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11 07:51: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和諧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和諧文化論文

篇(1)

作者:龔慧楓 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在學風建設方面,要大興學習之風,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著力建設與精神文化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具有導向、約束和規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建設與校園精神文化相一致,就可以彰顯學校自身的文化特質提供制度典范,做到外在約束與師生內在文化自覺的統一,有效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反之,就會使思想認識和行為規范出現矛盾,制約校園文化的順利發展。高校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教育活動中引導作為主體的學生主動自覺地協同發展自己的智能、情感、個性與行為,從而促進他們自主發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氛圍的創設中,自然離不開學生自主性與創造性的發揮,要讓高校的各種規章制度、行為規范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和行為方式。教師及管理群體作為制度建設的設計者和執行者、作為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建設者,更要對學生中的流行文化、思想風氣加以引導。

高校是求學的場所,更是學生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的地方,相對而言,課堂教學是一種共性的教育活動,而校園文化活動則能使學生更充分地施展才華,發展個性。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發展興趣愛好,發揮特長,并在各種創造性活動中挖掘個體的潛在能力,充分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要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弘揚主旋律、高品位,受益面積廣、影響力大、吸引力強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在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要始終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科技、文娛、體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使健康、高雅、生動的文化活動活躍在高校校園文化陣地。

建設校園文化的意義,不僅在于高校德育教學的范疇,還在于它啟發人們開啟認識高校無形資產、教育資源的新視角,啟發人們去認識、探索高校集體教育中存在的種種現象:譬如我們常常會說某校的某專業很出人才,那里的學生某方面的才能很突出;某學校具有某種文化傳統,學生整體上有某種特征,等等,像北京大學民主科學愛國意識的濃厚,南京大學“淵默深穩,不激不隨”學風的悠長,武漢大學“沉穩持重”學術文化氣氛的綿遠,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悠悠哲思……實質上都是這些知名高等學府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體現,是不可多得的無形資產和教學資源。從校園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些辦學傳統和特色,能使人們更加理性地認識、科學地開發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并不斷予以建設和完善。

就學校而言,對原有的傳統和特色故當如此,在未來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亦應著意于挖掘凝練,以豐富學校的無形資產和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效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保存正確發展方向和不斷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同時,我們應該對當前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所處的背景和任務的艱巨性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給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諸多挑戰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當然。我們只要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遵循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和規律,緊密依靠廣大師生的智慧和力量,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就一定會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篇(2)

(一)先進性和引領性和諧是人類美好的期望和永恒的追求,和諧校園文化不僅代表了高校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了高等教育的內在基本規律,而且也代表了社會主義社會文化發展的未來走向,代表了時代的文明進步,因而具有極為突出的先進性。高校作為傳播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不僅是人類科技創新與的策源地,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守護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堅持真理、公平與正義,強調尊重、平等與博愛,倡導交流、理解與共享,反對霸權,鄙視權威,拒絕封建迷信和盲目崇拜;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始終處于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以創造新文化的胸懷與氣魄引領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二)主體性和人本性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者是全體師生員工,其享用者也是全體師生員工特別是學生,因此其主體性和人本性定位就顯得尤為必要。為體現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主體性和人本性定位,其構建活動中要做到三點:首先,校長必須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承擔和諧校園文化承傳創新的神圣使命,使和諧校園文化構建成為學校提升辦學層次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有意識地把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管理活動之中。其次,教師也要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一方面要緊緊抓住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職責不放松,向學生傳遞優秀的人類文化,為和諧校園文化的形成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要重視自身知識素養的積累、能力素養與道德修養的提升及高尚人格的塑造,為和諧校園文化注入無言的榜樣力量。第三,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主體,也是和諧校園文化的載體,是和諧校園文化構建的價值與目的之所在。因此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斷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學生進行文化選擇、文化創新和文化內化,有助于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三)創造性和發展性高校不僅要把人類積累幾千年的知識經驗和文化成果傳遞給年輕一代,而且還擔負著科學研究和文化創造的時代功能。創造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所獨有的精神品格,離開了創造便不可能有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高校作為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組織機構,其文化設施較為齊全,文化活動較為豐富,文化層次普遍較高,對當代社會文化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向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靈敏的“嗅覺”,能不斷創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高質量校園文化活動,為師生員工和諧校園文化意識的培育及創造性思維水平的提升提供廣闊的空間;高校和諧校園文化能突出高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彰顯高校的核心價值觀念和競爭力,激勵師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教育教學的價值與方法路徑,穩步提升高校的辦學質量和效益。

