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學反思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6:37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社戲教學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zhì),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戲教學反思

篇(1)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很多關于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感性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構成了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同時,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條邊、3個頂點、3個角,具有穩(wěn)定性等,這為學生研究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奠定了知識基礎。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抽象概括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時,可能在數(shù)學語言的表達上不夠嚴密,但只要他們表達的意思對,教師就應該積極地給予肯定,同時要給學生更多探討的空間和交流的機會,畢竟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和思維的發(fā)展需要經(jīng)歷一個漸近思辨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使問題在生活中生成。

課件出示小明上學路線圖,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提問:小明走哪條路最近?為什么?

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出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道理可能是感性的、淺顯的,甚至是不科學的,但均應給予鼓勵。

教師進一步引導:小明上學的這幾條路正好組成了兩個三角形,每一段路正好是三角形的一條邊,那么,你能不能用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來解釋走哪條路最近的問題呢?

2.自主探究,使問題在探究中解決。

為了能將靜態(tài)的知識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教師嘗試這樣的設計:

(1)初步感知,提出猜想。

①老師準備了三組紙條,誰愿意用這幾根紙條當作三角形的三條邊首尾相接在黑板上擺出三角形?學生踴躍參與,卻發(fā)現(xiàn)第二、第三組紙條擺不出三角形。

A.10厘米,15厘米,20厘米

B.10厘米,10厘米,20厘米

C.10厘米,12厘米,26厘米

②為什么用第一組紙條能擺出三角形?而第二、第三組紙條卻擺不成三角形呢?

這時,學生產(chǎn)生了疑問:“難道不是所有的紙條都能擺出三角形?第二、第三組紙條擺不成三角形是什么原因?”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有了問題,學生就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提出初步猜想,他們會說:“短的兩條邊太短,圍不成。”或者說:“長的那條邊太長,接不上。”

(2)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結論。

教師在學生初步猜想的基礎上,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驗證并填寫記錄表。學生有以下幾種結論:

A.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就能組成三角形;

B.最長的那條邊小于另外兩條邊的和才能組成三角形;

C.任意兩邊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條邊才能組成三角形;

D.較短的兩條邊的和大于最長的邊一定能組成三角形;

E.兩邊的差小于第三邊也能組成三角形;

……

只要學生能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3)深入思考,完善結論。

在以上結論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教師進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①是不是只要其中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就可以啦?說說黑板上的第二、三組線段為什么不能擺成三角形?

學生再次通過黑板上的三組線段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只有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才能組成三角形。

②讓學生讀讀課本第82頁上的結論。

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任意兩邊”是什么意思嗎?

3.巧設練習,促進思維的發(fā)展,體驗數(shù)學的意義和價值。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①游戲:紅綠燈。下列三條線段中,能圍成三角形的請亮綠燈,不能圍成三角形的請亮紅燈。

A.4厘米,5厘米,6厘米

B.4厘米,6厘米,4厘米

在判斷的時候,你有什么好辦法?

C.3厘米,3厘米,6厘米

D.16厘米,28厘米,11厘米

E.47厘米,52厘米,9厘米

F.13厘米,13厘米,13厘米

②利用基本練習的第2題回顧課前的問題: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小明上學路線的問題嗎?

(2)拓展練習。

找朋友:下列所給的線段中,哪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3)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校的木工師傅有兩根木條,木條分別長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選擇第三根木條,將它們釘成一個三角形木架,你能幫助木工師傅確定第三條邊最長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嗎?

4.整體回顧,總結評價。

四、教學反思

根據(jù)以上教學設計,教師進行了教學實踐。從練習檢測可以看出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三角形三邊的關系,90%以上的學生能應用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上課之初所制定的教學目標。

篇(2)

按照反思性教學設計的模式和案例一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筆者在物質(zhì)的量教學中進行了反思性教學設計。考慮到在案例一中已經(jīng)有了非常詳細的設計過程,現(xiàn)在這里將本節(jié)的反思性教學設計只做出簡要的敘述。

一、前反思設計階段

物質(zhì)的量是高中化學中唯一的關于物理量引入的理論教學課,是化學物質(zhì)計量和計算的基礎。在教學大綱中對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是理解物質(zhì)的量及其單位、理解摩爾質(zhì)量,化學第一冊《教師教學用書》中對它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提出了幾點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zhì)的量及其單位摩爾,了解物質(zhì)的量與微觀粒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摩爾質(zhì)量的概念;使學生了解物質(zhì)的量、摩爾質(zhì)量、物質(zhì)的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

(3)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的能力。

筆者對以上的教學目標進行反思和解讀,考慮到學科體系新概念的引入和學生對其認知的方式,筆者認為目標中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因為這個常數(shù)是概念引入的前提,而學生對它又是陌生的,所以必須讓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否則學生無法達到以上教學目標。

所以,我把教學目標擴展為五點:

(1)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2)使學生了解物質(zhì)的量及其單位摩爾,了解物質(zhì)的量與微觀粒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

(3)使學生了解摩爾質(zhì)量的概念;

(4)使學生了解物質(zhì)的量、摩爾質(zhì)量、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

(5)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的能力。

結合目標,我確定了教學內(nèi)容并把它們編制成知識模塊。通過對3個知識模塊進行分析,可以得到3個模塊之間是這樣的關系:模塊1是模塊2的基礎,模塊2引入后,又成了模塊1部分內(nèi)容的基礎和模塊3的基礎。所以,模塊1和模塊2是相互嵌套和交融的關系,模塊1、2是模塊3的基礎。考慮到本節(jié)課是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筆者選擇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法、講述法、類比法、啟發(fā)-引導法、發(fā)現(xiàn)法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課堂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參與、降低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淡化理論的枯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課堂過程中,把緊張有序的教與學過程變?yōu)閹熒拥摹⒊錆M樂趣和激情的信息交流過程。選擇的教學媒體是黑板和具體實物。選擇的具體策略是先行組織者策略。

二、教學實施中反思調(diào)整階段

在教學的具體過程中,筆者的課堂教學進行的非常順利。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和反應,得知學生的情緒非常的高,而且理解能力非常強,很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同時筆者也沉浸在課堂教學的有序過程中,沒有發(fā)現(xiàn)學生的消極的一方面,所以整個課堂是按照原來的設計方案進行的。在進行中,筆者對課堂的廣度和深度沒有進行調(diào)整,只是對課堂的高度進行了提升,并在總結時增加它詩意化的成分。例如,筆者在模塊3中分析到質(zhì)量、物質(zhì)的量、微粒數(shù)三者之間的關系時,看到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三者邏輯關系的掌握,隨即用兩句詩:“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進行詩意的概括,讓學生把詩的美和透出的豪氣融合到對物質(zhì)的量所起到的實際作用的深層體會中和對師生共同完成教學、學習任務獲得的成功感中。

