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06: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學學習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激發;化學;興趣
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如果人們吃飯沒有食欲,勉強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結果只能引起惡心和嘔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會樂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初中化學雖然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但是初中化學課時少、任務重、內容分散以及有些概念極易混淆。要解決這些問題,從我的教學經驗來說,個人認為,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一、通過講故事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認為把化學故事運用于教學中和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就是一種方法。例如,在講《燃燒和緩慢氧化》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引用農村的廢秸稈長期堆放在室外,就會變得很細,種莊稼時就可以用來做肥料;家里使用的鐵制品會生銹;“鬼火的故事”;英國戰艦“歐羅巴”號失火事件等故事,把課程所要把握的“著火點”“緩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都融入故事和現實生活中進行傳授,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學會
知識。
二、精心設計新課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f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知識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長時間地、積極地、主動地、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每節課能否吸引學生,我認為課前導入很重要,方法以故事導入法、設疑導入法、溫故法、實驗導入為主,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堿的化學性質》時,我這樣設疑導入,課前用一張白紙,在上面用酚酞試液寫字并晾干,上課時提問:“這張白紙上有什么?”學生回答:“什么也沒有。”然后往上噴氫氧化鈉溶液,從而出現紅色的字,思考: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設疑恰當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引發思維,讓學生在問題中產生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運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想象的。通過實驗,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能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每節課中,如果能通過設計一個實驗把學生要學的知識給學生展現出來,那么本節課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化學課上要合理、適時地用好實驗。例如:在教學《溶液》時,有學生就成功制取了較大顆的明礬晶體,在學習《酸和堿》時,有學生制取了葉脈書簽,等等,他們把實驗成果拿到班里展示,營造了學習化學的氛圍,帶動了其他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在具體的教學中,有些化學概念,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設計幾個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講氫氧化鈉性質時,可做下面的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入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紅色褪去后再滴加鹽酸,有氣泡產生,實驗后再講反應原理,學生就容易掌握。
四、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傳統的教學手段是黑板、粉筆、幻燈投影片,這些手段簡便快捷,隨時可以按照課堂情況書寫內容,易學易用,經濟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現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現化學中的微觀問題,且容量小。而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以電視、錄像、實物展示臺等現代媒體與計算機結合的多媒體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個別學習環境,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計算機的模擬功能可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靜止的內容動態化,便于學生獲取準確深刻的直觀感知,從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認識。如在講授《原子》這節課時,由于微觀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極其微小,看不見、摸不著,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教學時,我們先播放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動畫過程,然后播放氧化汞分子分裂成兩個更小的粒子。這時提出問題:分裂成的微粒是什么?是在什么情況下得到的?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就自然而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再如:化工生產過程和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險性較大的實驗,均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現給學生,以彌補其缺乏的感性認識,不僅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我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源泉,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場所,每個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和化學無窮的魅力。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盡管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傳授系統化知識和控制教學進程,但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會難以集中注意力,并產生厭學情緒,課堂教學效果會越來越差。如何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國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我會理解;讓我參與,我將學會。據此,若在教學中創造一種讓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環境,恰當運用任務驅動、情景提問、小組討論、質疑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參與解決一些問題,則必將大大強化教學效果。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這種參與教學模式中,若采用學生主動學習模式則費時費力,且組織不當易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等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保證教學質量,對教學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