二、和諧校園文化的結構分析

關于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結構,目前主要有“關系說”和“要素說”兩種觀點。所謂“關系說”,是把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看成是高校與其相關組織(社會、其他高校、二級學院等)的關系形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黨群與干群關系、師生關系、教師關系、學生關系等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和諧狀態[4]。所謂“要素說”,是把和諧校園文化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由諸多反映校園文化特質的要素(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理文化、生活文化等)所構成。這些構成要素相互依存、和諧有序,共同推動和諧校園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完善。從我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來看,“要素說”無疑更有助于認識和把握和諧校園文化的內容結構,但“要素”也不是分得越多越細越好。筆者認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諧”、“制度文化和諧”和“物質文化和諧”。首先,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所學校的個性與風貌,是學校文化價值理念的深層內核,因而精神文化和諧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最高層次。高校的“精神文化和諧”體現在高校要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能營造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育人氛圍,能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能激發和調動師生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能使師生員工獲得較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能使其生命價值得到良好提升。其次,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它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所特有的管理理念、運行效度及人文情懷。高校“制度文化和諧”體現在高校要有健全的規章制度,依法治校,有章必依,違章必究;高校要貫徹落實人本化管理理念,激發師生員工遵守規章制度的內在自覺性;高校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和公開透明的議事原則,切實維護規章制度的權威性。第三,物質文化不同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一種有形的文化形式,是校園文化外顯的物質形態,也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物質文化和諧”體現為高校校園設施和教學設備等要功能齊全、方便實用,充分體現高校以師生員工為本的精神追求;高校校園環境要突出人文氣息、生態理念和育人功能,使師生員工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受到陶冶;高校校園規劃要布局合理,整體有序,各種功能區域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

三、和諧校園文化的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主要是指在人類社會有規律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影響運動變化過程的各因素的結構、作用及其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因素發揮作用的基本過程、主要機理及運行方式,是決定事物運動變化的各種內外因素以及其密切關系的總稱。靈活、協調、有序和高效的運行機制的確立,是保證人類社會各項活動目標得以順利實現的根本條件和重要路徑。高校和諧校園文化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獨具特色的活動領域,其價值功能的實現和目的的達成是一個諸因素綜合作用、積極運動發展的過程,依賴于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的建立。從縱向角度來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運行機制是由心理層次、制度層次、思潮層次以及行為層次等因素所構成的一個由表及里、從低級到高級的系統結構體系。其中,心理層次是高校師生員工所表現出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活動,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發生作用的基礎層次因素。制度層次是高校為保證教育活動有效開展所制定的一整套行為準則和規范,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實現群體心理認同與教育行為價值選擇相契合的層次因素。思潮層次是高校師生員工進行教育行為價值選擇的一種思想傾向,它是溝通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心理層次因素與制度層次因素的中介層次。行為層次則是高校師生員工在實際工作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最終表現和價值旨歸,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層次因素。從橫向角度來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上述四個層次因素的某些具體內容不僅存在明顯的沖突和排斥,而且又互相滲透、融合、促進,是在不斷否定和淘汰某些因素的基礎上傳承和創新人類優秀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適應和滿足了高等教育發展以及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要。

篇(3)

