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6 07:11: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七年級語文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一是中學生的啟蒙階段,初一英語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讓學生邁好英語學習的第一步,對他們今后學好英語至關重要。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培養學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1.強化學習英語動機,引導學生入門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有動機的外語學習,學習效果好,而無動機的外語學習,學習往往成為一種負擔,學習效果不佳。初學英語的學生,對英語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價值的認識,真正意識到英語的工具性和交際性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位。明確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有了信心和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強師生情感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善于表達積極情感,多給學生動口的機會,多給予熱情鼓勵,引導他們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教師一個默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份由衷的贊許,都會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和可敬。這些都促進學生積極的上進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加他們學習的勇氣和信心。達到以情促知、以情促教的目的。
3.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各種激趣方法,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
(1)直觀教學法。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枯燥的英語單詞直觀形象化,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和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2)情景教學法。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情景,采用對話、表演等形式,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借助類似模擬情景,把教材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覺到學習英語的用處,增加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3)愉快教學法。學生初學英語時,興趣很高,但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寓教于樂,吸引學生。如在課堂上安排一些猜謎、唱歌、做游戲、搞競賽等活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4.體驗成功,激起學習興趣
成功感是英語學習中非常寶貴的情感體驗,能極大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應設法多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的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如學生回答對問題,好的考試成績等等,都可視為成功。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Great/Wonderful/welldone/……即使學生回答錯了,教師要給予及時的幫助和鼓勵:Tryagain/Thinkitover……注意捕捉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表揚或獎勵,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看到希望的曙光,不斷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
二、從基礎知識入門,把握好英語的入門教學
1.語音教學
語音教學是初一英語教學重要和首要的任務之一,是入門階段教學的關鍵。通過音標教學,學生掌握正確發音,學會拼讀單詞,為以后的英語繼續學習和不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掃平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筆者在音標教學中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學原則,即在教完26個字母之后,集中教音標,再試教拼讀單詞。重點放在弄清字母、音素、音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完成48個音素、音標及相應字母、字母組合的教學,結合教材生詞表上的單詞練習拼讀,使學生通過發音、拼讀、開口關,從而使他們具備拼讀單詞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一開始就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然后是分散教學,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進一步鞏固前面所學的音標,從入門階段的字母、單詞、日常用語,到初級階段的課文、句子、對話,教師應隨著教材的變化,隨時把它們分散地教給學生,采取聽、模仿、講解、練習、校正等方式使學生隨時隨處感受到正確、規范的語音的影響和熏陶。
2.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記憶單詞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教給他們便于記憶、鞏固的方法。如拼讀記憶法、歸類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為了把好單詞關,更要及時地進行單詞聽寫檢測,做到單詞“課課清”,讓學生養成每天記單詞的習慣。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量,就能為以后的聽說讀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
在英語技能中,聽說是讀寫的基礎,具備一定的聽說能力,才能促進讀寫能力的發展。因此從初一開始,英語教師應把握好課堂教學中聽說訓練的滲透與融入,設法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強化學生聽說英語的意識,讓他們在運用中不斷提高英語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與表達的習慣,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1.用英語組織教學
大部分學生平時所聽、所說、所讀、所寫的全是漢語,缺少英語語言環境,通常只有在英語課上才能接觸英語。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盡量用英語進行教學,創造濃厚的英語課堂氣氛,使學生自然而然的跟著教師的思路用英語去思維。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聽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感。
2.freetalk
通過每天freetalk,給每個學生均等的機會來訓練口語,在這項訓練中,學生有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可以提前準備。課前由一名學生講三分鐘英語,內容可以是校園生活,英語學習,個人軼事,班級活動和小故事等。此項活動使學生們敢于開口講英語,增長見識和擴大了詞匯量。在這項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督促的作用,使學生的口語得到鍛煉。
3.Roleplay
根據課文對話或短文的內容進行角色表演,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進行真實、生動、有趣的模仿。把課文的語言材料轉化為流暢的英語口語,達到交際和運用語言的目的。
4.朗讀和背誦
教師利用早讀、課堂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學生大聲朗讀,積極背誦范文,習慣用語和精彩語段。通過朗讀和背誦,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形成語感,逐步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習慣,提高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能力。
四、進行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只飽一天,授人以漁,終生受益。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系統地介紹英語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學生學會學習,進而善于學習,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1.課前預習:學習新的單元前,建議初一新生按以下步驟預習:首先,拼讀新單詞,大聲朗讀新單詞,然后聽錄音帶,大聲模仿跟讀,直到聽熟、會讀為止。
2.聽課:在課堂上,學生應做到“五動”,即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動耳,其中關鍵的是動口。即:抓住機會積極答問,敢于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聲背誦,敢于參加表演活動,不要怕犯錯誤。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方法,能自主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學生學習英語的入門階段,作為英語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著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把知識點分散學習、教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當啟發,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其自由想象和美好愿望的空間,在通過語音關、詞匯關、句型關、課文關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和運用、駕馭語言的成功感受,為今后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和心理適應能力。
參考書目:
[1]鄭玉瓊.論自主學習與其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7).
