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1 14:20: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健康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正文】
在社會急劇變革、媒介載體越來越多且交互聯動、競爭激烈的今天,編輯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學報編輯作為編輯隊伍的一部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下面是我們運用SCL—90心理衛生自評量表(簡稱SCL—90)[1],對學報編輯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的調查與研究。
一、對象和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河南省高校學報編輯。共54名,其中,男編輯23名,女編輯31名。
工具是SCL—90心理衛生自評量表。該量表是由我國一些心理學工作者在國外有關量表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心理健康測量問卷,它共有90個題目,包含軀體化(身體不適感)、強迫癥狀(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思想或行為)、人際關系敏感(與人交往時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抑郁、焦慮、敵對(包括厭煩、爭論、摔物、爭斗和不可抑制的沖動)、恐怖(對周圍環境、人群等的恐懼)、偏執(猜疑、妄想、被動體驗等)、精神病性(思維擴散、被控制感等)9個因子和1個附加因子。
方法是被試者根據自己最近的實際感覺,獨自完成問卷問答(每題均為0—4級評分,評分越高表明癥狀的頻度越高、程度越重),當場交卷,問卷不記名。數據輸入微機,由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常模依據中國量表協作組對全國13個地區的1388名正常人的SCL—90得出的結果。
二、結果
1.學報編輯SCL—90各因子分與常模比較
一般來說,SCL—90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越不好。我們把54名學報編輯SCL—90各因子分及總分和全國常模進行比較(見表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結果發現:編輯軀體化得分明顯高于常模(P<0.01),強迫癥狀、恐怖、精神病性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常模(P<0.05)。表明學報編輯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上低于常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軀體化、強迫癥狀、恐怖、精神病性。
性別比較應該說是比較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把男女學報編輯SCL—90各因子分及總分相互進行比較(見表2)。
結果發現:男女編輯在軀體化、恐怖及總分方面差異顯著(P<0.01),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方面有差異(P<0.05),且女編輯得分普遍高于男編輯。表明女編輯比男編輯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軀體化、恐怖及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方面表現得更明顯。
一般認為,在SCL—90中,如果被試在某一項目上得2分,表示被試在該項目上有癥狀;如果在某一項目上的得分達到3分及其以上,表示被試在該項目上心理痛苦已達中等以上程度。[2]我們把學報編輯SCL—90各因子≥2分、≥3分的人數及百分比列表如下(見表3)。
結果發現:如果我們以2分(有癥狀)作為臨界值,學報編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依次為強迫癥狀(31.5%)、人際敏感(20.4%)、軀體化和敵意(16.7%);如果我們以3分(心理痛苦已達中等以上程度)作為臨界值,學報編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依次為敵意(5.6%)和人際關系、強迫癥狀、抑郁(3.7%)。
三、討論與分析
1.從學報編輯SCL—90各因子與常模比較結果看,學報編輯心理健康水平整體上較低。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學報編輯編輯的是高水平的學術理論期刊,學術論文對創新度、科學性、學術含量的要求使他們比較刻板、認真、一絲不茍;轉載率、工作量的壓力,使他們緊張、興奮,身心常常處于應激狀態;身在高校卻不直接從事教學工作,屬于教輔人員的尷尬地位,使他們委屈、困惑、辦事困難。在傳媒業跨越式變革的時代和高校改革此起彼伏的今天,刻板、認真,專注、敬業,使他們辛苦、勞累、身心透支;不諳人情世故,辦事難,使他們心理緊張、焦慮。身心長期處于疲憊、矛盾、透支狀態,必然導致軀體化及強迫癥狀、恐怖、精神病性。如編輯長期地用腦、用眼,伏案工作量大,時間長,頸椎、腰、肩、背以及腦子、眼睛過度疲勞,造成軀體化癥狀明顯(我們編輯部就有為數不少的編輯患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疼、腰椎間盤突出癥)。理智上認同競爭,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行動上又出現某些偏執和叛逆;想與他人或領導關系融洽,又過分敏感,想有所變通,又清高、自恃,恐懼、膽怯等,如此矛盾、煩躁、焦慮,自然引發某些強迫癥狀、恐怖和短暫的精神病性等。
