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5: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商企業管理畢業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專家的意見與建議主要以現象學的思辨推測研究和經驗總結為主,缺乏實證依據;專家意見并不代表崗位的實質需求,并不能完全契合崗位。
2.工作任務分析更多關注的是工作或任務本身,并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員工的工作績效上,既沒有回答獲取高績效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以及素養(即勝任特征)是什么的問題;也沒有提出提高工作績效的方式和方法。
3.工作任務分析得出的勝任某一崗位或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組合并沒有經過有效性檢驗,以至于有可能造成與實際工作需要不符。
以上三點不足是導致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常感到學非所用或所學的知識、技能用處不大的重要原因。通常,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評判所學知識和技能是否有用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否很快勝任某一崗位或出色地完成某一工作任務。基于這種現狀,我們引入勝任力理論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加以探討。
一、崗位勝任力研究內容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麥克利夫(David C.McClelland)將直接影響員工績效的個人特質和行為特征定義為勝任力,即與工作或工作績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聯系的知識、技能、能力、特質或動機。本研究以此理論為研究基礎,通過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訪談和問卷調研,明確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崗位勝任力要素,并以此為依據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課程體系進行系統分析,重新構建符合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崗位勝任力的課程體系。
二、崗位勝任力的目標
本研究以勝任力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相關行業、企業及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與調研,有效界定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崗位勝任力要素,提出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想,并以此為依據構建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為該專業建設提供有效參考,以提升其在人才培養中的實效性,提高該專業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和工作競爭力,真正實現專業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三、崗位勝任力的特色
近年來,我國學者、管理實踐者甚至是政府組織者對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和應用進行了廣泛探索,但其內容主要側重于國有企業中高層、銷售管理人員等崗位的勝任力研究,而對基層管理者的勝任力研究很少,尤其對這些管理者的前身――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崗位勝任力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將勝任力理論運用于工商企業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中,把它納入到“個人―職位―組織”匹配的框架中,可以根據行業、企業對該專業人才勝任力的要求,縮小學校職業教育和企業對人才要求的差距,使課程體系更具針對性與個性化,以期培養出的學生能夠達到人職匹配,實現學生、學校、企業三方“三贏”的目標。
四、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研究以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為對象,通過訪談和問卷調研,明確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勝任力,提出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想,構建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為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有效參考,提高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崗位勝任力和工作競爭力。
五、通用素質模型的構建
1.成就與行動族,具體包括4個素質要素:成就動機、主動性、對品質和次序和精確的重視、信息收集意識和能力。2.幫助與服務族,具體包括2各要素:人際理解能力、客戶服務導向。3.沖擊與影響族,具體包括3個要素:影響力、關系建立能力、組織認知能力。4.管理族,具體包括4個要素:培養他人意識與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團隊領導能力,命令/果斷性。5.認知族,具體包括3個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術、職業、管理專業知識。6.個人效能族,具體包括4個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彈性、組織承諾。
管理類工作是素質模型專家們所研究的最大的工作類別,由于管理類工作十分普遍而且重要,所以在工作勝任特征研究上比其他工作類別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六、課程體系的建立
根據通用素質模型的構建,在高職類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課程標準中滲透通用素質模型的要素,完善課程體系。讓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根據模型,有針對性的對于學生的崗位勝任力進行引導。而且可以在考試中考察學生的崗位勝任力。
1.1世界發達國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大都具有“工學結合”的特點,比如英國的“三明治”教育、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日本的“產學合作”、美國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企業主導型高職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典型代表有英國的“學徒制度”與德國的“雙元制”,這是一種職業教育完全由“學院承擔”轉化為“企業主導,學院為輔”的培養模式二是由學院主導的高職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比如新加坡的“教學工廠”,這是一種“學院為主導,企業參與其中”的改革模式。三是學校與企業合股辦學培養模式。此種模式是這些發達國家為了推動合作教育而采用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的結果。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學校不再隸屬于教育部門,而是變為自主經營、獨立辦學的實體;第二,合作教育成為學校與企業兩者內部的事,形成了校企間互惠互利、榮辱與共的關系,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作為企業經營中的一項基本任務;第三,學校成立董事會,學校的發展基本按照企業的運行模式來運作。
1.2國內現狀
工商管理專業引入我國至今不過30多年的時間,目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在校學生全國大約130萬,每年的高職大專畢業生大約70萬。當下,般對著企業宏觀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各類企業總量呈幾何級數增加。對于各類工商管理人才的潛在需求與現實需求也在發生裂變。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也越發貼近企業實際。據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工商企業管理人才缺口達530萬人。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可達90%以上。可見,不論是潛在需求量還是現實需求量都很大。
1.3我校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現狀
作為中國經濟發達區域之一的廈漳泉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開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在但還缺乏一種成型的模式加以推廣和實施,因此根據教高﹝2006﹞16號文件和教職成﹝2011﹞6號文件的規定,本課題的研究對在未來指導我院乃至我省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通過大力加強校企合作,構建一種具體的、可操作的工學結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對實現教學做合一,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更多適合行業企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2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2.1將“培養職業經理人計劃”作為專業建設的主線,建立工商企業管理教學質量學校培養標準,改進學校培養模式,建立結合企業培養方案;加強校企合作,構建科學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與長效機制,實現轉變教育理念,探究工商企業管理人才培養方式與模式的改革。
