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研究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28 08:29: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哲學研究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哲學研究生論文

篇(1)

1.2存在的不足雖然生態水利工程學在近五十年來發展迅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但是該學科仍然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人類社會是發展的,而人類對環境的要求也在隨之變化。并且,生態環境是人的主觀感受,雖然能將其數字化,但也是模糊的。此外,由于生態工程涉及涵蓋了多個學科,涉及范圍廣。所以,很難對河流及其工程進行客觀、綜合、準確地評估。②由于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氣候、生物種群以及人文環境,所以生態水利工程具有“多樣性”。它的建設不像傳統水利工程一樣,有全國統一的規范。再加上工程經驗的缺乏,所以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理論框架還需進一步完善。③工程目標不明確。河流生態被破壞,應該改善,但是究竟要改善到什么程度,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定論。而這一定論的缺失,正是生態水利工程發展及推廣的最大障礙。

2從哲學角度分析生態水利工程

2.1生態水利工程與“天地人”三才哲學雖然不是工學,但卻是自然科學的前身,其本身也包含了自然科學。因此從哲學的角度出發來看待生態水利工程,雖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卻能在宏觀上得到重要的指導。生態水利工程與傳統工程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它自身是參與生態系統的循環的,是變化的,并且將會在環境中達到一種動態的穩定,這也就是“易”?!断缔o》道:“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倍胧股鷳B水利工程,也應該兼得“三才”。

首先,“天道”可認為是自然運行的道理,也就是說應解決技術問題。而生態水利工程學是一個綜合性學科,一個工程的建設涵蓋了水利工程學、力學、水文、生物、環境、氣象、人文、自然演變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是建立在這些學科的發展上的。所以說,生態水利工程的評估方法、設計施工以及恢復目標也應該隨這些學科的發展而動態變化。而“地道”則可認為是其所屬的環境,也就是說生態水利工程應與其所在地的氣候、生物、環境相適宜。至于“人道”,則可認為生態水利工程應該符合當下社會對待自然的觀念,而這也是水利工程與生態之間的一個主要矛盾。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取決于一個社會的經濟、文明。經濟是實行生態水利工程的前提和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說,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社會才能有足夠的經濟力量來推進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而當生態水利工程發展到一定程度同樣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至于文明,則是生態水利工程必不可少的生長環境。社會文明程度高了,生態水利工程才會被重視,得以發展。反之,即便有先進、成熟的生態工程也會被逐漸遺棄。

2.2生態水利工程與社會經濟、文明之間的矛盾生態水利工程與社會經濟、文明之間矛盾的焦點則是工程目標,因為工程的目標決定著工程的經濟投入以及建成后對社會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多表現在經濟和文明方面。所以一個合理的,符合當前技術、經濟、文明的目標能直接影響到生態水利工程未來的順利發展,甚至影響到它的存亡。而這也符合著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序言中的哲學命題:“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當前學術界對于目標主要有著以下表述:①完全恢復(fullrestoration,Cairns,1991):“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全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態”。②修復(rehabilitation):“環境質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雹蹌撛?creation,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92):“開發一個原來不存在的新的河流生態系統,形成新的河流地貌和河流生物群落”。④自然化(naturalization,RhoadsandHerricks,1990):“在承認人類對于水資源利用的必要性的同時,強調要保護自然環境質量,通過河流地貌及生態多樣性的恢復,達到建設一個具有河流地貌多樣性和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動態穩定的、可以自我調節的河流系統。”

顯然,這四種目標表示著四種不同的對待自然的態度,也代表著不同的歷史背景。一些學者對于“完全恢復”和“創造”提出了質疑:“完全恢復”太過于強調水利工程的缺點,沒有正視這些工程的防洪作用、經濟效益,以及在生態上的一些正面作用;另外,對于大多數河流來說,由于資料的缺乏,要弄清河流擾前的狀態是十分困難的。而“創造”則不符合當前的技術背景以及經濟條件,也就是不得“天時”。至于“修復”和“自然化”,從哲學上來看,是“合乎理性”的,也是當前歐洲和日本在河流恢復實踐上所傾向的。因為這樣的目標規劃,充分利用了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組織功能,所以只需要一些少量的、必要的人工輔助措施,而這也正好與當前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程度相協調。比如在日本進行多自然河流治理時,最主要的工程理念就是給“生物一個生長環境”,必要時再修建人工浮島,或種植柳樹等植物。

篇(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hangeofbloodsugeratearlystageinpatintsofcontusionandlacerationofbrain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Methods68casesofcontusionandlacerationofbrainweredividedintoseveregroup(GCS3-8)、mediangroup(GCS9-12)andslightgroup(GCS13-15);theyhadCOSsocreforprognosis2weeksaftertreatment,thentheyweredividedintodeadorvegetativebeing(GOS1-2)、diablitygroup(GOS3-4)andwellrecoveredgroup(GOS5).Bloodsugerwasmeasuredonadmission,theresultswerecompared.ResultsThecomparisonofaveragevalueofbloodsugerofdifferentgroupsshowe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hreegroups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1).ConclusionsAtacutestage,thebloodsugerrisesinpatintsofcontusionandlacerationofbrain;theleveloftheriseiscorrelatedwiththeseverityofinjuryandprognosis,themoreseverethecontusionandlacerationofbrainis,thelowertheGCSscoreis,andthebloodsugerishigheronadmission,theworsetheprognosiswillbe,andthelowertheGOSscorewillbe.Sothebloodsugaratearlystageofcontusionandlacerationofbraincouldbeahelpfulindexforjudgmentoftraumaticconditionandprognosis.

【Keywords】ContusionandlacerationofbrainBloodsugarPrognosis

腦挫裂傷急性期機體產生多種應激反應,使各項生化指標發生變化。其中血糖升高在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中受到一致肯定[1]。急性顱腦損傷后血糖的升高,直接影響預后,是導致患者死亡和傷殘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對本院收治的68例腦挫裂傷患者入院時進行血糖測定,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8例患者中男46例,女22例;年齡14~82歲,平均47.88歲。排除糖尿病史及胸、腹和肢體創傷。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掃描診斷,其中單純腦挫裂傷23例、腦挫裂傷合并顱骨骨折和或硬膜外血腫20例、腦挫裂傷合并硬膜下血腫25例。致傷原因:車禍38例、跌落傷23例、打擊傷5例、其它傷2例。本組手術治療22例、非手術綜合治療46例。所有患者均在外傷后1~24h入院。

1.2方法

患者入院時均進行哥拉斯哥評分(GCS評分),分為重型腦挫裂傷組(GCS3~8分)、中型腦挫裂傷組(GCS9~12分)和輕型腦挫裂傷組(GCS13~15分);應用葡萄糖液和激素前抽血,血樣測定血糖,測定儀器:日本AU-640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上海復星公司提供(血糖氧化酶法),檢測操作由專人完成;住院治療2周時進行早期預后評分(COS評分),分為死亡或植物生存組(GOS1~2分)、殘疾組(GOS3~4分)和良好組(GOS5分)。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PEMS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測定結果用

(x±s)表示。病情輕重根據哥拉斯哥評分,血糖均值進行兩兩對比分析,t檢驗;病情預后根據早期預后評分。

2結果

68例腦挫裂傷患者病情輕重與血糖均值關系見表1。表1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與GCS的關系(略)注:組間兩兩比較P<0.01

說明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病情越嚴重,GCS評分越低,其血糖值越高。

2.268例腦挫裂傷患者病情預后根據早期預后評分,與血糖均值關系見表2。表2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與GOS的關系(略)注:組間兩兩比較P<0.01

說明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與病情預后呈正相關,病情越嚴重,GOS評分越低,其血糖值越高。

3討論

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的機制: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在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中受到一致肯定,但其發生機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與神經、激素等因素有關[2]。研究發現電刺激實驗動物視丘下部的腹內側核或交感神經系統的內臟神經,30s內可使肝糖原直接減少,血糖升高。國內何朝暉[1]動物實驗提示不同程度的顱腦損傷傷后6h血糖開始升高,12h明顯,24~48h達到高峰,以后開始下降,但120h內始終高于正常水平,且損傷程度越重血糖升高越快,峰值越高。同時發現損傷越重血清胰島素升高也越快,峰值也越高,但其下降時間早,72h即低于傷前水平,故認為創傷性腦損傷后血糖升高可能與創傷機體應激,導致血中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質激素和生長素等多種升糖激素和降糖激素(胰島素)之間的動態變化及機體的胰島素抵抗有關。

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與顱腦損傷程度的關系:本組研究結果表明,顱腦損傷急性期患者血糖含量顯著高于正常值,重型腦挫裂傷組血糖均值明顯高于中型腦挫裂傷組和輕型腦挫裂傷組,中型腦挫裂傷組明顯高于輕型腦挫裂傷組,三組兩兩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病情越嚴重,GCS評分越低,其血糖值越高,與文獻報道一致[3]。其原因是血糖升高后一方面機體糖酵解加強,乳酸生成增多,細胞內酸中毒,神經細胞膜H+/Na+交換增加,Na+大量進入細胞內,發生細胞性腦水腫。另一方面使機體無氧代謝加速,可導致能量生成障礙,線粒體ATP生成減少,神經細胞膜Na+-K+-ATP酶和Ca++-Mg++-ATP酶活性降低,神經細胞內外的Na+、K+、Ca++交換障礙,出現細胞內高鈉,細胞外高鉀;同時神經細胞鈣離子通道也受到影響,發生鈣超載;鈣超載可激活ATP酶、蛋白酶、磷脂酶,使ATP、細胞蛋白質、脂質分解代謝增加,損害細胞骨架系統和膜系統;這些因素均可導致細胞性腦水腫。腦水腫導致顱內壓升高,腦灌注壓下降,腦血流量降低發生腦組織缺血、缺氧,腦缺血可導致機體發生無氧代謝加強,神經細胞代謝障礙,加重腦水腫,形成惡性循環[2]。因此血糖升高可以作為入院時病情判斷的一個客觀量化指標。

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與顱腦損傷預后的關系:研究提示[3,4]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急性期血糖越高預后越差,高血糖者病死率明顯高于正常血糖者,過高的血糖是導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組研究資料顯示:死亡或植物生存組血糖明顯高于殘疾組和良好組,殘疾組明顯高于良好組,三組兩兩對比均值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與病情預后呈正相關,血糖值越高,病情越嚴重,GOS評分越低,其預后也越差。Lam等[5]亦指出:入院時血糖>11.1mmol/L,預后不良。

