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學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8: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產業經濟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產業經濟學

篇(1)

1、產業經濟學它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

2、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總量。其主要內容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失業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等。產業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內容較接近的是產業結構理論、產業關聯理論和產業布局理論。

3、但與宏觀經濟學將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分析不同,產業經濟學更注重國民經濟總量的結構分析、部門分析和空間分布分析。而中觀經濟學是介于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一門新興學科,是指以某一部門、某一集團或某一地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理論,所以產業經濟學是中觀經濟學。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西方產業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及進展

1.“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范式

西方產業經濟學分為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新奧地利學派,其中哈佛學派的核心觀點為SCP范式,即 “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范式,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構成要素。市場績效的產生由市場行為引起,市場行為被企業所在市場結構所決定。在這一范式下,行業集中度高的企業總是傾向于提高價格、設置障礙,以便謀取壟斷利潤,阻礙技術進步,造成資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場結構,限制壟斷力量的發展,保持市場適度競爭。

2.新產業組織理論:SCP范式的修訂和補充

新產業組織理論興起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此理論對企業在市場上的行為進行了著重研究,致力于緊密結合產業組織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數學方法與博弈方法是此理論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說,對于此理論的研究主要以理論模型的建立來對企業行為的合理性進行探索,同時對經濟福利問題進行強調。

在上述發展之外,新產業組織理論對產業組織的具體問題有了新的發展。以產品差別為例,在新產業組織理論中,以模型的建立為依據,產品差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產品差別,一類是水平產品差別。在古諾雙頭壟斷模型下對進入壁壘問題進行考察,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滿足能力決定了企業所擁有的優勢,并且企業所能夠承受的沉沒成本的多少決定了企業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論下,對廠商的競爭在不確定性問題和不確定條件下進行研究,可競爭理論誕生了。在此理論下,不贊成對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強度對市場競爭的維持,提出企業市場的多少并非由較好市場績效的市場結構所決定,認為可競爭性市場是進入市場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經在市場中的企業存在可感的潛在壓力時的市場,在這種可競爭性市場中良好的市場績效才會產生。

3.產業組織理論: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學派是與新產業組織理論同時發展起來的理論,與傳統的“結構――行為――績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學派所提倡的理論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學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據嚴格的經濟理論,并對理論的經驗證明進行著重強調,認為SCP中的結構、行為、績效三個因素之間的單向因果關系是不科學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在市場經濟發展方面,認為應該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干預。

4.新制度經濟學:“后SCP”流派

科斯、諾斯、威廉姆斯、阿爾欽等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對經濟問題的研究以制度角度來進行,是新制度經濟學這個新興流派的主要特點。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其研究內容包括企業“黑箱”內部的產權機構、組織結構的變化、市場績效受到前兩者的影響,簡言之,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已經深入到產業組織內部。所以說,在研究企業行為方面,與其他學派相比,新制度經濟學擁有一個全新的理論施教,不僅對深化了產業組織的理論,更催化了其對企業行為產業的結果。對我國在產業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有著巨大的啟迪意義。

二、構建中國特色產業經濟學的設想

1.在研究對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國,在研究產業經濟學時依然繼續沿用行業、部門等過時的概念,并沒有以市場的角度來進行,也就是說還沒有明確產業的概念。

第二,重點確定方面。與產業組織的內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視對產業之間關聯關系的研究,因而在產業組織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內容構成方面。使一些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等原本不與產業經濟學相關的內容納入到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中,導致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內容過大、過雜,模糊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

為了使上述問題得以解決,從而保證產業經濟學的路徑回到正軌之上,使市場機制和企業組織的運作機理得以突顯出來,首要問題就是糾正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在學科體系方面

為了使中國特色在產業經濟學中體現出來,必須以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為依據,主體內容替換為企業組織和市場交易機制來對產業經濟學的盧綸邏輯體系進行構建,同時壓縮目前的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同,將關注點轉移到研究和檢驗產業運作的實證上來,在對產業經濟學體系進行探索時必須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層次差異相結合。

3.在方法論體系方面

規范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是研究經濟學的兩個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規范研究中必須對經濟事物的邏輯合理性與倫理價值觀進行強調;在實證研究中,研究重點必須放在經濟事物的實證檢驗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證理論與實踐時的主要方式是經濟計量、實證檢驗和模擬試驗等,這是研究現代產業經濟學的主要方法。我國在研究產業經濟學時應當對這些方法進行吸收、借鑒。

4.在教育教學方面

在進行財經教育教學活動時,必須將當前的市場發展現狀融入產業經濟學的課程之中,對產業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新為題進行探索,不斷更新、創新產業經濟學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同時,將企業在市場決策中所遇到的新問題

納入到研究范圍之中。

篇(3)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電影或電影產業有許多組成部分,因此它的經濟組織也是復雜的。電影生產需要相繼協調很多有藝術和專業技術技能的人,經常按照一個固定的時間表工作(凱夫斯的“烏合之眾”和“時光易逝”特征),協調的問題越多、沉沒的成本越高意味著締約成本越高,因而交易成本越高。盡管許多經濟原則和其他創意產業一樣,但與故事片有關的投資花費巨大,導致電影產業的組織方式與其他創意產業有重要的差別。不過,分析音樂產業類似的框架可以用來分析從電影生產到影院播出的電影產業結構,這是初級市場,然后考慮電影產業的二級市場,即電視上播出的電影和用視頻和DVD格式制作的電影,以及數字化和互聯網對電影的影響。

一、技術變革

電影產業多多少少有100年的歷史了,隨著技術和觀念的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競爭,從一開始就是國際化的,并在澳大利亞、法國、英國和美國之間流動。和其他新興產業一樣,電影(移動影像)的內容和傳送技術經過了一段時間才習慣于一種標準的模式,一開始電影都是在臨時場地放映的。不久就建立了專門的劇院(五分錢娛樂場——它們一張票賣5分錢)。后來許多與電影競爭的音樂廳和雜耍劇場也被變成了電影院,開始放的是無聲電影,用現成音樂伴奏,后來是“有聲電影”。最后每個城市都建立了奢華的專門的電影院,這些電影院不得不改造以適應技術上不斷革新的聲音和攝影技術的發展。

在兩次大戰之間及戰后初期,電視還沒有普及到每個家庭之前,去電影院是非常流行的,整個就是一個“節慶夜”,B級片(譯者注:二流影片,指成本低,演員差的平庸影片,用于兩片連映時的次等片)之后是百代電影的新聞,將要上演節目的預告片。也有可能是一個卡通片,然后是A級片。在兩片之間的空隙,一架風琴連同風琴演奏者一起出現在演播廳后排,在觀眾購買冰激凌和爆米花時以供他們娛樂。有些電影院只放卡通片,通常所有電影院的節目都是循環播放的,這樣觀眾想來的時候就可以進來,播完一輪就可以離開。在20世紀20年代到1948年間被稱為好萊塢影城體制的全盛期,電影院是由電影制片廠所擁有的,這時美國反壟斷機構在著名的“派拉蒙案”中結束了這種電影制片廠和電影院之間的縱向結合。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的電影觀眾開始下降,巨大的電影院或改作他用或分割成數個小影廳。現在的電影采用數字化制作,可以通過衛星把電影投射到世界上任何地方裝有專門設備的電影院。

二、國家電影文化

電影可能具有國際性的吸引力,也有可能只能引起本地人的興趣,語言在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語言可以通過配音或使用字幕的方式改變,這樣可以克服電影國際貿易的障礙。然而,對特殊風格和類型的偏愛意味著只有國內或地區的吸引力。離散社區對中國和印度電影的出口產生了影響,比如有些電影在世界各地銷售。“寶萊塢”這個詞過去錯誤的認為只指在孟買制作的電影,實際上是指印度這個巨大的電影產業所生產的印地語、其他印度語言和英語電影的代名詞。典型的電影有固定的角色和一大群歌唱和舞蹈演員。2002年生產了1000多部電影,票房達36億,讓寶萊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制作者,而印度是最大的國內市場。日本是第三大故事片出產國,國內市場占重要地位。中國電影產業的規模世界排名第四,香港電影長期以來使用粵語,中國大陸現在也生產電影,內容模仿中國戲劇和歌曲的內容,流行明星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音樂產業有很強的聯系。在20世紀90年代,尼日利亞成了“家庭錄像”電影的一個主要產地,盡管它的產量沒有包括在國際統計數據里(見框1)。法國是生產故事片的主要歐洲國家。因此這是一個具有區域性市場很強的世界性產業。然而好萊塢仍將繼續占主導地位,電影產業的很多經濟學分析也是涉及好萊塢的主導權的。

三、觀眾與電影的消費

到電影院看電影和在電視或通過DVD看電影是有區別的。表1顯示了人均上電影院的人數(去電影院的次數),這以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為依據,根據頻率排名的。

美國電影協會是這個產業的管理機構,提供美國電影院、家庭錄像和電視上電影觀眾的詳細數據。電影觀眾和入場券是有區別的,后者反映了觀看的頻率。2006年美國電影觀眾平均在影院看7.6部電影,1/3的電影觀眾處于20-24歲這個年齡段,但年齡大的觀眾在不斷增加,其中60歲及以上的達12%,電影觀眾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平衡。2005/6年度總計售票14.5億張,每張平均6.55美元,票價有所上漲。2006年票房總收入為94.878億美元。

除了去電影院,美國人也有其他幾種看電影的方式,如表2所示,其中主要的平臺是電視。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的數據,2006年美國消費者花在電視、錄像和電影院的錢達到大約每人450美元。根據電影產業的收入,38%來自家庭錄像,30%來自于院線營銷業務(其中一半來自海外營銷)。16%來自電視收入(其中7%來自國外電視收入),還有12%來自為電視制作的電影。②因此,美國的數據顯示家庭電影消費遠遠超過去電影院。

四、去電影院看電影

在很多國家,去電影院看電影是最流行的文化活動之一。在澳大利亞,15歲以上的人中65%去過電影院,其中超過47%在2006年去過5次以上,總人次達8360萬,總票房收入達8.67億澳元(大約7.47億美元)。加拿大人一年花61個小時去電影院和路邊影院,2005年賣出1.203億張票,除此以外,他們還花了79個小時觀賞電影,或買或租(錄影帶或DVD格式),共計每周2.7小時。歐洲搜集了電影院的數據:2002年德國去電影院的人次為1.78億;2006年49%的意大利人去過電影院;2002年62%的瑞典人去看過電影;2003/2004年度65%的英國市民去過電影院(2005年電影院的入場券是1.7128億張)。2005年英國和愛爾蘭的票房收入為8.4035億英鎊。

五、國產與進口電影消費

美國的國產電影占了國內市場的93%,但其他國家的情況就不完全一樣了。澳大利亞2000年展播的電影中只有14%是國產的,51%來自美國、14%來自印度、還有8%來自英國。2004年國產電影只占荷蘭國內市場的13%,展播的電影中75%來自美國,只有5%來自歐洲其他國家。這些數據顯示了好萊塢電影的統治地位,也從根本上反映了消費者的選擇。

