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07: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實習帶教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但是當進入病情,看到燒傷病人毀容、疤痕增生、功能障礙等,聞著創面產生的異味,心理會感覺恐懼、陌生、緊張,茫然失措。對此,帶教老師應當對每一個新護生熱情主動的接待,進行入科宣教。對于病情環境、規章制度、醫療設施、各種燒傷等進行詳細介紹,使其能夠消除緊張恐懼心理。
1.2由于學校學習基本是理論
實踐的機會很少,許多護生對技術操作非常不熟悉,在進入燒傷科時會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此工作,造成自身失去信心,為此為新護生制定實習帶教計劃是必須的:
①結合燒傷專科護理內容,制定基礎護理帶教,如流體懸浮床、翻身床的使用等。
②在鞏固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制定燒傷科專科護理帶教計劃,逐步提高與人溝通意見病情觀察的能力。
③學習正確的護理程序及護理文件的書寫,并組織新護生參與危重病人的搶救。在為護生制定帶教計劃的時候需要從態度、知識、技能方面做出具體要求:
①態度:要求護生樹立不怕苦、不怕臟的精神,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實習中,主動關心每一位病人,盡量滿足病人需求。
②知識:掌握燒傷病人的入院處理措施,能正確掌握燒傷原因、面積、深度的估計和分類及健康狀況評估,并能夠嚴格按照消毒隔離制度及操作進行護理。
③技能:能準確的進行晨晚間、口腔以及會陰的護理方法。在帶教過程中,由于燒傷科的特殊性,帶教老師應當盡可能多的提供護生實踐機會,做到放手不放眼,對操作失敗的護生,要為其講解正確方法,并進行開導、安慰。
2加強操作訓練,實施系統整體帶教
2.1燒傷科的護理相對其他科是很特殊的
應當盡快使護生掌握護理技能。為此,在帶教過程中要制定操作流程表,供護生查閱。同時,在每次操作前,為護生做操作示范,再指導護生進行操作。
2.2系統連貫性整體帶教
指的是帶教老師指導護生從病人入院到出院進行護理操作的全部操作流程,帶教老師應當將這種連貫性帶教的方法和理念滲透到思想中。同時,對于本科常見癥狀、體征及可能發生的突發病情變化,緊急處理措施,帶教老師需對護生詳細講解。在護生對病人進行觀察后提出的病情及應當使用的護理措施后,帶教老師應當對護生提出的給予補充和指導。在每周的查房過程中,應當采取教學查房,將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由此來提高護生的知識水平。
2.3帶教老師指導護生對病人做好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
并可與手術室當班老師聯系進入手術室,全程陪伴手術,回病室后有針對的制定護理措施,全面提升護生對燒傷專科知識的全面系統的認識。
3加強溝通能力,全面培養溝通技巧
3.1加強與病人的溝通
病區內的一切護理均是與病人有關,故需要加強與病人的溝通。護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耐心細致的與病人進行溝通,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使病人能真正從思想上接受治療。同時為病人進行引導,使其明白生活的目標,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護生在不斷提高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使護患關系得到協調。
3.2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轉變,注意與護生問話、交談之間的技巧,避免以命令的口氣要求護生,應當對護生一視同仁,耐心細致的對護生進行講解,樹立師德師風的培養,使護生能夠樹立戰勝困難,成為優秀護理工作者的信心。
護生實習的過程是護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1],是學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續。在帶教中多注重從護生的評估、考評激發護生的思維能力等方面著手,如果護生成績不理想或動手能力不強,往往從護生身上尋找原因,從而忽略了帶教老師的作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培養一名優秀合格的護士過程中教師占有主導地位,因此應注重教師隊伍的成長和發展。
我科對目前護理實習臨床帶教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認真的分析和思考,制定出一系列針對性的對策并予以實踐,獲得滿意效果。
1存在問題
1.1自身素質的因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來院實習的護生學歷也由以往的中專生轉為大多數是大專生甚至是本科生,醫院護士更新換代的頻率也有所加快,許多護士臨床經驗尚淺加上學歷相對偏低等因素,能力也參差不齊。隨著科學的進步,學科的不斷更新,高檔儀器的引進,如不提高自身素質很難滿足護生的要求且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2]。
1.2教學方式欠妥一部分教師只注重操作的能力而忽略了理論,使護生只知道做而不知道思考,很多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部分教師擔心護生會出錯或覺得動作慢,凡事親力親為,使得護生動手機會減少,獨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更好的發揮;一部分教師在帶教中過于刻板,不知變通,教學方式一成不變,不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使護生的潛能不能更好的發揮。不注重護生的思維能力,不能更好的帶動護生學習的積極性。
1.3授課效果不滿意專題講座和教學查房時,教師因對授課內容不熟練或緊張的關系往往不能脫稿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不能完全調動護生的積極性,大部分完全照著書本一字不漏的念下來,護生聽起來感到乏味。一些教師只注重對課程的講述,而忽略了護生的注意力和授課結束后的效果,這些都沒有起到授課的意義。
1.4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方式不妥有的教師只顧著講,而護生是否聽進去并不清楚,有的教師在進行臨床教學時,由于說話的語氣及態度的分寸把持不好有可能打擊護生的積極性,甚至是自尊。在患者面前尤為突出,這樣會形成護生對教師的反感、憎恨或對抗。
1.5師生關系分寸不能把握由于護生年齡與帶教老師的年齡差距小,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所謂的共同語言,因此有時超越了師生關系,亦師亦友值得提倡,但有的教師“師”與“友”的度把握不好就沒有教師的威信,護生就會與教師討價還價,布置的作業完成度就會下降。有的教師有較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對護生嚴格要求、規范管理,教學遵循一定的秩序有條不紊的進行,這樣的教師雖有一定的威嚴但缺乏人情味,在護生心目中可敬但不可親[3]。
2對策
2.1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帶教隊伍的不斷完善可保證實習護生的臨床實習質量,也可充實臨床護理力量,提高臨床護士的自身水平。
2.1.1對帶教老師的選拔嚴格把關我科打破論資排輩的舊觀念,根據臨床護士的業務水平、理論技能、個人素質、職業道德、教學意識、能力結構等進行綜合評價,擇優選拔。
2.1.2要求帶教老師加強護理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護理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了解本專業的醫療水平,相關社會人文科學知識等,不斷豐富完善自己。我院每周請各方面各專業的教師進行授課,組織培訓班、臨床護理科研理論與技術培訓班等繼續教育項目,年終舉行技術理論知識評比及考核。我科每月組織理論學習及專家教授授課。護士自身通過參加函授、夜大、自考等途徑獲得大專、本科學歷。
2.1.3培養自身的責任感和道德品質護士不但肩負著導師的專職,同時有著自身的職責,所以,應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帶教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護生的道德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護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護生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不可沾染生活惡習,對是非原則堅定不移,對教學科研治學嚴謹、實事求是,為護生樹立正直的好榜樣[3]。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2.2改進教學方式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所有護生都能出色的完成實習任務。
2.2.1帶教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總結主要總結以下幾方面:(1)總結護生存在的問題;(2)總結自身存在的問題;(3)總結更好的教育方式;(4)就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護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對基礎好的護生嚴格要求,對落后者不斷鼓勵。
2.2.2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法對護生進行逐步教育護生和教師一起在臨床工作時可采取“一看二練三放手”的臨床帶教法;教師可將自己在臨床工作獲得的知識傳授給護生,向其提供成功的經驗即經驗教學法;用啟發式教學法可激發護生尋求信息的責任感,培養護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發揮護生的主觀能動性;公休會可鍛煉護生的心理素質,溝通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使護生善于總結;護理教學查房則可幫助護生積累臨床護理經驗,學習處理護理問題的步驟及手段以及工作中的技巧運用等。2.3提高授課效果注重對教師的培養,鍛煉教師的授課能力。在授課時,除了注重自己的講授外,還應考慮護生的參與及吸引護生的注意力,采取適當的講授技巧鼓勵護生緊隨教師的思路,采用課堂提問、課尾復習的方法,使護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講授中[3],達到授課的目的。
2.4加強語言表達能力和與護生溝通的能力教師不但要會和患者進行溝通和宣教,同時也需同護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患者不情愿或不理解讓護生操作的情況下,護生在患者面前操作不規范的情況下,怎么和患者解釋、怎么安慰護生、怎么正確指導護生又不會對護生心理產生壓力,不會對護生自尊產生傷害是身為教師必須要做到的。筆者在對護生調查問卷中了解到護生在做臨床操作時,教師往往不顧忌很多外在因素,對護生進行指正,護生會覺得很多患者及家屬在看著,很沒有面子,患者也對護生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下次再對這個房間的患者進行操作時就產生了心理障礙,不愿也不敢進行操作。因此,在操作指導時要注意語氣、場合、方式、方法等。
2.5成為護生的良師益友在工作中是師生關系、在生活中是朋友關系更能促進師生感情,有利于溝通及提高護生的水平和成績。生活中對護生關心、照顧,護生在學習中會更努力,也會更加尊重教師。但在角色轉換時要把握好分寸。
2.6“教”、“學”雙評制度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護生出科時對護生在本科的表現進行評價,與此同時我們給護生每人發1張我科制定的護理帶教質量評價與意見表,表的內容包括:(1)你對帶教老師是否滿意;(2)帶教老師是否講解專科理論知識;(3)帶教老師是否演示正規操作;(4)你認為實習安排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請列舉);(5)你最滿意的教師(列舉原因);(6)你最不滿意的教師(列舉原因);(7)你對科室有哪些建議;(8)你認為還應增加哪些方面的知識,附加:若有其他建議或意見請列舉。對護生的意見我們會進行整改,對其提出的建議,好的予以接受,很多護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不但提出教學工作中的建議和意見,也提出在我科實習期間發現的非教學方面的問題,我們就這些問題、意見及建議進行改進,對護生滿意的教員、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教師進行表揚及獎勵,以鼓勵臨床護士,使其更好的提高帶教質量。
