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9: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二語文教學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在試卷講評中往往會出現如下做法:從頭到尾逐題講解,面面俱到,沒有重點;簡單地報答案或抄答案,缺少分析。可以看出,忽略學生的參與,沒有關注學情、考情,這種講評課是僵化的、低效的。筆者在高三講評課教學中,嘗試變革,爭取多一些實效。現以市2013屆高三語文二模試卷講評為例,談一談筆者的粗淺做法和想法。

一、做好統計分析,了解考情

語文試卷批改后沒有立即發給學生,而是作部分或全體學生的得分統計工作。這樣能夠較全面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弄清楚哪些題學生失分嚴重,思考錯誤癥結,講評時方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做重點剖析。市二模結束成績揭曉,筆者作了數據統計(呈現部分)如下:

這樣,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文言文閱讀(三個選擇題共9分,三小道翻譯題共10分)、古詩詞鑒賞、名句名篇默寫、文學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以及作文上的得分情況一目了然,個人與班級集體的答題正確率可輕易地弄清楚。由圖表的數據可知,多位學生在文言文翻譯上沒有得分,古詩詞鑒賞試題得分也偏低,而名句名篇填空題普遍較好。

明確了學生得分失分的基本情況,筆者在講評前仔細閱讀學生試卷上的錯誤答案,查找試卷上出現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共性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集體解決,個別問題可以在課后單獨輔導。數據統計的目的在于對得分率低的試題認真查找失分原因,發現個人教學和學生學習中的不足,由此確定講評的重點和難點,做到主次分明、重點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耗時多而效率低。

二、講評中抓大放小,關注學情

高三二模試卷接近高考試卷難度,試卷的講評至少要兩課時才能完成。筆者就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名句名篇默寫”題目上用時較少,因為學生答題情況普遍良好,反映了學生在識記、理解能力方面有一定基礎。教師沒必要多講。而文言文閱讀題和古詩詞鑒賞題占據一節課,因為試題本身屬于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能力層級而對學生的要求較高,普通高中的學生基礎又較薄弱,老師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能力訓練和培養方面又比較欠缺,無疑文言詩文成了學生考試中的“攔路虎”,紛紛在此受阻。筆者在此必然要花費較多氣力。

市二模中的文言文《王公神道碑銘》,作者是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筆者講評中先對題型分布作了說明,強調《考試說明》中對學生古詩文閱讀方面的能力要求。讓學生講考試中的解題步驟,針對不當之處及時指出并給出建議。多數學生快速瀏覽文言文材料后還是一頭霧水,怎么辦?在試題第7題中四個選項是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題干問的是不正確的一項,筆者告訴學生不正確的選項中通常只是有某一處細節有誤,因此完全可以把四個選項里的內容作為文言文考試文本的梗概,大致文意弄清,帶著問題看第二遍時如同陽光撥開了迷霧,把文言素材看得真真切切。在文言語句翻譯上,筆者指導學生圈出關鍵字詞,回歸原文看上下文語境。破解難詞,考慮特殊句式,注意語句的順暢,那么翻譯得分就不是難事了。

古詩詞鑒賞題,考查的是辛棄疾的詞作《玉樓春》,在必修教材里學生們學習了他的豪放詞《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在選修課程《唐詩宋詞選讀》中收入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則是婉約含蓄風格的詞作,而《玉樓春》明顯是婉約作品。因此簡要回顧是幫助學生不要忽略教材所提供的知識背景。婉約詞通常抒發離愁別恨、感傷時光易逝和人生悲苦。通過“水”、“花”、“絮”等意象感知傷春意境,對詞作中詞人表達的情感就有較快較好地把握。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有什么效果,學生要充分調動一輪復習系統梳理的詩歌表現手法知識,以及二輪復習強化訓練的理解,從而靈活運用到具體文本的審美鑒賞中。另外試題講評注重拓展延伸,把試題進行變化,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應變能力。如試題中的第一問“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換成“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問題的答案是一致的,而第三問“請簡析下闋后兩句的妙處”也可換成“下闋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何效果”。換一個問法可以檢驗學生對題干表述的正確把握程度,指導學生認真審題、揭示解題規律、點撥解題技巧以及強調規范答題等,都是教師講評中應盡的責任。

三、梳理得失,總結反思

篇(2)

高二語文備課組工作計劃1承蒙學校領導的信任,今年初次擔任語文備課組長,沒有工作經驗,本著學習的態度來開展今年的備課組工作,為了更好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將本學年高二語文組備課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標為指導,以學校本學年工作計劃和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為參考,切實提高全組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業務水平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落實常規工作,夯實基礎,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一般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提高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總之,要繼續推進高中新課改,落實新的教育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挖掘潛能,提高素質。

二、工作目標:

1、提高中職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其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2、認真搞好教學研究,爭取在研究性學習、職高校本課程開發方面取得進展,形成特色,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3、繼續強化協作互助精神,創建團結、和諧,充滿創新與活力的優秀備課組,出色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

三、工作內容與措施

語文備課組的主要工作配合教導處、教研處等處室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

1、認真落實教學常規檢查。

認真鉆研教學大綱,精心制定教學計劃,提倡共同備課。做好每月的備課、作業批改、輔導等的檢查。

2.教研常規。

認真做好聽課、說課、評課常規,并準備上好一堂公開課。 引導教師積極創造機會走出去、引進來,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3、課題研究。

發動老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 ,要求各位教師深入實踐,調查研究, 作為我們今后教學教研的依據。

4、組織學生參加征文評選、詩歌朗誦及三筆字競賽活動,力爭多出精品。

四.本學期教學內容與重點:

人教版語文必修五及選修本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教學中要重在閱讀技巧的指導與寫作能力的訓練提高

五.教學基本原則

1.整合教材,大膽取舍

教材的處理必須合理,這樣才會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時間有限,課時緊張,以及因連堂進行作文訓練而用去的課節,真正用于處理教材的時間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不允許也不必要按部就班地處理教材。

總之,我們可以將單元內部的各篇文章聯系起來,進行關聯性閱讀、比較性閱讀,從而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和單元要點的把握。

2.立足教材,服務高考

高考的輝煌成績,不允許我們絲毫懈怠

教學中我們要做到立足于教材,服務于高考。教學中既要突出文體的特點,講清課文內容要點,又要結合考點的設置,進行有針對性的前瞻性教學。

3.探究創新,推進課改

今年是課改第六年,我們要在去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與研究。

教學中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主鉆研課文,得出自己的認識與結論,而不要搞大一統,一言堂;要突出研究性學習特點,拓展課堂內容,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而不要淺嘗輒止,小富即安;要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相互切磋,問難質疑,共同提高,而不要死氣沉沉,機械呆板。