三、后反思修改階段

對于后反思修改階段的反饋信息來源,筆者選擇了三種渠道即是教師課堂情境回憶分析、學生訪談、同行教師聽課評價。從筆者對20名學生的訪談內(nèi)容和學生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能夠掌握物質(zhì)的量、質(zhì)量、微粒數(shù)三者之間的關系,能夠理解物質(zhì)的量和摩爾質(zhì)量以及摩爾質(zhì)量同式量的關系,對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能有全面的認識,能說出它的標準和它的物理意義。但有5位學生向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您說的式量是不是相對分子質(zhì)量和相對原子質(zhì)量?”在我和這些學生更深入交流中,發(fā)現(xiàn)初中教材已經(jīng)把式量的定義給刪去,學生對這個名詞不理解,但由于在課堂上筆者指出了具體微粒的式量和學生記憶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及相對原子質(zhì)量具有一致性,同時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很強,并沒有給教學過程帶來障礙。從同行的聽課評價和集體的討論建議中,筆者首先得到是同行對這節(jié)課的極高的評價,同時指出了兩點細節(jié)問題,用語出現(xiàn)了一處欠妥的地方,筆者在說某微粒物質(zhì)的量是1mol時說成了是一個摩爾,經(jīng)驗豐富的申利民老師指出了“式量”一詞在初中已經(jīng)刪去,對它的引入需要從定義開始。筆者在得到這些反饋信息后,通過課堂教學情境的再回憶和反思分析,認可了課堂比較成功,課堂實際效果沖破了顯性目標的限制達成了很多隱性目標。比如,學生積極的課堂參與意識、師生共創(chuàng)的良好課堂氛圍、師生對成功和化學學習過程美的感受,但也認識到同行和學生指出的幾點問題。在這一階段,筆者將“式量”一詞放在學生比較歸納一摩爾微粒的質(zhì)量同微粒的式量關系時給出具體的定義:“微粒化學式中各原子相對原子質(zhì)量之和”,同時,把規(guī)范課堂用語作為筆者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

篇(3)

在一些公開課、觀摩課上,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并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而是像一個演員一樣,將自己準備的教案牢記在心,獨自站在講臺上“演課”,只管背“臺詞”,不管學生是否接受。

實際上,教師在實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都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結果。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反思、調(diào)整、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做到“以學論教”,和諧的課堂教學才能出現(xiàn),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對調(diào)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應該關注學生的哪些學習狀態(tài)呢?怎樣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呢?作者結合音樂欣賞《沃爾塔瓦河》,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關注學生聽的狀態(tài)――激發(fā)興趣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梳理課堂》中曾經(jīng)寫道: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表情及變化中,及時得到教學反饋,辨析學生聽講的狀況。

在欣賞交響詩《沃爾塔瓦河》這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作者讓學生聆聽《沃爾塔瓦河》主題片段后,選擇音樂表現(xiàn)的是高山還是河流的畫面。從學生的表情上觀察全班學生是否在聽,聽的投入程度怎樣。欣賞音樂時學生都很安靜,看上去很專注,但讓學生回答時,答案令人吃驚。學生都是漫無目的地隨意選擇回答了一下,并且很多學生都選擇了高山,沒有達到作者預期的設計意圖。導入牽強被動導致后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不能順利展開。此時,教師要思考的是,為什么學生對這段音樂無動于衷?這時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反思自己的切入點是否讓學生容易接受,是否激發(fā)了學生聽的興趣。其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作者忽視了提示學生關注音樂的點,所提的問題也缺乏指向性,才導致學生無從下手。如果在欣賞前能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節(jié)奏、速度、音色等方面,并教給學生聆聽音樂的方法,學生聽的時候就會有指向性,聽的自覺性也隨之增強。課堂上關注到學生的這種狀態(tài),課后就要不斷地進行反思。

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學生帶進音樂作品,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真諦。

二、關注學生想的狀態(tài)――引發(fā)思考

音樂課堂不能缺少思考。現(xiàn)在有些學生認為上音樂課很是自由,沒有作業(yè),沒有考試壓力,要改變這一局面,須將課堂變成有效課堂。當教師把一個問題拋出去,就要關注學生思考的狀態(tài),從學生的神態(tài)初步判斷多少學生在思考,多少學生沒在思考,怎樣讓更多的學生走進教師的問題,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等等。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學習狀態(tài),給學生探討和提問的機會,避免讓學生在鋪設好的道路上行走,這樣課堂上才可能會有新的生成和新的活力。如果教師處理不好、關注不到,就會大大影響學生的發(fā)展。當學生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和預定的情況回答時,教師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問題的提法上有沒有“問題”,怎樣提問能夠讓學生進行思考,而不是進行無盡地追問,直到學生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設計。這樣,教師更關注自己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生的發(fā)展。

教師的提問要有目的性和指向性,能夠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并能夠產(chǎn)生新的疑問。例如在欣賞音樂《沃爾塔瓦河》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的提問,一開始,直接讓學生聽完音樂后憑感覺選擇畫面,結果讓教師顯得尷尬被動。課后,仔細推敲后,作者將問題細化成“你從音樂的節(jié)奏、速度和樂器的表現(xiàn)力上感覺一下,這段音樂所要表現(xiàn)的畫面是高山還是河流”。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比之前聽得投入,而且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河流并能夠表明自己的觀點,一下讓作者的教學非常順暢地進入到下一環(huán)節(jié)。看似簡單地變換一下問題的提法,讓這個提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考慮,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幾個點,學生就容易走進音樂,愿意進行思考,這樣比較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關注學生動的狀態(tài)――妙設巧動

教師要讓學生從剛開始接觸音樂起,就既學習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又學習用整個肌體和心靈去感受節(jié)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緒變化的規(guī)律。瑞士達爾克羅斯的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奧爾夫的基本形體動作教學和聲勢教學等,都屬于律動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對學生接受音樂有促進作用的因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的鑒賞,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欣賞課中的律動,只要求學生能根據(jù)動作的表現(xiàn)來感受和體會音樂的特點,不過分要求動作的技巧。初中生因年齡、生理等各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心理上會有很大改變,對于課堂的音樂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會怕羞,不自信,即便參與也是扭扭捏捏。因此,在設計音樂活動時,要注意幾點:一要簡單易學;二要突出特點;三要積極示范;四要語言鼓勵;五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六要學生全面參與。只有每堂課都關注到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對設計的律動進行調(diào)整和改編,這樣,才能使學生非常自然地參與音樂活動,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樂。

