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21:46: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活德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搭建三大德育實踐平臺
1.以文明養成為主題的平臺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樣,良好的習慣也是文明道德形成的基礎,學校的德育實踐工程分別從自我修養、行為規范、文明禮儀、文明習慣四個方面組織開展針對性活動,通過開展禮貌教育、禮儀教育、守時教育、誠信教育、尊重教育、美的教育、愛心教育、孝道教育等,促進學生養成文明習慣。如制定校園文明行為“十提倡十反對”,著力打造校園文明素養教育文化(包括樓梯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文明素養,成為言說得當、行皆中矩的人。
2.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平臺
將德育實踐與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相結合,在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具體通過加強專業技術社團建設,如汽車之家、機電之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所有的社團歸各學院負責,由學院安排專業教師指導社團開展活動。同時,依托團學工作平臺組織技能競賽月、社團成果匯報等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社團中獲得提升專業技能的機會。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開創性、個性發展的教育環境和良好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技能和專業競賽活動,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和扶植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進行實踐,形成了以專業為依托,以項目和社團為組織形式的“創業教育”實踐群體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
3.以社會實踐為目的的平臺
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絕不能僅僅依靠在學校里和書本中去感悟提高,而應該更多的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為此,學校為學生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假期見習、畢業實習、“三下鄉”及深入農村、城市、企業開展社會調查等。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打破學校相對封閉的格局,讓學生有機會面對社會各種道德實踐的情境和場景,德育內容也由學生單純的道德知識的學習轉化為道德知識學習、道德認識能力培養、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統一。組織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督促學生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從學會奉獻開始,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作為宗旨,大力倡導“隨手公德”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助殘敬老、愛心助學等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讓敬老助殘、愛心幫扶、關愛未成年人、文明宣傳、道德實踐等服務活動成為學校學生業務生活的主旋律。
(二)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三個德育實踐體驗階段
不同年級的學生存在差異性,因此,對學生德育效果的提升也是一個漸進和逐步提高的過程,鑒于此,學校德育實踐活動設計根據學生年級不同分為三個不同的體驗階段。
1.生活體驗階段
這一階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從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入手,從學會做人開始,根據行為規范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學生的成長規律,確定實踐體驗目標。圍繞學生校園生活,設計出了各類德育實踐活動監控辦法,活動也以學生生活體驗為主,如校園內公共區域的衛生打掃、協助門衛安全督查、學業上一對一輔導低年級學生、系院安排的勞動周活動等。而這個階段的學生布置給他們的假期實踐任務就是讓他們每天在家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1個小時,開學后,學生們都表示已經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偉大和自己個人的不足。在這樣的生活體驗中,學生不僅學會守時、守紀、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規范,培養了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養成了互相合作的良好習慣,而且掌握了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本領,擁有了自律、處理應急事件等關鍵能力,為今后走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職場體驗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學生入校一年以后,我們根據“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歷練”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逐步引導學生將實踐轉移到職場上來,利用組織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崗位見習、頂崗實習,既鍛煉學生的崗位技能,又讓學生了解職場,形成職業道德;同時,利用學校團學工作平臺組織職業生涯規劃、校園職場招聘等活動,突破了傳統就業指導模式,邀請企業專家、行業精英為學校人才培養診斷把脈、建言獻策,將校園文化活動和畢業生就業指導完美融合,讓學生逐步適應職場生活,培養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意識。
3.社會體驗階段
這個體驗主要是面向臨近畢業的學生。學生之前已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服務社會的活動,如“三下鄉”、“四進”社區及其他扶貧幫困、義務勞動等體驗到了服務社會的快樂,也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識。到了臨近畢業的最后一年,學校將德育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社會體驗結合在一起,緊緊圍繞暑期實踐、公益,讓學生走進社會去實踐,去體驗,參與社會管理,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提升思想境界。如安排學生走進街道社區擔任助理,協助社區開展各項活動等,都有助于學生通過實踐提高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三)落實德育實踐的三項舉措
由于德育實踐的核心是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因此活動要求以每個學生為主體,自主完成規定的德育實踐活動。在德育實踐活動的組織上既有圍繞活動目標設計的個體活動,又有通過社團平臺、志愿團隊等開展的集體性活動。為確保該項工程實施到位,我們可在實踐體驗環節通過以下三項舉措來進行落實:一是過程記錄。對于學生的實踐活動,首先要自我記錄在特定的“德育實踐證”上;其次每項活動都須有相關的認定人(見證人)核實簽字,認定人可以是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門衛、宿管員、保潔員、社區負責人、家長、系院部門領導、各班班長、團支書、勞動生活委員等。二是成果統計。每學期的德育實踐活動的統計匯總工作,輔導員(班主任)為統計匯總的責任人。輔導員(班主任)可以在每周班會上詢問每個學生完成的情況及體會,進行交流并提出指導意見;每月小匯總一次,在班內公布;每學期總匯總一次,上報學工處。三是考核獎勵。根據要求,每學期每生需完成一小時的德育實踐活動(分為四次完成,一般活動每次按十五分鐘計算),完成的為合格,未按時完成的為不合格;德育實踐不合格者將取消在校期間的一切評優、評獎資格,如“三好生”、“獎學金”等,對在德育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學校給予表彰獎勵。
二、將德育滲透于游戲活動中