影音政策的一個關鍵主題就是一國市場上國產電影的比例,特別是歐盟和加拿大,擔憂電影供應的多樣性(常常以電影的來源國為衡量標準)已經成了一個主導性的政策問題。好萊塢電影統治世界市場,同時也是歐洲、加拿大和其他地方保護主義政策針對的主要對象。

六、電影生產與成本

習慣上確定一部電影的來源國是根據生產公司來自哪個國家,然而用來指導影視政策這個方法并不一定準確,因為電影生產是一種全球產業,一部電影可能一個國家為背景、在另一個國家拍攝,也可能有一個國際化的演員和導演陣營、而由另外的地方投資的。另外,還可能是跨國界的合作生產。然而,產出與成本的數據是以國家為基礎收集的,詳細數據、電影類型和生產成本是由那些文化政策措施(補貼、減免稅收等等)鼓勵電影生產的行業組織和政府機構的。和其他文化產品一樣,一個合適的產出衡量標準很有必要。就電影而言,要把故事片和其他為電視生產的電影如紀錄片、動畫片和卡通片等等區分開來。電影生產后而銷售上映之前要按照對觀眾的適合度進行分級(PG級即父母指導級,指某些場景不適合兒童觀看),這些程序之間可能存在一個時間差;分級是以國家為基礎由不同的國家機構進行的,有些是由行業自己調節,而有些是由政府電影審查委員會來進行,分級也有可能是在當地進行的。除了新生產的以外,有些電影會重新發行。表3列出了2006年前十年主要國家的電影生產。從中可以看出美國不是最大的故事片生產國,然而好萊塢統治了國際電影市場,占所有展出的電影的85%。

1 各國生產成本

既然好萊塢統治了世界市場,文化經濟學家要問的一個問題是:好萊塢比其他國家的經濟優勢是什么?通常的回答是美國國內市場的規模龐大是其主要收人來源,英語作為世界語能產生規模經濟效應。此外,靈活的生產、融資組織與管理方法也常常用來做為解釋,因為好萊塢有全球化的人力資源,可以生產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產品。因此比較不同生產國的電影生產與成本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2 好萊塢

好萊塢的信息是美國電影協會提供的,它的成員是那些“大”制片廠,如迪斯尼公司、索尼影業、派拉蒙維亞康姆/夢工廠、二十世紀福克斯、環球電影公司和華納兄弟,及子公司和附屬公司,如福克斯探照燈影業、米拉麥克斯、新線公司和索尼經典公司,其定位是經典與專業電影部分。除了代表其成員的利益外,美國電影協會還與全美影院所有者聯合會一起自愿為電影進行分級。2006年,美國電影協會成員生產了480部故事片,分級853部,599部新故事片,重新發行8部舊片,總計607部。美國電影協會也分兩類報告院線電影(供影院而非電視放映的電影)的平均制作成本:成員公司即好萊塢的大制片廠和子公司與附屬公司。大公司2006年的平均成本為1.003億美元,其他的0.485億美元。這些成本被分解為營銷成本(大約1/3)和“底片”成本(2/3)。底片成本就是生產底片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制片廠日常開支以及投資的資本化利息。生產成本鏈條依次包括:故事版權的獲取與改編成劇本;前期制作,包括腳本編寫、外景拍攝地選擇、演員與工作人員的挑選、布景與服裝設計;拍攝成本,分為線上項目(演員、導演、制片人和編劇)和“線下項目”(置景、音響、服裝);后期制作,包括剪輯、膠合與配音、字幕與片尾、音效與特技效果。營銷成本主要包括:生產/創作服務、展播服務、推廣與發行及市場調查(22%);有線電視、收音機、雜志及戶外看板上的廣告(24%);網絡電視(21%);電視預告(14%);報紙(11%);預告片(4%)網絡/在線(1%)。制片廠日常開支是維持攝影棚工作的固定費用;資本利息是一個重要的項目,因為一部電影開始獲得收益之前制片廠要為制作電影貸款,而電影的制作期可能長達2年(發行可能時間更長)。《蜘蛛俠2》在世界范圍內獲得8.21億美元的收入,框2把估計的2億美元制作成本進行分解。電影投資將在下面討論,下一節將分析好萊塢的經濟方面。

3 印度

印度電影產業的官方信息很難找到,政府的中央電影認證事務局提供通過審查可以發行的電影數量:2003年有2564部通過,其中877部是印度故事片,282部是外國故事片,1177部印度短片,和228部外國短片。事務局拒絕為45部印度長片發放許可證。它報告說印度有13000個電影院。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寶萊塢是否模仿了好萊塢的融資和管理組織才取得成功。21世紀的寶萊塢電影有巨額的預算并常常需要龐大的歌唱和舞蹈演員以及合唱隊。資金似乎來自私人經銷商和制片廠。印度國內電影市場巨大,看電影的人次達28.6億,然而就平均看電影的人次而言,如表1所示,印度(2.6人次)進不了前十。

4 日本

2006年日本的產量世界排名第三,生產了417部故事片,播出821部,因此播出的電影中超過一半是國內生產的。日本有3062塊屏幕,入場人數達1.643億人次;日本電影總共賺了1077.52億日元(合計大約9.5億美元)。

5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2007/2008年度生產了29部故事片和5部合拍片,外資占總投資的47%,28%來自政府部門,17%來自澳大利亞私人投資者,另外8%來自澳大利亞電影/電視產業。2007年在澳大利亞電影院播出的388部電影有58%來自美國,10%從英國進口,8%是澳大利亞本土電影。澳大利亞電影2007年獲得總票房的4%。

6 加拿大

加拿大2006年生產了76部故事片(2005年122部),在過去10年中的有些年份,它的產品排名世界前十。加拿大統計局提供了2002/3年度加拿大和國外電影收入來源的數據:加拿大生產的電影的總收入為3.56億加元(合計大約2.31億美元)。其中,1/3來自國內市場的銷售(12%來自院線銷售,76%來自電視銷售,6%來自家庭錄像),2/3來自加拿大的國外市場銷售。

7 歐洲國家

表4顯示了歐洲主要故事片電影生產國,以及2005年他們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事實上,由于年與年之間生產的波動,任何一年的數據都會起誤導作用(從表3就可以看出),市場份額就能反映這一點。無疑,國家的人口越多,生產的電影數量就越多。然而,同時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有些國家人口不多產量卻很大,如2005年丹麥(人口為540萬)生產了20部故事片,而挪威(450萬人口)也生產了21部。

七、電影融資

在電影發行開始回籠資金之前,電影的生產需要大量的資金花費來支付長達幾個月甚至上年的沉沒成本。好萊塢擅長于私人融資,獲得資金是制片廠的一個主要任務。然而,在國內市場小的國家,電影的融資常常是一個問題,很多國家通過直接的財政補貼支持電影產業以及/或者間接減免稅收,以及通過配額規則來保護國內市場,通常通過電視發行。因此電影融資的來源可以按私人投資和政府投資來劃分。

1 好萊塢

好萊塢故事片的融資方式是資本主義方式的示范!在好萊塢影城體制時期,制片廠要處理電影生產銷售和影劇展播各個方面的事務,這樣讓他們把融資的問題在內部解決了,如抵押的需求(具有金融價值的資產可以出售以彌補資本支持的損失),他們擁有的電影院常常坐落在土地價值高的市中心,因而是合適的抵押品。然而,在過去50年里,其他投資生產和銷售電影的方式發生了演變,尋求在“無人知曉”的熟悉環境下降低損失的風險。當然,一旦電影開始制作(最少是底片),投資者就可以觀看從而獲得關于其質量的信息,但是到這個時候很多投資已經沉沒了(就如框2所看到的)。

按照專業化的邏輯和勞動分工,制片廠(大制片廠和獨立公司)現在大多操心電影的融資與銷售,這些電影通常是由一次性合作的創意與單純人員團隊負責制作,這種制度也被稱為“靈活專業化”。為了獲得資金,制片人要聚集劇本與編劇、主演與導演(“人才”),并且獲得他們參與電影的承諾;然而有一個問題,為了保證他們參加,就必須有足夠的資金為他們提供一個合同并支付片酬,否則他們就不愿意簽。因此制片人的任務是為了說服其他人加入,就得找到某一個“人才”以及資金來達成這個交易。

資金來源包括愿意借錢給某個確定的制片廠(能夠提供讓債主放心的抵押和經驗,同時也像唱片公司一樣,手頭要同時有幾個項目在做,因此能在某種程度上分擔風險)的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證券市場、和業內來源。一種形式的業內籌資就是“底片提取合同”,即制片廠同意電影制作好就發行上市,同時在獲得未來盈利回報的承諾下給制片人預支資金。然而,萬一電影超出預算或遇到其他問題如某關鍵人物要求撤出(可能因為疾病),還有另一種完工擔保形式的資金安全措施,本質上就是一種保險或防護手段。

資金安排的復雜性和管理的規模(市場的“厚度”)就是使好萊塢成為電影制作的中心的原因。最初加利福尼亞陽光地帶所提供的地理優勢吸引了電影行業的先驅,現在已經轉化為金融交易的集聚經濟效益,因此其他中心很難與其競爭,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集群”。在國內市場小的地方,需要某種形式的政府擔保來代替以市場為基礎的好萊塢體制。然而,好萊塢甚至還從這一時期的稅收優惠中獲利。

2 歐洲國家

歐洲電影有幾種不同的超國家層次資金方案和來源。歐盟采取了一個新計劃來支持歐洲的影音部門,被稱為MEDIA2007,7年之內(2007-2013)提供7.55億歐元的預算。這個計劃提供資金和培訓來支持歐洲電影和其他影音作品的促銷,特別是通過節慶和貿易展覽會,并且促成了歐洲電影推廣組織,一個由26個歐洲國家出口和促銷組織組成的網絡,以在全世界推廣和銷售歐洲電影,其預算大約150萬歐元,其中一半來自MEDIA 2007。歐洲議會的歐洲電影支持基金——歐洲形象支持全歐洲范圍內的合作生產,2007年用2150萬歐元支持了56部故事片和5部紀錄片。

各個國家也有各自國內的支持方案,每個國家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這里不可能具體探討所有的國家,甚至多個國家,只能做一個概括。主要有三種政府資金支持的方案:從公共開支中來的直接資金補貼、通過免稅的間接補貼、以及通過政府措施控制的市場獲得資金,特別是通過對用戶的稅收,尤其對于電視的征稅。有些國家實際上三種方式同時進行。在歐洲總的來說,據估計電影生產最大的單一公共基金來源不是公共資金,而是對電視、電影和類似的稅收(如有線電視)和為獲得許可而要求公眾和其他廣播公司的義務捐贈。因此,進行電影銷售和電影生產融資的媒體間有很強的共生關系。下面將概述法國、丹麥和荷蘭這三個國家的籌資方式,每個國家代表這三種不同方案的不同組合。