一、首課目標定位
每學期和每章的第一堂課是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課程內容細化成可以操作的翔實目標,使學生產生明確的心理定位,了解章節的基本輪廓,知道學什么和學習要達到的結果,從而奠定本學期或本章的基調。
一方面,在學期初的第一節課通過“緒論”講述,運用科學家有趣的典故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介紹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古代的煉金術、煉丹術,近代的拉瓦錫、道爾頓等,用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及科學的精神感染學生。在引用化學史料時,要注意以下問題:①選取與學科基本知識密切相關的化學史料;②注重史料本身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不能任意添加或編造。例如介紹化學史上“最貴的實驗”,講述英國化學家戴維和其助手法拉第由于受到貴族公爵的嘲弄,決定戲弄其一番,他們在強烈的陽光下用放大鏡聚焦,使一顆價值連城的鉆石在眾目睽睽之下消失,公爵打賭失敗而后悔莫及。學生定會聽得如癡如醉,仿佛身臨其境,深深感受到科學的偉大與實用。
另一方面,每個章節的第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提出要解決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論,交代好學生學習的具體目標及所采取的學習方式,尤其講清楚學生的參與方式,如查閱資料、口頭提問、小組討論、提交小結等,明確學生如何學習本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之有的放矢地學習。教學目的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乙醇》首堂課可以從生活化引出問題:①列舉生活中的各種酒類;②酒精在人體內是如何代謝的?③交警吹氣查酒駕的原理是什么?④酒精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⑤假酒為什么使人中毒?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問題設計采用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討論的方式,引出乙醇的結構與性質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不僅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的意識
實踐表明,一般情況下人們為保持心理平衡,需維持自己的觀念和信念的一致,當出現與原有觀念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產生認知沖突,問題意識便油然而生,人們就會力求改變自己的觀念以使認知協調。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從而迫切地想學習新知識,消除存在的困惑,這樣從學生的“最近區”實施教學,會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課堂教學效率定會提高。
1.生活化引出問題
例如在“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疑:水可以滅火,你相信水可以生火嗎?有沒有同學見到過水可以起火?學生對這種違背生活常理的設問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和學生配合演示實驗:把少量過氧化鈉用適量的棉花包住,放在石棉網上,讓一個學生在棉花團上部滴加少量水,過一會兒棉花團猛烈燃燒,整個過程緊張而刺激,學生立即對這種現象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師可以立即展開高效的教學活動,引出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這樣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心靈沖擊大,課堂氣氛沉悶。
2.對比歸納解決問題
每個人有自己固有的認知結構,碰到新知識時,新舊知識相互作用,有效的學習應使舊知識最大限度地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同時將新知識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學的新知識才比較鞏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身邊最熟悉的現象入手,展開對比探究,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如教學蛋白質時,可以讓學生參與對比研究毛線和腈綸線的鑒別方法――灼燒,燃燒時有燒焦羽毛氣味且燃燒后剩余灰用手搓,能變粉末的是毛線;燃燒時有黑煙,余灰呈現硬結的是腈綸;在教學淀粉、纖維素后,可以讓學生參與對比研究“真假粉絲”,把粉絲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燃燒,能夠點燃的粉絲摻雜有機物,食用后對身體有害;未摻假的粉絲點燃只會產生氣泡。又如在講述原子核外電子分布時,前23號元素介紹完后,讓學生寫一下第24號元素和第29號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排布式,大多數學生會按原有認知結構寫成3d■S■、3d■S■,這時給出正確答案3d■S■、3d■■S■,學生就會產生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比,產生為什么這樣寫的疑問,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運用討論、自學等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歸納出規則。如此學生參與、對比、實驗、歸納的教學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很有用。
三、任務驅動參與問題
任務驅動的課堂具有“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普通化學課程中,有機化學知識點比較分散,信息量大,涵蓋面較廣,按部就班的教學任務往往使學生不得要領,收獲不大,而有選擇地應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強化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高層次的學習能力。比如有機化學中“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可以選擇生產和生活中有廣泛應用的乳酸作為探究對象,讓學生在一節課內設計出流程實現對乳酸組成和結構的探究。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資料、教師點撥、小組討論、質疑、歸納、投影演示的方式確定出幾條不同的設計流程,最后教師歸納出最佳路線,投影出讓學生對照:
這種任務型的自主學習方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組織能力,引導學生從被動地“讓我學”轉變成主動地“我要學”。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了解科學研究的艱辛和快樂,在小組討論中體會主動探究學習的樂趣,在設計流程的過程中培養團隊精神。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化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養成課后個別參與習慣
