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5: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貿畢業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資源整合實現跨越發展
職業教育集團是新形勢下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謀求多贏的新舉措,也是實現職業教育為經濟服務、實現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向規?;较虬l展的新模式。
2008年9月,甘肅省第一家職業教育集團――定西市職教集團應運而生。
定西市教育局副局長盛淑蘭說:“職教集團的成立,為統籌全市職教資源,優化資源配置,開展聯合辦學,擴大辦學規模,加強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拓展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學生實習就業,實現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更好地服務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p>
“定西市職教集團的成立,打破了各學校之間合作的羈絆,形成了各職業學校抱團發展的局面。”定西工貿中等專業學校校長張敬元介紹說,現在,集團內各學校在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教學改革、就業服務等方面展開了全方位的合作,初步實現了“共贏”的發展目標。
成立職業教育集團僅僅是定西市整合辦學資源、提高職教辦學層次的第一步。
2009年4月,定西市將隴西師范學校與原隴西縣職教中心、文峰職業技術學校整合,組建成立了定西工貿中等專業學校。新成立的定西工貿中等專業學校形成了“一個學校、三個校區、四個基地”的集團化辦學格局,實現了區域內師資、實訓資源的共享和就業市場的統籌拓展。
“一加一大于二”,定西工貿中專的辦學效益和辦學層次實現了質的飛躍,2010年學校招生人數達到3626人,在校學生達到6028人,學校也被甘肅省教育廳列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項目推薦學校。
定西工貿中專的跨越式發展并不是個案。在定西市教育局的統籌和指導下,定西市各縣區將一些辦學規模小、條件差的學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統籌和劃轉,全市職業學校數由原來的近30所縮減為17所,達到了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擴大辦學規模的目的。目前,全市共有17所職業學校,其中國家級重點職校4所,省級重點職校4所,市級重點職校4所,在校學生達49899人。
在整合職教資源的同時,定西市加快了共享型、開放式實訓平臺的建設步伐。按照“市縣共建,市上管理;服務當地,輻射全省;立足實訓,對外經營”的模式,定西市集中市、縣兩級財力,依托定西理工中專和定西工貿中專,規劃建設了機械制造、電子電工、飯店服務與管理、汽車駕駛與維修四大重點專業的省級實訓平臺,規劃總投資7960萬元。
定西市教育局副局長盛淑蘭介紹說,目前,四大共享型、開放式實訓基地的建設進展順利,將于近期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四大實訓基地的建成,將對提升定西市職業教育辦學水平,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盛淑蘭說,列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為定西市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定西市將以試點為契機,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甘肅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
區域互動“聯招”減少“內耗”
“以前每年的招生季節,所有老師都要跑到各地去‘搶生源’,起早貪黑,很辛苦,壓力也很大。自從去年出臺了‘市內互動聯合招生機制’以后,我們老師肩上的擔子輕了、壓力小了,學校之間在招生方面的惡性競爭也不見了?!倍ㄎ骼砉ぶ袑R幻蠋熜老驳馗嬖V記者。
2009年,定西市開始推行“以縣為主,學校參與”的市內互動聯合招生機制。該機制徹底改變了職業學校單打獨斗、跑鄉走校的招生模式,轉變為“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各職業學校、普通高中、初級中學全員參與,分工負責”的招生新模式。該機制實施的第一年,定西市中職招生人數猛增2000多人,創歷史新高。各學校的招生成本都有所降低,職業學校之間“搶生源”的現象也少了。
為及時掌握招生動態,定西市教育局還建立了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周報告制度,及時解決各縣區中職招生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此外,各縣區對區域內的非法招生行為進行了打擊和治理整頓,有效遏制了非法招生和中介招生,維護了學生、家長的利益。
“盲目去找工,不如讀職中”,“學職業技術,走致富之路”,“報讀職中,升學有門,就業有路”……每年6月份是定西職業教育宣傳月,在定西市教育局的統一部署下,各縣區、職業學校利用各種媒體和手段,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招生氛圍。在宣傳月,城市和村鎮的主要街道、路口隨處可見宣傳職業教育的橫幅,報紙、電視、廣播滾動播出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優惠政策和職校學生廣闊的就業前景,引導學生和家長選擇職業學校。重視職業教育。
良好的招生機制和招生環境,使中職招生人數快速增長,2009年定西市招生達18636人,截至目前,2010年已招生18002人,年年超額完成省教育廳下達的招生任務。上職校、學技能、外出創業,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定西市城鄉學生和家長的選擇。
就業“質?!痹鰪娢?/p>
“我的兒子王朋2008年4月在上海造船廠實現了就業,現在一個月2000多元工資,工作條件不錯,全家人都很滿意?!奔易“捕▍^內官鎮清溪村七隊的王汝林滿臉喜悅地告訴記者。和王汝林的兒子王朋一樣,近年來定西市中職學校每年有近萬名畢業生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順利就業,實現了“用技能改寫命運”。
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以“出口”拉動“進口”,是定西市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特點。
定西市教育局副局長盛淑蘭介紹說,2008年定西市職教集團注冊成立了駐上海實習就業服務站和駐深圳實習就業服務站,后來又成立了駐天津實習就業服務站。3個實習就業服務站已經與寶鋼集團、上海中芯國際、上海造船廠、海信集團等100多個全國知名企業和單位簽訂了長期用工合同及培養協議,每年安置畢業生近萬人。上海浦東、北京中關村、蘇州工業園區、青島工業開發區都有定西職校的畢業生,有些學生已經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
定西理工中專就業辦主任李斌說:“每個實習就業服務站都有一到兩名教師常駐。這些老師利用各種渠道收集企業的用工動態和需求,并對學生進行跟蹤管理,解決學生就業和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p>
“走遍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道盡千言萬語,想出千方百計。”定西理工中專副校長、定西市職教集團駐上海就業服務站站長馬桂珍形象地總結實習就業服務站的工作。馬桂珍坦言,在實習就業服務站工作很辛苦,壓力也很大。但是,每當看到一個個農村孩子在發達地區實現就業,她心里就感到非常滿足。