3討論
護生實習階段是從一名學生過渡到一個合格護士的轉軌階段,那么如何保證實習效率,對于提高護生教學質量是極為重要的。由于生源問題、市場競爭、教育分配制度的改變,為使其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現代護理模式對護理人員多元化的高素質要求,這也對帶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臨床護理師資隊伍,是對護生正確實施素質教育,實現臨床實習宗旨和教學目標,培養德才兼備的實用型護理人才的關鍵。通過發現帶教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定對策予以及時的更正,使護生對患者的服務意識增強了,對護理工作意義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加深,護理操作及理論考核成績優秀率也由原來的84.0%提高到959%,工作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有所改觀。與此同時,帶教老師的自身素質和帶教水平也顯著提高,患者滿意率及臨床護理質量隨之提高[3]。
【參考文獻】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期間在我院手術室進行實習的72例護理實習生。在這些實習生中,有男性實習生8例,女性實習生64名;其中有專科實習生38例,有中專實習生34例;其年齡為18~24歲,平均年齡為(21.5±1.0)歲。根據教學方式將這些實習生分為觀察組和參考組,每組各36例實習生。兩組實習生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選取
12名理論知識過硬、操作技能嫻熟、經驗豐富并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老師進行帶教工作。為參考組實習生進行常規帶教。進行常規帶教的方法是:根據實綱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實習生無固定的帶教老師,由老師和實習生一起進行護理、交班等工作,每周五對實習生本周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情況進行總結。為觀察組實習生進行一對一全程帶教。進行一對一全程帶教的方法是:在實習生進入科室后,明確每位實習生的帶教老師,制定實習計劃。帶教老師要積極地與實習生進行溝通,了解其內心的想法,明確其實習的意義和價值,建立信任感,緩解實習生對實習的恐懼。向實習生講解手術室的環境、布局及工作流程及各種規章制度,讓其盡快適應手術室護理工作。由帶教老師對洗手、穿戴無菌手套、擺放和鋪設無菌器械臺、傳遞無菌器械等工作進行示范。在進行示范教學的過程中強調遵守無菌操作原則的重要性。向實習生講解巡回護士、洗手護士等不同崗位護士的任務和職責,并讓實習生做好記錄。讓實習生總結每位上臺護士的表現,由帶教老師對總結內容進行仔細的批閱,以此了解實習生對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并提出修改意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帶教老師需根據實綱定期讓實習生參加理論知識培訓,講解手術特殊的擺放方法、醫療器械的使用方法、各種急救知識,并進行實際模擬訓練。
1.3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綜合素質
使用自制的手術室綜合素質考評標準考核實習生的綜合素質,滿分為100分,實習生的分數越高,其綜合素質越好。護理技能:使用自制的護理技能評定量表評定實習生對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護理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理論知識、安全缺陷及風險預防四個大項,每個大項的滿分為100分,實習生的分數越高,其對護理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實習生的綜合素質
經過帶教后,觀察組實習生的綜合素質評分為(92.6±2.3)分,參考組實習生的綜合素質評分為(78.9±3.4)分,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實習生的護理技能
經過帶教后,觀察組實習生的理論知識評分為(88.7±2.5)分,參考組實習生的理論知識評分為(71.2±5.4)分,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實習生的操作技能評分為(89.5±5.6)分,參考組實習生的操作技能評分為(72.3±2.7)分,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實習生的安全缺陷評分為(91.4±3.7)分,參考組實習生的安全缺陷評分為(70.5±4.8)分,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實習生的風險預防評分為(88.2±5.3)分,參考組實習生的風險預防評分為(73.6±5.3)分,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護理實習生在來到手術室進行實習的第一天,情感狀態、心理狀態各不相同。一對一全程帶教的教學方式縮短了實習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使老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并根據實習生的個人特點及對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實習計劃,激發實習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實習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并提高其護理實踐的技能。帶教老師應具備操作技能嫻熟、經驗豐富、樂于承擔責任等素質,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使實習生能夠時刻學習到有效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擺正工作態度。在進行教學課程安排時,應確保課程安排具有科學性及合理性,能夠保證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突出分段學習的特點,讓實習生循序漸進地學習。
當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轟轟烈烈地改變著世界的一切,使幾百年、幾千年來逐漸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嚴重的挑戰。面對史無前例的信息技術革命,傳統教育制度的深刻變革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一、信息時代教育的內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教育將從內容、形式、方法和組織等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許多中間過程。人們開始是將計算機看作一種獨特的對象,和物理、化學一樣,專門開設一門計算機課程;然后是要求計算機能輔助學校的傳統教學,作教學演示或個別化教學;再后是要求進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課程改革,這種課程明顯有別于以書本、粉筆和黑板以及幻燈、投影、電視和錄像等傳統教學媒體為基礎的課程;最后是要求整個教學體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形式甚至連學校結構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這一演進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計算機與教育的整合程度越來越深,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開展信息教育、培養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信息教育:廣義地說信息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成員的“信息處理能力”而開展的教育活動。狹義地講,信息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教育活動。“信息處理能力”是指學習者在信息化社會活動中有選擇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獲取信息、運用信息、創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內容包括信息技術、信息運用、信息倫理等。
信息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實現,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習信息的傳播者,而學習者只能被動地作為信宿接受學習信息。通過信息教育的開展,學習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動地獲得相關的學習信息,使學習者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連續性的基礎教育
因為人們主要從事信息知識工作,這種工作的知識密集度高,要求人們具有較淵博的基礎知識。因此,必須普及高水平、連續性的基礎教育。
1.有計劃有步驟地輪訓全體教師
中小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具有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為此,在積極配備、充實信息技術教育所需設備及配套軟件的同時,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輪訓全體教師,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在培訓內容方面,不僅包括信息技術本身,更應注重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以改變信息技術培訓與應用相分離的狀況,消除信息技術難以深入課堂、深入學科的現象。
2.在中小學開設信息理論與信息技術基礎課
“中小學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計算機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實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應切實重視在中小學教師與學生中普及信息意識、信息基礎理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目前,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質,培養信息人才,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香港都紛紛將計算機為主的信息科學列為幼兒園、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我國也明文規定:從2001年起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和實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已經開設了信息技術必修課。
3.充分鼓勵中小學學生參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
中小學學生不應僅僅只享受信息化的環境,還應在學校教師的組織下參加學校信息化建設,培養中小學生的勞動意識、集體精神、信息理論、信息技術、活動技能等。
(1)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網網頁的制作,特別是校園網上軟件資料中心的開發與利用,既可培養學生的信息開發能力,又豐富了校園網上的資源。
(2)組織學生參與學校廣播與電視節目的采集、編導、錄制、播出、評價、反饋與改進過程。
(3)組織學生開展信息化討論、策劃信息化宣傳、撰寫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論,又可鍛煉學生的能力。
4.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應與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相結合