學在不同條件的個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學生本身的差異導致學習成績的不同。教師要做到課堂教學公平,除充分尊重每個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和發展機會外,還應區別對待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特別是對學習積極性不高和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進行個別質疑,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和輔導,一方面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另一方面給他們加壓,消除惰性,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個別參與通常在課后輔導時進行,根據掌握的實際情況,每次由2―5名學生參與,向他們提出問題,進行面對面的討論交流,使他們在輕松、活潑、互助的氛圍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在解決學科問題的同時,可以涉及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打開他們的心結,消除他們的畏難心緒,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例如化學必修1中碰到的“物質的量”被認為是高中學生分化的第一道分水嶺,許多學生在學習了物質的量以后就放棄化學,因此使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基本要求顯得特別重要。在教學實踐中,采用設計成卡片的形式按順序如下:
①1molH■SO■的質量為?搖?搖?搖 ?搖?搖?搖克。
②2molH■SO■的摩爾質量為?搖 ?搖?搖?搖?搖?搖克?摩爾■。
③1molH■SO■中的分子數為?搖?搖?搖?搖?搖?搖個,氧原子數為?搖?搖 ?搖?搖?搖?搖個。
④3.6gH■O的物質的量為?搖?搖?搖?搖 ?搖?搖摩爾。
⑤原子數為6.02×10■■個的O■,分子數為個,質量為?搖?搖?搖?搖 ?搖?搖克。
⑥含有3.01×10■■個OH■的NaOH固體的質量為克。
⑦含1.204×10■■個氫原子數的CH■,其質量為克。
一、教師應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
1.應在教學過程的最佳處設疑。因為適當的目標設置能夠喚起對象的多種需要并促使對象激發相應的動機。選擇好的設疑時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學生信息。教學的最佳處可以是以下幾種情況:即當學生的思想囿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時;當學生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例如在講授氫氧化鋁的兩性知識時,教師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別和HCl、NaOH反應的實驗,然后設疑:為什么Al(OH)3既能和鹽酸反應又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鹽和水呢?氫氧化鈉究竟是酸還是堿呢?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能較好地得到激發,并能認真地研讀教材。
2.應在重點、難點處設疑。教學內容能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就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恰當地設疑則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當然,教師此時所提的問題也應當是經過周密考慮并能被學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爾》一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物質的量”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在講授了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物質的量和物質的質量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又如“電子云”的教學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一節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教師應在此處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耐心地講解問題,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對教材中重點、難點問題的釋疑,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進行:可以從聯系舊知識入手進行啟發;可以增設同類,對比啟發;可以指導讀書,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從直觀進行啟發;同時,仔細把握教材內在邏輯關系,逐步提問引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學實踐已充分證明: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
3.應在關鍵處設疑。中學化學教學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效率是極為重要的,在關鍵處設疑不僅能起到對教學內容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并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重點、難點是關鍵處,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過渡是關鍵處,一節課上學生最疲勞時也是關鍵處,由于學習內容的抽象性而使學生感到乏味時更是關鍵處。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心靈的信息,巧妙設疑、及時設疑,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質疑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疑時應注意恰當地組織問題,人為增加問題的不一致性,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
二、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讓學生學會質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對關鍵詞的理解。具體來說,就是在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追問;在知識的上下聯系比較中要敢于反問;在總結知識時還要不斷追問。例如在講授硝酸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濃硫酸共熱的方法制硝酸。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硝酸制法和性質的理解,而且復習了濃硫酸的性質。在教學中對于不同視角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決。主要有因果法、反問法、推廣法、比較法、極端法、轉化法、推理驗證法、變化法,等等。
1.堅定信念,鍛煉記憶。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記憶的關鍵,在于要有"我能記妝這種自信心。人的記憶力強弱,固然與先天因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環境的影響和個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鍛煉越發達,人的記憶力也是如此。
高爾基說:"人的天賦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滅,也可能燃燒起來。"意志消沉,懶懶散散,遺傳素質再優越,環境再好,也是無濟于事的。
學生的記憶效果與心理狀態也有密切的聯系。如有的學生說:"真糟糕,我的記憶力太差,看書總是記不祝"也有的學生平時精神飽滿,但一讀書就"頭痛"起來。這些大多不是因疾病引起的,而是對自己記憶力缺乏信心的一種心理反應。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狀態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2.身心健康,增進記憶。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充分認識到,神經系統是記憶機制的基礎,就會明白健康的精神對正常記憶的作用 "。在記憶的艱苦勞動中,一定時間的休息好比是記憶的油,會加快儲存信息的進程。而疲勞則會減弱腦細胞的活動能力,使接受、理解、記憶的能力變得遲鈍。
因此,教師應教育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注意勞逸結合。
保持樂觀鎮靜的情緒,也可以增強學習和記憶能力。因此,教師應告訴學生,焦慮不安、悲觀失望、憂郁惶惑,會降低人的智力活動水平,影響記憶。心胸開朗、愉快樂觀,則使人思維活躍。
