強烈反響。1931年5月,華北運動會上,全國新紀錄陸續出現。新紀錄中女子占大半,足見女子體育之進步。[12]鄒韜奮為此撰文極力稱贊。
3、關注競技體育
雖然鄒韜奮強調國民體育的普及,當有人鄙棄競技體育時,他又表示了堅決的反對:我們提倡運動之能普遍化,但同時對于“個人競技”,愚見以為應加以相當的條件而不應加以“鄙棄”,與體育之普遍化實可并行不背。因為競技體育可以提高運動的技術,比賽而造成的新紀錄,無異為運動界立一標準,使體力夠得上者,懸此為訓練之標的,使運動技術得由此逐漸增進。若衡以教育原理,固當注意教育之能普及于一般人,但對于特殊之天才生,亦當許以特殊教育的機會,使得發展其天才,不應加以“鄙棄”。[13]正是出于對競技體育的關注,鄒韜奮非常關心體育賽事,積極報道了當時重要的體育賽事。1930年4月,全國第一屆運動會舉行,鄒韜奮發表了《我國最可紀念的時期》、《尤開我國體育的新紀元》等評論。1931年5月下旬,華北運動大會上“全國新紀錄陸續出現,各區分數相差不多”,鄒韜奮以《華北運動成績進步之可喜》為題撰文,為運動會取得的成績歡呼:“足見體育之普通,均極可喜。”[14] 轉貼于 4、倡導科學鍛煉
鄒韜奮認為要想保持健康必須進行體育鍛煉,而科學的鍛煉尤為重要。
一方面,鄒韜奮從近代生理學的角度為民眾提供了比較科學的鍛煉方法。他指出,人之身體健全程度要從四肢、頸部、胸背、腰腹及內臟器官全面考慮,不僅要注意身體各部的平均發育,而且要考慮到呼吸器官和消化系統的健康。因此,鍛煉次序可分為三大部分:(—)上下肢和頸部的運動;(二)胸背的運動;(三)腰腹的運動。第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相對運動較多,運動次數可以酌量減少,但是不能完全忽略;胸背運動和腰腹運動與內臟器官機能高度相關,因此要特別注意。在《關于上肢的運動》、《關于下肢和頸部的運動》、《關于胸背和腰腹的運動》、《活潑的腰部》等一系列文章中,鄒韜奮為各部分都提供了具體的鍛煉方法。[15]
另一方面,鄒韜奮認為鍛煉的時間、場所和服裝也應進行合理選擇。時間方面,十五至三十分鐘,而且貴在堅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達到健身的效果。同時要注意時機的選擇,保持固定,或在早起之后,或在臨睡之前。鄒韜奮認為早起鍛煉比較合理,“因為精神充足,興趣較濃,到了晚間,或因一天的工作,不免有酸洋洋的毛病。”還要注意:飯前鍛煉完畢后“須等到呼吸和血液循環全復常度后,才可進食”;飯后鍛煉,“一定要在進食后兩小時再進行,才不致傷及消化。”場所方面,要注意選擇在空氣清新的場所進行,如果在室內鍛煉,一定要注意通風,以保持空氣清新。服裝方面,鍛煉時所穿服裝要寬松,“不至妨礙全身各部的動作,尤宜注意之處為胸際與腰間。” [16]
綜上所述,鄒韜奮關于體育的真知灼見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關心祖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針對當時中國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國人思想中的錯誤觀念,提出了正確而且深刻的體育主張,同時借助自己從事的新聞行業,積極宣傳普及體育,對促進國人正確體育觀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鄒韜奮的體育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令有識之士憂心忡忡,重溫鄒韜奮關于普及國民體育的真知灼見,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無疑極具啟發。
參考文獻
[1] 復旦大學新聞系研究室編.鄒韜奮年譜[M].復旦大學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8-12
[2] 中國韜奮基金會韜奮著作編輯部編.韜奮文集[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162頁.
[3] 章玲苓.福開森與南洋公學[J].上海檔案.2001年第3期.
[4]《圣約翰大學自編校史》,《檔案與史學》1997年第1期.
[5] 顧子筠、張剛.曾立潮頭滬學府——上海圣約翰大學[J].科學中國人.2007年第4期,110-111.
[6] 鄒韜奮.韜奮文集[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5年第3卷:第17頁.
[7] 鄒韜奮.韜奮文集[M].《怕是教育上的問題》編者按[J].生活.1932年2月.第6卷24期.
[8] 中國韜奮基金會韜奮著作編輯部編.韜奮文集[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卷,P179.
[9] 鄒韜奮.韜奮文集[M].《青年體格的檢查》,載1933年6月24日《生活》周刊8卷25期,見于《韜奮全集》5卷600頁.
[10] 中國韜奮基金會韜奮著作編輯部編.韜奮文集[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卷,P179.
[11] 鄒韜奮.韜奮文集[M].《這是現在的女子》韜奮,《生活》3卷30期.
[12] 鄒韜奮.韜奮文集[M].《華北運動成績進步之可喜》,1931年6月6日《生活》周刊6卷24期,見于《韜奮全集》3卷641頁.