二、群眾文化發揮著凝聚力的作用

通過開展廣泛的群眾文化活動,積極創作和展示弘揚和諧理念的優秀作品,可以傳播和諧社會的理想,宣傳建設和諧社會的觀念,使得和諧社會的建設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更進一步把和諧社會建設的理想和信念內化為全社會的意識,在人民群眾中形成“和為真、和為善、和為美、和為貴”的共識,就會極大地提升全民族的內心凝聚力,從而引導全社會形成齊心協力共建和諧社會的滾滾洪流。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群眾文化發揮凝心聚力的作用還表現在,它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和諧社會的內在精神和魂魄,在所有價值目標中處于統領地位。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和諧社會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和失去根本。在社會結構變動、經濟體制變革、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變化的形勢下,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群眾文化的廣泛開展,正是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途徑。群眾文化的廣泛開展,通過多種多樣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地為人民群眾所理解、接受和掌握,轉化為社會共識,并以此逐步地形成全社會的價值體系,就能夠消解思想沖突,提升社會認同,社會摩擦,避免社會動蕩,從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有力的保證。

三、群眾文化發揮著素質支撐的作用

國民素質的培育和提升,是教育和實踐活動中實現的。提升國民素質,第一要使國民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還要培育全體國民的個性力量、人格力量,培育全體國民克服困難、面對艱難困苦的適應力、承受力和應激力等等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二要培育全體國民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第三要培育全體公民的政治素質、法制觀念、責任意識、開放意識、愛國意識。第四要培育公民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群眾文化是一種多方位的、特殊的知識和能力的載體,它具有普及各種知識、傳授各種能力的作用。人民群眾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能力,可以擴大知識面,可以提高生活和工作能力。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傳授和交流的功能,可以使人們在參加群眾文化活動中增長經驗和才智。群眾文化還是對國民進行終身教育的一個好途徑。

篇(4)

2.原有思想觀念的劇烈轉變。除了不同文化內核的價值之間相互碰撞,原有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強烈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塑造。大學生從家庭到校園到社會所接觸的道德思想是存在差異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種道德本性錯綜林立,并在不同程度上會作用于現實生活,影響大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的決定。因此,當接觸過不同道德價值的大學生在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時,就會在解決問題的道德選擇上產生迷茫與困惑,或者在不同的問題上轉換不同的道德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呈現出一種道德混亂的現象。

3.具體行為方式的深刻顛覆。隨著大學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多種文化思想的滲透,現代大學生的生活內容有了很大變化。民族院校校園娛樂生活更是豐富,除了校園活動外,少數民族學生不僅有本民族的娛樂活動,而且網游、桌游、KTV、酒吧、各類型的文藝表演也成了他們休閑娛樂的選擇。有些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文化基礎較差,容易受當前社會較為流行的享樂主義影響,部分學生甚至將本應用于學習的時間用于網絡游戲和泡酒吧的消遣上。

二、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1.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自覺。在民族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少數民族學生比較注重本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較強,不能容忍其他人輕視、褻瀆他們的文化。但同時他們卻無視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唯我獨尊。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應鼓勵學生通過各種主題活動能夠理性地認識自身文化,吸取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中可互補的部分,能夠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省和文化創建。

2.鼓勵多元教育,增強大學生對多種民族文化的理解。民族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邊遠山區或經濟欠發達的地方,由于文化基礎較差,對其他民族文化認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學生社團和學生會有必要開展一些電影、講座、知識問答、文藝表演等活動向在校學生全面、客觀的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讓學生對充斥在社會以及大學生活中的各種文化、價值觀、思想有著科學而全面的認識,可以更為清晰主動地選擇除了本民族以外不同思想價值來指導自身的行為方式。同時,把握住不同民族文化的實質,在模仿、汲取及發揚不同民族文化時擁有正確的方向。

篇(5)

二、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現狀

改革開放后,我國確立了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社會經濟體制,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的文化藝術水平也不斷提升,但同樣也暴露出更多的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文化藝術水平良莠不齊

在現代社會環境之下,我國大眾文化藝術水平良莠不齊,文化藝術水平的能力高低不一,這是一個客觀的現象,更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二)文化藝術的評判標準不一

文化藝術,可以看視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和內容,目前,在現實過程過程中,我國文化藝術的評判標準不一,造成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開放后,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這種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造成了文化藝術的評判標準多重多樣,所以文化藝術的評判標準不一是我國群眾文化藝術水平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文化藝術審美誤區