2.2學校建立專業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和產業的管理專家提出建設與改革意見,或者直接參與到學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中來。學校和企業建立校企師資互動平臺,企業為學校中青年教師提供管理、經營實踐能力培養平臺,著力構建一支實踐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師資隊伍。
2.3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加強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的調整與改革,逐步改善教學條件,優化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從而實現教學與就業的無縫銜接。
2.4進一步完善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健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成果的激勵機制,補充學生成績評價與考試考核標準,逐漸完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學管理體系,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
3工學結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創新發展的思路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工學結合模式之下人才培養的創新發展,需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對人才培養過程不斷地進行優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步評價總結、創新發展、最終評價總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步評價總結是創新發展的首個階段,這就要求學校要對現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理性的分析,樹立創新發展的理念,然后再對原有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評估和總結,同時嘗試改進原有模式中不足的方面,而在這個階段中,由于部分管理人員和教師已經對原有模式非常熟悉,會愿意主動承擔創新發展可能會帶來的責任和風險,要實現創新發展就必須要轉變發展理念,讓管理層和教師意識到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這個階段中需要搭建起良性的溝通橋梁,進行教師與管理層之間的溝通交流,相互表達和傳遞意見,消除內心的抵觸情緒。在創新發展階段中,需要在第一個階段的基礎上開展工作,負責改革相關的管理層要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勢進行具體闡述,再明確規劃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未來的發展道路,經研討過后得到學校管理層的認可后,再結合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師的集體智慧設計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具體運行細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要集思廣益,廣開言路,鼓勵多方參與到模式創新的制定中來,避免一言堂和個人主觀意見。第三個階段是最終評價階段,它不僅是對于一、二階段的強化和鞏固,也是和第一個階段有重疊的內容,在這個階段中會由于部分變化的不確定因素而導致新模式在結構與管理中存在不穩定的狀況,其中產生的問題可能會導致創新發展受阻,因此,在此階段中就要及時對實際運行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及時修正,以此來確保人才培養模式的穩定性,增強管理層與教師對于創新發展策略探究的勇氣和信心。
4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對策
4.1工學結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具體內容是圍繞著培養職業經理人這條主線,建立起由專業教師與企業管理人員、業內高級行政管理人員構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會參與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制定、專業建設、教學管理、課程設置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4.2立足于學生能力培養,創新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用型教學方法體系,實踐應用對于提升本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將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教學主線,將教材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專題講座相結合、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訓練相結合的教學結構體系。促進人才培養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結合課堂情景教學、仿真實驗情景教學以及現場情景教學,構建“三位一體”的教學情景,體現“學思結合”的教學過程;創建校內外資源整合的開放式、多元化的實踐平臺,為知識的轉化、理論的生化以及專業能力、素養的提高構建關闊的空間,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知行合一”。
4.3校企結合,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一是聘請知名企業的高管或者有關行政部門的領導來校授課。二是采用大學生導師制度,聘請企業管理經營擔任職業導師。構建一支專兼師資比例適當,年富力強,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備過硬的實踐教學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師資隊伍,不斷提升教學團隊的學術理論水平、實踐運用能力以及專業素養,為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綜合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保障。
4.4建立“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漸進式、多維度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提升能力、注重應用、做優做精、誠信可靠”作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在培養的主體方面,鼓勵多方參與,把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行合作融合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加快推進政產學研協同與合作創新;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逐步推進知識點--能力線--素質面的發展,進行知識點的切入,能力線的培養,素質面的構建,實現培養“能力優、應用強、做優做精、誠信可靠”的復合型人才。
1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進步的不斷發展,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急需創新發展。近年來,高職院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提供給學生實踐鍛煉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與此同時,對師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科研技術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綜合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大部分課程如管理學、經濟學等都是理論性偏強的課程,任課教師大部分也是直接由高校走進高校,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不足。這就需要校企合作開展過程中加強教師隊伍的實踐鍛煉,著力打造理論知識充實、專業技能過硬的高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
2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特點
除了扎實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方向的理論基礎,“雙師型”教師應熟練掌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領域內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能力,擁有企業管理相關專業技能,充分了解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方向的就業市場和前景,能制定符合專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向,能對專業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3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問題
3.1缺乏實踐教學經驗
高職院校選拔教師還是處于傳統的教育理念主導,大部分教師都是畢業于優秀高校,擁有較扎實的理論教學功底,但是缺乏企業實踐經驗,不能完全掌握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缺乏創新教學意識。目前僅僅依據專業職業技能證書來認定“雙師型”教師還遠遠不夠,擁有雙證的教師必須經過真正的實踐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質量要求,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教學指導。
3.2專家型教師普遍缺乏
盡管高職院校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引進企業的專家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可以勝任一部分的專業實踐課程,但是并沒有參與到專業教育和建設工作中。尤其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主干課程中理論課程居多,很大一部分教學工作還是依靠高校教師本身。而高校教育體制下,教師仍然注重理論科研水平的提升,忽視了自身技能學習,真正能通過校企合作向企業專家學習的教師少之又少,教師的綜合水平總體偏低,專家型教師普遍缺乏。