[13] 鄒韜奮.韜奮文集[M].《怕是教育上的問題》編者按,《生活》第6卷24期.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刻不容緩。并且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的內涵,健身業也蒸蒸日上。我國采取了大力發揚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號召各大高校對提升體育涵養的素質,使之滿足現在的國際水準和人民的需求。而高校公共體育是大眾教學領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承擔著大學生身體安康,為國家奉獻的重任。
1現代體育思想的內涵
古代還沒有出現“體育”二字,他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后融合外國元素而形成的一種新理論。體,即是要做耗費體力的一件事,育,便是傳授他人的意思。現代體育的思想是要將體育鍛煉所帶來的積極向上傳授給大家,讓大家有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功效。而體育也是一種為他人的教育精神,隨時間發展,傳統的體育思想已經無法跟上時代。我們要從體育的本質出發,了解體育,參與體育,從而將體育所帶來的樂趣分享出去,同時改進體育運動中的不安全地方。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讓和諧氣氛傳播到大學每個角落。
2我國高校體育思想的形成和存在的弊端
舊中國時期,我國處于大量吸收國外思想的饑渴狀態,大量新課程由此傳入中國。后改革開放時期,又將教育等方面加以討論,在1990年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給各個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之后的體育改革便將素質提上了線。在綜合了國內外體育的教育路線,我國的終身體育教育思想被大眾所普遍認同。而為了不斷滿足我國對體育認知的需求,又必須將創新理念不斷融入現代體育思想,把以人為本、體育強國的思想順理成章的展開,將提高學校學生身體素質放在中間,逐步形成了當前社會的體育理念。可如今在各大院校中,公共體育教學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們普遍已經認識到體育的教學是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可是在眾多高校中學習體育的教學方式仍然是采取過去的老方法,沒有將當代體育理念與實際高校體育教學很好地進行結合,同時學校中的老師們也沒有經過新的培訓,將最終的成績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沒有將創新融入,只是按照以往教學模式枯燥的教學,造成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低下,沒有將培養自己把體育作為終生事業的意識。同時,有些高校還存在體育設備老舊等問題。這些都是造成現代體育思想還無法真正融入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原因。
3體育思想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關系
當代體育觀念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其樹立了明確的方向,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需要方向和思路,從而滿足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發展的基本條件。各大高校在建立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同時,應當將當代體育思想的要求作為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在此基礎上調整適合的教學內容,采取豐富的教學方式,形成全新的且具有現代化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此外,各大高校要實現高效公共教學的多元化,必須深入貫徹改革的要領,建立終身體育的理念,促進各大高校的體育教學科學健康發展,為學生的體育學習創造優質的條件。調整好當代體育觀念和高校體育教學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高校體育教學模式變得更加多元化,這樣一來能夠給學生們更多選擇的機會,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各大高校應當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在現代體育思想的基礎上,構建更加科學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4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與發展
4.1學生健康為主要保障,終身體育觀念為目標,實現體育教育的持續性發展在現代體育思想下創新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時候,應該將學生的健康放在第一要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也要照顧到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施相應的教學模式來平衡關系,達到整體的和諧發展。各大高校應要認真研究改革內容,積極落實體育運動的教學改革,不斷促進提高學生們的體育鍛煉興趣,培養廣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不斷完善充實體育課程內容,降低學生對體育的依賴程度,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技巧,讓體育運動成為生活學習的一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高校的體育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終生體育觀念為教學目標,提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水平,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高效和諧發展提供重要支柱。4.2優化體育課程結構體系,不斷更新充實體育教學的樣式及內容學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條件資源,以提升學生素質為目標來設置課程,不斷充實、優化體育課程結構,為體育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提供良好平臺。學校也要適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對體育的不同需求來劃分出合適的體育課程,而相應的課程內容在分類和考核等方面都應該有所不同。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設計上,積極推動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通過了解學生各式各樣的需求,改變老師為主體的上課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出良好的體育學習氣氛,以此來培養濃厚的體育情感。4.3構建和完善高校體育教學平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促進了體育信息傳播的同步化。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主導著體育教學思路的走向和體育教學質量的效果標準。各大高校應運用互聯網等平臺,將高校體育教育進行整合,構建成一個專業化的平臺。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出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對體育學習中的課程進行一系列的評價。相較于傳統的教學管理,高校體育教學平臺將更加注重對各個學生的體育技能掌握情況和和身體綜合素質進行全面的評價,同時將各個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納入考核范圍,以更加完善的數據來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更好地去學習體育基本技能以及知識。
5結語
在現代體育思想的狂潮下,樹立學生終生學習體育的理念變得更加重要,為了加強每個學生對體育教學活動的興趣,各大高校就應該在符合新課改的標準下,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置,來有效實施全新改革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面對于即將走向各個崗位和社會的大學生,各大高校應該持續加大改革的力度,樹立正確的發展方向,明確當代體育發展的目標,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資源,明確認識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起與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的和諧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高校體育教學平臺以及評價體系,教育引導和塑造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良好發展,盡快使我國成為人力資源強國。
作者:盤華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雪芹,奚鳳蘭,陳士強等.運動生理學教學模式創新及實踐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1):112-114.
