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河的古詩句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8: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關于黃河的古詩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

篇(1)

1、《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3、《黃河二首》【唐】杜甫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愿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法國學者蒂費納薩?莫瓦約提出了“互文性”理論,他認為: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它的意義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自然也需要與其他文本發生互文作用,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體會情感。于是,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補充進了大量的資料。課堂上到底呈現什么資料合適,怎樣讓資料與文本發生互文作用,幫助學生透徹理解文本呢?筆者進行了如下幾點嘗試:

1.作者、寫作背景資料的有效呈現。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名篇名作,很多文本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要想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就必須熟悉作者以及當時的寫作背景。而小學生閱歷淺,缺乏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提供這樣的資料,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

如:蘇教版六下《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詩,詩人于謙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墒牵瑢W生與詩人相隔年代久遠,無法僅憑詩句走進詩人的內心。教學古詩《石灰吟》,在學生知道了詩句的意思后,教師就可以選擇呈現《明史?于謙傳》中一段關于于謙的介紹,讓學生把于謙的一生與石灰聯系起來,再讀詩句,談發現,談感受,于謙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也高大了起來。當然,這些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也很多,教師要甄別選用。

2.文本空白處資料的適時呈現。

教材中許多空白之處令人遐想,教師應抓住文本空白適時呈現拓展資料,有機進行語言訓練。

如:蘇教版二下《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這篇文章非常有趣,有畫面,有音樂,文本的空白處也很多。如“我想變一只蟈蟈,歌唱我們的生活”一句,蟈蟈會唱些什么呢?他們會怎樣贊美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空白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啟開想象的。這個時候,教師補充呈現作家王宜振的另一首小詩《豆葉上,一只蟈蟈在叫》:小小的豆葉兒/形狀像桃/一只小小的蟈蟈/在豆葉上叫/叫醒一只小甲蟲/打個呵欠,伸伸懶腰/叫來一只小蜻蜓/扇扇翅膀,跳個舞蹈/叫高了香茅草/叫甜了紫葡萄/叫出一地小蘑菇/和小小的雨點嬉鬧/叫聲送來喜悅/叫聲送走煩惱/叫聲落在孩子的掌心/每一粒都是珍寶/小小的舞臺/蟈蟈叫得真好/它送給金色的秋天/一片鮮亮的感覺。這首小詩的補充呈現,豐富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3.感悟意境的資料隨情境呈現。

教材中有些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學生情感脫節,學生沒有類似的生活經歷,無法體會。而沒有感情的語文學習不能打動學生的內心,不能算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課堂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有時就需要材料信息的補充。

篇(3)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出自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唐代詩人王之渙在詩中為我們描述了其登上鸛雀樓舉目遠眺,所見之景、所思之情、所悟之理,詩中之景壯闊而雄渾,詩中之情濃郁而深厚,詩中之理樸素而深刻。詩人在高度概括與充分提取之中,在簡約素描與深度凝眸之中,把萬里河山、生活哲理與人生哲思,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中,影響長遠。

作為一名二年級的學生會怎樣來學習這首獨步千古的《登鸛雀樓》呢?帶著一份好奇,也帶著這個目的,筆者走進了區里的一次視導活動,走進了二年級一位老師的課堂,也走近了自己很快確定的觀察對象――小偉同學。在整首古詩的學習中,小偉盡管很努力地去跟上老師的節奏,也很是專注,但從那疑惑的眼神里、從那撅起的嘴巴中,筆者讀到了偶爾的力不從心,甚至有時還在迷糊――不知所以、手足無措。

鏡頭一:“哎,什么是節奏呢?”

當老師聲情并茂地為孩子們范讀了一遍之后,有孩子非常清晰地從老師的朗讀之中聽出了一種韻律之美、節奏之美,于是老師就請大家畫一畫節奏,其實就是畫一畫古詩的停頓之處??纯次覀兊男ネ瑢W不斷地咂嘴,眼神中潛藏著那份無助,同時又寫滿困惑:“哎,什么是節奏呢?”加之有一位老師看似溫柔卻又目光炯炯地看著他,似乎更加地不自在。盡管老師強調的用“//”來畫,但這個孩子依然無所適從。

眼看快要結束了,筆者就在他書上第一句詩“白日依山盡”句中加了“//”,他豁然開朗,依葫畫瓢,很快完成,因為小偉憑著語感就知道――整首古詩的節奏都是一樣的。看得出來,小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古詩的學習也頓時顯得輕松了許多。他甚至還偷偷地斜瞄了筆者一眼,眉頭舒展了,眼神也有光彩了!

