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考察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7: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水域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水域考察報告

篇(1)

一、公司基本情況

水司成立于2015年,是騰沖市人民政府全資平臺公司。公司領導層架構為:董事長、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副總經理3人,財務總監1人,總工程師1人。公司下設7個部門,分別是財務審計部、綜合事務部、融資經營部、工程建設部、項目管理部、人力資源部和法務風險部。公司主要負責全市范圍內土地整治項目及相關融資工作。目前水司騰沖縣北海鄉雙海等4個村農村居民點與工礦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并已通過驗收,受到保山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的充分肯定。

二、項目實施方法

通過考察學習,我們了解到,水司的主要做法為:

1、主體資格確認的方式

項目的承擔單位為騰沖市自然資源局,在水司作為實施主體進入項目之前,騰沖市自然資源局上報關于立項實施項目的請示,經市相關領導及主要領導批示后建議由水司作為承建主體負責項目籌資建設。

2、收益回報方式

1)、固定單價回購

關于回報方式,水司向騰沖市人民政府上報關于項目新增指標進行回購的請示,請示說明項目基本情況及項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的面積。為提高利潤盤活優質資源擴大經營,提請5萬元每畝進行回購。請示上報后經自然資源局和財政局商議建議以每畝3.5萬元作為回購單價,回購資金有騰沖市土儲中心納入土地成本核算。

2)、總包的形式

目前只有個別項目以此模式進行。

3、項目實施方式

項目實施主要以鄉鎮為主體,鄉鎮組織村干部及部分有權威的當地人員組成項目指揮部,負責項目的日常推進工作。自然資源局提供指導和幫助,以及相關的報件批復。水司作為項目的承建主體派相關的工程人員進行項目檢查,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水司工程部經理提出也可以公司自己組織成立指揮部,并聘請相關村組干部參與項目的日常管理,負責土地權屬及各種糾紛調解。

三、資金使用及管理

1、項目業主管理費的控制和使用

業主管理費主要用于項目現場指揮部臨時人員務工補助、日常運行費用等開支,項目指揮部設在項目實施地各鄉、村,由當地相關鄉村級部門負責日常管理。項目指揮部所需費用由項目公司(水司)按照項目預算書中的業主管理費實行限額內管理,以備用金形式借支給項目指揮部,開支后報賬沖銷,滾動使用。

費用開支主要有:① 項目所在地臨時安排的當地村民務工補助,該費用開支由當地鄉鎮財政部門負責審核并出具意見,再由鄉鎮相關部門領導審核后提交項目公司,同時開具務工補助發票并附經審核的務工人員補助發放清冊,經項目公司同意后報銷;

② 指揮部人員日常伙食及辦公用品等其他開支,伙食費用等開支由專人進行日常登記管理,匯總費用開支后開具相關發票經項目公司審核后進行報銷。

2、項目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及項目融資成本處理

由于騰沖水司主營業務多樣化,因此,公司負責增減掛項目人員費用均納入公司期間費用核算,不計入項目成本核算。同時,由于項目可研及預算中資金來源設定為政府性資金,未考慮融資成本,因此,項目資金融資成本也未納入項目成本核算。

四、經驗借鑒

1、主體確認及投資回報方式

我公司相比水司其公司性質有差異,主體確認的方式應通過正規招投標程序完成。而其固定回購方式操作較簡單,指標收入只與土地等級和數量有關,而與投資成本無直接關系,鑒于我公司同昌寧縣政府已經敲定投資及匯報方式,之后開展的項目可借鑒次模式。

2、組織實施與管理

篇(2)

一、課題的產生背景

1993年1月18日,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為地球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斷加重的水污染敲響警鐘。在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還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88位。北方缺水區總面積58萬多平方公里,還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在全國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城市缺水,90%以上城市的水環境正在日益惡化,并且城市河流正在遭受嚴重的污染。水日的確定,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并解決這些問題。在這一天,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就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開展各項活動,以提高公眾的水意識。

寶雞市位于西部的秦嶺北麓,渭河上游,是生態薄弱的地區之一,人口100余萬。

我校地處川陜公路旁,清姜河流域的東岸。清姜河屬渭河一級支流,整個流域在寶雞市范圍內,流域總面積234.4km2,河流長度為43km,屬于清水區。據環保局的同志介紹,清姜河是寶雞市主要水源地,九公里水廠向寶雞市日供水量為4.5萬m3,解決了寶雞市十多萬人的用水問題,占全市自來水供水量的14%。同時寶雞橋梁廠、寶雞燈泡廠、益門糧庫、寶雞發電廠等企業在清姜河日取水量約3.3萬m3,加之沿途鄉鎮人畜用水,其最大日取水量可達12.8萬噸左右。

這樣一條被寶雞人民視為母親河的清姜河,其周邊環境保護的怎樣?河水是否被污染了呢?污染的情況如何?為此。我校環境保護小隊的同學召開了一次討論會,會上有的同學說清姜河水被污染。尤其是中下游污染嚴重,這是他親眼所見。于是同學們提出: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母親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同時也為世界水日的到來做好宣傳準備工作。

通過討論,我們確定了這次活動的子課題――清姜河段污染情況的考察。計劃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 清姜河段水污染情況考察。

2 治理清姜河段水污染的應對措施。

為了使這次活動能落到實處,我們對學生提出了幾點建議及要求:

(1)首先收集有關河水污染問題方面的資料。可查閱有關書籍,也可向家長求援,獲取幫助,有條件的同學可以上網查詢、收集資料。

(2)聘請環保方面的專家,請他們介紹有關清姜河的情況以及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

(3)將小隊分為幾個小組,分頭收集資料。最后進行匯總。

(4)制訂考察計劃,以利于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實地考察。

(5)實地考察所需準備的物品,交通工具如何解決,制定考察路線圖,在考察中如何采取水樣、如何做好原始紀錄。

二、課題實施

(一)準備階段

1 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講座、提高學生的認識。

首先,利用星期五第三節課后的時間,由學校出面請來了渭濱區環境保護局的專家為我們小隊進行了歷時一個多小時的環保知識講座。為了擴大影響,我們還將五、六年級大部學生叫來一起聽了報告。報告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環境保護的意義、清姜河流域的情況介紹、寶雞市取水源情況介紹、目前清姜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及應采取的措施。

為了擴大宣傳環保知識的力度,我們通過板報欄,將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制作了校園環境保護網站,進行宣傳。同時指導學生制作了有關環境保護知識的電子科技小報,并在學生中開展保護知識系列活動,建立了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自然科學展示廳。

通過這些活動,擴大了影響,使我校形成了人人知環保,人人講環保,人人爭做環保小衛士的良好風氣,為我們下一步順利開展環保考察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激發他們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由于受舊的教學觀念的影響,學校、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的部分人一直認為,只要學好語文、數學這些“主科”就行了。其他科不用太費心。這樣就給我們開展活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為此,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轉變學校、學生、家長的觀念。抓住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這一特點,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激發他們的興趣。經過努力。我校的環境保護考察小隊正式成立了。小隊成員都是愛好科學活動,喜歡探究,對科學充滿興趣的未來的“小科學家”。

3 指導學生分組活動,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

為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我們引導學生自愿分成了5個小組,并要求每組選出一名組織能力強的同學為組長。小組成員分頭行動,進行信息的收集、考察活動中材料的準備等工作,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4 指導學生制訂活動計劃,使他們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

各小組利用業余時間分頭制訂出了實地考察計劃,有的小組的計劃寫得較詳細。可操作性強,但個別小組的計劃不夠詳細、不夠實際,要考察的內容也沒有寫明白、寫全面。這樣的計劃沒法實施。讓他們看看別的小組的計劃,相互借鑒。不久他們就制訂出了詳細的計劃。

5 尋求各方支援,作好物資準備。

由于清姜河流域較長,全靠徒步行走不能完成任務,需要代步的交通工具。學校在_資金條件嚴重困難的情況下,仍然為我們小隊派了一輛小面包車,但仍沒法解決全體隊員的問題,這時有些同學就想到了向家長求援,經過與部分家長聯系,他們都很支持我們的活動,又為我們義務出了四輛面包車和一輛轎車,這樣就解決了外出考察的交通工具問題。

解決了交通問題后,我們就著手準備考察的物品、記錄、考察工具等。各小組按照計劃準備好了采集水樣的瓶子,用于測量排污口的卷尺、木棒,記錄第一手資料的記錄本,照相機、錄像機。同時制訂出了考察路線圖。計劃去時坐車,盡量走到離清姜河源頭近的地方,從那里開始分上、中、下游三段進行考察取水樣,做好記錄,并進行拍照、錄像。留下第一手資料。

(二)實施階段

1 信息的收集。

分好小組后。各小組都制訂了考察計劃,并按照計劃開始第一階段的實施,即信息收集階段。同學們有的從書上查到了一些有關的資料,有的同學尋求家長的支援,請家長幫忙收集到了一些資料,尤其是第三小組的

