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09:58:11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文天祥的英雄事跡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幾天前,網上出現(xiàn)一個帖子,說一個年輕人見義勇為,救助一個路邊老人,使之避免了一場車禍。老人受傷了,好心的年輕人把老人送進醫(yī)院,并交了入院費。可是年輕人的麻煩也隨之而來了,老人的兒女們把年輕人告上法庭,硬說他就是肇事者……
還有一則報道,某單位負責出納的周女士在銀行取款出來,遭一個持刀歹徒攔路搶劫。案發(fā)當時,周女士向路人求救,路上行人眾多,卻都袖手旁觀。
嗚呼,無法想象。如今,難道真的沒有“舍生取義”的英雄了嗎?
不是的。就在我們身邊,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中,并不缺乏“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
杭州某小區(qū),當兩歲的小女孩兒從10層樓上墜落的一瞬間,吳菊萍伸出雙臂接住了孩子。雖然她當場昏迷,左手臂多處骨折,但她挽救了小女孩兒的生命。
億萬人被這驚險的一幕感動了,贊譽吳菊萍為“最美媽媽”,她就是我們身邊“舍生取義”的女英雄。
30多年來,張正祥把心血都花在滇池的保護上。當私家礦主的保鏢開車向他直沖過來時,他毫無懼色,大義凜然,用生命保護滇池,換來了滇池自然保護區(qū)內所有采砂、取土點的封停。他就是一個“舍生取義”的英雄,他的勇氣讓歹徒膽寒。他是雪峰頂上傲然挺立的一棵寒松。我們的時代有他們這樣的人,中華民族“舍生取義”的風骨難道不能永世傳承嗎?
我贊美“舍生取義”,敬重我們時代的英雄;我呼喚“舍生取義”,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世世代揚光大。
點 評:
正反論證,見解奇特。先用反例證明當今無英雄的憂慮,然后用百姓“舍生取義”的事例,證明現(xiàn)實中并不缺乏英雄人物。闡明中華民族“舍生取義”的風骨將永世傳承的觀點,完美地表達了贊美“舍生取義”,呼喚“舍生取義”的激情。
面對困難重重而勇往直前奮斗的是民族精神;對死亡的威脅自強不息英勇就義的是民族精神;面對祖國的列強,挺身而出、維護祖國尊嚴的,還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國雄壯美麗的大好河山,看到了這片土地上勤勞的中國人……此時,它雖然身在寒冷的峰頂,但它心里卻有一顆熾熱的太陽為它驅趕寒冷。但是,當它看到人面獸心的侵略者殘忍地殺害無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兇猛的列焰在心頭焚燒,久久不息。
望長江黃河浩蕩東流去,撫敵壘炮臺默默聳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風范長存,從太軍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萬雄師過大江獻出年輕生命的戰(zhàn)士;從羅霄山脈戰(zhàn)死的大將,到抗日戰(zhàn)勝和大決戰(zhàn)中英勇獻身的官兵,他們有沒有留下名字的,還有的沒墓場和石碑。然而“青山處處埋忠骨”,他們的英靈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時間如信風拂過耳際,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閃爍。悠悠的歲月如水流逝。你是否還記得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
愛國是高于一切的傳統(tǒng)美德,正是如此,我們中華民族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他們的英雄事跡為中華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國破而投江明志,張騫出使匈奴、蘇武牧羊北海邊、文天祥為保國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戚繼光率兵抗倭、鄭成功揮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國義無反顧,、陳潭秋視死如歸,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周保中,為還我河山而爬冰臥雪,甘灑一腔熱血、舍身炸碉堡、獻身堵槍眼、烈火焚身穩(wěn)如泰山……他們哪一個不是具有著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血可以流。淚可以灑,但頭不能低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本色,中國人的血脈流淌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多少榮辱,多少艱辛,多少奮斗,多少犧牲,我們的先輩用血、用汗、用寶貴的生命鑄就了東方大地不屈的中華魂!換得華夏大地陽光燦爛。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輩、無數(shù)的英烈?guī)е鴮ψ鎳膿磹邸θ嗣竦某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這幸福來之不易,這里面凝聚著無數(shù)英雄的血與生命。這是他們?yōu)榱撕葱l(wèi)祖國,保護人民而獻出生命的回報,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實……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國雄壯美麗的大好河山,看到了這片土地上勤勞的中國人……此時,它雖然身在寒冷的峰頂,但它心里卻有一顆熾熱的太陽為它驅趕寒冷。但是,當它看到人面獸心的侵略者殘忍地殺害無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兇猛的列焰在心頭焚燒,久久不息。
望長江黃河浩蕩東流去,撫敵壘炮臺默默聳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風范長存,從太軍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萬雄師過大江獻出年輕生命的戰(zhàn)士;從羅霄山脈戰(zhàn)死的大將,到抗日戰(zhàn)勝和大決戰(zhàn)中英勇獻身的官兵,他們有沒有留下名字的,還有的沒墓場和石碑。然而“青山處處埋忠骨”,他們的英靈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時間如信風拂過耳際,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閃爍。悠悠的歲月如水流逝。你是否還記得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