六.具體措施

1.落實集體備課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必將成為一中的優良傳統。

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同心協力,面對新教材、新內容,充分發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實行資料資源共享,按照學校要求,每次備課都要有中心發言人,詳細解說本單元甚至于某一課的重點、難點、考點、疑點,要提出教材處理意見。備課組在聽取這些意見后細致討論,達成共識。

2.發揮教師作用

為彰顯每位教師的亮點,備課組邀請語文教研幾位老教師各上一節示范課,可上常規教學課,可上作文教學課,備課組全體老師從頭聽到尾,從如何切入教材,如何把握重點難點,如何處理配套習題等各個環節去學習。

3.相互觀摩學習

本學期備課組要多聽課,在老教師上示范課的同時,備課組內部教師之間還要經常性聽課,多借鑒吸收,多取長補短。

4.強化課堂常規

課前三分鐘演講;每堂課的明確的教學目的;

高二語文備課組工作計劃2一、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暨第一學期的教學探索,我們的教學目標繼續定位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積累整合、(二)感受鑒賞、(三)思考領悟、(四)應用拓展、(五)發現創新,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文素養,能力得以全面發展。

二、使用教材: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學習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和必修4兩本書的內容。

必修3的“閱讀鑒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既有古代詩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說和科普科幻作品。四個單元分別是:人物與環境(小說一),感受與共鳴(唐宋詩),質疑解難(古代議論散文),啟迪與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訓練一般議論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學會寬容——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善待生命——學習論證;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敘。口語交際專題為議論。

“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為: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文字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

“名著導讀”介紹《紅樓夢》和《高老頭》。

必修4的“閱讀鑒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有中外戲劇,宋元詞曲,古代人物傳記及社會科學論文。四個單元分別是:性格與沖突(中外戲劇),情思與意境(宋元詞曲),理清思路(社會科學論文、隨筆),知人論世(古代人物傳記)。

“表達交際”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訓練議論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解讀時間——學習橫向展開議論;發現幸福——學習縱向展開議論;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善于思辨——學習辯證分析。口語交際專題為辯論。

“樹立探究”設計的專題為:邏輯和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

“名著導讀”介紹莎士比亞戲劇和朱光潛的《談美》。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擬在期中考試前完成必修3內容的學習,其中安排3次寫作訓練,2次月考或單元測試;期中考試后完成必修4內容的學習,其中安排3次寫作訓練,1——2次月考或單元測試。

教學中要求做到:

1、依據新課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力求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認真鉆研、領會新教材和新大綱,提高課堂效益,向40分鐘要質量。

3、本學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兩部書的教學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強化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與提高。

4、本學期在寫作上,著重培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

先了解議論文文本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議論說理的興趣和能力,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

五、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學情分析,認識了解并熟悉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繼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圍繞學法設計教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講究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歸類、梳理。

4、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解疑答難,加強輔導,補學補差。

5、強化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6、在集體備課和教學中,以培養閱讀能力為中心,在作文備課和訓練中做到系列性、科學性、實效性。

六、教科研設想: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切實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語文教學。堅持集體備課制度,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用群體智慧和力量,提高整個語文組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每周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積極學習并大力提倡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學習方式,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高二語文備課組工作計劃3一、指導思想

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以提高課堂實效為突破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最終目標,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理論,力求做到轉變教學觀念,扎扎實實地開展語文教學研究,提高高二語文教學質量。

二、工作要點

1、采用組內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理論,把新課程的要求轉化為各課的指導思想。

2、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具體做到:

加大集備力度,優化教學內容。

集備時間:每周四3、4節

集備地點:年段辦公室或語文教研組活動室(另行通知)

集備形式:一人主備,單元主講

集備內容:備重難點、疑點,備教學法;交流教學亮點,反思教學缺欠。

3、積極推進相互聽課和評課,加強討論交流,提高質量,取長補短,學以致用,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

4、精心準備月考、半期考等測驗,重視學生的效果,加強師生交流。

5、做好導優輔差工作,重視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輔導:

對學困生,我們要樹立信心,勇于面對。集備組成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他們給予鼓勵和輔導,幫助他們培養學習興趣,讓他們從每次的些許進步中也能體會到努力的喜悅。作為教師,我們還應營造一種愛學,想學,會學的學習氛圍和環境,讓每位學生都能從學習中真正受益。

高二語文備課組工作計劃4一、基本情況

1)課程名稱:語文

2)教材使用情況:學考復習用書、《論語》選讀

3)本學期周課時:5節

二、常規工作:

1、教學計劃及目標確定:

認真學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語文學科指導意見》,密切關注省課程調整內容,并研究相應的對策,積極穩妥地推進高中語文新課程實驗,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材的教學思想,用新觀念新思路處理教材。按時制訂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計劃。要求內容全面,包括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提高質量措施,教學進度表。要求組員認真學習并了解對單元目標和課文教學目標,理解教材的要求,并把這些要求落實在教學之中。

2、集體備課及教案:

備課組以“教學進度表”為依據,加強集體備課,要求按照學校要求,定期召開備課組研究會議,全員參加研討。確立中心發言人,研究單元教學的重點難點,研究教學方法,設計好配套的單元訓練,控制好教學進度。要求:

A、提前備課,按要求撰寫教案,不得搬照抄教案,不以課件代替教案,不以試卷代替教案。

B、新課教學目標符合《學科指導意見》要求,學考、高考復習課目標符合學考、高考考試說明要求,并切合學生實際,表述準確、具體、恰當,體現三維目標;準確確定教學重、難點。

C、教案數足(一學期不少于60個),分課時備課,環節齊全(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作業布置、板書設計)。

D、教學過程緊扣教學目標,環節安排科學合理,不僅有教師活動,還要有學生活動,主問題設計恰當、有效,板書設計精煉、合理、美觀。

E、課型多樣,除新課外,還要有復習課、作文指導課、作文講評課、試卷講評課教案,并做到環節齊全。

F、課后有教學反思,并有針對性,不少于課時數的五分之一。

3、課堂教學要求:

課堂教學層次清晰,知識傳授合理,能力培養恰當,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準確評估課堂教學效果,控制好課堂教學過程,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愉快生動,能力提升明顯。

