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學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8: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貨幣金融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貨幣金融學

篇(1)

1.1教學模式改革與課件設計主導理念的創新

教學模式作為溝通教學理論、教育心理學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決定著課件設計的主導思想。理論界提出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分別反映著不同的教育哲學觀:一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作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師如何教學,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這一模式注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嚴格按教學目標的要求組織教學,但相對忽略了調動學生能動性,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教師單純地充當具體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二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是基于建構主義的新一代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覺地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進行有效的“建構”和領悟。在教學實踐中,基于中國實際教育環境,以及作為課程學習者的低年級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貨幣金融學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吸取上述兩種模式之長,既發揮教師指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雙主模式”,教與學兼顧,并以“學”為重。教師在教學課件設計中,首先應確立自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作為組織者和指導者,培養學生主動地探尋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進而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貨幣金融現象的性質、運行規律以及金融體系各子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課件設計的首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創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師對關鍵知識點和難點作重點講解,并對學生的學習路徑和方法中出現的偏差進行修正。

1.2現代教學策略在課件設計中的運用

教學模式的確立為多媒體課件設計提供了主導思路,在教學實踐中,還需要通過各種教學策略的組合運用加以實現。

1.2.1基于“教師中心”的教學策略

從“教師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學家瑞奇魯斯(Reigeluth)認為教學設計中有四種關鍵的教學策略: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傳遞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激發學生動機策略。這里重點討論課件設計中的教學組織策略。(1)教學組織的“宏策略”與課件的框架設計。教學組織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學科知識中的結構性關系,是教師對課件的框架結構進行設計的關鍵環節。其代表理論是細化理論(ElaborationTheory),即對知識按層次結構加以組織,抽象度較高的知識處于較高層次,隨著抽象程度降低,其所處層次也逐步降低。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教師應該從全局考慮,合理安排貨幣金融學課件的總體結構。首先,教師應從課程內容中選出最基礎和最有代表性的學習任務,作為課件開篇的“教學概要”。在首次授課時,不宜直接切入具體知識的講解,而是借助多媒體課件,用結構圖向學生展示現代貨幣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說明微觀金融學和宏觀金融學的關系,及各自在金融學理論體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學生進一步展示現實中貨幣金融體系的組成和運行機制。從簡化的結構入手,讓學生建立對學科體系全局性的認識,了解其內在邏輯。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的過程中,教師要逐級區分不同層次的知識點,使學生明確各級知識點在本課程學習重要性中的差異,突出重點,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學和學習資源,顧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場”部分包含大量專業術語,教師可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金融衍生市場”作為1級概念,子市場作為2級概念,各層級概念用不同字號和色彩標明,一目了然。教師不僅需要在課件中向學生展示本課程的新知識,同時也要建立當前所學知識與先導課程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理解。(2)教學組織的“微策略”與課件的局部主題設計。“微策略”研究如何對某個教學主題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法。根據成分顯示理論(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師可以將《貨幣金融學》的教學內容歸為概念性、過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實性四種類型,它們對學習要求(記憶、運用、發現)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教師據此確定教學主題,并選擇適合的多媒體信息傳遞方式:對于原理性知識,比如利率理論,可以用公式和曲線圖描述理論模型;對于過程性知識,如股票發行與交易過程,可用流程圖輔之以動畫演示展示其全過程;對于事實性知識,如道•瓊斯股價平均數等代表性股價指數,可用股市成交量價走勢圖加以演示。

1.2.2基于“學生中心”的教學策略

從“學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構主義十分重視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學習情境,并向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所需的信息資源,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1)學習情境創設的課件設計。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豐富的表現手法,為學生構造生動的學習情境。比如,介紹“凱恩斯的貨幣理論”時,可在課件中插入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歷史照片等資料,重現當年的嚴峻形勢,自然地引出凱恩斯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接著通過“提問”和“求解”營造理論研討的氛圍,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進而用結構層次圖解析貨幣理論在凱恩斯理論邏輯和政策主張中的重要地位。(2)協作學習的課件設計。對存在爭議的理論問題和現實熱點問題,例如“網絡虛擬貨幣的本質”或“當前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師可圍繞主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首先,教師提前公布討論主題;提出正反兩方的觀點立場,讓各學習小組進行選擇,并要求每組制作論證自己觀點的幻燈片;各組在討論課之前向老師提交幻燈片,教師對各方的論證過程進行分析,并制作相應的幻燈片;在討論課上,首先由各組代表上臺演示自己的幻燈片,并闡述觀點,最后,由教師配合預制的幻燈片進行總結和點評。

2貨幣金融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巧

2.1課件的腳本設計

教師通過腳本設計,對將要向學生展示的教學內容、演示順序及各步驟間的關系進行規劃。首先應構建《貨幣金融學》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流程,并將知識內容按其屬性以及邏輯關系劃分為各個知識單元,并對知識單元進行解析。教師應編制課件的文字腳本,確定各知識點占用的屏數以及展示次序,并對每幅幻燈片進行屏幕設計,包括版式、配色與字體、動畫設計等,并描述課件結構中內含的鏈接關系。

2.2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制備

教師可在課件中穿插各種表現手段,如圖表、圖像、動畫、視頻、聲音、音樂等,使課件富有表現力。教師可通過各種渠道采集素材并進行加工。對于銀行同業拆借簡況、債券和股票成交量價走勢圖、各類債券發行量、全球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年度排名等資料,可在專業網站采集。對于交易合同、票據單證等,可掃描或拍攝實物。教師還可收集有教學價值的視頻素材,如新聞媒體對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訪談。教師也可親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繪制矢量圖和位圖,用Visio繪制流程圖,或是用Flash軟件制作動畫,并為課件錄制解說詞。教師可建立課程素材庫,將各種素材分類存貯,按需選用。

2.3課件的程序框架設計

多媒體技術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可以通過交互性、非線性的方式將信息生動形象地傳遞給學生。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將課件框架設計為順序結構或是交互式結構。前者順次安排教學模塊,適用于講授層次遞進的教學內容。交互式結構的特點是在各教學模塊之間相互跳轉。比如,教師可在每一章的幻燈片首頁上設置導航系統或內容選擇菜單,根據教學安排在各部分間自如地切換。

3課件的藝術處理與教學效果優化

多媒體課件并非教學內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學、心理學的一門藝術。通過將圖形、文字、動畫、色彩及各種特技的有機結合,教師可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的,對課件主題設計不同風格,或莊嚴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詼諧,或生動活潑,強化課件對情境營造的感染力、沖擊力,并令觀者產生愉悅的美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創造最佳學習心理條件。

3.1色彩運用

色彩在學生的視覺感受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少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容易走入兩個極端,要么色彩單調,寡淡無味,要么雜色鋪陳,令人眼花繚亂。在貨幣金融學課件設計中,教師可根據基本配色原則,并結合教學內容具體特征,對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燈片背景色與前景色應形成較強烈的明暗對比,使教學內容醒目突出,減少學生視覺負擔。其次,同一知識單元的背景色應保持一致,單幅幻燈片中出現的色彩不宜過多,色彩變化節奏簡潔明快,總體風格整齊統一。在圖表制作中,對核心要素或重點環節可使用高純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運用還可和文字內容相呼應,對學生產生心理暗示。

篇(2)

一、引言

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國際化課程建設,需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促進和鼓勵學生思考、表達為目標。推動課程的國際化建設,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促進學生專業理論的學習,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