3.3產學研沒有有效結合
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需要創新發展,就需要高質量、高實踐能力的教師以及完善的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方式。而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合作往往還浮于表面,社會生產、職業教學和科研三者嚴重脫節,教師的教學理論很難轉化為實踐,更不用說用實踐來檢驗科研成果。
4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究
4.1培養實踐教學理念,創新專業教學體系
高職院校專業發展應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斷創新專業教學體系,采用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理念,結合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大部分課程都偏理論,需要充實專業實踐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另外,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師應充分了解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方向的發展前景和行業發展方向,將專業課程教學與就業緊密結合,培養真正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
4.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教師培養機制
高職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機制,引進更多的企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完善兼職教師機制,讓兼職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專業建設中,杜絕掛名的兼職教師,加強兼職教師的管理和考核,確保兼職教師的質量和穩定性,提升教學整體水平。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爭取獲得更多的專業技能證書,加強教師與企業專家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實現理論和實踐資源共享,努力打造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技能強、綜合素質好的教師隊伍。
4.3改善實踐教學環境,優化校企合作平臺
近幾年,高職院校都在不斷完善校內實驗實訓平臺,與此同時,還應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企業的市場化平臺,加強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與交流。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實現教師和企業專家“崗位輪換”制度,讓高職院校的教師有更多開展企業培訓和企業實踐鍛煉的機會,實現理論知識向經濟效益的轉化。同時,更多的企業專業人才也可以走進高校帶來更多的實踐經驗,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這種輪換機制,高職院校將發展更多“雙師型”教師,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
5總結與展望
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高職院校應制定合理的教師實踐鍛煉培養機制,探索“雙師型”教師建設的途徑和模式,加快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校企合作,讓教師真正地將理論知識結合企業鍛煉,實現高校和企業各取所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工商企業管理手段的創新
據報道,2017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在3月27日在北京舉行,各界企業管理者、學者、政府都紛紛參與到大會之中,就企業管理創新、振興實體經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分享了各自的管理經驗和實踐成果。由此可見,在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工商企業管理手段的創新是必不可少的。1.加大人才的吸納和培養。新經濟背景下,人才和知識的競爭在逐漸的加大,為了進一步改善企業的管理水平,吸納更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業要加大人才的招收力度,積極吸納各界人才。積極接納無工作經驗的高材畢業生,建立專門培養畢業生工作實踐的培訓班,為實習生提高更好的實踐機會和就業場所,進而創造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建立合理的選才機制,加大崗位競爭力,采取科學的人才評測手段,將優秀的人才安排在恰當的崗位上,實現人盡其才。建立公開、公正的考核機制,嚴格審查考核結果,根據考核結果進行人才的人用。此外,企業在職員工的培訓和提升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員工的培養方式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創新、知識和技術的培養,還要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關心人才、愛護人才,進而增強企業員工的團隊精神,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2.堅持“以人為本”管理戰略。首先,要認真學習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將其貫徹到底。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重要的發展觀念,是多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其中,以人為本是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企業要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堅持以人為本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注重企業整體素質和文化的提升,加強員工的道德建設,為員工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要注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和自主地位,構建一個以人為本的現代化企業;其次,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內涵和行為規范。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企業文化能夠使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身,使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業的人文關懷,從而梗進一步增添企業的活力。將人作為管理的核心,不僅能夠使運功在工作的過程中實現更多自身價值,進而提升工作熱情,還能增強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從而加大企業的競爭力度,使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也能夠勇往直前;最后,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創造良好的企業氛圍。人力資源的開發就是人才的培養和吸納,具體內容如上文所述。企業氛圍的創造要依靠企業所有的員工共同努力,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為員工創造一個自由、舒適的工作環境,體現企業的人文關懷。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一方面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才觀念;另一方面是對企業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實現現代化的經營和管理。3.加大網絡技術的運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數字化、網絡化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網絡經濟也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中航工業改變了傳統的串行研制模式,通過網絡技術建立了一個三維設計標準,利用計算機軟件實現飛機防寒的設計、飛機的試飛、關聯設計等等。由此可見,網絡技術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改變。與此同時,企業管理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和轉型,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現代化的經濟模式,企業不僅要加強內部的管理水平,還要加大外部的競爭能力。所以,企業要實現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格力企業設計了一個產品可識別的身份信息,從而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數字平臺,實現了管理的精準化、快捷化,從根本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一帶一路”戰略計劃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開放,加大了我國企業的發展空間、擴寬了我國企業的競爭范圍。中國在實現“走出去”的過程之中在不斷的變換經濟形勢,并且適應國際的經濟市場和運作規則。新時期下的企業管理也要根據國際經濟市場的發展形勢進行創新和變動,企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實現管理理念的突破。網絡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力,網絡和企業密不可分。在企業實現了網絡覆蓋之后,一方面要注重員工網絡技術的培養,另一方面要注重網絡附加值的增加。網絡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通過網絡可以建立一個企業內部的信息庫,實現內部的信息共享,從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流通成本;其次,實現管理組織和管理功能的革新。