作文教學是我國中學語文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作文育人是中華文化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作文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個人的獨特觀點,彰顯文學的藝術魅力。在教師指導和訓練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對作文教學是這樣定義的:“作文教學是按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進行寫作,使學生形成寫作能力、養成寫作習慣的教學活動。”學生在作文教學中,能夠培養表達能力,促進智力發展,融合各類知識,發展良好個性,陶冶審美情趣。
這里講的中學語文教材,特指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它的編寫充分明確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該達到的作文知識程度,必需掌握的作文訓練能力和能夠具備的作文文化素養。我們可以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具體探究中學作文教學的實施與運用,發掘中學作文教學的改革與策略。以下是立足于人教版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中,關于作文教學在訓練系統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系統中的體現,通過分析作文教學體現的特點,進一步探究作文教學的劣勢與不足,提出有關作文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作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教育體現
語文教材是作文教學的主要課程資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參照,結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有關作文教學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課后的研討與練習,還有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中。通過具體地分析和探究,作文教學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在寫作內容上,經過基礎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作文教學應突出“學生是學習作文的主體”,作文教學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作文思想。結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圍繞“以學生為本”的作文教育觀主要體現在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學生可以在學習專題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和寫作。例如,在人與自我、人與語文、人與自然、人與科學、人與家庭、人與想象、人與成長、人與國家、人與名人、人與藝術、人與探險、人與動物的主題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創意寫作,有感而發。正如語文新課改的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因此,在語文教材中設計了豐富多彩的作文教學訓練,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創造,感性抒發和理性思考,例如,情景作文,寫出特點;命題作文,寫出啟示;自擬作文,寫出情感;想象作文,寫出特點;觀察作文,寫出新意。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動,力圖能夠在寫作中提高語言表達水平,培養人文素質能力,樹立完整人格形象。
在寫作形式上,有關作文教學訓練的方式花樣眾多,主要體現在語文教材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中,基本突出有以下各種形式。例如,啟發作文,以課堂學習內容為前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寫作;活動作文,以觀察、搜集和整理資料為主,指導學生開展寫作探究;情境作文,以課文藍本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熏陶,人文寫作;想象作文,以課堂學習目標為出發,指導學生進行聯想寫作;改寫作文,以課文范例為參照,指導學生進行改寫寫作;仿寫作文,以課文范例為參照,指導學生進行模仿寫作。根據這些多種多樣的寫作訓練形式,學生可以自主寫作,研究寫作,創意寫作。同時,在文章的立意,情感的抒發,意識的創新,取材的范圍,思維的培養上,寫作教學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由統一化趨向彈性化,主要將教材內容靈活處理,增加具有自由性和多元性的寫作訓練方式;由工具化趨向人文化,重點在作文教學中弘揚民族化,本土化,培養傳統優秀倫理道德,塑造人本內涵精神品格;由模仿化趨向創造化,注重在作文訓練中突出想象開發、思維發散和創造培養,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
以上就是作文教學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的訓練系統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系統中的呈現。結合作文教學的教育體現特點,我們可以發掘和探究有關作文教學在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中的劣勢。
二、作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教育劣勢
目前,為響應轟轟烈烈的語文課程改革,作文教學作為重中之重,一直被教育界視為改革的領頭軍。然而,我們的作文教學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整合改革,表面上風風光光,形式上熱熱鬧鬧,但究其教學本質,還是處于“學科無地位”“教材無重點”“教育無突破”的“三無”狀態。作文教學一直困擾著語文教育,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雖然國內的教育者沒有間斷對作文教學的研究,但最終沒有形成完整的有效的作文教學體系。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我們可以探究作文教學的存在問題,具體有以下劣勢。
1.作文教學地位不突出,缺乏專業性編排
縱觀現代語文教材,它是作文教學的主要課程資源,是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的重要參照,但教材僅僅是個例子,還嚴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例如,受地方文化、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影響,有的內容未必符合本地區學生實際的作文需要。同時,教材改革比較滯后,多年反復地訓練同樣的題材或內容,與現實社會脫節,使作文教學缺乏了創新的個性。
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教材不能明顯地突出作文教學的地位。翻翻中學語文教材,有關作文教學的專題內容基本圍繞在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系統中,在這些花樣眾多的訓練學習拼盤內,寫作不過是一道毫不起眼的小菜,為裝點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充當門面。學生可以在所謂的面面俱到中進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但是,學生真正可以掌握到的寫作專業知識又有幾成呢?
