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科普教育工作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5: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科普教育工作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村科普教育工作計劃

篇(1)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防震減災服務人民群眾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根本宗旨;堅持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積極宣傳黨和國家防震減災工作方針政策,大力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增強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和參與防震減災工作積極性,引導全社會主動、科學參與防震減災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工作目標

通過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六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活動、特殊時段重點宣傳和地震應急演練,達到省上提出的“力爭5年內,全省防震減災知識普及率達到80%以上,社會公眾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的要求。

三、宣傳內容

(一)方針政策。宣傳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黨和國家防震減災工作的方針政策、發展方向、決策部署和工作措施。

(二)法律法規。宣傳防震減災法律、國務院防震減災行政法規,中國地震局部門規章,以及我省防震減災的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

(三)監測預測知識。宣傳地震監測預測科普知識和技術方法,地震宏觀異常現象在地震預測中的重要作用,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技術要求,我國地震預測的客觀能力。

(四)災害防御知識。宣傳城鄉建設工程抗震設防作用和意義,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減災實效,我省地震應急預案及防震減災規劃,普及抗震設防、地震安全性評價、活動斷層探測、地震小區劃、地震地質災害防范等知識。

(五)救助知識與應急演練。宣傳應急避險、自救互救、醫療救護、衛生防疫、次生災害防控、心理疏導等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地震應急演練。

(六)科技成果。宣傳國內外地震科技創新進展,地震科技理論成果和技術創新對提高防震減災能力的作用,地震科技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四、具體工作

(一)以規范政府部門行政管理、提高應急指揮能力為重點,深化防震減災法律法規進機關活動。行政學院要將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及主體培訓內容,每期至少安排1次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培訓,使參訓人員對防震減災相關知識能夠準確理解和把握,提高全體公職人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應急處置能力。各部門、各單位要引導全體職工學習并熟悉本級應急預案疏散撤離路線和避險地點。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及成員單位每年都要組織開展1次地震應急救援演練,提高應對地震災害的決策、指揮、服務、協調能力。

牽頭單位:市地震局

配合單位:行政學院、各成員單位

(二)以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和提高緊急避險能力、推進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建設為重點,深化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學校活動。教育部門要按照《防震減災法》關于“學校應當進行地震應急知識教育,組織開展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演練,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要求,把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作為學生安全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上、下半年分別安排不少于4個課時的防震減災相關知識教育。地震、教育部門要指導、督促各學校制定地震應急預案,每周不少于2次的應急演練。確保在地震來臨時能夠做到科學避險,有序撤離,保障師生的人身安全。學校要認真實施地震安全校舍工程,新建基礎設施和各類建筑物必須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選址、設計、施工和驗收,把學校建成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地震、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做好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活動,5年內力爭建設5個省級科普示范學校,2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1個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配合單位:市地震局

(三)以提升企業抗震能力、依法進行抗震設防為重點,深化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企業活動。發改、規劃、建設、國土、房管、地震等部門要充分發揮政府行政審批窗口的管理作用和信息優勢,加大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重要性的宣傳。地震部門每年要深入2家企業,宣傳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重要性,并對有關人員如何加強安全措施進行培訓,提高企業抗御地震災害風險能力。

牽頭單位:市地震局

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建設局、市規劃局、市國土局、市房管局

(四)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提高社區居民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為重點,深化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社區活動。地震、民政、三區等相關部門要以創建省級地震安全社區為目標,不斷推動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建設活動。通過組織制定地震應急預案,設置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專欄,對社區管理人員開展地震應急演練,對居民進行專門培訓,使社區居民掌握防震減災基本知識和救助技能,了解居住環境地震安全,熟知震時的撤離路線和避震地點。年完成對全市30個社區的防震減災知識培訓;爭取通過5年的建設,在全市社區中創建省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3個。到年使轄區內80%的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

牽頭單位:三區

配合單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

(五)以增強農村居民地震安全意識、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能力為重點,深化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農村活動。三區、建設、地震、科協等部門要把農村地區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與地震安全農居建設、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通過科技“三下鄉”等活動,采取培訓農村干部群眾、播放科教片、贈發宣傳資料、張貼掛圖等多種形式,向農民普及宣傳防震減災知識和民房抗震技術,幫助農民編制地震應急處置方案,開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救援能力。今后5年內,每年要保證舉辦農村工匠抗震技術培訓班1—2期。

牽頭單位:市建設局

配合單位:三區、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科協

(六)以滿足家庭自救知識需求、提高自防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為重點,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家庭活動。地震、文化廣播電視、科技、衛生、婦聯等部門要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家庭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廣播電視節目、地震基本常識宣講、地震儀器演示解說、宣傳咨詢臺、宣傳展版和標語、發放宣傳資料、農家書屋專題圖書、群發手機短信和以家庭為單位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為家庭提供豐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服務,引導家庭自備“防災應急箱”,提高地震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市科協要設立地震科技科普展區,完善圖片、錄像和實物模型。

牽頭單位:市地震局

配合單位: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局、市婦聯、報社、市科協

(七)以提高公眾應對地震災害能力、依法開展信息公開為重點,做好地震信息和輿論引導工作。一是各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經常化的防震減災公益宣傳,建立與地震局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通道,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二是市地震局、市文化廣播電視局要聯合有關部門成立防震減災公益宣傳工作領導小組,科學制定防震減災公益宣傳規劃,確定宣傳主題、工作目標、分解落實任務。其中,市地震局要每年確定防震減災公益廣告主題和重點時段,并及時提供制作防震減災公益廣告所需的素材和信息,確保防震減災公益廣告宣傳內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市文化廣播電視局要結合國家和本地區地震環境與防震減災工作目標任務,將防震減災宣傳公益廣告納入公益廣告宣傳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定期。三是市文化廣播電視局要在主題宣傳時期,如“5·12”、“7·28”、《防震減災法》頒布紀念日、科普宣傳周等時段調整增加防震減災公益廣告播出時間。有感地震發生時視具體情況進一步加大播出密度,確保社會公眾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四是新聞單位要充分發揮網絡、廣播、電視、報刊、微搏傳媒作用,及時準確向社會震情、災情信息,澄清不實報道,維護社會穩定。地震局要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網”、科普網站和微博,將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地震信息作為主要內容,提高防震減災宣傳的覆蓋面和信息公開的時效性、權威性。

牽頭單位:市文化廣播電視局

配合單位:報社、市地震局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有關部門要提高對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的認識,加強對宣傳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要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形式多樣的宣傳格局,并將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納入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依法履職,積極推進。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依法履行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法定職責,精心策劃,周密組織,深入開展常態化、特殊時段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

文化部門要切實把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做為一項重要的和長期的任務列入工作計劃。地震部門要發揮主體作用,與文化部門共同研究制定防震減災宣傳報道計劃、宣傳提綱、應急宣傳方案,統一震情報道口徑,建立聯系協調制度,共同負責實施。同時,地震部門要按照《防震減災法》關于“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指導、協助、督促有關單位做好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地震應急救援演練等工作”的要求,積極、主動服務于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認真落實各項工作措施,指導相關部門開展防震減災法制宣傳和科普教育,及時為防震減災法制宣傳和科普教育提供資料,確保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防震減災宣傳的組織、協調工作由文化部門牽頭,地震部門參與;宣傳內容、宣傳口徑由地震部門負責把關。重大地震事件的宣傳要經黨委、政府批準。有關地震預報的報道按照《地震預報管理條例》規定,由政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傳播。

篇(2)

一,在掃盲工作中要核清底數,健全檔案

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關數據,以行政村為單位,一定要在2011年5月前核清文盲底數,建立15—50周歲青壯年文盲人口花名冊和15—50周歲喪失學習能力花名冊.對新生文盲,復盲,遷移性文盲等加強了監測,完善了掃盲工作檔案.要建立掃盲工作動態管理機制,為制訂掃盲工作規劃奠定了基礎.

二,開展"一幫一"掃盲活動和實用技術培訓.

我們以前的掃除青壯年文盲及掃盲鞏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剩余的青壯年文盲中女性較多,年齡偏大,且居住比較分散的特。點,加強"三教"統籌,開展"一幫一"掃盲活動,以小學教師為指導老師,以學生直接任教的教學模式,送教上門,包教保學責任到人,利用早,中,晚或農閑時間,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文盲對象學習,同時負責跟蹤管理,確保掃盲鞏固工作落到實處.積極掃除青壯年文盲,特別是對15-24周歲有學習能力的青年文盲,要保證有一個脫盲一個.要使脫盲人員普遍接受掃盲后繼續教育,把掃盲后鞏固提高工作與公民道德建設,普法教育,科普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

三,廣泛開展杜絕新生文盲和掃盲后的鞏固提高工作

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輟學,杜絕新生文盲.并且對15周歲以下的文盲,由學校負責進行了補償教育,使其接受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或達到了個人脫盲標準;對15一24周歲有學習能力的青壯年文盲,我們通過教育使其多種渠道脫盲.