同學還從家長處收集到了過去家長在清姜河拍的照片,從照片上能看出那時清姜河的本來面貌。還有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從網上查到了有關河水污染的一些資料,這些都有助于我們這次活動的順利開展,

2 信息的整理、交流。

星期六小隊活動時。隊員們帶來了一大堆資料,如《環境保護報》《小學生學習報》、《少年科技報》等,大部分的信息是從網上下載的,如:中國科普網、學生科技網等。大家分頭將這些資料進行了歸納、分類,整理,然后又進行了小組間的交流,通過交流,使大家收集的資料能夠資源共享,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課題報告

經過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察,分析、討論,并通過走訪環保專家,上網查詢有關資料,我們指導學生寫出了本課題的結題報告。

清姜河段污染情況考察報告

隨著科學技術事業的突飛猛進,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保護的問題就上升為重中之重的首要問題,

為此我們對清姜河段水域進行了考察,考察結果報告如下:

1 清姜河水質情況分析。

我們從嘉陵江源頭出發。將這一段流域分為上、中、下三段,在這些地段我們分別采集了十多瓶水質樣本帶回學校,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中、上游地段的水質清澈、無異味、水中無雜質,可以看見一些魚在水中游玩。說明這一段水域基本無污染。中下游地段的水質輕度渾濁,偶見漂浮的雜質,有腥異味,沒有見到一尾魚。說明這一地段韻水質有輕度污染。下游的水質混濁,水中有雜質。有腥臭等異味,根本找不到一尾魚在水中生活。說明這一地段的水質污染嚴重。

為此我們得出結論:清姜河中下游地段的水已經被污染

2 污染源情況分析。

(1)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農村居民,將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沿岸,造成河道堵塞,河水嚴重荇染。其中沿岸的大小垃圾堆約33座,最大的一個垃圾堆約7500m3。這些是造成清姜河下游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2)位于清姜河沿岸公路旁的一些餐館、洗車點、居民區、加油站等的污水。清姜河沿岸共有餐館約148個、洗車點20個左右、居民區大約有25個、加油站11個。這些地方的廢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清姜河中,是造成清姜河水污染的又一因素。

(3)小型工廠、養豬場等排放的廢水污染。清姜河沿岸共有小型工廠約9個,養豬場2個。這些地方的廢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造成河水的污染,其中就有一個寬1.3米、水深10厘米左右、流速較快的污水排放點直接將渾濁、散發著異味的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另一個緊挨岸邊的養豬場將混有豬糞便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

(4)人為的盲目污染。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人們,他們的環保意識不高,根本沒有意識到環保對他們自己乃至人類的重要性。在考察中,我們就親眼看到一些婦女在河道中洗衣服,任憑泛著洗衣粉泡沫的廢水流入河水,而在她們的下游就是我們寶雞市自來水廠的取水處。正是部分人的環保意識淡薄,無知,才導致清姜河水受到污染。

3 污染造成的危害。

(1)寶雞市的城市主要取水點就位于清姜河的中游地段,河水嚴重污染,會使寶雞市自來水質量受到嚴重影響。飲用這樣的水,會影響到寶雞市人民的身體健康。

(2)大量的生活垃圾、廢物倒入河道中會使清姜河河道變窄、堵塞。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遇到雨水到來的季節,就會造成河水泛濫,淹沒兩岸民居的危害。

(3)記得小時候,清姜河水清澈見底,一到盛夏,河邊總有一堆堆納涼的人們,水中總能見到游泳嬉戲的大人孩子以及一尾尾的魚,岸邊也能找到一些螃蟹、小蝦。如今中下游地段的魚蝦已不見蹤影,人們只能遠離這里。污染已嚴重破壞這里的生態環境。

(4)考察沿岸,見到沿岸農民都用河水灌溉菜地,這樣,污染的河水會進入蔬菜體內,人們長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質的蔬菜,會得許多疾病。

4 我們的建議。

通過這次清姜河水質污染情況的考察,同學們覺得目前的清姜河環境情況令人擔憂,都表示要強烈呼吁,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加快治理清姜河沿岸環境工作的速度,大家紛紛提出了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大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力度,定期召開環保知識講座,尤其是針對沿岸農村居民,提高他們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對他們自身乃至我們全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2)清理沿岸的生活垃圾,盡快建立垃圾處理廠。建立、健全垃圾處理相關制度,嚴格控制垃圾的去向。

(3)嚴格清姜河沿岸餐館、洗車點、小型工廠、養豬場等廢水排放的管理,督促環保工作人員不定期地進行抽查,發現有違反規定的應立即嚴肅處理,嚴重的要令其停業整頓或關閉。

(4)沿岸樹立明顯的宣傳環保知識的標志,提醒人們注意保護環境,不要將垃圾傾倒到河床中,也不要在河中洗衣、洗車、洗牲畜,使河水免遭污染、生態免遭破壞。

(5)借鑒渭河兩岸治理環境的方法,逐步將清姜河兩岸建成花園式的娛樂、休閑場所,這樣即美化了環境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我們堅信,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政府部門的重視及不斷努力,清姜河一定能重現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成群嬉戲、人們悠閑漫步河邊的景象。那時,我們就可以站在河岸激動地說:清姜河――寶雞人民的母親河,你是多么的美麗、迷人。

四、成果與體會

本課題實施雖歷時一個多月,但師生都受益匪淺。通過活動不僅使學生養成了觀察的好習慣,而且鍛煉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活動中,學生深深體會到污染對環境造成的種種危害,直至危及到我們人類的安全。

篇(3)

我們知道實踐活動是一門綜合課程、經驗課程,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目前鼓勵提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各學科中滲透實施”,使綜合實踐活動在各學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使各學科教師能齊頭并進、相互聯通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有機滲透的目的。如科學教師指導學生采集識別植物葉子,美術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葉子的天然形狀組合成巧奪天工的圖案,語文教師為它寫詩詞,音樂教師為這幅畫譜曲……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我根據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科內容激發學生觀察、動手、實踐……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較全面地培養。

一、結合教材、觀察實驗

課外的觀察、實驗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增強能力的重要途徑。按科學課的要求,有許多觀察、實驗活動需在課外進行,如向日葵的生長發育、根的吸水實驗等等。因此在課堂之外,經常指導學生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獨立進行觀察、實驗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途徑。

如遇到“花由幾部分組成”的問題,學生發表不同的觀察意見:“由兩部分組成”、“由三部分組成”、“由四部分組成”……此時,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出正確答案,由四部分組成的花是完全花,是典型花;由三部分或兩部分組成的花則是不完全花,帶有特殊性,最后統一學生認識。此時學生雖由觀察獲取到新知,但其任務并未完成,結論是否正確,只有在運用新知進行新的觀察實踐中才能得到驗證。因此,在課后可指導學生繼續觀察各種各樣的花是由幾部分組成。

再如,做種子發芽實驗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從選種、播種到澆水完全由學生獨立操作。當種子陸續發芽時,學生高興得奔走相告,都爭著讓老師看自己的豆苗。可見課外的觀察、實驗活動都是不可少的。

二、結合教材、采集制作

科學課涉及知識廣泛,內容豐富。在高年級教學中,經常會涉及到潛望鏡、風車、風向標、望遠鏡、儲蓄罐等小制作的自制。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生完成,能夠激發學生的自我創造欲望,充分發揮其潛能,他們也許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困難,解決過程中他們會去查閱書籍、詢問家長、求教老師,這就使他們具備刻苦鉆研的品質、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迎接更大挑戰的勇氣。

結合動物、植物、巖石等知識的學習,帶領學生到野外采集、制作標本。如學習了植物種子的構造和種子的傳播方式后,便指導學生根據植物的生長期采集種子,幾個月下來,共采集百余種種子,并經過篩選分類制成種子標本。可見野外采集活動,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采集、制作標本的方法,更加深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結合教材、考查參觀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結合學科特點、做到課內外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自然環境及有利條件,培養學生多種實踐能力。如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水域、土壤,參觀工廠、計算機機房等。如學習有關水域污染的內容后,可組織學生對村附近的河流進行考察。

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學會了水域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怎樣區分水質的好壞。還針對考察中發現的水域下游污染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寫考察報告。其中有一個學生在報告中建議:(1)村委會要合理使用河水,盡量不要有臟物出現;(2)要控制好河流附近造紙廠污水的排放。他的報告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增強了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加深了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

四、結合興趣、組織活動

結合科學教學,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立了各類興趣小組,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發揮他們的特長。如飼養小組的學生在用水槽飼養蝌蚪過程中發現,蝌蚪變成青蛙只有紐扣那樣大小,且身體是黑色的,當他們提出為什么時,我便讓他們去觀察池塘中青蛙的生活環境并和他們用水槽飼養進行比較。經過分析、比較,學生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室內光線不如池塘充足,水槽活動范圍小、又缺少綠色,所以青蛙長得又小又黑。于是他們把青蛙放回了池塘。

五、科學實踐,教學相長

篇(4)

中圖分類號:X1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8007902

1濕地基本情況

根據《濕地公約》,濕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間歇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域。