愛國是高于一切的傳統(tǒng)美德,正是如此,我們中華民族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他們的英雄事跡為中華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國破而投江明志,張騫出使匈奴、蘇武牧羊北海邊、文天祥為保國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戚繼光率兵抗倭、鄭成功揮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國義無反顧,、陳潭秋視死如歸,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周保中,為還我河山而爬冰臥雪,甘灑一腔熱血、舍身炸碉堡、獻身堵槍眼、烈火焚身穩(wěn)如泰山……他們哪一個不是具有著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血可以流。淚可以灑,但頭不能低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本色,中國人的血脈流淌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多少榮辱,多少艱辛,多少奮斗,多少犧牲,我們的先輩用血、用汗、用寶貴的生命鑄就了東方大地不屈的中華魂!換得華夏大地陽光燦爛。
丟棄某些東兩不易,要守護某些東西也并不輕松。
保留一份天真與單純,堅守一份信念與追求。保留一份正義與良知,堅守一份尊嚴與操守、留住一些向往和夢想……
尊嚴、道義、氣節(jié)、操守、信念、志向,它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它直接關系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聲望、前途和命運,我們完全沒有理由和借口來回避和拒絕,“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以及近代、當代的一些人們耳熟能詳?shù)膼蹏嗜酥臼康目筛杩善⒏腥朔胃挠⑿凼论E,啟迪、鞭策、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有識之士為了國家、民族的事業(yè)、前途、命運,置個人安危生死于度外,出生入死。即使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辭,用個人的青春、幸福、鮮血、生命換取民族的覺醒、希望和革命事業(yè)的成功,鑄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之魂,建樹起國家和民族的神圣尊嚴和繁榮富強,他們?yōu)閷崿F(xiàn)各自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人生價值付出了慘痛或血的代價,他們的英名與事跡也隨之傳遍神州、流芳百世。
同時,在人欲膨脹、物欲橫流的時代,面對市場經濟和社會變革的激蕩沖擊而滋生出的種種物質的、精神的刺激、誘惑和陷阱,人們內心仍無法割舍對功名利祿的追逐,經受著種種的挑戰(zhàn)和考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倫理首先也相應地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嬗變與革新。
學習歷史,應讓學生通過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fā)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精神,從百折不撓、出使西域的張騫到精忠報國、激情豪邁的岳飛;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譚嗣同,一個個英雄的事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倍感震撼。在學生對這些英雄人物悲壯與崇高的行為感到深深欽佩的同時,我們要啟發(fā)他們思考:在國家處于危難的時刻,自己是否也能像他們那樣挺身而出,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成就一番偉業(yè)?總之,要加強初中生對愛國人物的學習、認識、探討,讓初中生體會到立志勤學、自強不息、奮勇前進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盡艱難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在講解英雄事跡的時候應該創(chuàng)造濃厚的氛圍,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內心認可愛國主義理念,真正理解愛國主義是在歷史發(fā)展中沉淀的對自己民族、國家最無私、最純潔、最深厚的情感。由感性的認識升華到理性的思維層面,初中生就會以這樣的價值觀來評判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衡量社會生活中的對與錯、美與丑,并以此作為準則不斷反省自己,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培養(yǎng)正確的歷史觀
歷史是昨日的現(xiàn)實,今日的現(xiàn)實必將成為明日的歷史。我們認識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把握現(xiàn)在是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造未來。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審視歷史、正視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意識,讓他們能客觀地、整體地、理性地看待歷史問題,能深層次發(fā)掘隱藏在歷史事件背后的社會矛盾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
歷史與現(xiàn)實是密切聯(lián)系的,人們在對歷史的學習、思考中總結經驗教訓,以史為鑒,才能更好地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避免走入誤區(qū)。
像孟子“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張騫矢志通西域,百折不撓;班超投筆從戎,經營西域;諸葛亮治理國家“鞠躬盡瘁”;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飛精忠報國,豪情《滿江紅》蕩氣回腸;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史可法血濺揚州,凜然正氣,雖死不屈;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陳天華鐘鳴獅吼;譚嗣同為國為民快哉赴死等,無不表現(xiàn)出崇高的凜然正氣。在進行這些人物的教學時,教師要盡量地將他們的言論和英雄事跡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憾,使他們在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進行記憶和理解的同時,體會到一種悲壯、崇高的美感,使他們進而聯(lián)想到假如自己處于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也應該像他們那樣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建功立業(yè),從而達到情感的升華。民族先賢的崇高志向和博懷,不僅能讓學生引以為驕傲和自豪,而且還可以以此幫助學生樹立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