因此血糖升高可以作為腦挫裂傷患者預后判斷的一個客觀量化指標。

腦挫裂傷患者血糖升高的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急性期因應激反應或下丘腦、腦干損傷等因素引起血糖升高,嚴重影響著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但對于降低血糖的治療方法,各家說法不一,傳統觀點認為應激反應1周后緩解,再者因存在胰島素抵抗而應用胰島素治療效果不佳,故對血糖升高不予干預。李云輝等[6,7]認為早期規范化使用胰島素和強化胰島素治療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能明顯改善腦挫裂傷患者的預后并降低病死率。作者認為腦挫裂傷患者急性期血糖>9.0mmol/L提示病情嚴重,>11.1mmol/L則預后不良,故對其治療應采取綜合措施。一方面應積極治療原發性腦損傷、阻止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生,解除其對腦組織、下丘腦-垂體系統的損害,防止腦缺氧、糾正酸中毒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有利于降低血糖水平。對于昏迷患者應合理補充液體,如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相當量的胰島素或使用等滲鹽水,使用激素、速尿等脫水藥物時應權衡利弊,盡量避免醫源性血糖升高。另一方面應動態監測血糖水平,如血糖>9.0mmol/L則應用胰島素治療,如>11.1mmol/L則應進行強化治療,控制血糖<9.0mmol/L,可能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殘疾和病死率。

【參考文獻】

1何朝暉,支興剛,唐文淵,等.大鼠創傷性腦損傷后血糖與血清胰島素變化規律的研究.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3,28(3):310~312.

2何朝暉,支興鋼.創傷性腦損傷后高血糖的發生機制及對預后的影響.創傷外科雜志,2004,6(2):149~151.

3漆建,余定庸,唐文國.重型顱腦損傷后高血糖與預后的關系.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3,2(1):26.

4陳開國,鄔錫真,任國輝.重度顱腦外傷病人血糖水平與預后關系.浙江創傷外科,2007,12(2):115~116.

篇(3)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是授予碩士學位的重要依據,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學習階段的梳理和總結,是對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通過這樣的考核,衡量教學水平,從而對相關教學工作提供參考信息,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和研究生學制的縮短,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著重探討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的對策。

    1.研究生論文寫作中的問題

    1.1論文選題方面。這是研究生論文寫作時出現的最常見的問題。選題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論文的質量,這就是所謂的“題對文一半”.有些學生選題太大或者太偏,超出自己現有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而無力完成。有些學生選題過于陳舊,缺乏新意,缺少研究的前瞻性。還有的學生選題脫離專業,沒有體現出本專業學科的特點,從而失去研究的價值。

    1.2論文內容方面。論文的內容就是要回答“我的研究是什么?”的問題。在寫作前就要對全篇文章進行構思,緊緊圍繞中心論點。許多學生平時素材準備不足,沒有怎么認真構思就匆匆動手撰寫,文章的素材也是東拼西湊,缺乏論證的整體性、嚴密性和邏輯性。有些學生論文的語言不夠通順,語法錯誤較多,語言論述缺乏條理性和邏輯性。寫出的文章質量不高,影響到發表的價值和意義。

    1.3研究方法和和路徑方面。目前,多數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比較局限在文獻收集、歸納演繹、觀點陳述和素材數據證明的路徑上,有些類似規范研究,但又不夠充分和準確,關于比較方法的運用、實證方法的運用明顯不足,明顯缺乏學術論文的基本研究方法論訓練。

    1.4論文寫作規范方面。論文的規范在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中是相當重要的。論文寫作規范包括論文排版和參考文獻等很多方面。論文規范方面存在的常見問題有:論文排版不整齊,這種錯誤在論文目錄和正文都有體現;參考文獻的標注和格式五花八門;論文章節的編排混亂,缺乏條理。

    2.研究生論文寫作建議

    2.1注重論文選題的質量。研究生論文寫作選題時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選擇客觀上有研究價值的課題,也就是說所選的課題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或者理論價值,能夠推動本學科或本專業發展;選擇主觀上切實可行的課題。選擇的課題應該難易得當,不超越研究者自身現有的能力和水平,在現有條件下可以順利完成的課題;盡量選擇具有創新性的課題。所選的課題能夠反映本學科或本專業發展的最前沿動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這就要求研究者緊跟學科發展,了解學科的最新動態和熱點問題,開闊思路,創新思維,善于發現問題,從新的角度得出獨特的見解,避免守舊重復或者一味求新求異。

    2.2注重素材積累和資料收集。研究生要廣泛閱讀各類學術論文和專著,從中學習論文寫作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獻閱讀要有做筆記和札記的習慣,不要直接從文獻中摘抄或者全文拷貝和復印。在研讀資料的同時要記下自己在閱讀與思考過程中的發現與心得體會。在做筆記的時候一定要準確標明每條信息和觀點的出處,以便以后將其融入正式的論文中。特別是要標明并區分研讀文獻的內容和自己的感想與心得的內容,以便在今后的論文寫作中嚴格遵守文獻資料的引用規范。

    2.3廣泛閱讀各類專著和學術論文,學習研究方法。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了解研究方法;參與調查研究,全程掌握有關實證研究的方法,形成相應的經驗;學習邏輯學,掌握和運用形式邏輯的基本形式,如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實證研究、規范研究、比較研究等研究方法。

篇(4)

近幾年,我國研究生教育迅速發展,教育部推出“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推動“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積極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國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的高校由2004年的17所發展到2008年的56所,這些高校陸續公布了改革方案。但教育界和學術界對改革的思考和探索處于初級階段,部分想法仍然停留在學校內部,就事論事。武漢大學也進行了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2004年率先實行2年制碩士,通過彈性培養的機制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逐步建立了科學研究以導師為主導的責任制和與科研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導師責任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是改革的核心。筆者對武漢大學各培養單位研究生教育情況進行了較深入地調研,一個深切感受就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須密切聯系社會、緊密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

一、學科點設置和培養模式要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在頒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中明確指出,“推進素質教育,突出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精神的培養。增進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強化全面質量觀,把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國家和省級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培養單位應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確保并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在研究生教育中,學科點設置、招生規模、培養模式等方面,都要考慮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要與社會經濟結構、職業結構、人才需求結構相適應。在就業形式日趨嚴峻的今天,研究生培養的水平和規模,主要取決于社會市場的需求狀況。社會經濟結構、職業結構是復雜多樣的,研究生教育也應該是多樣的。所以,碩士生學制改革必然導致培養模式的變革,培養目標從單一的學術型向應用型為主轉變。

學校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門應該根據相關政策,做到:一,及時調整招生政策,優先推薦推免生進行國際聯合培養和碩博連讀,打破過去不接受校外調劑生的慣例;二,培養部門積極制定有關培養機制改革等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加強課程與教材建設,增設學科通開科200多門;三,由名師、國外專家進行專題講(授)座,進行思維訓練和方法熏陶。為了實現培養的目標,學校搭建起跨學科研究生培養平臺,組建跨學科學位點科研機構,開設跨學科學位點推進跨學科人才的培養。例如:中部發展研究院、中國邊界研究院、國際問題研究院等跨學科科研機構不僅使跨學科研究上了一個新臺階,而且帶動了新一輪跨學科高層人才培養的。培養模式要根據社會需求,適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多樣化,必須注重培養通才型的(即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專業應用性人才)專才,以呈現多層次、多方式、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當然,以市場為導向并不等同于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而是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相結合的。香港各高校的就業輔導內容豐富、深人、實用,形式新穎,貼近學生,適應社會要求,必然受到學生和雇主的歡迎。各種輔導活動大膽引入工商管理和市場營銷的理念,具有時代進步性和創新性。

目前,武漢大學的研究生依招生情況的不同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大類,按培養目標的不同而分為學術型與應用(職業)型兩類。以前,在學科點的設置方面,以純粹理論科學探索為主、從學科自身發展需要的角度考慮得較多,從社會需要的角度考慮得較少。學校力圖改革這種不能反映社會需要的學科點設置和管理方式。社會經濟結構、職業結構是多樣的,對高級人才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多層次的。一般情況下,社會需要人才:如科學研究、工程(IT)技術、管理企業、管理社會。這四種人才大體可以歸為理論研究型、實踐應用型兩類。這兩類人才中,實踐應用型人才的社會需求大大高于理論研究型人才的社會需求。在我國研究生教育中,特別是有些學科博士生教育中,注重理論研究型人才培養,忽視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注重學術型博士學位,忽視專業博士學位。這個問題不解決,研究生教育改革很難深入進行下去。

武漢大學就很重視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1981年11月,國家批準了文科第一批哲學(西方哲學)、法學(國際私法)博士專業學科點,為高校及各領域培養、提供了一批理論人才和部分專業實踐人員,如社會科學研究員、高校教師、學校管理人員、政府官員、政府政策研究人員等高級專門人才。到2003:年,我校已有36個培養單位建立了博士專業學科點,涵:蓋了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十大學科門類。目前一級學科點達到28個,有203個學科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85個學科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后流動站29個。現在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萬6千多人,而且多數學科中的(理工醫類)研究生,2008年,選擇(1+4)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約占研究生總數的8—10%,生物學科占60%左右,文科類研究生也有少量選擇(1+4)攻讀博士學位。醫學部分(臨床、口腔)專業實行專業博士學位,至今其它學科只有科學學術博士學位,沒有專業博士學位?,F在學校有專業碩士(EMBA、MBA、MPAce、MPM、MPA、JM、EDM、MFA、MPH、MAIBA、MDE、MM、IdSM、MTCSOL)學位14類,國家工程碩士設立40個領域,我校工程(MDE)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僅有21個領域。而這些專業碩士學位只能招收社會在職(非全日制)人員,法律碩士(JM)、工商管理碩士(MBA)、軟件工程碩士(MSE)、建筑學碩士(MA)、漢語國際教育碩士(NTCSOL)招收雙證學歷碩士,畢業后到工作崗位不需重新培訓馬上就適應工作環境,很受社會歡迎。但也有些學科點設置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多數研究生畢業以后學非所用,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研究生招生規模、人才培養目標,同樣要根據社會需求來定。研究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研究生人數過多,就會形成“教育過?!?,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對社會發展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培養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關鍵,這是十分正確的。但我們應該看到,各類人才、各專業人才,創新對象不一,對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的要求也不一樣,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不同。我們要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和研討,不能泛泛而論。