濕地是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具有洪水調蓄、調節氣候、凈化水體、美化環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腎”和“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由于人口增多,人類的破壞使濕地面積萎縮、消失和退化,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問題,保護和恢復濕地已成為生態建設的重點內容。

臨桂縣會仙鎮地處巖溶分布區,屬峰林平原地貌,分布其中的睦洞湖、古桂柳運河和大量溝汊組成低海拔巖溶濕地,一般巖溶地區地表水滲漏嚴重,因這里獨特的地質水文構造,形成了低海拔巖溶地區獨一無二的會仙喀斯特巖溶濕地,濕地類型有:河流濕地(古桂柳運河)、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庫塘濕地。濕地范圍涉及會仙鎮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馬面6個村委,面積約6km2。會仙濕地自2006年以來受到各級各部門領導、專家的關注,2007年國際濕地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教授、國際專家BILL考察濕地后在臨桂召開研討會把濕地命名為桂林會仙喀斯特濕地。

會仙濕地自形成以來養育了周邊的人民,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物質產品和生態保障(圖1)。

2.1維持生物多樣性

根據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于2009年4月開展的綜合考察和廣西水產研究所于2006年開展的水生植物專項調查,會仙喀斯特濕地有維管束植物108科241屬316種(含變種、亞種和變型),其中蕨類植物13科16屬20種,裸子植物1科1屬1種,被子植物95科224屬294種,其中有二級保護植物野生稻。陸生脊椎動物有234種,分別隸屬4綱23目6科,其中有重點保護動物19種,分別為一級保護東方白顴,二級保護虎紋蛙、黑頭白鹮、黑冠鵑隼、黑翅鳶、蛇鵰、鳳頭鷹、松雀鷹、雀鷹、蒼鷹、普通鵟、紅隼、燕隼、褐翅鴉鵑、小鴉鵑、草鸮、領頭鵑、領鵂鹠、斑頭鵂鹠。魚類有46種,隸屬6目16科39屬。底棲動物有30種分屬3門6綱。浮游動物有26科59屬95種。浮游植物有6門79屬。

濕地生物多樣性是物種遺傳基因庫,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意義的物種,均有重要意義(圖2)。

會仙喀斯特濕地位于桂江與柳江分水嶺區域上的低洼地帶,通過會仙河、相思江、良豐江與柳江、桂江水系相連,柳江和桂江任何一邊漲水通過濕地可以灌入另一邊,起到平衡調蓄的作用;當兩邊都漲洪水時,濕地也會有蓄洪削峰的作用。

2.3降解污染物作用明顯

會仙濕地地勢低洼,周圍地表徑流和地下水流向濕地中央,周圍工農業生產、生活污水流向濕地后,通過濕地生物和化學過程可使有毒物質降解和轉化。

3濕地的經濟效益

(1)提供豐富的物質產品。每年濕地周邊的群眾都能從濕地中捕獲大量的魚、蝦、蟹等水產品,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2)提供水資源。濕地周邊水稻、西瓜、葛根、淮山等作物在枯水季節都是依賴抽會仙濕地水灌溉。

(3)水運。濕地周邊農民生產、生活都是以小船為交通工具。

4濕地的社會效益

會仙濕地海拔在150m左右,屬典型的巖溶峰林平原地貌。以大量湖泊、溝汊、洲灘組成的濕地與其中的喀斯特巖溶組成秀美的湖光山色,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會仙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是鳥類和兩棲類動物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會仙濕地是“湘桂走廊”候鳥遷徙的通道,是游客觀鳥的絕佳勝地,也是游客體驗江南水鄉農民駕舟勞作處。

濕地中唐長壽元年開鑿的“相思埭”長15km,沿河建有陡門24座、橋11座。對古桂柳運河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濕地生態系統中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瀕危物種,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為科研提供材料和基地。

5存在的問題

由于對濕地的作用和效益認識不足,導致人們往往只看到濕地的直接經濟效益,忽略了濕地生態功能和社會價值,保護管理不到位,會仙濕地面臨多種威脅。

(1)濕地周圍人口密度較大,養殖業和種植業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農藥、化肥、飼料產生的污染及生活污水對濕地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大。

(2)大量濕地被圍墾為魚塘、農田、果園和旱地,濕地面積減少生態功能減弱。

(3)干旱季節水資源過度利用,濕地周邊泥沙淤積,與外界交流的水路不暢,加劇了濕地災害。

(4)外來物種入侵影響濕地水域健康,主要是水葫蘆、克氏原螯蝦和福壽螺的侵入蔓延。

(5)我國還沒有濕地立法,全國土地保護和利用規劃沒有專門的“濕地”類型,而是歸為河流、湖泊或未利用地,現狀對濕地的保護和管理很不利。

(6)濕地范圍土地權屬集體或個人,農民有自主經營權,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意愿,濕地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明顯。

(7)濕地保護與恢復資金投入不足。會仙濕地保護與恢復需要多部門大力合作,有穩定的資金投入。

6對策與建議

(1)依據《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制定具體的實施操作方案,落實公園范圍、扎實有效地開展各項具體工作。

(2)充分發揮管理機構的作用,協調各部門的關系,整合資源,多方面籌措資金,為濕地公園保護和建設提供保障。

(3)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對濕地的保護意識。利用標語、廣播電視和集中開展活動等多種方式,特別是每年2月2日的濕地日的宣傳。通過政府開展以濕地為主題的大型文化藝術活動,使廣大群眾可以深入了解濕地,認識濕地,呵護濕地,弘揚濕地文化。

(4)通過招商引資、政策傾斜,引入商業開發,并做好開發與保護規劃,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5)進行水工程修復,實行生態補水、生態增水,增加濕地面積,增強濕地功能。積極與水利部門溝通,爭取水利廳的支持,結合水利局制定的會仙濕地水工程修復規劃,制定具體方案,再現唐長壽元年修筑勾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桂柳運河風貌及“水泊梁山”濕地景觀。

(6)還田于湖,還地于湖,擴大濕地面積。通過物理、化學措施對被破壞的濕地進行恢復,通過人工種植、人工放流等措施促進濕地生物鏈重建。

(7)減少周邊對濕地的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無害化處理,農業用地實行生態經營。大力發展沼氣建設,提供潔凈能源。

(8)清除動植物外來物種的危害。

(9)在濕地周邊及濕地中適當植樹造林,喬灌結合,實現美化、香化、綠化濕地。

(10)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因濕地受損失的群體做補償。

(11)加強與國際保護機構的聯系,爭取技術和資金支持。

(12)建立作好社區共管。濕地涉及村委,人口近20000人,他們是與濕地保護關系最為密切的群體,通過宣教,使濕地周邊社區的居民主動參與到濕地的保護中來。加大社區參與濕地管理程度和加強與社區的信息溝通,提高居民素質,讓社區分擔一部分基礎工作,同時從濕地的保護發展中獲得收益或項目支持。

總之,會仙濕地建設有著特別重要的生態價值,根據現有資源狀況,通過保護、修復、開發,發揮其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作用,對維護漓江大水系生態系統平衡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建設“生態廣西”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篇(5)

調查研究表明:農村自然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學儀器設備少。但農村學校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為自然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為開展自然教學提供了觀察、考察、飼養、栽培等實踐活動的場所;自然課中50%以上的內容都是農村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農村的自然事物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等等。所以,我們特別注意引導實驗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

(一)因地制宜,選擇適應教學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課中的觀察、實驗材料雖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蓋所有地區和學校,對于那些當地缺乏的材料怎么辦?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對教材中與自然條件結合較緊的課文進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學材料,選擇可以達到的教學目的要求、當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補充(如用紅薯藤替代天竺葵學習“扦插”,用菜青蟲替代蠶學習“養蠶”等),并列成“教學材料結構表”印發給當地鄉、村小學自然教師使用,以便教師課前準備和要求學生自帶材料,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親自參加觀察、實驗活動,直接感知各種自然事物。實踐證明: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廣大農村自然教師反映:“教學材料結構表”實用性強,易操作,便于兼職教師課前作準備,同時也改變了因缺乏教學材料,只能靠老師演示實驗、學生看的狀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增加了學生了解家鄉自然事物特點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二)利用農村土地較多的條件,師生動手建設、管理生物園。其作用是:

1.生物園能為教學提供觀察實驗的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按教學需要分類、分期栽培植物,飼養小動物,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解決了學生因缺乏實驗材料無法親自觀察、實驗的矛盾。

2.生物園是學生進行栽培、飼養等學習活動的基地。自然教學大綱要求盡可能創造條件,聯系實際,讓學生直接參與栽培、飼養等實踐活動,學習自然知識,這一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決。有了生物園地,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在生物園地中直接參與栽培、飼養等實踐活動,如嫁接、扦插、喂養小兔等,從而能更好地在實踐中學知識,學技能。