3 法國

法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國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電影生產國,從1946年開始就有公共資金支持電影的歷史。其中央政府機構國家電影中心(CNC,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amatographie)主要通過對電視頻道以及電影票、錄像和DVD銷售征稅獲得的基金,來支持一系列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生產:2005年國家電影中心收入5.1億歐元,其中大約30%花在故事片上(還有2/3花在電視生產商身上)。此外,為鼓勵對國家電影中心批準生產的電影的私人投資,還有稅率獎勵;其免稅方案讓生產者可以降低其發生在法國國內的高達20%的生產成本(最多50萬歐元)。通過文化產業的電影投資機構,法國還有一種資金擔保體制,這是一個部分為政府所有的金融團體,鼓勵來自銀行的私人資金分擔電影生產貸款大約一半的風險,本質上說就是為已經在售的或獲得其他交易合同的生產者提供抵押。因此盡管法國電影資金是由國家機構組織的,但還是依靠市場作為資金來源,而沒有直接的公共補貼體制。

4 丹麥

在丹麥,公共支持幾乎全部由文化部的公共財政提供,另外還有一些地區基金和北歐電影與電視基金的資金(由5個北歐國家籌資: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主要由丹麥電影協會管理與分配,2005年的預算是3500萬歐元。通過丹麥電影協會(他們贊助其他的電影項目),丹麥的兩個國家廣播公司被要求進行故事片生產。2005年丹麥沒有特別的稅收鼓勵方案。框4有丹麥對電影補貼的詳細情況。

5 荷蘭

荷蘭既有直接補貼也有稅收獎勵方案(所謂的“CV”)來鼓勵私人投資電影。荷蘭文化部2005年在電影上的支出是1480萬歐元,包括撥給作為負責支持電影生產的國家機構的電影基金會的款項。電影基金會的預算為1550萬歐元,包括來自廣播公司的資金。2005年共發行31部故事片,其中20部得到電影基金會的支持。他們已知的生產成本最少為4700萬歐元,其中有780萬來自電影基金會,610萬歐元來自為電影融資的特別稅收條款(CV)的市場。新發行電影的總生產成本中,總計大約一半來自直接或間接補貼。從2007年開始,如果制片人籌集到所需生產資金的65%,就可以申請電影預算的最后1/3的資金。電影總投資的25%必須來自私人投資者。

對歐洲電影投資的研究沒有涉及到的是,電影基金機構從本質上模仿好萊塢的私人電影生產投資體系而籌集資金。不同于自由市場上的好萊塢模式的生產-融資-銷售交易方式,通過對分銷公司(電視、電影院和其他的)征稅,或規定分銷公司預先把資金交到國有組織手中,然后再把基金分配給生產者。因此我們要問自己的是,這樣的資金籌集方式對電影產業的經濟組織產生了什么影響,這種方式不僅在歐洲存在,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其他地方也存在。

盡管好萊塢和歐洲電影生產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后者的電影補貼是為了文化目的而不是為了經濟目的,因此歐洲電影的經濟效益不是衡量其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這和好萊塢不同。然而票房的成功也意味著觀眾對電影的反應,如果他們反應不好,那么怎么判斷是否成功。和其他有補貼的藝術一樣,我們想問的問題是:補貼產生了什么效果,達到了它的目的嗎?如果沒有補貼,是否歐洲電影院和電視屏幕上就只放好萊塢電影了?如果那是觀眾想要的,政府為什么要努力改變他們的喜好呢?我會在后面回到這個問題。

八、電影生產的經濟學分析

前文描述了電影的生產和融資,這里需要對這個產業的結構的潛在經濟邏輯進行分析。和音樂產業一樣,被稱為好萊塢的美國電影產業是高度集中的,圍繞著幾個占統治地位的制片廠是眾多小制片廠。按市場規則運行的國家的電影產業(好萊塢和寶萊塢)與國家支持的歐洲、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電影產業有明顯的區別。然而整個電影行業里,藝術家和藝人的工作還是遵循靈活專業化的模式,個人簽約參與完成一部電影的制作,然后再參加另一部。文化經濟學家對電影產業的研究多集中于好萊塢,但是考慮考慮不同制度安排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結論也是很重要的。

文化經濟學中也讓我感興趣的問題是,文化產出是否由經濟力量決定,如果這些產出與文化政策不一致,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改變。電影被認為對文化認同和社會凝聚力有重要影響,同時也提供娛樂;而且它還是一個為成千上萬的人提供就業與收入的產業,這里所賺的錢和利用的資源對GDP和收支平衡產生影響。

1 產業組織

和其他產業一樣,研究一個產業的經濟組織要看公司的構成以及他們最終產品涉及的生產鏈有多少,也就是說公司生產什么以及他們在市場購買什么?這個答案對這個產業的公司規模和集聚程度有重要作用。大唱片公司對音樂產業的多樣性和國家利益產生作用,這里將采用此種分析方式,特別是根據理查德·凱夫斯(2000)的解釋來分析。這里把凱夫斯對電影產業的討論作為一般分析,因此不管這個或那個國家的制度安排是怎樣的,都用它來分析,但是因為他只論及好萊塢,那么在國家支持的電影產業里,不同的激勵政策是否有效,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2 好萊塢影城體制

事實證明,好萊塢影城體制是在公司內部組織生產各種要素的一個模式。從編劇到電影院服務業,各個生產階段的工作人員都與制片廠簽有合同,不管是雇傭合同還是控制個人工作流動自由的選擇性合同,這樣就限制了“人才”轉到其他項目或為了增加收入而跳槽到競爭對手一方的可能。這樣對制片廠的好處就是它可以控制成本,以簽約的演員和其他藝人建立“品牌”,通過擁有的電影院和制片廠,還能控制電影的分銷,從而阻止潛在競爭者的進入。正是因為后者,根據美國的謝爾曼法,電影制片廠與反壟斷機構發生了沖突,因為他們限制競爭損害了電影消費者選擇的權力。在1948年所謂的“派拉蒙案”中,法院宣布了判決書,要求停止在其電影院中進行壟斷控制銷售。他們拋售了電影院,因而放開了分銷市場,讓他們在生產的電影上市時必須與分銷商打交道。然而這個決定在改變分銷公司的數量或與生產商的整合上長期以來沒有取得成功,也沒能控制后來的進入者壟斷電影院的趨勢,這一點將在影院經濟中討論。

回顧一下,有人認為“派拉蒙案”不是唯一觸發好萊塢電影產業經濟組織產生這些變革的原因,因為那時美國去電影院的人數已經受到開始受到電視普及的威脅。不管怎樣,電影產業僵化的縱向整合解體了,并且讓道于現在所謂的“靈活專業化”,電影由一次性的生產單位生產,把非生產性的事務承包給專業公司或個人,就如上面提到的。這種體制依靠大量的藝術家和藝人的存在,可以組成團隊制作電影,如我們所見,制片人可以聚集一個團隊。隨著全球化的到來,這些人員,特別是技術方面的人員,可能來自于世界上任何有電影產業的地方。如凱夫斯所示,這種經濟組織需要簽訂多變合同,雙方采取機會主義的行為的余地都相當大,因而提高了交易成本。涉及到特定人力資本抗爭(機會主義的一種)的后果可以從2007/2008年度好萊塢編劇罷工的例子中看出(見框3)。就如音樂產業一樣,極端不穩定的經濟效益困擾這生產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合同都反映了這一點。

3 “無人知曉”

“無人知曉”這個引語的原本無疑起源于電影產業。什么能預測成功?如果有人知道答案,就能用來增加生產、銷售和展播各個階段的收入,差別定價就能用來使收入最大化,代價高昂的錯誤也能夠避免。而且,收入不是利潤,小成本電影也可能盈利。亞瑟·德·范尼已經對“無人知曉”這個問題進行嚴格而詳細的分析。在其著作的主體部分采用了先進的統計學方法,他已經表明在文化經濟學家熟悉贏者通吃的環境里,成功還是個未知數,既不是明星的存在也不是大量的預算能預言票房的成功。他證明,為了他們自己能看到任何一部電影進展的苗頭,電影產業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數據庫和許多資源用來統計分析。這是因為當觀眾接受一部電影,出現成功的跡象時,即使在后期也能利用這些信息增加某種挽救一部電影的手段,這些手段可能是“轟炸”或采取收入最大化的策略。電影產業是卓越的信息產業,觀眾最初接受一部電影的信息和它的成功是隨著時間動態的展開的。一部電影的拷貝數量成倍增加、展播范圍與頻率的擴展的邊際成本很低(同時在幾個銀屏上放映一部熱映影片的多劇場影院有助于放映頻率的提高),成功可以用來孕育成功。

然而這只可能發生在電影生產并發行后,因此為了能夠獲得不可預料的成功所帶來的利潤(毫無疑問,同時也要準備好承受失敗的后果),生產和分銷經濟組織不得不在籌備階段簽訂合的同時就預期這種不確定性。盡管德·范尼科學的強調了“無人知曉”這句陳舊的行業格言,然而仍然有人不顧一切意外條件(或者更準確的說,即使沒有意外),堅信有些人比其他人了解更多,從而電影產業可以從中尋求利潤。

九、凱夫斯對電影生產締約的分析

凱夫斯(2000)關于創意產業經濟組織的一般理論是基于委托人與人之間的合同這種類型上的,這種合同起因于委托人已經把金融資本投入到某個項目或企業中,并把財產權與人的資產(人力或實物資本)捆綁在一起,以便控制與保護投資。財務支出數量越大、投資時間越長,委托人控制每個階段的人所需的激勵就越大;生產與銷售過程涉及專業人員的階段越多(特定的人力資本),就不得不簽訂越多的合同來保護早期沉沒的成本。然而以全部交易為基礎簽訂一個完備的合同是不可能的,而在“無人知曉”的創意產業中,這種情況更加嚴重。不僅如此,而且涉及到藝人(“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質量不能保證,許多這樣的人之間的關系相繼需要協調(“烏合之眾”),聲譽與能力層次不同的人(A名單/B名單)相互之間很難替代,更有甚者,這個項目根本就是唯一的,因為每個都是新產品的一次性創作(“多種多樣”),這個事業根本就沒有現成的公司來準確指導委托人。這描寫的明顯就是電影產業,凱夫斯用了各種分析工具來電影產業中的這種類型的合同和交易。框2中的數據顯示了一部大片各個階段所需的支出類型。

