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4 13:02: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人山人海的杭州飛機場,小錢左手捧著一束五顏六色的鮮花,右手舉著“接人啟示牌”,焦急地等待著從臺灣來的飛機。他是多么想見挽救過自己的恩人呀幾經周折,他才知道這位恩人要乘飛機來杭州。他清楚地記得1999年9月22日那天,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在余震中為自己捐獻骨髓,那份恩情,他怎么能忘了呢?
飛機慢慢地墜落了,小錢激動得心都要跳出來了。不久,只見一位身材魁梧的青年朝“接人啟示牌”走來。“是他,一定是他/’小錢急忙迎上去,激動地說:“我是小錢,你是臺灣來的吧?”青年笑著點點頭。小錢把花遞到恩人的手里,并僅僅地握住了他的手,含著淚說:“謝謝你,是你在我生命垂危的侍候,不顧自己和家人的安危為我捐獻骨髓,讓我有了重生的機會,有了回報社會的機會!我的身體里流淌著您的骨髓,您就是我的親哥哥,是我的楷模,您的大恩大德,我永生難忘!”青年聽了也感動地說:“好兄弟,想不到我們還有見面的一天,其實,我只不過做了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畢竟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就是一家人!”說完倆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喜悅的淚花再次奪眶而出……
時間過得飛快,恩人就得回臺灣了,在分手的那一刻,他們再次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久久地不能分開。小草為他們折服,花兒為他們掉淚,周圍的一切仿佛都被他們感動了!不過,這次他們有了一個約定:他們要一同為兩岸的親人奉獻自己的力量。是呀,寶島臺灣與大陸雖然被臺灣海峽所隔,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座用愛心架起的生命橋一定會永遠屹立在兩岸同胞的心中。這種血脈親情是生命的火種,必將愈演愈烈,經久不息,世代相傳。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在這個故事中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的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身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的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僅有18歲的生命。兩同胞相距雖遠,但心卻緊緊相連。
最令我感動的是,臺灣青年和小錢既不是親人,也不是朋友,而是從來沒有見過面的陌生人。但是,臺灣青年卻在余震中不顧個人及家人的安危,把愛心獻給了最需要幫助的陌生人。李博士在余震中同樣不顧個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難,冷靜沉著的給臺灣青年抽取骨髓,并馬不停蹄的趕到杭州,連夜為小錢做手術。他們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把我深深的感動了。
回想我自己,我覺得很慚愧。記得有一次上課寫作業的時候,我的同桌的筆沒油了,小聲地向我借筆,當時我的文具盒里還躺著一只我最心愛的筆,可是我怕他把筆弄壞,不想借,就故意說:“我只有手上的一支筆。’’后來還是另一個同學借給他的?,F在想來,當時的我真是太自私了,四年的同學我都不幫,可人家臺灣青年和小錢素不相識,都能這樣做。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在這個故事中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的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身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的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僅有18歲的生命。兩同胞相距雖遠,但心卻緊緊相連。
小錢得救了,在醫生的精心照料下,他很快就康復出院了。但他有一個心愿,就是想見見這位救他生命的臺灣青年。
在媒體的幫助下, 他們終于見面了。小錢看到他日思夜想的救命恩人。 眼里閃著淚花,激動地握著臺灣青年的手,說:“謝謝你,真是太謝謝你了!是你在那樣危險的環境下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 無私的把骨髓捐給了我,讓我再次獲得生命, 能夠站在這里與你說話。謝謝……”“不用謝,因為我們是一家人。不是嗎?你看,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我們的血管里流的是同一種血。我怎么能見死不救呢?”
臺灣青年的一席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感動。小錢更是感動地說:“我為有你這樣的同胞而感到無比自豪!你不僅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更讓我懂得了可貴的同胞情!”臺灣青年接著說:“那就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讓迷路的孩子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說完,他們高興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續寫
池宇豪
自從臺灣青年給了小錢骨髓以后,小錢的身體慢慢恢復了健康,已經能在一家公司上班了。但是,小錢始終忘不了臺灣青年的救命之恩,多想當面謝謝這位青年啊!因為是他救了我,我一定要找到他。
課文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著,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這位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課前,我思索著: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呢?我的目光落在那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句子。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躺在病床上的人不一樣,原因也不一樣。
想到這,我的眼前一亮,我決定以此作為這堂課的切入點。
教學過程從兩個“靜靜地”開始。第一環節理解小錢為什么“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原因,了解白血病相關知識,品味好詞句,有感情地朗讀。教學平靜而有序。
接著我出示句子: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要求學生細讀課文,用句式寫一寫:雖然,但是他還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不多久,小手林立。
“雖然大地還在余震中搖晃,但是他還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雖然他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但是他還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p>
“雖然一次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脫落,但是他還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p>
“雖然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他還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p>
……
學生閱讀的仔細讓我欣喜。但這只是開頭,我不能讓學生的感悟僅僅停留于此。于是,我又趁熱打鐵,推波助瀾。
我把學生的這些句子一一出示,然后追問:
“此時此刻,大地還在余震中搖晃,他應該……,但是他……”
“此時此刻,他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他應該……,但是他……”
“由于余震,針頭一次又一次地從他的肌膚里脫落,他應該……,但是他……”
“此時此刻,大地還在余震中搖晃,他應該……,但是他……”
學生在我的引領下,一遍又一遍地讀著“他還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币宦暠纫宦暭ぐ?,一聲比一聲動情。
正所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此時此刻,學生的感悟已達到。只需呼之便欲出了。
“在那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中,他的親人是否平安無事,他還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只知道的是……”
學生齊聲答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學生的反應是令人滿意的,甚至可以說已經超出了我的預設。但是,在學生內心深處,一定還有些值得挖掘出來的生成資源。我的收獲可以更豐富。
“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想對那位青年說嗎?把這些話寫在書本的空白處?!?/p>
于是,我又獲得了一份驚喜:
“你為了別人,可以不顧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你真是個勇敢的人!”
