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哲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5: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養生哲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養生哲學論文

篇(1)

二、博客對于讀者文學素養的提升

在我國的眾多網民中,約有半數網民在互聯網上擁有自己的博客,并且會關注一些知名博主的博客,不斷在博客上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也不斷地對一些草根知名博主和作家的博文進行關注和閱讀,吸收來自不同人物的不同觀點。可以說,在當今這個網絡十分發達,信息全球化的社會,博客上面的觀點和文學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導一個時期文學特點的走向。在電子化時代的今天,人們對閱讀的興趣已經大不如前,手機、電腦等網絡設備對人的吸引力遠比書本對人們的吸引力更大,所以,現在的社會普遍存在著文學素養缺失的現象,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博客的興起可以說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十分可行的方案。人們逐漸遠離紙質書籍,那么,就可以通過博客文學,將文學知識潛移默化的傳遞進讀者的心中,現如今很多知名作家都開通了博客,經常會在博客中發表一些十分有趣的文學作品,讀者可以通過對這些優秀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體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和文學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博客文學對讀者的文學批評能力的培養是很有效果的。在博客文學出現之前,很多讀者在閱讀完一部文學作品之后往往沒有很深的感悟,看完就過去了,很少會對看過的作品進行總結和評論,導致在文學上的好壞之分不明確。而博客上的很多知名博主就會經常對一些文學作品進行評論,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讀者的興趣,讓讀者逐漸樹立起對文學作品的評判意識,提升文學素養。

三、博客文學對文學的引導

在博客上,博主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進行文字記錄,無論是一天發生的事情,對社會的感悟,和觀看完一場電影之后的心情評價,都可以寫進博客之中,還可以配上精美的圖片或者是音樂,對博主發表文章的主題沒有任何的限制,博主想記錄什么,就可以記錄什么,想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具有很大的言論自由權。這樣的文學創作形式,在習慣了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學模式中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效應,越來越多的作者在博客中進行自由的創作。不受傳統規矩限制的作者們能夠在博客中更加強烈的發揚個人風格,表達內心的情感與感受,寫出的文章也更加的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可以說,博客的出現,給中國文學界注入了一股十分生動的新力量,使文學煥發著勃勃生機。并且,由于這些博主本身都是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明星名人,很容易發揮榜樣作用,將讀者的積極性帶動起來,從而讓有寫作潛力的人受到名人博客的影響,能夠更加積極的效仿榜樣進行文學創作。現如今博客文學大行其道,許多草根作者憑借著自己的寫作天賦與獨到評論成為了博客上受人擁戴的博主,不僅影響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其本身對文學的影響力量也是無窮的。可以說,隨著博客的出現,文學越來越向著平民化的方向發展,也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文學,文學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也獲得了更大的力量。

篇(2)

[3]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4]王中江,高秀昌.馮友蘭學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5]丁靈平.從中國哲學的精神追求看中國哲學之特點[EB/OL].百度文庫,2011-03-04.

[6]辭海編寫組.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7]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篇(3)

在13日上午的大會報告階段,先后做主題報告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葉平教授、吉林大學的劉福森教授、北京大學的郇慶治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的曹孟勤教授、東北大學的秦書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學的王魯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會交流階段,清華大學的蔣勁松副教授、南京林業大學的曹順仙教授、四川師范大學的唐代興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解保軍教授、北京林業大學的楊志華副教授、東北大學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題發言。專家學者們就生態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論體系構建、實踐路徑選擇等相關主題做了報告。

篇(4)

中圖分類號:G8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8-0069-03

Inspi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on Fitness Exercises

LI Xiao-lan, TIAN Hai-yan, JIA Jun-Jie

(1. P.E.Dep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Henan China;

2. P.E.Dept., Shenyang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110131, Liaoning China)

Abstract:As an ess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physical culture,the traditional fitnessoriented sport has its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expression form and principles. Its essence, non-harm,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tness-oriented sport,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moral quality, spreading national spirit, increasing fun in life and forming cultural awareness for mass sports. Its role in the culture is irreplaceabl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health-keepingexercise; inspiration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開發與管理模式研究”(編號:102400430088)。

作者簡介:李小蘭,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類生活和居住的環境也受到了較大破壞,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腫瘤,還有各種不可知的如非典,豬流感等,日益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在這種風險下,如何養生和保持健康成為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由于養生預防顯然要比治療更明智,更便宜,養生保健越來越受重視。基于此,人們逐漸認識到保健應該從機構幫助(醫療單位的幫助)向自助(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轉變[1]。早在1986年,時任中國衛生部長的崔月犁就在日內瓦第39屆世界衛生大會的發言上指出要“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提高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據調查,我國平均每10萬人擁有50.82個體育場館,場館不但數量少,而且開放率低[2]。說明現有體育設施條件制約了人們開展體育健身活動。因此,找到簡單易行、行之有效的適合大眾健身的方法和手段顯得尤其重要。在這種背景下,推行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具有重大的可行性與現實意義。

1 傳統體育養生的內涵

根據《呂氏春秋?節喪》中記載:“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3]”。所謂“養”就是扶正祛邪,所謂“生”,就是指生命、身體,合而為一,“養生”就是指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護平衡和適應,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關于養生的最早記載應當首推甲骨文,現存的甲骨文中已有關于調理生活、預防疾病等方面的論述。也有人認為養生始見于道家的《道德經》或《莊子?內篇》[4]。《莊子?盜拓》[5]記載:“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古人夜宿于樹木之上不僅可避禽獸的侵擾,而且在紡織未興的古代亦可避免夜間地面的寒濕之氣對身體的侵害。《莊子?齊物論》曰:“民濕寢則腰疾偏死。”認為氣候異常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暮棲木上”可以看作是古人最原始的養生防病法萌芽。

而傳統體育養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在那時中華先民就已經開始了漫長而又充滿智慧的文化之旅;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已具雛形,而其核心――中國古代哲學也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意象思維模式和“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等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已經形成,并且影響著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及其日后的歷史走向。而這些思維模式與價值取向也成為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重要理論基礎。現在有學者把傳統體育養生定義為:是建立在我國傳統生命科學理論基礎之上,以人體自身的調形、調氣、調神為修身養性的基本手段,能夠改善性命協調程度、增強生命健康水平、延長生命長度、誘發生命內在潛能的身體練習和身體運動式養生理論和技法體系,簡而言之,是近代之前就已產生發展,并由中華民族世代實踐并傳承或影響至現代甚至未來、內蘊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身體練習和身體運動式的性命修煉方式[6]。

2 傳統體育養生的形式

傳統體育養生主要包括服氣、行氣、呼吸吐納、導引、按摩、按蹺、樁功、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六字訣、十二段錦、太極拳等。本文以易筋經為例闡述。

易筋經源自我國古代導引術,是我國傳統健身養生方法,千百年來為廣大群眾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導引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成為養生家健身養生的主要方法之一。《莊子?刻意篇》中記載:“吹吁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漢書藝文志》中也載有《黃帝歧伯按摩》等有關導引的內容,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導引術》中有四十多幅各種姿勢的導引動作,分解這些姿勢可以發現,現今流傳的易筋經基本動作都能徒中找到原型。

