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調查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7: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家庭教育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家庭教育調查報告

篇(1)

調查 大多數家長贊成窮養兒子富養女兒

還記得幾年前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蝸居》嗎?當劇中海藻的媽媽知道了女兒的遭遇后,說了這樣一番話:“俗話說,‘男孩兒要窮養,女孩兒要富養’,不是沒道理的。現在想來,我這一輩子吃虧就吃虧在沒錢,沒為你們姐妹倆提供好點的生活條件。但凡你們小時候經歷過富裕,都不會為眼前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感激到把自己的一生都搭進去。”

看到這里,我們不禁感慨:男孩窮養女孩富養,似乎《蝸居》中的悲劇又一次證明了這句話的英明正確。事實上,在生活中,大多數家長還是贊成這種教育觀念的。男孩女孩因為性別不同,區別對待撫養,應該說是育兒教育的一種進步,通過一些特殊教育把女孩培養成舉止優雅的淑女、把男孩培養成堅毅勇敢的男子漢,這些都無可厚非。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存在著男女有別的社會文化期許。一般來說,常常會要求男的有出息、有主見和靠自己,而要求女的則是善良、富有同情心、溫柔等,這種社會不同的期許直接影響著父母的教養方式,更直接地講,孩子長大以后的種種表現都是父母教養方式的結果。”**小學教師**介紹,她自己也有兒子,平時生活中對兒子的要求也比較嚴格,金錢觀念上也注意培養兒子的自控能力。

觀點交鋒

從性別差異來講,窮養兒富養女并沒有錯。但是,在生活中,結果卻總是讓人出乎意料。富養的女孩可能養尊處優,不能免疫誘惑不說,說不定還形成嫌貧愛富的價值觀;窮養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缺失關愛,一方面沒有安全感、自閉自卑,另一方面過度自我保護、攻擊性強甚至仇恨家庭和社會。“窮養兒”不行,“富養女”也不行,這不是變成了“小兒難養”了嗎?現在基本上家家就這么一個小不點,到底該咋養呢?“窮養兒富養女”真的就不對嗎?對于這個問題,家長們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支持方 古訓傳承多年肯定有道理

有很多家長認同“窮養兒富養女”的說法。他們表示,“窮養”男孩的理由是因為男孩子以后要承擔更多社會和家庭責任,所以要多經歷一些“磕絆”和“摔打”,多吃苦。就像古人說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樣才能磨礪出堅強的品質,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而女孩“富養”是因為女孩應該有富足的物質、優越的環境、開闊的眼界,能讓女孩在長大以后對花花世界產生較強的免疫力,不會輕信花言巧語,不會因一些小利迷失自我。

“從古至今,這么多年了,大家傳承下來的育兒經驗,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家有女兒的欣欣媽說,“我是窮養出來的,當然跟小時候家庭條件有關系。我一直以來都很自卑,對錢方面非常計較,買個青菜都貨比三家,穿著方面,再好的衣服也穿不出氣質,而且也舍不得買,在擇偶方面要求也非常低,其實我自身條件并不差,我完全可以找個更好的老公過富足的生活。所以我的女兒我一定要富養。”

“富養女、窮養兒,這是老家聽過的諺語。大意是富人家的女兒因家境寬裕而儀容出眾、氣質高雅,從小在關愛的環境下成長而缺少花花心腸,且不易為金錢所打動,很容易成為一個優秀的妻子與母親。而窮人的兒子從小飽經磨練,奮發圖強,容易成為優秀的男人。中國古代的才子佳人大多屬于富家女窮人兒的故事,也給我們在擇偶時提供了一種借鑒。”同樣身為教師的吳蘭說,她所認識的朋友中,窮養兒富養女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大多數還是比較成功的。

反對方 已與時代不合拍理應擯棄

雖說這句話是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可是很多家長認為,單純地用窮富來界定養孩子的方法,這樣有些極端,而且現在孩子的性格都非常敏感,容易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好的影響。

小健的爸爸告訴筆者,“窮養”男孩也有“窮養”的弊端。如果孩子因為承受太大的心理壓力而導致自卑,或產生抑郁傾向,或者由于家長給予的經濟生活過分拮據而去偷竊,那就適得其反了。而女孩的“富養”,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現代社會是不需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小姐”和“公主”的,需要的是自強自立的現代女性。

“古時候,女子相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低、壓力小,就嬌慣點養育,以期這樣能培養出品位不凡的女性,等到談婚論嫁的年齡,找個家境富裕的丈夫,過著吃穿不愁,相夫教子的生活,如此便可安度一生。所以提出窮養兒富養女,這是典型的重男輕女觀點,如今早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了。”江蘇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鐘凌認為,這種目的性極強的心態與做法帶給孩子們的壓力與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女孩子過分愛慕虛榮,受不了一點委屈,心理脆弱。自視過高的同時又極容易因為外界的否定感到自卑。

而80后媽媽晶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否定了這種教育觀。“女孩寵著養以后是經受不起挫折的,我的一個同學就是這樣的。婚姻生活過得一點都不幸福。我經常對女兒講,漂亮不重要,自己有本事才是最重要的。”她認為,小孩子要東西不要給得太快,要通過努力換取。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是不會珍惜的,對孩子無論男女都不能嬌慣。

正確地理解和實施窮養和富養

其實,“窮養”也好“富養”也罷,關鍵是你到底想養出個什么樣的孩子?家長們養育自己的孩子還必須有自己的主心骨,千萬不能太迷信一種論調、依照旁人的方法“依樣畫葫蘆”。

篇(2)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0-0180-01

一、調查目的

通過對部分學困生家訪,對全校學生及家長的問卷調查,歸納出現代家庭教育的誤區。廣泛征求基層教師對家庭教育的意見和建議,研究有關家庭教育的誤區,提出相應的對策,建立家長培訓體系,以便有針對性地指導家庭教育,達到優化學校教育,提高教育質量。

二、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抽樣談話

調查對象:學校100位學生及家長

調查時間:2012年7月

調查內容:1.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2.家庭教育的現狀及效果。

三、現狀分析

許多家長將孩子的教育責任全部推給學校,認為孩子的教育無論好與不好,完全由學校負責。學校教育面臨種種困境:孩子的養成教育差,良好的習慣沒有形成。教師努力教書育人,但所付出的汗水與所收獲的結果極不相稱。不妨我們把當前教育視覺轉向家庭教育,旨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誤區,家校合作的誤區,進行家長培訓優化學校教育,反哺高效課堂。

四、調查結果分析

分析調查材料及家長談話后,發現農村家庭教育存在許多誤區,經過歸納匯總得出以下結論:

誤區一:重養育輕教育。由于許多家長忙,沒時間陪孩子,作為補償,只要孩子提出的物質要求,家長從不拒絕。調查表明,我校有58.7%的家長花費精力最多的是孩子的日常起居,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只有32.8%的父母能堅持每天與孩子溝通談心。

誤區二:重智育輕德育。調查表明,76.9%的父母將好好學習作為孩子的唯一任務,不注重或忽視對其思想品德的培養。

誤區三:只顧言傳要求孩子,忽視律己及身教。調查表明,20%的家長給孩子訂各種規矩,提出種種目標,自身言行卻不端,這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不但毫無效果,更可能誤導孩子的是非觀。

誤區四:重體罰輕交流。調查表明,家長的教育方法簡單陳舊。21.3%的家長認為糾正孩子的錯誤打一頓、訓斥一番最有效,這樣孩子犯了錯誤以后不敢承認,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編虛說謊。

誤區五:重物質獎勵輕精神激勵。調查表明,有65%的家長重獎孩子,孩子不吃飯,家長許愿,你吃完后給你兩元錢。學習、吃飯等本是孩子應該做的事,獎勵、許愿反而使其變成了有條件、有報酬的事了,這不利于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誤區六: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調查表明,69.3%的家長對心理知識一無所知,無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對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視,對孩子身體健康卻關注過度。