二、研究生培養過程要重視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撰寫學位論文是關鍵環節。撰寫學位論文的目的,首先是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其次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因而,在這一過程中要實現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撰寫研究生論文,首先要確立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如文、史、哲、經、管、法等基礎學科,應關注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狀況;數、理、化、工、醫等基礎學科應從自然科學、跨前沿邊緣學科、世界先進科學研究中去尋找問題。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工程學科應到工業企業的實踐中去尋找問題;社會學科面向社會,則要到社會發展實踐中去尋找問題,醫學學科更要到社會醫院臨床實踐中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同樣離不開社會實踐。發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之一。因此,研究生論文還需要直接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例如,近十多年來,我國的大批研究生論文中,有一些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過很大貢獻,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須看到,少數研究生論文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答辯以后,論文便束之高閣(放入學校圖書館和國家科技資料中心),利用、索引率較低,鮮有人問津。究其原因,主要是論文脫離社會實際,對問題研究把握不準,泛泛而談,缺乏深入探討和研究。因此,必須改變培養方式,將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有機結合。

現在,國內許多高校都在探索,有些好的培養方式值得我們借鑒。例如,北京××大學采用建立大學研究院制度的方式,改革研究生培養。這種研究院由學校牽頭,在全國設立多個研究院,研究院屬非法人實體,牽頭大學以其法人資格代表研究院對外簽約。××大學可以有多個研究院,每個研究院都以該校最優勢學科專業所在學院為主。研究院的任務是實施研究生教學,這種教學主要圍繞科研項目進行。高?;蜓芯繖C構的研究生,一般都被要求進入本學科專業的研究院學習一學年,第二學年或第三學年回校。研究生向研究院遞交研究工作計劃,通過研究院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的評審才能進入。研究院開設提高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課程,經常性地舉辦研討班、專題講座班、研究實習班,幫助研究生向科學院及工業、科技、IT行業界等方面申請科研項目。這種研究院集中優勢學科力量人力資源,綜合科研力量和資源優勢,取長補短,信息資源共享,與學校聯合爭取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提升競爭力和研究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的培養。武漢大學也開始探索研究生培養方式的改革,如在深圳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廣東惠州研究院、上海校友會、浙江溫州(寧波)企業集團、華東地區蘇州研究院、湖北宜昌研究院等建立創新實踐基地,采用漸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實踐課程選修、研發實驗、研發實踐、自主研發、自主創業等五個層次,逐步拓寬研究生視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綜合素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僅這些還遠遠不夠,只有從重視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的有機結合出發,探索新的培養方式,改進培養過程,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水平。

三、研究生指導方式要適應知識經濟的跨越發展的緊迫要求

現在,人類已經步人知識經濟社會,信息資源、高尖端技術、新材料能源、生物工程的跨越發展,很多深層次的延伸及變革,只有在科學研究、工程教育、工業生產等緊密結合中才能實現。因而,教育方式也需要采用個人指導、班級授課、小組研討、參與科學研究和試驗等多種形式。另外,從知識增長速度來看,現代社會知識呈現不斷更新增長,新知識結構層出不窮,教師和研究生往往同步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水平最高的導師電往往難以圓滿解答研究生提出的問題。從實際上看,由于生源來自四面八方,相同專業的研究生在入學時知識結構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入學后,研究生從師的研究方向不同,必要知識準備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問題就要通過開設選修課來解決。為此,選修課的設置要有靈活性,根據研究生的不同需要來設置,因材施教。另外,當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其中一種普遍的需求就是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能力④。因此,研究生指導方式不能僅僅停留在“師傅帶徒弟”的階段,也應隨之改革。研究生教育,其培養的目標指向,雖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識和品格,并提倡形成研究生合作的學術氣氛,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養共性化的研究生為旨歸,而是使研究生在接受研究生教育階段,形成具有個性化的研究品格、個性化的研究定向、個性化的研究視野和獨立的思考,以獲得獨創的研究成果,從這一意義上講,個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的構成主體。這就要求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依據研究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研究定向,設置具有彈性化的課程,使研究生的個性化得以凸顯。

篇(5)

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首要問題,貫穿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它上與認識論、方法論相連,下與理論性質、研究問題緊密相關,是保證研究成果科學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學位論文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學位論文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學位申請者根據學位授予要求而撰寫的研究論文。它是評判學位申請人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和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確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研究事實所不可缺少的理論原則、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證觀察可靠、判斷、推理得以正確形成的原則、程序、手段、方式。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秦宗熙和穆懷中、謝圣明認為社會研究方法的體系由三個不同層次構成,即一般方法、具體研究方法和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術。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學方法論、社會學的學科方法論以及邏輯方法論。其次,具體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法、個案法、訪問法、問卷法、觀察法、實驗法、抽樣法、社會測量法、典型法等。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術。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個階段即選題階段、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論文寫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采取文獻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分析法、問卷法、測驗法、經驗總結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分析

碩士學位論文是一個碩士研究生寫作水平的展現,而方法的運用則體現了作者研究過程中方法原則程序是否科學合理,這也就直接影響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通過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以傳統的理論思辨研究方法為主,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意識,缺少相應的實證與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陳狀況分析

在抽樣的華東師范大學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學位論文中分析發現,從整體上而言,有90.1%的學位論文明確交代論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單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詳細說明”和“簡要說明”的學位論文的比例比較大,這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碩士論文的研究方法意識在已經比較高,研究的科學性從總體而言呈比較好的狀態。當然,如果把自陳水平為詳細說明和簡要說明的論文判為“合格”的話,那么合格的比例僅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類別及其運用情況

總體分析后發現,理論學科碩士學位論文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理論思辨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在30篇碩士學位論文中,以文獻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碩士論26%,排名第二;比較研究法為主占23%;其余還包括歷史研究法、跨學科研究、調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碩士論文的是融合兩種方法以上的綜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較為多樣。

從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經驗研究和思辨研究等傳統研究方法為主。文獻研究法、思辨抽象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傳統研究方法備受青睞,其中文獻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實證研究方法,如調查研究、訪談法等開始進入理論學科領域,使得研究方法更為豐富和多樣化。

三、結論

(一)優點。通過分析30篇抽樣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的寫作中方法意識逐漸增強,通過本研究的調查分析發現過去單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對研究具有實際指導價值的學科層面方法論和原則層面方法論急劇增加,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出現了多元化趨向。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研究方法論趨向多元化意味著研究者對研究方法論認識更加深人,這也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時,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種類多樣性,盡管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的整體運用中占比例不大,但從調查結果可以說明研究生們已經意識到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過定量與實證研究分析更能確定的各影響因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研究技術的這一層次是研究方法結構體系中與研究成果聯系最為密切的層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式最終必然要通過具體方法與技術才能展現出來。

(二)存在的不足。通過對樣本的分析,可以得出,雖然在畢業論文中很多人都陳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陳述不夠明確,甚至對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論文對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將實證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規范研究及跨學科研究、多學科研究當作研究方法。事實上,從哲學和科學方法的角度看,實證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跨學科研究、多學科研究都是開展科學研究的一種指導思想,是方法論。如實證研究與之對應的有實驗法、調查法等。

定性與思辯研究多,定量與實證研究少。定量研究與實證研究在研究科學性能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從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定量和實證研究有所增加,但從總體上而言,定量和實證研究還是很少。通過案例、實驗、非實驗、實地研究,用事實情況及真實數據更能有力地證實研究者的觀點的文章少。調查數據顯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獻法、歷史法、比較法這些以敘事性的定性研究為主導,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較多,說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雖然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對研究的科學性的重視,定量與實證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視,但比較而言,運用的仍然較少。調查結果顯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最常用的定量與實證的研究方法是調查法,最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是描述統計。方差分析、差異檢驗及顯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論文中少有出現。

綜合上述分析,在培養學生論文寫作方法上,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方法意識,培養學生方法自覺,注重開設方法論課程的質量,提高研究質量,重視定量與實證研究,優化定性與思辨研究的結構,規范研究方法,樹立科學研究意識,促進思想政教育學科理論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浩森、潘莉.理論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實證研究--以合肥工業大學理論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例[J], 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 

篇(6)

一、前言

音樂美學的研究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程,自19世紀20年代蕭友梅開創音樂教育事業及對音樂的大力推廣,中國有了專門的音樂院校、音樂教科書和音樂論著。青主的兩本音樂美學著作《樂話》和《音樂通論》的問世,開創了音樂美學專業研究的先河。近年來,音樂美學的研究論域涉及許多方面,諸如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音樂的存在方式、自律論與他律論、音心對映論、現代西方音樂哲學等,為創建中國音樂美學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成長,音樂美學的研究在我國正向更廣闊、更深入、更全面的維度和視野發展。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全國音樂美學會議,更是有力地推動了音樂美學研究的發展進程,而與此相關的音樂美學會高層論壇,對于音樂美學的研究和音樂美學年會的舉辦,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0年11月19―20日,由中國音樂美學學會舉辦,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承辦的“2010年全國音樂美學會高層論壇暨專題筆會”在金華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行。出席此次會議的有來自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傳媒學院藝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臺州學院藝術學院、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等各兄弟院校音樂美學專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及研究生們。

2010年11月19日上午,開幕式在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會議由宋瑾主持,張前、韓鍾恩、羅藝峰、邢維凱、馮長春、劉承華、楊和平分別向大會致辭,并就各自提交的論文進行了概括性發言。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會議在分會場就音樂美學課程教學相關問題進行研討。20日下午,會議在分會場進行“自由論壇”研討活動,由楊和平主持,羅藝峰、邢維凱、韓鍾恩等各與會代表就音樂美學學科建設相關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大家爭先恐后、各抒己見,將研討推向了。研討結束后,會長韓鍾恩做了總結性發言,對學科建設問題提出了設想,并對2011年在西安召開的全國音樂美學年會提出了會議論題和任務。在熱烈的學術爭鳴,以對下一次音樂美學會議和音樂美學發展的期待中,大會勝利閉幕。

