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信息技術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18 22:16:37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七年級下冊信息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2. 1/5,9

3.軸對稱圖形,直徑所在的直線,無數條

4.6,7,8

5. 7/22,11/22

二、判斷

1.×

2.√

3.√

4.×

5.×

三、選擇

1.A,B

2.D

3.B

4.B

四、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1500

2.624

五、脫式計算下面各題

1.950

2.8

3.6

4. 25/6(請寫成帶分數形式)

5. 18/5(請寫成帶分數形式)

6.0.9

7. 267/25(請寫成帶分數形式)

8.6.3

六、列式計算

1.x=24.1

2.30

七、12平方厘米

八、應用題

1.99%

2.120 km

3. 5/12(請寫成帶分數形式)

4.9.42厘米,7.065平方厘米

5.14.4h

篇(2)

一、我的困惑

曾經有學生問我:"老師,電腦已經普及到了家家戶戶,我們也從小學就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電腦的相關知識,可是我們學習的這些電腦知識除了打字快一些之外,我不知道有什么用處。"有時我布置一些作業(yè),要求學生在家中完成,結果有很多學生都無法完成。我問原因的時候,好多學生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家長不讓我們用電腦,因為他們說玩電腦會耽誤學習,信息技術課又不考試。在以前的教學中我也認為學生們很喜歡上信息技術課,然而好多學生喜歡的不是上課所講授的信息技術知識,而是在信息技術課上他們能玩會游戲,能夠放松一下。然而對學生們所做的調查了我的這種想法。我曾經對我所教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做過一個調查:如果上課只是讓你們玩游戲,而不再學習信息技術知識,你們愿意嗎?我想象的結果是好多學生的答案是愿意。然而學生的回答卻與我想象的結果差別很大,調查的學生中沒有一個愿意的,他們都希望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如果學習的內容掌握了,他們可以玩一會。上面的這些情況引發(fā)了我深深的思考:我必須改進我現有的教學方式,否則的話,我不只背離了道德課堂的軌道,并且也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是無從談起了。可是,我該怎么改,怎么做,才會讓學生真正喜歡信息技術課,真正從課堂中體驗學習的樂趣,真正體會到信息技術的有用。

二、我的思路

我在迷茫中尋找解決的路徑。聽學校其他學科老師的課,從網上和同行們交流,并且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心聲。終于,我找到了我應該努力的方向:我要把信息技術課同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他們運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去分析、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在學習生活中、在他們運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發(fā)現一些新問題,帶著這些問題他們再去研究和學習,這樣的學習肯定就非常有效了。

帶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興奮和喜悅,我決定在我所任教的七、八年級的部分班級(七年級五個班,八年級七個班,每班人數約為65人)中開始實施我的教學新思路: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把學生的學習內容與不同的電腦制作活動結合起來。

三、我的教學設計

1、方案

①七年級下冊要學習文字處理軟件--Word,按書上的設計是結合制作電子板報《中華牡丹園》展開學習的。然而這個主題學生并不感興趣。對學生來講暑假剛剛結束,他們津津樂道的是暑假中發(fā)生的事情,所以我打算以《XX?印象》為主題展開教學,讓學生把暑假期間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以電子板報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要邊學習邊制作,在制作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電腦方面的新的問題,他們可以向其他同學尋求幫助,也可以向老師求助。《XX?印象》為主題的電子板報完成之后,老師把學生的作品在班上進行交流展示,讓學生自己尋找作品中的創(chuàng)新點,評價作品中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對有些技術性的問題進行統一指導。接著征求學生的意見,或結合學校的安排,或同當前的熱點問題相結合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電子板報制作活動。

②同年級或學校的一些團體或組織相聯系,推薦優(yōu)秀的學生參與其中。七年級舉辦的有文學社,他們制作印發(fā)一些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而這些作品都是要進行電子編輯處理的。老師就可以推薦那些在電子板報制作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去做文學社的電子編輯,讓這些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真下用到實處。

③八年級下冊要學習網頁制作軟件--FrontPage,書上是針對各個知識點進行了分節(jié)的教學,純粹只是知識的傳授,這部分內容學生雖然很感興趣,但體會不到知識的有用。所以我打算以《我的作文集錦》為主題內容開展教學。我們都知道,從小學到初中,每個學生都寫了很多的作文,并且在這些作文中不乏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文,如果能把這些作文進行整理和歸類,然后做成一個網站,長大之后打開自己制作的網站,然后翻看一頁頁的作文,該是多美好的事情。另外,對于一些完成很快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趁著余熱接著制作關于《美麗河南》、《我的家鄉(xiāng)》等為主題的網站,也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制作網站。

篇(3)

所謂的信息技術,是指能傳遞各種信息的技術,它包含計算機軟件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國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也逐漸提高,它廣泛應用在各個方面,目前教學方面也大量引用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信息技術使數學教學的內容變得直觀化、教育方法多樣化、學習范圍擴大化,引進信息技術的學習環(huán)境更加有利于學生探究式的學習。