誤區七:重考試分數,輕學習能力。調查表明,65%的家教最明顯的誤區之一,是把分數當成智力發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當成孩子學習能力強弱的尺度。許多家長只要求孩子從小拿高分,卻忽視了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猶如舍本逐末,致使學習沒有后勁。

誤區八:家長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調查表明,10%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輔導過于包辦,當孩子的學習稍微遇到一些困難,家長就幫助解決,這無形中讓孩子在學習上依賴父母,往往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根據現狀提出對策

根據農村家庭教育的誤區,經課題組教師積累的實踐經驗進行研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提出如下對策:

1.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家長培訓學校,舉辦家長培訓班,在培訓第一課中集中傳達家庭教育的誤區,讓家長對比反思,及時糾錯。

2.課題組成員歸納出家長必讀,打印成小宣傳冊,或統一印制家長培訓教冊,分發給全校學生家長。

3.課題組成員根據家長培訓前后學生在校情況的分析對比,最后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現代農村家長培訓的內容、方法等一系列成果,最終達到優化學校教育,深化高效課堂的目的,并將其提升到理論水平。

4.學校設立家庭教育咨詢室和咨詢熱線,為家長和孩子提供咨詢服務。

5.堅持讓班主任家訪制。只有了解學生的家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只有同家長零距離溝通,才能實現家校教育的密切配合。

6.學校設立“家長開放日”。每周規定星期三的某一時段為家長開放日,分管領導接待學生及家長。充分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心聲,傳達學校的培訓精神。

篇(3)

由于歷史原因、經濟條件、農村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縣大部分農村家長還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的責任,不能很好地履行對子女教育的責任。現在大多農村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從而也會導致出現“嚴而無愛”或者“愛而不教”的極端教育。此外社會的變革,特別是現在高等教育制度的變革以及大學生找工作難等因素的影響,使農村家長的觀念有一定的改變,出現新的“讀書無用論”,導致對子女的教育有一些錯誤的行為。

二、存在問題

1、農村家長素質偏低。農村家長的學歷普遍較低,文化底蘊差,大多數農村家庭很少看得見紙筆和書籍,大部分家長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功課。農村中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較少,家長閑時不看書讀報,而是沉湎于喝酒、搓麻將、打撲克,給子女學習、成長帶來了較為消極的影響。

2、家長期望值過高。部分農村家長對孩子期望很高,希望孩子考上大學,跳出農門。與此相對應,農村家長都舍得投入,他們節衣縮食,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要求。

3、家庭教育方法簡單。有的家長信奉“棍棒出孝子”,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經常打罵、懲罰孩子,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則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學習則很少過問。

4、過分依賴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與己無關,不能配合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出了問題之后,家長們往往只是一味感嘆孩子沒遇上好老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

5、家庭成員中對子女教育的觀念不統一。農村家庭幾代同堂的情況較多,在教育子女觀念上存在嚴重分歧,祖父母的寵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對立局面。有的農村家庭是父母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賺錢,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給另一方。此外,由于農村家長外出打工較多,家庭隔代教育的現象比較嚴重,對孩子個性發展有許多負面影響。

6、家長的就業觀和人才觀還較為片面。有的認為孩子升高中、考大學,將來當工人、干部才有出息。有的認為孩子上不上學無所謂,只要有力氣、肯鉆營就可以“成才”。還有的認為不管孩子將來干什么,只要能賺錢就是人才。

三、幾點建議

1、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原創:各級黨委政府要大力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縮小農村與城市學校的差距,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家庭教育現狀。

2、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組織豐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動,大力宣傳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導形成科學的、關愛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把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使家長重視孩子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培養,促進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環境,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長。此外,學校也要向家長介紹、講解一些實實在在的家教知識、家教理論。

篇(4)

一、問題提出

2010年,國務院了《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把發展學前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基本普及學前教育、明確政府職責、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作為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三大任務。目前我國學前教育還有很多問題,如早期教育沒有納入義務教育,教育費用基本上由家庭承擔;民辦早教機構收費普遍較高,遠遠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大量的嬰幼兒及其家長無法接受到科學、系統的早期教育指導;早教行業品牌度低,市場不規范,缺乏有效的行業監管等問題。家庭教育是兒童早期教育的基礎和關鍵,抓好早期教育必須從抓好家庭教育開始。重視早期教育,首先應該體現在對兒童早期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和支持上。因此,清晰了解湖北省嬰幼兒早期家庭教育現狀,依據現狀提出建議,促進兒童早期教育健全發展,是本調查的主要思路之一。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調查是在湖北省婦聯組織下,針對湖北省5個市州,以班級為單位,分層隨機抽樣(考慮地域、城鄉、經濟等因素)幼兒園大、中、小班學生家長579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運用組編《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表》對幼兒家長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家庭教育情況和社區教育情況三部分。問卷依托教育機構發放給家長填寫,在調查過程中有經過專門培訓的調查員進行監督和回收問卷。

三、結果與分析

1.人口變量學描述

被調查父母平均年齡32.95歲。83.0%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有兩個孩子的占16.1%,有三個孩子的僅占0.9%。在家長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及以下的占4.2%,初中的占15%,高中或中專的占32.1%,專科或本科的占46.6%,碩士及以上的占2.1%。總體來說,幼兒園家長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專科或本科、高中或中專。

2.家庭教育環境

(1)家庭經濟與居住環境。通過經濟狀況調查發現,家庭人均月收入項,城市是3374.76元、鄉鎮是2565.85元、農村是1879.41元。家長平均每年對孩子教育的投入,城市是5932.40元、鄉鎮是5038.46元、農村是4355.81元。總體上看,家長較為重視孩子教育,對孩子教育投入較多。關于孩子的居住環境,35.7%的孩子有單獨的房間,50.5%和父母共住一室,1.6%與兄弟姐妹共住一室,11.8%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住一室,還有0.3%與親戚等共住一室。幼兒園孩子年齡較小,與父母共住一室的比較多,這也說明留守幼兒較少,幼兒整體居住環境良好。

(2)親子互動。關于親子相聚時間,42.8%的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聚時間在2?5個小時,25.8%在8?12小時,24.0%在5?8小時, 7.4%在1小時以下。這表明多數父母很重視與孩子的相聚時間,能夠保證親子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親子關系上,58.8%的家長認為與孩子關系很親密,32.2%的家長與孩子關系比較親密,8.0%的家長認為與孩子的關系一般,僅1.0%的家長認為與孩子的關系比較疏遠或很疏遠。關于親子沖突方面,30.9%的父母很少與幼兒發生沖突,37.2%偶爾發生沖突,28.3%的父母和子女之間有時會發生沖突,3.6%的親子之間經常沖突。這說明親子之間發生沖突普遍存在,但整體來說親子關系良好。進一步分析發現親子沖突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的不良生活習慣,如不吃飯、不講衛生、吃零食、不按時睡覺等。

(3)家庭具體教育方式。在早教開始時間方面,46.4%的家長在幼兒期開始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26.6%在懷孕期間,22.7%在嬰兒期,還有4.3%的家長不進行任何早期教育。早教形式上,73.2%的家長采取在家購買書籍方式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7.4%的家長通過早教中心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19.4%的家長沒有采取任何早教形式,選擇順其自然的方法。這表明家長非常重視早期教育,但缺乏科學系統的早教方法。

3.社區教育情況

(1)家庭教育知識獲得途徑。家長獲得家庭教育知識的主要途徑依次是:書本、雜志(61.6%),自己的摸索、積累(33.2%),網絡(27.7%),電視(27.5%),家庭教育中心指導(25.9%),朋友的經驗借鑒(24.5%),長輩經驗(16.8%)。由此可知,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機構遠沒起到其應有作用。

(2)社區教育建設情況。對社區教育了解情況的調查發現,41.3%的家長不了解, 39.3%的家長一般了解, 16.6%的家長聽說過,僅有2.8%的家長非常了解。這表明,當前對社區教育的宣傳還不到位,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四、討論