在管理組織方面,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推進,加強電子商務的應用,改變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實現高層決策者和基層執行者的直接對話,改變原有的分工細化的組織管理,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互聯網管理組織的建立;在管理功能和管理方法方面,計算機的信息功能不僅僅能夠提升企業管理效率,還能實現科學化、民主化的管理。管理方法也根據管理目標出現了變化,減少企業重復呈送報表的負擔,加大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管理,使企業管理能夠更加注重人才的培養。不僅如此,網絡化的管理模式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減少管理人員的,增加更多的技術員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工商企業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企業要緊跟時代步伐,加強人才的吸納和培養,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合理利用網絡科技,從根本上實現管理方式的創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顏羅嗣超.試析新經濟形式下工商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J].數字化用戶,2013(06).
[2]李志勇.淺議新經濟背景下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J].科技經濟市場,2016(07).
企業管理要以人為主,這是一種新興的管理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已經逐漸變為人才和技術的競爭,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不同環境的影響下,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也各有不同,20世紀之后,知識、全球化、網絡化對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企業的開放性越來越強,國際競爭也愈加激烈,面對新時代下的各種挑戰,企業要創新傳統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將人最為企業管理的主體,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員工能力的提升、素質的培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將“以人為本”確立為企業管理的基本觀念,實現企業管理的創新和提升。
一、簡述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工商企業管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知識管理。知識和人才的競爭逐漸成為企業競爭的主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傳統的經濟形勢,知識成為了經濟的基礎,創新、實踐和傳播成為了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隨著知識經濟的興盛和發展,企業管理也要緊隨時代的步伐不斷的創新和改進。首先,知識經濟改變了企業的管理基礎,受到經濟形態的影響,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都需要進行相應的創新。到目前為止,企業管理經歷了多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經驗管理、第二階段是科學管理、第三階段是行為管理、第四代是現代管理,而知識管理已經是第五個階段。知識不斷成為企業發展的基礎,也逐漸成為企業一項十分重要的資源,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掌握了知識技術就是掌握了時代的命脈;其次,知識經濟凸顯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成為了公司競爭力提升的根本元素。所以,公司要想實現根本上的提升和進步,就要注重人才的吸納和培養。
2.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目前經濟的總體發展趨勢,它給我國企業帶來了很多機遇的同時,也使我國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國企業走出中國,走進國外市場,不僅能夠獲取國內資源,還能利用國外的技術和資源。但與此同時,企業的外部競爭力也在不斷的加大,環境、經濟形勢、資源等因素的影響也在不斷的加大。為此,企業必須建立一個高效的傳輸手段,加快信息的傳遞,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加強員工之間的團隊合作,實現企業管理的柔性化、網絡化發展。
3.網絡經濟。
網絡經濟是目前最主流的經濟形勢,網絡經濟使企業管理出現了巨大的變革,計算機加快了生產速度、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它也有很大的弊端。在網絡經濟的影響下,企業管理也出現了不小的變化。一方面,技術的變革改變了經濟環境,進而衍生了新的觀念和理論;另一方面,網絡技術也為管理帶來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由此可見,網絡經濟下企業管理的創新和變革是必然趨勢,企業管理不僅僅要注重內部的控制,還要加強外部的適應,效率和素質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標。
二、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工商企業管理手段的創新
據報道,2017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在3月27日在北京舉行,各界企業管理者、學者、政府都紛紛參與到大會之中,就企業管理創新、振興實體經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分享了各自的管理經驗和實踐成果。由此可見,在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工商企業管理手段的創新是必不可少的。
1.加大人才的吸納和培養。新經濟背景下,人才和知識的競爭在逐漸的加大,為了進一步改善企業的管理水平,吸納更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業要加大人才的招收力度,積極吸納各界人才。積極接納無工作經驗的高材畢業生,建立專門培養畢業生工作實踐的培訓班,為實習生提高更好的實踐機會和就業場所,進而創造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建立合理的選才機制,加大崗位競爭力,采取科學的人才評測手段,將優秀的人才安排在恰當的崗位上,實現人盡其才。建立公開、公正的考核機制,嚴格審查考核結果,根據考核結果進行人才的人用。此外,企業在職員工的培訓和提升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員工的培養方式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創新、知識和技術的培養,還要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關心人才、愛護人才,進而增強企業員工的團隊精神,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2.堅持“以人為本”管理戰略。首先,要認真學習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將其貫徹到底。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重要的發展觀念,是多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其中,以人為本是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企業要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堅持以人為本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注重企業整體素質和文化的提升,加強員工的道德建設,為員工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要注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和自主地位,構建一個以人為本的現代化企業;其次,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內涵和行為規范。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企業文化能夠使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身,使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業的人文關懷,從而梗進一步增添企業的活力。將人作為管理的核心,不僅能夠使運功在工作的過程中實現更多自身價值,進而提升工作熱情,還能增強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從而加大企業的競爭力度,使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也能夠勇往直前;最后,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創造良好的企業氛圍。人力資源的開發就是人才的培養和吸納,具體內容如上文所述。企業氛圍的創造要依靠企業所有的員工共同努力,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為員工創造一個自由、舒適的工作環境,體現企業的人文關懷。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一方面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才觀念;另一方面是對企業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實現現代化的經營和管理。