一、體育教學具有鮮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只能在人類的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通過引導、教育逐漸培養與完善起來,所以學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影響和學校教育的結果。體育教學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能影響學生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起積極的作用。
1、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對任何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都要經過一個復雜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付出較大的體力和進行積極的思維。在練習中會產生很多的生理性反應,如疲勞感、疼痛感、酸脹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傷等思想。在此情況下需要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礙,這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
2、體育教學是為了促進身體的發育,因而要達到一定的運動量,教師要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措施,要求學生按計劃完成規定的量和強度,如規定跑的距離、動作的次數、動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什么動作等,以保證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長期參加規范、嚴格、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在教師的培養指導下就會增強學生的組織觀念和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形成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習慣。
3、學校體育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強烈的集體性。因此,無論參加哪一項體育活動的評比和競賽,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因此在體育活動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學,相互配合,團結協作,拋棄個人私心雜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體主義精神。
4、體育運動最富有競爭性。體育教學常以對抗性練習和教學比賽的形式出現。通過比賽既能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體能狀況、身體素質,以及技術水平、戰術意識等要素,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堅毅果斷、自信、積極向上的品質,以及勝不驕、敗不餒、服從裁判、遵守紀律,與同伴團結協作等優良作風。因此,運動競爭是技術、戰術、智力的競爭,是身體素質的競爭,也是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的競爭。
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是培養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學基礎
教育是培養、塑造人的過程,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表現,是培養、塑造的自然反映。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一貫堅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就會獲得良好的行為效果。反之就會導致不良行為的出現。這說明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不同,是由于培養教育決定的。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們的教育,教學,任何紀律,各種各樣的行為習慣,都是一連串的條件反射。”他的研究證明:對有機體重復一種系統的影響或訓練,就能形成定型。這一理論在體育領域里,不僅說明了運動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機制,同時也指出了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養成的科學依據。當一個人反復接受一種訓練,反復完成一些嚴格規定的行為,并且根據他自己在實踐中的認識和經驗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規范是正確的時候,這些行為就會變成他的道德習慣和性格特征,而道德習慣和道德認識結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論證過: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從行為和習慣開始的。體育教師的育人工作就是要從培養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行為和習慣著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對那些已經表現出某些不良行為和習慣的學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熱情耐心地進行長期、反復的培養訓練,幫助他們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舊的定型雖然會表現出一定的鞏固性,但只要環境條件的影響長時間改變成另一種形式也會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變那些已經養成不良習慣和錯誤行為的學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體育教學中應時刻貫穿著思維活動與體力活動的結合,知與行的結合,意識與行為的結合。體育教學過程中,既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能與技術,又組織學生親身實踐,既向學生講述理論概念,又指導學生身體力行。因此它能夠提供較之一般課堂教學為更多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可能。
三、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學是通過教學方法來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來實現的,二者不能截然分開,又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用教學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學法的研究是比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則還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關注,因而在體育教學中,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以下簡要介紹幾種較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參考。
1、規范訓練法