一部分大眾對于文化藝術的審美存在著嚴重的誤區,對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理解存在著誤區,看法不一,這些也是我國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客觀問題。

三、關于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建議

積極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水平,不僅有利于群眾個體文化修養的提高,更有利于和諧幸福社會建設,個人認為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營造和諧幸福的社會氛圍

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開放,但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大眾思想的開放,與此同時,各種思想文化紛紛涌入,影響著群眾的文化藝術意識,雖然有著積極的一面,但一些消極的思想因子,也直接影響著群眾的文化藝術觀,是造成了大眾對于文化評判標準不一或存在誤區的主要原因。因此,個人認為要積極的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營造和諧幸福的社會氛圍,通過這一舉措從思想的根源為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水平夯實基礎。

(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群眾提升文藝水平

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政府的作用,作為政府必須要發揮出主導作用,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尤其是財(人)力的保障力度,將這種投入更好的傾向于基層,目前,在我國基層存在一些“丑陋”的文化現象,如:“封建迷信”,“黃賭毒”等,因此,作為政府要加大對基層這些不良文化的治理,加大資金(人力)保障力度,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群眾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和意識觀。

(三)強化教育力度,挖掘文化精品

教育是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更加關注教育的力度和投入,通過教育引導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挖掘民間的文化精品,打造各種精品工程,通過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更好的影響和帶動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高。

篇(6)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現狀

當前我國高校安全文化建設正在日漸發展,但是從總體來看,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設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學性仍然與國外高校有著很大的差距,并且局限于各高校自身因素,高校的安全問題仍然是屢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之所以會出現高校安全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2]

1.發展與安全脫節。隨著學校建設的快速發展,原有的安全管理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在日漸復雜和龐大的高校建設。部分高校的領導及教師安全意識淡薄,隨著學校對科研實力的重視,使得大多數領導一心抓科研建設,無形之中就忽略了安全文化建設。另外,許多高校的辦公室、實驗室、教室、餐廳以及宿舍常年缺乏維護,制度陳舊、管理措施缺乏等等,使得原本輕微的安全問題逐年累積,由此造成嚴重后果。更多的是在安全事故發生后,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問題所在,只處理表面現象而不去探究問題本質,使得安全隱患繼續得以長存。

2.安全意識淡薄。首先,很多高校負責人都認為高校發展的基礎是科研和教學,他們對安全管理則不置可否,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試問,當一個實驗室研究出來世界一流的專利產品,結果卻在一次安全事故中導致整個成果全部報廢甚至相關研究人員生命安全也遭到影響,那這樣的科研有意義嗎?很多高校負責人認為,只要安全不出問題,或者出現問題及時解決就可以,不用專門搞什么安全文化建設。其次,廣大師生對安全文化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他們在安全事故發生時不能采取相應的安全避險措施減輕損失,甚至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采用錯誤的措施加重損失。最后,由于相關院校領導安全意識的缺乏使得安全管理部門分配不合理,安全管理人員和物資力量分散,而且在實際的安全建設中也缺乏足夠的重視,這無形中成了潛在的非安全因素。

3.安全投入不足。第一,安全文化建設經費投入不足,使得相關部門控制安全管理隊伍規模,招聘低學歷人員彌補高素質人才的空缺,這樣就使得安全管理隊伍良莠不齊,只有少數成員具備相應的安全管理資格。第二,由于資金不足,使得安全設施的配備縮水,很多陳舊設備不能及時更換,這樣無形中又增加了很多潛在的安全隱患。第三,資金的缺乏使得相關部門不得不削減安全教育活動,甚至不開展安全教育活動,由此使得相關配套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備,很難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下培養廣大師生的安全文化意識,使他們無法在接受安全教育的同時也能身臨其境,體會安全事故的嚴重性。

