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06 15:35: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語文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語文教育

篇(1)

1.教學目的模糊化。這些年來,不僅僅是大學語文,包括中小學語文在內的整個語文學科均為社會詬病。出現這種狀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模糊,如人文素養、審美素養的提高,創新精神的培養及工具性的強化都加諸其上;僅對“語文”的理解就很難統一,或日“語言文字”,或日“語言文化”,或日“語言文學”,或日“語言文章”。無論是長期研究語文的專家,還是扎根一線的教師都難明究竟。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千差萬別,因此形成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混亂的局面。

2.教學內容娛樂化與教材編寫的經典化。隨著大眾化時代到來,大學生作為時代急先鋒對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這種變化,國內很多高校做了積極有益的嘗試。例如,湖北某高校大學語文講周杰倫;北大教授孔慶東開設了“金庸武俠小說系列講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講魯迅不如講張愛玲受歡迎。此外,教材的編寫加入流行元素的也不少見,羅大佑的歌《現象七十二變》進入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盡管社會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些無疑標志著大學語文正接受著時代的洗禮,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新變化,課堂教學內容正日益娛樂化、通俗化。與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內容變化相反,教材編寫篇目的選取卻日趨回歸經典。大學語文教材建設這幾年碩果累累,幾乎每個學校都出了自己的大學語文教材,當然其中良莠不齊、水平參差,但這畢竟可以視為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更新的嘗試。翻看這些不斷涌現的教材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除了幾本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教材之外,絕大多數教材傳統經典篇目多,現代流行的大眾文化篇目少;中國文學選篇多、外國文學選篇少;中國文學中古代部分多,現當代部分少。

3.教學手段電子化。大眾化時代的一個標志是以電子高新科技為傳播媒介,與當代城市娛樂文化、產業文化相結合,這為大學語文教學走向多媒體教學、網絡數字化教學提供了可能。如今大學語文教學中,如果不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會被視為落伍,當前沒有進行網上精品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共享的學校越來越少,似乎以信息技術與復制為手段的傳播方式與大學語文教學有無結合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學校大學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現代傳媒技術為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確實帶來了很多實惠,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對動畫、聲音、圖像等資料的重組,使教材內容變得生動、形象、直觀,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增大了教學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原因分析

1.理論研究的缺失。教學目的不明確源于大學語文學科定位不明確。任何人文的任務都可以加在這門課上,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問題,老師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教。而理論研究是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語文朝哪個方向發展的問題。如果方向都沒有找對,大學語文教師花再大的力氣研究教學,都有可能是在原地轉圈。大學語文教師隊伍不穩定,水平偏低,大學語文邊緣化是學界的共識,師資力量不夠強大也使大學語文理論研究力量不足,更多老師愿意在專業領域下工夫,而不愿在公共課上花大力氣,學校教科研績效考評對此也缺乏機制保障,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大學語文理論研究的缺失造成當前研究只注重局部,忽視整體性的學科理論建構的局面。無論是大學語文還是中小學語文課程的整體性設計研究做得都很不夠,根本理論建構上的缺失直接影響大學語文的發展方向和生機活力。沒有大學語文理論的建構,大學語文的長遠發展就只能是個美妙的藍圖。布迪•厄認為,“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大學語文教學在實踐層面上研究多,但卻缺乏理論的指導,這制約了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2.經典與非經典的兩難選擇。教材編寫缺少科學的序列,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在篇目的選擇以及內容的選定上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相關部門也沒有明確規定。針對目前語文內容教什么、怎么教,沒有統一的認識和規定,所以更多的人選取的是熟悉好講的內容,經典篇目,尤其是古典文學中的經典篇目,就成為大學教材編訂中的重頭。同經典文化相比,大眾文化可謂是良莠不齊,充斥著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商業文化”,這對大學生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面對大眾文化,我ilion何對待經典文學與非經典文學?此外,教學內容的中西結合也是同樣難以處理的問題,在眾多的大學語文教材中,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占絕對優勢,而外國文學多數只是一個裝點而已,其篇幅短、數量少,語文教師有Et共睹。這兩個教材選篇上的現象從根本上反映了一個問題:大眾化時代,大學語文界對中國傳統經典依然抱有很高的期望,重視程度依然很高,但是否適應新的時展要求,連教師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在大學生日益“西化”、變得功利化的時候,我們大學語文教師還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維系中國傳統經典的傳承,困難極大。這也是大學語文教師自身專業局限性導致的結果。大學語文教師,絕大多數從中文專業畢業后就從事教學,傳統的經典教育、嚴格的學術訓練,練就了他們高雅的文化趣味,他們做教師之后順理成章地選擇經典作教學內容,一方面他們在繼承傳統經典時有路可循、駕輕就熟;另一方面對難登大雅之堂的非經典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持觀望態度,換言之就是對大眾文化不是積極地接納。大學語文老師難有開闊的眼界,也很難不拘泥于原來專業的小圈子,專業背景使其對中國經典情有獨鐘。這也導致教材出現中國文學居多,尤其是古代文學占絕度優勢,外國文學只是裝飾的局面。因此,經典與非經典的選擇、中外文學的選篇問題對大學語文教師而言是個兩難的抉擇。

3.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帶來了很大弊端:視覺形象過于泛濫,課堂教學喧賓奪主,教學安排缺乏彈性。與傳統的教學手段——黑板、粉筆、朗讀相比,它又有與語文學科相悖的地方。語文學科主張情感的體驗與交流,這種情感體驗與交流不僅僅需要營造氛圍,同樣更需要教師以自己的情緒體驗來感染學生,課堂上更需要師生之間的眼神言語交流,朗朗的讀書聲對于大學語文課堂而言幾近絕跡,這是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最適合中國語言文化的學習方式,卻被我們以多媒體朗讀代替,體悟體驗被視聽覺刺激取代。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長和充盈。”教師富有激情的話語、精心的板書設計、抑揚頓挫的朗讀被現代化的冷冰冰的人機對話代替。過度依賴現代高科技手段,忽視人腦不可替代的創造力,將為我們塑造一代又一代只會復制的學生,思想和感悟是無法通過快捷手段來復制的。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高科技帶來的數字化教學方式各有利弊,當前大學語文教育注重了與時代、與世界接軌,卻忽視了自身傳統教學資源的繼承研究和開發利用。教學方法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更多地來源于中學語文,目前大學語文教學中興起的互動教學法就是大眾化時代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然而這種教學方法從理論到實踐基本都是從國外輸入,從建構主義理論到本體論的主體間性,從探討交流到互動生成,沒有多少是我們自己本民族提出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自列強以武力打開我國大門,國人對本民族的東西就喪失了自信。20世紀90年代后,國人對外國理論外國文化的崇尚,說明在深層文化心理上我們依然對自己沒有自信。一個國家的母語教育與研究沿用他國的理論與方法,甚至全盤照抄顯然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現,是民族語言文化的悲哀。因此,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在未來一個階段應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上,畢竟這些是經過兩三千年實踐總結的經驗結晶,更適合國人的接受心理。

三、解決策略

大眾化時代的大學語文研究雖然很有成效,但使其更快發展還需做根本上的改革。

1.加強語文學科的整體性理論建構。這是當前大學語文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果沒有系統化的整體性理論建構,大學語文的改革將很難走遠,繼而影響到大學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當前大學語文局部研究紅紅火火地展開了,但在關涉整個學科的根本性問題上卻還存在太多爭議,沒有統一思想認識,這從根本上阻礙了大學語文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篇(2)

