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06: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意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因為,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文化的競爭。
關鍵詞:企業文化產品文化產品形象
一、產品、產品文化、企業文化
什么叫產品?狹義的理解,只是工廠生產出的實物,如食品、服裝等。廣義的產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凡是提供給市場的、消費者認為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求、某種欲望的一切,都可稱之為產品,例如服務、咨詢也是產品。
所謂產品文化,是以企業生產的產品為載體,反映企業物質及精神追求的各種文化要素的總和,是產品價值、使用價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統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換言之,企業產品不僅是技術和工具的產物,而且是員工崇高理想和自覺奉獻精神的結晶;不僅凝結著一般的抽象的人類勞動,而且凝聚著職工無限的創造力,是企業員工群體特定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和心理的、知識的、能力的綜合素質的體現。說到底,產品深深地打著企業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產品文化與它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是緊密聯系的,也與生產或提供它的企業文化密不可分。產品文化是社會文化與企業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在社會文化背景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產品文化更多地體現的是企業文化的內容。產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會廣大的消費者,消費者更多地是從產品或服務的消費中來體現企業文化的。對其企業的認同和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是通過接受其產品與蘊涵在其服務中的產品文化來實現的。
產品文化與企業文化緊密聯系。產品或服務是企業生產的成果,任何一種產品和服務都是在企業中生產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業文化的制約,又凝聚了生產它的企業文化因素。因此,產品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
換句話說,企業的精神、風格和價值標準將在企業所提供的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之中得以體現。這正是我們在強調企業文化建設時,同時強調產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來企業競爭更是文化競爭
10年前,燒鵝仔在北京方莊首開中國式快餐連鎖服務,它既有中國傳統的美味,又能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這種營銷理念在當時是超前的。與此同時,在方莊還誕生了一家麥當勞,同燒鵝仔一樣,引得八方來客,叫好聲不絕于耳。此后,燒鵝仔分店曾達到近百家,與麥當勞共存共榮。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鵝仔處一飽口福之時,卻發現“此地空余黃鶴樓”,燒鵝仔早已倒閉。但麥當勞一如十年前,紅紅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詢問麥當勞方莊店經理原因,他回答:“麥當勞出售的是企業文化”。
當今世界上經濟與文化融為一體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往往與企業文化密切結合,不可分割。企業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來越高。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的時代,對文化領先和知識創新更加注重。
中國加入WTO后,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必將進入中國這一龐大市場,高舉“文化競爭”的旗幟圈地圈錢,文化競爭將成為未來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進行“商戰”的主旋律。企業的競爭將更快進入商業文化競爭時代,國家之間的競爭帶有更明顯的文化競爭色彩,更多的類似于燒鵝仔和麥當勞的故事即將上演。事實上,這樣的戰斗在麥當勞、阿迪達斯、耐克等國外名牌進入中國后就已打響。外國企業在登岸之時,必將帶著各自企業的文化理念和經營管理方式,在中國市場攻城掠寨。在未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忍氣吞聲絕不是辦法。我們需要發掘自身文化、發展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它融入企業的產品設計當中,這需要我們自身加倍努力與探索。
現代企業需要現代的企業文化。對企業文化內涵的研究,不斷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內容。那么中國在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將如何應對這種文化的看似無形卻有形的競爭呢?國內制造型企業還沉湎于“價廉物美是一個永遠的勝律”,沒有認識到“產品文化”的價值。企業家將如何從企業文化的層面來更新各自的產品管理理念、產品文化呢?在產品或服務層面值得我們思考:這一層面上的文化營銷就是推出能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推動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產品或服務,并能引導一種新的、健康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
三、廠家不僅是賣產品,更是賣文化
今天的消費者,購買產品已不單單只是為了使用,同時對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對產品怡情訴求更為強烈。因此,企業在文化創牌努力中,有意識地將符合消費者怡情訴求,象征人們特有的審美情感,體現現代人的價值觀,順應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導向的文化內涵融入自己產品,就可以產品為載體,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滿足消費者怡情的心理訴求的同時,取得他們對產品文化的價值認同,實現自己附著于產品的文化識別。產品符合了這樣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獨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動消費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積極購買你的產品,實現情感營銷的高附加值銷售方式。
生產產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它賣出去,在買方市場的今天產品的文化內涵也決定了產品的市場前景。有位資深的經濟學家說過,“產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當我們習慣于在大街小巷聽“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聲時,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就是有人在賣產品文化賺錢了。美國有名的化妝品制造廠露華濃公司總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紅不是化妝品,我們讓美流行人間”的經營宗旨而取勝于市,聞名于世。
以研究購物心理而聞名的V·帕卡特,在其《隱藏的說服者》一書中這樣寫道:也許“生意人你不曾想過,如果賣的不是發油而是希望,如果賣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鮮的活力,那將會怎樣?”不少企業的經營者在產品營銷過程中仍沿襲著“黃婆賣瓜,自賣自夸”的老方式,側重于產品本身的宣傳,在文化韻味和服務方面的宣傳不夠而造成產品壓庫嚴重的現狀,我們大有必要加強產品文化的宣傳。尤其在市場推廣廣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將企業產品的核心價值進行提煉,賦予其特有的文化內涵。須知,當今許多購物者的消費心理日趨成熟,他們除了看中產品質量外,更看重的是企業形象和售后服務。“賣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處,在于使顧客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你的企業形象的同時,進而對你的產品產生好感。我國的紅豆服飾、娃哈哈食品等企業注重產品的文化宣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設計以文化為底蘊
設計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設計其實都是圍繞著人的需要展開的。設計承載了對人類精神和心靈慰藉的重任:年輕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張揚個性和煥發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壯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填補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與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費者則懷者一股濃濃的懷舊感和飽經滄桑的平靜感購買消費品。因此產品是反映物質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種文化要素的總和,是產品價值、使用價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統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為核心進行外延,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設計。人類最初的設計,正是針對人們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開的。幾千年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環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消費品蘊藏著的不同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追求,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們對自我實現的不同追求。
設計需要創造。如果沒有創造,世界將是一幅模樣,但創造是有基礎的,不同的地區有其地域環境、氣候條件、經濟情況、人文思想、民族習慣等等不同。表現在設計方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蘭西民族,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良好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法蘭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習慣,時尚成了這個迷人國度奉行的生活準則。時裝、香水這些體現浪漫、時尚的載體成了這個民族的代名詞,洛可可風的延存與裝飾藝術運動的渲染形成了一種華麗、經典的法國浪漫風格;德意志民族則不同,氣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嚴謹的德國人。因而,德國的設計體現出了嚴謹、重功能的品質,就連較為傾向藝術性的平面設計在這里也自由不起來。包豪斯是其代表,烏爾姆設計學院提出的設計就是科學技術,從而形成重功能、技術,缺乏藝術感的德國風格;與之相反,美利堅民族是個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環境下造就了設計的幽默感與隨意性。短暫的歷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國設計更具輕松、樂觀的色彩;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與人,人與物之間講究和諧共處,因此在自我實現要求上表現得深沉含蓄又強烈突出,反映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內容。總之每個民族都有自我實現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產品設計)表現自己,借助有形的實體表達民族識別要求和尋求民族認同感。