1 合同與激勵

創作決策到簽訂合同的過程是從故事和劇本開始的,生產商從擁有版權的現有資源中選擇一個故事(為了保證這個選擇權,需要支付議定價格的10%作為定金),這是以防劇本不能完成。然而,如果故事很暢銷,就有可能是拍賣定價而不是選擇權了。凱夫斯指出了給編劇作家提供激勵措施的困難:按小時支付酬金可能會使編劇花太多的時間在一個作品上,但是如果生產者擁有決策權來否決這個腳本,就可以有激勵措施來要求重寫從而獲得最好的腳本。因此折衷的辦法就是把任務分成幾個階段以便行使各階段的選擇權,比如,“處理”或總結情節是一個階段,如果能夠接受,就請對白專家來寫對白部分,這樣可以選擇是否完成下一個階段,等等。

與導演的合同有可能支付給他或她一筆固定的酬金,結果是減少激勵而拖延了時間,這會增加那些按周支付酬金(常常根據工會合同)的組成人員的成本。和A名單上的演員簽訂的合同必須確保他們按照拍攝時間表在約定的日期、時間和地點全部在場;也有可能發生演員表上誰在前誰在后的爭論。導演和明星也可能要求簽訂一份收入分成與預先支付酬金的合同,即分成合同,等等。∞這還只是舉出相關問題中的幾個例子,但是這里有一個如凱夫斯所假定的潛在的締約經濟邏輯,這是很清楚的。交易成本非常高,比好萊塢制片廠體制高得多,因此可以斷定專業化的收益超過了這個較大的成本(雖然應該記住的是法律干預而不是市場力量結束了制片廠體制)。似乎這個經濟邏輯很有可能適用于任何地方采用靈活專業化模式的電影生產。然而,這只是對利潤動機的驅動下的電影生產適應,卻不能主導為了實現文化政策的目標而由政府支持的電影生產。政府支持常常為道德風險提供機會,這時激勵或調控誘發經濟人不必要的反應。

2 歐洲電影補貼的委托問題

歐洲電影有大量的補貼,既是抵制好萊塢的主宰,也是為了推行歐洲的文化價值。為補貼辯護的經濟理由是美國電影在歐洲電影院采取“傾銷”的行為(低于成本價銷售),歐洲國家市場規模小,不能實現降低成本和使價格具有競爭力的規模經濟。因此認為補貼是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對電影補貼的理由與對表演藝術的補貼是一樣的。

正如對表演藝術進行公共補貼一樣,提供藝術質量和票房成功之間常常存在著緊張關系。“為藝術而藝術”促使導演游說政府補貼使他們和同行滿意的電影,但結果不總是,或甚至常常吸引不了國內或國外的觀眾,結果是,歐洲每年補貼的大約700部電影中只有極少數能賺到足夠抵消成本的票房收入。歐洲電影產業變得依靠補貼而生存,據稱,這種情況導致好到能吸引補貼的電影過度供應,但還不夠好,或還沒有好到足以到市場上去創造收入。電影資助機構的難題是怎么避免道德風險問題,以及考慮到即使在好萊塢,成功也不可預料,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怎么促進電影生產獨立生存下去。丹麥電影協會是一個負責支持和鼓勵電影與影院文化的國家機構,明確強調要產生與美國電影相比的票房成功,也強調其國際認可度(見框4)。

歐洲電影產業不僅在生產階段得到補貼,據我所知現在分銷階段也能得到補貼。

3 電影分銷

分銷商負責銷售和宣傳電影,與電影院、電視公司、DVD與錄像經銷商和其他用戶進行租賃交易,確保他們在合同規定的首映日收到電影拷貝。如上面說到的,好萊塢的電影分銷是與大公司整合在一起的,然而,與電影生產一樣,也有獨立的分銷商,分銷商可能對電影有資金投入。票房份額最大的六家分銷商為華納、20世紀福克斯、環球、博偉影業(為迪斯尼所有)、索尼和派拉蒙,2005年占票房總額的72%。其他地方也有這種集成現象,如韓國,這個國家的電影產業非常有活力,2004年在院線銷售的故事片發行量為73部,三大院線經銷商控制了全部電影銷售的3/4以上,入場券銷售達2000多萬張。

分銷商與電影院之間的合同規定票房收入的分成,留出一定經營影院的管理成本,根據電影的銷量而按比例增減進行分成,也就是說電影的發行策略隨著電影在消費者中的成功與否而變化,或“窗口”。

4 市場“窗口”

這里有一套標準的策略把電影發行、銷售到不同的窗口:首輪在國內院線展播,然后第二輪是銷售到電影院、再是國際發行、然后是按次計費的電視、付費電視、國外電視、國內和國際家庭錄像、網絡電視和企業聯合組織。很多年以來,各個不同窗口的發行日期也有一個標準的時間差,比如按次計費一般是在首發日期之后的6個月,然而由于盜版電影或盜版的威脅加速了這個進程。首發的時間與地點是由分銷商根據假定的觀眾需求決定的,如而電影一般在學校放假的時候。

分銷商也設法影響電影院的票價:電影院(和其他劇院和博物館一樣)通過銷售食物與飲料來賺錢,似乎從食物與飲料中能賺取比播放電影更多的利潤。因此電影院管理部門有采取低票價策略的動機,因為這樣可以增加零食的銷量,然而分銷商卻愿意提高價格,因為他們的收入主要依靠票房收入。可是,如果首輪播出影院的價格太高,就會抑制銷量(假定去電影院的需求隨票價波動,見下面的分析),就會影響傳信系統把關于電影質量的信息傳輸給潛在的觀眾,即網絡或雪球效應。如果票房收入超過了與分銷商簽訂的合同中的預期收入,放映單位就可以留出額外的票房,反過來如果有時電影院沒有達到預期票房收入,就得自己賠償。盡管電影一制作好就由分銷商交給放映單位,但這些交易還都是建立在對電影成功的預測上的。

十、電影分銷的范圍與規模經濟,

生產商與經銷商的縱向整合是克服“無人知曉”這一不確定性的一種方法。電影分銷的交易要求分銷商在電影之前就預先為片名做廣告,把片名提供給大量的國內外的影院、電視公司和其他銷售電影的各種網絡。這些行為的準備成本高,因為把已有的片名多供應一家影院與供應多個片名的邊際成本低,就能產生規模與范圍經濟效應,導致進入壁壘的存在,因此使得新進入者難以在市場上與之競爭。因此,歐盟MEDIA 2007計劃把超過一半的預算花在分銷上了,這就不奇怪了,因為歐洲電影的分銷一直被當成一個問題。歐洲電影推廣組織是歐洲超國家的推廣電影的官方機構,已經成功的撮合了27個國家,盡管由于獲得的經費數量和管理方式不一樣,它們之間的電影推廣方式不一樣。

除了歐盟的努力外,各個國家也有促進和銷售電影的計劃。譬如2005年德國電影銷售支持計劃啟動支持德國電影在國外上映。作為有條件應償還的貸款,每個國家每部電影可以獲得最高5萬歐元的支持,這些償還款來源于電影在電影院的成功。作為補貼,還可以獲得高達1萬歐元的資金。外國分銷商在影院公映德國故事片或紀錄片,作為額外的推廣措施,也可以適用于德國電影銷售支持計劃。2008年的預算為57萬歐元,再加還款。2007年德國電影銷售支持計劃為共計58個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其他歐洲國家為電影銷售提供了類似的幫助。

1 DVD與家庭錄像

到20世紀90年代,盒式磁帶錄像機及隨后的DVD播放器在北美、日本和歐洲高度普及,這給電影產業既帶來了威脅也帶來了機遇。如表2所示,2006年美國消費者花在家庭視頻設備看電影的時間是在電影院看電影的五倍。這種方式的家庭電影消費與影劇展播形成了競爭,減少了票房收入,但同時也打開了錄像帶與DVD的租賃與零售市場,但DVD在增長,而錄像在下降。截止2006年,美國能見到的電影片名達6,8萬部,平均每部價格為22美元,美國85%的家庭擁有錄像機和DVD播放器。因為兩個原因,這個價格值得注意:第一,零售與租賃形成競爭;第二,如果在家里觀看DVD取代了上電影院看電影,DVD的價格就會影響電影票的需求;但是文化經濟學家還沒有在電影票與DVD需求的交叉彈性方面做研究。

2007年歐洲視聽觀察社團在戛納的一個研討會上了一系列的視頻點播統計數據。到2006年為止,歐洲有142家視頻點播服務商,其中60%是提供網上視頻點播服務的,有30%是電視頻道節目的一部分。法國與荷蘭的普及率是最高的,這兩個國家的寬帶高度發達,提供者是由電訊與有線電視經營者、整合商和廣播公司形成的混合體。內容(其中40%是電影)可以租借,也可以購買,2006年租借是最流行的商業模式。對電影上座率與其他獲取電影的方式之間的交叉彈性似乎也沒有研究,無疑,這是計量經濟學研究的領域。

2 電影的數字化與盜版

數字化意味著一部電影的內容可以用數字圖像創建起來,也可以把整部電影用數字形式儲存起來進行銷售;這種銷售方式是通過衛星把數字電影發送到數字影院。數字化的電影也可以通過在線出租和網絡播放的方式獲得,寬帶的普及達到增加了這種觀看電影的方式的需求。2008年蘋果公司與主要的好萊塢電影制品廠合作首開在線電影租賃服務,據報道通過iTunes可以獲得1000部電影,老電影每部價格2.99美元,而新發行的電影每部3.99美元。隨著電腦的便攜性能越來越高,手機也擁有訪問在線電影的功能,電影也能獲得音樂一樣的移動性。這對影院觀影與院線經銷的需求產生什么影響,以及對生產的電影類型可能產生什么影響,尚待進一步觀察。

電影受版權法的保護,和音樂一樣,數字化使得未授權的拷貝經常發生。首先,拷貝是粗糙的,由于時限的原因,在網上通過點對點技術只能下載到最流行的電影來進行拷貝。然而合法訪問電影的技術發展也為非法拷貝提供了條件。據估計,2005年由于盜版電影,美國電影協會的成員制片廠損失達61億美元。

3 影院經濟學

鑒于電影的生產與銷售是典型的供應給大量觀眾的創意產業,電影院更像表演藝術:電影在特定的時間播放,如果在電影播出期間有未售出的座位,這部分收益將不可獲得。但與現場演出的劇院不同,電影院在獲得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方面都要靈活得多。從短期來看,很容易用另一部電影來替代一部票房不是太好的電影,也可以很容易的加映受歡迎的電影,不管是延長播放檔期還是通過現在的多劇場影院通過增加屏幕以擴展容量。與早期電影放映技術發展一樣,這需要長期的資本投入,但是一旦投入,多劇場影院在影劇展播時就能提供現場表演藝術所缺乏的靈活性。因此,現在不是通過電影院的數量來衡量展播設備的供應,而是把銀幕的數量作為相關產出的衡量標準。多劇場影院使影院經營者在不同時間段播出同一部電影來區分產品,最少,大體為差別定價提供了便利(這是我們所熟悉的現場表演劇場的常見的特征)。電影的下午場常常票價較低,其主要觀眾是兒童和老年人,反映了電影播放邊際成本低的特征。現在數字化要求電影院能播放數字電影,為回應這些技術要求,就要有資本投資計劃。