通過對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編排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每一個主題單元中,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活動所占篇幅比重較大,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實踐內容較多。只有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關于“我愛我家”的主題活動,重點表現出作文教學專項訓練。這說明,寫作活動還只是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附屬,寫作活動還不能作為單獨專題訓練而成立,教材主要突出口語交際訓練和綜合性學習訓練,因此,學生在討論交流、實踐活動的比重遠遠大于動筆寫作,教材幾乎將聽說讀做整合編排完,最后,才煞有介事地把寫作介紹出來,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是不能充分突出作文教學地位,明確寫作專業知識構造的。
再結合教材的課文內容,我們的作文教學只能是依附于課后的研討與聯系,作為一種呼應課文精神而延伸的所謂作文教學訓練。試想,作文教學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主體,如何實現獨立式教學訓練?怎樣成為專項式知識指導?所以,有關語文教材的作文教學不過是被動地寫作訓練,隱性地寫作教育。
2.作文教學環境受限制,偏隅課堂教學指導
由于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多數教師除了利用教學計劃的課時外,很少把作文教學拓展到課外,更缺乏在生活中指導作文,有關生活化作文訓練也等于形同虛設,空擺架子。其實,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沒有生活也就缺少了素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積累,邊生活邊寫作,這是作文教學的最佳途徑。要讓學生建立生活與寫作的聯系,就要先明確寫作目的,然后指向生活,再由生活回歸寫作。
結合中學語文教材,有關作文教學的生活化指導也確有一二,例如,活動作文里面就有相關生活觀察和體驗的教學指導,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里面也有有關生活氣息的作文指導。但是,這些作文生活化教學過于紙上談兵、好高騖遠,容易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綠色蟈蟈》中,作文教學指導要求“學生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辨別這些聲音,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請問,生活在高樓大廈里的城市學生,如何能夠接觸到蟲鳴鳥啼呢?這就是不考慮學生的真實情況而夸張了生活化作文的誤區。
因此,作文教學需要真正走近學生的生活,作文訓練應該真切符合學生的實際。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確實要努力建構適應人性化的“大語文”教育環境,樹立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真實典范。通過確立生活本源觀,能夠旗幟鮮明地摒棄那種蒼白貧血的應試作文,力圖還學生作文以原汁原味,注重作文教學回歸生活,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豐富其人生經歷和體驗。
3.作文教學訓練單一,拘泥命題寫作指導
現在的作文教學仍然沒有擺脫老框架,仍舊強調作文的寫作技巧,講究語言的表達方法,交待文章的結構布局。我們認為作文章法是重要的,但對作文教學來說,不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學要適合學生的作文心理,符合學生的語言的發展規律。作文就是表達,作文內容應該反映的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態度。受傳統的思想意識的制約,要求學生作文必須反映積極的并有一定的價值取向的內容,或者我們總用成人的思想去量度學生的意識,那么也就在某種程度作文真的成了“作”文了,過于為文造情、為文造勢,這樣就顯得矯揉造作,本末倒置。
看看我們的作文教學,還是側重命題作文訓練,自主性和實用性的作文表達能力訓練還沒能有效的走進課堂。我們應該反思現代的作文教學模式,考慮作文教學的實效性。長期以來的作文教學方法都是來應對應試教學,忽略了學生對自主表達能力的訓練,致使有些學生只會機械地寫作而不會自覺地創作。我們要全面發展學生語言知識表達能力,要從單一的書面命題作文中走出來,訓練方法多樣化,培養形式開闊化,改變學生對作文的因襲,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知識,提高作文的含金量。
同時,作文教學仍舊強調模仿,一味地遵照教材的教學設計要求,指導學生照本宣科的套寫作文,生搬硬套的模仿范文。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理想》中,作文教學是這樣設計的:“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試模仿第一段也寫幾句”。學生在模仿作文中,雖然可以強化和鞏固寫作知識,但是這樣的作文,是沒有個性色彩的文章,是沒有獨特生命力的作品。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世界是天真浪漫的,他們對事物往往是感性的認識,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思想意識,指導他們抒發自己的獨特感受,暢寫個人的奇思妙想,表達內心的創造熱情,突出創新作文的有效運用。“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我們不是要訓練寫作的仿制者,而是要培養寫作的創造者。
三、作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教育對策
結合作文教學的實施過程,有關作文教學的主體還是比較模糊,教材不能明顯地體現作文價值體系,教師難以突出地體現作文教學過程,學生缺乏有效地落實作文教學目標。如何在中學語文新課改中促進作文教學的運用與發展,真正體現出作文教學的核心和本質,這是值得教育者作出的思考和探究,針對作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材改革中的劣勢,具體有以下對策。
1.在編排上,加強作文教學主體化地位