3.加大網絡技術的運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數字化、網絡化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網絡經濟也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中航工業改變了傳統的串行研制模式,通過網絡技術建立了一個三維設計標準,利用計算機軟件實現飛機防寒的設計、飛機的試飛、關聯設計等等。由此可見,網絡技術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改變。與此同時,企業管理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和轉型,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現代化的經濟模式,企業不僅要加強內部的管理水平,還要加大外部的競爭能力。所以,企業要實現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格力企業設計了一個產品可識別的身份信息,從而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數字平臺,實現了管理的精準化、快捷化,從根本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一帶一路”戰略計劃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開放,加大了我國企業的發展空間、擴寬了我國企業的競爭范圍。中國在實現“走出去”的過程之中在不斷的變換經濟形勢,并且適應國際的經濟市場和運作規則。
新時期下的企業管理也要根據國際經濟市場的發展形勢進行創新和變動,企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實現管理理念的突破。網絡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力,網絡和企業密不可分。在企業實現了網絡覆蓋之后,一方面要注重員工網絡技術的培養,另一方面要注重網絡附加值的增加。網絡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通過網絡可以建立一個企業內部的信息庫,實現內部的信息共享,從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流通成本;其次,實現管理組織和管理功能的革新。在管理組織方面,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推進,加強電子商務的應用,改變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實現高層決策者和基層執行者的直接對話,改變原有的分工細化的組織管理,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互聯網管理組織的建立;在管理功能和管理方法方面,計算機的信息功能不僅僅能夠提升企業管理效率,還能實現科學化、民主化的管理。管理方法也根據管理目標出現了變化,減少企業重復呈送報表的負擔,加大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管理,使企業管理能夠更加注重人才的培養。不僅如此,網絡化的管理模式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減少管理人員的,增加更多的技術員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工商企業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企業要緊跟時代步伐,加強人才的吸納和培養,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合理利用網絡科技,從根本上實現管理方式的創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顏羅嗣超.試析新經濟形式下工商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J].數字化用戶,2013(06).
[2]李志勇.淺議新經濟背景下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J].科技經濟市場,2016(07).
一、當前高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的現狀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絕大部分是從事企業基層管理性工作或被作為企業儲備干部培養使用,但正是由于缺乏實訓的機會和環境,導致本專業學生對其所學知識一知半解。學生在校期間管理意識、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則主要依靠校內實踐性教學。有關調查資料表明,目前我國高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校內實踐性教學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建立綜合實驗室
往往采用“應用軟件+使用手冊”形式。這種實訓形式能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大局意識,增強協同性。但其存在的主要缺點是:應用軟件操作復雜,教育匹配度差,教學難度大,導致教學效果不好。
2.建立專業核心課程實驗室
這種實訓形式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強,學生融入角色快,例如人力資源實訓室,市場營銷實訓室等。而其存在的主要缺點是:缺乏協同性和綜合性,“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學生對企業管理流程缺乏整體認識。
3.開展案例教學等實踐教學形式
通過采用實際案例和管理情景劇等多種實踐教學形式,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其主要缺點是同樣不能使學生對企業管理流程有整體認識。
無論是建立實驗室,還是開展案例等模擬實踐教學,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而沙盤模擬演練實踐性教學既能讓學生熟悉企業管理整個流程,又能便于組織教學,能有效彌補上述三種教學形式的局限性。因此,高校在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中應大力開展沙盤模擬演練。
二、ERP沙盤模擬教學課程體系簡介
1.教學目標
模擬企業實際運營,通過團隊合作、企業戰略規劃、預算、ERP 流程管理等一系列活動,使企業在競爭的市場中獲得成功,最終達到深刻理解ERP 管理思想、掌握管理技能、提升管理素質的教學目的。
2.教學內容
ERP 沙盤模擬課程基于直觀的沙盤教具,讓學生親自虛擬建立一家企業,并運用所學知識模擬企業連續若干年的全面經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專家診斷于一體,要求學生在虛擬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運籌帷幄、決戰商場,仿真體驗企業數年的經營管理過程。
3.教學形式
(1)情景角色。將受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模擬一家處于制造類行業、規模相當、起點一致的企業。每個小組由5-7 名學生組成,分別擔任企業經營過程中需要的主要管理人員,如總經理、財務總監、營銷總監、生產總監、采購總監等。教師則擔任多重角色:一方面在模擬對抗中扮演市場和執法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指導學生演練并根據學生在教學現場的實際操作數據,動態地分析成敗的原因和關鍵因素,促使學生們將操作過程中獲得的感性體驗升華為理性認識。
(2)模擬經營。每個小組(企業)連續從事6-8個會計年度的經營活動。在運營企業前,每個小組理解企業運營規劃;在訓練中,學生將遇到企業經營中常出現的各種典型問題,他們必須一同發現機遇,分析問題,制定決策,保證公司流暢運轉,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及不斷成長。
(3)總結與評析。每一輪模擬經營結束后,各小組要提交總結,與前期的規劃對比,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同時由教師對各組學生的表現進行評析,指出其優勢與不足,并結合實際評出優勝團隊。
三、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運用沙盤模擬教學的優勢
沙盤模擬教學體現“學員學為主,教師教為輔”的全新教學理念。這種體驗式的互動方式,為學生創造仿真的訓練環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實施過程來看,全體學生真正做到了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改變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
傳統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雖然部分教師也會在課堂上采用一些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但由于缺乏實踐經驗,最終使學生無法獲得切身的體會。“學生學為主,老師教為輔”是沙盤模擬對抗課程的基本思路。它通過直觀的企業經營沙盤,來模擬企業運行狀況,注重實戰技能的傳授,強調演練與實踐,讓學生練中學、學后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一個企業經營者直面市場競爭的精彩與殘酷,并在此過程中體悟企業經營管理的關鍵所在。對于指導實驗課的教師來說,可以培養和發現學生的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和創新能力,可以看到學生們的真情流露,這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感受的。
2.培養學生的溝通技能和團隊協作精神
沙盤模擬是互動的,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的不同觀點需要對話交流,這使他們既學習了商業規則,又增強了溝通技能。同時該實驗涉及整體戰略、產品研發、設備投資改造、生產能力規劃、物料需求計劃、資金需求規劃、市場與銷售、財務經濟指標分析等多個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協作,凸顯團隊精神。
3.培養了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在模擬中學會了做決策
針對市場投入數量、產品研發方向、企業經營戰略等實踐中經常遇到、需要理論綜合運用的問題,現有的教學模式與訓練方法總有隔靴搔癢之感。本門課程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經受挑戰、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學習財務管理、進行市場開拓、制定營銷計劃、組織采購生產、致力產品研發、制定更優決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理論來源于實踐。深入淺出的經營決策“沙盤模擬”實驗課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其中的博弈機制令學生流連忘返,越做越有興趣。同時,理論指導實踐。學生在模擬實驗過程中,運用過去學過、卻沒有用過的理論于模擬實踐,使理論得到了升華。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水平這一教學目標。