3.生物園的建設能緊密結合當地生產實際,為當地發展經濟服務。在生物園的建設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樹、藥材等經濟作物的實驗。例如,荊門市馬河鎮鐵坪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扦插葡萄、石榴兩萬多株,種植香菇45蓬;新州縣舊街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種植半枝蓮、舌干等藥材,還進行芽接板栗的實驗;利川市黃泥坡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對珍貴樹種“珙桐”、“水杉”進行繁育實驗,他們還學習扦插大黃楊樹苗,成活率達85%……學生在親自參與栽培植物的實驗活動中,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增強了科學種田、科學飼養的意識,學習了一些實用技術,直接或間接地為參加當地經濟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總之,生物園不只是教學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開展環境考察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

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實驗教師注意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自然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自然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四)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增補一些有利于學生了解、可以利用家鄉自然條件科學致富的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家鄉的自然資源──如家鄉的地形和作物、家鄉的地熱資源、家鄉的水域、家鄉的藥材、家鄉的茶等。

2.家鄉人民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學致富的內容──如池溏的綜合利用、兔的飼養、種甘蔗、種、生物防治等。

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把學生帶到田地邊、池塘旁、飼養場和農村專業戶中,讓學生邊考察、實踐、邊學知識,使學生對家鄉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科學致富的意識。

二、實驗的成效

我省在農村自然教學方面,經過了幾年的研究與實驗,已初見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提高了教師素質。

教改實驗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訓班。在參與教改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鉆研教育理論,了解教改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據不完全統計:參與實驗的260多名教師90%學習了《兒童心理學》、《探究──研討教學法》、《小學自然教學法》、《教學論》等專著,廣泛搜集了有關教改的資料,特別是農村教育、教學改革的資料。至1993年11月,實驗教師在市以上公開發行的刊物發表教學論文或經驗總結57篇,其中在《課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學自然教學》等省內外刊物上發表13篇,有2篇論文參加了全國小學自然教學研究會農村小學自然教學論文評比,分別獲

一、二等獎。85%的實驗教師承擔過省、市、縣(區)的公開課、觀摩課任務,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獲省優秀課獎,60多人獲地、市(縣)優秀課獎。通過實驗,除培養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外,還促進了當地農村自然教研活動的開展,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據不完全統計:實驗前,骨干教師僅占本地任課自然教師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師,由占骨干自然教師的15%上升到65%。這樣,就充實了骨干教師隊伍,較好地解決了困撓學校的自然教師“斷層”問題。還有一些教師因在實驗中樂于奉獻,成績突出,受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表彰,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師的事跡被湖北教育雜志和小學自然教學雜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學質量。

隨著實驗的深入,這些地方自然課的實驗教學、實驗園地的建設與利用、課外實踐活動等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增加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和對家鄉的資源、環境、經濟的了解,增強了學生學習自然、研究自然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和動手能力,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勞動、立志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這些地方的“四小”活動(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小實驗)空前活躍,一些學生撰寫的小論文在報刊上發表,自制學具被教學儀器部門推廣。僅宜昌市和荊門市的小學生就撰寫考察報告、觀察日記和小論文800多篇,自制學具、標本幾千件,40多篇調查報告和觀察日記在省、市(縣)一級刊物上發表。

(三)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實驗點的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把在種植、飼養等實踐活動中學到的科學知識,掌握的先進技術介紹給農民,幫助農民拓寬經濟發展的路子,使庭院經濟和農業生產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荊門市馬河鎮鐵坪村小學地處山區,臨近的8個村都有煤窯,農民的經濟收入較高,生活富裕。鐵坪村卻一個煤窯也沒有,村里雖然也挖了幾口礦井,但都沒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實驗教師在教學《能源礦產》一課時,把學生帶到馬河煤礦井下參觀,學生對煤的形成、煤的地質環境以及開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們制定了考察鐵坪村兩座山的計劃。通過三次課外考察活動,同學們發現小林灣這個地方的巖石層分布很有規律,巖石的顆粒粗糙、均勻、表面松散,一些巖石黃中帶黑,夾有閃光的黑色物質,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葉的痕跡。學生根據這些發現,聯系自然課本中關于煤的形成的知識,推想小林灣可能有煤。為了進一步證實推想,學生們把采集的黑石頭和黑土帶到學校,做成煤塊放在爐子里燒,發現重量減少了35%,進一步證實了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學們把這次考察的情況寫成《小林灣礦產資源考察報告》交給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視。1993年3月,村里請湖北省勘測院在這個地方進行勘探,證實這里確有豐富的煤。

這個學校的實驗教師還把學生帶到青峰寨上《植物與環境》這一課,通過實地考察,同學們發現流傳中的山青水秀、樹木參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實,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這主要是當地農民亂砍濫伐樹木造成的。同學們把考察的情況和建議寫成考察報告,交給村委。村委及時采取補救措施,1993年修攔沙壩七座,并在山邊種植了根系發達的樹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進一步流失。同學們還把這些情況向農民宣傳,增強農民保護環境意識。

鐘祥市張灣小學的實驗教師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林場,聘請技術員講解植物怎樣過冬的知識,并結合實際在生物園進行柑橘過冬的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之后,學生及時把保護柑橘過冬的方法介紹給家長,幫助家長和鄰近農民用科學的辦法保護柑橘過冬。1992年冬季,鄰近村因沒有采取措施保護柑橘,柑橘樹凍死了80%,而這個村僅凍死了17%。農民們說:“娃娃們幫了我們。”

新州縣舊街小學實驗教師帶學生到生物園進行種植藥材的實驗取得成功,學生掌握了種植、管理半枝蓮、舌干、白錢草三種中藥材的方法。實驗班51名學生有45名和家長一起在自家田地種植這三種藥材,都獲得成功,取得了投資少、見效快的經濟效益。如今,這個村家家戶戶都種植了舌干、半枝蓮、白錢草、藥用等藥材。

枝江縣東林小學的實驗教師在生物園和學生一道進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黃楊,嫁接梨樹苗的實驗,都獲成功,直接經濟收入一千余元。他們及時把這些技術介紹給農民,受到農民的歡迎。

在學習有關動物知識的課文時,一些實驗點的教師還聘請當地獸醫和飼養員給學生講解家禽、家畜常見病的防治方法。學生通過實踐,也能在家給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別是春秋兩季雞、豬瘟發病季節,學生還主動到農民家協助農民為豬、雞治病,宣傳預防的方法,減少了經濟損失,受到了農民的贊揚。

一些實驗點的師生,還把在實驗中總結的利用當地條件科學種植、科學飼養的經驗,以及從報刊雜志上搜集的科技興農信息,編成“信息小報”,印發給農民,為農民拓寬了經濟發展的路子,增強了農民科技興農的意識。僅荊門市馬河鎮鐵坪村小學的同學,1993年就自辦“信息小報”8期,提供科學種植、飼養的經驗和信息100多則。

以上事例說明,盡管自然是小學教學中一門“小學科”,但只要我們認真從農村的需要出發,研究和改進教學,也是能為當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

三、幾點體會

幾年的農村自然教學研究與實驗,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觀念的轉變只有在教改實踐中方能實現。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束縛,自然課在農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不開課或挪作它用的現象較為普遍。據各地匯總的資料表明:實驗開始前,自然課開設率僅為65%左右,1993年開設率達到96%,全省90%的縣市達到100%,大部分農村小學還從一年級開設了自然課。導致以上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和教師,通過實驗,對自然學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確的認識。我省12個地、市的調查數據表明: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師和學校領導,認為自然課是培養學生素質必不可少的課程,參與自然教改的熱情高漲。92%的學生認為“自然課能學到許多科學知識,許多有趣的東西,學習態度由“無所謂”轉變為“愛學、想學”。

總之,通過實驗,教師和學生的認識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表明:實驗工作確實有效地促進了教育觀念的轉變。

(二)農村教育要在立足農村實際的基礎上求發展。

基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我國現有小學的90%以上在農村,農村教育必須改變“只抓少數,忽視多數,脫離實際”的單純升學教育,向著素質教育轉軌,從而較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實現這種轉變,必須立足于農村實際。我省的農村自然教學的研究與實驗就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從農村實際出發,要把握住兩點:一是農村自然教學質量的提高要依據農村實際找出路;二是對學生的培養要聯系農村實際求發展。實踐證明:只有立足于農村實際,充分發揮農村有利的自然條件進行自然教學,才能使廣大農村小學生受到“科學啟蒙教育”,使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得到培養;才能全面發揮自然教學的作用和功能,較好地體現“辦好教育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課得到當地農民和政府部門的歡迎和有力支持,從而開創農村自然教學的新局面。

篇(6)

調查研究表明:農村自然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學儀器設備少。但農村學校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為自然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為開展自然教學提供了觀察、考察、飼養、栽培等實踐活動的場所;自然課中50%以上的內容都是農村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農村的自然事物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等等。所以,我們特別注意引導實驗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