音樂課堂中律動、活動不能為了動而動,不能僅僅為活躍課堂氣氛服務,設計的活動要在音樂課堂中科學、有效地展開,對整個課堂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樣的律動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則僅是形式花哨而已。在欣賞《沃爾塔瓦河》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強弱規(guī)律,作者設計了擺動手臂的動作,這個動作簡單,操作也方便,卻能形象地將河水流動的感覺表現(xiàn)出來。學生很自然地跟隨作者擺動手臂,一起感受音樂的節(jié)拍特點,在這個簡單的活動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很深。

四、關注學生唱的狀態(tài)――唱響課堂

篇(4)

復習內(nèi)容:

五年級《體積與容積》

復習目標:

1.復習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復習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使用及其進率。

3.復習長方體、正方體和利用轉化思想進行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計算。

4.在復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和思維能力。

復習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復習難點:

體積公式的應用。

復習思路:

自然引出知識――系統(tǒng)整理知識――集中訓練知識(發(fā)散式訓練)

復習過程:

一、自然導入:

教師隨機拿起學生桌面上的一飲料瓶,提問:同學們,這個飲料瓶所占空間的大小叫這個飲料瓶的什么?(體積)那這個飲料瓶中所裝飲料的體積叫做飲料瓶的什么?(容積),你們回答得真好,今天我們就來上一節(jié)關于體積和容積的復習課。(板書課題:體積與容積復習課)

二、知識梳理:

1.同學們,大家想一想,我們在第四單元中學過了哪些關于體積與容積的知識?

生1: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生2: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生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2.同學們,剛才你們說了很多,也很對,但是有些零散,你們看,老師把你們說的知識點分了一下,就三類:(一邊說,一邊隨機貼成脈絡圖)

第一類:意義:體積和容積的定義。

第二類:單位:體積和容積單位,單位的換算。

第三類:應用:規(guī)則物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不規(guī)則物體(石塊、土豆等)的體積計算。

大家看,這樣歸納一下怎么樣?

(學生:嗯,老師,這樣看起來整多了,一點也不亂。)

好,大家既然覺得這樣還可以,那么我們下面就按照這三大類開展有針對性的練習吧。

三、集中訓練:

教師根據(jù)本課設計了七個版塊的題目,課件制成鏈接點擊式,學生隨機做哪一個題目,具體題目如下:

(一)意義理解

1.物體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

2.把一塊正方體橡皮泥捏成長方體,橡皮泥的體積沒有發(fā)生變化。( )

3.冰箱的體積就是冰箱的容積。

( )

4.小明和小紅各有一瓶同樣的桔汁,如果小明倒了3杯,那么小紅也一定能倒3杯。( )

(二)單位的使用

1.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12( )

2.一個冬瓜的體積約是8( )

3.一臺冰箱的容積是201( )

4.一小瓶眼藥水的容積是30( )

5.一個大型冷庫的容積是150( )

(三)單位的換算

5.7升=( )升( )毫升

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2立方米=( )立方厘米

(四)計算誤區(qū)解析

1.棱長為6厘米的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相等嗎?

2.正方體的棱長擴大到原來的2 倍,表面積擴大到原來的4倍,那它的體積也擴大到原來的4倍嗎?

3.表面積相等的兩個長方體,體積一定相等嗎?

(五)初級應用

1.將一個長9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截成一個體積最大的正方體,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 )。

2.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高6厘米的長方體木塊,可以切成( )個棱長2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

3.東村要修一個長80米,寬50米,深1.5米的曬水池,如果要在池中放入1.2米深的水,水池內(nèi)水的體積是( )立方米。

(六)中級應用

1.有一個棱長40厘米的正方體鐵塊,現(xiàn)在要把它熔鑄成一個橫截面積是8平方分米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長是多少分米?

2.一個長方體水箱的容積是320升,這個水箱的底面是一個邊長為50厘米的正方形,那么,這個水箱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

(七)高級應用

把一塊長46厘米,寬26厘米的長方形鐵皮的四角各剪掉一個邊長3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將剩下的鐵皮做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鐵盒,這個鐵盒的容積是多少毫升?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能不能說一說,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和困惑?

反思:

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期末復習時上的單元復習課,立足于梳理單元知識脈絡,并且針對本單元在日常教學中反映出來的教學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展開集中訓練,說是復習,更接近于期末復習尾聲的查缺補漏。現(xiàn)將實際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歸納如下:

篇(5)

1.知識與技能:通過合作與交流,能在現(xiàn)實情景中辨認方向,知道地圖上的四個方向。

2.過程與方法:在數(shù)學活動中體驗辨別方向的方法,在經(jīng)歷從空間方向向平面方向的遷移中體驗地圖上規(guī)定方向的必要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自主探索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在有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知道地圖上的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體驗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認識生活世界中的東西南北

師:請你把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一起介紹給大家。然后揭題。(板書:五、方向與位置)

1.看一看

談話:前幾天,老師用相機拍了幾張照片,你們想看嗎?(出示學校操場四周景色的照片)

提問:太陽每天從哪個方向升起來呢?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你能用小手指一指東方在哪兒嗎?哪張照片是拍操場東面的?操場的東面有哪些景物?多媒體教室的東面又有什么呢?

2.想一想

提問:除了東,你還知道其他哪些方向?能用小手指一指西方在哪兒嗎?哪張照片是拍操場西面的?操場的西面有哪些景物?多媒體教室的西面又有什么呢?

師:說得真好!東方和西方可以根據(jù)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方向去找,怎樣才能找到南和北呢?

出示兒歌,并齊讀。找一找、指一指操場的南方和北方,說說有哪些景物。

3.做一做

談話:面向太陽升起的方向站好。(學生起立)你能說說你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嗎?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面朝南,面朝西,面朝北,分別指一指、說一說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4.比一比,議一議

談話:我們知道了多媒體教室的四個方向,東和西是相對的,南和北也是相對的,我們現(xiàn)在來做個小游戲,好不好?老師指方向,小朋友們說,比一比誰的反應快。反過來,老師說方向,小朋友們指。

(兩個學生面對面站立,老師說方向,兩個小朋友指)師:從兩個同學所指的方向來看,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不管面對的方向怎么變,他們所指的方向相同。

師(小結):同學們總結得很好,無論人的位置和面對的方向如何變動,他們所指的方向都相同,也就是說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永遠不變。

師:你能根據(jù)剛才我們所學的知識說出你和周圍同學所在位置的關系嗎?(用上東、南、西、北四個詞)

二、認識平面圖

1.看地圖。這是一張中國地圖,它像一只什么動物?對,我們中國像一只雄雞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找一找我們在的省份。省會在哪兒?北京又在哪兒呢?有誰知道地圖上這個紅色的箭頭表示什么?(方向標)

那么,東面在哪里?南面?……(根據(jù)學生回答貼出)我們有什么辦法記住地圖上方向標的位置?