1.家庭對孩子教育投入過多,親子沖突普遍存在

調查發現,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問題,無論是經濟投入、時間支出還是在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生活條件方面,家長都努力做到最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親子關系較為密切,但親子沖突普遍存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使嬰幼兒獲得滿足,感到愉悅。而早期親子沖突若得不到恰當解決,會導致兒童情感危機,并將在其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慮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早期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形成與否會影響整個人生的發展。

2.父母早教觀念存在偏頗

父母的教養觀念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從根本上決定了父母采用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方式。調查顯示,父母的教養觀念還存在不足之處,如缺乏科學系統的早期教育方法和知識,父母對孩子進行早教開始的時間較晚,并且早教的形式大部分選擇購買書籍在家進行等。但現在社會上的早教書籍、教程五花八門,不能保證早教的質量和效果,有時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3.社區教育普及不夠,家長對家庭教育需求強烈

社區教育是實現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走向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依托。調查顯示,社區教育普及不夠,家長對社區教育的了解也不夠。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多是社區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前期宣傳不夠,活動內容空泛,形式單一,不能引起家長和孩子的重視和興趣。

五、建議

1.制定早期家庭教育相關法規

在落實現有家庭教育指導政策的基礎上,應盡早出臺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發展相關法規或早期家庭教育實施細則,以開創早期教育的新局面。

2.構建兒童早期教育的社區服務網絡

家庭是實施早期教育的主陣地,社區是實施早期教育的重要依托。各級政府要將早期教育納入政府的公共服務范疇,納入社區教育、宣傳、文化和設施配置等社區工作內容中。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大力發展公辦托幼機構,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早期教育公共服務網絡。為兒童早期家庭教育提供指導、輔導或治療服務。

3.支持早期教育的公益性,加強對早期教育市場的監管

目前,各地幼兒教育機構以民營為主,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但發展和管理尚不規范。面對這種情況,應在每個區建設公益性的早期教育中心,發揮公益性機構對民營早教機構的榜樣、示范和引領作用。加強對民營早教機構的管理和引導,防止和糾正早期教育“小學化”傾向,確保早教機構的教育質量。

4.重視對幼兒父母的培訓

父母是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在兒童早期發展和健康成長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現有條件下,可根據家長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導策略,如組織同齡孩子家長活動,提供交流與探討的機會;農村家長多外出務工、月收入和文化水平不高,可利用孩子還在哺乳期、母親暫未外出打工的機會,組織有地方特色的小型家庭養育指導講座,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

參考文獻:

篇(5)

作者簡介:陳丹輝(1951-)女,福建省福州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高級講師。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8)06-0055-05

家庭是學生重要的成長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情況以及學生從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和體驗,是職業學校進行家庭教育跟蹤指導研究的必要前提。為了填補職業學校學生家庭教育跟蹤指導研究的空白,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家庭教育跟蹤指導實驗研究》設立了《職業學校家庭教育跟蹤指導實驗研究》的子課題,并于2004年9月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分家長問卷調查和學生問卷調查兩種。家長問卷調查的樣本學校共11所,其中中專學校4所(北京市園林學校、北京市儀器儀表工業學校、北京市汽車工業學校、西安鐵路運輸學院);職業高中學校7所,其中地處北京市城近郊的職業高中4所(宣武區第三職業高中、海淀外語電子職業高中、海淀藝術職業學校、豐臺職教中心學校),地處北京市遠郊區縣的職業高中3所(懷柔第一職業學校、延慶第一職業學校、順義第一職業學校),接受調查的學生家長總計1312人。學生問卷調查的樣本學校共13所,其中中專學校5所(除上述4所學校外還有北京市外貿中專學校),職高學校8所(除上述5所外還有地處石景山區的黃莊職業高中學校)。樣本學校每校任選不同專業四個教學班的2004級新生作為學生樣本,總計1839人。

兩種調查問卷均由課題組編制,于2004年8月中旬下發至樣本學校。調查由樣本學校課題小組組織在2004級新生入學時實施,時間多在8月底或9月初。調查問卷回收后由樣本學校組織計算機錄入,子課題組于2004年9月下旬將各樣本學校的數據匯總,并用EXCEL電子表格進行統計分析。

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1)家長和學生問卷在對學生家庭基本情況的反映上數據相當一致,形成相互印證;(2)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由于學生的戶口類型不同、家庭結構不同、家長的文化程度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因此,本報告綜合使用兩種調查的數據,在反映家庭基本情況時側重使用家長問卷的數據,在反映學生情況時側重使用學生問卷的數據;并且對樣本進行不同的分類,以便在全樣本情況報告的同時通過比較反映各類樣本的特點和各個分類間的關系。

一、職業學校學生家庭的基本情況

數據的分類比較突出顯示了城鄉居民戶口和農民戶口樣本之間的不同特點(見表1),:與居民戶口的學生相比,農民戶口的學生中男生多,年齡大的多,不是獨生女子的多,住在遠郊農村的多,與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多,家長為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的普通勞動者的多,唯有非常態家庭的比例要比城市居民戶口的學生低。

按家長文化程度進行的分類比較還反映了學生性別、年齡、是否為獨生子女、居住地與家長職業、收入之間的相關關系:家長的文化程度越高,職業與收入水平相應越高,家庭的居住地越靠近城市中心區,學生為獨生子女的比例越高,同時學生年齡趨低,而女生比例趨高。

將這上述調查結果與北京市中學生的家庭概況相比較,可以認為,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在經濟收入、職業、文化教育等方面均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其中居住地遠離城市中心區、整體生活水平在各類家庭中最低的農民家庭占近半數的比例。(見表2)表2

二、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生活及其教育影響

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除了家長身教、言教的形式以外,還包括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家庭勞動活動以及家庭環境氣氛對孩子形成的教育,后者雖然未必是家長有意進行的教育,但它們在孩子成長中產生的實效卻不可低估。本調查在涉及家庭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的有意教育的同時多方面反映了家庭對學生這種無意教育。

(一)家庭的物質條件及教育投入

問卷從基本信息交流設備、娛樂設施和學生學習設備條件等方面對樣本學生家庭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職業學校學生家庭的生活質量和教育投入的特點。

樣本學生家庭中電視、電話等基本信息交流設施擁有率均在90%以上,家用電腦擁有率超過30%;小汽車擁有率達20%;娛樂設備方面,上世紀末流行的VCD/DVD、收錄機、組合音響等擁有率多在半數以上,但近年出現的錄像機、MP3等現代化設備擁有率還較小;在專為學生在家學習提供的物質條件方面,專用書桌達74%,而專用書報一般在40%以下。

比較各類設備的擁有率可以發現,在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中,家庭生活和娛樂設備的購置率(一般在半數以上)遠高于學習設備的購置率(一般在40%以下)。

由于收入水平和居住區域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類型學生家庭的物質條件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農民戶口學生家庭的設備條件總體比城市居民戶口家庭差,家長低文化的家庭比高文化家庭差,這種差距在新時興的現代化信息、交通、娛樂設備方面更大一些。

(二)家庭生活的教育影響

職業學校學生家庭的物質條件較為有限,但是家庭給予學生的教育影響卻不能說是低水平的。職業學校學生在家里與家長一起進行的活動有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學習交流等等多方面內容。數據顯示樣本家庭親子之間經常一起“干活兒”的約占40%,經常一起處理生活事務的占60-80%,經常一起休閑娛樂的占10-40%。不同類型家庭的活動內容有所不同:農民家庭中生產勞動占53%,而城市居民家庭這一比例僅占34%;城市居民家庭外出游玩占39%,而農民家庭只占25%。有些休閑娛樂形式內容形式不很健康如“打麻將、打牌”在樣本家庭總體中占14%,農民家庭比例略高于居民家庭,高文化家庭在此項上的較高比例也值得注意。學習活動在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生活中比重有限。大多數(80%)學生家長在業余時間習慣看電視。只有47%的家長習慣于讀書看報,而這一習慣在居民戶口家長中達65%,在農民家長中只有28%。70%以上學生認為家庭中的親子共同活動相當頻繁。