社會文明的不斷提高,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了設計的文化內涵問題,設計必須融入當地的文化進去才可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處于東亞文化核心地位的國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設計的文化內涵并不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膚淺理解即“形”的簡單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將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進去。香港的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成功,就是因為他懂得如何將浸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如中國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設計中。儒家的審美標準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和”。“和”體現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樣性。而多樣化也是造型與裝飾在注重整體效果之下的多樣性。把“和”的觀念應用于造物工藝之上,就體現在形式與功能的協調結合與造型的多樣性。古代工藝產品中講究和諧,講究節制,過分強調設計中的某一方面,必然會導致失“和”。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國古代藝術家的造型審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樸素”、“平淡”一類對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體表現在藝術創作和欣賞中,就是“尚清”的審美追求。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審美要求“內斂”,正是美善統一的自覺要求。“和”還體現在“天人合一”,表現在造物設計上就是體現“形式表達情感”的設計理念,對消費者來說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的使用功能,他們需要通過讓人賞心悅目的形式購買包含其中的人文價值、精神關懷和自我意識。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明式家具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比較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士族文化的特點和內涵。因此,明式家具無論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裝飾上、工藝上都體現出傳統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靈,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韻味,透射出一股濃郁的書卷氣。中國提倡謙和好禮,廉正端莊的行為準則,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渾厚冼練,線條流暢,比例適中,穩重大方。從某種意義上說,用明式椅歇息,或許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儀式、社交、倫理上,卻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對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種文化上的慰藉。
設計是一種把人們的思想賦予形態的工作,設計就是將所有的人造物賦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實現,優秀的設計是真善美的體現。設計從過去對功能的滿足進一步上升到了對人的精神關懷,這是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這也是設計師的責任。
五、產品設計中的文化意蘊
企業的文化是市場給與的,嚴格的說是消費者所給與的——一種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所建立起來的形象。企業形象建立靠的是企業自身的產品,而不是空洞的口號或其它——因為可以支持企業生存的是有市場的產品。企業所有的一切活動,必然要圍繞自身產品來展開,來強化既定的發展策略與形象。產品是企業的文化符號和承載體,是企業文化的化身。人們是通過消費產品來認識企業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過產品,人們可以認識企業及其文化內涵。
1、產品形象
產品形象是通過產品表現出來的、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的關于產品及其企業的印象和情感。
產品形象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集合體。比如有形的物體、服務等和無形的感受。
產品形象是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影響和情感。
產品形象是企業綜合素質的反映。
2、產品反映企業文化
產品反映企業文化。一般來說,產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企業文化的:
a、產品反映了企業的價值觀和理念;
b、產品反映出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
c、產品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的變化以及企業變化發展、文化的演進;
企業形象在開始時是靠規劃的,但在企業中可以執行企業戰略到具體形象——產品——上,工業設計是責無旁貸的一個關鍵環節,它的設計方向、風格是否和企業整體戰略保持以一致,對企業文化建設將起到決定性作用。產品通過外觀線型塑造、細節刻畫、色調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處理,在市場與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風格統一、特色鮮明的產品形象和產品個性。也就必然成為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現代工業設計產品通過整合策略性設計方法實現企業的設計形象(DI),并通過DI系統的實施面向市場推出產品形象(PI),使得企業產品具有家族性、延續性、共生性以及整體個性。所傳達的是透過“風格”表露出企業深層文化底蘊和產品發展趨向,是企業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業形象策劃)的,是CI所無法比擬的。
3.產品整體概念與產品設計
任何一種產品都必須具備核心層、有形產品層、附加層,從而構成產品整體概念。
核心層表達了產品的效用或服務;
有形產品層包括質量、樣式、品牌、包裝、特點等五大特征;
附加層即是產品設計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務和附加利益,而這正是我們要討論的產品的設計。
4.產品設計是大勢所趨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設計。楊振寧預言,21世紀是一個設計的世紀,產品設計更是商家必爭之地。
產品設計既是對人們生活需求的滿足,同時又是在超前性地設計著人們的未來生活,所謂設計創造未來,設計不僅創造美的形態,更是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因此,這一項活動必然隨著人們文化水準的提高而越來越重要。
5.產品文化設計的四大要素
產品設計對企業及其產品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其中,關鍵是注意在產品中體現文化內涵。
文化情調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購買某種商品,往往要考慮商品的情調——那種能體現自己愛好、情趣、欣賞品味的感受。為此,產品的設計者應以情調為切入點。
文化功能產品設計者通過產品所表達出來的實用、審美功能。這是產品設計者的核心要素。因為這反映出商家及其產品的品位,同時也反映出使用者的價值取向、個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認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這就是要注重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為是。
文化精神產品應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一個時代的精神,以及一個企業家的精神。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屬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范疇,這一手法通常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達到啟發聯想、耐人回味之藝術效果,彰顯“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藝術境界。這類似于中國畫中的寫意手法,即不豺著于對事物的客觀再現,而強調欣賞某種朦朧的含蓄美,在虛實關系上偏重于對“虛”的張揚。引入到服飾文化的藝術創作中,就是設計者特別注重“不著跡象、超逸靈動”之美,不刻意追求數字上的精確性或純形式的客觀美感,而是崇尚用無窮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現情感。如用寬衣大袍、中規中矩的樣式或寫實與變體相結合的動物、幾何紋樣、花草枝、藤蔓紋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飾圖案來傳達一種與政治或倫理的關聯意向。
漢初之“袍”被作為禮服,一般多為大袖,袖口部分收緊縮小,緊窄部分為“祛”,袖身寬大部分為“袂”,所謂“張袂成蔭”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其畫像人物皆穿著寬敞的衣衫,衫領敞開,袒露胸懷,或赤足,或散發,無羈放蕩,張揚著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的人生品性,給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隨性自然的審美意境。中國傳統的女性服裝旗袍,是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完美結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結構適體、內外和諧,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在女裝舞臺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設計表面上不溫不火,實質上內涵豐富、意蘊幽遠,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質感和簡潔的造型表現出流暢明快的線條與和諧一體的氣韻,展示出東方女子溫柔、典雅之美。這種氣韻不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內心。穿上旗袍,既能襯托出東方女性優美的身段,又能顯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閑的生活節奏,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美,呈現出一種宛若自然生命律動的朦朧佳境。
三、中國服飾文化的承傳拓展
1.繼承:拓展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縱觀華夏服飾文明的發展史可知,“諧調”、“統一”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真諦。自中國服飾文化誕生伊始,就遵循著理物取暖與審美表現、標識顯示與象征表達、個性突出與喜慶吉祥相結合的制作原則,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群的和諧統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統一更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審美品質。比如,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標示突出文化”同主要應用于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等級尊卑、行業職別、年齡性別的標示和意念表達上,從原始部落首領與狩獵功臣的服飾標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標示,從文官武官的服飾標示到現代軍裝、職業裝、晚禮服的服飾標示等,均彰顯著其“標示突出文化”的審美底蘊。當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承載著傳統儒家中庸觀,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頗深;而20世紀中期的“綠色”服裝覆蓋全國,“軍干裝”及其灰色基調也使中國服飾呈現簡單劃一的窘況。然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占數千年發展主流的是“諧調”、“統一”的服飾文化,理應將之發揚光大,諸如以原色表現為主的大氣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圓滿統一并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社會、人群協調一致的完美原則,以民俗吉祥意象為特征的表現形式等,現代中國的服飾文化都應予以承傳拓展。