就是用制度和規則所指明行為的規范標準來訓練指導學生行為,從而收到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效果。體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很多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規則要求下進行的。這就為利用制度和規則作為行為規范來教育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有明確制度和規則的競賽活動固然可以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就是非競賽性的活動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規則作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戲、教學比賽、各種基本動作的教學,都可以作出某種規定要求學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動本身所包含的規則之外,還可以就課堂紀律和教學內容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作為學生行為的準繩。要發揮制度和規則的教育作用,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認真執行。否則,規范不能變成行為,反而在心理上出現惰性,導致教育上的失敗。因此,要求教師經常觀察和判斷學生行為,正確的加以強化,錯誤的加以分化。常用的辦法就是適時地給以獎勵與懲罰。當然光有教師的執法還是不夠的,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對符合規范的行為給予維護和支持,對違反規范的行為進行批評抵制,這樣學生的道德情感就會上升為道德意識,自然也就會自覺地遵守制度和規則,使個人的行為在符合并遵守規范的前提下,得到認可和發展。
2、集體訓練法
體育教師應當在采用集體項目的教學中,例如球類訓練,團體操訓練等,讓學生意識到在集體項目中,不顧集體利益,不與其他隊員配合,一味過分“表現自己”,都會給他人、給集體帶來損害,將受到集體輿論的批評和指責。由此可見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幫助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學生個體的行為與集體榮譽相聯系,使他們認識到榮譽來自集體成員的共同奮斗和團結協作,來自個人對集體的奉獻和刻苦訓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對抗與競賽訓練法
我們培養的學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具有時代感和積極進取,勇于競爭的精神。而這些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在體育教學中都有較大的活動空間,因為競爭是體育的突出特點,各項體育運動項目都具有對抗性和競爭性,尤其是在比賽狀態中,其對抗和競爭因素體現得更為強烈。它往往使參加者承受高強度的心理負荷和生理負荷,并且還必須在這種強負荷的情況下去爭取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識進行對抗性、競爭性較強的教學與訓練,就可以使學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獲得勇敢拚搏、頑強進取的心理和行為品質。例如短跑訓練,僅在“預備-跑!”這短暫的時間里,為了比別人更準確地抓住起跑時機,學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時,一面又要全力準備果斷行動,一剎那松勁就意味著難以挽回的失敗。在長跑訓練中,采用競賽形式,形成競爭對抗,這就自然意味著學生不僅要堅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長跑訓練實際上變成為一場意志力的較量。
學校體育資金有限,對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的資金傾斜度不夠。每年體育教育的經費僅僅能夠維持對現有場地設施的基本維護,部分學校出現體育經費被擠占,甚至無經費可用的現象,致使體育教學出現無法開展的局面。很多體育器材陳舊老化,沒有專人維護,部分鄉村學校甚至沒規范的籃球場地、足球場地、乒乓球臺、排球場地等基礎體育教學設施,使得學校體育教學只能開展基礎的隊列練習和基礎的跑跳投練習,大大的降低了體育課堂的趣味性,不利于學生的體育技能學習,阻礙了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
2.課堂組織形式、教法落后
體育教學課堂是完成體育教學任務的主要平臺。體育課堂的組織形式和體育教學方法是體育教師完成體育教學內容的途徑和方法。新課程改革后,體育課堂組織形式和教法有所改變,但是變動幅度不大,體育課堂教學依然采用傳統的講授法為主,學生單純的接受、模仿、練習。課堂組織形式單一,課程設置以室外場地練習為主,缺乏理論知識的講授,尤其是體育文化的滲透嚴重不足。
3.體育教育指導思想不統一
體育教育的工作重點和對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都是緊緊圍繞體育教育指導思想展開的。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體育思想與理念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如:健康體育、陽光體育、快樂體育和休閑體育等,多元的思想與理念被引入中學體育教育,給中學體育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與動力,但也造成了中學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分散,導致中學體育教育的目標多向化,體育教學課程設置多樣化,評價標準的差異化,進而影響中學體育教育的最終效果。
二、實施終身體育教育的建議
1.轉變教學觀念
體育課堂應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學習技能的從屬地位。改變傳統教學重運動技術傳授,而忽視體育文化內涵的教學,過于強調運動成績,而忽視對學生身心素質的教育。
2.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的素質
體育教師是體育課堂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體育教師的體育理論知識、專業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的體育課堂組織能力,是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重要因素,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關鍵因素。體育教育改革的實施者是體育教師,改革的理念和措施都需要依托體育教師落實。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要求,要求中學體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既要重視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也要注重體育文化內涵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提供堅實的技術和文化保障。
3.優化體育教學內容
體育教學內容是學校體育教學的薄弱環節,傳統的體育教學內容單一,知識的重復率高,教學內容的重復使得學生產生了厭煩,難以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中學體育課程改革要求,中學體育教材的內容要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在內容上,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運動項目選擇,尤其是當下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學生喜聞樂見的項目。
4.改革體育教育的評價體系
體育教育的評價是對學生階段性體育活動的檢查與督促,也是對體育教育的階段性檢驗與評估,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是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有的體育教育評價標準,只關注學生的體育技能的水平,而對體育文化的評定基本沒有,對于學生的價值觀、情感態度的培養從未提及。改革后的體育教育評價體系更加注重對學生終身體育發展的培養,強調對學生運動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體育文化的滲透,為學生今后終身體育發展奠定基礎。
目前,大多學校的體育課遵循舊的教育模式,對于學生參與運
動的情感、主動積極的表現心理和獲取成功后的情感變化的體驗