(一)因地制宜,選擇適應教學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課中的觀察、實驗材料雖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蓋所有地區和學校,對于那些當地缺乏的材料怎么辦?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對教材中與自然條件結合較緊的課文進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學材料,選擇可以達到的教學目的要求、當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補充(如用紅薯藤替代天竺葵學習“扦插”,用菜青蟲替代蠶學習“養蠶”等),并列成“教學材料結構表”印發給當地鄉、村小學自然教師使用,以便教師課前準備和要求學生自帶材料,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親自參加觀察、實驗活動,直接感知各種自然事物。實踐證明: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廣大農村自然教師反映:“教學材料結構表”實用性強,易操作,便于兼職教師課前作準備,同時也改變了因缺乏教學材料,只能靠老師演示實驗、學生看的狀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增加了學生了解家鄉自然事物特點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二)利用農村土地較多的條件,師生動手建設、管理生物園。其作用是:

1.生物園能為教學提供觀察實驗的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按教學需要分類、分期栽培植物,飼養小動物,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解決了學生因缺乏實驗材料無法親自觀察、實驗的矛盾。

2.生物園是學生進行栽培、飼養等學習活動的基地。自然教學大綱要求盡可能創造條件,聯系實際,讓學生直接參與栽培、飼養等實踐活動,學習自然知識,這一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決。有了生物園地,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在生物園地中直接參與栽培、飼養等實踐活動,如嫁接、扦插、喂養小兔等,從而能更好地在實踐中學知識,學技能。

3.生物園的建設能緊密結合當地生產實際,為當地發展經濟服務。在生物園的建設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樹、藥材等經濟作物的實驗。例如,荊門市馬河鎮鐵坪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扦插葡萄、石榴兩萬多株,種植香菇45蓬;新州縣舊街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種植半枝蓮、舌干等藥材,還進行芽接板栗的實驗;利川市黃泥坡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對珍貴樹種“珙桐”、“水杉”進行繁育實驗,他們還學習扦插大黃楊樹苗,成活率達85%……學生在親自參與栽培植物的實驗活動中,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增強了科學種田、科學飼養的意識,學習了一些實用技術,直接或間接地為參加當地經濟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總之,生物園不只是教學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開展環境考察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

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實驗教師注意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自然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自然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四)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增補一些有利于學生了解、可以利用家鄉自然條件科學致富的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家鄉的自然資源──如家鄉的地形和作物、家鄉的地熱資源、家鄉的水域、家鄉的藥材、家鄉的茶等。

2.家鄉人民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學致富的內容──如池溏的綜合利用、兔的飼養、種甘蔗、種、生物防治等。

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把學生帶到田地邊、池塘旁、飼養場和農村專業戶中,讓學生邊考察、實踐、邊學知識,使學生對家鄉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科學致富的意識。

二、實驗的成效

我省在農村自然教學方面,經過了幾年的研究與實驗,已初見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提高了教師素質。

教改實驗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訓班。在參與教改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鉆研教育理論,了解教改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據不完全統計:參與實驗的260多名教師90%學習了《兒童心理學》、《探究──研討教學法》、《小學自然教學法》、《教學論》等專著,廣泛搜集了有關教改的資料,特別是農村教育、教學改革的資料。至1993年11月,實驗教師在市以上公開發行的刊物發表教學論文或經驗總結57篇,其中在《課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學自然教學》等省內外刊物上發表13篇,有2篇論文參加了全國小學自然教學研究會農村小學自然教學論文評比,分別獲一、二等獎。85%的實驗教師承擔過省、市、縣(區)的公開課、觀摩課任務,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獲省優秀課獎,60多人獲地、市(縣)優秀課獎。通過實驗,除培養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外,還促進了當地農村自然教研活動的開展,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據不完全統計:實驗前,骨干教師僅占本地任課自然教師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師,由占骨干自然教師的15%上升到65%。這樣,就充實了骨干教師隊伍,較好地解決了困撓學校的自然教師“斷層”問題。還有一些教師因在實驗中樂于奉獻,成績突出,受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表彰,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師的事跡被湖北教育雜志和小學自然教學雜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學質量。

隨著實驗的深入,這些地方自然課的實驗教學、實驗園地的建設與利用、課外實踐活動等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增加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和對家鄉的資源、環境、經濟的了解,增強了學生學習自然、研究自然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和動手能力,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勞動、立志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這些地方的“四小”活動(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小實驗)空前活躍,一些學生撰寫的小論文在報刊上發表,自制學具被教學儀器部門推廣。僅宜昌市和荊門市的小學生就撰寫考察報告、觀察日記和小論文800多篇,自制學具、標本幾千件,40多篇調查報告和觀察日記在省、市(縣)一級刊物上發表。

(三)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實驗點的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把在種植、飼養等實踐活動中學到的科學知識,掌握的先進技術介紹給農民,幫助農民拓寬經濟發展的路子,使庭院經濟和農業生產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荊門市馬河鎮鐵坪村小學地處山區,臨近的8個村都有煤窯,農民的經濟收入較高,生活富裕。鐵坪村卻一個煤窯也沒有,村里雖然也挖了幾口礦井,但都沒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實驗教師在教學《能源礦產》一課時,把學生帶到馬河煤礦井下參觀,學生對煤的形成、煤的地質環境以及開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們制定了考察鐵坪村兩座山的計劃。通過三次課外考察活動,同學們發現小林灣這個地方的巖石層分布很有規律,巖石的顆粒粗糙、均勻、表面松散,一些巖石黃中帶黑,夾有閃光的黑色物質,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葉的痕跡。學生根據這些發現,聯系自然課本中關于煤的形成的知識,推想小林灣可能有煤。為了進一步證實推想,學生們把采集的黑石頭和黑土帶到學校,做成煤塊放在爐子里燒,發現重量減少了35%,進一步證實了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學們把這次考察的情況寫成《小林灣礦產資源考察報告》交給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視。1993年3月,村里請湖北省勘測院在這個地方進行勘探,證實這里確有豐富的煤。

這個學校的實驗教師還把學生帶到青峰寨上《植物與環境》這一課,通過實地考察,同學們發現流傳中的山青水秀、樹木參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實,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這主要是當地農民亂砍濫伐樹木造成的。同學們把考察的情況和建議寫成考察報告,交給村委。村委及時采取補救措施,1993年修攔沙壩七座,并在山邊種植了根系發達的樹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進一步流失。同學們還把這些情況向農民宣傳,增強農民保護環境意識。

鐘祥市張灣小學的實驗教師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林場,聘請技術員講解植物怎樣過冬的知識,并結合實際在生物園進行柑橘過冬的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之后,學生及時把保護柑橘過冬的方法介紹給家長,幫助家長和鄰近農民用科學的辦法保護柑橘過冬。1992年冬季,鄰近村因沒有采取措施保護柑橘,柑橘樹凍死了80%,而這個村僅凍死了17%。農民們說:“娃娃們幫了我們。”

新州縣舊街小學實驗教師帶學生到生物園進行種植藥材的實驗取得成功,學生掌握了種植、管理半枝蓮、舌干、白錢草三種中藥材的方法。實驗班51名學生有45名和家長一起在自家田地種植這三種藥材,都獲得成功,取得了投資少、見效快的經濟效益。如今,這個村家家戶戶都種植了舌干、半枝蓮、白錢草、藥用等藥材。

枝江縣東林小學的實驗教師在生物園和學生一道進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黃楊,嫁接梨樹苗的實驗,都獲成功,直接經濟收入一千余元。他們及時把這些技術介紹給農民,受到農民的歡迎。

在學習有關動物知識的課文時,一些實驗點的教師還聘請當地獸醫和飼養員給學生講解家禽、家畜常見病的防治方法。學生通過實踐,也能在家給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別是春秋兩季雞、豬瘟發病季節,學生還主動到農民家協助農民為豬、雞治病,宣傳預防的方法,減少了經濟損失,受到了農民的贊揚。

一些實驗點的師生,還把在實驗中總結的利用當地條件科學種植、科學飼養的經驗,以及從報刊雜志上搜集的科技興農信息,編成“信息小報”,印發給農民,為農民拓寬了經濟發展的路子,增強了農民科技興農的意識。僅荊門市馬河鎮鐵坪村小學的同學,1993年就自辦“信息小報”8期,提供科學種植、飼養的經驗和信息100多則。

以上事例說明,盡管自然是小學教學中一門“小學科”,但只要我們認真從農村的需要出發,研究和改進教學,也是能為當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

三、幾點體會

幾年的農村自然教學研究與實驗,有以下幾點體會:

篇(7)

中圖分類號 S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27-03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銅陵保護區)屬河流型保護區,于2000年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范圍上始銅陵市樅陽縣老洲鎮,下至銅陵市義安區金牛渡,全長58 km,總面積31 518 hm2,是長江“黃金水道”的干流江段。保護區沙洲發育充分,水熱同季。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是長江江豚,是該保護區的旗艦物種。

經過2年多的考察調查,已經基本了解了銅陵保護區長江江豚的生物學知識和受威脅原因,基本明確了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現狀以及形態特征。國內外關于長江江豚的單一研究報道很多,但大多不是綜合性的。筆者認為長江江豚生活在長江內,與長江中其他野生動、植物是相關連的,不能脫離賴以生存的動植物環境,單獨研究長江江豚是不全面的,也不完整。筆者通過研究長江中的野生動、植物及水域環境,從而進一步研究長江江豚,以期提出保護對策。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點

