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考察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8: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域文化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域文化考察報告

篇(1)

關鍵詞:

視覺傳達設計;設計考察;教學方法

視覺傳達設計是一個創意無限、瞬息萬變的行業。對于大三的學生來說,之前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師的傳授,學生對視覺傳達設計行業的認識比較片面。設計考察課程是在大三學生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后,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專業設計、開闊視野、提高自身設計素養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意義在于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并為學生日后的設計積累大量素材。

一、課程目的和考察點的選擇

設計考察是近年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經過教學改革新增設的一門課程,時間為兩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學生學習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后開課。該課程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開闊其視野,使其積累人生閱歷,對將來從事的行業有一個理性認識,同時與畢業設計和專業實習更緊密地銜接起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專業性比較強,學生上大學前接觸到的行業信息一般比較少。通過設計考察,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設計行業信息和設計資源,這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有很大幫助。廣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有著“千年商都”的美譽。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廣州的經濟、文化得到巨大發展,中國第一家成功為企業導入CI設計的廣告公司就誕生于此。近年來,廣州聚集了數十家4A廣告公司,廣告設計行業發達,從設計、制作到有著完整、成熟的產業鏈。此外,廣州市區還有多家美術館、博物館、畫廊、文化創意產業園和設計院校。深厚的設計產業背景和眾多的文化機構,使廣州成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據課程定位安排考察內容、明確考察目的

設計考察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延展內容,涉及范圍比較廣,是專業必修課程之一。本課程的教學思想和目標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設計能力的提高,主張多元化的設計教學和開放式的實踐教學模式,讓課程成為學校與企業、學生與設計師之間的橋梁,為學生后繼的畢業設計和專業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設計考察課程總學時只有兩周,學時少,考察內容多、范圍廣。課程教學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介紹行業特點、專業特色、企業的運轉流程和行業運作規律等知識,引導學生在考察過程中深化所學知識、拓展思維,加強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覺傳達設計行業是一個競爭激烈、信息變化大的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對時展需求有準確的領悟,既要關心商家的訴求,又要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該行業的主要特征表現為設計、制作和應用等三個環節的相互銜接。為了讓學生對視覺傳達設計行業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本課程由行業概況、參觀交流、視覺觀察和資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學內容構成,其中參觀交流和視覺觀察是本課程的重點。

1.行業概況教師通過PPT教學的方式向學生介紹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涉及的行業,特別是行業的特點、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重點介紹在大時代背景下廣州視覺傳達設計行業的特色、資源、優勢以及市場分布情況。

2.參觀交流第一,參觀廣告公司。教師選擇一到兩家實力較強的4A廣告公司進行參觀交流,通過觀摩和座談會的形式,讓學生對廣告公司的運作模式、公司與客戶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設計策劃方案等方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第二,參觀文化創意產業園。廣州紅專廠創意藝術區是藝術文化交流機構、國際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館、私人美術館、設計公司、創意產品商店的聚集地。學生可以自由參觀體驗,觀摩最新的國際創意設計、展示設計和創意產品,了解最前沿的設計資訊。第三,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博物館、美術館分別陳列著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和視覺藝術品,是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的理想場所。教師可以選擇幾家廣州市區的大型博物館、美術館讓學生參觀,了解廣東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重點思考藝術的發展和變遷,并收集相關設計元素為以后的設計創作積累素材,如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廣東美術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第四,美術院校交流。選擇廣州的一家美術院校進行參觀交流,包括參觀實訓室、設計工作室,聽學術講座,與本專業師生交流互動等,相互交流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和設計思想。

3.視覺觀察第一,觀察城市視覺導向系統。城市交通視覺導向系統、商業視覺導向系統以及文化視覺導向系統等城市視覺導向系統,能有效地將復雜的城市空間層次化、條理化,極大地提高城市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文化影響了城市視覺導向系統的設計。對城市視覺導向的觀察,主要是對廣州市不同類型的導向系統及其關系進行觀察研究。第二,觀察城市公共空間廣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廣場、市政公共設施等的公共空間廣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構成要素。在出行的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對廣州市公共空間中的戶外廣告、燈箱廣告、多媒體的電子LED廣告等進行觀察,重點分析廣告的創意、訴求點、受眾及其影響力。第三,觀察商業賣場視覺營銷設計。城市大型商業賣場中的展示空間設計、照明設計、道具設計、商品陳列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等視覺營銷設計,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進銷售,是現代商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教師可選擇廣州市的一到兩家大型商業賣場,讓學生針對其視覺營銷設計進行觀察,思考賣場是如何通過合理地展示和營造視覺沖擊力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4.資料收集第一,宣傳冊、廣告單。博物館、美術館、商業賣場等場所免費發放的宣傳冊和廣告單是很好的視覺設計研究資料。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要有意識地收集設計宣傳資料,為以后的設計創作提供實物參考。第二,照片。設計考察內容多,時間緊。學生在參觀過程中,發現新穎的設計或者有啟發的設計,可以用相機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以后創作的參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學組織考察

設計考察課程有學時短、考察內容多、信息量大、考察點分布廣、實踐性強、學生人數多等特點。怎樣合理組織安排學生開展考察,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鑒于此,可以根據考察點和考察內容,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

1.集中考察,統一行動對于學生獲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點,可以通過集體組織的形式統一考察。如,企業參觀以座談會和觀摩為主,采取統一行動,比較方便開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學術講座、參觀和互動交流的形式,強調團體間的溝通和互動,也適合集體行動。

2.分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場所的場地空間有限,考察信息點分布廣,采用統一行動的形式顯然難以組織開展,有時還會因為考察點同時涌入大量人員造成擁堵,人為地制造障礙,導致考察效率低下。這樣的考察點比較適合分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師統一帶隊到考察點,明確當天的考察重點,然后分組進行考察。分組時,教師可根據學生數量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一般5~6人一組為宜,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活動。如,廣州紅專廠創意藝術區總占地16萬平方米,園區內的私人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創意產品商店等空間容量有限且分布廣泛,教師可將學生統一帶隊到園區,然后根據園區地圖,擬定多條考察路線,讓學生按小組分路線進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師要讓學生制訂當天的考察計劃、明確考察內容和目標,擬定交通線路和考察時間,鍛煉學生計劃和組織的能力。在考察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和行業從業者溝通交流,獲取最新的行業信息,樹立自信心,增強社會活動能力。每天考察結束后,教師可在晚上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討論,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四、整理資料,舉辦考察匯報展

設計考察實踐課程結束后,學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獲。教師應及時整理與總結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學習與研究使用,這是設計考察實踐活動重要的后續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體現。

1.整理考察資料和存檔教師應對考察、參觀過程中收集的圖片、實物、影像等原始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歸檔,方便以后研究和調用??梢愿鶕Y料類型進行分類,如地域文化素材、現代設計元素、商業廣告、櫥窗設計、創意產品等分類歸檔。此外,教師應要求學生找一兩件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設計作品進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創意、表現、制作以及優缺點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檔,鍛煉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

2.撰寫考察報告撰寫考察報告是考察實踐活動重要的后續任務,學生應在整理考察資料的基礎上,對考察的總項目或者子項目進行深入的探討、總結,形成考察報告。考察報告可以從考察概況、考察內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獲等四個方面進行撰寫,要求觀點明確、材料客觀、語言平實、敘述合理。

