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課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9: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課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課外論文

篇(1)

一以有機化學實驗為起點

培養本科生科研素質從以上參與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學生中,組建本科學生課外科研興趣小組,長期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科研實驗、資料查閱、實驗設計、學生課題申請、論文撰寫、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和考研輔導等一系列的提高學生科研素質為目的的活動。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在筆者所進行教改的2個實驗班中,實驗組有多達18名同學主動強烈要求進入教師的科研實驗室參與課外科研活動。由于學生的課余科研活性以不影響學習為前提,因此筆者隨后挑選了14名成績中等及以上的同學,分成了2組,在一年二期的時候分別進入了兩個不同實驗室。與筆者以往通過其它途徑所帶的課外興趣小組的學生相比,這些學生思想動機總體相對較端正,除了5個學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較強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學生一直踏踏實實,完成了多個環節的課外科研活性內容,堅持到大四完成畢業論文。在進入實驗室初期,這些學生跟著老師或不同研究生學習一些最基本的實驗技能,同時也參與研究生的文獻檢索、實驗設計、匯報等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鍛煉后,盡管有專業知識的限制,但是由于學生的主動積極進取學習,大部分同學已經掌握了所在實驗室的基本實驗技能,熟悉了所在實驗室專業中文期刊的檢索,也初步懂得了簡單實驗的研究方案、技術路線的設計。經過一年的培養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設計并進行了獨立的科研實驗。在二年二期的時候,利用前期實驗結果,指導學生撰寫并積極申報省、校級大學生創新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完成時指導學生撰寫科研學術論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等競賽。以上完成的學生科研課題同時可以作為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由于科研課題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時學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與就業相關的個性化活動中。通過三年多的課外科研活動及組隊參與挑戰杯作品競賽,學生的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培養增強了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動手操作和論文撰寫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鍛煉提高了學生的自制力、毅力、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整體綜合素質較高。例如,首先組隊的兩組學生中先后申請并完成了三項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項目和多項校學生科研項目;同時也發表了學生第一作者的論文或會議論文3篇;其中一組學生的作品獲得了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由于畢業論文是幾年積累的結晶,這些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整體水平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畢業論文來自于教師科研成果的“拿來主義”。其次由于小團隊有自己的目標和信念,大部分同學都能夠至始至終堅持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充電,其中有3個同學從大學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個寒暑假都能留在實驗室做實驗,每個寒暑假只休息兩周時間。再次,在所帶教的學生中,學生的學習成績總體不是特別好,只有一人次拿過一等獎學金,但由于綜合素質強,在研究生考試中脫穎而出,有5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各一名(整個學院當年考取985學校研究生僅僅3名)。

二小結與重點

院校相比,由于一般院校藥學本科學生總體科研素質相比較弱,如何個性化的提高一般院校藥學本科生的科研素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筆者通過小范圍的以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為基礎/起點培養一般院校藥學本科學生的科研素質的探索,能夠充分發掘出具有科研潛質的學生,并激發出了學生在科研方面的潛能,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能夠為一般院校藥學本科生進行科研“早教”提供一定的參考。

作者:吳建章 單位: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

篇(2)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所謂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獨立的創新能力,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人才[1]。對大學生而言,創新能力需要知識的積累,但知識并不能替代學生的創新能力[2]。實踐性教學是高等學校本科人才培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探索構建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吉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構建了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階梯式的科研實踐訓練體系,并制定了相關實施辦法和質量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主要科研素質訓練實踐環節構建

構建基本原則:課內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以科研引領和支撐,構建階梯式的多級科研素質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主要環節包括課內環節和課外環節,課內環節主要包括課內實驗、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等;課外環節主要包括專業調研、大學生開放性實驗、大學生創新實驗訓練項目、專業競賽、參與老師科研項目等。

2.主要科研素質訓練實踐環節的內容

2.1主要課內實驗

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和要求,強化主干課程課內實踐的內容和訓練項目數,增強基礎專業實踐能力,主要包括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水文地質學基礎、環境水文地球化學、水處理實驗技術、固廢廢物處理與處置、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場地控制與修復、環境生物技術等實驗。

2.2主要實習環節

主要實習環節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1)一年級認識實習及實習基地認識實習的主要目的與任務在于:通過參觀給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衛生垃圾填埋場、污染場地、環境監測站和典型地形地貌等,了解和熟悉給水、污水處理工藝和大氣污染控制工藝、構筑物的組成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土污染狀況,為后續專業主干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了解城市環境污染調查、監測、評價的基本工作方法;明確當前環境污染控制和綜合治理基本策略和原則;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和分析判斷環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在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方面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2)二年級教學實習及實習基地教學實習的目的與任務在于:掌握城市水、土、氣、固體廢物、污染場地等環境污染的調查、監測、評價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術要領;掌握污染場地的基本調查方法,污染現狀的評價,污染風險的預測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和分析判斷環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城市環境污染現狀、污染場地的調查、評價等方面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3)三年級生產實習及實習基地生產實習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在于:鞏固和加深已學過的基礎和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這些知識獨立進行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掌握給水、排水、衛生垃圾填埋場、大氣污染控制、污染場地控制與修復等處理工藝及構筑物設計方法,并繪制構筑物設計圖紙;了解國家相關的方針和政策,正確使用專業的有關技術規范和規定。培養設計計算、編寫設計文件或設計論文、使用規范手冊和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學會廣泛地搜集國內外有關資料,了解國內外的水平和狀況;培養深入細致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從經濟、技術的觀點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4)畢業論文(設計)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歸納、運用和提高的關鍵環節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境工程專業通過過程檔案對畢業論文(設計)實行全過程管理,主要環節包括動員與師生對接、選題與方案論證、實施、評審、答辯、成績評定及歸檔總結等階段。本專業對教師立題方面嚴格審查,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實行指導教師、論文評閱教師雙重把關,確定答辯資格。成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委員會集中開展評審、評優等工作,組織學生進行論文答辯。

2.3課外實踐環節

環境工程專業2013版的培養方案中明確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修滿教學計劃要求的學分外,必須取得8學分課外實踐學分。課外實踐學分可通過專業調研報告、大學生開放性實驗、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CS-TD大賽及其他相關學科競賽等獲得。3.科研訓練保障措施對于課外實踐訓練,主要質量保障措施包括:(1)科研素質訓練項目學分計入培養計劃課外科研素質訓練項目經考核合格后,相應的學分列入培養計劃,規定達到畢業基本要求學分,最低需要獲得8學分,上不設限。(2)所有的教學、科研實驗室向學生全面開放在正常工作日,教學、科研實驗室全天候向本科生開放,學生在實驗員老師的指導下實驗,或者與相關研究生組成課題組共同在進行科研項目訓練,同時也鍛煉他們自己管理實驗室的能力。(3)發揮指導教師與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教師應全面掌握學生取得學分情況和成績,協助學生小組項目選題,指導督促項目申報和結題等相關工作。通過學生社團組織相關學科競賽、專業實驗技能大賽、各類專業調研大賽。學生社團成員通過科技學術實踐項目訓練和自我管理,有利于他們成長。