4、作業設計及批改:

A、本學期各班大作文不少于8篇。批改要求:大作文略改5篇以上,精批2篇以上。小作文8篇(包括隨筆、讀書筆記、日記、片段練習)以上,略改一半。

B、有針對性地布置配合課文的作業,有檢查,有錯題記錄。

C、單元練習或月考4次以上,有批改,有錯題記錄。

D、大作文和單元考試、月考中典型性、普遍性問題有記錄和分析,有訂正和講評。

E、能根據要求一學期命制1份試卷,有細目表,難度恰當,知識點分布合理,原創題和改編題占一半左右,無明顯差錯。注重過程評價,每次測試有分數記錄。測評后及時對學生的測評情況進行統計,撰寫質量分析報告,并講評。

5、課外閱讀:教師訂出學生課外閱讀書目。

高二語文備課組工作計劃5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本學年工作計劃為指導,全面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高中新課程實施為中心,轉化教學理念,苦練教學內功,優化教學手段,探索實踐語文教學的新方法,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工作

1、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和業務素質。

新課程背景下,要努力轉變教學觀念,變教堂為學堂,還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權,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盡量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2、加強備課組集體備課。

備課組內資源共享,分工合作。做到學和復習進度、案、統一課件、統一練習等。重視第二次備課,因材施教。要經常就教材、教法等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在一周一次的集體備課中,對于每單元每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加以明確,并由專人專攻,形成切實可用的資料,

3、在備課組內加強聽課評課活動。

在學校教務處和語文教研組的領導下,開展好示范課、優質課、研討課、匯報課等公開課活動,并要求組內教師積極參與評課活動,做到“課課有收獲”,以實現自己的教學更大的提高,保證備課組的教學質量和教師的取長補短。

4、開展“師徒結隊活動”,加強對新教師的培養。

在每次聽評課與研討活動中,做到“師有所教,徒有所長”,加強師徒聯系,督促徒弟教師備好每一節課,講好每一節課,改好每一份作業。使其逐漸形成自己成熟的教學理念,成套的教學思路,成型的教學風格。并督促其在此基礎上,借助對先進的理論的學習,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思考、總結,并形成文字材料。

4、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利用好早讀課、課間和夜自修時間,加強學生自查、自我管理。

作業精選精批,及時校對講解,表揚優秀,鼓勵后進。

5、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與難度,注重學生活動能力培養,盡量利用教材作例子,教會學生能力遷移。

同時扎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立足高考,打好基礎。

6、加強對高考信息的研究。

認真研究了新課改高考試題,制定了有效的措施,確保在進行常規教學的同時,注入高考的知識。

7、強化教學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積極撰寫各級各類論文。

8、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

9、認真組織好單元考、模塊考試、期末考試的復習工作,力保在每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10、加強與外界交流,及時了解教學、考試的最新信息。

建好中國教育服務網vcu教育博客,充分利用好“福建高中新課程網”,及時了解我省各兄弟學校的選修課開設情況,加強與兄弟學校老師的聯系。

三、教學目標

本學期的主要任務是《語文》必修五和選修課的學習,教學時要以新課標為準繩,要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

1.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樹立科學的、民主的、開放的`、以人為本的語文教育觀念,不斷地探索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需要的新教法。

2.在高一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掌握一些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為高三年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3.根據高中語文課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

4.在第八周前完成必修五的教學任務,在十九周前完成選修課的教學任務。

四、教學進度(教學進度表見后面的附錄部分)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本校實際情況安排:高二語文每周4節(必修),全學期總時數84節。本學期教學內容安排《語文》必修五和選修課:授課60課時,期中復習8課時,期中考試3課時,期終復習10課時,期終考試3課時。

本學期教學進度非常緊張,幾乎沒有練習、復習時間。但是仍然要計劃有條不紊,進度安排有序。

五、教材處理

1、精講實練,努力創設探究式能力課型。

每個單元精講1—2篇“講讀課”,以“課”為例,舉一反三,側重能力的全程培養,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達“教,為了不教”之目的。“自讀課”必以學生自學為主,強調自學課型的內在特點和學法指導,不可將“自讀”與“教讀”兩課型作簡單化“一刀切”的辦法處理。

2、取舍有度,重視文言文閱讀能力培養。

本學期教學任務重,有些課文根本來不及上,因而要有取舍。學習重點還是應放在文言文教學上。主要以積累文言知識為主,進而增強學生文化功底。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抓好誦讀和默寫指導,并適當為其補充有關文言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3、閱讀積累,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提出具體的閱讀意見,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過場。或摘抄或點評或講座或串講,因“班”施教,因“人”制宜,將課外閱讀教學落實到實處。

篇(3)

聽課,不僅開闊了思路,也為備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各種鮮活生動的事例,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細節之處的精彩處理,使我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單調、脫離實際的成見。為了能及時發現和改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我有意識的進行階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節課,大到一個學期;近到上一節課說錯的一句話,遠到一種教學思想的深層次思考。雖然它們都還很膚淺,但我相信“九尺之臺,起于壘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二、緊抓作業批改、注重后進生輔導

作業的檢查和批改,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開學以來,我一直堅持作業的認真批改,這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知識落實的情況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的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對于班里的后進生,我一直堅持個別知識輔導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在給學生談理想、談目標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功夫不負有心人,趙詣、王一凡、王潔成、王通等幾名學生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

三、深入扎實的上好每一節課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它不同于數學,語文教學要求語言文字教學和情節、內容教學相結合,相輔相成。而低年級的語言文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個基本環節,我認為,語文教學中“說”和“讀”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說”和“讀”的訓練。高一年語文教科書上“口際交際”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內容。自古以來,能說會道,體現一個人的睿智,思維敏捷。現代語文教學,“多說多練”勢在必行。整個學期,我注重課堂上的合作探究,讓每個小組討論并展示結果,學生之間互聽互評,共同積累,共同提高。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我發現同學們的表達能力有較大的進步,邏輯思維能力也增強了。并且,通過評獎活動,選出了口才最好的學生,如郭奕江、申夢雪的、董陽等。

在“說”的過程中,有一個與之相促進的過程不容忽視,那就是“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來有感情地朗讀。讀的形式多樣,可以采用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等。再次,用“讀”幫助記憶,培養語感,陶冶情操。最后,讓學生進行摘記,并對學生的手抄本進行定期檢查,并對寫得好的學生加以表揚。