3.舉辦考察匯報展將整理后的考察資料、報告以及主題設計作品以匯報展的形式向全校師生展示,這是檢驗學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讓學生在組織展覽的過程中回顧考察活動的過程,加深對設計的感悟,鍛煉學生的設計、組織和協調能力;另一方面,擴大設計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圍,讓更多人通過展覽享受考察成果,激勵學生在設計道路上不斷前進。為了從多方面檢驗學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把匯報展分成若干個主題板塊進行展示,如分成主題海報設計、設計分析、考察報告、實物資料、照片素材等五個主題板塊。主題海報設計板塊以考察的城市為主題,用收集的素材進行城市形象海報創作,檢驗學生考察后的創作水平,如,以“印象廣州”為主題,要求學生創作一幅廣州城市形象海報;設計分析板塊,則將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檔以圖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報告板塊,把考察報告設計成可展示的折頁;實物資料板塊,將收集的宣傳冊、宣傳單、海報等實物資料精選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塊,精選一部分設計作品照片,輔以文字說明進行展示,檢驗學生的設計審美水平,如,以“設計新發現”為主題,要求學生精選十張新穎的設計作品照片,輔以文字解說,以照片墻的形式展出。總之,通過多元化主題的匯報展,可以多角度地檢驗學生設計考察的收獲,同時讓未參與考察的師生感受視覺傳達設計的魅力。

五、結語

設計考察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走出校門、接觸行業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學時短,考察內容多,但它對拓展學生的視野、轉變設計觀念、培養團隊精神、增強自身設計素養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對于設計考察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明確教學目的、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還要多關注行業新動態,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嘉健.服裝專業設計考察課程教學初探.裝飾,2013(3).

篇(2)

“社”,指“團體或機構”,是“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種集體組織”,因此社會教育要充分強化自己姓“社”這一關鍵點,充分發揮各類組織的作用。《魯皖蘇浙京滬社會教育考察報告》中說道,“組織民眾,實為民眾教育中心目標之一,該館現有團體組織,約有下列數種:……”由此看來,團體組織或者社會組織,對民眾教育的實施至關重要?,F時期推進社會教育,要利用好各類社會組織,因為其作為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社會共治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因為社會組織的成員間往往有共同的需求和興趣愛好,內生凝聚力較強,所以要切實加強社會教育各類基層組織(如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居民學校)或群眾團體組織的建設、組織、培育、訓練,讓其在社會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社會組織工作人員來自社區,了解民生需求,發展各種有益的群眾組織,或文藝,或健身,或讀書,或生活勞作技能,不僅能夠提供個性化的特色服務,也能彌補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終身學習需要。當然,加強社會組織建設中,要特別關注年齡層次、人群特點與需要需求,讓各類群體充分加入、學習、交流,融入、展示、分享,投入、合作、創生;也要關注時間節點,用好閑暇休息休假時間段,讓群眾充分參與社會教育,樂在其中,醉心于團體組織的學習、活動;還要不斷完善群眾組織的內部治理機制建設,切實提升服務能力、治理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互動能力,使地區社會教育致力于公益服務,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更加有序、有力。

二、社會教育要立足于“民”

如果要問社會教育“來自誰”“為了誰”“依靠誰”,這理所當然是社區群眾。社會教育服務社區群眾,這是天經地義的。雖然社會群眾可能是公務員、教師、工人、小商小販……但不管是什么身份,在社區,他就是“民”,是社會教育的服務者。

這不僅在現時代,就是在《魯皖蘇浙京滬社會教育考察報告》中所述的抗戰前夜也這樣說。書中說道,“屬于研究者有:(一)山東農民適用課本;(二)山東民間方言;(三)山東民間讀物;(四)山東民間戲??;(五)山東鼓詞;(六)山東民教館之改革等?!睆纳綎|省立民眾教育館的研究,可以看出它把“民”字放在重要位置,立足“民間”,關注“民用”,加強“民教”,注重民間方言、讀物、戲劇、樂曲、鼓詞等的收集、整理、推廣。

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民”字,正所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源于民,為之民。民眾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生長、生存、生發。所以,今天開展社會教育,需要立足“民”字,來之于民,高之于民,服務于民;抓住“社”字,關注社會需要,立足社會民生,反哺社會發展。書中還說道,“唯自二十五年度以后,研究生改側重研究工作,而不主于培養人才,其研究工作,以下列五項為范圍:(1)鄉村建設理論;(2)縣政改革;(3)地方財政;(4)鄉村教育;(5)農村經濟及合作。研究生得就一項或兩項進行研究,于入院之初,即需認定”。此項規定,頗有定向培養的意向。

當然,委培是為了“民”,也就是鄉村發展、鄉村的民眾教育。這種定向確有現實意義。研究生入院及定向選擇了上述5項內容中的一兩項進行研究,既服務了鄉村建設,特別是鄒平地區鄉村建設的理論水平,又在研究中提升研究生鄉村建設上的實踐能力與理論造詣,為未來走向“民”,走向鄉村,“引歸于鄉村工作”,實施民眾教育,打下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不失一舉兩得之舉。

這也啟迪我們在當今推進社會教育過程中,只要有利于當地民眾,一定要積極有效地對接高職院校、大學科研院所,可以是屬地的,也可以是外地的。以項目合作為驅動,引資源、引優勢、引智助教,圍繞共同感興趣的課題建設掛牌實驗基地,建立社會教育研究合作聯動機制;引援互助,建立合作研究聯盟或共同體,開展緊密型校地結對幫扶活動,形成教育一體化“協作鏈”。當然,這個過程中,區域會出課題、出資源、出資金、出誠意,共同打造百姓家門口多方共贏的共享濟時代的社會教育文化資源品牌。

三、社會教育要扎根于“育”

社會教育是我國社會進入現代化、城市化階段的必然要求,既是建設學習型組織、實現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更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是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員,社會教育必須呈現獨特的教育性與針對性,即以全體社會成員為服務對象,以社區為基本空間載體,采用傳統教育與現代遠程教育相結合的技術手段,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社會成員對教育的不同需求為內容,提高社會成員個體的綜合素質,提高城市整體幸福生活質量和全社會精神文明水平。

說到社會教育的針對性,書中亦可窺一斑?!捌鋵嶒炛髦荚谶\用民眾教育方法以:(1)培養城市民眾組織能力;(2)改善城市民眾經濟組織;(3)充實城市民眾知識學問;(4)增進城市民眾身體健康;(5)改良城市民眾家事管理;(6)豐富城市民眾生活意義,特別注意民眾組織之健全與充實,使為改進勞苦大眾生活與市鎮文化建設之原動力?!庇纱耍梢钥闯觯敃r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在民眾教育上的針對性是很強的。

“南門實驗城市民眾教育館”面對的對象不同于“北夏”和“惠北”,實驗項目的目標、主旨、內容、方法等不同,特別是“城市民眾教育應著重于勞苦大眾生活之改進與市鎮文化建設之促進”。因此,作為現時代面向教育現代化建設,面對區域城市化進程,濱湖的社會教育需要認真思考,準確定位,精準發力,拿出富有實效的分層分類內容體系和實實在在的操作方式方法。

篇(3)

關于該選題,我們反復論證,不斷尋找切入點,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廣西傳統民居對我們來講還是有點大,走遍廣西的代表性傳統民居困難頗多,因此最終我們將選題界定在桂北傳統民居。

二、項目目標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桂北是廣西少數民族分布最廣的聚居地,包括壯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受不同時代文化、民族傳統、地理因素、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廣泛分布在桂北范圍內的民居形態各異,各具特色。

桂北民居受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在建設選址、院落布局、建筑材料、營建技藝以及建筑裝飾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本次活動通過調查梳理桂北各地民居風格的成因以及民居的主要特征,來挖掘傳統民居的價值體系;同時提出保護與發展的原則與策略,激發人們對傳統民居的保護意識,使傳統民居的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最后通過了解桂北民居保護與發展的現狀,尋找適合不同類型民居的保護措施。