2.從男女學報編輯SCL—90各因子分與總分比較結果看,女編輯心理健康狀況不如男編輯,主要是軀體化、恐怖差異顯著,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有差異。這一方面可能與性別特征有關。有研究顯示,女性心理大多較脆弱,遇事相對敏感,對軀體不適如頭昏、疲乏、疼痛、胃腸道癥狀等常過分關注,易產生焦慮、緊張、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出現恐懼心理。學報女編輯雖然受過高等教育,可謂“白領麗人”,但面對競爭和壓力,斤斤計較、愛鉆“牛角尖”,出現抑郁、焦躁、身體不適,造成恐怖、偏執和短暫的精神病性也很正常。目前,有關女性更易出現抑郁的生物學基礎假說,已被系統地論證。[3]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女編輯在工作、生活中的擔子過重。在當今的高校學報界,男女編輯基本上是同工同酬,編稿數量、轉載篇數沒有性別上的差異,外出約稿、組稿以及值班等,女編輯在工作上得不到任何的關照。而在生活上,由于“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的影響,她們還要“相夫教子”、照顧老人和孩子。一方面她們要充當“鐵女人”,在工作中和男性一樣拼命,另一方面又要在家庭中當好賢妻良母,事業和家庭、工作和生活,哪頭都要顧、哪頭都要好。柔弱的體質,超負荷的運轉,她們比男編輯自然更易身心疲憊,出現軀體化、恐怖、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癥狀。
3.從學報編輯SCL—90各因子≥2分、≥3分的人數及百分比看,學報編輯有心理問題的項目依次為強迫癥狀、人際敏感、軀體化和敵意。心理痛苦已達中等以上程度的項目依次為敵意和人際敏感、強迫癥狀、抑郁。雖然我們的標準不一樣,檢出率也不同,但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敵意等應該是學報編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
有專家指出,編輯心理素質的科學“修煉”是適應編輯活動在市場經濟和電子技術條件下,媒介傳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需求而提出來的。編輯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必將影響人與人的深度融合與全面發展。[4]學報編輯雖然編輯的是學術研究期刊,但學報編輯的心理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學報編輯隊伍素質的提高和學報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根據本次調查的結果,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提高學報編輯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工作中注意勞逸結合,學會自我調節,自娛自樂,盡可能減少軀體化癥狀。從本次調查的結果看,軀體化癥狀是影響學報編輯心理健康的最大敵人。對此,學報編輯一定要引起重視,對已有的頸椎疼、腰背疼、眼疾等癥狀要加緊治療;對編輯常見的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敵意以及抑郁、焦慮、偏執等心理問題必須正視;需要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也要盡快盡早地進行針對性的解決,不諱疾忌醫。第二,加強心理防御方式及個性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等,克服競爭中的恐懼心理,消除交際中的緊張和煩惱,學會自我減壓,自我了解,自我完善。比如,知道什么叫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知道如何防御、如何治療;能在緊張、繁忙的編輯學術文稿之余,利用高校比較好的人文、自然條件,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學會緩解自己的情緒,有效駕馭壓力、化解壓力;學會愛別人,愛自己,正確對待競爭等。尤其是女編輯,凡事不要太要強,也不要太在乎自己,男編輯和社會各界,特別是編輯部門的領導和她們的家人也要盡力關心她們,照顧她們,爭取使她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早日提高。當然,男編輯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女編輯好一些,并不是說他們就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只不過女編輯比男編輯提高的任務更重而已。
【參考文獻】
[1]宋專茂,陳偉編著.心理健康測量[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
Abstract:Thearticlemainly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questionwhichdevelopedtothesportsteachingaspect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onthepresent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condition,elaboratedtheuniversitysportsteachingtothestudentpsychologyeducation''''sspecialfunction,andproposedraisedthestudenthealthypsychologyinthesportsteachingthemethodandtheway.