師(小結):為了統(tǒng)一,人們規(guī)定:“上面為北,下面為南,左面為西,右面為東”。(出示課件,邊讀邊做手勢)

請同學們說說上海、拉薩、北京、廣州分別在祖國的什么方向上。

2.學生動手制作方向板,標上東、西、南、北。

3.練習(繪制學校平面圖)

4.議一議。師: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你會怎么辦呢?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交流辨別方向的方法,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的圖(指南針、北極星、樹的年輪等),講述運用北極星、樹的年輪和指南針等辨認方向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有這么多辨認方向的方法,真了不起。

三、游戲:指揮交通

1.模擬表演:請1名同學當黑貓警長,13名同學扮演帶卡片的小動物。

2.宣布活動規(guī)則:得數(shù)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評一評:誰是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小動物。

4.滲透有關交通安全的教育。

四、回顧反思,總結新課

師:你們喜歡今天的數(shù)學課嗎?你覺得自己的表現(xiàn)如何?在這節(jié)課里你學到了什么呢?方向在生活中用得可多了,同學們可以在課后調(diào)查一下,你家在學校的什么方向上。

在《東南西北》的教學中,我大膽嘗試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路子,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總的來說,課堂教學是比較成功的。通過教學,我對本節(jié)課的反思如下:《東南西北》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能正確地辨認方向?qū)W生將來的生活、工作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方向感和空間想象力,增強用數(shù)學思維的方法觀察現(xiàn)實世界的意識和逐步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本課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緊密,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并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重視觀察和實踐活動,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體驗,掌握在實景中正確辨認東、南、西、北的方法和技巧。

游戲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如果把枯燥無味的數(shù)學寓于趣味游戲之中,通過游戲獲得知識,那么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將是輕松愉快的,而且感受深刻。本課中,我安排了兩個游戲。游戲1:老師指方向,學生說方向。反過來,老師說方向,學生指方向。游戲2:兩個學生面對面站立,老師說方向,學生指方向。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學習,很快知道了無論人的位置和面對的方向如何變動,他們所指的方向相同,也就是說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永遠不變,而且只要我們認準了一個方向,就能指出其余三個方向。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問題就簡單化了,而且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篇(6)

一、綜合素養(yǎng)問題的解決

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在當今的中國已經(jīng)形成因文化成績差、為了能夠上大學而考藝術設計專業(yè)的現(xiàn)象。因此,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窄,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創(chuàng)意能力和科學思維方面的能力,以及接受知識等方面的能力比較差等現(xiàn)象。而藝術設計專業(yè)卻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在上述各方面對學習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對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員來說,如果上述能力差,可以說就不適合從事設計工作。針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差的問題,我們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禮儀與文化、交響樂文化、書法文化、篆刻藝術文化等課程。不僅如此,在每個假期,還有針對性的由專業(yè)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外出考察,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設計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對每一門課程,我們都要求將寫作和口頭訓練融入其中,以提高學生的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將設計數(shù)學等與自然科學相關的課程,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認識,以使學生能夠用科學思想來指導設計。另外,學院還積極組織和承辦各種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給學生創(chuàng)作各種有利于提高他們能力的條件和環(huán)境。通過上述措施,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方面可以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對藝術設計認知問題的解決

目前,我國藝術設計專業(yè)的招生和學生畢業(yè)所得到的學位都是純藝術類的。入學考試加考的科目基本上是美術基礎,即素描和速寫;入學標準是以美術分數(shù)為主(絕大多數(shù)學校);生源以所謂的文科生占絕大多數(shù)。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認為自己是學藝術的,認為自己將來就是藝術家,認為能畫素描、速寫,再學點構成等課程,掌握一些表現(xiàn)技法,學會一些常用的應用軟件的操作就可以從事設計工作了,就是設計師了。針對這個問題,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學院便開設設計原理、創(chuàng)意與思維等方面的課程,從什么是設計,設計的本質(zhì)是什么,設計活動對設計者的能力和知識等要求、設計與科學、設計與管理、設計與環(huán)境、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設計與創(chuàng)意、設計與人文等多個方面對藝術設計進行介紹。在授課中,教師是圍繞計算機的設計來進行的。教師通過介紹計算機產(chǎn)生的原因,產(chǎn)生的技術背景、社會環(huán)境,以及計算機為什么設計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計算機都采用了哪些技術,計算機的功能產(chǎn)生的原因等來使學生認識到設計需要科學思想,需要科學知識;設計來源于生活,服務與生活;設計是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設計不是幻想,設計不是完全的個人個性的展現(xiàn),設計是受環(huán)境、技術等多方面限制的活動。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學生原有的不正確的對藝術設計的認識,使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

三、教學體系結構的設置問題

在教學體系結構的設置上,藝術設計專業(yè)的設計基礎課程基本上與美術基礎課無二,課程計劃中有關人文、自然科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工程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非常少,甚至是沒有。例如:學習玩具設計的學生不了解機械、玩具構造、電子等方面的知識,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是在所謂的造型上;廣告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主要強調(diào)所謂的視覺沖擊;工業(yè)設計也把重點放在所謂的造型上,求怪、追求所謂的“變”。其結果是設計作品或產(chǎn)品沒有科技含量,沒有文化內(nèi)涵,不大器,沒有競爭力,有的只是模仿和不合情理的設計。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課程體系上我們立足于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并將其盡量合理地聯(lián)系起來。另外,在構建教學體系結構中,注重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相應的工作室創(chuàng)作學分。雖然這些工作室的創(chuàng)作活動與學生所學專業(yè)不掛鉤,但其與理論學習相呼應,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意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等起到了推動作用。

四、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的研究

教學方式方法是教學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理念和教學體系的直接體現(xiàn)。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認為自己所采用的是案例教學法,并認為自身的教學已經(jīng)與實際項目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案例,就是把別人的作品拿來,展示給學生,或?qū)ψ髌返谋硐舐约咏榻B,缺少對作品設計背景、設計思路的產(chǎn)生、設計過程等方面的分析和說明,因此,這種教學與案例教學相差甚遠,這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的只是模仿能力。關于學生作業(yè),教師留大量的作業(yè)讓學生去做,但不去要求學生按設計過程的要求,規(guī)范地把創(chuàng)作過程等寫出來,期末創(chuàng)作也只是要求學生拿出一件作品(絕大多數(shù)是一張繪畫創(chuàng)作)即可,這基本上就是在培養(yǎng)美術人才。針對這些問題,學院加強教師備課的檢查,加強督導組聽課機制。要求教師切實按案例教學的要求授課,并強調(diào)作業(yè)和考核要按設計過程的要求進行。具體來說就是以項目為中心,授課舉例要求重點介紹作品的設計思想、作品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技術背景,以及所涉及到的技術、材料和文化內(nèi)涵等。對作業(yè)的要求是根據(jù)實際情況要求寫出設計報告或創(chuàng)作說明。

五、師資培養(yǎng)