等重要心理因素考慮甚少,課堂教學與教學組織形式較為僵化,沒能給學生選擇自己學習的時間和內容的機會。他們的個性、特長得不到自我表現,忽略了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體育的主渠道,而各項課外體育活動是課堂體育知識學習的延伸、擴展及應用。課內的自主學習鍛煉是學生形成自我體育意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終身體
育的前提。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
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鍛煉能力,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讓學生喜歡體育,更喜歡體育課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
對所學教材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有新發現的自信感。”從“學好”到“好學”,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這是人們探索教育規律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標志著從傳統教育思想向現代教育思想的一種
進步。
風靡日本的“快樂體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快樂體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身體、興趣、愛好等需要出發來選擇教材內容,運用組織教法,合理安排教學。讓學生知道該學什么,怎樣學,從而喜歡學,主動學,直到學會。
二、陽光體育思想下優化小學體育課堂的探索
1.建立健康成長的體育教學理念。在現階段小學陽光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做到以下幾點內容:首先,應該將健康發展作為指導性的思想,提高體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優化教學調整的基本結構,及時更新教學的相關活動內容,從而在根本意義上促進學生們的健康發展。其次,應該在活動建立的過程中充分展現陽光體育的基本理念,使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提高社會的適應能力,而且也應關注學生健康意識的養成,充分實現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念。最后,應該將科學性的課程模式作為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使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實現主體性以及實踐性的活動模式,使小學生養成積極鍛煉的思維模式。
關鍵詞:體育思想;洛克;三育;紳士教育
1前言
約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哲學家和思想家。因其自由主義政治學說、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學說、功利主義倫理學說、唯物主義經驗論等領域卓有成效的建樹而成為了西方政治學史、哲學史和教育學史上偉大的學者,對后世學術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約翰•洛克的思想對于后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并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他的著作也極大地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等人,他的理論被反映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上,由此可見其思想對后世的影響之巨。對于洛克的體育思想的研究,成果頗豐,如張愛紅[1]、呂姿樵[2]、王青松[3]、移素林[4]等人,但以洛克體育思想中的“三育”為視角進行研究的卻寥寥無幾。因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洛克的“三育”思想為切入點,研究洛克的“三育”視角下的體育思想及其對人的成長的價值。
2“三育”并重,以體為基的教育思想
思想是人區別于低級動物的一個重要因素,使得人成為眾多生物中的獨特存在。思想是經過人的思維活動而產生的觀點和體系。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思想結晶,約翰•洛克的思想體系無疑是人類思想結晶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他提出的“白板說”為當時教育思想的進步開辟了道路。洛克的《教育漫話》是以論述“紳士教育”為主題的著作,其論述了當時剛掌控政權的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的教育,在書中洛克認為紳士既需要有貴族的風度———能活躍在政治舞臺與上流社會,也需要有實業家的進取心———成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人才。并且洛克在此提出了紳士應該接受德育、智育和體育這“三育”的教育。洛克將身體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認為“大多數孩子的身體都是因為嬌生慣養而變得更加虛弱”[5]。而眾所周知,提高身體素質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參加體育鍛煉,“就像擁有天資稟賦的奇才比較少見一樣身心生來就健康的人也很少。
作為社會人,我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受到的教育”[5]2。可見,身體的健康被洛克認為應放在教育之中并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認為是教育的基礎。洛克曾在《教育漫話》中提出,“父母在為孩子選導師時,不能把他的知識當作唯一的標準,導師品行端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高尚的德行”[5]140。所以,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之中德行是重于知識的,其教育思想分為德育、智育、體育,構成了“三育”教育體系。在洛克的體育思想中,體育不僅僅局限于軀體層面,也包括了心理和精神層面,即注重身心的健康,正如他在《教育漫話》中開篇就提到,“人的身體和精神只要一方面不健康,我們即使得到種種也是徒然”[5]2。洛克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5]2,其中揭示了精神與軀體二者相互依存的關系,健康的軀體才能孕育健康的精神,人的各種行動都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支撐,反之健康的精神有助于更好地鍛煉軀體,保持軀體的健康。人要是不健康,身體虛弱,那么就算其擁有無匹的智慧,也無法發揮出全部。所以體育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對學生身體的鍛煉,通過身體的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保持身體健康,培養健全的身心。教育應進行德、智、體多方位的培養,“三育”并重體育為先,體育是“三育”的基礎,沒有好的身體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更別提快樂生活了。
3“三育”之中體育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