三、項目內容

本次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桂北各類傳統民居的特點及其形成因素,將選擇桂北傳統民居類型中的代表性建筑進行重點調研,觀測記錄其建筑數據,調查研究其歷史文化淵源,從而分析記錄民居類型顯著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建筑形制:對建筑規模、建設選址、院落布局等因素進行觀測記錄,總結提煉民居類型特征。

建造工藝:調研傳統民居的建筑結構、建筑選材、建筑工藝等信息,記錄傳統民居建造技藝。同時觀察建筑中的瓦雕、木雕、磚雕等裝飾性元素,研究其文化內涵。

歷史研究:依托前期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結合實地調研掌握的資料,明確當地民居的歷史概況。

地理環境研究:調查所處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分析地理環境對傳統民居建筑的影響。

實地調研后,需要對調研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桂北傳統民居的深層次研究,內容包括:

1.成因分析:結合收集到的資料,從風俗文化、氣候環境、地理特征等元素分析此類民居的成因。

2.型比較與演變:與其他典型民居類型進行比較分析,提煉該類民居的顯著特征,并通過歷史、文化、地理特征的總結歸納,研究追尋此類民居的演變過程。

3.進一步提出傳統民居的保護策略與措施,尋找保護、傳承、延續傳統民居的方式方法。

四、項目研究方法

此次調研以實地觀察、人物訪談、建筑測繪、歸納總結為主,以文獻查閱為輔。

實地觀察:在考察前期,通過收集資料,分析整理,選擇確定具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實地考察:桂林九屋江頭村、桂林靈川雄村、桂林龍勝金竹壯寨、桂林龍勝黃洛瑤寨、柳州三江程陽八寨,進行觀察、拍照、測繪、走訪調查等,對傳統民居的建造技藝進行調查記錄。

建筑測繪:對具有典型價值、保存較好的傳統民居進行實地測繪,測量其占地面積、通風采光面積等數據,繪出其建筑平面圖。

人物訪談:對當地居民、房屋主人進行訪談,了解更多關于當地民居的信息;同時向專業研究人員請教關于傳統民居與民族風俗等的相關問題。

文獻調查:利用網絡資源、圖書資料,收集整理關于走訪考察地點的每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背景的相關文獻資料。

五、項目實施過程

見下頁“項目實施過程”表。

六、項目成果

在項目學習過程中,我們及時記錄并整理每個活動階段的成果,形成了比較豐富的階段成果,包括:十余次會議語音記錄,五個民居考察地點的觀察記錄表、測量表、平面圖、民居特色照片集,五份民居考察報告,若干篇項目學習日記等。

項目的最終成果包括: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五篇研究論文,一本手繪畫冊。

篇(4)

本次互查分三個階段開展工作,第一階段為互查準備階段,時間自_月_日至_月_日,主要任務為學習領會考核辦法、集中業務培訓、制定互查操作規程;第二階段為實地互查階段,時間自_月__日至_月__日,主要任務為以先暗訪后明查的方式,逐項對照考核細則檢查被查單位的年中工作落實情況;第三階段為互查資料梳理階段,時間為_月__日至_月__日,主要任務為資料梳理歸類形成互查小結,總結學習體會和考察感受形成考察報告。

本次互查依次到達××縣局××工商所、××工商所、××縣工商局,××區局××工商所、××工商所、××工商所、××區工商局,××市工商局,××縣工商局,通過直觀感受、交流溝通、翻閱材料、進入市場,本文從不同側面了解了××市工商系統的工作狀況。

二、考察感受

此次以開展互查工作的方式到達××市工商系統,為我們基層工商所人員提供了一次充分學習、交流的機會?!痢潦信c××市毗臨,地域特點、經濟發展狀況相當,監管執法環境具有可比性。整體感受××市工商系統的工作具有前瞻性、開放性、務實性的特點,不愧老先進的品牌。尤其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_、基層建設規范化。制度建設覆蓋面廣,隊伍建設、行政執法、事務性管理都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體系;重窗口形象和文明辦公環境的建設,顯著特點是政務公開范圍廣,包含了政務內容和重點業務工作內容,實行統一設計,一個標準,如將食品農資監管網絡圖、合同監管“七進”聯絡制度及進度、“一所一標”成果及對象、涉安全生產經營行業預警對象等制牌上墻;紅盾信息網內容更新及時,體現比學趕超氛圍;個體戶規費全面實行郵政及銀行代繳,微機管理;工作資料歸檔、建檔比較規范。

_、深化監管模式改革?!痢潦泄ど滔到y從監管目標、內務規范、責任追究、考核獎懲等方面進行設定,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基層建設、隊伍思想、工作人員精神狀態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在實行網格化監管的基礎上,以包保責任制助推改革深化,包保工作實行一包到底的方式,通過工作督查層層追究責任,嚴格獎懲兌現;縣區局工作督查實行常態化,每月對工商所工作的督查,直接追究到責任區和網格人,在縣局系統實行一把尺子量到底。

_、執法辦案思路拓寬。從××市工商系統辦理案件的類型看,一是體現用法充分,對商品銷售中附贈行為、房地產廣告行為、有獎銷售行為等監管有力;二是體現辦案思路寬,對農藥標簽內容與登記證核準不符、商品標牌中屬亂評比所獲榮譽的行為直接查處外地生產廠家;三是體現案源渠道新,從法院審理的受賄案件中查辦行賄人的商業賄賂行為。

_、上下聯動強。全局上下高度重視執法辦案工作,上級支持力度大,辦案機構辦案動力足,并形成辦案機構間協作、配合、聯動的格局?!痢量h局加強與法院及相關單位的聯系和協作,推行工商所負責案件調查,縣局負責罰沒到位的做法,促進了罰沒款的大幅提升;××區局推行工商所辦案可以打破區域界限,在全區范圍發現案源均可辦案,某一類案件可以指定某一工商所在全區內辦案;對新型案件安排科室專業人員參與。

_、創新意識強。尤其是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加強食品安全及農資信用監管的長效機制建設。該局通過誠信通的開發升級,加強后臺食品質量信息的分析處理,既有效實現了對食品安全的監控,又減少了經營戶索證索票、手工臺帳的工作量;該局在農資商品質量監管中,開發了農資商品備案軟件,對能夠提供生產者相關證件及質量合格的檢驗報告的商品實行貼標管理,方便農民選購。

三、考察啟示

_、要通過工商文化建設,修正價值觀,保持干部隊伍奮發進取的工作狀態;

_、要通過激活用人機制,完善科學考核評價體系,健全責任與激勵機制,充分挖掘隊伍潛力;

篇(5)

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圍繞“親近與探索自然”“體驗與融入社會”“認識與完善自我”3個維度進行設計和組織。從這3個維度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是“落英繽紛、芳草鮮美”。

從自然的角度講,自然本身具有多重美學特征 都知道:大山、大地具有壯美的特性;小花小草具有柔美的特性;瓜果蔬菜具有甜美的特性。大自然里面的蟲、魚、鳥、獸、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和不斷風化的巖石土壤等美不勝收。學生經常參加的農業實踐活動,農業的美學價值也有目共睹:產品的美,如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瓜果;勞作的美,如勞動時優美的動作等;田園景觀的美,如成塊的綠色梯田,大塊的金黃稻田等。