2.創新: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
在當代中國,傳統服飾與時尚設計的審美融通對提高服裝的文化附加值、滿足時尚消費需求、締造民族特色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具有特殊意義。全球化時代的服裝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中都很注重對本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張揚本國服飾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整體上還存在著設計理念落后、創意不夠、沒能把傳統服飾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之中等問題;加之國外品牌紛紛涌入,國內又缺乏與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國的服裝設計在國內、國際競爭中均處于不利地位,嚴重影響了中國服裝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在借鑒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之從表面符號的簡單借用提升到對服飾文化內涵的審美體認與表征陰,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發展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設計和諧融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
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的完美融通,實質就是一種在繼承傳統服飾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這種創新首先須領會傳統文化,否則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設計師要在精神文化層面上把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神理念,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各種時尚理念、理論資源加以整合,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創造性地融入現代服裝設計,豐富其文化蘊意,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對傳統元素符號化、表面化的簡單組合或圖解式、獵奇式的樣品展覽。好的服裝設計創意是設計師在把握了傳統服飾文化理念之后,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對傳統文化積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種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現買現賣、照貓畫虎。河南“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中展示的服裝就非常具有文化價值。拜祖服裝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顏色迥異、面料粗樸,以金色緞帶鑲邊;紐扣的設計則采用盤扣樣式,其金屬材質與服裝面料及服裝的金邊質地形成細膩的對比;袖口翻邊采用緞織紋路,既有古樸特點又有現代的工藝形式。整個設計將傳統元素與時尚設計完美結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義,可謂形式與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所以,當代中國的時尚服飾設計應該分析研究傳統服飾的配色及制作規律,理解、感悟傳統服飾文化的深厚、博大與凝重,并使之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來,加之挑花、刺繡、蠟染、扎染、手繪、編織、織花、抽紗等現代工藝,并結合時代流行趨勢與時代特征,將繼承傳統與探索創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既有時代感又有民族神韻的服裝。
當代中國文壇有一類“余秋雨現象”,不難理解,即是一種創作現象,這種獨特景觀在文壇是一枝獨秀的。對歷史文化的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意蘊是鮮明的,是具有獨特審美視角的,這個文化意蘊的創造是一個大的突破,引領了一代學者散文的新文風。“余秋雨現象 ”受到文學界廣泛關注就是因為其新的架構和手法,而許多圍繞余秋雨散文的評論文章如雨后春筍般滋長,能夠有如此之大的學者在長時間內如此關注余秋雨散文,不論是褒或貶,這對于一個作家,一個作品,對散文研究來說都是幸事,在繁多的評論中,本文試圖從余 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蘊與創作風格入手,對已有評論加以概括梳理,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發現余秋雨散文的價值,更好地了解這兩方面的研究現狀。
一、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蘊的探討
余秋雨散文中,貫穿始終的一個鮮明的主旨是文化,這個主旨決定了研究者的目光著重放在對散文的文化意蘊的研究上,論者們研究的主要方面有 :華夏歷史文化、對歷史文化的反思和對民族未來的關注以及對人格的健全重鑄。
余秋雨本人認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蠻之后達到的境界,是對前者的擺脫,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在重復上演這個過程,總體的人類大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我們還是在于愚昧和野蠻作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文明有多么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文化需要公開,文化需要透明,文化需要傳播,文化需要共享,文化需要化解,文化需要溝通,文化要發揮自己真正的作用,就要能夠克服障礙,只要能夠跨越障礙的文化才能夠像生命一樣延續下去,才能夠形成文明,余秋雨散文 是通過深深思考后形成的喟嘆,是對文化的尊重,對文明的向往,期待和呼喊。
品味余秋雨散文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散文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對文化的反思和憂患意識,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是余秋雨散文的精神特質,余秋雨先生具有文人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并鮮明地體現在文章當中,余秋雨先生在面對民族文化在多元沖擊時的這種時代使 命感和憂患意識更為明顯,對文化的反思是文章的一大值得探討的主題,文化的產生發展創新都需要進行反思,民族文化更是如此,只有不斷反思進步的民族,才能繼續生存繁衍。
二、關于余秋雨散文創作風格的研究
余秋雨散文在創作風格上有很大的改變,和以往的散文文體不同,余秋雨散文主要有以下四點的改變 :對傳統散文的突破、語言特色、結構模式和表現手法,這些方面上加以體現對傳統散文風格的創新。
首先,從對傳統散文的突破來看,余秋雨的散文博大精深、氣勢宏偉,不缺細節描寫和大場景描繪,但是其中對于歷史的探尋并不少,訪古尋古是他散文的命脈,對古文化的深刻思考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主題,短小精悍的文章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思想 力度,其中也有對現實的贊嘆,但更多的是對歷史文化的反思喟嘆。
其次,從語言特色來看,余秋雨散文中的語言總是能讓人眼前一亮,有時一些沉重的歷史往事經過他的描寫也能變得輕松明了,余秋雨散文拋棄了繁雜的語句,多余的贅言,有些許隨心所欲的流露反倒給文章增色,語言簡練并且和情感完好結合,書寫輕松自如,展 現了特有的奇妙智慧。
再次,從散文的結構模式上看,有些論者也持著否定態度,有些散文的結構過于僵化,與散文的自由精神不相符,與散文創作的大趨勢背道而馳,有時行文的直抒胸臆會使情感表達過于夸張,篇幅結構上也有雷同現象,這些都是散文結構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地方。
最后,在表現手法上,余秋雨散文表現出明顯的戲劇性,在修辭手法的熟練運用使情感表達激烈直率,很多表現力強的修辭如排比可以增加文章氣勢,余秋雨散文中加入的一些戲劇元素使的散文在表現手法上別具一格,形成了獨特的戲劇化風格。
三、結論
余秋雨在散文上的成就是偉大的,他為散文領域提供了新的寫作思路和創造風格,他的散文是理性思維與詩性想象有機結合的,是沉重嚴謹與激情肆意相融合后表現出來的大散文風范,散文亮點頗多,在散文中對文體的突破,獨特的表現手法和美學風格,對于歷史 文化的反思,對健全人格的呼喚,對文化的憂患意識,都強烈地通過字眼傳達出來,在當下給了讀者更多的思考和啟發。
參考文獻
文/夏 璇
幸福好似一層薄霧,明明感覺近在咫尺,卻令人摸不著、抓不住。其實,幸福就是父母給你的一杯清茶,老師給你的一縷贊許的目光,別人給你的一聲喝彩……它是一種感覺,一種發現:可以是不斷付出,與人分享;也可以是獲得,享受,獨自品嘗……幸福其實就是這么簡單。
清晨,懶懶地躺在被窩里,睜開蒙蒙的睡眼,發現陽光恰好落在指間,溫馨浪漫的感覺頓時在心間彌漫開來。哦,原來這就是幸福的感覺!聽著媽媽平穩的腳步聲,繼而聞到彌漫整個屋子的荷包蛋的香味。哦,原來這就是幸福的味道!媽媽敲開我的房門,一邊說:“大懶蟲,還不趕快起床!都多大了,還不知道收拾好自己的東西,怪不得總是丟三落四的。”一邊手腳麻利地在旁邊為我收拾雜亂的書桌。聽著媽媽嘮叨,看著媽媽忙活,一種感覺涌上心頭。這就是幸福,幸福原來這么簡單。
晚上,我正為了一道數學題絞盡腦汁,爸爸推開門,為我端上一杯沏好的碧螺春,裊裊茶香充滿了整個屋子。這時,爸爸湊過來“嘿嘿”一笑,說:“有不能解決的,找老爸幫忙,手到擒來。”看著爸爸自信滿滿的眼神,內心突然感到一陣踏實。我們父女倆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很快便找出了問題的答案。我望了一眼爸爸,開心地咧嘴笑了。這就是幸福,幸福原來這么簡單。
周末去看姥姥,見她悠閑地坐在老藤椅上,身上還披著我送她的格子披肩。見我來了,興奮得像個小孩,趕忙從柜子中拿出為我準備了很長時間的糖果,一個勁地往我兜里塞。姥爺從地里回來,顧不得洗把臉,拉著我的手便去超市買這買那。看著兩位老人因為外孫女的到來而興奮得像小孩,我突然有種想流淚的感覺。這就是幸福,幸福原來這么簡單。
幸福好似陽光,只是不動聲響。但它一直照耀著你,籠罩著我,只要你有一顆充滿愛的心就足夠,帶著關愛輕松上路,你就會擁有它!
(文章開篇借議論表達對幸福的看法,顯得臃腫、繁瑣,不能很好地提挈全篇。)
(此處議論點題,但敘議結合不夠緊密,隨意點綴,稍顯空泛。)
(借事而議,篇末點題。但和文中事件銜接不夠緊,遠離記敘的內容,架空議論,有畫蛇添足之嫌。)
【點評】
小作者圍繞主題,選取了三個方面的事例來詮釋“幸福原來這么簡單”,層次清晰,內容充實。但在穿插議論方面存有瑕疵:
議論欠簡潔:文章開頭部分的議論,過多地闡述對幸福的看法,盡管意在點題,但在內容上,既和文題有割裂,又不能很好地提示下文。
議論顯空泛:記敘文中的議論,應是在充分記敘的基礎之上有感而發,要做到緊扣內容。而文章主體部分的議論有些隨意,難免有拼湊之嫌。
議論偏主題:記敘文中的議論,不是能夠隨意地、憑空地進行的,必須切合全文的主題。文末的議論、抒情,僅僅抒發對幸福的感悟,偏離文題。
【升格作文】
幸福原來這么簡單
文/夏 璇
幸福好似一層薄霧,明明感覺近在咫尺,卻令人摸不著、抓不住。但只要用心靈作為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你會發現,幸福原來這么簡單。
清晨,懶懶地躺在被窩里,睜開蒙■的睡眼,發現陽光恰好落在指間,溫馨浪漫的感覺頓時在心間彌漫開來。哦,原來這就是幸福的感覺!聽著媽媽平穩的腳步聲,繼而聞到彌漫整個屋子的荷包蛋的香味。哦,原來這就是幸福的味道!媽媽敲開我的房門,一邊說“大懶蟲,還不趕快起床?都多大了,還不知道收拾好自己的東西,怪不得總是丟三落四的”,一邊手腳麻利地在旁邊為我收拾雜亂的書桌。聽著媽媽嘮叨,看著媽媽忙活,一種幸福的感覺涌上心頭。
生活中,有一個人肯為你操心,肯為了一些生活細節而不停地為你糾正,這就是幸福,幸福原來這么簡單。
晚上,我正為了一道數學題而絞盡腦汁,爸爸推開門,為我端上一杯沏好的碧螺春,裊裊的茶香充滿了整個屋子。這時,爸爸湊過來“嘿嘿”一笑,說:“有不能解決的,找老爸幫忙,手到擒來。”看著爸爸自信滿滿的眼神,內心突然感到一陣踏實。我們父女倆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很快便找出了問題的答案。我望了一眼爸爸,開心地咧嘴笑了。
當你遇到困難時,有一個人默默地在你身邊幫助你,支持你,這就是幸福,幸福原來這么簡單。
周末去看姥姥,見她悠閑地坐在老藤椅上,身上還披著我送她的格子披肩。見我來了,她興奮得像個小孩,趕忙從柜子中拿出為我準備了很長時間的糖果,一個勁地往我兜里塞。姥爺從地里回來,顧不得洗把臉,拉著我的手便去超市買這買那。看著兩位老人因為外孫女的到來而興奮得像小孩,我突然有種想流淚的感覺。
原來,被人呵護的感覺是這樣好,幸福原來這么簡單。
幸福好似陽光,只是不動聲響。只要用心感受,你會發現這縷陽光這么明媚動人!
