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08: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化測圖實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P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文章對工程測量工作重要性、現代數字化測繪技術的優點及現代測繪技術的分類進行了詳細說明,并通過分析,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對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二、工程測量工作重要性分析
深入探討和分析工程測量工作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測繪測量企業塒自身工作的認識,提高企業對測量質量管理的認識,有助于測最企業對測繪新技術引進與應用的開展。測量工作作為工程規劃設計與施工方向的指引,其是工程順利開展的必要技術保障,其對工程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測繪測量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測量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學的管理為基礎、以現代測繪技術應用為關鍵提高測量精準度、提高測量質量,以此為工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現代數字化測繪技術的優點
現代數字化測繪技術的主要優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借助于多媒體技術,通過計算機屏幕將測繪對象的外貌特征及要素形象得反映出來。其結果一目了然,能夠改變和彌補傳統測繪方式的線條、符號等二維系統,具備較高的直觀性。
2.在產品的使用、維護上,采用現代數字化技術的測繪產品具備較高的操作效率,并在產品信息的現勢性上具備一定優勢,能夠對信息及時修正,并及時提供修正后的地圖產品。
3.為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采取數字化技術的測繪產品能夠借助于圖形處理技術,對其各要素進行數據的再測,并輸出符合不同需求的圖件產品。
4.借助于數字化測繪成果,用戶能夠在計算機上實現各種規劃與設計,包括城市道路網絡的規劃與設計。土地資源的統一管理等。通過對不同設計方案的對比與分析,能夠得到更加準確的要素統計、匯總結果。由于采用了計算機技術,測繪作業的自動化水平得以提高,借助于規范化、標準化的作業流程,現代數字化測繪產品的應用水平將達到全新的高度。除此之外,現代數字化測繪技術還在其他方面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現代數字化測繪技術符合信息化社會的要求,代表了未來測繪發展的主要方向。可以預見,當前以傳統測繪技術為主的工程測量作業,在不久的將來會被數字化測繪技術全面取代。
四、現代測繪技術的分類
1.數字攝影測量技術
數字攝影測量是基于數字影像與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應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影像處理、影像匹配、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航空攝影測量是大面積、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地籍測量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可以提供數字的、影像的、線劃的等多種形式的地圖產品。全數字攝影工作站的出現,加上GPS技術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使得攝影測量向自動化、數字化方向邁進。
2.“3S”技術
(一)GPS技術
GPS定位技術的發展完善,為工程測量的測繪定位技術帶來革命性的飛躍,以測角、測距、測水準為基本手段的常規地面定位技術,正逐步被高效、高精度的GPS技術所取代。普通的工程測量,需要完成控制網布置、檢測與樁位放樣等基本任務,經常要利用經緯儀、測距儀或全站儀來完成數據測量工作,設置線形或環狀控制網。而GPS靜態定位則可幾乎無視天氣、地形等因素的干擾,可保證高精確度與高測量效率。GPS技術在工程測量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GPS實時動態樁位放樣,GPS測量精度可將樁位誤差精度控制到厘米級;利用GPS技術放樣平臺,通過利用GPS測量并在施工平臺鋼管樁放樣,可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前提下有效縮短野外作業時間;GPS偏心檢查,在精確測量工程樁位分布的基礎上,GPS技術可一物兩用,進行樁位偏心檢查,提高工程測量的管理效率。
(二)GIS技術
由于GIs技術的多學科集成性,它能夠就地球上存在物體和已發生事件進行成圖分析,將地球或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情況通過掃描矢量化、全數字攝影測量等手段獲取及時、準確和標準化的數字信息。GIS在工程測量中的普遍應用優勢就在于其龐大的數據庫管理與圖形顯示輸出能力,數據庫存儲信息可根據測量需求及時通過軟件處理進行成圖操作,這對于提高工程測量成圖效率、加速工程設計進度具有重要意義。
(三)Rs技術
遙感(RS)技術由于大面積的同步觀測、時效性、數據的綜合性和可比性及經濟性等先勢,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譜航空攝影和高分辨率的遙感衛星將成為對地觀測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種中小比例尺地形圖都可以利用遙感影像來獲取,為應用于工程測量領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圖、地籍圖以及各種大、中、小比例地形圖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五、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1.測圖的主要內容
(一) 原圖的數字化,當測量工程中對數字地形圖的要求不高,且工程經費又相當有限時.可以考慮采取該方式原圖的數字化能夠將現有地形圖的價值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借助于計算機一級掃描輸入設備。作業人員能夠使用數字化軟件在很短時間內即獲取所需的數字化地圖該方式主要包括手扶跟蹤數字化與掃描矢量化兩種不同的工作方式相對而言掃描的矢量化能夠獲得較高的測量精度.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與原圖相比。采取掃描矢量化方式獲得的數字圖精度要稍低.這主要是由于處理的過程所產生的誤差所致。而且該方式只能反映出自紙成圖時地表各種地物的基本樣貌.其適時性并不強。因而該方式常常被用于工程中的應急性測量措施。
(二) 地面數字測圖,當工程測量精度要求較高,沒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圖,則可以考慮采用地面數字測圖的方式.該方式是典型的內外業一體化數字測圖方式,在工程測量項目中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作業方式采取該方式獲取的數字地圖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借助于一定的測量手段.能夠將重要地、物與其鄰近控制點的精度控制在5cm范圍以內。
2.測繪在數字地球中的應用
數字地球是以計算機為載體.構筑統一的地理坐標框架體系.并將對應的社會信息存儲在相應位置,用戶借助于通信網絡,即可實現對上述數據的訪問.獲取所需的信息。與傳統的測繪工程不同,數字地球是一項綜合性較高的系統工程.并牽涉到諸多的部門和技術,并需要各部門的協調與配合。
六、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應用的展望
通過上述論述可以看fn,現代測量技術正向著數字化、高精度、低工作量以及自動化方向發展。工程測量中的遙感技術、3S集成技術等也正在逐漸的應用到各項1二程的測量當中。通過近年來GPS技術、GIS技術以及數字成像測量技術應用所得到的認可可以看出,現代測繪新技術的應用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其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測量精準度、提高測量質量,同時也降低了測量丁作量,提高了測量工作效率。在新的測繪技術應用過程中測量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成為了影響測繪新技術推廣與應用的首要障礙,其需要測繪測量企業通過對測量人員測繪新技術的培訓以及相應的投入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測量工作效率,以此促進企業綜合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結束語
工程測量中,相關測繪技術如:數字攝影技術、“3S”技術的投入使用,讓工程測量有了快速的發展,對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增加企業盈利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聲享,郭英起,易慶林.GPS在測量工程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測繪出版社.2013.