keyword:Universitysportsteaching;Psychologicallyhealthy;Functionandway
前言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有上升的趨勢,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體育學科在幫助學生改善心理困擾,糾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品質等方面,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現狀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身心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聯合國世界性組織(WHO)認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那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如何?2006年在“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之際,浙江理工大學信息電子學院心理素質拓展中心開展了一次有關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隨機調查,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大學生心理壓力大。在廣東高校中,如果算上郁悶、焦慮等輕微癥狀則高達40%。如此驚人的數字提醒人們,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視,心理教育勢在必行。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據高校體育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高校體育教育手段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一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二、體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體育活動主要包括體育教學及各類競賽等,是指學生在體育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體育衛生保健知識技術與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發展個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負荷,人際交往頻繁,使學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高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與作用:
(一)調控情感情緒,及時發現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現是其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在運動中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使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使人輕松愉快,心情舒暢。目前國內外研究認為運動鍛煉能改善人的心理狀態,消除心理障礙和治療心理疾病。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對大學生作跑步試驗,發現跑步能成功減輕大學生在考試期間的焦慮情緒,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普遍體會到,打打球、跑跑步、練練拳等,會使緊張的情緒得到松弛。
(二)改善機體健康狀況,為心理健康提供物質基礎
體育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直接改變人在安靜狀態下生理、心理活動方式。促使身體各機能系統進入積極活動狀態,從而使全身血液循環加快,各器官處于高度興奮和活躍狀態,把安靜時處于長期關閉狀態的毛細血管、肺泡、肌纖維和神經細胞盡可能地激活起來,從而使各器官的血液獲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健康的機體、良好的神經系統和各部分機能系統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基礎,也是保證人們心理健康的一種物質前提。
(三)培養良好心理素質,促進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的發展
學校體育通過教學和各項體育競賽等身體活動形式,采用公開的、共同認可的方式和規則,進行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競爭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生命延續的價值和超越生命的價值,使他們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鍛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自制力,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培養公平競爭與創新意識以及團結協作與開拓進取的精神。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發展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通過運動可發展認知能力,減少認知障礙,改善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同時從社會學角度看體育游戲、競技體育和體育競賽實質上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體育精神是現代社會精神的縮影,許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實質上就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將獲得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群體與個體、合理與不合理等種種體驗,將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方法與途徑
(一)用教師良好的心理品質感染學生
學生心理健康與否同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應具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還要具有良好的言談舉止、規范的動作示范和熱愛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簡競技體育內容,滿足不同學生心理需要
由于競技體育內容大多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技術的結構比較復雜,學生很難掌握,且易發生運動損傷,造成很多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減少競技體育的內容,降低動作技術難度,突出體育課程健身與娛樂的功能。內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開展,利于終身鍛煉,并且效果明顯,使更多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達到鍛煉身體!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學生為主體,豐富教學形式,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研究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技能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更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規律,要把學生的“身”、“心”統一到體育課上來,從而使體育課能向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教學中要體現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著重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本身發生興趣,才能主動而愉快地去學習。因此,在安排教學計劃時,我們可以選擇適合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的運動項目。青少年學生的肌肉及體力均在逐年增長,骨骼尚在發育之中,因此,對學生要開展多種項目練習,運動量逐漸增大,避免對身體造成大的生理負擔。青少年男、女生在體力、生理特點上有顯著差異。因此,鍛煉項目、鍛煉時間及進度的安排都應分別對待。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創造寬松環境,營造良好氛圍,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如采用教學競賽、教學評比、活動性游戲及音樂伴奏等教學形式,并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有意識地加大運動量及運動強度,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會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我們還通過有意識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戲中,教師不分組、不定項目,可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自己確定比賽內容和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比賽的內容和方法,這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樹立體育教師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體育教師應更新觀念和認識,在確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時也要加強心理健康、衛生保健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鼓勵其在教學中進行各種積極嘗試,提高體育教學的科學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