當今世界正興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大學教育由此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新媒介(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全球化、網絡化、數字化,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大學教育的存在方式。近年來,新媒介與大學語文教育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通過網絡和微信等方式,師生之間構建了嶄新的學習共同體,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因此取得較大的發展。下面擬就當前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的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嶄新挑戰做具體論述。

一、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的新模式

新媒介(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歷史上,雕版印刷術、凸版印刷機、無線電廣播、黑白電視等都曾是某個時代的新媒介,并且引領著那個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但它們都沒有永恒地占據這一命名。而今,日常生活中的網絡媒介、手機媒介、數字電視等逐漸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新媒介的主流和新寵。本文中所指稱的“新媒介”,準確地說是“以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采用數字化的編碼形態,所以智能化和數字化是其首要特征;從功能設計來看,新媒介的功能呈現融合趨勢,也即多媒體化;從實際操作而言,互動性是其與傳統媒介的重要差異,新媒介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媒介單向、中心——邊緣式的傳播方式;此外,新媒介的出現史無前例地融合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幾種重要的傳播樣式于一身,網絡和手機即是明證。”[1]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介逐漸成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知識信息來源之一,時刻影響和改變著他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新媒介與大學語文教育的結合始于上世紀的90年代,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借助于新媒介的許多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模式也日漸成熟。這里試舉例說明。

(一)“互聯網+”教學模式

過去,學生的學習收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上的學習效率。現在利用無所不在的網絡,自主學習的空間被打開,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局限于課堂45分鐘。很多大學語文教師在校園網開設在線教學互動窗口,在課前上傳講課提綱、電子閱讀材料、參考書目等電子材料;同時以論壇的形式搭建教學互動平臺,與授課對象開展交流互動;授課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在網上提問和評析的質量給予平時成績評分。例如南開大學的“大語在線論壇”,它設有“在線答疑”、“教師書齋”、“原創天地”和“自由在線測試”等板塊。[2]這種教學新形態,使得學生在自主性學習、互動式啟發、團隊式研討中獲得知識和能力雙豐收。

(二)微信教學模式

傳統的大學語文課教學,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作為通識課,學生人數多,專業各不相同,語文基礎差異大,在課堂上無法全面兼顧,更缺少反饋互動。一些同學課下想進一步探討學習,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指導或學習的氛圍,漸漸地放棄了自學的興趣。而“微信”這種新興媒介的出現,就很好地解決了此問題。某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構建“大學語文課微信平臺”,針對一個系的多個班級建構“微信群”,課前在群里預告講解內容,學生廣泛收集資料,圖片、影像、文章等相關內容都可以在群里分享討論。課堂有爭議的問題,閱讀中的疑問也可以在微信中提出來,大家廣泛參與,各抒己見。“微信”具備的朋友圈、語音對講、視頻對話、圖片分享等功能,新穎獨特,正好符合90后大學生活潑好動、追求新潮的心理特點。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參與,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發語音參與討論,性格內向的學生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表達,計算機技術好的學生可以編輯圖片和影音分享給他人,隨時隨地掀起討論熱潮,從而形成頭腦風暴,碰撞出思想靈感,提升自我表達能力。這種方式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學語文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近年來大學語文微課、慕課的出現(如愛課程網“大學語文慕課課程”),也倍受矚目。它解決了大學語文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滿足了學生掌握更多新知識的渴望。尤其是微課,短小精煉,契合當代大學生課余時間碎片化,難以進行長時間學習的情況,因而深受歡迎。

二、新媒介給大學語文教學帶來的變化及影響

十多年來新媒介廣泛地運用于大學語文教學中,為母語高層次教育帶來以下顯著變化:

(一)新媒介激發了大學生研學母語文化的興趣和熱情

當今的90后大學生都是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而對此有種天生的親切感。他們喜歡接近新媒介,熟悉并擅長使用新媒介的各項功能,習慣于虛擬空間想象和互聯網思維。在新媒介環境下,很多大學語文教師積極利用精美圖片、音視頻、微信群、微課程等手段輔助教學,呈現教學文本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容易與學生達成心靈共鳴和興趣契合。豐富直觀的新媒介教學手段使教師更容易抓住大學生的眼球,使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更加自然和深刻,大多數學生對母語的熱愛之情和深度學習興趣便由此激發出來。

(二)新媒介拓展了大學語文教學的形式和空間

印刷媒介時代的語文教育活動,師生共處同一時空,教學形式單一。隨著新媒介的發展與演進,教員不斷開創新的教學形式,改變了物理時空對大學語文教育活動的限制。比如上文提到,很多大學以校園網或互聯網為基礎,創建大學語文在線網站,師生借此進行教學和交流活動。首先是教師課前推送預習資料,把經典篇目的背景知識和基礎語言點預先發到網上,減少課堂講授的負擔,課上就有更多的時間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啟發創新思考,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下,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得到改變;其次是學生通過網絡與教師交流,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請教,新媒介的即時性和便捷性讓這種溝通變得很簡單,師生的互動在虛擬的自由空間里得到極大的釋放,學生與語文的距離也越來越近。[3]

(三)新媒介強化了大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和學習主體性

在傳統媒介時代,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渠道基本局限于紙質教材和課堂授課。但處于新媒介時代,網絡上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元且增長迅速,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學生可以通過新媒介進行廣泛的文學閱讀和自我學習,查詢探索自己未知、未懂的問題。教師也會在傳授核心知識的同時,預留相應的教學內容或問題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行搜集資料或撰寫課程論文,并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集中驗收和評價。新媒介的諸多功能,可以使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積極而高效,其語言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都會隨之獲得顯著提高。當然,新媒介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看到它給大學語文教育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其消極負面作用。首先,新媒介理論上只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而非主體,不能讓花哨的形式過分搶奪學生的眼球,而忽略教學內容本身,更不能全面取代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事實上有些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存在喧賓奪主現象,過分關注新媒介的運用,以眼花繚亂的課件技術掩蓋了授課內容的蒼白和淺薄。其次,有些大學生自控能力弱,過多沉溺于手機和網絡,迷戀人機對話,熱衷網上交往,上課翻網頁、打游戲,不認真聽講,失去了對現實課堂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再次,新媒介的海量信息容易讓學生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甚至是迷失,而網絡的“碎片化”閱讀方式對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也造成一定的侵害,寫作文章更是難上加難,文體意識淡薄,模式化傾向嚴重,內容空虛,語言缺乏真情實感。

三、新媒介給大學語文教師造成的新挑戰

在新媒介背景下,如何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更好地掌控教學過程、更好地利用資源推動學生的學習是教師所面臨的現實挑戰。傳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與教育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需求,只有積極應對,主動作為,我們才能在新的語境下擔負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任,才能使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從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一)良好的信息素養

在新媒介語境下,學生不斷提升的網絡學習能力和海量的大學語文網絡教學資源促使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大學語文教師的信息素養大致包括:快速而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如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如站內搜索、精確匹配等,)、有效地整合信息的能力(如判斷信息質量、分析信息間邏輯關系、歸納綜合各類信息形成新信息等)、使用各種平臺技術完成教學功能的能力(如建立網絡教學輔助平臺和教學BBS、QQ群、微信群等)。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并不需要教師都成為計算機的高手,然而需要教師自覺地培養自己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比如教師應讓自己逐步適應網絡閱讀,讓網絡閱讀成為教師獲取知識、進行教學和科研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習慣用電腦寫作,要掌握超文本結構如教學課件、電子幻燈片、個人教學網站的多媒體寫作等等。只有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使用能力提高了,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信息工具,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豐富教學手段,延伸和深化教學過程。