開展信息技術基礎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與意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為學生未來學習的有效工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育信息化。
(二)舉辦短學制、多形式、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科技教育
為了適應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養,因此要縮短學制。由于人們的工作性質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舉辦多種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電大等,來適應人們的需求。現代教育教學可以以多種形式呈現教學信息,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網絡教學系統,為教與學增加了新的維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體化的教學信息加工傳輸模式,有利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由于信息社會知識密集型生產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的特點,因此,需要培養知識廣博,能適應新興科技和工業發展的人才,使之能從事綜合性技術生產和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
(三)開展廣泛的信息素質教育
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爆炸、學不勝學的情況,教育必須培養學習能力,使學生能自己管理學習,不斷學習新的科學技術;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為提高整體教育質量、提高全民族創新能力,促進科研工作服務,逐步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養目標上,要求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養內容上,主要側重在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在培養方法上,要采取靈活多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方式,能適應各種學科并能滿足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須實施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信息時代知識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應用型人才,如書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素質全面,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強,智能型、創造型人才在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愈來愈表現出充分的活力,這也就對信息時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幫助人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收獲,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多的教育和學習效果。在信息社會中,只具有專門的技術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信息社會變化速度快,對信息社會的適應性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意識、信息觀念,可以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信息社會,要求人必須具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獲取和存儲、處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是終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到在職教育都離不開它,只有通過系統、完整的信息教育,社會成員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術化
與信息社會相適應,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術化,這包括教育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和虛擬化。
從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就是要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把學校的教學環境建設成為一種充滿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學習者獲取信息的環境。教育現代化就要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新型教育體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和必經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過程信息化,要切實重視運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與成果并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
三、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一)促進教育改革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教育愈來愈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信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促使傳統教育發生徹底變革,這種變革的當務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結構、內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1.樹立現代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現代教育觀、現代教學觀、現代學生觀、現代教材觀、現代學校觀以及現代人才觀。傳統教學,過份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能力的培養,認為教學的功能只有一個就是傳授書本知識;而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多種能力,如學習能力、信息能力,還要培養品德。只有建立起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才能實現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標和內容
21世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了實現新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其總的趨勢是:教材的難度增加,重視基本理論,強調知識內在的聯系,要按照高難度、高速度和理論化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學科結構合理,教學內容少而精,著重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教學大綱要著眼于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現成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技術的培訓,教育內容還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僅限于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而是傳統教育、個別化教育、遠程教育等相結合,多種辦學形式并存,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并存,多種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個別化教育和創新性自主學習,使受教育者具有極大的自由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信息時代的教育不僅要抓基礎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還要改革高等教育結構,發展遠距離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繼續教育,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于一體。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逐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改實驗,把這些單一、落后的手段改變成多樣化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要使其更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信息時代的特征。
4.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過程結構形式。信息技術的運用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地位、媒體的作用以及教學過程進行變革,從而構建能適應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體技術將廣泛應用,教師不僅可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從軟件數據庫中選擇并提取相關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各種媒體信息,加以組合安排,供輔助課堂或學生自學使用。這樣,多媒體技術就成為人們進行有效學習的得力工具。
1.多媒體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1)個別化主動式學習:多媒體鼓勵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驗、任務需求和學習風格來使用信息,選擇自己的認知環境。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這種自主的個別化學習方式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技術保證,作為用戶、學校和學習者個人,只要擁有多媒體終端機,就可以從公用網絡的資源數據庫中,非常方便地獲取所需的各種學習資源,使個別化的學習方式從而得以真正確立。
(2)結構化發現式學習:多媒體營造出了由學生控制的發現式環境,這種發現式環境允許學生在特定的內容領域進行探索和檢驗假設,他主要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發展學生高級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會組織、解釋和運用材料,信息技術的這些運用將有助于學習者獲取信息社會所需的問題解決技能。
2.多媒體技術使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更加方便有效
當代信息社會,知識更新急劇加快,人們不能不置身于不斷的學習之中,繼續教育已成為時代的需求。這種繼續教育不僅有助于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更重要的還在于滿足技術更新、技術進步所要求的職業素質教育。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可能完全通過辦校、辦班來解決(盡管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大量的卻要依靠在職自學或遠距離教育來補充和提高。而后一種途徑,又正好可發揮信息技術與信息高速公路的優勢,使學習者不僅可通過多媒體終端機,不斷補充與更新自己的知識,而且還可通過電信大學和模擬訓練,來獲取某方面的系統知識,強化與提高某種技能,從而使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網絡教學日益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絡在我國日益普及,人們在嘗試網絡通信的同時,也想到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實踐,出現了網絡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有:①開放性;②協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實時性;⑥個別化。