面對語文新課改,我們的作文教學應以主體性姿態,在語文教材中突出其重要地位,組織其系統編排,呈現其專業特點。根據教育家列伏夫的研究,運用什么方式可以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作文?列伏夫認為,通過敘述讓學生掌握語言的范例,而提出作文讓這些范例得到運用。他認為激發動機是掌握書面語言的主要條件,他所建議的發展書面語言的作文,再現了書面語言的一個功能———轉換空間的創作。由此可見,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上,課文范例的選用就是很好的作文教學動機,結合課文文本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再現作文的實施和創作。
同時,列伏夫的作文教學把掌握連貫的書面語言,看成是先學詞語、再學造句、最后才學寫文章的多級的過程。按照列伏夫的意見,在書面語言的結構中包含著下述操作成分:(1)理解作文題目;(2)選擇與題目有關的材料;(3)按照一定的順序安排材料;(4)根據規范語言的標準和表達的需要用詞造句;(5)修改文章。通過列伏夫的作文教學啟示,語文教材的編排應該緊扣作文教學的主體要求,突出課文文本與寫作材料的有效聯系。
具體來看,圍繞中學語文教材,我們可以開設有關作文教學專欄,將作文文體知識融入到教學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突出作文修改過程,將作文寫作技能活用到教學實踐環境;我們可以運用作文評價標準,將作文教學反饋貫徹到教學互動成果;我們可以選擇有關作家寫作的課文例子,將作文訓練指導滲透到課本的閱讀學習;我們還可以增加課外文本瀏覽,將作文文章典范充實到課后的學習拓展等等,這些有關作文教學的對策,是需要將我們的語文教材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最終,才能實現作文教學的主體地位,突出作文教學的專業構造。
2.在教學上,加強作文教學生活化特色
語文教育界泰山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新課標》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學生作文反映出他們在思想認識、生活經驗、表達能力、人格素養等多方面的情況。這表明,自由寫作、個性表達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策略。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提倡生活化寫作、個性化寫作。讓學生寫自己想寫、愛寫的內容。讓學生在放松的生活狀態下心靈松綁,無拘無束的發散和馳騁創作思維。
值得指出的是,將生活化作文內容虛假、夸大是作文教學中的常見病。教材在設置作文訓練的環節,教師在指導學生創作的過程,為了吸引學生的目光,就把作文生活化內容神奇化、虛假化、浮夸化,以博得學生的青睞,顯得不切實際,生搬硬套。作文是需要夸張,也需要適理的創造,但不能過分的浮夸事情的本質,更不能子虛烏有的生成文字。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素質成長,與作文教學的生活教育脫離了關系。寫人就要寫實實在在的人,寫景就要寫目所能及的景物,寫事就要寫真真切切的事實,抒情就要抒發內心深處的感情。教師在指導作文時務必強調所寫內容要與現實生活相符,這樣作文才能“活”起來,是真實、真切、真情的生活化作文。
因此,在新課改中,加強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理念特點是使學生在求真、立誠、平等、尊重、無壓力的輕松氛圍中受到啟迪,在生活的懷抱里浮想聯翩,在心靈的世界中坦誠相待,將教條、死板、逼迫的作文教學由“要我寫”變成“我要寫”,讓學生成為作文的主人。實踐證明,這些改革的成效是顯著的,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作文訓練形式,能夠充分實現自由寫作,豐富表達,提高素質,優化內涵。更重要的是,我們學生的文章清新自然,真情流露,個性紛呈,擅于表達。
3.在訓練上,加強作文教學創新化架構
目前,我國中學課程改革掀起一股創新作文熱潮,它要求在以不斷挖掘和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下,一方面學習和繼承傳統作文教學的精華,另一方面更注重沖破舊的作文觀念及思想的束縛,選取新的視角,開拓新的意蘊,不斷變革進取,從而達到自主創新的寫作活動。
但面對寫作教學的現狀是,教學框架性嚴重束縛學生的個性,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改變作文教學尷尬的處境,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地表現自己的思想,提高作文能力,張揚寫作個性,提倡自主創新,這應該是我國作文教學的重要課題。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加強豐富多彩的作文模式架構,從而突出學生自主探究、創新寫作的地位。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提出要進行創新寫作,就是要摒除傳統的教條主義,突出作文教學訓練在作文擬題、作文形式、作文內容和作文評價上的創新。在作文擬題上,教學訓練要注重讓學生自主命題,盡量考慮擬題角度是否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激發學生的獨特感受;在作文形式上,教學訓練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創造表達,盡量采用多種多樣的文體體裁和形式指導學生或啟發、或活動、或情境、或想象,提供豐富多彩的創作平臺;在作文內容上,教學訓練要提高學生的思想發展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在實際生活的觀察、感悟和體驗,進行正確而大膽地創造,從而充分而準確地提煉作文的奇特內涵;在作文評價上,教學訓練要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加強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作意識。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評價,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迸發出個性創造的激情。
二、優化閱讀程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
現代閱讀教學理論研究表明,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須依賴于教師引導下學生的主體實踐。要改革閱讀教學,必須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地位失重,學生主體地位失落的局面。應該還主體地位給學生,把出發點、立足點真正放在學生身上,以學生為主體,實行主體性閱讀教學。