易筋經除具有動功功法的基本特點外,在健脾強腎,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方面更有其獨特之處。《易筋經?總論》[7]曰:“易者變也,筋者勁也,原夫人身骨髓,以外皮肉,以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用非筋,無動非筋,聯絡周身,通行氣血,助冀梢神,提摯動用,試觀筋弛則瘓,筋纓則瘓,筋靡則疾,筋弱則懈,筋絕則亡,再觀筋壯者強,筋舒者長,筋勁者剛,筋和者康…令以人功,變弱為強,變攣為長,變柔為剛,變衰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可見易筋經鍛煉具有健脾強腎、增強體質的功效,可使機體發生本質性變化。

3 傳統體育養生的特點

3.1 注重預防,強調整體,神形俱養 我國傳統養生主張未雨綢繆:“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抱樸子外傳?地真》)這種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做法突出了養生體育中預防的觀點。除了強調預防之外,還強調整體。前人的陰陽五行學說就表明了人應該做到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的心身統一,簡而言之即形神同一。由于“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類經》),所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養生論》。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達到神形具養,實現性命雙修,從而達到天人和諧。

3.2 注重實踐,強調內傾,剛柔結合 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強調動靜結合,所謂動即指實踐。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并非一般性地理論上解析人體系統,它是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圍繞解決人的現實問題而展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換言之,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是在理論的指導下,通過一定的體育健身來養生。所謂靜即指“內傾”。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宗旨是為了解決人生的終極問題,除了上述的“動以養形”之外,還須靜以養神。靜以養神即內傾是通過內求達到自身的完美,例如儒家強調內省。因此,中國傳統養生體育要求人的形體運動應該保持適量,同時注重人體兩大神經系統的協調發展。現代運動醫學的研究結果表明,5 min的身體練習是機體取得變化的最低限度,強度越小,所需時間越長;而60 min是堅持正常運動的人最大的時間限度,因此專家贊成每次練習在20~60 min以內。而中國傳統養生體育提倡的運動以負荷不大的導引、功法、拳術等套路為主,這些項目都是剛柔結合。如孫思邈所言:“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正因如此,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符合人類對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認識,符合現代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

4 傳統體育養生對現代人保持健康的啟示

4.1 傳統體育養生中“不傷不損”的價值取向對保持身體健康的啟示 宋代曾糙編輯的《道樞?頤生篇》中的養生名句“養生者以不損為本,進道者以無病為先。少思寡欲,則聲色自無矣。虛心弱志,則神氣永寧矣[8]”,道出了傳統體育養生“以人為本、不傷不損”的價值取向。

人們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生命健康與長壽的過程中,就必須遵循自然、心理、飲食、勞逸、起居等方面的合理科學行為,盡可能地防止生命受到傷害而影響健康長壽。梁朝的陶弘景在其編輯的《養性延命錄》說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9]”;葛洪《抱樸子?極言》中以“養生以不傷為本”要言,引出一系列傷生之事:“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沈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10]”這些相關養生的論述都明確指出,進行傳統體育養生必須遵循以不傷不損為生命健康長壽之本的價值取向。

4.2 傳統體育養生的“形神具養”對現代人身心健康的啟示 早在先秦時期的《管子?內業》中就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的形神論。《黃帝內經》提出“能形與神俱,盡終天年,度百歲而去”的形神統一觀點[11]。《呂氏春秋?盡數》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體的統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形斥神以立,神須形以存”。精神同肉體不能分離,二者是合二為一的辨證統一關系。

1984年中國體育報載:通過對11省市20所大專院校與科學院的調查,二萬名知識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齡為58.2歲,遠遠低于全國人均壽命70歲。1995年中國青年報載:死亡的知識分子平均年齡降至55.34歲。知識分子的過勞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鍛煉。而一項持續3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不鍛煉的人比經常鍛煉的人早逝的可能性為31%[12]。因而中國傳統體育養生觀的動養之道、靜養之道、食養之道、居養之道,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結合、形神具養、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保持現代人的身心健康,值得大力提倡與推廣。

4.3 “治未病”思想對現代人健康的啟示 “治未病”思想是我國傳統養生觀的重要思想,分為五個層面:1)治其未生,即針對健康人的養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思想;2)治其未發,即針對亞健康狀態的治療。先病服藥,治在癥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選擇正確的治療時機,在疾病病勢不是十分強盛時進行治療;4)治其未傳,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既病防變,指己病慎治防變、防傳、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過治療未病臟腑來達到治療己病臟腑的目的;5)治其未復,瘦后防復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復燃,杜絕病根[13]。

在現代社會,人們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就要預防為上,防患于未然。而體育手段則是預防的靈丹妙藥。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 750名心理醫生中,80%的人認為養生體育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認為應將養生體育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來消除焦慮癥[14]。傳統體育養生能夠對一些疾病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已經被醫學研究所證明,特別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病癥能夠通過傳統體育養生術的鍛煉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且是一些藥物和儀器達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傳統體育養生對亞健康、慢性病都能起到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總之,在傳統體育養生理論觀念的指導下,長期適時、適度運動能使人強健身體、延年益壽,調其心志;能使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過程中端正人生態度、積極努力工作、認真做人、淡泊名利、笑對人生的成敗得失;使人逐步具備寬厚、仁慈、博大的胸懷,具備抵御因激烈競爭所帶來的壓力的能力,使人們在現代社會中能有效的回避和克服現代社會在人類健康上造成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麻仲學.中國醫學預防法大全[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2.

[2] 趙軍,王小美.弘揚傳統養生文化,促進小城鎮社區體育文化建設[J].小城鎮建設,2003(8):80-82.

[3] 胡曉飛.享受傳統體育養生練習過程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0):1556-1557.

[4] 楊建華.道家健康養生文化以及對休閑體育的現實意義[J].體育與科學,2010(1):61-65.

[5] 時代文藝出版社編.老子?莊子(下冊)[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55.

[6] 康德強.傳統體育養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博士論文,2010:33.

[7] [明]宗衡道人著,〔清〕李鴻江校譯.白話少林易筋經[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94:108-109.

[8] 鄒廣文.當代文化哲學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霍桂桓.文化哲學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0] 何萍.哲學與文化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11] 武術教材編寫組,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44.