(二)特殊的人格魅力

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單向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主要是作為知識傳授的工具而存在的,課堂教學呈現出一種穩固的以教師為中心、上對下的傳播結構,教師的權威色彩比較明顯,其情感態度、教學風格、人格魅力對許多教師的教學過程來講,影響并不顯著。然而,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借助新媒介扁平的傳播結構和它所賦予的人人都可發言的自由傳播權利,學生創造了一種寬松、平等的交往氛圍,學生也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尋找對他們非常重要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我實現感。在這樣的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既是引導者,更是網絡教學共同體中普通的一員,教師要注意弱化自己的權威色彩,將自己作為團體的一分子,以一種真正平等和尊重的態度面對學生,通過自然、活潑、生動的交流方式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接納,團體討論才能順暢進行。在新媒介語境下,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也會進一步凸顯,學生在充分的交流互動中,會更深入地探討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復雜交織的情感、生動鮮明的人物性格以及貫穿其中的關于人生、社會、自然的思考。教師在互動中通過飽含情感的深刻分析和點撥,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不僅讓學生受到理性智慧的啟迪,更可以使學生獲得思想感情、審美體驗、精神境界、人生價值等多方面的感悟和感染,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格境界。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學生不僅僅是在跟一個信息的傳授者學習知識,更是在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進行精神的交流,教師的情感力量、人格特點、價值追求都會更加清晰地顯露在學生面前,這無疑對教師的人格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深厚的學識素養

新媒介語境對大學語文教師的學識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首先是因為網絡學習資源具有無限的豐富性,在面對日益豐富的網絡資源時,學生對新媒介具有高度的親和感和熱情,學生通過新媒介的學習獲得的知識和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師必須不斷擴展自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同時與其他學科相比,大學語文有著特殊的學科性質,它的外延博大而寬泛,與人文社會的許多學科邊界模糊,彼此互相融合。學生在多媒介語境下接觸的各種人文社會知識或者本身就是大學語文的核心知識,或者與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具有錯綜復雜的銜接點,它們都可以拿來展開討論和思辨,面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提升自身學識素養的要求自然會具有特別的緊迫感。那么,大學語文教師需要著重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學識水平呢?除了大學語文教學本身要求的語言和文學知識、讀寫能力以及讀寫教學能力,教師還必須著力以下幾個方面的素養提升:一是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掌握教育規律特別是多媒介語境下的特殊教育規律,了解大學生心理特點,了解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學生的學習特點、交往風格及相應的引導方法。二是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普遍適用的思想方法,與學生深入分析文學人物的社會倫理價值和人文價值、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哲學意蘊。三是文學發展動態、網絡文學的發展趨勢、文化熱點和社會思潮等。不排斥流行文化,能夠幫助學生理性分析流行文化與社會心理的關系、流行文化和經典文化的關系,理性分析網絡文學、影視文化等流行文化的精華和缺陷。只有在各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素養,教師才可以勝任一個指導者的角色,才能引領學生不斷領略大學課文課程的魅力。

(四)出色的組織能力

隨著新媒介對大學語文的介入越來越深,傳統的語文課堂結構將會受到革命性的影響,近年來“翻轉課堂”的呼聲越來越高便是一個證明。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組織能力無疑將會被提到更加顯要的位置。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主動將自己在課堂教學的“演員”角色轉變為“導演”角色,將自己的作用由傳授與灌輸知識轉變為引發興趣、創設情境、訂制規則、組織討論、引發思考、探究答案。實施新媒介平臺上的課堂教學,教師必須擁有出色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使討論始終不偏離正題,一步步將論題引向深入;引發所有學生的興趣,鼓勵原本不夠活躍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在出現激烈沖突時果斷處理,安撫學生情緒;在關鍵時候適時點撥,使觀點不誤入歧途,出現價值觀等方面的偏差。教師可以允許學生的討論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討論有適當延伸,然而教師要始終把握好教學目標,使討論不遠離語文知識和讀寫能力這個大學語文的基本宗旨,促進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四、結語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母語高等教育的承載方式,擔負著傳播中華大地悠久的語言文學和民族文化,全面提升大學生生命素質和人格精神的重任。新媒介賦予大學語文教育新的時代內涵與現實意義。[4]新媒介的發展和演化,倒逼大學語文教學技術和模式變革,同時不斷為其開辟嶄新的天地。如何發揮新媒介的優勢,更好地實現語文教育的功能和目標,實現大學語文教育從線性和平面性到立體性的質的飛躍,真正讓學生領會到文學的價值、文化的魅力,領會到母語的博大精深,是當下所有大學語文教師都應該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最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勇.新媒介文化的形態及特征論略[J].新聞界,2011,(5):99-100.

[2]金鑫,李廣欣.大學語文教育應關注學生主體性[J].中國大學教育,2016,(4):87.

篇(3)

1大學語文現實功能培養的重要性

1.1提高大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眾所周知,培養大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是大學語文教育中的核心教學目標。對于大學生來說只有充分掌握好教師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所教授的知識,才能使其明確如何正確地運用語言知識,為將來步入社會和職場奠定重要的語言能力基礎。這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大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獲取更強的競爭力。

1.2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水平

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學語文教育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是大學語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教師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目標。大學語文教材中不僅具有大量經典文學作品,同時也包含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哲理,以及寓意深刻的歷史故事等。對于大學生來說,內容豐富的大學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學習,使大學生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熏陶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使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層次,確保大學生通過大學語文教育形成基本的健全人格,同時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1.3改善大學生的思維品質

大學語文課程內容十分豐富。無論是我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經典積淀,還是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外國作品,都能很好地融入課程體系中。大學生通過接受這些優秀教學內容的熏陶,不僅有利于豐富個人知識面,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開闊大學生的視野,使大學生在掌握文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出良好的創造能力。另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使東西方文化發生了劇烈的沖擊,影響了大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大學語文課程內容中具有大量積極優秀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今天我們提倡的“正能量”。大學生在這些積極思想觀念的熏陶下可以培養出更為健全的思維品質,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1.4傳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大學語文課程內容涵蓋了文學、哲學、歷史、社會學倫理學等眾多領域,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精粹已經融入其中。因此,大學語文教育不僅有利于大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同時也可以促使大學生主動背負起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重任。

2大學語文教育現實功能培養的困境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發展開始陷入低谷,一部分高校的大學語文教育面臨著被邊緣化、甚至是夭折的危機,而很多高校在當前均沒有充分認識到大學語文教育危機的后果。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整理了如下幾點:

2.1時代環境的影響

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確立了改革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政策等,使我國國民經濟在20余年中一直保持著蓬勃的發展態勢,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社會對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在這一因素影響下十分重視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嚴重忽略了大學語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再者,我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總體地位的不斷上升使學習外語成為時尚潮流,導致大學語文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被不斷削弱。大學生認識到外語對應試教育、就職的重要性,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其主觀上忽略了大學語文的學習。上述多種時代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大學語文教育的現實功能不斷弱化。

2.2教育體制的影響

我國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沒有將大學語文列為公共必修課,所以導致不同高校在大學語文課程設置上呈現出多樣化特征,還有一部分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處于無序的狀態。高校面對現行教育體制中給予大學語文的不明確課程定位,均按照自身意愿來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安排,部分高校每周開設一節大學語文課程,還有部分高校出現了隔周設置一兩節大學語文課程的現象,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學語文課程。另外,理工科院校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擔負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很多高校鑒于大學語文教育在教育體制中地位的不明確,沒有將大學語文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科進行開設。