二、“金融學”課程體系國際化的內涵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來愈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化規則、掌握國際前沿知識的各類專業人才。課程是高等教育發展、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載體。課程國際化是指課程建設在國際觀念的指導下,把國際的、跨文化的知識和觀念融合到課程中來,使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管理、教材建設、外語教學等形式,有利于培養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性人才的課程建設過程。[1]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學課程體系不斷優化,可分為核心主干課程和各類選修課程兩大類。核心主干課程包括貨幣金融學、國際金融學、商業銀行管理學、證券投資學、公司金融等,基本涵蓋了金融學的主要領域;各類選修課程是各高校依據培養目標和模式設置的,比如國際貿易、投資銀行學、金融會計、國際投資等選修課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下,培養基礎扎實、適應性強的國際化金融人才,需要以國際化的金融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為基礎。金融學課程體系的國際化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2]第一,在現有的課程設計中增加國際課程,如世界經濟、國際法律、全球意識、國際關系等課程。第二,將國際化內容融入課程,使課程內容具有國際導向,以此發展學生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在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社會工作環境下生存的能力。第三,課程實施的國際化,即教學方法與手段、學生、授課時間和地點等的國際化。

三、《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實踐

《貨幣金融學》是我校傳統優勢課程,早在1997就成為中國人民銀行普通高校行(部)級重點課程,2002年被評定為湖北省省級優質課程,2005年為被評定為湖北省省級精品課程,2014年被評定為湖北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作為我校首批立項建設的國際化課程,《貨幣金融學》教學團隊注重跟蹤、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建設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尋求課程內容、課程組織與實施的國際化,不斷提高國際化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教學目標

國際化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國際化的教學內容,使其具有國際化視野,理解國際競爭規則,培養其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因此,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國際化是國際化課程評價的核心指標。[3]在《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初期,我們選擇外語基礎較好的“金融拔尖創新班”和“國際金融試驗班”作為授課對象,不斷摸索國際化課程建設的經驗。這些特色班級的設立,致力于培養“國際化、綜合化、工程化、個性化”的高水平創新型金融人才,是學校深入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敦泿沤鹑趯W》國際化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國際化高素質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1)培養學生專業英文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外文文獻閱讀水平;(2)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引導學生關注金融學科發展的動態,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3)幫助學生掌握“貨幣金融學”課程的主要框架和內容,熟悉相關術語的外文表達,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團隊建設

高水平國際化課程的建設,需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教學能力的教師。從事國際化課程教學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廣博的經濟學、金融學專業知識,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還要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能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我校《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授課團隊共有8名教師,具有良好的的專業知識背景和較高的英語水平。團隊成員長期從事《貨幣金融學》課程的教學,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多次獲得學校年度優秀教學獎。授課團隊高度重視教學研究,共主持湖北省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項,湖北省教育規劃課題3項。從團隊成員的科研實踐來看,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項,科研實力較強。團隊成員中大多具有國外訪問、學習經歷,作為訪問學者參與了《貨幣金融學》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就這門課程的英文教學與國外同行進行過深入的交流,回國后與國外同行仍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有利于了解該課程在國外的最近發展和實踐,學習國外同行的教學經驗。

(三)教材的選用

目前國際化課程教學,主要是引進國外優秀原版教材。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較快,學生可以接觸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論,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符合與國際接軌的要求。作為最暢銷的貨幣金融學教材,該書通過建立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用基本經濟學理論幫助學生理解金融市場結構、外匯市場、金融機構管理以及貨幣政策在經濟中的作用等問題。該書是《貨幣金融學》領域的一本經典著作,被國內外很多高校作為本科生高年級和研究生教材。

(四)教學內容的確定

《貨幣金融學》是金融專業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專業課,學生充滿對專業課學習的期待。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學生不僅面臨一定的語言障礙,缺乏相應的專業基礎,而且教材內容多、信息量大,使得學生難免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在有限的學時內,如何處理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學習金融的興趣和自學能力,是推進國際化課程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根據擬定的課程教學大綱,重點選取了利率、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中央銀行、貨幣供求、貨幣政策等12章作為重點教學內容。通過這些章節的講授,幫助學生適應國際化課程的教學,熟悉國際化課程的授課方式。這些授課內容,與傳統的貨幣金融學授課框架基本一致,也有利于后續《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在其他班級的推廣。同時,我們給學生提供原版教材所有章節的英文課件,對于受課時的限制未能講授的部分,便于學生后續的自學。原版教材提供了教學的主要框架,但是國際化課程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局限于一本教材。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豐富授課內容,更好地結合中國實際,我們在授課時也參考了國內“金融英語證書考試”的指定教材。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國際化課程并不等同于雙語課程。國際化課程,固然離不開用外語講授專業知識,但更強調國際化教學理念和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增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對整個專業知識構架的掌握為目的。鑒于《貨幣金融學》課程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學生又缺乏感性的認識或直觀的體驗。在授課的過程中,一方面,采取浸入式教學模式,使用全英文課件,但在講課的過程中,對一些關鍵性的概念用漢語做適當的解釋。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英文表達機會,培養學生的英文思維,鍛煉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我們強化啟發式、案例式、研討式等教學方法的使用,提高學生參與國際化課程建設的積極性,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考核方式

《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的考核,注重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考核,相應提高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等平時成績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比例,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對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英語能力的評估。學生的平時成績主要源于四個方面:作業練習、課堂提問、小組展示和課程論文。小組展示是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結合授課內容,選擇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來進行分析和探討,著眼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小組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同學們盡量用英語來闡述觀點,不僅可以鍛煉同學們的英語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課程論文則著眼強化學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

四、推進《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建議

開展國際化教學和創建國際化課程,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對于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校《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授課團隊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步,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國際化程度

教學能力的國際化程度是影響國際化課程建設質量的重要因素。后續的建設過程中,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策略。一方面,為教師創造更多出國學習的機會,提供更多接觸國際化教學的途徑,不斷拓展教師的國際化視野,提高教學團隊的國際化授課能力;另一方面,聘請一些外籍教師參與授課,增加學生與國外教師交流的機會。

(二)創新國際化課程教學模式

國際化課程建設的過程是教學改革的過程。不僅要求教師了解、研究和借鑒國外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同時還要傳承國內教學中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構筑適合中國情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模式和國際化課程建設模式。[4]翻轉課堂是對傳統講授式教學的一種補充和發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改進學生思維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后續的建設過程中,將進一步加強教學模式的創新,借鑒翻轉課堂的某些做法,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三)注意不同課程之間的銜接和協調

國際化課程建設,需要處理好國際化課程與非國際化課程之間的關系。不僅要注意國際化課程與非國際化課程之間的銜接,也要注意不同國際化課程之間的協調。比如,“金融英語”和“貨幣金融學”課程之間的銜接。國際化課程的教學,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英語基礎,掌握一些術語的英文表達,這是提高國際化課程授課效果的重要基礎。因此,《金融英語》應該開設在《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之前。另外,還要注意不同國際化課程之間授課內容的協調。比如,我校的《貨幣金融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學》都是立項建設的國際化課程,這些課程之間難免存在在內容的交叉,要做好不同課程之間的銜接和協調。

(四)有效利用優質網絡教學資源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獲得國外高校的一些免費的優質教育資源。這些網絡開放課程,使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國外課堂,也是國際化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貨幣金融學》國際化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要通過一定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有效利用這些優質的教學資源,幫助和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如要求學生課下觀看網絡公開課,比如耶魯大學的《金融理論》,耶魯大學的《金融市場》等全英文金融影像資料,并組織小組討論,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不斷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

(五)加強國際化課程教學資源建設

國際化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好原版教材提供的各類教學資源;另一方面,要結合我國的實際,補充完善課程教學大綱、課件、案例、授課視頻等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在國際化課程開課之前,為學生提供詳細完整的英文課程教學大綱。根據擬定的英文教學大綱,制作英文課件,為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供框架。外文教材中的案例皆選自國外,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補充我國經濟金融領域的相關案例,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的案例,容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彭蕓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邱偉芬.財經類高校課程國際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2]陳雪紅,徐文彬,王斌.基于國際化戰略的高校金融學課程體系建設[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2):47-49.