關鍵詞:地形圖測繪;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
Key words: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quality objectives;knowledge goals;ability goals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36-0183-02
0 引言
教職成[2015]6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有效開展實踐性教學,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都要加強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要占總課時數一半以上。要推行多種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在教學中加大了實習實踐課程的比重,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實習實訓等環節,增強學生安全意識、紀律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本文就《數字圖測繪綜合實習》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梳理,從課程定位、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的組織及實習成績的評價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 課程定位
《數字圖測繪綜合實習》是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大一下學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共五周,主要是培養適應地形測圖崗位的專業人才。本次實習主要是培養學生從事地形圖測繪工作的能力,主要服務于測繪企業和單位,對應于測圖員崗位。
在此之前,已經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和數學基礎,學過《測量基礎》、《測繪CAD》、《地測量基礎》等專業課程,已經具備了導線測量、全站儀坐標測量和CASS地形成圖的技能,但是缺少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儀器操作不熟練,質量意識、規范意識不足,缺乏獨立思考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實習目標
通過本次實習,使學生掌握導線測量等圖根控制測量的方法;掌握地物和地貌特征點的選擇;掌握全站儀采集碎部點坐標的方法;掌握CASS軟件編輯地形圖的方法;熟悉從技術設計到數字化測繪地形圖生產作業的全過程。
學生實習之后能結合規范和測圖內容,布設測區圖根控制網;合理選取地物、地貌特征點并采集坐標;熟練操作CASS軟件生產地形圖。整個實習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和規范意識;吃苦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 。
3 實習準備工作
為了更好地實現實習目標,指導教師首先要認真地遴選實習場地,認真思量怎么在規定的時間內使學生完成一定范圍內的測圖任務,并掌握圖根控制網的布設和觀測,地物和地貌特征點的選擇,熟練采集坐標并能繪制地形圖,提交合格的數字產品。結合我們多年的教學工作和生產實踐經驗,本次實習場地選擇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場地范圍不可過大,要控制在能完成的范圍內;②場地內要有控制點、居民地、水系、交通線、植被、電力線燈典型地物和山頭、洼地、山脊、山谷、沖溝、坎、絕壁、臺地等典型地貌;③要考慮學生實習的交通便利,距學校不宜太遠或有公共交通工具。
要準備充足的儀器設備,一般4人為一組,每組配備1套RTK,1套5‘’全站儀及棱鏡,裝有南方CASS成圖軟件的40人以上的機房,儀器室備有小鋼尺、皮尺、木樁、測釘等。實習前教師要提前準備好實習任務書、指導書和報告書,實習紀律承諾書和交互檢查記錄表及相應的記錄計算手簿和考核方案、考核記錄表、成績統計表和評分表等相關的成績考核評定文件。
本次實習要培養學生按規范辦事的習慣,因此實習過程嚴格按照行業規范進行,主要有《城市測量規范》、《1:500_1:1000_1:2000外業數字測圖技術規程》、《1:500_1:1000_1:2000地形圖圖式》、《測繪技術總結編寫規定》CH/T 1001―2005、《測繪技術設計規定》CH/T 1004-2005、《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24356-2009。
《數字測圖綜合實習》是安排在校外實習基地,因此,一定要做好安全預案,實習動員大會上重點強調包括人身安全、社會與環境安全和儀器安全方面問題。
4 實習組織與安排
按照實際生產流程來組織本次實習,綜合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行動能力,讓學生實習后就能了解真實的生產過程,更好地與生產崗位進行無縫對接。實習開始,由教師擔任甲方,向各實習小組下達實習任務書,并發放實習指導書和報告書,指導教師向各小組介紹任務內容、測圖目的和要求,并進行安全教育。各小組認真領會任務書、實習指導書和規范及實習要求,進行野外踏勘,了解測區情況,地形條件、控制點分布情況及交通情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技術設計書的編寫工作,指導教師要及時審查小組的設計書,審查合格后方可進行作業。數字測圖作業過程主要包括圖根控制、碎部點采集和內業成圖及修補測。任務完成后各小組要撰寫技術總結報告,整理資料進行歸檔。每環節教師要進行檢查,比如在圖根控制做完后,小組要互查控制點的精度,地形圖繪制完后要自查和互查地形圖精度,教師進行抽查。任務完成后,各小組提交技術設計書、技術總結、圖根控制點示意圖、測區地形草圖、交互檢查報告、電子文件夾(含圖根控制點坐標文件、碎部點成果文件、地形圖圖形文件),每個學生提交實習報告書一份。實習進度安排見表1。
5 實習成績評價標準及方式
本次學生實成績=個人自評成績*20%+小組互評成績*30%+教師評定成績*50%,總成績≥90為優秀,75分≤總成績
6 結語
這樣的教學改革改變了傳統的實習組織方式,課程目標與崗位要求對應,實習任務與課程目標對應,實習組織與生產組織對接,實習標準與生產標準對接,實習程序與生產程序對接,實習成果的評價標準也嚴格按照生產驗收標準進行。
事實證明,這樣的改革是成功的,學生的測圖水平大大提高了。我院學生參加湖南省及全國職業院校測繪測量項目技能大賽1:500數字測圖項目成績逐年提高,2012年獲湖南省一等獎和國家級三等獎,2013年獲湖南省一等獎,2014年獲湖南省一等獎和國家級一等獎。通過對從事測圖崗位的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我校學生的測圖水平和職業素質大大提高,部分學生一上崗就能上手,很快就可以獨立帶組作業,并很快成為企業的業務骨干。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教院校整體教改[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5.
計算機技術已全面滲透到機械領域,學生熟練掌握和應用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已成為其必備的基本技能,企業在招聘中也將這項能力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之一。為適應這種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滿足社會的迫切需求,研究和探索如何培養掌握和應用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的優秀畢業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廣泛調研和細致分析,結合我校機械專業實際情況,提出了以典型數字化設計、分析、制造技術工程軟件應用為主線,以實踐教學基地和工程訓練中心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目標,構建了貫穿于機械專業培養過程始終的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培養體系。
一、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保持專業原有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著重對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制造的教學內容、實習和實訓等進行改革與創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提高學生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能力的教學體系。
(一)工程制圖類教學與實踐
工程制圖類是學生認識機械、了解機械的重要專業基礎課,開設了機械制圖、計算機繪圖、三維設計等制圖類課程,在教學中注重各門課程之間的融會貫通。計算機繪圖將制圖基本知識、視圖表達方法、零部件繪制、裝配關系等用計算機實現,提高了效率和設計質量,加深了對機械制圖的理解和掌握。在三維設計中,通過建立三維實體模型、動態仿真,使學生容易理解,更容易激發其空間想象力和創新熱情。
(二)工程力學類教學與實踐
開設了機械系統動力學分析(如ADAMS)和有限元分析(如ANSYS)等分析課,增強工程力學類課程的直觀性。如將剛體的靜力學、動力學分析,變成動態的曲線或動畫等輸出形式,將構件的應力、應變分析等,變成動態的顏色改變、形狀改變以及數據改變,形象直觀,印象深刻。
(三)機械基礎類教學與實踐
機械基礎類包括完整的機器設計過程―運動設計和工作能力設計。利用ADAMS等可以根據機構的運動尺寸建模,對機構進行運動學、動力學分析,為工作能力設計提供技術支持。利用ANSYS等進行應力、應變以及應力集中問題的仿真分析,加深學生對傳動方案、結構尺寸和選用原則的理解。
(四)機制基礎類教學與實踐
機制基礎類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工藝設計和夾具設計的能力。針對工程實際中的一個具有典型特征的機械產品零件,根據生產綱領要求以及現實生產條件,進行工藝設計和夾具設計。利用數字化設計表達夾具零件和裝配體,并驗證其設計結果。