【點評】
升格后的作文,巧妙地美化文中議論性的文字,使其服務于文章:讓開頭的議論既簡潔又精美,引出后文三則事例的敘述;每個事例后的議論獨立成段,既點出各自的“幸福點”,又簡單點題;文末的議論,照應開頭,升華主題。作者正是借助適度得當的切合實際的議論,使文章富有個性,思想上富有深度,檔次得到提升。
【升格啟示】
通過以上升格,我們不難發現寫好敘事中的議論,還要注意的是:
中原傳統武術文化關于人與自然和人自身關系的認識源之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思維方式,生態思維方式所孕育的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原傳統武術文化的“”。生態思維,以“道”為序。生態思維方式就是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以自然之道為宗旨。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大致有這樣幾層含義:
一是人是大自然的創造物;二是人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是一體的、平等的;三是人的精神和形體是一個整體。這種思想有種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易經》中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太極的功能生發而來的,雖然萬事萬物形態千差萬別,紛繁復雜,其實他們都有同一個來源,都統于“太極”,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系辭上》)。又如老子認為,宇宙中的萬物都源之于“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因此,在中國文化看來,人與天地的關系是部分與全體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人與萬物的關系,也不是排斥的關系,而是共生共處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并不只是個純哲學概念,并不是種假設的、人為的、想象的存在狀態,而是宇宙萬物的真實狀況和本質。[1]
人們運用“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去把握研究對象的時候,首先就要求人們準確的把握自然、社會和人體的整體性結構、功能和運演規律,用整體性的視角和系統性的思維去看待自然與人、人與社會和肉體與精神的關系。這種思維方式在中原傳統武術文化在得到了具體的落實和體現,它不僅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個整體,而且把人的肉體和精神也看成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太極拳”的命名就直接應用《易經》中“太極”之意,這種以自然之道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充分體現了武術人的生態倫理智慧。
人亦自然,以“氣”為貫通。“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道家經典《道藏》也認為“人是盜天氣萬物精華而成”(三才相盜)。傳統文化關于人的生存和死亡在于氣之集散的理論被傳統武術文化所吸納。傳統武術認為人體生態與自然生態是互通共融的,其中介環節就是“氣”,練武就是練氣,其具體實踐形式表現為采氣、導氣和練氣,通過肺的呼吸、毛孔的開合與自然相交融,把自然之氣運化入人體系統,再通過導氣把自然精氣導入經絡,最終歸于丹田,逐漸達到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至高境界,最終形成了傳統武術內外兼修的獨特體系。傳統武術認為“拳”的高級境界就是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掌握萬物運化的規律,從而達到“神明”的境地。
在傳統武術的視域中,人體作為一個耗散的生態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為整個宇宙系統的子系統,時時刻刻與外在自然不斷的進行物質能量交流,只要符合天地之象、四時之法就能做到氣血充盈、精氣十足,只有氣血充盈才能身體健康,只有精氣充足才能神意十足,正所謂“煉形以合外,煉氣以實內,堅硬發如鐵,自成金丹不壞之體,則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萇氏武技書》)這種把人作為一個“小宇宙”來把握的,要求以意識引導動作,又以氣引導意識,在整個運動中精神內守,最終達到形、意、神、氣四者的高度統一,通過練拳的外形來達到身與意的統一,是既養身亦養心。以此推理,養身即是養心,養心也是養身。傳統武術在注重身體運動對精神活動引導的同時,也非常注重養心對身體健康的作用。而心在傳統文化中其本體又是“德”,因而養德即為養心,所謂“大德者必壽”、“大仁者必壽”,基于此,傳統武術對養德非常重視,要求習練者在練拳和處事中心存正氣、排出雜念、不偏不倚、處亂不驚。
可以說傳統武術是把人的性靈和肉體統一于整個運動當中,讓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們身和心共同達到和諧、安寧、柔緩和自然之境地。中原傳統武術文化的身心合一觀和西方體育把人的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觀點有著本質的不同,西方體育文化認為,身體是自己的,靈魂是上帝的,所以在體育實踐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西方國家中,體育明星輩出,各各身強體壯,技藝高超,但這些體育明星中有許多人或吸毒或或打架斗毆,可以說這些人,道德頹廢、品質低下,可是,這并不會影響到他們仍然是他們民族的“英雄”形象。而在中國傳統體育———武術中,而能成為武術盟主(英雄)的人并不一定是武技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些武技和品德俱佳又集于一身的人,這就是西中身心觀區別之所在。傳統武術文化“身心合一”的生態倫理觀,正是“天人合一”生態倫理思想的具體體現。
順應自然,以自然為師。中原傳統武術文化中“順應自然”在具體實踐中表現為外形和招式“效法自然,以自然為師”。武術套路中仿生的招式比比皆是,例如模仿動物動作的“白鶴亮翅”、“黑熊翻背”、“老虎靠山”、“豹子出洞”、“白猿獻果”、“鷂子鉆天”、“金雞獨立”等,也有模仿自然運化的,例如“風掃梅花”、“翻雷滾天”、“采風復雨”、“風卷霹靂”、“海底翻花”、“撥云迎日”等等,這些招法在演練時即有仿生之形,又有自然之韻,仿若一幅幅動態的寫意畫,且在優美之余也絲毫不乏巧妙的攻防技擊內涵,充分透發出中國傳統武術家觀察自然、仿效自然的精神。在少林和太極拳中,有許多套路就是在觀察了動物之間的爭斗并吸取其形、神、意的精華后創立而成的。充分體現了古人以自然為師,通過自然萬物之啟迪而進行不斷創造和實踐的智慧。在順應自然的過程中,傳統武術通過觀察自然和生命的節律,按照大自然的節奏、萬物生命的節律來安排武術習練。“武弛”與“武禁”就是基于對自然規律和生命節律的準確把握而提出來的,因此留下了許多諸如“聞雞起舞”、“早不朝東,晚不朝西”、“拳后一身汗,避風如避箭”、“一張一弛”等“武彥”。“順應自然”充分表明了傳統武術文化崇敬自然以自然為師,順應自然養護自身的生態倫理情懷。
親近自然,以自然為友。中原傳統武術文化把人看成自然之子,既然是大自然的兒子,就應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享受自然之滋潤。在中原武術的眾多流派中,無論是主流還是非主流,無不發源于美麗的俊山秀水中或迷人的香土湍河間,最具武術影響力的少林拳發源于密林廣布、幽僻蔥翠的河南嵩山,習練人口最多的陳氏太極拳發端于南臨黃河北依太行的河南的溫縣陳家溝,武當太極拳源自縱橫綿延、云氣縈繞的湖北武當山,峨眉武術則是形成于嵯峨高聳、氣候萬千、風景秀麗的四川峨嵋山,另外像受中原武術文化影響的形意拳、八極拳等等流派的也大多創發于自然風景獨特的地方。在這種如詩如畫的自然中習練武術,人們可以盡情的享受純正的自然空氣,觀賞各種奇花異草,領略山水俊美,吸收天地之精華,樂哉,美哉!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古代武術家們對自然的深切眷戀和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哲學之思所決定的。這樣一種親近自然的美好畫卷令多少飽受破壞自然而遭到自然之懲罰的現代人們的向往,現代人加入到太極拳和少林拳的習練行列中,除其它因素外,不能說沒有人們對這種“天倫之樂”的向往。
二、傳統武術文化的生命倫理底蘊
如果說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原傳統武術文化的自然情結的話,那么生命倫理關懷就是其核心內容。生態倫理觀解決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人們提供行為的指導思想,而目的直指生命,因為在整個自然界中,生命最為貴。武術的創立及習武的目的就是強健體魄,守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
眾生平等的生命觀。在傳統武術文化看來,生命是平等的,都有保護和受到保護的權利。因為,生命的自然價值是人作為生命存在的物質載體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對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意義,這是考量生命價值的最基本的尺度。生命的自然價值是生命價值的其他形態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失去了自然生命,談論生命的其他價值也就失去了意義,同時傳統武術文化中生命不單單指人的生命,還包括其它生命存在形式。這種生命平等思想在少林武術中的體現最為明顯,《楞嚴經》云:“清凈比丘,不踏生草。”由此可見,佛家思想對于生命的平等珍視達到了一種怎樣的程度,連小草都不忍踐踏,何況其他生命呢。所以少林武術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戒殺護生,珍愛自然。由于少林武術源出佛門,深受佛學慈悲戒殺之影響,強調練武的宗旨在鍛煉體魄、自衛防暴。少林武功素來極慎外傳,若傳予俗家弟子,必是心地善良、德行品格俱優者。
據傳覺遠和尚曾立少林戒約十條,少林武僧歷代多能守此戒約,即使揮戈上陣,也多師出正義。這不能不歸諸佛家正旨及戒律的約飭,正是由于少林武僧有了“禪”之修養,所以能從好勇斗狠的“殺機”升華到超然于勝負、生死之上的“禪機”中去。此外,少林武術在練習的注意事項上也多受禪戒影響,尊師道、戒酒色,這些戒約雖對武僧而設,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少林俗家弟子的作為。
敬畏生命的道德觀。敬畏生命在傳統武術中可分兩層意思來解讀,第一層面為尊重自己的生命。追求肉體與心靈的平衡,傳統武術中“內外兼修”的思想是修煉功夫的重要法則,所謂“內”指的是身體內的氣血、臟腑、經絡等等,還包含了內心、內意等精神要素,因此對“自然我”養護的實踐形式體現在修煉過程中,包括練武的時辰、環境、方位、衣著等要素都很講究,不僅有“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的武諺,還有四戒、五損、十忌、十八傷、廿六宜的細節規定,以保持肌體的平衡與和諧。同時,在重視“自然我”和諧的同時,更加重視“精神我”與“自然我”的統一,即“養心”、“修德”與“健身”、“御敵”的辯證統一,并認為只有“修身為德”才能“陰陽氣和”,只有做到“胸中廓然無一物”、“空故納萬境”才可煉就上乘功夫,正如《少林宗法》所云:“參貫禪機,超脫于生死怖畏之域為拳術之極致所歸,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動心功夫。”其最高境界就是達到類似“禪武合一”的神明狀態。習武者終極追求的不是訴諸心靈對肉體極限的不斷超越,而是融心、性、身于一體,通過武術套路、功法、心訣、吐納、按摩、中醫藥等內外兼修之方,達到身心高度統一的和諧境狀。