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是游戲。在游戲中,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得到真正的發揮,他們在玩耍的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知識。如,在體育游戲的競賽活動中,讓幼兒明白自己一個人是不能完成游戲的,需要大家的團結協作才能取得勝利,充分激發幼兒的團隊意識;在自由活動時,有人不小心摔倒了,孩子們就會上前去扶起他等等。同時要引導幼兒從游戲中發現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不應該學習的,去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實到每個幼兒。
三、將德育滲透于各學科領域教學中
德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把教學看作是整個教育過程的核心。他認為一個人雖然能夠從周圍環境、從與人交往中獲得自然知識、社會知識,但是這些知識不是系統的,必須通過教學來給予補充。因此在幼兒園語言、社會、藝術等領域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德育效率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語言領域中的故事是幼兒最喜歡的。《誰要我幫忙》的故事,使幼兒了解了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及時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同時獲得快樂;《花兒好看我不摘》的故事,說明了要愛護花草的道理等等。幼兒聽故事時最易于調動他們的情感積極性。音樂課《螞蟻搬豆》也是教育幼兒團結起來力量大的好題材。
四、利用節日對幼兒進行德育
節日具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可以根據節日的不同對幼兒進行育。如,在“母親節”活動中,我們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同時請幼兒回家為媽媽捶捶背,捏捏腿,對媽媽說句“媽媽,您辛苦了,我愛你!”并且幫助媽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還在國慶節進行了愛祖國的活動,幼兒感受到了祖國的地大物博,多民族的融洽相處,激發了他們愛祖國的積極情感。通過在諸如此類的節日活動中滲透德育,在孩子們的心中掀起了愛的波瀾,促進了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與升華。
五、家園配合,共建德育
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應該貫穿起來,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真人”。學校體育在修身、育德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學校體育必須從單純的健身和傳技中解脫出來,突出人文性;而且,它也不只是封閉式或階段式的教育,它應該是一個過程,終身體育的最終實現才是目的。因此,它必須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終身體育密切銜接。這種銜接,首先是讓學生接受體育,因此,國家應大力提倡和發展國民體育、大眾體育、社區體育,創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使國民從小就接受到體育文化的熏陶。學校體育應該成這樣一個過程:體育情感態度的培養——體育技能技巧的訓練——體育知識原理的掌握——自主體育意識和行為的培養——終身享受體育。這一過程明確了學生的體育接受首先是一種情感的接受,因此,學校體育不僅要考慮教什么,更應該考慮學生愿意接受什么,現實生活當中需要什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社會即學校”。把學校體育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延伸到生活中去,延伸到社會中去,使學校體育與國民體育、社區體育、家庭體育充分銜接起來,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體育意識,使學生終身接受體育、享受體育,享受和諧的生活。
國家六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課堂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中職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這是對文化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提出的根本育人要求。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緊貼中職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尋找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機,積極開展了育人嘗試,努力幫助我的學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一、從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入手開展德育教育
中職生的學習狀態中,普通存在諸如學習方向感不強、發展目標模糊、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堅持力不夠等問題,而且每個學期都會出現不同的狀況。我嘗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并與學生一起制定具體操作、考核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
中職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后,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就業,極少數學生會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于是教學中借助于介紹學校推薦就業的管理規章制度,讓學生明確眼前的學習目標就是:至少保證各科成績及格,可以正常畢業和參加就業推薦。也借助于高年級不能正常畢業和參加就業推薦的個例說明,引起學生的重視。而且這項教育內容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時不時地提一次,提醒學生不要忘記學習,否則導致了三年后不能正常畢業和正常參加就業推薦,將悔之晚矣。
我校有著優惠的助學待遇,其中之一就是每學期占到全??側藬?0%的獎學金。當然,獲得獎學金的條件與每學期的考試科目成績和其它各科的考察成績直接掛鉤。我會詳細介紹每一等級獎學金評定的條件和獎學金金額,鼓勵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們為之努力,幫助學生們設立了自己的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即爭取獲得每學期的獎學金。
同時同學們也知道,學校的推薦就業管理規章制度中有相關規定,推薦就業的順序以各班級三年來的綜合大榜排名為準,學習成績決定著你在班級的排榜順序,排榜順序決定你能否參加你所心怡的單位的招聘。
結合數學教學,更要強調說明數學課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打好數學基礎至關重要。
再加上課堂上的教聽學練,課后的耐心輔導,認真的作業批改和點評,都可以不斷幫助學生鞏固學習的信心。
當學生們設定了學習的目標,校園生活中就有了一項重要的任務,就不會“無事生非”了,既沒有閑暇時間網絡上癮,也沒有時間看口袋小說了,而且擁有了良好學風的班級自然擁有了良好的班風,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從指導學生的交往生活入手開展德育教育
當代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明顯提高,再加上網絡的流行,人際直接接觸減少,家長不能很好地照顧孩子等原因,學生們的人際交往問題越來越突出,出現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問題,嚴重影響到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
在中職生中也不乏出現此類問題,于是我嘗試著教給學生有關人際交往的基礎知識,培養和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幫助學生們為自身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和諧做好思想意識和能力的儲備。從課堂上師生間的問侯和告別,到課堂上聽課的狀態,從路上見到老師要問好到幫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課堂回答問題的姿勢到課后請教問題的態度,于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引導學生養成尊重老師的習慣。
主動與學生們普遍聊天,加強溝通,加強理解,互相接納,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于溝通中逐漸消融師生間的對立情緒(包括學生與我、與其他老師間的對立情緒),幫助學生們解決對于老師下達的命令,理解和執行間的關系,即理解了最好,樂于執行;不理解也要先執行,在執行中理解,而不能不理解就不執行,培養學生的執行力。這也是走入社會首先要做到的行為準則。