四、結論和建議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關注。高校體育要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更好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使他們擁有健康體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
1.學生健康問題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學校體育不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適應社會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2.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和運動鍛煉能及時發現學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訓練過程中多注意學生的心態,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治療。
3.建議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標準與體育學科的特點有機結合并具體化,制定出適合各種學生群體,各個年齡階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檢測和評量。
【參考文獻】
[1]王啟明,等.體育與心理潛能開發[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進行自我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
要使學生的心理狀況健康發展,首先要讓學生充分、全面地認識自己,并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使他們在積極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正確認識自我,并在感受到壓力時能進行自我調節。教師要對學生調節情緒和壓力的方法進行指導,使他們通過調節,能更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學生在不斷感受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自信心,真正從內心接受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質。
(3)進行克服挫折教育,培養學生挫折承受力和頑強的意志品質
中職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如戀愛失意、考試失利、職場失敗等,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就會發生自殺等惡性事件。因此,學校應該重點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教師可以列舉世界知名人士、優秀校友的受挫經歷,或者由學生身邊的一些優秀學生作事跡報告,教育學生要具有挫折承受力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是全面提高中職學生整體素質的內在要求。因此,大力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對國家“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的執行,也是生態社會目標在中職實現的具體體現。
(4)關心鼓勵,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一些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長期受到成績差陰影的籠罩,對學習缺乏信心。對于這部分學生,學校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由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恢復對學習的信心,讓他們重新找回對學習的興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詢技術也可以被采用。
(5)輔助學生正確選擇專業,重視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中職學校和普通中學的教育不同,普通中學面臨著升學壓力,而在中職學校主要是培養社會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職學生在畢業時面臨著就業壓力,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專業知識和能力,使他們通過實踐對知識進行深刻掌握,不斷提高實際動手能力。所以,在中職學生剛入學時,學校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意向的調查,幫助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專業。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能進行積極探索,并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對專業知識的領悟和鞏固,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術能力,為走向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通過人格魅力來調動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的積極性,使他們消除厭學情緒,始終對專業知識保持高度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采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于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夸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12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美國中小學參與心理咨詢的人員有如下幾類人:有關的醫療專家、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包括教育專家、學科教師、特殊教職人員、資源人員)、行政人員、學生、家庭成員和學校協助部門等。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我分管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詢室了解情況,我發現我班學生×××徘徊在門外,我覺得應該幫助他。于是經常找他閑聊,了解到他因學習壓力過重,致使學習緊張、焦慮,成績下降,進而產生自卑心理,結果惡性循環。找出癥結后就能“對癥下藥”,我與他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他初中成績拔尖,父母期望過高,高中基礎不扎實,學習競爭激烈,一時無法擺脫失敗的困惑,便產生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我提出如下幾個解決辦法:一、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二、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三、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四、學會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經過多次的心理疏導,他的情緒終于較為穩定,成績也穩步上升,2002年高考總分取得631分的成績,各學科中最高分是語文659分,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參考書目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報》2003年
浙江中醫藥大學長期在校來華留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7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63份,問卷回收率達90%。其中,男生19名,女生44名,亞洲籍留學生48名,歐洲籍留學生7名,非洲籍及其他地區留學生8名,年齡19~28歲,平均年齡23.57歲。受試者身體健康,無精神疾病史。
1.2調查方法和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作為測試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工具。SCL-90自評量表共90道題,受試者根據最近一星期以來自己的實際感覺,采用5級評分,1~5分分別對應沒有癥狀、較輕、中等、較重、嚴重。自評量表中包含10項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飲食和睡眠)。當任一因子平均分超過2分時,便可認為被試者的該因子癥狀具有陽性意義,即為有癥狀。當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數多于43個時,亦提示有陽性意義,需要進行心理輔導。