二、教材建設與課程教學

對于高等音樂院校和綜合大學相關院系的音樂美學學科的教材建設與課程教學問題的探討,是這次會議論題的重中之重。張前教授對于目前音樂美學教材提出了十五個需做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包含在幾個大的框架之內:關于音樂本體的問題、音樂的功能和價值問題、音樂美學和音樂哲學的概念和關系問題、對現有概論性的音樂美學教材的討論。韓鍾恩教授在19日上午開幕式上,對其向大會提交的《音樂美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問題討論》論文綱要做了解釋性發言,分別從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案、個案分析、學科關切等七個焦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上海音樂學院的楊婧博士代為宣讀其導師楊燕迪教授提交的論文《中國音樂美學教學問題討論之我見》,其中針對普通的音樂系科學生、音樂學專業本科生、音樂美學專業的研究生的教學,以及音樂美學研究生的培養與選題提出了一些頗具參考價值的意見和看法。羅藝峰教授就“音樂美學課程的教學特點來自于學科性質”這一話題展開論述。馮長春教授關于高師音樂美學教學提出了幾點感想,認為音樂美學教學中師范性的突出,重點在于對音樂美育理論的講解與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實施從具體問題開始到一般原理結束這個基本策略;避免把音樂美學課開設成音樂欣賞課;希望編纂更富針對性的教材。劉承華教授認為,音樂美學課的教學應以理論思維和闡釋能力的培養為教學目的,在教學內容上應注重從知識性陳述轉向學理性呈現,在授課時應注意強化問題意識、展示邏輯張力,以及個性化的語言表述。楊和平教授針對目前音樂美學教材與教學問題,提出了一些批評性的意見及富有建設性的建議,認為音樂美學教學必須基于經驗而超于經驗又最終回到經驗,必須以強化學科特性為己任,必須建立在人的音響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并強調主次輕重難易的層次。宋瑾教授以音樂美學教學的首要問題:什么是“音樂的美學”為出發點闡述自己的觀點,認為音樂美學學科建設需要的人才,應具有相關領域的學理的知和親歷的知,音樂美學的發展,應朝著多元并置的方向,依靠集體的力量,鼓勵學生開拓音樂美學的領域,將視野擴展到世界音樂的廣大領域。羅小平教授認為音樂美學課程應形成比較完整的教學系統,有自己編寫的教材,能夠因材施教,并將其作為這一課程的特色及最終追求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及整體素質的提高。彭永啟教授以音樂美學課的實際教學及歷史意義為出發點談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音樂美學的教學應該從觀念上升到史論,從史論角度出發會更加切合實際。馬衛星教授認為音樂美學課推進了教育消費;應進一步探索針對大專、本科及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及教材建設;音樂美學應加入哲學關切。

楊易禾教授就課程教學及音樂美學的一些基礎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認為對于音樂美學課來說,教學對象是很重要的;音樂美學抽象思辨的屬性,應該充分運用到表演美學中去;音樂美學課要保持貴族風格嗎?臨響是體驗還是直觀?音樂美學一定要形而下還是形而上?這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參與研討的代表們更深的思索與更熱烈的反應。黃漢華教授認為目前的音樂美學教材種類繁多,編寫雜亂,不能適應音樂美學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于音樂美學這一學科的發展,建議編寫出一本更加實用的教材。葉明春教授主張音樂美學應回到感性學;音樂美學課程在教學理念問題上某些題例表述不夠簡明。云南藝術學院申波教授立足本土,談音樂美學學科如何與少數民族特色結合起來,在其獨特的文化生態視野下認知與解構音樂美學教學的“方言”。

中央音樂學院何寬釗在其發言中講道,法國是從初中就開設哲學課的,建議國內的音樂美學課也可以開始得更早些,且應從其他學科吸收資源;并提出問題:音樂美學究竟是自律的還是他律的?音樂美學的任務是什么?等等。四川音樂學院陳思關于本科《音樂欣賞》教學中主體性建構實踐談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在學生主體性建構中,首先要樹立敏感意識;培養合理聯想的能力對于音樂欣賞的重要性;增強審美主體的再創造能力,等等。武漢音樂學院汪申申關于開設音樂表演美學課談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作曲專業應開設音樂美學基礎課,并在其研究生招生時加入中西方音樂史的基礎知識考核。陳新坤教授認為音樂美學課應結合音樂作品的聽賞,且音樂表演和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應該聽不同的版本。周雪豐教授就音樂美學本科教學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并建議編寫音樂美學科目的詞條,以方便教學與研究。

四川音樂學院何弦則從西方音樂史的教學談其課程所涉及的音樂美學的教學,認為音樂美學的教學對于學生是一種引導,而不是規定;并對音樂美學的生存方式提出質疑。西安音樂學院蘇小龍結合課程目標,就如何使音樂美學課生動起來侃侃而談,并對涉及音樂美學學科的基本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音樂美學即美的音樂的學問和音樂的美的學問。

三、研究生的培養

關于研究生的培養,是各與會代表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討論的熱點。張前教授在會議發言及其向會議提交的論文《關于音樂美學教材編寫與研究生學位論文指導的一些回顧與反思》中,重點談到對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和指導問題。認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很重要,其關鍵問題在于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和熟悉,且有一定積累并具有創新意義的題目,同時還要考慮與選題相關的文獻的條件。通過學位論文的寫作,既要使研究生學會如何寫學術論文,又要鍛煉其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為論文確定題目后,進一步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需特別注意對材料的比較鑒別、辨別真偽及確定重點,最好編排出與題目相關的文獻目錄,并在頭腦中時時構思寫作提綱。進入論文寫作時,應集中思想、精力、時間,進入寫作狀態,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要將搜集到的資料上升為理論,并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改與琢磨。最后談到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應注意寫好論文摘要、確定關鍵詞、列好論文目次、注釋及參考文獻。張前教授所談到的上述方法和意見,對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邢維凱教授在會議發言及其向大會提交的論文提綱《學術共同體在研究生論文選題與指導中的作用》中,總結了幾點目前研究生論文選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諸如導師研究領域對學生選題范圍的限制、導師指導經驗的不足、師生配比不均所導致的問題等,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認為與當前的人才選拔機制與學術思維定式有關。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與思路及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難點分析。

劉鴻模教授在發言中談到了音樂美學方向研究生的入門教育問題,從分析近年來研究生新生的特點入手,進而指出研究生在入學之初就應明確學科性質、特點,以及能力培養的目標,摒棄學生考研的功利目的,引導學生讀書,通過讀書培養對本學科的興趣,并在讀書的同時,安排寫作與學術研究的任務,在此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劉鴻模教授還指出要注重對研究生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教育,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抄襲現象,凡是引用別人的文章內容,必須加以注釋。羅藝峰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在研究生教學中應注意三個問題,即問題意識、材料功夫、寫作技巧,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對研究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吉林藝術學院的孫佳賓教授在其向會議提交的論文《培養研究生的幾點體會》中指出,在研究生的培養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圍繞專業方向,建立合理的結構化知識,拓寬知識結構體系;在讀書的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并開展問題討論,引發學生的思考并形成對相關問題的重新認識。

四、相關問題之“自由論壇”

篇(7)

關鍵詞:范式;文本教育;人本教育;互動式;網絡建設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種類

1.范式的概念

范式作為科學方法論的重要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哲學家庫恩提出來的。他在創作性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進行了集中的闡述,基本思想為:范式主要是指科學研究中“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他們在一段時間里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庫恩把“范式”概念的主要內容分為:(1)一定時期內科學共同體內的共同見解、信念、約定、預想、理論、定律和儀器設備;(2)是科學共同體“看問題的方式”,它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是科學共同體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指導性范例、工具和方法;(3)范式有惡意性的因素;(4)不同的范式不可通約,不可比較。總之,范式指的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論或世界觀,是一個在新的,迫切的環境下進一步清晰和細化的對象,它可以為實踐者提供主題、工具、方法以及前提。現代社會里,人們受到庫恩的思想影響,用“范式”來衡量科學發展的水平,用“范式”來界定某種基本的研究方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庫恩的范式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啟示在于: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重視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動態模式的研究,特別要重視社會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范式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公認的問題和理論本質研究所持的一些共同的信念或看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都在遵循著一定的思維方式,這些規范、范例、模式、思維方式等通常稱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為很多不同類型,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著眼點不同,可以劃分為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就是以書、文件政策為本、從理論出發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實踐方式,在教育過程中,只重視備課、抽象理論、強調文本闡釋,總體來說只重視書本,不重視人本。相反,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就是要把人作為教育的對象,又作為教育的主體,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手段,以培養人才,塑造人才為教育的目的。不管是什么類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都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教育問題緊密聯系起來,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中介,把教育思想、方法引向實踐活動,成為溝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橋梁。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基本表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高校通過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達到的水平及標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所產生的預期效果。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思想觀念的不斷解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始注重人文關懷,逐步形成了關心人,理解人,組中人的良好氛圍。高校管理部門改變了工作職能,積極聽取學生見解、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動向,并且把學生的意見作為調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據,體現了對大學生的充分尊重。大部分高校加強學生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設,重視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把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從思想、政治、物質上關系學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實的情感基礎。目前,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導向、政府調空、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和“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用人制度以逐漸被社會和大學生接受。就業制度的改革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使大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確定人生和就業目標。面對找工作困難,大學生心理焦慮等情況,高校以就業完善就業制度和政策,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為重要內容,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就業制度和政策的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對就業非常重視,而且采取相應的方式,如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參加實習,聘知名人士聽報告了解就業去向和積累相關的就業技巧等方式提前對大學生輸入就業信息,從就業觀念和意識上灌輸正確的就業觀,避免學生盲目面對社會和就業的誤區發生。各大學動加強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的宣傳教育開始,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市場和形勢,轉變就業觀念,通過就業指導開拓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去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己,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提高大學生的擇業能力。

(2)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由于單親家庭的增加和就業形勢的嚴峻對、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成為了一項日常的重要工作內容。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也給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目前,高校紛紛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中心,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質。而且,對高校貧困生除了給予物質幫助的同時通過心理輔導等方式給予實質性的精神幫助,讓他們樹立自強自立的觀念和艱苦創業的思想,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的基礎以及發展前景