語文教學中,除了“說”和“讀”很重要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即學完一個單元,學會自己歸納,學懂了一些什么,還存在哪些問題。孔子云:溫故而知新。經常溫習功課,以后的學習才會覺得較輕松。

課程改革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攻堅戰,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舊有的一切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發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過近兩年的實驗與探索,我們飽嘗了其中的艱辛與甘甜。甘甜的是我們看到了課程改革實驗給我們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感受到了我們與學生在課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發展;艱辛的是我們對課程改革曾經有那么多的茫然與困惑,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來探索課程改革之路的,在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許多困惑和難題。

(一)對課標的困惑

我們需要不用解讀的課程標準。現在的課程標準有那么多解讀的書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無非有二,要么是課程標準太難,太深奧,課程標準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師是讀不懂的;要么是對一線教師的不相信,課程標準制定者害怕一線教師讀不懂;

我認為課程標準應該通俗、詳細,一看就懂,如此教師才能用好;應該把解讀融入課程標準之中,這樣才能做到專家研究與一線教師的實踐緊密結合。

(二)對課堂的困惑

我們需要不是表演的課。現在有的課放得很開,但收不攏,學生天馬行空,談天說地,離題越來越遠;有的課,學生活動的樣式很多,唯獨讀書不多,課堂上嘻嘻笑笑,氣氛十分活躍。可仔細一想學生真正學到的語文知識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課,教學的著力點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深究,或是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內容的無限拔高。學生海闊天空,說短道長,甚至離開了書本去大談從網上看到的新聞。不同的是,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旁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學生),教師插話補充。仿佛教學的重心已由教師轉移給了學生,仿佛這是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可是,讀書的時間不多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這樣的課聽多了,我們的老師都說我們現在不知道語文課怎樣上了。

(三)對教材的困惑

1、對必修內容的困惑。

篇(4)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高二語文課的教學設計片段,其授課內容是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教師在作者介紹、背景介紹、讀課文、詳解詞類活用情況之后,提出以下問題,并視之為教學重難點,著重分析、講解:1、梅的病態是什么?象征了什么?(曲、欹、疏,對人才的扭曲、摧殘 )2、致梅成病態的手段是什么?這又象征了什么?(斫直、刪密、鋤正,對人才的扼殺)3、療梅的決心是怎樣體現的?(①先有行動:購梅、辟館;②具體辦法: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③態度愿望: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堅決)4、作者如何借梅喻政?(梅:人才;病梅:畸形人才;文人畫士:清朝統治者)5、作者觀點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分別是什么?如此,一堂完整的語文課就這樣被教師肢解了!首先,教師給學生太多的“中心思想”、“政治寓意”的暗示,無形中削弱了文本的文學性,剝奪了學生體悟文化經典、感受文章美的機會。其次,教師把學生綁在“字、詞、句、篇”的肢解上,要求學生苦苦追尋“準確、深刻”的既定知識,學語文就像走預定的程序,好似唯有教條式的死知識才是語文的要義。

語文課程不是知識的堆砌體,因為它不用概念和命題說話;語文課程不是肚囊空空的貧者,因為它飽具性與人文性。為了生存的教育強調和關注的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或可以說工具價值;而為了文化的教育更多強調的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或內在價值。不同于尼采所秉持的二元論觀點,當前語文教育界所達成的共識是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完善的語文教育既是為了學生的生存也是為了學生完美人性與文化修養的教育。那么對于今天的語文教師來說,語文教學就不應僅僅是單純的聽說讀寫訓練或應試的工具,而是要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更多的隱性影響,譬如人文情懷,譬如氣質修養。只考慮和關心學生現在的成績或知識水平是目光短淺和無視學生的表現。一個真正以生為本的教師能幫助學生從經典中、從文化的積淀中感悟語文的樂趣,體悟經典和文化的魅力。一個為學生長遠發展考慮的教師,能使學生在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時候依然外溢著獨特的文化修養和積極向上的生命狀態。

這種目標的達成,首先要求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師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能用鮮活的語言表達出語文的美妙。語文作為一門極具人文性的課程,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死抓硬背,那就是“反語文”。試想,一個言語生硬、肚囊空空的語文教師怎能調動學生胃口?又怎能給學生春風化雨的潤澤呢?其次,今天的教師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在于今日的教師要善于科研,要一以貫之地進行兒童研究,一以貫之地進行教學研究,這也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要求。使教學成為一種研究,使研究成為一種生活,也是時代對于今日語文教師的要求。再次,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要求教師有更多別具匠心的教學機智。如果教師缺乏教學機智就很難在課堂上繪出精彩。教學機智,只鐘情于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那些底蘊深厚的教師。很難想象,一個孤陋寡聞、不會表達的人會產生什么教學機智。

當代著名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在其所著《人論》中指出: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無限的創造性活動,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發掘人創造文化的潛能,增強人創造文化的力量。[2]課程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其作用無疑也在于此――創造文化的潛能,增強人創造文化的力量。

篇(5)

高三語文總復習的根本目的,顯然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提高學生在高考中的語文成績。但是縱觀實際復習過程,有許多教學行為華而不實,實質上與這個目的背道而馳,根本談不上真正培養學生讀寫能力和提高學生語文成績。