3.理解融會,增強記憶。理解和揭示知識的本質聯系,要比死記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學而思,思則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著增加了信息冗長量,就能觸類旁通,歷久不忘。如對于氣體摩爾體積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只有氣體物質,在標準狀況下,一摩爾的體積才是 22.4升,而不要靠死記硬背。
4.適當復習,強化記憶。"記憶之母"是重復和復習。有一種錯覺,似乎復習是考試前的工作。其實,對于需要長時間保留在記憶中的信息,應該經常復習。通過反復溫習,記憶的信息會越來越強。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關于遺忘的曲線規律(即遺忘先快后慢),教師可教育學生:及時復習,使記憶基礎化;合理分配復習時間,使記憶經常化;多次復習,使記憶深入化;因人而異,變換復習方法,使記憶具體化。
5.利用聯想,提高記憶。聯想可打開人們的記憶閘門,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會在頭腦中形成復雜的也是系統的暫時聯系,從而引發出對過去事物的回憶。
教學中,盡量揭示現實對象之間多種多樣的聯系和關系,形成多種聯想,就可大大提高記憶效果。例如,對于酸酐的記憶方法,若掌握規律:對于一種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該酸的酸酐,對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擴大該酸中各元素的倍數,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該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記住多種酸的酸酐。只要聯想到關于"含氧酸失水"的規律,就會想起好多種酸的酸酐。
6.濃縮知識,擇要記憶。在知識總量成倍增加的情況下,刪繁就簡,篩沙淘金,提綱摯領,"濃縮"知識,就顯得很必要,這也是排除干擾、提高記憶效果、防止遺忘的一個重要條件。如講授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時,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可概括為"動"(化學平衡是動態平衡,正反應和逆反應仍在進行)、"等" (正反應速度和逆反應速度相等)、"定"(反應條件一定,各組分百分含量一定)、"變"(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化學平衡就被破壞了,此時正、逆反應速度不相等,各組分百分含量也發生變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條件不變時,又建立一個新平衡)。
7.語言用韻,利于記憶。韻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記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心理學角度看,凡用韻之處,可增加信息冗長量,利于記憶。如把硫酸的工業制法概括成"三階段、三方程、三設備、三凈化、三原理"就利于記憶。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4—0084—01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現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安排了一系列實驗和科學探究活動。這些實驗和科學探究活動的安排,充分體現了“做科學”的科研理念,即通過實驗不僅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提高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但在農村中學,由于學校的經費緊張,教學設施、教學條件欠缺,實驗儀器、實驗藥品非常缺乏,要開展化學探究性學習并取得好的效果,是非常困難的。這種狀況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針對這種狀況,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我發動學生,自己動手創造條件進行相關實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例如,在學完《物質的分類》的內容后,我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為實驗器材的替代品來嘗試完成“丁達爾效應”(當光束通過膠體時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這一實驗。
我啟發學生找一次性塑料杯作容器,準備豆漿(膠體)、雞蛋白溶液(膠體)、綠礬溶液(花卉市場有售)、食鹽溶液、泥水等液體;再找一個紙盒,在垂直方向打兩個孔,作為觀察室;找一個手電筒或者激光筆作光源。準備工作結束之后開始動手做實驗,學生們將準備好的膠體、溶液、濁液、紙盒、光源等一一擺放好。當我問道哪位同學觀察到了丁達爾效應時,一些學生興奮地說他們看到了,但讓他們重新操作進行觀察時,我發現他們實際上并未看到丁達爾效應——一條光亮的“通路”。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對“一束光”、“一條光亮的通路”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一些學生誤將聚光手電筒當作了激光筆(對“激光”的特性不了解);許多學生將紙盒上入射光的孔打得太大,手電筒直接在比較大的孔處散射,以致于形不成一束光,而是將溶液或者膠體整個照得透亮,最終導致無法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二是一部分學生的雞蛋白膠體中沒有將蛋黃分離,呈懸濁液狀態,有些學生的蛋白液中加入的水太少,呈渾濁的凝膠狀;這些不規范的操作,導致學生實驗得不到預期的實驗效果。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必須首先上好緒言課。學生在剛剛接觸化學這一門課程時,總是懷著一種望而生畏的心情,為了消除學生對化學這一學科的神秘感,讓他們覺得化學是一門有趣且與生活緊密相聯的學科,上好緒言課,尤為重要。要想上好緒言課,首先要精心設計備課。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把緒言課的教學難點定在激發興趣和樹立信念上。為此,在這一節課中我適當增加了幾個趣味小實驗,如“見火生字”、“用玻璃棒點酒精燈”、“土豆變色”、“冰點爆竹”,通過這些有趣的小實驗,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有了這個成功的開始后,我們還應及時通過召開專題座談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座談會的主題就是交流學習經驗。在座談會上,我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課前要預習,聽好每一堂課,認真做好筆記,其中應重點做好補充筆記、實驗筆記、改錯筆記和系統筆記,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課后及時復習。復習時可通過適量的練習來鞏固,同時應特別注意課后對比和聯想復習。當然,還可請在這里畢業的優秀學生回校介紹其學習方法。通過學生的介紹,現身說法,能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充分激起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后,我在教學中注意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了保持已激發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在創設學習情景時,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迪性。如在教學《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這一課題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對益陽市火力發電站進行參觀,并調查了解:①火力發電站用的燃料;②它們對周圍環境有何影響;③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消除影響,保護環境。解決這些具體問題,遠比學生捧著枯燥無味的課本有趣得多。新聞報道中經常涉及到化學方面的知識情景,如經常有報道說某煤礦發生瓦斯爆炸,那么我們在學習《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時就可以將有關報道引入我們的教學中,甚至還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我們應怎樣預防礦井的爆炸事故。