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在提出“畫一畫節奏”這一要求中,以板書的古詩為例,再在第一句詩上畫上“節奏”,這個孩子的學習應該會更加順暢一些、也會更加輕松一點,當然這樣的學習也會更加實在一些。孩子應該不會再疑惑:哎,什么是節奏呢?我該怎樣畫節奏呢?其實,不就是那短短的兩根斜線嗎?盡管其背后的意蘊很多也很深!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古詩時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就如上述環節的設計,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朗讀自行標識“//”。學生既然已經能夠清晰而準確地朗讀古詩,那古詩的節奏就已經明了。再說,畫“//”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輔助孩子們能夠更清晰地、更有韻律地去朗讀古詩、吟誦古詩嗎?畫“//”僅僅是個形式而已,完全不必讓我們的小偉們那么糾結,那么煎熬!

何況,隨著年級的增加,孩子們所閱讀的古詩篇幅會越來越長,朗讀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如果不依靠良好的語感以及對古詩真正的理解,想要把古詩讀得有滋有味,那是很不容易的,絕不是一個個小小的“//”能夠解決的。古詩的節奏不是畫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

鏡頭二:“唉,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當老師在和同學們在一定范圍的討論之后,老師在投影中接二連三地出示了一些重點詞語的意思,如“白日: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盡:完”、“入海流:(黃河)最終流入大海”等等。

緊接著,老師讓孩子們說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小偉雖然在聚精會神地看,似乎也在凝神專注地聽,但他仍然不能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他只是在默默地看著,靜靜地聽著。讓他把這些孤伶伶的意思重新組合成一句完整的話,并以此來表達詩句的意思,對他來說顯然有點不知從何入手。

當老師讓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時,小偉終于在課堂上第一次得到釋放和舒展,盡管他和同桌之間并沒有實質性的交流,盡管他說得支離破碎、斷斷續續,但至少他擁有了表達的權力,擁有了表達的時空,更擁有了表達的聽眾,只可惜“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小偉始終沒有弄明白,也就談不上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句的意思了!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奔毤毱肺哆@句話,話中除了強調古詩學習的重要性之外,還強調了一種重要的古詩學習方式――“熟讀”!因為讀著讀著,古詩中的韻律之美力透紙背;讀著讀著,古詩中的萬千姿勢躍然紙上;讀著讀著,古詩中的壯志豪情與人文關懷、生活哲思與人生哲理,定會呼之欲出、傾泄而下。既然如此,“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就顯得不那么迫切與重要了!

還有,古詩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之特質,一定要說出其每句詩的意思,莫說對于一位二年級的兒童,就是對于一位成人而言,未必能夠說得很是周詳、很是完備,再加之那么多詞語解釋的束縛與綁架,結果即使是語言表達出色的孩子,也只能是簡單地把詞語意思加以連接,其生硬與枯澀,可想而知!為說而說,不僅無助于兒童對古詩的理解,而且破壞了古詩的意境與美感!

既然如此,我們再來看一看、想一想小偉的困惑,就情有可原了!換一個師生交流的環境,我和小偉一起來到了閱覽室,再換一個師生交流的話題,會如何呢?

“小偉,你先把詩的前兩句讀給我聽聽,好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河流?!睌S地有聲??!可能小偉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讀、會背了?!白x著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落日、山、黃河!”“不錯??!再仔細看一看,怎樣的落日、群山和黃河呢?”“一輪鮮紅的落日、連綿起伏的群山和波濤洶涌的黃河!”“形容得不錯!那詩人站在哪里???”“鸛雀樓上!”“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能按一定的順序來說說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嗎?”“讓我想一想!”“我登上了鸛雀樓,遠遠望去,在連綿起伏的群山背后有一輪鮮紅的落日,(漸漸下沉)。再看看近處的黃河,正波濤洶涌地向大海流去?。ê脡延^?。。薄澳隳馨炎约簞偛潘吹降木跋髮懺谶@兩句詩的旁邊嗎?”“好的!”我示意小偉坐下來慢慢寫……聽著那沙沙的聲音,我相信小偉一定已經真正理解詩的意思了;看著小偉帶著語文書離開閱覽室的身影時,我更相信《登鸛雀樓》所描繪的畫面一定已經深深地印記在他的腦海里、存在他心田上。

鏡頭三:“老師,你為什么推薦我們讀這兩首詩?”