4.制度保障缺乏。從制度保障這一方面來說,國內很多高校都沒有出臺過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來指導安全文化建設的實施,很多時候都是依靠一些簡單的規定和建立在個人意識上的“安全規范”來指導安全職能部門開展一些零星的安全文化教育活動以實現相應的目的,缺乏長期性和系統性,很難實現構建和諧安全文化氛圍的目標。當然,也有的學校制定了安全管理相關的制度,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又缺乏相應的措施保障執行的可靠性,使得空有政策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很多不利于建設和諧安全文化氛圍的消極影響。以上四方面造成當下高校安全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不受重視,基礎薄弱。這與我國在新時期大力發展高校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的要求是不相配的。因此,建設高校安全文化成為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途徑

高校安全文化建設對全校廣大師生的人身財產安全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只有將高校安全文化建設做好做實,才能使得高校在教育、科研等各方面有著長足的進步。而在建設和諧高校安全文化的過程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為建設和諧高校安全文化而努力,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1.強化理念意識建設。理念意識教育是安全文化教育的核心,在安全文化建設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的安全意識在安全文化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也只有提高學校管理者、師生、安全管理隊伍等人員的安全文化意識,才能使得安全文化建設有生長和發展的根基,也才能更進一步開展和完善安全文化建設。高校應重視師生員工安全文化建設中的教育、培訓環節,采用多途徑、多手段、多形式來大力推進高校安全文化建設。高校可以通過安排特定的部門定期組織相應的安全演練,也可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安全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構建安全文化氛圍,使得安全意識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深入師生心中。

2.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安全文化建設服務體系關系著安全文化建設能否系統地開展,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從長遠角度來看,建設和諧高校安全文化關系著廣大師生的切身利益,高校安全管理相關職能部門更應該時刻牢記自身職責,開展切實可行的安全文化建設服務。比如定期開展安全知識技能培訓,使得安全文化知識得以普及,并潛移默化地提升師生對安全文化的重視程度。此外,高校也應該為建設安全管理服務體系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將安全管理部門人員培育成為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員,并為校園安全文化建設引進足夠的設備方便安全管理職能部門開展工作。

3.強化預防體系建設。高校應該把校園安全檢查作為一項日常的工作來抓,并且要做好。定期檢查安全設施,并維修更換損壞的設備,責任落實到個人,將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時還要針對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各種緊急情況下的預案,并需要經過探討研究后公布實施。高校中,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定期在宿舍、教學樓、圖書館等學生密集場合進行消防緊急疏散演練;通過安全教育進課堂,增強安全技能的培訓;將高校安全貫穿到四年的大學生活中。這樣,硬件的預防體系與軟件的預防體系結合,構筑高校安全預防體系。

篇(7)

發展群眾文化是一項公益性的事業,需要國家政府在人力和物力上進行大量的投入,保證發展群眾文化的活動經費和活動場所,進一步落實文化經濟發展的政策。政府要積極的建立新的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進一步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2)群眾文化要堅持通俗性的原則。

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有以下幾點要求:群眾文化要通俗易懂、貼近群眾生活,還要將文化的教育性、知識性、娛樂性和趣味性相結合,使得通俗易懂的群眾文化成為廣大群眾精神活動的主要內容,只有這樣,群眾文化才能夠受到大眾的喜愛。還要利用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以群眾喜歡的形式將健康豐富的優秀文化推廣到群眾當中,為群眾提供一個全面的精神文化服務。

(3)群眾文化要遵循群眾性的原則。

群眾是文化的主體,也是群眾文化的受眾,沒有群眾參與的文化就沒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創作和文化活動。所以,文化工作者要善于發現民間的優秀文化資源,培養更多的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加大對群眾文化的扶持力度,發揮民間藝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傳統民間文化藝人的積極性、主動性。

(4)群眾文化要遵循多樣化的原則。

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需要將群眾文化的傳播和群眾文化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將零散的群眾藝人組織起來,逐步建立起專業性的群眾文化社團,并且組織這些藝人進行廣泛的交流與溝通。

2和諧社會構建中群眾文化的發展趨勢

(1)群眾文化逐漸向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發展一直處于一個比較開放的狀態,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也逐漸使得我國的文化藝術發展逐漸呈現出時代環境下的開放性。一個地區群眾文化中,融入了當地的社會習慣和風土人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這種文化就會逐漸向周邊擴散,進而傳播到全國,但是當這一文化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后就難以再發展了。其主要原因是群眾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空間的局限。這時,當地的群眾文化就會逐漸的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這一群眾文化的社會化也就越來越明顯。