篇(3)

在教學實踐中,基于中國實際教育環境,以及作為課程學習者的低年級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貨幣金融學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吸取上述兩種模式之長,既發揮教師指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雙主模式”,教與學兼顧,并以“學”為重。教師在教學課件設計中,首先應確立自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作為組織者和指導者,培養學生主動地探尋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進而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貨幣金融現象的性質、運行規律以及金融體系各子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課件設計的首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創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師對關鍵知識點和難點作重點講解,并對學生的學習路徑和方法中出現的偏差進行修正。

2現代教學策略在課件設計中的運用

教學模式的確立為多媒體課件設計提供了主導思路,在教學實踐中,還需要通過各種教學策略的組合運用加以實現。

2.1基于“教師中心”的教學策略

從“教師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學家瑞奇魯斯(Reigeluth)認為教學設計中有四種關鍵的教學策略: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傳遞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激發學生動機策略。這里重點討論課件設計中的教學組織策略。

(1)教學組織的“宏策略”與課件的框架設計。教學組織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學科知識中的結構性關系,是教師對課件的框架結構進行設計的關鍵環節。其代表理論是細化理論(ElaborationTheory),即對知識按層次結構加以組織,抽象度較高的知識處于較高層次,隨著抽象程度降低,其所處層次也逐步降低。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教師應該從全局考慮,合理安排貨幣金融學課件的總體結構。首先,教師應從課程內容中選出最基礎和最有代表性的學習任務,作為課件開篇的“教學概要”。在首次授課時,不宜直接切入具體知識的講解,而是借助多媒體課件,用結構圖向學生展示現代貨幣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說明微觀金融學和宏觀金融學的關系,及各自在金融學理論體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學生進一步展示現實中貨幣金融體系的組成和運行機制。從簡化的結構入手,讓學生建立對學科體系全局性的認識,了解其內在邏輯。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的過程中,教師要逐級區分不同層次的知識點,使學生明確各級知識點在本課程學習重要性中的差異,突出重點,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學和學習資源,顧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場”部分包含大量專業術語,教師可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金融衍生市場”作為1級概念,子市場作為2級概念,各層級概念用不同字號和色彩標明,一目了然。教師不僅需要在課件中向學生展示本課程的新知識,同時也要建立當前所學知識與先導課程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理解。

(2)教學組織的“微策略”與課件的局部主題設計?!拔⒉呗浴毖芯咳绾螌δ硞€教學主題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法。根據成分顯示理論(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師可以將《貨幣金融學》的教學內容歸為概念性、過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實性四種類型,它們對學習要求(記憶、運用、發現)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教師據此確定教學主題,并選擇適合的多媒體信息傳遞方式:對于原理性知識,比如利率理論,可以用公式和曲線圖描述理論模型;對于過程性知識,如股票發行與交易過程,可用流程圖輔之以動畫演示展示其全過程;對于事實性知識,如道•瓊斯股價平均數等代表性股價指數,可用股市成交量價走勢圖加以演示。

2.2基于“學生中心”的教學策略從“學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構主義十分重視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學習情境,并向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所需的信息資源,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

(1)學習情境創設的課件設計。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豐富的表現手法,為學生構造生動的學習情境。比如,介紹“凱恩斯的貨幣理論”時,可在課件中插入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歷史照片等資料,重現當年的嚴峻形勢,自然地引出凱恩斯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接著通過“提問”和“求解”營造理論研討的氛圍,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進而用結構層次圖解析貨幣理論在凱恩斯理論邏輯和政策主張中的重要地位。

(2)協作學習的課件設計。對存在爭議的理論問題和現實熱點問題,例如“網絡虛擬貨幣的本質”或“當前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師可圍繞主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首先,教師提前公布討論主題;提出正反兩方的觀點立場,讓各學習小組進行選擇,并要求每組制作論證自己觀點的幻燈片;各組在討論課之前向老師提交幻燈片,教師對各方的論證過程進行分析,并制作相應的幻燈片;在討論課上,首先由各組代表上臺演示自己的幻燈片,并闡述觀點,最后,由教師配合預制的幻燈片進行總結和點評。

3貨幣金融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巧

3.1課件的腳本設計

教師通過腳本設計,對將要向學生展示的教學內容、演示順序及各步驟間的關系進行規劃。首先應構建《貨幣金融學》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流程,并將知識內容按其屬性以及邏輯關系劃分為各個知識單元,并對知識單元進行解析。教師應編制課件的文字腳本,確定各知識點占用的屏數以及展示次序,并對每幅幻燈片進行屏幕設計,包括版式、配色與字體、動畫設計等,并描述課件結構中內含的鏈接關系。

3.2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制備

教師可在課件中穿插各種表現手段,如圖表、圖像、動畫、視頻、聲音、音樂等,使課件富有表現力。教師可通過各種渠道采集素材并進行加工。對于銀行同業拆借簡況、債券和股票成交量價走勢圖、各類債券發行量、全球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年度排名等資料,可在專業網站采集。對于交易合同、票據單證等,可掃描或拍攝實物。教師還可收集有教學價值的視頻素材,如新聞媒體對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訪談。教師也可親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繪制矢量圖和位圖,用Visio繪制流程圖,或是用Flash軟件制作動畫,并為課件錄制解說詞。教師可建立課程素材庫,將各種素材分類存貯,按需選用。

3.3課件的程序框架設計

多媒體技術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可以通過交互性、非線性的方式將信息生動形象地傳遞給學生。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將課件框架設計為順序結構或是交互式結構。前者順次安排教學模塊,適用于講授層次遞進的教學內容。交互式結構的特點是在各教學模塊之間相互跳轉。比如,教師可在每一章的幻燈片首頁上設置導航系統或內容選擇菜單,根據教學安排在各部分間自如地切換。

4課件的藝術處理與教學效果優化

多媒體課件并非教學內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學、心理學的一門藝術。通過將圖形、文字、動畫、色彩及各種特技的有機結合,教師可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的,對課件主題設計不同風格,或莊嚴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詼諧,或生動活潑,強化課件對情境營造的感染力、沖擊力,并令觀者產生愉悅的美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創造最佳學習心理條件。

4.1色彩運用

色彩在學生的視覺感受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少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容易走入兩個極端,要么色彩單調,寡淡無味,要么雜色鋪陳,令人眼花繚亂。在貨幣金融學課件設計中,教師可根據基本配色原則,并結合教學內容具體特征,對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燈片背景色與前景色應形成較強烈的明暗對比,使教學內容醒目突出,減少學生視覺負擔。其次,同一知識單元的背景色應保持一致,單幅幻燈片中出現的色彩不宜過多,色彩變化節奏簡潔明快,總體風格整齊統一。在圖表制作中,對核心要素或重點環節可使用高純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運用還可和文字內容相呼應,對學生產生心理暗示。

篇(4)

20世紀20年代,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4,69-70]創新是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包括新產品的開發、新生產方式或者技術的采用、新市場的開拓、新資源的開發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組織形式的推行。熊彼特創新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廣義的經濟發展中的創新。對于金融創新的定義,學界尚無統一的說法。這既由于不同學者關注金融創新的側重點不同,又因為金融創新本身仍處于不斷演化之中,必須動態地對其進行跟進研究。綜合已有文獻的觀點,并結合當代金融創新的發展特點和趨勢,本文將金融創新界定為:在特定的經濟金融環境和技術條件下,金融管理當局或金融機構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對其機構設置、業務品種、市場結構及制度安排等方面進行的持續創造性變革和研發活動。金融創新主要體現為: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機構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

因此,我認為金融制度創新可被定義為:引入新的金融制度因素或對原金融制度進行重構。這包括:(1)金融組織變革或引進;(2)新金融商品被引入;(3)拓展新市場或增加原金融商品的銷量或市場結構的變化;(4)金融管理的組織形式創新;(5)金融文化領域的創新。

(二)貨幣政策概述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用以達到特定或維持政策目標--比如,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直接地或間接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設置銀行最低準備金(最低儲備金)。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金融創新經過了20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5,125-138]:

(一)組織制度上的創新

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銀行體制,形成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十多家股份制銀行為主體的存款貨幣銀行體系,城市信用社也改成了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了多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放寬了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和保險業市場進入的條件,初步建立了外匯市場,加快了開放的步伐。

(二)管理制度上的創新

中央銀行從純粹的計劃金融管理制度轉變為金融宏觀調控,調控方式由計劃性、行政性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向經濟和法律手段轉變,調控手段上逐步啟用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對金融機構業務管制有所放松,各專業銀行可以開辦城鄉人民幣、外匯等多種業務,公平競爭;企業和銀行可以雙向選擇。對信貸資金由原來的“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存貸掛鉤、差額控制”改為“總量控制、比例管理、分類指導、市場融通”。

(三)金融市場創新

建立了同業拆借、商業票據和短期政府債券為主的貨幣市場,建立了銀行與企業間外匯零售市場、銀行與銀行間外匯批發市場、中央銀行與外匯指定銀行間公開操作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統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建立了以承銷商為主的一級市場,以深、滬市為核心、以城市證券交易中心為外圈、以各地券商營業部為網絡的二級市場。

(四)金融業務與工具的創新

從負債業務上,出現了三、六、九個月的定期存款、住房儲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種;從資產業務上,出現了抵押貸款、質押貸款、按揭貸款等品種;在中間業務上出現了多功能的信用卡。從金融工具上看,主要有國庫券、商業票據、短期融資債券、回購協議、大額可轉讓存單等資本工具和長期政府債券、企業債券、金融債券、股票、期貨、受益債券、股權證、基金證券等。

三、中西方金融創新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一)金融創新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1.貨幣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交易規模的擴大和在通貨膨脹下物價水平的上升,都會導致貨幣需求絕對數量的增加,金融創新卻降低了對貨幣的需求并使貨幣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金融創新涌現出大量貨幣性極強的新型信用丁具和存款種類、兼具流動性與收益性的證券,這些新型金融工具模糊了各層次的貨幣供給量之間、貨幣與收益性資產之間的界限,在金融電子及支付清算系統的推動下降低了收益性資產變現為貨幣、廣義貨幣變現為狹義貨幣的成本,給投資者帶來較高收益的同時,又確保一定的流動性,促使公眾在資產組合中降低了通貨M1、M1占M2、M2占收益性資產的比率。

2.貨幣需求函數的穩定性降低

根據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人們持有貨幣有三種動機[6,216]: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是實際收人的函數,投機動機是利率的函數。金融創新創造了許多流動性很強的金融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從而改變了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對交易性及預防性貨幣需求下降投機性貨幣需求上升。一般的理論認為,實際收人在短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因此以實際收人為白變量的交易和預防性貨幣具有可以預測和相對穩定的特點;投機性貨幣需求受市場利率、個人預期等因素影響,具有易變且難以預測的特點。金融創新使前兩種貨幣需求的比重下降、投機性貨幣需求比重上升,因此動搖了貨幣需求的穩定性。

3.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

貨幣供給量最終是以流量的形式作用于總需求。貨幣流通速度直接影響到以貨幣供給量作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實施效果。[7,236-237]1994年以來貨幣流通速度呈現不規則減緩的趨勢。1996--1998年M1的流通速度為2.71、2.40、2.29,M2的流通速度為1.0l0.91、0.83,波動很大,導致貨幣供給量很不穩定,難以達到中央銀行的調控目標。1996--1998年M1年增長率分別為18.87%、16.54%、11.85%,M2的年增長率分別為25.17%、17.32%、15.34%。從1994年到2000年7年間,M1實際值與目標值相差不到一個百分點的僅有1996年。

由于金融市場上的投機、套期保值、套利等金融創新業務的出現,金融市場結構發生了變化,金融市場交易量增加。使金融交易比商品和勞務交易具有更高的收益。其結果就是金融市場的交易能夠有效的從GDP市場吸收貨幣,使貨幣收人流通速度持續上升并顯示出不規則性。

(二)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

1.金融創新限制了存款準備金機制的作用

①金融創新縮小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作用范圍

例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對創新工具的使用,如回購協議、貨幣市場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準備金制約的非存款工具,更充分地利用貨幣市場。這樣做既能確保其負債規模,又能規避存款準備金對其的約束。中央銀行也可以通過負債管理的創新,調整其負債結構,降低寸款比例,增加其他資金來源,減少應交準備金。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創設不受存款準備金管制的新機構(如設立子公司或附屬機構),使存款準備金對其鞭長莫及。

②金融創新增大了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的彈性

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是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相對固定。這樣,才能對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作出反應,法定準備金率的變動才能起到收縮信用或擴張貨幣和信用的作用。金融創新卻破壞了這一基本前提。由于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的創新,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創新業務和創新工具,輕而易舉地通過貨幣市場,調整其超額準備,從而使超額準備的彈性增大[8,50-53]。當中央銀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而在收縮信貸時,中央銀行可以減少超額準備,以維持其貸款規模至于貨幣的流動性不足,也可以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其結果是中央銀行難以達到緊縮信用的目的??梢姡~準備金的增強,削弱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作用力。

2.金融創新弱化了再貼現政策的效用

①金融創新使中央銀行實施再貼現政策時的被動性進一步加大。再貼現政策因受到一些諸如商業銀行不愿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以及貼現窗口管理過嚴、貸款期限過短等非市場或非價格因素的影響而具有被動性,金融創新則使這種被動性進一步加大[9,26]。金融市場上興起的貸款證券化、融資證券化、發行短期存單、從國際金融市場上借款等籌資渠道的創新,為商業銀行提供了避開貼現窗口,獲得資金融通的機會。商業銀行能通過金融市場,以較低的成本籌集到所需的資金,或以較優惠的條件將剩余資金貸出去,以保持資產的良好流動性。隨著愈來愈多的市場籌資方式的創新,能一次解決所有需求的金融超級市場得以產生。這使得商業銀行對再貼現窗口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中央銀行運用貼現率政策,調控經濟的做法漸漸失去了意義。

②金融創新使合格票據貼現的規定逐漸喪失。金融創新使再貼現的有關規定向自由化方向發展[10,94]。目前,大多數中央銀行不再對再貼現作出嚴格的規定,其原因有二:(1)金融創新使“真實票據說”的理論影響逐漸消失,活躍的金融工具創新使新型票據都能符合中央銀行的有關規定。(2)金融機構可以以政府債券為抵押,從中央銀行借人準備金。這種方式在再貼現業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它并不受再貼現條件的約束。由此可見,創新使合格票據規定的作用逐漸喪失,導致再貼現政策的效用不斷下降。

3.金融創新加強了公開市場業務的作用

①金融創新為公開市場業務提供了靈活、有效的手段和場所。

金融創新導致的資產證券化趨勢為政府融資的證券化鋪平了道路,它不僅滿足了政府融資的需要,而且為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提供了多樣化的買賣工具;同時,它還創造了回購協議等靈活有效的買賣方式,使中央銀行能更加主動地按既定的時間和數量注入或減少基礎貨幣[11,223]。

②金融創新使公開市場業務能夠更直接地影響金融機構的運作。

在金融創新的證券化趨勢中,金融機構調整了其資產負債結構,增加了有價證券在其總資產中的比重,特別是政府債券已成為金融機構舉足輕重的二級準備。這使得金融機構在補充流動性資產或資產的重新組合中,對公開市場的依賴性增大,而這有利于中央銀行加強其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效果。

(三)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

1.金融創新使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不斷下降

①金融創新使銀行間資產的替代彈性大大提高。

例如,當中央銀行想通過各種政策手段減少準備金供給以壓縮貨幣供應量時,銀行可以通過負債在公開市場上購買資金,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通過減少貸款滿足存款準備金的要求。所以,要達到增減某一貨幣量的目的,必須使利率經常波動,利率調控對宏觀經濟變量的作用相對縮??;