《登鸛雀樓》學完了,作為拓展的部分,老師又推薦了王之渙的《宴詞》和《送別》,并帶著孩子們進行了朗讀。

王之渙的《宴詞》全詩為:“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倍端蛣e》全詩為:“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p>

雖同為王之渙的經典之作,但這兩首詩的影響力卻遠不及《登鸛雀樓》,其遣詞用語的通俗程度更是不可同日而喻。當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朗讀的時候,小偉也在盡力地朗讀,但他的聲音里卻是蒼白一片,因為“畎”,他肯定不認識;“棹”(就是船)的意思,他肯定不理解;這兩首詩對他而言,只是個文字的堆砌與組合。同時,他的眼睛里沒有學習的光芒,因為這份離愁思緒,沒有生活的經歷與閱歷,是絕不會有觸動的,寓愁于景,他肯定暫時也是不會知曉的。他的疑問和我一樣:“老師,你為什么推薦我們讀這兩首離我們這么遙遠的詩?僅僅因為詩的作者是王之渙嗎?”

當下的古詩學習尾聲部分,“推薦相關的古詩”似乎已經成為了“保留曲目”,細細梳理,推薦同一位詩人的其他作品,已經成為大多數老師的選擇!但這樣的推薦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美中不足。因為除了詩仙、詩圣等有著大量經典的流傳詩作之外,總有一些詩人真正耳熟能詳之作也許就一、兩首,譬如這位王之渙,在筆者查閱的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中,也只登錄了三首,除了《登鸛雀樓》之外,就是《涼州詞》、《晏詞》,《涼州詞》可能孩子們早已經爛熟于胸,《晏詞》中散發的這種耐人玩味的“離愁別緒”離孩子們實在太遠,不是孩子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因此這樣的推薦自然無法激起兒童的興趣。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沿著同一種古詩的風格來推薦。這樣推薦的視域要寬泛得多,能夠推薦、值得推薦的古詩也會廣泛得多。就如和這首《登鸛雀樓》風格差不多的,我們完全可以推薦《江上漁者》《蜂》《尋隱者不遇》《墨梅》《題西林壁》《江南春》《塞下曲》等等,這些古詩傳承久遠,朗朗上口,語言樸素,哲思深刻,影響深遠!

二、在立體的語文里,引領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

語文的立體化和豐富性,是由其母語地位所決定的,不可更改,也不能動搖。因此,對于兒童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來說,“教材只是個例子”,老師本人對語文的理解、對教材的解讀、對學習的建構,才是用好這個“例子”的關鍵之所在。

1.利用自身素養教古詩

課堂上孩子學習語文、學習古詩的方式、方法固然有許多,聽、說、讀、寫似乎亙古不變。這其中,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存在――語文教師本身。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就應該是語文。他用自己散發著濃濃語文味的示范與引領帶著孩子們學語文,孩子們應在語文老師的耳濡目染中學語文。不要小看你在黑板上輕輕畫下的“//”,也不要小看你在孩子面前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其實,給予兒童的是學習路徑,兒童獲得的是學習方法,提高的是其學習效率,錘煉的是其學習品質。正因如此,我們會透過如下一些現象看到其深層的原因:一位朗讀字正腔圓的語文老師,他所帶學生的朗讀也定會是擲地有聲;一位幽默有趣的語文老師,他所帶學生的表達也會是妙語連珠;一位字跡雋秀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書寫也會是橫撇豎捺、字字講究;一位言語嚴謹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口語表達也會是滴水不漏;一位妙筆生花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作文也會是下筆千言;……因為,語文老師全身所散發的語文味道、全身所表現的語文素養,無論如何也不會遮擋住的?古詩學習不也如此嗎?當你用那一唱三嘆的朗讀來表現古詩時,當你用那古色古香的隸書來呈現古詩時,當你用那古典妙曼的旋律來演繹古詩時……作為一位語文老師,你不就是一首耐人尋味的古詩嗎?

