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30 13:12: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益智課堂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效學習,是在學生已有基礎上的教學,提倡“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因此,通常在課堂學習之前,都會讓學生根據先學單的引導進行先學,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后,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知導引,獨立回顧與所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生活、思維經驗,并能提出自己學習中的困惑,發現問題,為新知學習中的課堂交流做好準備。這樣的先學,催生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在實現自我需要的過程中,激發智慧,體驗快樂。在先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對于生趣激疑、保持課堂教學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教學“比的意義”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舉個例子說明在生活中你遇到過的比嗎?”學生舉出的例子十分豐富,有的說:籃球比賽中,兩個隊是75比73;有的說:買東西時要貨比三家;有的說:競選班委時,用投票的方式,比比誰的得票數多;有的說:在洗衣液瓶子上發現了比等。來自生活中的“比”比比皆是,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們提出探討交流的問題:這么多的比,是否就是我們數學上要研究的比呢?數學上的“比”跟生活中的比有何不同?通過研究,學生們明白了,數學上的“比”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相除關系,而比賽中的比表示的是相差關系。這樣的學習,學生印象深刻,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了擴充與完善。
先學過程,既具有復習、鞏固、應用功能,還使學生的問題意識更加濃厚,數學視野更加開闊,從生疑到釋疑,從生趣到得趣,使學生在矛盾和困惑的沖突中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的過程便充滿了快樂,充滿了積極主動的學習力量。
二 整體構建,讓數學課堂充盈“疑”“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數學學科系統性強,體系嚴密,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展。因此,教學中,基于知識生長點產生疑問是極其自然而必須的,在教學中,如何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疑問的解決既水到渠成,又趣意盎然,需要教師靈活處理、不斷創新。
如教學“認識分數”時,如何讓學生對分數的來龍去脈了然于胸,在知識整體中習得分數,對于學生認識分數益處無窮。教學中,復習了自然數,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不是生活中所有表示物體的數量都能用整數來表示?如果不能怎么辦?在分割蘋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時,雖然可以用式子“1÷2”來表示,但結果卻不能用整數表示。于是,交流得出,“半個”“1的一半”需要用二分之一來表示,由于學生悟出“1÷2”的商是均分成兩份中的一份,還悟到原來分數就是分出來的數。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是學生的舊知,且在此處的教材中并沒有出現,但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把除法與分數的關系、整數與分數的關系進行了溝通,分數的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了起來,原本枯燥的知識,在精心的整體建構中,通過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和載體而變得生動有趣。
三 體驗成功,讓數學學習充實“疑”“趣”
數學學科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讓深入其中者得以體會數學的美妙、奇趣,可以讓學生個性與智慧得到張揚,可以讓鐘情于數學者終能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成就感,而一個個小的成功,一次次匯聚正能量的交流分享,能激發學生向更大的成功邁進,讓學生愿意學數學、喜歡玩數學,長此以往,學生便會迷戀上數學,而這不正是每個教育者喜聞樂見的嗎?