由于1948年“派拉蒙案”的反壟斷判決令仍然有效,美國的電影制片廠禁止擁有電影院。然而,和在其他創意產業比如廣告業一樣,規模與范圍經濟的優勢導致整合的出現,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播放者之間的創造競爭的意圖受到侵蝕,一個寡頭取代另一個。現在美國的電影院由少數幾個連鎖店所掌握,占電影入座率展播收入的80%以上,加拿大的情況也差不多是這樣。小型獨立影院與這些巨型影院并立存在(典型的寡頭壟斷特征,一如我們在音樂產業中所見),控制了美國35%的銀幕。

在歐洲,歐洲院線是1992年在MEDIA計劃與法國國家電影中心資助下建立起來的,作為在電影院中發行歐洲電影的國際網絡。2004年MEDIA計劃為歐洲院線投入了大約600萬歐元。目的是提高電影院中歐洲電影的放映率以及入座率,特別是年輕人的入座率,也支持電影院向數字放映過渡。歐洲院線活躍在歐洲31個國家404個城市,擁有704家電影院,總計1765塊銀幕。

4 其他收入與資金來源

行文至此,本文討論了通過市場作為收入來源的電影生產、銷售與放映、DVD的在線與線下租售,也提到了不同的補貼與其他類似的計劃。但由于這些計劃太多了而且各不相同,這里不可能列出世界上所有的這些計劃。然而,另外一些收入與資金來源應該注意。商品化計劃是一些電影的重要收入來源,特別是兒童電影,除了版權外,還利用商標來保護其商品,迪斯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些制片廠自己經營與電影有關的商品零售店。許多補貼計劃鼓勵不同國家的電影制作人與生產商之間的合作生產。除了從國內電影的銷售獲得收人外,還可以為某個國家的電影生產從國外電影制片廠獲得外來投資。還有一些國家積極鼓勵外景拍攝地的推銷。有幾個國家(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了外來投資的數據。也有電影產業對GDP的貢獻數據的,以及與電影產業直接與間接相關的就業數據的。

十一、結語

篇(4)

2 信息經濟下的市場和產業分布變化

信息經濟經濟使得傳統理論下的很多規律發生改變。長尾理論和眾包思維已經深入到傳統產業的很多領域,市場細分越來越細,個性化、客戶力量和小利潤大市場概念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產業的市場結構和商業模式,處于需求曲線尾部的市場正在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影響市場結構的關鍵因素:集中度、差異化和進入退出壁壘也正在發生變化。市場中的競爭行為也隨之變化,處于需求曲線頭部的一級或者二級市場的占有率和利潤率也正在經歷由盛轉衰。在互聯網廣泛應用之后,企業的營銷活動也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營銷活動受時空限制越來越少,營銷費用越來越低,營銷結果越來越精準,廣告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交易付費的廣告付費方式使得廣告費用大幅度縮減。這些信息經濟下市場、競爭策略、商業模式的變化應該被充分關注,融入產業經濟學的日常教學之中。

電子商務發展促成產業空間分布新格局。電子商務縱向延展,促進城鎮資源快速流轉,橫向跨境布局,促進全球消費市場的形成。與電子商務相關聯的企業如軟件公司、代運營工地、在線支付、物流公司等圍繞電子商務企業進行聚集,也推動著傳統產業集群升級。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正在加速融合,推動產業集群向在線產業帶轉型。信息經濟下的產業集聚現象越來越顯著,與傳統經濟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經濟聯系性的聚集在加強,創新效益的分析也應該被進一步強化。

信息經濟下,傳統產業為適應市場需求在不斷轉變,新的產業形態不斷在催生,市場結構,消費需求和空間布局都在不斷變化,新的現象和新的問題需要新的思維和新的理論,這對傳統產業經濟學理論是個挑戰,具有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經濟背景下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

3.1 教學理念

產業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的應用經濟理論。學習本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系統掌握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等基本理論,對目前產業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獨立的運用基本理論和概念分析我國目前產業經濟當中的現狀、問題、使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然而,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市場環境,這些新的現象應該被引入課堂,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單純講授傳統理論的教學觀念和對單一教材的依賴,結合網絡資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學生在產業經濟學領域的學科視野,強化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3.2 教學方法

在信息經濟時代,創新教學方法是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重點。課堂上理論講解、案例分析是基礎,但是,讓學生在置身市場和具體產業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競爭格局,行為策略以及政府規制等。在創新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探索教、學、用協同的產業經濟學課外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深化課堂教學。把浸入式的教學理念引入產業經濟學的教學之中,讓學生能夠對某個產業的基本情況做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就業的意愿對具體產業進行追蹤研究,并撰寫行業分析報告;開展產業問題討論,讓學生能夠把理論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深化對理論和現實的理解,并能夠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3.3 教學評價

要貫徹教學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須相應的做以調整。單一閉卷考試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及運用情況,考核方式需要與教學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學生實際運用相關概念和理論的能力,以及發現、關注產業經濟現象與事實。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對信息經濟下產業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變化,傳統產業在網聯網經濟下面對的機遇與挑戰,產業結構的重構、轉型與升級,產業規制面臨的新問題等進行討論分析;讓學生嘗試撰寫具體的產業經濟案例和產業分析報告等。把考試與考查結合起來,更加全面地提升學生對產業經濟學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增強知識的現實應用性。

3.4 教學材料

篇(5)

2現代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的研究意義

產業經濟學是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經濟學科,之所以稱其特殊,是因為產業經濟學學科的正式確立以及正式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關于產業經濟學的相關思想和內核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便初見端倪。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增長需求,產業經濟學的熱度與日俱增,產業經濟學研究范圍漸廣,其為經濟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也日趨明顯,并且在產業經濟學研究規模逐漸擴大的過程中,相關學者和專家逐步確立了現代化的產業經濟學研究模式,即將微觀經濟作為經濟發展主導,將宏觀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核心的全新經濟學研究模式。同時,基于當前國民經濟發展,市場經濟形式日趨多元化,影響企業和經濟發展的因素多樣,傳統經濟學背景下只針對企業內部架構的研究方向在促進經濟發展層面已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全面掌握產業經濟發展態勢,因此,在新形勢下要結合博弈論、方法論等諸多方法,對不同的產業經濟案例進行剖析,以多個性來概括產業共性,將競爭秩序與競爭激勵作為穩固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進而能夠實現多層次、多角度研究現代產業經濟學的前沿問題,加速理論成果向實踐應用的轉化,促進現代產業經濟的發展。

從整體來看,研究產業經濟學的重要意義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方面。首先是理論意義,通過博弈論、方法論、案例解析等方法對產業經濟學展開研究,有利于建設統一的產業經濟學體系,有效地將經濟學與管理學二者有機融合,一改往日傳統經濟學實踐應用效果不佳的弊端,加強應用經濟學學科建設水平。其次是實踐意義,通過研究產業經濟學,可以有效促進產業組織結構形成,加強國內產業供給側改革,優化配置國內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經濟的創新發展,由過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精細化經濟增長模式,降低生產損耗,提升生產效率與效益。

3現代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

3.1人際捆綁

互聯網已成為當前國內現代化產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產業經濟發展要圍繞互聯網經濟展開,并且隨著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深化發展,互聯網經濟的核心地位將更加明確,其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的推動作用也更加明顯。在歷年的產業經濟研究過程中,隨著產業供給側改革,產業經濟也在尋求著發展模式的更優選,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人際捆綁形式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人際捆綁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是發揮企業經濟的規模效應,通過擴大企業消費規模,進而降低個人消費成本。具體到互聯網經濟中,人際捆綁產業經濟的典范便是團購,例如,過去的美團、餓了么,已經今時今日大火的拼多多,這些企業和品牌便是依托人際捆綁產業經濟形式來對自身產業經濟進行市場拓展,近年來取得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成績。人際捆綁產業經濟在互聯網產業中的深化應用,演變出團購經濟這一主流經濟形式,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人際交易成本,這是人際捆綁產業經濟形式能夠在互聯網產業中大獲成功的關鍵所在。團購依托的是互聯網,用戶通過PC端和移動端上的軟件或者APP下單來實現。團購經濟之所以會出現并發展到如今這樣的火爆狀態,源于早期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而企業從自身層面出發無法有效獲取用戶需求所致,因此互聯網企業轉變思路,將滿足需求的答卷交到用戶手中,讓用戶通過人際捆綁的形式來傳播自己的需求,并通過捆綁的方式降低互聯網企業運營成本,以產業經濟規模效益實現企業成本降低、用戶消費成本降低的雙贏。具體而言,團購的經濟模式通過人際捆綁形式,通過消費評價以及消費價格降低這兩項來迅速完成企業產品在用戶群體中的裂變,隨著團購經濟的不斷發展,近乎已占據當前互聯網經濟產業的半壁江山。人際捆綁產業經濟,相比傳統的企業產業經濟,能夠快速打開用戶市場,不必再花費大量精力去市場調研,臨摹用戶畫像,將選擇權交給用戶,以規模經濟效應實現雙贏。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想要進一步提升效益,便需要互聯網企業提升估價精準度,將折扣力度降至最低,同時進一步加強人際捆綁信息傳播的研究,從兩個關鍵環節提升團購消費的活性。

3.2網絡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化應用,在為傳統產業經濟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在新形勢下的全新發展帶來了機遇。隨著“互聯網+”和其他產業的有機融合,為傳統產業發展帶來全新變化,因此,網絡融合成為時下產業經濟發展和尋求突破的最優路徑。在演變過程中,以轉變傳輸的方式,加強網絡融合產業、通信產業以及傳統產業模式三者的融合。從經濟學角度來考量,網絡融合實現了將消費者終端、市場工作與服務三個層次的有機融合,并基于規模經濟效應有效降低了生產和運營成本。不過并非所有的網絡融合都一帆風順,以三網融合為例,其在融合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站在雙邊市場視角來看,三網即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電信網,這三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強行融合不僅困難多,而且即便完成了融合,能起到的實際經濟效益提升作用也比較有限。因此,想要加速三網融合,且提升融合后的產業經濟效益,需要政府牽頭開展工作,通過制定長短期規劃,將數字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納入三網融合的產業進程中,有效加強三方產業之間的聯系,一方面降低融合難度,另一方面也能更加緊密地聯系,提升融合后的產業收益。此外,對產業進行融合探究時,不能將理論內容割裂,而是要結合規制理論、雙邊理論以及捆綁理論在內的多種理論內容展開深入研究,以提升可持續競爭力為基礎,以探究產業布局和發展為導向,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3.3雙邊市場

篇(6)