目前,從事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工作的教師,有相當一部分是學習純藝術的,一些雖然是藝術設計專業(yè)畢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生,但由于他們的導師長期從事純藝術活動,因此一些教師在對藝術設計的認識上是存在偏差的。例如:教師常將一些沒有科學依據(jù)的幻想稱為設計,并還起了一個很好聽的稱謂,即:概念設計。例如:一所211學校環(huán)境藝術專業(yè)的一個大本學生,其設計(畢業(yè)設計)為一個處于70米海底的龐大的海底娛樂中心。這個項目設計報告的內(nèi)容僅包括:一個色彩絢麗的和非常“漂亮”的外觀造型模型圖,說明了色彩的意義,外觀的設計“想法”,以及對娛樂中心內(nèi)部空間功能分割圖及有關功能說明。項目設計,沒有考慮材料問題,沒有涉及最基本的經(jīng)濟分析,沒有觸及項目技術上的可行性,以及為什么要將娛樂中心建在海底等。然而,使我感到不解的是指導教師給了此設計作品99分(滿分為100分)的高分。當我問該指導教師有關問題時,指導教師告訴我說“這是概念設計”,并進一步強調(diào)說“模型的外觀非常漂亮;模型外觀的色彩有視覺沖擊力;娛樂設施考慮得很全面;在海底建造娛樂中心的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絢麗的外觀,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對一個深處海底70米的建筑來說有什么意義?在70米海底建龐大的海底娛樂中心是不是創(chuàng)新,這又屬于一種什么創(chuàng)新?這些問題均是需要考慮的。

教師的知識面窄,所掌握的科技知識,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不足也是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的骨干教師,兼設計師,為客戶設計路牌廣告。客戶要求設計的廣告是一個需要架在一根10米左右高的鋼柱上的寬大致8米,高大致3米的廣告牌。設計者承擔了從設計到施工整個項目。由于設計者在建筑等方面知識欠缺,又擔心廣告出現(xiàn)安全問題,為此,別出心裁地自己多次爬到鋼柱頂部用自己的身體測試風力,用身體來感受將來的廣告牌能否承受風力。在廣告豎起來的最初幾個月里,這位設計師,幾乎天天守在廣告牌下,心有余悸地生怕廣告牌倒下。隨后,設計師又開始擔心使用的材料出問題,同時發(fā)現(xiàn)廣告整體風格、表現(xiàn)手法與環(huán)境等非常不相稱等。然而, 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卻沒有考慮這些問題,考慮了也不知道采取什么方式來解決,并存有僥幸心理。這位教師、設計師,在教學中強調(diào)最多的就是:“我們是手藝人”,強調(diào)的最多的就是“視覺沖擊力”,強調(diào)的最多的就是所謂的“頭腦風暴”。但對設計師來說,頭腦空空,靈感如何產(chǎn)生?!頭腦怎么風暴?!

上述兩個具體的例子所反映出的既是觀念問題,又是知識深度和廣度的問題。而類似的事件并非個例。為此,提高教師的認識和能力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礎和前提。除此之外,教師的責任心也是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學院每年都派青年教師外出培訓,參加各種活動,以提高教師對藝術設計的認識,開闊教師眼界。另外,通過抓科研、抓教材建設,使教師對所授課程有比較深入的認識;通過指導學生完成工作室學分和講評學生作業(yè),講評學生課程的設計報告,強化責任心的培養(yǎng),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

結語

篇(7)

關鍵詞:

高職院校;信息化;低壓電器

0引言

隨著信息化手段的普及,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已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此外,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動手能力強,對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等特點。因此,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越來越受到師生認可和追捧。本文以《低壓電器》中“三相異步電動機雙重聯(lián)鎖正反轉控制”為例,合理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教學分析

根據(jù)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內(nèi)容的要求,從知識、技能與素質(zhì)三個維度設立了教學目標。依據(jù)教學目標將三相異步電動機雙重聯(lián)鎖正反轉控制原理設為教學重點,將雙重聯(lián)鎖控制過程定為教學難點,分析該班學生現(xiàn)狀。

2教學策略

本文采用基于混合式學習和翻轉課堂的SPOC模式。主要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把多種學習資源合理地整合在一個網(wǎng)絡學習平臺上,運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從而實現(xiàn)實體課堂與在線教育的有機結合。

3教學過程

3.1課前教學

學生進入網(wǎng)絡學習平臺,根據(jù)教師預設的問題,觀看教學視頻、查閱資料,進行討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平臺上的測試并提交結果,系統(tǒng)會自動評估學習效果、分析存在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教學過程提供了依據(jù)。

3.2課堂教學

教師通過視頻向?qū)W生展示日常生活中電機正反轉的應用,如洗衣機、電梯、攪拌機等。學生通過觀看洗衣機工作視頻思考課前設置的問題。課堂引入利用現(xiàn)實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給出三相異步電動機無互鎖正反轉控制線路,讓學生思考線路原理和線路缺點,通過學生講解,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檢查學生課前學習效果。根據(jù)學生講解,教師進行糾錯、解惑、答疑,強化預習效果。無互鎖正反轉控制線路相當于兩個單向控制線路組合,能夠?qū)崿F(xiàn)電動機的正反轉,但是如果同時按下正轉和反轉控制按鈕,兩條控制回路同時得電,會造成主電路電源短路,發(fā)生故障。通過短路效果展示,刺激學生感官,吸引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此線路的理解。為了防止短路故障發(fā)生,在控制回路中引入互鎖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動畫演示,使學生可以觀察到在正轉控制回路中串聯(lián)反轉接觸器的常閉觸點,在反轉控制回路中串聯(lián)正轉接觸器的常閉觸點,使兩條控制回路不能同時得電,學生從感性上了解互鎖的定義。同時直觀地觀察到線路的原理、動作過程及實現(xiàn)電動機的“正———停———反”功能。正———停———反”控制在實際生產(chǎn)中操作不便,教師設置“實現(xiàn)電動機直接由正轉到反轉”為問題驅(qū)動,學生結合互鎖正反轉控制線路,思考問題,分組討論,選派代表進行闡述,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引入雙重聯(lián)鎖正反轉控制線路。教師采用視頻動畫演示雙重聯(lián)鎖控制的實現(xiàn)方式和動作過程,使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便于學生掌握電動機直接由正轉到反轉的控制過程,順利突破本次教學難點。及時訓練,強化新知,學生利用仿真教學系統(tǒng)進行在線模擬訓練,仿真軟件能夠使學生根據(jù)電氣原理圖結合實物進行連線練習,為專業(yè)實訓課做了鋪墊。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接線習慣,打造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仿真結果會自動上傳教學平臺,生成在線測試結果,便于教學反饋和課后教學設計。至此,通過三相異步電動機無互鎖正反轉控制、互鎖正反轉控制及雙重聯(lián)鎖正反轉控制的講解,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突破教學重點。接下來是練習環(huán)節(jié),本文結合學生喜歡玩游戲的特點,在學習平臺中將課堂練習設計為翻牌游戲。本游戲結合電氣原理圖,將圖中元器件的作用及接線方式以圖片的形式,融入游戲中,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下強化新的知識。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游戲的勝利,滿足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感。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實踐,教師播放機床加工的三維仿真和實際生產(chǎn)工作視頻,理論聯(lián)系實際,虛實交融,使學生從感性上對電動機正反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過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明白學有所用,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總結評價,師生一起回顧、梳理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每位學生獨立畫出本節(jié)內(nèi)容的思維導圖,手機拍攝上傳至學習平臺進行展講,師生一起完成對知識點的總結、提煉、升華。教師通過學習平臺布置作業(yè),系統(tǒng)自動批改統(tǒng)計,便于下節(jié)課點評。