一、多媒體技術讓數形教學更直觀

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幾何圖形、軸對稱圖形時感覺最困難的是讓學生如何把數形的概念結合起來。通常教師可以用一些圖形、圖紙直觀的把邊、角、高度、中心等等指給學生看,然而數形教學中要涉及的圖形太多,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專門準備所有的圖形,只能挑幾個有代表性的圖形講講;同時數形教學中要涉及的概念太多,教師要讓學生把每一個概念都詳細的弄清楚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引用多媒體技術后就能解決這些難題。比如教師在教學初中初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走進圖形世界、第六章平面圖形的認識、八年級上冊第一章軸對稱圖形、第三章中心對稱圖形時,可以引導學生去看多媒體。多媒體用生動的畫面把每一個圖形的特點用詳細、直觀的方法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看著直觀的動畫,動畫中的圖形時而對折、時而旋轉,它用多種多樣的方法把圖形的概念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會動的、又能讓他們一看就明白的教學方式,他們被多媒體畫面牢牢吸引住,因此對概念的記憶也非常深刻,以后再出現數形概念時,他們腦中自然會出現那些生動的畫面形象而不會犯下概念的錯誤。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數形概念轉化為直觀的圖形,這種化繁為簡的方式讓學生喜歡數學,這是他們愿意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基礎。

二、計算機軟件技術開展交互式學習

在教學概念性、邏輯性很強的教學內容中,教師通常感到很煩惱的是怎樣用最適當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這些內容。比如教學初中數學蘇教版七年級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式、八年級上冊第二章勾股定律和平方根、八年級上冊第五章一次函數等等內容時,它們的概念性太強,而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感性思維為主,其理性思維的方法還沒建立,讓他們了解這些比較抽象、邏輯性又很強的內容他們很難理解。如果他們反復的學習還是難以理解,或者記錯概念、或者應用錯誤時,學生心理上就會受到挫折而失去探究的興趣。

專門為數學教學開發(fā)的軟件能解決這類難題。比如在網絡上有專門為初中學生學習方程式開發(fā)的軟件,教師可以去挑選合適的課件引導學生學習。通常這些課件有非常生動的動畫,在學生開始使用交互學習時,學生點擊自己想要學習的范圍,軟件就從例題講起,然后開始讓學生做習題。當學生做得對時,它給出非常親切的鼓勵,學生做得不對的時候它會給出幽默的抱憾語句。學生在做完一組習題后,它會總結評估學生錯誤的基本范圍,并幫助學生強化學習短板,直到學生完全理解方程的內容。在學生學習簡單的題目后,它會提示學生要不要學習更復雜些的題目。.由于計算機軟件生動性強、親和力好、學習范圍具有針對性、學習方式有可進階性的特點,學生往往沒有感覺到自己在學習,而是自己在通關一場很有趣的游戲,學生在憋足勁一次又一次通關的過程中已經掌握軟件需要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計算機軟件把枯燥的數學教學變成闖關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有極大的學習動力,它們讓學生有極大的熱情學習數學。

三、網絡數學庫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料

學生在學習初中數學知識時,有時需要大量的做數學練習才能熟練的掌握解題技能。特別是在教學初中數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式、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式、八年級上冊第五章一次函數、八年級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第八章分式等非常需要掌握解題技巧的內容時,學生更是需要大量的做練習題才能熟悉技巧。過去教師為了給學生找適合的數學題常常到處找教學參考資料、教學輔導書然后鼓勵學生一起去買自己去做題。海量的數學資料書讓教師很難挑選具有代表性的題性,學生也不樂意把錢花在大量的學習資料里。

網絡數學庫的建立改變了這些難題。目前一些專業(yè)的數學教學網站里存儲有海量的數學試卷、代表數學題型等。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數學網站有專門針對分式內容的數學題庫,學生自己選取需要學習的范圍,挑選網站推薦的經典題型,學生學完之后可以自己對比答案,如果錯誤可以看解題的思路講解,海量的學習資料給學生探究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只要想自主學習就能找到學習資料。

信息技術突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有趣的教學方法、直觀的教學效果,它構成一個非常適合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信息技術學習數學,學生也不再覺得學習是件苦事兒。可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教學方式具有信息量大、教學方法良莠不齊、多媒體技術直觀性太強讓學生可能著迷于看動畫而不注意學習知識的弱點,因此,學生在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探究式學習的模式下有可能會迷失學習方向,教師要加強自己的引導作用。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適合自己的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知識內容、挑選合適的課件等方式讓學生能更好的探究式學習。教師必須意識到,信息技術為載體僅僅只是給學生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要讓學生更好的探究式學習需要教師合理的引導。

【參考文獻】

[1]高建軍.計算機與初中數學教學[J].科學之友.2010(10)

[2]陳銀.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有效性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

[3]曾仁平.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6)

篇(4)