篇(5)

(續上期)

健身氣功學的基本研究范疇

哲學意義上的范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而對于具體的學科而言,所謂范疇是指“各門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即已經內化并具有高度概括性、穩定性的基本概念。就健身氣功學而言,不妨借用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的觀點,范疇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健身氣功學科之網的網上紐結,它清晰顯映了健身氣功學的基本理論概況。大凡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有其屬于自己的基本理論范疇,健身氣功學當然也不例外。這里依據“健身氣功學以健身氣功實踐為基礎”這一本質規定,由此抽繹出大致可以觀照該學科理論的七大基本范疇。在傳統哲學觀照下,這些范疇本身也存在于別的領域,但在健身氣功學里被賦予了自身的內容意義。

天人合一觀。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哲學中整體觀的最高境界,也是健身氣功學的基本范疇。世界上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千差萬別,但都是由大自然陰陽之氣感應形成的,即所謂“在天為氣,在地成形,而化生萬物”;《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觀認為,人類感受著大自然陰陽更替的影響,也從大自然獲得營養,化生自身氣血陰陽,故人和大自然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不可相逆,故《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告誡:“氣與天相失,則生意息矣。”在人與自然不可分割影響下的健身氣功,無論是功法還是功理,都深深地烙上了這一文化印痕,集中體現在三大方面:

熊經鳥伸的仿生功法。模仿動物,起先是古代原始信仰中用來溝通天人關系的手段,被移植至氣功文化后,則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所謂“遠取諸物”。關于健身氣功中的仿生,現存文獻中以《莊子》的“熊經鳥伸”為最早,至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原來的仿生術勢有明顯發展,除“熊經鳥伸”外又有“鳧浴”、“猿”、“鴟視”、“虎顧”內容。類似的情況在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里也能看到。東漢末華佗“五禽戲”的創編,則標志著健身氣功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此后,古代成套的仿生功法少有出現,但在一些傳統功法中依然印跡宛然,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的“龍行氣”、“蛇行氣”、“龜行氣”和“雁行氣”等。

法則天地的練功理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古人稱其為“天人相應”。因此,對于練功養生來說,就應順應自然、調于四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此話也可視為健身氣功的基本要點,其要求的四季攝養,對以后健身氣功的實踐與理論產生了彌久的影響,歷史上諸如“生氣”、“死氣”之說,四季導引養生學派及二十四氣坐功法的出現,無一不是受法則天地、調于四時影響的產物。

五行觀下的存想內視。五行學說是中國先人根據自然界不同事物的特性和相互關系,把紛繁復雜、形形的事物歸納為五大類,分別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作為代表,藉此對不同事物的特性和相互關系加以描述。在中國傳統氣功理論中,天人合一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五行相通關系,即所謂“同氣相求”,這主要反映在練功中的存想內視圖景。早在東漢年間的《太平經》中已有“使空室內旁無人,畫像隨期藏(臟)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的記載。其后,于靜室中存想臟腑之色,成為傳統氣功中的一個基本方法。

陰陽平衡觀。陰陽學說是我國傳統哲學的核心理論之一,是獨立不改、大化流行之道的基本質料,離開了陰陽,“道”也就成了一個混沌的存在。所以《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宋徽宗趙佶的《圣濟經》從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相交變化推演至氣功養生,提出“陰陽相養以相濟”,“未有偏勝獨隆而底于平安者也。”陰陽平衡觀在健身氣功學中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除了下文將要闡述的形神互練、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等外,還反映在諸多方面,如:

偏陰偏陽謂之疾。關于這一點,被譽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明確提出:“物無陰陽,違天背原”,為此,宋代的氣功理論家俞琰解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宋代另一位著名氣功理論家張百端在《悟真篇》也指出:“草木陰陽亦兩齊,若還缺以不芳菲”,即其所謂的“自家燮理內陰陽”。這就是說,氣功健身之效,“在于燮理體內陰陽之偏頗,使之達于平衡與協調,而決不是片面助長一方”。當然,文內強調的陰陽平衡是種動態平衡。

陰陽平和乃至理。在中國哲學看來,世界上萬事萬物存在的最佳狀態就是陰陽平和,“陰平陽秘”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人體健康觀。傳統氣功同樣把陰陽平和作為自己的練功方法與理論要點。如署名鐘離權著的《靈寶畢法》練功法中列有“匹配陰陽”法,宋代張百端的《悟真篇》以詩句的形式闡述了陰陽平和對于丹道的重要性:“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是合親。”要做到陰陽平和,其基本的方法就是從精神到形體應“損有余而補不足”。需要指出的是,陰陽平和能延年益壽,但非久生成仙,誠如兩晉時郭象在《莊子?養生主》注中所說的那樣:“夫養生非求過分,全理盡年而已。”

水火相濟是根本。水火相濟是陰陽平衡的又一重要概念,明人孫一奎的《赤水元珠》卷十在談及道教丹功時即云:“以天地為鼎爐,以日月為水火。”水火相濟在傳統氣功中又稱“水火既濟”,用來專指心火腎水之相交。水火相濟主要見于靜功類的功理闡發中,但在動功理論中也不乏見。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輯錄的“八段錦歌訣”中即有“想火燒臍輪”之句,究其旨意,同樣是喻指以心火燒煉腎水。

形神共養觀。形神問題,也即身心關系問題,它是古代思想家們討論的一個哲學問題。哲學意義上的形神觀是人們關于精神意識與物質肉體關系總的認識和看法,而傳統氣功理論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闡釋這一命題的。所謂形,就是形體,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肉之軀,也包括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器官和經絡氣血;所謂神,不僅指精神意識、感情思維等活動,如語言、思想、表情等,還包括生命所表現出來的生機、活力和靈性等。形與神是對立統一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對此,南北朝時期范縝的《神滅論》就說過:“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古代氣功吸收了這一思想成果,明確提出了形神共養的理論。健身氣功中的形神共養觀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

形神合一。形神合一練功觀,較早見于《太平經》所提出的形神常合為一的“守一”之道,其云:“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即為一,可以常存也。”《太平經》的這一思想顯然源于《黃帝內經》上說的“形與神具,盡終其天年”,為后來氣功理論家所進一步發揮,也都主張形神依存、身心合一,從而奠定了傳統氣功學形神合一的生命觀。

以形為主。雖然“形神合一”是中國傳統養生術的共同理論基礎和實踐準則,但就不同養生流派和養生方法而言,則于形神之間各有側重。健身氣功中的動功,就是以強調和重視形體鍛煉為特點。與靜功功法相比,動功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視“養形”,主張通過肢體運動、呼吸運動及自我按摩等的結合運用,來疏通人體內部氣脈經絡,促使人體內部氣血流動順暢,增強人體臟腑功能系統,從而達到促進人體健康長壽的目的。《莊子?刻意》中專門稱此為“養形之人”,唐人成玄英注《莊子?刻意》時則明確指出,此乃“延年之道,駐形之術。”

以神為主。由于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深受道、佛、儒等傳統思想影響,因而氣功中的靜功(如坐忘、存想、內丹等)都比較偏重于精神的修煉,如《莊子?在宥》中明確提出以神守形“形乃長生”觀點,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泰族訓》也主張“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其后,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卷一中同樣將“嗇神”置于“養形”之上,同時認為“攝生有三:曰養神,曰惜氣,曰防疾”,并視此為人體健康的“保養之本”。充分說明了在古代的認識視野中,“神”是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主宰。

內外兼修觀。健身氣功學中的內外兼修觀,是基于形神共養基礎上提出的又一范疇,具有明顯的方法論意義。“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壽長也。”《黃帝內經?素問》注的這句話表明,假如人的身體從內到外都保養很好,就能長生。文中所謂的“內”,是指人體的內環境系統,包括精神、臟腑、經脈、血氣等;“外”是指人的形體與運動能力等。健身氣功中的內外兼修有以下三方面要點:

主張內外兼修。如《黃帝內經?靈樞》指出,“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這里談到了導引術的三方面功效:一是“理血氣”、“調諸順逆”和“察陰陽”,這些均是旨在提高人體內部臟腑血脈經絡系統水平,屬于“養內”的范圍;二是“緩節柔筋”,目的是提高肢體靈敏柔韌與協調能力,這是“養外”或“養形”的范圍;三是“心和調”,是促使人的精神系統得到平衡協調,也是屬于“養內”的范圍。可見其提出的導引行氣是內外兼修的。

主張以內為主。也因受道、佛、儒等傳統思想的影響,歷史上有不少氣功養生家特別側重“養內”,認為“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務外則虛內。”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氣功學中時常提及的“性命雙修”中內煉內養,也體現了這一文化特色。

主張以德養生。道德向來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作為傳統氣功學說中的“內”,在古代道德文化影響下,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倫理內容。如隋代高僧智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明確提出坐禪修煉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思想。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也認為養生者當“性自為善”,如“德行不克,縱服至液金丹,未能延壽”。明代高濂還直接將屬于個人品行修養的“自慎”作為養生服氣之道“第一事”。縱觀傳統氣功史,無論是儒家、佛教抑或道教,都十分強調對道德情操的修煉,“養德養生非二事”,這也是張百端《悟真篇》中強調的“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

動靜結合觀。動靜結合是傳統養生觀,也是健身氣功學中為所有功法功理所認同的重要內容。察其思想源頭,亦緣于古代哲學中的陰陽平衡觀。健身氣功中的動靜結合觀大致反映在三個方面:

勞逸有度的生活觀。鑒于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等因動靜失調而致病,故如華佗提出了“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的觀點,其五禽戲就是以此為理論依據的,其后宋人蒲虔貫創編的“小勞術”,同樣是以“形要小勞,無至大疲”為理論依據。

動靜結合的練功觀。練功應須動靜結合,是傳統氣功學中的一貫主張。《莊子》中的“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極為形象地記述了早期氣功的這一特點。至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云:“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宋代,針對有人誤解的理學一味主靜,朱熹清楚告知:“欲專務靜坐,又恐墮落那一邊去。”即便如畢生致力于靜功鍛煉的近人蔣維喬,也提出“動與靜應兼修”。

動靜互寓的功法觀。歷史上有關氣功的分類,一般分為動功與靜功兩種,前者有人又稱“導引術”,后者又被稱為“坐忘”、“存想”、“內丹”、“禪定”等。當然,這樣的分類主要是依據其外在的功法特征,但并非動功就是絕對的“動”,且不論作為動功的“八段錦歌訣”其第一句即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即便易筋經中也同樣有講究吐納行氣的“采咽之法”。而靜功也不是絕對的“靜”,如練功中的存想、內視及氣息在體內經絡的升降出入等,都是一種“動”的特有形式,可謂“靜中有動”。

精氣神學說。在中醫學中,精、氣、神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而在傳統氣功學中,則是用來指練功的基本質料,道教內丹學中又將此稱之為“藥”。傳統氣功學中的精、氣、神學說有三方面內容:

精、氣、神各具含義。精分先后天,是構成人體的精微物質基礎,兩者相互依存;氣具有維持生命的功能,即明代張景岳《類經》上說的“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聯系到“氣功”一詞的寓意,其“氣”并非僅指呼吸,乃“泛指整體的活動功能”。毋怪有學者提出:氣功“雖定名于近代,也承續于古義”。神是生命的主宰與體現,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氣、神相互關聯。精、氣、神雖各有不同的含義,但三者是相互關系、相互轉化及相互促進,傳統氣功理論中時常提到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明萬歷進士袁黃所著《攝生三要》中所言的“聚精在于養氣,養氣在于存神。神之于氣,猶母之于子也。故神聚則氣聚,神散則氣消”,可謂深得要旨。

煉神還虛的形態轉化。煉神還虛一般被稱作是道教內丹繼“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后的最高練功境界,也有人稱此為“這一階段功夫頗多宗教幻想”。究其緣起,濫觴于先秦道家。因為在先秦道家看來,世上的物質是不滅的,它無非由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身息心學說。“身、息、心”即上文概念中強調的“身體姿勢、呼吸鍛煉、意念調節”,換成傳統氣功術語,即為“調身、調息、調心”。身息心學說既是健身氣功區別于其他健身活動的固有屬性,也是健身氣功學中的重要研究范疇。

身體姿勢。健身氣功中不管是動功的引體還是靜功的盤坐,首先都須通過一定的身體姿勢來表現。身體姿勢在健身氣功中的重要意義在于:姿勢是練功的第一關,練功中鍛煉者最先接觸的內容就是姿勢。另外,練功中的身體姿勢本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道教內丹學中,時常用“鼎器”喻作身體。

呼吸鍛煉。健身氣功中的呼吸鍛煉不同于日常一般的生理呼吸,也是健身氣功最為顯著的活動特征。明代王陽明弟子王龍溪的《調息法》稱“欲習靜坐,以調息為入門”,前人亦有“以息為之,百病不治而自卻”之說。但如呼吸不得法,就會如蘇軾在《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所說的“使氣錯亂,或奔突而出,反為之害。”歷史上較早談到深呼吸有益健康的見《莊子?大宗師》:“真人呼吸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這種深呼吸發展至后來,就是一些氣功論著中往往提到的“龜息”、“胎息”等,其呼吸的特點是細、深、綿、長。由晉唐綿延至今的“六字訣”,就是在呼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配以六種發聲的傳統健身功法。

篇(6)

中國傳統教育一貫是重人文社科而輕自然學科,重學術研究而輕實際運用。進入二十一世紀,這種教育卻幾乎是被顛覆了。在這個科技創新的時代,一方面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則是科技進步給社會科學帶來負效應,社會大環境中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滲透到人才的培養鏈中,日浸月染,“文科無用論”的毒瘤日益漫延,使大學文科教育處境極為尷尬。學生逃課現象嚴重,即使不逃,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如莊子所說的?坐馳”,只管應付拿到學分,而沒有真正用心去感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對此,教師苦不堪言,痛苦之余,高等教育的實施者們又深刻反思原因,想了種種改進之策,諸如“課程重新定位”,實施“創新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個性化教學”,以及“打通學科壁壘”等等。.反思當今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許多教育教學思想其實早就蘊藏在兩千多年前莊子“三言”的說理體系中,并且,莊子“三言”趣味說理的深邃和影響的深遠,足可供今天的教育者借鑒。挖掘莊子“三言”說理的藝術魅力,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