(五)數控技術類教學與實踐
針對工程實際中的典型加工對象,利用三維數字化設計首先進行建模、編程,生成加工軌跡,仿真加工及檢驗,后置處理,最終生成數控G代碼。通過串行通訊或網絡,實現上位機與數控機床之間通訊,將編制好的數控G代碼下載到數控設備中,從而進行實際加工。從對象建模、刀具選擇、工藝規劃、代碼生成、實際加工、加工效率檢驗等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設計制造綜合能力。
(六)現代設計方法類教學與實踐
反求工程是現代設計方法之一。其利用三維激光掃描儀無接觸地掃描被測對象表面輪廓,獲得幾何數據,構建曲面數字化模型,經過后置處理,生成RP需要的模型截面輪廓數據或NC代碼,最終復制出原型或加工出實物。反求工程實現了從產品原型、產品設計到產品制造的數字化,達到了對學生進行綜合應用訓練的目的。
二、工程訓練體系和內容的改革
工程訓練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四年不斷線,分階段、分內容、分層次系統地進行訓練和培養。
(一)機械基礎認知實習
對于剛入校的學生,進行包括傳統設計、數字化設計、常規制造技術以及數控制造技術等在內的機械設計和制造方法的參觀演示,使學生對主要的設計方法、制造技術和實現方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熱情和對專業的熱愛。
(二)機械基礎技能訓練
進行全面的機械設計技術、制造技術等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訓練。絕大部分時間是用于車削、銑削、磨削、鉗工、焊接、鑄造、鍛壓、沖壓、剪切等傳統制造技術訓練。同時,也進行簡單典型零件二維、三維設計、讀圖能力訓練以及基本的數控加工技術訓練。
(三)數控技術訓練
學生使用數字化設計制造手段進行典型零件的設計和數控編程,并在數控機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突出了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二者的有機融合。
(四)特種加工訓練
訓練學生掌握和使用多種與特種加工有關的設計、加工軟件,掌握特種加工方法。加入這些訓練內容,可使訓練內容更加全面、生動、豐富。
三、項目驅動式第二課堂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
項目實踐過程與聽課不同,是一個主動的學習經歷。項目課題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學生自主命題,就是學生將在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困難、問題,進行提煉、分析、總結,提出有創造性價值的課題,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有主題的實踐活動,例如根據各種學科競賽的主題要求,組織學生開展創新設計實踐,選拔優秀的創新設計作品參加競賽,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三是教師提供項目課題,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科研課題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項目。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從設計構思、具體設計、工藝規劃、加工制造、裝配調試以及產品商業化等全過程都需要學生付諸實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手段為項目課題的順利實施起到重要作用。
四、結語
以數字化設計制造能力培養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改革,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完善。通過實踐,該方法行之有效。不但使學生在空間思維能力、圖形表達能力、常規工程設計制造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而且其創新設計能力、先進制造能力以及工程實踐能力也得到培養和訓練,適應了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雷輝. 機械類專業實驗創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鏈式工程訓練實驗教學法研究[J]. 中國大學教育, 2010, (6).
[2] 張樹仁. 構建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教學平臺的探索與實踐[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 2010, (4).
隨著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測量新技術、新儀器不斷應用于建筑工程中,對建筑工程測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時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測量課程課內實訓和綜合實訓普遍存在實訓內容與工程實際應用結合不緊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測量新儀器、新技術涉及較少、實訓內容碎片化、缺乏系統性等問題。無法滿足學生畢業就能上崗的企業需求,無法達到基層一線技術骨干的培養目標。為提高學生建筑工程測量技術技能,依托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建筑企業深度參與,通過校企合作成立的生產教學公司,開展了課程內容對接工作內容、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聚焦專業崗位職務能力的施工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研究,經過實踐取得了實效。
一、基于“三段遞進式”人才培養的課程設計理念
建工專業依托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基層一線管理干部和技術骨干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實施“夯實專業基礎、崗位分流強化、企業實踐教學”的“三段遞進式”教學組織方式。對標人才培養目標,聚焦施工測量崗位勝任力,構建能力遞進的“三階段、四模塊”測量課程群。第一階段(2、3學期)通過模塊一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模塊二建筑工程智能測量技術課程,培養學生基礎測量能力,夯實測量基礎。第二階段(4、5學期)針對分流后的施工測量崗位,通過模塊三測量崗技能強化訓練課程,培養學生高階測量能力。第三階段(6學期)企業實踐培養,通過模塊四測量崗企業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測量崗位綜合能力。針對第二階段施工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全面提升學生測量能力的要求,綜合設計崗位技能強化訓練項目。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依據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實訓項目;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1],基于真實在建工程開展“教學施工一體化”教學實踐;引入職業崗位標準和施工質量驗收規范,開展基于成果的校企“雙導師”評價,以利于學生建筑工程測量系統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聚焦專業崗位職務能力開展技能強化訓練
(一)基于企業測量主管崗位能力任職標準進行課程設計
聯合建筑施工企業,對標企業測量主管崗位職務工作標準,聚焦施工測量崗位職務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測量技術要求,開發測量崗位能力標準,編制施工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課程標準。堅持基于真實工程、理實一體的改革原則,整合現有的教學內容,取消內容陳舊、滯后于實際測量工作的需要知識,增加RTK測量技術、Cass軟件應用、測量機器人應用等新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2]。
(二)聚焦專業崗位職務能力開發實訓項目
專業崗位職務能力是針對某一個專業崗位,根據崗位職務、崗位職責要求,應具備的專業技術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個性發展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建工專業崗位職務能力,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的施工管理崗、施工測量崗等專業崗位,通過校企合作“三段遞進式”系統化教學培養,使學生具備專業崗位所要求的綜合能力,能夠勝任崗位工作。針對施工測量崗位分流強化階段人才培養要求,聯合行業、企業測量技術人員、教育專家、專業教師分析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典型測量工作任務,開發基于施工過程的系統化建筑工程測量實訓項目,形成從施工準備到竣工驗收的建筑工程全過程、系統化測量實訓項目,包括八個施工階段,對應十個實訓項目,以及三十一個與實崗能力對應的工作任務,詳見表1。程資料,明確實訓內容與目標。學生根據任務書要求熟悉實訓內容、編制測量方案,通過校企雙師指導,修改完善形成指導實操的測量方案。現場組織實施階段,學院教師準備好測量儀器工具,帶隊到達施工現場;企業導師準備好現場工作面,進入作業區前進行安全教育,檢查學生安全防護設備,保證現場實訓的安全性。學生按小組進入現場作業區域,在學院教師與企業教師指導下完成基于真實工程的實訓任務。課后總結階段,學生以實訓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匯報,校企雙師進行提問答辯,促進學生鞏固知識、強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測量崗技能強化訓練課程中建筑物的高程傳遞實訓項目為例具體說明實訓教學的組織與實施[3]。第一,課前準備。一是編制實訓任務書。聯合建筑施工企業在建工程項目,組建由企業技術及管理骨干、學院專業教師組成的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雙師指導團隊,共同研討制定基于真實工程項目的“教學施工一體化”實訓任務書。明確實訓目標、內容。首先,實訓目標。根據在建住宅樓項目建筑總平面圖、施工區高程控制點進行±0.000標高測設;根據首層地面標高、結構施工圖進行建筑物高程傳遞,在施工層測設結構0.5線,為施工層提供高程基準。其次,實訓內容。根基于施工過程的十個施工測量工序、三十一個工作任務,涵蓋了施工全過程典型測量工作,使學生進行建筑工程測量工作系統性訓練,充分體現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要求,真正做到課程內容與職業需求對接。