引言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我國中小學大部分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配有專職教師、通過評審的教材、設備完善的機房,但是課堂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從教材方面講,內容大都沿用以前的教科書中的例子,而這些內容對現在的學生來說過于老舊,學生缺乏興趣。從教師方面講,教師的重視程度有偏差,過于注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習的遷移;教學手段過于形式化,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軌。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與全面發(fā)展,并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從兩個方面來討論有效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

一、教材使用要靈活

曾經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教師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當時我的想法是這兩個不都是把教材里面的知識教給學生么,有什么區(qū)別?但是現在看來,教教材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而用教材教是知識的拓展遷移。教材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很大,而靈活使用教材,對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1.讀活教材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所謂讀活教材,指的是教師對新教材的及時解讀。與理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教材隨著軟件技術的不斷升級,而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師脫離教材憑經驗教學的做法是萬萬行不通的。

下面是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例子: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新學期發(fā)教材時,覺得新教材中的例子和以前的一樣,就沒有要新教材。然后,在講七年級下冊Photoshop第十二課“仿制圖章工具在采樣點采樣”,學生參考教材進行操作時發(fā)現老師講的與教材不一致。這時候學生問:“老師,你用的是新教材嗎?”該教師一看學生的教材,恍然大悟,感到非常慚愧。由于他的書是老版本,書中的軟件還是Photoshop6.0,而現在教材已經換成CS版本,導致學生聽教師講完課后,再看教材的時候就云里霧里。這件事警示教師要提高自身對教材的重視程度,注意教材更改的細枝末節(jié),保證和學生同步前進,使教學有的放矢,這是課堂有效教學的一個前提。

2.用活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實踐證明,現在的教材無論怎么更新,也永遠趕不上時代的變化。教材中的例子是否還完全適合現在的學生?是否能充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教育家布魯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于任何知識的學習,如果學生沒有了濃厚的興趣,就不會有大的收獲,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在把教材當作例子的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舉一反三,在素材的選擇方面一定要選取能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內容,用最新鮮、最實用的材料充實自己的課堂。

(1)選材要新穎,與時代接軌

盡管現在的信息技術教材改版了,但是里面的素材還是大都沿用以前的。這些素材隨著時代的改變已經不再新穎了,也不足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六課“特色封面”時,我直接用了書上的素材,將做好的特色封面用來給學生導入新課,當我問“這個圖片好看么?”的時候,很多學生說不好看。不言而喻,這節(jié)課的導入很失敗,所以導致在進行下面的內容時,學生沒有積極性,課堂的教學效果很不好。

(2)選材要實用,貼近生活

無論什么知識,要想人們感興趣,它自身必須對學習者有使用價值。而這種使用價值越早體現出來,就越能吸引人。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他們或許更看好眼前的價值。所以在選材方面,越貼近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興趣就越高。

例如,在教七年級下冊十二課的“保護青山綠水”中,書上的例子是將混濁的溪水變成清澈的。這里面我選用的素材是學生的春游照片,就照片上的問題進行教學,如相片上會出現半個人的情況,或者是風吹頭發(fā)的時候,頭發(fā)遮住了臉,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仿制圖章工具把多余的人或頭發(fā)處理掉。這節(jié)課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二、課堂教學要堅持

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以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為目的,最終實現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遷移。但課堂是動態(tài)的,出現的問題也是無法預知的。這時,堅持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有兩個堅持是有效課堂必須做到的。

1.堅持一個中心,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

有效教學的中心是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目標的設定也許很簡單,但目標的達成卻不一定一帆風順。

這是一位有多年教齡且經驗豐富的教師在上公開課時的情形:本節(jié)課是講PowerPoint中的圖片插入,無論是課的導入還是素材的選擇都非常好,但是在導入一張他自己處理過的圖片時突然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圖片導入后顯示不全。于是教師就帶領學生打開畫圖工具對圖片進行修改,浪費了二十多分鐘,最后終于導入并顯示成功。但是,到最后時間不夠用,再加上緊張的原因,忘記了總結,這課便草草結束了。

其實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就是圖片的導入,無論導進去的圖片如何,只要導入進去就完成這節(jié)課的任務了。至于出現的導入后圖片顯示不全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思考題,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圖片的修改。這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因為課堂的緊張氛圍(如評比展示),造成教師對突發(fā)事件應對不足,從而偏離教學重點,沒有堅持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而導致教學失敗的典型案例。

2.堅持一個遷移,是課堂有效教學的保證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廣泛存在于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中。信息技術的學習成效不僅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或技能,還在于能夠在新的情境中應用已有經驗去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從而適應信息化社會。所以,筆者所說的學習遷移,就是通過學以致用,改變學生的操作定勢,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精神。這是有效教學的根本追求。

(1)進行創(chuàng)作競賽,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tài)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fā)明的能力。而影響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的主要原因就是思維定勢。在信息技術應用中,除了思維方面的問題外,還體現在操作定勢上。操作定勢常常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上表現出來,由動作定向不當或夾帶某些習慣操作引起。而學習的遷移可以避免這些定勢,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六課的自主練習中有一張背景圖片,需要在這張背景圖片上畫流星。在學生會畫流星的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做出一張完整的作品。有的學生在書本的束縛下畫了幾顆流星和一個小星星,而有的學生卻應用了畫筆的不同種類畫出了不同的圖形,還有的用不同的畫筆組合成不同的形狀。