從社會的角度講 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地域面貌和風俗人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中華民族擁有數量龐大、價值不可估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思維方式,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所以具有特別的美學價值。學生通過感知各種地域風貌和民俗風情,學習傳統地方戲曲、民間工藝制作、傳統節日儀式,來感受其中的美學特征,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如學生學習古琴藝術的價值不只在于古琴這種樂器本身,更要接受“高山流水”傳統雅文化的熏陶。通過社會實踐、社會服務活動的學生還可以學習傳統美德、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白鹦⒊缌x”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走進社區,為孤寡老人、孤殘兒童服務,繼承這種傳統美德,接受熏陶。再如,讓學生在學習民間藝人傳統手藝的過程中傳承民間藝人那種開拓、創業、勤勞、節儉的精神。

從學生認識自我的角度講 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審美情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家庭禮儀、校園禮儀、社交禮儀、服飾搭配等課程,可以讓學生美化自己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在學習花藝、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在進行美文詩歌欣賞、名畫文物鑒賞的過程中可以感悟、體驗自身生命的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個性品質。

從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表現形式講 它具有:“悅耳悅目”的形式美,如大山、大地的壯美,田園景觀的優美;“悅心悅意”的形象美,如工人、農民勞動時優美的動作;“悅神悅志”的意蘊美,如各地的風俗人情,百姓日常生活。

過程之美

美是實踐的產物,審美活動的一切產生于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實踐取向和經驗取向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比其它任何形式的課程都注重過程的美學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反映了一種“實踐美學”或“過程美學”。比如,活動過程中遇到困難得以突破時,那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是一種無法形容的美的體驗。再比如活動過程中同學之間爭論時激發的思想火花、上臺交流時優美的姿勢和動聽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

另外,綜合實踐活動對塑造少年兒童“自信型”的人格也有著重大的意義。自我認識,激發自信,關注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是綜合實踐課程關注的焦點之一。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本領,在“玩”中體驗成長,因此,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幫助的。如學校利用勞動課開展了實踐活動――“廚藝大比拼”“水果拼盤大賽”……學生在實踐中,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挖掘了自身存在的潛力,為這一意外的發現,他們會感到由衷的高興,“我能行”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當孩子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會欣賞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那么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篇(6)

和那么多的藏族同胞同吃一鍋飯,男女同睡一個帳篷,這可是第一次,真有點不習慣。但過了兩天,我就適應了。大家擠在一起。心里感到熱乎乎的,為了不被風吹著,被動物襲擊,睡的安全。我的鋪被放在最里面,頭對著女學員,我由衷體會到大家對我的關愛,陣陣暖流涌在心田。印象最深的是拉孜溝,在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山坡上,車因雨無法前行。幾戶人家根本不能容下這么多人住宿,大部分蹲在門口避風遮雨。我住的一戶藏族人家,母親和孩子睡在門口,卻把僅有的炕和木板讓女學員和我睡,這是留在我心底里最感動的一幕。

我們一路考察了日喀則、山南、拉薩。那曲等幾個地市,行程達萬余里。作為一名干部。我深知責任重大,一路上,我把自己當成急先鋒。每到一地。就先同王校長、教務主任巴桑同志一道。一面安排住宿,聯系參觀地點,一面購置所需物品,等到把大家安排停頓,才考慮自己的問題。記得8月10日到達那曲黨校時,已是夜里1點多了,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顛簸(在當雄修車耽誤了四個多小時)大家早已疲憊不堪。為了大家早點休息,我立即買來方便面。先讓大家充饑。又趕緊聯系住的地方。等大家躺下時。我與巴桑主任連夜趕到黨校聯系第二天的住宿和參觀活動。在那曲我們觀看了有名的羌塘文化藝術節,感受到了藝術節帶來的愉悅,通過參加正在舉辦的物資交流會領略到了什么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感性認識。通過參觀當地一個富裕鄉的畜牧業,親身體會到了解決了牲畜數量與草原規模平衡問題的好處所在。在山南黨校,我主動與當地的領導商量。兩地學員之間開展互訪,實行聯誼。我們一起觀賞當地富有特色的農事活動,冒雨參觀了有名的鐵礦。在圣地拉薩。我們參觀了啤酒廠、藏藥廠等單位。整個考察,我發揮在交際和溝通方面的特長,總是事先有計劃。參觀、學習、游覽過程中,目的性強。保證安全。事后進行總結,盡量把問題的每一個環節想得細致、周到。使考察活動圓滿結束。

此次考察的收獲,從我對藏族學員的觀察和隨意聊天中。我深切感到這是一次讓他們印在心底的記憶,他們絕大多數沒有走出過阿里。到過拉薩的都非常少,一個月的行程。他們直觀地了解了燦爛的歷史文化。有雄偉的布達拉宮、大昭寺、扎什倫布寺等寺廟:有歷史上第一塊農田。第一個宮殿――雍布拉康。有著名的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大家對悠久的雅礱文化引以為豪,津津樂道。在江孜抗莢遺址,大家共同緬懷為民族解放而付出犧牲的先烈;在考察了農業示范區、工廠和牧場后,大家直觀感受到了的區情、發展的潛力,充滿了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

我作為一名干部,第一次走出拉薩――阿里點線以外的地方。走遍大半個。心靈受到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震撼,因為這一次我原貌地、真實地看到了皚皚的雪山。無垠的草原,奔馳的藏羚羊,成群的藏野驢。特有資源地熱。自然的景現使我感受到了地域的博大,資源的豐富;參觀代表文化和歷史的古寺廟,感受到了建筑的芙侖芙奐、先人的智慧和虔誠的藏民:到礦廠、酒廠和藥廠參觀,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發展本民族工業的渴望。與這么多藏族同胞一起生活。真切體會到他們的豪夫、熱情。他們一路上盡情歌唱。那是自然流露的天籟之聲,淳樸、優美、感人。接觸其他的干部,感受到了他們無私的奉獻??少F、可敬的老一輩人的精神。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00-03

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安全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1]外來入侵生物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農林業生產、對外貿易及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外來入侵生物潛在的危險嚴重威脅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安全。[2]另外,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也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3]因此,根據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求,生物安全專業人才的培養十分迫切。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的需要,福建農林大學于2004年申報了生物安全專業,并獲得教育部的批準,率先在全國設立生物安全本科專業。從2005年開始,植物保護學院設立生物安全系加強生物安全新專業建設,2005年9月招收第一屆4年制生物安全專業本科生,2009年6月,首屆畢業生已順利畢業并獲得理學學士學位。自生物安全系成立以來,按照人才分類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目標,根據不同培養階段安排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依托國家重點學科(植物病理學)和福建省重點學科(昆蟲學),以“農業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生態研究所”和“益蟲研究所”為依托平臺,以專業實驗室和校外實驗基地建設為重點,進行了生物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F將生物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情況總結如下:

一、實踐教學目標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生物安全專業辦學的實際,結合福建農林大學的學科優勢和福建省閩臺地域優勢,生物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要獨具特色又要符合教育規律[4]。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和探索,確定生物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具備高尚的健全人格、寬厚的業務基礎、扎實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敏捷的創新思維、厚重的社會責任、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潛在的領導能力,畢業后能在學術上繼續深造或進入社會并開展終身學習的復合型人才。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素質”的人才培養目要求,結合“研究型”學院建設的實際,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在生物安全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實行分流培養,并根據培養類型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目標:“研究型”人才培養:強化專業基礎培訓和科研素質培養,通過提供良好科研平臺,爭取使這部分學生能夠推免考試直接攻讀碩士研究生,為生物安全科研方面的塑造后續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尤其是在生物安全檢測技能、外來入侵生物的檢疫處理技能、生物安全的評估等方面具有生物安全專業特長,爭取獲得國家或行業相關技能認證,為今后從事生物安全專業工作打好基礎?!皬秃闲汀比瞬排囵B: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經驗和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和優勢,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條件,在人文素質、學科文化和綜合素養方面具有生物安全專業特色,調研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從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實踐中完成畢業論文,為今后從事生物安全相關領域工作打好基礎。