四,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悉心授課,確保文盲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

篇(3)

一、地震科普知識講座進學校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特點是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震源淺。20世紀地震死亡人數居各國之首。而目前現實情況我國的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綜合素質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地震災頻繁發生的國情還很不適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當廣泛深入地宣傳防震減災知識,大力普及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及應急處置知識。為此,國家地震系統展開了“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五進宣傳,其中進學校以地震科普講座、地震應急疏散演練、發放地震科普宣傳材料形式開展,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反映在講座中能明白地震的成因,在演練中清楚應對地震的正確方法。同時也反應因講座和演練的頻次太低,即便在當時掌握部分過段時間便會忘記。使同學們在思想上形成應對地震的理念是什么,是將地震科普知識進入學生的課程。

二、地震科普知識進課程

(一)多學磋商 啟迪思路

學習地震科普知識,掌握防震避震基本需求觀念已經形成,但在學生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加入學生課程難度較大。組織專家到多所學校考察,與教育部門及多所學校教務處共同探討磋商,廣泛采納各校教師意見和建議,在學校內開展地震科普講座的同時詳細咨詢學生對地震科普的認知程度及所需,汲取了多方面經驗,逐步把震科普知識走進學生的課程推向了實際。

(二)編寫教材 培訓教師

組織專家嚴摳細抓,邀請各校名師參與,結合教育部門規定,多角度、多方位、高標準地,改編地震科普知識成為教材,以不同年級接受程度不同分為“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來了怎么辦”、“震災自救與互救”三部分。根據教材編寫成科普講義以備教師授課使用。成立宣講團,對各校政治素質高、教學經驗豐富、熱愛地震科普事業的教師進行選拔并培訓地震科普授課。發放地震科普講義,開座談會相互交流地震科普知識授課技能與技巧,達到寓教于樂效果。

(三)定期演練 合理考核

地震科普知識進入學生課程,不考核會導致學生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學習狀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采取定期地震避險、疏散演練,讓學生將所學地震科普知識在演練中實踐應用,考核學生學習效果,并擇優表揚獎勵,讓學生認識到學以致用。定期演練也是對學校地震應急預案的實效性進行檢驗的方式,督促各校定期清理疏散通道,加固教室各類懸掛物,以備學生規范有序組織撤離打下堅實基礎。

(四)創建基地實地觀摩

地震科普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缺乏實地實踐,實物觀摩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不很理想。指導多所中小學制定地震科普宣傳教育工作計劃,落實地震科普宣傳教育經費,積極開展地震科普宣傳教育活動的條件,創建科普活動室,為其提供教學場所,引導學生了解地球、知震前兆、遇震冷靜,自救能力強,救他人有著手,達到教學目的。

三、前景展望

(一)地震科普知識進課程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逐漸脈絡清晰,體系完整起來,將與教育部門聯合寫入教學大綱。科普教學內容也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地震監測預報水平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始終以最新的面貌傳給學生。

(二)地震科普知識進課程對學生全方位的進行了地震科普教育,使防震避震成為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學生將成為家庭里的一位小老師,將所學的防震減災事業所處的狀態和達到的水平講解給家里,帶動一個家庭平時制定家里的震應急預案、準備應急包、清理的疏散通道、熟悉家庭周圍的應急避難場所,教會父母及老人地震來了沉著冷清,處置得體。

(三)地震科普知識進課程防弊學校忽視震災帶來的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加強了對學校地震應急預案的實效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及地震科普宣教基地的建設、抗震加固措施進行力度等各項檢查。地震部門將指導學校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臨震期間落實應急工作,破壞性地震后迅速部署搶險救災工作,地震災情嚴重時請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援,為創建全國一流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和示范基地打下堅實基礎。地震、教育、科協部門對地震宣傳教育成績顯著、成效明顯的學校給予表彰和獎勵。

(四)建立學校地震科普宣傳隊、地震科普宣傳欄,制定地震教學制度。

篇(4)

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具有城郊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區“奮力崛起、率先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全區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科教興區戰略落實到基層,對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全區上下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深刻認識加強農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把這項工作作為推進*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快組織實施。

二、農村科普工作的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科普工作,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服務,圍繞科協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提高全區人民科學文化素質服務的根本理念,全面貫徹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緊密結合*區農業農村工作實際,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提高廣大農民和農村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更大貢獻。

三、農村科普工作的總體要求及目標

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民和農村青少年為重點工作對象。提高農民獲取科技知識和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發展生產、保護環境、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的能力;提高農村青少年學習新知識、運用新技術、健康成長、科學生活的能力;提高農村公眾反對愚昧迷信,革除陳規陋習,識別和抵御的能力。

以宣傳科學發展觀為重點內容,促進科學發展觀在農村的樹立和落實。要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和農村的特點,重點普及先進適用技術,宣傳和普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水資源、保護耕地、健康衛生、移風易俗和反對愚昧迷信、陳規陋習等觀念和知識,在農村形成崇尚科學、追求知識、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

以搭建農村社會化科普服務平臺為主要工作方式,有效發揮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的作用,動員、支持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科普工作,集成并共享科普資源,通過社會化的農村科普工作,惠及廣大農民群眾。

以提高基層科普服務能力為突破口,逐步形成為農民和農村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務的長效機制。切實加強農村科普隊伍和基層組織建設,豐富農村科普資源,發展基層科普設施,使農村科普工作總體薄弱的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使農民參與科普教育的機會與途徑明顯增多。

四、圍繞宣傳科學發展觀,廣泛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宣傳活動

科普宣傳活動是增強廣大農民和農村青少年科技意識,在農村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知識、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的有效形式,是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農村科普的重要平臺。要以宣傳和普及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以農民和農村青少年為主體。要與農民文化娛樂生活相結合,采用他們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和樂于參與的內容和方式。要注重活動的策劃和對活動效果的評估,把公眾參與和動員社會資源的程度作為評價科普活動的主要指標。

要著力抓好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青少年科技傳播等重點科普活動。要把面向農民和農村青少年的科普宣傳作為活動的重點。科技下鄉活動要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形成動員科技工作者常下鄉的工作機制。鼓勵和支持農村基層科普組織、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農民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科普活動。

加強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示范戶建設,廣泛開展科普示范活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創建集技術示范、科普宣傳和培訓為一體的農村科普示范基地,支持它們健康發展,發揮好它們的示范帶頭作用。

五、充分利用各類農村教育培訓資源,進一步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工作

科技培訓是廣大農民和農村青少年學習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能、提高科學生產和科學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農村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要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開展面向農民的科技培訓,注重培訓工作方式的創新。積極與組織、宣傳、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共同完成各級政府實施的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等現代傳播方式,積極參與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各級學會、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以下簡稱農函大)、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下簡稱農技協)等在農民科技培訓中的作用。農技協是農村基層重要的科普組織和科普工作平臺,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要堅持農技協“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聯合相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扶持農技協做大做強,指導農技協發揮好科普示范作用。“*”期間,中國科協、全國性學會和地方科協將重點扶持1萬個農技協。各級科協組織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的支持,為農技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支持農技協得到各方面的服務。

六、圍繞素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強農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提高廣大農村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在整體上有較大提升的關鍵。各鄉鎮和基層科協要積極配合教育部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組織科技工作者參與農村科技教育資源建設,結合地方特點開發與科學課程相結合的低成本科學體驗活動,增強農村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積極開展農村科技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培訓,提高他們實施科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進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積極開展農村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宣傳教育,在農村進行“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珍愛生命遠離”、“預防艾滋病知識”等內容的巡回展覽。針對經濟困難、進城務工等家庭中農村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提高他們抵抗挫折、克服困難的能力。

整合校外科學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省、市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和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活動設施,在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外科技活動場所與農村學校科學課程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期間,中國科協優先支持“科技館活動進校園”項目在農村試點,同時支持地方科協開展農村科技輔導員、科普員培訓。區科協要積極爭取上級科協的支持。

七、圍繞推進科普工作、促進區域科技進步,深化全國科普示范城區創建活動

全國科普示范城區創建活動是全面推進我區科普工作的重大舉措,是通過推動科普工作發展促進區域科技進步,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形式。

創建工作要以貫徹實施《綱要》、提高區域公眾科學素質作為根本任務。要堅持“黨政主抓、科協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在提高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增強基層科普服務能力、優化科普工作社會環境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率先實現農村科普工作的有關目標。

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科技工作的兩個重要方面,區科協要與科技部門加強在區域科技工作中的協調配合,逐步把創建科普示范城區作為實施“科技富民強區”計劃的基礎條件。

各鄉鎮黨委、政府和基層科協要把農村科普工作與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城區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開展科普示范鄉(鎮)、社區(街道)、村創建活動,帶動農村科普工作發展。