上課教師讓每列排頭的同學給自己列里的同學發一張“宣傳單”,等同學生手中都拿到了“宣傳單”后,任課教師就說這是他平時去購物、接孩子時別人送給他的“宣傳單”,任課教師接著說每位同學自己動手疊一架飛機。同學們疊好了吧!讓我們的飛機起飛吧!同學們迫不及待地讓自己手中的飛機“試航”,可是有的同學的飛機剛起飛就“失航”了。好,任課教師不停地為同學助威。任課教師不停地巡護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停,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大家看看這幾個同學的飛機“飛行”的距離怎么樣??!提出問題讓大家再看同學們示范時,注意留心觀察。學生在游樂中逐步掌握了投擲輕物的動作要領。
二 擊打“移動靶”,解決課的“重難”點
一、 尊重情感,使學生有“疑”敢“問”
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這樣做:
1. 營造“敢問”的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生疑發問。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幼稚膚淺的還是超乎要求的,教師都應適當地給予鼓勵和肯定,營造良好的生疑發問的氣氛。不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置若罔聞或粗暴否定,否則,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挫傷其生疑發問的積極性,壓抑學生的思維發展。
2. 留出“敢問”的時間
教學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思考空間,不管是開始上課、課后練習,還是在課中,老師講到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或重點、難點、關鍵處時,鼓勵學生提問,真正在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空間和時間。
3. 創造“敢問”的條件
要讓學生敢問,教師必須改變課堂原有的教學行為,摒棄呆板的“師問生答”現象,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敢于提問題,再組織學生討論、分析、研討,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就能使課堂變成學生樂學的“學堂”,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的“講堂”。
二、 激發興趣,使學生想“疑”好“問”
學生不僅要“學答”,更應要“學問”。但由于小學生對提問的意義認識不足,或缺乏適當的問題情境,或沒有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其在課堂上不愿開動腦筋主動提問,只想當“觀眾”或“聽眾”。對此,我們教師平時要深入學生,研究學生,具體了解他們學習上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摸清他們的思想,因勢利導把握好問題空間,促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心欲通而不達,口欲言而不能,從而激起他們樂問的興趣。具體的做法如下:
1. 樹立“好問”的信心
小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在課堂中難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膽小、緊張,或受知識經驗的限制,難以生疑發問。因此,老師要針對不同情況,運用鼓勵、表揚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好問”的信心。
2. 激發“好問”的興趣
教師要做有心人,可以把班上的學生每四人分為一小組,優差生搭配,以好帶差,由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問題提得好就可以得到加分。以此調動他們質疑的積極性。同時可以運用成功機制,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每周評出最佳質疑手,給予表揚。為了能在小組中當個最佳質疑手,并正確地解答別人的問題,他們就得讀熟、讀透課文。為了能提出疑問,他們必須用發現的眼光來讀書,這樣就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轉變,真正感受到思考、質疑帶來的無窮樂趣。
3. 創設“好問”的情境
為了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的實踐機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精心創設使學生“好問”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認知沖突,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他們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闡述自己的觀點,獲取成功的機會。
4. 喚起“好問”的思維
兒童天生好奇,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求知欲,在面對陌生現象時會盡力去找出原因。教師可以常問:“為什么事情會這樣發生?你能推測一下下面的情節嗎?”“這種說法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一次次讓學生深入思考,大膽提出疑問,多方猜想。
三、 授其方法,使學生生“疑”善“問”
當學生“敢問”、“好問”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后,“質疑問難”就不能只停留在原地,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掌握生疑善問的方法,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
1. 根據課題質疑,激發探知欲望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它或蘊含著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若引導學生據題質疑,不僅能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還能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去探求知識。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師板書課題后即可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林沖、洪教頭何許人也?林沖為何棒打洪教頭?又如何棒打洪教頭的?學生學習的欲望被激起,興味盎然。
2. 根據重點詞句質疑,發揮主體作用
閱讀,本來就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去探究作者或優美、或樸實、或華麗的詞句背后所隱藏的內涵……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閱讀中緊抓非悟不可的重點詞句進行質疑,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疑中自主,疑中創造。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第一次抱母親》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流露出孩子內心對母親的復雜情緒。教師可緊緊抓住這句話,讓學生質疑。有學生問:這兒為什么用“竟然”這個詞?“我”為什么心里很難過?于是,在解疑的過程中,一位任勞任怨、勇挑重擔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3. 根據反常之處質疑,培養創造個性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課文有許多反常之處,若能抓住這些時機引導學生質疑,勢必能培養學生不拘于教材、教師,創造自我個性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我覺得課文最后一句話寫得不太好,難道這笑聲到了住地就消失了嗎?”對于這樣的質疑,老師適時引導,生成出了下面這精彩的一瞬:
師:哦?(很驚異)了不起,敢于向課文挑戰!老師向你學習!既然課文出錯了,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可以幫作者改改課文!
師:你真能干,和老師想到一塊兒了!那怎么改呢?
生:(思考了一會)把最后一句話的句號改成省略號。
師:(向他蹺起大拇指)相信不久的將來你會成為一名大作家的!