②銀行把資金轉向純粹信用中介以外的用途。

金融創新以后,銀行越來越多地把資金轉向純粹信用中介以外的用途,非利息收入不斷增加,利潤總額對利差的變化反映靈敏度降低[12,158];另外,金融創新與金融國際化互為因果,跨國銀行國外利潤的比重不斷上升,它對國內利率的變化反映越來越遲鈍。

2.貨幣供應量與國民經濟相關性減弱

在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上,我們過去一直強調,為控制通貨膨脹壓力,M1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加物價上漲率之差一般應控制在4%的水平。而從1995年第1季度到1999年第2季度,這一差額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95年第1季度到1996年第4季度,這一差額從-2%上升到4.6%,物價上漲率從18.7%下降到4.7%;從1997年第1季度到1999年第2季度,該差額從5.1%上升到10.7%,物價上漲率從4.4%降到-3.4%。另外我國一方面M2/GDP比率自1998年到2000年直線上升,三年分別為1.31、1.46和1.52,在全球為最高;另一方面,盡管近幾年貨幣供應速度不減,尤其是M1增速更快,但經濟增長速度卻趨于平穩稍降,物價甚至出現了下跌勢頭。尤其是從1998年起,M1與物價出現了明顯背離,物價在M1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持續下跌,就業壓力也不斷增大,甚至出現了城鎮就業人口絕對下降的趨勢。由此可見,我國現行貨幣供應量指標與國民經濟的相關性已出現了明顯問題。

(四)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傳導過程的影響

1.金融市場的創新削弱了各國中央銀行對國內貨幣的控制能力

以歐洲貨幣市場為例,它的出現使各國中央銀行調控貨幣政策的難度加大。例如,[13,71-72]當一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或減少準備金時,另一方面,在中央銀行提高利率時,國內銀行可以通過歐洲貨幣市場取得資金而維持其信用規模,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過程受阻,緊縮效應難以達到。

2.金融機構的創新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控制的基礎

隨著金融機構的創新,出現了大理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它是銀行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分流了銀行的存款來源,使銀行的存款更多地流向證券投資,使傳統的貨傳導的主要載體一商業銀行的作用減弱,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機制的作用范圍縮小,中央銀行貨幣控制的基礎被削弱。

3.金融業務創新削弱了中央銀行的貨幣控制能力

金融業務的創新導致金融機構業務的多元化及金融機構本身的同制化,使經營活期存款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它們都具有貨幣派生的作用[14,109]。這樣,貨幣創造的主體不再限于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而趨于多元化,傳統的以控制商業銀行派生乘數為中心設計的傾向控制方法難以奏效。此外,隨著金融同質化的發展,屬于貨幣政策控制范圍以外的業務和機構增加,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出現了真空,這就降低了中央銀行控制貨幣的能力。

四、貨幣政策面對金融創新的改革建議

(一)建立貨幣政策體系自身創新機制和動態自我調整機制

金融創新對貨幣供求機制與傳統貨幣政策的影響,只是意味著傳統貨幣政策操作體系的失效,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本身功能的消失。如果說金融創新是市場本身發展力量的自發顯示,而貨幣政策則是政府運用貨幣手段對市場發展中表現出的某些方面的失靈和缺陷進行的人為調整和補救。只要這方面的市場缺陷存在,貨幣政策便有存在的必要,兩者的這種沖擊與調整的對比較量便會持續下去。從長遠的發展需要看。必須在明確目標的條件下,在政策目標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實現貨幣政策操作體系本身與時俱進的動態化調整。必須建立貨幣政策體系自身的創新機制。

(二)進一步提升中央銀行地位,確保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金融創新破壞了傳統的貨幣供求機制,不管是貨幣需求還是供給都因此由確定變得不確定,貨幣政策的可控性大大降低,提高了貨幣政策的操作難度[15,68],同時,也加大了政策的操作風險,稍微的政策偏差可能將誘發嚴重的宏觀經濟震蕩。因此,必須切實保證貨幣政策制定者性,以保證其對其它各類參與貨幣創造過程的經濟主體的影響力。

(三)鎖定單一的最終目標,靈活調整中問目標

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經濟增長內生性的加強,貨幣政策多重目標間的矛盾必將變得相當突出。[16,73-76]作為貨幣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標應當是保持幣值的穩定,為切實實現這一目標,防止其他目標的干擾和沖擊,必須實現最終目標的單一化。在鎖定這一根本目標的前提下,可根據具體的經濟金融環境,根據“可測性、可控性、相關性”等要求靈活選擇中間目標。在傳統既有的條件下,我們主要以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標。然而從現在的情況看,由于貨幣供求機制的變化,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正在逐漸減弱。為保證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應當及時調整,適當考慮選擇利率、匯率、通貨膨脹率等作為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標。

(四)調整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提高政策操作市場化程度

適應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貨幣政策的操作必須突破傳統模式,充分重視對社會公眾市場反應的重視,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增加貨幣政策操作的市場化色彩。例如,面對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工具效力的減弱,提高公開市場操作這一政策工具的地位,規范政策操作,提高決策的透明性,更多重視貨幣政策操作對社會公眾的導向性影響,通過調整社會公眾的預期,在盡可能取得社會公眾行為配合的情況下,實現貨幣政策操作目標。

(五)循序漸進,有步驟有重點地全面推進

篇(5)

一、金融學的研究領域

20世紀30年代以來,金融學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一般來說,金融學的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的金融市場理論和微觀的價值分析理論。

在研究金融市場的宏觀領域,早期的學者們主要從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和貨幣政策入手,分析各種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追溯其根源的話,必須了解凱恩斯的有關利率理論的開創性工作、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學說、米勒和莫迪里亞尼的有效金融市場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是描述金融市場的宏觀運行機制問題。這些理論也涵蓋了金融市場如何對交易中的資產進行定價的問題。

宏觀金融和微觀金融都研究了金融市場中金融工具或金融項目的定價問題,宏觀金融相信市場能夠很好地對資產進行定價,微觀金融并不相信市場能夠對資產進行精確的定價,認為市場只是對資產做了很好的參考定價,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或者信息優勢在市場上發現投資價值。必須指出的是宏觀金融和微觀金融關于定價的理解并不沖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只是適用范圍的

差異。

二、宏觀金融學與微觀金融學教材的設置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金融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分為微觀金融和宏觀金融,微觀金融主要研究微觀經濟主體的金融活動,宏觀金融是對宏觀金融現象的分析。宏觀金融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理論(貨幣經濟學)、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其基礎是貨幣經濟學。通過宏觀金融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金融思維,使學生建立一個金融體系,讓學生走入金融的學習殿堂。因此對于金融學專業的本科生而言,在大一大二階段除了學習相應的公共必修課(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會計學)外,還應當系統地學習貨幣經濟學、中央銀行學和國際經濟學。

當學生系統學習完宏觀金融的相關課程后,在大三大四階段就應當進入微觀金融的系統學習過程,微觀金融作為研究經濟主體金融活動的學科,通過微觀金融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具體分析家庭或公司兩類微觀主體的金融活動,做到理論結合實際,并為走進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三、宏觀金融的核心課程――貨幣銀行學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宏觀金融是對宏觀金融現象的分析,通過宏觀金融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金融思維,使學生建立一個金融體系,讓學生走入金融的美好殿堂,其基礎是貨幣經濟學。大多數高校都是用貨幣銀行學(或叫貨幣金融學)來完成學生宏觀金融的初級教學,這主要是在金融專業的大二第二學期或非金融經濟管理專業的大三第一學期。貨幣銀行學課程已成為宏觀金融的核心課程,通過貨幣銀行學的教學使學生對金融系統中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和金融監管四個大類形成初步的認識。