樣本學生課余在家里67%“做家務”,61%“休閑娛樂”,42%進行“課外學習”。其中農民子弟更多地承擔家務勞動(高出居民子弟8個百分點),而較少休閑娛樂(低于居民子弟37個百分點);進行課外學習的僅30%,低于全體平均數11個百分點,低于居民家庭學生20個百分點。當家里有事時26%學生“經常”被家求處理意見,68%“偶爾”被征求意見,只有不到10%的學生從不被征求意見――其中多為家長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占10%以上)。

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這些家庭活動未必是家長有意安排的教育活動,但是他們卻在其中通過與家庭成員的交流,通過親身體驗,通過對成人的觀察、學習和模仿養成了勞動習慣,學習了待人接物,形成了自我意識,角色自信和情感體驗,完成重要的學習和發展。大多數家長認為,在自家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相處愉快,互相關心”(84%)或者雖然“關心不夠”,但相處仍不失“平和”(14%)。孩子在家里對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比較關心”,“能為家人服務”(76%);“回家主動干家務活”(56.5%)。在這些方面,農村家長對學生的評價要比城市居民家長的評價更高,“為家人服務”方面高出6個百分點,而“主動承擔家務勞動”方面高出12個百分點。

樣本學生自己也這樣表達自己的家庭生活體驗:85%的學生感到“家庭成員間相處愉快,互相關心”;60%余樣本學生在家庭中自認為是“被寵愛呵護的對象”(在這一點上農民戶口學生并不比與居民戶口學生比例低);近30%學生自認為是家庭中“能夠參與議事的重要成員”,這在“家長為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中比例反而高一些。近60%學生認為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農民家庭在這一點上高于居民家庭12個百分點);10%學生甚至視父母為“最崇拜的人”。

雖然統計數據同時表明在家庭生活影響下,樣本學生中30%不能主動承擔勞動,24%不能關心家人、為家人服務,近10%感到自己是家庭中“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對父母缺乏信任和親近感――這些多發生在非常態家庭中,家長為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次之,但是總起來看,在家庭生活中多數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角色意識,養成了良好的基本品質。

三、職業學校學生家庭的有意教育

(一)家庭的期望與教育態度

當學生進入職業學校、面臨新的學習時,樣本家庭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普遍抱有較高期望。66%的家庭期望學生上大學甚至接受大學后教育,38%希望孩子有工作能獨立生活,16%期盼孩子將來能幫助家庭改善經濟狀況,35%家長希望孩子至少“平平安安不給家里惹事”。不同類型的家庭中,農民家庭期望孩子升學的比例低于居民家庭15個百分點,而期望孩子日后能幫助家庭改善經濟狀況的高于居民家庭10個百分點;非常態家庭的期望值居于居民與農民家庭之間;對于孩子的升學,家長文化程度越高,期望值也相應越高,母親高中以上文化的家庭期望孩子升學的比例最高達90%。與學生家庭生活的現狀相比照,不難體會到家長和家庭的期望中不僅有對孩子未來的企盼,還有對家庭生存狀況改善的憧憬。

為了這樣的期盼,除極少數(不足5%)的家長有意擺脫家教責任外,絕大多數家長相當重視自己的教育責任。但是,他們當中有的(近30%)過分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有的(近10%)對孩子的發展要求過低,教育觀念存在著一定問題。

(二)家長的教育方法與實效

對于家庭教育,學生普遍希望家長采用民主的方式方法,比如“給孩子講道理”(62%)“和孩子討論”(57%)“點到為止,聽其自然”(27%)“從側面暗示,提醒”(25%)等等,但是事實上,樣本學生小時候做錯了事能夠得到家長“說服教育”的僅占半數,另有20%會挨打,近50%會挨罵;在家庭懲罰中,父親動手的多些,而母親多為嘮叨。進學校以后,學生在取得了較好成績時90%能夠感受到家長的贊許和鼓勵;但是在學習成績不理想時,近40%會受到嘮叨責備甚至打罵,犯錯誤時嘮叨責備甚至打罵的更是超過40%。另外有近10%的學生表示,無論學習成績如何父母都“無動于衷”“不聞不問”――這在非常態家庭中相對比例最高。

在教育途徑方法方面,樣本家長中選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的只有35%,選擇“對他做對了的地方及時肯定”的只有24%,選擇“盡可能不讓他接觸不好的人或不利的事”只有21%,而看中“對他的缺點及時批評”的卻有48%,通常“吃飯的時候進行教育”的占13%等等。發生矛盾沖突時,73%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聽家長的”,35%家長力求通過其他人或其他方式解決,而8%家長企圖通過家庭暴力手段解決。有近20%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小孩做了錯事“不用管,長大就好了”。

種種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家長們對于學生的成長十分關注,抱有殷切期望并力圖教育幫助,但是許多家長長期采取的方式方法卻缺乏科學性,簡單而粗暴。因而,取得的管教效果比較有限,親子之間的溝通并不順暢。數據反映,樣本學生中有30%不愿意把學校的情況說給家長聽,其中10%的學生“回家就自己呆著,不太與家長說話”,甚至“不能問,一問就頂牛”。對于家庭的期望,只有22%的學生表示完全認同,47%只是基本認同,另有21%學生不認同或不很認同(其中非常態家庭學生占比例最大),近10%的學生則以“沒想過”表現出對家庭期望的漠然(其中非常態家庭學生占最大比例)。有17%的學生明確表示“家長管不了我”(其中非常態家庭所占比例最高)。這種親子溝通不暢嚴重影響了家庭教育的繼續展開和取得實效。

(三)家庭教育的困惑

職業學校學生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問題。絕大多數樣本學生感到家庭生活和睦愉快,感到自己被關愛,感到父母值得信任,是因為在家庭生活中時時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愛護、被教養,學生從這些關注、愛護、教養中獲得了歸屬感和安全感。但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學生需要的教育內容讓家長越來越難以應付了。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僅在家庭中導致了親子之間的矛盾,而且導致了家長之間的矛盾,甚至整個家庭矛盾。

調查顯示,當前學生感到家長關注和監控并與之形成矛盾的問題主要有學習(52%),花錢(29%)、上網(22%)、業余愛好(22%)、交友(20%)、交異性朋友(18%)、做家務(13%)等等。各類家庭在對學生的關注程度上不分伯仲,只是關注的重點各有不同:居民家庭親子間在學生的學習問題上矛盾更多,低文化低收入家庭“花錢”問題更突出,高文化家庭受困于學生上網,非常態家庭最敏感于孩子“交異性朋友”。

面對問題與矛盾,學生普遍希望家長“講道理”有效地解決問題,但是從調查反映的教育實效上看,家長常常沒有為學生提供所期望的“道理”。家長不能滿足學生需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長大了,進入職業學校了,家長感到對學生“不太了解”。比如不了解學生“現在的學習成績如何”(53%)、“在學校與什么同學交往”(45%)、“平時會為什么事心煩”(39%)、“在學校生活是否習慣”(36%)、“在校外與什么人交往”(28%)、“專業是學什么的”(25%)、“是否有異性朋友”(22%)等等。不僅不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許多家長還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急需解決許多問題,比如“不知道他(孩子)心里想什么”(54.30%)“不知道對這么大的孩子該教進行什么教育”(47.02%),“對這么大的孩子不知道該怎么教育”(44.18%),“和孩子之間不能有效地交流溝通”(28.67%),“對教育孩子喪失信心”(3.50%)等等。家長受困于這些問題,顯然難以為學生提供滿意的家庭教育。