3.3課后教學

本著兼顧差異,因材施教原則,結合課前預習效果、課堂教學反饋,將本課制作微視頻上傳至網(wǎng)絡學習平臺,便于學生查漏補缺,補充學習。

4結語

本文通過混合式學習、綜合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xiàn)課堂的翻轉教學,整合網(wǎng)絡課程平臺資源,實現(xiàn)線上和線下學習相結合,課前、課中、課后學習相結合,通過模擬仿真教學系統(tǒng)改變傳統(tǒng)課堂“聽、說、寫”轉為“觀、做、練”,實現(xiàn)理論課中的學中做,做中學,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學習興趣,充分挖掘?qū)W生的潛能,教學效果良好。

作者:李璇 單位:江蘇省徐州醫(yī)藥高等職業(yè)學校

參考文獻:

篇(8)

2011年11月23日,我校攜手兄弟學校蘇州高新區(qū)第一中學聯(lián)合舉辦以構建“美妙課堂”為主題的對外教學研討活動,兩校教師以“同課異構”的形式共開出了30節(jié)公開課,省內(nèi)外的專家同行200多人應邀參加了本次活動。我有幸代表我校高二化學組與兄弟學校的仇劍芳老師均以《同分異構》為題參加了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同分異構”是《有機化學基礎》模塊重要的知識組成部分,對學生有序、嚴謹?shù)乃季S品質(zhì)要求較高,也是高考必考的內(nèi)容之一。作為新授課剛剛結束的單元復習,一般的教學流程是從同分異構的類別(碳鏈異構、位置異構、官能團異構等)出發(fā),依次通過案例訓練來鞏固、完善學生的知識建構。但這樣的設計很容易“炒冷飯”,“同分異構”涉及的物質(zhì)類別繁多,情況各異,這樣的復習之后,學生可能會感覺到該知識點很雜很多很難,復習的效果很難令人滿意。如何讓這個看似零散的課題上出新意,讓學生在思想方法上戰(zhàn)勝“懼怕”心理呢?

為此,筆者在完全復習“同分異構”的一般知識框架和原有思維定勢的基礎上,適度借用數(shù)學思維方法(空間對稱、等價代換、圖表歸類等)來設計本節(jié)復習課。

二、教學過程

1.情境引入

[教師] 今天我們教室迎來了很多遠道而來的客人,因為我們學校今天和新區(qū)一中聯(lián)袂以“同課異構”的方式開展對外教學展示活動。我提議同學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專家老師(在學生的掌聲里筆者在黑板上付板書“同課異構”四字)。

設計意圖: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同學們突然面對眾多陌生聽課老師的緊張感,同時為導入課題打下伏筆。

[投影] 截至目前,人類已發(fā)現(xiàn)的有機物超過4000萬種,且處在激烈增多之中。截至目前,人類已發(fā)現(xiàn)的無機物種類僅20萬左右。有機物種類為什么如此繁多?

在同學們躍躍欲試的神態(tài)中,提示到,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和“同課異構”只有一字之差。同學們異口同聲道:“同分異構”。

2.熱身訓練

(1)知識熱身

[基礎回顧] CH4、C2H6、C3H8、C4H10、C5H12有沒有同分異構體?若有,請迅速寫出其結構簡式。

[學生練習] 在學案上完成,激勵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結構簡式。

設計意圖:烷烴的同分機構是基礎,五個碳以內(nèi)(包含五個碳)的烷烴的同分異構很簡單,同學們在新課教學中應該熟練掌握,以“低起點”起步,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為下面烷烴中“等效原子”、“等效鍵”等的教學設計做鋪墊。

(2)思維熱身

[投影展示]某有機物A通過核磁共振分析得出以下核磁共振氫譜圖,請推測搶答:A可能是什么物質(zhì)?

[學生搶答] 甲烷、乙烷、新戊烷、2,2,3,3―四甲基丁烷……

乙烯、乙炔、環(huán)己烷、苯、六甲基苯……

甲醚、甲醛、丙酮……

設計意圖:通過發(fā)散思維訓練,達到喚醒學生思維的“對稱性”,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為后面的高強度思維熱身。

[過渡遷移] 看來僅利用核磁共振氫譜圖分析出氫原子的類別數(shù)還不能準確確定有機物結構。但是借助等效H原子的分析方法解決一些同分異構問題是非常有效的。

3.課的主體

(1)一元異構

①等效氫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表1,實物投影交流:

[及時練習1] C5H10O屬于醛的異構體數(shù)為 。C5H10O2屬于羧酸的異構體數(shù)為 。

[教師點撥] 將每一種等效H用官能團取代,就得出一系列同分異構體,以上一元取代的異構體數(shù)就是相應烴基的異構體數(shù),追其根源是相應烷烴的H種數(shù)。

設計意圖:從烷烴結構的對稱性、等效H分析入手,將學生原有思維中完全不同類別的一元鹵代烴、一元飽和醇、烷基、一元飽和醛和一元飽和羧酸的同分異構問題歸為一類,通過表格對比讓學生感悟其中的奧妙。

[變式訓練1]在化合物C3H9N中,N原子以三個單鍵與其他原子相連結,它具有的同分異構體數(shù)目為( )

A.1 B.2 C.3 D.4

[引導發(fā)問] N原子的成鍵方式更接近C原子還是更接近H?(很明顯,更接近C原子)

[師生討論] 應該分析C4H10中等效C的種數(shù),沿用上面的取代換位思想,用N原子取代不同類別的C,即可解決問題。

②等效碳

[學生活動] 自主完成表2,交流匯報

[及時練習2]在化合物在C4H11N中,N原子以三個單鍵與其他原子相連結,它具有的同分異構體數(shù)目為

。(引導學生注意新戊烷中季碳原子不能被N代換)

[過渡遷移] 通過以上訓練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利用烷烴分子中的“等效原子代換法”使我們解決一些同分異構問題顯得很輕松。烷烴中的“等效鍵”對該類問題的解決有沒有幫助呢?