從上述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基本表現來看,顯著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觀念。雖然文本的思想教育觀念和人本的思想教育觀念并存,但是明顯地看出來以人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已經在實踐中占很大的優勢,這也說明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上發生了轉變,轉變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不僅從實踐中體現出轉變的必要性,而且從理論和哲學角度上來看也證明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發展的方向。

(1)制度化基礎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在許多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研究對象和領域、相對明確的研究方法、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完成了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具有較高素質的學術隊伍,同時,不斷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經驗,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新問題,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和理論,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從學術上形成里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

(2)社會發展基礎

從社會發展角度上看,人的發展必然取代物的發展。提倡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如今,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大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我們應結合社會的實際,建立以校園網絡為載體的互動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關鍵是要用正確的、積極健康的教育內容去占領網絡陣地。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開啟了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歷程。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和研究,當前我國網絡思想教育宏觀上進入了比較全面的發展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關注網絡對大學生政治觀念、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危害性,采取相應的對應政策,監控健康的網絡文化建設。近年來,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嚴重的網絡信任危機,對大學生的學生思想工作提出了挑戰。面對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過網絡,快捷、準確的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相互溝通,讓網絡真正成為大學生和社會溝通的橋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有效、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管理教育;自組織性;研究生

Key words: management education;self-organizing feature;postgraduate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2-0274-02

0 引言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批自然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者開始研究自組織問題,主要包括普里高津(Prigogine)的耗散結構論、哈肯(Haken)的協同學和托姆(Thom)的突變論等[1]。自組織理論的基本要點是:積極開放,加快物質、能量與信息的輸入為自組織產生準備前提;通過競爭與合作方式激勵系統內部子系統的非線性作用提升系統進化的動力;通過自相似性構建層級結構和重視初始值的放大不斷推進系統向更復雜與高級方向發展;通過循環耦合、漸變突變等途徑促進系統演化并呈多樣性。自組織理論中,系統的開放性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先決條件,非線性機制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根本依據,遠離平衡態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必要條件,漲落是調節系統自組織行為的重要契機[2]。研究生教育系統是一個具備自組織特征的復雜系統,運用自組織理論來指導研究生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不斷推進開放的、遠離平衡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自組織理論的核心——耗散結構論認為,系統的開放度對其演化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是系統自組織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在普利高津方程中,必須保證輸入足夠的外界環境負熵,抵消系統內部不可逆過程中產生的正熵,才能確保系統總熵取負值。在封閉系統或系統開放度很小情況下,系統不能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無法從外部引入足夠的負熵,系統最終會陷入無序、混亂狀態。而只有開放度足夠大,系統才能從外部引入足夠的負熵以克服內部的熵增達到系統內部的有序。另一方面,構建開放教育模式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時時以動態眼光考察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使之遠離平衡態,這是因為當系統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帶來負熵的逐漸減少,可致無法抵消系統內部不斷的熵增,從而使系統總熵值不斷增加,造成系統內部的逐漸無序化。因此,研究生管理教育上應當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不斷拓寬教育培養渠道,在教育觀念、教育機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實施立體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和非平衡。為此,一是要在社會的推動、教育目標的感召和教學效益的驅使下,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促使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遠離平衡態,將創新性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授方法滲入到教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之中;二是加大校際交流與校內交往,使研究生從宏觀上更多的了解本學科、本專業前沿動態,以及該領域的最新研究內容和成果,以把握將要從事的研究內在學術地位、價值和意義;三是加強校企合作或聯合培養,使廣大研究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或企業生產實際,增強學習、科研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2 健全研究生管理教育的競爭與合作機制

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諸要素之間既存在整體同一性,又存在個體差異性,前者表現為合作,后者表現為競爭。哈肯認為,自組織系統演化的動力,是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競爭和合作,而不是外部指令[3]。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通過協同,使競爭中的一種或幾種趨勢優勢化,并形成一種總的趨勢,最終支配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可見內在協同作用是系統進化的決定因素[4]。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既包括了各個管理層次之間的協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協同,也包括同一部門內各成員之間的協同,最好的協同效果是管理教育系統諸因素形成一個結構合理、目標一致、相互支持的有機整體,通過協同結合成為一個穩定性系統。分析研究生管理教育特點可知,研究生平時橫向交流較少,而本專業內解除相對較多,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亟待加強。為此,一是建立學生與導師的溝通機制,一方面使導師洞察和把握學生的科研進展情況,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導師的開放性監控下從分發揮其潛能,做出創新性工作;二是督促、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團結合作,特別是跨學科、跨專業的學術交流??茖W上許多重大的發現往往都來自積極活躍的科研群體。在科研氛圍活躍的科研群體,個體的思想將更為活躍,更容易產生新的觀點、方法和思路;三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從頂層設計上為研究生培養創造協調合作的環境,如牽頭開發聯合課題、合作橫向課題、共建交叉學科專業等,這種自組織機制的建立,對研究生管理教育的改進,促進研究生能動性思維方式的改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系統各要素之間有差異,就必然產生競爭。競爭的存在和結果,可造成系統內部或系統之間更大的差異、非均勻性和不平衡性,從系統演化角度看,這種競爭造就了系統遠離平衡態的自組織演化條件,調動了系統各要素的積極性,推動了系統向有序結構的演化。通過在研究生管理教育中引入競爭機制,使學生為爭取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主動吸收外部負熵流,在一致的利益基礎上,對負熵流進行有效整合,如通過加大課程學習成績、、科研成果的獎勵程度,以及落后學生的懲戒淘汰力度,形成非平衡機制。

3 突出導師和研究生在管理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在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中,導師是管理教育行為的主體,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管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和發揮研究生的主體性。從自組織理論觀點看,作為管理教育受體的研究生是開放的復雜系統,存在主動的、有選擇的感應外界環境,調整自身狀態,從而有效的吸收負熵,促進主體有序化進程。對于個體主體而言,其知識、思想、心理、道德體系都是高度復雜的,有效的管理教育必須尊重其自組織性。為此,一要注重導師的引導作用,如在指導論文研究中,要體現分形的層級和功能要求,按照自相似性建立課程論文、總結論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的論文層級操作制度,確保研究生平時訓練課程論文,學年撰寫總結論文,階段發表期刊論文,畢業撰寫學位論文,從而促進研究生論文的自組織性,不斷將知識結構轉化為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二要重視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實際上就是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問題的自我解決。研究生階段具有較充足的課余時間,具備自由學習的條件,在培養過程中要激發和調動研究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引導研究生進行自我教育。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實踐活動中,一方面管理教育機構要利用各種課程階段的學習,為研究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實踐機會,使研究生參加那些可以促進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自我體驗活動,如對外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對內辯論會、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另一方面,研究生結合管理教育機構提供的公益活動、科技服務等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各自專長,進行自我訓練,強化自我教育效果;此外,研究生導師和管理教育機構應結合研究生各自獨立特點,指導其正確認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引導其進一步修改完善自我教育方案,以盡可能的發揮研究生最大的創造力,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龐紅衛.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教學系統的演變與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10):49-52.

篇(9)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如何對待藝術學理論研究?

2011年6月中旬,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的“第一屆全國藝術學青年學者論壇”在藝術學界引起關注,同時國內重要文藝報刊均作了專題報道和評論。其中,特別引起議論的焦點話題是,關于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之后,如何看待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的定位,以及學科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問題。為此,我在論壇閉幕式上有過發言,主要是從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方向的宏觀角度來談?,F整理成文談幾點認識,以求教于藝術學界的同仁。

眾所周知,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定位,首要問題是涉及對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探討。對此問題的確認,最為直接的觸動莫過于是針對培養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以及培養方向的爭論。這一話題我在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成立伊始,招收研究生工作以來就一直提起。我想,這也是我們與其他高?;蜓芯吭核蔡幱诔袚虒W工作和研究工作所無法回避而必須正視的問題。換言之,作為一個學科,藝術學理論研究不能沒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與相應的研究方法,也不能沒有自己的教學內容,更不能沒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的產出。一句話,不能沒有自身的教學常態和教學成果。否則,這個學科便難以持久維系,更無法前進。而藝術學理論學科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又最終都體現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上,即研究什么和怎樣研究。所以,我所思考、所談論的,可以說是從一個教學的具體環節,即從高?;蜓芯吭核芯可囵B的終端,來反思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諸多問題。

現在的藝術學理論學科,前身是作為文學門類學科中一級學科,即藝術學下面的二級學科的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之后,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級學科,其下的二級學科分類,目前藝術學界比較認可的是:1.藝術理論,2.藝術史,3.藝術批評,4.藝術管理。當然,還可以細分下去,但大致可以涵蓋在這四個大類學科之中。這四個大類二級學科雖然都很重要,但從學科建設來看,它們之間還是應當有主次之分。比如說,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之分。像藝術理論、藝術史,就是比較典型的基礎理論研究,而藝術批評與藝術管理就屬于應用理論研究。這在其他學科序列中也同樣存在,如經濟學中就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等。話說回來,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總是該學科賴以成立的根本所在,也是其應用理論研究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大多是以藝術理論、藝術史這樣的基礎理論作為專業方向或者說是培養方向,這是很好理解的。而無論是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抑或藝術管理,都離不開“藝術”二字,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二級學科、哪一個專業方向,藝術學理論都必須冠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都必須立足于藝術,以藝術為研究領域的問題作為出發點與歸宿點,這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現在的問題在于,就研究對象而言,藝術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有藝術一般與門類之分;就研究路徑而言,有從一般原理出發研究具體現象與從具體現象研究中抽繹出一般原理之分,用通俗的話說,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之分;就研究角度而言,有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之分;就研究指向而言,又有舉一反三與舉三證一之分。那么,藝術學理論學科應該研究什么樣的“藝術”問題呢?又應該以怎樣的路徑、角度和指向研究藝術學理論問題呢?說的具體些,就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可以有哪些論文的選題?又應當如何去做論文?這是我著重討論的內容。

一、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

在談論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對象的問題時,有必要先明確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一般說來,“藝術”是廣義的稱謂,即對各藝術門類給予的抽象總稱。目前,我國關于藝術學的學科設置,就是以這個總稱來命名的。而在各種藝術中,通常習慣將綜合兩種或是兩種以上的藝術說成是綜合藝術,這種方式占有很大的比例。借助綜合藝術的概念來說,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其實是有區別,又有聯系的。