1.3統計方法所有數據均應用
SPSS19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多元方差分析,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調查結果
2.1留學生和全國青年組常模
SCL-90評分比較表1顯示,留學生的強迫、人際敏感、焦慮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中國青年常模(SCL-90國內常模標準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留學生容易出現強迫癥和憂郁癥等癥狀,對人際關系感知較敏感(P<0.05)。
2.2留學生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對留學生心理問題檢出情況的統計分析顯示,量表總評分的陽性指標檢出率小于10%,這說明留學生心理狀況總體良好。在各因子中,其他(飲食和睡眠)項的陽性指標檢出率最高,接近30%,這說明留學生在生活習慣方面較不適應;其次是強迫癥狀、焦慮及敵對因子,均高于10%,這說明留學生在這三方面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不同層次留學生的陽性指標檢出率分析顯示,本科留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承受能力明顯弱于碩士留學生。在本科留學生中,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因子是強迫癥狀,其陽性指標檢出率高達26.7%;其次是焦慮和敵對因子,陽性指標檢出率均達到24.4%;軀體化、憂郁和恐怖因子的陽性指標檢出率也均在10%以上。這些因素成為本科留學生心理問題的潛在來源,總分陽性指標檢出率達到13.3%。在碩士留學生中,僅強迫癥狀因子及其他因子陽性指標檢出率均為16.7%,超過10%,具有陽性意義。對不同來華時間留學生的陽性指標檢出率分析顯示,來華時間不足2年的留學生心理狀況和承受能力明顯弱于來華2年及以上的留學生。來華不足2年的留學生最容易產生強迫癥狀,其陽性指標檢出率高達41.7%;其次是焦慮和敵對因子,陽性指標檢出率高達25%;軀體化、憂郁和恐怖因子的陽性指標檢出率也達到15%以上。上述因子容易對來華不足2年的留學生心理產生負面影響,使得其量表總評分的陽性指標檢出率達到16.7%。來華2年及以上的留學生僅飲食和睡眠的問題較嚴重,陽性指標檢出率為11.1%。對不同第一語言留學生的陽性指標檢出率分析顯示,第一語言非漢語的留學生較第一語言為漢語的留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第一語言非漢語的留學生最容易產生強迫癥狀,其陽性指標檢出率超過30%;焦慮和敵對因子是僅次于強迫癥的心理問題因素,陽性指標檢出率高達23.08%;軀體化、憂郁及精神病性因子也是這類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因子,陽性指標檢出率達到15.38%。在這些因子的綜合影響下,使得第一語言非漢語的留學生量表總評分的陽性指標檢出率高達15.38%。第一語言為漢語的留學生僅強迫癥這一項容易產生嚴重心理問題,陽性指標檢出率為12.5%。
3討論
3.1基于SCL-90的結果分析
浙江中醫藥大學來華留學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總體結果與目前學界的研究一致,留學生的強迫癥狀、人際敏感、焦慮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中國青年組常模。換言之,與普通中國學生相比,留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迫切需要留學生工作管理者找出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給予適當的心理干預。對來華留學生心理問題檢出情況分析可知,SCL-90陽性指標檢出率最高的是睡眠及飲食情況,這說明對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最大的是基本生理和生活的需要。這一需要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被認為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對不同類別來華留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與來華時間長度呈正相關,來華時間越長,留學生心理狀態越平穩,影響其心理狀態的因素越少。其次,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留學生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認知方式呈正相關。留學生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具體表現為碩士留學生的總體心理狀態優于本科留學生。再次,語言種類也是影響留學生心理狀態的原因:漢語為第一語言的留學生沒有語言障礙,因此更容易與周圍人群溝通,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反之,第一語言為非漢語的留學生,因溝通的困難,只能與小范圍的留學生伙伴交流,甚至獨處。學界將上述因素歸納為“跨文化適應性問題”,認為跨文化適應性問題是影響留學生心理健康最主要最特殊的因素。本研究所得結論與之吻合。此外,中醫專業特點也是來華留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之一。中醫學本身是一門難度較大的專業,既有醫學知識,又蘊含中國文化。留學生不僅要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異,還必須面對專業知識生疏所造成的壓力,導致學習任務重、精神壓力大。
3.2措施及建議
此次調查研究的結果對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指導意義。雖然浙江中醫學大學留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普遍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必須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多管齊下予以消除。首先,改善來華留學生生活基本條件。留學生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陌生環境,由于環境差異較大、心理預期較高等因素,容易對學校自然環境、硬件配置,尤其是住宿和飲食方面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本研究建議從學校層面出發,設法提升留學生對校園環境的認同感,如完善留學生住宿樓的硬件設施,在校園食堂內為有的留學生提供專門的餐飲區域,在圖書館、教學樓等處設置英文標示等。第二,完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體制。在學校現有的長期留學生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基礎上,深化拓展已有的跨文化交際學課程、求本論壇、第二課堂三大模式,構建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理論課堂、以學生國際交流協會為實踐課堂的中外學生交流平臺,引領留學生正確認識并對待文化沖突,豐富留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以加速其文化融合的過程。第三,構建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根據現有的研究基礎,學校將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鼓勵留學生正確、積極面對自身心理問題。同時,發揮中醫院校的專業優勢,通過中醫養身等非心理干預手段幫助留學生改善身心問題。此外,設立留學生志愿者團隊,由留學生群體中心理狀況良好的積極向上的留學生組成,主要負責進行朋輩心理輔導,協助學校組織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問題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作為一種行為,也存在著負向和正向的區分,在不同的情景下,這種區分可能不盡相同。但是作為行為,它必然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將從教師的心理健康、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能為學校師資培訓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使教師對于他們本身及他們工作所面對的對象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1.2研究的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教師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生活幸福,更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和問題的調查“。這些研究表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全國常模嚴重,盡管在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差異。國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師這個職業比其他社會職業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而關于教師行為和心理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上,對學生心理問題處理策略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卻是較少探討”。