參考文獻:

篇(3)

一、引言

閱讀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閱讀是從書面語言材料中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非英語環境中學習英語,閱讀是學生接觸大量的、地道的書面語言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大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不理想,學生之間的差異也在增大。現狀已經引起了許多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者的關注。他們普遍認為學習者在閱讀中使用的策略對母語和外語閱讀理解都起重要作用。閱讀及其中使用的技巧已得到了廣泛關注,但較國外的研究相比,國內關于閱讀的研究多數集中在理論介紹和描述,關于實驗性研究還不多。我們在相關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能夠加強學生課外自主閱讀的有效方法,從而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

二、文獻范圍

對過去十年中國知網收錄的有關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課外自主閱讀情況研究的論文進行檢索統計分析,由于直接輸入本課題找到的相關論文數量為0,我們以“大學生”和“英語課外閱讀”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搜索出相關文獻,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甄別,確定了33篇論文為此次研究的源文獻。

三、課外英語閱讀研究的狀況

1.基本趨勢

按文獻年份分類得出表一。

從圖表可以看出對于閱讀的研究在2002年之前比較少,2002年之后的研究呈上升趨勢,2007年較2006年相比相對較少,2008年對于閱讀的研究文獻與2006年相等,2009―2010年又開始下降。這樣起起落落的趨勢與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有密切聯系。其新規定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與原《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所制定的“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的教學目標有本質的區別。前者強調的是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培養,而后者強調的主要是閱讀能力的培養。《課程要求》頒布后,對其學術性的分析也在全國各種學術期刊上不斷涌現。

2.研究方法

英語課外自主閱讀情況研究論文研究方法分類主要有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兩類。實證研究指從大量的經驗事實中通過科學歸納,以系統的、有計劃的材料采集和分析為特點,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理論研究是指對某種教學法、教學技巧、評價方法、測試方法等的實施進行詳細的描述,對個人經驗的總結,發表對某個問題的看法。

由表3可以得出:大部分文獻側重于課外閱讀自身的研究。如2006年《大學生英語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與研究》從閱讀現狀展開研究,以便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依據。大多數對閱讀現狀的研究提到了目前大學生自主閱讀效率不高,如何積極引導學生合理利用課外時間有效率的閱讀是其要解決的問題。在課外閱讀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閱讀興趣是其關注的重點。還有文獻指出閱讀時的一些消極心理或心理誤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閱讀,找出閱讀誤區并研究相應對策對于提高閱讀水平有積極的作用。在課外閱讀對提高英語水平的作用的研究這一方面,不少文獻引用了Krashen的輸入假說,認為決定第二語言習得能力的關鍵因素是接觸大量有意義的、有趣的或是相關的第二語言輸入材料。

四、結語

基于以上調查結果,在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外自主閱讀的研究中,以下措施能夠提高大學生自主閱讀的效率:在課堂上,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加強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和閱讀動機上有所指引;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培訓,能夠使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中自覺地運用策略。在閱讀材料方面,英語報刊、雜志的出版商應及時了解廣大學生的要求,盡量出版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文章。此外,有學者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進一步深化,大多數學生是為了過級而學習英語,可以優化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使英語學習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大量、廣泛、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多數學生對閱讀英語材料有興趣,但依然存在著閱讀障礙,師生之間的溝通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總之,課外自主閱讀不僅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而且要求教師發揮指導作用,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質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婷.在自主學習中心對大學英語閱讀策略的研究[J].南昌大學,2008-12-26.

[2]石麗坤.非英語專業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08-05-01.

[3]譚雪梅.大學生英語閱讀動機模式與策略研究[J].吉林大學,2007-04-15.

篇(4)

該競賽堅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迎接挑戰”的宗旨,自創辦以來,已分別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連續舉辦了13屆。已形成校級、省級、全國的三級賽事,參賽同學首先參加校內及省內的作品選拔賽,優秀作品報送全國組委會參賽。

競賽章程規定,凡在舉辦競賽終審決賽的當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冊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類高等院校在校中國籍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職研究生)都可申報作品參賽。申報參賽的作品分為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制作三大類。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作者限本專科生。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限定在哲學、經濟、社會、法律、教育、管理六個學科內。科技發明制作類分為a、b兩類:a類指科技含量較高、制作投入較大的作品;b類指投入較少,且為生產技術或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小發明、小制作等。

競賽以學校為單位計算參賽得分,團體總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榮譽“挑戰杯”為流動杯,授予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學校;設“優勝杯”若干,分別授予團體總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學校。累計三次捧得“挑戰杯”的學校,可永久保存復制“挑戰杯”一座。

大賽影響

篇(5)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我院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大力推進教育創新;適應國際化、現代化建設和人才市場的需求;體現先進教育理念,保持“寬口徑、厚基礎、重個性、強能力、求創新”的教學傳統和特色;發揮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省級示范性實驗中心的輻射作用,提高我國師范基礎課程的教學水平。中心的改革思路是:樹立以學生為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驗教學觀念,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滿足現代實驗教學需要的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建設儀器設備先進、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實驗教學環境,建立現代化的高效運行的管理機制,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課外科技實踐活動部分是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培養以及營造校園學術創新氛圍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課外科技實踐創新活動的開展

1教學改革頂層設計

我院對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確定了大學生課外科技實踐體系,即實施“一個目標、二個梯隊、三大活動平臺”的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模式,科技創新活動在三個層面上展開,每個層面都蘊含了創新的元素,實踐教學改革頂層設計關系圖(如圖1所示)。

(1)目標層面―――以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依托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物理實驗中心和學院四個創新實驗基地(物理創新實驗室、家用電器維修小組、網絡建設與維護活動小組和物理教育興趣小組),開展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做到“四個有利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消化專業知識和接觸科學研究前沿;有利于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有利于促進重點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和優化研究生生源。

(2)團隊建設層面―――建設相對穩定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指導教師梯隊。依托重點實驗室的先進儀器設備和前沿性的科研方向,鼓勵指導教師將課外科技活動的指導與日常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即將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研究生培養及大學生實踐資助項目的申報與管理結合起來,實現課外科技活動有基地、有指導、有經費的有序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團隊由四個大學生創新實踐團隊協作組成的創新平臺(如圖2所示):

四個團隊,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半導體團隊和熱電團隊,科技創新性較強,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經費充足,集中進行材料制備和性能表征等工作;電修團隊和多媒體團隊,科技實踐性較強,電修團隊集中于器件性能測試和產品設計與儀器維護,多媒體團隊針對先進材料與器件中的前沿科學問題,制作論文圖表、晶體生長動態過程、微觀機制等多媒體課件、科技講座視頻,并為重點實驗室網站提供服務。