(2)群眾文化逐漸規模化和產業化。

在我國政治和經濟與國際接軌的情況下,我國的文化也逐漸地與國際接軌,群眾文化逐漸走出了國民,融入了世界。其市場化與產業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這在另一個方面也顯示出了我國的群眾文化已經收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我國群眾文化的不斷發展與改革中,其已經逐步實現了規模化和產業化。另外,我國的群眾文化是我國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與重點之一,群眾文化的發展也逐步朝向科學化、建筑化等方向發展,這促使了我國群眾文化產業鏈的形成。

3和諧社會構建中群眾文化的發展措施

(1)開拓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

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不能夠僅僅局限于一種方式,應該充分利用我國的政策支持和社會力量進行全方位的發展與傳播。例如,目前在社會中比較流行的街頭文化、青少年文化、校園文化、老年文化以及商業文化等等。這些文化形式都是新時期下群眾文化的發展形勢。這些形式均是群眾文化傳播和發展的良好載體,充分地利用好這些載體可以更加有效的促進我國群眾精神文明的建設,成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載體之一。

(2)大力發展通俗文化。

通俗易懂的文化作品可以更加貼近群眾的生活,更加生動形象的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感情,使得群眾更加切身地體會到群眾文化所表達的寓意。所以,群眾文化不僅在中國,在國際上也受到了大眾的歡迎。例如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小品、相聲,在為群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可以引導群眾對我們的社會生活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但是在某種意義上,我國群眾文化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這樣就制約了我國群眾文化的發展。所以對群眾文化的發展進行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3)發展廣場文化。

廣場文化是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的體現。廣場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四種,娛樂演出、廣場美化、健身文化和街頭文化。在建設廣場文化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廣場文化要以公益性為主,要避免出現過濃的政治色彩和經濟色彩。第二,廣場文化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審美趨勢和經濟能力,選擇適用于全年齡段的廣場文化,為人們提供一個優秀的文化氛圍。第三,廣場文化應該以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基礎,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改進落后的群眾文化,取締腐朽的文化。

篇(8)

作者:陰趙丹 王立 單位:大學政法學院助教

藏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頗具民族特色,而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帶來的現實功用較高,直接效益較強。藏區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兼容發展的宗教文化等,均具有深刻豐富的內涵,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與認同。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外來文化所帶來的效益日益明顯。由此,人們在文化價值的認定、取舍上可能會產生差異甚至出現矛盾,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消除分歧,就可能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對傳統文化不加區分地盲目繼承,割裂了傳統文化的優秀歷史。藏族的音樂舞蹈充滿魅力,獨具特色;藏區的建筑藝術精雕細琢,舉世無雙;藏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與此同時,藏族傳統文化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也包含著與當今時代不相符、與科學精神不相容的落后內容。例如迷信,蠱惑人心,腐蝕人們思想,阻礙科學的傳播,誘使一些無知者觸犯法律,嚴重阻礙了藏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對待外來文化,缺乏包容地一味排斥,或不經過濾地盲目接納。當今世界,文化與政治、經濟一樣,逐步步入全球一體化,在堅持民族傳統的同時,一定要汲取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毫不接觸外來文明,從不吸取外來養分的民族文化終將失去自身的生命力。當然,簡單地盲目接納一切文化也會對本民族文化造成沖擊與困擾。因此,不論是對外來文化的簡單排斥還是盲目接納,都會影響藏區文化的健康發展。顯然,不分精華與糟粕地簡單繼承藏區文化,會使優秀傳統文化失去其應有的生命力,割裂傳統文化歷史而進行所謂的創新,也只能使藏族優秀傳統文化逐步走向衰退,同時也會對藏區穩定與社會和諧造成負面影響。文化建設相對滯后。1.文化基礎設施薄弱。長期以來,藏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因而對文化事業投入明顯不足。藏區的多個區、縣沒有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和活動中心,人們的文化生活比較單調,特別是在一些農牧區,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2.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民族地區很多都是貧困地區,自身的經濟實力有限,導致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比例偏低,也使得大量寶貴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廣大偏遠地區民眾讀書看報難、收聽廣播難、收看電視難、看戲看電影難等問題較為突出。3.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在藏區,不論是市場型文化產業還是公益性文化產業,均未形成多元化、社會化的模式。文化產業的技術結構不合理,文化產品的附加值較低,文化與科技未能深度融合,創意文化產品的開發僅處于起步階段,質量也有待提高。在總體上未能形成各類型文化企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有利格局。4.文化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不強。文化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內涵,具體而言指其蘊涵的深刻價值與情感內涵,即該品牌所凝煉的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審美情趣、個性修養、情感訴求等精神方面的象征。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決定著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被譽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布達拉宮,早在1994年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已經成為自治區的名片。但是,除布達拉宮以外的其他標志性建筑、特色文化類型等,由于地理位置分散、內涵單一,并未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文化。

