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25: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端午節的古詩小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主題班會上,各班精心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話習俗、民俗節目展示、民俗活動參與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學生們積極性很高,爭相上臺表演.民樂演奏、武術表演、書法、國畫、舞蹈、古詩吟唱等,聯歡的氣氛十分熱烈.有些班級還邀請了家長委員會的愛心家長們走進課堂與孩子們共織鴨蛋網、共編中國結、共畫京劇臉譜,體味濃濃端午情……看著和孩子一起制作的民俗特色物品,家長由衷地開心.在此次過程中,同伴友情、親子感情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此次“慶六一 迎端午”活動讓學生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習俗,感受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體驗了我國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創設語文教學情境,讓初中生在教學情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找到傳承傳統文化的動力。同時,初中語文教師還要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為初中生樹立榜樣,帶領初中生共同品味傳統文化的意蘊,增強初中生的綜合實力。
比如講初中語文《論語》十則,《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培養初中生傳統文化的重要材料。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我利用多媒體創設了教學情境,給初中生播放孔子講學的視頻和圖片資料,讓初中生沉浸在具體的情境中,從而更好地配合語文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然后我還會與學生進行雙邊互動,從課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而且諸如“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之類的名言更是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初中生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品味傳統文化的意蘊。
二、挖掘語文教材,發揮傳統文化價值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需要語文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找到語文教材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只注重培養初中生的傳統文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傳統文化“人文性”的指導。
比如講初中語文《范進中舉》時,我不斷地進行課型調整和創新,以創設出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首先我讓初中生通讀全文,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先把故事情節告訴學生,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帶領初中生感受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及中舉前后生活遭遇的變化,從而讓初中生理解科舉制度腐蝕讀書人靈魂,摧殘人才,敗壞社會風氣的現實。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該將讀書的樂趣傳遞給學生,不要學習范進,他讀書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求取功名利祿。讀書,在他那里已經變味了。在新時期,雖然科舉制度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這種毒害依然存在,我們必須時時以范進為鑒,更好地審視自我。
三、聯系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習俗,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傳統節日,更好地向初中生滲透傳統文化的觀念,從而使傳統文化深入學生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比如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初中生去回顧經歷過哪些端午節的習俗。這時初中生都比較積極,有的說端午節要吃粽子,有的說端午節要賽龍舟,還有的說端午節要選艾葉等。然后讓初中生上網去查找資料,搜尋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哪些人物與端午節有關等。這時初中生會說與端午節有關的屈原,伍子胥。接下來我會讓初中生分小組討論,總結關于他們的生平事跡,并最終每個小組由一人進行總結發言。我還會帶領小學生觀看端午節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這樣一個傳統節日,通過初中生查詢資料、分組探究、實踐體驗,讓初中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也在節日的氣氛中優化初中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組織拓展活動,豐富文化生活
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開發并挖掘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教育資源和道德教育資源,并賦予其時代性主題教育內涵,同時為推進我校《節日文化活動隊本課程的設計與實踐研究》的少先隊課題研究,以中隊輔導員為指導,少先隊員為活動主體,開設以“品傳統文化 過五彩端午”為主題的少先隊活動課。本活動旨在:通過形式不一的傳統節日文化追尋活動,加強全體隊員對端午文化有多角度的、多層次的深切體驗,增進隊員們對端午節文化和端午節人文的自我理解;通過輔導員對端午節隊活動課程的多元化設計,初步形成我校以節日文化體驗活動為載體的少先隊活動課范本,為隊本課程的設計與實踐研究邁好重要一步。
活動安排:
一、活動形式:
以班級為單位,以中隊輔導員為具體指導,少先隊員為活動參與主體,開展分層的多形式的端午節日文化追尋體驗活動。
二、活動內容
1.“尋端午由來 知端午知識”——(參與對象:一二年級隊員)
動員隊員通過詢問、讀書報,或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網絡資料等方式,主動了解與端午有關的信息,與同學老師交流分享;輔導員老師以《節日大觀園2》為閱讀材料,配以圖片、視頻、實物等不同感官資源的展示,向隊員介紹端午知識;適當穿插創意的端午節習俗活動,和隊員一起輕觸端午文化。