四、對工商管理類專業應用ERP沙盤模擬教學的幾點建議
1.實驗室建設方面
ERP 沙盤模擬課程教學除了沙盤教具外,對硬件環境和軟件的要求比較高,如專用教學實驗室、沙盤專用桌、計算機和網絡設備、投影儀、多媒體教學系統等,實驗室初期建設需要幾十萬元的投入,后期軟件需要不斷更新,資金的保障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2.師資力量方面
在ERP 沙盤模擬課程中,教師的作用十分獨特,他不再單單是講解者,而在不同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調動者、觀察家、引導者、分析評論員、業務顧問等。同時,課程具有綜合性強及跨學科、跨專業性的特點,對教師的知識面要求高,如果只單純掌握本專業知識顯然是無法勝任的,這對任課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更重要的是,任課教師要樹立就業導向觀,強化柔性教育理念,必須認識到,只有在寬松、和諧、相互尊重的氣氛中,學生才可能有獨立意識,并敢于大膽提出想法、表達思想,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3.課程體系建設方面
ERP 沙盤模擬課程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項目,尚無現成經驗可循,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教學計劃的安排、與傳統課程內容的銜接、與之配套的系列課程的開發等等,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張春萍:ERP沙盤模擬實訓方式探析[J].開封大學學報,2005(19)
《生產運作管理實務》是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周學時4,共計64學時。該課程是針對生產計劃員、生產調度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所設置的教學做一體課程,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生產運作管理與企業其它職能管理,如財務、營銷等之間的關系,學會根據生產部門的運作流程、設計生產運作系統、對預測驅動式生產運作、訂單驅動式生產運作進行管理,掌握生產運作系統優化,提高生產管理能力,能夠解決生產運作實際問題。
一、課程培養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企業選址方法、生產計劃編制方法、生產日程管理方法、物料管理方法、了解企業現場管理與質量管理技術,具備安全生產意識、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時間管理、自我學習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能夠應用信息管理手段開展企業生產計劃管理、車間資源管理,勝任企業生產計劃、生產調度職業崗位
(一)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專業能力
能夠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為企業項目生產和服務的選址與布局;編制主生產計劃(MPS)、能力需求計劃(CRP)、編制生產作業計劃;能夠對企業物料進行管理;能夠對設備進行日常維護保養等設備管理;利用5S管理、定置管理、目視管理與看板管理方法對生產現場管理;對企業質量管理具備一定認知。
(二)要求學生具備以下方法能力
制定工作計劃能力;能根據工作任務的需要使用各種信息媒體,獨立收集、查閱信息資料;能根據工作任務的目標要求,合理進行任務分析,制定工作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并做好個步驟的預期與評估;能分析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流程;善于總結,能夠舉一反三,不斷探索實踐,能自主學習新知識,將新技術應用到工作中。
(三)要求學生具備以下社會能力目標
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工作責任心、積極主動參與到工作中;具有團團隊協作精神,主動與人合作、溝通和協商。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按生產管理規范、安全操作的要求開展工作;具有較強的環境意識。
二、本課程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本課程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下列問題:
(一)認知模糊
學生在課堂上,沒有體驗或認識企業的生產過程。從認識上很難清晰的理解或掌握生產過程的方方面面。通過教師課堂講解,很難讓學生充分掌握產生相關知識,
(二)學習目的不清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中小型企業運營管理相關崗位,從事生產計劃、現場管理、質量管理、客戶管理等崗位工作。有些同學認為以后不去這樣的企業,上課就可以不聽,不去學習。
(三)學習動力不足
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的注意力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減弱,當前,手機不斷智能化,學生上課過程中,經常會使用手機玩游戲、聽音樂、看視頻、新聞等等。對專業學習的關注度不斷下降。在這種形式下,上課以教師活動為中心,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為主,再高明的教師,即使把內容講得十分清晰明了,沒有學生大腦的接收、加工和組合也是枉然。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使得學生更愿意去看手機、睡覺或聽音樂而不是去聽課,去思考或積極回答老師提問。
三、課程教學改革
《生產運作管理實務》課程在原來課程教學基礎上,結合學生特點,對原有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一)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本課程在對濱海新區制造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聘請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空調機生產總監張鎖柱、天津市金蝶軟件有限公司總監李翔、天士力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總監蔡金勇共同設計、開發課程。在生產與物流實訓中心引入企業運營數據、運營方式,構建職業情境。同時,本課程在教學初期會組織學生深入企業生產現場進行參觀學習,使學生深刻理解企業生產過程,積極思考與生產相關的各個方面。我們參觀的主要企業有:天士力藥業有限公司、天津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威啤酒(天津)有限公司等企業。
(二)基于工作過程開發課程內容
分析企業生產運作管理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按照工作過程的邏輯關系,形成工作過程鏈,工作任務(項目)為工作過程鏈上的節點。課程教學內容按照完成工作任務(項目)的要求,根據工學結合的原則,進行教學做一體的內容整合。
課程內容按照生產運作系統認知、設計、預測驅動式生產運作管理、訂單驅動式生產運作管理、生產運作系統優化過程,在內容上形成五個學習項目。
(三)注重信息化教學
課程建立了自主學習平臺,學生可以利用該平臺實現網絡課程學習、虛擬實訓系統訓練、作業提交、互動交流、在線測試,以及素材資源庫、試題庫的學習。學生實訓過程中,能夠對自我實訓過程進行監控,系統能夠智能分析任務結果,并自動統計參加實訓次數及具體時間明細。
課程建立了3D企業管理情景實戰系統,系統以典型工作任務的完整工作過程為載體,利用角色轉換、上崗操作、業務路線選擇、單據填寫等功能,學生以3D游戲模擬企業運營模式,給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設計必要的能夠獲得成就感的激勵機制,這樣能夠促進他們內在動機的形成。整個系統實現了融職業認知、職業判斷、業務處理、實務操作、評價反饋、教學管理為一體的實訓、實習教學功能。
課程建設FLASH課堂,把企業生產現場用動畫的形式,幽默的展現給學生,本課程共22個學習任務,共建設了2個FLASH動畫,供學生學習和理解。課程還建有為微信平臺,通過二維碼,學生手機能夠進入平臺學習。
(四)采用項目教學,提升學生職業能力
按照工作過程的實際情況和學生學習知識的規律性,采取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項目安排由易到難,項目教學遵循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六個步驟進行。課程的教學按照企業真實的生產運作項目的準備、計劃、實施、優化過程安排教學進度,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模擬企業創業,完成項目的選址、編制項目的生產計劃、日程管理、物料管理、現場管理與質量管理方案,實現了教學項目的學習成果可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同時期的許多學者給出各種各樣的回答,在此不一一例舉。本文認為,大學培養的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而國家的發展在立存高遠的同時,又必須有合適的起點與切入點。因此,在不同的經濟背景、文化背景、國際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大學也必須因循著相同的使命,確立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目標,這種目標的時代差異累積的結果是實現共同的使命。因此,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大學所應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充分整合的、具有良好綜合素養的、具備較強能力的人才,但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遠離現實的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更應具備融入社會所需要的職業技能,但同時也蘊積著相當的潛力,可以厚積薄發,即所謂“學理”與“術用”兼具者。為此,我們應當面向未來,領悟國際化、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為已任。