再如,在講“圖層蒙版”的使用的時候,拿出兩張圖片,一個是地球的,一個是眼睛的。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并用所學過的知識,制作出一張“我眼中的地球”的圖片。有很多學生認為這是這節(jié)課給出的題,所以就用這節(jié)課的知識來解決。但是有些學生卻用到了前幾節(jié)課的知識,相比之下“圖層模式”的效果更加逼真。

(2)給學生實際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

在學生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自己來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知識帶來的奇妙效果,從而開拓思維,增強探究能力。在講Excel表格公式的應用時,在他們掌握了基本的函數后,可以把以前考試的一份成績單拿給他們進行運算,也為以后考試的成績統計打下很好的基礎。

結語

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有效教學需要探究的領域還有許多,筆者只是從教材的靈活使用和課堂教學的堅持兩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論述。由于信息技術在不斷發(fā)展中,所以需要信息技術人員進行不斷研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對學生信息技術的認識與應用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鳴家.用智慧和技術構建信息技術新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2).

篇(5)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國家的重視,使各校信息技術設備得以更新配備。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

1.教師放羊,學生無味。由于信息技術學科不是一門主科,不用參加升學考試,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上積極性不高,備課、上課馬馬虎虎,有的甚至放之任之,讓學生自己在機房玩。加上有的知識點,學生在小學就已經學過了,上初中還在學,學生就沒有學習興趣了。

2.教學枯燥,兩極分化。由于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不同,造成他們的信息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而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時,通常是搞“一個水平線”教學,并且只是“教師講學生聽”,結果是有的同學因已經掌握這些知識聽得索然無味,而基礎差的同學則可能根本就聽不懂,這樣一來,學生就更沒有興趣學習了。兩極分化也會越來越嚴重。

3.考試評價制度不健全。對于傳統學科,評價方式就是筆試。對于信息技術學科而言,更多的可能是要求掌握操作技能。考試評價制度不健全,也就無法促進教師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了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學策略將發(fā)生變化: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guī)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這充分體現了教育應該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從而要求教師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做”中學。

基于上述認識,本文提倡開展活動式課堂教學的應用性研究,將活動的思想融入到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作為構建新的教育形式的突破點。

二、初中信息技術“活動課堂”教學模式實踐

活動之于教學的整合有兩種形態(tài):結合和融合(如圖)。當活動與教學結合時,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活動與教學相結合關系,而當活動與教學融合時,活動的過程就是教學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

活動與教學的結合 活動與教學的融合

活動式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形式,將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與電腦繪畫、電子作品制作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智力的開發(fā)及活動巧妙聯系,符合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讓課堂變得更為“生動、有趣”。我將活動式教學模式分為“自主探究”型活動教學模式、“多元整合”型活動教學模式、“主題創(chuàng)作”型活動教學模式、“游戲競賽”型活動教學模式。

(一)“自主探究”型活動課堂:滿足探索需求,重在自主學習

活動探究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通過活動自主探索,以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在該模式中教師不能直接把構成教學目標的有關概念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確定活動主題、制定活動方案,然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獲得感性認識,并通過討論,使得感性知識變成理性知識。

如我設計的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的七年級上冊《信息技術》第十九課《綜合實踐――做調查研究》的“自主探究”型活動課堂教學模式:

【案例1】

學會調查研究

活動對象:七年級學生。

活動目的:通過小組合作開展一次問卷調查,恰當合理的運用Excel對問卷中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并撰寫調查研究報告,進一步提高數據處理與分析的能力,體驗信息技術在日常學習與工作中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1.調查前的準備:成立調查小組;確定調查主題;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卷。

2.數據收集與處理:整理問卷;處理原始數據;制作統計圖表。

3.撰寫調查報告:結合統計表和圖表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闡明觀點,提出建議。

4.成果交流:交流(略)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應用“自主探究”型活動教學模式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活動必須包含本次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或難點;

(2)活動的難易設計要考慮到學生水平的差異性,注意分層、分階段,以期學生最后都能通過活動產生感性認識;

(3)學生在活動中碰到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期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解決方法,獲得理性知識達成教學目標。

(二)“多元整合”型活動課堂:豐富課堂內涵,重在綜合應用

多元整合型活動課堂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不是單純學科知識的運用和延伸,而是需要綜合運用知識來認識、處理、解決問題;在方式上,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靈活選擇或整合多種學科的方式。如,結合語文課的《斑羚飛渡》、科學課的《保護水資源》、校本教材中的《走進XX》等學科內容,抓住其共同及核心的教育思想,讓學生進行電子報刊、電腦動畫等形式的作品制作。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情感的熏陶,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從學生的制作過程(積極地參與探索,相互合作)及表現形式(繪畫、電腦動畫、電子報刊等)可以看出他們環(huán)保意識的深入,對家鄉(xiāng)山清水秀的喜愛,同時也延伸出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而這些也是單獨一門學科所不能達到的。

