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事跡材料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10 16:51: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感動中國事跡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感動中國事跡材料

篇(1)

感動中國人物劉秀祥事跡材料1

潤物無聲,正能量感染師生

越是偏僻貧窮的地方,越需要優質的教育,也更加需要優秀的老師,從農村走出來的劉秀祥感同身受。

劉秀祥說,阻斷貧困代際相傳,核心就是教育。如果一個貧困地區的娃娃能夠通過讀書走大山,那他的下一代命運就會不一樣。

當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有思想、境界和格局。

“現在讀書的孩子,未來要挑起這個國家發展的大梁。如果老師沒有思想、境界和格局,是無法幫助孩子們承擔起這些重任的。”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老師這個職業,劉秀祥認為,“自己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

在望謨縣實驗高中,劉秀祥辦起了工作室,主要進行教師組團式培訓。“工作室在今年6月開始動工建直錄播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計劃每一期招25至30名學員,主要針對黔西南州德育教育相對薄弱的學校,負責德育工作的老師。”

“他是個很拼的人,是個很有激情的人,是個充滿正能量的人。”同事楊通鴻評價劉秀祥。

有一次,楊通鴻和劉秀祥一起查寢,發現一個學生沒在寢室,便在校園內四處尋找。

找到學生后,劉秀祥并沒有教訓學生,反而給學生穿上棉衣,開口第一句就是:天氣冷,先穿上衣服!“這樣的方式瞬間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在我看來,這才是教育。”楊通鴻說。

成風化人,潤物無聲。劉秀祥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影響著老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劉秀祥極力反對“以分數論英雄”。他認為,教育最根本的是樹人,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而不是“立分樹人”。要通過正確的引導,為學生樹立起正確價值觀。

2020年,望謨實驗高中在校生2700多名,748人參加高考,318人本科上線,但劉秀祥絲毫不敢懈怠:“教學的路還很長,講臺上的每分鐘都值得珍惜。走好當下每一步,就是成功。”

感動中國人物劉秀祥事跡材料2

8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這期間,劉秀祥把望謨縣的教育帶出另一片天地。

20年前,望謨縣本科上線率為0,整個縣有十萬余人文化水平在小學及以下。

2015年到2020年,望謨縣中考成績400分以上的人數從358人突破1000人,中考平均分位居州排名第三名;本科上線率也從12.26%到如今的63.44%,要知道這些學生當初中考的成績平均只有336分,如今卻考上了本科,劉秀祥的鼓勵對這個縣的改變之大不言而喻。

隨著孩子們學業有成,回到故鄉,望謨縣的貧困程度也在逐年下降,到今年,望謨縣的貧困率已經不足3.6,經濟發展越來越好。

今年,劉秀祥被成功評選為“最美教師”,這個曾經睡豬圈,背母上學的男孩,如今用自己的故事和行動,改變了無數貧困地區學子的命運。在被評選為“最美教師”之后,劉秀祥成立了一家工作室,專門對老師的德育進行培訓,他說只有更多優秀的老師,才能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在望謨縣的8年里,劉秀祥從未放棄一名學生,他說:“我相信,任何一個孩子都值得更好的未來。無論他出生在北京上海,還是我們貴州望謨。”

無論是扎根望謨的劉秀祥,還是為學生失去雙腿的張麗莉,這些老師們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和努力,去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現在,這些“最美教師”們的故事,還在繼續,愿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感動中國人物劉秀祥事跡材料3

在望謨縣的這三年,劉秀祥經常去各個村里開會、家訪,一遍又一遍地給家長和孩子們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們讓孩子學習。

三年,劉秀祥跑遍了每一個村子,跑壞了幾輛摩托車,在這樣的努力下,當地的風氣逐漸被改變,家長們非常贊成讓孩子努力學習,而孩子們的成績也一步步高升,望謨縣的干部說:“劉秀祥把自己的故事傳遞給人們,讓無數人感到勵志,因為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虛假的。”

三年的時間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劉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謨縣還需要他,學生們還需要他,深思之后,劉秀祥沒有離開,而是留了下來。

漸漸的,劉秀祥的名聲傳了出來,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講,對于這樣的要求,劉秀祥從不拒絕,但也不要錢,他說要自己去演講可以,必須資助我們這邊的兩個孩子上學。