四、貨幣銀行學的基本框架

由于知識點邏輯的限制,很多教科書都是通過知識點的遞進關系來闡述貨幣銀行學的內容,通常通過信用、貨幣、金融定義,再從利率、金融市場、金融工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外匯入手來編寫貨幣銀行學教科書的章節,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知識的前后連貫。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到最后期末或者課程學習完畢后很多學生都反映貨幣銀行學的學習太散,不容易

集中,內容太多。這就需要給該學科搭建一個包含貨幣銀行學核心重要知識點基本的框架,這個框架是基于它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作用來完成的,筆者通過多次的教學實踐總結了貨幣銀行學科的基本框架如下:

三根支柱:貨幣、信用和銀行。通過這三根支柱,學生可以了解信用、貨幣、金融、銀行和利率在貨幣銀行學中的重要性。

一個空間一個載體: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通過不同標準金融市場的劃分,學生可以了解不同的金融工具差異和特征。

上有調控: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財政部的財政政策作為金融總量與均衡調控的主要手段,同時各金融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作為金融監管和自律的主要機構,承擔著金融監管和金融可持續發展的職責。

篇(6)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3021501

《貨幣銀行學》這門課程在中國高校的教育發展史上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作為管理學、經濟學的核心課程,它對該學科建設及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使人們意識到經濟的重要性。各大院校也相繼對其它非經濟類的專業開設《貨幣銀行學》這門課程,為學生未來的職場發展做好鋪墊。下面將主要針對金融教學專業學生開設《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討論。

1 關于金融數學專業開設《貨幣銀行學》課程的必要性

從培養目標去看,對于高等院校的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未來之后將在金融、保險、投資、金融證券等部門從事經濟建模、經濟方面的分析及金融產品的設計等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大部分都與金融相關。因此,為了培養該方面的專業人才,各大高?;径荚谠搶I課程的基礎之上開設了《貨幣銀行學》這門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金融方面的基礎知識,對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及繼續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分析金融數學專業學生學習《貨幣銀行學》課程的利弊

從金融數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可以看出,該專業的大部分課程都是數學類的基礎課程。相對于經濟類、管理類的專業而言,該專業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功底,邏輯思維能力較強,這使得他們在運用數學工具去分析和處理一些經濟類的相關模型及數據預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局限性體現在他們對經濟類的專業知識方面的掌握相對薄弱。因此,在學習《貨幣銀行學》這門課程時,對某些知識點不能全面并深刻的理解。這就不僅要求學生課后利用業余時間多專研該方面的知識,并要求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要有所改革與創新。

3 對金融數學專業開設《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教學研討

由于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學習《貨幣銀行學》課程具有自身的優勢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師教學的時候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首先,就《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而言,由于金融數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數學專業類課程較多,而經濟類的課程相對較少。因此,學生學到的經濟類的知識相比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就顯得少了許多,無論就學科知識的深度或廣度而言都是薄弱的,而《貨幣銀行學》作為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結合金融數學專業的特點,在內容上,應將該課程的知識內容進一步拓寬,不重要的內容可以適當的進行刪減,比如在介紹信用的產生和發展這部分內容,就可以簡明扼要地講述其主要內容,不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不講。而與《貨幣銀行學》課程聯系比較緊密的相關經濟類的基礎知識就可以增加進來。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經濟類專業知識,為學生今后從事相關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礎。

其次,就教學方法而言,各大院校所開設的《貨幣銀行學》課程大多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無論是經濟類的還是非經濟類的專業,顯然這種教育方法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對于非經濟類的學生,他們本身所掌握的經濟類的基礎知識就相對薄弱,知識面較窄,因此這種教學方法較難適應這類學生。對于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法也不是很適應他們。因為就該專業的特點而言,其學生的數學功底較好,而經濟類專業基礎知識薄弱。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根據其特點,制定教學方案。其一,可采用多媒體教學,這樣可以形象、生動的將知識講授給學生,他們也較容易接受。其二,在課堂中多增加案例,尤其與現代生活、經濟相關的。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該課程的知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及該課程的重要性。同時,幫助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鍛煉他們應用知識的能力。其三,可適當帶學生去參觀一些公司、金融企業,了解這些企業的運營狀況,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實際當中去發現問題,進步解決問題。其四,根據專業特點,在講到某些抽象的邏輯性較強的理論時,應在這里幫助學生去深挖這部分知識,運用數學的邏輯思維去理解掌握該內容,甚至運用數學的工具看能否有所創新。

最后,貨幣銀行學這門學科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歷史,體系已經相對成熟,但到目前為止,依然還存在一些經濟學家仍未解決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改革與發展,相信在將來還會有更多的金融類的問題有待解決。因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必要的。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適當提出幾點目前經濟學家還沒有解決的熱點問題,引領學生去思考、討論。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當然,在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也應該不斷的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上不斷提高與創新。同時,應多了解該學科的發展情況,多與同行及知名的學者進行溝通、探討。

參考文獻

[1]梁柯.關于非金融專業貨幣銀行學教學改革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055):7778.

[2]白淑云.非金融專業貨幣銀行學課程改革教學與模式創新[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22(3):107108.

[3]李健.奮力開拓中國金融學科建設之路[J].中國金融,2001,(5):7375.

篇(7)

在新古典金融學的視野中,由于忽略交易成本,因此金融交易由誰(銀行體系或者金融市場)來完成并不重要?;诳扑苟ɡ?,若不存在交易成本,則不同金融制度和組織結構會得到相同的最優金融資源配置結果。制度金融學可以幫助我們甄別不同金融制度環境的特征,并確定在某些特定的經濟金融發展背景下,什么樣的金融制度結構是最具優勢的。

基于這種新的理論視角,在新古典金融學那里被“外生”處理的金融體系內部的特殊制度結構和組織形式已然轉變成為“內生”的結果。重要的是,金融技術進步可以有效增進這些特定金融制度結構的效率,從而把金融交易成本以及相應的金融行為扭曲的成本最小化。因此,默頓和博迪新命題的核心思想是,在一個得到良好發展的金融體系中,基于金融制度結構的一系列內生變化,新古典金融學關于資產價格和資源配置的結論是大體正確的。

默頓和博迪試圖通過彌合兩種金融學的裂痕完成金融學發展進程中的一次“新古典綜合”。與經濟學曾經的“新古典綜合”相類似,他們傾向于將制度金融學視為新古典金融學在考慮交易成本情形下的一種特例。不管金融交易過程在制度金融學那里的表現多么變化多端,最終都要歸結到新古典金融學的均衡解中來。

“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爾德”新范式

默頓和博迪對于制度金融理論發展的建樹與其所擁有的“冠名權”并不相稱。相比之下,重建金融分析制度范式更為實質性的努力早在20世紀初期已在貨幣理論層面展開。傳統的貨幣理論一貫忽視信息成本、風險以及激勵等制度因素,這種忽視使得貨幣經濟學的宏觀框架長期缺乏微觀經濟基礎。2002年,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爾德(Stiglitz & Greenwald)提出貨幣經濟學的“新范式”,通過把一些關鍵性的制度因素“內生化”于既有的分析框架,嘗試性地將傳統的貨幣理論建立在銀行行為理論的基礎之上,從而在理論上扭轉了微觀信貸市場和宏觀貨幣運行長期相互隔離的局面。

“新范式”的構建也是從挑戰所謂“古典二分法”的基本理念入手的。由于將一些被長期擱置的因素引入貨幣經濟學的框架,因此信貸和銀行因素從一開始就占據了該理論框架的核心位置。在“新范式”中,銀行因素是如此重要,它不僅為經濟社會提供和記錄信用依據、判斷當事人的還款承諾以及確保所貸資金的合理使用,而且還是一國貨幣政策制定和操作的基本環節。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新范式”還進一步注意到了銀行制度結構的變遷及其影響,這就意味著該理論已經觸碰到了制度金融學的要害部位。