本研究地點位于銅陵干流江段,全長58 km。上始銅陵市樅陽縣老洲鎮,下至銅陵市義安區金牛渡,是長江的“黃金水道”[1]。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3個區,面積分別為9 534、6 360、15 624 hm2,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25%、20.18%和49.57%(圖1)。

1.2 研究方法

保護區主要使用淡水豚1號快艇沿保護區長江段上、下游考察,所有考察人員一律身穿救生衣站立船頭觀察,包括目視近距離觀察和望遠鏡遠距離觀察。同時,定點采集水樣到實驗室進行分析,并對浮游生物采樣分析,進行植物樣方調查和鳥類觀察,走訪和調查漁民進行流動聲學考察和截線抽樣法統計[2]。

2 結果與分析

2.1 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情況

2006年建立銅陵保護區時,銅陵江段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大約為40頭;到2010年以后,銅陵保護區長江江豚數量增長到48頭左右。銅陵江段的長江江豚數量持續穩定,到最近幾年也一直沒有減少,而同期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在持續下降中。2012年以前,整個長江中江豚數量約1 200 頭;而2012年之后,大約只有1 040頭,每年以13.73%的速度遞減,目前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少于1 000頭。正是由于銅陵保護區保護措施得當,才使銅陵江段的長江江豚保持種群數量穩定[3-5]。

2.2 為保護長江江豚采取的行動

保護區每年與漁政部門開展執法行動,共行動10多次,清理非法漁具如迷魂陣、流網、滾鉤、地籠網等幾十種,保護了長江江豚的生命安全。

2.3 野生動植物資源底數情況

經過在銅陵江段的2年考察,逐步摸清了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狀況,為開展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銅陵保護區內共有野生脊椎動物375種,隸屬于37目96科;浮游動物70種;底動物6綱20科105種。其中,哺乳類共有43種,隸屬于7目14科,在數量上以嚙齒類占優勢,區系成分以東洋界成分為主;爬行類共有2目9科26種,從地理型分析,東洋界種類19種,占73.1%,具有較大的分布優勢;兩棲類1目4科8種,從地理型分析,東洋界種類5種,占62.5%,占有一定的優勢。

根據《中國魚類志》記載和銅陵保護區野外考察記錄,保護區現有魚類11目20科86 種。從分類組成上來看,以鯉科魚類為主,計53種,占本區域魚類物種總數的61.6%。保護區珍稀魚類較少,以中華鱘、胭脂魚等為代表;經濟魚類則較多,主要有鯽魚、鯉魚、青魚、草魚、鳙魚、鏈魚、鳊魚等。經調查,保護區現有鳥類213種,隸屬于16目49科。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分別為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和白鶴;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4種,如為黑頭白q、鴛鴦、黑鳶、赤腹鷹、白腹鷂、白頭鷂、白枕鶴、游隼、紅隼等,主要分布在江面、江灘沼澤、江邊蘆葦叢、樹林、灌木叢及農田村舍。其中黑頭白q為安徽省鳥類新記錄。另外,還調查了保護區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中,種類最多的為成德洲尾北,其次為銅陵沙頭南,再次為成德洲尾南、銅陵沙頭北(表1)[6-7]。

2.4 銅陵保護區長江段面水質情況

2014年8月13―15日保護區委托銅陵市環境監測站對長江4個斷面進行了連續3 d的監測,每天監測1次,每次左、中、右3點取樣,進行水質化驗(表2、3)。監測結果表明,該江段4個監測斷面各項監測指標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水環境質量現狀良好。

2.5 珍稀野生動物救護情況

自2011年以來,銅陵保護區成功地救治長江江豚5頭(其中擱淺3頭、遭流網誤捕2頭)、中華鱘6尾(遭流網誤捕)、胭脂魚109尾(其中遭流網誤捕15尾、遭迷魂陣誤捕94尾),救治成活的個體均被放歸棲息地。大鯢2尾經成功救治后,先飼養在保護區基地兩爬館,然后放歸自然(表4)[8-9]。

2.6 生態科學考察情況

篇(8)

 

為了學習借鑒外地漁業發展的先進經驗,解放思想,開闊思路,打造我場新的漁業經濟增長點,謀劃漁業發展新格局,4月25日至26日,我場組織生產科、各分場負責人、部分科技示范戶和養殖大戶參加的考察團一行10人,由一名總支委員帶隊,赴武漢、漢川、潛江,分別對武漢市東西湖魚水情水產發展有限公司、走馬嶺漁業大隊、漢川里潭硯海家庭農場、潛江蝦寶農業科技基地、蝦皇小龍蝦養殖合作社張家窯基地漁業養殖與管理、名優良種與品牌漁業等先進典型和現場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考察期間,與當地從事水產養殖、科研、貿易的企業負責人、技術人員、農漁民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全面學習了他們在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培植主導產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培植、漁業管理等方面的先進典型和寶貴經驗。此次考察,選點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組織安排緊湊,考察內容豐富,參加考察人員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深受啟發,收獲很大,考察達到了預期目的。

一、三市區考察點發展的基本情況

通過實地一看,確實使每位成員震動很大。總結起來,他們的發展思路寬,規模大、標準高、技術精、效益好,品牌意識強。翹嘴鲌,黃顙魚、小龍蝦等名特優水產品在上述三地已達較大規模,已建成繁苗、育種、養成、餐飲、加工、銷售一條龍生產體系。主要特點一是漁業結構調整力度大,二是養殖模式不斷創新,三是漁業產業化經營程度高,四是漁業科技支撐作用突出。

東西湖區魚水情水產發展有限公司水產基地位于東山群力村,東吳大道旁,公司由老總李允個人投資500萬元興建,集名優水產苗種引進實驗、繁育,商品魚養殖銷售、觀光休閑于一體,公司基地占地200余畝,建成室內育苗車間1000余平方米,池塘微循環養殖水槽13組,年人工繁育雜交黃顙、江團(長吻鮠、又稱長江回魚)大鱗鲃(淡水銀鱈)、大口黑鱸等名優新水產苗種2億余尾,商品加州鱸魚等中高檔水產品30萬斤以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走馬嶺漁業大隊養殖戶陳老板養殖水面30畝,2017年養殖翹嘴鲌,投放魚苗35000尾,規格每尾0.15公斤。以調水為主,幾乎不用藥,投喂飼料27萬元,產值48萬元。【參觀時,正有漁戶在出售翹嘴鲌】

漢川里潭硯海家庭農場2015年4月注冊成立,位于竹林村彭湖垸,以稻田養蝦、蟹為主,先后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流轉740畝湖田,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魚池6口、700畝,投放蝦苗2000多公斤、蟹苗3000多公斤,當年收稻谷32萬公斤、產蝦5萬公斤、產蟹1.8萬公斤,總產值400萬元以上,去年產值達千萬元。

2016年11月,潛江蝦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組建了專業團隊,主要進行小龍蝦遺傳育種、小龍蝦微生態重建與修復、小龍蝦繁養一體化和小龍蝦疾病防控四大系統工程試驗,堅持走綠色生態之路。“一定要將病原微生物的濃度控制在閾值以內。水草對凈化水質有極好的效果,我們要及時補充有益菌,分解小龍蝦糞便,為水草和藻類提供肥料,水草和藻類生長旺盛,浮游動物就多了,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能為小龍蝦提供豐富的營養。”公司老總如是對考察組成員介紹道。

2013年,蝦寶老總陳龍承包500畝水田,472畝種植藕帶,28畝專門研究小龍蝦生長環境、育種等。為了觀察小龍蝦生活習性,有時候他一動不動趴在蝦池邊觀察,一待就是一整天。陳龍說,這樣才能不影響到小龍蝦的活動,獲得更加準確的資料。多年蟄伏,一朝蝶變。2014年,陳龍培育出抗體強、存活率高的麻殼蝦,同時獲得了高產,28畝麻殼蝦賣了57萬元。2015年8月,嘗到甜頭的陳龍將蝦池擴增到813畝,500畝養蝦,313畝種植水草研究微生態體系,取得突破性進展。基地毛收入為500多萬元.為了進一步加快發展,去年11月,蝦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還新增2400畝蝦田,將蝦稻共作與小龍蝦精養相結合,預計今年毛收入可突破2000萬元。

二、漁業發展的主要經驗及對我們的啟示

一是抓規模化開發,培植支柱產業。2001年,潛江小龍蝦在水稻田里養殖并獲得成功,被專家稱為“蝦稻連作”種養模式。但在實踐中,此模式一畝田只能收一季蝦,效益較低。后來,經過三年實踐,又摸索出了“蝦稻共作”模式,一季稻谷、兩季蝦。綠色生態的蝦稻產業也成為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2017年蝦稻共作面積達到65萬畝,建成13個萬畝和60個千畝集中連片標準化生態種養基地,綜合產值達到230億元,全市龍蝦總產量達10.3萬噸。形成了強村富民的主導項目和支柱產業。蝦稻產業的高效益離不開多年的技術攻關和科學高效管理。十幾年來,不斷完善“蝦稻共作”這一新型種養模式,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兩個院士工作站和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湖北省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對蝦稻共作進行科技攻關。同時,不斷健全蝦稻產業鏈標準體系,制定和了14項產業標準。