篇(2)

紅絲帶學校創辦人:郭小平

2004年,臨汾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區的幾個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卻沒法上學,便和同事一起辦起了“愛心小課堂”,在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臨汾紅絲帶學校正式掛牌成立,2011年學校被列入正式國民教育序列。

臨汾紅絲帶學校是國內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兒學校,郭小平目前擔任臨汾市紅絲帶學校校長,艾滋病感染兒童在這里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安心接受與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

多年來,郭小平創建紅絲帶學校一事,在社會上也受到不少爭議,郭小平一直在艱難中努力堅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隨著社會進步,艾滋病患兒終究會到正常的學校去上學。

2014年,向紅絲帶學校寫信,并在采訪中說:“我希望這些受艾滋病影響的孩子們,都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臨汾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獲“十大責任公民”

責任就是力量,責任改變中國。在1月15日舉行的“責任中國——人民網2013年度評選”頒獎中,臨汾市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當評為人民網2013年度“十大責任公民”。

郭小平目前擔任臨汾市紅絲帶學校校長,這個學校之所以特殊,是因為所有的學生都是艾滋病感染者。從2004年的“愛心小課堂”發展到現在社會大力關注并給予關愛的紅絲帶學校,那些艾滋病感染兒童在這里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安心接受與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

2006年,為了解決艾滋病患者中學齡兒童的上學問題,臨汾第三人民醫院在“綠色港灣”創辦了“紅絲帶小學”,為艾滋病患兒提供免費的義務教育。在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臨汾紅絲帶學校正式掛牌成立,學校取得合法辦學資格,列入正式國民教育序列。

多年來,郭小平創建紅絲帶學校一事,在社會上也受到不少爭議,也曾有人對紅絲帶學校提出質疑,認為建一個專門的艾滋病兒童學校,本身是一種隔離政策,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可郭小平一直在艱難中努力堅持。“建立專門的艾滋病兒童學校確實不是最好的辦法,可如果沒有這個學校,孩子們很可能就沒有學上。這就是現實。”郭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隨著社會進步,艾滋病患兒終究會到正常的學校去上學。郭小平曾不止一次在公眾場合表態,他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紅絲帶這樣的學校。

篇(3)

“小醫生”建造一座專業高峰

12月14日上午9點,梁益建身著白大褂走進了市三醫院的一間小會議室,此時,已經有好幾家媒體記者等在那里。

由中央電視臺組織的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從12月5日啟動網絡投票,從那天開始,幾乎每天都有記者前來采訪,畢竟,他是今年四川唯一一個入選者。

“我只是一個小醫生,我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手術室里給病人做手術。”梁益建坐下來的第一句話就這樣說,言語中充滿真誠。因此他留給記者采訪的時間僅有一個半小時,10:30,他將做一臺難度較高的脊柱矯形手術。

雖然自我定位為“小醫生”,但梁益建做出的卻是大成就:他所接受的脊柱畸形患者,很大一部分是屢次被國內醫院所拒絕的,他不僅讓他們重獲新生,而且在專業領域上,他建造了一座同行難以翻越的“珠穆朗瑪峰”。

受盡挫折的病人,辛酸故事在此戛然而止

梁益建的手機里存著一組照片:一個漂亮的女孩穿著婚紗,陽光投射在她臉上,她面露燦爛幸福的笑容。

女孩叫李湘寧(化名),25歲,兩年前,她還是一個身高僅有138厘米的“駝背”,兩年她來到市三醫院求治,梁益建成功為她實施了脊柱畸形的矯形手術,“她現在身高160厘米,很多人不相信她曾經是個身體幾乎折疊的‘駝背’!”李湘寧目前還沒結婚,但她用拍攝婚紗照的方式昭示了對全新生活的態度。

比李湘寧病情嚴重的人比比皆是,比如雙流縣一個叫黃波的31歲小伙,他的脊柱呈正側位360度畸形,梁益建解釋,“就像龍盤柱!疾病導致他極重度呼吸功能障礙,再不手術,命都難保。”黃波經過一年半的手術和康復訓練,已經出院,不過他經常被梁益建請回醫院,為“天線寶寶”們做呼吸訓練示范。