二、實踐教學體系

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通過整合和優化專業課程實驗和加大實驗教學的學分比例,設立創新性、綜合性和探究性實驗,建立了具有生物安全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依據培養階段和實驗性質的不同培養鍛煉相應的實踐技能。

1.基礎培養階段的基本實踐技能培訓。該部分實踐主要在大一至大二上學期進行,主要是進行基本實驗技能訓練?;A培養階段,以通識教育為重點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結合開設網絡教學、自學課程、討論課程、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增設《學科文化》課程,組織師生交流、讀書報告(人文底蘊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學術沙龍(學生定期參與校、院的各類學術報告活動),通過總結、提煉、挖掘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深厚的學科文化引導學生鞏固專業思想。這部分實踐教學多為專業必修基礎課的實驗教學內容,包括《大學信息技術基礎》上機實習(24學時)、《文獻檢索》上機實習(14學時)、《大學物理III》實驗(15學時)、《植物學》實驗(15學時)、《動物學》(12學時)、《微生物學》實驗(30學時)、《學科文化》討論教學(15學時)等。

2.專業培養階段的專業實踐技能培訓。該部分實踐主要在大二下學期至大三下學期進行,主要主要是進行專業實踐技能培訓。將專業基礎課提前到二年級進行,將專業課的實驗課獨立開課,并提前到二年級下學期和三年級上學期執行,在三年級下學期即開展綜合性、創新性和探究性實驗,通過系統化培訓全面掌握專業實踐技能。這部分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為綜合性、創新性和探究性實驗教學內容。綜合性實驗課程主要包括《基礎化學實驗》(80學時)、《生化實驗》(45學時)、《分子生物學實驗》(15學時)、《農業昆蟲學實驗》(36學時)、《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36學時)、《植物檢疫學實驗》(45學時)、《生物安全檢測技術》(45學時)等。同時,為開展科研素質和科研文化的培養,學校、學院設立科技創新項目,鼓勵學生申報國家、省、校級各類創新項目,學生雙向選擇導師,自主選擇申報創新性實驗項目開展創新性實驗,要求學生在實驗設計、研討的基礎上,撰寫創新性實驗項目結題報告。由指導老師組成的評估專家進行評分,合格者計入學分。

3.綜合培養階段的綜合實踐技能培訓。該部分實踐主要在大三下學期至大四下學期進行,主要是進行綜合實踐技能培訓,重點是培養效果的提升及定位,強化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在大三下至大四上(3月15日~10月15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畢業實習。在大四開設《科研實踐》(3周2學時)、《綜合實踐》(3周2學時)、《工作實習》(4周3學時)等綜合性實踐教學。本階段強化實踐教學,實行寬口徑專業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對于“研究型”,進入導師實驗室,參加導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持各類創新項目,開展研究性工作。在完成創新項目的基礎上,提前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學術論文、參加相關學術活動,提前做好保研和考研準備。對于“應用型”,進入校實驗中心、動檢局、檢測中心和相關企業,主要涉及入侵生物診斷和鑒定、生物安全檢測,服務社會,鼓勵取得相關技能認證證書,開展專業技能綜合訓練并完成畢業論文,提前做好報考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招聘準備;對于“復合型”,通過科研院所、企業、基層單位聯系,指導學生開展野外科學考察、社會實踐、社會調研工作,調研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鼓勵將實際問題帶回學校進一步探討,從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實踐中完成畢業論文。

綜合以上安排,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生物安全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進度安排(表1)。

三、保障措施

1.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經過幾年的新專業建設,生物安全專業已建成“生物安全專業綜合實驗中心”,先后投資150多萬元,對4間實驗室進行改造,建成符合現代教學的多媒體實驗室,添置了一批現代化教學儀器設備,諸如人工氣候箱、超低溫冰箱、基因擴增儀、酶標儀、電泳圖象分析系統等高精教學設備。依托農業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和省級重點學科,應用生態研究所,益蟲引進與利用研究所等,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目前已在校內建成了生物安全綜合性實踐基地并且安排專職指導教師負責指導,主要包括農產品安全(殘留)檢測、轉基因生物檢測、病原微生物檢測、檢疫性有物預防與控制研究基地等(表2)。

2.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經過幾年的新專業建設,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生物安全專業與省內外生物安全專業相關單位聯合建設了一批校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表3)。在省內的實踐基地主要包括指導教師科研基地,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福建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和全省各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等。在省外的實踐基地主要與從事生物安全研究的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植物保護研究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建立了聯合培養實踐教學基地。

表3 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生物安全專業校外實踐基地

3.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①采取多樣化的實驗教學考核方法。生物安全專業實驗教學考核采取多樣化考核方法,分別按照實驗報告、考察報告、專業論文、畢業論文等的質量和水平,參考實驗過程中的表現來分三類綜合評定:對于研究性實驗與論文(報告),主要以揭示生物安全相關規律、機理,具體技術的應用效果和技術集成等為主,重點評價其研究內容和實驗方法的創新水平;對于應用性實驗與論文(報告),主要以生物安全相關的檢測、檢疫等為主應用性研究,重點評價其以其設備使用和實驗技能水平。對于實踐性實驗與論文(報告),主要以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調查報告、考察報告為主,重點評價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水平。②采取雙導師制的實踐教學管理方法。在生物安全專業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合作單位開展合作研究,采用雙導師制,促使學生的畢業實習與崗位工作相結合,頂崗實習,學生的實習、論文工作與崗位銜接,在場地與時間上實行彈性處理;強化學生的實踐和崗位適應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經過四年來的實踐,生物安全專業實驗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學生專業思想穩定,學習積極性高,自覺學習文化知識,主動鍛煉實踐能力,積極塑造高尚品質,努力提高綜合素質等已在學生中蔚然成風,綜合素質培養效果明顯,畢業論文質量提高顯著[4]。在后續的培養中,生物安全專業實驗教學繼續按照人才分流培養目標要求,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支撐體系,加強實踐技能培訓。對于“研究型”培養對象,創造條件讓學生主持或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計劃項目,鼓勵同學在畢業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鼓勵應屆本科畢業生推薦或考取國內外碩士研究生;對于“應用型”培養對象,指導學生獲得相關技能認證(檢疫員、檢驗員等),在技能方面有生物安全專業特長,讓畢業生能比較順利地獲得能夠發揮其技能優勢和專業特長的工作崗位;對于“復合型”培養對象,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和優勢,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條件,在人文素質、學科文化和綜合素養方面具有生物安全專業特色,使畢業生具有繼續發展的潛能和優勢,為今后從事生物安全相關領域工作打好基礎。今后,我們根據社會經濟與生物安全科技發展的需要,結合福建農林大學的學科優勢和福建省閩臺地域優勢,進一步加強對外聯系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考核,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使其在生物安全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萬方浩,郭建英,張峰.中國入侵生物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24.

[2]宋宗水.外來物種進入與生態環境變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1):11-14.

[3]陸群峰,肖顯靜.中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的選擇[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2):68-78.