下面的案例就是我根據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的七年級下冊《信息技術》第七課《設計版面》設計的“多元整合”型活動課堂教學模式:

【案例2】

編電子報刊

活動對象:七年級學生。

活動目的:整合各科知識,綜合運用已經學過的Word操作方法,將與主題有關的資料進行編輯,制作成電子報刊。掌握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加工的方法。

教學過程:

2、確定電子報的主題和刊名。

3、分配制作任務。

4、實施制作。

5、匯總美化。

類似這樣的課堂不受學科知識體系的束縛,有效實現目標、內容、方式、結果等方面的整合,這里不僅需要學生有比較嫻熟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信息搜集處理水平,此外還需要與美術、語文等學科整合,對知識加以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層次的學習體現,可以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從而激活各自的潛能。

(三)“主題創(chuàng)作”型活動課堂:激活個性潛能,重在個性展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需要,作為已經有獨立思想的初中生,學生更樂意自由想象、自由創(chuàng)作。如,展示“秋天”為主題的課堂教學,要求學生運用各種掌握的方法來表現秋天。使用工具:word、PowerPoint、flash、畫圖都可以,主題要鮮明。

下面的案例就是我根據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的七年級上冊《信息技術》第八課《自選圖形的應用》設計的“主題創(chuàng)作”型活動課堂教學模式:

【案例3】

設計富有個性的Logo

活動對象:七年級學生。

活動目的:學生通過設計富有個性的logo,進一步加深與鞏固自選圖形的操作,從而提高合理搭配圖形的能力。

教學過程:

1.選擇自選圖形。

2.設置自選圖形。

3.在自選圖形上添加文字。

4.設計富有個性的logo。

“主題創(chuàng)作”型活動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學生對活動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變“要我做”為“我要做”,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四)“游戲競賽”型活動課堂:關注競爭心理,重在體驗快樂

學生在活動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游戲競賽”型活動課堂教學將所學的知識寓含于游戲中,是學生最喜歡的信息技術教學。比如,學習八年級上冊 《信息技術》第一單元中“網絡與生活”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知識建構后,設計“非洲大冒險”游戲,學生借助互聯網進行游戲競賽,藉此考察學生網上信息獲取與加工的能力。再比如學習《文字校對》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校對要求和修改方法,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采取游戲競賽的方式,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了熱情。

下面的案例就是我根據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的七年級下冊《信息技術》第十七課《文字校對》設計的“游戲競賽”型活動課堂教學模式:

【案例4】

火眼金睛找錯誤

活動對象:七年級學生。

活動目的:對文檔進行拼寫和語法錯誤檢查,修改查出的拼寫或語法錯誤。培養(yǎng)規(guī)范書寫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1.教師宣布游戲競賽的規(guī)則。

2.教師講解檢查文檔中的拼寫和語法錯誤的方法。

3.進行競賽。

4.宣布結果并頒獎。

“游戲競賽”型活動課堂教學,既保持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又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信息技術有關知識。學生在游戲中學習,不僅在學習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而且令學生感覺到信息技術課堂是一個游戲的天地,學習的樂園。

三 、實踐成效的分析

1.豐富了校園學習生活,提高了學校知名度

“活動課堂”的開展并延伸,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通過“活動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我校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得以帶動和形成,造就了一批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教師,向周邊學校輻射,為我校樹立良好品牌,發(fā)揮較大作用。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意識到該門學科的重要性,也成為學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可以這樣說,在新安江第一初中,信息技術“活動課堂”這方土地,是最活躍、最吸引人的沃土。

2.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改革意識,提升了專業(yè)素養(yǎng)

實踐和研究初中信息技術“活動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活化課程資源,增強教師課程開發(fā)意識、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的過程。筆者在參加建德市信息技術(初中)優(yōu)質課比賽中獲二等獎。

通過實踐和研究“活動課堂”教學,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更為關注,教學中重視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面對課堂教學時常能融進自己的思考,用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每堂課,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活動。同時學生的精彩表現時時讓老師感動,老師能主動去反思,突破教師以往單科課程的限制,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拓寬對課程的理解,提高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能力。

“活動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也在無形中提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這些都為我們后續(xù)的推廣研究和深入研究打了良好的基礎。

3.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幸福體驗

(1)“活動課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學習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贊賞,希望自己在網上的作品得到同學的認同,為實現這一目標,促使學生學習之前準備上課的內容,家里有計算機的學生在家中準備上課要用到的資料。為此,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明顯提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大大增強了;學生樂于準備收集學習資料,勤于整理添加自己作品文件夾的內容;喜歡在網上自己的作品發(fā)表自己的評論。

(2)“活動課堂”豐富了學生的自我體驗,提升自我價值

活動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可選擇性強,可讓學生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勝心,使他們主動探索,愉快體驗,各盡其思,各展所能。活動的內容富有情趣性、挑戰(zhàn)性、價值性,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什么,怎么做,自完全掌握在學生手中。這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造舞臺,徹底改變了學生被動學、機械學的局面。在活動的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學生作品多次在杭州市、建德市獲獎。