(3)活動平臺建設層面―――構建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三大平臺”。科技普及活動平臺:以學術報告(重點實驗室大型儀器的原理與使用、半導體納米復合材料研究方向與進展、中學物理教學研究熱點問題等)、重點實驗室參觀、科技知識普及培訓、國家中學物理教師培訓為主要形式。

科技實驗活動平臺:結合省級重點物理學學科優勢和特點,打造實驗教具與維修、多媒體課件制作、家用電器維修等課外科技活動,主要任務是維修與維護實驗儀器設備,參與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申請專利,宣傳科普知識,培養中學物理科技活動輔導員。

科技競賽活動平臺:以學科競賽為主要載體,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的師資、設備、項目等資源優勢,擇優指導學生深入重點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公開,學生自主組隊、自主選題、大多以項目或各類學科競賽的形式進入實驗基地,很多學生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教育,為日后取得優異的成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學科競賽活動的開展

各類學科競賽活動是高校開展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的動力來源,也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學生認真、規范地完成所有環節,即使沒有獲得任何獎項,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必將起到極大地促進作用。學院以各類科技創新競賽為基礎,大力開展大學生的日常科技實踐與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廣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層次的科技創新以及技能競賽。在實踐過程中,提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組隊協助完成,特別是突出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學院鼓勵學生發揮創新思維,特別是注重培養學生自立、協作等綜合素質。學生、獲獎等取得成績的可以折合成學分。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戰杯”、“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全國大學生物理教學技能大賽”等賽事為基礎,電子設計、教學設計、軟件設計、創業計劃等系列賽事構成的科技競賽體系。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我們的專長和特色。學院擁有歷史悠久的電修小組、多媒體課件、網絡建設與維護活動室等大學生創新項目實驗室,今年依托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又組織了半導體和熱電材料團隊兩個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

3大力實施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

大學生實踐創新計劃是國家大力提倡,同時也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院組織教師和學生實施校級和國家級創新項目,依托重點實驗室和大學生實驗基地,帶領廣大學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與實踐創新活動,形成了團隊合作創新濃厚氛圍。2005年以來,我院學生實施校級實踐創新計劃項目60項,參與學生100多人,項目支持經費3000-5000元。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傳幫帶”梯隊,校級計劃訓練項目學生參與面廣,受益學生多,通過實踐創新項目的歷練,學生積累了初步實踐創新的經驗,也為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實踐成果

我院在日常的科技創新活動中,所獲成績顯著,成果喜人。以“大學生科技三下鄉活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為主要載體,為了推動這項基礎性活動的開展,強化大學生的科技實踐活動,努力營造創新教育氛圍。學院各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各種實驗設備,支持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學生的“科技三下鄉”活動堅持了20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學生又受到了鍛煉。近幾年,我院教師10人次先后獲得哈爾濱師范大學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中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和哈爾濱師范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指導教師稱號。2006年以來,我院學生獲得省級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超過100項。學生實驗基本技能寬厚扎實,實踐創新能力強,實驗創新成果顯著,20多篇。2006年-2012年,我院學生連續多年在教育部舉辦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共計31項全國性大賽獎勵,有31人次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3項,今年我院學生獲得“挑戰杯”黑龍江賽區三等獎一項。物理專業學生在全國大學生物理教學模擬大賽上連續五年取得了團體獎和一等獎等近50項獎的優異成績。

在物理實驗項目設計上,我們設計了一些設計性、綜合性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完成一些小論文。如利用引進的傳感器實驗儀,讓學生查找資料,進行擴展性實驗研究并寫出畢業論文。近幾年,利用實驗設備進行實驗研究并撰寫研究報告的學生有300多人。對于設計性實驗教學,對萬用表的設計與制作實驗、電學黑盒子實驗、凹透鏡焦距的測定、LED伏安特性曲線、銅絲電阻溫度系數的測定等若干個實驗一直堅持設計性實驗教學,并且每學期考試都包含設計性實驗的內容,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總之,在我國應試教育現象依然嚴重、高校擴招造成的人力、物力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勢下,如何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平臺的長效性運行機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對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依托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用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人才培養,改變舊的教育教學體制和方式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制約,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原動力,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實踐創新,深入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師生共建精英科研團隊,以科研項目和學科競賽活動為載體,為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搭建創新的平臺。

參考文獻

篇(6)

1學校構建課外科研支持體系

教育部從2006年起設立“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支持計劃”,目的是通過科研項目引導大學生自主地訓練知識綜合和創新能力,一些關于“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支持計劃”的教學研究也已經開展[1-5]。該計劃主要針對大三學生,獲批的國家項目研究期為2年,學校項目研究期為1年,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但是,該計劃獨立于培養計劃之外,學生只能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因此,該計劃的實施和落實是個難點,主要表現在:(1)學生的學習任務重,能分配給項目研究的時間少;(2)學生仍處于學習階段,知識體系不完整;(3)屬于課外科研,時間零散。工科學生強調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必須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創新[6-8]。解決好課外科研和專業培養計劃在時間上的沖突問題,解決好科研過程的嚴謹性和課外科研管理的松散性問題,是課外科研健康發展的基礎。在學院的支持下,項目組從2008年開始,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支持計劃”為平臺,構建完成了課外科研支持體系。本文首先分析課外科研對本科教學的意義;其次,以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為例,分析大學4年的學習壓力度變化,尋找課外科研的定位;最后,根據培養目標構建全學程的課外科研支持體系。

2課外科研在本科教學體系中的定位

創新能力培養是“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支持計劃”的核心,學校和學院利用這個平臺,把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分解到課外科研的每一個部分,用理性的科研過程闡釋創新的內涵和價值。

2.1輔助培養計劃內的課程教學通過創新性、提高的科研訓練,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課外科研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高于教學實驗,一方面教學實驗雖然也涉及到創新實驗,但是,由于其主體教學目標是理論驗證,創新性實驗的數量很少,而課外科研完全是一種創新性活動,活動的創新性大;另一方面,實驗教學只注重本課程的學習,對培養計劃的綜合性不夠,而課外科研以科研項目為引導,其開展必須使用大部分計劃內課程,在很多情況下,還需要自主學習計劃外課程,知識的覆蓋面和綜合程度大。因此,課外科研是教學實驗的擴展和延伸,對計劃內課程有輔助作用。