由于網絡教學的上述特點,因此為信息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1.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
網絡是信息社會最為有效的信息獲取工具,開展網絡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
2.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實施
網絡的信息量大、信息傳遞便捷、交互性強的特點,有利于開展發現式和協同式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網絡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掌握新資料、汲取新知識,利用新教材,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解決教學內容滯后于時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學質量
網絡龐大的信息資源、優越的多媒體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為教學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種媒體信息,學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經費和人力建設管理自己的媒體資料庫,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這樣,每個人不管貧富、貴賤都有機會享受“名師”的指導,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權威的專家“當面”請教,都可以借閱世界上著名圖書館藏書,甚至拷貝下來,都可以從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獲取最新的信息和資料。
4.有效實施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
開展網絡遠距離教育,是信息時代最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遠距離教育將具有雙向傳輸的交互性能。學習者不僅在課堂看或聽遠距離傳輸來的教學內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課堂的景象,聽到教師的講授,或者看或聽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門課程的聲像材料,并能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體教育網絡,所有這些都可以在瞬間完成,所需要的教師、專家、資料和信息,都是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個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財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這種最高質量的教育,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學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術也使得教學科研更加富于成效。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政策風險。一是嚴格控制收費。教育產業化已不是教
育改革的發展方向,2003年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治理教育亂收費的力度,通過“一費制”和限人數、限分數、限錢數的“三限管理”措施,對教育收費實施嚴格管理和控制。國家政策的調整,制約了學校的發展空間,給學校收入帶來較大影響,學校不能全面地實現預期收入,必將削弱貸款償還能力,從而增大信貸風險。二是改革辦學形式。國家打破教育壟斷,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這將在生源、收費、師資等方面形成競爭,必將增大學校的成本和經營風險,從而轉化為信貸風險。
3、投資風險。在教育產業化發展的引導下,一些學校特別是公立學校為提高知名度,吸收優質師資和生源,不顧自身實際,大額舉債,抱著“學校貸款,政府還錢”的老觀念,依靠貸款鋪攤子、上項目。且在投資過程中,一是貪大求洋,擅自超計劃投資;二是自籌資金未按計劃全額到位,特別是財政承諾的項目資本金到位率不高,相應增加了學校債務,增大了信貸風險
4、法律風險。目前學校貸款的保證方式主要有抵押和質押兩種,由于《擔保法》規定,國家機關、學校、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為保證人,其設施不得抵押。造成學校可以用作貸款抵押的資產僅限于用作商用性質的附屬資產,抵押范圍狹小且數量有限。同時,一旦出現貸款風險,因其作為學校資產同樣難以處置和變現。學校類貸款保證方式采用較多的是收費權質押,但依據我國現行法律,收費權質押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一是學校收費權質押缺乏法律依據。《貸款通則》第三十九條規定:“貸款人在以權利質押方式發放擔保貸款時,用于質押的權利應當是依法已明確為可以質押的權利”。而《擔保法》第七十五條列定的權利質押的范圍中,尚未對學校收費權質押作出明確規定,質押操作和實現的實踐存在差異,致使學校收費權質押貸款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二是學校收費權質押沒有現實意義。學校向學生收費是政府賦予的權利,并由物價部門審批其收費標準和范圍,它是以公益為目的的,這種收費權既不能委托,也不能轉讓。收費權質押給銀行,并有學校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簽定的協議,形式上看是質押了,但這種質押權并沒有移交給質押權人占有,銀行既不能到學校去收學生的錢,也不能控制和處置收費權,無法行使質押權人的權利。
5、財務風險。一是財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財政實力較弱,對學校的撥付款項往往不能按時、足額到位,甚至長期拖欠,加重了學校的財務壓力。二是學校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資產負債比例高,現金流量小,學校償債壓力大、能力弱。三是學校的債務數額大、期限長,貸款利息多,且收入有限,財務負擔沉重。四是一些學校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內部審計不力、票據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運營和發展,對貸款產生極大的潛在風險。近年的各級審計表明,學校已經成為做假帳、亂用錢和滋生腐敗的高發行業。6、競爭風險。一是銀行間的競爭。由于信貸投放渠道狹窄,新的信貸增長點不多,因而各行都將學校列為貸款營銷的重點,競相爭奪,競爭較為激烈。由于金融同業競爭,對有的客戶放松了授信條件,增大了貸款風險隱患,同時,也對形成誠實、信用的銀企合作觀念帶來沖擊。二是學校間的競爭。主要是民辦學校與公立學校之間的競爭,前者在經營管理上的獨立性和財務決策上的自主性決定了比后者更具競爭優勢,可以吸收更多的優秀教師、管理人才和拔尖的生源,打破了原來公立學校壟斷經營的利益格局,影響了公立學校的收益預期,民辦學校同樣也增大了辦學成本,從而直接影響貸款的主要還款來源。同時根據人口自然增長規律預測,2008年后我國人口數量將轉為逐年負增長,可以推斷,不久的將來,學校的買方市場將逐步形成,行業內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各類學校可能出現優勝劣汰的兩極分化格局,從而引發金融機構部分弱勢客戶的財務危機,進而影響金融機構貸款安全。
7、管理風險。一是資金監管難。由于財政體制改革,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公立學校的資金收支在會計核算中心進行,資金收付由財政監管,金融機構無法對學校的資金實行監督、控制。二是部分客戶信用觀念惡化,對金融機構的貸后監管工作存在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問題,加大了貸后管理難度。三是部分金融機構因存在存款業務對學校的依賴,不堅持貸后管理制度,加上部分管戶客戶經理個人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致使管理不到位,風險發現不及時,風險處置不力,也增大了學校貸款風險。
二、政策建議
學校貸款的穩健、有效運營,不僅可以維護國家信貸資金安全,提高金融機構贏利水平,還對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起到積極作用。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首先,各級學校要從我國的國情和地方實情出發,從有利于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出發,正確處理好眼前與長遠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好事業發展需要和實際經濟承受能力的關系,提倡厲行節約,堅持量力而行,不搞短期行為,反對一切追求奢華、超標準的浪費行為。其次,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不能單靠銀行來解決,既要強化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責任,保證教育財政撥款的持續增長,又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同時還要廣泛爭取社會各界對教育的幫助和支持。
(二)、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學校貸款的領導和管理工作。要從構建“誠信政府”的高度,對學校貸款從申請立項到結息還貸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組織領導和監督管理。一是要按照教育發展的規律,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對學校的建設規模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控制。二是切實貫徹執行好國家教委、財政部聯合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文件精神,堅持“誰貸款,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學校的還貸義務和學校領導的還貸責任,對學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和離任審計中,應將學校對銀行貸款資金的管理情況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三是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科學測算貸款周期,幫助學校落實還款資金來源,確保按時還本付息。
①其具體內容與組織形式仍舊較為單一,通常仍舊通過集中實習、委托形式以及分散形式進行。安排實習的時間不足。
②實習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其基本功仍舊不夠過硬,無法掌握豐富的設計教案能力,語言表達欠缺合理性,無法良好地制作教具,不具備綜合型彈唱、創編舞蹈技能的能力。一些實習生在進行教育實習階段中,不能契合幼兒心理特征,進而導致了一定的溝通障礙問題。
③理論以及實踐無法統一,實習生不能對各類教育現象進行綜合系統的分析。
④在實結評價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即較易受人為左右,指導教師、實習學校的不同均會導致評定成績的不同,有失公平。
二、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科學策略