篇(8)

我們想通過“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審美價值應用性研究” ,明確高校就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學習園地,以青年為主體的大學,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傳承、創造、發展的主體。隨著老一輩藝人無聲的故去,許多民族民間藝術也隨之悄悄的消失?;顟B的民族民間藝術的消失是永遠的,是不可再生的。整個社會對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不夠,缺乏搶救與保護資金,民族民間藝術原生態傳承受現代社會沖擊大。一個民族文化的創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發展基礎上的,其實也是要靠青年群體參與的。所以將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審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關重要的。

一、研究內容: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標:民族民間原生態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態,作為我國美術傳統的主流,作為今天應該重點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那些“自然形態”的東西,而不是經過專業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創作的東西。作為大學教育――一個智能、知識、信息集合的現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現實、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學習西方文化,那么大學教育為社會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實現上將受到懷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東方的月亮圓。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可持續發展,才能在精神上獨立、成熟起來。

二、研究視角、途徑

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具有持久的審美價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時間、空間上的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在復制品、批量產品泛濫的今天保持著神圣性、權威性、不可復制性,從而更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研究價值、收藏價值。民間工藝美術的作者(生產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等條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氣質。地產的資源,提供了在那個地區產生特定作品的物質基礎。各民族的風格習慣和文化傳統,有著各自特殊的愛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保護與調研”――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象一個大海,每個人來到鄉間田野,都會發現許多令人激動的民族民間藝術。隨著老一輩藝人無聲的故去,許多民間藝術也隨之悄然消失?;顟B的民族民間藝術的消失是永遠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國的民族民間藝術的現狀并不樂觀,整個社會對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不夠,缺乏搶救與保護資金,民族民間藝術原生態傳承受現代社會沖擊大。隨著烏江流域民族原生態民俗旅游市場對民族民間藝術遺產無止境、廉價的濫開發,由于對民族民間原生態藝術價值認知膚淺,缺乏文化規劃,對原生態文化藝術造成文化誤導和原生態破壞。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科院也在積極準備民族民間藝術方面的普查搶救工作。我們希望通過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傳統特色的村莊和民間工藝、民間藝人進行有計劃的考察和采訪,文字記錄、拍攝照片、錄音采訪、收集實物資料等同步進行,積累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考察調研、采風的基礎上,分門別類的加以整理、研究,進行個案分析,并寫出考察報告。民間工藝文化生態保護的具體內容和措施:舉辦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民藝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喚起年輕一代對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認識和興趣。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魅力,意識到民藝在民眾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借西部大開發的機遇,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項工作中,表明傳統文化的生態建設是需要全社會的重視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態保護一樣,它是全社會的義務。如果能喚起人們的生態意識,喚起人們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重視。應該說比僅僅完成一項科研課題更有意義。

2)“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引入高校審美教育――在國家大范圍推行基礎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擔了“重慶市中學美術骨干教師市級培訓”工作,在培訓過程中,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實施以及在基礎美術教育教學的應用與實踐進行了探索,根據重慶市大農村的現狀,在“新課標”的精神下,結合地域特色,開發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資源,建設特色教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中央美術學院在國內高校率先將民族民間藝術正式、系統引入高等教育。標志著建國以來,真正開始了在中國教育體系中把本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預示著更多與文化遺產相關新學科的延伸。目前中國民間美術史上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審美價值應用性研究幾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記載。隨著電腦廣泛應用,許多畫家用電腦噴繪取代畫筆,我們的學生一上裝飾圖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等課程,只會想到用電腦做。提到外出寫生只想到廣西、陜西、云南麗江,而不想到烏江流域最具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龔灘、龍潭等地。說明我們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對學生宣傳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教育,本文想通過“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審美價值應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飾審美功能研究、烏江流域傳統建筑審美意識、烏江流域民俗文物審美情趣、烏江流域民族服飾文化符號與文化內涵、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色彩的“情感”特征、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色彩的現代特征、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蠟染藝術裝飾圖案美學特征等應用性研究,將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引入高等教育,非美術專業學生可以選修,美術專業學生必修課。我們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讓學生了解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輝煌的歷史,繼承、發揚優良傳統,今后他們走到哪里,就可以將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帶到哪里。喚起更多的人們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關注,

三、研究價值

一個民族的發展,基因是不能丟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發展。我們相信本項研究形成的調研報告、研究論文等應用性成果將會喚起人們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關注,我們應在繼承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加強對民族民間藝術的探索,從民族精神、民族藝術上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使自己的藝術創作、藝術研究更扎實,更富于中國民族特色!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是社會生活實踐的產物,也是民風民俗的產物,不僅蘊涵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經驗、知識,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真正的藝術魅力。也體現雅拙、粗誑的審美意向只有傳承民族民間藝術才能真正自立于中華民族藝術之林,并對世界藝術產生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曉勇.《烏江流域民族文化與色彩崇尚研究》.中國美

術出版總社,2004.5

[2]李曉勇.《土家族神秘的圖騰崇拜》.四川美術出版社

篇(9)

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地區,文化資源豐富多彩,銅鼓、花山壁畫、劉三姐的山歌聞名遐邇,還有與當地的生存環境相關的干欄式建筑。由于國外各種新思潮的涌入和滲透,動搖著固有的價值觀與審美觀,沒有重視民族特色與現代教學的應用與研究,學生設計出來的作品沒能體現出來自己處在民族地域的特色。在這種形勢下,教師面臨著一個如何把廣西特色裝飾元素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的問題,現代設計教育不斷快步發展的今天,設計教育也應具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培養具有現代設計理念和民族藝術素質的設計人才,適應當今的市場經濟的需要。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的召開,對外交流的擴大,將廣西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出來,對促進文化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設計上強調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設計人員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以特色為教學改革發展的出發點,保障建設特色鮮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教學理念,營造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育人環境。

1廣西少數民族傳統裝飾元素的內容特點

少數民族傳統裝飾元素能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風格特色,將廣西傳統的文化元素比如圖騰崇拜、織錦、崖畫、銅鼓、繡球等借鑒引用到現代設計中,可以提供豐富的設計元素。廣西少數民族傳統圖形多為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魚蟲走獸,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對自然的崇敬,許多裝飾元素都寄托著寓意和象征,如壯族以“螞拐”為圖騰崇拜,視為“雷神”,將“螞拐”圖案裝飾在祭祀的銅鼓上寄望風調雨順及部族人丁興旺,銅鼓上常見有太陽紋、云雷紋、蛙紋等幾何紋樣,織錦里的鳳凰圖案,象征吉祥如意。廣西少數民族圖形單純、簡練,多以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方式出現,用點、線、面的形態來進行裝飾和突出整體形象。這些圖案附著于各種載體,如巖壁、陶瓷制品、祭祀用品、紡織品、服飾等。廣西少數民族圖案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以及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積淀中形成的。其常見的題材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1動物紋樣

動物紋樣體現了本色美,大多為鳥紋、蛙紋、魚紋,以及龍、鳳、蛇、蝴蝶、蝙蝠等,如廣西少數民族有對蛙的崇拜,以青蛙為豐收的保護神供奉起來,織錦中有許多的龍紋、蟒蛇花、鳳鳥紋,現代廣西的大型室內外設計也常用龍鳳等圖案象征幸福美好愿望。

1.2植物紋樣

植物紋樣以太陽花、梅花、八角花及樹紋、果紋等居多,深受人們喜愛。傳說壯族信奉的女神米洛甲是從花朵中出生,所以在壯錦中??椨性S多花紋圖案,這些植物紋樣以抽象為主,簡潔大方,經過提煉的紋樣裝飾性極強。在現代設計中適合與瓷磚、玻璃、織物等載體上。

1.3人物紋樣

廣西少數民族人物紋樣通過添加、簡化、夸張、分解等裝飾手法來表現,在崖畫和銅鼓中出現較多。代表是著名的寧明花山巖崖畫,壯族先民用紅色顏料繪制的人物紋樣有概括的造型、夸張的動態,表現生動。