(三)課程教學組織與實施
強化訓練課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測量工作任務,需聯合多個不同施工階段的在建項目,包括開工準備、基礎施工、地下室施工、主體結構施工、砌體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過程,進行實訓項目高效穿插,實現全施工階段的崗位技能強化訓練。通過課前準備、現場組織實施、課后總結三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組織與實施。課前準備階段,校企教師共同編制實訓任務書,收集工程資料,明確實訓內容與目標。學生根據任務書要求熟悉實訓內容、編制測量方案,通過校企雙師指導,修改完善形成指導實操的測量方案。現場組織實施階段,學院教師準備好測量儀器工具,帶隊到達施工現場;企業導師準備好現場工作面,進入作業區前進行安全教育,檢查學生安全防護設備,保證現場實訓的安全性。學生按小組進入現場作業區域,在學院教師與企業教師指導下完成基于真實工程的實訓任務。課后總結階段,學生以實訓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匯報,校企雙師進行提問答辯,促進學生鞏固知識、強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測量崗技能強化訓練課程中建筑物的高程傳遞實訓項目為例具體說明實訓教學的組織與實施[3]。第一,課前準備。一是編制實訓任務書。聯合建筑施工企業在建工程項目,組建由企業技術及管理骨干、學院專業教師組成的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雙師指導團隊,共同研討制定基于真實工程項目的“教學施工一體化”實訓任務書。明確實訓目標、內容。首先,實訓目標。根據在建住宅樓項目建筑總平面圖、施工區高程控制點進行±0.000標高測設;根據首層地面標高、結構施工圖進行建筑物高程傳遞,在施工層測設結構0.5線,為施工層提供高程基準。其次,實訓內容。根據實訓目標進行實訓內容分解,包括如下實訓任務:建筑物高程傳遞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層±0.000標高測設、施工層結構0.5米線測設及檢核。二是實訓資料收集。聯系在建項目測量主管,收集建筑物總平面圖、施工平面布置圖,建筑物建筑、結構施工圖,及施工區高程控制點高程數據等資料。三是測量方案編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工程資料編制建筑物底層±0.000標高測設方案及建筑物高程傳遞方案,測量主管作為企業指導教師與學院教師審查各小組測量方案,進行總結、點評,形成適合在建項目的測量方案。學生根據測量方案,為基于真實項目的現場實踐準備測量儀器和工具。第二,實訓現場組織實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專業崗位職務能力的實訓項目設計學院教師帶領學生前往在建項目之前檢查學生安全帽、勞保鞋及服裝穿戴情況。進入施工現場前由安全主管進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確施工現場危險源,提高學生安全意識。二是實訓任務實施。由企業測量主管、測量員和學院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作業區域,分配實訓任務。首先,建筑物底層±0.000標高測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施工現場高程控制點為后視點,使用水準測量方法在建筑物三個角點測設±0.000標高,并做好標志。其次,施工層結構0.5米線測設。用鋼尺沿結構外墻,由建筑物三個角點處±0.000標高線向上豎直量取設計高差,在施工層柱子鋼筋上做出0.5米線標志。測量過程中鋼尺下端配重,保證鋼尺鉛錘。用水準儀檢核施工層的三個標高點,其誤差應≤±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標高作為該層的0.5米標高。若建筑高度超過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個尺段的高度,精確測設新的起始標高線,作為繼續向上傳遞高程的依據[4]。第三,課后總結評價。完成實訓任務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次實訓內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項進行總結,制作匯報資料。并選派小組代表進行總結匯報,企業指導教師和學院指導教師聽取學生匯報并進行提問答辯及考核。
三、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以真實工程為載體,開展“雙導師”指導、“雙場地”教學的施工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校企雙師全程參與,理實緊密結合,以行動為導向、任務為驅動,充分發揮校內教學與現場實踐的教學優勢,提升學生測量綜合能力。
(一)“雙導師”指導與評價
施工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充分發揮企業資源優勢,聯合項目測量主管、技術骨干與學院專業教師,組建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雙師指導團隊。企業教師與學院教師全程參與密切配合,實訓前根據現場施工進度,提前確定實訓項目,及時提供現場實踐作業面,審查學生測量方案;實訓中校企教師共同指導;實訓后的課程考核由企業導師和學院導師進行“雙導師”評價,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權重各占50%。通過測量知識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職業素質考核方式進行全方位綜合評價。
(二)“雙場地”教學
基于真實工程,開展現場與課堂相結合的“雙場地”教學,充分發揮校內教學與現場實踐的雙場地優勢。根據真實項目工程進度,靈活安排課程實施計劃,課堂教學與現場實踐緊密而有效結合,使現場實踐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實戰演練場。學生在真實工程環境中發現并解決問題,奠定良好的專業發展基礎。
(三)“雙制度”管理
學院管理制度與企業管理制度相結合。學生在校內遵守學校教學管理制度,進入企業施工現場,需明確企業規章制度,遵守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制度,促進學生安全意識的形成以及職業素質的養成。
(四)行動導向,任務驅動
教學過程以行動為導向,任務為驅動,開展基于施工過程的項目化教學,充分體現課程實踐性。每個實訓任務設計工作要根據測量前期準備、測量方案編制、班前安全交底、測量任務實施、測量工作檢查、工作總結評價開展實踐教學,學生參與真實項目測量工作,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5]。
(五)強弱結合,團隊協作
注重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教學。為使每位學生測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組織協調能力不斷強化,教師應分析學情,發現學生各自的優勢與長處,根據學生知識與能力進行分組,形成強弱結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發揮不同水平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素質的共同提高。選派小組組長,明確責任義務,強調合作性原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學習模式,發揮團隊的積極功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小組合作學會分析、總結、歸納等思維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測量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結語
施工測量崗位技能強化訓練課程改革實踐,聚焦專業崗位職務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典型測量工作任務,開發基于施工全過程、系統化建筑工程測量實訓項目,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化考核評價體系。學生通過系統化訓練,對建筑工程測量工作有了全面認識,建立起系統化測量工作思維,實踐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學生進入企業便能夠獨立承擔一般建筑工程測量放線工作,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參考文獻:
[1]于桂陽,等.服務生豬產業鏈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建設與實踐——以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新五豐現代畜牧產業學院為例[J].湖南畜牧獸醫,2022(1):40-43.