本人參加工作后從事時間較長的專業技術工作,主要是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統計管理工作。95年,貴鋁職工養老保險進入行業統籌階段,剛剛起步的職工養老保險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最基本的職工養老保險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臺帳記錄做起。在人事科領導的指導下,我認真負責地做好職工的養老保險信息采集、登記工作,填寫核算《鋁廠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過錄表》,做好各類養老保險數據統計工作,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在辦理、核算養老保險金的支付過程中,我靈活運用自己在校學習掌握的《社會保障學》及有關計算機數據信息庫知識,將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核算修改為一項簡便、合理的函數公式,使單位職工養老保險管理工作由單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轉變成了計算機科學管理,大大縮小了工作量,繳費基數核算的準確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單位領導和職工一致好評。在完成廠內職工養老保險的前期階段性工作后,在隨后而來的失業、醫療保險統計數據的統計過程中,我準確理解各類統計指標的解釋內容,保證各種保險統計報表基礎原始數據正確,對上述保險統計報表體系中,指標欄目涉及內容較多,指標分解要求也較為細致的,我認真正確歸類處理統計報表各項指標的內容,按統計報表的填報要求,使發生數據變化的邏輯關系正確,對表中指標數據發生重大變化的,及時調整并作變更說明,及時統計匯總。在實際工作中,這樣煩瑣的統計工作要求我作為一名業務經辦人員,要時常進行細致的業務工作效果分析,從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對整個業務工作效果進行評價,才能得出準確的定量報表數據,同時,必要的企業保險統計數據報表綜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項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養老保險為例,從參保單位、參保職工、繳費人數、繳費基數到養老保險費的征繳額度的確定,相互之間形成了一條緊密的工作鏈,在指標參數都確定的情況下,各項指標之間的對應關系都是十分明確的。通過對統計報表各項指標數據的綜合分析,我進一步提高了上報統計報表數據的準確性。多年來,我所在人事部門的保險統計信息資料,填報及時可靠,數據準確無誤,多次受到有關業務部門的高度評價。
本人參加工作后從事時間較長的專業技術工作,主要是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統計管理工作。95年,貴鋁職工養老保險進入行業統籌階段,剛剛起步的職工養老保險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最基本的職工養老保險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臺帳記錄做起。在人事科領導的指導下,我認真負責地做好職工的養老保險信息采集、登記工作,填寫核算《××鋁廠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過錄表》,原創:做好各類養老保險數據統計工作,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在辦理、核算養老保險金的支付過程中,我靈活運用自己在校學習掌握的《社會保障學》及有關計算機數據信息庫知識,將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核算修改為一項簡便、合理的函數公式,使單位職工養老保險管理工作由單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轉變成了計算機科學管理,大大縮小了工作量,繳費基數核算的準確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單位領導和職工一致好評。在完成廠內職工養老保險的前期階段性工作后,在隨后而來的失業、醫療保險統計數據的統計過程中,我準確理解各類統計指標的解釋內容,保證各種保險統計報表基礎原始數據正確,對上述保險統計報表體系中,指標欄目涉及內容較多,指標分解要求也較為細致的,我認真正確歸類處理統計報表各項指標的內容,按統計報表的填報要求,使發生數據變化的邏輯關系正確,對表中指標數據發生重大變化的,及時調整并作變更說明,及時統計匯總。在實際工作中,這樣煩瑣的統計工作要求我作為一名業務經辦人員,要時常進行細致的業務工作效果分析,從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對整個業務工作效果進行評價,才能得出準確的定量報表數據,同時,必要的企業保險統計數據報表綜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項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養老保險為例,從參保單位、參保職工、繳費人數、繳費基數到養老保險費的征繳額度的確定,相互之間形成了一條緊密的工作鏈,在指標參數都確定的情況下,各項指標之間的對應關系都是十分明確的。通過對統計報表各項指標數據的綜合分析,我進一步提高了上報統計報表數據的準確性。多年來,我所在人事部門的保險統計信息資料,填報及時可靠,數據準確無誤,多次受到有關業務部門的高度評價。
本人*年從*經濟高等專科學校工商系勞動人事管理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廠第三電解鋁廠人事科工作,從事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統計管理及勞動合同的簽訂等方面的工作,*年被廠部聘任為助理經濟師;*年3月調入*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繼續負責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統計工作外,還主要從事勞動工資方面的管理,并參與了公司*年勞動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試行工作?,F將本人自參加工作以來所從事的專業技術工作總結如下:
一、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統計管理本人參加工作后從事時間較長的專業技術工作,主要是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統計管理工作。95年,*職工養老保險進入行業統籌階段,剛剛起步的職工養老保險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最基本的職工養老保險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臺帳記錄做起。在人事科領導的指導下,我認真負責地做好職工的養老保險信息采集、登記工作,填寫核算《*鋁廠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過錄表》,做好各類養老保險數據統計工作,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在辦理、核算養老保險金的支付過程中,我靈活運用自己在校學習掌握的《社會保障學》及有計算機數據信息庫知識,將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核算修改為一項簡便、合理的函數公式,使單位職工養老保險管理工作由單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轉變成了計算機科學管理,大大縮小了工作量,繳費基數核算的準確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單位領導和職工一致好評。在完成廠內職工養老保險的前期階段性工作后,在隨后而來的失業、醫療保險統計數據的統計過程中,我準確理解各類統計指標的解釋內容,保證各種保險統計報表基礎原始數據正確,對上述保險統計報表體系中,指標欄目涉及內容較多,指標分解要求也較為細致的,我認真正確歸類處理統計報表各項指標的內容,按統計報表的填報要求,使發生數據變化的邏輯關系正確,對表中指標數據發生重大變化的,及時調整并作變更說明,及時統計匯總。在實際工作中,這樣煩瑣的統計工作要求我作為一名業務經辦人員,要時常進行細致的業務工作效果分析,從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對整個業務工作效果進行評價,才能得出準確的定量報表數據,同時,必要的企業保險統計數據報表綜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項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養老保險為例,從參保單位、參保職工、繳費人數、繳費基數到養老保險費的征繳額度的確定,相互之間形成了一條緊密的工作鏈,在指標參數都確定的情況下,各項指標之間的對應關系都是十分明確的。通過對統計報表各項指標數據的綜合分析,我進一步提高了上報統計報表數據的準性。多年來,我所在人事部門的保險統計信息資料,填報及時可靠,數據準確無誤,多次受到有關業務部門的高度評價。
二、日常工資管理和崗位工資制度改革在工貿實業總公司人事科,我除主要負責上述類別的保險統計工作以外,還主要具體負責全公司職工工資管理工作。工貿實業總公司作為*集體企業,其下屬各分公司工資管理在經過該公司勞資員造表核算后,交人事科最后審核。我從99年到工貿總公司至今,公司實行的崗位結構工資制度變化不大,工資管理也成了一項較為簡單的日常管理工作。盡管如此,我仍然小心認真地做好每月的勞動工資統計審核工作,保證各項原始數據準確無誤,并根據上級各部門的要求,及時、準確地上報給各業務部門。包括每月向*鋁廠人事處上報,每季度向貴陽有色公司上報,每半年和年終向貴陽市統計局、勞動局、*區勞動局分別報送人事勞動工資報表等,除此之外,我還建立健全了公司職工工資管理各類各項記錄臺帳,并按規定辦理日常的職工轉正、職務變動、崗位變動及工齡變化等工作調整的辦理工作,多年來,由我經手上報的各級各類報表無差錯、無遺漏,時間上從不滯后,多次在有關業務檢查、審核中受到上級業務部門的高度好評;*年4月,*分流改制上市,工貿總公司面臨的內外生存環境都發生嚴峻變化,企業改革勢在必行,在總公司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由我科室體承辦的勞動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拉開序幕,作為人力資源部的工資管理人員,我參與了公司推行工資實行全額浮動的勞動工資改革方案措施的制定、討論和修改工作。在具體討論、修改到最后的定稿過程中,我多次提出有見地、符合本單位實際的改革方案思路,受到主管領導的肯定。