二是抓產業化經營,靠龍頭帶動發展。如潛江蝦皇等公司就是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農戶利用水面進行養殖,并與企業簽訂訂單合同,由企業統一供應苗種、生產標準、技術服務、收購產品,漁民養殖水域成為企業基地,既穩定了漁業生產,又為企業加工銷售提供了大批量的原料。經驗證明:產業化經營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先進經營方式,是現代漁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漁業實施產業化,將基地、加工、市場體系三個環節連接起來是關鍵。龍頭企業能延長、拉緊產業鏈條,政府要從政策、資金、技術、服務上重點扶持龍頭企業,靠企業打造品牌,靠企業與農戶、基地聯合,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形成較為穩固的利益共同體,實現雙贏,共同發展。

三是抓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效應。品牌是無形資產,是城鄉居民由被動式消費轉向選擇性消費的重要標志。我們發展品牌漁業,就是要用現代工業理念來謀劃漁業發展,實行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提高漁業產品的知名度、內在品質和核心競爭力。只有品牌,才能爭奪市場霸主,實現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和更高的經濟效益。

水產養殖需要科技扶持,漁民在加工、銷售環節上需要引導和服務,政府機構和服務組織要以市場導向引導漁民生產,還要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加工、市場、信息服務,做到漁民和企業能夠養得好、賣得快、效益高、增收多。

四、下步打算

因地制宜地學習好經驗,做好結合的文章,明確主攻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立足自身實際,創新理念,創新機制,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拓創新,不斷加快漁業發展步伐。

一是實現生產設施標準化、養殖技術現代化、營銷品牌化的格局。深入實施標準化生態魚塘整理工程,積極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池塘微孔增氧設施及增氧機、自動投餌機等機械,完善水產良種繁育體系,打造名優淡水魚生產和良種繁育示范區,形成區域特色產業,提高漁業產值和效益。

二是根據我場資源條件特點,培育主導品種,發展優勢特色漁業,著重提升質量,打造名牌產品。充分利用山好水好生態好的優勢和“野豬湖”品牌的知名度優勢,積極打造孝南漁業品牌,實現漁業品種優質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產業特色化、產品品牌化。

三是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高度重視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大力推廣應用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管理,以省水產良種試驗站減量用藥計劃在我場實施為契機,新建1處水產品質量檢測和疫病檢測實驗室,加強養殖環節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漁業水域環境、養殖投入品和水產品藥殘日常檢測;開展漁業病害測報和重大病害防控;逐步推行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有效提升我區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篇(9)

1水生態環境現狀

天堂湖位于湖北省羅田縣東北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腳下,東至河西畈橋,西至天堂湖主壩,南至徐鳳沖村野雞沖,北至韓婆嶺村廟兒咀,地理坐標介于E115°36′47″~115°40′57″和N31°04′48″~31°07′31″之間,水域面積673km2,承雨面積220km2。天堂湖生物多樣性豐富,種類繁多,水生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湖泊生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主要具有調節氣候、凈化水質、調蓄洪澇、保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

11水文氣象

天堂湖上游有僧塔寺河、龍井河、花油畈河、葉家灣河、降風殿河、周家河、黃石河、天堂河、徐家河等9條河流,下泄的湖水通過天堂河匯入巴水。天堂河一般寬30m,最寬處120m,河道穿行在高山峽谷之中,地勢陡峭,自然落差1602m,年平均徑流深6786 mm,徑流量281億m3。

天堂湖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時數為20471h,日照率462%,年平均輻射量11059 kCal/cm2,年平均氣溫 117~167℃。年極端最高氣溫416℃、極端最低氣溫-146℃,無霜期214~229d,年平均降水量為1230~1600mm,多年平均量13559mm,年平均蒸發量14696mm。

12植被和土壤

天堂湖周邊植被豐茂,有3萬余畝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高達859%,低海拔杉木、柳杉、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渾厚遼闊,林相整齊,層次分明。

天堂湖湖區周邊土壤共有4個土類、9個亞類、16個土屬、72個土種,其中:林業土壤3個土類、5個亞類、7個土屬、32個土種。其主要土壤類型有黃棕壤、棕壤、潮土和水稻土,土壤大多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5~65之間。從東北到西南,依次為棕壤、山地黃棕壤、黃棕壤和潮土 [1]。

13水環境質量

天堂湖水質清澈,水生態環境良好,經湖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黃岡分中心多次檢測,其pH值在72~73之間,屬中性偏堿性水,透明度在06~15m之間,礦化度為1984mg/L,總硬度變化范圍為250~290mg/L,屬軟水或中等軟水。氮的含量在0410~0620mg/L之間,其中銨鹽氮的含量在0010~0020mg/L之間,達到地表水水環境質量Ⅱ類水質標準。據黃岡市水文局調查,流域范圍內沒有工礦企業污染源,主要污染源是居民生活廢水及農村施用農藥化肥,由地表徑流攜帶,其污染程度較小。

14野生動植物資源

天堂湖生物多樣性豐富,種類繁多,2013年7月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調查采集的動物資源有:魚類34種,分隸于4目8科,其中鯉形目26種,占總種數的7647%;其次為鲇形目4種,鱸形目3種,合鰓目1種。浮游動物4綱33種,其中原生動物8種,輪蟲9種,枝角類11種,橈足類6種。底棲動物26種,主要有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三大類。兩棲動物10種,爬行動物14種。已知各類植物資源:高等水生植物34種;浮游植物共檢出30種,其中綠藻門9種,硅藻門13種,藍藻門5種,裸藻門1種[2]。

15水資源開發利用

天堂河自1970年一級電站1號機組投產以來,先后于1978年、1980年、1992年建成了二、三級、四級、五級電站,總裝機容量27350kW。梯級電站的建成,充分利用了水資源;從建站至2013年,年平均發電量6589萬kW?h,累計發電2244億kW?h。2001年利用已建天堂梯級電站上游的一級電站水庫作上庫,二級電站水庫作下庫建成天堂抽水蓄能電站,裝設兩臺35MW的水輪發電機組,年設計抽水電量15996萬kW?h,年發電量12506 萬kW?h,在湖北電網中主要擔負調峰填谷任務;天堂抽水蓄能電站的建成運行提高了天堂湖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了水庫棄水[3]。

16自然景觀

天堂湖是一個集生態旅游、水上垂釣、休閑觀光、民俗風情于一體的綜合型觀光游覽區域,水域寬廣,水質純潔,湖岸線曲折,湖灣、庫汊、島嶼眾多,形成多種自然山水景觀。駱駝卸寶、龍虎斗、獅子巖等景點形象逼真;嫦娥峽狹長幽深,水勢回環,月亮島則與嫦娥峽互相呼應,天堂漁村風景宜人,民風淳樸,四季景色各異,湖邊還有歷史悠久的青潭古寺,香火旺盛。

2水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湖區周邊居民點散而多,水體安全受到威脅

天堂湖周邊散落著許多居民點,將湖岸林地切割成很多斑塊。而且居民點離湖體很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易間接地排入天堂湖,威脅著天堂湖水體安全。

22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由于財力有限,資金匱乏,科學研究、能力建設、恢復保育等必要的基礎工作也相對滯后。湖區目前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管理人員不足,還不能滿足目前湖區生物多樣性及水生態保護的需要。

23生態支撐功能有削弱趨勢

天堂湖現有豐富的魚類、浮游植物等物種,但與20世紀80年代初相比,魚類種類、水生高等植物種數、群叢數量、生物量均呈減少趨勢。其天堂湖的生態支撐功能有削弱趨勢;主要原因是目前湖區人口密集,湖區的漁業利用強度較高,漁業產品主要是營養級較低而產量較高的經濟魚類。

24科研監測設施不完善

天堂湖具有較高的生態脆弱性,如不加以保護,生態的典型性、多樣性將容易遭到破壞。由于水生態監測技術和設備不夠完善,湖區內開展的相關科學研究次數較少,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數據掌握還不夠清晰,沒有建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

25旅游開發的影響凸現

九資河鎮鎮區距離天堂湖東北不足1km,是大別山旅游文化的集散中心,總人口超過3萬人。隨著天堂湖濕地公園、天堂寨風景區、大別山紅色旅游和九資河旅游名鎮的不斷開發,游客密度不斷增加,上游水源水質狀況勢必受到威脅,污染物一旦排入天堂湖,必然導致湖水水質下降,影響天堂湖的水生態安全。

3水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探討

31強化機構建設,形成保護合力

建議設立天堂湖水生態資源保護專門機構,協調水利、水產、林業、農業等多個部門,形成保護合力,制訂湖區管理條例,完成湖區的綜合整治,有效遏止人為因素對自然資源和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協調好湖區周邊群眾關系,提高群眾對湖區水生態保護的認識,使群眾積極支持湖區的建設;同時,培養綜合素質高、有專業知識的職工隊伍,以實現湖區科學、有效的管理。