2.“話端午由來 品端午美食”——(參與對象:三年級隊員)
“話”乃話說之意。動員隊員通過詢問、讀報、讀專題書籍,瀏覽專題網頁等方式,主動地、比較全面地了解與端午有關的知識,并在輔導員老師的精心組織下,開展交流討論活動,并融入有趣的“品端午美食”活動,營造濃郁的端午活動氛圍,助力活動的層層推進。(重在“話”,趣在“品”。)
3.“煉端午主題 制端午信卡”——(參與對象:四年級隊員)
動員隊員通過詢問、讀報、讀專題書籍,瀏覽專題網頁等方式,主動地、比較全面地了解與端午有關的知識,并在輔導員老師的指導下提煉端午文化主題,凝練關鍵詞若干(至少2~3個),根據端午節主題及關鍵詞,搜集主題資料自制端午主題信息卡。(主題信息卡制作要求:紙張材料、規格大小不限,制成各款式、各形狀、各顏色的端午主題信息卡,具有濃厚的端午特色。)
(關鍵詞例詞:健康、愛國、詩韻、舌尖上的端午等。)
4.“悟端午內涵 賞端午詩詞”——(參與對象:五年級隊員)
動員隊員通過詢問、讀報、讀專題書籍,瀏覽專題網頁等方式,主動地、比較全面地了解與端午有關的知識,同時搜集與端午相關的詩詞歌賦,輔導員老師精心挑選,引導隊員從節日文化的角度來了解詩詞的背景、故事,以各種形式誦讀、鑒賞精選詩詞,感悟端午內涵;在誦讀色彩鮮明的古詩詞基礎上,集全體隊員的智慧,創作一首端午新詩詞。
三、活動要求
1.輔導員老師要發揮個人智慧,以自己獨特的思維來設計活動,包括形式和具體內容的選擇,同時要積極動員全體少先隊員一起參與,注重隊員間的分工與合作,具體要求要明確,保證活動時素材的豐富。
2.輔導員老師要將活動設計與活動實踐加以整合,形成一份少先隊活動課的具體方案,主題自擬,具體包括:活動目的、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后記、活動點評、活動資料鏈接等,同時注意過程性資料的搜集,如照片、文字信息、圖片、視頻等等。
(注:輔導員老師全員參與,所設計的方案及相關素材資料請于6月24前以打包文件夾的形式交至德藝處。)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們以中國的六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為突破口,選擇了三套圖書,鄭勤硯主編的的?繪本中華故事:傳統節日篇?、風笛美術著的?中國結 中國節?、毛毛蟲童書館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作為學生必讀書目,?龍年的故事?、?團圓?、《元宵燈》、《荷燈照夜人》、《小莉的中秋節》等中國原創圖書為選讀書目,老師結合節日古詩詞、節日傳說及習俗等,讓學生們了解相關節日的知識;學生們提前搜集相關的節日知識,并在組內交流;在最后的拓展階段,學生可用繪畫、剪紙等形式呈現相關節日的傳說、故事、童謠、故事等。
一、繪本閱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春節是最“中國”的節日,我們把這個節日的閱讀定位在“知民俗”上。通過閱讀,學生們知道了正月初七是人勝日,是孩子日,是小孩的節日!知道了初一拜年的時候,要左手握右手作揖拜年。初五,吃水餃的時候,要咬破水餃,這樣才能破五,把不好的事都破壞掉。而初八呢,是谷日,也就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如果天氣晴朗的話,稻谷就會豐收。甚至學生們還背過了一個順口溜,正月初一,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人日。這些關于春節的民俗,很多都在歲月中被遺忘,而今讓學生們重新了解,他們對春節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繪本閱讀與寫繪活動相結合
讀,然后寫繪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方式。節日主題的讀寫繪,開啟了學生們兒童思維想象的空間,將繪畫語言與口頭語言結合,豐富發展了學生們的想象與表達能力。在讀完有關元宵節的繪本后,學生們用圖文結合、連環畫、圖配文、文配圖等形式,展開想像,用一幅幅充滿趣味的圖畫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對于元宵節的理解。有的學生還進行了“詩情畫意”的詩配畫活動,用七彩畫筆描繪出了古詩的意境。“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倒流梢頭,人約黃昏后。”、“院校正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歸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的學生還畫出了元宵節看燈會、猜燈謎、踩高蹺、舞獅子的情景。讀寫繪將學生的閱讀、情感、思維、表達整合為一體。
三、繪本閱讀與習俗活動相結合
清明節時,正是通過閱讀,我們才知道蹴鞠活動是清明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這讓學生們的家鄉自豪感油然而出。因為我們臨淄正是蹴鞠的起源地,“臨淄重蹴鞠,曲城好擊刺”,蹴鞠是古代清明節人們喜愛的一項傳統游戲,它起源于臨淄,從唐代開始,臨淄就盛行在清明時節外出踢蹴鞠。在繪本閱讀的拓展階段,老師為學生們講解了蹴鞠的溯源、歷史軼事和傳承意義,以此讓學生了解清明節的中國傳統習俗,感受蹴鞠文化、領略足球魅力。同時學校還將這一清明節的傳統風俗與學校的陽光體育結合起來,創編了仿古蹴鞠韻律操,學生在大課間跳起蹴鞠操,以“鞠”為樂,既鍛煉了身體又學習了本土的傳統體育項目,達到了育心、育體、育智的目的。
一、開發“過中國節?育民族情”校本課程,
認識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學校編排了系列教材和活動,所涉及的中國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通過開展一些有趣的節日活動,讓學生逐漸深入了解這些傳統節日,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
1.民族體育課程,張揚中華斗志
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蘊涵深遠,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學校以讓學生“過中國節?育民族情”為契機,把弘揚優秀傳統節日文化,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抓手,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開展了一些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學校利用多種形式詳細介紹了清明、端午、重陽、中秋、春節這幾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比如賽龍舟、蹴鞠、放風箏等,讓學生了解這些傳統體育活動的由來以及參與方式,了解這些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又如,學校利用微課向學生講解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抖空竹,幫助學生認識這項活動,并教會學生抖空竹的方法,讓學生通過體驗這些節日活動,既了解節日文化,又激發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2.民族文學課程,抒發中華情懷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傳統節日的風俗、文化和內涵,課程中加入了有關節日詩詞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了對不同節日、以及反映同一個節日的不同描寫,讓學生通過誦讀古詩詞,加深對節日的認識,比如清明節的古詩詞誦讀中就涉及了有關祭掃、踏青、傳統體育活動、寒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更全面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如學校根據清明節習俗將清明詩歌進行分類,編印了《清明詩單》。