家長在家教方面的力不從心是他們自身的處境和自身素質所決定的。從本調查對家長文化程度、職業、生活區域、生活內容的了解可知,多數家長雖然期望孩子在職業學校學業有成,但他們自己沒有職業學校的學習經歷;家長中雖然多數希望孩子上大學,但是他們自己并沒有上過大學;他們雖然希望孩子找個好工作,但是他們中的多數并不在現代化企業中任職,也并不具備通過競爭找到“好工作”的個人優勢;他們為孩子的上網、交友、攀比花錢所苦惱,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自己沒有接觸過電腦和網絡,沒有親身面對孩子從家庭走出來后遭遇的物質世界和人際關系……。可以認為,家長們雖然根據自身的社會經驗發現了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但是他們并不擁有教育指導已經長成半大人了的孩子應對當前的學習、上網、交友、個人發展等等問題的知識準備和經驗。家長的這種尷尬處境僅以年齡產生的“代溝”來解釋似乎不夠,應該說還涉及傳統與現代、農村與城市等文化差異的問題。

(四)家長對家教指導的需求

由于陷入家教困境,95%的樣本家長希望得到學校的有關指導,雖然其中5%表示懷疑學校能否提供這樣的指導。在聯系學校的方式上,70%的家庭習慣于參加家長會,或者被動地等待老師來聯系。能夠主動與學校和老師聯系溝通的僅占26%,這在低文化的農民家庭中甚至不到20%。

對于學校的家長會,47%的家庭主要由母親參加――雖然家庭中一般由父親全面負責孩子的教育。有近10%的家庭表示出席家長會有困難――困難主要是“工作忙”,其次是“家離學校太遠”的問題。

四、調查結論

(一)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及其家庭、家庭教育的特點

1.當前的職業學校學生是高中學段學生中的一個不同于普通高中學生的特殊學生群體。他們中的多數是由于中考落榜才走進職業學校的。從基本情況看,這一群體當中獨生子女比例較低,居住在郊區農村地區的較多,農民戶口的較多。

2.職業學校學生的家長大多為就業水平、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均較低的普通勞動者。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大多屬于社會中經濟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均較低中下層人群家庭,其中的農民戶口家庭主要分布在遠郊農村地區,家庭結構較為完整體,傳統的多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占多數;居民戶口家庭多分布在城區或郊區城鎮中心區,非常態家庭的比例較高,約占14%。

3.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雖然物質條件有限,但是家庭中的生活教育、勞動教育、親情教育和環境教育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形成了良好的基本素質。家庭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普遍抱有較高的期望,然而由于家長和家庭自身條件的限制,家庭教育的觀念有失陳舊,教育方法有失簡陋,教育內容逐漸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家庭教育逐漸陷入困境。至今雖然有極少數家長無心管教或者無暇管教,但是絕大多數家長仍愿意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他們希望學校幫助自己了解孩子,幫助自己掌握教育孩子的知識,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4.當前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生的家庭以及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復雜,內部類型多樣,主要類型有城市居民家庭、郊區農民家庭、非常態家庭、家長文化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類型等。各個類型之間情況差異顯著。同時,由于各個職業學校之間有相對特定的生源群體,因而職業學校校際之間的家庭教育情況也相應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二)職業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研究以及職業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有必要注意的問題

1.當前職業學校的學生多來自我國社會中中下層人群的家庭,學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狀況處于相對弱勢,受教育情況也處于相對弱勢。盡管他們也有強烈的發展需求和愿望,但是這些弱勢使他們的學習發展造成困難。職業教育責任就是幫助“城鄉人民能學到有效就業并從而走上豐衣足食生活道路的本領”{1},因而,我們在研究和工作中應該充分理解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家長、家庭的弱勢處境,充分體諒這種弱勢處境給他們自身發展帶來的困難,充分肯定他們給與學生的基本教育,充分尊重他們發展自身的權利和意愿,以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為己任,努力推進研究與工作。

2.雖然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但是,正像學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一樣,家庭教育也不可能代庖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孩子長大了離開家庭步入社會,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人,其間需要的教育幫助是家長局限在家庭生活中難以提供的。課題研究以及職業學校的家教指導工作應該充分估計家長和家庭在學生的職業學習方面由于無知、無能而導致的家教無力,應該充分認識自己在學生各方面教育上必須承擔的主要責任,不對家長提出過高的家庭教育要求,重在幫助家長了解面對社會的孩子和孩子面對的社會,幫助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一起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3.當前社會中十六七歲未成年人的學習發展問題是整個教育都需要研究的難點問題,而不僅僅職業學校學生的家長為之困惑,本課題題目是“家庭教育指導”,但是如果我們對學生教育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和研究,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那么我們拿什么來幫助家長了解孩子,怎么能求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怎么能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呢?因此,本子課題的研究必須注重全面調查學生學習成長面臨的問題,注重研究學生的教育問題。

4.本次調查已經反映出職業學校學生客觀存在著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自信、掌握學習方法、養成道德品質、糾正不良習慣、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等等學習需求,但是在職業學校現行的課程教學設計中,這些需求卻沒有被切實安排落實。由此可見,雖然是“家教指導研究”,發現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卻首先在課程教學的整體改革。沒有職業學校課程教學的整體改革,僅靠家教指導工作,不可能解決學生和家長的教育問題,因而本課題的研究應該盡可能地將自己融入學校整體的課程教學改革之中,與課程教學的其他方面形成協作,共同促成并分享深化改革的成果。

本調查勾勒出了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基本輪廓,反映了其中的一些特點和規律,為本子課題后續研究的展開打下了基礎;此外,本調查也為職業學校課程教學的相關研究提供了資料。子課題將在這一基礎上深入推進自己的研究,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

篇(6)

――Survey and analysis of Hu'nan Mayang Shujiacun School

DENG Ch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ake Hunan Mayang Sujiacun school for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rural students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ily. Internet resource utilization for rural students, and parents of the student network influence attitudes and Internet access guid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vestigation by self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ituation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network quality; family education; rural students; children left behind

1 問題的提出

1.1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移動電信網絡在農村的大面積覆蓋,手機能上網等功能的升級,農村學生持有手機率的增加,上網對農村特別是偏僻山區的青少年學生也不再成為新鮮的事。網絡對農村學生的影響同樣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已成為農村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個新課題,家長和學校視其為洪水猛獸,家長見網興嘆,學校談網生氣。

1.2 調查目的

進一步促進農村學生正確、健康地利用互聯網,大學生需要深入貧困地區特別是山區農村學校實地感受和調查互聯網對農村學生的影響,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和身心發展,分析原因,探討出相應措施應對互聯網的負面影響。

2 調查方法

2.1 調查對象

以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舒家村學校為調查樣本。舒家村學校地處該縣舒家村鄉,是縣教育局主管的完全學校,有學生606人,其中,小學生376人,中學生230人。此次調查隨機抽取200學生,發放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0份。初中生120人,小學生70人,其中,留守兒童113人,占59.48%;非留守兒童77人,占40.52%。

2.2 調查方法

對學生采取調查問卷法,對家長進行訪談法,運用Excel軟件包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法。

2.3 問卷的編制

自編調查問卷,主要涉及網絡運用、上網投入(或上網時間)、網絡內容、上網途經以及網絡影響等上網情況調查問卷和家長對網絡態度、引導應用方式等家庭教育狀況問卷。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調查獲得有效問卷190份,運用Excel軟件包對調查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其結果如下:

3.1 上網狀況與分析

(1)上網人數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比較分析。被調查對象190人中上網人數為155人,占81.58%,其中,留守兒童占53.16%,非留守兒童占28.42%;不上網人數為35人,占18.42%,其中,留守兒童占6.32%,非留守兒童占12.1%。留守兒童相對于非留守兒童上網人次多一些。

(2)上網時長分析。在155個上網人數中,上網時間較長的占21.94%,其中,留守兒童占20%,非留守兒童占1.94%;3小時以上的占78.06%,其中,留守兒童占45.16%,非留守兒童占32.9%。顯然,留守兒童相對于非留守兒童上網時間更長一些。

(3)上網途徑分析。該校學生主要是通過手機進行上網,約占80.16%;網吧上網的比例是17.25%;家用電腦上網的比例是2.59%。智能手機上網是當前學生上網的主要途徑。