教學生講究言行,注意說話場合和說話方式,多用文明用語不說臟話;講究公德,不隨意動用別人的東西,不影響別人的正常生活,不背后說三道四;講究配合,互相幫助,平和心態,等等,以此引導他們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愛、互幫互助、開放寬容、誠實守信的良好人際關系,友善同學,共同度過美好的三年鐵校時光。對于學生間發生的小摩擦、小矛盾,見到了就幫忙解決掉,公平公正,不偏不向,也指導學生培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生親近家長。中職生中有一部分學生與家長的關系非常緊張,甚至于連最尋常的溝通都做不到,有回到家里跟家長沒話的,有多長時間也不跟家長聯系的。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利用老師、家長的雙重身份,積極引導學生親近家長,比如,給學生講我在養育兒子過程中的喜悅和煩惱;教學生回家前給家長打電話請求接站,返校后給家長打電話報平安;記住家長生日和各種節日,主動給家長打電話問候,送些小禮物;假期時與家長一起完成學期總結和新學期計劃,做點家務事等等,在實際生活中推動學生與家長的親近,教學生學會感恩,學會交流。
三、從引導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入手開展德育教育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物質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了,而且一家一孩,誰都舍不得讓孩子過苦日子,就連農村的家長也是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種種要求。這樣一來,入校后的學生花錢自己做主了,很容易養成講吃穿、講排場、互相攀比、花錢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購物,買過年吃的糖。超市里糖的花樣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為散稱和包裝。爸爸媽媽問我:“兒子,你希望買什么糖呢?”我望著玲瑯滿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擇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選了巧克力糖。這時媽媽又給我出題了,他說:“那兒子,你說我們是買散稱的呢,還是買包裝的呢?”這我就摸不著頭腦了,立即心算起來:散稱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裝的則58.9一盒。散稱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裝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不過,單單看重量還不能決出勝負,就讓我仔細算算——其實算這個并不難,直接用1000克=1千克 1千克=2斤 58.9÷2=29.45(元) 29.45元21.9元 所以散稱比包裝更劃算!我高興的把我得出的結果告訴媽媽,媽媽高興的點了點頭,夸我愛動腦筋,因此我也就成為了媽媽的小會計。
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能從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數學題。我們常做的應用題,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編而成的題目。這不,我又在做數學題時發現了一道趣題:
大河上有一座東西向橫跨江面的橋,人通過需要五分鐘。橋中間有一個 亭子。亭子里有一個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鐘出來一次??吹接腥送ㄟ^,就叫 他回去,不準通過。有一個從東向西過橋的聰明人,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終于通過了大橋。
二、將課本中的理論實踐化小學《品德與生活》
更多的內容是讓學生通過一些簡單的生活中的實例來明白一些小道理,學到一些小知識。但這并非課本的全部內容,還有一些內容相對來說理論化比較強,那么,對于這一部分內容的處理,我們采用了情景模擬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應該掌握的理論知識,并為自己所用。例如:小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尋路與行路”,在學習這一單元的時候,我們通過場景設置的方式進行。將學生帶到鳳凰公園中去,首先跟他們講明白這一堂課這樣學習的目標和規則,然后借助公園里的迷宮,進行一個分組小游戲,學生通過走迷宮的過程,就逐漸掌握了尋找路線的要領和方法———會看路線平面圖,識記東、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線上的標志物,在行路的過程中注意做好標記,并且要注意避開路上的危險地等等。一堂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可,讓他們在快樂的學習和實踐中收獲了很多。另外,在講授“做一個誠信的小公民”的時候,讓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小故事進行講述,并且還通過現場情境模擬的方式:如一次課堂小測驗結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較優秀的成績,有的孩子成績不是太理想,老師要求將檢測結果回家反饋給家長,有一些檢測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礙于自尊心的表現,不想告訴家長真實的檢測成績,面對這樣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選擇結果統計出來之后,老師進行點評,學生在反復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華。
一
語文教育是生活所需。語文教育并非應某一個人的心血來潮而出現的,它是應生活的需要才產生的。葉老說:“咱們為了生活上的需要,從小就學習語言?!?“盡量運用語言文字,并不是一種奢侈的要求,實在是現代公民必須具有的一種生活能力?!痹谌~老看來,作為一個現代公民,需要進行廣泛的社會交流,語言文字的應用是最基本的工具,否則就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為了生活的需要,就必須在學校設專門的語文課程,進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專門訓練。
現代哲學告訴我們,一切理論、一切科學、一切知識都以生活為基本的前提。沒有生活,一切理論、科學、知識都成為無本之末、無源之水。語文教育,作為學科理論、學科實踐、學科知識體系,自然,生活是它的根,離開了生活,其意義將不復存在?!拔覀兩钤谧约旱木唧w的周圍世界之中。而我們的一切關注如努力都指向這個世界。”3握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這個地球,無異于異想天開。學校設置語文課程,學生接受語文教育,要想脫離與之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從根本上說,不可思議。我們關注語文教育,努力實施語文教育,如果無視生活的要求,生活的變化,關起門來搞封閉式訓練,其效果將令人懷疑。胡塞爾指示:“生活世界始終是在先被給予的,始終是先存在著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種意圖,某個課題,不是根據某個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這個生活世界為前提?!?在最普遍的意義上,生活是根、是本,它先在性地規定了語文教育。
二
學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從根本上說,人一生下來,就存在著學習語言的環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學習語言的老師。長期的耳濡目染,長期的語用實踐,逐步學會用語言與人交往,滿足小范圍的交往需要。然而,葉老告訴我們:“平常說的語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有這弊病,便算不得能夠盡量運用語言;必須去掉粗疏的弊病,走到精粹的境界,才能算得盡量運用語言?!?為了更好地與人交往,語言就必須進到精粹的境界。而且,習得的語言,大多為方言。而方言,只在方言區才有效,方言區之外,交際就困難,給不同方言區的人交流思想、學習經驗等帶來不便。封建時代,小農經濟占支配地位,自給自足,掌握了方言就可以滿足小范圍交際的需要。“現在,全國的人正在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在一切工作和斗爭中,彼此的思想必須充分交流,有一點兒障礙就是損失,與別人根本沒辦法進行交流了。因此,說話要說全國人通用的話,寫東西要照全國人通用的話寫。這樣,說出來的寫一來的才能使極大多數人了解,一個人才能跟極大多數人交流思想?!?學好用好普通話,才能更好吸取他人的智慧,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學普通話,正是語文課堂所要訓練的。而且,從小在學校學習普通話,也是最有效的。