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學科不會成為他們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會成為他們進行其他學習活動、從事某種工作、適應現代化生活的工具。活動課堂教學讓學生懂得自主學習,把握自主存在的意義;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會革新創(chuàng)造、學會與人合作,提升自我的生命價值。

四、實踐研究的反思

信息技術“活動課堂”教學模式在實施中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有:

篇(6)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3-0270-02

近年來,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加之人們對高質量教學的迫切需求,使得課堂教學變革迫在眉睫,各種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翻轉課堂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思想正好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中迅速推廣開來。然而,翻轉課堂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卻一直備受詬病,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為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生物是一門重視實踐的課程,它著眼于提高學生生物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因此特別適合于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面以七年級生物下冊(蘇教版)《食物的消化》一課為例來介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設計和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一、教學內容

七年級生物下冊(蘇教版)《食物的消化》。本節(jié)課是第九章《人的食物來自環(huán)境》第二節(jié)《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的一部分內容,本章還包括《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夠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能夠描述食物的消化過程。

能力目標:能夠理解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能夠關注自身的健康和發(fā)展,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培養(yǎng)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消化系統的組成;主要消化腺的作用;小腸的結構與消化、吸收相適應的特點。

教學難點:小腸的結構與消化、吸收相適應的特點。

四、教學對象分析及教學設計思路

七年級的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相對來說較好,能熟練使用QQ、微信等交流工具,能夠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因此,比較適合于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另外,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但對于抽象知識理解力較差,關于食物在消化道中如何消化部分的知識,學生較難理解。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應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把食物消化的過程用視頻加解說、加文字生動直觀地表達出來,便于學生的觀察和認知。對于本節(jié)課,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度錄制成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供學生提前學習。這類視頻一般不超過十分鐘,從而保證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視頻學習中,有效避免了學習疲勞的產生。

本節(jié)課的設計“以學習任務為引領,以疑難問題為核心”,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去學習新知識,最終將新知識應用到新的任務和情境中去,課堂上以疑難問題的解決為核心,保證了學習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任務的設計是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關鍵,任務設計的好壞既關系到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否順利完成,也關系到學生的知識內化能否順利發(fā)生,它是決定翻轉課堂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

五、教學流程設計

翻轉課堂起源于19世紀早期美國西點軍校的General Sylvanus Thayer將軍的教學嘗試,后在2007年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教師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提出,并由Salman Khan創(chuàng)立的可汗學院發(fā)揚光大。2011年,Salman Khan在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會上的演講報告《用視頻重新創(chuàng)造教育》中將翻轉課堂介紹給了全世界。在我國,重慶聚奎中學率先引入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其以往的541高效課堂模式結合,提出了“課前四步驟、課中五環(huán)節(jié)”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全國引起來不小的反響。隨后,全國各地多所中小學、高校都加入了翻轉課堂研究與實踐的熱潮中。

翻轉課堂將傳統的課上知識傳授、課后知識內化的教學流程進行顛倒,讓學生在課前利用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視頻、學習任務單等學習資源完成知識的學習,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知識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釋疑解惑,然后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交流協作、完成任務、成果展示等實現知識的內化。翻轉課堂的翻轉不僅指學習場所的變化和教學流程的顛倒,也指師生角色的改變,其本質是教學流程翻轉所帶來的知識傳授的提前和知識內化的優(yōu)化。翻轉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根據翻轉課堂理論,結合張金磊、鐘曉流、李海龍等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我們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如下翻轉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次翻轉課堂的教學嘗試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也較好。然而,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于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借助各種技術手段完成教學視頻的錄制編輯、疑難問題的收集整理等,學生需要借助各種技術手段完成知識學習、進行交流協作、完成學習任務等。另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耗費教師和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需要教師和學生投入極大的熱情才能得以順利開展。因此,利用翻轉課堂開展課堂教學要把握好翻轉的度,使翻轉課堂發(fā)揮其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2]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huán)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篇(7)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進一步指出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英語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英語學習活動中去,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本著“以學生為主體、輔助教學、優(yōu)化教學”的理念,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巧妙導入英語課堂。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頭,導入要富有趣味,但不能“為導入而導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自然、新穎、富有趣味的導入,既能創(chuàng)設濃厚的英語學習情境,又能為學習新的內容做好鋪墊,真正起到“引導”的作用。我們應運用多種導入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以下是我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英語課堂導入的幾點體會:

一、情境式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可以把學生帶到特定的課堂藝術境界中,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這樣的情境導入對教授新知識起到很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對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我們所選用的素材要與教學內容相關并且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在教學“Go for it”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我從網絡上截取了一段迪斯尼樂園的視頻,豐富的動畫,鮮艷的色彩,給學生一種視覺盛宴,使他們立即投入課文中。緊接著引出問題:“Do you know this place?“學生回答:“Disneyland.”然后我用課件展示出水上樂園、游樂園、水族館等圖片,讓學生說出:“Water Park”“Amusement Park”“Aquarium”等表示地點的名詞,并提問:“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引出本節(jié)課的話題。利用信息技術,采用情境式導入,既方便教師的講授,又有易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讓他們參與進來,使課堂變得生動、充實和完整,進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圖片式導入,激活學生的認知