當然,由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我充分利用實驗來進一步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實驗包括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兩部分。要確保演示實驗的成功,教師每次實驗前都要做好充分準備,努力做到操作規范,現象明顯,實驗時要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要求,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不漏掉重要的實驗現象,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在學校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把一些觀察性較差而方法較簡單的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講邊實驗。在做好演示實驗的同時,還要上好學生的分組實驗課。首先,教師要制訂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其次,要做好課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當學生實驗時,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控實驗進程。最后,實驗結束時,教師一定要做好小結,特別是有的學生雖然學習基礎較差,但動手能力很強,化學實驗做得很好,教師一定要及時表揚。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倍增。因此,通過做好化學實驗,可以進一步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相信每位化學老師都會遇到學生“學化學究竟有什么用”的疑問;社會是現實的,生活在社會中的學生也是現實的,學語文、數學、英語科目,對升大學所起的貢獻比重比化學高得多,能主動地拿起數學、語文書來看的學生比比皆是,而能自動自覺地拿起化學書來看的學生少之又少。現實的情況和新的中考方案都不利于化學等所謂“次科”的,因而對中學化學教師來說,無疑增加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困難程度。面對不利的局面,我們是知難而上,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學習上的內驅力呢,還是無所作為,靠吃老本呢?相信不甘落后的老師都會選擇前者。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因為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給學習提供持久的動力,才能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怎樣才能做到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由“老師要我學”轉變為“我喜歡學”呢?
上課的前十幾分鐘,學生情緒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師能做一些隨手可做的實驗,比如一些試管實驗,操作簡單易行,現象明顯,很快就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實驗是化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視實驗,才能使化學教學獲得成功,只有通過實驗觀察化學事實,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因為化學這門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以有趣的故事滿足學生的求知樂欲。如介紹化學的發展史、化學家的故事,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如“拉瓦錫”、“門捷列夫”、“阿伏加德羅”、“侯德榜與純堿的故事”等,都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過去講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是將產生的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觀察現象。現在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小花,然后做一些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和水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另外,教師還可增加一些趣味性小實驗,比如“燒不壞的手帕”、白磷在水里燃燒、塑料瓶變癟等實驗,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欲望。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時的焦慮心理,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盼望的興趣來源。在教學中抓住學生好奇心理和認識規律,結合化學特點,設置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緒言的教學中,我首先提出,“同學們知道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嗎?火箭為什么可以上天?水分解后生成什么?”等問題。先設置一連串的懸念,并告訴學生這些問題在我們今后的化學學習中均可以得到答案,并講一些生活中的化學應用,展示有關化學發展史,使他們感受到化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同時感受到化學世界的神奇,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欲望和興趣,向往學習化學。如在教《分子》一節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寫下“50+50=?”,學生回答“100”,教師卻寫上“50+50≠100”。學生個個都疑惑不解,接著教師讓一個學生分別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然后由學生把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觀察到總體積小于100ml。此時學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教師抓住機會:“為什么呢?欲知其中奧秘,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分子>”。這樣的引入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習“分子”的興趣。另外,也可根據實際,講一些與化學知識有關的故事、名人軼事、發現史等,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實驗為基礎誘導、探究、激發興趣
用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化學教育的重要任務,根據化學教育的特點,我的體會是以實驗為依據,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實驗、觀察、討論)。同時進一步探索新知識,教師的作用是誘導、啟發,讓學生動手、動腦進行探究,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元素周期律性質實驗中,如比較同期元素從左到右性質遞變情況,以鈉、鎂、鋁為例,又如比較同主族元素性質的實驗,從上到下,元素性質遞變情況,以鉀、鈉、為例等。由學生自己做實驗,通過學生對現象觀察、分析自己再得出結論。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態度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化學趣味實驗以其簡單的操作、有趣的現象、鮮明的特點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興奮力,它在化學第二課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取得極大的成功。趣味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一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曾在教學中給學生做過《魔棒點燈》這樣的實驗:取少量高錳酸鉀晶體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錳酸鉀上滴2、3滴濃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觸酒精燈的燈芯,酒精燈立刻就被點著了。不管課內課外,趣味實驗都能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應盡量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趣味實驗,引導學生創新,使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到化學的無窮魅力和樂趣,智力得到很好的開發。教學效果很好。