[2]魏靜,林華.關于提高建筑工程測量實踐教學質量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現代測量學”實踐教學質量的研究[J].測繪通報,2012(2):109-111.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工程測量課程是一門技能型應用性很強的實用課程,因此作為課程有機組成部分的實訓課程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打造工程測量實訓課程的高效課堂,使實訓課堂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人一直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下面就結合筆者多年的切身體會談談打造高效課堂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的高素質技能是高效課堂實現的必要保障
首先,作為一名專業課程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現代的教學方法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師的專業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重要。打造實訓課程的高效課堂,教師必須練就過硬的實踐技能,必須會舉一反三、具備“賣油翁”的嫻熟的專業技能。這些在教材的略略描述中很難找到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師勤學苦練,方能習得。
二、精心設計每一個實訓項目是高效課堂實現的前提
工程測量實訓課程由一個個實訓項目組成,教師是項目的總設計師,精細設計每一個實訓項目是高效課堂實現的前提。要高質量地完成實訓項目,需要進行“課前方案設計――課前數據計算――課上集中布置、實際操作、質量檢驗――課后技術總結”等六個步驟。通過這六個步驟(見圖1)使得學生對實訓課項目從“任務目標獲取”、“技術方案制定”、“數據計算處理”、“實地操作演練”、 “成果質量檢驗”、“成果技術總結”等環節進行了更為有針對性的訓練,從而盡可能地做到 “教、學、做一體化”。
圖1
三、因項目施法,遵循客觀規律是高效課堂實現的基礎
每一個實訓項目均有其特色和訓練方法,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實訓項目,針對性地設計實訓步驟和方法,切實實現實訓課堂高效化。以儀器使用項目為例,學生操作儀器會經歷“生”、“熟”、“巧”三個階段。我們就須采用“生”、“熟”、“巧”三個階段的不同技能訓練方法。剛開始時處于“生”的狀態,操作過程中擰螺旋的力度總是把握不好,有的擰掉了目鏡,有的把腳螺旋擰壞了,有的不會調節對點器等等,操作次序混亂。安置一次儀器要花費十幾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讀出的數據也不準確,精度太低,成果不可用。操作一段時間后,有了一定的熟練程序,達到“熟”的階段,安置儀器一般會在 4min~10min 之內, 但精度一般,成果基本可靠。學生的操作發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這在心理學上叫“高原期”,這個時候如果繼續不間斷的練習,就會達到“巧”的境界。在“巧”的階段,安置儀器一般會在4min 之內完成,儀器高度適中、三腳架張開角度恰當,觀測次序井然,測量精度高,成果可靠。按照“生”、“熟”、“巧” 三個階段的發展規律,進行指導訓練,并且告知學生規律的不可逾越性,順利度過緊張的“生”階段、進入興奮的“熟”階段,到達萬變的“巧”階段。
四、嚴格把控課內實訓環節的質量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1.引入“成果質量檢查環節”
對各實訓小組的操作成果要進行檢查。 檢查方法依據實訓項目的特點分為“教師抽查法”、“學生自查法”,其中學生自查環節包括 “小組互相檢查法”、“變換方法檢查法”、“變換儀器檢查法”等。通過成果質量檢查環節,培養學生重視“按流程操作、按設計測量、按規范把關”的意識;培養學生從事測繪工程工作“質量至上”的意識,質量檢查也是數字化、信息化時代測繪人員必備的技術素質,通過強化學生的質量意識,使其理解質量檢查的重要性;同時使得課堂教學盡量接近生產實際,從而實現 “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的準確對接,同時也實現了向每一節課要成果、要質量的目標。
2.引入“實訓課評價環節”
工程測量課內實訓引入“成果評價環節”,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對各小組的“實訓課前準備情況”、“實訓課堂操作情況”、“成果質量檢查情況”等進行評價。課前準備情況主要通過“課前方案設計和數據計算”環節評價;課堂操作情況通過“實訓課堂小組工作進度和工作量” 來判斷評價;實訓課質量和效果檢查通過“教師抽查和學生自查”來衡量。
通過“成果質量檢查”和“實訓質量評價”兩個環節,使得各實訓小組通過“小組自查” 對本組的成果質量有所判斷,同時通過“小組互查”檢查其他小組質量,發現自己的問題,借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小組之間有了溝通、交流和探討,形成了良好的實訓課氛圍。同時實訓指導老師再進行“分組抽查”,把發現的共性的問題集中講解,做到強化和提升,有效地避免了傳統實訓環節學生只是完成了實訓項目,而不知道成果是否合格的問題。
五、靈活的排課方式有助于高效課堂的實現
實訓課采用四節連排形式,有助于提高實訓課效果,初步解決了儀器領取和歸還損耗的時間,保證了實訓課的時間,從而能夠保證各小組都能完成相應項目,有效避免實訓課完成的不理想,甚至由于下課半途而廢的情況。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7C-0075-03
當前,職業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頻繁與數字打交道,較為抽象、枯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設計案例,嘗試游戲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化解傳統教學中的疑難,將教材內容與信息技術融合,構建可觀測、可體驗、可交流的學習環境,將單調乏味的數字課變得生趣盎然,并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的職業素養是會計專業教師需要探究與深思的問題。
二、案例設計
研究會計職業崗位要求、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支票結算課程標準,確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現金支票的填制要素;現金支票的結算流程。(2)能力目標:正確填制現金支票;規范辦理現金支票結算業務。(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的職業素養,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精神,特別是激發學生熱愛會計崗位的熱情。三個維度的目標層層遞進,相互滲透,互為條件,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專業課為崗位服務的宗旨。
(一)以“情境激趣”為手段
恰如其分的情境創設可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進入求知狀態。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先展示現金支票的業務與工作圖片,營造會計工作場景,接著放映一段學生課前自編自導的微電影,設下懸念,激發學生對于支票填制要素的興趣,進而導入項目:填制現金支票和辦理支票結算業務。
將項目分解成三個子任務:填制手工支票、填制電子支票、支票結算。又將每個子任務設置為基礎任務和進階任務。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礎任務,最后挑戰進階任務,可相互討論共同協作完成。這三個任務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引發學生步步地深入探究。
(二)以“任務探究”為中心
任務一:兩個環節。
首先,教師演示給出公司的開戶行名稱等資料。這是一張現金支票模板,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填制支票的要素,再觀察演示填制過程,化靜為動,彌補傳統教學中內容只能想不能動的不足,強調規范填制的步驟。接下來學生聆聽教師分析歸納要點,加深印象(此處互評點評,評定出各小組成績,以分數形式出現)。
其次,讓學生填制仿真支票,將錯誤的與正確的做法展示對比,請各小組分析歸納要點,小組互評、教師糾錯,學生主動反思錯誤原因,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的職業素養(第一次評價,給出學生填制支票的部分正確、錯誤樣本,教師的激勵作用較大)。
任務二:檢測效果。
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角色更換的學習方法,運用系統糾錯、統計及評價功能。讓學生在虛擬網絡實訓平臺上檢測學習效果,給出具體的任務。如2011年2月1日北京南方股份有限公司開出1000元的現金支票一張,從銀行提取現金以備零用,請填寫現金支票。學生先以出納的身份進入系統填寫內容:大小寫金額、出票日期、支票用途等,填寫完畢后更換角色進行下一步流程,出納更換成財務經理簽財務章,再更換成總經理簽法人章,更換角色之前若前面的操作環節不規范,會有提示框彈出提醒:無法進入下一步,請檢查。
支票各環節填好后,系統會生成評價結果,包括成績、填對的要素、填錯的要素等,并用紅顏色底色標注錯誤之處。提示注意,學生可查看標準答案并與自己填制的內容進行對照,也可重新做題,這樣可及時糾錯。為了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筆者將以前學生填錯的支票發到平臺上,讓學生改錯,并說明錯誤的原因,系統根據學生批改的錯誤支票,統計正確率。教師查看系統統計結果,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正確的給予鼓勵,不足的給予糾正,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學習動力,掌握教學重點(此環節結束后,系統根據各小組的正確率,給出相應成績)。
任務三:任務二的綜合運用。
學生正確填寫了支票后就到了支票結算環節,由于在書本上學生不能體驗真實的結算流程,因此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筆者采用3D角色游戲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基本了解支票結算流程后,扮演出納會計角色,點擊鼠標操作卡通人物展開工作:正確填寫支票――交給財務主管審核簽財務章――總經理審核簽法人章(復習任務二)――攜帶支票去銀行辦理提現業務――到相應的柜臺辦理業務――提取現金后回公司,做賬(這是結算流程外的小拓展)。
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完成游戲,在點擊游戲中如果卡通人物走錯了路,進錯了辦公室,就簽不到章;卡通人物走錯銀行,走錯結算窗口,都取不到現金,系統就不顯示終極成績,說明流程沒有走完。在游戲的每一個環節中,只要學生點擊錯了一個步驟,就扣分,超出了規定的時間,說明工作效率低下,也扣分,反之加分。