2.從畫面出發理解古詩

古語曰:“古詩,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樣的論斷是符合語文、尤其是古詩的特征的。古詩的意思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具體字、詞的意思了。再說,即使個別的字、詞的意思已經清楚,能說成一句非常連貫、通順、準確、完整的話,那樣的學習又要經歷一個過程。所有的古詩寫作是由詩人從所見、所想到所感、所悟,再到形成文字、化作古詩。因此,從古詩所勾勒的畫面出發,充分運用插圖激發想象,說說透過詩句仿佛看到的畫面,說說透過詩句宛如置身的境界,這既是理解詩句的最佳路徑,也是孩子們表達的最佳路徑,更應是理解詩中字詞的最佳路徑。因為在豐富的畫面中,孕育著無窮無盡的文字,也孕育著兒童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無限可能!試問:有誰還記得小時候,所學的某一首古詩中具體字的意思?但古詩所勾勒的那幅畫面、那種場景,你一定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想起,來豐盈和深化你的感受與理解!因此,從畫面到文字,再從文字到畫面,不僅是古詩創作的規律,也是兒童學習古詩的規律,更應是老師古詩教學的規律!

3.拓展應有邊際

篇(4)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思維的“啟發劑”是學生學習和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向活躍狀態。課堂中老師可以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意猶未盡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扣人心弦的懸念、幽默動人的漫畫等等來激趣、引趣、索趣,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還會激發學生積極進行思維。

例如:在講《黃河》這節內容時,開頭我就引用了李白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不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我剛一開口,學生馬上就隨著我一起念起來。師生之間一下子就產生了共鳴,產生了互動。學生頓時精神振奮、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隨著老師的講解,積極思考起來。

二、以思質疑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和其他的功能一樣,用進廢退,越思考越深刻,越思考越靈活,越思考越能發現問題,產生疑問,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課堂教學不僅應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還應是產生疑問、辨別正誤、探索科學的過程。因此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積極創設啟迪情境,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來以思質疑。

《黃河》這節課由于李白詩句的調動,學生進入狀態,他們突然發現這一流傳千古的詩句,在理論上卻有點說不通,并由此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黃河之水真的是天上流下來的嗎?既然奔流到海不復回,又為什么日夜奔流不息,總也流不完吧?”這一發現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愈發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越發干勁十足,思維也更加積極活躍了。

三、以疑激創

篇(5)

古典詩歌中的很多寫景名句情景交融,意味雋永,至今傳誦不衰。一方面作者表達出了特定情形下的“眼中景”和“心中情”,同時在流傳過程中由于欣賞者主觀能動性使一些寫景名句生發出了深刻的哲理,使之具有時代氣息,恒變恒新,句短意長,耐人尋味。關于這一點教師一定要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在課堂教學中啟發講解到位,使這些膾炙人口的寫景詩不僅給予學生美的享受,而且給予思想的啟迪。

一、詩詞教學中常見的寫景名句例釋

選入中學課本的寫景詩,是古典詩詞中璀璨的代表之作。曹操北征吾桓時寫下的《觀滄?!芬辉姎鈩莼趾?、意境深遠,是寫景的名篇。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何等的雄偉、壯闊。唐代詩人許渾在傍晚登樓遠眺秦苑漢宮,滿目荒涼,心中生起今盛昔衰的感慨,寫下《咸陽城東樓》一詩。詩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一聯,云日風雨、景物風候之象格外清新。杜甫在漫游東岳秦山時,為其雄奇的氣勢所傾倒,寫出千古傳誦的名篇《望岳》。詩中最末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懸想登臨極頂俯視眾山的情景,令后人望塵莫及。盛唐詩人王之渙的寫景名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笨烧f是家傳戶誦,膾炙人口,短短四句詩,僅僅二十個字,將登樓后美不勝收的景色寫得有聲有色,氣勢磅礴,盡收眼底。李白在由白帝城出川直下江陵時,乘船沿江而下,猶如乘奔御風,因而寫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抒寫江行景色的情景交融的名句。這些寫景名句,或因虛實相間、或因借景抒情,都有驚風雨、泣鬼神的魅力。學生對作者在這些詩詞中所描繪的“眼中景”,所抒發的“心中情”,是比較容易品味出美的,關鍵是將蘊涵在其中的哲理挖掘出來,這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二、教師對寫景名句生發出哲理的挖掘