媒介娛樂化是一種世界性的大趨勢,有學者認為它出現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媒介娛樂化最早始于新聞娛樂化,后來新聞節目娛樂化和各類節目娛樂性節目比重逐漸加大。中國的媒介娛樂化始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市場經濟推動下的媒介文化娛樂化已成為重要的文化景觀之一。時至今日,這股潮流勢頭不減,與傳統的刻板、說教式文化相比,娛樂文化呈現出更加鮮明,愉快的色調。它以輕松的姿態為人們提供。然而,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娛樂文化在迸發活力的同時,也在給這個社會帶來很多危害。

1.媒介娛樂化的表現與危害

1.1 首先以感官享受為主

今天的大眾傳媒從以傳者為中心專向了以受著為中心,受眾的角色從“傾聽”轉向了“參與”,這就意味著傳播者權威地位的消退,更重要的是意味了一種傳播模式和立場的轉移。這本應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但在市場經濟規則的作用下,經濟利益的驅動和收視率的追求,使得傳播者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夸大信息本身所有的娛樂因素。比如過度的關注名人隱私而非事件本身,還有各種娛樂節目,選修節目等。

1.2 新聞報道敘述過度包裝,缺少人文關懷,缺少真實性

新聞報道本身人們追求的是其真實性,但往往一些記者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對新聞故事本事加以包裝,夸張,使其故事更具可觀行,娛樂性。但這往往會造成與故事本身相違背。

1.3 大量娛樂性電視劇和無厘頭電影

這個是目前電視節目做火爆的一種,比如瘋瘋癲癲游世界的古裝電視劇,比如《歡喜游龍》、《九歲縣太爺》等這類電視劇大多歷史背景模糊,內容虛構,有著固定的生產模式—美女帥哥明星擔綱+唯美的時尚化的古典服裝+曲折纏綿的傳奇愛情故事。它們向觀眾提供的與其說是客觀的歷史知識還不如說是供觀眾情緒。還有近些年上映的一些無厘頭電影,比如《花田喜事》等,毫無任何意義。雖然藝術中我們是可以允許適當的虛構,夸張,演繹,但電視劇更多的是傳遞一種“正能量”的生命態度,它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從產業經濟學角度下分析媒介娛樂產生的原因

產業經濟學(Indu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產業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產業概念指的是國民經濟中的各行各業,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一切領域。媒介具有信息組織+利益組織和控制對象三重屬性,其中信息組織屬性和利益組織屬性決定了媒介具備成為“產業”的充分和必要條件,因此媒介也是一項產業。

我國的媒介娛樂化是伴隨著媒介產業化的產生而出現的,媒介作為一種商品可以通過交換來滿足人們的利益的需要。而經濟學家往往以媒介的內容為起點來思考傳播的商品形式,認為傳媒的商品化過程涉及了訊息如何被轉化為可在市場買賣的產品,如果套用經典的馬克思式的政治經濟學對媒體及其工業進行考察,那么媒體內容的商品化過程就是:撰稿人作為賺取工資的被雇傭者,他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將他們的勞動力轉化成為新聞稿和其他文章節目,最后他們被組合成一整套的產品,通過在市場上交換來獲取更多的價值。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媒介娛樂化終歸是個必然現象,因為商品本身包含價值和使用價值,商品只有擁有了使用價值,才能通過交換來獲得自己的價值。而媒介娛樂化則往往能滿足現代人們的需要,因為在這個忙碌的社會,人們在工作繁忙之余,往往需要通過一些不需要動任何腦筋,而且能給人帶來喜悅的商品來滿足人們的身心愉快。這或許也就是《人在囧途之泰囧》能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那么媒介娛樂化的深層次動因是什么?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媒介娛樂化可以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下,各個媒介企業首先要保證能在這個市場下立足,這就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經濟效益。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眼光也變得更為挑剔,普通的媒介節目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沒有需求,就不會產生交換,也就沒有所謂的經濟效益。因此具有消費主義傾向的媒介通過把節目進行包裝,使之更加視覺化,娛樂化,然后銷售給受眾,這樣通過滿足受眾的需求而直接受益。與此同時,更高的收視率,點擊率可以成為廣告商的寵兒,這樣通過進行“二次銷售”賣給廣告客戶,獲得更高的利潤。因此,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外在的收視率,點擊率成為衡量一個娛樂節目和欄目價值得到重要標準。而節目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則基本被人們所忽略。媒介商業化的發展導致了人們對獲利性比對文化質量更加重視。”

第二,媒介娛樂化被作為一種刺激商品銷售的手段。通過娛樂在更多的方面刺激各種消費。眾所周知,在當今時代,人們的注意力往往在稀缺資源上,因此媒介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以達到刺激人們消費的目的。而受眾在繁重的生活壓力下,稀缺的就是能吸引眼球的娛樂。因此媒介娛樂化也就成為刺激商品消費最便捷的方法,這契合了米切爾在《娛樂經濟——傳媒力量優化生活》一書中提出的營銷思路——用娛樂因素改造經濟,他認為娛樂是撥動消費者心弦的利器之一,“沒有娛樂,就不能成其為商業。”因此媒介娛樂化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3.如何治理媒介娛樂化

毋庸置疑,按照經濟利益最大化、政治風險最小化的原則,傳媒娛樂化獲得其合理性的存在。并由此建構起帶有積極意義的話語體系,“媒介”作為一個產業來講,媒介娛樂化已經成為當前媒介發展的趨勢,有它的存在的益處。但是,面對媒介娛樂化的過度發展,我們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規范。

首先,嚴格把關廣告的投放,媒介娛樂化產生的原因在于能提高收視率,而高的收視率能帶來高額的廣告收入,通過廣告收入反哺給媒介本身。如果我們能夠在廣告投放上加以限制,對一些低俗節目禁止對其投放廣告,則節目本身無收入來源,最后節目會因沒法負擔運行的費用而自身所關閉。

其次,規范市場化體質。從上述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得知,媒介娛樂化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能帶來利益。這就要求我們能從源頭抓起,規范市場規則,對于過度的娛樂化產品,我們應該把它視之為假冒偽劣產品,堅決抵制其出現,讓其在市場的大浪潮中被淘汰掉。

最后,我們應該對“媒介”在法律上,道德上進行規范,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做到有法可依,同時也可以杜絕新聞自由權利的濫用。另外,建立新聞評議組織對媒體及其業者道德水平進行評議,進行社會監督。提升媒介工作者的素質,它要求業者有較高的新聞素質和扎實的理論功底,能準確地從新聞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新聞價值的東西來,而不是一味地去娛樂搞笑。

媒介組織更多地對媒介娛樂化持產業經濟學視角,因為這個視角對我們媒介產業的改革提供了依據和動力,并促使“事業性質、企業管理”模式最終確立,催生了媒介經營的思想,推動了媒介的產業化實踐,促進了媒介自身的發展壯大。但是過多單獨的從產業經濟學出發看媒介娛樂化,我們會往往發現媒介阻止過多的把媒介娛樂當作一種商品來經營,過多的去追求其商業利益,因此才會產生大量庸俗的愉快。他們沒有考慮媒介還有更深層次的影響,人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媒介,他們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對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若僅僅把媒介當作商品,把媒介娛樂化當作一種追求利潤的利器,那么我們這個社會的未來不知將走向何處。

參考文獻:

[1]李金梅.關于當下媒介娛樂化風潮的思考[J].新聞知識,2005,01:19-20.

[2]李賢斌.媒介娛樂化的過度發展及其對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6(4):64-66.

[3]叢建安.狂歡背后的焦慮:媒介娛樂化研究綜述[J].Southest Communication,2007(06):60.

[4]蔡騏,蔡雯.娛樂化浪潮中的媒介文化──文化研究與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解讀[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1:5-10.

[5]吳世文.多重視角中的媒介娛樂化現象[J].東南傳播,2008(5):76.

篇(7)

產業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大類中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下的二級學科,其課程內容與理論知識,越來越受到重視,產業經濟學本科教學涉及到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的本科生,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其列為必修課程[1-2]。產業經濟學涉及到國家經濟發展中各個產業的產業組織理論、市場結構分析、產業發展規律、企業戰略規劃、產業政策規制等相關理論和實踐內容,與國家經濟發展與產業規劃息息相關,產業經濟學教學要求結合中國經濟實踐,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產業組織理論,需要我們積極探索產業經濟學教學方法與內容上的創新[3-4]。

一產業經濟學本科教學現狀

(一)產業經濟學具有較強的應用經濟性質,本科教學過程中易強化理論忽略應用產業經濟學是相對新興的應用經濟學分支,其起源于美國,是介于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之間作為橋梁作用的中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學科體系起源并建立于上世紀3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梅森與貝恩的理論框架,該理論以“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即SCP分析框架)為主要理論體系,并由此構成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核心[5]。產業經濟學理論發展并且成熟于上世紀70年代后的芝加哥學派,區別于結構主義者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被稱為效率主義者,以自由經濟為理論核心,崇尚市場效率的作用。隨后還有新奧地利學派等學派的形成,產業經濟學在爭議中不斷更新完善其理論體系。中國經濟學學科體系是以前蘇聯為基礎,1998年,原國家教委調整學科設置,整合原有的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等專業,設立產業經濟學專業。我國產業經濟學教材內容大多以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為理論基礎,結合投入產出模型和我國產業發展進程,分析我國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規律。但是,我國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演變呈現了一些獨特規律,西方產業經濟學理論是以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歷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有其一定的普適性,卻無法有效解釋我國產業經濟發展規律。總體而言,我國產業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無法跟上我國產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在分析產業經濟理論的同時,更多考慮產業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性,有利于拓展產業經濟學理論,解決分析實際經濟問題[6,7]。

(二)課程教學方式單一,本科生社會閱歷不多,知識面較窄,難以理解產業經濟學理論本科產業經濟學教學面向的是本科生,雖然在產業經濟學課程學習之前已經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經濟學理論基礎,但社會經驗不足,知識面相對比較窄,如果在課堂上簡單直接地講解產業經濟學理論,學生難免覺得枯燥乏味,難以理解。隨著互聯網的興趣與普及,“互聯網+”概念與各個行業深入結合,引起一些新興行業的蓬勃發展和傳統行業的轉型變革,原有的課本上單一產業理論教材和固有授課方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學生無法結合實際理解理論,也提不起對產業經濟學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根據經濟發展現實,結合產業發展案例,同時將現實生活融入課堂教學,才能拓寬學生視野,在實踐問題中理解產業經濟學理論,并逐步學會從現實生活發現經濟問題,找到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8]。

二產業經濟學教學創新探索與教學效果

(一)案例法教學

為幫助學生理解產業經濟學理論,提高學習產業經濟學的興趣,課堂教學中加入案例分析是比較有效的方法。比如課堂上分析產業政策時,可以引入2016年下半年我國學術界關于產業政策的大討論,簡要介紹我國經濟學家中干預性產業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的主要觀點及其理論基礎,同時以日本產業政策為例,介紹日本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產業的資源配置政策的變化,以支持或者限制不同產業的發展,分析日本“防止過度競爭”的市場結構干預政策。幫助學生思考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現實經濟問題,嘗試理解并分析我們政府層面的產業政策規制,產業層面的產業發展規劃,企業層面的市場經營戰略[9]。