三、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逐漸過渡到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的更新教育觀念,認識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必要性。多媒體輔助教學結束了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它能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內容實現大小、遠近、動靜、快慢、虛實,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的相互轉化,形象生動的再現事物發展的過程,它能使圖、文、聲、色綜合作用于學生大腦,形象鮮明的表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采用,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知識和實際現象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化學概念,激發它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使得化學知識易于理解和掌握。至于演示實驗,可以在仿真實驗里模擬化學實驗。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和激發學生興趣應該是理想的教學手段。
四、適時檢測,體驗成功
教師可在適當時候,進行單元測驗,章節測驗,知識點測驗等,題目難易要適中,通過測驗,可檢查教師的教及學生學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學習化學的興趣保持長盛不衰。
五、課堂教學,學生為本
新課程十分注重“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員參與。因此,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變為課堂的指導者。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1)凡是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就不要由教師給出。(2)凡是能讓學生說出的教師就不說。(3)凡是學生能理解的題教師就不答。(4)教師要服從與學生,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教師相同。(5)進度要服從與效果,當學生進行研究、討論、思考而占用較多時間時,不要為趕進度而打斷學生思路。(6)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共同探討每個問題。(7)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課堂教學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展現自我的機會,獲得成就感,從而獲得學習化學的激情。
因此,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有效的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擺在我們每個化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豐富多變的學習情景,可使無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從而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也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進行學習化學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內容涉及到化學史及化學家的故事,這些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培養興趣。例:在有關“化學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展示我國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具有了高超的生產工藝,從而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為自覺學習化學知識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如在“金屬與金屬礦物”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大量數據、圖表告訴學生,由于我國解放前化學工業水平的落后,連鐵釘、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賴進口,從而激勵學生要學好化學知識,將來報效祖國。此外,教師還可經常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化學家們的成功事跡,讓這些科學巨匠們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寶貴品質去深深感染學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起學生探求化學世界奧秘的興趣和愿望。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師可介紹著名化學家居里夫人,講述她不怕危險不畏艱辛數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終碩果累累,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還可以講述她身居國外卻念念不忘祖國的愛國之情。此外,教師還可以舉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等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與激勵。
總之,通過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學科的重要性,使學生把學好化學與遠大理想聯系起來,與祖國的需要聯系起來,從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間接興趣。
2、利用實驗多角度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直接興趣
教師要根據化學學科具有化學實驗這個特性,盡可能多的創設教學情景,通過大量化學實驗的演示、參與、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導“想”,由“想”得“知”,大大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因此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可通過增加演示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家庭自制小實驗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化學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興趣。如化學中講解碘的性質時,可穿插一個小故事:曾在獄中用米湯給魯迅先生寫過密信,你們知道魯迅先生是如何觀看的嗎?隨即教師出示一張預先用米湯寫過字的白紙,讓學生觀察晾干的白紙,看不出任何字跡。當最后老師用毛筆蘸取碘酒,輕輕的涂到白紙上,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幾個藍色大字呈現出來,使學生興奮不己。另如教學中講物質燃燒條件時,教師可設計一個趣味實驗“燒不壞的手帕”。將2體積95%的酒精和1體積水混合,把一塊棉布手帕浸入該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再輕輕擰干,用坩鍋鉗夾住,置于酒精燈上點燃,并輕輕抖動手帕。