主體性閱讀教學,即“在閱讀教學中,把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和發展學生主體意識、能力、人格作為雙重目標,以培養學生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為核心,通過培養民主的師生關系,創設學生主體積極參與的情境,設置適當的教學活動,采取相應的策略方法等,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閱讀教學理念和閱讀教學模式。”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摸索出了自己開展主體性閱讀教學的一套操作程序,主要分五步進行:“自主質疑——定向探究——討論點撥——總結升華——拓展延伸”。第一步,學生自主學習(包括預習),自主提出問題。葉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把自學引入教學之中,不但是新教學方法的一種特點,而且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必由之路。第二步,在教師引導梳理下,歸納、分類、篩選學生提出的問題。淺顯的由學生直接回答,與課文內容關系不大而學生又難以回答的問題,由教師做出恰當的解釋,剩下的比較切合課堂預設目標的問題就作為探討的重點。如果學生的問題一直提不到點子上,教師要在他們所提相關問題上巧妙引導,抓住整合的切入點,進一步啟疑,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重點、難點上(也即課堂預設的目標)。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篩選后的問題自主定向閱讀課文,切實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步,圍繞這些問題小組交流,然后匯報自讀情況,教師引導下全班進行合作探究,教師針對學生尚未理解的疑難問題進行點撥解疑,即“精講”。第四、五步,通過“總結升華”、“拓展延伸”進一步鞏固、運用所學到的東西,做到“精練”,從而順利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總之,主體性閱讀教學操作程序的五個階段立足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教師發揮引導作用,設置必要的探討范圍,緊緊抓住課堂目標這根“韁繩”,避免討論抓不住重點,流于形式,課堂活動華而不實的現象,從而使課堂教學做到:目標明確,線索清晰,更具科學性。
三、適時加以“扶”“放”,提高閱讀感悟的能力
要正確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必須擺正自己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要巧妙處理好主導與自主的關系,也就是“扶”與“放”的關系。所謂“扶”,就是指教師用一定的方式、方法進行啟發、引導和講解,讓學生學會“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過程。所謂“放”,就是讓學生嘗試、運用“扶”時的方法,去獨立思考、探究的過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過程。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即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實際發展水平(第一發展水平)和在學習環境中通過教師的指導或與同伴的合作并經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能解決問題的潛在水平(第二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他認為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有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每個學生都能經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身的主體性,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與同伴的合作達到第二發展水平,可見,教師在主體性閱讀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適時”地采取“扶”和“放”的教學策略。該“扶”的時候不能“放”,該“放”的時候絕對不要去“扶”。當學生處于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必須先“放”后“扶”;當學生處于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必須先“扶”后“放”,教師要致力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從而使學生慢慢地擺脫對教師教的依賴,然后再“放”。教師的“扶”應側重在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比如有目的的進行閱讀的習慣;查找工具書的習慣;朗讀與默讀的習慣;讀思結合的習慣;圈點批注的習慣;有意質疑的習慣;閱讀中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歸納總結的習慣;良好的閱讀心理習慣等等;還應側重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比如要教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認知性閱讀,體驗文字,豐富語感;學會理解性閱讀,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特殊對話,搞清楚文章“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學會鑒賞性閱讀,讀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學會創造性閱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通過適時的“扶”與“放”,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
四、尊重個性差異,實現教學預定的目標