語文教育的生命在于為生活服務。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敝该髁苏Z文教育服務生活的大方向,語文教育就要努力做好“服務”大文章。其實,在十多年前,葉圣陶先生就諄諄告誡:“你們要更深、更透地體會教育方針的精神?!?,怎樣才能服務得更好?!?語文教育怎樣才能更好地為生活為現代化建設服務?葉老認為要在根本上下功夫。他雖然沒有直接論述,但我們從他精深的思想中,仍然可以窺見他的語文教育服務觀。他說:“咱們生活,咱們勞動,咱們學習各種知識,咱們做各種工作,非跟別人打成一片不可,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別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語文,語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從根本上指明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服務。其實,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不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任何人總要直接間接地與別人打交道,與別人交流信息,向別人學習經驗,這就離不開語文文字的運用。尤其是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今天,社會更加開放,交流更加頻繁,市場面前,總是先交流信息后交流商品。信息交流最實用的工具便是語言文字。不可想象,一個不會熟練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現代人,能在市場大潮中顯身手。葉老曾在各種場合,語重心長,一再重申,語文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吸收與表達的能力。聽與讀是吸收,說與寫是表達,這是最基本的四種語文能力。他說:“吸收與發表并不是生活上的點綴,都是實實在在的必要。人既然生活在社會里,社會里既然有這么一種文字,作為交流經驗思想情感的工具,若不能憑文字吸收人家的經驗思想情感,用文字發表自己的經驗思想情感,吃虧之大是不必說的?!?培養學生吸收與表達的能力,語文散育才算服務現代生活。
二
語文教育的內容源于生活,切近生活的語文教育“教什么”,在學術界存在眾多分歧。有的認為語文教育的內容包括基本能力訓練、語言基本素材、語文基礎知識、典范文章及課外活動。也有的認為語文教育的內容是“傳授給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語文學習習慣和態度的總和?!?在教育實踐中,語文教師實際上也有屬于自己的內容觀,并付諸實踐。只是大多未形諸文字而已。但是,在語文教育的內容上,不論持哪種觀點,抱什么看法,人們必然會問:內容緣何而來?“問渠哪得諸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活水在哪里?在生活,這是葉老的一貫主張。以寫作為例,葉老就有詳盡的闡述。
寫作并不神秘,它只是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經驗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述。他說:“咱們每天認識些事物,研究些問題,習慣地完成一串串的思想過程。寫作不過是把它寫到紙上去罷了,并不是什么特別稀罕的事兒?!?1“寫作就是說話,為了生活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說的話寫出來。”12長期以來,一些人的心目中,把寫作看得很神秘,認為一般人缺乏寫作的基礎,沒有寫作的本錢。葉老卻明白地告訴每一個人:生活就是基礎,生活就是本錢。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基礎,人人都有本錢。他認為“練習寫作,并不是為著給自己指上一個‘讀書人’或者‘文學家’的頭銜。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3寫作不為特殊目的,而是為了生活的需要。撩開了神秘的面紗,使人們認識到了寫作的本質,從而明確人人能學會寫作的道理。
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對于生活與寫作的關系,葉老有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認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3生活為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有了生活,寫作的素材就不會枯竭?!氨仨毟从诂F實生活,文章才真能寫通,寫來才真有意義?!?5作文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要養成寫作能力,第一宜著眼于生活和發表的一致;說明白點,就是發表的必須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同時,又正是這意思或情感?!?6“生活和發表的一致”,無疑是要求所寫的必須是生活,是生活中所產生的經驗思想與情感,而不是寫空話、假話,抒虛情假意。文章內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更進一步,他還認為,生活是豐富的,寫的東西大多了”。
當今中學教育提倡綜合性學習,也就是要加強語文與數學、歷史等其他學科以及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這可以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要想提高語文素養,就要廣泛拓展語文的外延。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曾說過:“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找到語文教學的參考,因此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注意將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一、生活中處處可見語文
生活是一門大學問,只要我們平時多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和語文學習相關的知識,將這些知識收入囊中,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成績了。
1.在家庭生活中學習語文
父母是每個人的第一任老師,那么家庭也可以說是每個人的第一所學校。在家庭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汲取營養,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家庭的特點來設計相關教學。比如有的家長是在醫院工作的,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從中多積累一些醫療知識,然后在課堂中分享給其他學生,如此一來,家長會更加配合教師的工作,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得到很大提高。
2.在學校生活中學習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學校里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事都可以引入到日常的學習中來。比如:我班老師在學生患病過程中主動承擔起補課義務,而其他同學也積極主動地為他捐錢等等,這些樂于助人的好事都值得說講,使學生能長期收益。
3.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庇纱丝芍?,社會更是為學習語文提供了更廣闊的場地。比如:針對現在社會網絡語言興盛,很多都是用故意犯錯的不規范用字來造成轟動效果的,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平時留意這些現象并自覺糾正,從而使正規教學更規范。這不僅可以使學生能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能培養中學生養成日常積累的好習慣。其實,只要在平時生活中多留心,就會發現校外教育資源的豐富性。一山一水、一事一貌,生活中處處都能找到很好的語文實踐“教材”。
二、語文教學要與生活緊密相連
我們原來理解的語文教學都只注重向學生灌輸知識點,提高考試技能,常常忽略從生活的角度來指導整個教學活動,這樣一來,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情趣。所以,將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才能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使語文學習變得興趣盎然。
1.多觀察日常生活
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很多,教師要注意引導中學生多看課外讀物,關注新媒體,經常到戶外活動。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沒有一個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關鍵要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那些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節假日,將自己的貼心小禮物送給雙親。通過這些親情之間的互動,積累出寫作素材,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對學生來說,上課鈴聲并不受歡迎,因而很多老師就想方設法地要在講課前組織教學,這珍貴的時間可以達到既能提高語文寫作水平又能收心的效果的。我班的語文課前10分鐘就輪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些見聞的來源非常寬泛,廣播、電視、網絡,只要有趣,都可以說出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這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多加留意,并能為平時寫作積累出好素材。日積月累,學生在生活中養成了很多有關語文學習的好習慣。