生:老師,我覺得這句話可以改成:“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銘刻在我心中?!?/p>
生:我覺得還可以改成:“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靈深處?!?/p>
4. 根據課尾質疑,啟發創造想象
對于“文已盡、意未絕”的文章,可以用質疑的方式將其“意”演繹開來。這需要幫助學生對剛習得的知識進行梳理,整體把握,全面思考,從而鞏固學習成果。這種質疑可啟發學生聯想,組成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遷移。記得以前在教學《狼和小羊》結束時,一個學生突然問道:“那狼最后吃掉小羊了嗎?”于是我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環境及人物的性格特點等讓他們想象,只要結果合理都行。此時的質疑問難達到了整堂課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 據“留白”處質疑,引申課文內涵
建構主義是現代教學理論的一個主流派,其主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學生學習的獲得過程應該是一個知識建構內化的過程。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成功地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技能的建構,就讓我們從新課導入做起吧?,F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淺談圖片在課前導入中的運用。
一、 以圖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歷史與社會》教材中配有很多插圖。這些插圖大多貼近生活,富有情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母親河》這一課時,上新課之前,先看兩張插圖:黃河圖和長江圖,并設問:黃河的發源地在哪里,流經哪些省級行政區,其注入的海洋是什么?黃河下游為什么會形成地上河?長江的發源地在哪里,流經的又是哪些省級行政區,其注入的海洋又是什么?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望,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學生會主動讀圖尋找答案,上課時也會更加認真。
二、熱點新聞圖片,創設教學情境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在歷史與社會新課導入中,用富有時代特色的熱點新聞圖片,很容易拉進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如在講“環境問題”時,我選取了人們在霧霾天氣戴著口罩上街的圖片。學生首先被擁擠的人群所震撼,發出了驚嘆聲。我趕緊趁熱打鐵,提出問題:人們為什么要戴著口罩上街?學生會答是因為霧霾。我繼續發問:為什么會產生霧霾天氣?我們又該怎么辦呢?自然的導入本課的教學。這樣能體現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時效性,提高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會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三、漫畫導入,啟迪心智
漫畫是圖片的一種,以其機智幽默、形象詼諧而為學生喜聞樂見。它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極富趣味性,并以特殊的方式針砭時弊,揚美抑丑。運用漫畫這些特點,恰當地把漫畫與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能增強歷史與社會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還可以啟迪學生思維,積極去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加深認識,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民生問題”時,我先出示漫畫“就業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出示課堂討論題:這幅漫畫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這種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解決這種現象的根本途徑是什么?這樣利用漫畫設疑,學生興趣盎然,迫切希望去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學習課文,進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圖片導入過程中,圖片的呈現方式也多種多樣,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常規的圖片展示: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圖片展示方法,直觀明了。如,在教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中國的人口問題這一知識時,直接呈現一張中國人口密集的圖片。學生立刻驚呼:這么多人……這種時候,圖片無需多,一張典型的就夠。配樂展示:配上音樂展示圖片,是為了渲染某種氣氛,營造相應的課堂情境。如在上《水鄉孕育的城鎮》一課時,就可展示一系列相關圖片,并配以歌曲《太湖美》。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以及音樂的渲染,自然感受到水鄉的美景以及激發對水鄉的向往,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組合展示:組合展示主要是通過展示一系列的圖片,集中反映同一個主題。如在上《母親河》這一課時,通過展示兩幅圖片:《長江》、《黃河》,共同呈現,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總之,恰到好處的新課導入方式,不僅能起到激發興趣、誘發思考、展示目標的作用,而且,可以在“無聲”中把學生帶入到具體的學習情景中去,使枯燥乏味的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聶幼犁主編
論文摘 要 本文從職業技術學院的英語教學的教師專業能力、生源素質、英語學科特色等維度反思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從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學習觀念轉變、教學方式轉型、教學評價改革等方面提出改進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素質在職業技術人才培養和選拔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重要,英語教育效果反映了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國際化專業化人才的辦學水平與層次。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如何讓學生具備英語運用的能力等問題,已成為英語教學改革中的焦點和熱點。