(4)網絡應用分析。網絡娛樂類應用是學生群體最重要的互聯網應用,玩網絡游戲在學生群體中的占比高,占87.74%,其中,留守兒童占61.94%,非留守兒童占25.8%;用于學習及其它的,占12.26%,其中,留守兒童占3.23%,非留守兒童占9.06%。顯然,被調查學生上網主要是尋求娛樂類活動。利用網絡學習,需要大力加強。

3.2 上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調查發現,雖然不少學生喜歡或者說沉迷于網絡,他們自己其實是知道網絡對自身帶來的一些弊端的。45.16%的人認為上網使自己學習成績下降,其中,留守兒童占31.6%,非留守兒童占13.56%;40%的人認為上網使自己無心學習,其中,留守兒童占12.26%,非留守兒童占27.74%;11.61%的人認為上網讓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其中,留守兒童占10.31%,非留守兒童占1.3%;3.23%的人認為上網影響現實人際關系,全部是留守兒童。

3.3 家庭教育對學生上網的影響

(1)家長對上網的態度。22.63%的家長禁止孩子上網,其中,留守兒童家長占15.79%,非留守兒童家長占6.84%;77.37%的家長允許孩子在假期或課余時間適量上網,其中,留守兒童家長占43.68%,非留守兒童家長占33.69%。

(2)家長的文化程度。調查發現當地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1.67%的家長無文化,11.25%家長最高學歷是小學,46.74%的家長最高學歷是初中,36.78%的家長最高學歷是高中,3.56%是大專及以上學歷。

(3)家長的教育手段。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或者犯錯誤的時候,42.11%的家長會耐心的講道理,其中,留守兒童家長占26.32%,非留守兒童家長占15.79%;22.63%的父母會嚴肅批評,偶爾也會打人,其中,留守兒童家長占21.05%,非留守兒童家長占1.58%;2.11%的家長則經常會打人,全部是非留守兒童家長;33.15%的家長會放任自流,其中,留守兒童家長占31.58%,非留守兒童家長占1.57%。

4 問題討論與初步結論

4.1 網絡對農村學生健康成長的消極影響

一是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長時間面對手機或計算機屏幕,導致青少年學生生理機能失調、神經系統正常節律被破壞、視力下降、失眠、免疫能力降低、焦慮等傷害。二是網絡的不良信息容易導致青少年學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荒廢學業。由于沉迷于網絡游戲,上癮不能自拔,不少農村學生荒廢學業,逃課、曠課,欺騙老師和家長。四是自我意識弱化。農村文化娛樂方式比較單調,特別是貧困山區,很封閉,農村學生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容易弱化現實中的自我,與他人缺乏交流和溝通。

4.2 農村學生上網率整體高,特別是留守兒童上網率高

調查發現,當代農村學生上網率整體很高,舒家村學校上網率占81.58%。同時,從統計結果分析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上網占比高,舒家村學校達59.48%。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自律能力差。二是家庭監管缺位。

4.3 導致農村學生上網失控的外在因素

(1)學校缺乏引導學生對網絡的正確認識。調研發現,該學校的網絡設施不足,電腦設備落后,專業教師嚴重缺乏。由于該校地處偏僻的鄉,屬貧困山區,學校辦學條件較差,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學校設有一個電腦房,只有十幾臺電腦可用,電腦設備幾乎是要淘汰的電腦。學校沒有一個計算機專業教師,學生缺乏對網絡的正確認識和引導。

(2)社會對網吧監控不力。網絡監管機構對農村網吧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國家有關互聯網信息服務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中小學周邊200米以及居民樓內不得開設網吧,而調研發現,在該鄉鎮街上開設的網吧基本上設在居民樓內,離該校不足200米,缺乏必要的法律手續和營業執照。同時,相關互聯網法律法規明文規定18歲以下未成年人不準進入網吧,舒家村鄉的一些機構雖多次對網吧進行檢查,但更多的是走過場,未取得實際效果。

(3)家長的教育方式欠妥。調查發現,在當地,家長怕網絡影響學生的學習,而家長最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的教育方式較粗暴,不是循循誘導,其中22.63%的父母在孩子不聽話時會進行嚴肅批評,偶爾也會動手打人。

5 對策與建議

5.1 培養農村學生的網絡素養

調查發現,80%的農村青少年學生網民希望老師教育他們一些網絡使用技巧,如利用網絡便捷查閱資料、制作課表等。他們希望有技術教師指導他們正確上網,明確上網的意義,從而適當上網、安全上網、科學上網、綠色上網,希望能成為網絡的主人,而不是網絡的奴隸。因此,農村中小學應開足、開好計算機基礎課程,配備專業的計算機技術老師,有條件的學校設計和建立校園網。

5.2 豐富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豐富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需要教師、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留守兒童的根本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教師要從心理著手,矯正他們扭曲的心理;要豐富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外出務工父母要重視子女的教育,加強情感交流,多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政府部門要不斷加大農村學校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建立寄宿制學校,吸收留守兒童住校。

5.3 營造良好的上網環境

篇(7)

調查對象:彩云小學全體學生786名家長。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后期我國出現了教育危機,尤其是當代中國的農村家庭出現了入學比例下滑、學生中途退學、因病因貧失學等社會現象,這些社會現象的出現其實質是制度化的教育與變革中的社會實踐不相適應而引發的教育價值危機。許多農村家庭負債累累把子女送入學校,因為他們堅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現實中,昔日父輩秉承的那種“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催人奮進的信念,如今有時成了遙遠的回憶,人們不再相信教育,人們對教育的信念在慢慢發生改變。一旦人們對教育失去信心,也就出現了新的農村家庭教育價值危機,“讀書無用論”開始在社會上蔓延開來。為了探尋研究農村家庭教育價值危機的根源,并且初步探索改變這種危機思想的方法,我們對彩云鎮小學全校786名來自偏遠民族山區和壩區的學生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期待能夠發現一些問題,并且找到解決方法。

二、問卷調查情況

本次問卷共發放786份,收回有效問卷752份。

三、數字統計和分析

1.人口統計分析

現在的農村家庭還是比較完整,其中一家4口人的占到了42.8%,這基本上是屬于兩個成人和兩個孩子的家庭。5人和5人以上的各占23.7%和26.3%,這說明是一家三代居住在一起。3人及以下的只占到7.2%,單親家庭所占比例較低。但是從外出打工人數來看,74.3%的家庭都有人員外出打工。可以看得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化,當前農村的經濟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特別是在貧困落后的農村,很多人選擇了“打工”這條路。由于農村家庭有大量人員外出務工,許多家庭只有祖孫兩代人在家,祖輩的思想觀念、教育方法、知識結構與現代的素質教育格格不入,對兒童提出的問題不能做出正確回答,與學校教育不相協調和配合。有的甚至顧慮對孫子(女)管嚴了或方法不當出現意外情況而受子女埋怨,便采取回避的辦法,只管吃、穿、住,不管教育。時間長了,兒童習慣于隨心所欲、好吃懶做、愛撒謊。

2.收入和投入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69.1%的農村家庭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而且這些收入50%靠種田,43%靠零星打工得來。小學和初中是義務教育,無需太多資金投入。但是,供讀一名大學生一年至少需要一萬元,也就是說,僅僅在家務農或者零星打工的話,兩個人都還供不起一名大學生。嚴酷的現實,讓許多農村家庭“望大學而卻步”。現在畢業大學生逐年增多,就業的艱難可見一斑。就業難成了“新讀書無用論”的重要誘因之一。

3.對教育的態度

盡管現在教育支出越來越高,其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收入的增長幅度。但是在農村,84.9%的家長認為讀書有用,82.2%的家長認為應該供孩子上大學,希望通過讀書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況。對于教育孩子的問題,一半以上的家長認為主要靠學校。農村家庭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對孩子教育的能力和意識不強,農活忙無暇顧及孩子,因此,把孩子交到學校就撒手不管。相比目前城鎮愈來愈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農村家庭的教育呈現下滑的趨勢,農村要縮小和城鎮在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的差距,依然任重而道遠,前景堪憂。

四、綜合分析

篇(8)