1提升教育實習課時比例,做好充分準備在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過程中,實習生對自身基礎教學技能的驗證以及全方位地體驗實際教學生活,均需要充足時間的保障。為此應進一步擴大教育實習的課時比例,令教育實習全面滲透至教學計劃的全階段中。大一階段可引導學生進入幼兒園進行參觀學習,在大二階段可安排學生在幼兒園展開教育見習,在大三階段可引導學生進行頂崗實習,而進入大四階段則應組織集中性的實習任務,進而令學生將理論知識同幼兒園現實狀況緊密結合起來。實習生作為教育實習的核心主體,應樹立正確的態度,意識到教育實習環節的核心重要性。實習生應在實習前做好充足準備,將該過程作為校驗自身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同時,應強化耐力以及適應力的訓練。例如,利用假期時間引導學生深入幼兒園參觀實習,進行細致全面的了解,提升學生的適應性。在校期間,學生應有效應用各類資源,學習理論知識,提升專業素養;應擴充知識面,進而有效應對實踐工作中的突發狀況。因此,實習生在重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應重視不同領域專業技能的鍛煉。應注重各類知識間的有效聯系,做好充分準備。另外,實習生應注重綜合藝術技能的學習,例如唱歌、琴棋書畫、舞蹈、講故事等。同時應強化語言表達技能、組織能力以及游戲編創能力的鍛煉。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幼兒園實踐工作,展示自我才能,實現全方位的鍛煉與提升。
2豐富實習內容與組織形式為優化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效果,應進一步促進課程改革,豐富組織形式。在知識教學層面,應增加實用性內容,例如,幼兒園教學法、游戲設計引導、活動安排、衛生保健等。另外,還應擴充素質訓練內容,如人際交往、教學禮儀、心理健康教育等,令學生形成過硬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道德觀。能力訓練環節應優化藝術技能訓練,配備齊全的實習用具設備。課程組織形式安排上,應引入虛擬場景訓練模式,開創更加真實形象的實習教學環境。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將形成豐富體驗,并產生不同的問題,進而可激發其智慧,學會如何應對突發狀況。
3完善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評價對于評價內容層面,不應單純地將完成實習之后學生上交的文字材料視為唯一標準,而應注重對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實際表現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如實習態度、職業情感、不斷進步的空間等。對于考核管理以及評價主體層面,應將學校評價作為核心主體,開展實習單位評估以及實習生自我評價。另外,應將實習生在實習階段中的成績同其取得的學分以及畢業證書有效的聯系掛鉤,進而令學生真正地重視教育實習。學校應合理地制訂綜合評估量表,提升評價管理可執行性。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開展信息教育、培養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信息教育:廣義地說信息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成員的“信息處理能力”而開展的教育活動。狹義地講,信息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教育活動。“信息處理能力”是指學習者在信息化社會活動中有選擇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獲取信息、運用信息、創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內容包括信息技術、信息運用、信息倫理等。
信息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實現,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習信息的傳播者,而學習者只能被動地作為信宿接受學習信息。通過信息教育的開展,學習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動地獲得相關的學習信息,使學習者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連續性的基礎教育
因為人們主要從事信息知識工作,這種工作的知識密集度高,要求人們具有較淵博的基礎知識。因此,必須普及高水平、連續性的基礎教育。
1.有計劃有步驟地輪訓全體教師
中小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具有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為此,在積極配備、充實信息技術教育所需設備及配套軟件的同時,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輪訓全體教師,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在培訓內容方面,不僅包括信息技術本身,更應注重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以改變信息技術培訓與應用相分離的狀況,消除信息技術難以深入課堂、深入學科的現象。
2.在中小學開設信息理論與信息技術基礎課
“中小學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計算機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實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應切實重視在中小學教師與學生中普及信息意識、信息基礎理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目前,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質,培養信息人才,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香港都紛紛將計算機為主的信息科學列為幼兒園、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我國也明文規定:從2001年起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和實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已經開設了信息技術必修課。
3.充分鼓勵中小學學生參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
中小學學生不應僅僅只享受信息化的環境,還應在學校教師的組織下參加學校信息化建設,培養中小學生的勞動意識、集體精神、信息理論、信息技術、活動技能等。
(1)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網網頁的制作,特別是校園網上軟件資料中心的開發與利用,既可培養學生的信息開發能力,又豐富了校園網上的資源。
(2)組織學生參與學校廣播與電視節目的采集、編導、錄制、播出、評價、反饋與改進過程。
(3)組織學生開展信息化討論、策劃信息化宣傳、撰寫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論,又可鍛煉學生的能力。
4.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應與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相結合
開展信息技術基礎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與意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為學生未來學習的有效工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育信息化。
(二)舉辦短學制、多形式、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科技教育
為了適應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養,因此要縮短學制。由于人們的工作性質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舉辦多種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電大等,來適應人們的需求。現代教育教學可以以多種形式呈現教學信息,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網絡教學系統,為教與學增加了新的維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體化的教學信息加工傳輸模式,有利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由于信息社會知識密集型生產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的特點,因此,需要培養知識廣博,能適應新興科技和工業發展的人才,使之能從事綜合性技術生產和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
(三)開展廣泛的信息素質教育
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爆炸、學不勝學的情況,教育必須培養學習能力,使學生能自己管理學習,不斷學習新的科學技術;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為提高整體教育質量、提高全民族創新能力,促進科研工作服務,逐步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養目標上,要求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養內容上,主要側重在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在培養方法上,要采取靈活多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方式,能適應各種學科并能滿足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須實施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信息時代知識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應用型人才,如書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素質全面,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強,智能型、創造型人才在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愈來愈表現出充分的活力,這也就對信息時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幫助人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收獲,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多的教育和學習效果。在信息社會中,只具有專門的技術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信息社會變化速度快,對信息社會的適應性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意識、信息觀念,可以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信息社會,要求人必須具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獲取和存儲、處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是終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到在職教育都離不開它,只有通過系統、完整的信息教育,社會成員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術化
與信息社會相適應,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術化,這包括教育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和虛擬化。