歷史與現(xiàn)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歷史的延續(xù),是正在譜寫著的歷史。從對歷史的觀察思考中,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我們可以找到觀察、認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鑰匙,這就是歷史的借鑒作用。歷史教學的目的不能僅僅是給學生講些生動的歷史故事和歷史現(xiàn)象,而是要通過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歷史問題和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能力。中國有重視歷史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秦亡漢興,漢初統(tǒng)治者重視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和大臣們總結隋亡教訓,認識到政權“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必須“居安思危”、“以古(歷史)為鏡”,出現(xiàn)了歷史上少有的“貞觀之治”;通過總結以來的的歷史經驗教訓,開辟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的道路。今天,我國改革開放邁向現(xiàn)代化也需要借鑒歷史的經驗。
黨的十明確提出,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其中,高中作為學生青春期發(fā)育與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學生的未來成長和發(fā)展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也使得學生在海量信息充斥和多元價值碰撞中極易迷失人生方向。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整體提升,恪守立德樹人理念,展開高中政治教育教學,以此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一、 立德樹人理念的概述
立德樹人包含了“立德”與“樹人”兩方面內容。其中,“立德”最早源自先秦時期的《左傳》,其書有云,魯國叔孫豹和晉國范宣子針對“死而不朽”一題進行探討時,得出了以下結論,認為最善立德,次之立功,再次立言,此謂之“三不朽”。故而,立德指的是一個人擁有高尚的品格,并為后世所景仰,即具備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而“樹人”最早出自《管子》,其書有載,一年之計貴在種糧,十年之計貴在植木,百年之計貴在樹人。由此可知,樹人指的是對人才的全面培養(yǎng)。因此,立德樹人的理念包含了“立德”與“樹人”兩方面的內容,要求個人既要注重自己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也要全方面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強調個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二、高中政治教學中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策略
1.以案例為載體
在高中的政治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對具體案例和事件的運用,使學生通過案例加深對政治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品質與人文哲理加以更深層次的體味。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全面解讀,加深對教材所涵蓋知識點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同時結合過往的經典案例或是當下社會所關注的實時要點,對政治教學內容進行進行不斷地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例如,在學習“民族精神”相關的課程內容時,教師可借助傳統(tǒng)的民族英雄事跡,如“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等歷史英雄人物事跡,同時,結合我國近代史涌現(xiàn)的大批舍生忘死、救國救民的英勇人物事跡,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傳承在歷史文化脈絡中的愛國、堅持、勇敢、創(chuàng)新等優(yōu)秀民族精神。此外,還可借助多媒w投影儀播放我國自抗戰(zhàn)以來,歷經磨難,直至今天的發(fā)展歷程的相關影片或是紀錄片,使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立體的畫面真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可貴。比如說,在觀看完和有關的歷史紀錄片或電影后,讓學生自己闡述自己的感想,并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分析我國抗戰(zhàn)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如此,通過真實的案例,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民族精神中自強、勇敢、堅持的深刻內涵,加深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以此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目的。
2.以品德為核心
在高中政治的授課過程中,政治教師需在明確教學任務與目標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鍛煉,并以品德為核心,展開對學生的政治授課。同時,在課程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教師需要多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從而引發(fā)學生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品質加以思考,以此達到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目的。例如,在講授《神奇的貨幣》一課內容時,教師在進行貨幣知識內容講解的同時,需要引導學生明白“取財有道”的思想品質。首先,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優(yōu)良的金錢價值觀,讓學生真切明白,人們理應依靠自己的雙手,通過辛勤勞動和奮斗獲取屬于自己的財富,而非依靠旁門左道的坑蒙拐騙去騙取一些不義之財。例如,通過觀看盜竊犯緝拿或是罪犯判決記錄等視頻的方式,使學生真切明白不義之財?shù)脕淼娘L險;然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念,使學生明白勤儉節(jié)約與量入為出的道理。例如,通過鼓勵學生記錄個人一周消費的方式,使學生將一些不必要的開支省去,并將節(jié)約下來的金錢存好,留待后用,以此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金錢花費習慣;最后,幫助學生樹立有良好的“用錢觀”,使學生明白只有將財富用于對人民和社會發(fā)展有益的地方,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例如,通過《感動中國》視頻中一些感人事跡的播放,使得學生明白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重要性,以品德教育為核心,展開日常的政治知識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以實踐為方法