3.民族音樂課程,表達中華情感
在音樂方面的課程中也融入了節日的文化特點。比如在低年級讓學生學習《賽船》,通過學習和表演唱,讓學生感受端午節賽龍舟的場面;中年級通過學習祭英烈的歌曲,學習前輩的英雄事跡;高年級學習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體會各地春節的喜慶氣氛。另外,還讓學生欣賞和學習一些體現節日特色的歌曲,如《花好月圓》《八月十五月兒明》等,進一步了解節日文化,加入一些節日的民族舞蹈的欣賞和學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節日的氛圍。
4.民族民俗課程,體味中華底蘊
針對學生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的情況,學校利用校本課程向學生詮釋節日文化。比如,詳細介紹了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賞燈習俗始于漢代。又如介紹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還會介紹有關節日的飲食文化,比如為什么在端午節包粽子等,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5.民族美術課程,表現中華風采
學校開發了節日繪畫系列課程,讓學生動手畫出節日的畫面,從色彩、形態方面直觀認識節日的場面和氣氛。比如畫敬老愛老圖、畫龍舟、制作小掛件等,還給一些古詩進行了詩配畫的活動,融合了語文學科的學習理解,讓學生在學習和認識節日文化后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落實“過中國節?育民族情”校本課程,
深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成效
中華傳統節日分別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日壇小學的“中國節日培育學生民族情結”的教育內容中涉及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是中國五個傳統節日,旨在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特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現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1.彰顯中國民族文化特點
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所有的節日內容均為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比如,講節日的來歷,讓學生了解節日的內涵;讓學生吟誦節日的古詩,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節日在古代中國人心中的意義;介紹人們在節日中的所作所為,讓學生體會節日的氣氛;講解節日活動,指導學生如何過這些節日。比如介紹春節時,就詳細介紹了從臘八節的臘八粥和臘八蒜、小年的祭灶吃糖瓜和餃子、三十守歲、逛廟會、“破五”的餃子,一直到元宵節的元宵和花燈,讓學生認識完整的春節活動和文化。
2.強化學生民族文化行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166-01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先用文字記載了長達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光輝歷程,形成了中國文明于世界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詩文
1、誦讀積累
我們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三至六年級的學生主要背誦我校中華傳統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經》和《重慶市國學經典誦讀》,以及唐詩宋詞中的經典篇目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2、情境解讀
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況,我利用朝讀課的時間為學生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等,他們聽了故事,了解了歷史,體味了詩詞的蘊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3、節日熏陶
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秋節、重陽節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時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將節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能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的激情。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魂歸汨羅江的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而且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提高了語文學習水平,可謂一箭雙雕。
二、親近古詩文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1、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空間情景: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2)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在教學《匆匆》時,用漢樂府《長歌行》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導入語,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流逝的時間我們不能碌碌無為,自然地導入新課,使學生茅塞頓開。