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從德育、智育、體育三個方面闡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三育”教育體系,洛克體育思想的范疇包括了身體、心理以及精神等領域,注重身體和精神的健康,他認為身體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體力勞動和腦力活動都離不開健康身體的支撐。因此,洛克認為體育在形成健康的身體、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塑造紳士氣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1形成健康的身體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精神、身體等各個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健康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良好,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功能,有良好的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健康的基礎;二是對疾病抵抗能力較強,有環境適應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及道德,這與洛克提出的健康不謀而合。洛克認為身體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身體健康應該還包括對身體的保養,“身體健康不僅僅是無疾病,還包括對身體健康的養護,這將身體健康的概念從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的狹隘觀念中解放出來了”[6]。洛克提出要將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在體育教育中開展健康教育,養護身體。提倡“多參加戶外運動,多接觸自然,多睡眠,食物要清淡,不喝酒類和烈性飲料,少用或不用藥物,不要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也不要包裹得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冷水,多與水接觸”[5]15。洛克對于健康飲食也是非常看重的,“孩子如要健康地成長,吃得科學合理是最關鍵的因素。”[5]19他認為“如果父母不顧孩子的年齡小,器官沒有發育好,而隨便喂他成人所吃的食物,孩子難以消化,有可能還會出現危險;而孩子吃得過多過飽,造成營養過剩,變得肥胖不說,還容易生病,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如此”[5]20。對于人體的作息時間,洛克提出“早起有利于身體健康”[5]11,“早睡的習慣可能在以后的環境影響下有些折扣,但不管將來怎樣,這個習慣對現在自己的身體健康是有益的。”[5]12總而言之,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再加上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這樣才能有一個不易生病的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的體魄。
3.2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一個國家的教育目的表明了這個國家要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我國一直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教育的培養目標,它解釋了我國教育的應然目標,反思全面發展的教育實際情況,有利于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的不斷前進。”[7]洛克認為,體育是以促進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使得人的身體、心理、智慧以及氣質都得到提高,這與我國的教育目標不謀而合。洛克的這一觀點對當時的狹隘的體育教育思想造成了沖擊,打開了對體育教育新認知的大門,讓人們看到了更多的體育教育的前進方向。對于心理健康方面,洛克主張對待學生的過失要耐心地加以教導改正,了解學生的心理傾向并加以引導,“只有觸動心靈、改變頑固心理的鞭笞才是一種正確的管教方法”[5]74,以溫和耐心的教育方式代替責備與懲罰的教育模式。因為“恐懼對孩子的身心傷害特別嚴重,容易引起各種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而且還不容易治愈。”[5]35對于智力發展方面,洛克主張人的思維活動應該從易到難,學習的方式應該循序漸進,智力的發展應該與身體素質發展的程度匹配,按照規律來開展學習。正如《教育漫話》中所說,“有些大人強迫地讓孩子讀《圣經》,結果是他們可能知道了上帝的存在,可能熟記了教義之類的知識,但對于宗教的思想卻雜亂無章。”[5]144這就是洛克列舉的一個典型錯誤示范。在人的全面發展當中,體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是放棄體育教育,那全面發展就是一句空話。若是身體都不健康,連教育都是一句空話。
3.3塑造紳士氣質紳士
在人們的認知中給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禮、待人謙和、衣冠得體、知識淵博、人際關系良好等,是心地善良、舉止優雅的男士。對于怎樣成為一位合格紳士,洛克有著獨到的見解。洛克認為“紳士所應該具備的知識有一部分得從書本中汲取,另外一部分得從實踐中獲得,就是多加練習,這些練習一開始得由老師指導”[5]168。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習特定的體育技能,可以有助于紳士氣質的提升,比如擊劍、舞蹈、騎馬、游泳以及一些戶外活動。其中舞蹈與一個人舉止是否優雅是有關系的,能使人具有男子氣概以及足夠的自信;擊劍除了健身效果之外,還可以培養人勇敢和應變的能力,培養人泰山崩于前而不亂的氣質;騎馬不單單可以訓練馬匹成為得力的伙伴,還可以使人鎮定與優雅;游泳可以塑造好的形體,并且培養一項求生能力等。所以紳士氣質的產生、培育,可以通過鍛煉這些技能而塑造。
4洛克體育思想對我國體育教育的啟示
總體來看,約翰•洛克的體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在肯定“智育”與“德育”的重要性的同時,將“體育”放在“三育”最重要的位置上,是三育的基礎;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再加上科學的體育鍛煉,這樣才能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的體魄;在人的全面發展當中,體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是放棄體育教育,那全面發展就是一句空話,若是身體都不健康,連教育都是一句空話;將紳士氣質的培養融入體育教學當中,在進行體育教育時,培養被教育者的紳士氣質,這主要表現在禮儀、德行和美育三個方面。
4.1重視身心健康,關注“三育”的體育
洛克認為身體是一切的根本,當然也是教育的根本,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是空談。由此可見,洛克的“三育”教育理念當中,體育是最重要的一環,甚至可以說是基石,而在我國這個理念同樣適用,當前,我國學生身體素質普遍較差,需要一個科學的體育教育體系來改善這種情況。
4.2重視紳士體育,關注體育的價值
洛克認為體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教育的全面發展。體育是以促進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使得人的身體、心理、智慧以及氣質都得到提高,而在我國一直提倡的素質教育其核心就是教育的全面發展。但是,我國體育教育一直處于弱勢,尚有待開發,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在洛克提出的紳士體育中,洛克詳細劃分了各種體育技能帶給人的益處。但是,其中一些體育技能不適合我國體育教育事業。以馬術為例,馬術需要的場地以及馬匹的飼養和學生的安全都成為學校管理的難題,所以紳士教育內容要根據我國的國情進行慎重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愛紅.約翰•洛克的體育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58.
[2]呂姿樵.約翰•洛克體育教育思想之研究[D].天津:天津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37.
[3]王青松.簡論約翰•洛克的體育思想[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21(1):38-39.
[4]移素林.學校體育與洛克———讀《教育漫話》有感[J].體育文化導刊,2003(9):76.