繼承并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藏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應當對藏區自然與人文生態地區進行重點保護,加強對歷史遺跡及文物的保護與維修,使藏區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資源得到良好地留存與繼承。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藏區民俗文化、藏族民間音樂舞蹈、藏族繪畫技藝、藏族傳統體育、藏醫藥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當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應當以保護為主,同時加以合理利用、不斷發展,最終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效開發和科學利用的管理平臺。其次,要重視藏民族傳統節日和優良習俗的影響作用,采取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去發展并創新富有藏族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藏區傳統風俗習慣受到人民的普遍尊重,藏族群眾每年都會以傳統方式歡度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朝山節、雪頓節、沐浴節、望果節、仙女節等。在節慶活動中,城鄉居民均利用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進行藝術表演,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日和優良習俗的影響作用,加強民族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加大基層文化建設投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于投入不足,藏區存在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不強等狀況,因此必須加強文化產業投入,形成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例如,設立并完善文化館、圖書館、電視臺、報刊社等基礎設施。當然,藏區文化建設的發展首先必須符合我國各項基本法律,同時還應當符合藏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和風俗習慣。應當對藏區各類文化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集中優勢資源,利用宣傳、旅游等各種平臺,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促進藏區社會和諧安定。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尤其是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后,在黨和國家的扶持幫助下,在藏區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藏區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首先,由政府主導,將文化產業納入到藏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加強對文化產業的宏觀管理。

政府在致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已經把文化建設納入到藏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同時培養和壯大藏族文化藝術人才的隊伍,繁榮傳統民間文藝的創作。最終將把振興藏區經濟與發展藏區文化相結合,使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其次,將文化與旅游“聯姻”,形成“形神一體”的特色旅游文化。藏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其生態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資源也頗具特色,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積極拓展藏區的獨特文化魅力,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使藏區文化通過旅游這一橋梁傳遍全國、走向世界,形成藏區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久動力。文化對人類具有塑造功能。在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推動下,各民族文化都被帶入全面的交往之中,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藏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應當是傳統與現代并重,繼承與創新并重,做到方法靈活、形式多樣、因地制宜、富有特色。這樣,必然會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推進我國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會提升我國文化事業的軟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必然會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國民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和穩定。

篇(9)

我國的土地面積廣大,六個民族分布在我國的不同地方。各個地方都有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這使得我國的群眾文化有著廣泛性的特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所包含在其中的群眾文化也具有多樣性。目前,國家提倡采用不同的形式來開展節假日,這就促進了群眾文化的創新。

2.可創造性

群眾文化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人們群眾的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發展,也會促進群眾文化發展與創新。目前,文化工作者在文化的創新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創造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作品,促進了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這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群眾文化目前的發展狀況

1.群眾文化獲得的成就

這些年來,我國的群眾文化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文化活動,比如說廣場舞,人們可以積極融入到群眾文化之中。此外,我國還在其他方面創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比如說在各個社區創辦各種比賽,創建文化方面的演出與各種節目,讓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群眾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之中。