2.2實現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的銜接通過系統的訓練,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科研素質、論文撰寫、申請書撰寫、工作匯報和答辯,以及基本的科研技能,彌補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間的斷帶。研究生教育以科研為平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包括文獻閱讀和綜述能力、專業知識運用能力、項目規劃能力、學術論文撰寫能力、學術匯報能力等。這個能力的培養周期很長,在短學制情況下,基本科研能力的培養難度很大。本科教育以課程教學為平臺,以培養理論知識為核心,學生的知識綜合能力不足,對課程一知半解。項目組曾經調研一些已經保研的大四學生,發現很多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僅僅局限在課程或考試本身,很多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甚至不知道“Protel”、“PCB”的內容和應用,很多優秀畢業生把這些知識的獲取寄希望于研究生階段,但是實際上,研究生階段的狀態與他們的設想相距甚遠,于是又寄希望于博士生階段。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存在斷帶,這個斷帶是本科教育對科研能力要求低與研究生教育對科研能力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這種現狀影響了研究生教育,也影響了導師指導研究生的積極性,因此,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間需要一個過渡期,這個過渡期以課外科研為平臺,向上銜接研究生教育,向下銜接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對科研培養的定位不同,過渡期的科研定位是訓練,提高學生對科研過程的認知能力,而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2.3實現本科教學與社會服務的銜接通過系統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基本研發技能,信息搜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技巧等。在與企業家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不愿意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普遍認為應屆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到企業后要重新培訓。雖然學生的學習成績優秀,但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差,還有一些學生與人合作能力差。本科教育與社會服務之間也存在斷帶,這個斷帶是本科教育對實用性的要求低與社會服務對實用性的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本科教育與社會服務之間需要一個過渡期,這個過渡期的教學也需要以課外科研為紐帶,向上銜接社會服務,向下銜接本科教育,這個階段的教學重在實用性。

3全學程課外科研支持體系

3.1大學生本科四年的學習壓力度分析課外科研的特點是課外,其開展不能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在設計課外科研培養方案時,首先要分析大學生的業余時間到底有多少,哪些業余時間可以用來開展課外科研。按照武漢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培養計劃的規定[10],本科畢業必須修滿150學分,其中必修課108學分,選修課42學分,表1是第1—8學期培養計劃中學分和學習壓力度統計表。為了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只選擇必修課和實踐課作為對照,其中學習壓力度是隨機調查了30名畢業班學生,調查他們對學習壓力的主觀感受,取最大學習壓力的第5學期的壓力度為10度,其他參照給出主觀結果。表1中的數據表明:學生的學習壓力主要集中在第4—6學期,第1—3學期學生的壓力不大,第7—8學期壓力較小。在第1—3學期,學生還處在高中到真正大學生活的過渡期,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方法是高中階段的延續,如“大學英語”、“大學物理”、“中國近代史綱要”等,雖然在第3學期也開設一些專業基礎課,如“電路”,但是這些課程與大一的課程有強烈的相關性;此外,這些課程對實踐的要求不高。第1—3學期的教學安排降低了學生的感受,因此他們感到壓力不大。進入第4學期,有“電機學”、“模擬電子”、“電氣工程基礎”、“信號與系統”等難度大的課程需要完成,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增大。這些課程的學習方式與1—3學期的完全不同,需要注重實踐,此外,保研成績也是以1—6學期的成績為衡量標準,因此需要學生格外努力,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第6學期。第7學期的課程主要是專業選修課和其他選修課,第8學期主要是本科畢業設計,這2個學期的學習壓力較小。第4—6學期是學生學習壓力最大的階段,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既沖突又合作,一方面,從時間上看,“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實施時間在第5—6學期(國家項目執行期在第5—8學期,但是覆蓋面小,不具有代表性),此時,課外科研與培養計劃在時間上存在沖突;另一方面,從“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實施條件上看,項目的實施所依賴的基礎正是第4—6學期所開設課程。創新項目在時間上與培養計劃的沖突性,和在內容上對培養計劃的依賴性,構成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開展的一對矛盾體,這個矛盾是否能夠得到合理解決,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實施。因此,學校和學院需要系統地安排學生的課外科研,一方面制定詳細的訓練安排,另一方面,構建全學程的培養體系,延長課外科研的開展時間。

3.2構建課外科研教學體系雖然課外科研的定位不是獲得科研成果,而是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過程的認知能力,但是其開展必須以科研項目為載體,以科研成果為引導。課外科研與培養計劃在時間上是沖突的,在內容上是相互依賴的,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在制定課外科研支持體系時,需要延長課外科研時間,同時,精心設計課外科研內容,使之與培養計劃緊密結合。為了延長課外科研的開展時間,圍繞“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在學院層面,再增加3個支持計劃,表2是課外科研支持計劃表,這4個支持計劃與創新發展規律相一致。創新分為好奇、興趣、質疑和探索3個階段,課外科研的開展必須貫穿這個過程才能有效果。在針對大三學生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支持計劃”的基礎上,針對本院實際情況,進行了拓展,包括:針對大一新生的科研習慣訓練,這個階段主要是參加論壇性質的“電氣匯智創新課堂”;針對大二學生的“電氣學院創新預研項目支持計劃”;針對大四學生的“創新性畢業論文支持計劃”。這3個計劃與國家大學生創新支持計劃成為一個整體,使研究期從2個學期擴展到了8個學期,延長了創新項目的實施期。為了使課外科研內容與培養計劃緊密結合,確定6類基本科研技能,表3是基本科研技能與培養計劃課程的關聯性的對照表。科研技能包括:文獻閱讀、綜述能力,數學工具運用能力、電磁場分析能力、電路設計能力、編程工具和文章撰寫能力。其中,電磁場分析和電路設計與培養計劃關聯性最大,而文獻閱讀、綜述和論文撰寫在培養計劃中沒有涉及。綜合表1、表2和表3,設計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課外科研支持體系。圖1是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課外科研支持體系圖。課程學習壓力度是通過調查獲得的學生對課程學習壓力的直觀感受,實驗課程數量是培養計劃中實驗課按學期的分布,基本科研技能訓練是按照表3展開的專業基本科研技能在各學期的分布,科研項目與競賽項目是學生可參加的課外科研支持計劃和可參加的全國性競賽。

篇(7)

關鍵詞:高等教育;科技素質;現狀;教育改革

一、科技素質的含義

科技素質主要是指人們為了在科技事業上取得成就并適應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所必須具備的科研能力、科學知識和熱愛科學、敢為科學獻身的科技道德品質。科技素質既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理論、科學觀念和科學思想:也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發明與創造能力、科技應用能力;還包括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科技道德品質。

二、大學生科技素質現狀

科學知識與科技素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科技素質教育要包括三個層面:科學知識教育、科技技能教育、科學思想品質教育。客觀地說,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科技知識教育的層面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的科技素質現狀來說,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嚴重缺乏科技素質教育的內容