這些寫景的名句除給人以感情的陶冶、美的享受以外,更重要的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使人回味無窮,懸想不絕。正如清末學者譚獻在《復堂詞錄序》所指出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然”。學生在欣賞這些寫景的詩句時,并在限于對原詩的體會和理解,還包含著欣賞過程中的再創造。而再創造的意境往往要超出作者所創造的境界。雖然上述這些詩句主要是寫景抒情,并不直接表現抽象的人生哲理,可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再創造,常常賦予上述古詩以新的哲理。這種創造不僅為古詩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學生得到更高層次的享受,更深層次的教育。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支奇葩,語言凝煉,含義深刻,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目前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的現狀卻不甚理想。本人在此拋磚引玉,就一些小學古詩教學的具體做法,與大家交流。

一、反復吟誦,陶冶性靈

馬克思說:“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就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睂τ谔幵趯徝滥芰π纬呻A段的小學生來說,短小精練、節奏優美、形象生動、內蘊幽遠的古詩正是積累審美經驗的絕好材料。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

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只需簡單疏通字詞,在反復吟詠之間即可體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濃濃親情以及身為子女應該感念親恩,報答慈母的良好規勸。

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鼻皟删鋵懧淙拯S河,景象蒼茫闊大,絕無常人日薄西山的消沉之氣。后兩句寫眼前實事,平易通俗,卻呈現出勃發的進取精神。通過大聲吟誦,學生即可心領神會。

二、入情入境,體驗情感

對古詩的教學,葉圣陶曾經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話?!蔽覈糯性S多優秀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它們就像一串燦爛的明珠,在世界藝術寶庫中放射著獨特的光輝。古詩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意地教古詩,細細領略古詩的韻味。

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中的獐,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描繪出而生活中又有的聲音動態想像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學習完這首古詩后,我采用以詩引詩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外把學過的《村居》誦一誦、畫一畫,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意境再現中,再次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三、聯系舊知,展開想象

知識學習的同化理論認為:一切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并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將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聯系曾經學過的詩歌《瀑布》,展開想象,訓練說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一幅氣勢磅礴的飛流瀑布圖。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磅礴雄偉的氣勢呢?在學生欣賞意境、感受美景時,我設法讓學生聯系《瀑布》,巧妙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鋪墊。在學生感受“瀑布掛前川”時,讓他們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在學生體會“飛流直下三千尺”時,讓他們想象發出的巨大聲響“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沖到潭下,濺起一團團水霧,隨風揚起,“如煙、如霧、如塵”。這樣,學生找到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四、抓住關鍵,再現意境

詩歌的意境就是詩人內在的“情”(意)與外界的景物(境)有機結合而創造出來的鮮明、生動、含義深刻的生活畫面。詩人往往依靠它蘊蓄豐富的內容,寄托強烈的感情,以啟發讀者展開聯想,去領會言外之意,并從中受到感染與熏陶。在教學古詩時,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詩句去分析其中豐富的內容,領會詩人強烈的感情,并從中發掘出詩中的深刻含義。要做到這一點,再現詩歌的意境是個關鍵。怎樣再現詩歌的意境呢?這應從分析景物入手,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導學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詩人所表達的感情。例如《早發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離開白帝城乘舟東下時所作的。全詩采用敘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藝術畫面:晨曦初露,彩霞滿天,從白帝城飛出一葉扁舟,沿著滾滾長江順流直下;兩岸猿聲,不絕于耳;層巒疊嶂,夾道迎接……好一幅“長江三峽行舟圖”啊!看來全是寫景,詩人是怎樣在寫景中抒發自己的感情呢?我們可以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再現這個意境。詩一開頭,詩人用一“辭”字,把告別白帝城時的氣氛寫得十分自然而親切,接著用“千里江陵一日還”相對照,表現了詩人輕松愉快之情。猿聲用“啼不住”修飾,足見詩人心情的喜悅。而以“輕”飾“舟”,足見詩人心情的輕松。通過這些關鍵詞、句的點染,使形象充滿了感情,意境也自然生輝,讀來流利酣暢、瀟灑自在、歡情滿紙。詩人披霞乘舟,順江東下的鮮明形象便歷歷在目,其歡快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融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

五、見縫插針,大量讀誦

篇(7)

中國是詩之國,詩是中國文化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精髓。特別是古詩詞,千百年來,中國人在它寬廣的胸懷里陶冶情操、感悟世界、了解民族歷史。因此,詩歌在教材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當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了解古詩、解讀古詩,熱愛中國文化。