一、調查的基本結論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樣本是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拾回橋鎮拾回橋中學七、八年級,共406名學生。學生全員參與調查,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現狀。

(二)研究方法

1.問卷。本問卷主要是家長卷。問卷以長期教學中和學生交流、家長溝通涉及的問題為基礎,著重反映隔代教育對學生學習與行為上的影響。

2.操作。《關于隔代家庭教育問題調查問卷》發放于2015年10月20日。由班主任發放問卷,學生作答。共計發放問卷406份,收回406份,有效率100%。

3.數理統計。本研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百分比統計與常規性統計的分析與研究。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分析

通過圖1可以得知,現在農村初中生中屬于隔代家庭教育學生為264人,占調查總人數65%,非隔代家庭教育學生為142人,占35%。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屬于隔代家庭教育。

通過調查,隔代家庭教育學生主要通過電話、視頻聊天與父母進行聯系,但次數很少,有時候一個月才通一次電話,約定時間進行短暫的視頻聊天,也沒有什么機會與學校的教師進行交流。而屬于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在學習上50%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差,29%的學生學習成績中等偏下,15%的學生不愿意與別人交流,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

2.存在的問題

(1)道德教育問題突出

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行為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和沖動性,有的學生還染上了社會不良習俗,有少部分學生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根據對教師的調查,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比值大的班級較難管理,違反校紀校規的現象普遍偏多,而且無法與家長進行配合教育。這部分學生的道德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最頭痛的問題之一。

(2)人格培養凸顯危機

在教育過程中,祖輩對孩子過于溺愛,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管教和引導,至使她們出現自私、孤僻、不善于與別人交流等行為。在受到其他同學欺負后,30%的學生表示無所謂,48%的學生會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報復。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不健全的人格,使他們的行為出現了過激和偏差。

(3)學習現狀令人憂心

大部分接受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由于歷史原因、經濟條件、農村的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現階段的農村學生的祖輩讀書不多,文化程度較低,自身并不具備或者不完全具備進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自己只要照顧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和不健全已經成為影響孩子學習成績提高和健康成長的一個主要原因。

3.原因剖析

(1)工作的性質使隔代家庭教育走向必然

有的學生家長是為了貪圖享受,為了自身活得有滋有味,長期外出務工,而不是選擇在家務農或者附近工作,將教育子女的義務轉讓給祖輩。有部分家長是因為從外地搬遷到本地,耕地缺乏,為生活所迫,外出務工,不得不將孩子交由祖輩看管。雖然現在黨和政府提倡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但是由于外出務工流動性較大,只有很少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城市上學,絕大多數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給祖輩,甚至部分家長是把學生托付給叔、伯、姨等。

(2)不當的管理方式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

由于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祖輩對孫輩往往采取溺愛的管教方式,只照管她們的生活,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即使學生在校嚴重違反了校紀校規,到校與老師共同處理的時候也認為“樹大自然直”的思想,姑息縱容,使學生得不到正確的思想教育,還造成學生很難接受教師的嚴格要求和批評,在父母回家進行管教的時候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須的教育難以進行。時間長久后造成學生的學習不夠用功,得過且過。

(3)心理健康難以保障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回家次數偏少,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無法引導和關心,往往都是用金錢和物質進行彌補。子女由于情感饑渴導致父母回家后也是對父母產生怨恨,從而產生了厭世、自卑、自閉和逆反心理。

三、討論與建議

(一)建立健全隔代家庭教育學生成長檔案

1.對隔代家庭教育學生進行摸底調查,做到“五個摸清”,即摸清學生的姓名、性別、年齡;摸清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摸清學生的體質現狀、有無病史;摸清學生的父母外出務工地點、聯系方式;摸清學生的監護人姓名、住址和聯系電話。

2.要對隔代家庭教育學生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存在問題,認真研究對策,并主動與此類學生父母或者監護人取得聯系,了解其家庭對子女學習、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為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提供準確信息。

(二)構建隔代家庭教育學生監護網絡

1.要構建以隔代家庭教育學生親屬為主體的監護網,除父母為法定監護人外,要落實好由嫡系親屬或者旁系親屬承擔的臨時監護人,并督促其履行監護責任。

2.要構建以教師為主題的幫扶網。組織全校教師與隔代家庭教育學生“一對一”進行幫扶,在學習上面進行優先負擔,在生活上面優先照顧,在活動上面進行優先安排,接近時多看一眼,親近時多問一聲,走近時多幫一把,讓這些學生在校勝似在家,時刻感受關愛。

篇(9)

隨著《義務教育法》的頒行,后來《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教育條例》的實施,推廣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任務迫在眉睫。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教育部為主,民政部門、殘聯部門、衛生部門和社會力量做補充的特殊教育辦學渠道,形成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殘疾人教育體系。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賀州市桂嶺鎮平安村特殊教育兒童家庭的學生家長,賀州市市內特殊兒童教育學校校長和特殊教育老師,賀州市愛心人士和賀州市市民為調查對象。共進行家庭訪談五次,其中智力障礙兒童家庭一次,肢體殘疾一次,智力殘疾兩次,情緒障礙一次。

1.2研究工具。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學中關于社會支持的研究成果以及特殊教育兒童家庭經濟研究成果為基礎,自行編制學生和家長問卷兩份,愛心人士問卷一份。結合特殊教育研究成果和特殊教育兒童發展為基礎,自行編制校長老師問卷各一份。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以特殊兒童父母為軸心,把他們獲得的社會支持來源分為三個方面。我們把特殊教育兒童的家庭內部的核心成員,父母、爺爺奶奶等直系親屬分為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群體(如特殊兒童父母的親朋好友、同村村民、志愿者以及特殊教育機構中的老師等群體)分為一方面;特殊教育兒童所在的村委會、民政辦等機構分一方面。在每一個支持方面,我們將探討他們對特殊教育兒童父母的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以及特殊兒童對支持的利用情況。

2調查結果

2.1社會對特殊教育兒童家庭基本問題支持體系現狀

2.1.1特殊教育兒童家庭基本問題。據調查,特殊教育兒童父母的客觀支持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經濟支持。二是技術支持。

2.1.2家庭教育支持體系。特殊兒童父母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在所得到的經濟或技術支持中,給予支持度最高的是特殊兒童所在的教育機構的老師,經過特殊教育的老師懂得如何和孩子們溝通,在溝通中進行一定的教育。在與特殊兒童教育學校校長的交流中,我們發現,現在學校最需要的是在邊緣農村和偏遠農村建立更多的教育點以及需要更多的經過特殊教育的老師們擔任特殊兒童的教育工程。再而是志愿者,作為志愿者,在很大程度上給予農村父母一些在城市內的家庭教育和一定的經濟物資,但是接觸的時間和次數不是特別多,因此,農村父母得到的支持率較低。

2.1.3社會對特殊教育兒童家庭的支持狀況。在農村,特殊教育兒童基本沒有受到過來自于機構或團體的經濟或技術支持。在以上的支持的選項中,支持率的高低依次為:特殊教育機構的老師、志愿者、家庭所在的鎮街道辦、家庭所在的村委會。

2.2特殊教育兒童家庭教育支持體系現狀

2.2.1特殊教育兒童主要成員支持。特殊兒童父母在和其家人討論家庭教育的問題上,一致得到家人們對自己的支持,雖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但是家人因為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向特殊兒童進行家庭教育,很難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在遇到很多情況是,都是給予自己一些言語上的安慰。

2.2.2社會對特殊教育兒童父母的支持體系。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特殊兒童父母明顯的感受到來自中觀層面不同群體的支持。首先,就是孩子所在學校的老師,他們每周都會進行一次家訪,和特殊兒童父母相互交換孩子在校在家的狀況,為開展下一步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礎。其次,志愿者不定期的開展活動,在和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正能量傳播給孩子們。

2.2.3有關機構就特殊教育兒童現狀分析。在與宏觀層面的有關機構的交流中了解到賀州市內的特殊兒童數目過于龐大,在進行登記特殊兒童時都是由街道辦進行登記的,在前期關于特殊教育兒童的宣傳中,因為城市邊緣農村的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所以還有很多孩子沒有得到相關的教育。