[5][英]約翰•洛克.教育漫畫[M].成墨初,蒙謹,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89.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體育家威廉姆斯。其基本觀點是:1、體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才,而健身作用只是體育教育中“自然得到的副產品。”2、“體育即生活”,使兒童現實生活豐富、愉快、滿足。體育教育過程應符合兒童本能,應有利于兒童個性自由發展,應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采用貼近生活和貼近天然的運動。3、兒童傾向于自然生活活動,而體操則是非自然的、違反人的本性的、形式化的活動,沒有真正的教育價值。應提倡順應自然的、隨心所欲的身體運動,如游戲、舞蹈、戶外競技運動、野外活動和基本技巧等。4、體育教育應以兒童的心理需要和滿足為中心,教師只能起輔導和鼓勵作用,而不能充當主導者、維持紀律者和命令者。5、競技運動是體驗社會生活的一種良好形式,它能使人充分顯露才華,并能表現出人的道德價值和社會價值。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中可供我國借鑒的內容: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從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的需求來研究體育教育,它反對強制、單調、枯燥、呆板的體育教學形式,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體育教學氣氛的活躍性和娛樂性,注重體育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注重體育對人心理培養,強調體育在適應社會生活能力方面的教育價值,為推動學校體育向科學化方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中這些合理的部分對促進我國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改變我國學校體育較呆板的教學模式、豐富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克服體育教學中“嚴肅有余、娛樂不足”的傾向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同時,它還將促進人們對學校體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啟發人們創造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歡樂和諧的教學氣氛,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愉快的情感參與體驗體育運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為學生熱愛體育并終身參加體育活動奠定良好基矗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中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內容:1、否認增強體質是學校體育的主要目的。增強體質是我國體育教學活動的中心任務,絕不能象自然主義體育所主張的那樣將其視為滿足學生興趣而產生的“副產品”。2、片面強調學生興趣。3、排斥非自然的操練性的體育活動。體育教育既要有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活動,又要有發展學生體育素質的、具有量化標準的練習;既要利用某些體育內在的悟性教育作用,培養學生勇敢、果斷的品質和競爭、協作的精神,又要利用某些指令性活動的強化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觀念。片面排斥非自然性的操練性的體育內容,將導致體育教育效果因“偏食”而“營養不足”。4、否定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體育教師擔負著育體育人的重要職責,是完成我國學校體育任務的重要保證。任學生自由發展,將無法完成學校體育任務。
現代體育教育體系的發展是多種體育思想之精華相互作用的結果,對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有利于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
(一)反對重文輕武,提倡文武兼修
明清時期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封建教育幾乎完全排除有關武藝的內容,導致國人體質特別是讀書人的體質明顯下降,而當時全社會卻不以為然。顏元恨極這種學風,咬牙切齒以砒霜來比喻朱子之學。為改變這種陋習,肅清社會輕武的毒瘤,顏元提出要重視武備訓練,培養文武全才,改變以往只注重經史的局面。這種文可志邦可御強的文武之治,應廣為稱道和效仿。
(二)德、智、體合一,注重全面發展
顏元把學校當做實施教化,培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時也將自己的體育思想置于學校教育中加以落實。在招生學生時,曾提出了“凡為吾徒者,當立志學禮、樂、射、射、御、書、數及兵、農、錢、谷、水、火、工、虞”的要求,這些課程放在今天相當于我們的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等。其中顏元高度重視的體育教育,被認為對人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可以涵養學生的性情德行,又可以增加身體健康。他推崇孔門的“教人以禮、樂、農、兵,心意身世一致加工”的教育理念,按照現代的說法正是德、智、體三位一體,相輔相成。
(三)動以致強,推崇習動、主動
顏元極力批判宋儒的靜坐,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動教育法和習行教育法。他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人,就要調動整個身心,身要動,心也要動,否則就是不完整的。只有通過不斷的體育運動,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達到身心俱動。更為可貴的是,顏元還將強身與強國結合在一起,認為強身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得服務于國家,從而使國家強盛。
二、顏元體育思想的實踐
(一)一生熱衷于體育鍛煉
顏元十分重視體育鍛煉,一生堅持參與武藝訓練,對養生之道頗有頓悟,顏元自己勤練武藝的同時,還教導弟子習武、舉石、擊劍鍛煉力量,并與學生一起登山、玩水、吟詩、騎射。直到晚年,一生習武,從未間斷,且技藝高超。有例為證,在顏元57歲時曾到商水拜訪俠士李木天,與之比試,二人遂折竹為刀,對舞不數合,顏元擊中木天手腕。木天大驚,傾倒下拜。次日便令其子從先生游。李木天作為行家里手,對武術不止是淺嘗輒止,但與顏元精湛的武術造詣相比還是稍遜一籌。在《體育之研究》就對此做出評價:“清之初世,顏習齋、李剛主,文而兼武。習齋遠涉千里之外,學擊劍之術于塞北,與勇士角而勝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豈道乎?”
(二)漳南書院主持體育實踐
顏元早年的求學經歷和日常不間斷的體育鍛煉,使他掌握了大量的體育技能,為其日后傳授體育思想,實踐體育教育,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顏元六十二歲時,經赫文燦三次邀請后前往肥鄉主持漳南書院。他在親自規劃書院建設時,除了將學院劃分為文事、經史、藝能等齋外,還特設了武備齋,專“課皇帝太公技藝孫五子兵法,并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射御、技擊等科。”為練就一副健壯的身體,顏元經常督率學生“習禮、歌詩、學書記、舉石、超距,擊拳、率以肄三為程”;“每逢一、六日課數,三、八日習禮,四、九日歌詩、習樂,五、十日習射。”同時,在書院外還專門設有“馬步射圃”,以供練習騎馬、射箭之用。書院不僅有運動場,顏元本人還經常代領弟子們“習恭、習數、習禮…又教弟子舞,舉石習刀,先生浩歌。”在講習閑暇之余,“偕諸子或履橋,或拿舟入(院內水池),弦歌笑語,作山水樂”,把體育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有聲有色。
顏元主持的漳南書院最終因水患泛濫,不到半年,被迫停辦。但是他大膽創新的精神,主張習動的教學方法,培養文武兼備豪杰人才的理念,以及獨樹一幟的實學思想,在我國教育史也是前所未有。漳南書院的創辦,為顏元的體育教育提供了伸展拳腳的空間,為其思想的傳播貢獻了一份力量。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長身體、長知識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是從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關鍵階段。他們思想活躍,情緒偏激,要求進步,但組織紀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較差;有創新意識,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艱苦奮斗精神;他們希望學有所成,有所作為,但往往知難而退,缺乏實干精神。“體育后進生”除了具有同年齡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還具有以下“個性” 心理特點。
1、體育學習動力不足:他們對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目的意義認識不清,對體育的興趣僅停留在對結果的需求上。
2、缺乏積極的情感體驗:由于體型較胖、力量較差等原因,導致體育成績較低,體驗不到肌肉活動帶來的積極感受。從而使這些學生主動進行鍛煉的努力不夠,體育成績提高較慢。
3、意志品質薄弱:意志品質比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對持續時間較長、單調的項目(如:長跑)難以堅持。缺乏勇氣,擔心練習中出現傷害事故,練習時束手束腳。
4、性格內向,缺乏自信:“體育后進生”大都有性格內向的特點。在集體活動中適應性較差,有時舉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難而退。
二、研究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整體抽樣和分類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同類學校的30個教學班10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由各班體育任課教師直接收集反饋。在進行體育課或體育活動時:
A.在學習動作時你是否感到力不從心?