八、推進“一站一欄一員”建設,切實增強基層科普服務能力,逐步形成農村科普工作的長效機制

建設鄉村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員,是新形勢下加強農村基層科普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活動站是在鄉村組織農民開展科普活動的陣地,宣傳欄是農民身邊的科普信息窗口,科普員是根植基層、直接面對農民的科普工作者,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期間,力爭在全區6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欄、一員”,并發揮有效作用。

要堅持新建、完善和利用相結合,主要依托農村中小學、鄉鎮黨校、村黨員活動室、農村化技術學校、文化站、科技大院圖書室、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接收點等設施和有條件的鄉鎮企業、農技協等各類基地,通過充實健全其科普功能,建設鄉村科普活動站;與農業、科技、組織、宣傳、教育、文化、衛生、民政、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共建,以爭取財政資金和吸納企業資金相結合的方式,建設科普宣傳欄;主要在鄉村科普組織中的骨干、基層干部、教師、科技人員、回鄉知識青年等鄉土人才中選拔鄉村科普員,加強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開展科普活動的能力,使他們成為農村基層科普隊伍的骨干力量。

各鄉鎮黨委、政府和基層科協要在工作指導、科普資料、設備、經費等方面,對“一站一欄一員”予以支持。區科協會同相關部門負責對鄉村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員進行具體指導、日常管理和培訓,并為他們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使之成為農村基層科普活動的主要依托。科普活動站要定期開展活動,科普宣傳欄要及時、定期更換內容,科普員要利用“一站一欄”開展經常性的科普活動。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科協對“一站一欄一員”建設的支持。

九、加強農村科普隊伍和組織網絡建設,支持基層提高科普服務能力

基層科協組織是科協面向農村開展科普工作的關鍵環節。各鄉鎮黨委、政府要關心和支持基層科協的隊伍建設,區科協要指導基層科協按照章程規定正常開展活動,發展鄉(鎮)、村級科協組織、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農村科普組織網絡,加強業務指導、項目引導,優化工作環境,推動農村基層科普組織發展。

加強包括農村科技、教育、傳媒工作者,農民技術人才,科協及所屬學會、農村基層科普組織的工作人員等在內的農村科普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在農村科普中的突出作用,組織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技下鄉,與鄉村、農技協等開展結對服務,支持科技工作者服務“三農”的項目。加強基層科協農村科普專兼職干部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加強農村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鼓勵和支持教育、傳媒工作者、離退休科技工作者、科技青年志愿者和高校學生參加農村科普工作。

十、深入貫徹落實《科普法》,營造有利于農村科普工作的良好環境

各級要認真貫徹落實《科普法》,把科普工作納入科技工作全局,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結合區劃調整的實際,制定農村科普工作計劃;制定和實施更多、更有利于農村科普工作發展的政策;經常調研科普工作情況,及時解決科普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將農村科普工作納入各級部門目標管理和干部業績考核制度。

篇(5)

省政府關于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10項重大措施實施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強化措施,貫徹落實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政府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麗政發〔〕11號)、《關于切實做好地震應急救援準備工作的通知》(麗政辦發〔〕75號)、《關于修訂部門各類應急預案的通知》(麗政辦發〔〕131號),提出了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具體要求,各級各部門積極行動,狠抓落實。7月9日,永勝縣召開全縣地震應急準備工作會議當晚,姚安縣就發生6.0級地震,地震波及的鄉鎮參會領導迅速趕赴災區調查災情,開展應急工作;11月2日,賓川地震后,市縣各級各有關部門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調查災情、積極匯報、爭取支持。充分體現了應急快、布置快、行動快、救災快的特點,得到災區干部群眾的普遍贊譽。,市政府以第1號文件下發了《關于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十項重大措施工作任務分解的通知》,明確各項工作的牽頭單位和相關責任,為進一步做好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提高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作出了具體的安排部署。明確了十項重大措施的實施牽頭單位和協助單位,建立了跟蹤檢查、進度匯報工作制度,明確了啟動問責程序和辦法。市地震局及時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的十項重大措施工作分解及實施意見》(麗震發〔〕32號,制定了宣傳工作要點計劃。

《市政府關于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十項重大措施工作任務分解的通知》(麗政發〔〕1號)對于全面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一、目標任務是:普及防震抗震知識,進一步提高全民防震抗震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二、主要措施有:1.實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全覆蓋工程,組織發放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聲像資料。將《云南防震應急自救互救手冊》《防震避震常識》、《防震避震常識掛圖》、《地震科普知識和地震緊急避險常識》等聲像資料及時發放到全市各機關、學校、幼兒園、醫院、大中型企業、社區、農村等做到家喻戶曉。2.做好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年度常規宣傳。結合“2·3”地震紀念日、“5·12”防災減災日、科技周、《防震減災法》頒布實施紀念日、“7·28”唐山地震紀念日、科技日、“11·6”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周及三月會、七月會等有利時機,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短信等媒介,采取專家講座、上街咨詢、政風行風直播熱線、知識競賽、發放宣傳材料等形式,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加強《防震減災法》等防震減災政策法規的學習宣傳活動。3.建立科普宣傳長效機制。認真落實地震系統防震減災宣傳方案,使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進單位、進農村、進社區。中小學校結合“三生教育”,認真開展防震避險知識宣傳、中小學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中小學防震避險應急逃生演練等活動。組建地震科普知識宣講隊,制作宣傳展板、印刷宣傳材料,定期到鄉鎮、街道、村莊進行宣傳,擴大對社區、農村的宣傳面。充分發揮新聞單位輿論宣傳的主力軍作用,改進新聞報道形式,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精心策劃,周密安排,及時、主動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4.建立應對重大地震災害新聞制度。新聞單位對地震事件的報道,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嚴格遵守新聞紀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將信息通過正常渠道向社會公開,確保人心安定和社會穩定;以正面宣傳為主,重點宣傳報道黨和政府對災區群眾的關懷、抗震救災工作取得成效和抗震救災中涌現出的先進事跡,動員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三、牽頭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委宣傳部,四、協助單位:市政府新聞辦、地震局、民政局、文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協、報社。

省政府十項重大措施和《市政府關于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十項重大措施工作任務分解的通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可操作性,對于指導當前和今后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對開展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二、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資料按比例配發到各縣級地震部門的情況。

到目前為止,省局為市發放了《云南防震應急自救互救手冊》100件共0本、《賓館酒店防震避震知識卡片》7000份、《防震避震常識手冊》100件共0本、《防震減災科普知識100問》50件共10000本、《防震避震科普常識掛圖(小)》800件2萬套共16萬張、《防震避震科普常識掛圖(大)》400件1萬套共8萬張、《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掛圖》20件共400套、《防震減災科普宣傳蝶蟾童(ⅰ、ⅱ)》5件共500張、《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蝶片-地震來了怎么辦》5件共750張、《地震災害自救常識》碟片4件共800張,《防震減災基本知識問答》7件共658本、《云南省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應急大行動畫冊》20件共200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資料為我們深入全面開展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市地震局收到宣傳資料后,及時將宣傳資料按各區縣人口比例分發到各區縣地震局,同時將各區縣地震局科普資料發放補助經費及時下達給區縣地震局。各區縣地震局也及時深入農村鄉鎮,利用集市等時機,將宣傳材料及時分發到學校師生、干部群眾、來麗游客手中。

三、及時向學校、鄉村、政府部門、酒店等分發防震減災科普宣傳資料情況。

市地震局重視科普資料發放工作,收到省局配發的宣傳資料后,市地震局召開專題辦公會議,研究安排強化宣傳工作,并初步制定了工作計劃及內容,就宣傳工作專門進行安排部署,對區縣地震局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區縣地震局利用“2·3”地震、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等有利時機,針對性開展強化科普宣傳,在全市范圍內形成科普宣傳熱潮,形成合力,以大規模、大聲勢達到大成效。

市地震局以點帶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聯系鄉永勝縣順州鄉中學、新河村中學、小學及村民送去了《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防震減災知識100問》等科普材料共4000冊,做到聯系村中小學及群眾人手一冊,做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為市屬大中小學校師專、實驗學校、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等發放了知識掛圖和宣傳資料,做到人手一冊。

市縣黨委、政府文件交換系統向市縣兩級黨政領導及黨委、政府部門發放了新修訂的《防震減災法》、《防震避震常識手冊》、《地震知識100問》及市地震局編印的《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與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規匯編》等宣傳材料。

通過全市司法系統、中小學和市政科普宣傳專欄廣泛張貼《防震減災法》及《防震避震科普常識掛圖》宣傳掛圖。

積極協調市旅游局,由市旅游監理公司將省地震局配發的酒店賓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插頁7000份分發給全市三星級以上酒店賓館。由于市酒店賓館客房標間達5萬多,省局所發材料嚴重不足,將實際情況上報省局震防處。

在市、縣、區人大、政協“兩會”隆重召開之際,市、縣、區地震局為與會代表和委員發放《地震知識100問》、《防震避震知識》等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材料,面向來自全市各個地區、各條戰線、各個界別、各級領導、各種民族的代表具有廣泛代表性,向他們開展專門的科普知識宣傳取得了帶動示范作用。