姚三巧的研究發現,有力的社會支持可提高教師的正性情緒;自尊感強可增強教師的工作滿意感,提高其心理衛生水平,減輕軀體抱怨和抑郁癥,增加正性情緒。有效的應付策略可使教師工作滿意感和心理衛生水平提高,減輕抑郁癥。鐘向陽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消極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顯著相關,并發現了心理健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負向的關系。而李春靈’在分析南寧市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時,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積極的應對風格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極的應對風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這些結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與消極行為的負向的關系。那么,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否也與他們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有關系呢?這是本研究想探討的一個問題。
2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滄州市八所中學共300名教師進行調查,最后得到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為95.3%。其中女教師204份,男教師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制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評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含有90個項目,評分標準采用五級。
2.2、2采用查明華,申繼亮等編制的《中學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策略問卷》,此問卷包括5個分問卷,分別是:厭學情景問卷,退縮行為情景問卷,自我中心行為問卷,攻擊行為情景問卷,和考試焦慮隋景問卷。問卷共包括101道題目,每一題目作為一種具體策略。所有策略分屬于六大策略即:言語疏導型策略、責任轉移型策略、懲罰約束型策略、行為疏導型策略、拒絕忽視型策略和情感關愛型策略。要求被試對有效性和可能性進行5等級評分。
2-3統計分析所有資料錄入計算機并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各情景中教師的六種處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
在厭學情景中(見表1),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心理健康恐怖因子與言語疏導策略的可能性、行為疏導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與心理健康強迫癥狀因子、焦慮因子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與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在退縮行為情景中(見表2),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言語疏導的有效性與心理健康的憂郁、焦慮、敵對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軀體化、焦慮、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行為疏導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懲罰約束的有效性與軀體化、憂郁、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自我中心行為情景中(見表3),考察教師心理踺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拒絕忽視的有效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憂郁因子與情感關愛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偏執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精神病性與懲罰約束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在攻擊行為情景中(見表4),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言語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極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與強迫癥狀、憂郁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行為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懲罰約束策略的有效性與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阮郁、焦慮、改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與焦慮、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有效性與人際關系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考試焦慮情景中(見表5),考察教師心理縫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恐怖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與行為疏導策略、情感關愛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敵對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4討論
4.1心理健康與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關系
由表1一表5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擊行為)中教師策略的選擇才與心理健康有較大的相關。究其原因,SCL一90問卷主要是測定近段時間的心理健康狀況,時間的局限性比較大。而教師的自我概念是相對穩定的,是作為教師在相當長的時問內累積下來的自我意識,因此,從測量角度看,自我溉念與教師行為的關系應該更密切。
由表可見,心理健康程度得分與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這三種積極正向的策略,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師,更傾向于使用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的行為干預策略,反之亦然。根據鐘向陽的研究,心理縫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存在負向的關系。
這種現象可能反映出當前教師由于普遍接受培訓教育,所以都能認識到處理學生問題時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但在真正行為上,可能有些教師還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對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影響
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教師的觀念中,在厭學、攻擊行為和考試焦慮情景中,教師傾向于認為情感關愛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縮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師認為懲罰約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實際采用的策略上戒們發現對于厭學問題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都更傾向于采用情感關愛型策略,對于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更傾向于采用懲罰約束型策略;在攻擊行為情景中,教師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型策略。
面對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情感關愛這一策略。可見,教師對待學生的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還是充滿了人情味,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學生。
面對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懲罰約束這一策略。可能是教師認為用言語疏導等正面教育很難奏效,所以更傾向于給學生以制裁,讓學生受到懲罰,得到教。
對于攻擊行為問題,教師雖然認為情感關愛更有效,卻更多使用言語疏導。攻擊,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學生之間的一些傷害。所以在選擇使用策略時,他們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因為這樣可以在瞬間見效。