32生態保護優先,科學修復

旅游開發建設應該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優先保護湖區的自然生態特征、自然景觀和生物棲息地,防止沿湖濕地及生物多樣性衰退,保持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控制湖邊農田區污染源,嚴禁居民、游客等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入湖。對于水生態生境遭受破壞的局部區域,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水生態修復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天堂湖實際,引入先進的恢復技術和措施進行科學修復。

33自然演替為主,避免過度開發

天堂湖的規劃開發要在保護和鞏固現有景觀資源特色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對其生態系統實施人為干擾,避免過度開發;只有在大力控制人類活動強度的基礎上,才能充分體現出天堂湖生態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

34物種保護與生物資源養護

加強湖區漁業資源重點保護,實行嚴格的捕撈管理,保存種質資源。盡快立項建立水生動植物研究救護中心,對誤捕、受傷、擱淺、罰沒的水生野生動物及時進行救治、暫養和放生;人工增殖放流是保護魚類種質資源和物種的重要手段,可在湖區定期開展四大家魚及其他珍稀魚類人工增殖放流。

35加大監督與監測力度

加強對湖區現有水域、已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的監督檢查,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加強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水質監測機構(實驗室),對湖區水質進行長期監測,定期調查湖區污染源或潛在污染的可能性,及時發出警示。同時要重視對周邊環境與其他物種的保護情況的監測,有效遏制保護區內各類盜捕和對相關環境的破壞行為。

4結語

通過調查發現,天堂湖周圍植被良好,湖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質良好,保持了良好的生境,適合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棲息、繁衍,是長江中下游生物多樣性保護較好的水體之一,其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區水生態系統也受到了旅游開發、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破壞等威脅,因此,做好天堂湖水生態保護,維護湖區生態平衡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篇(10)

衡水湖是華北平原唯一保持生態系統完整的內陸淡水濕地與鳥類自然保護區,是建設濱湖宜居城市的靈魂,而保護好、建設好、利用好衡水湖,優化湖區發展環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衡水市為了保護濕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積極履行國際《濕地公約》義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濕地保護的途徑和經驗,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尤其是以人為本、生態優先、保護衡水湖濕地和越冬候鳥棲息地的完整性,受到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1]。

衡水湖的保護與開發是衡水市的大事和要事,隨著“水市湖城”、“一湖三城”、“打造生態湖城,建造冀東南區域中心城市”等項目的啟動,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污染物排放總量快速增長。其中水資源占有率與人口增長幅度越來越不成比例,衡水湖的發展不同程度上對環境造成了污染,而水資源的污染最為嚴重。預測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可能是衡水湖生態環境壓力最為突出的時期,生態環境問題將成為影響衡水湖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1 衡水湖生態水環境現狀

生態旅游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旅游熱點問題,衡水湖旅游自然景觀豐富,有鄉村山水風光游、觀光農業游、民俗風情游,鄉村風情游,目前衡水湖旅游項目多圍繞水體開發,景觀停留在自然風景,如水體、植物、動物等。近來隨著衡水“水市湖城”等項目的啟動,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快速增長;同時周邊工業企業及生活污水排入湖內、養殖污染、引蓄黃河水水質未達標等原因,使得衡水湖水質污染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造成水質富營養化,污染嚴重。衡水湖生態環境風險不斷增大,生態環境安全受到挑戰,生態環境問題將成為影響衡水湖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2 生態湖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衡水湖良好的區位優勢為發展濕地觀光旅游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現有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條件下,勢必會面臨水污染加大、生物多樣性面臨嚴峻挑戰、水體娛樂功能下降等問題。分析衡水湖水環境存在的問題有一下幾點:

衡水湖濕地定位不準確。地方政府混淆了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概念,將自然保護區視為濕地公園和房地產開發建設用地,破壞了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2]。

衡水湖湖水的持續污染。由于冀州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湖區農村生活污水、網箱養殖、水產養殖及水生植物的腐爛等造成衡水湖水系統的污染,且受污染后很難短期內恢復。根據統計顯示,目前我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正以5%每年的速度逐年遞增,所以,當前治理生活污水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首要目標;而湖區內網箱攔網圍埝養殖規模逐年增大,大量魚類糞便、飼料殘渣腐敗后污染水質,帶來了湖水富營養化問題;而漁藥殘留則易導致重金屬蓄積污染,目前個別水域已經出現水質惡化和魚類病死現象。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如不果斷應對,任其發展下去,不久的將來,濕地功能喪失,湖區發展無以為繼,借湖興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無稽之談。

由于衡水旅游業的發展,隨著“馬拉松比賽”、“衡水湖號”系列旅游千人團等活動的開展,迎來了大批游客,勢必會增加湖水污染速度,加重水質富營養化。

3 水污染解決措施

對衡水湖生態環境做走訪調查,依據衡水湖地理環境、水污染現狀等,提出衡水湖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或法規。

3.1 制定衡水湖濕地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強化生態環境法制建設

生態環境執法系統建設。要加大衡水湖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包括加大執法頻次和處罰力度,使人們感受到國家和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形成全社會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有利輿論氛圍,倡導“愛惜衡水湖,保護衡水湖,呵護衡水湖”的宣傳理念。

3.2 健全污水處理系統

首先,提倡家庭合理節約用水,禁止亂排。然后,防止湖周圍農藥和化肥污染水資源,嚴格執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及相關規定,提高農藥用藥水平;同時科學合理使用化肥,積極推廣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開展化肥質量監測,嚴格杜絕不符合要求的化肥,從基礎上防止水污染。

3.2.1 生活污水

衡水湖水污染特征不同于城市和中小城鎮,污水水質區域差異大,污染源種類和數量多,污水水量小且排放分散,污染范圍大和水質水量變化系數大等特點。那么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以經濟、適用和簡便為原則,綜合分析技術本身的特征和當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如活性炭技術[3],其制備的原材料隨處可見,包括核桃殼、竹材、煙桿等廢棄物,發展前景好,且在國際上凈化效果已得到眾多國家首肯。

3.2.2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在自然濕地的基礎上進行強化,形成一個生態環境,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通過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如吸附過濾、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達到高效凈化濕地污水的目的。該技術操作簡單,對技術水平要求不高,出水常用于灌溉農田。已有研究表明:當污水中污染物濃度較低時,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藝對,對P和N的去除率分別可達到90%和60%。由此可知,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4]。

3.2.3 水產污染

水產污染應由政府出面進行整體規劃部署,按照部署取締衡水湖水域內網箱、攔網、圍埝等人工養殖行為,結合扶助和合理補償政策,力爭達到衡水湖水質改善、生態水產品總量較大幅度增加、湖區居民生活水平較大提高等目標。

3.2.4 水質的富營養化

衡水湖濕地不同區域內富營養化的差異大,即總磷和氨氮含量的差異大。冀州小湖因吸收了較多的城市污水出現了嚴重的富營養化;而大趙閘為湖水水質較好區域,應注意保護。針對湖水富氧化問題,進行了水生植物凈化污水的研究,已成為水質凈化的焦點問題。而據《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記載,衡水湖常見的水生植物共有27屬37種,水生植物豐富,而有關水生植物研究表明:一方面,水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吸附、吸收、分解水中的營養鹽和污染物,有利于維持較好的水質,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另一方面,收割困難,大部分自生自滅沉積湖底,加重了湖水的富營養化程,而水生植物控制生長面積、利用途徑及搭配仍需進一步研究。

3.3 強化法律責任

擴充法律責任條款,增加應受處罰的情節種類,細化應受處罰的情節,加大處罰力度。同時還應規定違規之后的補救性措施,如限期整改、補正等規定。對排污者,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規范其行為,從而促使其達標,而處罰并不是最終目的。如此才能有效地防治水污染。防治水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企業、個人共同的(下轉第34頁)(上接第26頁)努力,需要各種法律、法規的共同作用,才能保護湖區環境,改善衡水湖水質,否則會影響“生態湖城”建設。

4 衡水湖濕地水環境發展前景

水環境保護是社會公眾的公共需求,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們往往只看到衡水湖在供水、灌溉、旅游等方面給其帶來的直接、有形的利益,卻忽視了水域生態系統為人類帶來的長遠的隱形的損害。一旦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不僅大自然無償提供給人類的服務功能將下降或喪失,甚至會遭到大自然的強烈報復。尤其是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作為一種公共事業,應由政府來承擔。在政府干預下進行景點的人工開發和娛樂設施的建立,一定要制定長遠規劃,規劃不能隨意更改,從而使衡水湖成為衡水市最大的亮點和品牌,為人們創造一個最佳的宜居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彥增,尹峻嶺,崔喜東,等.衡水湖濕地恢復與生態功能[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1-3.

上一篇: 自動化專業技術總結 下一篇: 四下數學知識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久久精品国产综合 | 亚洲一区精品自拍偷拍 | 天堂在线做性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五码专区 |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 最新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