各小組在游戲中既想快速完成,又要小心翼翼,生怕走錯一步被扣分,都想一次性完成。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會計職業一絲不茍的精神。
這種直觀感受型的游戲教學模式契合了學生愛好,融娛樂與知識為一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使他們團隊合作,互幫互助,在游戲娛樂中掌握知識,成功突破了傳統教學中講解抽象結算流程的難點,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以“拓展提升”為目標
現場教學。教學軟件開通了校企合作財務部門現場連線,讓學生就學習中的有關問題請教企業會計,會計從企業實際操作的角度現場講解,讓學生驗證了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對會計職業的歸屬感,彌補了傳統會計教學中只能聽教師講解,而不能接觸到企業實際工作的缺陷,請校企合作財務人員根據學生問題質量,給出相應評價。
增強感性認識。傳統講解記賬這部分內容枯燥無味,學生不明白知識在工作中應當怎樣運用,沒有感性認識。學校財務部門真實的工作視頻直觀、貼近實際,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方向,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
(四)以“總結評價”促成長
回顧總結知識體系。為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筆者事先將本課的支票填制、審核、簽章、銀行辦理、記賬等各環節用動畫形式串聯呈現在學生面前,要求各小組為動畫配音,每個環節只說一句話。全班同學根據各小組回答的正確率給予相應的分數。(這是第五次評價)這一環節幫助學生全面回憶并掌握教學內容,相比傳統教學的表格式流程圖更能激起學生共鳴。此時課堂氣氛達到,是教學效果的有效升華。
系統評價。學生操作完實訓內容點擊保存后,系統自動生成分數段、各分數段的人數及詳細情況,教師可分析本節實訓內容成績,點擊詳情可查看各分數段的學生姓名及具體分數,充分了解操作情況。在前面學情分析中提到排名靠后的學生不愿學習、易煩躁,但動手能力強,可因材施教,帶他們去學校財務處觀摩實習,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評選最佳團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評價共5次,其中3次是主觀評價,2次是系統評價,系統評價客觀、公正;企業會計評價,讓學生聽到了來自實際工作崗位的真實聲音;師生評價,充滿希望與鼓勵。
最后,統計5次評價得分,評出最佳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艱辛的探究之后品嘗成功的快樂。
三、教學設計引發的思考
(一)正確理解信息化教學理念
豐富的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術只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是為輔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的,所以并不能以信息化技術代替整個教學,而把課堂變成展示高科技信息技術的平臺,喪失教學的最終目標與效果。因此,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傳統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相互關系,將二者有機融合,優勢互補,正確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有作用。
(二)積極開發、應用與專業課程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
虛擬仿真實訓系統是將計算機制作的虛擬三維場景與電視攝像機現場拍攝的人物活動圖像進行數字化的實時合成,使人物與虛擬背景能夠同步變化,從而模擬出課程情景實訓環節中的情景練習場面,學生可在計算機模擬出的場景下進行角色扮演。這增強了學生的直觀體驗感受,加深了學習記憶,祛除了單純書本學習的枯燥與乏味感。
職業院校應當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專業課程仿真實訓系統,系統設計應突出多樣化和接近真實場景兩大特點,豐富教學手段,增強教學趣味性。
我們知道中職類學生的特點,不愛學習,不善于思考,主動性差,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我們傳統上課模式是,每節課45分鐘時間,老師講課大約占30分鐘左右。學生在前15分鐘還能做到認真聽講,后15分鐘基本就是人在課堂心在遠方,聽不進去了。怎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以老師作為引導,學生完全參與到課堂主動學習,是教學改革的一個考慮因素。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我們提出的行為導向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都適用于一體化教學。以行為導向型教學法為例,它是指老師在布置好一定的教學任務后,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去找尋問題的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可分為收集信息階段、獨立制定工作計劃階段、決定階段、實施階段、檢查階段和評估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占主體地位。將這些方法運用到一體化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學習興趣大大加強。
二、教師方面
一體化教學要求老師既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掌握企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這就要求老師要經常深入到企業一線去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讓知識做到更新。在帶領學生的學習的過程中,將理論的知識在實際操作中體現出來,能夠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產生的問題,所以就需要更多的雙師型教師參與教育教學。這無形中給老師帶來很大壓力,也帶來了很大學習的動力。這樣也要求學校有足夠的教師資源,原來能講理論課的老師,必須加強實踐操作經驗的積累,做到能完成一門課程的一體化教學。同樣,對于實習老師,要加深理論知識的學習,做到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有效結合。做到這些,一體化教學的開展才能順利進行。
三、課程改革方面
傳統的課程設置是理論課占三分之一,實踐課占三分之二,理論實踐相分開,而學校的知識和設備相對于日益變化的現代化技術比較滯后。而要打破這傳統課程體系,就應該從教學計劃、課程大綱、教材等方面進行改革。首先,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的改革,應該打破傳統思想,將課程設計成模塊化。以我校測量專業《數字化測圖課程》為例,傳統的授課過程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講解,而按照一體化教學,我們可以模擬多個實際工程項目,例如1:500校園地形圖、1:500校園地籍圖、土方量計算以及等高線的繪制,讓同學先進行外業采集,將采集回來的數據導到CASS軟件中,按照應知應會的要求,內業進行繪圖處理,最后交出一份完整的成果圖。學生在成圖過程中就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連圖的技巧,修改等高線的方法,繪圖中的注意事項,學生通過繪圖就會將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主動有側重點的學習,有針對性,掌握更扎實,學習興趣更濃。一體化教學教材方面要結合教學模式、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以及技術的更新情況、學校培養目標情況,編寫適合專業應用的一體化理論實訓教材。
《工程測量》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直接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在測繪學中是最活躍、應用最廣泛的一個分支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測量已經由以往的人工讀數、記錄,白紙成圖模式變成數據采集和處理的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成圖的無紙化模式,以往沒有的3S技術、數字化測繪技術以及先進的測量儀器廣泛應用于現代工程測量中,成為當前測繪界的主流。這迫切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工程測量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做出相應的改革。
一、《工程測量》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材問題
目前,所用測量教材的編寫對象是以往素質較高的中專學生為主,或者是簡單地將高職院校教材縮編而成。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內容以傳統測量模式為主導,對于當前主流的新儀器新方法反而一筆帶過,在現在看來顯得本末倒置,與實際情況脫節。
2.設備問題
現代測量工作,主要以各種高度自動化、多功能、高精度儀器為主導,與之配套的測量方法也有了巨大改進。當前,很多學校的測量儀器還停留在微傾水準儀、光學經緯儀、鋼尺等傳統設備上,這對學生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一出校門,知識早已過時,面對新設備新方法不知所措,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既打擊學生的工作信心,又影響工作單位的工程進度與質量。
3.場地問題
很多學校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測量實習場所,往往就在校園進行,地形單一、結構簡單,沒有針對性,往往導致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做為何事,有何實際用途,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也不利于教師檢驗學生成果。
4.教學方法問題
當前的測量教學,以課堂單一講授為主,沿用以往方法,但當前中職學生生源已經發生變化,相當一部分學生文化課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部分是屬于所謂“混混學生”,他們不喜歡悶課堂,而更樂意自己動手去干,只愿意知道怎么干,不想問為什么,傳統板書講授教學的方法,在他們身上收效甚微。