“我要向你學習。讓我們伸出雙手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p>
“我羨慕你堅強的毅力,羨慕你忍受痛苦的勇敢。你是我們的榜樣?!?/p>
“雖然你不知道你的父母子女在地震中怎么樣了,但你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能做到這一切,真讓我感動?!?/p>
……
臺灣青年的高尚品質已經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我又穿插了介紹了當時臺灣和大陸的關系:由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臺灣和大陸當時還沒有直接通航,臺灣當局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只能到香港中轉。盡管臺灣和大陸之間隔著一灣海峽,還有很多人為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這座生命橋上,不僅有臺灣同胞給大陸親人的骨髓,也有大陸人民給臺灣同胞的骨髓。
這節課就在學生閱讀我提供的課外資料《跨越海峽的生命救助行動圓滿成功》中圓滿結束了。
跨越海峽的生命救助行動圓滿成功
公元2001年6月13日,這是一個海峽兩岸骨肉同胞魂牽夢繞的日子,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心心相印的日子。
千萬雙眼睛共同聚焦一個大陸同胞年輕的生命,千萬顆心為中國“幸子”的命運而跳動。
早晨六時四十分,黎明的曙光綻開五彩絢麗的朝霞,在寶島臺灣花蓮,一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無菌室內,等候著他的骨髓從他的軀體里抽出來,流進海峽彼岸姑蘇城內此刻同樣躺在無菌室內的一位年輕姑娘的血管。
八時,經過全身麻醉的骨髓捐贈者,在經歷了一小時二十分鐘的手術之后,他的骨髓,飽含著同胞之情,從他的身軀內躍出。
九時三十分,臺灣青年的骨髓,裝進了盛滿液氮的骨髓箱,由三名慈濟會的志愿者護送,從臺灣花蓮起飛,十時二十分到達臺北桃園機場。
十三時二十五分,骨髓運輸小組從臺北桃園機場起飛赴香港。在飛機上,志愿者們小心地呵護著骨髓箱,每隔一小時要上下左右晃動,以防止骨髓的凝結,影響細胞的活性。他們深知,手里捧著的,不僅僅是活性細胞,而且是陳霞姑娘的生命。
十五時零四分,骨髓提前六分鐘運到香港特區。這意味著離陳霞姑娘的生命的希望更近了。
十九時五十五分,運輸骨髓的飛機平穩地在上海虹橋機場停機坪降落。由于香港的天氣原因,飛機延遲了二十分鐘起飛。雖然抵達上海的時間比預期晚了十五分鐘,但總的來說還是相當順利的。
二十時剛過,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護人員將骨髓接到,迅速裝上救護車。由警車開道,接骨髓的救護車從虹橋機場直奔蘇州。
家長已經陸續來了。
第一節課,是語文課,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語文課上
,我很想舉手發言,但每次的問題,我雖然知道答案,但還不是很
確定,所以,有好幾次都沒舉手,胡老師的眼睛有時候也會看看我
,看我舉手了嗎?到了課上到一半的時候,我想:不舉手,媽媽肯
定會很失望,無論如何都要舉一次手。胡老師又提了一個問題:“
為什么說這座橋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鼓起勇氣舉了一次手,
胡老師叫到了我,我站起來回答道:“因為這是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
架起了這座橋,所以,稱這座橋為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的回答
博得了大家的掌聲。胡老師也向我豎起了大拇指。我雖然沒有回頭
看媽媽,但我肯定,媽媽一定露出了贊許的目光。有了這次經歷,
教材是一種特殊讀物,長期以來,陳舊的“以本為本”的閱讀教學觀念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剝奪了學生張揚個性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積累的經驗出發,對文本內容進行新的建構。2015學年,我有幸參加了龍巖名師江劍鴻工作室“新課程背景下助學課堂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研究,對于“在助學課堂中,如何正確使用文本?”這一問題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在教學中要以文本為憑借的同時“超越文本”,幫助學生實現“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對話。下面我以《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為例,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一、把握文本,幫助學生實現場景的“跨越”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明確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卑盐瘴谋局饕獌热萜鋵嵤窃谂囵B學生的概括能力,它涉及思維、概括、表達等多種能力,需要學生在短時間內對文本進行整體把握,主動汲取重要信息,并用自己的語言對信息進行重構。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的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慈濟醫院,李博士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怎樣引導學生把兩個場景聯結起來,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呢?