在傳統詩歌教學中,我們通常都是讀古詩、翻譯詩句、體會感情、背誦古詩,幾個回合下來,學生讀詩的興趣全無。要知道,只是記些注釋,背誦詩句,并不是讀詩的根本目的,我們教給學生的不該只是“標準答案”,我們應當引導學生以新的視角、新的思維閱讀古詩,從而品出詩中的韻味、讀出詩中的生活、感悟詩中的生命,不拘泥于課本及參考書,甚至對傳統結論大膽提出質疑。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被稱為我國古代民歌杰出代表作品,也被納入了九年義務教材。大部分參考書注釋如下: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我沒到過草原,但在電視和電影中看到過牛羊在草原吃草的場景,對于這樣的解釋總有個不明白的地方,草原的草怎能長得比牛羊高?怎能掩沒牛羊呢?讀了張港的《經典古詩詞另類“悅讀”》后才知道:草原的草本身不能掩沒牛羊,能掩沒牛羊的應該是些蘆葦、蒿草之類植物。如果真是那些草,又長那么高,馬就不能跑起來,牛羊恐怕也要常丟失。那為何詩中作者說是“風吹草低見牛羊”?我們再說說“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個人若著目視前方,能看到的只能是視角前方一百多度,如何能看到像個巨大帳篷的天空籠蓋著原野呢?所以我們可以推測,詩人寫詩的時候,應該是躺在草地上,悠閑地啃著草根,仰望著天空,若有所思,此時正看到了半球狀的天空,才有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也正是因為他躺在地上,位置低,才有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牲畜在草地上時隱時現的一幕??偹闩辶嗽?,詩人正是設了一個迷讓后人去猜。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僅僅20個字的不朽之作千古流傳,作為激勵詩,它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奮發向上的有志之士。宋人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許多人認為,作者寫詩時在第二層,也有人認為詩人應該是在第三層,到底在哪一層?我們可以透過字眼探個究竟。“欲窮千里目”“欲”是想要,并非現實,而“欲”字也告訴我們作者登樓的目的是想看得更遠,若是作者明知樓有三層卻只登到二樓便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太合邏輯,想要看得更遠,直接上三樓不得了,還用得著在樓下猜想。所以,我認為作者應該是已經登到了頂樓,但還不滿足,覺得看得還是不夠高遠,心想著要是還能再上一層樓甚至更高就好了,這才合乎邏輯。而這里的“一層樓”并非實指“一層”,而應是無數個“一層”,或是超越新的高度。這也才符合作者當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心志。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作者如此的聰明睿智,同樣用20個字就道出了一個大自然蘊藏的奧秘。查看了不少參考書都將詩中“處處聞啼鳥”的“處處”注釋為“到處”,若是這樣,此句便譯為“到處都能聽到鳥兒明快的叫聲”。真是這樣的嗎?我們可先從字里行間來捕捉一些關于作者的信息。“聞”是作者聽到的,“花落知多少”則是作者的推測,這些說明作者已經醒了,但并沒有馬上起床出門,因此外面的世界并不是通過視覺看到的。李白的“不知明鏡里,何處是秋霜”,“何處”指“何時”,譯為“不知從什么時候有了白發”;柳永的《雨霖鈴》“方留戀處,蘭舟催發”,“方留戀處”指難舍難分的時候,“處”指時候;韓愈《早春》“最是一年春好處”顯然說的也是時間??梢娫诠旁娭小疤帯笨芍浮暗胤健币部芍浮皶r間”。而“處處聞啼鳥”中,作者未出門,解釋為“時時都能聽到鳥兒的啼叫聲”應該更符合作者的處境。

可見,讀詩不需要多大的智慧,但不能沒有自己的見解,在讀詩的過程當中應當學會借鑒別人的觀點,揉和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因為讀詩同樣需要想象的翅膀。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詩歌的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詩,以創新的視角讀詩,教師還應當有效地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大膽質疑,不可人云亦云。

篇(8)

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意象、意境、語言、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在鑒賞詩歌時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去欣賞唐詩。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

在古代詩歌中,意象是頻頻出現的,在唐詩中亦是如此,意境是抒情性作品達到的最高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次,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的藝術境界。

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這首詩時,作者正客居他鄉,漂泊在外的他餓思念家鄉,那又成就拿什么來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呢?于是詩人就以一輪明月來喻指家鄉,看到明月仿佛也就看到了自己的故鄉。這首詩把“明月”作為意象,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而且也襯托出詩人身處異地 孤獨無依的傷感。