二、如何改革《工程測量》教學
上文提到的4個問題,是測量教學的改革重點,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對《建筑工程測量》課的教學進行改革:
1.緊跟時代,改革教材,編寫新的教學計劃
新教材的整體思路,是在保證學生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消減部分理論教學內容,增加動手內容,加入新儀器、新方法的應用。為了規范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筆者所在學校,已經組織教師,制定了新的測量教學計劃,包括教學大綱、實驗安排、實習計劃等,淘汰了一部分內容,加入了一部分新內容,取得了相當好的教學成果。
2.增加設備投入,改進實習教學條件
新的教學模式要適應現代測繪發展,就需要有對應的測量儀器設備配套,沒有新的儀器,就無法開展教學改革,為此,我校在原有基礎上,陸續添置了電子水準儀、全站儀、靜態GPS、動態GPS(RTK)等先進儀器設備,極大的改善了實驗條件;另外,針對當前不同品牌、型號的儀器,操作模式的不一致,我校分別采購多種主流品牌型號的儀器,使學生成為多面手,在工作崗位遇到任何類型儀器都能上手。具畢業學生反饋的消息來看,我校學生能夠在各單位迅速適應儀器設備,受到一致好評。
3.建設實訓基地,改善實習條件
以我校為例,學校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在實習基地里,安排了各種類型的地形、地物以及模擬工地現場,在實訓基地,事先建立好一系列的控制點,這既方便了實訓課的安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知道自己做的有什么用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老師也能很好檢驗學生的測量成果,防止有人弄虛作假。通過真正的測量工作,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
4.改進教學方法,提升理論實踐的黏合度
當前,中職學校學生最大的問題在于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樣的學生,不能講死理論,筆者認為,從以下幾點進行改變,會取得較好效果:
(1)教學方法多樣化
根據所學的內容,對學生授課除了傳統的板書課堂講授外,也要加入現代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實物進行講解。例如,在講到測量儀器的時候,可以把儀器放在講臺上,配合幻燈片、圖片等做演示與講解,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將報廢的儀器從側面打開,讓學生一窺儀器內部的結構,這樣可以有效的提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的探索欲望,在不知不覺中以高漲的熱情了解、學習到各種測量儀器。對經緯儀的架設、觀測等具體的,有嚴格規范要求的內容,可以制作一些標準規范操作演示視頻或動畫等,在課堂給學生放映,還可以通過網絡共享,使學生在其他時間也能針對自己的疑惑,反復觀看視頻學習改進。這樣既能解決室外實驗時學生分心、看得不全面的問題,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與自學能力。
(2)結合實際工程,突出重點內容
傳統教學,教師按照書本內容講授,學生不明白自己所聽到的內容,有何實際意義,沒有目的性,變得毫無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實際工程帶入課堂內容,圍繞解決某一具體工程的過程,講授對應的教學內容。要做到這點,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素質,特別要經常進入工程施工現場,親身參與工程建設,積累經驗,結合專業特點,了解測量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才能在課堂上隨手拈來,與理論結合,使學生所學即所用,點點落到實處。
(3)合理安排實驗,突出實踐性
加強實踐教學,就要讓學生多練,多動手,讓學生經常練、反復練;筆者所在學校,前幾年經常出現學生到了工作單位,只會說不會做的情況,相當尷尬;根據反饋的消息,學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我們提高實踐比重,目前,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所占比例達到了50%左右;其次,精心制定實驗計劃,讓學生在實驗中理解測量,在操作中學習知識,每個理論有對應的實驗支持,綜合實訓則模擬工程項目演練;最后,學校組織開展測量技術比賽,同時與其他兄弟學校合作開展競賽活動,開展測量工培訓、考核工作,發放各級測量工證書,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際工作解決能力。
三、總結
《工程測量》是一門基礎學科,它主要是為工程建設服務,脫離了具體的工程、具體的操作,測量也就變得空洞,中職教育是以培養技術性工人為目標的教育,教出不會動手的中職學生,就是失敗的教育。因此,我們需要改革,需要不斷摸索,創新課程與教學,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提高中職學校《工程測量》課的教學水平,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出能既動手,又能干好測量工作的技術性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文.工程測量.人民交通出版社.
【關鍵詞】電子信息 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模式
煙臺職業學院電子信息專業教學隊伍根據煙臺當地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情況和社會需求,不斷進行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探索,形成了體現煙臺當地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特色的“寬基礎,多維度”人才培養方案。
1 “寬基礎,多維度”人才培養模式
1.1 提出背景
現代社會信息產業發展迅速且日趨復雜,與其他學科深度交叉,不斷滲透到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使得產品界限和產業界限日趨模糊,電信網、TV網和Internet網相互滲透,資源共享且已成大勢。電子技術與機械、汽車、能源、交通、建筑等產業的結合不斷催生了全新的技術領域和更多的產業門類。DM技術(數字化多媒體)的發展促進了PC和TV的融合,使電視機、計算機、通訊終端融為一體的信息家電出現。
目前煙臺職業學院通過校企合作,電子信息專業的就業渠道主要有四個方向。一是電子信息產品生產、銷售及相關服務崗位群(下稱產銷崗位群);二是智能建筑信息系統集成及設計、施工等崗位群(下稱智能建筑崗位群);三是與多家軟件公司合作培養軟件測試工程師進入軟件行業服務外包崗位群(下稱軟測崗位群);四是呼叫中心工作人員(下稱呼叫中心崗位群)。
基于煙臺當地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情況及學生就業方向,專業教學團隊提出了“寬基礎,多維度”的人才培養模式。
1.2 “寬基礎,多維度”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
“寬基礎,多維度”人才培養模式即在人才培養中,讓學生獲得較寬的專業基礎知識并根據學生就業意向選擇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從不同的維度提高職業技能,使之成為某個就業方向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中,摒棄高深的信息理論知識,根據崗位群的工作內容,更多的訓練職業活動中基本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如圖1所示。
1.2.1人才培養的時間安排
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中,時間安排采取“1.5+1+0.5”的模式進行,即前三個學期,主要完成“寬基礎”方面的課程和訓練;第四和第五學期,校企合作以訂單班的形式完成不同就業方向的學習與訓練;第六學期進入相應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完成實習內容,并和企業雙向選擇,進行就業。
1.2.2 人才培養中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中進行校企合作,雙方共同培育人才是人才培養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電子信息專業的四個就業方向崗位群中,都有優質的企業合作。
產銷崗位群人才培養中,學院和鴻富泰等大中型企業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訂單班,每年都有部分學員進入合作企業就業,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提供獎學金,和教師共同開發課程,完善課程體系。
在智能建筑崗位群的人才培養中,學院與山東智信電子公司緊密合作,共建校內、外實習基地,建立訂單教學班,企業專家參與教學,培養的學生都是優秀的技術人員。
在軟測崗位群人才培養中,學院與創跡軟件等公司合作,建立軟件測試師培訓基地,引入軟件測試師課程體系,合作培養軟件行業服務外包人員。工信部授權學院為“全國‘注冊外包專業認證’(COP)山東省煙臺市教學基地”。
在呼叫中心崗位群人才培養中,與北京恩源公司合作。學院負責理論教學,恩源公司負責實踐教學和安排就業。
1.2.3人才培養中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堅持“貼近社會,融入企業”的原則,將學習和實踐緊密結合,進行校內外一體化教學,前三個學期在校內實訓基地實踐,在第四和第五學期,采取校內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授課的方式,在校內、外交替學習,進行大量現場教學。如智能建筑崗位群的學生,能從一個項目的投標到設計、施工、設備的安裝與調試、工程驗收全程跟學,理論講解與工程實踐交叉進行。在第六學期,所有學生進入訂單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1.2.4 從業資格與能力
產銷崗位群的學生,將獲得“電工操作上崗證”、“電子裝配工程師”、“單片機設計師”證書中的一個或多個;智能建筑崗位群的學生將考取“智能建筑弱電工程師” 或 “智能建筑弱電系統集成師”證書;軟測崗位群學生將獲得初級和中級“軟件測試工程師”并可考取“網頁設計師”和“網絡工程師”證書;呼叫中心崗位群的學生將獲得呼叫中心的專業培訓,成為合格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員。
2“內外聯合的三合一”教學模式