在新春佳節之際,市地震局為全市中小學地震兼職宏觀信息員寄去了春節慰問卡和防震減災知識掛圖、dvd、《防震避震知識》、《地震知識100問》,為全市中小學在新的一年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提供了條件。另外,還為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及分管領導寄去了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材料及《市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與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規匯編》。共寄出防震減災知識材料3000余份。

市縣(區)地震局以學校為重點將省局配發的宣傳資料及時發放給各學校,做到人手一冊,宣傳掛圖做到了入班、入村。玉龍、古城、永勝、華坪、寧蒗各區縣地震局還組織了科技化宣傳、鄉鎮街天強化集中宣傳、交流會強化宣傳等活動,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朋友的歡迎,宣傳效果極為理想。

永勝縣地震局于7月10日召開全縣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向與會代表《防震避震常識》、《地震知識100問》共234本;于月3日在永勝縣大安鄉召開“地震應急救援準備工作培訓會”,向參會人員發放宣傳資料800冊、dvd光盤10盒;9月在縣教育局召開全縣中小學校校長會議時,向參會人員發放dvd光盤《蟾童》120盒、《地震100問》和《防震避震常識》1000份;于9月23日組織參加了永勝縣“全國科普日”活動,開展地震知識咨詢,擺放防震避震宣傳展板,向過往群眾發放宣傳折頁、《地震100問》和《防震避震常識》等宣傳材料,近千人次觀看展板,發放宣傳資料多份。在民主廣場的科普畫廊內展出8平方米的宣傳材料;11月19日,積極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科普大篷車宣傳組開展科普宣傳活動。組織全縣鄉鎮分管領導、縣直地震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主要領導共80人舉辦了科普宣傳報告會。科普大篷車到十字街進行街頭宣傳,播放《蟾童》、《應對地震災害自救互救常識》等防震減災科普音像片。發放《防震避震常識》、《地震知識100問》等地震科普宣傳材料近5000份;12月11日我局召集全縣十五個點的宏觀觀測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并發給宏觀觀測人員宣傳折頁、《地震100問》和《防震避震常識》等宣傳材料多份。

玉龍縣地震局在紀念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際,向全縣各部委辦局發放地震宣傳知識手冊1500余份。以全國首個防災減災日為契機,積極開展了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月活動,到玉龍中學、玉龍縣五中、白沙中學開展了防震避震常識宣傳和地震應急演練,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共發放地震知識宣傳手冊余份。

古城區、華坪縣、寧蒗縣地震局也積極開展科普宣傳六進活動,及時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材料發放到機關、企業、社區、學校、單位、家庭。

四、利用防災減災日、“11·6”等時機開展宣傳活動情況。

在防災減災日、“11·6”等時機,市地震部門都認真落實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年度計劃要點要求,切實做好重點時段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全市地震系統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短信等媒介,通過開展講座、上街咨詢、發放宣傳材料、刊登文章、播放宣傳片、張貼掛圖、懸掛橫幅、播放標語口號、短信宣傳、知識競賽、網絡宣傳、通過公共汽車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走入社區、鄉村、機關、企業、學校,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大量的科普宣傳活動。切實做到了報紙上有文章、電視上有畫面、網絡上有專欄。全市中小學校結合“三生教育”,以防震避險知識宣傳、中小學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中小學防震避險應急逃生演練為重點等,廣泛開展了防震減災科普學習宣傳活動。

5月12日前后,全市地震系統深入基層農村、小區、中小學、幼兒園、企事業單位。以中小學師生為重點,實施了科普知識全覆蓋工程,發了科普宣傳材料近20萬份,開展知識講座20場。在5月12日,與全市各主要減災職能部門一道開展了規模大、影響大、效果好的現場宣傳咨詢活動;全市電視臺共播放宣傳片600分鐘(含重播、新聞)、宣傳口號共40余條。

2月3日,在大地震14周年之際,市、古城區、玉龍縣地震局聯合開展了紀念1996年“2·3”大地震現場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市、區、縣地震局全體干部職工到紅太陽廣場、束河古鎮等地向行人發放《地震知識100問》、《防震避震常識》、《科協網絡通訊“5·12”專輯》等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材料,回答行人有關防震避震方面的問題,講解介紹防災減災法規。本次活動共發放地震科普知識材料5000余份,圓滿完成了宣傳任務,對進一步提高了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按照市地震局的要求,永勝、華坪、寧蒗縣地震局也在2月3日當天開展了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在縣城市政廣場和主要街道開展現場宣傳,縣掛宣傳標語條幅3幅,發放科普知識讀本共6000份、開展現場咨詢780人次。

在每年的“11·6”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周,全市地震部門都認真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成效果顯著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五、各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建設情況

市高度重視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工作,并把此項工作作為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強調創建工作要以“加強校舍安全建設”為基礎,以“普及防震減災科學知識、倡導科學防震避震方法、提高應急避險能力為宗旨”,以“學校科普宣傳教育和緊急避震逃生演練”為重點,以“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確保一方平安”為目標,開展了經常性培訓宣傳和演練工作,通過全市各級教育、地震部門的共同努力,全市中小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意識普遍增強、應急避險能力有力提高。

到目前為止,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各縣地震局都建立了兩所縣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古城區祥和辦事處白龍潭小學、永勝縣第四中學兩所學校被評為云南省首批科普示范學校。永勝縣“紅石崖·天坑”地震遺址于被中國地震局評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全市初步形成以學校為重點的防震減災科普示范教育網絡,正在發揮示范、帶動、影響的作用。

六、其他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情況

積極爭取省局支持,《市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專題dvd蝶片制作項目得到省局支持。投入15萬元,將立足實際,強化人對本市多地震的市情了解,切實增強憂患感、責任感,并從思想根源重視防震工作、做好應急工作、全面提高防震意識,融合現實性、觀賞性、教育性、藝術性于一體,為實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全覆蓋工程提供較好的教育素材。dvd宣傳片已進入制作后期。

積極組織代表隊參加了全省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競賽,并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績。認真組織全市師生收看省電視臺少兒頻道每月一期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片《地震百科》和全省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大賽電視錄相。

積極配合省地震局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大篷車”活動,11月18-19日,在古城區、永勝縣開展了大規模的科普宣傳活動,通過舉辦講座、巡回宣傳、發放材料等方式向市民及游客宣傳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加強對市防震減災網的管理、更新、維護工作,按照把網站建設成為信息公開、政務公開、接受監督、強化宣傳的重要平臺的目標,充分利用網絡新興媒體優勢,強化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利用廣播電視覆蓋面和影響面廣的優勢,協調市電視臺不定期播放科普知識宣傳片,廣泛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電視臺綜合頻道分別于5月12日、綜合頻道于1月31日黃金時間晚8:05分播放了《汶川地震啟示》、《蟾童》(ⅰ、ⅱ)及《應對地震災害—公眾自救互救常識》等宣傳片,并于次日在公共頻道重播,效果顯著。積極開展每年的政風行風直播熱線活動,向廣大聽眾介紹了市防震減災事業成就,就感興趣的科普常識問題回答了聽眾提問,廣泛宣傳了地震工作和科普知識。在召開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全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座談會、科普示范學校創建、利用紀念日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組織學校科普知識講座及緊急避震逃生演練、全市地震系統年度工作會議召開、防震減為重要活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積極推進情況,市廣播電視臺、日報都及時進行定傳報道,有力地宣傳了防震減災工作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工作。在新修訂的《防震減災法》頒布、地震紀念日之時,各級黨委、人大、政府分管領導都在《日報》及網等媒體上刊登署名文章,廣泛宣傳防震減災政策、法規和知識。利用《年鑒》、《騰飛-建國六十年紀念冊》、《統計年鑒》等媒介廣泛宣傳了防震減災工作和科普知識。

永勝縣積極爭取世界宣明會資助,制作鄉土宣傳手冊,舉辦科普知識講座,把鄉土科普宣傳資料送到學校、送到貧困山區,把防災知識作為扶貧、扶智的重要內容,體現了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理念,深受貧困山區人民的喜愛。

篇(6)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4-0094-04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明確指出[1],1880-2012年觀測的全球年平均表面溫度(包括陸地和海洋)增暖了0.85℃。很多科學觀測表明,20世紀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變化之快是過去一萬年所沒有的,并且這種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將持續幾個世紀[ 2 ]。預計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還將上升 1.4℃~5.8℃[ 3 ]。

鑒于氣候變化事實及其可能引發的嚴重后果,必須采取切實應對行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我國相關部門緊緊圍繞社會公眾需求,從做好全民科學普及抓起,積極創新科普內容與形式,在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態勢日趨嚴重,社會各界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多,相關科普工作的開展也迎來了新的挑戰。