最后,由我執筆完稿的我公司勞動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經過反復的調查摸底、縱向核算比較后,在年初職代會討論通過后開始實施。我公司實行的工資全額浮動方案,是在本人檔案工資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變革。其中,勞動工資改革方案總的原則是,根據企業經濟效益,總公司對各分公司實行總的全額工資浮動分配,職工每月只能領取原月均工資收入的60%,其余40%視單位經濟效益上下浮動,半年兌現一次。同時,在我的提議下,公司還進行了崗位結構工資制的改革,我和同事們一起,對全公司職工工資收入進行反復核算比較后進行套改,將原來名目較為繁多的工資明細項目用統一的崗位工作制來套改替代,職工工資由崗位工資、獎金、職稱補貼、保留工資四個部分組成,突出了崗位定收入高低的特點,公司職工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崗位憑能力”“收入靠貢獻”的格局。最初,實行這樣大幅度的工資制度改革,尤其是在*鋁廠范圍內第一次實行這樣的崗位工資改革,且實行全額浮動,肯定是觸及了部分職工切身利益的,在科室領導的指導和幫助下,作直接的業務經辦人員,我對個別收入受到影響,暫時有抵觸情緒的職工,耐心向他們做好細致入微的說明和解釋、溝通工作,為公司*年推行三項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上是我從事人事工作8年多時間來所做的主要工作,其他方面工作因其不占我工作內容中的主導地位,在此就不再敷述了,總的來說,我自95年浙江經專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作為一名人事科的業務經辦人員,多年的工作實際也為自己積累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經驗,有較為熟悉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將進一步加強學習,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為企業的生存、改革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張曼 單位: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具體來說,可將傳播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引入階段,這一階段可利用新生入學教育的時機,融入創業教育相關內容,利用宣傳櫥窗、宣傳標語、廣播站等渠道,介紹大學生創業政策、創業條件、創業基礎知識等內容,讓新生進校初就能感受到濃郁的創業宣傳氛圍,初步形成對創業的基本印象。這一階段貫穿學生在校的全部教學、生活過程。傳播過程中,應注意將創業知識與學生所學專業緊密結合,充分利用課堂、主題班會等途徑,傳播創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創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條件,喚醒創業意識。提高階段。這一階段集中于學生畢業實習期,也是真正催生大學生成功創業最關鍵的一個時期。實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全面接觸企業,了解企業運營流程,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提高創業的心理素質水平。學校可在學生實習前,集中開展創業培訓講座,全面、系統、深入地灌輸創業理念;也可以邀請企業或成功創業的校友舉辦創業教育主題講堂,豐富學生的感知體驗。
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貫穿創業教育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學生對校園文化最直接的體驗。在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賦予創業型大學的校園文化特質,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行去檢驗、去實踐、去豐富,是建設創業型校園文化的最佳途徑。1 在學生文化舞臺中突出創業教育,提高創業知識普及率 學校應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類學生文化活動,在學生文化舞臺中突出強調創業教育,以活動促發展,不斷提高創業知識的普及率,營造濃郁的創業文化氛圍。在文藝演出活動中,結合創業教育,努力打造精品創業節目,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創業知識,普及創業意識。開展成功校友創業報告會,用榜樣的力量和經驗來激發創業意識。舉辦創業論壇,邀請校友創業者、企業家以及相關領域的政府官員到學校講座、對話,為學生傳授創業經驗和技能。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業動機和創業需求,彌補學生社會經驗的不足和學校創業課堂的局限。2 在社團文化活動中結合創業教育,創設自主創業園地 高校學生社團為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和交往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影響范圍大,效果明顯。學校在社團管理過程中應注意引導社團圍繞創業教育這一主題來開展活動,不斷豐富創業教育的有效載體,灌輸創業教育思想,創設自主創業園地,積極支持和指導學生共同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爭取在社團文化活動中孵化出成功的創業案例。筆者所在的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培養創業型社團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由工商管理系學生自主創辦的億繡創業工作小組,是該校最具創業特色的學生社團之一。為大力弘揚學生的創業精神,學院每年定期為該社團撥款,資助社團發展。社團創辦至今,成功舉辦繡品展覽三次,開有一間實體店鋪,繡品上百幅,不僅暢銷市區,同時也漂洋過海,成為學院饋贈荷蘭、美國等合作辦學單位的最佳禮物。除億繡創業小組之外,該校還有電子產品維修協會、藍橋文學社、大學生租賃中心、大學生創業興趣小組等眾多創業社團。這些社團定期舉辦創業講座,開展創業經驗交流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學院創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3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強調創業教育,積累創業實踐經驗 創業就業實踐環節是創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提高能力的關鍵環節。只有將創業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創業教育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有效地結合起來,創業教育才能收到實際的效果[4]。高校應充分利用大學生寒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拓寬實踐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參與真正意義上的工作。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學生實踐教育環節中,努力開辟校外實訓基地,采取工學交替、崗前實訓等靈活多樣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實踐教育平臺,豐富了學生的社會感知。實習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檢驗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也能夠了解專業和行業最前沿的需求。同時,通過勞動實踐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全面提升了個人素質、增強了創業能力。