課程設置如同大海中的航標,它為大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由于目前人們仍把科學知識教育等同于科技素質教育,課程設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陳舊的教育觀念。圍繞各自的培養方向各高校各專業都設置五花八門的課程,這無疑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但卻無法彌補學生科技素質的缺陷。因為在其課程設置中很少看到“科技發明技巧”、“科技寫作學”、“科技發展史”、“創造學”、“科學思維”、“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科技實踐”等意在培養學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質的課程。理工科本來還有一些實驗和實習的時間可為學生提供科技技能的體驗,但由于實驗設備陳舊、實習經費嚴重不足等原因,只好將實習和實驗的時間一縮再縮,只剩下少許的技能體驗,再加上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將這些少許的技能體驗的機會看成可有可無,馬虎應付了事,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質的培養根本無法在課程設置中占有一席之地。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的安排本來可以彌補課程設置的不足,時間一般在12~16周,這是大學生培養科技技能的一次好機會,但由于學生缺少有效的科技發明與創造的理論指導,再加上學校管理上的問題,使科技實踐成為一種盲目的、毫無把握的實踐。在大學生看來,完成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是為了順利畢業,而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質,因而對此不予重視。對指導教師來說,選題時基礎理論研究的課題較多。而應用型的較少,他們指導學生開展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工作的思路仍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理論知識,而不是培養學生的科技技能,同時有些教師把指導畢業設計看成自己完成教學工作量的途徑,要求不嚴格,使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工作難以發揮其培養學生科技素質的功能,也很難為學生打下扎實的科技素質基礎。

(二)校園缺乏科學研究的氛圍

在高等院校學生群體中,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很多,但是,很難找到科學研究社團開展的科技活動。學校學生工作部門仍以“德、智、體”評定學生的在校表現,但其“智育”卻被“智育”代替了。在“智育”評定中,只要學習成績優秀,其“智育”就為優秀。采用獎金數額可觀的辦法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學生科技成績的獎項卻很少出現,大學生科技技能的鍛煉和科學思想品質的培養很少采取激勵的措施。同時學生的科技素質缺乏統一的指導、規劃和培養,學校缺乏提高大學生科技素質的指引和導向,校園也就自然缺乏科學研究的氛圍。

(三)大學生缺少科技實踐活動

科技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發現科技領域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這必然會引起大學生的好奇心與注意力,促使大學生去思考,并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激發大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和創新欲望,促進和提高大學生的觀察、聯想、動手操作、運用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鍛煉大學生獨立思考、實踐動手和創新的能力,激發他們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決心。但多年來,將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目的定位在“了解國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組織學生開展此類活動就成為“參觀訪問式”的實踐活動,而科研技能只有在科技實踐活動的親身體驗中才能得到認識、鍛煉、鞏固和提高,可惜目前大學生的科技實踐活動還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開展起來,致使一些學生在進入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設計靈感經常會因為沒有經費、場地和專人指導等因素,而將這些學生從事科技實踐的積極性扼殺在萌芽狀態。

(四)大學生缺乏科學研究的興趣

筆者曾作過一次300人的問卷調查,在“每學期參加過多少次科技活動”的欄目中,選擇“無”的占97%;在“業余興趣是什么”欄目中,回答是“參加科技活動”的占2%;在“完成畢業論文的目的是什么”欄目中,回答“是為了自己的科研興趣”的占1.7%。學生很少參與學校科技活動,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對科技活動感覺陌生外,科技興趣的淡薄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五)大學生缺乏為科學奮斗的精神

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是一個以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礎知識、科學的研究方法、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的精神為基礎的系統工程。大學生是祖國建設的科研后備力量,然而,面對畢業設計題目和指導教師的選擇,有些學生事先打聽的卻是哪位老師題目簡單、工作量小、管理松懈、容易通過:面對畢業分配,相當一部分學生事先考慮的卻是工作是否輕松、待遇是否好的問題,即使是讀生產應用型專業的大學生也不愿意選擇生產第一線單位。于是出現了許多學非所用的怪現象,如讀電子專業的爭著去稅務部門工作,讀化學專業的爭取去銀行工作,讀汽車維修專業的也一心一意選擇去黨政機關工作。尤其是近年來采取畢業分配雙向選擇的措施后,這種學非所用的現象更加突出。即使畢業分配時無奈選擇到科研和生產第一線去工作的,走上工作崗位后,也挖空心思跳槽。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人才流失的現象。造成大學生不愿到科研和生產第一線去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學生缺乏為科學奮斗的精神。

三、提高大學生科技素質的思路

科技素質——興國富邦之必要,時代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科技素質。不重視大學生科技素質教育的后果是嚴重的,作為高等院校,要設法使受過教育的學生既能掌握科技知識,又具有科技技能和科學品質。要做好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構建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教育的思路。

(一)從樹立科技素質教育的角度重新構建高等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標準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對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評價停留在每年能培養多少大學畢業生的標準上,這種以數量為標準的辦學質量評價使我國的高等教育陷入辦學實踐的誤區。 而對高校畢業生的質量評價,以“學歷”和“文憑”為依據,這種以“文憑”代替“水平”,以“學歷”代替“能力”的評價標準,妨礙了大學生科技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評價標準作為一種科學的輿論導向。必須順應科教興國的新時代要求予以重構。如果仍以舊的標準評價高等教育的社會貢獻,必將產生扭曲高等教育生產功能的嚴重后果。高等教育的生產功能如同工廠的生產功能,具有外延擴大再生產的功能和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功能。從本質上講,高等教育生產多少的問題不能體現其固有的生產功能。能夠反映高等教育生產功能的是內涵擴大再生產。內涵擴大再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況下,通過調動學校人的辦學積極性,讓教師潛移默化地在大學生心靈深處種下科技創新的種子,通過優化學風、教風、校風的途徑,通過設置科學的辦學目標,通過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同時,又通過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措施來實現,所體現的應是教育質量從本質上得以提高。

(二)從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知識水平出發重新構建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

客觀地說,不少高等院校現有的課程設置為我國大學生朝“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傳統觀念的制約,還不能體現出科教興國的模式州。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知識水平,使他們扎實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樹立大學生的科學道德品質,要下大力氣增加大學生科技知識的教育,重新構建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重新構建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是體現科教興國的特色,增加科技教育的內容,為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發明、科技實踐提供扎實的知識準備。

(三)以提高大學生的科技技能為目的重新構建大學生科技實踐的內涵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科技實踐環節。針對畢業設計的狀況,要采取措施扭轉這一局面。其一,要求大學生都要認真完成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所規定的任務:其二,要采取措施加強對大學生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其三,制定嚴格的大學生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答辯制度,答辯不合格的學生不予畢業,重做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參加下年度的畢業答辯。學校要加強對畢業答辯過程的監督,各個答辯組的老師要嚴格執行答辯的各項要求和規章制度,絕對不可草率了事。使學生從思想上更加重視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工作,更加重視科技素質培養和鍛煉的效果。