(二)互動式教學

在產業經濟學課堂上,摒棄單純的依賴教材,傳授理論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采用Teamwork的形式,給學生四周的準備時間,大約4人一組讓學生分組結合產業經濟學理論進行產業分析,并要求學生明確小組分工,各司其職分別進行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制作PPT,最后在全班同學面前上講臺進行宣講,讓學生切實感受分析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產業,通過對該產業發展歷史、發展進程、統計數據、產業政策以及過往發展經驗的分析,把產業經濟學理論從書本中提煉出來,發現產業發展過程中呈現的規律,掌握相關產業政策的理論依據,提高產業經濟學的學習熱情,全面增強理論分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三結語與啟示

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產業經濟學教學方式與方法上的創新取得一定的教學心得。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產業經濟學理論中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組織、產業政策及產業發展的內容結合產經新聞、產業發展規劃、行業研究報告,吸引學生思考分析產業經濟學理論來源,強化學生將理論結合實踐經濟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發現經濟問題并進行探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真正嘗試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運用產業經濟學理論結合經濟實現問題進行分析,并將對某個產業的思考形成文字,制作成PPT,并上臺宣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給學生營造一個充分表達思路、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實踐表明,加入互動式課堂教學方式以后,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明顯增強,與老師交流自己對經濟學問題的相關看法的意愿也顯著增強,表明互動式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產業經濟學自身發展過程中,就有顯著的問題導向特征,因此產業經濟學教學不僅要注重傳統理論和基本概念的闡述與解釋,還需要將現實經濟問題引入課堂,加強產業經濟學知識理論體系的開放性、包容性,提高產業經濟學學科的應用性特征,也強化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月友.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J].文教資料,2015(14):174-175.

[2]李志獻.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2(33):243.

[3]杜傳忠.我國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問題探討[J].山東警官學院學報,2006,(11):124-126.

[4]柯穎.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68-169.

[5]喻言.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問題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88-89.

[6]汪芳,趙玉林.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創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12):101-102.

[7]譚建.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2(32):71-71.

篇(8)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6-0100-02

產業經濟學作為介于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的中觀經濟學,目前已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課程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主要使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有關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具體應用。但是,在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教學方式滯后、教材內容陳舊、實踐教學缺乏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產業經濟學的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無法實現課程的培養目標。

一、相關研究綜述

為了更好地做好產業經濟學的課程教學,實現課程培養目標,近年來我國有許多學者對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做出了研究,有關教學方式改革的研究:楊向陽(2008)指出產業經濟學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應該改變以講授為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加強討論環節的教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喻言(2008)提出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案例的互動討論中,加強全班同學的互動性。李桂娥(2010)指出在課堂上不僅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可以產生富有成效的相互影響。有關教材內容改革的研究:柯穎(2011)提出我國目前產業經濟學教材的編寫案例內容主要借鑒發達國家,缺乏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產業經濟問題及案例研究,教材內容應該反映中國產業經濟發展實踐的本土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以往學者希望通過教學方式、教材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來提高產業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是,這些研究都忽略了產業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教學和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在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中,應該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學和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本文將以SCP分析框架教學為例,指導學生具體分析重慶市旅游業在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方面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目標。

二、現代產業組織理論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范式是著名的哈佛學派產業經濟學分析范式,該范式主要是由貝恩(Joe Bain)及其弟子梅森(Edward Mason)創立的,經過后來多位經濟學家的貢獻得以發展完善,在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期間,一直占據著產業組織學的主流研究陣地。該框架的基本觀點是:市場結構決定市場中的企業行為,而市場中企業行為又決定了市場績效的各個方面。其具體分析框架如下圖所示:

三、重慶市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運用SCP分析框架對重慶旅游業進行分析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按照SCP范式,按照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以及市場績效的相關指標依次分析重慶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一)市場結構

在分析重慶旅游業市場結構方面的問題時,應該指導學生結合市場集中度、規模經濟水平、產品差別化程度和進入、退出壁壘指標去分析旅游業實際情況。經過分析,得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第一,旅游業市場集中度低。從2006年以后的5年間,重慶市旅游企業數量的年均增幅達到17%,但是,在旅游企業數量增加的同時,卻出現了行業利潤下降的趨勢。除了中國青年旅行社、中國國際旅行社等全國旅行社外,重慶本土化的大型旅行社集團數量不超過5家,小、散、弱、差、淺成為重慶市旅游企業的詬病,市場集中度偏低導致旅游企業競爭力不強。例如,2006年全市旅行社總數雖然有223家,但是絕大多數屬于中小規模的旅行社,經營業績普遍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調控政策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促進旅行社之間、旅游酒店之間的兼并;企業發展的后續資金不足,不能擴大經營規模。第二,產品差別化程度低。從地理空間位置來看,重慶處于中國中西部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帶,整個西部地區包括陜西、四川、云南、貴州,資源特征以相類似的山、水、林、洞等自然生態觀光為主,輔以地方文化與民族風情,表現出較強的同質性。地區之間的旅游發展呈現出較強的雷同性,使得重慶地區的旅游失去比較優勢,區域競爭力不強。

(二)市場行為

指導學生分析重慶旅游業市場行為方面問題時,應該從旅游企業的價格戰略、產品戰略、銷售戰略和壓制競爭對手戰略入手。具體問題如下:第一,旅游景區門票定價不合理。目前,許多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定得過高,如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許多中低收入者無法承受如此高昂的門票,減少了他們前來旅游的次數。另外,許多景區還施行價格歧視政策,當地居民可以免費旅游,而外來游客卻要付費旅游,將當地人與外地人實行區別對待。第二,旅游產品營銷策略不當。一方面,景區只在某些節假日免費開放,使得游客們都集中在免費開放的時期去旅游,結果造成游客扎堆,不能輕松地享受旅游。另一方面,一些旅游景區推出當地的特色制品,價格高昂,而且還反復要求旅客購買,希望從中牟取暴利,違反了商品交易的基本規律,不利于旅游產品的長期推廣銷售。

(三)市場績效

在分析重慶旅游業市場績效方面的問題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從資源配置效率、企業規模合理性和技術進步方面入手。具體問題如下:第一,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重慶是旅游資源的密集區,景觀豐富。但是,由于旅游開發規劃不科學,導致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第二,旅游資源地理區域不平衡。由于地理空間的差異性,使得大部分旅游資源集中在都市周圍、烏江畫廊與黔江民族風景協作區,這些旅游區的游客量占到了總人數的70%左右。第三,旅游人數與周邊省份存在較大差距,以四川為比較對象,2011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34977.82萬人次,而重慶只有22019.03萬人次,重慶旅游收入僅僅為四川的一半。

四、促進重慶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提高旅游業的市場集中度。旅行社的發展路徑應該是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小型旅行社網絡化。第二,加大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經過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做好相關旅游規劃。第三,提高差別化,發展特色旅游。重慶在制定旅游發展政策時,應該立足于旅游資源現狀,發展特色旅游,促使重慶向“旅游強區”發展。打造世界級旅游品牌。重慶已獲得“世界溫泉之都”榮譽稱號,應該牢牢抓住這個機遇,重點發展溫泉旅游建設項目,綜合布局,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建設具有地區特色的溫泉旅游項目,如:北碚區柏聯SPA溫泉、沙坪壩區融匯溫泉等。第四,要改進產品營銷策略,采取正當競爭行為。根據游客需要開發旅游產品,杜絕惡性競爭行為,造成產業鏈效率低下。

綜合以上運用現代產業組織理論SCP框架分析重慶旅游業發展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去分析國民經濟中產業發展問題,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的案例分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實踐能力,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推動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完善和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向陽.對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08,(12).

[2] 喻言.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問題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5).

[3] 李桂娥.研究型教學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

[4] 柯穎.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

篇(9)

屬中亞熱帶-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溫暖濕潤、無霜期長、降水量大的特點。赤水河流域是目前世界上釀造名白酒最多的流域,赤水河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自然景觀最美、革命歷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長江流域唯一沒有筑壩并且污染較輕的干流,其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全球意義,地位十分重要。

2白酒工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影響

2.1白酒工業產值

據初步統計,貴州赤水河流域白酒企業有1400家,白酒產能達到40萬kL,其中醬香型白酒產能約30萬kL,現行白酒產量占貴州省的85%以上;現有貴州茅臺酒和仁懷、習水、金沙、七星關區、赤水等白酒產業園區,培育了一系列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白酒品牌。2012年,白酒業經濟產值達319.89億元,占流域GDP的53.3%,在白酒產業集聚區仁懷市這一比重高達65.4%,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2.2對人均GDP的貢獻

人均GDP是體現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發展水平和生活水準的綜合指標。在國際上被廣泛用于評價和比較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2012年流域各縣市統計年鑒統計(102個鄉鎮),流域內人均GDP為1.60萬元,基本達到同期貴州省平均水平,但僅占全國平均水平(3.50萬元)的45.7%。上游七星關、大方、金沙人均GDP為1.13萬元;下游習水、赤水人均GDP僅1.09萬元;中游仁懷、遵義、桐梓人均GDP達2.53萬元,超過貴州省平均水平。作為白酒產業集聚區,中游是流域內經濟發展最好區域,流域內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差異,與白酒工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2.3對產業結構影響

流域國內生產總值為600.17億元,三類產業產值結構比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產業占第二產業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產業值。第一產業較貴州省(12.7∶40.9∶46.4)高1.5%,較全國(10.0∶46.6∶43.4)高4.2%;第二產業已超過貴州省及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從不同區域來看,流域上游對農產品的依賴程度較高,較為貧困,產業結構比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質與氣候環境,白酒釀造業發達,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效應顯著,產業結構比為6.1∶63.1∶30.8。下游區隨著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旅游業迅速發展,成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比為14.8∶44.6∶40.6,但與全國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減小

赤水河流域貴州境內設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臺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個水文站。根據監測數據,2009~2011年各個斷面年平均流量呈減少趨勢,分別減少23.7%、34.6%和37.1%。急劇減少出現在2010~2011年。與2010年相比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減少13.7m3/s,減少34.9%;茅臺站年平均流量減少30.1m3/s,減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減少80.1m3/s,減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減少等因素影響,上游來水量在減少;但從茅臺站開始水量減少幅度明顯增大,茅臺站到出境之間白酒工業取水對水量減少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3.2水質變差