除了上面的差異外,我們并未發現教師對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認可和真正在具體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對行為結果的認知對他們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性,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問卷設計中,有效性和可能性體現在同一問卷上可能會造成本身的較高的相關性。
二、形成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產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因為學生的成長離不開這些環境,所以其心理的形成與環境緊密相關。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家庭的情緒、文化氛圍及背景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受教育方式的不當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會對學生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進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學校因素
好的學校是學生能夠健康學習、健康成長的有利條件,相反,不良的學校文化以及錯誤的教學方法都會使學生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
很多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都比較晚,致使一些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夠認識和了解,在他們的心中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不強,對專業課程的興趣更高,因為覺得專業課程才是對他們最有用的東西,加之學校學習這門課時僅僅用分數來衡量課程的好與壞,而不注重學生的實際主體特點,也忽略了他們在年齡上的一些因素,這樣的教學制度不僅不能讓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還反而刺激了一些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更加呈現出叛逆狀態,最后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失去興趣,也讓師生的關系處于不和諧狀態,最后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阻礙。
(二)課本內容缺乏“三性”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本都比較死板,沒有靈活度,缺乏“三性”,所謂的三性指的是滲透性、系統性以及連貫性,這三性在心理健康的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一些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考核課程,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心理素質,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付諸實踐,做到活學活用,讓學生將心理健康教學與其它課程的內容綜合起來學習,這讓一些學生又產生了另一種錯覺,覺得他們學習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為了應付考試,所以讓他們會有一種增加了壓力的思想,由此對心理健康教學這門課程越來越反感,這種缺乏滲透性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使很多學生喪失了信心和動力。另外加之現在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沒有規范統一的課本,都是一些待用課本材料,所以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根本就沒有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換一種角度的證實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的開展失敗。
(三)單調的授課模式
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模式還遵循的是其它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在這期間,學校依然只是重視課本的知識,而不注重教學的實效性。讓一些學生在其它專業課程的壓力下更增加了一些負擔,從而讓學生更加厭倦心理課,這就與起初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的逆向而行了。由此可見,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開展具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才能推進心理健康教學的開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以及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結合中學學生的年齡與心理,幫助他們客服在這一階段的一些心理障礙和心理錯位,防止青少年犯罪事件的發生,現在的刑事案件都是由青少年犯罪的偏多,都是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沒有做好教育和宣傳,中學學生處在青春期,他們的心理比較脆弱、壓力也較大,情緒激動,容易走向犯罪的邊緣,但是現在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大,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意識薄弱,教學形式的單調,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的內容發揮到實處,都比較傾向形式化,在學校里面,教師要從學生的各方面實際出發,找到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內容進行教學,以達到讓學生在健康的心理環境下成長,為國家的素質教育事業做貢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現在的學校教育都比較注重素質教育,而心理教育就是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在21世紀,學生要從全方位出發,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此期間,學校可以通過網絡咨詢、電話咨詢等對學生開通各種途徑,讓他們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礙都可以立即得到解決,讓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制止學生犯罪。中學生正處在思想意識的關鍵時期,就更需要一個思想健康的心理,為他們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學會與他人相處,為人處事等,因為中學學生的心理素質比較薄弱,他們經不起打擊,客服困難的能力比較弱,遇到問題容易產生激動情緒反而不能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在現在是為和諧社會做貢獻的必要措施,讓學生能夠展示自我,學會為人做事。
三、針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措施
1、教學內容要達到科學與規范
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學,要求做到科學化與規范化,科學化是指授課要講究科學性,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找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和措施,改變從正面對學生進行評價,要間接或委婉的指正學生的錯誤,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統計與心理老師的檔案管理等都要采取規范和統一的范疇。
2、采用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學的老師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的任課老師通常是教其它課程的,因為心理學得不到重視,所以學校會任派一個老師來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讓一個教師擔任多門課程,但是這些老師都不是專業教心理學的,也沒有通過心理學的培訓,所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有可能起反面作用。
3、要將系統化與整體化結合起來
二、當代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產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學生心理問題有著明顯的階段性。大學一年級學生集中表現為對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如在和新同學的交往中可能出現摩擦,自己很難學會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級學生出現的問題有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困擾,對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級學生集中在自我表現發展、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和學習時間分配等;四年級學生則以擇業問題為多數,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展等。