在“寬基礎,多維度”人才培養模式中,采用了“內外聯合的三合一”教學模式。“內外聯合”即在教學中,堅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體系,共同開發課程內容,完成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共同完成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以及頂崗實習;“三合一”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師指導的“學生團隊協作的自主學習+仿真教學+工學結合實訓”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轉變學習過程的主導者,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主動建構認知體系,尤其是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進行仿真教學,學習中學生增加個人探索機會,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仿真教學還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優點,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工學結合實訓既適用于單個的教學項目也適用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各種外部情境,實訓安排在校內實訓室、校內生產基地或是校外實訓基地。 “內外聯合的三合一”教學模式示意圖如圖2所示。
“內外聯合的三合一”教學模式的特點與優點起碼有以下四點。
(1)校企合作制定培養目標,共同培養人才,畢業生符合企業用人需求,是一種按需培養的機制。
(2)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過程,既保證學到必要的理論知識,也讓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是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最大優勢。
(3)在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下進行人才培養,利于學生建構合理的認知結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好的創新能力。通過課程的項目化,采用項目教學,提高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工程設計、實施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的訓練和就業觀念與敬業精神的培養。
3 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人才評價機制
學習效果評價實行筆試、口試、實際操作、校內外指導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等評價方法,重視過程評價,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的結果上,采用量化評價和定性評價的綜合評價形式。
評價中重視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職業態度、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協作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納入考核范圍。
這種考核方式較傳統一紙試卷的考核方式更全面也更難于操作,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較詳盡的過程記錄,引導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教師注意在日常總結與點評中對學生多鼓勵和督促,提高斗志,增強信心,用學習成就感來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電子信息專業“寬基礎,多維度”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經歷了大量的實踐和探索,目前取得良好效果,但尚存較多問題,還需要在與煙臺本地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不斷磨合中,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03).
[3]馬樹超.高職教育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J].中國教育報,2006.
[4]徐向民等.研究型大學電子信息類專業精英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Z].廣東省優質資源共享中心,2005.
隨著醫學教學改革的飛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可在傳統的師授模式下引入微課教學和網絡教學,模擬診室、“三步強化訓練法”等方法。
1.推拿手法教學過程中,手法較多,包括了擺動類、摩擦類、振動類、擠壓類、振動類和運動關節類六大類手法,其中又包含了30多個小的手法,內容較多,如何讓學生記住各種手法,并且熟練掌握這些手法呢?近幾年,微課在高校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將微課教學引入到推拿手法教學中來。微課,又稱微課程或微型課程,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Penrose)提出,戴維?彭羅斯認為:“微課程是一個知識挖掘的框架,我們將告訴學習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們將對這一過程進行監督。”微課既可以作為一種進行知識挖掘的工具,也可以作為知識脈沖。目前,國內高校微課資源的主要類型包括理論講授型和實踐演示型,推拿手法更側重于實踐演示型,通常為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等,適合于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教學環節或教學活動展開微課堂教學。一般情況下,一節微課只開展一節簡短而完整的教學活動。如在講授揉法時,教師可以對揉法的概念、分類、動作要領先做整體的介紹,然后教師分別演示各種揉法,制作成微課。通過微課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推拿手法的知識。
21世紀是數字化的時代,教學內容不應該拘泥與書本上。教師可以將一些規范化的教學視頻分享給學生,將教學內容的復習從課上轉移到課后。要學好推拿學,不僅僅局限于手法、功法的學習,還應了解運動醫學、系統解剖學、功能解剖學、生物力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這些內容可以通過網絡資源進行再學習,將較好的網絡資源,如美式正脊療法、拉伸療法、運動療法等適當引入推拿手法教學,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網絡資源共享,可使學生更透徹理解推拿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進而明確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手法,最終發揮臨床治療效果,為學生進入臨床實踐打下良好基礎。
2.模擬診室的教學方法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它是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藏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上將一個學生模擬成病人,讓幾個學生嘗試推拿治療病人。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規范推拿的手法、力度,指正治療的不足。如此,可以將學生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治療中,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由于親手進行治療,再次遇到患者時就心中有數了。模擬診室的建立使學生充分的得到練習,從而為推拿治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三步強化訓練法”:第一步,學生閱讀推拿手法圖譜,圖譜下配有相關該手法的說明,但關鍵詞及重要的知識空白,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將手法填到空白處;第二步,代教教師提供給學生帶有穴位描述的文字資料,學生根據穴位的描述,自己進行推拿手法圖譜的繪制;第三步,教師負責抽取中醫科需推拿患者病例,針對不同病情由學生制定推拿治療方法,書寫醫囑報告,進行推拿手法應用能力訓練。帶教老師對學生書寫的醫囑報告嚴格把關、認真修改、合理評分,不合格報告應重寫,以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切實提高臨床技能
推拿手法“三分學,七分練”。如果光聽不練,到頭來也只是紙上談兵,臨床時也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勤學苦練、勇于實踐、善于總結,是提高手法的重要手段。
理論課講述手法操作時可以安排學生兩人之間互相練習,師者隨堂指導糾正手法的不足并在學生身上示范,讓學生親身體驗手法的輕重緩急,使學生自覺地感到手法的進步和規范手法的作用,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實訓課時,再安排學生加深鞏固手法之余,可以因材施教。現階段,學生多因生活姿勢不良引起骨骼變形、肌肉酸楚不適,師者可以以此為契機,為需要的學生治療,然后從旁輔導其同學,以點帶面、蚌病成珠,使學生有目的有針對的練習、使教學模式從老師的被動教授轉變為主動的需求。此外,課后大量的練習時間彌補了課上的不足,對于教育教學起到極大作用。
當學生手法練習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師者即應指導學生轉入實體練習階段。從課堂中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組織帶領學生在校園范圍內給需要的師生進行治療并間接指導不足。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從模擬進入到臨床,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并且在實際診療過程中收獲頗豐。學生在活動中感到小有所成輝不斷激勵其前進,教師在活動中可以引入自我保護的內容,喻教于景中。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多渠道尋找動手機會。在校為同學老師、在家為父母親戚做一些推拿,鼓勵一些學生參加推拿手法課程等系列培訓,考取職業鑒定中心的中級或高級按摩師的鑒定資格。
三、完善考核形式和方法,建立客觀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