一、“三言”說理的藝術魅力

“三言”說理在《莊子》一書有兩次直接表述,即: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

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天下》

“三言”說理即以寓言、重言和卮言為言說方式來說理。歷代學者都在探究這“三言”的具體內涵。深刻地領悟莊子思想,我得出了這樣的解釋:“寓言”即寓托之言,凡是出自虛構、別有寄托的語言,無論是怪誕離奇的故事,還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人物海闊天空的對話,或現實諸子百家高人的言論,只要是用來說理的,都屬此類。“重言”即借重之言,莊子常常借助于一些虛構的人物故事,請古代或者當時的尊者來說話,包括老子、孔子和他們的弟子。“卮言”最耐人尋味,成玄英疏:…卮’,酒器也。夫卮滿則傾,卮空則仰,空滿任物,傾仰隨人。無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系傾仰,乃合自然之分也。”林希逸亦注:“卮,酒卮也,人皆可飲,飲之而有味,故日卮言。”莊子以卮代酒,以酒喻言,創造性地運用卮言來說理,擺脫言意困境,可謂智者。所以,“卮言”就是“中虛之言”,是指人在“中虛”狀態下的言語,是“吾忘我”、“心齋”、“坐忘”情況下的得道之言,也即如酒一般淡而有味,讓人品味、神往的載道之言。如逍遙游中的“小大之辯”、“圣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養生主中的“緣督以為經”、“薪盡火滅”;《山木》中的“山木,自寇”語皆屬無心而有味的卮言。

深入地研究《莊子》內篇,便可發現“三言”說理藝術魅力之所在:

一是“寓言”、“重言”均可統領于“卮言”。“三言”渾然一體,“寓言”、“重言”服務于“卮言”。“卮言”看似無心,實則是莊子精心設置的,我們在品味一個個“寓言”、“重言”故事之時,便會不知不覺地認同其中的道理。

二是以虛傳虛,用極為荒誕的形式來傳達玄而又玄的深邃思想。比如蝸角之爭、骷髏見夢、莊周夢蝶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情節離奇,雖表面上荒誕不經,卻蘊涵莊子深刻的哲學思想,能使人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吸引,并輕松地領略到“言”外之“意”。

三是語言含蓄而有味。“三言”無論是“寓言”、“重言”還是“卮言”都在言意解讀方面耐人尋味,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地研究《莊子》的魅力所在,同時也使此書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含蓄美的典型。

二、“三言”說理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啟示

在教學中思索,便可發現:莊子“三言”說理對大學語文教學無論是在教學思想還是內容、方法乃至教學語言和考核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啟示。

(一)在教學思想上,大學語文要以虛務虛

莊子內七篇,依次為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大宗師、德充符、應帝王,傳達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萬物平等的社會觀、養生全性的人生哲學、無奈的處世之道、宇宙本體論和內圣外王等虛無的哲學觀念。可見,莊子用“三言”說理,是以虛傳虛。大學語文之務虛與務實亦可辨:如從文理工科的比較來看,理工科務實,功利性強,文科務虛,實用性似乎不大,所以才有“文科無用論”的誤解,教育部把大學語文定位為公共基礎課,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修養,這就把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在培養學生的精神文化這一務虛的層面上,其用心正如老子所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大學語文要解決的人文素質修養問題,正是當代人類精神層面最珍貴的瑰寶。物質豐富不代表富有,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裕。正如《屠格涅夫的禮物》這則故事所說:“‘你管我叫兄弟,’老人臉上是滿足的笑容,‘這是最高貴的禮物。”’。莊子以虛幻的形式來言玄而又玄之道,以虛務虛,大學語文教學則可采莊子“三言”形式之虛,棄莊子之“道”,而代之以人文層面的人本、和諧、人格修養等思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修養。

(二)從教學內容的選擇來看大學語文要務實

莊子用來說理的“三言”,無論是寓言,還是卮言,主要是以虛傳虛,即使是重言,也常常借重一些傳說中的所謂高人,如堯、舜,或將當世人物變形,如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搖身一變而為道家的代言人,來講莊子自己的道理。但不可否認,許多寓言和重言也有傳說或現實的影子,由于古人對傳說的迷信,或者主要人物的實有其名,“三言”說理在以虛傳虛的同時也有“實”的一面,這也是莊子哲理讓世人認同的重要原因。在“文科無用論”泛濫的當今,伴隨著科技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出現人才培養的“五精五荒”(精于科學、荒于人學;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網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道力)現象,讓人不由得不擔心,80后、90后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教育部建議本科院校把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來開設,固然有從上至下糾正不良思潮的良苦用心,但重擔還由大學語文課程來完成。大學語文教學在內容上若過虛,課堂教學就收不到效果。所以,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應采莊子“三言”虛中之實,以蘊涵豐富人文精神的優秀文學作品加以充實。基于這一點,徐中玉等人主編的教材,分主題列單元,把以民為本、心懷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養等中國傳統文化極為重視的人文內涵作為主題鮮明地列出來,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語文修養和人文素質,可視為大學語文教材中的精品。但這套教材也有讓人遺憾的一面,如配套教參就與教材脫節,單從篇目列資料,不利于教師備課。作品的選擇以傳統文學為主,而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太少。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時既要對已有的作品中精選精講,又要考慮時代特征和學生的主體性,圍繞主題,重新選擇一些教材所沒有中外精品文學來實施教學。如此,既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又緊扣時代脈搏,就能“有效地改變文科教學‘假、大、空’的現狀,真正實現文科教學的目的和作用”。

(三)從教學方法來看大學語文宜實施專題式教學

《莊子》處于從語錄體向專題論文過渡的階段,尤其是內篇七篇,在卮言的統率下,用寓言、重言來講透一個個深奧的哲學道理,可視為莊子在以“三言”為說理方式向人們實施專題式的講學。莊子之所以選擇這種言說方式,必定是其最適合于說理,即為最佳說理方式,能在他那個時代與其他諸子百家抗衡甚至征服他們。從后世莊學的影響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莊子以“三言”為主專題式說理的魅力。如果教師把這種以“三言”為主的專題說理遷移到當今大學語文教學中來,便成為專題式教學。這里必須說明的是:我們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大學語文教學本身的受眾與施教目的才選擇的最佳教學方法。“大學”一詞中國古代教育有“小學”、“大學”之分:八歲入“小學”,主要解決文字訓詁之類問題;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身立言、治國安邦之道。當代“小學”與“大學”雖在內涵上與古代不盡相同,但很顯然,無論是受眾的年齡,還是教學內容與施教方法,二者都應有很大的區別。就語文課而言,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開設到大學,當然也包括一些職業學校,有些篇目甚至會同時出現在不同階段的語文教材上。中小學語文的工具性極強,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寫作水平。大學語文更注重人文修養,人文素質修養培養與提高之艱難,可與莊子哲學之深邃相較,故而,專題式教學對大學語文來說可謂最佳教學方法。以徐中玉等人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為例,教師可從十二個單元中精選八至十個單元來講授,每次授課以單元主題為講課中心,按照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的要求,縱貫古今、橫穿中西,精選教學內容,并以教材中的一兩篇為重點,整合內容,組織教學。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能力,還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對傳統文學的人文內涵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有效地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和修養。《大學語文》也就不再是“高四語文”。自然,這也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莊子一般,“其學無所不窺”,如果教師擁有深厚的知識底蘊與人文修養,以及高水平的教學組織能力,就能有效地實施專題化教學。