以實踐為方法,要求教師時刻謹記樹人目的,在政治教學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鼓勵學生多參與有益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實際行動過程中,對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加以提升。而作為一名高中學生,其本身也需懂得自身理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學生可通過活動實踐的方式,達到鍛煉自身道德品的目的。例如,在進行“學會做人”的課程學習時,將道德為先的觀念通過布置實踐作業(yè)的方式深入到學生的心底。比如,要求學生在課堂知識學習后,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內,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幫助他人的小事。比如,有些學生會通過公車讓座的方式,實踐尊重老人的優(yōu)秀品德;有些學生則會在家中采取積極做家務的方式,幫父母分憂,以此實踐中華民族孝順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有些學生則會通過勸導小朋友切勿毀壞花草樹木的方法,實現(xiàn)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在學生實踐作業(yè)完成后,還可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的方式,使學生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以此促進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穩(wěn)步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以案例為載體、以品德為核心、以實踐為方法的政治教學策略,實現(xiàn)對立德樹人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人文精神對學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yǎng)成、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古詩文的特點
古詩文的形式是經過多年的摩挲砥礪,在實踐中已經使大家覺得是一種最方便、最熟練、最能得心應手的文學體裁,可以拈來隨口應用;三千年來我們列祖列宗用它來抒情志,明教化,寄才思,逞才性,淘沙揀金,去粗取精,歷代詩人以生命寫成的頗見性情的篇什,作為一個總體,它之所以使人感動,使人驚異,不但是詩篇的形式,它的語言,它的音韻,節(jié)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通過詩篇表現(xiàn)出來的詩人所代表的我們民族精神內涵--深沉的思想,誠實的品德,寬宏的懷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約,風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調、剛柔兼陳、隱秀錯采。
中國古代的“詩”,融“哲理”、“歷史”與“人生”于一體,“詩”與“思”和“史”是融會貫通的。“詩”是人生的寫照,也是人生的部分。
二、古詩文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古詩文的人文精神指在古詩文中蘊涵了豐富的體現(xiàn)人的情感、態(tài)度、意志和目的、需要以及道德觀念、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等內涵。
語文教材中古詩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表現(xiàn)為:
1.感悟自然
這類作品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1)歌頌大自然的美好,充滿了對生活的贊美和向往。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安石的《元日》、張志和的《漁歌子》、賀知章的《詠柳》等。
(2)抒寫春恨秋愁的,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張繼的《楓橋夜泊》,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劉禹錫的《秋詞》柳宗元的《江雪》,白居易的《暮江吟》,孟浩然的《春曉》等。
(3)抒寫山水中的哲理的,如蘇軾《題西林壁》、李商隱《樂游原》、陸游《游山西村》、楊萬里《小池》、杜牧《山行》、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等。
(4)抒寫山水中的隱逸和閑適的:如陶淵明《飲酒》。
2.感悟人生
(1)感悟親情的,如孟郊《游子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靜夜思》等。
(2)感悟友情的,表現(xiàn)在送別詩中。
抒寫自己辭別友人:
李白的《贈汪倫》和《早發(fā)白帝城》
抒寫送友人出行: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
(3)感悟愛情的,如杜甫的《月夜》、《詩經?秦風?蒹葭》、《詩經?周南?關雎》、李商隱《無題》等。
3.關愛家國
這類古詩關切個體與國家、民族的血肉聯(lián)系,屬于懷古詠史詩。
(1)抒寫表現(xiàn)悲憤情懷的,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憂慮和關注。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也屬于這類詩。
(2)抒寫表現(xiàn)對政治的含蓄批判的,如杜牧《華清宮三絕句》, 王昌齡《出塞》等。
(3)抒寫傾慕英雄,抒發(fā)壯心豪情的,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4)抒寫渲染歷史的滄桑感的,如崔灝的《黃鶴樓》,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在一首詩中的人文內涵是豐富的而不是單一的,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挖掘出來并大力弘揚。
三、古詩文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實施策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tǒng)。所謂“詩教”,本指《詩經》“溫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來泛指詩歌的教育功能。兩千多年來“詩教”傳統(tǒng)綿延不絕,我國歷代學者文人在成長過程中無不受到過“詩教”的熏陶。那么怎樣教才能充分發(fā)揮古詩詞的陶冶功能,怎樣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1.教師要運用富有情感的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學同樣是語言的藝術。教學語言要準確簡潔,通俗易懂,更要生動風趣,富有情感。語文教學不單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一種情感活動,教師要運用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喚起學生驚奇、欣喜、熱情、緊張、探索、向往等情感體驗,使學生精神振奮、情緒飽滿。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能從抽象的文字中獲得一種新鮮感、立體感、音樂感、裝飾美、哲理美、含蘊美、風趣美等。