關于藝術的概念,通常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概念,我想對這個概念不需要費太多的口舌。但從歷史上看,我們中國人的藝術概念大多是廣義的,不必說中古以前“藝”與“術”的所指①,就從晚清劉熙載的《藝概》與近代黃賓虹、鄧實主編的《美術叢書》②來看,我們的“藝術”概念也還是所有的藝術門類的總和。而西方人則把造型藝術視為狹義藝術,把包括音樂、戲劇和舞蹈之類的表演藝術,還有詩歌乃至文學視為廣義藝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問題,相對于作為門類藝術總和的廣義藝術概念而言,既然造型藝術是狹義藝術,那么,表演藝術又何嘗不是另一類“狹義藝術”呢?在這個意義上,甚至詩歌、文學也可以說是一種“狹義藝術”。所以,我們在談論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時,區分藝術的廣義與狹義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它們指向的都可以說是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

這樣解說“藝術”與“藝術門類”這兩個范疇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這里有必要再多說幾句。關于“藝術”的范疇概念,其實是針對所有藝術門類的抽象。用哲學的術語來講,“藝術”實際上是指“藝術一般”,是對不同藝術門類所具有的共同性質的指認。這里又有一個概念的細分,是說作為“藝術一般”的“藝術”,是有別于作為所有藝術門類總和的“廣義藝術”。這話怎么說呢?我們認為“藝術一般”是從哲學高度對藝術門類的整體觀照,而“廣義藝術”則是對各種藝術門類的歷史羅列。相對的說,藝術門類是“藝術特殊”,是藝術一般現實存在的具體形式。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與“藝術門類”(包括美術、音樂、戲劇、戲曲、舞蹈、設計、影視等)之間的關系,如同文學學(又有稱“文藝學”)研究中的“文學”與“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一樣,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為什么要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不管如何爭論,有一點是藝術學界的共識,即藝術學理論研究主要偏重思辨③,是對藝術活動一般規律的研究。所以,人們自然會認為,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最好是“藝術”(即藝術一般),至少是廣義藝術(即對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考察)。這種看法并沒有錯,但不能絕對化、單一化,甚至唯一化。我們的研究生在做開題報告時,常常因為選擇了美術、書法或音樂作為研究對象而受到質疑,說這不是藝術學理論研究,更像是藝術門類的選題。這樣的質疑實際上就是將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絕對化、單一化了,是對藝術與藝術門類之間的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缺少認識的結果。哲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而特殊是一般的具體反映。沒有特殊便沒有一般,反之亦然。一般與特殊是相對而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相對于文學,詩成了特殊;相對于風雅頌、離騷、漢樂府、建安古風、唐宋格律詩、近現代白話新詩,詩又成了一般。同樣,在人文學科――藝術學――造型藝術學,再細化到繪畫,乃至國畫……,但凡在縱向范疇鏈中,每一個層級對上都是特殊,對下都是一般。因此,藝術學理論研究不應該僅僅是以藝術或廣義藝術作為對象,而是應該把所有的藝術門類都當作是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基礎對象。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是越抽象、越寬泛就越好,也不是一定要跨越多少藝術門類,這是因為,如果選取具有典型闡釋意義的某一個藝術門類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也同樣可以討論具有一般意義的藝術規律問題,那么這并不妨礙它成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好選題。

如上所述,一般總是存在于特殊之中。誠如,藝術學之父、19世紀末德國學者康拉德?費德勒的研究是從繪畫入手的,20世紀中期最重要的藝術學學者、法國人保羅?梵樂希則側重于詩學研究。舉證費德勒、梵樂希的研究,絕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搬照抄西方人的那一套來建立中國藝術學;我們當然要結合中國藝術的特征、考慮中國具體的國情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理論研究。我想說的是,借鑒西方藝術學研究,我們會很清楚地看到,一個美術學或者音樂學的研究論文選題,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個案研究,只要它能夠指向一般,并對藝術門類有上升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的,甚至對其他藝術門類活動也有啟示或參證的功能,它便具有了一般的意義,便可以視作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具體形態,視之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課題。因此,有一些藝術學理論研究選題與藝術門類研究選題相吻合是很自然的事情,關鍵是看其著眼點與結論是否指向一般。既然藝術學理論研究可以用藝術門類的素材為研究對象,那么,這樣的研究論文與藝術門類研究論文又區別何在呢?

我們認為,藝術門類研究與藝術學理論研究之間雖然存在著復雜的交叉關系,但其中的區別是可以界定的??傮w而言,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可以是藝術一般,也可以是藝術特殊,但其研究指向必須是對一般規律的揭示。正像文學學(文藝學)領域可以有抽象的、跨門類文學的文學一般規律的研究論文,也可以有借助于文學門類研究而抽繹出文學一般規律的論文一樣,藝術學理論論文無論是以藝術一般還是以藝術門類為對象,其最終都應當指向藝術一般規律的研究,否則,它便不具有理論的普遍意義及其應有的指導價值,便不能被視為藝術學理論論文。而藝術門類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特殊,其研究指向可以是特殊,也可以是一般。一般規律可以包含特殊規律,但特殊規律的揭示卻并不一定都上升到了一般,也就是說,藝術門類的研究論文中有許多命題并不需要上升到一般,或者研究者僅僅停留于具體論事的層面而沒有上升到一般,這樣的研究論文當然只能被列入藝術門類研究的范圍之中。如果藝術門類的研究命題能夠通過具體的藝術現象考察抽繹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規律,即從特殊上升到一般,那么,這樣的研究論文既可以看做是藝術門類研究,也可以視為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學科的發展允許一定的交叉。

二、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路徑與指向

在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對任何一種理論研究、一種學問乃至一門學科,都認為應該是有特定的指向、依據特定的視角研究現象世界的特定方面,從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抽象提升而形成概念、范疇及其邏輯體系。當我們運用這些已知的規律或范疇去探究未知世界時,它們便成了方法。由此可知,理論研究乃至一門學科的研究方向的確立,其規律、范疇與方法是對同一“智識”的不同認知或不同表述;另一方面所謂研究、學問、學科可以由兩種不同的路徑來完成,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也是如此。很顯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學位論文的選題也不例外。

如上所述,藝術學理論研究應該從高度抽象的藝術理論(即藝術學原理)出發,運用藝術學所特有的范疇與方法研究具體的藝術現象,解決各藝術門類之間的具體問題,這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我相信,藝術學理論也應該像文學學或文藝學那樣,有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具有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也熱切希望我們的研究生能夠做出這樣的理論文章。然而,常識告訴我們,藝術的一般規律正是從藝術門類的特殊規律中抽繹出來的。沒有一種藝術的一般規律,可以脫離各種藝術門類而存在,因此從藝術門類研究中抽繹出的藝術學理論一般規律,這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從學理上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這兩種研究路徑是相輔相成的,相互間也是不可偏廢的。但是,鑒于藝術學理論學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們的研究生實際的知識積累與研究能力,我們又不能不對這兩種路徑作務實的考量。

首先,我們應當認清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它與文學學或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有顯著的不同。

文學學或文藝學屬下的各文學門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雖然同樣存在著形式的差異性和規律的特殊性,但它們都是以語言文字作為自己的物質載體和表現手段,應當說,文學學或文藝學研究者作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相對方便一些。而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則大不同,不僅美術、設計等造型藝術門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音樂、舞蹈、影視等表演藝術門類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直至造型藝術門類與表演藝術門類之間更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對于研究者幾乎可以說是隔行如隔山。這給藝術學理論研究進行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我想,西方的一些藝術學理論學者常常將自己的研究設定在某一領域也是依據其差異而定的,比如有選擇造型藝術門類范圍,或者說設定在相鄰近的幾種藝術門類的范圍。也許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專家們跨門類跨得太大,難免要說外行話,鬧出大笑話。換言之,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選題,不僅需要有抽象思辨能力和對藝術學原理的把握,還需要具備既廣闊又深厚的藝術門類研究的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依此推論,沒有對各種藝術門類既深且博的研究,絕無可能做好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從現實狀況看,我們的大部分研究生,不僅碩士生很難有這樣的知識積累,博士生也很少有能這樣精通兩門或者更多藝術門類專業知識的儲備。即便是我們的教師,在這方面的積累又能做到什么樣程度呢?

再者來看看藝術學理論這一學科的研究現狀,尤其是它在我國的發展,也同樣制約著我們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在西方,現代意義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雖說是建立于19世紀末,但始終是被當作處于變幻流動的學術研究,沒有真正進入到高等教育的常態化教學體系。所以,它可以不斷出現新視角、新指向,產生新觀點、新方法,卻難以像文學學或文藝學等其他學科那樣形成精密完備的、具有經典意義與權威性的理論體系。西方藝術學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傳入我國,但真正全面產生影響,以至在我國學界獲得認同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的事。而且,在我國又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藝術學學科設立在前,理論研究反而滯后。就是說,我們已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有一些學者在努力撰寫這方面的理論著作,但由于學界至今對藝術學理論的基本理念、基本構架、基本范疇還沒有形成較為明確的共識,甚至還在為“什么是藝術學”爭論不休,還在為藝術學學科究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存有疑慮,因而學界始終沒有能拿出一部普遍認可的藝術學理論教材。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求研究生作自上而下的研究呢?因此,我認為,現階段的自下而上的藝術學理論研究,絕不僅僅是由于個人能力或整體研究的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計,可以說,這主要是一種務實的、有利于學科建設的長久之計。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藝術學理論研究者精通每一門藝術,但同時我們也無法相信,一個甚至連某一個藝術門類都不精通的人會成為真正的藝術學理論家。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在這里,我只是就共性而言,就事論事。事實上,倘若研究者不能根植于藝術門類的研究,甚至連研究對象的學術發展狀況、學術前沿都不了解,又如何去深入研究,揭示出規律性的問題呢?同樣,對各藝術門類都只知道一點皮毛,不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就急于提升上去,描述一般性規律,猶如沙灘上造房,沒有不失敗的。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我們教師在內,如果能夠扎扎實實地以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從中抽繹出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的藝術學理論,逐步形成高度抽象、較為完備的藝術學理論體系,這無疑是對藝術學學科建設極有價值的貢獻;也只有學科建設發展到這一階段,才能有真正屬于這個學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三、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區分