第二層面是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具體體現在除上文所提及的平等的對待其它生命形式外,更突出體現在和他人較技時不以傷害對手為目的,譬如太極推手,它本身就是一種由拳架向散手技擊過度的運動形式,兩人也可多人互相搭手做弧線運動,互相感知對方來力的方向和強弱并予以化解,若不能化解而失去重心的一方就是落敗方,較技到此就結束。該運動本身蘊藏著競智、競技的競爭理念,但是此類競爭不像拳擊、泰拳、自由搏擊術等運動那樣造成惡性傷害,即使在萬不得已非要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傷害也應是非要害(要命)部位,以制服對手使其不能反抗即可,傳統武術強調是對對手的力的感知,點到為止。另外太極拳的拳架從起勢到收勢,沒有一個主動進攻的招式,所有的動作都是以防為攻,有歌訣言:“掤捋擠按需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任憑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可以看出,傳統武術并不以傷害他人為目的,其理念是制服敵人而不予以致命傷害,要求以德服人、以智服人,其間充滿了和諧、巧妙和智慧,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敬畏的倫理情懷。
三、傳統武術文化的道德教育內涵
深受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觀的影響,中原武術文化形成了一套既有別于傳統文化道德又極大融通傳統文化道德的“武德”體系。上文所及傳統武術文化中的生命觀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就是武術道德觀的直接反映,武術離開了對道德的承載那它就什么也不是,所以道德是中原傳統武術的靈魂。因此,傳統武術特別強調和重視武德的修養和習練,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陳式太極拳和少林武術的門規戒律的具體內容中窺見一斑。陳式太極拳的門規戒律有門尊十二嚴、戒章十二禁等具體要求,門尊十二嚴的具體內容為:端(舉止端正莊重);敬(恭敬尊重);公(公正);正(正直、正派);仁(仁慈、善良);義(正義);浩(浩然之氣、胸懷寬廣);勇(見義勇為);忠(忠誠老實);信(信仰、崇拜);誠(誠心誠意);德(品德、道德)。戒章十二禁的具體內容:邪(歪風邪氣);反(壞);惡(為非作歹);刁(無賴);猾(狡猾);奢(過分奢侈、揮霍);詐(欺詐、誆騙);瘋(言行狂妄);卑(下賤、品質低劣);奸(奸詐、虛偽、背叛、下流);狂(妄自尊大);惡(惡毒、兇狠)。[2]
同陳式太極拳一樣,少林武術也有森嚴的戒律,早期少林的戒律為“十禁約”,其具體規定如下:一禁叛師;二禁異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藝;五禁盜竊;六禁狂斗;七禁違戒;八禁抗詔;九禁欺弱;十戒酒。[3]無論是陳式太極拳的門規戒律還是少林武術的禁約,仰或是其他武術流派清規戒律,我們所看到的內容基本沒有“術”的影子,而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律令,武術道德教育的意義遠遠大于技藝的傳授,這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體育形式。
而“德”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是具有多重含義的,我們可以簡單作以解讀。與西方搏擊術相較,中國武術在精妙絕倫招式下的御敵術背后更多滲透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制服敵人而不是致殘敵人”的道德理念,這種道德理念是對傳統文化中“仁”的擴充,其道德實踐的主要內容為“仁、義、端、敬、誠、忠、信、勇”,即便是對待敵人也要存有“以德服人”、“以寬待人”、“以行感人”的大丈夫情懷,這是“德”的第一要義———待人處事的高尚情操;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懷在傳統武術中有特殊的表現———“俠”。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拿出不小的篇幅撰寫游俠列傳,而金庸小說中最讓人癡迷的角色往往也是那些形形的俠客,可見“俠”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俠”精神的表現形式是習武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匡扶正義、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等行為,“狹義”是每一個習武人義不容辭的道義,這種“德”化了的責任感貫穿于習武者的全過程,這是“德”的第二要義———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古之習武者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奮斗理想,不斷自我砥礪,不僅要求自己擁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感,更要求自己有治國平天下、為民族大義犧牲自我的民族責任感。明代少林寺僧人以“保邦靖世即傳燈”為理想,協助明軍抗擊倭寇,在淞江一役全部犧牲,可謂可歌可泣;時期大量武林志士參軍抗戰,很多人都戰死沙場,留下一幕幕血與火的歷史長卷,書寫了中國武術人一腔報國熱血和偉大的愛國情懷,這便是“德”的第三要義———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由于武德之于武術的特殊地位,使得它作為武術的精神本體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意義,它不僅要求習武者具有“智”的理性品質,還要有“仁”的道德情懷,更要有“勇”的氣質品格,它不僅要求戰勝對手,更加要求戰勝自己。“武德”對于塑造“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可謂意義非凡。
四、中原傳統武術文化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中原傳統武術文化中倫理思想,由于受到時代性的局限,期間不乏一些非科學性的東西,但期間一些合乎人性的倫理文化因素還是值得肯定的,仍然具有現代價值。中原傳統武術文化生態倫理的現代價值。第一,傳統武術文化中生態倫理思想契合了現代和諧體育構建的思維方式。傳統武術生態倫理思想以直觀性、思辨性和系統性的整體主義的思維方式貫穿始終,而生態奧運、生態體育的發展則反映了當代西方體育從主客二分思維方式向整體有機思維方式的轉變,借鑒中原傳統武術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形而上學思維的偏頗;第二,傳統武術文化中生態倫理思想契合了體育倫理領域的拓展。傳統武術文化中“天人合一”、“神形合一”所表現出來的親近自然、融入自然、師法自然、崇敬自然是其題中應有之義,而當代生態體育、和諧體育試圖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際關系領域擴展到人與自然關系的領域,這也是當代體育的一個重大理論突破;第三,傳統武術文化中生態倫理思想契合了現代體育的理論內涵。傳統武術文化中生態倫理思想中無處不體現出一個“合”字,“合自然之道”、“合四時之序”、“合人之倫”、“合自身之節律”,“合”者“和”也,其講求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這與當代生態體育、和諧體育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取向、社會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實踐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由上可見,傳統武術生態倫理為當代體育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和寶貴的文化資源。
2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中點云的應用
建筑文化遺產負載著歷史與文化信息,總是以各種形式各種載體體現在現實空間之中。建筑文化遺產不是永存的,隨著歲月的變遷和外界環境的變化,建筑文化遺產會慢慢消逝。尤其是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急劇變化,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原有的建筑遺存消失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不能及時加以發掘和保護,則很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消逝。而給建筑文化遺產建立檔案尤其是數字檔案,無疑是保護工作的重要的一個前期環節。隨著科技的進步,給建筑文化遺產建立數字檔案的手段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點云作為一種新的測量技術,又被稱作“實景復制”,是一種非常適合建筑文化遺產的技術手段。點云技術應用于建筑文化遺產保護有如下優勢:首先,非接觸的數據獲取方式,在不觸及文化遺產的條件下進行保護研究,從而減少保護干預中的不必要破壞,提高復原遺產古貌的準確性;其次,掃描速度快,獲取數據的外業工作時間大大縮短,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工作強度,減少了重復測量的次數,節省了人工;第三,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獲取的數據精度高,減少了傳統人工獲取數據的偶然性誤差;第四,改變了傳統的數據采集方式,無需搭建腳手架,直接在地面獲取完整數據,提高了工作安全性;第五,數據記錄全面翔實,且展示成果多樣。由于點云技術在建筑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具有上述獨特的特性,因此自2000年以來,點云技術逐漸被應用到國內的一些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實踐之中。代表性的有麥積山石窟數字化技術應用研究、頤和園標志建筑———佛香閣精細測繪、中國古建筑精細測繪———晉祠圣母殿精細測繪、中國古建筑精細測繪———山西萬榮稷王廟、山西平遙鎮國寺天王殿與萬佛殿精細測繪、北京先農壇太歲殿古建筑精細測繪、武當山南巖宮兩儀殿精細測繪與三維建模技術研究、三維激光掃描測量建模技術研究及在故宮古建筑測繪中的應用(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另外,長城、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樂山大佛、佛光寺、普樂寺、寧波保國寺、開平碉樓等一批國內的歷史建筑、石窟、寺廟等建筑文化遺產,都有了點云技術的運用[2~5]。
3點云的精度
作為基礎數據,點云的質量直接影響后期處理的成果的精度。點云的精度一般包含了單點測量精度、角度精度、表面模型的精度、標靶的精度、雙軸補償器的精度等。國內學者對于掃描儀的精度指標,已經有了一些探究[6~8]。其中,前三者與數據獲取的硬件設備緊密相關;而模型表面精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軟件的算法。距離精度是指沿著激光發射裝置和被測物體的連線的方向上,測量值和真值之間的偏差。點位精度是指垂直于激光發射裝置和被測物體的連線的方向上,測量值的與真值之間的偏差。距離精度和點位精度,統稱為點云的范圍噪音。范圍噪音與數據獲取的硬件設備的精度直接相關,也與外界環境,比如溫度、氣壓和被測物體本身的反射率相關。并且,由于激光測量的誤差始終存在,決定了范圍噪音隨著硬件技術的提升只能盡可能的減小,不能完全杜絕。圖1顯示了同一個被測物體(橫線代表被測的墻面)的高范圍噪音和低范圍噪音的數據,其中的小圓點代表了點云數據中的一個點[9]。需要強調的是,范圍噪音是一個基于單點測量的精度的概念,它是多次重復測量的單點精度和重復性的度量,不是整體點云的絕對的準確度。這里需要引入一個描述點云的處理結果精度的概念:模型表面精度。所謂模型表面精度,是指利用軟件對點云中的大量的散點進行統計分析后,建立表面模型,得到的模型與真值之間的偏差。以圖1中的兩個數據為例,分別對兩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建立模型之后,擬合出來的模型平面將非常接近。并且擬合出來的結果與真實墻面之間的偏差要大大小于范圍噪音。也就是說,由于模型表面精度是對大量散點統計計算后得出的結果,因此其比范圍噪音在數值上更小,也即模型表面精度要優于范圍噪音。模型表面精度與點云的質量有關,也與軟件中的算法有關。