(四)從教學語言來看大學語文的授課語言宜含蓄有味

篇(7)

中西合體,自康有為大力推崇西人畫師郎世寧倡中西合,形成潮流。而康氏之意,亦非以畫論畫,然美術界力行者卻不乏其人。其試圖以西畫之科學“拯救”哲、文一體之中國畫,以西方體、面、光統領東方具意象內美之線條,以簡單的寫真統率生發人精神高潔之思的遷想妙得,致使中國繪畫吸其糟粕棄其精華,其發展斷代的影子以成雛形。中西合力行者之畫,畫法雖懵懂間有自己的風格和見解,但縱觀畫史,他們終未給后人留下幾件如古人那樣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便乘鶴西去。

中西之合雖有畫道,非為大道,只為時流,不可大成。

畫,心畫者也

書,心書也,畫,心畫也。心正則書正,心正則畫正,錢舜舉性情奇曠,坦蕩灑脫,故其畫平淡雋永,米元章性情孤傲,故其書清韻俊拔。若徐青滕性情曠達,故其畫元氣淋漓,有丈夫之氣;若金冬心雖不善畫技,因心境俊逸,故其書畫皆得平淡天趣之意,與甜俗絕緣。有問者,書為心書,畫為心畫,蔡京、秦檜、嚴嵩之流,為何詩、書、文皆臻精妙?答日:蔡京、秦檜、嚴嵩之流,雖為世人唾罵,然非巷閶小人,雖不為巖穴上士,軒冕才賢,卻稱得上一代冠才,非常人可比,所行之事亦非常人所想所行之。其為特殊人,必有特殊心,故其詩、書、文精妙過人,不足為奇,再如曹孟德,世人以奸雄視之,然其詩文之妙,不可毀。

畫,清韻之事

繪畫,清韻之事,氣韻為本,讀書為先,不然胸中有埃,筆下生塵,年月累積,終成匠人。宋郭若虛有言,人品高,畫品自高。明董玄宰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可作畫。殊不知,人品即為天性,讀書而定,行萬里路之收獲,亦由讀書而定。終日博學,胸次高郎,精深廣大,畫不可不玄化,人不可不高逸,必慧眼視物,慧心悟道,終成一家。故學者有言,欲識天地鬼神之情狀,則《易》不可不讀,欲識山川開辟之峙流,則《書》不可不讀,欲識鳥獸草木之名家,則《詩》不可不讀,欲識列國之風土、關隘之險要,則《春秋》不可不讀。

畫,養生為本

中國文化皆以養生為本。清代顧炎武提倡“文須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繪畫應“可法可戒”等等皆論文、化一體,養生為本,養現在,養將來。今人潘天壽所論更為直接:

“藝術為人類精神之食糧,即人類精神之營養品,音樂為養耳,繪畫為養目,美味為養口。養耳,養目,養口,為養身心也,如有損于身心,是鴉片鳩酒,非藝術也。”今者齊白石、黃賓虹越耄耋之年,成大壽者,皆重此道。齊翁畫重靜氣,平和虛淡。黃翁畫重渾厚,元氣灑脫,皆以氣養身。天壽翁畫重野怪之氣,以求氣盛,生氣勃勃,雖未成大壽者,非畫道所誤。

故中國畫乃至整個文化,無論樂,無論傷,從不放縱,都有度之把握,而不傷,傷而不痛。

篇(8)

人類社會需要發展,到底什么才是“發展”?“發展”和“快”是否存在必然聯系?這應該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整個自然的承載量是有限的,在消耗的過程中,我們會不停地找到替代品,但這些替代的資源,又來自于自然界。“快”的發展,在某些狀態,意味著資源也在快速的消耗。發展意味著“現在”它是同“過去”相對,發展過快很可能忽視掉“過去”的一些精髓。意味著在發展中適時的慢下來是有必要的。

一、以“慢城”模式為思考,打造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道路

慢城作為一個生活狀態,對于我們一個擁有著慢哲學的民族來說又并不陌生,筆者提出小溪慢城式發展并不是討論如何按照慢城章程加入組織,而是作為一種啟示、一種視角、一種借鑒,將旅游業打造成小溪的支柱產業,而這個支柱產業絕非簡單的游玩之地,而是小溪居民和旅游者共同的世外桃源。

二、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慢城式發展的可行性

(一)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

小溪以原始次生林峽谷、峰林地貌景觀為特色的生態旅游區。負氧離子濃度高,環境宜人,養身條件佳。由于地勢落差,期間飛瀑流泉,奇峰拔地,土家木樓林立石路兩旁又融入木林溪河之中,雞鳴犬吠,民風古樸。最后,小溪地處湘西自治州。依托湘西,張家界旅游輻射,自然條件在整個湖南省都難尋第二。

(二)慢文化融入于生活之中

慢哲學是中國傳統的生活哲學,千百年來已經融入于百姓的生活哲學之中。作為湖南偏遠之地的小溪似乎并沒有被時間快速光顧過,土家族風格的房屋,即便新建房屋也保持本民族特色。景區沒有工業產業,古樹環繞。由于并非城鎮,沒有朝九晚五的工作氛圍,生活節奏緩慢。

(三)養生思想在國民之中的傳播

人們在關心基本物質生活保障的同時也關注生活質量。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希望找到一個徹底放松身心的地方。各大旅行社推出養生游、生態游也廣受歡迎。

三、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發展問題

(一)景觀方面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人文景觀是旅游區長期發展的動力。小溪位于湘西州,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氣息。但除了建筑風格保持良性發展,在傳統手工業方面幾乎不見蹤跡,依托自然景觀而缺乏自身標識是目前小溪的問題。

(二)基礎設施方面

衣食住行是需要關切的問題。說到食,小溪位于湘西州,但缺乏表現食物特色的餐飲,選擇余地小。住宿方面,小溪現有的住宿條件比較簡陋,條件差、容納量低是現在的問題。行方面,小溪公共交通缺乏,自駕用戶停車場地也不規范。

(三)推廣方面

目前小溪吸引的顧客群比較窄,基本來自周邊地區。形成這一現象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推廣不到位,換句話說小溪的旅游宣傳推廣還沒有有效啟動。

四、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發展策略

旅游開發首先最重要的應該是確立當地的發展核心思想,這個思想要一直貫穿整個開發建設時期。

(一)景觀方面

自然景觀是基礎,但沒有獨特的人文景觀還不足以長期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在發展傳統手工業方面小溪可以多集中些力量。此外,傳統節日里,小溪也可以打造自身特色的節目并邀請游客參與其中。