一、復習曠日持久,基礎浮淺薄弱

高中三年,用于理性地歸納整理語文基礎知識技能的時間,即總復習時間竟然達到將近一年半。請問學生有多少時間進行閱讀寫作的實踐和積累?又積累了多少語言材料和情感知覺可作為知識技能歸納整理的基礎?高考復習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只能是方法規律的空虛堆積,談不上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于是乎,責怪學生愚笨者有之,埋怨學生基礎薄弱者有之。 其實,高三學生語文基礎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三復習對日常讀寫訓練時間的剝奪。之所以能輕易的剝奪,又在于高一、高二語文教學目標的迷失。有限的幾篇課文和幾次指定作文太容易上完了!以平均每篇課文和每次作文都花3節課計算,一期至少要多出近二分之一的課時!多的時間怎么辦?無非是語文知識歸納整理和反復的考試、講評,再有就是提前上下期的新課。所以,二年二期剛開學不久,高一高二全部新課就上完了可以說是不足為奇了。這樣,是為高三總復習“爭取了時間”嗎?誠然如此。但是,且慢,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應該是以課文為教學本體,還是以大綱規定的高一高二階段必須掌握的語文知識技能為教學本體?(從這個角度看,高一高二的課沒有那么容易教完。)第二,規定高三階段必須掌握的語文知識技能訓練是可以“跳級”,而直接進入高中語文總復習的嗎?如此一來,學生高一高二狼吞虎咽(且不論吞下的是不是有營養的東西)、消化不良,高三還跳過一級,他們拿什么來復習?答曰——資料。大量的字音、字形、成語、病句等專題的歸納整理資料。密密麻麻的語文事實性知識集中呈現出學生,而對鮮活的語言文字進行情感體驗、生命感悟、自主積累的過程被無情地,后果只有一個:反胃,吃不下。即使咬緊牙關吃下去,也會消化不良——不能運用。 愚以為,讀得多,想得多,自然“能讀”;寫得多,背得多,自然“會寫”。只有“跳出高考迎高考”,忘記高考,全身心投入到朗讀、摘抄、做札記、寫文、寫作文等語文活動中反復訓練,來彰顯語文教學中的學生主體性,才能使高三的復習能高屋建瓴的對知識技能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全面的掌握,而不至成為華而不實的空中樓閣。而要做到遠一點,充足的時間是必要的保證。所以,要調整高三的復習時間,集中復習最多三個月就夠了。高三的全部課文都要上,規定訓練的一個也不能跳過,富余的時間要分散到高一高二的日常教學中去。

二、方法規律過剩,有效指導匱乏

篇(6)

課后市專家對她這節堂課進行診斷,并予以深刻剖析,給她提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比如本文的結構比較簡單,不應花去那么多時間,全篇的內核,解題的關鍵,應該是本文的主旨。所以要在把握結構的基礎上點明主旨,同時一定要分析標題,尤其本文的正副標題有什么價值?還有就是本堂課學生交流得不夠充分,學生質疑的環節很少。趙靜老師認真聆聽專家的點撥指津,把專家的意見建議認真記錄在案,同時不時和專家進行交流,以便下次授課中揚長避短。聽完專家的引領點撥,教誨指津,趙靜老師豁然了,同時她又細心傾聽了我組教師們的意見和建議,并和組里的前輩王老師、陳老師認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進行深入地斟酌反思,最終讓新的導學案定稿。經過深入的二次備課,她把學習目標定位為理思路把握主旨;掌握方法,規范答題。同時她又重新審視課件,以期做得更好。在課上,趙靜老師游刃有余,從結構入手,把握文章主旨,并在把握主旨這一環節進行交流研討,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提出問題來。教師適時點撥,引到題目來,最終明確主旨。同時讓同學上黑板寫試題答案,暴露缺點不足,以便師生解疑。她在課堂上大膽增設質疑答疑環節,讓課堂真正成為解惑的地方。一堂課上得有生氣,有活力,內容拓寬了,主題突出了。課后專家們的評價是課堂發生了質的飛躍。趙靜老師經過專家的引領,同行的合作探究,自己的不懈努力,讓二次備課后的課堂趨于完善,臻于完美。

在集體備課會議上,我們組也對趙靜老師課前后質的變化進行了深刻反思,首先,感謝市教研室的領導及我校的高二年級趙主任的點撥。行家里手的專家引領指津解決了困惑疑難,使課堂結構發生了變化,并產生了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也促使我們不要坐井觀天,一定要多學習,學習專家的精湛的教學藝術;其次,我們更明白的是教無定法,學無止境。課后要學會反思,反思一節課的成敗得失。因為教學設計是一個靜態的預設過程,更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教學前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學反思不僅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專業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是提高教學技能、優化教學策略的科學之道。通過二次備課,經過深刻反思,讓我們知道一節好課是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眾人的智慧凝聚而成;是教師學生交流合作、互動質疑的成果;是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多獲;是大容量,高密度的有生機活力的自主高效的大課堂。

篇(7)

高考結束,回顧三年的語文教學,尤其是“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課題研究之后再來回顧高中三年的語文教學,感慨良多。

回顧必修1-5的教學活動,似乎就是在忙不迭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度過的,翻開寫得密密麻麻的教科書和教案,雖記錄著勤謹,但也標注著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稚嫩。再把目光聚焦到古詩詞教學,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辛勤的高一高二語文教師是如何完成教學的?一讀,二釋疑,三分析思想情感詩歌主旨,四要求背誦默寫。依照我們現在的教學現狀,就已經算是很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高考后的成績并不理想,所以我們在高考后反思,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有所收獲?才能達到《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總體要求,并完成題目求?

首先,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看,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學生在建構古詩詞鑒賞知識結構的時候,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梳理已知的古詩詞鑒賞技巧方法,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整體性的知識框架,繼而在學習新的古詩詞過程中不斷豐富這個框架內容,如此,學生形成的對詩詞的理解是豐富的、有著經驗背景的,從而在面臨新的詩詞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從那個已經建構的鑒賞知識體系中提取相應的技巧方法與詞匯。

第二,知人論世,熟悉背景。古詩詞鑒賞也需要抓基礎,需要介紹詩人和詩歌寫作背景。“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每一首詩歌,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時代特征。因此,必須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個人實際情況作一個詳細介紹,從中獲悉作者對社會的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及其創作意圖。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體,并且對詩人情感世界的把握會更為準確,為詩歌意義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講蘇軾的作品時,首先要全面地介紹蘇軾所處的時代、蘇軾的生平、思想和個性,努力還原出北宋那個特定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環境中的蘇軾。這樣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他們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從而對古詩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減少理解的難度,達到和詩人情感上的共鳴。又如杜甫的“迂”,李白的“飄逸”,蘇軾的“灑脫”,如果不放在封建時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認識,學生看到的只是“個性美”,無法認識個性在掙扎或反叛中展現的“人格美”。

第三,強調學生詩詞學習的積累整合。首先是積累,包括方法技巧的積累,意象感知的積累,詩詞風格的積累,詩詞大家生平背景的積累等等。積累是古詩詞學習的基礎。早在兩千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對積累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論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神明自得,而圣心備焉。”在積累的基礎上,學生才有了成為“巧婦”基礎;繼而通過整合,把自己積累起來的古詩詞知識運用到實際學習中,拓展閱讀面,提高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增強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并在語文實踐中了解到更多的古代政治、軍事、經濟、科學等多方面知識,感悟先賢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逐漸形成了使其枝繁葉茂的方法。

第四,比較賞析,對比教學。古典詩詞鑒賞教學,可采用對比教學法,將詩與詩、詩與詞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感悟詩詞的意境美。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李白的《月下獨酌》進行對比閱讀,從而了解詩人的不同風格與復雜心態。兩首詩詞都是寫月寄情,但情感又有區別:蘇軾的詞顯豁達,其中隱約還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李白的詩看上去自得其樂,字里行間卻流露出無限的孤獨與凄涼。把杜甫的《登高》與唐代六首“登高”詩進行比較,對《登高》作較為立體的解讀,把握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初步理解杜甫“詩圣”的內涵。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運用比較賞析的方式,能讓在學生在品味、體驗、比較的過程中,更加充分地享受到了古詩詞的各種美。

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應以“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為教學方向,還要突出古詩文教學以讀為本的重要地位。讓古詩詞綻放永恒的魅力!讓學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靈魂接受美的浸潤和洗禮!