2.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條件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需要用“訓練”但絕對需要陽光、氣候、土壤。這個“陽光”“氣候”“土壤”就是一種語文教學中的民主氛圍,精神的鳥兒只有在遼闊的藍天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翔。語文教育要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內容,容忍學生的“異端”,他們的思想才能沖破牢籠。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力,讓他們勇于質疑追問和探索,提倡學生“心口如一”。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生動的課堂。課堂教學是教師完成“教書育人”任務的主渠道。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顯然,這種方式,與人文精神的要求格格不入。語文教師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諧、生動的課堂。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為學生自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其次,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注意區(qū)別對待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yè),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分類施教,分層提高。另外,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允許學生犯錯誤。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不應諷刺、挖苦,而應該給予熱情的鼓勵和幫助,給學生留面子,給臺階。讓課堂教學在一個輕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下進行,師生關系平等,敞開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見解的交叉,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坦蕩真誠。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誠實守信、競爭意識、交往藝術等現(xiàn)代人的合作品質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每一節(jié)課真正成為學生不斷向上攀登的階梯――我們今天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陽光。
3.交代背景,把學生引入古詩文的特定情境
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古代文學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huán)境下的思想情感、觀念態(tài)度、認識水平,烙上了歷史的印記。我們今天要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必然要涉及當時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而不可能將作品與歷史時代割裂開來,孤立地進行作品分析和理解。因此,在講授古代詩文作品時,要補充與作家、作品有緊密關聯(lián)的背景資料。這樣做就可以在講課之前先渲染適宜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有助于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意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直接感受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為、精神品質、個性意志,從而得到內心的感化,為人文精神的教育奠定感情基礎。
作品的背景資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作者,包括作者姓名字號、籍貫身世、人生經歷、創(chuàng)作成果、思想特點等;二是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一般包括與作品內容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及有關事件等。在教學古詩文作品時,先交代這些背景資料(不一定全講,視內容需要而定),往往能夠很快把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中,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并受到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思想行為、人格力量、精神品質等的感染。例如,講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我們可以先介紹文天祥的身世經歷和英雄事跡,通過動情的背景介紹,把學生拉回到那個風云變幻、山河破碎的年代和環(huán)境中,看到作者四處奔走,獨立支撐風雨飄搖中的國家的形象。這樣,就使學生對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后面理解詩歌內容作了有力的鋪墊。所以,當學生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對詩句所表達出的堅持民族氣節(jié)、至死不屈、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就會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就會被詩人的精神品質所震撼、所感染,從而內化為自己心中的一股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向民族英雄學習,向英雄靠攏。
參考文獻:
[1]胡良才.語文教學要凸現(xiàn)人文精神.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10).
[2]黃潤秋.略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2).
[3]王旭勇.人文教育:中學語文教育的核心.湖南教育,2002,(17):55.