(二)基礎設施方面

旅游對于消費者來說,最基礎的應該是硬件設施,硬件設施到位,游客賓至如歸,旅游地已經打出了一張在競爭中得勝的好牌。首先,在餐飲方面,小溪可以開展規模有機農業,自產自銷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例如臘味、自制的酒類、天然魚蝦等可以加工成為可以出售的綠色產品。來到小溪的游客現在大多數是湖南本地人,他們居住在城市,向往生態的環境和健康的餐飲,在旅游結束之際由于路途不遠且有部分是自駕游者,所以作為有機農業產物的新鮮蔬菜和純天然家禽也可以進行銷售。在住宿方面,考慮到小溪的地形特征。村外旁邊可以建一家有民族特色與周圍環境相容的大酒店,集住宿、休閑于一體。在交通方面,小溪只有一條可行汽車的主干道,方便管理,從碼頭至小溪村可以使用統一的電瓶車。小溪村口至主要景區入口步行不超過十分鐘,小溪村內完全有可能執行禁止機動車通行條例。為方便游客和提高娛樂性景區還可以提供自行車。

(三)推廣方面

運用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效應。首先,是開辦自身的官方網站。除了開辦自身官方網站還可以依托其他瀏覽量高的網站。例如,政府的門戶網站,張家界旅游推廣網站等。其次,微博作為互動性、時效性較強的媒體,其有效的行銷手段不容忽視。財政收入可觀之后還可以在電視媒體上打廣告,取得更多的曝光率。

五、結束

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好山好水不應該只是我們這代享有,每一代都應該扮演著合格的傳承人角色。我們所稱之的現代社會,不是一味追求高聳的大樓,寬廣的馬路,人們在內心深處保存著一份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我們應該正視、尊重這個理想。尋找這個理想,保持綠色發展觀,放慢腳步以便我們的靈魂可以追上我們的步伐。小溪自然保護區無疑扮演著這樣一個人間仙境的角色,用它的沉淀、包容等待著來到這里的人們,而我們作為傳承者也應該良性開發小溪。

參考論文:

篇(9)

最佳療效的保證楊曉帆,宮劍濱,江時森,陳銳華

應用Markov模型進行臨床決策分析的思考孫曉花,劉愛忠

2型糖尿病醫療后果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論楊土保,孫振球

婦科內分泌疾病診療的從優選擇王林,辛曉燕,郭照江

關于腫瘤專科診療最優化與過度醫療李剛,梁紅娟,郭照江,閔婕,張,蘇勤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研究倫理”培訓班現在開始報名

食管癌內鏡技術最優化原則的思考李健,易會興,王立東

“向癌癥宣戰”計劃的經驗教訓李吉學,李燕杰,王立東

結核病的再燃和控制新策略王爽,郭曉明,邱淑文,劉鳳芝

現代醫學人文回歸的學術性與現實性趙美娟

論護理學是醫學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載者馬翠云

醫院門診計算機就醫流程中的人文思考谷穎成

現代醫學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統一與臨床醫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李宏宇,梁斌,李榮祝

心、腦科學與醫學人道主義價值觀蘭禮吉

循證醫學對醫學不確定性的影響曹曉曼,劉秦

循證醫學發展對臨床醫學科研人員的啟示謝峻,陳大軍,王琳

關于一稿兩投問題的聲明

正確理解和應用循證醫學的思維方法段登志,段呈玉,滕毅山,張瓊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與醫學適宜技術的推廣羅海彥,胡長林

“零缺陷”與醫療糾紛的防范朱少銘,周娟

納米細菌與冠心病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尹倪,陳勝喜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考王新華,劉恒,龔曉會

慢性心力衰竭與β受體阻滯劑任延平,呂卓人

視網膜手術的發展與思考楊詠梅,吳欣怡

近視眼治療史的回顧與思考王華,劉雙珍

胰腎聯合移植的倫理透視陳新華,鄭樹森,施衛星

生殖細胞基因增強技術的倫理爭議與對策姜力駿

膚紋學研究的倫理問題張海國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中的哲學思考肖毅,張東華,劉文勵

現代移植醫學與再生醫學的差異和互補高昱,高銘仁

法制環境下的現代醫學——一個必須面對的新問題王瓊書,李靈杰,宋華

新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醫療行業的影響及醫療行業的對策溫宇英,丁乾

社會實踐在衛生法教學中的應用翁開源

中醫要有自己的金標準彭堅,吳興旺

中醫藥研究的“復雜性”辨析——兼談證候研究的思路程偉

中醫學的傳統優勢與現展的思考丁建中,張六通

試析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理論賈林祥

從對人性的關注看心理療法的整合趨勢楊文輝,姚樹橋,賀達仁

新形勢下的危機干預:2001年“9.11”事件后的新澤西MaureenM.Underwood,JohnKalafat,辛晶

也談手術速度劉泉開

模棱兩可的“準生命”——一把并不好使的剃刀樊嘉祿,劉燕

數字化醫院下的科研管理劉樹雷;

提高醫藥倫理審查質量、促進生物醫藥科技發展許嘉齊;

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倫理委員會SOP解讀沈銘賢;胡慶澧;丘祥興;

臨床研究中的受試者權益保障面臨的挑戰茅益民;

臨床試驗的科學性和倫理問題金丕煥;

北京地區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現狀的調查分析吳曉瑞;李義庭;趙學志;羅艷俠;

倫理委員會繼續培訓項目和質量管理伍蓉;劉海濤;鄒和建;

農村地區PLWHA心理支持項目研究江啟成;方桂霞;李佳;李珅;

農村艾滋病人心理支持典型案例分析方桂霞;江啟成;楊善發;

HIV母嬰傳播防治中的現存問題和對策高艷納;王紅紅;

河南省農村地區艾滋病衛生服務系統反應性分析魏俊濤;朱偉;吳昊;趙曉媛;張傳排;

醫學人文精神缺失的認識根源李振良;李肖峰;

論醫療行為中的職業冷漠與人文關懷許小鳳;惠礽華;

論新戒毒模式的人文內涵羅濤;郝偉;鄧奇堅;

我國公立醫院治理機制改革模式及效果研究趙明;馬進;

我國公立醫院產權改革探析王小麗;

我國醫院公益性淡化的表現及其成因分析孔祥金;李貞玉;

各國醫療鑒定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邱實;鄧世雄;

論對患者自主決策權的限制蔡昱;

略論禪與心理治療相關的幾個主題朱浩;朱蕾;

禪宗牧牛圖對現代心理治療技術的啟示程志立;張其成;

基于正念禪修的心理療法述評余青云;張海鐘;

中藥藥性理論的哲學詮析王磊;彭勁松;楊云松;

關于耳穴的認識過程邊慧;周文琪;

淺淡《周易》與《黃帝內經》中的象數思維高立珍;孟彪;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析何穎;

創新、奉獻精神與醫學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黃正接;羅琪;張亞強;胡詠暉;

現代醫學發展對中西醫結合教學的影響王煒;張艷萍;朱虹;

臨床醫學科研人才培養的實踐范式研究王彬;郭啟勇;周文穎;

助產士與中國近代的分娩衛生趙婧;

論日本漢方醫學古方派的崛起楊晶鑫;

人是目的——《醫學與哲學》雜志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醫學人文的合作與實踐蘭禮吉;李琰;

《醫學與哲學》引領我們開展教學和研究工作王洪奇;

追尋心理問題的社會根源——評《社會角色與心理健康》胡志海;