利用圖畫的藝術語言,展示豐富的內涵,是一種極富詩意的導入。圖片導入形象而生動,包括課本的大量插圖,教師用的配套VCD光碟也含有大量與課文內容相應的圖片,網上查找一些有關本節(jié)課內容的圖片,使學生能直觀地了解事物。

例如教學“Go for it”七年級下冊Unit 6“It’s raining”時,我通過下雨、打籃球,踢足球、看電視等gif動畫形象教授動詞V-ing形式,這種圖片式導入英語課堂,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更快融入課堂中,而且他們更易學會了動詞V-ing形式,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三、游戲式導入,增強教學的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使用單一的導入方式,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逐漸對老師的提問失去興趣,很難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游戲導入能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教學游戲的種類有很多:如Guess、Tongue Twister、Hiding、Imitating Show等。

例如教學“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5 “Do you like bananas?”我作如下導入:

T: “Do you have a QQnumber? Do you have a QQ farm?What do you grow on your QQ farm?Do you have a QQ Ranch?What do you feed on your QQ Ranch?”

QQ、QQ農場、QQ牧場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踴躍發(fā)言,興致勃勃地開始了banana,broccoli等有關水果和蔬菜的新課學習,同時又復習了chicken,duck等動物的單詞。因此,游戲式導入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新課的學習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拉開了序幕。

四、音樂式導入,愉悅學生的情緒

好的音樂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振奮,催人上進。我認為使用多媒體放音樂,比起其他的CD播放機或錄音機播放更能吸起學生的眼球和耳朵,因為除了聲音,還有精美的畫面與歌詞,這為成功導入話題奠定了基礎,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Go for it”八年級下冊Unit5“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我使用多媒體導入歌曲《If you are happy》,可說是一道可口的“甜點”,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

五、網絡搜索背景知識導入,掃除跨文化交際上存在的障礙

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豐富了英美等國家的地理、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對英語學習者來說,能使他們不僅具備自己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知識,還能敏銳地識別不同語言形式在文化方面的差異,有利于掃除跨文化交際上存在的障礙,對于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譯五大能力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運用信息技術迅速有效地從網絡搜索背景知識,可以令課堂容量更大,內容更加充實,學生可以放眼世界,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新鮮知識,開闊視野又緊跟時代節(jié)拍,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8)

2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升華學生的情感

篇(9)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見其人、似聞其聲,從而調動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順利完成情感價值觀的引領。如,講《貞觀之治》一課時,可播放電視劇《大明宮詞》,進而引導學生看書思考:如何評價武則天,如何認識那個繁盛的時代。讓學生看書展開討論,主動發(fā)言,教師給予輔導補充,這樣學生就可以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習。

二、運用信息技術,再現教學事實

歷史是過去客觀存在的事實,它不可能重現。我們只能通過歷史遺跡、文字及音像資料來研究它、學習它,運用多媒體信息手段,可實施再現教學。

例如,在學習《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一課前,我就布置了幾個問題給學生,再讓他們到網上百度中搜索《大國崛起》中關于南北戰(zhàn)爭的片段,學生就會對美國的歷史有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多種能力

1.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音頻朗讀中清楚而又流暢的普通話,再加上適情而悅耳的輕音樂,不只是學生會較快沉浸在那種意境之中,作為老師,我也會受到感染,進而師生共同感悟,學生盡情想象,充分感受,這樣教學效果很快就達到了,甚至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如,講《不怕遠征難》這一課時,我配上了的詩《七律·》,激揚的朗誦再現了那種激情,我們一同得到情感的共鳴,這樣的氣氛,這樣的音樂,這樣的激情,使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想象也得以展開,學習目標就能很輕松地完成。

2.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將各種圖畫、聲樂、音像等結合在一起,用一些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遐想無盡,思維活躍,更大地激發(fā)想象空間,使他們盡情地聯想,輕松而快樂地跟隨教學流程而學習。

3.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信息技術利用它強大而有力的表現力,再次重現當年的日月、當年的戰(zhàn)場、當年的江山……讓學生穿越時空,回到那個遙遠歷史,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yǎng)自身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這一節(jié)內容時,適時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場面,學生感悟當年的歷史之時,也會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清朝會如此呢,聯系當政者,還可與當時的海禁政策、海防政策結合進行思考,學生的思維得到極大的提升和鍛煉。還可讓學生就影片中李鴻章為減少賠款而挨子彈的事,讓他們學會分析歷史事件中個人的無奈,不能因李鴻章簽訂辱國條約就一概否決他,學會自己分析歷史事件,理解在其位謀其職的無奈。