2.3大學語文教育自身的問題

大學語文教育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其存在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盡管新一輪教育改革中明確了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方向,但是由于其受到種種因素影響依舊存在較多問題,尤其是大學語文教材內容方面存在缺乏針對性、時代性等弊端。很多教育專家也明確指出當前大學語文教材內容與現實社會生活嚴重脫節,使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缺乏創新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大學語文教師依舊沿用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方法,缺乏對各類先進教育教學工具的應用,使大學生逐漸喪失學學語文的興趣。上述多種問題不僅揭示了當前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同時也明確了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

3強化大學語文教育現實功能的策略及措施

3.1科學定位大學語文教育

在過去,由于高等教育體系中沒有給予大學語文一個準確的定位,導致大學語文教育已經難以適應高等教育體系發展需求。因此,只有科學定位大學語文教育才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首先,我國教育部在新時期要明確大學語文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僅僅要重視大學語文教育所具備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時也要明確大學語文培養大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利用規章制度的方式將大學語文作為基礎必修課程。另外,各高等院校要在教育部各項教育政策的指導下,充分解決大學語文的歸屬問題,處理好大學語文應該作為一門工具性課程還是人文性課程的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不僅要站在國家人才培養的宏觀角度上,同時也要充分明確大學語文教育對大學生未來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只有解決這一問題才能確保大學語文可以有效發揮出其所具備的現實功能,有利于解決當前高校部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價值觀扭曲等一系列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大學語文教育和研究經驗,建議高校在關于大學語文課程歸屬問題的研究上應將人文性和現實性相結合,只有充分發揮出大學語文教育所具備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時兼顧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和現實性,才能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不斷提高其漢語言運用能力。

3.2凸顯大學語文教育的時代性

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性、教育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導致高校大學語文現實功能薄弱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推動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必須要提高教材內容的時代性,并要及時將各種先進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術引入其中,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多種現實問題。大學語文教材編寫要實現傳統性和時代性的有機結合,不僅要將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作為大學語文教材的關鍵內容,同時也要將近代和現代大量優秀的作品融入其中,讓大學生通過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時代風貌。再者,推動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實現教育模式改革、教學手段現代化,是當前大學語文教育最為重要的一項核心內容。高校不僅要將計算機、互聯網引入到語文教學中,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機、微博以及微信平臺等手段來提高大學語文教育的趣味性,使大學生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更為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大學語文教師要明確時代給大學語文教育帶來的巨大影響,要科學、合理地應用新時代給大學語文教育帶來的各種機遇,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創新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模式和教育技術手段。

篇(4)

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寫教材。總的來說,各地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基本上都以教材為突破口,體現了不同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近幾年,新的大學語文教材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有上百種之多,這些教材或者推陳出新、或者另辟蹊徑,在選文方面、思想內容方面、體例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代表了眾多大學語文教材的最高水平,并在各重點大學推廣使用,取得了顯著成果,為我國高等院校大學語文教育開創了新局面。

第二,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一直以教師講授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很多大學語文教師注意改革教學方法:由一言堂式的單方面說教,轉變為群言堂式的有目的引導;由傳授知識、明確觀點轉變為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尋找答案;教師由課堂的主角轉變為配角;學生由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積極的探索性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效果。

第三,更新教學手段。目前很多大學引進了現代化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為大學語文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大學語文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資源,使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活潑,教學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彩。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這些改革全都只是在《大學語文》這樣一門課上做文章,無論怎樣改革,都要受制于有限的學時,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二、突破慣有模式,探索大學語文教育的新途徑

多年來,我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嘗試:

(一)對大學語文教學的內涵進行重新解讀綜合分析歷年來全國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經驗與不足,應該重新解讀大學語文教育的內涵。大學語文教育,絕不等同于一門《大學語文》課,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應該樹立“大大學語文”的理念,建立全新的大學語文立體化的教學體系。為此,在對已有大學語文必修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將大學語文的內涵擴展為以大學語文必修課為核心,以其他人文藝術類選修課為輔助,與語言、文學、藝術類講座及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相結合的綜合體,使大學語文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全面,使大學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目標更加明確,意義更加深遠。

(二)對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實現有效突破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都僅僅局限于一個大綱、一本教材、一份試卷。又因受學時的限制,教學內容極為有限,很難發揮大學語文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基于“大大學語文”的理念,如果在已有大學語文課及教材的基礎上借助選修課和第二課堂就會使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文學、語言、寫作、藝術各方面內容相輔相承,使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夠接受比較全面的文學、語言、寫作和藝術的教育和熏陶,強化母語意識,提高人文素質。

(三)對大學語文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有效拓展基于“大大學語文”的理念,構建立體化大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使大學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幾十學時,而是伴隨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活;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教室,而是從“小課堂”走向了“大課堂”,走向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大學語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課程教學與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相結合,不僅鞏固、深化了課堂教學成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實踐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校園文化注入生機和活力。

(四)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與專業的對接在這一教學體系中各門課程首先面向全校學生,以培養和提高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語言文字能力、審美能力為宗旨,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同時也兼顧課程與專業的融合,例如《經濟文書寫作》選修課主要向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傾斜,《世界文學名家名作賞析》選修課主要向英語、日語、俄語等專業的學生傾斜,《職場口才》選修課主要向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專業的學生傾斜。

篇(5)

如何培養學生情感和興趣?應當從大學語文課程的特點著手,在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同時,不僅營造一種讓人放松,快樂的教學氛圍,還能培養了學生樂在其中,樂于學習的品質品格。

一、從教育學角度出發探究大學

語文教學管理的促進作用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展,而大學語文教育管理完全符合這一基本目的,教育學家的基本學說各有異同,但是在教學管理方面教育學家們觀點一致。正如夸美紐斯所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其受到了合理并且適當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成長是最主要的內容,這種成長并非一般的成長而是能夠展現出生命的存在的特殊成長,而教育便是以此作為內在要求,促進人的成長,推動人的事業。”但是對待事物要以辯證的方式去看待,不可否認的是,在教育的過程之中,時常會出現與夸美紐斯理論相反的教育,而我們所提倡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各個教育學者均認為大學語文教學管理是一種可以促進個體與他人和諧、精神內容和身體條件和諧,當下與未來和諧,自我認識和他人認識和諧的一種前衛的教學觀念,而和諧正是倡導身心健康的根本,只有達到和諧狀態,人才能健康發展,實現人身價值。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方向不明確

自從高職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它的研究對象,研究方式方法都不清晰,以致大部分學生不了解這門課程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怎樣的影響。而且許多高職院校對于這門課并不重視,開設的時間隨意,課時安排少,大多以選修的模式出現,并非必修內容。這些現象的存在,讓語文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更別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了。所以在轉變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偏見之余,亦需要轉變學校領導對大學語文的思想觀念,保證大學語文在大學課程之中有一席之地,這也是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育管理第一大難題。

(二)大學語文教材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針對性不足

目前,各個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魚龍混雜,內容,特點各不一樣,且編寫無法推陳出新,思想過于陳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和老師對教學和學習的積極性,無法讓真正的語文深入人心。所以,要提倡語文教材編寫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專業制宜,因層次制宜,才能體現其管理的時代性。

(三)大學語文考試模式的要求存在弊端

在應試教育的社會,高等院校評估學生學習的方式依舊局限在考試這一范疇。而試題以客觀題居多,主觀題居次,學生往往懷著僥幸心理,寄希望于考試時有機會作弊以獲取正確答案,從而得到一個及格分。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一種即使不去上課也能及格的假象,無法從課堂上獲取應有的語文水平,同時降低了學生分析解決矛盾的能力。