[4]劉建明,焦瑞芳.人文教育與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與學,2002,(10):27.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而開發(fā)或實施的,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對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因此,在“走近岳飛,品味杭州”主題活動中,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
1.自主搜集并整理相關材料
岳飛的故事和史料很多,大多從不同側面反映他愛國愛家鄉(xiāng)的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后人關于岳飛事跡的吟誦以及相關文物,也給學生以啟迪。我們放手讓學生搜集并整理相關資料,從不同的側面認識岳飛,我們也鼓勵第二學段的學生搜集杭州歷史上其他民族英雄(如張蒼水、于謙等)及近年涌現(xiàn)的平民英雄的事跡。這樣的體驗,為主題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2.自主設計并參與實踐活動
各學段、各班級根據(jù)“走近岳飛,品味杭州”的分學段的活動要求,經過學生的自主討論,設計并參與不同的實踐活動。如:低段側重在教師的介紹下了解岳飛的生平事跡;中段需要自己閱讀相關書籍,搜集材料;高段則偏重對人物的品讀、剖析,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見解。這樣,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來策劃的活動,更容易收到實效。
3.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同樣是到岳廟去參觀考察,有的學生已隨家長去過多次,對岳飛的情況“爛熟于心”;有的學生雖然聽過岳飛的名字,但對于其英雄事跡則一知半解;有的流動兒童則對岳飛一無所知。由于原有的認知基礎不同,學生們對這次主題實踐活動的期望也就不同。我們讓前者競聘“小小講解員”,提前融入角色;讓第二類學生自行搜集資料(包括生平事跡、詩詞、后人評價等),在深入接觸中感受岳飛精神;讓后者在參觀前先聆聽一些有關岳飛的小故事,獲得一些感性認識。
二、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淀情感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們認為,“在實踐中體驗,在活動中發(fā)展”就是解放孩子的頭腦和手腳的最好方式。因為,對于學生來說,過程和體驗就是一種生活積淀,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本次活動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體驗和感悟的機會。
1.在資料搜集中積淀情感
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必須細致、周密、便于操作,同時,要努力拓展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走近岳飛,品味杭州”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的重心就是活動前的資料搜集。認識是情感的基礎,只有引導學生主動搜集相關的并且是自己喜歡研究的資料,才能引起他們的共識,產生情感上的交流。學生們搜集資料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到圖書館翻閱資料,有的上網搜索,有的從父母、他人處了解故事。資料的內容,也從岳飛的事跡、岳廟的由來,擴展到了杭州歷史上其他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于謙、張蒼水等),學生愛國家、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在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逐漸積淀,同時也引發(fā)了學生對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2.在角色體驗中積淀情感
綜合實踐主題活動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與感悟。在本次活動中,做“小講解員”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體驗方式。活動前,班主任利用班隊課讓學生和岳飛“親密接觸”,然后通過“選手上臺解說、評委(全體同學)集體表決”的方式慎重競選。過了選拔關后,還需要參加大隊部的“上崗培訓”。活動當天,這批特別顯眼的“小講解員”胸戴“小導游證”,手持擴音喇叭,面帶微笑,充滿自信,繪聲繪色地向老師和同學講述著岳飛的感人故事。這樣的角色體驗,使得“岳飛”這個原本遙遠的民族英雄成為學生們熟悉的、敬仰的甚至是融入血脈的存在,也正是有了學生自身的探索與實踐,這種親歷中生成的情感體驗才得以積淀、升華。
3.在參觀考察中積淀情感
岳廟是一代民族英雄長眠之地,分為忠烈祠、啟忠祠和墓園三部分。我們安排學生按照不同的順序進行參觀,確保每一個景點都有小導游做好講解工作。岳廟內頭戴盔甲、按劍而坐的岳飛塑像,展現(xiàn)岳飛一生事跡的大型壁畫,生動地表現(xiàn)了岳飛的剛毅和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氣節(jié),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激昂的《滿江紅》。再看到跪在墓園周圍的四個鐵罪人,大家都嗤之以鼻,毫不掩飾對秦檜等背棄國家和人民的賣國賊的憎恨之情。最后來到碑廊,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認讀乾隆、文天祥等人的題記,沙孟海、趙樸初等人題寫的對聯(lián),再次感受眾人對岳飛氣節(jié)褒揚所積淀的文化。
4. 在總結交流中積淀情感