篇(8)

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下,我國中小學語文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教改熱潮。但是,縱觀大多數的教改實驗,多是側重于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當然,針對過去僵硬的教學方式,這些改革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還應該繼續深入進行下去。然而,僅僅對一個學科的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應該變革語文教改的指導思想:即變“語文教學”為“語文教育”。

教育與教學,原本就是兩個有密切聯系的概念。在一般意義上,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對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進行培養的過程。教學,是指為達到教育目的,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可見教育統帥著教學,教學體現著教育;教育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教學是教育的主要途徑。很顯然,任何單純的知識傳授與學習是沒有的,因而任何教學都有教育性。況且,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倡導“教書育人”,“文以載道”,然而,現實中的語文教育大多只能實現“教書”的目的而沒能很好地實現“育人”的目的。比如,我們有許多教學技能很高的“教書匠”,卻沒有多少能夠對學生的成長歷程產生積極深遠影響的優秀教師。如果我們的語文教育只能停留在語文教學的水平,而沒能達到語文教育“育人”的最終目的,這實在是讓人為之感到惋惜。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與“語文教育”并不矛盾,強調變“語文教學”為“語文教育”正是為了通過“語文教學”這個重要途徑,來實現新課程改革所確立的“知識與能力、技能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三維培養目標,重現了教育培養人的目標。

二、正確認識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扮演的具體角色

實施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有關高中語文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從而實現提升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目標。那么,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我們清醒地意識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依據所教的具體課文的類型、任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也就呈現多種多樣的方式,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同了。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充分調動師生雙方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才能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最終實現語文教學育人的目標。

比如講授課――應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所謂講授課主要是指針對那些需要學習這篇課文的學生來說,依據他們目前的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此課文有一定的困難,即學生處于其最近發展區,因而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認識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然后采取支架式教學。對于講授課來說,應當非常強調支架式學習的第一個階段的活動,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學習,因而在此時的課堂上就要求教師多講授一些。這種講授課不僅對教師的學科知識要求較高,還需要教師掌握一些特定的教學方法來創建活躍而有效的課堂教學,用生動形象的講解來吸引學生,此時就需更多地強調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如閱讀課――應堅持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顧問。閱讀課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已發展到一定程度而設計的,它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積淀高中語文素養,提升感悟深度和廣度的重要課型。在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這時主要應強調支架式教學的第二個階段,即教師指導的成分逐漸減少,并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現的地位,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向學生轉移,從而實現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由此觀之,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應逐漸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地位,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儲備知識,通過不斷地嘗試與探索從而實現提高自我的目的。但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很可能存在著這種情況,即雖然學生很努力,可仍會有一些疑難問題讓他們感到費解和困惑。這時就需要教師給予及時且適當的指導。所謂“及時”是指當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能過早干預,而應留一定的時間允許學生去自我探索或合作學習,鍛煉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只有在經歷自我探索或合作學習后仍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疑問時,教師才可以給予指導;同時我們應明確,此時的指導應該適度,不能越俎代庖。唯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真正自主地學習,再配以教師及時和恰到好處的指導方能有效地實現語文教育教學的目的。

三、堅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科獨立性

高中語文課程就是要通過全面培養學生“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而高中語文課程要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堅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科獨立性。所謂堅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科獨立性,通俗地說就是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像是一堂語文而非其他科目的課堂教學,即其教學的重點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學習有關高中語文方面的知識(如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寫作手法技巧的掌握,懂得有關詞句的運用及賞析等),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的育人功能,而不應在一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花過多的時間去講述一些與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不是特別相關甚至是無關的歷史、政治、地理等內容。雖然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適當設置一些特定的情境,對一些背景知識做一些必要的陳述,但如果對其背景做過度延伸,使學習偏離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可謂本末倒置!如《告別權力的瞬間》(上教版高二語文)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在總統任期滿后,坦然告別總統職位的偉大瞬間。參照新課程標準,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與感受華盛頓偉大的人格魅力及動人的光輝形象,學習華盛頓淡泊權力的高尚品格和勇于放棄的人生智慧。而其教學重點與難點在于引導學生感受瞬間的含義。若要實現此教學目標,就必須對一些關鍵詞語做些分析與品味,這些都是語文課的特性、獨立性的體現。因此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對華盛頓個人情況及當時美國的社會狀況等背景可以做些必要的介紹,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如果在此花費過多的時間,則儼然像是在進行歷史教學。如果這樣做,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愿望和學習的積極性,但不能很好的完成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堅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感、現代感、時代感

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陶冶健康,培養求真、創造、揚善精神。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語文素養,教師還應具有“立足課堂、面向社會、深入心靈”的思想,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基于現實生活和已有經驗,超出課文本身的知識內容對當今社會狀況做些思考,體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感、時代感與現代感。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思考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達到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熱情。學生在高中階段正處在埃里克森所劃分的“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這時學生的認知經常出現沖突,需要教師積極地加以引導。因而,有必要將這些遠離學生經驗范圍的學習內容及其寓意與當今社會的現實情況聯系起來,才能很好地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告別權力的瞬間》一文中,教師在結合美國當時歷史背景來談華盛頓的偉大時,還應結合我國當前的國情,進一步闡述本文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敏感性。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引發學生的共鳴,使其發自內心地認同、領會課文的深刻寓意,并將其自覺內化為自我的行動。若能如此,則可以使學生通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深刻體悟到現實社會的生活感、現代感、時代感。這樣,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提升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才能深入落實,真正得到實現而并非只是停留在認知水平上。

五、堅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良性互動

篇(9)