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育管理的發展探討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育管理的發展探討,歸根結底為其管理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一)更新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我國《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全日制高校設置語文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氣人文性和基礎性,適應時代的發展,為我國培養出一個又一個時代先驅,為我國發展畫下一個宏偉的藍圖。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經濟科技發展無限繁榮的信息社會,語文教育需要秉持一貫理念,優化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使教學不至枯燥乏味的同時給學生傳遞正能量,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健康向上的發展。

(二)合理有效安排教學內容

許多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與一般本科全日制大學一致,突出了“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無獨有偶,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是介于這兩者之間,不可過分強調人文這一性質。所以,在編寫高職院校語文教材時,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督促適合于高職院校語文的教材編寫,不可一味模仿一般大學的語文教材,只有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材,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比如在《我有一個夢想》中感受演講詞磅礴的氣勢,領會文章妙用修辭的表達技巧。學習馬丁•路德•金高尚的人生追求、無畏的斗爭勇氣,激發學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氣。加強學生閱讀、語言運用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所以教材更應該突出這些方面的內容,給學生灌輸正確的待人處事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經濟的潮流,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結語

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大學語文教學管理必須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張弛有度的氛圍下根據興趣學習,不再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把學習變成興趣,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大學語文教育管理要引領學生做到這一點,就要在特定的教學活動設定下,使學生感受到心靈被洗滌,樂意投入到學習中。

篇(6)

關鍵詞:

語文教育;教育改革;困境;出路

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的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語文的開設是匡亞明先生提出的,其初衷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國家教委曾提出“在畢業時進行大學語文合格測試”,但時至今日我國大學語文教育并沒有測試標準。正因開設大學語文初衷的失誤以及后來的未形成語文測試標準,使大學語文一直處于尷尬地位[1]。2006年我國正式明確提出“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的決定。大學語文教育發展至今,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教學模式落后、語文教育與社會脫節等問題。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管理視角,分析大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應措施,旨在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學語文教育的出路探索提供參考。

一、新形勢下大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設計不合理

現有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設計偏重于人文內容,而缺少技能的培養,缺乏實際效用。表現在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設計中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等文學方面的內容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詩歌占有最大比例,詩歌蘊藏著文化、道德、情感、美學等,富有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散文、戲劇、小說等也融合了豐富的文化和審美,這些內容的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高尚情操。然而該設計的目的明顯忽略了大學語文教育提高學生語文技能的教育目標[2]。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還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近年來我國大學語文教育不夠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學生寫作水平差、措辭不規范、語法不正確等,部分學生對于申請書、會議記錄、文案寫作、報告等類實用寫作沒有按規范寫作。

(二)大學語文教學和社會實踐脫節

大學語文教育應立足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目標。大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單純拘泥于課堂的教學,而學生的學習則側重于課本內容的學習,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缺乏社會的歷練以及生活感悟,以至常常難以深入感悟作者的文章深意,難以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大學教育多為全日制教育,大學生生活環境猶如象牙塔,往往不能深刻而廣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難以深刻感受時代的發展脈搏,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也和社會脫節,以至人們對大學語文產生“無用論”的觀念,學習目的性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抽象地開展語文教育,與社會生活脫節,往往使語文教育成為無源之水,使語文教育和社會生活漸行漸遠[3]。

(三)教學模式落后

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依然沿用以往的陳舊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授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表現在:一是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輕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重文學素養的培養而輕實踐能力的提升;重遵循固有知識而輕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受到束縛和限制,使學生逐漸缺乏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與此同時逐漸缺乏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二是大學語文教學時教師較為注重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固守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教學大綱設置框架作為主,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沒有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創新榜樣,直接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三是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僅對教學內容進行傳授,注重對教材的講解,缺乏課堂互動和課堂交流,也缺乏對學生潛能的挖掘,而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新形勢下大學語文教育出路的思考

(一)提高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方法

1.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

語文基礎知識的是語文教育的基礎,也是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針對學生語文運用能力較差的情況,筆者認為語文內容的設計應增加相關內容,例如報告寫作、會議記錄等寫作方法和寫作標準格式等。文化素養培養和語文技能訓練并重,在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同時,注重語文實用教學,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在授課時,對于部分知識的講解可一帶而過,對于學生存在的不足則作出針對性講解。課堂上可采用提問、講解、舉例等方法,提問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做到溫故知新;講解則傳授語文新的知識;舉例則起到鞏固學習內容的目的,促進學生學習和消化學習內容。

2.加強表達能力的培養

對于學生表達能力欠缺問題,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方法提高,一是課程中設置朗讀環節,朗讀是要大聲、有節奏地讀,帶有感情的朗誦,經過五官和大腦的相互調節作用,促進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深刻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感情,從日常的朗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二是課堂要注重學生的即興發言,重視學生的自我表達,并預設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即思考,即興回答,教師針對性的進行分析,并進行鼓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三是鼓勵學生參加辯論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各種有利于培養表達能力的課外活動,像辯論賽這類型的活動還可以提高學生臨床發揮和應急的能力。

(二)加強語文教育和社會實踐聯系的方法

1.充分發揮校園文化作用

每個大學都有獨特的校園文化內涵和氛圍,校園文化具有廣泛性、感召性、吸引性的特點[4]。語文教育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包括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例如朗誦會、創作比賽等,采用開展文體活動的方法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學,學生在參加活動時可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受到語文的美學思想熏陶,從而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高尚情操。又如可邀請文學作家來校舉辦講座,使學生有機會和文學界專家交流,開拓視野,同時可使學生自覺將語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并充分認識到語文在社會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學習。交流使語文教育與社會實踐打開一個窗口,從而使語文教學與時俱進,與社會共同發展[5]。

2.重視語文課堂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聯系

鑒于學生的大學語文學習未與與社會實踐相互聯系,語文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的情況,筆者認為可通過縮小課堂和生活間的距離,使大學語文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其一,可鼓勵學生利用放假實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充分體驗社會生活,在社會實踐中,處處留意語文的身影,了解語文的社會實踐中的作用,并對自身語文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的同時,可提高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養。還可以在參加社會實踐后,將所見、所感、所悟寫成文章形式,相互交流,通過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完善人格品質。

(三)注重語文教學創新

1.充分發揮情感教育

健康的、積極的、正面的情感有利于學生學習主管能動性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情感,注重對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教育。首先,將教學重心放在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注重觀察和把握學生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二是重視培養教師積極、正面的情感,樹立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教師的積極情感去影響學生,創造明朗的、健康的、積極的教學氛圍。最后,利用比較貼切生活的文學,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和學習的重點,以文學中的美學、人文精神等精神糧食激發學生對生命意義和生活意義的思考和感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2.轉變傳統教育觀念

大學語文教育觀念對大學語文教育影響甚大,傳統的教育是教師傳授學生知識,是以填鴨式教育為主,教育觀念陳舊。筆者認為,大學教育觀念應從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轉變為啟發式教育,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不是降低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而是促進教師、學生和課堂融為一體,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教師通過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啟發、引導、提示等方式,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學語文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需采取有效策略為大學語文教育打通一條出路,突出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通過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育、采用模擬教學法、提高表達能力等方法增強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其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作用、加強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改變大學語文教育和社會脫節的情況;最后,通過充分發揮情感教育和改變教育觀念方法,使大學語文教育能夠圓滿完成教育教學目標。

作者:盧建飛 賴浩明 單位: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篇(7)