從理論上提升創業教育的內涵,并將之提煉成可操作、可傳承、可改進的傳播系統,以達到效果的最優化。這種傳播系統,可以用“三化”來概括。1 創校歷史教材化 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步發展而來,其創辦過程的坎坷艱辛與企業創業之初有異曲同工之處。高校完全可以將自身的創校歷史編撰成讀本或教材,在新生進校之初進行發放,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創校過程,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也了解創業的不易與守業的艱難,提升對創業的感性認識。2 創業學子群體化 高校應時刻專注學生就業、創業的實際情況,與畢業學子保持經常性聯系,通過不斷調研、回訪,摸排學生創業成功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按不同專業、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對創業學子進行資源整合,打造出群體性的創業團體。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不斷跟蹤報道創業學子的基本情況,將之與本校的創業教育緊密結合,用校友成功創業的案例激勵和鞭策在校學生,激發創業的激情。3 創業實踐理論化 將創業實踐以理論的形式加以總結,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創業的認知,同時能以鮮活的案例幫助學生反思創業的艱難,增強創業的自信和創業成功的可能。雖說每個創業成功的案例都各有不同,但其基本點都大體相近,這就是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準確的市場預測、堅定的執行理念、精誠的協作精神、危機處理的公關意識等。高校應根據學子成功創業的歷程進行概括和總結,從理論的高度上總結出規律,并加以推廣,為準備創業的后來者提供可供借鑒的模板。當然,也可以對失敗的案例進行理論分析研討,找出失敗的原因,用以汲取經驗教訓,避免類似錯誤的重復發生。高校應努力尋找出一條符合本校實情、具有本校特色的創業型校園文化建設策略,讓“先就業、再擇業,尋找機會創業”成為每一個大學生的理念,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個性品質和創業能力,為成功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大量的調研資料表明,隨著校企合作辦學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陸續推行工學結合“2+1”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他們在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和工學交替的統籌安排上都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專業理論和實操能力培養上,而弱化了通識能力的培養。從世界勞工組織制定的新一代工作者能力要求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制定的國民能力標準中可以看出,為適應未來職業變化的需要,加強通識教育、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已成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代,利用網絡資源獲取信息是現代人必須掌握的技能,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被認為是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是通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天,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已成為滲透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高職院校應該認清國際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利用多種途徑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使他們不僅成為已有職業和崗位的追求者,而且要成為未來職業和崗位的創造者。高職院校應認識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重要性,在制定培養目標時應注重綜合能力培養和專業能力培養并舉,構建完整、科學的能力培養體系。而公選課作為高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突出學生個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發揮著補充專業教育的作用,它的教學是實現“通識教育”的關鍵。可是,隨著在校生規模的日益擴大,以及學生在校外實訓實習時間從半年延長至1年甚至更長,傳統的公選課校內集中面授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教育的需求。廣東工貿學院就曾面臨這樣的困境。
2.國內外研究現狀。目前,課堂集中面授教學是國內高職教育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普遍方式,而高職公選課教學更是大部分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教學質量取決于校內的教師水平和實踐教學條件。公選課的傳統教學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課堂學時少,學生獲取的信息量不足;(2)可選課程少、選修學生多,合班授?n多,教學互動難;(3)教學形式單一,學生不能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學習興趣不高;(4)學生在校外實習時間長、地點分散,上課時間和地點固定,無法集中回校學習。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公選課無法發揮其對人才培養的補充作用。
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給職業教育和傳統教育帶來了挑戰和機遇。不少國家已開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教學資源促進職業教育教學的課題,移動互聯時代下,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翻轉課堂、虛擬教學等風靡全球的新思潮正影響著各級各類學習者,信息化教育已成潮流。許多國家和地區早已把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的培養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例如,新西蘭英語課程綱要中小學五年級就加入了媒體素養的培訓;日本文部科學省于2001年在中小學與高中設立“綜合教育”科目,納入了媒體素養;臺灣在2002年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時開始推動媒體教育,由民間非營利性的教育協會或基金會擔任媒體教育的運動核心,發展教材、培訓師資及游說政府教育部門,而自2005年推行的英語新課程及2007年推行的中文新課程,亦納入了媒體素養。
我國多年來網絡遠程教育的發展匯聚了大量優質的網絡課程資源,可是,當前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學生在網絡學習操作、學習策略運用、互動交流協作等方面還存在困難。如何將其應用于高職教育,為學生提供體系化的、隨時隨地可用的、易學易用的在線課程資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研究內容
2011年起,為緩解擴招和分校區辦學帶來的師資和教學資源緊張、解決學生在校外分散實習與公選課校內集中面授教學安排的矛盾,廣東工貿學院利用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改革制約公選課發揮補充專業教育作用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公選課信息化教學手段,逐步實現開放式教學資源的共享,有效解決了學校發展瓶頸問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
1.研究內容。以工學結合“2+1”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公選課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對高職院校公選課信息化教學共享創新與實踐進行探索研究,具體探索有效引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法,研究適合網絡教學模式的公選課類別,整合優質素質教育網絡教學資源,逐步實現開放式教學資源共享,以緩解高職院校因辦學規模擴大而帶來的師資與教學資源緊張,解決因校企合作辦學深入推進而帶來的學生校外分散實習與校內集中教學安排發生矛盾等公選課教學實施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問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改革目標。通過實施公選課教學模式改革,建設或利用現有的優質素質教育網絡課程,搭建通識知識遠程教學和移動學習平臺,實現以下目標:第一,提高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及信息化教育水平,構建學習環境與網絡課程,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引導學生完成課程學習;第二,提供靈活自主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能力,提高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第三,解決由師資與教學資源緊張、學生校外分散實習與校內集中教學模式矛盾等所帶來的公選課教學實施和教學質量問題。
3.關鍵問題及解決方案。如何建設和運用網絡教學資源來優化公選課教學,需思考以下幾個關鍵問題:第一,適合網絡教學的公選課類別分析;第二,如何考核和評定成績?第三,如何實現讓學生遠程、受控地自主學習?第四,如何保證改革成效?