黃波出院后已經戀愛結婚,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我和正常人一樣,要感謝梁爸爸。”他叫梁益建為“梁爸爸”,因為是梁益建給他帶來新生。

從2013年到現在,已經有507名脊柱畸形患者在市三醫院成功接受了手術,這些病人,無一例外地奔走過國內多家醫院,然而因為手術風險太高屢屢被拒,每一個病人,都能書寫一段辛酸故事,他們的故事,在梁益建這里戛然而止,劇情反轉走向幸福。

他們大多數人來自貧窮家庭,因而面對高額醫療費,梁益建使出渾身解數幫助他們尋找資助,他的幫助,讓曾經受盡磨難挫折的病人內心充滿感動。

梁益建說:“我的努力,是讓他們身體正常、心理正常,還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有那么多人默默地幫助了他們!”從目前來看,梁益建的病人們都做到了這些。

他創下一個專業高峰,讓同行難以翻越

國際公認的極度重癥脊柱畸形手術有三大禁區,即:極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禁區”,意味著很多醫生不敢觸及,這也是病人跑遍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醫院仍被拒絕的原因。

梁益建對病人有個統計:75%的人是北、上、廣等地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們無一例外是從網絡上查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術的病案后趕來的。

在病房內,來自湖北的21歲女孩小欣(化名)對記者說,她被多家醫院拒絕后,抱著一種悲涼的心情等待死亡的降臨,在來到市三醫院時,脊柱畸形導致的神經壓迫已經徹底讓她癱瘓了,“當我從網上查到梁益建老師的時候,我仿佛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小欣如今正在做脊柱的牽引,她已經恢復了行動能力,再過一段時間,她就可以接受手術,不久的將來,她將以直立的姿態重新迎接生活。

而梁益建正式終結極度重癥脊柱畸形手術“禁區說”的人,從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已經超過1000例。“別人問我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紹的經驗就是‘堅持、不放棄’,我一步步地走,邊走邊總結經驗,就像攀登一座高峰,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但堅持下來,回頭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達了別人從未抵達的高度!”

梁益建創造的脊柱畸形手術高度,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在專業領域內是無可爭議的。去年2月,他發表在國際脊柱頂級雜志《Spine》上的論文,以“無一問題提出”狀態全文發表,打破了該雜志在審稿時針對每篇文章提約20個問題的慣例。

在國內,將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做到如此高難度、如此多例數,唯有市三醫院骨科專家梁益建,因此有業內同行說:梁益建“建造了一座同行難以翻越的‘珠穆朗瑪峰’”。

他把愛心做成一件平常事,連續堅持了8年多

梁益建看起來身體很單薄,盡管天氣較冷,他依然穿得很少,他說:“我每天堅持鍛煉,我必須身體好!”

如果身體不夠好,動不動就是站立10小時的手術,是難以堅持下來的。因此梁益建每天在凌晨零點后打太極,除了健身,還養心,一顆波瀾不驚的心能讓他在手術臺上從容面應對各種難題。他一部分是為自己鍛煉,一部分是在為病人而鍛煉。

2008年,梁益建從瀘沽湖邊將第一個叫伍才立的重度脊柱畸形帶回成都并治好他后,源源不斷的同類病人找到他,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在經濟窮困與身體痛苦的雙重折磨中尋找治愈希望。從那時起,生為醫生的梁益建同時做起了慈善者,他時常去為病人募集治療經費、站在病人的角度去向醫院爭取費用的減免、也常常將自己的錢掏出來補貼部分病人的生活費。

他對記者說:“他們是有希望站起來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不幫他們,他們就會失去最后那一線希望。”

記者從2008年便開始采訪梁益建,病人的故事、手術的高難以及梁益建為病人四處籌資的事都構成非常好的報道元素,因而不斷有新聞被報道出來,除了本報外,從中央媒體到省內媒體都在跟進。

然而新聞做到后來,那些類似的事情已經被梁益建做成了一件平常事,即便媒體少有報道,但他卻將愛心堅持下來,一做就是8年多,他付出的愛,深深扎根在病人心里,難怪病人都將他叫做“梁爸爸”。