[作者簡介]王琦(1981- ),女,遼寧錦州人,石家莊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語文教育;陳瑞燕(1981- ),女,河北邢臺人,石家莊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河北石家莊05009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7-0120-02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當今時代成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在通過網絡等渠道獲得了大量信息的同時,易受到不良思潮和信息的影響。作為大學語文課教學,既要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時代精神,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優秀的文章和思想傳遞給學生,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啟迪心靈和智慧。

一、教材內容要貼近現實,與時俱進

當今大學生思想活躍,對人生和社會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學語文需根據學生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重新設計。大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承接中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對作品的閱讀、理解、分析、欣賞、領悟,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化修養,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擴展視野、增強綜合素質、提升精神境界、促進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和教材的選擇上,首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和思想的作品。

1.經典的文學作品是永不過時的選擇。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無論是從知識含量還是審美上來說,對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健全其人格都有促進作用。在講解經典的文學作品時,除講解其本身蘊含的精髓外,還要結合現代思想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此才能讓學生更了解經典文學,并從中收獲新的感悟。在選擇經典性作品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除我國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外,還要增加當代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的分量,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

2.多選取當代的文學作品。當代的文學作品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學生可以從這些作品中了解社會、人生和人性。在講解這些作品時,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操,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選取一些具有實用功能的文章。如演講稿、影評等作品。大學語文的教育除了要從情感和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教育,還要使其掌握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其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豐富多彩

大學語文課以理論講授為主,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能在短期之內見成效。因此,作為大學語文教師要摒棄死板僵化、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努力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1.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大學語文課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不是單純的知識講授;大學的功能不僅在于培訓職業人,更在于培育人,使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教師在講授課文的時候,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不能照本宣科,做知識的搬運工。如在講授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時,可結合自己第一次出門的經歷,讓學生談談自己第一次離家時的心情。這樣,可以很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將真情實感融入講授中,才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和共鳴,并有所收獲。

2.導入情境,結合問題。情境導入需要老師創設實物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談話情境、表演情境等,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積極地感受問題、發現問題,學生產生興趣動機,并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自我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相結合,尋求解決問題方法。如在講授《大學之道》時,對其中“三綱領八條目”的理解,可結合當今我國高等學校招生情況及大學通識教育中對高等學校職能的定位等,引發學生對探知問題的興趣,并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討和自主學習。

3.結合專業,結合實際。大學語文課作為一門公共課,在不同的專業采用不同的講授方法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外語系上課時可多加入外國文學作品;在給法律系上課時可從人格人性的角度入手講解作品。不同的專業有其不同的特點,需要學生具備不同的能力和素質。大學語文要滿足這些方面的需求,才能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另外,大學語文課也要傳授給學生一些實際的技能,專門設置一些實踐單元,如寫對聯、公益廣告詞、求職信等。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專業性的同時顯現出生活化、人性化、信息化的特點。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是個體綜合素質的體現。

4.交流思想,積極引導。當下學生思維活躍,對事物有獨到見解。教師應采用形式多樣的課堂交流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敢于發表意見,為學生的個性和獨到見解提供展現機會。教師多使用啟迪式、小組討論式與自主學習式等方式,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讓從學生被動接受轉變到主動學習中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文化觀念;教師更多是“引路人”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如學習蘇軾的《定風波》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時,教師提出問題:雨點打在葉子上發出的聲響是客觀存在的,為何說“莫聽”?這種質疑的啟發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打破思維習慣,提高思想素質,激發創新的精神,建立靈活的思維方式。

5.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在知識經濟時代,使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已經成了一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隨著教學課件制作方法不斷更新,內容豐富、制作精良的課件將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將課件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發揮課件的最大效用。創設教學情境是為了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思考,通過形象生動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方案應遵循與教學內容契合、直觀形象、新穎獨特等原則。

三、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發揚傳統美德

大學語文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書本層面,而應面對現實生活,將社會中最新的、健康的理念帶給學生。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但精神文明發展卻相對滯后。社會上出現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一些不良的思想,青年一代疏離價值、混淆是非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對高等學校來說,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要從思想上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德育必須提上日程。

在此時代背景下,大學語文課更要肩負起正確引導學生思想的使命。程菁、劉漢波在《大學語文》的前言中指出,當下大學語文的功能首先在于健全大學生的人格,通過經典詩文的研讀,激發出潛藏在年輕學子心中的良知與愛,接續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培植起堅實的文化心靈。從而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以抵制現實的誘惑,對抗道德淪喪,做一個正直的現代公民。要達到這個目標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求教師具備健全完善的人格。教學需要言傳身教,教師本身人格品質是否完善直接決定著是否能教授出擁有健全人格的學生。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講到《武帝本紀?虞舜》時,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更要讓其學習虞舜身上優秀的品質,使學生明確:從古至今凡是成大事者首先必須是品德高尚的人。品德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注重將正確的觀念傳遞給學生;同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可以多引用正面的例子,讓學生通過對榜樣的學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新的時代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挑戰。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語文教育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求,才會發揮出其真正的時代價值和教育意涵。

[參考文獻]

[1]程菁,劉漢波.大學語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胡楠.大學語文中培育人文精神的路徑綜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9).

[3]譚鳳菊.淺談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教育界, 2013(6).

篇(8)

1.1 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存在誤差

一些高等院校的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高等院校的老師主要研究的是拓展學生視野為主的教學內容,而偏離了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的大綱目的和要求。因此,大學必須要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教育,更要做到,讓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也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價值,不斷的提高文學修養。但是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之中,太過傳統的教學模式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們對文字的興趣,這阻礙了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

1.2 大學語文地位在不斷的下降,缺乏相應的語文教材就目前的情況來講,大學語文教材的內容編寫還比較老套,并不適合現在時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高等院校把語文課堂當成公共選修課,讓學生們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課堂,教師的教學心態也很隨意,這樣的語文課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的作用也就得不到體現。逐漸,大學語文的地位也就會降低,學生的人文素質也不能夠得到提升。

1.3 考試評價模式單一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高校在測試學生的時候,一般采取的是做試題的形式,然后通過最后的分數來測量一個人的成績,學生也就會一考試過關為目的,從而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去學習,也就當然不能提高人文素養。

2 如何提高大學語文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2.1 改革大學語文的定位和教材

目前,很多的高等院校不重視語文教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都把語文課作為必修課來講解,但其他的學校的課程還在建設之中。教師在編寫語文教材的時候要融入到社會的各個信息,尤其是在里面要加入關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文章,而且在編寫的時候要和現在時展相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真正的東西,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大學語文課堂的地位需要高等學院來重視,若是教師們都不重視,那么學生們又怎么會去重視呢!教材的編寫也是需要教師們一起去總結的,在編寫上進行創新,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時候感受到濃厚的文藝氣息。

2.2 不斷的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灌溉教學方法

傳統的大學語文是比較呆板的,很難吸引學生們的興趣,更別去說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文素質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綜合的培養學生們的能力,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大學語文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要一味的只顧著自己的講解,應該要讓學生們動腦去思考,讓學生們對優美的文章進行分析,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同時能夠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生們的主動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過時,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教學模式必要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不然所學的效果對學生發揮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2.3 改革創新與學生交流的形式

在現在這個信息網絡發達的時代,教師可以推薦學生看一些名著、值得借鑒學習的書籍,教師可以與學生在網上進行交流,不斷的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們在自主觀看的時候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教師的目的也就會實現,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會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