4點云的數據處理
點云作為基礎數據,記錄了目標對象的坐標信息、反射率信息和紋理信息。而對點云的處理,主要分為色彩的處理、點狀和線狀特征的提取和體特征的提取。點云作為客觀世界的真實記錄,色彩還原是基礎的步驟。原始的點云數據一般都是單色或者假彩色。單色是給點云賦予了單一的色彩,而假彩色則是根據一定的規則,比如點云中點的反射率的強弱(返回激光與出射激光之間的能量比值)或是點的高度,有規律的賦予每個點彩色信息。對于建筑文化遺產保護而言,一般需要還原為真彩色的點云數據。通常,采用高分辨率的數碼相機記錄下真實的色彩和紋理,通過軟件,進行紋理映射,將點云還原成真彩色。對于點狀和線狀特征的提取,一般在現有的點云處理軟件都可以實現。點狀特征比較容易提取,可直接在點云中捕捉。線狀特征可直接通過捕捉關鍵點生成,也可通過軟件中的一些算法實現。比如利用徠卡的基于CAD的CloudWorx插件,可在CAD中打開點云數據,進行切片處理,得到的點云切片可通過軟件自帶的擬合功能,將直線、圓、弧段等線狀特征通過計算自動擬合生成。對于體特征的提取,如果對象是規則的幾何體,可通過點、線、平面、柱體、臺體、球體等或它們的組合加以實現。而對于建筑文化遺產中的非規則對象,特別是中國古典建筑和雕塑等對象,其表面是復雜曲面,無法通過規則的幾何體進行表面建模,就需要專門的軟件進行體特征的提取。這類軟件主要有Polyworks和Geomagic等。其方法是通過一定的算法,構建對象表面的三角格網,從而形成對象的表面模型。再通過專門的虛擬現實軟件,比如3Dmax或Skyline等展示平臺,可以將建筑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展現。圖2顯示了點云技術對一座鐘亭的數據處理流程和成果形式。
5成果形式
點云在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成果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類[1]:
5.1原始點云
點云數據是實際物體的真實尺寸的復原,是目前最完整、最精細和最快捷的對建筑文化遺產現狀進行檔案保存的手段。點云數據不但包含了對象物體的空間尺寸信息和反射率信息,還可以精細的保留對象物體的紋理色彩信息;結合其他定位儀器可以將整個對象數據放置在一定的空間坐標系內。通過點云處理軟件,我們可以在點云中實現漫游、瀏覽和對物體尺寸、角度、面積、體積等的量測。徹底替代了傳統的用皮尺測量的方法,直接將對象物體移到電腦中,利用點云在電腦中完成傳統的數據測繪工作,是完全地將實景復制到了電腦中。
5.2線畫圖件
作為傳統的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建筑文化遺產的成果之一,是各種的線畫圖件,包括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等。這些圖件可以表示建筑物文化內部的結構或構造形式、分層情況,說明建筑物的長、寬、高的尺寸,地面標高,層頂的形式,門窗洞口的位置和形式,外墻裝飾的設計形式和各部位的聯系、材料及其高度等。利用點云數據,在CAD中使用基于CAD的點云處理插件,可以方便的做出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剖面圖和正射影像圖。不但制圖速度大大提高,也提高了制圖精度,還大大減少了外業人員的工作量。
5.3網絡
利用各種點云軟件和三維展示平臺,掃描的點云可以在互聯網上,讓遠端用戶通過互聯網有如置身于真實的現場環境之中。的點云不但可以網上瀏覽,還可以實現基于互聯網的量測、標注等。有利于數據共享和現有文物的網上展示。尤其是對于一些不宜長期向公眾開放的文物景點,通過網上的彩色點云數據,可以滿足公眾的網上虛擬瀏覽的需求。
5.4數字化模型
點云技術比較適用于建筑文化遺產中的古典建筑、古墓葬、石窟、佛像、雕塑等的虛擬再現。掃描獲取的數據可以利用專門的點云處理軟件進行建模,構建表面格網模型,再通過紋理映射或是導入到其他三維軟件中進行紋理貼圖,最終得到建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的模型。
5.5建筑文化遺產的視頻資料
結合點云處理軟件的空間漫游和電影動畫制作功能,在掃描后的點云中設置漫游路徑,可以實現有如真實空間中的漫游效果。通過點云處理軟件自帶的記錄功能,可以將漫游過程錄制成視頻文件,這是虛擬漫游的很好的工具,也有利于作為成果進行保存、宣傳和展示。
2生活藝術化對工藝美術的影響
新生活運動實現了生活藝術化,其提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對之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改革,從衣食住行多個方面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改革,還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新生活主張藝術地生活,使傳統造物在規范化中更好的發展,還主張將社會經濟與新生活精神結合在一起。我國的工業比較落后,為了避免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一定要提高經濟水平,還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對傳統的生活方式要進行改革。新生活運動還提倡購買國貨,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可以增進生產,是提高我國生產力的有效措施。生活藝術化,提倡國民在待人接物時,一定要合理運用生活技能以及方法。生活藝術化的內容幾乎涵蓋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民眾的生活受到社會的制約和限制,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派生出了優化社會環境,提高國民健康、文明素質的積極效用,給許多城鄉創造了清潔、井然的秩序,給大多數家庭和民眾灌輸了健康、文明的意識。在客觀上為現代工藝美術設計提供了社會環境。新生活運動提倡“集團生活”,它使藝術走出“象牙塔”為大眾服務,使設計師了解民眾的實際需要,為市場而設計。林風眠在《藝術與新生活運動》一書中認為:集團生活與藝術的關系非常密切,他寫道:“藝術家常常因為清高的觀念而不習慣于集團生活,也因為覺得集團生活有損個性而反對,可是明白了集團意識的必要,就會合理運用個性來謀集團的幸福。集團生活可以促進藝術家對于社會的認識,可以深入民眾,而知道民眾的苦樂之所在及其需要。藝術家如果替眾人服務,替眾人求生路,他自己便該有集團生活。集團生活會使人認識人生的真意義,增進人們互助精神,更能加強人們的同情心。這對于負時代使命的藝術家尤其重要,藝術家如果有集團生活,隨時隨地與大眾接近,不但自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社會上一般的生活,并可以得到許多最有意義的藝術作品的材料。這種作品不但本身上是偉大的,而且對于社會更有良好的影響。”1936年,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建筑系的《新建筑》應新生活運動提出了“反抗現有因襲的建筑樣式,創造適合于機能、目的性的建筑”。主張建筑要為大眾而設計,對推行現代設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新生活運動是一種社會教育運動,對后世的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為提倡手工業,促進后方婦女生產,加強抗敵力量起見創辦新運婦女工藝社。”工藝社的工作分為訓練和制作二期,從文獻資料記載看,工藝社具有相當的完備的培養計劃和相當強的生產能力,培訓班分為高級班和初級班,分為西服部、中服部、挑繡部、皮革部,“按預期生產之數量預計應設訓練普通工作人員二千五百人,特別工作人員一千人”。相應的生產部門有西服部、中服部、挑繡部、草帽辦等,“以每月能制造七千五百套為標準”。工藝社這種按產品的需求來確定培訓人數,將培訓與制作緊密聯系的運作模式,雖然顯得過于狹隘和實用,但是在抗戰環境下工藝社還是頗有成效的,不僅為社會提供了生活用品,還培養了一大批掌握設計與制作的技師。
一、概述
機電一體化技術就是機械、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技術綜合運用的復合技術,是微電子技術向傳統機械工程滲透而形成的融合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為一體的新興綜合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順應了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由于煤炭生產是將數百、數千萬噸煤炭從地層深處采掘、運送到地面,因此需采用大量的機電設備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而機電一體化煤礦產品則是實現高產高效的最好選擇。機電一體化將機械與電子技術融為一體,使物流、能流、信息流融為一體。
二、機電一體化技術在煤礦中的主要應用
2.1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提升機中的應用礦井提升機是目前煤礦機電一體化、自動化水平最高的設備,全數字化交直流提升機。尤其是內裝式提升機,從結構上將滾筒和驅動合為一體,機械結構大大簡化,充分體現了機械-電力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的綜合體。而全數字化提升機高度可靠,采用總線方式,大大簡化了電器安裝,此外,硬件配置簡單,互相兼容。“九五”期間,國產數字化直流提升機已成為煤礦提升機的首選機型。我國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數字化提升機,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雙CPU構成的計算機系統,其性能先進、操作簡便、準確可靠。此外,我國還應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臺交-交變頻器供電的交流提升機。目前,最大裝機容量已達到5000kW,主、副井提升機可做到全自動化,不需要專門的絞車司機。