2、創設知識課堂教學情景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大量的引用古詩詞主要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例如,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小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但悲不見九州同”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親人的關愛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三、走進傳統民俗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指以語文課程的整合為基點,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以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它是一種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加強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利用、聽說讀寫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呢?我結合自己的學習、探索與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材的選文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更多地考慮學生聯系社會生活,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綜合性學習可以成為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得到協調發展。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二、融入自然世界,激活綜合性學習
大自然神奇而美麗,讓人神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生動活潑的綜合性學習。我做這樣的活動是很多的,很多可以有計劃的進行。但還有一些是不能有計劃的。比如常年難見一次的大霧,難得看到的雨后彩虹,幾年都難得下的一場大雪……遇到這種情況,我絕不會失去這樣一次機會,抓住時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與神奇,感受歡樂共享的感覺,增加一些感性認識,難道不是更重要嗎?
三、關注社會生活,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
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對世界事物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前提。”“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設計的活動應該密切聯系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
端午節是國家新增的法定節日,臨近端午節,我和學生一起開展了饒有興趣的話說端午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首先是圍繞端午節學生提出了許多自己想探究的問題: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為啥要包粽子?要賽龍舟?懸艾葉菖蒲?為什么要把端午節定為法定節假日?根據孩子們的問題,學生自由結合組成了探究小組,他們利用各種途徑自己查找資料,解決問題。最后以小組成果展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成果。這次成果展示可是讓學生了解了不少的關于端午節的知識。
最讓學生激動的還是包粽子比賽,我把學生分成組,各組分工合作,包括上街采購了棕葉、糯米、蜜棗等東西。學習包粽子的方法,有些同學回家向家長請教,有的學習網上包的步驟,有的是從書本上學習的,包好后生火煮粽子,最后是成果展示、小組品嘗:呵,花樣還不少,有蜜棗餡的,花生的,哈密瓜的、五仁……真是品種繁多,樣子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方,有的圓,有的做得圓不圓錐不錐方不方的,可是同學們吃的都很高興,因為他們吃上了自己親自動手做的粽子,還知道了“看事容易做事難”的深刻道理。也深刻體會到了平時父母在家的辛苦。端午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立為法定節日,更好地弘揚中國文化,學生對這次活動的感受尤為深刻,因為他們在活動中學習了如何用心地體味生活。
四、調動各種信息來源,持續生成綜合性學習
《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語文實踐機會。
不經意間,春的腳步已來到人間,面對大自然賦予的春天美景,面對社會諸多關注的環保問題,我設計了《走進春天》這節語文實踐活動課。
1 深入了解春天各種植物的變化。結合學過的教材和古詩收集關于春天各種植物的資料,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植物都有哪些?讓學生談談“春天哪些植物最美,最能給春天增添生機?”鼓勵學生大膽地說。然后,播放春天各種植物復蘇的美麗畫面或者錄像,加深了解春天到了,植物都有哪些變化。是植物給我們創造了美麗的環境。給學生滲透多植樹的意識。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1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伴隨著濃濃的春意,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我們一起走進了四月。四月清明時節,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踏青、掃墓,祭祀先人、祭祀先烈,這些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傳承,其中無不寄托著后人對先人的哀思,無不寄托著后人對先烈的追悼。
對于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余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為國為民,舍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里,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于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匯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2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提前祝大家節日快樂!