3 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盡管大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只要采取客觀的態度,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就能激發大學語文教育對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個人技能與個人特色,使得大學語文教育更加的科學化、民主化。其實,大學語文教育對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有著十分深遠切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們將對大學語文教育對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行具體的分析。

3.1 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提高整個國家的凝聚力。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發揚國家文化、宣傳愛國主義熱情大多是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來達到目的,也就是教育教學活動并不是僅僅學習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還包括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生存法則。大學語文教育作為大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比方說大學語文教材中包括很多的東西方文學等等。這些都極大地歌頌和贊揚了人們的愛國主義行為,間接的宣揚了愛國主義熱情。這樣一來,大學生在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時能夠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愛國熱情。

3.2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有利于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讓我國國家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取得發展。

眾所周知,大學是大學生從校園步入社會的重要階段。因此,這就要求大學語文教師不僅僅要授予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和諧融入一些生活技能與社會經驗等等,比方說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基本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是說,提高大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是大學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和最終目標。經過中西方的權威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可知:人先天是不具備審美的能力以及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都是通過后天的學習而得到的。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顧名思義,大大學生語文教育是提高人們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是建成社會主義美好社會、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必經之路。

3.3 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能夠幫助大學生構造出完備的知識框架,有利于后期社會知識、專業知識學習的系統化、條理化。

根據當前社會經濟市場的需求來看,綜合能力較強的大學生往往就會占據十分有利的競爭位置,招聘方通常都會優先面試和錄用。因此,大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語文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構造出較為完整的知識框架,讓大學生在有自我安排的情況之下進行學習,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習質量,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所謂的學習質量便是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從一個大學語文教育的角度來說就是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學生理性、嚴謹的思維,夯實日后科學事業的基礎。

3.4 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于大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友愛的學習關系,營造出文化氣息濃厚的學習環境。

很多高等院校都會使用大量的經典文學書籍,閃耀著平等友愛、團結和睦的光輝,凸顯集體合作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大學生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活動過程時,既可以學習到死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能夠學習到活的思想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的知識熏陶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強化大學生自身的團結意識和友好意識。因此,在大學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大學生自我形象的塑造都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3.5 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于大學生豐富人文方面的知識,讓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到更重要的人文知識。

篇(9)

與一般的高職院校相比,衛生類職業院校有其特殊性,護理、藥學、檢驗等專業都與病人有著密切的聯系。以護理為例,曾有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名護士給病人輸氧,不小心卻是拿了一瓶氮氣,導致病人死亡,可見醫護人員的一個“不小心”往往就會給病人帶來巨大的危害。而當前的狀況是,“在開放的醫療環境和過分重視科學技術的影響下,護士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逐漸淡化,疏遠醫德修養,漠視生命的尊嚴和價值,護患關系變得冷淡。作為護士,不能用心溫暖患者的疾苦,不能以關懷的態度了解患者的需求……護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也隨之消失。”[2]醫學者面對的對象是人而非機器,人是有感情的生物,而當前種種醫患矛盾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醫護人員缺乏對病人的理解與關懷,缺乏仁愛精神。作為醫護人員需要具有這樣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大學語文課程需要擔負起這樣一個培育的任務。仁愛,也即孔子所說的“愛人”[3],愛人是仁的內涵,在《論語•鄉黨》中提到馬廄失火了,孔子下朝,沒有問馬怎么樣,而是問“傷人乎?”[3]孔子向來注重對于生命的敬重,由此也可見儒家對人的關懷和仁愛。《孟子•離婁下》言道:“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護理人員只有具有對于生命的熱愛與敬畏之情,才能在面對患者時真正地從內心有意識地理解病人、關愛病人,形成“他者”意識。而藥學、檢驗等專業也都與病人的生命息息相關,這樣一種“愛人”的醫學精神同樣不可缺。正是因為這些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未來的崗位與病人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所以在衛生類職業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更應強調其責任感、仁愛之心等醫學所需的人文素質的培育。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學思想中非常強調社會責任感。儒學者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中國數千年傳承的儒家思想與醫學精神歷來息息相通。儒家思想中有著與醫學精神相契合的內容,而這也是衛生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儒家思想的內化可以使得衛生類專業的學生在面對病人時潛心于專業知識,在世俗的誘惑面前表現得更有責任感,更能懷抱一顆仁愛之心。

2文本閱讀與人格內化

大學語文課程“就是通過對這些作家、作品的解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辨析,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5]大學語文的培育功能與思想政治課不同,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它并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來影響學生的,而是在引導學生閱讀大量優秀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在不經意間陶冶學生的情操,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除了選擇部分《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語段作為教學內容外,衛生類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同樣需要通過讓學生閱讀優秀作家的作品來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正如《中國文學史》中所說:“越是能在漫長的世代、廣袤的地域,給予眾多讀者以巨大的感動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而且,越是這樣的作品,越能使讀者在感動之余受到某些啟發,領悟到某種哲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其人生態度……”[6]優秀作家的作品就屬于那類“成就越高”的作品,它們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沉淀,為人們廣為傳唱,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學子。儒家的入世精神激發著歷代儒家學子以家國為己任,以君子人格作為自己行為的楷模,大學語文課可以擇取部分對學生的人文素質起到積極影響的優秀詩詞文賦為文本,特別是學生所熟悉的作家作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思考,從而使文中所表現的儒家精神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如為學生熟知的大詩人杜甫所受的教育是正統的儒家文化,其詩被譽為“詩史”,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儒家的仁愛精神、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作者自述生平的一首詩,在抒發自己豪情壯志的同時,也傾吐了其仕途的失意,揭示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詩歌語言樸實但風格沉郁,頗能體現杜甫詩歌的風格。詩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7]”是千古名句,多讀書方能下筆生花,方能生動地反映所思所想所見。“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7]足顯杜甫在文學上的自信與追求,再結合作家身世,誦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7]又能體會了杜甫“憂民愛物”這樣一種儒家的執念,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誦讀、學習詩歌并結合衛生類高職專業的特點,讓學生進行討論,把學醫者的執著追求、愛人敬人的仁心與從業責任心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從而培養學生的醫學精神。還有如大文豪蘇軾,學生學過其《念奴嬌•赤壁懷古》,熟知這位大文豪骨子里融合了儒道釋三家思想。在講授大學語文課程時,可以列舉蘇軾詩詞體現出儒家思想進取精神的部分來進行講解、討論。韓愈、辛棄疾、陳亮等等大家的詩文皆可擇而取之,進入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精神。總而言之,通過選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學生在獲得審美的基礎上把儒家思想中與醫學精神契合的部分內化,形成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素養、人文素質。

3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篇(10)

語文課在學生進入大學以前的學習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課程,作為基礎學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關于這一點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已經形成共識。原因在于語文教育的識字、閱讀以及語言表達等基本功能,是每個人學習和生存的必備工具。語文課在學生基礎教育階段,以培養學生的識字和基本的閱讀、寫作能力為主,而在高等教育階段,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是語文課的重要目標。

人們習慣上認為,大學生已經學過近十年的語文了,閱讀和寫作應該不成問題,而當前的現狀卻是:隨著考試壓力的不斷加大和媒體功能的增強,學生除了教材上所讀的文章外,課外的閱讀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課余時間投入到作業和補習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憐的時間花費在電視、電腦上,真正的自由的閱讀幾乎沒有。寫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語文教師規定的作文,又有幾個學生自己練習寫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學擴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規模的擴大所帶來的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學生素質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語文上的,是部分學生出現了識字、閱讀、寫作能力很低,一些本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獲得的必備知識需要在大學補課。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語文的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和分析、鑒賞文章的教學目標,不得不做必要的調整。