說到這里,有必要談一談藝術學與美學的關系。因為,藝術學理論偏重思辨、指向一般的特征,從表面上看與同樣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美學(這里主要是指18世紀末以來又被稱為“藝術哲學”的美學概念)很近似,所以人們常常將二者混淆起來?,F在有不少采取自上而下研究路徑的藝術學研究論文,實際上是不自覺地從美學立場出發的。我在這里不能不加以辨析。

大家知道,藝術學創立之初,是因為其時對藝術做理論研究的任務主要由美學(藝術哲學)承擔。然而,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它來自于對人的感性認識的研究。藝術之美包括形的美、音的美、色彩之美,乃至風格之美,固然也是美學的研究對象,與藝術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有一定的交叉重合,但由學科性質所決定,美學對藝術現象的哲學思考是指向人類的一般認識規律的,與藝術學理論對藝術現象的研究指向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大相徑庭。由此,也決定了二者的著眼點、思維方法的不同。換句話說,美學(藝術哲學)是從美學本身的觀念原則出發評判藝術,它對藝術品的研究方法、所獲結論,與其把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在內的一切美作為對象,并沒有根本的不同;美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人類感性認識的基本規律,揭示作為人類認識“初級階段”或“低級形式”的審美活動,有怎樣的獨立價值、特殊意義,以及如何發展與完善人類的感性認識。這種以藝術作為典型性對象自上而下的美學研究,對于以往偏重理性認識進行研究的哲學,當然是極為重要的補充,但對于藝術領域涉及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來說,卻顯得有點不著邊際,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弊。美學家可以不精通藝術門類,藝術家也可以不懂美學(藝術哲學)。正因為如此,藝術學應運而生便有了自己的存在空間。

進言之,與美學(藝術哲學)不同,藝術學理論的研究不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其指向必須是包括藝術起源、藝術本質、藝術創造、藝術作品、藝術發展規律等等在內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換言之,藝術學理論不僅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與出發點,更把藝術作為自己研究的終極指向。費德勒曾經嚴辭批評美學對藝術的研究只是抓住了藝術表層的、部分的附加屬性,而無法深入研究藝術活動內層的本質,這樣的研究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是有害的。因此,他在創建現代形式的藝術學的同時,努力與美學劃清界限、分道揚鑣。用日本學者黑田鵬信的話說:“美學,把美做對象,是最穩妥的事。倘使把藝術當作對象,還是藝術學來得妥當?!雹苡纱丝梢姡缹W(藝術哲學)理論體系再高深、再抽象、再完備,也不是今天的藝術學理論應該直接拿來作為自上而下研究的邏輯起點的。如果我們仍以美學(藝術哲學)的立場來討論藝術學,那只能是走回老路,扼殺藝術學。

了解這段歷史,認清藝術學與美學(藝術哲學)關系的目的性,是要提醒我們的研究生不要把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寫成純粹的美學文章。藝術學理論研究偏重思辨、指向一般,唯有深刻的理論抽象與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揭示,藝術學理論才有可能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產生啟發、引領的作用;但它的抽象上升是有特定的范圍的,也就是說,藝術學理論研究只能抽象上升到藝術一般,而不需要像美學(藝術哲學)那樣指向認識一般。由此,我想概括出以下幾點藝術學理論研究應有的特征:

1.藝術學理論論文應立足于藝術本身并且以藝術活動為終極指向,而不是泛泛地立足于哲學,并且以哲學認識為終極指向;研究對象不是以藝術為典型的感性認識,而是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本身。

2.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應側重研究藝術創造者與藝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藝術創造者如何從事藝術創造,其基本問題是藝術創造者與藝術對象之間、與藝術創造之間的關系。

3.藝術學理論論文主要是考察具體的藝術活動,從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中總結抽繹而來,所要揭示的應是藝術活動內在規律,或者藝術創造者觀照現實、從事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而不是從一般美學原則演繹而來,以主觀性原則對藝術現象作一般的價值判斷。

4.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主體可以是藝術接受者,但更主要指向藝術家,藝術創造可以涉及藝術審美,但主要指向藝術品的創造、傳播過程。

5.藝術學理論論文的研究結論,不應是給藝術家一些何為美與不美或者如何判別美與不美的抽象原則,而是必須對藝術家及其創作行為具有直接的引領作用??梢哉f,是藝術家迫切需要的,對藝術活動有指導、引領意義的研究命題,就是藝術學理論論文的好選題。

如此說來,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意味著我們絕對排斥借鑒美學的一些理論來研究藝術學。為什么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各種學科的觀點或方法來研究藝術現象,卻獨獨不能借鑒美學的觀點或方法呢?當然不是。藝術學研究可以從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各種學科獲取營養和方法,當然也可以從美學中獲取營養和方法。我們反對的是,不知道藝術學與美學的分工,直接以美學原理來研究藝術,甚至以美學取代藝術學,以為這就是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結果一腳踩空,得出一些大而無當的結論。

四、藝術學理論研究視角的廣度與深度

以上是從藝術學理論學科中的一般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從藝術學理論研究與美學(藝術哲學)研究的關系,談論了我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論文選題的總體看法。接下來,我想談一談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這也是與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密切相關的問題。

與其他學科一樣,藝術學理論研究大致有兩種視角,一是廣度;一是深度。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各自都可以有多方面、多層次的理解。所謂廣度,是衡量涉獵藝術門類或多或寡、運用方法或綜合或單一、研究結論或普適或專門的維度。所謂深度,則是衡量我們的研究無論抽象提升,還是深入挖掘,所能達到的透徹程度的一個維度。相對而言,廣度是一種橫向的研究視角,而深度則是一種縱向的研究視角。這兩種視角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例如,我們可以借鑒、運用多種其他學科的范疇或方法來考察某一藝術現象。從跨學科的開闊視野或方法的綜合運用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全面認識、深入理解這一藝術現象,那么,這種研究的廣度也同時具有深度的體現。但如果對所運用的各種范疇或方法缺少深刻的理解,對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缺少深層次把握,這樣的研究必然是雜蕪零碎的,既沒有深度,也不見廣度。同樣,我們可以用一種范疇或方法來考察多種藝術門類,從涉獵的范圍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從多種藝術現象中認識藝術一般規律,它又體現出另一種深度。但如果不精通所涉獵的多種藝術門類,對它們的共同藝術規律缺少把握與抽繹能力,這樣的研究又只能是生搬硬套的,同樣是既沒有深度、也沒有廣度。此外,從揭示某一藝術現象所隱含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一反三的研究,也可視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同樣,從綜合考察多種藝術現象所共有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三證一的研究,也是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但如果舉一而不能反三,其深度必然大打折扣;舉三而無法證一,其廣度也會受到質疑。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在這里,我想側重談談藝術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關系。從目前本學科研究狀況看,藝術學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基于“藝術自律”的認識,將藝術視為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藝術家特有的精神活動,側重于藝術形式、藝術活動自身規律的內部研究;這樣的研究被稱為藝術形式分析。一是基于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認識,認為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始終處于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學術、宗教、風俗乃至技術的全面包圍與直接影響之中,努力揭示社會文化與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必然聯系;這樣的外部研究被稱為藝術文化學。據此來說,無論藝術形式分析(內部研究)還是藝術文化學(外部研究),這兩類論文選題也都屬于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范疇,都是我們需要和歡迎的。至于藝術形式分析大多表現為對深度的追求,藝術文化學大多體現出研究的廣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錯誤認為,藝術形式分析方面的論文只應追求深度而無須考慮廣度,或者藝術文化學方面的論文只需追求廣度而可以不考慮深度,那樣做,我們不可能有真正的深度或廣度。

如前所述,在藝術學理論研究中,深度與廣度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作為關于藝術的內部研究,藝術形式分析既可以側重研究藝術一般,也可以重點考察藝術特殊;既可以從藝術一般出發而指向藝術特殊,也可以從藝術特殊出發而指向藝術一般??梢?,它的廣度,可以表現為對多種門類藝術中存在的共性形式因素的綜合考察與比較研究,也可以是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某一藝術門類的某種形式的考察,甚至還可以表現為某一藝術門類某種形式的研究結論具有較為廣闊的藝術學意義。假設這樣的研究只限定在某一門類藝術的某種形式,只會運用某一種方法作就事論事的研究,獲得的結論也僅僅局限于此而不具有藝術一般的意義,那么,它既沒有廣度,也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如果說它有價值,充其量也只是藝術門類研究的價值。反過來看,假設藝術形式分析雖然橫跨幾種藝術門類,但考察的形式因素并不真正具有跨藝術門類的共性;運用的研究方法雖然種類繁多,但研究者并沒有理解這些方法各自的功能、適用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性;獲得的結論雖然抽象、具有一般意義,但超出藝術之外而指向其他學科,那么,雖然表面上看它有廣度,但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因而這種廣度也是虛假的。

作為關于藝術的外部研究,藝術文化學同樣必須是廣度與深度的統一。其深度的體現,主要是研究者能夠深刻把握與透徹闡發社會文化(包括政治、經濟、學術、宗教、習俗乃至技術)對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影響作用。實際上,在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之間,存在著各種層面的聯系與種種發生作用的中介環節。假設這類研究不能揭示出其間真正的聯系,做實中介環節,也就是說,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缺少深度,便會造成兩張皮的現象,其廣度只能是虛假的。假設這類研究雖然揭示出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聯系與種種中介環節,但只停留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到藝術形式內部考察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或者所得的結論不是指向藝術,而是指向社會文化,那么,它既不見深度,也不具有藝術學理論意義的廣度。

進言之,藝術形式分析如果真正做到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的統一,常常會類似于藝術文化學研究。同樣,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真正能夠深入,又常常與藝術形式分析有相似之處。換言之,藝術形式分析與藝術文化學這兩種研究僅僅是各有側重,而不應該絕對的對立起來。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藝術形式分析如果能夠有效地引入藝術文化學的一些觀點與方法,便獲得了研究的廣度;藝術文化學如果能夠有效地進入藝術形式分析的層面,便獲得了研究的深度――這兩種情況都是我們樂于見到的。

五、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

綜上所述,在對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思考基礎上,我想再來談談對本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這是本文探討問題的具體落實,也是我們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根本所在。