1.4幾何紋樣

廣西少數民族圖案中常見的幾何紋樣主要有雷紋、云紋、水波紋、回形紋、卍字紋、圓圈紋、羽狀紋、鋸齒紋等,這些紋樣概括了通過點、線、面等基本要素表現了自然界的景象或天象,也有基于古文字的變形,大多采用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構圖形式。幾何圖案容易加工,在現代設計中應用非常廣泛,墻面、家具、燈具、地磚等也都可以采用,具有一種理性美。

2強調基本理論的學習和基本功的訓練

傳統廣西特色裝飾元素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需要傳統特色裝飾元素為其提供教學內容的支持;另一方面,傳統特色裝飾元素也需要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來傳承。通過教學環節,應該要學生理解本土元素的文化內涵,深入挖掘出廣西歷史文化之經典,包括駱越文化、歷史典故、傳說故事等,引導學生探索傳統廣西特色文化的精髓,有了文化元素為依托,今后學生才能設計出獨具特色的作品。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注重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

教師對廣西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形式、特點并加以歸納與整合,通過賞析、寫生、觀察、討論等多種設計教學方法的結合運用,對基本理論進行講授,向學生們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傳統裝飾元素的歷史,演變、寓意表達,并分析優秀的民族傳統裝飾元素作品,使學生們廣泛的接觸廣西裝飾文化并汲取其中的精華,立體地、全方位地了解裝飾元素的文化背景,將少數民族文化自然的融進課堂教學中,由淺入深的啟發學生,有效地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2.2調研考察

廣西的自然風景、民族風情獨具一格,一是可以利用《少數民族建筑實踐教學》等課程,組織安排學生到廣西地區傳統民居歷史遺跡的地域,進行有目的性的寫生考察,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少數民族傳統裝飾藝術的魅力,真切而直接地接受少數民族傳統裝飾藝術的學習。對所在區域的地域性文化調研考察之后,結合考察內容分析研究和匯總,對特色裝飾元素從歷史、形式、色彩、寓意等各個方面進行整理、歸納和提煉,教師指導學生做出有價值的考察報告并繪制相應圖案。二是學生通過網絡與圖書館,搜集相關的資料,對掌握的資料進行更進一步的進行歸納整理,把收集到的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經過簡化、抽象加工整理后形成自己的符號語言,加強對傳統元素本質的理解。在調研考察課程教學總結與展示交流環節中,每位學生都要用文本、圖片、視頻和作品實物來做課程的學習報告,指導教師除了對課程完成的情況、效果進行總結,對每個作品效果、優點、創新點及不足之處應做出客觀評價。

2.3臨摹裝飾元素作品

對于學生來說,臨摹不僅能夠幫助體會民族裝飾元素表面背后歷史發展根源和藝術特色,還能學習傳統裝飾元素的構成和形式,研究其地域性和文化性。臨摹可以加強對廣西特色裝飾元素研究的力度和認識,幫助學生迅速學習特色元素創作上的優秀方法和經驗,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應用于自己的設計創作中。教師要求學生全面觀察并分析元素符號的特點,在臨摹中學習、體會傳統民族風格的精髓,而不只是流于表面,為今后創作做準備和積累,以便今后能夠具體應用。

2.4傳統裝飾元素的提取和重構

提取傳統裝飾元素中的要素,在此基礎上對裝飾元素的形態進行簡化、分解和重組,融入現代設計的創新思維,并與新的設計相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民族寓意的新設計。設計以圖形為基礎,以寓意為生命把幾個元素巧妙地組合起來,然后將其改造變形。廣西少數民族裝飾元素具有獨特的審美韻味,對這些元素進行提取與重構是傳統民族元素與現代藝術結合的創新方法,對現代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例如可以單獨提取廣西民族元素打散、錯位、切割、變異后,運用點、線、面重新組合,形成在色彩、構圖、造型上創新的圖形。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避免學生對傳統元素在設計中的生搬硬套,強調現代審美觀,裝飾元素要與設計的風格相統一。

3廣西傳統裝飾元素應用訓練

傳統特色裝飾元素通過整合、提取和藝術加工,具有精神層面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何把廣西的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到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既要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形似和神韻,又派生出新的文化元素,讓學生們研究裝飾元素并能夠不拘泥于元素本身,將觀察角度擴展、延伸,把歷史文化的圖形元素,然后再通過家居工藝品、裝飾飾品、生活用品等為載體來展現出來。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可循序漸進:

3.1裝飾元素的直接應用訓練

廣西特色裝飾元素經過千年的歷練演變,其中好的裝飾形式和處理手法,可以直接應用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建議學生在這個階段可把裝飾元素直接截取,不作太大的變化,對圖案和造型進行加工處理,重新設計組合以新的形式出現。如在一個室內設計當中可以將傳統裝飾元素以浮雕、室內陳設品、或是墻面裝飾的形式出現,在室外環境設計中,則可以擺設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生活用具、家具、燈具等等。廣西少數民族織錦圖案中的許多造型及表現形式已經相當成熟,將圖案中某個特征或審美表現形式直接應用到現代設計中,只要稍加整理就可為現代設計所用。圖案的造型、構圖、色彩、紋樣等可直接運用在旅游產品、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包裝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通過這種方式來直接體現現代設計的民族性,符合現代社會對美的需求,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現代設計。

3.2裝飾元素的間接應用

將裝飾元素進行變化并間接運用到現代建筑與室內設計中,可引導學生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作品。將傳統元素內容融入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中,比如壯族的壯錦、侗族的鼓樓、苗族的刺繡、京族的獨弦琴都是極富地方特色的,這些都是我們做本土風格環境藝術設計的豐富素材。少數民族族的裝飾圖案通過音樂舞蹈、雕刻、織錦等傳承下來,尤其是服飾中的圖案非常豐富,題材有傳統的禮儀風俗和活動、民間傳說,充分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各個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圖案,這些圖案大多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有的象征吉祥如意,有的期盼多子多福,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設計師要對民族裝飾元素中的雙關、象征、借喻、比擬及諧音等文化理念進行聯想、創造及借鑒。

3.3裝飾色彩的借鑒應用

色彩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廣西少數民族就有黑衣壯、紅瑤、白褲瑤等。在現代設計中巧妙地運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能呈現民族韻味的個性美。廣西少數民族服飾多以黑、藍等深顏色為底,上面飾艷麗的桃紅、橙黃等色彩構成的圖形,進行刺繡、挑花;各個少數民族色彩的喜好也不同,壯錦、瑤錦、侗錦等色彩對比強烈比較絢麗,苗錦相對素雅。將相間交錯的織錦圖案色彩經過塊面對比和分割運用在環境藝術藝術設計中,可表現出強烈的民族風,同時也具有簡潔明快的時代感。

3.4裝飾材料的應用

裝飾材料因氣候條件、地理環境而有所不同,教師通過對本土材料進行深刻的研究來體現地域性特色。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強調表達文化內涵的同時要充分發掘當地工藝和材料,注重材料與具體環境的結合,表現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在現代環藝設計中如燈罩、家具等室內陳設品的材料中可采用藤條、麻、草席、竹木等綠色環保材料。欽州坭興陶、北海的貝雕、博白的藤編等都是廣西民間工藝的代表,博白盛產藤條,在形式、設計和加工手法上注重創新,編織技術相當高。通過對每種材料的形態、紋理、色澤等進行研究,挖掘材料的特性,結合地方性工藝,以此創造出富有特色的設計。

3.5啟發式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通過對作品進行分析點評并制作實物等手段,實現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實踐環節提供實驗場地,與企業和公司建立長期的實習基地,讓學生進行市場化的訓練與實踐,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地研究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民族元素應用》課程中,教師讓學生收集傳統特色裝飾元素,然后根據各個元素不同的特點和文化內涵,設計相應的作品,學生把方案通過實物制作展現出來,比如T恤、燈具、手機套,學生學習興致很高,實物制作出來以后除了自己使用還在淘寶網上銷售以驗證作品的市場性,該作業設計可以和陳設設計、燈具設計和家具設計等課程橫向融會貫通。

4結語

歐美日等國家的作品能承襲自己文化及傳統藝術風格特色,民族文化氣息強烈。我國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是以包豪斯體系為基礎的課程體系,過去多是引導學生學習西方的簡約的設計風格,只學習西方設計的表面形式意味,而忽略了本土的優秀文化特色和民族藝術風格。結合實際,利用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弘揚本民族文化、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建構一個重視民族傳統文化和對市場具備應變能力的教學體系,研究和發展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設計教育,將廣西特色裝飾元素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之中,必定會使設計更具文化性、社會性和民族性。

【參考文獻】

[1]康捷.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傳統裝飾元素的運用[J].中華民居,2012(3):2.