有參觀、體驗的積淀,再加上情感熏陶,學生們的感悟就呼之欲出了。我們在活動后及時開展了總結交流,有的學生寫了觀后感,表達自己對愛國抗金英雄的欽佩之情,有的結合當前時事(問題)談了國家不容侵犯的遠大抱負,有的回憶了杭州最美媽媽、最美司機的感人事例,為自己身為杭州人而驕傲,還有的同學用攝影、書法、繪畫等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活動所得。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班級內進行了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岳飛和其他民族英雄的了解,增強了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綜合學習活動中擴充內涵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要求學生綜合已學過的知識和積累的生活經驗,擴充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情感內涵。在“走近岳飛,品味杭州”活動中,我們的教師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帶著課程資源的獨到眼光,結合學科特點,采用了“誦、唱、畫、攝、作(電腦)”等方式,對本次綜合實踐活動進行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1.誦讀——營造“詩意語文”
在參觀岳飛廟前,語文教師已經和學生一起搜集了資料,背熟了這首千古絕唱。因為學生們知道,他們將帶著這首著名的宋詞,帶著一段烽火硝煙的歷史,去拜訪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當他們看到“心昭天日”的牌匾,目睹岳飛的雕像,走過充滿壯志凌云氣勢的碑廊,面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挽聯(lián)時,情不自禁地激情朗誦起岳飛的《滿江紅》。可以說,這也是一節(jié)在岳廟里上的語文實踐課,這樣的課定會使學生終身難忘。
2.吟唱——感受“古曲新韻”
古詩詞意境悠遠,情感豐富,語言精練含蓄、生動形象,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怎樣讓嚴謹?shù)墓旁姵錆M童趣呢?我們在音樂學科中推行了“古詩新唱”的做法,即用現(xiàn)代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古詩歌曲,用現(xiàn)代的審美意識重新演繹古詩,使古詩歌曲更能為現(xiàn)代的孩子們接受。
音樂教師在學生熟練背誦《滿江紅》的基礎上,讓學生聆聽不同的音樂,針對這首詞“氣勢磅礴、慷慨激越、感情壯烈”的特點,選擇了雄渾、悲壯、音韻鏗鏘的配樂來詮釋詞的意境。然后,教師進行教唱,把古詩詞用吟唱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新奇的嘗試,興趣盎然。盡管學生稚嫩的嗓音尚無法表達出岳飛當時氣壯山河、撼人心靈的氣魄,但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用音樂演繹詩風的豪邁。
欣賞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通過中國歷代美術作品簡介和欣賞,讓學生基本了解我國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情況,使他們對祖國極其豐富的古代文化和藝術遺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通過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情感,使其接受愛國主義思想。中學美術教材中的欣賞部分,有大量的中國歷代各種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及圖片資料,對于一件美術作品大致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欣賞:如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的激動時刻;徐悲鴻的《八駿圖》,畫家采用國畫水墨技法,通過線條的干濕、濃淡、粗細、疾徐,寥寥數(shù)筆便將馬的奔騰氣勢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雕塑《艱苦歲月》,表現(xiàn)的是中一位小鬼依偎在老身旁,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的感人場面,作品還歌頌了戰(zhàn)士在艱苦條件下不怕犧牲、不怕吃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表現(xiàn)出了戰(zhàn)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欣賞時要有重點,有些作品以藝術特色、繪畫技法欣賞為主,像風景畫、靜物畫;而有的在藝術特色欣賞的同時更要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學習領會,教師要把欣賞的重點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風格獨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學生對著名作品的印象。欣賞的內容不可過深,超出了學生欣賞能力的東西,教師要少講甚至不講,要欣賞那些看得見、摸得著、學生易于接受的直觀內容,增強欣賞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使學生樂學、想聽、愛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在此基礎上,對作品有關的愛國主義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進行分析,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領會東方文化的驕傲――我國歷代美術作品自信、豪邁、博大、精深的藝術所孕育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通過教學,要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培養(yǎng)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同時,欣賞教學可采取多種形式,如結合掛圖和課本圖片及平時收集的史料典故進行分析討論,可以運用投影儀放映幻燈片展示并作簡要講解,也可以適當組織參觀博物館和畫展等,使欣賞教學的指導思想及教學方式始終落實在深化愛國主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