(一)自我調節能力弱帶來的弊病
許多大學生都存在著以下的問題。第一,情緒障礙。在高中階段,許多大學生都是抱著一種考取名牌大學的心態學習,他們努力奮進,有人生目標。而在大學階段,很多人認為已經到達了寧靜的港灣,是時候休息和調整了,于是就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第二,社會性退縮。隨著社交網絡的不斷發展,很多大學生寧愿宅在宿舍,跟同學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逃避現實。這樣就使得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縮和孤獨中減退。
(二)孤獨型與焦慮型的人格缺陷
孤獨型人格源于對被拒絕的恐懼。回避親密關系,甚至否認自己需要別人的關懷,導致性格冷漠,對生活缺乏熱情。這樣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傲和顯得不合群,很難和別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進他的內心的時候,表現出回避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焦慮是指受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或意外事件的打擊所產生的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痛苦和憤懣,甚至會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漸郁積為焦慮綜合癥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會競爭下的就業焦慮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新的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都缺乏應變能力和心理上的應對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畢業證,就相當于進了保險箱,自然有公司來“取貨”,這樣的思想在現代大學生中大量存在。因此,當一些大學生遭遇就業挫折時,心里產生強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學生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還有學生因此而終止生命。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是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入手,通過不斷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美好的生活,這為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改善周圍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對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這種幸福感的關鍵是個人的價值觀和目標如何在外部世界與生活質量之間進行協調,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決定人們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解,對于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事情和所處的生長環境,以及他們在認知上遇到的困難,有目的地進行分析并且開展疏導工作。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優秀品質。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中,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發揮其自身積極力量,即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并讓學生看到這些力量和潛能,以此來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發揮潛能,利用積極力量來完善自己,而不是過多地停留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
(二)嘗試體驗式教學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樂趣,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汲取。在體驗及鍛煉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增強其認識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確是非標準,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而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思想覺悟,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如組織受教育者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們身上的正能量,這樣的事例要貼近學生,讓他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
研究對象為廣州市某技工學校學生。對廣州市某技工學校學生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層整群隨機抽取調查對象,調查采用集中發放問卷的方式。為確保調查結果真實有效,問卷以不計名方式進行施測,各年級分別發放問卷800份,全部收回,一、二年級的有效問卷份數分別為700、751份。同時,整群隨機抽取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33人,對照班37人。
(二)研究內容
1.抽樣調查資料。調查內容由三部分組成:
(1)基本情況,包括年級、性別、專業等人口學資料;
(2)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內容,主要調查技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
(3)主觀幸福感量表(SWB)內容,測查技校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
2.積極心理干預
第一步:實驗前測。整群隨機抽取2個班技校學生進行SCL-90、主觀幸福感測試,確保兩組在以上變量無顯著差異。第二步:實驗實施。采用積極心理健康課堂教學(附:積極心理健康課堂教學設計,見表1)對實驗組進行為期4個月課堂教學與行為訓練,教學形式包括:講座、討論、角色扮演、作業分析和定向訓練等。平均每周一次,每次2.5小時,而對照組實施傳統的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第三步:實驗后測。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全體學生進行第二次SCL-90與主觀幸福感測驗,與實驗前測進行比較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調查樣本心理健康的總體情況
癥狀自評量表(SCL-90),適用對象為初中生至成人(14歲以上)。該量表包括90個條目,共10個因子,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等。統計采用5級記分法,癥狀從沒有到嚴重分別計1到5分,計算各因子總分,得分越低其癥狀表現越好,各因子總分除以其條目數得因子標準分。將調查樣本SCL-90各因子標準分均值與全國中學生常模、全國青年常模等進行單一樣本T檢驗。調查樣本SCL-90各項因子均高于全國青年常模且達到差異非常顯著;調查樣本的軀體化、敵對、精神病性因子高于中學生常模,達到差異顯著;調查樣本的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怖因子低于中學生常模,達到差異非常顯著。
(二)兩個組在實驗前后SCL-90癥狀、主觀幸福感的顯著性檢驗
對兩個組在實驗前后SCL-90癥狀、主觀幸福感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實驗組與傳統組在實驗前無顯著差異,說明實驗前二個組基本處于同一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水平。實驗后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兩個組的SCL-90與主觀幸福感變化差異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消極情緒這六項上達到顯著水平(P<0.05),實驗組得分低于對照組且達到顯著水平;在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上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且達到顯著水平(P<0.05)。實驗組SCL-90與主觀幸福感變化差異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消極情緒這六項上達到顯著水平(P<0.05),實驗后得分低于實驗前且達到顯著水平;在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上實驗后得分高于實驗前且達到顯著水平(P<0.05)。對照組SCL-90自評量表和主觀幸福感的前后測比較沒有顯著差異,但SCL-90的大多數因子得分比實驗前得分低,主觀幸福感因子比實驗前高,沒有達到顯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