2.2機電一體化技術在采煤機中的應用電牽引采煤機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在采煤機的一個典型應用。與液壓牽引相比,它具有一下特點:①良好的牽引特性:可以在采煤機前進時提供牽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動,也可以在采煤機下滑時進行發電制動,向電網反饋電能。②可用于大傾角煤層:牽引電動機軸端裝有停機時防止機器下滑的制動器,因為它的設計制動力矩為電動機額定轉矩的1.6~2.0倍,所以電牽引采煤機可用在40°~50°傾角的煤層,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裝置。③運行可靠,使用壽命長,電牽引和液壓牽引不同,前者除電動機的電刷和整流子有磨a損外,其它元件均無磨損,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壽命長,維修工作量小。④反應靈敏,動態特性好:電控系統能及時調整各種參數,防止采煤機超載運行。⑤結構簡單、效率高:電牽引采煤機機械傳動結構簡單、尺寸小、重量輕,電能轉換為機械能只做一次轉換,效率可達99%,而液壓采煤機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1991年煤炭總院上海分院與波蘭瑪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采用交流變頻調速MG344-PWD型薄煤層強力爬底板電牽引采煤機以來,我國的電牽引采煤機有了較快的發展。國內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礦山機械廠、西安煤機廠、雞西煤機廠等都生產交流變頻和直流電牽引采煤機,而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經過近20年的研制開發,我國的電牽引采煤機一逐步走向成熟,為煤礦生產技術的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3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帶式輸送機中的應用帶式輸送機由于長距離連續輸送、輸送量大、運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實現自動化等特點,已成為我國煤礦井下原煤輸送系統的主要運輸設備。因此,成為近幾年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研究重點。目前主要采用機、電、液一體化的CST可控軟啟動裝置。它是一種專門為平滑起動運送大慣性載荷,如煤炭或金屬礦石的長距離皮帶運輸機而設計的軟驅動裝置。一條皮帶運輸機可以由一臺或幾臺CST驅動。由于尚未解決動態分析和在線監控技術以及啟動延遲技術,我國帶式輸送機的中間驅動點不能不知過多,一般為3點驅動,這樣就限制了輸送機的單機長度和運量。而且,輸送機的監控設備功能少、可靠性較差、靈敏度和壽命都較低,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顯著的差距。
2.4其他煤礦機電一體化裝置液壓支架則向電液控制方向發展,將計算機技術與液壓控制有機結合,實現定壓雙向鄰架或成組自動移架,避免對頂板和支架產生沖擊載荷。我國神華集團大柳塔礦采用從德國和美國引進的電液控制的支架,移架速度為6~8s/架,最快的移架速度達3s/架。電液控制裝置還可檢測支架的工作狀態。
煤礦供電的特點是供電要可靠,質量要高,能滿足大功率設備的要求。因此應該推廣節能型產品。高壓開關柜采用維護量小,使用壽命長的真空開關。采用集中補償和就地補償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功率因數,減少供電系統無功電流,減少無功功率損耗。目前高、低開關柜普遍采用了“微機保護”,具備網絡功能,可以實現遠程遙控、遙測、遙信和遙調。
三、煤礦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的發展趨勢
我國自造的煤礦機電一體化設備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點,以及設備體積小、操作、維護方便、保護齊全、性能可靠等優點。這些設備在煤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不僅減輕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極大地提高了煤礦的生產水平和能力,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我國的煤礦機電一體化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繼續研究,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①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以煤礦開采技術及配套裝備為主導的核心技術,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裝置;②增加產品的通信功能,以適應綜合自動化的需要;③開發以微處理器和微機為基礎的礦井設備工況和健康監測以及微處理器、計算機和專家系統的應用等;④煤礦機器人仍然是煤礦機電一體化技術今后研究的重點之一。
四、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傳感器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飛快發展,信息流成為機電一體化的主要特色。其產品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實現了質的飛躍。因此,機電一體化技術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支撐技術,是礦山綜合自動化的基礎。機電一體化技術在煤礦采、掘、運裝備的應用和推廣,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煤礦生產的綜合實力,為實現高效、安全、潔凈、結構優化的煤炭工業生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機電一體化實用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在知識經濟時代,藝術設計將成為人類十分主動和相當自覺的一種行為。大至建筑、環境、公共藝術、城市規劃,小至食品、服飾、生活用品、勞動工具等,總之,人類一切生存空間、物質和生活方式,都要經過精心而富于創意的設計,人類將生活在一個經過了設計并不斷被設計著的藝術環境和文化氛圍之中,甚至達到離開設計便無法生存的地步。也就是說,在這個新世紀,設計本身將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將成為一種歷史沿革的文化。因此,我們稱這個世紀為“設計文化的時代”。不管人們愿不愿意,或是否自覺,它都將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推動著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
因此,宏觀環境的新特點對藝術設計教育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需要從政治、思想、理論、科技、文化、法律等方面提供保證。但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素質。人是社會的主體,人文素質的高低決定社會的文明程度。我們應當看到,當前設計藝術和各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向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文理結合,人文、社科已成為人才整體素質培養的基礎,這已成為未來專業改革的趨勢。因此,專業上要進一步拓寬,著重培養復合型人才,培養適應面廣、應變能力強的人才,已經成為20紀的必然趨勢。目前,社會對設計藝術人才的需要,已經呈現出多層次、多規格、多樣化的特點。
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面對社會對藝術設計事業發展的需求,要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新人才,首先就要轉變原有的人才模式,更新教育觀念。從設計藝術的人才模式來說,就要把現在比較單一的注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轉變為進行知識、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教育,把專業教育與知識教育結合起來。即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的教育,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厚基礎、寬知識、能力強,素質全面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此,要進一步強化現代教育的意識。社會進步要求人才的素質全面提高;市場經濟,要求人才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人才有更高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高科技的興起,要求人才具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基礎和掌握現代技術的能力;加強與國際接軌,要求人才對世界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和批判吸收的能力。總之,教育要為現代化服務,教育思想首先必須現代化。
在推進藝術設計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要忘記就世界范圍來看,著名學科教育的發展都強調其特色性,結合自身的情況,辦具有本省特色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才是云南省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方向。
云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和其他省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多民族性,決定了云南省設計藝術教育的特定性。我們不能無視自身的文化背景去完全接受和模仿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甚至是發達國家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而是應積極地去創造和建立具有云南省特色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模式。
一、積極引進并消化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甚至是發達國家的設計教育模式 。
毋庸置疑,我國近代高校設計教育的產生和近幾十年的變化、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西方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的影響,特別是在最近的20年中。隨著改革開放和國門的打開,西方的各種不同的設計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不斷傳入我國。確實,這些都給我們的設計藝術教育帶來了一些推動。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對西方設計教育的歷史缺乏一種系統和整體的了解和把握。對他們近現代學校設計藝術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各國設計教育思想、目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的影響等史實了解甚少,所以在面對不同國家的各種設計教育思想理論和經驗時,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有效的借鑒,于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襲”甚至“牽強附會”的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我省設計教育研究領域的力量相對薄弱,這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或加劇了云南省設計藝術教育領域的混亂局面,影響了云南省設計藝術教育事業的健康和有序發展。總之,引進是對的,但我們必須進行消化,在消化當中有效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
二、“尊重傳統,把我們的國粹引入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理念中去”