1 國外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現狀

國外在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倡節能環保科普宣傳方面有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作為能源消費大國,美國政府非常注重氣候變化宣傳,從電視、網絡等媒體到普通居民都注重輿論宣傳,注重更新理念,積極讓決策者和公眾了解低碳經濟,切實減少碳足跡,逐步以實際行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建設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 4 ]。

近年恚德國政府組建了大量協會、公益組織和咨詢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信息咨詢服務,并利用政府和企業的資助經費開展節能減排科普宣傳行動,使社會公眾能夠明確了解國家能源發展和節能減排政策,有能力通過自身行動來為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 5 ]。

日本政府也大力宣傳有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倡夏季將空調溫度由26℃調到28℃,調高2℃便可減排溫室氣體17%;提倡上班騎自行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開私車;提倡國民購買低碳環保商品等[ 6 ]。

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還在其政府網站上公布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器,讓公眾可以隨時上網計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有效地幫助公眾知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7 ]。

2 形成科普宣傳合力,讓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理念深入人心

筆者曾在2014年世界氣象日期間做過一個氣候變化問題公眾調查,對近200份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的具體了解程度,近八成公眾選擇“知道一些”,但只有近兩成“有比較深刻的了解”。說明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氣候變化方面的科普宣傳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公眾對于深刻理解和認識氣候變化問題還存在不足[8]。

氣候變化是我們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努力開展有關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根據我國科普事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探索和思考如何深入推進科普宣傳工作,使公眾掌握避險自救方法和應對突發天氣措施的同時,提高保護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是各級領導、廣大媒體和科普工作者面臨的一大課題。

2.1 強化政府引導,推進科普宣傳隊伍建設

鑒于政府部門在公眾心目中公信力最強,因此發揮好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是成功推動科普宣傳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政府部門會通過立法、制定相關經濟政策或設立中介組織等方式來間接推進科普事業發展。我國政府部門也正加緊制定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法律和配套法規,可以通過推進這些法律法規的“落地”,進一步規范應對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制度,合理統籌安排相關部門的分工合作,并將其列入目標管理和考核內容,促進各部門積極參與制定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和政策,以夯實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基礎。

人才隊伍是事業發展的基石。為了保證氣候變化科普宣傳能夠真正深入到基層人民群眾中去,發揮出實實在在的效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科普宣傳隊伍至關重要。尤其是偏遠地區以及少數名族聚居地區,因為地域或者語言溝通障礙,科普知識和防災避險技能很難全面普及。因此各級政府部門除了進一步強化企事業單位、公眾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團隊的機制和舉措,全面動員各行各業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宣傳志愿活動以外;還要加強對偏遠地區以及少數民族科普工作者的培養,為這些地區量身打造一支能夠常年“駐扎”,并隨時可以“順暢”交流的科普工作隊伍,推進科普工作更加“接地氣”,更易被當地居民接受。

此外,政府部門還要注重建立人才激勵與競爭的有效機制。國際上有一系列用來激勵和保障科學傳播的獎項和制度,如英國皇家學會早在1986年就設立了“邁克爾?法拉第獎”,專門獎勵對科普做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9],澳大利亞設立了“尤里卡科學普及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有“卡林加獎金”。我國面向科普研究創作和科普宣傳教育人員的專項激勵政策在數量和質量上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相關獎勵制度仍需進一步完善。

在科普產品制作方面,各地政府部門應給予相關政策和經濟支持,鼓勵企業捐贈及個人資助,充分調動科普產品研發人員積極性;在氣候變化科普宣傳陣地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活動場館,在全國各地以點帶面,推廣普及,逐步形成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基礎的科普場館體系;在提高全民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方面,策劃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參與性活動,發揮廣大群眾參與低碳生活、推進低碳社會建設的主人翁作用。

2.2 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營造科普宣傳良好氛圍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各地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并發揮好部門合力的重要性,一方面,著力完善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努力爭取當地政府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的重視和支持,多方爭取將工作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各單位要充分依托各自資源優勢,分工協作,大力實施,力求在提高科普水平、強化科普效果上取得新突破。

作為氣象知識的權威機構,氣象部門在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做好氣候變化及防災避險知識的科學普及也是未來一段時期氣象部門科普宣傳的重點。針對公眾關注的氣候變化熱點問題,各地氣象部門要認真答疑解惑,及時糾正一些不科學、不準確的認識或片面理解,大力弘揚科學思想,引導公眾正確認識氣候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在關鍵節點或重大活動期間,利用好氣象部門的宣傳平臺,以及當下“流行”的新媒體資源,積極調動公眾互動積極性,及時普及相關科普知識,提公眾高應對能力。此外,氣象部門本身還要進一步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加強輿論監測引導,提升氣象宣傳影響力。

科技部門和各類科協組織要發揮好科普宣傳領軍作用,認真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規劃,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廣泛深入開展學術交流,拓展科普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同時注重研發具有特色的科教創新模式,努力實現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宣傳和文化部門要認真做好氣候變化科普宣傳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充分調動各單位力量,營造全社會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氛圍;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體制機制,積極編制科普教育系列叢書,參與科普教學項目,推進更多應對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或課外讀物。

此外,廣電、新聞出版部門要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優勢,著力提高相關科教欄目水平,多為讀者提供一些高質量的科普節目和讀物。交通、旅游等部門可以根據實際,將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適時結合到自身工作中來,設計一些具有部門特色的科普活動。其他社會團體組織,可以適時彌補政府和相關部門科普工作覆蓋面和人員方面的不足。

2.3 充分發揮各類媒體橋梁作用,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應對行動

面對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類媒體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因而在推進氣候變化科普宣傳過程中,媒體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作為老百姓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和方案,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節能減排的成效與不足,以及未來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和措施等,均需要借助媒體及時給公眾。

另一方面,各類媒體還需配合、協助政府部門為公眾樹立起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普及綠色理念,客觀反映氣候變化給我國經濟社會和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對于一些只為搏人眼球的不實言論,要做到不跟風、不炒作,多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在宣傳內容方面,努力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c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緊密結合起來,把側重點放在提高全社會低碳環保意識上來,鼓勵公眾從身邊小事做起,踐行低碳生活。

與此同時,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興媒體之間要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主動加強溝通合作,取長補短,攜手增強科普宣傳的聲勢和力度。各地主要新聞單位要把應對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列入工作計劃,通過不同形式將工作落到實處,擴大科普影響面。有影響力的媒體單位,可以開辟專版、專欄,或通過新聞會、專家訪談、科教講座等形式,推出針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系列宣傳,幫助公眾系統性地了解氣候變化問題,減緩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3 注重探索創新,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短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在指導思想、方式方法、傳播媒介等方面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面對新形勢,科普宣傳工作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在內容、形式、舉措、途徑等方方面面,開展進一步的“更新”和“升級”。

3.1 拓寬宣傳渠道,有針對性地推進科普宣傳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面向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受眾,需要選擇不同的傳播內容和渠道來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宣傳。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通過科普展館或相關部門的科普活動場地,定期播放氣候變化宣傳片、舉辦科普展覽或設置一些科普問答互動游戲,引發公眾參與學習氣候變化知識的興趣;在一些偏遠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好鄉村協理員、鄉村信息員、大學生村官的作用,讓他們成為普及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有生力量。

孩子們是未來參與低碳社會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有生力量,重視針對學生們的氣候變化科普知識宣傳關乎民族的未來和國家希望。為此,氣象部門為同學們量身打造了“校園氣象站”,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將應對氣候變化等相關氣象知識送進校園,送到每一個孩子身邊。相關部門今后要深入基層加強調查研究,搭建更多類似的科普傳播平臺,將氣象科技實踐作為強化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時注重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問題,加大社會科普教育力度,拓寬氣候變化知識宣講渠道,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觸到氣候變化知識。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全球氣候變化不僅帶來了一系列自然災害,也給生態環境、農業產生帶來十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宣傳時,還需牢牢守住廣大農村這個重要陣地。針對農民朋友的科普宣講要講求實用性,關注他們的切身利益,要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讓村民朋友能與他們面對面交流,并依照各地實際情況,提出一些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農技措施,讓廣大農民得到實惠。此外,要注重改變農村居民的舊思想老觀念,引導他們逐步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鼓勵大家轉變生產生活方式,購買和使用綠色環保的新技術、新產品。

3.2 新形勢下探索新渠道新舉措,打造氣候變化科普品牌

目前,公眾對氣候變化在認知上仍有不足,還缺少一套系統全面的氣候變化宣傳戰略。為此,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豐富媒體手段,以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些科研機構可以建立科技創新能力專項,強化科普產品的設計研發,組織相關部門與國內外科普工作者開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打造富有特色、廣受歡迎的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科普品牌。如氣象部門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宣傳片已成為我國對內和對外宣傳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科普品牌。