解決方案如下:
首先通過充分調研和研究分析,確定適合網絡教學的課程。可根據網絡學習的特點以及各門選修課程的自身特征,進行判別適合網絡教學的公選課類別。具有以下幾種特征的公選課程不適合網絡教學:一是需要教師肢體活動來進行教學的公選課程。這主要是體育類課程,如網球選修課,就算理論知識講得再好、教學視頻拍得再好,也不如直接握著網球拍體驗來的直接。二是需要教師發音發聲的選修課。如實用英語翻譯等語言類的課程,盡管可以與老師在線交流,計算機也能模擬發音或進行錄音對話,但還是比不上面對面交流的效果好,而且教師也無法保持一直在線。三是需要進行實驗操作的公選課程。如計算機安裝與維護等課程,只有通過實驗操作,學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這三類課程適合“網絡教學+課堂集中教學相結合模式”。
其次是科學地設計學習任務和考核方法,以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須按照要求在網絡課程開放時間內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否則將不能參加考試,不能取得學分。學習結束后,由主講教師負責組織集中考試或在線考試,并根據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成績合格者獲得相應學分。為保證在網絡自主學習中的質與量,應規定學生必須觀看的視頻數量、提交作業的次數和質量、登錄次數及在線學習的時長、在交流論壇討論發帖或跟帖數目要求,并體現在成績評定標準中。
最后是通過研究與實踐,做到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優勢互補,持續跟蹤調研,及時調整實施方案,以保證改革成效。構建網絡環境下的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優勢互補學習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大力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并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在做網絡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和教學需要的角度出發,分析技術的可用性和知識的可獲得性,注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要提供遠程學習咨詢,以及能夠實施導航、內在瀏覽、查詢、實時和非實時交互的教學,能夠實施網上教務、考務管理等,構成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同時,要持續開展跟蹤調研,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如學習進度提醒或適當調整進度、考核方法。
三、實踐運用情況
自2011年實施公選課網絡教學模式改革以來,廣東工貿學院共開設14門網絡課程用于補充人文素質和綜合職業素質教育,包括改造4門校本課,購買超星爾雅網絡課程6門、使用智慧樹網絡共享開放課程4門(支持手機APP移動學習,由北京大學免費提供)。其中,按教學模式統計,實施“網絡教學+課堂集中教學相結合模式”課程3門,網絡教學模式課程11門;按課程類別統計,文科類專業選修課2門,工科類專業選修課1門,人文素質拓展類選修課1門,綜合職業素質拓展類選修課10門;按學習平臺統計,廣東工貿網絡學習平臺4門,超星爾雅網絡學習平臺6門,智慧樹網絡學習平臺4門。選課學生人數見下圖:
四、效果評價
自實施公選課網絡教學模式改革5年來,從為緩解資源緊張、解決校外分散實習與校內集中教學矛盾而開設公選課網絡課程,到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而引入優質通識網絡課程,項目組在實踐中逐步完善改革方案,不斷總結經驗和優化實施方案,加大改革力度。從學生“被安排選修”到熱捧搶課,學生受益面不斷擴大,公選課網絡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研究成果得到學生和教學管理部門的認可,在校內得以不斷推廣和應用。主要成效總結如下。
1.截至2016年11月,全院共有40個專業的14536名學生參加了網絡公選課學習,緩解了由規模擴張帶來的師資和教學資源緊張情況,降低了學校的辦學成本。
2.為學院17個實施“2+1”改革專業的7757名學生提供在校外修讀公選課的途徑,有效解決了由工學結合“2+1”人才培養改革所引起的學生在校外分散實習與公選課校內集中面授教學安排的矛盾,突破了學校發展的瓶頸。
3.利用國內現有的優質網絡課程,特別是共享開放課程,提供了更好的學習資源,使課程得到最廣泛的延伸,而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方式更符合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使網絡教學所具有的開放、共享和交互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041-02
湖南農業大學茶學教學團隊2010年被湖南省教育廳確定為湖南省省級教學團隊。在湖南省教育廳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茶學教學團隊成員共同努力,通過4年的建設,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研究與改革、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與服務地方經濟和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獲得了良好的成果。
一、建設內容
茶產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一個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農工貿結合緊密的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產業。茶學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很有特色的專業。我國茶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好發展機遇,連續多年茶葉出口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國內茶葉消費持續升溫,熱點不斷,飲茶有利于社會和諧和個人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征服了新生代的消費者,出口和內銷成為驅動茶產業發展的雙重動力。然而,傳統茶產業的技術升級和茶的應用領域的延伸對茶學專業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蓬勃發展中的中國茶產業迫切需要有更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為支撐,在此基礎上,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改革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強化素質和能力培養,才能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級茶學農工貿復合型人才。本次建設以學科建設為基石,以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為核心,以構建與國內外茶產業發展需要相吻合的新的茶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為出發點,以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室和教學基地為保證,以培養農工貿文復合型人才為根本目標,全面提升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
1.加大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對青年教師通過實行“導師制”、學位提升、隨堂聽課、逐章試講、整體合成、分散備課、集中交流、外出交流與培訓等途經,不斷提升青年教師整體水平。
2.擴大接受國內外教師來茶學專業進修。以國家科技部國際合司、湖南省科技廳支持的“茶葉深加工理論與技術國際培訓班”為契機,加大與泰國、越南、朝鮮、老撾、蒙古、菲律賓、肯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學術交流,積極接受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的茶葉工作者來專業學習與深造,拓展視野,提高團隊的整體素質。
3.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建立一支了解社會需求、理論水平高、具有產業經歷、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工作,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建立完善的教學工作制度和良好的運行機制,對教與學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實行績效考核,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成一支始終充滿活力的教學團隊。