所以,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花費很多的時間給學生講解字詞,至于分析鑒賞、培養審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為一種奢求。這與大學語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這種現實說明,語文在大學階段的使命是任重道遠的,而且有些悲壯的意味。我們不僅要問,在提倡素質教育的21世紀,在鼓勵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今天,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還應該停留在傳統的識字、閱讀、寫作、鑒賞上,是否應該在弘揚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承擔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這是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大學語文教育與外語專業教育的融合

在外語院校,學生普遍存在漢語閱讀、寫作能力較弱的問題,雖然外語專業教師認識到應該加強母語的學習并一再強調學習母語的重要性,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顯然存在明顯不足。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和外語專業教師一起努力,改變學生的錯誤看法,帶領學生走出誤區。

語文是學習外語的基礎。漢語和其它語言一樣,作為一種語言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學習一種語言,主要是這種語言的口語表達、書面表達以及吸收以其為載體所傳達的信息。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信息的獲取,母語往往起著決定作用。中國人學習外語時,漢語的思維習慣對運用外語進行思維和寫作既有限制又有促進。我們自幼在漢語的環境中成長,漢語的思維定勢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的負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漢語表達習慣和優秀的文學寫作、鑒賞能力對外語學有裨益。比如翻譯強調“信”、“達”、“雅”,這可以說是語言翻譯的最高境界。一種外語譯為漢語,無論譯者對這種語言的掌握如何熟練,如果他的漢語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優秀。漢語譯為外語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對漢語字詞句以及篇章的準確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語寫作也是如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那些漢語作文寫得優秀的學生,他的外語作文也同樣精彩。但在外語院校,專業課的學習畢竟是首位的,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語文學習上,課程設置上也不可能開設太多課程,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靈活的方法,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上來,使他們即使在沒有語文教師的引導和督促也能夠自主學習,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上有更快的進展,實現語文教育和外語學習的互動。

三、大學語文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法

“大學是最具保守的地方”,這是西方學者對大學的評價。我國大學的保守相對于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陳至立在談到知識經濟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時指出:“當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提高人才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學和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1〕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創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筆者認為,創新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必須以傳統為依托,離開傳統無所謂創新。而傳統是所有遺存知識的總稱,它包括知識、方法、技術和思維方式等。而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創新人才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思維靈活、有主見、有超前意識、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實際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追求目標。在外語院校從事大學語文課教學也必然以此為依歸,教育者應結合外語院校的特點,在大學語文教材的編 定、授課方式的選擇以及課外閱讀和實踐的引導等方面有所改進。

(一)外語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編排

國內大學語文的教材種類很多,編排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共同之處是落后,如在篇章的選擇上,除了編者不同外,基本是一個面孔。最關鍵的一點是缺乏針對性,文理工科使用的是一個教材,沒有考慮使用者的專業特點。外語院校的特殊性上文有所論述,編訂適合外語專業的教材最重要的是根據這些特殊性選擇合適的篇章。

古詩文的選擇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語言精練;二是文學性較強。語言精練是針對外語專業對語言掌握的高標準,文學性強是考慮到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如賈誼的《過秦論》,李斯的《諫逐客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比較適合的,而如屈原的《離騷》、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在 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學生理解非常困難、實用性不強的文章,可以不選。

現當代詩文的選擇與古詩文的標準大致相同,應該注意的是剔除那些雖然在現代歷史上是名人,而其文章的政治意味遠遠超過文學性的。因為語文課畢竟不是政治課,不應該承擔政治課的任務。在當代作品的選擇上,篇目的比例應該加大,中國歷來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認為今人的文章不如古人,這種認識過于貶低當代作家,很多當代作家的文章寫得很優秀,如賈平凹的散文《丑石》,不比魯迅的《一件小事》差,筆者認為,無論從思想和藝術上前者都遠遠超過了后者。

外國文學篇章的選擇上,在堅持上面的兩個標準同時,一方面要加大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為精讀和泛讀兩個部分;一方面要注意譯者。翻譯是另一種創作,翻譯質量高低既取決于譯者的外語水平,也與譯者的中文水平密切相關。現在,很多國外的名著名篇都有幾種譯本,這就需要編者獨具慧眼,取其真正達到“信”、“達”、“雅”標準的作品,這方面,只依靠中文學者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外語專業學者的幫助。

此外,所有篇章的選擇必須把握“德”的尺度。對“德”的要求應該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古人有“文以載道”、“道德文章”的說法,都是強調文章所蘊含的道德標準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化”,注重內心的改變,它是“潤物細無聲”的,它的作用是持久的,它往往比空洞的道德說教有效得多。

(二)授課方式的多樣化

現在各大學一般仍沿用傳統的授課方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并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也不符合現代教育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的要求。這種絕大部分由教師單一講授的方式,形式上是重復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牽著走”、“填鴨式”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與大學的自由、民主、獨立的學術精神相違背,也與學生對大學的理想存在巨大的落差,所以一些學生認為大學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復,缺乏新鮮感。知識經濟的到來要求高校必須進行教學改革,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步驟。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改革過程中,要打破舊的教學行為模式,建立適合培養高素質人才標準的新的教學行為方式,必須把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教學方法淘汰。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改變單一的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而外語院校的小班制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契機。外語院校每個班級的人數一般在25名左右,這使教師具備充分的了解每個學生個性特點的可能,授課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基礎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也使得教師能夠采取有效的、靈活的教學手段。

1?多媒體的應用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使一般高校都配有多媒體教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用電腦制作課件,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文字、音樂以及影像片段整合到一起,實現授課內容信息量的最大化。如講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然后讓學生看屏幕上關于徐志摩生平的詳細介紹,使學生對徐志摩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朗讀《再別康橋》,播放名家朗誦的錄音,讓學生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再播放有關徐志摩的影視片段,做進一步的分析、評價。在沒有多媒體的院校,退而求其次,可以利用錄音機、幻燈機等設備。

2?以學生為主體的實現

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融為一體,如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它主要是談為人處世的原則、修身從政的標準,特別是其中提出的道德觀念,不同時代、不同的人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別,對于這類文章可以采取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原則,把學生分成幾組,自由發表見解。由于班級人數較少,教師可以分組指導,并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觀點系統化,最終形成書面材料。

在授課方式上,教師可以根據講授內容靈活掌握。無論以哪種方式,教師心中必須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改變過去那種“過分重視認知過程,忽視感受、體驗過程;重視單向的傳遞、灌輸過程,輕視雙向的交流啟迪過程。”〔2〕教師的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考慮課堂信息量是否充分,學生是否能自主表達見解,是否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與實踐的引導和評價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對學生課后閱讀和實踐的指導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雖然西方有人認為大學的特點應該是“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學生們有權“決定是否學習、何時學習和學習什么”〔3〕。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學生在利用課余時間上具有盲目性、隨意性,特別是大一的學生,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新事物接踵而至,在課外如何學習的問題上往往無所適從,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

? 1?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興趣調查分類

學生的閱讀興趣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喜歡古代的作品,有的對現代作品感興趣。所以教師有必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關注點,根據不同的興趣開出相應的書目,讓每個學生都能從教師指導的書目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閱讀只是課外學習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讀書的感想表達出來,表達的方式可以是口語表達,也可以是書面文字,可以在課堂上即興演講,也可以在報刊、雜志以及互聯網的BBS發表。

上一篇: 益智課堂 下一篇: 奉獻之星事跡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中文字 |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福利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 在线人成视频色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