今天我們升旗儀式的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胸懷感恩之心》,所以我給我的講話起了個題目叫“中國傳統文化知多少”。說到中國傳統文化,同學們可能就認為是背背古詩詞,看看名著等,其實不然。
中國傳統文化也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我們就是中華兒女。中國傳統文化有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
1.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
它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所包攬的內容:
1.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等。
這也是同學們每天背誦的,也是最熟悉的。
2.傳統節日:這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常見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3.漢語漢字:就是我們每天說的中國話和每天寫的方塊字。
4.傳統中醫:包括中醫、中藥、醫學典籍《本草綱目》等。
5.中華武術:包括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拳等。
還有,傳統音樂、琴棋書畫、民間工藝、民風民俗等,很多很多。
大家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然而現在許多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對西方的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好多人過洋節(什么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等等),還有一些人直接加入外國國籍,成為了外國人。卻把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拋在了腦后,可以說這些人愧對中華兒女的稱呼。
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光彩!我呼吁:從現在做起,從小學生中學生做起,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愛我們的祖國,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3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六2班的趙--
我今天國旗下的講話主題是:繼承傳統節日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再過幾天就到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因為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始于唐朝,祭月賞月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每當皓月當空時,家家戶戶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所以中秋節寄托著中國人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的美好愿景。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代表著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春節,最初的意義是人民以美好的祝福表達對春天對未來的希冀。還有端午節對屈原虔誠的紀念和重陽節對先人的祭拜,無不展現了我們中華禮儀之邦的高尚傳統。
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悠久的文明進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傳統節日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典型象征。在這些傳統節日里,最容易喚起人們對親人、對家庭、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后所蘊藏的價值。讓我們在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里,用心體會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與文化,讓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我們也更加期盼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泰民安。在此,我代表六2班提前祝賀大家中秋節快樂,祝老師們身體健康、家庭美滿;祝同學們健康成長、天天進步!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4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效仿。后來因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查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以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么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時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眼于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并沒有因為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恒,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著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于你所愛的人,忠于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么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于自己的光芒。
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旗下講話5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劃龍舟,往江里投飯團、雞蛋等,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飯團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粽子。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到底有哪些習俗呢?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傳統習俗。粽子皮是樹葉做的,粽子餡有很多種。吃粽子的習俗還漂洋過海流傳到國外呢。同學們,我想問幾個問題,你吃過什么餡的粽子?你包過粽子嗎?怎么包的呢?對,最常見的就是糯米、大棗包的粽子,你喜歡吃什么口味都可以自己調,也可以包肉粽子呢。我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端午節前舉辦過包粽子活動,當時我和姥姥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也會組織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呢。
端午節賽龍舟也是一種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會演賽龍舟。
我聽媽媽說,她的家鄉在端午節有很多紀念活動。比如,清晨用艾葉洗手洗臉,門上插著艾草、彩色葫蘆,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彩線,煮雞蛋,包粽子等。一派喜氣洋洋。總之,這個節日很重要,是民間的一個大節日。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準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教給學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
三、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
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的魅力。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可以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可以從故事情節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可以從課文主題人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可以從課文詞句人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還可以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誦讀古詩文,挖掘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之中,就方法而言,“讀”是第一大法,可謂“讀”占鰲頭。古訓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東坡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種讀,不僅僅是默讀,更注重于朗讀。中國語文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本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含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這種文字又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于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可見,“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唯其意”的“誦讀法”對漢語學習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結合課文內容,弘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及時發現機會,適時給學生傳授優良傳統文化知識。抓住語文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優良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詩文是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六、加強習作指導,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得到升華