4.不斷深化改革茶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強化茶學專業農、工、貿、文復合型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實踐性教學的方式,突出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5.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構建與我國茶產業發展需要相吻合的課程體系。以“湖南農業大學課程建設工程”為契機,加強課程規劃,建立富有產業特色、緊跟學科前沿、反映產業發展趨勢的新的茶學專業課程體系和與之相適應的教材體系。本校茶學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驗條件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6.加強新教材建設,規范教材選用。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建立緊跟學科發展前沿、體現產業發展趨勢的茶學專業教材體系。以培養高質量人才為目標,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核心,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按照編著與選用并重的原則,抓好教材規劃,實施精品戰略,努力編寫出高水平的全國統編教材和引進國外先進教材。
7.提高實踐性教學基地和實驗室的裝備水平,進一步改革實踐教學和考核評估機制。進一步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建成類茶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分離及生化分析實驗室和茶葉深加工中試實驗室,實驗茶廠和長安教學實習基地設備設施全面配套。
8.完善質量標準,加強教學監控,確保教學質量。通過完善青年教師導師制、首次開課試講制、教師任課資質制等,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實驗、實踐教學等各個教學環節的質量。建立質量監督體系,通過實施學生評教、督導組督教、院領導聽課等措施,把控教學動態與教學質量。通過不間斷地舉辦教學觀摩、青年教師講課比賽與教案評比、老教師隨堂聽課、定期聽取授課學生的反饋意見等措施,不斷促進與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取得的主要成績
1.教學團隊師資隊伍水平進一步提升。堅持引進、自我培養、送出培養相結合辦法培養教師。通過4年建設,教學團隊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團隊師資隊伍由原20人增加到27人。茶學教學團隊現有教師27人,其中正高職稱11人、副高職稱12人、中級職稱4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3人。教學團隊梯隊合理。團隊成員中,獲博士學位的13人,博士后3人,獲碩士學位10人。團隊成員職稱結構、學位結構、學緣結構和年齡結構更加合理。以茶學團隊為主要力量的園藝植物功能成分優異資源高效利用團隊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茶葉深加工與功能成分利用團隊2012年入選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茶學教學團隊實力處全國同類專業先進水平。
2.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進一步深化。以質量為根本、以特色為導向,進一步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深化茶學專業教學與改革。4年來,茶學教學團隊主持獲各種教育教學改革課題8項,主編出版了《教學改革與實踐》專著,發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28篇,主編教材7部,副主編教材11部,參編教材6部。2012年茶學教學團隊承擔的《植物資源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項目獲湖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朱海燕老師制作的《茶文化》課件2010年獲教育部高教文科組三等獎。劉仲華和朱海燕老師主講的《中國茶道》2013年獲教育部公開視頻精品課程。
3.科研平臺上臺階,科學研究提質。茶學學科原建有省部級科學研究平臺3個,4年來專業學科新建國家級的《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大重點科研課題40余項。為本科人才和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良好條件。4年中,團隊成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以及一批市、廳級科技成果獎勵,科研條件、研究項目和研究成果在全國茶學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4.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堅持以思想教育導學風,制度措施保學風,規范管理促學風,校園文化育學風,使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茶學專業每年招生本科生50~60人,每年考研率在25%~30%左右,本科生一次就業率在98%以上。社會用人單位對茶學學生反饋意見好。本學科連續舉辦了4屆《國際茶葉深加工理論與技術培訓班》和3屆《國際植物功能成分提制理論與技術班》,為10多個國家培養了200多名學員,加強了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提高了茶學教學團隊的國際影響力。4年來為8縣100余個茶葉企業培養1年制或2年制茶學專業240人,為茶葉行業培養茶藝師、評茶員(師)2500多人.我校茶學專業本科學生在全國首屆茶藝技能大賽中包攬團體一等獎、二等獎;獲個人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在全國高校中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茶學教學團隊特色
茶學教學團隊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堅持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經濟緊密結合,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1.以茶產業和茶學學科發展需求為根本,不斷探討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茶學教學團隊于1982年開始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率先單獨設立了《茶學實驗課》,統籌專業實踐教學,爾后根據人才培養要求,建立了湖南農業大學實驗茶廠和湖南農業大學長安教學實習基地,與企業建立了30余個校外教學基地。茶學專業率先倡導在全國同類專業中實施“農、工、貿、文相結合,培養復合型茶學專門人才”的教學培養模式。根據茶產業的需求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農工貿一體化人才作為茶學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特色: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精專業、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和創新能力的從事茶樹栽培、育種、茶葉生產、加工、茶葉品質審評與檢驗、茶業經營管理、茶葉貿易、茶葉深加工、茶文化推廣以及類茶植物開發利用的農、工、貿、文復合型茶學專業技術人才。人才知識結構定位特色:培養基礎寬厚、專業面廣、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綜合掌握茶樹種植、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茶葉貿易、茶文化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融農、工、貿、文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辦學模式特色:實施學、研、產一體化,國內國際相接軌。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擴大國際培訓領域,加大社會企業緊需人才培養力度。實現學校、企業的教學、科研、產業的良性互動,實現國內國際緊密聯合。