其次,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設置大學生科技實踐課或實踐環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開展科技實踐。對于學生在實習工廠的實習,除了配備足夠的設備外,還要進一步規范實習的目的、內容、時間和要求,做到講授和實踐相結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證實踐活動不流于形式。

再次,要組織力量重新對大學生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評估,做到科學而周密地統籌規劃和布置。其中,應把對大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科技應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創造能力和科技發明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放在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規劃中的突出位置上加以重點安排,保證對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進行定期的檢查、督促和總結。

(四)以深化大學生科技道德品質和科技實踐為目標重新構建提高大學生科技素質的激勵機制

第一,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廣泛開展,在客觀上要求營造濃厚的校園科技學術氣氛,學校應通過各種輿論工具,廣泛宣傳大學生提高科技素質的重要意義,在學校中營造“提高科技素質光榮”的強大輿論,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大學生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結合重大學術科技事件,進行科普宣傳,舉辦科技報告。只有進行廣泛的宣傳和發動,才能激發廣大的教師和同學積極地加入到科技活動的行列中來:才會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現;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學鍛煉成長: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大學生只有在科技活動中才能感受到提高科技素質的活力。學校可以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定期統一組織一些學科知識、科技作品競賽等大型的科技活動,如科技發明競賽、科技論文寫作比賽、科技創新大賽、科技素質全能賽、機械設計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等等,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科技活動氛圍。結合暑期社會實踐,進行科技服務、科技下鄉等活動。

第三,增加投入,擴大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覆蓋面。要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增加對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投入,要積極引導更多的學生來參加科技活動,尤其是要鼓勵學生參加項目研究,增強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要通過政策手段加強對學生參與的應用型項目和社會科學項目的引導和扶持,要逐步轉變“重基礎、輕應用”的局面,使學生在實用新技術和社會科學研究方面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果,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第四,設立各個級別的大賽獎,加重各獎的含金量,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形成更好的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氛圍,借此激勵大學生勇攀科學高峰和加快提高科技素質的步伐。在重視獎勵學生的同時,不應忽視對指導教師的重獎。學生的各個大賽往往離不開指導教師的辛勤勞動,因此,對指導教師進行重獎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各個大賽也不能夠長久持續下去,即使堅持下來,恐怕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結束語

篇(8)

一理論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在醫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人體發育學和生理學課程教學中,摒棄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方法,注重結合教學內容,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積極發表不同觀點,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圍繞問題學習。例如我們在病原生物學教學講授流感病毒時,摒棄原來的講授流行情況、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等常規,開篇就提出六大問題:甲型H1N1為什么最初叫做豬流感病毒?與豬有什么關系? H1N1中H、N分別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為什么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過是一種感冒為何全球如此緊張?是否過度緊張?傳染方式有何特別?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對付流感?讓學生們頭腦里充滿問號,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們建立問題意識提供思路。

(二)幫助學生形成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和學習觀,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理論的形成過程

建構主義知識觀也就是知識的相對論。汪氏等認為傳統教學之所以不能很好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識看成絕對的、凝固的、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而建構主義知識觀則認為知識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所以學習的過程是新舊經驗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顯然,引入建構主義知識觀有益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我們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講到免疫的傳統概念和現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構主義知識觀的最好時機。

同時,我們還引入探究式教學方式,注重發掘課程中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注重講理論、概念被發現的過程。例如,在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學中,我們補充講干擾素是如何被發現的,干擾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發現的,人類面對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發現的,抗菌素耐藥性的形成等等,講病毒的發現源于“一種疾病”、“兩個關鍵技術”、“5個關鍵先生”、“一個舊理論被打破”,通過這些講述,傳授科學研究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創新的規律,了解學科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科學難題。

(三)以“正面教導”的方式激發創新精神

課堂教學中注重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講歷史上發明創造的成功案例,為學生樹立一個創新發展的榜樣,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自主尋找答案,并為學生組織“學習報告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該學習演講成績計入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30%。例如,我們指導學生完成“蟲草素釕﹙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對大鼠肝癌細胞作用的初步研究”獲得廣東省第九屆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學生在學習了化學結構改造這部分內容后,有了合成”蟲草素釕﹙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藥成分進行結構改造,這是這個課題最具創意的地方,與學生分享后,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大大促進了他們的創新欲望。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通過布置各類開放性作業、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等。例如我們布置的作業包括“讀傷寒瑪麗故事的感想”(發散性思維、直覺思維)“給方舟子的一段話挑毛病”(批判性思維)等。

二課外教學

(一)通過布置撰寫小論文的任務,講解相關書寫要求、批閱、點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尋求答案

我們在醫學免疫學、生理學、人體發育學、預防醫學等課程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圍繞某主題寫出文獻綜述或調查報告,并在課堂教學中詳細講述文獻綜述、調查報告等論文形式的書寫要求、作用和意義,針對學生們參加大學生論文大賽中常見的論文書寫的錯誤,指出常見錯誤和誤區,在批閱學生的作業后再作詳細點評。同時,推薦質量高的論文正式發表,讓學生“完成任務有動力,任務完成有喜悅”,推動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該作業計入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

(二)開放實驗室,指導大學生論文大賽、大學生課外科技大賽、大學生創新課題

參考許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結合我院實際,我們教師所在科研實驗平臺、項目組實驗室均向本科生開放,形成實驗室里有教師、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這樣的工作團體,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良好氛圍,創設有利于創造力發揮的環境。教師利用晚上、寒暑假積極主動指導本科生參加各類論文大賽和課外科技大賽,指導大學生創新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責任心,拓展學生的視野,有效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近3年我們共7位老師指導10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20多項校級創新項目的完成。

另外,通過老師擔任學校大學生論文大賽評委,擔任大學生論文大賽點評嘉賓、基礎知識擂臺賽評委等形式為學生創作的科技論文“把脈”指導。

學生們通過參加各類課題的申報、實施、答辯,在實踐中獲得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為學生社團開辦基礎科研能力培養系列講座

為切實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課題的創新性,近年我們先后為大學生社團和二級單位開辦學術講座,圍繞科研論文的書寫、進入實驗室注意事項、科研思路的來源、科研課題的實施、介紹幾本好雜志、經絡的應用及研究概況、內經及針灸原理的應用及研究、課題設計零距離、為醫之道、盡善盡美等議題舉辦講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促進和引導學生進入科研團隊,尤其是國家級科研課題項目組,接受科學素養的熏陶

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活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我們近年來在吸收本科生進入實驗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計約117人次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工作,尤其我們通過主動報名加面試方式,遴選了部分學生進入學院國家級科研課題項目組科研團隊,學習查閱文獻、閱讀文獻、綜合分析文獻,了解國內外科研動向,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教師結合自己承擔的科研課題為學生們輔導實驗動物學、分子生物學、DME、統計學等科學研究的主要課程,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獲得創新的能力。