古人云:“文以載道。”“道”就是主題,就是讓學生在習作中認識、明白一些道理。通過習作,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會進一步得到升華與提高,從而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就是通過習作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具體指導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會得到許多信息。如,傳統藝術中的戲曲、相聲、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調,種類繁多、妙趣橫生;傳統工藝中的編織、刺繡、剪紙、陶瓷都是我國的古老工藝,門類眾多,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活動更是數不勝數,像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學生通過習作自然會萌發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激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由衷喜愛之情。
七、通過傳統節日和有關古詩教學感悟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并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7-0077-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的手段,更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傳承的功能是目的,語言學習是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時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時刻嬌寵著的書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疊的"小皇帝",這些溫室里的花朵仿佛離華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漸行漸遠……少年兒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禮貌、自私自利等等劣習在現實生活屢見不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遇到了挑戰,危機四伏。因此,為了民族文化得到繼續傳承,必須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
1.發掘教學內容,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1.1加強課內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臺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民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準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1.2從閱讀中融入傳統文化。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使學生心靈有所觸動,如三年級課本中一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由《孔子拜師》、《開天地》、《趙州橋》、《一副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
1.3從古詩詞入手,加強傳統文化熏陶。古詩詞是古代文化的遺傳,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閱讀能力,而且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2.誦讀經典,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權威的著作,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誦讀經典中感悟傳統文化精髓。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韻的傳統,多數文化經典適合誦讀,不僅可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加深記憶、增進理解,更可從中體會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精典傳承悠久、內容豐富,教師應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組織和引導。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接受水平,由簡入繁地安排每個年級、班級的誦讀內容。如低年級的學生可要求其誦讀較簡單的《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孝經》《弟子規》等,中高年級的可讀一些稍長的唐詩,宋詞、元曲、歌賦等。在時間安排上可為一周一節或兩節課,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致熟讀成誦,牢記在心。在誦讀中學習,可以更好地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這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3.結合生活實際,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存在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體味文化內蘊,就必須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結合生活實際帶領學生體味傳統文化內涵。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可以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報、講故事、演講等形式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對文化傳承的意義是深遠的。
4.巧用多媒體,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方式,重現詩詞畫面,讓學生直觀感受創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單憑想象,對于低年級的多數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難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畫面的形式展現出春天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幅鮮活的畫面,從而輕松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學生通過類似的方式不僅理解了這首詩,還能觸類旁通。形象性的體驗,既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的詩境之美,又能把傳統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創設情境,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組織授課內容,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戈壁灘上古長城的變遷、木蘭從軍、造紙術的發明、7歲曹沖稱象的故事……在這些看似簡單的篇章里,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顆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而這些需要我們教師及時抓住文本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契機,觸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傳承。從老莊到孔孟,從屈原到李白,從柳永到蘇軾,從陶淵明到王安石……我們掬古典之泉,灌蒙塵之心,我們在偷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美,學會深刻……
6.傳承民俗,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教學的內容豐富多彩,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我們希望通過點滴的滲透,教育孩子傳承民俗,取其精華并發揚光大。很多的傳統美德在教育過程中都可以用具體的行為來描述,比如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等等,給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很多民俗節日的習俗延留至今,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細節向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時候,念一首《滿江紅》來懷念屈原,九九重陽節的時候要登高并插茱萸。這些內容的教授都能夠向學生很好地滲透民族精神的內涵。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要敢于擔當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為弘揚民族文化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彭紅英.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堂[J].小學語文教學.200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