首先,我認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既可以選擇藝術一般為對象,也可以從藝術門類中找選題,關鍵是看如何去研究;只要研究生所作的研究不是陷入藝術門類無法上升,而是從藝術問題、藝術史料、藝術現象中揭示出隱含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規律,用以指導藝術活動、促進藝術發展,無論所選擇的研究命題和對象在哪一層級上的,都應視為藝術學理論研究范疇,我們教師都應予以鼓勵。

其次,在現階段,應當肯定碩士生和博士生沿循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也正因為如此,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在總結以往研究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每一位碩士生、博士生應該努力熟知兩個以上的藝術門類研究,同時努力至少具有一種藝術門類的實踐經驗。如果該研究生缺少這些必備的研究條件,必須補修相應的課程。只有精通某種藝術門類,以此為根基,才能通過相鄰藝術門類的比較研究逐步做到觸類旁通,跳出門類的的局限,揭示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打通”。當然,這絕不是僅僅讀“藝術概論”所能獲得的浮于表面的“打通”,而是深入研究之后的真正的打通。

鑒于藝術與藝術門類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要求基礎好、已具備兩門以上藝術知識的研究生做跨藝術門類的藝術學學位論文,但必須防止淪為大而空。同時,對于愿意立足于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之中,自下而上、以點帶面,抽繹出有價值的一般規律,實事求是,將藝術學學位論深做實,也應該給予支持。這就是說,在研究對象問題上,我希望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打消顧慮,消除誤解,所有廣義藝術與狹義藝術、藝術一般與藝術特殊,都可以進入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視野。而判斷其是不是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的關鍵,是看它們的思維指向與方法運用的是不是在力圖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活動規律。當然,我的這一說法和提倡也多為個人意見,是根據現實狀況而提出的,期待大家的討論。

最后,我想補充談一下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之下的各類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碩士生和博士生所選擇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間的關系。它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也有直接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藝術學理論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中,藝術理論側重研究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分類、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形式)的基本范疇或基本規律等等。藝術史側重研究作為歷史現象的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可以包括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代的,又可切塊為藝術通史、藝術斷代史、藝術思想史、藝術風格史、藝術類型史、藝術接受史、藝術傳播史、地域藝術史、民間藝術史、藝術考古等等。這是兩門最主要的藝術學基礎理論學科,也是目前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主要選擇的研究方向。作為應用理論研究,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也可以涉及多方面領域,包括古代的、現代的,研究領域所涉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在史與論、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之間,我們不能只注意專業方向之間的差異性,而忽略它們的相互關系。否則,將它們孤立對待,只能作繭自縛,致使研究思路受到很多限制。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僅著眼于二級學科之間的差別性,這些專業方向看起來很細碎、很繁雜,但實際上,它們是密切聯系的,是我們研究同一藝術問題的不同觀照側面。同樣以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為對象,藝術理論側重于觀念體系、范疇體系、方法論體系的研究,雖然比較抽象,但卻是靠藝術史研究支撐的,是從藝術史研究中抽繹出來的。藝術史側重于對已經發生的歷史現象的研究,從中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規律,這樣的研究顯然也離不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支持。而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作為直接干預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的研究,更是以藝術理論與藝術史的把握為根據的。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依據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的認識,從總體上把握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命題的性質,確保其屬于藝術學研究界域;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清藝術學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各自側重及其相互關系,使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既有明晰的專業方向的指向性,又不至于割裂地看問題,而能綜合運用藝術學理論各二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展開史論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結合的研究。

關于藝術史研究,有必要多說兩句?,F今西方的藝術史研究,大多放在歷史學的門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造型藝術史,除繪畫外,建筑、雕塑和陶瓷等工藝美術及其他造型藝術都包括了。這相當于我國在美術與建筑、設計分家之前的美術史范疇。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狹義的藝術史。前面我已經提到,造型藝術史之外,包括音樂史、舞蹈史、影視藝術史在內的表演藝術史研究,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狹義的藝術史呢?西方的藝術史似乎不包括它們;我國現在設置在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中的二級學科藝術史,與西方現存的藝術史最大的不同,是不僅將造型藝術作為研究的對象,也把音樂、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作為研究對象。概括來說,視覺藝術史、聽覺藝術史、表演藝術史都涵蓋了,我們可以稱之為廣義的藝術史。

我們如果注意到藝術史研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應該根據研究者的學術背景的不同,對其研究范圍的廣、狹采取包容的態度。要一位藝術學理論學者什么門類藝術都懂才能做研究,無異于天方夜譚。但是,我們可以要求研究者能夠將一般落實到特殊、在特殊中抽取出一般,能夠將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統一起來,將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融匯起來,將史、論研究結合起來。那么,什么樣的命題才是藝術史的研究對象而有別于常見的門類藝術史的研究對象呢?我提出如下幾點僅供參考:

1.以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但研究宗旨是討論藝術本質、藝術分類、藝術起源、藝術形式的發生與演變等問題。

2.以兩個和數個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

3.以歷史上重大藝術現象為研究對象,而這些藝術現象并非局限于某一藝術門類,而是多種藝術門類共有的表現,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

4.以歷史上某門類藝術的藝術現象、藝術作品、藝術家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學、歷史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語言學、圖像學、經濟學、政治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抽繹出其中與其他藝術門類具有共性的規律。

5.以歷史上某一藝術流派、團體或藝術家為研究對象,討論其與社會之間產生的多種相互影響,揭示其藝術思想、風格、傳播等在社會歷史中的發展規律。

6.以上諸種研究的交叉研究。

總之,不論是從兩種或數種門類藝術素材出發,還是從一種門類藝術的素材出發,藝術史的研究,在總體上表現為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它可以做微觀的研究,但必須回到宏觀的宗旨上來;它可以深入地剖析研究對象,但必須揭示某個具有共性的藝術規律問題。從一般到特殊,再從特殊回到一般。在這里,我要再次強調的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必須從特殊上升到一般,上升到“藝術一般”。如果我們的研究僅僅滿足于從特殊到特殊,僅僅在某個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中兜圈子,不去思考或者沒有能力從自己的特殊研究中抽繹出藝術一般規律,我們就無法真正建構起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框架,而只能永遠停留在藝術門類研究的層面上,這同樣是對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扼殺。

六、結語

篇(10)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學是研究管理過程中的帶有普遍性的客觀規律的科學。我國對管理科學的廣義范疇上的理解不同于國外管理科學的狹義范疇,國外的管理科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科學管理、行為科學、管理叢林三個階段;我國的管理科學發展同樣也經歷三個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前的仿蘇模式,1977-1995年發展重建和現在的繁榮創新三個階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管理科學進入科學管理和管理叢林階段的時間晚于西方國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有很大的差異。

一、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進入21世紀財富和經濟價值的創造都依賴于信息、金融資本、智能和觀念,使經濟社會跨進了信息與知識經濟時代。新世紀的到來,迫切的需要對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特點的新型管理科學的探討和研究。管理科學與工程主要是指通過吸收、改造、轉換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為管理科學的其他兩個領域提供基本技術、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國外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本文首先選用了60種有代表性的國外期刊,然后利用關鍵詞檢索的方法總結了在這十年的時間里被SCI和SSCI收錄的全部論文。從研究總量上來看,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運籌與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復雜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論。而關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工業工程、預測技術等發面夫人論文相對來說要少很多。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外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是運用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數量分析方法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決策的精確度,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并沒有得到新學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對來說就會減弱。縱觀歷史的發展變化,所有領域的論文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據歷史的發展趨勢來看,運籌與管理、信息技術和管理將會保持繼續上升的發展態勢,得到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

2.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這篇文章通過關鍵詞檢索,對在這十年里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44種期刊論文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中研究數量最多的內容是信息技術與管理和管理系統工程,然后是評估技術、預測技術和運籌與管理。而管理科學與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的數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發展成主流思想。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術的影響和國家對信息化戰略的高度重視,從歷史的縱向發展變化規律來看,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和預測技術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幾年的發展變化中,管理系統工程、組織理論和預測技術保持持續穩定的上升趨勢,由此可以預見出未來的幾年中,他們將會成為研究的主要領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資助環境的影響,不同領域的論文數量增長波動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學科的健康發展。

二、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比較

“研究熱點”是反映在某一個時間范圍內,學術界對一些特定問題的關注程度??梢杂迷谀骋粋€領域內的情況和關鍵詞出現的頻率來說明對某一個理論研究的重視程度。熱點問題是隨著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理論研究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研究熱點問題和研究的主流領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說一個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必然會引起該領域的專家學者的關注,必然推動了這一領域成為研究的主流領域。

1.國外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對于一個問題的廣泛關注,必然會引起這個問題所屬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們高度重視和研究,也必然會使這個領域快速發展成為主流領域。通過對國外在這十來年收錄的論文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研究的熱點問題主要是一般管理領域的知識管理問題、管理系統的哲學屬性研究、和團隊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論。

2.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程度的不斷加深,現代科學管理理論在我國的管理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論界與決策接的高度重視。根據這十年收錄的重要的論文研究成果,我們得出結論是在一般管理理論領域中,我國研究的熱點問題是人本管理理論、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識管理的初步理論和基于知識的管理激勵。其次是運籌與管理領域的動態規劃、線性規劃、生產系統庫存優化理論和各種限制條件下的排隊系統。

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差異比較分析

根據這篇文章對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各個領域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外在研究內容、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別。國內外共同的研究領域主要是運籌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組織行為和組織理念、評價理論與技術,這些也將是未來幾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而一些在國外進行的復雜性研究、決策理論與技術等領域,在我國并沒有發展起來。但是受國外研究的影響,我國也將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作為熱點研究對象。

三、結語

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和知識資本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擴大了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促進了改革方式的變革。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理論研究的進步,誕生了很多新的領域,舊的領域逐漸被淘汰。而且國內外的管理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也不斷變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會促進管理學科與工程的進一步完善和創新,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鄒樹梁.張彩平.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復合型培養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05).

[2]許春燕,張亞麗.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選題方向與研究趨勢分析[J].科學時代,2010(12).

上一篇: 供銷社招商工作總結 下一篇: 三秦文化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域名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湿香蕉网 | 亚洲综合不卡在线视频 | 午夜两性色韩国在线视频 | 一本在线免费看现频 | 在线观看片a免费不卡看片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