當手帕上火自動熄滅后,學生竟發現手帕安然無恙,與自己原先設想截然不同,不禁產生了強烈的思維沖擊,馬上有許多同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疑問,并在思維上進入了一種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決問題的積極狀態,這時教師就可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入到積極的探究活動中,讓大家針對一系列的疑問展開討論。在教師引導下,經過激烈辯論與理性分析后,大家終于對實驗結果有了正確認識,同時大家對物質燃燒條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聯系自然、社會和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許多內容都與我們周圍世界緊密相連。通過化學與自然、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來創設問題情景,可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引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使學生感到化學離生活很近,學化學很有用。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介紹世界上一些環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爾毒氣滲漏事件、2000年歐洲蒂薩河化學污染事件等,并可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關于環境污染的影像和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等。還可介紹學生身邊的水質污染、煤氣泄漏等化學現象。同時還可以跟學生介紹一些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小常識,如“冰箱除臭”、“熱水瓶除垢”、“鐵制品防銹”等。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并利用已學知識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從而既提升了興趣,又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在講礦物燃料和水資源時,可組織學生辯論“常用的幾種燃料中,哪一種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凈化水質”等。同時教師還可有意識的聯系實際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學習主題,如“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調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應用”、“調查當地的水資源污染情況,提出一些治理意見”等。通過這些調查活動,學生的興趣會變的更持久更內化。
【中圖分類號】O6-0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2-0209-0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而且在培養學生素質,使學生全面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標準理念強調化學學習方式的特征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本文重點探討在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化學實驗的教學與實施,針對不同的實驗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和具有啟發性。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學習動力呢?
1上好緒言課,激發學習興趣
所謂成功,即行為者達到了預定的目標或獲得了預期的結果。行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在化學教學中,成功意味著學生在學習上獲得進步和好評。因此,教師的表揚與肯定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對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一次好成績的取得,教師的一句表揚和贊賞,或是一種信任目光,都會給他們以無窮的力量,使他們興奮不已。教師不僅要鼓勵成績優秀的學生更上一層樓,更要注重發展后進生的潛在能力。教師應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充分信任、尊重、愛護他們,善于發現,善于引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以堅定他們克服困難的自信心。有趣,是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學教學富有趣味性,它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化學知識以特殊的方式變得富有魅力;二是傳授和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有趣并不等于興趣,因為有趣不屬于人的個性心理品質,而僅屬于對形成興趣起作用的對象和動作的品質。鑒于有趣對初中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學教學中應努力挖掘化學教材中現有的和潛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強的、激緒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情緒,為他們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由生動活潑的緒言課揭開學習化學的序幕,俗話說,“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經驗告訴我們,第一節化學課尤為重要。因此,把第一節化學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培養起來。
2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要保證課堂演示實驗的成功,教師每次實驗前都要做好充分準備,努力做到操作規范,速度適中,便于觀察。為避免學生只看實驗,覺得好奇、好玩而忽視學習,學生每次觀察實驗都要有明確具體的觀察提綱和真實詳細的實驗現象記錄,逐步培養觀察能力。另外,對于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有的現象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不斷改進實驗方法,使實驗現象鮮明生動。在學校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把一些觀察性較差而方法較簡單的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邊講邊實驗。化學實驗不僅要做好演示實驗,還要上好學生分組實驗課。如果說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生動有趣,那么,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就更加富有趣味性。但要上好學生分組實驗課,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理論,可將學生的分組實驗課的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目標確定后,師生雙方要圍繞目標,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教師對實驗內容要反復預試,掌握與實驗成功有關的條件和關鍵,同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擬訂出上課時向學生交待的實驗注意事項,做好巡回指導計劃,準備好儀器、藥品和器材,并將其放置有序。最后,實驗結束后,教師一定要做好小結。通過實驗小結,指出問題所在,鼓勵做得好的學生。事實證明,有的學生學習基礎差,但動手能力強,化學實驗做得很好,教師要及時發現這些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這樣,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