倫理委員會的建設與運作——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劉閔;

第九次亞洲生命倫理學大會論文摘要選譯(Ⅲ)王延光;馮超;

醫學整合:增進國民健康的必由之路——在首屆醫學發展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尹力;

以人為本全面推進醫學整合——在醫學發展高峰論壇上的講話吳啟迪;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醫學發展高峰論壇北京共識

“醫學發展高峰論壇”新聞稿

中國人口健康轉型與醫學整合饒克勤;

中國醫改進程中的慢性病預防控制楊功煥;

醫學整合:我國醫改目標實現的關鍵李立明;

醫學整合的境界、胸懷和志氣陸廣莘;

論醫療實踐中的人文關懷凌鋒;

論醫學的人本體及其文化內核耿拔群;范群;

語義結構理論與臨床推理鄧云龍;袁道瑞;楊帆;潘辰;田勇泉;

抗原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胡濤;劉希偉;付強;張海霞;

論醫患溝通中醫生的語言溝通技能謝保群;

基于語料庫的醫生第一人稱復數指示語研究楊石喬;

社會學視角下的“醫學邁向社會”周業勤;

和諧醫患關系中醫生的言語禮貌策略分析宋振芹;

一項創新性微創手術的倫理爭議黃瑾;

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中的倫理學思考周曉軍;李雪梅;

肺結核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楊健;劉穎;宋文質;

性病診治中醫療告知的倫理學因素探討蔣明華;

抑郁癥:一種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劉歌;趙山明;

抑郁自我圖式研究范式進展陳聰;

進食障礙亞臨床狀態的概念及診斷陸曉花;張寧;

辯證行為療法的回顧與前瞻舒姝;劉將;

臨床醫師成才規律的調查與分析袁蕙蕓;李享;周瑩;程華豐;范關榮;

判例教學法對我國衛生法教學改革的重塑與推進峗怡;賀加;

人體形態學教學中的哲學思維——以組織胚胎學為例胡軍;宮琳琳;王效軍;宋陽;楊佩滿;

通向斯德哥爾摩的“七彩拼圖”——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成功法則田文澤;

RNA酶的發現與啟示翁屹;劉銳;

衛生法學論文狀況研究報告——《醫學與哲學》對衛生法學學科發展的獨特貢獻姜柏生;任元鵬;

《醫學與哲學》載我學海泛舟三十年高也陶;

摯友師長同行事業命運與共——情寄《醫學與哲學》30年慶徐維廉;

第九次亞洲生命倫理學大會論文摘要選譯(Ⅰ)馮超;

眾多媒體關注首屆醫學發展高峰論壇高度評價會議豐碩成果楊陽;

抓住機遇,銳意進取,期盼更多的學術大師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馮長根;

聚焦醫學理念關注現實為繁榮醫學與人文貢獻力量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報告杜治政;

在東西方交流與合作中促進醫學創新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彭瑞聰;

為病人提供適度和可及的技術服務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胡大一;

一定給予《醫學與哲學》更多的支持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唐建武;

中國醫學哲學30年劉虹;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醫學整合與倫理重構——祝賀《醫學與哲學》創刊三十周年范瑞平;

三十而立,走向成熟——一本雜志倡導著與醫學有關的另一種生活程偉;

寫在《醫學與哲學》辦刊30周年之際李中琳;

干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倫理問題的再調查:結果與建議丘祥興;胡慶澧;沈銘賢;田一飛;王一飛;

2010年建構中國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及中美生命倫理學暑期研討班通知

中國臨床遺傳學檢測的倫理問題陳瑛;錢吉;李紅;

論家系遺傳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王利紅;陳曉陽;楊同衛;

“柔性支架”——社會工作方法介入醫患危機曲玉波;

“關系就醫”現象的調查與分析屈英和;田毅鵬;周同梅;

篇(10)

我有幸與周老結識多年,他是我最尊敬的大學者之一。我尊崇他的才學,他過目不忘,博學強記,提筆成文,捉筆寫詩。我的《崔自默篆刻集》,即由周先生作序,里面除了褒獎之詞,還有很多真知灼見,我理解,那無非是對我的啟發與鼓勵。早年,周先生在燕京大學讀的是英文專業,大學畢業論文是英文翻譯的陸機《文賦》,如果不是對中西兩方面文化都透徹了解,肯定難以下手。周先生很謙虛,也有謙虛的資格,在談到前輩大師的學養時,他說自己的水平只能算是尾巴了。謙虛,是心態平穩的基礎;心態平穩,是健康的源泉。

一次,我與月照禪師同往拜訪周汝昌先生。周先生翻閱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新出版的《月照和尚寫經集》,對內文的書法和前面的白描插頁大加贊賞。周老是書法的行家,曾經出版過關于書法學問的很多專著和論文,他的書法也是獨具風骨,提按自如,沉著痛快。周先生注重線條的質量,他指著月照禪師畫的白描,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說是足以“比類前修,開宗立派”。講到中國書畫線條的力度,周先生滔滔不絕,闡釋里面的深層次的審美欣賞問題,他說這種造型藝術的方法,很高明,不是一般外行能摸門的。

筆墨可以養生,可以寄托情懷。周老寫字,是業余時間從事的,而且,多是寫自己的詩詞。他興趣一來,曾經一鼓作氣寫了一百多首關于《紅樓夢》中人物的詩,后來出版成冊,成為大家研究和欣賞的重要參考書。才氣大,他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但只能一一拿來,坦然處之。書法,周先生只能偶爾為之,但卻可以借機轉移視線,頤養性靈,化為一個獲取健康的契機。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說:“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王昱在《東莊論畫》也說:“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昔人謂山水家多壽,蓋煙云供養,眼前無非生機。古來大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很多從事書法的,只是愛好,當然也可以,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總是遺憾,同時,因為不懂,就興趣不能持續下去,不能獲得深層次的。對于從事藝術的,越是內行,興趣就越大,創造力被激發,氣象被蒙養,走向良性循環的大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樂此才能不疲。不疲,更多的意義還不在于身體上,而在于精神上;精神不疲憊,再反過來作用于身體,使之不疲憊、不衰老,就是健康。健康,是身心的合一,其中精神的因素占大部分。藝術行為,表現為精神的運動與創作,所以能陶情、養生,非為無由。

月照禪師精通禪學,所畫白描釋道人物是正宗的禪畫一路,對于這一點,周汝昌先生給以充分肯定。談到禪,周老別具慧心,并有自己的獨到心得。靜坐,是參禪;寫字,也是參禪;而神思與作文,更是參禪。在自己的床上,周先生擺滿了各種佛像、玉石小擺件,他側身養神,毫無掛礙,一派自在。慎獨,息心,靜坐,默想,臥游,周先生可以與古今賢達對話,開始精神的逍遙之游;此時,精神與物質冥合在一起,在瞬間,實現永恒。

上一篇: 三八婦女節感恩語 下一篇: 學生會辯論賽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小电影在线观看高清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地址精品 | 亚洲v在线观看v | 亚洲精品第一页在线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