從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就是要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把學校的教學環境建設成為一種充滿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學習者獲取信息的環境。教育現代化就要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新型教育體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和必經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過程信息化,要切實重視運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與成果并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
三、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一)促進教育改革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教育愈來愈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信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促使傳統教育發生徹底變革,這種變革的當務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結構、內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1.樹立現代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現代教育觀、現代教學觀、現代學生觀、現代教材觀、現代學校觀以及現代人才觀。傳統教學,過份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能力的培養,認為教學的功能只有一個就是傳授書本知識;而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多種能力,如學習能力、信息能力,還要培養品德。只有建立起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才能實現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標和內容
21世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了實現新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其總的趨勢是:教材的難度增加,重視基本理論,強調知識內在的聯系,要按照高難度、高速度和理論化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學科結構合理,教學內容少而精,著重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教學大綱要著眼于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現成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技術的培訓,教育內容還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僅限于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而是傳統教育、個別化教育、遠程教育等相結合,多種辦學形式并存,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并存,多種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個別化教育和創新性自主學習,使受教育者具有極大的自由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信息時代的教育不僅要抓基礎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還要改革高等教育結構,發展遠距離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繼續教育,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于一體。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逐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改實驗,把這些單一、落后的手段改變成多樣化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要使其更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信息時代的特征。
4.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過程結構形式。信息技術的運用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地位、媒體的作用以及教學過程進行變革,從而構建能適應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體技術將廣泛應用,教師不僅可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從軟件數據庫中選擇并提取相關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各種媒體信息,加以組合安排,供輔助課堂或學生自學使用。這樣,多媒體技術就成為人們進行有效學習的得力工具。
1.多媒體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1)個別化主動式學習:多媒體鼓勵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驗、任務需求和學習風格來使用信息,選擇自己的認知環境。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這種自主的個別化學習方式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技術保證,作為用戶、學校和學習者個人,只要擁有多媒體終端機,就可以從公用網絡的資源數據庫中,非常方便地獲取所需的各種學習資源,使個別化的學習方式從而得以真正確立。
(2)結構化發現式學習:多媒體營造出了由學生控制的發現式環境,這種發現式環境允許學生在特定的內容領域進行探索和檢驗假設,他主要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發展學生高級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會組織、解釋和運用材料,信息技術的這些運用將有助于學習者獲取信息社會所需的問題解決技能。
2.多媒體技術使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更加方便有效
當代信息社會,知識更新急劇加快,人們不能不置身于不斷的學習之中,繼續教育已成為時代的需求。這種繼續教育不僅有助于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更重要的還在于滿足技術更新、技術進步所要求的職業素質教育。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可能完全通過辦校、辦班來解決(盡管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大量的卻要依靠在職自學或遠距離教育來補充和提高。而后一種途徑,又正好可發揮信息技術與信息高速公路的優勢,使學習者不僅可通過多媒體終端機,不斷補充與更新自己的知識,而且還可通過電信大學和模擬訓練,來獲取某方面的系統知識,強化與提高某種技能,從而使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網絡教學日益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絡在我國日益普及,人們在嘗試網絡通信的同時,也想到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實踐,出現了網絡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有:①開放性;②協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實時性;⑥個別化。
由于網絡教學的上述特點,因此為信息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1.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
網絡是信息社會最為有效的信息獲取工具,開展網絡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
2.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實施
網絡的信息量大、信息傳遞便捷、交互性強的特點,有利于開展發現式和協同式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網絡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掌握新資料、汲取新知識,利用新教材,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解決教學內容滯后于時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學質量
網絡龐大的信息資源、優越的多媒體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為教學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種媒體信息,學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經費和人力建設管理自己的媒體資料庫,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這樣,每個人不管貧富、貴賤都有機會享受“名師”的指導,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權威的專家“當面”請教,都可以借閱世界上著名圖書館藏書,甚至拷貝下來,都可以從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獲取最新的信息和資料。
4.有效實施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
開展網絡遠距離教育,是信息時代最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遠距離教育將具有雙向傳輸的交互性能。學習者不僅在課堂看或聽遠距離傳輸來的教學內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課堂的景象,聽到教師的講授,或者看或聽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門課程的聲像材料,并能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體教育網絡,所有這些都可以在瞬間完成,所需要的教師、專家、資料和信息,都是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個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財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這種最高質量的教育,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學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術也使得教學科研更加富于成效。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獻檢索更加方便。教師坐在家里就可向國內外查詢與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資料,不必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推廣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僅可廣泛而迅速地推廣與交流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學地對研究項目進行輔助設計與模擬,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計算與整理,準確地研究結果進行判斷和分析,從而使研究周期大為縮短,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大大增強。