統計表明,在近年來進入科研團隊學習的學生中,能獲得國家級、省級課題“挑戰杯”大獎的學生均來自進入承擔國家級課題的科研團隊的學生群體,充分說明國家級科研團隊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實驗教學

如果說理論課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實驗課教學則是創新能力培養的綜合性培養平臺,是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課程。我們在多個班種中實施基于團隊學習模式的自主設計性實驗,采用發放學習資料、學生自組學習小組(5-6人)、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學,引入自身的加入和體驗,圍繞任務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遴選科學意義大、創新意識強、可行性大的實驗方案,(對于科學意義不大、設計不合理的項目,予以淘汰),學生完成實驗方案形成實驗報告,最后進行論文答辯和教師點評。該教學改革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合理學習興趣與愛好,增強了學習任務的趣味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競爭的理念,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動機,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發放144份問卷調查顯示:70%學生表示對該實驗感興趣,81.5%表示對實驗流程滿意,73.1%表示有必要開設自主設計性實驗,40%認為自主設計性實驗成績占課程總評成績的比重恰當。

四教學成果

經過5年來的實踐,我們指導本科生獲得省級以上“挑戰杯”大獎4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兩項;指導學生參加“省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10項;指導本科生參加學校學生學術論文大賽獲獎和指導本科生校級創新實驗項目19項;指導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發表相關教學論文19篇。

五問題與不足

創新能力培養是高等院校教學工作的永恒話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尚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由于學生學分壓力、傳統考試壓力仍很大,能用于創新實踐能力鍛煉的時間不夠充裕。另外,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學生的創新更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教師要不斷學習,認清目前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實踐。我們還需要加強教學的藝術性,讓我們教學活動更新穎和更富于變化。

參考文獻

篇(9)

一、課題的目的意義:

籃球運動起源于學校,并且在學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濱州學院發展更為迅速。大學校園籃球運動氛圍濃厚,有很多大學生都受當今籃球運動形勢的影響,喜歡參加籃球運動,為籃球運動在高校的開展提供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濱州學院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規。而籃球運動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與鍛煉價值,可以起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

濱州學院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中還存在著一系列不和諧的場面。而我國籃球科研領域卻極少有針對高校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的深入研究,缺少相關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它的發展。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對高校非體育專業的發展現狀,比如學生自身、師資、教學狀況、課外籃球活動狀況、場地設施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到制約濱州學院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發展的癥結所在,為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提供可能。 本文運用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濱州學院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興趣、師資隊伍、教學狀況、場地設施、課余籃球運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與措施,為今后濱州學院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依據。

二、文獻綜述(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問題,找到研究課題的切入點,附主要參考文獻,約2000字):

劉博在對我國高校開展籃球運動的研究與探討中談到高校的大學生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高校體育事關重大,而籃球運動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強的自身特點,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是校園中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自 1998年開展以來,以獨特的魅力迅速把學生、家長和學校融為一體,在大中小學校園內乃至整個社會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使越來越多的人走到籃球場,加入到這一運動中來。籃球運動的進一步普及和開展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促進了學習、提高了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

胡本東在山東省普通高校籃球選項課教師隊伍的現狀及發展對策指出籃球選項課師資隊伍建設是決定籃球選項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約著高校籃球教學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統研究籃球選項課教師的現狀,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議,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籃球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質量的籃球教師隊伍。

張凌在普通高校籃球選項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中談到,在籃球選項課的教學中,可適當增加理論課的授課時數,使學生掌握籃球選項課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籃球規則、裁判法;在籃球選項課理論課中增加健身知識,使學生正確認識籃球選項課的健身價值,對學生進行“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思想教育。

王榮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與對策在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項目上要盡可能地符合學生的興趣,對那些場地設施要求不太高、學生又喜歡的運動項目要大力開展,在突出重點的前提下,課外活動的組織內容豐富,適應面要廣。

陸紅在《高校體育場館建設及管理》中提到,體育場地和設施緊張曾是高校普遍面臨的窘況,再加上高校急劇擴招,場館面積卻增長緩慢,設施更新緩慢,而學生們對場館設施的要求卻在不斷地提高。在前不久剛剛公布的“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中,有這樣一組數據,在我國現有的 850080 個體育場地中,教育系統有 558044 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 65.6%。在教育系統中高等院校有 28741 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 3.4%,這個比例在龐大的全國大學生數量面前顯得太小。

金勝真在武漢市籃球消費現狀與對策研究中指出籃球消費是指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籃球運動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質資料和勞務的,具有社會性質的經濟行為。一定量的經濟支出,不僅是人們參與籃球運動的前提條件,也是籃球消費市場得以發展、壯大的社會和經濟基礎。

綜上所述:

本文對我國籃球科研領域卻極少有針對高校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的深入研究,缺少相關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它的發展。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對濱州學院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的發展現狀,比如學生自身、師資、教學狀況、課外籃球活動狀況、場地設施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到制約濱州學院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籃球運動發展的癥結所在,為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提供可能。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和預期目標:

篇(10)

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特別是本科生的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鼓勵大學生參與科研課題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九條也明確提出,“……要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廣東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作為一所省屬重點醫學院校,學校非常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在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學校團委的指導下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改革,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機制。以一系列學術活動和大學生科研立項為平臺,大力培養和提高我校本科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并起到較好的效果。但大學生科研工作的開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必要及時進行調查及分析和總結,以進一步找到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我校教學質量,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一、對我校東莞校區大學生科研能力現狀調查分析

1.調查目的、方法、步驟

目的:通過對東莞校區2008~2011年學生科研工作開展較好的第二臨床醫學院、藥學院、醫學檢驗學院和護理學院的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和結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針對當前本科生的科研意識和參與科研活動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以發現我校學生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和步驟:對臨床醫學、藥學、醫學檢驗、護理學等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隨機開展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387份,有效卷362份;另就2008~2011年校團委和四個二級學院分團委的存檔學生申請及立項的項目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參與科研或學術研究的意識。從未參與過科研的學生占總數的57.5%,獨立申請科研立項的占6.6%,參與過帶教教師科研課題的占11.0%,參加各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的占11.3%,習慣閱讀專業學術期刊的學生僅占42.8%。該數據表明,目前大學生參與科研或學術研究的人數較少,科研意識相對薄弱。

(2)大學生參與科研或學術研究的動機。調查結果顯示我校東莞校區的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愿望比較強烈。有60.8%的學生對參加科研活動非常感興趣,68.0%的學生認為參加科研活動可以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分別有66.0%和74.0%的學生不同意“參與科研可以獲得物質獎勵”、“參與科研活動會耽誤學習”的說法,可見學生參與科研的動機是比較端正的。