③等效鍵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表3,實物投影交流:

[及時練習3]C4H8屬于烯烴的異構體數(shù)為 ,C4H6屬于炔烴的異構體數(shù)為 。(引導學生注意C原子的四價規(guī)則)

設計意圖: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承中隱含變化,訓練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靈活性。

[變式訓練2] C7H8O屬于芳香族化合物的異構體有 種,其結構簡式分別為

④有苯環(huán)結構的等效氫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表4,實物投影交流:

設計意圖:[變式訓練2]是對前面方法的檢測訓練,同時又引入了苯環(huán)結構,延續(xù)中有變化。表4是對含苯環(huán)結構的三種簡單芳香烴(也是考試熱點)的對稱等效分析,又為“一元異構”到“二元異構”進行了自然過渡。

(2)二元、多元異構

①二元異構:

[方法小結]二元異構:先分析等效H種數(shù),再進行“定一動一”法排寫,有幾種等效H,最多定幾次。

[變式訓練3] 已知化合物A(C4Si4H8)與立方烷(C8H8)的分子結構相似(如下圖),則C4Si4H8的二氯代物的同分異構體數(shù)目為( )

A.3 B.4 C.5 D.6

[及時練習4]近年來,化學家們合成了如下圖所示的一系列的星烷,如三星烷、四星烷、五星烷等。

一氯四星烷的結構簡式有 種, 二溴三星烷的同分異構體有 種。

設計意圖:由二維平面結構過渡到三維立體結構,訓練提升學生思維的變通性,拓展思維空間,體驗有序思維的美妙。

[教具展示] 展示二氯苯的球棍模型,讓學生猜測:該模型是什么分子?

[學生搶答] 二氯苯,二溴苯:

[教師反問] 為什么不可以是四氯苯呢?學生們先是一愣,接著一片嘩然。

[變式訓練4]已知二氟苯的同分異構體有3種,不必試寫,四氟苯的同分異構體有( )種。

A. 3 B.4 C.5 D.6

②多元異構

[師生討論]丙烷一元到八元氯代的異構體數(shù)――表5:

[投影展示]

[方法小結]定理:對烴CmHn,若a+b=n,則該烴的a 元取代物的異構體數(shù)和b元取代物的異構體數(shù)必相等。

設計意圖:借助直觀教具、圖表定理等數(shù)學語言,將抽象的規(guī)律形象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化繁為簡,減輕學生的思維負擔。

[師生互動] 從烷烴通式CnH2n+2出發(fā),借助不飽和度歸納小結中學常見的類別異構。

(3)中學常見的類別異構――表6:

[過渡遷移] 縱觀近年來江蘇高考,考查的主要是限制條件下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和判斷,常見以下兩種形式:①寫出或補充有限制條件的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

②推斷符合限制條件的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種數(shù)。

(4)限制性條件下的同分異構

[高考真題](2010江蘇-9)阿魏酸在食品、醫(yī)藥等方面有著廣泛用途。一種合成阿魏酸的反應可表示為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D.與香蘭素互為同分異構體,分子中有4種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且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的酚類化合物共有2種

[師生互動]題目信息解讀:

1.“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含有“-CHO”。

2.“酚類”含有“酚-OH”。

3.“有四種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考慮苯環(huán)上取代基位置的對稱性。

[師生討論] 結構分析如下――表7:

[參考答案]

設計意圖:在前面思維訓練的基礎上,通過高考真題解析,感受思維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4.課堂小結

同分異構問題雖然零碎繁雜,但是只要我們熟練掌握其思維方法,以“烷烴”的同分異構奠基,用“對稱等效分析、靈活等效代換”方法筑墻,再加蓋“限制性條件”為頂,解決同分異構問題的方法“大廈”就在我們的頭腦中建成了!

三、教后反思

1.本節(jié)課將數(shù)學思想方法(如立體幾何里的空間對稱、等價代換、圖表分析等)引入化學課堂,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化學問題可以借用理科工具學科――數(shù)學,收效較好。

2.整節(jié)課貫穿兩條主線(“知識”和“方法”),使“同分異構”相對繁雜的零散知識內(nèi)容通過“方法”主線統(tǒng)領在一起,像優(yōu)美的散文一樣,達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3.失誤反思之一:針對高二學生,課堂容量偏大,課堂時間節(jié)奏把握還需更科學。注重學生思維、感悟的過程應該成為本節(jié)課教學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由于課堂時間所限,教學過程中某些環(huán)節(jié)留給學生的思維活動時間略顯倉促,對思維節(jié)奏較慢的學生有些“囫圇吞棗”。

4.失誤反思之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需進一步精致,未能有效地將化學實驗引入課堂。將問題帶入新穎的情境之中進行解決,更利于學生思維活躍性的提高。針對嚴謹繁重的邏輯思維還不夠成熟的高二學生,充分借助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加大直觀教具的使用量和面(如讓學生分組利用模型自行搭建同分異構體等),將邏輯思維轉換為形象思維,更利于學生輕松解決問題。

篇(9)

[問題情景1]:在四邊形ABCD中,AC與BD相交于點O,如果只給出條件“AB∥CD”,那么判定四邊形ABCD為平行四邊形可以補充的條件是哪些?

學生經(jīng)過思考,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教師把學生們的答案匯總后用實物投影在屏幕上.

方法1:若補充條件“∠ABC=∠ADC”,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2:若補充條件“AD∥BC”,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3:若補充條件“∠BAC=∠DCA”,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4:若補充條件“AB=CD”,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5:若補充條件“∠DAC=∠BCA”,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6:若補充條件“∠DAB=∠DCB”,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7:若補充條件“BC=AD”,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8:若補充條件“∠DBA=∠CAB”,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案9:若補充條件“AO=CO”,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教師:同學們提了很多有價值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是否有你不贊同的?如果有,講出你的理由.

學生1:方案7不可行,舉個反例,四邊形ABCD可能是等腰梯形.

學生2:方案8是錯誤的,因為不符合平行四邊形的識別.

教師:很棒!說明你們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與識別理解是很深刻的,還有同學對上述方法有異議嗎?

學生3:方案3是錯誤的.因為AB∥CD可推出∠BAC=∠DCA,相當于這兩個是同一個條件.

教師:回答得很棒!你講得很正確.還有同學對上述方法有異議嗎?

師生歸納識別方法:

1.從邊與邊的關系.

2.從角與角的關系: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從對角線的相互關系: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推理過程:(略)

[問題情景2]:如圖所示,AB是O的直徑,BC是弦,ODBC于點E,交O于點D.