總之,信息技術為當代教育理論提供了許多實現的途徑,給當代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我們不應完全否定傳統課堂教學的長處,學校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圍,注重教學的優化設計,尋求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優質高效地培養能夠適應時代時代要求、適合21世紀需要的新型人才。
當前,社會上正興起一場信息化、網絡化的潮流,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深入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教育也正朝著素質化、網絡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一、信息化、網絡化給教育事業帶來的變化
1.師生關系發生了改變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逐步滲透到教育領域,高校傳統的師生關系發生了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模式不再獨領,而以“學生為中心、項目為主體”的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日益受到關注,這種模式強調個性和團隊合作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以導演或指導者的身份去面對學生的學習,組織、啟發、評估整個教學過程,而學生則可以利用校園網或互聯網進行個別化學習,參與小組活動,通過網絡媒介來合作完成學習課題的研究或討論。另外,傳統的師生間坐在教室里面對面單一的教條式授課模式將改變,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方式多種多樣,同時網絡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可隨時通過多媒體手段傳遞圖像、聲音等信息,進行個別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網絡化的社會,知識更新速度更快,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由此看來,網絡時代師生之間是平等互助的關系。
2.網絡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學資源
隨著聯入因特網的學校和圖書館的增多,用戶使用的信息資源會以幾何級數增加,教師和學生能從因特網上獲取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將極大地豐富,通過萬維網,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從多如牛毛的網站中查找到有關的各種知識,或用于課堂教學,或完成作業。這種資源的獲取遠比傳統的上圖書館查找要方便、快捷得多。雖然由于“信息爆炸”難免會迷失方向,但一些優秀的搜索引擎可以為教師和學生領航,盡可能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3.網絡化的學習環境
隨著信息技術及網絡的發展,學習環境呈現多元化趨勢。借助于高校校園網及多媒體網絡教室實現了網絡化課堂教學,發揮了群體教學模式的優點,改變了黑板加粉筆的傳統課堂教學環境,讓圖、文、聲并茂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完善的教學監控系統可以科學地組織和管理學生的學習活動及整個教學活動。隨著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實時交互式遠程授課已成為現實,它可以實現網上教學,為不同地域的教師和學生營造無圍墻的“大課堂”(如網絡學院和現代遠程教學),讓他們自由地共享網絡這一環境,學生和學生之間就可以就某一課題展開討論和學習,相互交換信息。也可利用瀏覽器進行個別化主題學習,教師只提供學習主題,如做成一個網頁,從而提供了一個圖文聲并茂、虛擬現實的、又兼具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的學習環境,這在網絡時代是一種很有前途的交互式教學方式。
二、網絡向教育領域提出了挑戰,教師地位發生了變化
1.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信息時代的教育環境中,由于更強調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學習者由知識的接受者向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轉變,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不只是作為信息的傳播者,而是被認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網絡合作學習的環境下,教師更多的是以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引導學生選擇研究主題、小組討論、查找資源并完成課程的學習和研究,從中引導和促進學生批判性的和創造性的思想。
2.教師作為信息的咨詢者或提供者
因特網上的豐富資源和眾多服務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的多種便利,如通過萬維網和搜索引擎,教師可以查找所需的教學資源,用于課堂內外的教學。
3.教師是網絡教學的輔導者
網絡教學中,雖然作為教學主體的高校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夠得以充分的發揮,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不容忽略。這主要是因為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涉世不深的學生往往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此外,網絡信息極為豐富,為了避免學生迷失方向,減少他們自由探索網絡所需要的時間,教師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極強的信息辨識能力與獲取能力,以輔導者、幫助者和領航員的身份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網絡,確保網絡教學的正常進行。
4.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者
隨著終身學習和個別化學習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以網絡為媒介的遠程教育課程開發的任務落到了教師的身上。高校教師應對網絡教學進行深入的設計、研究與開發,學會利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來有效地設計和組織教學,傳遞教學內容,充分地認識各種現代教學媒體的缺陷與不足,靈活多樣地在教學中使用他們,發揮出每種教學手段的應有效能。
5.教師作為學術顧問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教學系統可以作為電腦教師,來部分替代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因而教師能夠有精力、有時間參與學生個人的或小組的學習活動,以學術顧問的角色來診斷學生學習和求職的學術需要,幫助學生選擇一種計劃來滿足那種需要,并指示學生學術計劃的發展方向。
6.教師作為團隊合作者
在信息時代的巨大挑戰下,原先互相隔離的個人教學工作越來越不適應紛繁復雜的教學實際,教師更需要計算機和通訊網絡提供廣泛的互相合作的支持。他們通過加入網上的在線討論組或離線討論組來進行合作,討論創新的教學方法、交換觀點、共享教學經驗、討論解決難題的方法,由此來提高操作計算機和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
7.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咨詢者
網絡的出現,在縮短人們之間時空距離的同時,也拉大了人們之間的心靈距離,孤獨、憂郁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高校學生雖然通過鍵盤能與網上其他伙伴進行快速的交流與聯系,卻往往不善于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結果是心理問題在高校中呈上升趨勢。作為高校教師,在充分發揮其傳統教育職能的基礎上,還應擔當起學生心理健康的咨詢者、治療師等職責,幫助學生在心智方面健康發展。
三、為適應信息化、網絡化對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師應具備如下的信息素質
1.信息技術常識。它要求教師關心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動態,能主動從各種媒體了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并關注信息科學技術應用于教育的發展狀況。
2.信息意識。它要求教師具有一種使用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來解決自己工作及生活中問題的意識。有了這種信息意識,教師就能積極、主動、大膽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處理教學及科研等方面的問題,并把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作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信息倫理道德修養。它要求教師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計算機病毒和抵制計算機犯罪的常識,并遵循應用信息的倫理道德規范。
4.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歸納為信息系統的操作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訊的能力、信息組織與表達的能力、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信息結果的分析與報告的能力等等,它包括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技能。具體地講,這些信息能力體現在教師通過使用常用的教學工具軟件和使用網絡等多種信息服務并用于各項創造性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中。
四、培養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途徑
培養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高校師資培訓部門和管理部門、高校領導等的共同扶持以及教師本人努力。一方面,現在教師的信息素質不被重視,是一個薄弱環節,另一方面,教師也是終身學習者,所以高校師資培訓部門及管理部門應為這項長期的培訓工程制定目標和規劃,開發一系列能培養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課程。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課程的設計和開發絕不要只圍繞信息技術的層面,而要把側重點放在信息技術如何與高等教育的特點相結合的層面,這樣信息技術對高校教師來說才是活生生的可操作的東西,教師也才能把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當作教學和科研活動的工具。
五、結語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為高教領域帶來一場新的革命,使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能力成為21世紀高校教師必備能力。高校教師正面臨著深層次的改革: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技術,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這就要求高校教師盡快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并將其融合到教學實踐中去,以適應信息化教學的需求。作為教育部門來說,應為高校教師新能力的實現提供有效地措施和途徑,以保證高校教師的這種新能力的實現及信息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任友群.創建信息素養學習環境是21世紀教育者的首要責任[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1.(1).