因而,本著培養國際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出發點,高等教育機構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思考并初步確定要培養的學生是什么樣的?把目標設定好,才能以終為始,找到最優達到目標的方案。本文所說國際化人才是指在未來可以參與國際工商企業運作的人才,其典型特點是:站在全球化的視角進行思考,哪怕僅僅是一個小企業的小問題,比如采購一種原材料;隨時可能與全球各種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比如世界范圍內詢價;隨時靈活地根據局勢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策略。總之,仿佛全球就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而我們培養的學生是其中的一員。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目前就不是這樣做的,只是說明我們需要更好地梳理思路,做出策略規劃,有步驟地調整教學計劃,從而把最重要的觀念、知識與技能傳授給我們的學生。
二、國際化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原則
1.意識觀念與知識技能并重
傳統的大學教育更多地在傳授知識,而世界在變化中存在,往往大學畢業了,四年前學的東西已經舊貌新顏,甚至在同一學期一門課還沒有上完,教材的內容已經被刷新。基于這種歷史時期的特定現實,讓學生有正確的意識觀念、快速獲取知識并消化應用的能力比單純地記憶就顯得重要了,因而現在的人才教育要使意識觀念的培養與知識技能的傳授并重。
2.思維模式塑造重在應變力
不同文化的思維模式不同,掌握一種文化的思維模式在當今國際化競爭的格局中難以敵千軍,因而培養靈活的應變能力更是教育的焦點。比如思維在二極間的跳躍,包括宏觀與微觀、結構化與零散化、全局觀與局部觀、發展觀與靜止觀等。這不僅僅要求課程的設置要相得益彰,更要求教學方法得當。好比林語堂先生談到他早年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經歷,本來相同的一門課,但二位先生的論點截然相反,但校長卻要求同時開課,目的在于讓學生自己去辯證地評判與吸收。
3.更民族的才是更國際的
國際化不是全盤向別人學習,那樣會永遠落后于人,學習的目的在于超越,學生應有更強的本民族理論研究功底,才能在國際化的平臺中展現自身獨特的優勢。比如復旦大學的東方管理哲學研究、老子莊子孔子學說中所蘊含的管理思想與人文思想的內涵,更是國際管理理論家與實踐家所共同關注的,尤其在管理思想變遷的時代,東方思想更彰顯出其博大深厚的歷史魅力。
4.整合教育
傳統的教學比較單一,而培養綜合型人才的教學更應在同一個教學單元中,將不同的內容、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立體整合,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比如同樣是外語教學,教學的內容可以輔以國際商務文化,教學方法可以重在培養溝通能力、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角色扮演法及情境模擬法等。
三、國際化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途徑
1.教學內容的國際化
教學內容的國際化從二個方面來看,一是素質教育所需要的內容,二是專業課程所需要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博而專,以求觸類旁通,共同形成人才所需要的素質結構。
(1)素質教育。我們都很了解,國際化大企業在招聘大學生的時候,看重的并不是具體的專業成績,更看重的是其基本素質,這不單是因為目前學校教育的專業與社會所需求的崗位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更多的崗位工作技能需要到崗后訓練,更在于世界變化越來越缺乏可預測性,因而素質才是應變最好的武器。具體來講,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素質教育應強化的是: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如中國經典文化概述、中國經典管理思想要覽等;②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如國際商務文化、跨文化溝通技能等;③創造性思維技能訓練。如創造性戰略思維能力、問題的創新解決能力等。
(2)專業教育國際化。即現有的專業課程都采納國際通用版本教材,并增加相應內容的國內研究概況,讓學生在中西對比中完成對知識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再開設一些專門的課程或講座,如①跨文化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處一方時的管理方法;②跨國公司研究,跨國公司在全球經營中如何完成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協調的研究。
2.教學方法的國際化
(1)雙語教學。在更廣的范圍內采取雙語教學。
(2)情境模擬教學。模擬國際化的工商企業管理情境,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法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完成教學。可以購買或引進工商管理模擬軟件,也可以培訓各科目的教師自己研境模擬教學的方法。
(3)參與國際模擬。世界各國的模擬教學發展水平不一,但西化背景的國家比較發達,尤其是在網絡時代。因此,加盟到國際模擬的平臺中去,這是一條捷徑。
(4)啟發式教學。工商管理是一門操作性、技能性較強的專業,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無法使學生know-how,而更多的只是know-why 或know-what,因此要大力開展啟發式教學,教師給學生更多的課題,讓他們在探索中完成對知識的掌握,教師更多地總結、提示,而非告知。
(5)更多的實踐。很多學生畢業了,還沒有去過工商企業,最多是在實習的時候參與到了一二家之中。這很難給學生比較的機會,因此學校要同當地的跨國企業(不同投資背景的企業)建立實習基地的關系,讓學生每年系統性地入廠實習。
(6)能力提升機會。比如開設論壇給學生公開演講、辯論的機會,談論一些工商企業管理的話題。
3.教師國際化
(1)選用教材雙語化。為提高學生的國際化語言技能,在各門課程的教學中,采取中英文雙語教材,使學生了解國際化范例,取消專業外語課程,但在各門課程中要求教師雙語教學,即更廣泛地、更大面積地促進語言技能在專業知識領域內的提高。
(2)教師的國際化背景。一方面是聘請外籍教師講授專業課,而并不只是語言課;另一方面是聘請留學歸國人員,再者就是本土教師的國際化知識與技能預培訓,即超前于學生的培訓。
(3)教師國際化實踐能力。促進教師本身對跨國公司的了解,深入實習,或送出國進修、訪問與專門培訓,或聘任有跨國公司背景的人士擔當教師。
4.教學環境國際化
(1)人文環境。使布告、文件等書面溝通和語言等口頭溝通增加國際化的感覺,強制性地培養大家的外語能力,甚至包括教學管理人員,也應加強外語學習。
(2)物質環境。使教學辦公室、教室都能以雙語的方式、工商企業管理的方式來展現。所有的公文、教學與科研文件,都采納工商企業管理的模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完成學習。而目前國內工商管理教學機構的環境與未來的工作環境相差太遠。
總之,我們強調“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雖然上面描述的內容不會一蹴而就,但只有事先預想并設定了發展目標,然后作為教學改革的指導方針,才可能使教學單位一步步逼近目標。如果不這樣做,而等到外部環境的發展要求我們不得不這樣做的時候,不只被動的感覺難受,期間所造成的時間浪費與機會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從2004年3月開始試點推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截至2010年5月,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分院先后派出旅游管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共計393人,教師14人次前往企業生產服務第一線進行以頂崗實習為主要形式的工學結合實踐鍛煉(詳見表一)。表一:經濟管理分院學生實習情況統計表
(一)管理無盲點,層層落實,全面規范
為了保證頂崗實習的順利實施,經濟管理分院成立了實習管理與指導小組對學生的實習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管理和指導。實習生日常管理工作由實習帶隊老師負責,實習點有關問題由帶隊老師定期向實習管理與指導小組匯報,并建立重大問題應急反應機制。學院實習管理與指導小組老師定期到各實習地點巡視指導,了解實習生的相關情況,處理相關問題。針對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經濟管理分院制定了一系列頂崗實習管理制度規范,以嚴格的制度來保證管理到位、教育落實。具體制度包括:實習計劃、實綱、學生實習守則、實習考評制度等。
(二)創新工學結合模式,服務社會“零距離”
在旅游管理專業酒店頂崗實習取得良好效果并積累一定經驗的基礎上,經濟管理分院充分調查與分析社會需求后,結合工商企業管理專業05級的教育教學實際,創造性的制定了2007—2008學年度《工商企業管理專業05級“魚鳧班”“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實施方案》。經過前期學生自愿報名、選拔組班、崗前培訓,46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圓滿完成了在魚鳧國都溫泉大酒店為期一年的實習,并同時完成了必修課程的學習,順利完成學業。達成了學校與企業間、教育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間、學生與用人單位間的“零距離”結合,真正實現開門辦學,與社會需求、市場需求接軌,并盡可能降低學校辦學成本、學生完成學業的成本以及學生就業的機會成本。同時,方案的科學有效實施,也有利推進了05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各項工作健康、穩定、持續地不斷向縱深發展。
(三)創立學生科研方案,鼓勵學生實踐研究
2008年,06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酒店頂崗實習期間,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思考和思維創造能力,同時督促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將所學專業理論與崗位實踐結合,思考創新并形成階段性成果,經濟管理分院在2006級旅游管理專業駐金苑酒店實習生中首次實施了“實踐課題研究促進方案”。根據方案,分院成立了專門的學生課題研究促進基金,用于學生實踐課題研究的資助和獎勵。學生課題研究的范圍主要包括實習企業的日常管理、部門運營、對客服務、產品創新;實習團體學生成員的管理方法研究與正向引導;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可行性模式探索等三個方面。此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實踐創新研究的積極性,兩年來,共計有12個學生課題小組通過了學院審定,正式開題并順利結題。
二、企業一線實踐,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一)選派青年教師深入行業一線,不斷實踐提高