2.把引領茶產業的發展作為科學研究的根本目標。茶學教學團隊的科學研究始終堅持以服務茶產業為根本目標,以基礎研究為突破口,以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為途徑,形成全產業鏈技術攻關,全面提升茶產業整體水平。如湖南省重點攻關項目《茶葉提取物系列產品研究與開發》研究,從資源、品種、栽培技術入手,到茶葉提制技術的系統研究,到各種系列產品的開發,引領茶深加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又如湖南省重大攻關項目《黑茶保健功能發掘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研究,也是從資源、品種、栽培技術入手,到黑茶加工技術的系統革新研究,到各種系列產品的開發,引領黑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師資隊伍培養上,堅持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培養模式。茶學教學團隊每個成員都在一個教學小組、在一個科研小組和一個社會服務小組工作。每個成員以自己的專長為基礎,融入團隊之中,一起探討教學改革,一起進行科學研究攻關,一起進行社會服務,這樣可以有效地進行老帶青,相互學習,相互提高,提高團隊整體實力。具體以湖南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為根本,以課堂教學、“雙百科技富民”工程、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和科技副縣長為載體形式,積極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經濟“三位一體”隊伍建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充分利用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以及暑假社會實踐等工作,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實踐活動,培養、鍛煉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一批中青年老師也在實踐中迅速成長,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一、校企一體生態發展系統的內涵
(一)樹立校企一體生態系統觀
教育生態理論強調,在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應保持合理的教育生態結構,創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保持教育生態平衡。這其中,既指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宏觀生態結構、生態環境的平衡,也包括學校內部微觀的教育生態結構、生態環境的平衡。教育生態學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企業生態系統超越了傳統價值鏈,是涉及供應商、分銷商、外包服務公司、融資機構、關鍵技術提供商、互補和替代產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競爭對手、客戶和監管機構與媒體等企業利益相關者在一起,綜合價值鏈、產業鏈、人才鏈為一體的動態系統?;谏鷳B系統的戰略不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統成員共同受益,從而形成生態鏈上的良性循環,使公司得以持續健康發展。樹立校企一體的生態系統觀,就是把教育生態觀與企業生態觀進行有機整合和高度提煉,達到學校教育教學的生態流程與企業生產經營的生態流程相同步、相匹配,共同構建校企一體的良性互動、和諧共生的職業教育生態系統。
(二)培育校企一體生態系統
校企一體的生態環境就是在企業與高職院校各自內生機理的兩條“紅線”之間構建各個環節相匹配、內容相貫通、過程相同步的生態鏈條,即構建教學性生產和生產性教學相統一的“專業鏈—產業鏈”、“課程鏈—技術鏈”、“能力鏈—人才鏈”和“服務鏈—價值鏈”的橫向對應,縱向保持各自生態邏輯發展鏈的社會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以各自的自然生態邏輯結構為發展縱向,保持高職院校與企業各自獨立的教育生態特征和企業生態特征;再在兩個體系中搭建相匹配的橫向鏈條,這樣就建立了各個要素間的能量、信息相互交流、轉換的網絡系統。這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高職院校與企業自身生態發展原動力成為校企一體生命體的內生力、合動力。同時,外在的行為規則、組織架構是該生命體發展的“外因”,起到保證和監控的作用。因此,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這個系統的開放性、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校企一體辦學機制就是這樣的有機生命體,依靠高職院校與企業信息、能量的交流互補,推動校企一體系統的健康發展。
二、實行校企一體生態系統“三三制”運行機制
要維持一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就必須向系統輸入各種能量、信息,把系統各要素有機聯系起來,實現共振、交換,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與健康發展。要促進校企一體生態系統維系與發展,就要求企業、學校根據生態系統原理源源不斷地向系統輸入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流等。而這些要素的激活與連接要靠有效的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發展模式。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校企一體發展過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三三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通過推行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產學一體的教學模式、學做一體的學習模式三項改革,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崗位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并將其落實到基于工作任務課程改革和生產性實訓中,實現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頂崗實習證書三證貫通。通過“三三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效地實現產學研一體、學做一體、學生發展人格與能力一體的教育流程一體化,成為校企一體得以順利實現的機制和體制保障。
三、整合校企一體生態系統四層次結構
相對于一個有機系統來說,內部層次結構就是整個系統獨立性和關聯性的統一,是各要素有機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同時彼此進行能量和信息的流通與轉換,發揮其系統功能。
(一)企業辦學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是杭州鋼鐵集團公司下屬子單位,杭鋼集團是一家以鋼鐵為主業、多元發展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杭鋼集團不僅是學校的主辦方,以資產為紐帶為學校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是校企一體的合作共同體,為學校的專業發展、教學實訓和就業提供指導與渠道。杭鋼集團積極參與學校相關項目建設,學校也結合杭鋼集團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主動提供教育培訓和人才服務,雙方共同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開展訂單培養,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與舉辦方的校企一體,是在現代企業制度之下,對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一種突破與新的嘗試,它和傳統的國有企業廠辦校最大的區別是:學校是獨立法人主體,自主辦學,雙方是以契約服務為基礎的共同體。
(二)廠校改制
學校前身是溫州冶金機械廠,于2000年經過廠校聯合改制正式成為高職院校。改制合并以后的原有企業成為學校的下屬企業,企業的困境需要在高職教育發展中解決,而高職教育的發展,也需要借助企業的諸多資源。因此,學校充分利用原有企業的車間廠房、儀器設備作為學校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下進行實訓。尤其是一大批高素質的企業高層管理、能工巧匠又恰恰是高職院校急缺的“雙師型”教師,他們經過“熔爐再造”和“轉型升級”成為學校的教學中堅力量。
(三)校辦企業
學校充分利用資源,自己開辦各類企業,在原有企業的基礎上,投資創辦或控股建立經濟實體,實現“以企養教,以教促企”。到目前,學校擁有下屬經濟實體15個,涉及技術應用、高新技術研發、人才服務、房產開發、體育、文化創意等多種產業。這些校辦企業為電子信息通信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鞋類設計與工藝、印刷技術、眼視光技術、市場營銷、酒店管理等多個相關專業的生產性實訓提供條件和平臺,促進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模式的進一步實施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此外,校屬產業的存在,使得大批生產、管理一線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雙師型”教師隊伍中,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同時部分教學過程在企業進行,學生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感受企業文化,培養職業意識和職業情感。通過人力資源的交流共享,合作開發課程,促使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緊密整合;學??蒲泄ぷ鳚B透在企業的項目開發中,有效幫助企業解決設備、工藝上存在的技術問題。#p#分頁標題#e#