從文化的觀點看,人、社會和自然構成了一個世界的有機整體。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環境,任何民族的造物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造物的同時也確定了自身特有的審美觀念,形成了獨到的藝術風格和與眾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不同社會結構影響下所產生的民族精神。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千姿百態。它包括著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其思想智慧和造物原則已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省更因各民族聚居,其各民族的文化不同,具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因此,要建立具有云南特色的設計教育模式,培養出自己的設計師,不但要正確了解中國的燦爛文化,還要能融合云南自身的民族特性“尊重傳統,結合傳統才能創建真正具有云南特色的設計觀”。
三、結合地方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
云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經濟發展和人文背景不同,發展存在著不平衡性,這就決定了云南省自身的發展優勢和特色。如何結合云南省的地方特色優勢,發展地方經濟,是我們形成設計教育特色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這里,無論是教育部屬的高校,還是地方屬的高校,很重要的一點是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基礎,即就是在結合地方特色的同時,也必須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服務。特色的建立必須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拿寧波和上海兩城市作一個比較,寧波是一個以輕工產品、紡織服裝、商業為特色的港口城市,是一個鄉鎮企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上海則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在高科技和信息行業方面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上海又是重商業區。所以就發展工業設計藝術教育的特色方面,寧波的工業設計教育應以輕工業產品等小型產品的開發為其特色的一部分,而上海則應以高科技和信息產品的開發為其特色。當然,一個地區特色的涵蓋面是相當廣泛的,不像上述例子那樣簡單,這需要我們的設計教育者對地區特色要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抓住高校所在地區的特色,以地區特色作為高校設計教育特色形成的一個因素,這樣才能真正地結合地方經濟特色,有效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這是一個雙贏的關系。同時也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一種方式。
四、走出去,請進來,杜絕設計教學的盲點
設計是一種社會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它不僅要求設計者掌握設計技能,而且要求其熟悉與設計對象相關的知識、材料、制作工序等。隨著設計專業的膨脹,我們不難發現,許多高校新增師資都直接來自高校的畢業生,其知識點和能力都只是停留于大學期間內的學習程度,對生產第一線情況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知半解。而繁雜密集的教學任務又使他們無法更多接觸實踐,教學中設計技能的傳授只能通過僅有的課本及書面資料理解。教條式的傳授有骨無肉,這種脫離實踐的教學嚴重制約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如何有效消除設計專業的教學盲點,做好教學與實踐的無縫銜接工作,是提高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質量的新著重點,也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環節。
“走出去”就是指高校應積極創造條件,為藝術設計教師搭建了解掌握設計新動態和設計新理念的實踐平臺,以便更新觀念,把準設計脈搏,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為教學的實用性添彩。特別是在云南省,雖然沒有我國中部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有著多地域、多樣化的特點,并且因為歷史的緣故造就了云南省文化對外來文化的融合,因此一定要走出去,不止是在實踐上,在文化內涵上也需要這樣。
“請進來”是指藝術設計專業應適當考慮聘用一批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設計工作者,建立一支客座教授隊伍來滿足教學所需。在我國,高校文理科聘用客座教授比較普遍,而在藝術設計學科里,此番舉措并不樂觀,尤其在一般性普通高校更是少之又少。
學術本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教師應著力于研究教學的有效性,著眼于剖析設計內涵,肢解設計步驟,化復雜為簡單,為學生解密,講評設計要點,拓展設計思路,透析設計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設計理念,這樣才能不負師者的天職。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高教學會[J],《江蘇高教》,1998.第2期
氣化爐是一個具有復雜物理化學過程的熱動力系統裝置,氣化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的多樣性更加深了氣化爐的運行的復雜性。PKM氣化爐采用自熱式逆流移動床加壓氣化技術, 經過十多年的連續運行, 在原料煤無法保證設計要求的情況下, 探索出一套適合優化操作及應注意的問題。
1.PKM 氣化爐工藝技術原理
煤加壓氣化技術采用自熱式、逆流移動床生產工藝,是一個在高溫高壓下進行的復雜多相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在本質上是將煤由高分子固態物質轉變為低分子氣態物質的過程,氣化過程的基本反應,即 C+H2OCO+H2。
在 2.8MPa (表壓) 壓力下,900~1100℃的溫度條件下,用中壓蒸汽和氧氣作為氣化劑進行氣化,生產粗煤氣。在氣化爐內煤由上部加入,氣化劑逆流流動,煤在向下運動的過程中經過煤半焦焦灰渣。在氣化爐內煤由上至下大致分為四個區,即干燥區、干餾區、氣化區、灰渣區。氣化區又分為氧化層、還原層和甲烷層。主要化學反應:
C+O2CO22C+O22CO
C+CO22COC+H2OH2+CO
C+2H2CH4CO+3H2CH4+H2O
2.PKM加壓氣化技術改進的技術內容
該項目屬于化工科學技術領域,技術人員在安全生產運行穩定基礎上,進行了幾項大膽的改變工藝條件嘗試:
(1)對高壓給水系統進行改造,保證穩定充足提供夾套給水,取掉爐內保溫磚,減少爐內煤焦掛壁,提高生產負荷。
(2)合理降低氣化爐生產汽氧比,提升反應溫度,氣化反應速度加快,致使未分解的水蒸氣相對減少,減少粗煤氣中水分夾帶量。此項措施不但節約了蒸汽消耗,減少了酚水焦油排放量,降低了回收車間處理酚水焦油的壓力,做到節能減排。
(3)大膽嘗試非工藝、設備停車,氣化爐保壓停車后高負荷恢復開車,加快提氧負荷速率,穩定生產負荷,確保下游工號高負荷穩定生產。
3.PKM氣化爐運行中應注意的問題
3.1氣化爐提壓升溫
(1)燃燒的煤塊在氣化爐內形成了著火點,著火形成并增加,逐漸接成片,在床層內形成了固定的燃燒層。隨著氧氣量的增加,氧化反應加劇,放出的熱量增加(見圖1)。另一方面,氣化爐內氣流的通過會帶走熱量,通過氣化爐壁與煤熱交換也有熱損失。變化較平坦。只有氣流與煤層的混合溫度居于點2以右,熱量積蓄于碳層,溫度進一步提高,氧化反應迅速穩定進行。在溫度低于T2時,已形成的著火點降溫消失而導致燃燒層熄滅,曲線Ⅲ與曲線Ⅰ相切點P為臨界點,對應的溫度Tp,為臨界溫度,若床層和氣流的混合溫度低于Tp,則燃燒過程根本無法進行。
圖1 放熱與移熱曲線
(2)由于煤自身結構和粒度的不均勻性以及層內熱量積累的不同,點火初期燃燒反應很弱,同一截面上并不是產生了均勻的著火面,在爐子中間熱量容易積累,形成的活性點就多,著火點多,而爐篦四周及邊緣就少,所以需人為地調整著火點再分布,加速火層的培養。這樣,著火點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進入低溫區,使低溫區升溫。而著火點離開的的地方,由于原有的高溫,將通過氧化反應產生新的著火點。爐篦應間斷運行,否則不但不能產生新的著火點,還會使舊著火點熄滅。
3.2 PTM氣化爐的故障處理原則
氣化爐操作不正常時,應首先考慮氣化爐的安全。煤氣中的 CO2和氧含量是重要的安全指標,CO2≥35%、O2>1.0%,應作氣化爐停爐處理。氣化爐發生以下故障,應考慮停車:
(1)加煤系統故障,爐內嚴重缺煤;此時極容易燒透, 氧氣一旦穿入煤氣中就會發生過氧爆炸。
(2)長時間不能排灰,火層嚴重上移,氣化爐出口溫度超標。
(3)爐內嚴重漏水,夾套耗水明顯增大,煤氣中 CO2明顯偏高。
3.3 PTM氣化爐結渣
3.3.1如何確認氣化爐結渣?
(1)檢查灰樣, 有大渣塊, 顏色較黑。
(2)旋轉爐篦轉動困難, 不落灰或灰量很少。
(3)氣化爐工況惡化, 可能有燒偏和溝流現象。粗煤氣中的 CO2降低,O2量增加。
(4)加煤過程中, 氣化爐頂部溫度產生波動, 粗煤氣出口溫度上升。
3.3.2氣化爐結渣的處理方法
(1)逐步降低氧負荷。
(2)加強排灰, 將渣塊排出,必要時可采用爐篦正反轉交替旋轉的方法。
(3)在注意灰結構的情況下逐步增大汽氧比。
3.3.3如何預防氣化爐結渣?
(1)注意煤的含灰量, 根據灰渣的外觀和煤氣的分析樣, 謹慎的調節汽氧比。
(2)高負荷運行時, 注意火層溫度不要過高, 汽氧比不可過低, 否則很容易造成氣化爐結渣。
3.4氣化爐的優化操作
氣化爐的運行有以下主要控制指標:
(1)灰鎖溫度。
(2)氣化爐出口溫度。
(3)煤氣成份。
(4)H2O/O2的調整。
灰鎖溫度間接反映火層的高度, 溫度升高說明火層偏低, 灰層薄容易燒壞爐篦;該溫度偏低說明火層高, 氣化反應時間縮短, 煤氣質量和產氣量都會下降, 應加快排灰速度。氣化爐出口溫度同樣為火層高度的間接反映, 該溫度升高證明火層偏上, 容易燒壞布煤器, 必須降負荷生產。通過上下兩個溫度的控制, 可以有效地控制火層, 建立良好的工況。如果兩個溫度發生異常, 出現“雙高”, 且灰中有殘碳存在, 說明火層偏燒, 局部反應狀況不好。此時, 觀察夾套耗水量, 判斷是否漏水, 另一方面如果較長時間處于低負荷運行, 應將氣化爐負荷提到 60%以上, 低負荷下容易引起爐篦布氣不均勻。氣化爐出口組份反映氣化反應的狀況, 在氣化爐上下溫度和汽氧比一定時, 煤氣組份是相對穩定的。如果 CO2升高, 反映氣化反應不好,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1)火層高。
(2)干餾層結焦的干擾。
(3)爐內漏水。
(4)火層偏燒等。
汽氧比的調整是重要的操作之一, 主要依照灰的外觀和煤氣成分進行調節。固態排渣要求有適度的結渣, 灰細灰粗都會造成爐篦子不下灰, 汽氧比的調整首先要滿足排灰的要求。煤氣中(下轉第163頁)(上接第123頁)的 CO2含量反映了反應狀況好壞, 正常情況下CO2升高, 說明汽氧比偏高,CO2偏低說明汽氧比低, 反應溫度高,容易發生結渣。
3.5創新點
(1)對高壓給水改造,取掉爐內保溫磚層,增加爐內橫截面積,提高負荷穩定生產。
(2)降低汽氧比,減少蒸汽消耗和煤氣水的產量。
(3)確定在非工藝和設備原因、煤質較好、運行工況良好、停車不超過30 分鐘的停車氣化爐高負荷恢復和改變常規速度提負荷,以保證穩定供氣。
3.6應用及效益情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