幾年來,經濟管理分院先后選派旅游管理專業青年教師游紅霞、楊勝龍、萬婷春、王婷、葉春近等于2004年至2010年間分別前往遂寧市明星康年大酒店、成都溫江魚鳧國都大酒店、廣西南寧最佳西方(精品)紅林大酒店、廣東汕頭金苑大酒店擔任酒店實習帶隊指導教師,除了做到有效地規范學生的教學實習,加強教學實習管理與考評外,均在酒店擔任了一定職務負責相關工作。在管理學生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提高,為今后的教學工作積累了更多的實踐經驗,收獲了專業領域和酒店業管理服務方面更為豐富的理念和技能。04級旅游管理專業酒店實習帶隊老師萬婷春在進行實習生管理的同時,更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在國際五星級紅林大酒店培訓部擔任培訓助理一職,頂崗工作達半年時間。通過酒店實際工作的鍛煉,她對整套酒店培訓管理工作體系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學習掌握,熟悉酒店人力資源部各項工作政策、程序及酒店人事管理工作實際狀況;全面了解酒店的整體管理運行體系及各部門基本情況;對高星級酒店的人才需求實際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還具備了酒店行政人員專業素質及實際工作經驗,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高星級酒店培訓管理人員。
(二)以實踐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
完成實踐鍛煉后,專業教師們紛紛將實踐收獲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對旅游管理專業《飯店管理概論》、《餐飲服務管理》、《茶文化與酒文化》等多門課程進行了改革和重建,專業教學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和補充,獲得學生的一致好評與歡迎。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楊勝龍、萬婷春將酒店企業培訓的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收到良好效果。在學院2006年度名師示范課競賽中楊勝龍老師獲院級一等獎,在學院2007年青年教師技能大賽中萬婷春老師獲院級一等獎,在學院2010年說課比賽中葉春近老師獲院級二等獎。
三、育人創新,終獲累累碩果
經濟管理分院推行在以工學結合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來,學生不僅通過頂崗實習了解到了更為豐富的行業實際,提高了專業技能水平,更鍛煉了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積累了實踐工作經驗,為畢業后真正進入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理論結合實踐,增強學生專業水平
通過一線服務實踐,學生把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思考,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學生們把實踐中的所思所得寫成了實習報告,畢業論文研究的方向。2004年以來,實習學生共上交實習小結、實習報告達650余份,完成與實習相關研究論文50余篇。其中,04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鄭蔣萍以實習酒店紅林大酒店大堂吧酒水種類為研究對象寫成《大堂吧酒水種類可增加性的調查》一文被評為04級優秀畢業論文。05級旅游2班學生崔文婷將在金苑酒店前廳部的實習工作中的思考所得寫成《金苑大酒店前臺接待服務工作探析》一文被評為了校級學生優秀實踐論文。
(二)鍛煉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在酒店的實際工作鍛煉中,學生們都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社會適應能力大大增強。陌生的生活環境鍛煉了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與吃苦耐勞精神;在與同事、上司的相處中增強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溝通能力;同時酒店復雜的工作環境更是最好的教材,學生在逐漸適應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著職場生存之道,完成了從學生向員工的角色認知改變,極大豐富了他們的社會工作經驗。
基金項目:西安翻譯學院2011年院級工商企業管理重點專業建設項目成果之一。
任務導向式探索、認知型教學模式提出的背景
西安翻譯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技能專門人才。這也就是在強調專業理論和知識面之外,更要注重實踐和動手能力。而我們培養的人才卻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結合最初的狀況,總結實訓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1.實訓成為理論學習的“第二課堂”
在實訓教學中,偏重理論教學的深度和系統性,使高職學生的實訓課堂并沒有凸顯出與理論教學的不同,使“實訓”變成了理論知識學習的“第二課堂”。
2.以教師引領型教學為主,學生興趣不大
在實訓這一重要環節上,教師基本上是全程參與,講解詳細,使很多學生對所要進行的實訓內容失去了好奇心和參與的興趣,降低了學生參與積極性。
通過對我院工商管理2007屆(83名)、2008屆(51名)連續兩屆參與實訓的134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高達70.9%的學生對希望從實訓中學習到的內容和實際培養的形式和內容存在較大偏差,54.5%的學生表示對實訓沒興趣,僅有23.1%的學生表明有興趣,不過僅僅是對實訓平臺感興趣,而不是老師的講解和引領。這一數據充分說明,這樣的教學模式根本達不到所期望的提升學生實踐及動手能力的訴求,這與企業注重實踐和動手能力人才的需要脫節。
任務導向式探索、認知型教學模式概述
基于以上問題,通過在實訓中不斷探索和實踐,提出了“任務導向式探索、認知型教學模式”。
“任務導向式探索、認知型教學”是在“因納特工商管理實訓平臺”教學中,以實訓的背景介紹和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簡單說明的基礎上,以典型的情境任務為依據,使學生“走入”情境,以情境為載體,自主探索每一情境中所面對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在不斷深入的情境和對實訓平臺功能不斷地了解中,尋求目標的一系列最優決策序列,最終順利達到預定目標。
這一教學模式的改變,淡化教師的引領角色,以學生為中心,使教師的角色扮演為“輔助者”,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對于實訓平臺不斷加深認識,對企業經營的艱辛、競爭的殘酷、面臨資金短缺時的焦慮以及面臨單個企業無法消化的訂購單時的合作等有了深入的體驗,從中收獲了理論學習中無法感觸的方方面面,對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
任務導向式探索、認知型教學模式在實訓中的應用
1.任務導向式探索、認知型教學內容安排
“因納特工商管理實訓平臺”以模擬公司實際運營為基本思路,涵蓋了組織架構的搭建、公司注冊基本流程、外匯買賣、貸款融資以及設備采購、產品生產、營銷推廣、直接銷售經驗等眾多環節;構建了商務談判的交易洽談系統,自動招投標管理和評價系統,實驗室內容涵蓋公司注冊登記、公司組建和架構、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成本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企業規劃和企業戰略、資金管理和資本經營、企業發展規劃和商業計劃書等,從企業運營模擬、企業經營決策分析等多方面為學生實訓、實習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根據軟件模塊、課時、專業課程目標及任務要求,劃分為6個學習項目,22個需要解決的工作任務。如表一所示:
2.任務導向式探索、認知型教學模式實施案例
以項目2企業市場行銷的任務1 “公司份額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為例,來分析如何以任務為導向,通過學生自主逐步探索、認知,提高學生職業綜合技能。
任務的目標是:使學生會分析市場,進行科學定價,并科學行銷。
(1)任務的提出:公司份額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2)任務的知識說明:實訓要求注意市場變化,科學開拓市場,科學選擇銷售渠道,科學定價。
指導教師在實訓開始時,針對這次實訓提出如上的任務,并給出相應的任務知識說明和提示。
如果學生要很好地解決“公司份額的影響因素有哪些”這個問題,必須結合理論中所學的有關市場營銷中對公司份額影響的相關知識,并結合實訓軟件平臺,尋找相應的需要關注的操作內容。
在該任務的完成中,需要具體關注的點主要包括兩方面:①市場進入前:市場進入策略、區域選擇、渠道的選擇、產品定位等;②市場進入時:市場份額增長策略、市場開拓方式、產品品牌投入度、產品價格定價策略、合作方的選擇、促銷方式等。
(3)小組討論:不同的學生關注到的點是不同的,接著通過軟件平臺每項功能的認真學習和討論,方能將如上兩方面需要關注的點一一給出,這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中了解了模塊的功能,并在討論中進行交流和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4)綜合評價:這一項在該任務完成時并不能給出,只有當第2個項目的全部任務完成后,才能識別當初的決策和認識是否正確,這就體現了當前的決策對于后續決策的影響,這一具有后效性的影響,使每一階段決策必須慎重,否則將對于整個經營的成敗產生影響。
過程性的決策,直觀反映在最終的經營結果中,體現了“全過程決策+結果”這一綜合評價模式,關注學生多因素影響下的決策能力的訓練,并能直觀地告訴學生,經營成敗和每一步的決策息息相關。
總 結
在以任務導向式探索、認知型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由原來的主角變為“幕后操作者”和“任務發放者”。
首先,能從培養學生的綜合決策能力出發,最大限度地弱化教師的角色和強化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帶著任務充滿好奇地去探索、認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在近兩年實訓教學活動和學生興趣調查中得到了充分證實。
其次,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使學生逐漸地在實訓中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培養的學生能夠真正滿足企業的要求。為學生能夠快速從“學生人”轉變為“企業人”作用非凡,且對于學生今后的長期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