[2]舒永濤.談當代中國室內設計中傳統裝飾元素的運用[J].美術大觀,2010(10):184-185.

篇(10)

國務院根據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即在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方面的素質。學生的科學素質應涉及到如下四個方面:(l)科學知識與技能;(2)科學探究(過程、方法與能力);(3)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4)科學、技術與社會。學校的科學教育要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為核心,以培育學生科學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為主導,以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實踐能力為重點,以適應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基礎科學知識以及科學技能的學習為基礎,以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為背景。

涼山屬于偏遠落后地區,由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還較為落后,教育無論在設備和設施,還是其他可實際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怎樣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現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目標。我認為利用現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是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

1 自然資源

我們大涼山地勢特點為西北高東南低,北寬南窄。山地占總面積71.7%,山原占20%,丘陵、平壩、寬谷和盆地占7%左右。境內有屬大雪山脈南支的錦屏山、牦牛山、魯南山、小相嶺、黃茅埂等山,多數山峰海拔超過4000米。高山深谷的相對高差達5633米。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安寧河、水洛河、理塘河等,山峰高聳,河谷深切,高差懸殊,不僅構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觀,也形成了我國罕見的亞熱帶干熱河谷稀樹草原景觀。地貌形態在垂直方向呈層狀分布,既有多級剝夷面、多級階地,也存在層狀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屢見不鮮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區的奇觀(如在木里海拔3000~3800米地帶的典型的云杉、冷杉樹林里隨處可見古紅壤)。這種多元性地貌的優勢,氣候復雜,自然生態環境類型多樣,決定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在1998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之前,涼山是我省森林資源和商品木材生產的三大重點林區之一,林業用地占全州國土總面積的55.7%,森林覆蓋率為28.6%?,F在螺髻山以及大風頂、冶勒等自然保護區和木里西部等地,林區植被尚保持原生狀態,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亦未遭破壞。棲息其間的陸生野生動物,有脊椎動物5綱40目100科661種及亞種,占全省的51.2%,具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79種。這里也是國寶大熊貓棲息活動的最南分布區。涼山的植物植被的水平、垂直分布也差異明顯,但類型齊全,可以說從干熱河谷稀樹草原植被、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硬葉闊葉林,到亞高山與高山灌叢草甸與草甸、旱生灌叢、沼澤草甸、寒漠植被和流石灘植被等,各種類型的植被,應有盡有,號稱中國植物王國。由于第四紀冰川尚未完全覆蓋過整個區域,所以這里也成為了古代孓遺植物的避難所和走廊?,F存各類植物數千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就達2878種。擁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20種。尤以杜鵑最豐富并最有特色。涼山州作為一個生物起源古老、物種多樣、珍稀生物種類眾多、分化強烈的基因庫,這些都為開展多種類型的科學研究活動奠定了物質基礎。那么怎樣有效的利用這些自然資源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呢?是我多年來一直探討的問題,并在這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成績,現就我的一些做法提供給大家參考和探討。

一. 我在教育教學和科技活動中,緊緊依托這些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生物考察、生物與環境研究等活動。如開展 “認識身邊的動物”,“認識家鄉的珍惜植物”等主題活動。在三年級以上的各個年級開展主題班隊科技活動,如:“邛海冬候鳥考察活動”,、“安寧河魚類資源考察”等。組織學生觀察當地常見的動物,記錄下它們的身體特征、生活環境、生長特征,寫出觀察報告。活動除了集體活動,還動員學生及其家長利用假期外出旅游等機會,認識和了解家鄉特殊的的動、植物資源。補充集體活動的不足。增強學生個體活動能力,鍛煉學生自覺參與意識,在各個活動中使學生不僅認識了家鄉的生態環境,還培養了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運用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摆龊6蝤B考察活動”這個活動,我從98年起,每年在冬季都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觀察,實地拍攝、實地記錄。在此期間,有的學生畢業了,升入了初中,但是人員變動沒有影響整個活動的持續性,我特別注意讓高年級學生在考察中帶動低年級學生,有意識的讓高年級學生教會低年級學生如何觀察和記錄。使學生不僅認識了許多冬候鳥,也從多年來邛海記錄的冬候鳥種類和數量的變化中認識到環境變化對生物的重要性。由于活動堅持了十多年,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學生從實際活動中認識和體會到:科學活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而且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活動中指導學生寫出相關科學論文十余篇。如:《邛海鳥類考察報告》,《邛海水資源調查報告》、 《螺髻山大蹼鈴蟾生活環境調查》、《邛海白鷺棲息樹木的種類》、《邛海植物資源》等科學小論文。在今年的暑假里,同學們還在科學考察活動中拍攝了兩部“DV”作品:《夏令營的新發現――蟬花》;《彝家山寨的珍稀生物――大蹼鈴蟾》。這些小論文和“DV”作品,充分展現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科學實踐的能力。

2 利用人文資源培養學生科學思考能力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饒而迷人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郁、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涼山獨特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矚目。其中彝族的畢摩文化最具代表,一個彝族從出生到最后回歸自然都和畢摩相伴,畢摩是彝族人民傳承祖先文化的代言人,在彝族文化中最精髓部分就是著名的“畢摩文化”,它涉及包容了彝族傳統文化諸多方面的一種綜合性文化。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涼山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延續了2000多年的奴隸制社會形態。畢摩是古代彝族社會結構茲、莫、畢、格、卓中的一個等級。在古代彝族君主制時期,畢摩不僅是專門掌管文書、主持宗教儀式者,而且是教師、軍師、醫師和法官。同時,他們又是創造文字,撰寫、收藏彝文經典,通曉彝族歷史、天文、地理的知識分子。彝族畢摩產生于遠古的原始社會,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涼山彝人深信不疑萬事萬物都有特定對應的鬼怪神靈。它們與人為伍,隨時隨地與人發生著聯系,這種文化意識也影響了彝族青少年。直至今天絕大多數彝族無論什么事情都要請畢摩做法,祈求平安幸福,萬事如意。甚至生病不上醫院而請畢摩通過與神靈對話來求得除病不需吃藥。怎樣讓彝族學生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又破除迷信,弘揚科學呢?我在對我校民族學生的科學課教學中主要開展幾方面的工作:

1 是組織學生參觀“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考察摩梭族、彝族聚居區等讓學生認識祖先們在“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科學成就,使學生了解民族的發展也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畢摩,畢摩不僅是“去鬼怪”的神人,更是教師、軍師、醫師和法官;是創造文字,通曉彝族歷史、天文、地理的知識分子。

上一篇: 企業招商引資工作總結 下一篇: 電銷實習個人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亚色影院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色多多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 久久福利视频导航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69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