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班級活動進行語文學習,比如選班級干部時,可以讓學生作演講,展示自己的才華;學校開運動會,可組織起志愿者積極報道實況;逢年過節,讓學生們集思廣益,參與晚會標語設計;平時每2周由小組輪流出班級周報,每月每個學生獨自出一份手抄報……班級活動“語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很多,學生在進行語文實踐性學習的過程中增加了班級凝聚力;教師在生活化語文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梢哉f,這是班級生活與語文素養和諧統一的結晶。
【關鍵詞】
陶行知理念 生活教育理論 初中語文教學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融入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應用能力。并且,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從而從整體上提升初中語文的教學水平。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與生活聯系不夠緊密
初中語文教學基本以學習教材中課文內容為主,而沒有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起來,使教學顯得比較空洞。并且,課本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平時的生活差距甚遠,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激發其學習興趣,使枯燥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
(二)學生缺乏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而許多初中學生認為語文課程比較枯燥,閱讀、寫作能力也難以得到提升,從而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有的學生雖然在語文科目上所花的時間比較多,但其并不是因為興趣而學習,而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這樣的學習效率其實并不是很高。此外,是否具備學好語文的信心也是影響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有足夠的信心能學好語文,那么學習興趣自然也會逐漸的積累起來。反之,學習興趣則會降低。
(三)教學中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常是以教師的分析、講解為主,學生處于比較被動的學習狀態,教師占據了教學的主體地位。但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被重視起來。只有將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才能使其自學能力得到提升,并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
二、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來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一)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融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
將理論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是提升學生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這也是陶行知理論所推崇的。語文課本內容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是對生活中的一些理論、道理的升華。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否則語文教學就會失去原有的意義。比如,《秋天的懷念》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之情,也表達了作者對之前不理解母親的懊悔之情。而生活中,學生與父母的交流溝通也許并不是那么和諧,也存在學生不理解父母的情況。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自己與父母的生活細節聯系起來,想想自己是否也有不理解父母,讓父母傷心的地方,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后,能夠對父母多一份理解,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生活場景重現于課堂之上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其優點很多,比如能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將抽象的事物變得形象,能將生活中的場景搬到課堂上等。比如,朱自清的《春》,其中有許多關于春天美景的描述,在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這些美麗的景色呈現出來。早上初升的太陽、剛發芽的嫩綠的小草、各種果樹盛開的花朵、飛舞在花朵間的蝴蝶、在田野中嬉戲的孩子等等,都表現出了春天的生機盎然。而這些景象在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其搬到課堂上來,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春的另一番滋味,從而體會出作者對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基本限于課堂上,而交流的內容也僅限于文化知識。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有利于改善初中語文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我的老師》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學生時代遇到的各位老師是怎么樣的,自己對這些教師的感情是怎樣的。然后,再請學生分享自己眼中的老師又是怎樣的,加強課堂上的互動,從而增強師生間的相互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在活動中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做朋友。而情景教學模式能使嚴肅的課堂氣氛得到緩解,使教學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從而對教學效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結 語】
綜上所述,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還存在理論與生活實際缺乏緊密的聯系,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等問題。通過多媒體教學,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加強師生交流等方式,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能蠐行У母納平萄效果,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4A-0020-06
圍繞建構“生活化語文教育場”,走健康發展的教學之路這個核心話題,本文主要闡述以下四點內容:
一、兩個重要概念的基本含義
1.“生活化語文教學”的基本含義
要想理解“生活化語文教育場”這個概念的基本含x,就必須首先搞明白“生活化語文教學”的基本含義。
生活化語文教學,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與生活相融通,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途徑、過程、環境、體系、課程等全都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我們之所以這樣定義這個概念,就是為了強調語文教學與生活是相互融通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要生活化,都要把教學過程中的多維生活作為一種手段、策略、途徑、資源等。
“生活化語文教學”是一個方法論概念,其中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生活”。這個“生活”特指與文本有關的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讀者生活、教師生命積淀、學生生命積淀、生活情理等,此外還包括師生合作背景下的課內外語文學習和歷練的生活等。這些“生活”都是相互融通的,都成了語文教與學活動中的手段、策略、途徑、資源等。