如今好多新興媒體異軍突起,在輿論傳播領域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要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拓寬科普知識傳播渠道。以關注度頗高的微博為例,一些熱門的微博網站可以發起關于氣候變化方面的熱點話題討論,以問答的方式,為網友提供一個學習氣候變化知識和互動交流的良好平臺。通過微博交流得到的公眾反饋信息,還可以為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的后續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同樣的科普讀物,很多歐美國家不單注重對內容的精心推敲,還善于依靠市場運作,精心打造包裝,華麗的“變身”往往能夠幫助科普產品獲得良好的市場。這一點正是我國科普產品研發者容易忽視或不善于“花心思”改進的地方。我們應該V泛吸取經驗,全方位多角度對科普產品進行“升級”,為科普宣傳產品帶來更大提升空間。

另外,我們還可以學習參考國外的科普宣傳大篷車,嘗試通過多種渠道,讓移動的科普知識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讓氣候變化知識傳播“無死角”。

3.3 貼近大眾生活,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

現如今我們并不缺少各種宣傳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知識的電視節目或科普讀物,在網上輸入“氣候變化”關鍵字,相關文章、圖片和視頻的鏈接層出不窮。但如何讓科普知識通過更加生動的視聽語言表現出來,化深奧的科學知識為老百姓的“家常話”,真正引起基層群眾的興趣和關心,是深入推進普宣傳過程中又一值得探討的問題。

想讓百姓“留心”氣候變化,就需要讓科普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巧妙結合,讓科普內容既生動活潑,又兼具較高的“含金量”。宣傳人員可以嘗試改變以往死板教條的程式化用語,多用打比方或舉例子的方式將氣象學上的專業語言“本土化”地展示給公眾,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氣候變化科學與公眾的生產生活方式聯系起來,讓老百姓容易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科普工作者要注重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宣傳新知識、新理念,讓更多的群眾積極、主動地接受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逐步認識到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難以逃避的;遇到極端天氣情況,一邊要及時傳遞氣象信息,一邊還要詳細告訴公眾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安排生產生活,做好防災減災應對準備。

此外,氣候變化科普宣傳想要“接地氣”,還必須注意結合流行文化或社會熱點,迎合大眾口味。美國災難大片《2012》描述了“伴隨著火山爆發、強烈地震、海嘯,地球走向毀滅……”,在全球取得了高票房。雖然影片里不乏科幻創作,但震撼的畫面還是引起了公眾對環境和生態保護問題的思考,也不乏為一個值得我們借鑒的科普宣傳有效手段。

4 結論

氣候變化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問題開展的宣傳工作也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顯成效。我國應加快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宣傳的總體戰略規劃,建立健全防災減災知識傳播網,讓有關科普教育宣傳工作常態化。未來,如何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和理解氣候變化問題,增強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喚起公眾關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并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來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趙宗慈,羅勇,王紹武,等.全球變暖中的科學問題.氣象與環境學報[J],2015,31(1):1-5.

[2]秦大河.氣候變化的事實與影響及對策[J].中國科學基金,2003,17(1):1-3.

[3]劉長友,陳愛麗,巴圖,等.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看全球氣候變化及防災減災對策[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10(4):140-141.

[4]孟浩,陳穎健.美國CO2排放現狀、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及啟示[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2,34(4):708-714.

[5]王志強.德國能效管理及對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思考[J].全球科技經濟t望,2009,24(10):36-43.

[6]孟浩,陳穎健.英國能源與CO2排放現狀、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及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0(6):25-35.

篇(7)

年,我局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縣科委、縣科協的支持和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大力宣傳《科普法》,圍繞全縣經濟建設和交通建設這一中心,不斷提高系統干部職工的科技文化素質,全力做好旅途衛生、預防禽流感防治等科普宣傳,取得了明顯成效。現將年度科普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工作領導,加大科普經費的投入

××我局確定了科普活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措施,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科普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系統長年開展科普活動。年初,我局制定了《××縣交通局關于年科普工作計劃》,提出了全年科普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標。局領導利用辦公會、公路建設專題會,對交通科普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大力倡導科學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交通事業的全面進步。系統各單位也按照文件要求,各負其責,積極參與,形成齊抓共管局面。

××為全面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局領導高度重視,專門設立了科普工作辦公室,做到“六有”,即有機構、有牌子、有桌子、有人員、有辦公場所、有經費。同時系統各單位也配備了科普員,做到事事有人做,件件抓落實。科普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公益事業,資金的投入是確保創建活動各項任務完成的關鍵。我局堅持科普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全年投入科普經費余萬元,保證了創建活動中各項費用支出,確保了年度工作目標任務的完成。

××二、大力運用科學技術,促進交通事業全面進步

×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交通行業的持續發展,已全面深入到系統干部職工的意識之中。為減輕環境污染壓力,減輕汽車尾氣排放量,我們對新增出租車的投放,均要求選擇富康、羚羊兩種車型,并安裝油氣雙燃料()設備。重慶渝東汽車維修中心為特約改良點(市交委頒發許可證),加強了對汽車油改氣的工作進程。從年以來,共改良出租車、公共汽車、教練車、船舶等共余輛次,其中年改良輛。改良后的車輛仍然可以以油為燃料,在使用天然氣為燃料時,不僅大大減少排污量,而且大幅提高經濟效益,節約燃料以上。此項科學技術的運用,有力地降低了車主的營運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公路建、管、養中,我們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行業進步。在公路建設中,堅持利用新知識、新技術解決在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在川西橋到新華岔路口段,由于各種原因,出現大面積彈簧,采取換土措施后效果仍不理想。我們聘請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到現場查看分析后,決定采用煤灰和窯腳灰分層撒輔,解決了彈簧問題,保證路基強度。為克服水泥砼路面要求精度高、工藝不易控制,水灰比波動大,養生困難等缺點,我們調整了全縣公路大修思路,改砼路面為瀝青路面。為搞好瀝青路面施工,一是花巨資購置了瀝青混凝土拌和機、攤鋪機等施工設備,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鉆研油路施工技術、培訓機械操作人員,根據石料、瀝青反復實驗對比確定最佳油石配合比。二是第一次完全自主使用新設備、新工藝修建了公里瀝青混凝土路面。為確保施工質量達到設計要求,我們制定了嚴密的施工方案,嚴格控制瀝青溫度、用量、石料級配、加熱溫度、壓路機碾壓秩序和頻率。通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建成了我縣第一條高等級路面公路,積累了寶貴的施工經驗。三是積極探索“下貫上拌”的瀝青路面施工工藝鋪筑路面。在國道曲水至夫馬橋大修工程中,我們在進行充分科學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對大修路段采取了“下貫上拌”施工工藝:在灑透層瀝青基礎上,然后做淺貫油層,最后做瀝青混凝土。采取“下貫上拌”工藝施工,每公里路段(按計算)可節約建設資金元,并且大大提高了路面平整度,延長了公路使用壽命。采用此工藝建成的路段,成為我縣公路大修的樣板路。“下貫上拌”工藝也受到市公路局、市交委的肯定,并在全市公路大修工程建設中推廣。

××我們還充分利用成熟的科學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今年月份,我局啟動了農村公路專項調查。為提高調查的準確性,我局投資近元,購買了全球衛星定位儀,對全縣個村余農村公路逐一進行定位,并積極與市交委聯系,將調查結果形成電子地圖。我局將以此次調查為契機,對我縣農村公路路網圖進行宣傳普及,提高村民修路、愛路、護路意識。

××三、開展形式多樣科普活動,形成科普氛圍

××為使全行業、全社會的人員參與交通、關注交通,形成良好的科普氛圍,我們認真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圍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四科科普工作主線,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①深入開展科技活動周活動。期間舉辦培訓、咨詢場次,發放宣傳資料多份;②送科技下鄉活動。利用春運高峰、黃金周、法制宣傳月及其他紀念日等,組織和專門制作了科普圖版、圖片,深入鄉鎮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多體活動,開展“反、破迷信”宣傳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讓群眾明白道理,理解政策,崇尚科學文明,通過講座、出宣傳欄、展圖版、座談形式,使居民文明意識明顯增強,尊老愛幼、同結互助、倡導科學生活蔚然成風。

××二是抓好科普教育培訓工作。積極送培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各種施工、項目經理、監理等專業繼續教育,同時主動與重慶交通學院聯系,聯合舉辦《道路與橋梁》專業大專班函授學習,為公路交通發展儲備了一大批優秀的公路技術人才隊伍。購置了一批專業圖書供職工業余學習。與此同時,我們還加強了施工機械手的技能培訓,經常組織機械操作人員開展機械崗位操作培訓,系統地學習施工機械的原理、構造、常見故障的分析判斷和簡單維修,確保機械操作人員熟練掌握機械性能,正確使用工程機械,延長機械的使用壽命。

××四、存在的問題及正步打算

××盡管我局的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科研經費投入較少,設備儀器陳舊,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公路建設需要;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公路管養方面需加強科技經費投入等問題。

篇(8)

二、基本目標與主要任務

(一)基本目標

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通過開展廣泛的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基本實現三提高、三增強的目標: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法制觀念,提高各級水保人員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社會公眾參與水土保持的積極性;增強全民保護水土資源的意識,增強開發建設單位履行水土保持法律義務的自覺性,增強各級領導防治水土流失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二)主要任務