“付出愛心,目的不是讓人關注,我只是希望,讓病人能得到力量,看到希望,并讓他們懂得感恩,讓愛心從他們身上得到傳遞。”梁益建說。

感動中國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跡材料(二)

“感動中國”,是一年一度的中國“精神收成”。梁益建,一個成都醫生,一個成都好人,入選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其醫者仁心,大愛情懷,在全國傳遞溫暖、弘揚道德。而在前幾天,歌手趙雷在湖南衛視《歌手》節目演唱一曲《成都》,曾打動無數國人,至今余波蕩漾。2017年成都的春天,正從溫暖和“感動”中徐徐向我們走來。

身為一名醫生,入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醫患緊張關系并未得到根本緩解的當下,一邊是對醫生群體、職業道德的疏離和質疑,另一邊卻是對高尚醫德的呼喚和熱盼。這樣的矛盾,凸顯現實與內心的掙扎,折射輿論場的多元與分裂,但阻止不了我們追求美好情感、高尚德行、和諧族群的腳步。

梁益建為什么感動中國?一位深入采訪過梁益建的記者這樣寫道:他像一束光,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他更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獻的熱情。在央視網上,則如是“點評”梁益建的“感動”事跡: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為讓患者盡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短短一百來個字,濃縮了一位醫者幾十年的職業人生,是對其持業敬業、醫者仁心的道德禮贊。

生活在滬沽湖畔的伍才林,患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2005年,梁益建與其偶遇,當即說服其接受救治,并將其接往成都。13個小時的手術后,這個不到1.3米、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小伙子能夠平躺了,而且康復后身高達到1.78米。如今的伍才林已改名“伍才立”,微信名叫做“自由自在”。

重慶璧山的肖強,脊柱向右側彎達190°,世界罕見。從2013年到2015年,梁益建為其施行三次手術。如今的他,已迎來了女兒的誕生。

河北滄州的于建紅,患40年脊柱側彎。2016年,他最終找到梁益建。從短信咨詢、手機發送檢測數據,到收治入院、手術,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樓梯、聊天。奇跡,就發生在一周之內。

在同行的眼中,梁益建是一位“勇士”。因為脊柱側彎手術“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而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則大多為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些手術難到什么程度?用梁益建自己的話來說,“就像在川藏線的懸崖邊開車”。用“工匠精神”形容梁益建的職業操守、職業水準再合適不過。看門診,他有個規矩:一上午只看20個號,平均看一個號大約10分鐘。“對病人不能輕易打發”,就是這個規矩的來由。每日在病區查房的隨身醫療器械,就是各種規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對患者身體的調整、矯正,差不多就要耗時30分鐘時間。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面對每一個患者,梁益建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個醫療流程的精細把控,對病人永不缺乏的偉大的同情心,成為患者生命曲線、精神曲線努力向上的“矯正天使”。梁益建有一個有300余名成員的“梁益建脊柱側彎咨詢群”,繁重的工作之余,他與群里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為了鍛煉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請音樂老師來醫院教病人唱歌;為了紓解常年臥床患者的孤獨,他掏錢為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更有甚者,他還幫病人籌措手術費。從自己捐錢、找朋友幫助籌款,到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合作,帶動了超過2000萬元社會投入幫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

如果說《希波克拉底誓言》是醫學界發出的行業道德倡儀書,那么,在中國晉代《物理論·論醫》則用中國人的言說方式、中國人的語言習慣活畫出何謂“醫者”:“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在這部中國語境的“醫者”字典中,“仁愛”、“達理”是“醫者”的必備條件,而“醫者”,則必須是醫療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范。梁益建,就是這一“醫者”詮釋的活標本。

一個成都醫生,一個成都好人。其背后,是他的團隊,其腳下,是他生于斯、工作于斯、成就于斯的成都土壤。梁益建是成都這座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詮釋。正如葉芝所言:“我們所做所說所歌唱的一切都來自同大地的接觸。”以梁益建為標桿的成都人,正寫就一個個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場和境界,源起于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這是成都的“軟實力”,是成都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將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城市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上一篇: 食堂質量安全工作計劃 下一篇: 物業管理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天看天天在线精品 | 日韩精品加勒比在线观看 | 日本区一视频.区二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五月定向久久可爱视频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