4.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

歷史課縱橫天下,縱觀古今,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國情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注意學生思想情感的教育,一直不忘愛國教育、節(jié)儉教育、革命教育和國情教育。但是,這些僅僅靠蒼白的語言來描述難以讓學生受到熏陶。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就能很輕松地解決這些難點。我在講《》時,就用幻燈播放其間不斷涌現的民族英雄,讓學生明白我們中國歷來就不乏英雄作戰(zhàn)的勇士,也不乏為了祖國而前仆后繼的感人事跡。

四、運用信息技術,可有效進行課前、課堂、課后的學習

互聯網上的資源確實是博大而豐富,可以讓學生多方面感知知識,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時,我就讓學生課前在網上了解鄭和的經歷,學生在網上搜集了很多資料,不光收獲了知識,還有了心靈上的充實。

課后,學生還可根據課堂學習的情況,自主選擇,到互聯網下找到鞏固的習題。此外,學生感興趣的好多歷史問題,都可到互聯網進行自主探究。這樣,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其信息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五、運用信息技術,可借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篇(10)

一、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

“我們實際上不能給學生教會一種語言,我們只能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S.P.Corde)。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是推進學生進行復雜認識活動的重要動力”。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興趣出自好奇。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選擇貼近生活、具有時代特點的事例,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地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學生置身其中,以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知識的濃厚興趣,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容易刺激他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給他們帶來新鮮的驚喜,并引起他們的積極反應,有助于教長時間地保持學習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 9 It's raining 這一單元時,選取了大量有關天氣和季節(jié)方面的知識、圖片,制作了幾個相關動畫。首先剪輯一些四季景物的鏡頭,讓學生從中感受四季氣候的特點。接著播放5個畫面:刮風—wind,下雨—rain,下雪—snow,烏云密布—cloudy—cloudy,陽光明媚—sunny,每播放一個畫面同時點擊出現在畫面中的單詞并朗讀數遍。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這幾個單詞,并自然而然地讓學生融于英語學習的情境之中,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這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非常強烈,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開始新知識的學習。若這樣長此以往地運用,多媒體以其真實感和趣味感刺激學生思維,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流暢。

二、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現場的限制,知識重點、難點往往不易解決。現代計算機技術圖形處理的能力很高超,把這一特有功能運用到教學中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枯燥為生動。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在計算機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教學重點得以順利解決。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畫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緒。

比如,教七年級下冊Unit 9 It's raining 這一單元時,學生需要掌握現在進行時的用法。這是一個教學重點,而對剛學英語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又是一個學習難點,難以把握。教學中我以rain(下雨),snow(下雪),run(跑)為例設計動畫內容,并用文字加以說明。具體做法如下:

制作兩個動畫:一個男孩打著傘在通往學校的路上跑著,伴隨著“滴答”的雨聲,在動畫的下面出現英語句子“It's raining, the boy is running”;一個女孩穿著厚厚的棉衣,踏者厚厚的積雪跑著,天空中飄著雪花,伴著“呼呼”的風聲,在動畫的下面出現英語句子“It's snowing,the girl is running ”。動畫中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的單詞“raining”,“snowing”,“running”采用空投效果,形象直觀,使人容易接受。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和過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內容化為生動有趣,使得教材內容得以直觀再現,重點易于突出,難點易于突破,極富表現力,易于學生掌握。

三、運用多媒體,加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yōu)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比圖形更先進,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加大了教學密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 3 I'd like a large pizza這一單元時,有很多食物方面的單詞,像pizza,pepperoni,green peppers,mushrooms,onions,cheese,olives,tomatoes,hot dogs,soda,lemonade,iced tea,juice,salad,hamburgers等等。這些食物有些學生都沒有見過,學起來枯燥,難以記住。課前我找到這些食物的圖片,用Photoshop的套索工具處理圖上所標的名稱單詞,以動畫形式設置在圖畫中并配有單詞發(fā)音。讓學生Look at the picture,then write down the words。教師點擊圖中設有單詞的動畫,讓學生看實物圖片讀、記單詞。

有趣的畫面,難忘的鏡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們對單詞的印象;同時引導學生說一些分別包含這些單詞的日常用語,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情景中,并能很快說出這些單詞。這時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食物頭飾和單詞頭飾發(fā)給學生,然后所有學生齊唱“找朋友”的英語歌曲。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快地找到了朋友,并且興致盎然地充當小教師,教讀食物單詞。

多媒體軟件向學生直觀地呈現了語言材料的示范表情、動作,為學生隨后的表演提供了可模仿的生動、具體的情景。這樣,在多媒體軟件提供的圖文并茂的情景中,學生邊看邊聽,視聽覺相結合,成為感知的主體,學到了新的知識。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基于好氣心,以問題為導向,在老師精心設計下學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為核心的各種現代教育媒體并把它們有機整合起來,具體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去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針對學習中的疑難,通過采用自主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并對多種意見進行記錄、整理、分析、歸納、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討論、探究,這既體現了“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上一篇: 食品質量檢測技術 下一篇: 村扶貧匯報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91 |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午夜在线观看的那种网站 | 亚州AV有码乱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