1、大力宣傳水土保持的戰略地位與作用,要突出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惡劣影響和保護生態環境工作的重要性。

2、大力宣傳國家和地方水土保持重點、試點工程的建設成就和典型經驗。各“長治”工程所在縣要做好“長治”20年的總結及治理成效宣傳,各“中央預算內資金水土保持項目”縣區也要對治理成果廣泛宣傳。

3、大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以及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取得的成效和經驗。近期主要利用水土保持執法專項行動執法等途徑對水土保持的違法、執法、守法典型進行曝光和宣傳。

4、大力宣傳推廣水土保持科學和實用技術,宣傳水土保持大示范區和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成果。

5、大力宣傳水土保持防治理念,普及水土保持知識,構架覆蓋全社會的水土保持宣傳教育體系。

三、實施內容

全市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行動的主要內容為以下三大部分:

(一)媒體宣傳

充分借助各級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絡等宣傳媒介,以地震等自然災害和不規范的開發建設、“長治”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典型事例,多形式、多層面、多角度宣傳報道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進展情況、重大舉措及成效經驗,喚起全社會對水土流失和生態災難問題的密切關注。

1、開展“長治”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成效和經驗宣傳

各地要大力宣傳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在治理水土流失,減輕水旱災害,保障糧食

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各縣區在3年內要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國家重點防治工程在全國或省級的新聞媒體上最少開展一次宣傳,在市級媒體上開展2至3次宣傳。重點工程建設的宣傳要各具特色,突出重點。

2、開展水土流失危害性宣傳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我市的坡耕地面積大,范圍廣,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類活動頻繁,水土流失極其嚴重,各地尤其要大力開展對水土流失危害性的報道。要宣傳報道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耕地毀壞、江河湖庫淤積、洪澇災害加劇、糧食產量下降、生存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退化、面源污染加重等危害,以及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

3、開展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危害和先進典型宣傳

各縣區要大力宣傳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狀況,將法律監督與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對重大違法違規案件在媒體上曝光。近期要配合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項行動,曝光一批重大違法違規案件。也要宣傳開發建設項目認真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先進典型。

(二)水土保持宣講

1、組織開展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宣講

各縣區要以當地水土流失的現狀和特點、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就和經驗、存在的突出問題、發展趨勢和今后的水土流失防治對策為重點,大力宣傳水土保持的戰略地位與作用。要主動向人大、政府匯報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狀況,爭取將水土保持列入各級黨校的學習內容。要充分發揮各級水土保持委員會的作用,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共同開展水土保持宣講活動,并針對不同的宣傳對象有側重地編寫宣講材料。

2、舉辦領導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安全專題研修班

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聯合組織人事部門,定期舉辦水土保持與生態安全專題研修班,組織水土保持工作任務重的領導干部和業務部門的負責同志參加有關水土保持基本知識、人為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工程項目管理等內容的培訓。市水利局將組織有關人員參加部、省的學習班和到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較好、水土流失治理較好的地區交流學習。

(三)國策教育培訓

各縣區要以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技能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和生態理念教育為重點,研究建立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長效機制,深入持久地開展國策宣傳教育。要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要,抓緊編制以中小學生水土保持科普教材、農民水土保持實用技術、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宣傳手冊為重點的水土保持系列教材,同時加快水土保持大示范區、科技示范園區、水土保持教育基地、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試驗實習基地等多種形式的戶外教育基地建設,為長期開展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提供軟、硬件支撐,使水土保持內容進教材、進課堂、進

社區、進農戶、進工地,全面提高公眾的水土保持國策意識,增強全社會學法、守法、用法,監督和抵制違法行為的自覺性。

1、面向中小學生開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各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協調教育部門,大力開展中小學生水土保持科普知識教育,要先期開展試點,培育典型,總結經驗,逐步推廣。采取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參與性強、行之有效的靈活形式,普及水土保持有關知識,培養青少年學生保護水土資源,維護良好生態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各地要組織專家,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結合當地實際,編寫寓教于樂的水土保持教材和科普知識宣傳材料。加強對中小學教師水土保持知識的培訓。利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和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組織中小學生參加水土保持課外活動。

2、面向廣大農民開展水土保持技能教育

各縣區要以國家、省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項目區農民群眾為主要對象,向農民發放宣傳材料,宣傳水土保持在促進糧食生產、改善生產條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科研機構的作用,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到生產一線傳授水土保持實用技術,促進科研成果與生產實踐報告相結合。開展水土保持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項目區群眾參與水土保持的技能,提升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的建設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

3、面向社區群眾及開發建設單位開展水土保持法制教育

各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深入街道鄉村,面向廣大群眾,發放法律宣貫材料,宣傳《水土保持法》的有關規定,提高公眾法律意識。深入廠礦企業,面向開發建設單位,加大對開發建設業主的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的自覺性。

4、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水土流失警示教育

各縣區應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建設,創新宣傳教育形式,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重要水源地保護區、生態功能區、滑坡泥石流區利用宣傳標語、標示牌碑等形式,大力開展水土流失警示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公眾的水土流失憂患意識。

5、面向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生態理念教育

各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對本單位專業技術干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單位和水土保持科研人員的培訓力度,使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理念更好地體現在工程設計、施工、建設、管理的全過程。

四、組織領導和責任分工

市水利局成立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水土保持工作的副局長擔任,局各有關科室及直屬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市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全市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的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市水保辦主任兼任。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行動實行統一部署,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組織方式。

篇(9)

第三條市地震局成立防震減災工作考核評比評審組,評審組由市地震局領導班子成員、各科室、臺網負責人組成。

第四條考核評比的主要依據:

(一)省、市政府關于防震減災工作的文件和規劃;

(二)市地震局年度工作計劃和工作要點;

(三)市地震應急工作檢查制度;

(四)市地震災情速報規定;

(五)市地震監測臺站運行管理試行制度;

(六)市地震系統應對處置地震謠言應急預案;

(七)省、市地震主管部門的文件。

第五條考核評比的主要內容:

一、基本要求

1.積極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方針;

2.成立地震機構,職責分工明確,人員穩定并適應工作需要;

3.編制了防震減災規劃與年度計劃;

4.領導班子堅強有力、開拓創新,為防震減災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和技術支撐;

5.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防震減災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積極推進防震減災三大體系建設;

6.建立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制度和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機制;

7.在廉潔從政方面出現問題或出現重大工作失誤的,實行一票否決,取消參加評比資格。

二、監測預報工作

1.地震監測臺站運行與維護;

2.地震監測臺站建設與完善;

3.震情值班制度建設與落實;

4.宏觀異常調查落實;

5.地震群測群防工作;

6.地震觀測設施與環境保護;

7.其他工作。

三、震害防御工作

1.地震小區劃工作;

2.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制度建設;

3.行政許可事項落實;

4.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5.農村民居示范工程建設;

6.農村建筑工匠培訓;

7.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創建;

8.地震安全示范企業創建;

9.城鎮地震安全綜合試點;

10.其他工作。

四、地震行政執法工作

1.行政執法制度建設,防震減災規范性文件制定;

2.執法隊伍建設;

3.地震行政執法工作;

4.地震行政執法檢查與監督;

5.法制宣傳與普及;

6.其他工作。

五、宣傳教育工作

1.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規劃與計劃制定;

2.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建設;

3.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

4.防震減災知識“五進”工作;

5.廣場宣傳與重點時段的宣傳教育活動;

6.參加市以上組織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

7.編發防震減災宣傳材料、日常媒體宣傳、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和民居示范工程的經驗的推廣和宣傳;

8.信息報送情況;

9.其他工作。

六、地震應急工作

1.地震應急預案建設;

2.地震應急隊伍與志愿者隊伍建設;

3.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建設;

4.地震應急制度建設;

5.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6.地震應急演練與現場工作;

7.應急經費和裝備;

8.其他工作。

第六條考核評比實行量化評分

一、分值的確定標準

1.能全面完成該項內容的,賦予該項分值的最高分;

2.基本完成的,賦予該項分值的1/2以上分值;

3.僅部分開展、與總體要求有較大差距的,賦予該項分值的1/2以下分值;

4.未完成省、市地震局部署的工作任務的,該項內容不得分;

5.未開展工作的賦零分。

二、加分與扣分

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或者有明顯創新的,可以申請加分,總加分不得超過10分。

工作中出現明顯失誤的進行扣分,造成嚴重影響的實施一票否決。

各科室每季度對各區縣扣分事項進行統計,由震害防御科進行匯總后在季度調度會上通報。

第七條考核評比于年底進行,由市地震局進行表彰。

考核評比單位應當將工作總結連同原始記錄材料一并于12月31日前報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申請加分的,應當同時報送附加材料。報送材料應當采用規范公文格式。

逾期未報送考核評比材料的,視為自動放棄參加評比。

第八條考核評比工作應提供的材料

一、工作總結

1.工作開展情況概述;