“生活化語文教學”這個概念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那就是“化”?!罢Z文教學”和“生活”究竟是怎么融通的?其最具魅力的著力藝術也就在這個“化”字上。這個“化”字有以下三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強調,在生活化語文教與學過程中各種“生活”都是有機化通的。具體表現為五點:其一,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與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讀者生活、師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維生活之間是有機化通的;其二,這多維的生活彼此之間也是有機化通的;其三,語文知識的教與學與生活情理是有機化通的;其四,課內學生生活化地深讀、體驗、思辨、感悟,課外學生生活化地觀察、閱讀、思辨、感悟,這兩者是有機化通的;其五,課內教師生活化地指導學生做實表達歷練,課外學生生活化地自主表達歷練,這兩者是有機化通的。不僅如此,就是這五個有機化通之間,也是彼此互化融通、互為給力、互哺共生的。正因為有了這多維生活及相關因素的整體融通,語文學科的教與學也就全盤皆活了,也就真正充滿活力、智慧、理趣和情趣,更有實效了。
第二層含義是強調,語文教與學過程中的這些生活真正實現了手段化、策略化和資源化。也就是說,這些生活都真正成了教師生活化教學和導練、學生生活化地“學感思悟練”的手段、策略和資源,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掘和利用。
第三層含義是強調,要像過日子一樣地做實做好語文教與學過程中課內外諸環節以及有關事宜,要實現常態化。教師課內外的教學和導練,學生課內外的“學感思悟練”,都拒絕急功近利的應試主義,都自然而然地隨日子走、當日子過,回歸本真和常態。這樣一來,學生最終自然會養成自覺意識和良好習慣,終身受益不盡。
將“生活”和“化”結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新概念――“生活化”。這是“生活化語文教學”這個概念的第三個關鍵詞。具體也有三層含義:
一是課堂教學層面的含義。即指教師生活化地活教、教活,學生生活化地活學、學活。語文課堂上,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深入作者生活、課文生活,鏈接讀者生活,回歸生活情理,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生活體驗和生命積淀去深入體驗、感受、思考和探究,真正悟得課文這樣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和運招用技的緣由,學透課文的語言表達藝術。也就是說,文章是怎么做出來的,學生就怎么學,教師就怎么教,做到“教學做”統一和融通。必須強調的是,學生只有通過課堂教學學通悟透、入得門徑了,才會真的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可能更喜愛學,直至最終形成自覺意識,養成良好習慣,把語文學習當日子過??梢?,這課堂上生活化地活教教活、活學學活,是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也就是建構“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根基。
二是課內外語文學習和語言歷練層面的含義。課內外語文學習,指的是課內外閱讀、觀察、體驗、思辨、感悟等相互融通,就像過日子一樣自然而然地堅持做實做好。課內教學生怎么去學,學生課外就怎么閱讀、觀察、體驗、思辨、感悟,讓學生都真正過上一種自主閱讀、觀察、體驗、思辨、感悟的生活,并使之成為一種自主、自覺的學習行為,直至成為每個學生個體的生活乃至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課內外語言歷練指的是,課堂上教師生活化地活教教活的同時,引發、指導學生依托課文的文境或有關內容,進行依文練寫。如,依據課文仿寫、擴寫、續寫、改寫以及寫隨筆、點評、感想、祝福語、頒獎詞、主持語等。課內這樣歷練,以促進學生養成讀美文即練筆的自覺和習慣,直至將其當日子來過。這種依文練寫本身就自然融于課文教與學的生活之中,就是課堂師生教與學生活的一個有機部分,不僅有益于充分利用好課文這個“例子”,也特別有益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辨、理解和品析,還最容易激發起學生的表達欲望,進而特別用心地真寫作文、寫真作文。每堂語文課,學生都能夠過上這種饒有興趣又很自覺的練寫生活,日久天長,自然也就切實過上了真寫作文、寫真作文,真練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生活。此外,這種課內外語言歷練,還指語文教師要把課堂上師生溝通、生生交流以及提煉、概括、整理各種結論的種種環節和契機視為一種寶貴資源,并長期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親歷實為,過上一種課堂上切實歷練口頭表達以及提煉、概括、整理等語言能力的語文學習生活。課內堅持不懈地堂堂歷練,培養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良好習慣;再由課內到課外長期這樣歷練,讓學生過上一種自主、自覺歷練語言表達能力的生活,并不斷從中獲益,從而受益終身。課堂上,教師不一講到底,而是把真做實練的契機和平臺都還給學生。這種生活化的課內語言歷練不僅有益于不斷發育和提高學生的規范口語表達能力和提煉、概括、整理能力,更有益于教他們過上一種自立自強的學習生活,無痕發育和養成一種“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精神品格。學生過上什么樣的生活,就會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進而就會形成什么樣的自覺和習慣,發展什么樣的能力與素養。只有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自覺與習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解放口、腦、手、腳,從課內到課外,課內外融通互哺地越做越好,最終形成良性循環,積極促進終身的歷練和發展、提升。
三是“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建構層面的含義。“生活化語文教育場”是“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形象說法。這一層的具體含義,后文將具體闡述。
2.“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基本含義
生活化語文教育場,指的是由生活化課堂教學這個核心層(概括為“一化六教”)與層外由里而外依次建構起的“總結提升”“輔助拓展”“自主歷練”這三個環層合力建構起的一個互化融通、互哺共生、立體四層的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在這個“場”內,語文教與學的多維“生活”以及各層和諸要素之間都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師生長期像過日子一樣堅持生活化的“教導學思悟練”,教學相長,共同提升。在生活化語文教學中,這個“場”有以下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就是“場所”之意,這是著眼于靜態的維度而言的。這個“場所”由生活化課堂教學的核心層及其的“總結提升”“輔助拓展”“自主歷練”三個環層構成。這四層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合力釋放正向教育能。這樣一來,就實實在在地為師生“教導學思悟練”,為培養學生學文立人的自覺與習慣提供了一最優化的場所,即“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場”的概念也是受法國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的啟發而提出的。布迪厄認為,場域是位置間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結構,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空間。這種相對獨立性既是不同場域相互區別的標志,也是它們得以存在的依據。這種場域有內含力量,有生氣和潛力,不能簡單理解為一定邊界所包圍的領地。很明顯,布迪厄的“場域”指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各種場域,如美學場域、法律場域、宗教場域、政治場域、文化場域等。我們所定義的“場”,則僅僅是從生活化語文教學這個范疇來定義的。