作為一般文本,我們可以在日常閱讀中從各種角度、各個層面去揣摩。據“接受美學”理論所言,文學作品一旦進入社會便與作者分離而成為一種客觀存在,被不同的讀者解讀出不同的意義,因而體現出理解程度的差異性。清代學者趙翼在《閑居讀書》一詩中寫道:“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同作一文題,各自擅其妙。問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竅。”可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解讀文本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一個文本,一旦進入教材,就變成教師教、學生學的媒介,即教材文本,而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一般文本。而作為一個教材文本,就會有它在整冊教材、整個單元中的教學目標。目標教學理論強調,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智能活動,絕不能為了消極的迎合學生而放棄既定的教學目標,否則,何以體現教師的作用?課堂教學目標是確定課堂教學內容的尺度,它控制著教學的過程,檢查教學的效果,目標明確可以避免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對一個教材文本的進行探究時,不能漫無目的,而應該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來展開有效引導,減少學生在認知上的差異性。
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是絕對的,沒有目標的課堂教學,任由學生在無關痛癢的問題上自由討論,信馬由韁,任意發揮,只會多走彎路、遠路,浪費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從而造成基礎性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學生的知識體系、閱讀教學的目標體系無法得以合理的建構,課堂教學也就陷入到一片無序與混亂之中。盡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哈姆雷特畢竟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牛虻”,或其他什么人。你可以說哈姆雷特是一個勇敢的王子,也可以說他是一個懦弱的王子,但誰也不能否認他是一個“憂郁”、“猶豫”的王子。所以,讀者解讀的創造性和文本的規定性是辯證統一的,創造性的翅膀不可任意偏離文本,做隨心所欲的發揮。正如接受美學家伊瑟爾所言:“文本的規定性嚴格制約著接受活動,以使其不至于脫離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結構,而對文本意義作隨意的理解和解釋。”因此,主體性閱讀教學的課堂教學,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同時,教師心中應該有一定的既定目標,并圍繞目標的實現加以適當的調控和引導。當然,目標的制定應該具有靈活性,具有一定的張力,不應過于刻板,而應讓目標成為課堂教學的“魂”。
五、加強語言訓練,體現閱讀教學的本色
一般的閱讀是為了獲取有效信息,而閱讀教學是以教材文本為例子來訓練學生,使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尤其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在主體性閱讀教學中,應把學生吸收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形成語言表達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對中小學生而言,語言文字的教學始終是語文學科的核心任務,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前提。不重視“雙基”知識的傳授與訓練,僅僅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明顯是一種失誤,架空了工具性,實際上也就架空了人文性。教材文本中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是人的“骨肉”,文本所折射出的情感、主題、思想是人的“靈魂”,二者不可偏廢。一個人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語文素養,它既包括了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又包括了情感、態度和思想,忽視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學習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培養語感,增加積累,從而提高自身素質。語文輕了“語”,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閱讀教學的任務就無法得以完成,學生的語文基礎就必然受到削弱。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沒有對語言的感受,就沒有對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文本的關鍵之處,重錘敲打,細細品味作品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因此教師要教學生學會“咬文嚼字”的精讀,“提綱挈領”的略讀,“一目十行”的速讀。教會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捕捉文章中心的方法,審題的方法,聯系上下文閱讀的方法,篩選并提煉加工信息的方法,合理想象補充有關情節的方法,以及規范、準確、完整、簡潔地表述的方法等等。總之,在主體性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引導學生對語言的感知、揣摩與積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體現閱讀教學之本色。
(該論文獲得秀洲區2008年教育學會語文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參考文獻:
1、田澤生.試談主體性閱讀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4)
2、李寰英.語文教學怎樣回答現實的挑戰.語文教學通訊,2000(5)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