(四)引企入校
11月4日至8日,人社部第六期全國骨干技工院校校長高級研修活動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技工院校校長齊聚一堂,與授課嘉賓共同就技工院校發展的熱點問題展開探討。
在會上,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吳道槐司長以“我國職業能力建設工作總體情況及發展趨勢”為題,對我國職業能力建設工作進行回顧和展望。在技工院校改革發展方面,以2010年頒發的《關于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人社部發[2010]57號)為主,明確了新時期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方向、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2008年至2012年間,技工院校的基礎能力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人社部與發改委、教育部實施中職基礎能力建設項目,確定技工院校項目405個;與財政部、教育部實施中職示范校建設,確定技工院校項目183個,累計獲得41.4億元資金支持。2012年,全國有技工學校2892所,當年招生156.8萬人,在校生422.8萬人。2008年至2012年,技工院校共開展社會培訓2431萬人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在分析了職業能力建設工作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之后,吳道槐司長提出了“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更高質量的職業培訓促進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的理念,并特別針對技工院校的發展,提出了“高端引領、內涵發展、多元辦學”的發展思路,強調了未來技工院校發展要注重“四個力”,即打造硬實力、優化軟實力、增強吸引力和擴大社會影響力。
此次研修班還邀請到了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多位專家,從宏觀到中觀,從院校管理到教學,圍繞技工院校發展問題、難題進行了剖析。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通過大量生動的實例分析了我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技能人才培養的新動向。珠海市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名譽會長張中洲在題為“技工院校的項目建設與管理”的授課中,圍繞當下不少技工院校所關心的項目建設問題進行了系統講授,總結出了“領導有思路、認識有高度、專家有支持、頂層有設計、組織有保證、任務有流程、監督有保障、活動有記錄”的項目管理關鍵。北京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趙志群教授、北京新媒體技師學院院長助理張曉梅博士、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副院長張利芳、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職教分社機電室主任劉春博士等專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解讀和剖析。
參加此次高級研修活動的校長們紛紛表示,一周的培訓以及與其他學校校長的交流,讓他們獲益匪淺,自己的辦學理念、發展思路受到了很深的觸動,得到了很大啟發,對今后工作的開展具有重大意義。
堅持不抱怨、不拖沓、不推卸的三不原則,努力將領導安排的工作給做好,主要負責完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2020年工作總結
(一)物業管理方面
1.負責每個月對物業公司進行考核,目前已完成2020年1、2、3、4、5、6、7、8、9、10、11、12整個年度的考核,十二個月物業得分分別為680分、698分、689分、688分、678分、681分、617分、686分、739分、679分、651分、674分,根據分數,按照合同約定制定上會材料,及時將材料提交院長辦公會審議支付事宜,年度共計付費1449151.46元;
2.負責對校園小型修繕、公共衛生區域方面存在問題的進行統計匯報,并督促物業公司進行整改;
3.擬寫《校園衛生管理考評辦法(試行》)、《教學設施設備保障維修維護管理辦法(試行)》;
4.協助工貿驗收所需要搜集填報的相關信息的收集工作,工貿宿舍、教室等功能房間信息提供;
5.物業合同第二年續簽上會材料準備及后續跟進等相關事宜;
6.愛國衛生運動“掃廁所”平臺資料上報、廳年度能源數據平臺的數據填報。
(二)維護維修方面
1.寒假對學院學生宿舍進行零星維修,進行第三方詢價、合同簽訂材料準備及修繕工作,共計完成18間宿舍的零星維修;
2.5G基站建設相關事宜的會議材料提交等工作;
3.學院東面圍墻維修相關請示、上會材料、驗收資料、費用結算等事宜;
4.茨壩校區零星修繕相關請示、上會材料、驗收資料、費用結算等事宜;
5.校園高桿路燈相關請示、上會材料、驗收資料、費用結算等事宜;
6.校園公共區域地磚、瓷磚、衛生間設施設備修繕的請示及上會材料、驗收資料、費用結算等事宜;
7.學院正常維修維護保障安排及統籌。
(三)綠化管養方面
1.協助領導對需要提交院長辦公會討論的各項議題材料進行前期的整理提交工作;
2.擬寫《學院綠化管理考評辦法(試行)》;
3.督促綠化公司對旱季的枯枝干葉進行清理,排除火災安全隱患,為節約用水,充分利用中水進行澆灌;
4.按照人社廳、教育廳的相關要求,報送本年度的《“查災害、除隱患”專項行動的情況報告》、《防汛抗旱自查自糾工作情況的報告》兩份文件;
5.綠化年度費用支付材料準備,圖書館周邊綠化區域移交。
(四)功能房間方面
1.為保障疫情期間正常復工復學,各系部統一集中管理,對教室、課桌椅進行重新分配,其中教室重新分配11間,課桌椅重新分配80余套;
2.為保障2020年秋季學期新生報到,統籌校內資源,按照招生計劃,6月初對學院所屬資源、功能房間情況進行了徹底的摸排,結合摸排情況和招生實際,寫出方案供學院會議研究。
3.8月份統籌各類功能房間,結合實際招生情況對分配方案再行修改,做出詳細分配方案。
4.同明本學院對接教室、宿舍事宜,商洽出E2棟3樓67間宿舍、E系列教室12間供給秋季新生使用。
5.擬寫新教學樓棟的分配方案提交院長辦公會審議。
(五)疫情防控方面
1.協助系部對新生開學報到做好前期準備及返校迎接工作;
2.包保班級,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對51個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保障學生通行、用餐、上課不聚集,每日對體溫進行3次檢查,并要求校園內全程佩戴好口罩;
3.做好食堂值班工作和協助處理學生突發事件的工作;
4.為保障順利開學,防疫物資儲備齊全,擬寫捐贈口罩通知,并下發至各個部門、系部,將各個部門教師、各個系部學生所捐贈的口罩進行整理,并統一保管,其中教師共36人捐贈594個口罩,學生一共捐贈1586個口罩。
5.協同部門人員整理疫情防控臺賬資料,迎接相關部門對學院開學方案進行評估。
6.統計學院洗手臺相關信息報教育廳。
(六)報告廳方面
1.保障學院各類大小型會議報告廳的使用,負責提前對設備進行調試、準備,對會場衛生進行打掃,共計約60場次,安全管理時間達100小時左右,無任何安全、故障發生;
2.完善《圖書館報告廳使用及管理辦法(暫行)》方案。
(七)淋浴系統建設方面
1.假期間負責聯系學工處與淋浴公司人員進行時間對接,協調好各棟宿舍樓的開關熱水時間,確保參加技能競賽提前返校訓練的學生宿舍浴室有熱水供應;
2.對淋浴系統有問題的宿舍進行匯總并報給淋浴公司維修人員進行,告知其及時修繕,并進行監督與反饋;
(八)勞動課程方面
為保障疫情期間正常安排勞動課程,避免學生聚集,擬定授課地點為教室,方式為視頻教學,并承當勞動課程視頻資料的籌備工作。
(九)安全保障方面
根據學院安排對全院范圍內的所有學生宿舍進行管制刀具等違禁物品清查多次,查獲管制刀具、棍棒、違規用電設備等危險品。
(十)系部方面
擔任18001班(50人)的班主任,上學期承當系部的課程教學,一周8節正課,兩個課頭,三個班級(工業機器人實操與應用)、2節其他課程,合計周課時10節,下學期承當3個班級的8節正課,并承當帶15名學生畢業設計的工作,擔任2018級工業機器人專業論文答辯小組組長。
(十一)其他方面
完成領導安排的其他零星工作。
二、2021年工作計劃
(一)工作思路
結合2020年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提前謀劃,未雨綢繆,爭取在每個常規工作完成的時間節點前提前做好相關工作;對于臨時任務,積極響應,努力做到無差錯,確保按時完成。
(二)重點任務、主要措施
1.繼續完善學生宿舍淋浴系統的規范管理工作,不定時收集學生意見,抽查宿舍淋浴系統硬件損壞率,對報修的及時進行維修維護;
2.嚴格管理物業公司考核得分,不定期進行檢查,定期對物業公司當月考核得分進行統計并提交院長辦公會進行當月服務費用的討論及支付決定,做到不拖沓,不欠款;
3.綠化管養方面,配合部門領導完成綠化公司的十年合同期滿的結算、移交等工作;
4.協助領導完成新教學區域的交接,在物業、綠化、教室物品保障,辦公室搬遷等方面提前做好準備;
5.加強報告廳的使用管理,擬定更加完善詳細的報告廳使用辦法,使得申請的人更加便捷,使用的人更加方便,管理的人更加放心。
6.協助學院完成后續花園式單位的升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