2.3特殊教育兒童父母對社會支持體系的使用現狀。在特殊教育兒童父母支持體系利用度上,我們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父母是否向他人傾述,二是在遇到問題時是否愿意向他人尋求幫助。前者注重于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所遇到問題時的情感狀況,后者注重的是父母遇到問題的解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很多人都是選擇自己默默承擔,很少向他人傾述,不是不愿向他人傾述,據了解,主要還是因為家庭經濟問題,父母的大多時間都花費在經濟問題上。

2.4目前特殊教育兒童家庭急需的援助。在談及當前最需要的幫助,我們發現父母們最需要的是經濟上的幫助,其次就是技術上的幫助,還有就是情感上的幫助。

3分析討論

篇(10)

一、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概述

(一)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定義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是指當涉及到未成年人案件時,由有經驗并且能夠掌握一些專門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的人對未成年人的涉案動機、家庭教育情況、社會關系網等各方面進行調查,做出一份客觀、全面的報告,供法官在審判未成年人案件時對其的判刑或量刑方面以參考。

雖然我國確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起步較晚,但是其確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性不言而喻,值得我們進行研究。

(二)我國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理論基礎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確立理論基礎主要是謙抑性理念和教育刑理念。

謙抑性是說只有當行為無法在窮盡了部門法之后,才能由刑法出面進行規制,刑法是最后的防線,并不能將所有行為歸于刑法規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往往是由于其家庭教育或社會不良行為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或生理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未成年人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階段習慣模仿他人或作出極端行為期望得到關愛,他們的法益侵害性往往沒有成年人那么嚴重,刑法盡量對其劃出犯罪圈,迫不得已時才用刑法進行懲罰。另外,一旦未成年人接受刑罰,使他們貼上犯罪人的標簽,其再回歸社會并非易事,而且容易使他們造成心理創傷,甚至有些未成年人在服刑過程中交叉感染,再犯罪幾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調查,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家庭狀況等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根據這些信息對其進行評估,盡可能不以刑法手段給予處罰,而是通過其他有效途徑。

教育刑理念不同于報復刑,它希望通過教育感化來重新改造犯罪人,促使其能盡快的再社會化。未成年人正處于成長階段,能更快地接受良好正確的教育,改變之前的錯誤價值觀,以溫和的方式引導他們歸入正途,重新回歸社會才是預防犯罪和維護社會的雙贏。以暴制暴只會讓其自甘墮落,甚至開始產生抵觸情緒,報復社會。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能提供一個客觀中立的信息給法官,法官有依據對未成年人作出適當的量刑,給未成年人一個改造的機會。

(三)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性質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最終呈現在法庭上是以書面形式出現的,那么調查報告是否屬于證據范疇,理論上有所爭議,實踐中也是理解各異。

一些學者提出社會調查結論中的品格證據具備訴訟證據要求的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的基本特征,“具備了證據的內容和形式的客觀性,可以作為品格證據”。并把它歸為鑒定結論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一些學者認為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并不在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之內,而且其制作帶有主觀性,并不是案件事實本身有客觀聯系,因此不能成為證據。

筆者同意后一種觀點,理由主要是:其一,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并未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的八種證據中,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它屬于證據或包含在八種證據之一中,除非法律作出明確的規定;其二,從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作用實際考量,它的主要作用是說明未成年人的與犯罪行為有關的一切社會信息,供法官量刑時參考,而證據是說明客觀犯罪事實的信息,供法官定罪的依據;其三,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制作難免帶有主觀性,而證據應當是客觀的。因此,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并不是證據,而是一種量刑依據。

二、國外主要國家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研究

我國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研究起步較晚,而國外少年法庭、緩刑官等類似制度已經發展相對成熟,可以說我國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是“舶來品”,那么國外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研究現狀如何?

(一)國外關于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研究現狀

美國可以說是現代少年司法制度的發源地,因為世界第一部《少年法院法》與第一個少年法院均誕生于美國。美國的量刑前報告有專門的緩刑官對未成年人進行長期深入的了解,制作出的報告交由法官后,在庭審中予以公開,由控辯雙方就此展開辯論,被害人對此有異議也可以辯論。緩刑官的量刑前報告雖然不具有約束力,但法官極為重視,往往依此判決。

在德國,雖然沒有緩刑官,但設立有青少年福利機構,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成長發育狀況,福利機構可以主動啟動調查,也可以由法官通知,往往詳細全面的調查材料可以向法官、檢察官及其訴訟參與人提供。

日本還專門設立了未成年人案件的專屬管轄,即家庭裁判所,由其負責審判和調解有關家庭的案件、審判未成年人保護案件、審理危害未成年人福利的成年人刑事案件。家庭裁判所在受理案件后,就開始進行社會調查,來決定該案件是屬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還是未成年人保護處分案件。負責案件的調查官可以根據調查的需要向學校或者工作單位提出書面照會,而且調查官不僅調查被告人,對被害人也應進行全面調查。

(二)對國外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反思

從國外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相關規定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有相同的特征:

首先,不管是緩刑官還是福利機構,都有專門的負責調查機構,他們都處在控辯雙方之間,有其獨立性與中立性。其次,他們對調查內容規定得很詳細全面,不僅包括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事實,也包括與該行為事實有關的一切相關的社會家庭及其個人因素。再次,最重要的是都推行職權主義化,調查者作為司法行政人員,與法官保持著一種關系使得報告值得信任,如規定調查機構下設于法院或少年法庭,法官有權命令調查機構進行調查等等。國外許多學者認為:“正是少年司法中國家權力的福利性、監護性本質,決定了少年法院與法官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全面介入案件,因此庭前社會調查亦必須是職權主義式的,這種模式更能夠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三、我國未成年人社會報告調查制度的現狀與構建

(一)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存在的問題

對比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相關部門還沒有將其作為一項專門制度進行系統化強制性的規定,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調查機構主體沒有專門規定。我國社會調查的主體在實踐中可以分為四類:控訴方、辯護方、社會團體組織和法院。調查主體往往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況,很可能使社會調查工作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重復調查,二是相互推諉。沒有專門的調查機構,那么就增加了調查的難度,比如說遇到跨地區調查就只能群龍無首,同時也使得調查人員的任意性增加,沒有經過專門培訓和任職的人員也在調查案件,那么這份調查報告就極有可能是形式上的表格,法官又如何以此為量刑依據?

第二,調查報告啟動較晚,未貫穿于整個刑事訴訟中。我國啟動調查制度的時間多是審判階段開始的,不像國外從立案開始就已經介入進行調查報告,介入時間越晚,極有可能對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有所削弱。而且我國一向以羈押為常態,如果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在審判開始時才啟動,那么檢察院如果逮捕了未成年人,該未成年人沒有取保候審等,就使得羈押狀態延續到審判階段,這段羈押時間的未成年人會不會被交叉感染、心靈受到影響等一些無形的傷害將無法衡量。 

第三,關于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存在立法漏洞。比如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被拘押的被告人在判決前除承辦案件的檢察官、法官和辯護律師外,其他人員是不能會見被告人的。此處并未規定調查員能否會見未成年被告人,如果調查員沒有會見未成年被告人,那么調查報告如何詳細完成?

(二)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構建

第一,設立專門的調查機構。筆者認為設立一個專門的調查機構,其聘用人員必須是有專門學習過相關知識的人員,由檢察院或法院對該機構予以監督,任何利害關系人發現調查人員有重大違法行為或收受賄賂等行為可以舉報。該機構是中立在控辯雙方之間的,能夠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并且有一定水平的調查員所做的調查報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法官的重視與信任,不會使調查報告流于形式。

上一篇: 采購員工作要點 下一篇: 活動工作思路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精品自拍 | 五月天轻轻草骚女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网站 | 久久综合激情视频 | 日本在线一区亚洲 | 亚洲阿v天堂在线观看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