根據赤水河干流設置的8個水質監測,采用2012年平均水質數據(由貴州省環保廳提供),用單項污染指數法評價各斷面水質。赤水河流域貴州段COD值、氨氮、總磷均達到規定表水功能區劃的水功能要求,但總磷存在嚴重超標現象,上游清水浦斷面濃度最高,而隨著河流流至茅臺河段,總氮超標量呈減少趨勢,這得益于河流自凈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該河段總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時,貴州境內坡耕地比重大,墾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順坡而下”進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體大部分總氮超標。

3.3白酒產業自身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

根據全省白酒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底,白酒產量要達到80萬kL,赤水河流域為白酒業發展的主要區域,屆時從赤水河年取水量將達3200萬t,新增廢水2560萬t;即使污水100%達標排放,到2015年也將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將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帶來的環境壓力非常驚人。到2020年,白酒產量規劃達到135萬kL,從赤水河年取水量為5400萬t,產生廢水4320萬t。赤水河白酒工業生產用水高峰時間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著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減少的情況下,在這3個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減少導致水環境容量急減,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質必定超標,水環境必將遭受嚴重污染。

4可持續發展方式與布局

4.1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間

水質水量作為赤水河白酒工業發展的基礎,是白酒產量和品質的保障。應加強流域水資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數量,推行取水收費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環境質量狀況下,劃定流量安全閾值作為紅線,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時段;加強白酒工業污染物排放管理,規范排污口位置、數量,實行區域管理責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間權限管理與控制監管,根據不同河段水環境質量目標、環境容量、污染狀況,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許排放量,將其分割成若干規定的排污權空間,并分配到流域內各縣(市、區),再分配到轄區各企業,形成“流域整體-區域-企業”一體化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時,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取水收費和排污權交易收益可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補償。

4.2發展白酒關聯產業,延長產業鏈

赤水河流域以貴州茅臺為領導品牌的優質醬香型白酒,在國內外贏得美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總體上,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產業鏈短,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缺失白酒產區的文化,極易受突發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依托白酒工業園區、旅游園區、農業園區等工程建設,將白酒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融合,實現三產業聯動,以“白酒產業激活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帶動旅游產業、旅游產業促進白酒產業”的內生循環,大幅拉動當地的整體經濟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醬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賦予不同白酒以鮮明的品質特色和文化個性,使白酒成為生態、文化、服務等產業價值的重要載體。

4.3合理整合生產要素,構建白酒產業集群

以“國酒茅臺”為龍頭,帶動習酒、金沙回沙酒、茅臺迎賓酒等系列優質白酒產業快速發展。通過參股控股、重組等多種方式,整合流域內白酒企業,培育一批重點品牌和核心企業,帶動醬香型白酒的全面發展,形成高中低檔產品并舉、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發展格局。在仁懷國家名優白酒產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習水白酒工業園等園區基礎上,帶動與白酒產業關聯的農產品生產、包裝、運輸、物流、商貿、金融服務等上下游企業,形成強大配套能力,實現產業集群發展。

篇(10)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40

1 我國產業經濟學人才培養現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具有高知識密集、高技術密集和高創新性的新興產業,對新興技術類和產業經濟類人才具有強烈的需求。當前正是我國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關鍵時期,因此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經濟人才培養問題顯得日益突出,同時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經濟學學科相關教學資源也亟待升級改造。

在當前戰略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的趨勢下,產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復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學體制和資源約束下,我國在產業經濟類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的方法呆板;過于強調理論,脫離實際,缺乏社會實踐,難以適應新興產業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雖然近幾年培養產業經濟類人才在數量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經濟類創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緊缺。另一方面,雖然產業經濟學課程也已經圍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開展教學研究工作,然而緊密結合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及新興產業教學資源研究仍顯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理論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適應現代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經濟學教學理念,關于新興產業經濟類人才培養方式和有效途徑研究尚不多見,面向新興產業發展和需求的產業經濟學教學資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級改造。

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培養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1.1 人才培養觀念的保守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學科,學科教學的重點在于理論知識的教授。老師致力于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對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課堂之外,師生進行學習交流的機會不多,課程考核仍然以考試分數為主,學生為應對考試就會對理論知識死記硬背。這種情況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邏輯思維體系就不易建立。而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強調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在填鴨式的人才培養觀念下,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雖然有所掌握,但應用知識于實踐的能力不強。

1.2 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的單一

和國外人才培養目標相比,我國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就顯得比較單一。我國人才培養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而國外注重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識基礎,又有創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學校就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這就要求學校轉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人才培養側重于校內單方面培養,而與產業企業合作的比較少。學生參加講座、例會的機會雖然多,但是參與校企合作開發的項目的機會不多。這種單一校內培養方式不利于產業經濟類學生將理論與實際很好的結合,使得學生學術研究的價值大打折扣。中國的學術論文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認可的成果卻是少數,這也與我們單一人才培養模式有關。

1.3 教學內容的滯后

教學所用的教材內容滯后。編寫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精力,然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速度比較快、情況又比較復雜,所以產業經濟學的教材一般要滯后于當前戰略性產業發展的實際。一些產業政策條例和產業案例得不到及時更新,學生掌握的信息過時,這會影響學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的把握和對其發展前景的思索。

2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經濟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資源有很強的依賴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術的技術人才,還需要熟悉產業戰略布局的產業經濟人才。產業經濟人才是以產業為主要研究對象,掌握專業的產業理論知識的人才。培養高層次的產業經濟人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我國經濟增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產業經濟人才參與。雖然近幾年培養的產業經濟類人才在數量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經濟類創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o缺。因此,要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效發展,就要求對高層次產業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

2.1 培養更多的產業經濟高層次人才

目前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經濟學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間我國較高層次的人才數量。從趨勢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碩士還是博士的人數整體上逐年增加,海歸人數也在增加。經濟學研究生人數也從2005年的1.87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2.8萬人。但是這些受過較高層次教育的人才在總量上占比全國總的受教育人數還是較少。

2.2 培養有國際視野的產業經濟人才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不可分割。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會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要求主導產業的更換升級,這就要求產業經濟人才要有國際視野。通過閱讀國外最新產業經濟文獻,了解現下最先進的產業經濟理論,選擇符合我國實際的主導產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2.3 培養有創新能力的產業經濟人才

如果說本科教學就是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那研究生教學就要求學生開始學會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學術界對其研究還不夠完備。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來完善學術研究,對問題的解決提出比較符合實際的方案。培養有創新精神的產業經濟人才,除了要求閱讀大量的文獻和著作來開拓思維,還要求深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部門,進行實地考察。當然這些都要求教育設施的改善、教學資源的整合和正確的教學引導。培養創新型人才,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需要,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更強大的帶動作用。

3 適應戰略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改革創新

產業經濟學人才掌握專業的產業經濟理論知識,可以運用所學很好的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布局規劃,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時間雖較短,但發展環境復雜,面臨的問題較多,急需產業經濟類人才改變其發展現狀。這也使得它的發展必然會對高校產業經濟教學提出新的要求。

3.1 提高師資水平與教材內容更新

一方面,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吸納知識的效果。高校產經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還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呆板的授課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豐富的內容,邏輯合理的結構,簡便易懂。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問題。產業經濟學教材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這些實際情況,添加最新產業案例,附上最新產業政策條例,從而引導學生以新的視角思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3.2 注重實驗教學

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科和市場運作緊密聯系。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做好產業經濟的理論教學,還要加強其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和具體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實驗教學就是將產業經濟學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建設產業系統平臺,使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對相關知識進行計量操作。雖然一些產業經濟問題的實驗結果,不能代表現實產業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但是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很好的了解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積累自身分析和預測產業發展趨勢的經驗。實驗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熟練相關計量軟件的運用,為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這比純粹的理論教學更有成效,也算是對理論教學的一個補充和鞏固。學生也更能展現出積極性和創造性。

3.3 注重實踐教學

社會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學校為了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可以與當地企業進行溝通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拓寬學生校外實踐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師資力量對一些學生進行指導,輔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實踐項目。另外,學校可還以請企業優秀工作人員來校講座會談,與學生互動交流。

4 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體制機制創新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發強烈,這不僅要求對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還要求對現有人才培養體制進行改進和創新。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產業經濟人才的培養要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創新型產業經濟人才需要社會各界發揮自己的作用,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自由的學術氛圍,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

4.1 以市場為導向

學校培養的人才最終會走向社會,服務于企業。現在很多高校畢業生掌握的知識理論和學習技能是和社會脫節的,并不符合市場需求。學校對產業經濟學學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學好課本知識,查看產業理論文獻。但是只偏重理論教學,就會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實用性不強。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經濟學教學的新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要改變高校在產業經濟學課程設計上有理論性而無實踐性的狀況。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產業經濟學人才時,把握市場動向,在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的同時,將學生推向企業學習,鍛煉其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4.2 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與企業雙向合作,整合高校資源。一方面,學校可以為產業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提供機會,鼓勵他們去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實習,切身體會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的發展狀態。盡可能給學生機會,參與相關產業的合作項目,策劃相關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員可以對學生的策劃方案給予指導和點評;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請一些優秀產業經濟學校友來校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產業經濟學。還可以請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層次技術人員和專家來校授課,讓師生更全面的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4.3 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力度

高層次人才培養具有高消耗性。國家對高校高級人才的培養進行投資資助時,要做好整體性培養資助規劃。要結合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基地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實踐對高校高層次人才進行培養,形成一套完整的資助體系。可以通過科研啟動經費、研究生津貼等方式資助優秀青年后備人才。將中青年教師作為重點培養資助對象,納入高校高層次人才儲備隊伍進行培養。并和國外高校保持學術探討,讓優秀人才出國培訓,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產業經濟學的學術成果。

4.4 科研環境的改善

環境可以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學術氛圍是軟環境,學術討論的自由與否影響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在給出自己的觀點后,要允許學生自由討論,并允許他們提出質疑。學生和老師在一個比較平等的位置時,學生才會暢所欲言,從而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學術討論的過程,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過程。而像好的師資隊伍、先進的實驗平臺這些就是硬環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需要進行實驗研究,而實驗的成功需要優秀的教師進行指導,因此師資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優秀學生的培養。學校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專業平臺的建設,對打破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提高學生自身的學術素養有重要的意義。

5 結束語

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和趨勢。面向新興產業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和保證。要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整合優化產業經濟學的教學資源,進行面向戰略新興產業需求的教學改革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推動創新型產業經濟人才培養,使產業經濟人才面向市場,適應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朱瑞博,劉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特征、制度障礙與機制創新[J].社會科學,2011,(5):6572.

[2]李峰,高淑東,李艷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路徑[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5):98100.

[3]高淑東,李峰,李艷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創新[J].科學時代,2015,(2):193194.

[4]汪芳,趙玉林.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創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01103.

[5]王艷榮.基于人才培養的產業經濟學教學方法設計[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4):101102.

上一篇: 營銷模式論文 下一篇: 市場營銷管理辦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乱码中字幕综合 | 亚洲成在人网站天堂日本 |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午夜a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