如果考慮到金融制度結構的國別差異以及其他制度性因素,“金融競爭可以單調增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這一新古典金融學核心命題的普適性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是貨幣經濟學“新范式”的一個重要理論發現。長期以來,金融體系的市場化和自由化曾經成為席卷全球的潮流,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借此極力“推銷”和“輸出”所謂的市場化金融體系,其核心理念就是“競爭越充分則經濟效率越高”?;谶@一理念,一些國家的金融體系之所以低效率,就是因為在那里普遍存在著與新古典要求相左的各種各樣的特殊制度因素,由此形成的制度障礙影響了金融競爭的充分性。因此,合乎邏輯的政策選擇就是盡快拆除這些制度障礙,重新打造競爭性的金融體系。由于這些國家隨后被認為是原本就缺乏競爭性金融體系的基本要素,因此,從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整體“引進”或者“移植”這種金融體系就成為雖然迫不得已但總歸是正確的政策選擇。

以默頓為代表的金融學的“新古典綜合”和以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的貨幣經濟學“新范式”都試圖通過強調“制度”因素來修補和拓展新古典金融學或者傳統貨幣經濟學的既有框架,這種努力有意無意間為制度金融學的肇建開辟了新的道路。相比之下,斯蒂格利茨等的努力重新開啟了觀察貨幣金融運行的微觀視角,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制度金融學就是包含“微觀金融基礎”的貨幣經濟學或者新古典金融學。

“分工均衡”貨幣分析框架

及其制度涵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一些經濟學家的不懈努力之下,借助制度經濟學特別是交易費用經濟學迅速發展的勢頭,分工問題開始重返經濟學以及金融學的核心位置。人們對分工演進與貨幣金融關系問題的重新關注和討論實際上預示著,現有主流經濟學框架將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轉型??傮w看來,此次轉型將使經濟學的基本分析視角回歸古典經濟學的基礎命題,而制度金融學將無疑成為此次經濟學轉型的一個重要結晶。

在理論史上,經濟學家對貨幣與分工的關系早已有所察覺。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經濟學家對分工與貨幣金融制度關系的討論長期停留于簡單描述的層面,相比之下,有關分工與貨幣信貸制度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是由楊小凱(Borland & Yang)做出的。由于此研究是楊小凱重建經濟學“古典傳統”長期努力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這種努力的核心之一就是為現有的經濟學框架找回制度、經濟組織等關鍵要素并形成一個全新的體系,從而重塑經濟學質樸務實的氣質。因此,楊小凱有關討論對于構建制度金融學的基礎框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楊小凱的真正理論貢獻是將分工、貨幣與信貸以及法律、政府等多種因素引入一個嚴密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并在它們之間建立了可信的邏輯聯系,據此揭示了貨幣的性質以及貨幣制度演進的深層涵義。商品貨幣是一種過渡性貨幣安排,它的基本特征是“信用含量”較低?;蛘哒f,由于它自身具有價值且“眼見為實”,經濟交易雙方對持有這種貨幣具有較低的信用需求。特別是,隨著分工水平的增進和經濟交易頻率的提高,人們覺得,繼續使用這種貨幣的交易成本會越來越高。就這樣,商品貨幣觸碰到自身無法跨越的交易效率邊界,貨幣制度也走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之上。在此刻,信貸體系的重要性開始浮現,高信用含量的貨幣注定成為分工經濟的“新寵”。

篇(8)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9646(2009)01―0028―02

金融學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投資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1 貨幣的起源

根據歷史記載,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為貨幣的記載。

關于貨幣起源有種種解說:

1.1中國古代貨幣起源學說。中國古代關于貨幣起源的學說主要有兩種觀點:(1)先王制幣說。這種觀點認為貨幣是圣王先賢為解決民間交換困難而創造出來的。(2)司馬遷認為貨幣是用來溝通產品交換的手段,是為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自然產生的。

1.2西方經濟論著中的貨幣起源學說。在馬克思之前,西方關于貨幣起源的學說有以下幾種:(1)創造發明說。這種觀點認為貨幣是由國家或先哲創造出來的。(2)便于交換說。這種觀點認為貨幣是為解決直接物物交換的困難而產生的。(3)保存財富說。這種學說從貨幣與財富的關系中說明貨幣產生的必要性,認為貨幣是為保存財富而產生的。

1.3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馬克思在批判和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有關貨幣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和邏輯的方法,以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闡明了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

馬克思的分析首先從商品人手。馬克思認為:在人類社會產生初期的原始社會中,人們結合為一個個的共同體,在共同體內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當時,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貨幣。后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勞動產品也就轉化成了專門為交換而生產的商品。商品要進行交換,就要有交換的比例,但交換比例怎么決定呢?能夠決定商品交換比例的只能是所有商品有具有的某種共性的東西,對商品來說,這種共性的東西就是商品的價值一即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然而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商品的價值只能通過交換來表現。通過交換,看不見摸不著的價值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外在表現形式,這個形式就是商品的價值形式。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用來交換的剩余產品不多,隨著一些偶然的交換行為的出現,價值也就偶然地表現出來,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為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隨著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產生,用于交換的物品越來越多,一種物品不再偶然地同另一種物品相交換,而是經常地同許多種物品相交換;這時,一種物品的價值就不再是偶然地被另一種物品物品表現出來,而是經常地表現在許多與之相交換的物品上,有多少種物品與之相交換,就會相應地有多少價值表現形式,馬克思稱之為擴大的價值形式。

在眾多參與交換的物品中,人們逐漸發現有某種物品較多地參與交換。并且能夠為大多數人所需要。于是人們就先把自己的物品換成這種物品,再把它換成自己想要的物品,從而這種物品也就成為交換的媒介。這樣,直接的物物交換就發展為由某種物品充當媒介的間接交換了。與此相適應,價值表現形式發生本質的變化:不再是一種物品的價值經常地表現在其他許多物品上,而是許多物品的價值經常地由一種物品來表現,價值的同質性通過一種物品更準確的表現出來。這個表現所有物品價值的媒介就是一般等價物,這種價值形式被馬克思稱之為一般價值形式。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在一般價值形式下,交替地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幾種商品中必然會分離出一種商品經常地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這種比較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當所有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表現時,這種價值形式就成為貨幣形式。貨幣產生以來某形式隨著商品交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幣材,接著是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制貨幣、存款貨幣,最后是電子貨幣。

2 金融和信用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后形成的一個經濟范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2.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通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以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信用是指一切貨幣的借貸。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2.2信用是指一種借貸行為,表示的是債權人(即貸者)和債務人(即借者)之間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這種借貸行為是指以償還為條件的付出,償還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3 金融機構的構成體系及其功能

金融學中金融機構的功能有提供支付結算服務、融通資金、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務便利、改善信息不對稱、風險轉移與管理。

3.1 國家金融機構。國家金融機構體系是指在一個國家里存在的各種金融機構及其彼此間形成的關系。各國的金融機構體系雖各有特點,但在種類和構成上基本相同。國家金融機構主要由管理性機構、商業經營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三大類構成。

3.1.1管理性金融機構。管理性金融機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金融管理、監督職能的機構。目前各國的金融管理機構主要有四類:一是負責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業設立的監管機構如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監督委員會,三是金融同業自律組織如行業協會。四是社會性公律組織和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機構等。其中,中央銀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監管組織機構中居于核心位置。

3.1.2經營性金融機構。商業經營性金融機構是指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證券交易與發行、資金管理等一種或多種業務,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企業,如各種商業銀行或存款機構、商業性保險公司、投資銀行、信托公司、投資基金、租賃公司等。

3.1.3政策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指那些專門配合宏觀經濟調控,根據政策要求從事各種政策性金融活動的金融機構。這類金融機構的建立旨在支持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世界各國都根據各自發展需要建立r相關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如一些國家為解決銀行不良資產而成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3.2 國際金融機構。國際金融機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際金融機構體系包括政府見國際金融機構、跨國銀行、多國銀行集團等。狹義的國際金融機構體系主要指各國政府或聯合國建立的國際金融機構組織,分為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