在唐詩中有一個很常見的意象就是“酒”,例如:王維的送別詩中經典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自己的友人即將離開,自己內心縱有萬般不舍,卻也留不住。于是詩人就借“酒”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和與友人之間的情深意長。在古代,“酒”作為意象,它所表達的意境不是單一的,因此在欣賞古詩時我們要根據整首詩來判定“酒”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態度。

中國唐詩中還有很多意象,如“梧桐、浮云、鴛鴦”等。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詩人用“梧桐”一般來表達凄清的意境。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詩人借“浮云”來抒發孤獨飄零的際遇。鴛鴦喻指恩愛的夫妻,借“鴛鴦”來表達和諧、歡樂的意境。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是詩人抒感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鑒賞詩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梢哉f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賞析語言,辯明風格

中國古代詩歌說到底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豐富的思想感情、優美的意境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詩歌的語言風格往往決定了作者的創作風格,因此在欣賞詩歌時一定要抓住詩歌的語言特點,分析詩歌語言,除了分析語言的用法,也要分析這種表達效果,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都是這種新奇的語言。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里的“知”、“乃”、“潛”、“潤”、“細”幾個字,詩人不僅賦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現出它了解人們的意愿,適時而降,而且從聽覺上描繪了春雨的形與神,深含著詩人對春雨的喜愛。在唐代詩歌語言呈多樣化發展。其主要有豪放、雄渾、清新、絢麗、悲慨、沉郁、自然等幾種語言風格。

豪放:即是豪邁奔放,李白是豪放風格的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高遠,想象奇特,夸張出格,是李白詩歌的特點。表現其風格的詩句主要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人把黃河波濤洶涌的氣勢展現了出來,體現了作者豪放的創作風格,通過語言可以看出詩人豪邁、大氣的人格魅力。

雄渾: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其代表作有王昌齡的《出塞》,氣勢雄偉,浩瀚壯麗。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多么壯麗。而真正能夠稱得上“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孤城,有奇塞,有酷熱,有寒冷,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從他們雄渾的語言中,可以體會出作者的創作風格,詩人所要表達的強烈感情。

清新: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杜甫《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是寫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也體現作者明朗輕松的創作風格。

絢麗:絢麗是有富麗的辭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李商隱的詩就體現了這一特點。因此在賞析李商隱的詩時,一定要抓住他詩對仗工整,善用典,雍容典雅的特點。

沖淡:沖淡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就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的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人筆下的大自然,無不跳動著詩人自己的脈搏,他把主觀的情思化入客觀的景物中,追求忘我無我的空寂境界。用短短的二十個字,就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清新自然,幽靜深遠的畫面,體現了作者對“空靈”境界的追求。也可以看出詩人用字造句的功底很深。

悲慨:即是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大凡詩人,慨嘆風云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睹人民災難之重,深受命運坎坷之苦,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是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于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就是以悲慨享譽詩壇?!澳钐斓刂朴?,獨愴然而涕下”。面對著悠悠蒼天,茫茫大地,其悲壯歌聲,響徹云霄,慷慨之氣,橫絕太空。通過語言藝術就把作者的悲憤之感毫無保留的展現了出來。

沉郁:沉郁是指情感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都是沉郁的力作。他通過語言的描述來展現當時社會的黑暗,民不聊生的殘酷現實,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時也體現了杜甫“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

三、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篇(9)

②我們應該銘記大河的情誼,從心靈的深處感激大河無私的奉獻。人類文明的起源就是從江河開始的。在印度的恒河平原,在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在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人類歷史上最先綻放文明之花的搖籃,幾乎全部誕生在舉世聞名的大江大河的身邊。大河流淌過的地方,不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就是那不舍晝夜轟天鳴響的波濤,也催促著人們不斷地奮進追尋。

③當然,大河的意象是格外豐盈的。大河代表著生命的大氣,高高的波濤推舉著人生的帆船,沿著水流的方向把歲月之舟帶入輝煌。大河給你的是勇氣和信心,教會你如何迎接挑戰,并與永恒無極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④讀那些叢林探險的邊地小說,看那些決戰熱帶雨林的外國影片,有的主人公迷失了路徑分不清南北東西,他們跋涉在莽莽蒼蒼的原始林海深處,看來已經到了瀕臨絕境的地步,可他們依然苦苦地掙扎苦苦地找尋著生命的出路。他們不停地激勵自己:堅持啊堅持?。≈灰业侥菞l河流就有了生存的希望,就能夠走出大森林的圍困。大河的方向是一馬平川的遼闊,是浩瀚無邊的海洋。一條大河串起的是古樸的村莊、繁華的都市和人間的天堂。