2.監測預報、震害防御、地震行政執法、宣傳教育、地震應急等工作情況說明;

3.存在的問題;

4.下一步的打算。

二、評比材料要求

1.反映年度主要工作開展情況文字、圖片等原始記錄資料,記錄材料統一用A4紙復印;

2.材料應按順序裝訂,并進行統一編目;

3.必要時評審組可調閱相應材料原件,參評單位應當及時提供。

第九條考核評比工作由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負責組織。評審程序為:

1.評審組成員查閱各單位所報材料;

2.各科室負責人按照職責分工分別對區縣工作進行說明,重點介紹每個區縣取得的成績、不足、以及特色工作,提出加分和扣分事項建議;

3.評審組成員分別打分,評審組成員打分的平均值作為參評單位的最終得分。

第十條考核評比獎項設置:

綜合評比設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

單項評比設監測預報、震害防御、地震行政執法、地震應急、宣傳教育工作單項獎各一名;設工作創新獎一名(如無事跡可暫缺)。

第十一條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根據考核評比的最終得分排序,提出年度防震減災考核評比獲獎建議名單,報局黨組研究確定。

第十二條年度考核評比前兩名的單位獲得推薦參加全省市、縣防震減災綜合評比資格。

篇(10)

2013年12月20日,教育部網站了中小學幼兒園秋季校園安全工作交叉檢查情況通報:共發現存在安全問題校園80所。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聯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中央綜治辦三室組織了32個省際交叉檢查組對各省(區、市)校園安全工作進行了督導檢查,共實地檢查中小學、幼兒園495所。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年頭歲末往往是個人極端行為的多發期,也是校園安全管理容易松懈的時期,特別是農村鄉鎮校園防范能力薄弱,極易因疏于管理而發生重大涉校案事件。對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密切與公安機關、綜治部門等溝通和配合,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舉一反三,查缺補漏,確保校園安全穩定。為了保證校園安全,劉利民表示,要把安全教育納入必修課,把安全演練常態化。他說,不具備安全意識的教師和校長是不稱職的教師、校長。

在2013年9月,公安部、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工作。通知要求,各中小學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和寒(暑)假前安排不少于4課時的消防知識教育課程。每學期組織一次火災疏散逃生演練,每學年參觀一次消防隊站、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并布置一次家庭消防作業。

通知強調,各中小學要將消防安全知識納入教學內容,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和寒暑假前要安排不少于4課時的消防知識教育課程,形成消防安全教育常態機制。各中小學每學期要組織一次火災疏散逃生演練,使每一名學生熟悉掌握火災疏散逃生路線和逃生方式、方法;每學年開展一次參觀消防隊站或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活動;每學年布置一次由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的家庭消防作業,制作家庭逃生路線圖,填寫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表。

之后不久,一些地方就做出了反應。2013年11月5日,湖北省教育廳表示,從2014年春季開始,各中小學要將安全教育(包括生命教育、應急逃生演練)、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程計劃,其中安全教育每周一課時,心理健康教育每兩周一課時。課時在地方課程計劃課時中安排。在山東省,煙臺市交警大隊的交警們,在2013年12月2日,來到小學校宣傳“122全國交通安全日”,孩子們組織了“安全伴我行”的主題班會。南通路小學大隊輔導員許茹表示,交警的到來填補了課堂上對安全知識的空缺。

山西省也在2013年9月開始在中小學校中全面開設安全教育課程,學校每年安全演練的次數不少于5次。2013年9月22日,山西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安全能力建設的意見》,省里組織編寫的中小學安全教材將在太原、晉中、陽泉三市部分中小學的三年級和七年級進行試用。2014年春季學期,全省義務教育階段三年級至八年級學生全部使用安全教材。

事故從校內轉向校外

上海市2010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寒暑假是學生傷害事故的“高發期”初中階段學生傷害事故比例最高,占總數的48.6%;其次為小學生,占37.5%;高中階段學生占13.9%。由于假期中的事故上升,校方責任事故下降了2.1%。非正常死亡下降,非正常死亡學生68人,比上年減少3人。上海市教委青保處處長楊永明認為,學生安全事故總體減少,是與開展校園安全風險整改分不開的。2009年上海市全市共發生學生交通事故150起,比上年上升27起,因交通事故死亡16人,比上年上升11人。其主要原因為水泥攪拌車、土方車、卡車、大巴等機動車駕駛員違章駕駛,學生不遵守交通規則亂穿馬路,家長用電瓶車、助動車違章帶孩子等。學生受傷害導致骨折傷害數上升。據統計,傷害事故中輕微傷和輕傷占96%,其中導致骨折的占54%。

在北京,2011年寒暑假120救治的兒童意外傷害近800起。5歲以下占了五成多。同時,兒童最易受皮肉傷,無論是寒假還是暑假,排在前三名的都是外傷、車禍與摔傷,共占了三成多。雖說七八歲的孩子最淘,但畢竟有一定的安全意識,意外的發生率并非最高。在寒暑假意外傷害的統計中,5歲以下的共有400多例,占了五成多。專家分析認為,5歲以下特別是3歲至5歲的孩子,已有了自主能力,但對危險卻沒有防范意識,所以家長一個看護不周就容易發生意外。

在傷害類型中,排在前三名的是外傷、車禍及摔傷。雖然外傷的發生居首,但類型較多,寒暑假發生的數量差距不大。車禍緊隨其后,特別是在暑假,一個多月的寒暑假,僅120就救治了55起。

北京兒童醫院外科主任王強表示,對中小學生特別是處于初三、高三階段的學生,家長要尊重孩子對人生的選擇,避免將家長的意愿強加于孩子。合力關心中小學生的假期生活,積極營造保護未成年人的社會氛圍。

模塊化設計教材

上海市教委在2013年9月宣布,上海中小學將率先試點《公共安全行為指南》教材,開設“安全課”。有了統計分類,校園安全課的內容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過馬路要遵守哪些交通規則?居家滅火器如何使用?這些生活中的安全常識,將成為滬上中小學生的必修課。

新編滬版安全教材分為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初中和高中4套,2015年將實現上海中小學全覆蓋。上海市教委透露,安全課程將分必修年級與選修年級:必修年級為小學一、四年級;初中一、二年級;高中一年級;中小學階段其他年級為選修年級。其中,必修年級每學期將安排至少8課時用于安全教育,選修年級則將每學期安排不少于4課時。中小學安全教育實現課程架構下的常態化。

據主編楊永明介紹,以往學校也有公共安全教育,但不系統,不夠完整。這套《公共安全行為指南》則系統地包括了各類安全教育,并根據學生的生活、年齡特點、成長規律系統安排。這套教材突出生活性,主要按“在路上”“在學校”“在家里”“在社區”四大模塊,即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空間來歸納安排與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內容。這些內容全部與日常生活相關,使《指南》的課堂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會。《指南》的每一模塊中均設計一定的場景,且分別含有治安、交通、消防、自然災害等相關內容。如小學低年級的“在路上”部分,有“常見的報警求助辦法”“平時過馬路”“特殊天氣過馬路”“乘私家車、乘公交車、乘軌道交通”“遠離無證小攤販”“親水平臺和河道的危險”等。這些內容綜合了治安、交通、氣象、水安全和食品安全等主題教育的內容。

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校長胡珍表示,收到教材后已著手安排課程與老師。胡珍認為,學生安全無小事,對開設此門課程完全支持,“學校已經定期開展逃生演練,每天的晨會課、每周的班會課上,老師都會強調在學校里的安全問題,如今有教材進行系統教授,更有利于學生提升安全意識。”

交通安全是重點科目

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將2013年定為北京市學生群體交通安全教育年,以“小手拉大手”為主題,針對大、中、小、幼四個學生群體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活動,而辯論賽的開展,就是今年交管部門交通安全進校園系列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12月2日是全國交通安全日,按照公安部統一部署,北京市交管部門舉辦了以“摒棄交通陋習 安全文明出行”為主題的一系列交通安全主題宣傳活動。在活動中交管部門人士披露,交通安全事故已經上升為城市中小學生安全事故的主要類別。

北京市東城交通支隊開展的“關愛學生有序停車”主題宣傳日中,宣傳人員介紹說,在學生上下學時段,校園周邊存在嚴重的家長駕車亂停放現象。位于東城區的北京市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門口是一條狹窄的道路,每到上下學時間,接送給孩子上下學的家長就駕車把路堵得死死地。為此,學校向每位家長發出呼吁,請家長自覺維護校園周邊交通秩序,自覺做到有序停車,盡量避免駕車接送,或者將車停在較遠的停車位,避免校門口的交通堵塞,做到綠色出行、文明交通、從我做起,使學校周邊的道路交通環境得到有效凈化。

上一篇: 貧困助學金匯報 下一篇: 工貿畢業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丝袜国产亚洲 |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网 | 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91 | 性欧美老妇乱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婷婷色免费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