2.群眾文化存在的問題

和諧社會中,在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的時候,仍然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首先,某些地方在創建各種文化設施的時候,并沒有切實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沒有為人民辦實事。很多面子工程不能給予人們群眾真正的文化體驗,也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其次,創建的文化并不具有多樣性的特征,也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需要;再次,人們群眾對于群眾文化的認識還不足,還存在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群眾文化的意義。人民群眾在文化的創造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文化水平的不高導致了人民群眾在參與的時候是消極被動的,而且也不知道該如何提高自己在文化方面的素養,當然也就不能積極主動地參加文化活動了。

三、如何在和諧社會中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

1.立足于各個地方在資源方面的優勢,制定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的目標

各個地方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不同的地方在文化資源方面有著不同的優勢,在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的時候,要學會立足于各個地方在資源方面的優勢,制定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的目標。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首先要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的優勢,并且和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創造出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群眾文化。其次是要合理地整合地方資源,將人民群眾的需要與當地文化資源相結合,制定出文化發展與創新的目標,從而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提高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

2.立足于社會發展與創新群眾文化

社會的發展影響群眾文化的發展,所以,在發展與創新群眾文化的時候,要立足于社會。群眾文化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其社會性,有很多社會組織立足于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從而使自己的形象得到改善。立足于社會發展和創新群眾文化,相關工作人員要積極進行創新,使群眾文化富有時代特色。

篇(10)

二、重塑新農村鄉風文明,規范群眾的道德與行為

重塑新農村鄉風文明也是《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的要求,作為意識形態精神性的文化式樣,群眾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擔著規范集體成員的作用。比如在不少群眾文化創作的作品中,宣揚儒家思想中忠孝節義、圣賢風范等作品占比很大,這些作品在有形無形中都承擔了勸善抵惡的功能。而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農民感受到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豐富了農民們的群眾文化生活,也讓他們通過文化娛樂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體會到文明,這樣的群眾文化有利于規范新時代下農民們的道德觀念、人生價值、行為準則、是非判斷等,使得藝術性與思想性達到高度的統一,所以說,群眾文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起到一個社會教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而依據國家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群眾文化需要在內容上不斷深化、創新,讓群眾在自愿、自覺地條件下,恪守的社會道德與倫理規范,并把自覺地把這種道德和規范傳遞到更多的家庭、群眾當中。

三、激發新農村文化的活力,提升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

群眾文化是農民生產、生活的產物,更是農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表達形式。群眾文化的開展,可以給新時代的農民更多的娛樂享受和審美情趣,而且群眾文化更多的是從農民自身的內在需求而創造出來的,帶有符合新時代農民的情感需求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更是滿足了農民們日常娛樂的需求。隨著現代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大力實施下,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民們對越來越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他們希望可以通過交流、參與的主動式文化活動,希望在休閑中獲得知識,在文化生活中修身養性,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從這個角度上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突出農民群眾在民間文化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在經過適當的支持與鼓勵農民群眾更多地參與到群眾文化的建設中來,可以幫助農民群眾提升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認可度、參與度與創造能力,切實增強農民群眾積極投身到文化建設的熱情,激發新農村文化的活力。

四、具有經濟功能,促進新農村繁榮發展

國家提出要建設新農村,而這種要求更深的內涵是推動農村的整體發展,其中就包括了經濟的發展。而可以積極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同樣對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因為“藝術也是一種生產活動,藝術產生的作品從內在條件上說具有商品的屬性”,群眾文化也以藝術展現為基礎的,更是適用于農民的自身需要和要求的。群眾文化可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由產品到商品的質變,就可以給當代的經濟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對新農村的建設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總之,如果可以在建設新農村文化的過程中,把握好一個群眾文化的原則,走推陳出新、貼近農民日常需求、文化特點的道路,可以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打好群眾文化的文化戰略,積極引導和開發群眾對文化的創造力,培養出一批符合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群眾文化形式,可以通過市場運作的有效機制,把這種群眾文化的優勢發展成為產業優勢,進一步促進該地區的繁榮發展。

上一篇: 垃圾分類創衛工作總結 下一篇: 計算機硬件課程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95 | 青青青欧美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 | 真人国产作爱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