(1)請寫出四個不同類型的正確結論;(并說明理由)

(2)連接CD,設∠CDB=α,∠ABC=β,試找出α與β之間的一種關系式,并給予證明.

學生經(jīng)過思考,得出了(1)中如下的正確結論:

學生4:①BE=CD;②BD=CD;③∠BED=90°;④ACBC.理由是:根據(jù)垂徑定理和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得出上述四個結論.

學生5:①AC∥OD;②∠BOD=∠A.理由:1.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直線平行;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學生6:①OE2+BE2=OB2;② OE?BC=14AC?BC.理由:1.根據(jù)勾股定理;2.是根據(jù)三角形面積公式得出結論.

學生7:①BOD是等腰三角形.理由是同圓的半徑相等.

學生8:①ACB∽OEB.理由是兩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等.

教師:對!結合圖形利用所學的定理完成.

學生9:(2)中的關系式是α-β=90°.

教師:你的回答很正確.(學生們陷入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靜.)

學生9(板書):∠CDB=α CAB的度數(shù)是2α,

又∠ABC=β CA的度數(shù)是2β,

2α-2β=AB的度數(shù)=180°,

α-β=90°.

教師:你的證明過程很有創(chuàng)意!我們要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教師正準備展示下一個問題情境時,又有一位學生站出來發(fā)言.)

學生10:(2)中的關系式還有α>2β.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10的回答頓時使整個教室沸騰起來,反對的也有,贊成的有,誰都說服不了誰.漸漸地,學生把眼光都投向我,希望我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教師:實事求是地說,我也不知道有無這種答案.但我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可以利用課后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

篇(10)

二、問題的提出

牛津英語教材具有題材廣、起點高、容量大、適應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的特點,而詞匯量大是其最大的特點。詞匯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習成績的分化也往往從詞匯開始;詞匯學習又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學生的任何語言技能與發(fā)展都離不開詞匯的積累與運用。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設有Vocabulary(詞匯)。本部分內(nèi)容在整個單元中看似簡單,所占比例也較小。所要教授的詞匯基本會在前面的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中出現(xiàn)過,很多老師通常利用20分鐘就把課結束了,實際上要想上好一節(jié)詞匯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案,讓學生不會在枯燥乏味中度過。

三、教學案例

1.教材分析

(1)本課及本單元的概括

這是8A第三單元關于外出旅行的一個單元,本單元學完后要求學生能制定出一份出行計劃,能列出一些旅游景點和出行的時間、地點及活動安排。我所上的這一節(jié)課是詞匯,如果就課本而學課本,這節(jié)課就顯得枯燥和乏味。這節(jié)課涉及了北京的許多名勝古跡和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收集了大量的圖片供學生欣賞。

(2)教學目標(Teaching goals)

A.認知目標:通過本堂課學習,學生應熟悉北京的名勝古跡,并能運用交通工具出行。

To learn about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Tian An Men Square;the Palace Museum;the Summer Palace;Laoshe Tea House;the Fragrant Hills,Wangfujing Street,補充:南京的名勝和世界名勝)

To talk about the transport (by underground/ bus/bicycle/car,on foot,補充walk,take a bus,ride a bike,drive)

B.能力目標:讓學生能夠用英語自由交流如何運用交通工具游覽各地旅游景點。

C: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讓學生彼此了解他們最想去的景點,增進彼此的友誼。

通過看天安門升旗儀式、頤和園的殘破景象,激發(fā)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通過對京劇的欣賞,讓學生們傳承我們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通過老舍茶社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們了解中國文化。

通過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欣賞香山紅葉的圖片,激發(fā)學生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2.教學手段:(Teaching aids)

Multimedia,Recorder

3.教學過程:(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Introduc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Ask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English names popular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Explain the context of the tasks.

Ask students to study the pictures and words.

設計思路:靜態(tài)的插圖,其內(nèi)涵具有一定的內(nèi)隱性。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或幻燈片顯示,那么課堂就會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由于Part A只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北京名勝的名詞短語,所以我搜索出一些景點圖片和一些相關的照片,利用多面體課件和實際操作上英語課,學生視聽感覺明顯,在欣賞和享受中學習。在這些照片中除了有課文中的六個景點外,我還添加了天安門的升旗儀式和頤和園的殘垣斷壁,以此激發(fā)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永遠記住這段恥辱的歷史,讓他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通過對京劇的欣賞,讓學生們了解我們的國粹繼而繼承和發(fā)揚。通過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們了解中國文學。在講到香山紅葉時,我選取了一些優(yōu)美的紅葉圖片,邊放音樂邊欣賞香山美景,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感受英語課并不是簡單的枯燥的記憶,它也能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放松心情感受生活。

2.Part A is a problem-solving task and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of Beijing to do it.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check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設計思路:英語教學不僅要學生會聽會說,還要他們能讀能寫,所以在北京的景點教授完后,通過Part A相關的練習進行復習鞏固,對他們的學習能力進行一次測試,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Step 2:Finish part B

1.Revise means of transport by asking students how they go to school or work.

2.Show some pictures of transport.

設計思路:本課的語法點是乘坐交通工具,涉及動詞詞組和名詞詞組。學生們在做題目時經(jīng)常會用錯,我利用第二部分的句型在課文中直接改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板書在黑板上能讓學生更加直觀。

Step 3:Teaching

1.Show the pictures of Nanjing.

2.Ask students how to get there.

Discussion:

Where will you visit in Nanjing and how to get there?

設計思路:通過介紹北京的名勝古跡引申到我們所居住和熟知的城市――南京。通過南京的名勝古跡和一些現(xiàn)代化城市建筑圖片的展示,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我們的城市之美。并由此來了解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化的都市建設。因為學生很熟悉南京的地理位置,所以請他們談談如何出游,去哪里,怎么去?這樣就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會更加熱烈。

Step 4:Do a survey together

1.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world.

2.Ask students which country they want to travel and how they get there.

3.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Ask:Which country or city do you like traveling?

How do you get there?

4.Show the photos of places they have visit ,introduce their trips,interesting stories.

設計思路:從北京到南京,再聯(lián)系到世界各地,讓學生們世界的美麗,而不要做井底之蛙。同時結合圖片介紹自己的行程,鍛煉學生們組織語言的能力,并對所學內(nèi)容主動再復習并加以整理和歸納,是體現(xiàn)他們交際能力的一個良好途徑。

Step 5:Homework

Your friend is coming to visit you.Plan a day out for him/her.

Make a list of places of interest for your visit.

Find out how to get there.

設計思路:作業(yè)的布置也與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有關,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做到再復習,聽、說、讀、寫也能夠兼顧。

四、教學反思

上一篇: 文明禮儀教育論文 下一篇: 出版物管理工作意見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现在在线免费观看AV | 一级a一片久久久精品网络 久久国产精品系列 |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影院小视精品久久 | 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