第二層含義就是,“立體四層”之間以及核心層的“一化六教”、其余三層的諸課程、要素與活動都是相互融通、互化給力、互哺共生的,進而合力打造了一個以教文立人為旨歸,不斷發育和提升學生學習力、思維力、體悟力、品鑒力、批判力、道德力、人格力、品質力、生活力等的場。這是著眼于動態的維度而言的。這就好比物理學里面的“引力場”。按照物理學定義來講,引力場是暗能量和星體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且引力場中某一點的引力與暗能量的虛擬質量和星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這就意味著,“暗能量”和某“星體”的質量越大,其在引力場中所造成的某一點的引力也就越大,而引力場中諸引力點的個體引力越大,那么這個引力場的整體引力也就越大。我們不妨把“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各層中的諸課程、諸要素與活動等合力打造出的教文立人的教育能量比作為一種教育“暗能量”,把其中的學生比作一個個“星體”。無疑,這個場中的教育“暗能量”越大越強,其對各“星體”的作用也會越大,也會越促進各“星體”自身能量的發育與增強;同時,這個場中的教育“暗能量”和各“星體”自身能量越是不斷增大,其相互作用所產生“教育能”也就越會不斷增大,并且“教育場”中諸引力點的引力之和也就越大。在這個前提下,這個“教育場”的整體引力也就越大,這也就意味著這個教育場的教育“暗能量”也會隨之越來越強。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各“星體”就會越來越自主、自覺地與教育場中的教育“暗能量”相互作用,互化給力,從而不斷地促進這個教育場的整體引力(即教育能)越來越大,即教育“暗能量”越來越強;反過來,這個教育場的教育“暗能量”越來越強,也會促進各“星體”自主、自覺學文立人的能量越來越強。“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實踐建構的宗旨就是盡力謀求其整體引力(即教育能)的最大,進而最大可能地實現教文立人環境的最優化。
“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建構,實現了場內教育能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基本保障了場內處處是語文教育,使學生過上一種富有情趣和理趣,自覺、自主、自由地天天堅持“學感思悟練”的有意義的生活。在這個積極生活的“場”內,學生的頭腦、手腳、空間、時間等都獲得了較大的解放,日久天長地堅持自覺、自主、自由的“學感思悟練”。這使學生不僅會不斷發育、提升思維和表達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學文立人覺悟,并從中獲得個性發展、習慣養成和全面提升,從而逐漸發育起獨立人格、自主精神和創造品質等,成長為一個靈魂站立著的“整個的人”。
二、建構“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主要原因
建構“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來考察:
從微觀著眼,主要原因在于:每篇課文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運招用技等都與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讀者生活、生活情理等因素有著直接的淵源;而文字知識、修辭知識、寫法知識則也是源于生活情理的。語文教師只有做到會教教活、教透教會,學生才有可能做到學透學會、活學會學,從而真正走進語文世界的大門。只有學生悟道入門了,他們才有可能真的有興趣去學,進而學得富有情趣、理趣和智慧,不斷地主動生成、學通悟透。只有在學通悟透、樂學愛學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真正自覺地去自主學習、探究和生成,才有可能主動地去把語文學習和歷練當日子過,進而養成自覺意識和良好習慣,最終達成學好文、立好人的語文教育理想。
從宏觀落目,那就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就一直很嚴重地存在著極端功利化、“人文性”與“工具性”單極膨脹、長期不能真正與生活相融通等嚴重弊端,一直都面對著懸而未決的“五大問題”:(1)語文教學與生活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2)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什么?(3)根治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途徑是什么?(4)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和自覺究竟怎么培養?(5)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無痕立人?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建構和實踐研究,就是為了綜合性、整體化地解決這些難題。語文教與學的策略、方法、途徑、過程、環境、體系、課程等全都生活化,建構“生活化語文教育場”,應該是綜合性、整體化地解決好這“五大問題”最理想的選擇。[1]
三、建構“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思想源頭
當然,“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建構絕不是憑空想象的,也是有其思想源頭的:
首先,生活化語文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我本人深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等思想觀念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我認為,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等一切社會活動的初始之“道”都應該是法于“自然之道”的,語文教學之道當然也不能例外。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的生活化語文教學思想主要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三大基本觀點,即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其中,“教學做合一”是他“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學論,也是我生活化語文教學思想的直接來源。
“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強調:“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盵2]受陶先生這種“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啟發,我形成這樣的理念:語文是怎么來的學生就怎么學、教師就怎么教。具體表述為:字詞是怎么來的,學生就該怎么學,教師就該怎么教;知識是怎么來的,學生就該怎么學,教師就該怎么教;課文是怎么來的,學生就該怎么學,教師就該怎么教;作文是怎么來的,學生就該怎么學,教師就該怎么教;語言基本功是怎么來的,學生就該怎么學,教師就該怎么教。[3]
陶行知先生還曾指出:“(學生)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過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受科學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受勞動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受藝術的教育;過社會革命生活便受社會革命的教育?!盵4]受陶先生這一教育思想的啟發,我們建構了“生活化語文教育場”,旨在讓學生過上一種健康的語文學習生活,就像過日子一樣學練好語文。同時,也是為了切實解決好形成什么樣的自覺和習慣、發展什么樣的能力與素養、學做什么樣的人等問題。
再次,我的“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理念還是深受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影響的結果。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對我影響最深的是“例子”和“習慣”這兩個詞。
首先,葉老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5]。他的這一觀點的實質無非在強調兩點:一者語文教材是教學生學好語文的例子;二者語文教材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例子。受葉老“例子說”的啟發,我認為,教材不僅是教學生學好語文、養成良好習慣的例子,也應該是教學生會學、會用語文,過語文人生活的例子,更是教學生自主自X學習、不斷美化自己的人生、提升核心素養的“例子”。
此外,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待人接物方面的,求知識方面的,干工作方面的。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盵6]葉圣陶先生所強調的習慣更側重于態度和方法,也就是更強調教師指導學生歷練,在不斷的歷練中養成學習和做人的好習慣。受葉先生“習慣說”的啟發,我認為,習慣的養成固然很大程度上需倚靠態度的變化,培養習慣也確實需要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科學方法的長期歷練,但是這種態度變化和持久有序的歷練,則更需要一種優化的教育環境,需要一個令學生愿學樂學、樂此不疲、主動自覺去不斷學習、歷練、發展和提升的“場”,以讓學生在這個“場”內過上一種積極、健康的語文學習生活。只有建構好了這個“生活化語文教育場”,才有可能保證語文教育的生態化和生活化以及學生健康發育和提升,進而切實實現好教文立人的終極教育理想。