(3)大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的能力。僅28.2%的大學生熟練掌握文獻檢索方法,22.7%的學生不會運用圖書館的信息檢索系統進行文獻查閱,49.2%的大學生選擇從一般網站上了解和收集科研信息,僅53%的大學生會選用學術期刊網進行文獻檢索,表明本科生信息收集能力偏低。

(4)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素質。參加科研的大學生中,有17.7%的人的選題是由教師規定的,65.2%的人直接將教師申請課題的子課題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僅15.2%的學生通過自己查閱文獻資料確定科研選題;有79.0%的學生不清楚科研過程及步驟,83.1%的大學生不會設計調查問卷,63.0%的大學生不會使用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大部分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強,科研素質滯后。

(5)研究論文的撰寫情況。85.6%的大學生認為撰寫學術論文非常困難,僅9.9%的大學生能通過自己調查研究后獨立撰寫論文,而從各處拼湊信息、論文不含個人觀點的學生占60.5%。在對“你認為撰寫科研論文難在哪里”這一問題的回答中發現,大學生中突出存在的問題有:專業知識不扎實、知識運用能力差、論文撰寫能力差、思路不清。

(6)學校和各二級學院對大學生科研的支持。53.0%的學生認為東莞校區的科研設備陳舊短缺;48.3%的學生認為學校圖書館的圖書陳舊、更新不及時,不能提供科技前沿信息;70.2%的學生認為實驗室設備陳舊落后、開放時間不能滿足科研需要;僅5.8%的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學生科研經費和科研硬件設施能保證本科生的科研活動。

(7)學生眼中專職教師的科研能力。有68.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科研能力非常一般;17.7%的學生非常不滿意教師的科研水平;僅有7.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課教師科研能力非常強。東莞校區作為一個新校區,年輕教師居多,且科研硬件條件正在完善的過程中,從現實情況和學生的評價來看,我校專業課教師的總體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8)大學生科研立項情況。通過對我校2008年到2011年存檔科研立項數據的整理發現,隨著學校各項科研管理措施的不斷完善,學生申報科研立項的熱情逐年高漲,申報書的數量和質量、科研立項率逐年提高,但立項項目的結題率和結題的質量偏低。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科研經費不足和指導教師指導不力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學生的科研素質滯后、部分學生對困難準備不足、意志品質和責任心欠缺。可見,我們在對學生立項項目的管理和監督方面還需加強。

二、主要存在的問題

1.學生方面

(1)大學生對科研活動的認識和定位存在偏差,對困難準備不足。多數學生并未充分認識到科研創新的艱難和科研成果的來之不易,過度依賴教師,因為不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堅強的意志品質而輕易放棄。

(2)大學生的科研素質嚴重滯后。體現在收集分析信息資料、選題等獨立思考的能力偏低,科研基本技能不強,專業知識不扎實。

2.學校方面

(1)科研創新觀點落后、科技含量不高;[1]科研創新活動發展不平衡,活動種類少、形式單一、內容簡單、參與人數少成果不多,活動影響未充分體現。

(2)學生科研管理制度不規范,缺乏對學生科研經費和科研進度、科研項目結題的有效監督和管理,還未建立對學生科研工作成效的科學評價體系和有效的師生激勵機制。

(3)投入的大學生科研經費不足、科研硬件條件不夠、實驗室開放少,促進大學生科研活動的平臺較薄弱。

3.教師方面

專業課教師科研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對學生科研的指導不夠;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方法性和藝術性,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研興趣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大大學生科研經費的投入

要改變我校學生科研經費主要來源于行政撥款的現狀,開拓“學校—企業、學校—社會力量合作”模式積極爭取校外資金,以加大對大學生科研經費的投入。盡量更新陳舊設備,引進先進儀器,合理分配科研資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驗場地,從而保證學生科研活動的正常進行,吸引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加入到科研當中。

2.加強制度建設和管理

(1)建立科學的學生科研立項評審制度。為保持學生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使之確實成為培養和提高大學本科生學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平臺,必須建立科學的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評審制度。要求學生科研項目必須是自主選題或是帶教教師申請課題下的子項目。不能將學生科研立項變相的變為教師申請課題,使學生科研經費成為教師個人科研經費。

(2)學生科研管理要制度化。加強大學生科研項目的全程化管理,特別是中期檢查、后期督查。重視項目申報的“量”和“質”,加強對項目經費使用及項目結題質量的監管。針對如期結題且效果較好的項目,采取激勵機制,真正把項目管理辦法落到實處。通過定期開展大學生科研成果展、開展大學生學術研討會、大學生優秀論文匯編等活動,擴大學生科研成果的影響,以建立對學生科研工作成效的科學評價體系。

(3)建立有效的師生激勵機制。要積極建立有效的師生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參與科研和教師指導學生科研的積極性。可將學生參與課外科研活動的情況納入大學生學業考核評價體系中。將其引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和設立學生科研活動專項獎學金,使學生參與科研與獎學金評定、三好學生評定以及畢業推薦掛鉤,以促進大學生學術科研活動發展。學生科研取得的成績與教師的悉心指導、科學訓練密不可分,為推動學生科研工作開展,學校應出臺教師獎勵政策。對教師指導學生的科研活動,要按勞付酬。鼓勵教師吸納本科生加入自己的研究項目,在教學評優中,可以將教師對學生科研指導以及成果的獲獎情況,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要建立規范化、系統化的教師指導制度,為大學生科研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3.強化大學生的科研素質

(1)開設科研方法課程,加強大學生科研技能訓練。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科研通識教育和科研訓練,提高學生的科研操作能力與素質。建議開設“創造力開發”之類的科研方法課程,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和了解正規科研的方法和步驟。并通過課程教會學生文獻查閱的方法、實驗設計的原則和調查問卷的設計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2)分階段、分層次開展本科生科研訓練項目。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實際問題進行科學建模,讓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的方式,自己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步驟,自主開展實驗,讓學生對真實的科研活動有直觀的了解。教師應注重提高教學的方法性和藝術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為主,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指導方法,有效的開展學生科研技能訓練。

(3)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的作用,讓學生走進去學出來。文獻檢索的課程不要只停留在多媒體課室,要帶學生走入圖書館實地操作,充分利用圖書館海量的圖書資料、數據庫資源,培養學生查閱、運用文獻資料的能力。應適當增加實驗室開放的次數和時間,讓實驗室成為學生的實踐舞臺。

(4)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生課外學術交流和科技活動。可以在校園BBS上建立大學生科研論壇、設立大學生科研網站、成立大學生科研協會,并結合網絡教學、學術講座、科研成果交流會、學生科研立項申報書大賽、科技學術節等一系列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學術交流,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提高創新能力。

上一篇: 晉升工作計劃 下一篇: 項目部辦公室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香蕉亚洲一级国产欧美 | 中文字幕一本到在线网站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 | 思思热视频精品在线播放 | 精品少妇性服务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