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出現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時代歷史背景條件。當時人們經受著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資本主義浪潮的沖擊,知識分子產生了嚴重的信仰危機。作家們顛覆以往傳統文學的理性思維,不再主張生活寫實和常規敘事,而是提倡從人的主觀感受出發,用意識流、超現實、荒誕性、象征性、非理性的寫作手法來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因此,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N基本關系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扭曲和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自我四種關系上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1],而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的特點則是表現為偏重自我,偏重形式與表現。因此,無論在藝術形式上還是思想內涵方面,都體現了其自身特點的反傳統性與復雜性,而這些對于中學生在批判性思維方面的理解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例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是一部典型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它敘述了一個旅行推銷員格力高爾在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只甲蟲,這個變故對他本人和家庭都造成很大的影響,最終他在遭到家庭和社會無情的拋棄后悲慘地死去的故事。不難發現,《變形記》這部作品并沒有像傳統文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線索、鮮明的人物個性形象、具體的時間地點限制等,而是通過一些比較繁雜瑣碎的生活細節來表現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被籠罩在一片充滿私欲、丑惡、冷漠的混沌之中,甚至可以說《變形記》“泯滅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虛幻與現實難解難分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了”[2]。所以,這是西方文學傳統文學上的一個變數,它具有現代主義文學獨有的特點。

二.當前中學語文在外國文學教學方面的現狀

外國文學在我國中學語文教學上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的過程,而當前的語文教育依然是本土文學教育為主,外國文學在教材中涵蓋面是相對比較局限的,對外國文學各個時期種類介紹也是不全面,學生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認識了解程度很淺,因此面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就更是難以理解。學生對于作品意識形態內涵的評判,很多時候在對作品背景不熟悉、作品主題理解模糊的狀態下,都會傾向于選擇直接與資本主義的罪惡相掛鉤,而不是深層次挖掘其中的價值取向及探究其原因。此外,教師由于對外國文學的地位不夠重視,在選擇教學方法上較為單一,多以“滿堂灌”的講授為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將外國文學當成本土文學課來上,忽略了外國文學本身的特性,使得作品的獨有魅力也未能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例如在學習《變形記》一課時,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的第11課節選了原作品開頭格力高爾變成甲蟲后醒來的片段,倘若學生不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及寫作意圖,就很可能把《變形記》讀成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或者“人變蟲”的想象型小說,并不能深刻領悟作品主旨,這樣便失去學習該篇課文的真正意義。

三.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教學的有效舉措

在姚利民博士的《有效教學涵義初探》中提到,“有效教學即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是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3],所以結合有效教學的定義,我們可以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教學理解為:教師通過外國文學中現代主義文學作品的教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在此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西方文化視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世界觀,從而實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選篇的教學價值。而教學價值的成功實現,離不開有效的教學舉措。

1.背景深化法

背景深化法,主要指師生通過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感知、理解、深化對課文背景的認識。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前預習工作的準備對學生更快更易接受新課的學習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學習,與以往的傳統文學作品的學習相比,學生對西方現代派作家出現的背景、作品特色、藝術手段等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在相對比較局限的時間和學科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學生要順利完成作品學習的難度是較大的。這時候,教師適當組織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做好課文背景深化疏通工作,將為后面教學工作的開展降低難度。

以《變形記》一課為例,《變形記》是西方現代主義主義文學中的表現主義流派的作品,在學習新課前,教師有必要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表現主義的資料進行學習,比如了解表現主義的由來、藝術特征等,這將有助于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表現主義文學作品。其次,學生在進行背景預習工作過程中,要深化對作者弗朗茨?卡夫卡的生平及創作思想的認識,這將有利于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思想精神。再則,由于在教材中課文多是節選段落,學生不能通過節選段落了解到整個故事梗概,這將會影響到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和人物形象理解,所以在課文背景學習部分,應該對整部文學作品有個完整的了解,深化對背景的認識,為后面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2.遷移比較法

比較遷移教學法,即是“以比較文學理論為指導,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挖掘各個作品之間的相似點,以其中一個相似點為切入點生發、擴展、比較、總結,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開闊學生視野的目的”[4]。在學習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時,比較遷移法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新學的課文與已學的課文或了解的文章進行縱向或者橫向的比較教學,加強文學作品間的聯系,提高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完整性、深刻性。例如,教師在進行《變形記》必修課文的教學時,對于“人異化為蟲”的主題,教師可有針對性地選取粵教版高二語文選修課文中的《促織》來進行兩者比較教學。

首先,教師可從這兩篇課文都存在“異化”的情節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探究這兩部不同國度的現實主義作品在運用變形、荒誕等藝術手法反映人異化的相似性,比如悲劇的根源,格力高爾和《促織》中成名的兒子都是被黑暗的社會環境所迫害,在金錢和強權主宰的社會中,人異化成蟲子,人權喪失,人性的尊嚴遭受踐踏。學生只有弄明白其中異化的根源,才能從現實主義角度出發,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其次,教師可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發掘兩篇課文的差異性,提示學生從情節上、主旨上、細節手法上、結局處理上等方面進行比較。比如,在情節處理上,《促織》是中國的傳統小說,格外注重情節結構,重視對社會環境的描寫,有清晰的故事發展線索;而《變形記》則是用西方表現主義手法,重視人物內心感受體驗的描寫,以此來表現人的生存困境。在細節表現手法上,《促織》主要是以對比、烘托的手法為主,通過成名的悲與喜的對比、成名先窮后富的對比、成名兒子異化而成的蟲與普通的促織的對比等等,來表現“人不如蟲”這樣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社會現象;而《變形記》則注重通過心理描寫來展現格力高爾異化成甲蟲前后生活的變化以及人物悲觀虛無的思想。在主旨上,《促織》主要是控訴封建社會中統治者貪圖享樂,對百姓苛政殘害;而《變形記》則諷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靠金錢利益維持的人際關系以及表達了對小人物在異化關系下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故事結局處理上,《促織》結局是以成名之子幻化成促織哄得皇帝的歡心給家族帶來富貴喜劇結尾,滿足了中國戲劇喜好“大團圓”收場的文化心理;然《變形記》主人凄涼死去的悲劇的結局則更符合西方文化的藝術審美特點。這些比較,不但有利于學生讀出“蟲形”背后的人心與人性,而且可以更深層次地學習中西文學在藝術表達上各自的特色。