此外,筆者還需再強調一點,那就是“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理念與洪宗禮語文教育思想也存在著一定的淵源。主要有兩點:其一,傳承并弘揚了洪宗禮先生的“滲透說”。洪宗禮先生的“五說”教育觀中的“滲透說”強調,語文內部的讀、寫、聽、說之間,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之間,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都密切相關,互相滲透。他還特別強調,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努力實現優化的整合,使知識結構與能力訓練、知識教育與語文教育、智力發展與習慣培養等多元結合,互相滲透,充分發揮其整體綜合教學效應。[7]受洪先生“滲透說”的啟發,我認為,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讀者生活、教師生活、學生生活、生活情理等多種“生活”以及“生活化語文教育場”中的各層之間、每層諸要素之間也都是互為滲透,相互融通的。只有這樣認識并建構實踐體系,學生才有可能在這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即“生活化語文教育場”)中富有情趣、充滿智慧、自覺自主地活學活悟、活練活用語文,進而悟透和會用語文。同時,在這個“學悟練用”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在精神、品格和境界等方面不斷地真獲得發育和提升。其二,傳承并弘揚了洪宗禮先生的“學思同步說”。洪先生“五說”中的“學思同步說”認為,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無不有賴于想。想,是聽、說、讀、寫的總開關。教師要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目的、有層次地引導學生在語文訓練的過程中積極地想、正確地想、合理地想、嚴密地想,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同步發展,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養成運用語文的習慣,又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心理素質,發展學生的智力。[8]受洪先生“學思同步說”的啟發,我認為,不僅要在生活化語文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自主思辨的機會和平臺,更要建立科學的機制,有目的、有層次、有次序地引導學生在語文訓練的過程中積極、正確、合理、嚴密地聯想、想象和思辨,并且就像過日子一樣地長期堅持,直至養成良好習慣,使之成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四、“生活化語文教育場”建構的理念創新與實踐價值
筆者認為:“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核心理念“融通說”,強調“語文教與學”與“生活”兩者不再是“貼近”關系,而是相互融通關系,這是對“一元”觀的傳統教學理念的重大突破;強調“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途徑、過程、環境等,以前沒有人直接這樣提出并實踐,因而這變革了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同時,較“情境教學”和“活動教學”而言,這個體系的建構不僅是對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弘揚和發展,更是凸顯了其時空的開放性和學生的自覺性、自主性。
至于建構這個體系的實踐價值,筆者認為,也是特別明顯的。在“立體四層”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中,核心層即語文課堂教學,概括為“一化六教”,是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奠基工程?!耙换敝干罨剡M行課堂教學,即教師活教教活,學生活學學活。“六教”即“教學生把語言歷練當日子過”“教學生把據理品析當日子過”“教學生把自主思辨當日子過”“教學生把依文練寫當日子過”“教學生把讀世悟文當日子過”“教學生把語文積累當日子過”的總稱。
“總結提升”層位于“核心層”,設置“學法貫通”“表達提升”“素養積淀”這三個系列的一些專題講座式課程(共約10個),是初步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過渡過程。這一工程旨在系統地對課堂教學做回顧性總結,促進學生更準確、系統、到位地把握知識,掌握本領,提升能力和素養,解決好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過于零散、學習效果不佳、自覺和習慣差等問題。
“輔助拓展”層,位于“總結提升”層,由“中學生必備知識積累”“中學生語文學習基本素養積淀”“中學生語文學習健康心理指南”構成(每個系列又開設若干輔導式講座課程,共約15個),是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拓展工程。這些專題課程就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中,充分發掘了學生課內外生活中最有益于學生學好語文的資源,因而最切合中學語文教與學的實際需要。這一工程旨在最務實地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環境,解決學生時間有限而課程開設又不夠聚焦和給力,極端化應試考練多、課程建設應景多,極不利于學生有效提升語文能力和素養,教育教學效益極低等特別突出的矛盾。
“自主歷練”層,位于“輔助拓展”層的,是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完備工程。在這一層內,教師指導、督促、檢查、激勵、鼓勵學生長期堅持課外自主表達歷練,以突出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實用性;學生在老師的指導、督檢、激勵、鼓勵下,充分運用課內學得的策略和方法,自覺、自主地觀察、讀書、體驗、感受、思考、思辨、感悟、評判,并持久、循序、扎實地堅持自主歷練,讓其隨日子走,將其當日子過。這一層的前提和基礎是核心層、提升層和拓展層,同時也是這前三層所積能量的釋放,是由積蓄、涵養升華到運用、展示。這一工程旨在解決語文教W只看分數不管人,嚴重忽視學生自主歷練、自主發育和提升等致命問題。
總之,建構“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根本宗旨十分明確,那就是:牢固樹立以生活為中心的知識觀、教育觀和價值觀,建構起“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走返本歸真、務實有效的健康發展之路,讓學生自覺地過上一種課內外有機融通、互哺共生的真語文學練生活,積極主動地學好文、立好人。“生活化語文教學”的實踐研究也證明,這一體系的建構在語文學科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確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較好地實現了“教文立人”這一語文學科的終極教育理想。具體來講,在“教文”方面,有利于減輕負擔、提高效率、綠色備考,有利于回歸本源、克服浮躁、走出誤區,有利于主體明確、平等合作、教學相長,有利于以人為本、目中有人地因材施教;在“立人”方面,有益于立起一個智慧學習的人、誠信自守的人、崇尚博愛的人、審思明辨的人、自主自覺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勇于擔當的人、懂美愛美的人、喜愛創新的人。故此,筆者認為,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對矯正弊端,扭轉危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實現語文學科教學的終極教育理想,促進中學語文教學返本歸真、健康發展等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導向意義和價值。
最后,筆者再講幾句感言:要想讓學生學得有趣,教學就必須回歸生活,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生命積淀。學生只有學得有趣,他們才會樂意學,才有可能主動、自覺地去學,進而把語文學習當日子過。學生只有主動、自覺地去學了,才有可能真正用心學會,直至會學樂學,直至一個自主自覺的靈魂站立起來。學生沒有興趣,沒有入門樂學做基礎,一切所謂的自主探究和生成都是在自欺欺人。生活化語文教學是返本歸真、務實有效、充滿智慧和活力的,與急功近利、死教死考死練死循環的極端應試主義是格格不入的。未來總有一天,中國的教育會返本歸真,那將是生活化語文教學大有作為之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滿懷良知、挺直脊梁,不媚流俗、堅持真理,敢于真教語文、教真語文,要自覺拒絕目中無人、只造就工具式奴隸的教育行為,真正對學生學好語文、健康成長和民族未來負責。
參考文獻:
[1]董旭午.將生活化語文教學進行到底[J].語文學習,2015(6).
[2]南京曉莊師范學校,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285.
[3]董旭午.生活化語文[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4(1).
[4]周德藩,王鐵軍,秦德林.走進陶行知――教師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5.
[5]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J].中國語文,1978(2).
[6]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葉圣陶集(第十一卷)[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