[2]甘諾,白曉東.淺析網絡時代教師教色的新定位[J].中國遠程教育.2001.(11).
本文作者:劉賢敏周炎根劉愛樓傅蘊男工作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分析該量表采用7點計分法,3分為中數。本研究中小學教師在情緒衰竭、去個性化與自我成就感3個維度上的平均分為3.73、3.64、3.53,均超過中值,顯示小學教師已存在明顯的職業倦怠。進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性別的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差異不顯著,不同年齡的小學教師在情緒衰竭、去個性化與自我成就感3個維度上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有統計學意義。小學教師工作投入狀況分析該量表3為中值,小學教師在熱情、奉獻、專注3個維度上的平均分為3.63、3.97、3.56,說明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超過平均水平。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性別的小學教師工作投入差異不顯著,不同年齡的小學教師在熱情、奉獻、專注3個維度上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有統計學意義。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對工作投入預測力的回歸分析以熱情、奉獻和專注為自變量,分別以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自我成就感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工作投入的熱情、奉獻和專注維度與職業倦怠的情緒衰竭維度、自我成就感維度、去個性化維度在統計學上均有顯著差異,進入回歸方程。
本研究表明,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已經凸顯,3個維度中情緒衰竭維度得分最高,這與以往的研究一致[4,6]。小學教師對學生有明顯的冷淡和疏遠,應該引起學校領導和教育部門的重視。有些研究認為,男性教師由于社會壓力和性別角色的原因,職業倦怠高于女性教師[8-9]。在本研究中,并未發現男性教師與女性教師職業倦怠的顯著差異,可能是由于小學教師中大部分是女性教師,他們承擔的壓力并不少于男性教師,情緒負荷較大,相應地情緒衰竭水平也比較高。研究發現,小學教師工作投入沒有性別差異,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0]。不同年齡的小學教師工作投入差異顯著,但得分并未發現呈“波浪型”趨勢,這可能與年齡階段劃分不同有關。小學教師職業倦怠與工作投入的相關分析顯示,職業倦怠與工作投入關系密切,職業倦怠的情緒衰竭維度與工作投入的各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自我成就感維度與工作投入的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說明工作投入水平越高,情緒衰竭水平越低,自我成就感越高。這表明,雖然職業倦怠與工作投入屬于兩種不同的范疇,但是可以從增加工作投入的角度預防職業倦怠。因此,教育部門應及時對小學教師的工作投入加以激勵與改善,預防職業倦怠的發生,以便更有效地維護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
在多媒體英語教學中,教師將設計更多的故事情節、背景音樂等元素,將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出來,將枯燥難以理解的詞句,用有趣的圖片取代,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語言學習往往與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單純的學習語法,不如為學生設置故事情境,身臨其境的去體會每個單詞的真正含義,在多媒體英語教學中,教師利用影視題材,讓學生去體會劇中人物的情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1.2多媒體英語教學可以加大教學密度,擴大信息量
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統的英語教學授課材料有限,老師用傳統的教學設備開展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的的興致低,必然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但實施多媒體英語教學,則可以改變這一狀況,例如在單詞教學中,這個詞可以用多媒體投影在大屏幕上,伴隨著相關的解釋,學生跟讀,跟讀的同時,學生可以學到正確的發音,避免了個別教師發音不準誤導學生弊端,緊跟著將單詞應用于語句中,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單詞的含義,加強鞏固。再如電子郵件,音頻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入,學生的數據庫大大擴展,同時也方便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學生之間的交互以及訪問各種信息源,交流中即便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單詞,因為強烈的求知欲,學生會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答案,這就大大加深了對這個單詞的印象與理解。
1.3多媒體英語教學因材施教,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有方是指教學應當有方法,而教無定法則指應因人而教,因材施教,不應生搬硬套現成方法。“教”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的興趣上,教師應和諧師生關系,將學生看作是朋友,在生活瑣事上給予幫助,在學生遇到困難、精神萎靡時給予鼓勵和關懷,放下所謂的教師架子,寬容悅納,才能使學生“愛屋及烏”對老師傳授的知識同樣感興趣。傳統教學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教師授課,學生停課,至于這個知識點學生能不能學得會就是學生自身的問題,與教師無關的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在多媒體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選擇不同的課文練習,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2多媒體英語教學中的問題
即使多媒體英語教學在新時代下具有不可取代的進步性,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多媒體英語教學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多媒體教學豐富的內容、多彩的畫面,容易使學生過多的關注圖片、色彩、聲音,而不是英語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重心受到影響,不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師使用多媒體英語教學省去了大量備課的時間,而有些教師選擇從別處拷貝課件,一個課件傳了幾代人后,仍然應用在教堂上,這樣的課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方便了教師的備課,卻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教師在教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瀟灑地揮一揮手中的鼠標,逐一播放課件內容,完全的依賴多媒體教學使教師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時間的情感交流被剝奪,教師難以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榜樣的作用,使得教師的引導作用被削減。另外,教師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在課件中加入大量的學習內容,授課內容在排列上缺乏主次,不能突出重點,學生在學習一節課之后對整個授課內容沒有留下具有影響的內容,電腦屏幕變換速度快,個別學生難以適應快節奏的授課形式,沒有時間整理筆記,對授課內容沒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
3多媒體英語教學的應用
3.1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雙主體功能
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的主流地位發生了改變,因此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但凡親身體會的人,都會感受到多媒體教學在教學模式中革命性的進步。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教師在課堂上教學資源的不足。但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就會失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失去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核心,反而過猶不及。因此,教學要揚長避短、注重實效。正確的把握好多媒體教學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發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作用。
3.2將學習興趣與學習內容有機的聯系起來
多媒體教學作為教師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各種各樣的新穎的教學素材加入到課件中,在授課中巧妙的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發的在課堂中產生學習的動機。萬萬不能簡單地把多媒體教學理解為就是使用幻燈片課件,加入圖片、彩色文字、音樂等元素,如果簡單的將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對于個別學生來講,一堂英語課也許跟英語學習的關聯并不大,更多的是在“看熱鬧”。多元素的加入豐富了學習內容,打開學生的思維,但對于教師來說是教學的更高一層的挑戰,在“熱鬧”中突出學習重點,在笑聲中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感情投入,在時間和內容方面把握分寸,采用多媒體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調動教師的授課興趣,摒棄教師以往完成任務式的教學,把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媒介將新時代的英語教學帶入一個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