3.對話式教學法

對話式教學法,即建立在一定的接受美學理論的基礎上,強調教師與文本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法。在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兩者都直接接觸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免不了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可構成對話式教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師生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接觸得較少的一個領域,所以與該領域文學作品對話的經驗并不多,然教師不能呆板地依靠教參上比較局限的理解進行授課,而應備課時靜下心來與文本進行一次深層次的對話,記下對文本的理解和疑惑,這樣才容易在課堂上與學生的想法碰撞出火花;其次,學生在上課前也應充分地閱讀文本,做好預習,再則,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問題的合理設置,鼓勵學生發表看法與感受,促進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例如在《變形記》的教學中,教師創設一些比較新穎的問題,如“‘變形’具體指什么”、“格力高爾為什么會變形”、“假如我是格力高爾,我會……”等,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和發揮創新思維,表達其對于生存困境的見解。

四.教學反思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教學,可以針對所教課文的特點選擇一種較為合適的教學方法,也可同時將兩種或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在教學的過程中,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為翻譯文學,學生學習時可能存在距離感和閱讀障礙,所以教師可在導讀部分對學生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發揮相關舉措的有效性,不要受到應試思維的阻礙,要幫助學生擴大了解西方文化的版圖,提高學生學習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積極性,從而充分實現所選課文的內在價值。

參考文獻

[1]袁可嘉.外國現代作品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5

[2]郗曉波.陌生的卡夫卡――《變形記》的解讀及教學思路[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12):40-41

篇(10)

如果用于議論文的教學,歐陽修的《伶官傳序》顯然不具備典型性――標題不規范,敘述偏詳盡,觀點太枝蔓。雖然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闡明盛衰由人,但在結尾處既談到了得與失的問題,又談到了成與敗的問題;既談到了自滿與謙遜的后果,又談到了憂勞與逸豫的后果;既談到了禍患積于忽微,又談到了智勇困于所溺,同時還隱含了量變與質變的規律。這種觀點展現的紛亂感、多層次感,也就自然違背了我們平時寫作議論文時所強調的觀點要集中這一要求。我們要做的,是將其內容和形式(標題和結構)進行一些刪改、調整,使之成為更加規范且易于學生掌握的議論文格式,以指導學生學寫議論文。

原文(略)

第一種刪改法――刪掉敘事部分和最后一段(并刪除文章開頭的“嗚呼”)

談得失之理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這種刪改,標題突出了主旨,開頭刪除“嗚呼”強化了議論文體,中間刪除敘事部分突出了議論,全文既有正反對比,又有首尾呼應(第一段談到了得與失,第二段也談到了得與失,第三段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總結得失之理),因此觀點集中,對比鮮明,思路清晰,結構完整。

第二種刪改法――刪除敘事部分和第三段末尾(并刪除文章開頭的“嗚呼”)

論盛衰由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故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和第一種刪改的作用一樣,這種刪改同樣是標題突出了主旨,開頭刪除“嗚呼”強化了議論文體,中間刪除敘事部分突出了議論,全文既有正反對比,又有首尾呼應(第一段談到了盛衰由人,第二段談到了成敗由人,第三段分析到盛時如何,衰時如何),因此觀點集中,對比鮮明,思路清晰,結構完整。只是改法不同,主旨自然也就不同。

我認為,如果單從引導學生學寫典范的議論文這個角度來說,上述兩種刪改法顯然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刪改大家經典,無意于修正經典。大家依然是大家,經典依然是經典。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除了思想上受到啟迪,知識上有所積累,還能在方法上有所增多,思維上有所鍛煉,能力上有所提高。倘能如此,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是高效的。

二、訓練多向思維,突破思維定式

我們知道,人會有惰性,對事物的認識難免存在習慣性思維。習慣性思維固然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但絕不會解決我們遇到和沒有遇到的所有問題。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勤于思考,事實是有些學生既懶于思考,也不會思考。不會思考的原因其實是不懂得多向思維。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

“多向思維”也叫多路思維,實質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種可能的方向擴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發散性思維。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的閉塞、單一和枯竭。

(一)從反思項羽之死看多向思維(名家詩文舉隅)

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有句話說得好:功過是非,留待后人評說。而對于項羽,即使蓋棺也難以定論。因為他的生死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訓,引發了很多的思考。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太史公曰:(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該文段側重于批評項羽有勇無謀,不知反省。

2.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詩側重于勸誡項羽不要灰心喪氣,當重整旗鼓,以圖東山再起。宣揚的是一種百折不回的精神。

3.胡曾《烏江》:

爭地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胡曾詩側重于贊揚項羽知恥近乎勇的精神。

4.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詩側重于批評項羽不能團結部下,因而失去人心,已成為孤家寡人,無人跟隨。

5.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詩側重于褒揚項羽寧可戰死也不茍且的英雄行為,以借古諷今。

6.《人民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詩側重于批評項羽的沽名釣譽,優柔寡斷,以致失去良機,造成千古遺恨。

上述古今人物論項羽之說之所以各不相同,一是因為這些大家有獨特的思維,有獨到的見解,二是因為項羽此人的故事本身含有眾多因素可供挖掘,項羽也在無意中為后人的多向思維提供了絕好的素材,后人也因此在他身上吸取了更多的經驗教訓。

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我們應該通過這些材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我相信,積累多了,能力自然也會提高。

(二)解析《庖丁解牛》,訓練多向思維

原文(略)

通過仔細分析,我認為本材料的多維角度有:

1.通過庖丁解牛不砍不割且動作熟練、優美說明:①做事不可偏執;②熟能生巧;③要遵循規律,順其自然。

2.通過解牛時從空隙處下刀以保護刀刃說明:①做人做事要尋找空隙、留有余地;②就平地坐,向寬處行,以保護自身。

3.通過遇到難解之處怵然為戒說明:①遇事要審慎、專注;②不急躁,不冒進。

4.通過解牛后善刀而藏之說明:做人要善于藏斂、藏鋒,要內斂、低調。

5.通過解牛十九年而得“道”說明:①實踐出真知。②只有掌握了規律,才能養護生命。

6.通過庖丁因解牛而聞名說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7.以庖丁通過解牛為文惠君論道說明:小事情可以悟出大道理。

8.通過庖丁解牛一事可以悟出學問之道說明:學無止境。

9.通過庖丁解牛的胸有成竹說明:做事時自信不可缺少。當然,自信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切不可盲目自信。

上一篇: 黨務工作思路 下一篇: 財政副局長述職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黑白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