B.你的身體條件如何?(高大、弱小、偏胖、偏瘦)。
C.你喜歡哪種類型的項目?(對抗性強的項目、協調技巧類項目、耐久性項目)。
D.你對體育鍛煉是否有“只要不生病,練不練都一樣”的想法?
E.你在上課時能否集中精力聽講,并認真練習?
F.你對體育教師所講的技術內容能理解嗎?
G.你對體育活動中的器械安全問題是否放心?
H..當你看到別人在動作失敗后,會害怕自己 也失敗嗎?
I.你喜歡你的體育老師的上課方法嗎?
J.你的家長是否為了你的“學習”而讓你放棄體育活動?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利用調查結果與“體育后進生”形成的原因進行了聯系比較分析。
1、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A\B\C)
內因是事物的決定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才能完成運動練習任務。經過調查,對A的感受:肯定回答占19.4%,否定回答占53.6%,無法回答的占27%。這表明:當學生自身條件不能滿足或無法達到練習要求時,容易有“消極行為”的出現,從而造成一部分學生“變”為后進生。通過B\C兩項調查結果分析表明:不喜歡進行協調技巧類項目的學生占了32.4%,其中身體笨重、高大的占了此類89.7%;不喜歡激烈對抗性項目的學生占了27.8%,其中身體弱小、體質較差的占了此類的78.1%;兩項結果中“不喜歡”的學生中女生占了80%。這表明:一些學生的自我認識還不夠全面,只憑借自身體型或性別特征,去錯誤地認為自己“天生”體質弱、素質差,不利于體育活動,形成了在主觀意識上的“缺乏自信”。從而在學習技術動作時,有動作外形,但達不到應有的強度,導致自己的體育成績不理想。
2、思想的誤區。(D\E\F)
在調查的學生中,有83%的學生為獨生子女,其中有40.8%的學生的生活習性為“小皇帝”式。一貫我行我素,唯我獨尊。在對D的調查統計中:肯定回答占21.3%,否定回答占36.2%,而不知是否的占42.5%。在對E\F的調查中,有近43%的學生表現出“上課不認真聽講,練習精力不集中,懶散心理過重。這表明:有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辯析混亂,常常是非不明,對教師、家長的教育置若罔聞,以搗亂、頂牛為英雄,附和頹廢為時髦,以違規超常為刺激,以“出風頭”為自豪,從而導致課上練習強度達不到,考試時技術概念不清,不知從何下手,練習、考試成績不盡理想。
3、家庭因素:(J)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減負”工作的開展,學生的學習壓力漸漸減輕了,他們應該逐步地走出“應試教育”的禁錮。但是在對J方面的調查結果表明:有76.2%的家長在學生“減負”方面存在著“擔憂”,其中有28.7%的家長不同程度地“逼迫”孩子在無形中放棄了課余體育鍛煉的機會。使他們無暇參與體育活動,使其身體素質逐步“變”差,思想意識逐步淡化,從而“變”為體育后進生。
四、結論與建議:
不同程度的原因造成了不同類別的體育后進生的出現。體育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抓住“差因”,正確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進行轉化工作。
1.樹立正確的“愛生觀”,公平、正確地對待后進生。
2、明確學習目的,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1)尊重信任、正面引導:充分考慮每個“體育后進生”特殊的心理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應成為“體育后進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和對立情緒。應該時刻記住,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他們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我們要針對他們不同的興趣、能力、氣質、性格、身體素質等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引導其端正學習態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擾,提高自覺練習的積極性。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要多鼓勵表揚,從肯定成績入手,引導其克服困難。
總之,我們應該積極培養“體育后進生”自信心,使他們在體育品德和運動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協調發展;對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及行為表現進行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他們提供鍛煉和表現的機會,多鼓勵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越強,自信心、刻苦性愈大,學習效果也愈好。“善為者不如好為者”,如果我們的“后進生”都成了“好為者”,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轉化“體育后進生”,我們的教學勢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