⑤是的,面對那流淌了千萬年的長河,誰還會走失遠方找不到回歸家園的路呢白帆飄蕩在波濤里,故園的山川歷歷在目,看那秀麗無比的田園風光,一派嫵媚的春色永駐心田。漁歌陣陣百舸爭流,彩云飄飄稻香起伏,我的故鄉被瀾滄江的蘭津之水淘洗得亮麗非凡。

⑥那永遠沸騰在我心里的藍色長河――滇西峽谷中的瀾滄江,源自青藏高原的清冽圣水,歷經漫漫長旅,在我的故鄉匯成的寬闊大河――是我真正的母親河。在橫斷山地帶奔騰咆哮的瀾滄江,既有野性勃發的滾滾波濤,又兼具藍色溫情的美麗風光。大河之水是泱泱之水,大河之水是生命之水。故鄉憑借著大河豐富的水源,以及大河兩邊肥美的土地,很早以前就成為了名揚天下的魚米之鄉。

⑦生在大河邊長在大河邊,這是上天的恩賜,而擁有一條真正的大河那才是值得驕傲的。A許多時候人們只知道向大河索取,而忽視珍惜和愛護,于是一條條大河被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B從某種意義上看,一些大河早已徒有虛名,就像籠中的老虎缺少了虎的神韻。一些干涸的河流,河床只有白茫茫的流沙,濤聲已經失落,浪花已經凋謝,紛紛揚揚的是人們懺悔的眼淚……人類在品嘗自釀的苦酒時,是否已經警覺,一條條大河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當務之急,我們應該以穿越夢美人的情懷與浪漫,體貼呵護與我們生死與共的每一條長河。

(本文有刪改)

1.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抒發了對大河怎樣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給予人類的不僅有物質上的滋養,還有精神上的啟示。閱讀第②③④段,摘錄文章中的話語填空。3分

答:大河不舍晝夜轟天鳴響的波濤“________________”;大河代表著“生命的大氣”;大河給你的是“________________”;大河的方向能引導人們走出大森林的圍困,遭遇困境時,只要找到方向,就有了“________________”。

3.下面這句話是從第⑦段中抽出來的,應還原到原文A、B兩處中的哪一處?2分

然而,人們總是對身邊的一切缺乏必要的關注,就是對滔滔的大河也是熟視無睹。

4.作者在第①段中寫道:“河水悠悠的情韻,不僅僅是春江花月的浪漫。”的確,大河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呈現出不同的情態美。請根據提示,填寫下邊的表格。(3分)

大河的還情態美

描繪大河的詩句

浪漫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豪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5.閱讀本文后,某班準備開展題為“長江――母親河”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下邊是一位同學整理的學習卡片,請你幫助他將還沒有整理好的資料補充完整。(5分)

關于“長江――母親河”的問答

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三峽大壩、葛洲壩。

問:長江流經宜昌哪些行政區域?

答:秭歸縣、宜昌城區、宜都市、枝江市。

問:你能寫出一句描繪宜昌境內長江美景的古詩嗎?(1分)

答:山隨平野盡,______________。(《渡荊門送別》/李白)

問:學校舉辦以“保護母親河――長江”為主題的公益廣告詞征集活動。你擬定的公益廣告詞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那時的我,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天下人互相關懷,和諧而溫馨,我的內心光明一片。

再長大些,我上了小學。那時,我喜歡上了歷史典故與情節,喜歡閱讀任何關于歷史方面的書籍。在我眼中看來,對各個朝代了如指掌的爺爺,成為了那時我最羨慕與敬愛的人。后來,通過閱讀和爺爺的講述,我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會有沖突;會存在勾心斗角;國家與國家之間有殘殺……

那時,我還相信,至少這個世界還有愛,這個世界還有光明存在的地方!

已不是孩童的時候,更愛古詩詞。喜歡李白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知道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學習中,執行儒家所教“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了解了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再到了內心悲涼時,吟上一句:“楊花落盡子規啼……”

古人寫得出如此美景,如此悲涼,如此有遠大抱負的詩句,更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

上一篇: 初一數學難點總結 下一篇: 蝴蝶教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 最新国产资源网在线 | 中文字幕制服亚洲另类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久久国产精品湿香蕉网 | 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