在揭示課題之后,可以提出問題“是誰架起了生命橋?”讓學生找出文章描寫的主要對象,再引導學生找出他們之間的聯系:“小錢” “臺灣青年” “李博士”這三個人物之間發生了什么聯系,最后將這些聯系整理成幾句通順的話,就成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類似這樣寫人記事的文章,事件圍繞著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物展開。如果找出文章中關鍵的人物,理清他們之間的聯系,也就等于抓住文章的骨架,把握文本主要內容就不成問題了。
二、喚醒體驗,幫助學生實現角色的“跨越”
杜威曾說:“教學絕對不僅僅是一種簡單地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备惺苌拿篮?,理解骨髓移植的重要性是理解本篇課文的基石。
師:當我們享受美好生活時,18歲的小錢卻只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課件出示:小錢躺在病床上的照片)
師 :此時此刻,他可能想些什么呢?
生:我才18歲,我還要和同伴們一起打籃球、踢足球,我不想死,救救我!
師:這是對生的渴望。
生:我才18歲,我還要上大學,找工作呢。
師:這是對未來的向往。
生:我才18歲,我還沒有報答爸爸媽媽,我怎么可以現在就死了呢?
師:是啊,錢暢多么留戀這美好的世界啊!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他的生命――
生齊讀: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開放就面臨著凋零的危險。
師:此時,你覺得“含苞”“凋零” “綻放”這三個詞僅僅只是寫花嗎?
……
一個細微的環節,能讓學生對生命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無疑,能讓課堂如此靈動,來源于教師引導學生開放思維,以“小錢可能想些什么?”為始發點,在看似不經意的教學中揚起了生命教育的風帆。學生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懂得了生命的價值,理解下文“含苞” “凋零” “綻放”這三個詞背后作者所表達的對生命即逝的同情惋惜之情,便是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可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骨髓移植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為學習下文打下了堅實的情感鋪墊。
喚醒學生的情感和經驗積累,能使學生較快進入角色,與文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當學生整個身心投入教學活動時,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身臨其境的主觀感受,并且在加深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陶冶情操。這正如西方體驗美學理論家所說,閱讀活動是作家體驗與讀者體驗相融合的一種歷史流或對話。
三、品析重點,幫助學生實現情感的“跨越”
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指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睅椭鷮W生體會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藝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3~6自然段是幫助學生體會海峽兩岸骨肉親情的重點段落,應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仔細研讀,認真感悟。
(課件出示臺灣大地震的場面)
師:大地震后,在醫院的病床上, 臺灣青年還不清楚的情況是什么?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
師:但他知道的是什么?
生: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師: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員, 此時此刻,你最關心的人是誰?
生不約而同地說 “是親人”。
師:而臺灣青年盡管也掛牽著家人的安全,但想得更多的是在大陸有一位錢姓青年急需骨髓移植。小錢是臺灣青年的親人嗎?
生不約而同地說 “不是”。
師:你從臺灣青年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臺灣青年對小錢的擔憂已經超越了親人。
多么精彩的回答!教師抓住“還不清楚”和“知道”這一組意思相反的詞語展開對話教學,引導學生品味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而學生的深刻感悟,不也正是充分與文本對話,實現情感交流之后的“跨越”嗎?
四、讀寫聯姻,幫助學生實現文本的“跨越”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1)08(A)-0086-01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化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強有力的“抓手”。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把握發問、思考的方向,進行有效的質疑,以疑促使學生深入讀書,以疑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呢?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疑在文章的“特別處”
“特別”顧名思義就是“與眾不同、不普通”。在語文教材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有特別之處的文章。有的是題目特別,如《小壁虎借尾巴》,特別在“借”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尾巴能借嗎?為什么借尾巴?有的是場景特別,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中,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術,特別在“余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要在余震中做手術?在這么危險的情況下做手術,李博士不怕嗎?此時,他在想什么?有的是標點符號特別,如《鳥的天堂》一課,課文最后有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前一個鳥的天堂要加雙引號,后一個鳥的天堂不用加雙引號?又如《窮人》一文,寫桑娜盼望丈夫回來可又害怕丈夫回來,文章用了七個省略號,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這七個省略號來質疑。文章的特別之處是深入理解課文的線索,從此處設疑,避免了提問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且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疑在文章的“矛盾點”
這里所指的“矛盾點”并不是文章里真的有相矛盾的地方,而是看似矛盾其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如《半截蠟燭》一文中,蠟燭越燒越短,快要熄滅,金屬管即將暴露的危急時刻,兒子杰克卻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了燭臺……此處是“危急時刻”與“若無其事”的矛盾。又如《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中,是嚴監生的家境:十多萬兩銀子,仆人無數,良田萬畝,與因為點了兩莖燈草而不得斷氣的矛盾。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矛盾點”,質疑這些“矛盾點”,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細細品味,作者的情感、人物的特點就會躍然紙上。
創設情境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