3.2.1 全球性金融機構。目前,全球性金融機構主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國際開發協會、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國際清算銀行等。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為協調國際間的貨幣政策和金融關系,加強貨幣合作而建立的國際性金融機構,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于1945年12月成立,總部設在華盛頓。在成立初期,只有39個成員國,到1992年底增至156個國家。

(2)世界銀行。世界銀行又稱國際復興銀行,是1945年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成立的聯合國專門金融機構,于1946年6月正式營業,總部設在華盛頓。它有三個附屬機構: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和1988年成立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四個機構合稱世界銀行集團。

(3)國際金融公司。國際金融公司是專門向經濟不發達會員國的私有企業提供貸款和投資的國際性金融組織,屬世界銀行集團,總部設在華盛頓,1956年建立,它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最多的多邊金融機構。

(4)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開發協會是專門對較窮的發展中國家發放條件較寬的長期貸款的國際金融機構,屬世界銀行集團,1960年建立。它是為了解決低收入國家貸款問題而成立的,其中工業發達國家為第一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為第二組,總部設在華盛頓。

(5)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多邊投資擔保機構成立于1988年,其宗旨是通過向外國私人投資者提供包括征收風險、貨幣轉移限制、違躍、戰爭和內亂風險在內的政治風險擔保,并通過向成員國政府提供投資促進服務,加強其吸引外資的能力,從而促使外國直接投資流人發展中國家。

(6)國際清算銀行。國際清算銀行是西方主要國家中央銀行和若干大商業銀行合辦的國際金融機構,成立于1930年5月,總部設在瑞士巴塞爾。初建的目的是為了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賠款的支付和解決協約國之間的債務清算問題。

3.2.1區域性金融機構

(1)亞洲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是西方國家與亞洲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合辦的政府間的金融機構。1966年在東京成立,行址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其宗旨是通過發放貸款、進行投資和提供技術援助;促使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

(2)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是非洲國家政府合辦的互相性國際金融機構,它成立于1963年9月,1966年7月正式開業,行址設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它的主要任務是向成員國普通貸款和特別貸款。

(3)泛美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是由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國家聯合建立的向拉丁美洲國家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成立于1959年,1960年10月正式營業。行址設立華盛頓。其宗旨是集中美洲各國財力,對需要資金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以發展成員國的經濟。

(4)歐洲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于1998年7月1日正式成立,宗旨是維護貨幣的穩定??傂性O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其前身是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組建的歐洲中央銀行主要承擔組織和推動歐洲統一貨幣――歐元在1999年1月1日的如期啟動,負責有關歐元的發行及管理等事物。

4 金融學學科體系

金融學可分為三大學科體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數學、法學等學科互滲而形成的交叉學科。

4.1微觀金融學。它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三個大的方面。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它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急需改進。

4.2宏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又可分為兩類: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等等。第二類是國內學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學”,包括“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專業,涵養有關貨幣、銀行、國際收支、金融體系穩定性、金融危機的研究。這類專業通常設在經濟系內。

篇(9)

現代金融學科理論探索之深、內容更新之速、交叉邊緣學科發展之快是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深入研究和比較分析中外金融學科的內涵及其走勢,加快我國金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是當務之急。

一、金融學科的發展演進

1.西方金融學科的發展歷程

金融學科的演進是金融業發展變化的產物。金融學科最初研究的重點是貨幣問題如早期的貨幣數量論,隨著銀行業的迅速發展,研究的重點轉向信用和銀行。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問世,金融學科以此為基礎,建立起宏觀的貨幣經濟學理論體系。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直接融資和新的金融機構迅猛發展,微觀金融理論開始出現,馬柯維茲、托賓等提出量化的資產選擇理論和模型即為發端。20世紀60、70年代,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和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頻繁,浮動匯率制的實行和發展中國家在貨幣金融領域地位的突顯,金融學科研究的重點轉向了資本市場、金融經濟學領域,同時開始關注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和表外業務迅速增長,金融風險日益加劇,有關公司財務運營、衍生金融商品定價、風險量度與預測、金融規避與監管等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當今,隨著信息科學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金融等一系列新課題成為金融學科研究的重點。近年來,研究金融問題的蒙代爾、托賓、基德蘭德特等經濟學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說明金融學已經進入了經濟學研究的核心,金融學科建設方興未艾。

2.我國金融學科的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取向確立后,金融業地位日益突出,金融學科的研究空前繁榮。其主要表現:一是金融學科建設的學會發展及其交流活動頻繁;二是學科下各層次培養規格的教材、工具書和學科研究專著層出不窮;三是各大專院校紛紛設立金融專業或開設金融課目,金融人才供需兩旺。四是國外經濟金融教材精選大量出版。

二、中外金融學研究領域的分野及其走向

1.中外金融學研究范疇的區別

國內外對于金融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別。國內說的金融,通常指的是貨幣銀行、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這部分內容在國外也有,但不叫finance,而是屬于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等領域,相關課程大多設在經濟系。國外說的finance,一般指的是公司金融、資產定價等“微觀金融”,相關課程通常設在管理(商)學院,而這部分內容,國內的金融專業涉及較少。

2.金融學科的發展趨勢

考察金融學的綜合內涵,不難看出金融學發展演變的三大趨勢: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形成的交叉學科。微觀金融學主要包括公司金融、投資學以及證券市場微觀結構三個子系統。宏觀金融則分為兩類:一是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為主體的金融內容;二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如金融市場、金融中介和國際證券投資等。交叉學科主要包括金融和數學、工程學等交叉形成的金融工程學,金融和行為理論結合形成的行為金融學以及金融與法學交叉形成的法學和金融學等。

三、強化我國金融學科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第一,確立明確而可操作的金融人才培養目標。當代經濟社會和金融業的發展,需要的金融人才是多層次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需要復合型的通才,又需要單一型的專才:不僅要有領導決策層和經營管理層人才,而且要有業務操作層的人才。人才服務的對象涵蓋于宏觀的政府金融、中觀的企業金融、微觀的家庭金融及其相互交織的社會金融經濟各個領域。金融學科建設要適應這一多層次的“大金融”需求趨勢,確立并實施明確的、可操作的各層次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

第二,構建優化、創新的金融課程體系。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金融人才的要求,要高度關注課程體系的優化和創新。為此,金融課程體系的構建,要以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管理經濟學、財政學、保險學等為金融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宏觀經濟概念、思維和分析能力,為專業課打下堅實基礎。以中央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學、金融市場學、國際金融、金融工程、公司金融、風險管理為金融學科專業課程,以培養學生成為從事權益讓渡、交易、轉換等服務工作的專門人才,使他們能夠在相關業務的設計、開發、評估、運作、管理、創新等方面發揮出專業水平。以經濟數學、數理統計、計算機操作、軟件編程原理等為金融學科中的專業技術課程,培養學生運用各種現代工具(包括模型、分析方法、操作設備等)從事業務活動和金融創新的能力,以適應金融信息化、全球化的需要。此外,從金融歷史、金融法規、電子商務、專業外語應用寫作等角度設置“模塊型”的專業選修課,以拓展專業外延,深化專業內涵,增加學科前瞻性,提高知識綜合化程度。

第三,強化本科教學的“寬口徑”。多數西方國家的大學都認同本科階段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專業基礎教育,在教學計劃中非常重視通識教育,即培養具有廣泛文化意識的現代知識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精英型體系向大眾型、精英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本科教育更應強調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因此,在構建大學金融本科教學計劃時,應強調“寬口徑,厚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識結構體系,既有對宏觀金融的分析、判斷能力,又有從事微觀金融業務的能力,為未來發展打下厚實的基礎。

篇(10)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薄督鹑趯W》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焙弥分?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數字化測圖實訓總結 下一篇: 企業招商引資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色 | 在线看免费Av免费 | 最新中文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视频视频在线 | 亚洲AV日韩AV在线第一区 | 偷拍亚洲第一成年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