英語是泊來的外來語言體系,作為一門以語言學習為主體的學科體系,英語課堂教學建立在對外來語境的模擬基礎之上,學生普遍存在畏學厭學的情緒。加之職業技術學院因自身特點,教師所面對的不是規格劃一的高中畢業生,而是在綜合素質、社會經歷、職業年齡、性格心理方面存在鮮明差異的各類學生群體,這對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此外,在教學方式上部分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模式仍相當普遍,學生只是被動與單調地接受英語知識,難以產生自覺學習英語的興趣。綜上所述,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整體偏低是不爭的事實。因而,要使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實有成效,首先就抓住課堂教學這一平臺,通過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以教師生動活潑的聽、說、讀、寫取代機械的純語言知識的傳授代替以往的“翻譯式”、“灌輸式”等枯燥的教學方式,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以下幾條改進策略。
1 加強對英語教師的專業培訓和教師自我修養
英語是一門以語言為主體的表達藝術,英語教學則是以語言文本為依據的對語言的闡述與復映,是立足于課堂教育基礎上并對英語語境進行了新的創造。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能把英語教學作為一般的知識傳授,而應該將自身所有的文學藝術底蘊和整個思維體系作為一個整體呈現出來,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英語語境的藝術韻味,產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作為現代高校英語教師,必須主動適應現代英語教學的要求,把握現代英語教學規律與特點,形成課堂教學藝術?!敖虒W藝術形成的兩大具體策略是富有成效的學習與研究”①要通過教研室交流、大會交流、理論講座、觀摩研討等多種方式打造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共同體?!鞍褜W校建成一個學習化的組織,這是學習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雹?/p>
2 師生共建和諧寬松、激趣益智的學習環境
興趣是人們從事活動必不可少的強大動力,它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映。興趣不僅能引起和保持注意力,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對認識過程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還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靶睦韺W的研究表明,由學生內在需求所決定的認識興趣對學生學習的推動力是持久而強烈的。因此,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發學生的驚奇感、認知沖突,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雹壅Z言學習環境對英語學習效果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意義,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是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源泉,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刺激和實踐機會。教師用英語授課時,必須掌控學生英語學習心理特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難易在吃透教材文本中內容與教學難點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場景,廣泛調動多種教學手段構建學習語境,并隨著課堂教學的進程,適時更新、調整教學結構和充實教學內容,突出教學效果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動態課堂教學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和諧寬松、激趣益智的學習環境不僅能為學生提供了較多聽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聽”來獲得語言信息、吸收知識,而且還能使他們對英語學習更有新鮮感,更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創造合適的語言環境是激發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環節。
3 調動情感因素,以生為本讓學生愛上英語愛上學習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雹芪覈逃蚁膩D尊的話形象地說明了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多數英語基礎差、單詞讀寫困難,并且在學習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學習挫折感,甚至想放棄學習。而且不少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以應付考試為目標,缺乏自主學習的熱情。因此必須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幫助學生堅定學習英語的信心;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教師應該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加強記憶單詞的方法、閱讀理解的技巧、聽力訓練的訣竅等學習方法的指導;根據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注重基礎和實用,加強基礎語法的補課和語言交際的實際應用。要積極開拓教學資源,靈活轉化教材,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利教、便學、易記的基礎上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轉變以往從書本中來到書本中去,嚴重脫離生活的弊端,讓學生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得到全面發展。為此教師必須堅持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如英語歌曲、英文電影、英語朗誦等活動,綜合利用語言情境、實物情境、聲像情境等實踐外語“內化”。
4 注重過程,改革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既要學習專項職業技能培養專才,又要具備必要的人文素質,英語教育既不能沖擊專業學習,又要成為專業成長的助力,這要求教師根據專業培養的目標改革教學評價方式,更加注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實際運用的能力考察。具體在考試方式上要堅持筆試與口試想結合;在考核范圍上要堅持既重結果又重過程;在考試內容上既重知識又重能力。根據職業技術學院的特點,注重基礎知識的考察、基本詞匯的掌握、形成讀寫綜合能力的檢測、朗讀、聽力和會話等內容的綜合評估體系。
注釋
① 王升.如何形成教學藝術.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7:265.
接著,拿起實驗對象,如半邊的洋蔥,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在洋蔥表皮上劃一個“#”,然后用一個小鉗子,把“#”字中間的正方形慢慢撕下來,把它放在載玻片上,然后用蓋玻片輕輕地蓋住。如果用力過度,可能會損壞載玻片和蓋玻片。蓋好后,空氣便不能進入。老師說:“植物的細胞核用肉眼無法看見,所以要用碘液‘染色’。”我取出一根吸管,在裝有碘液的瓶子里吸了點碘液,從兩塊玻片的縫隙滴進去,再拿出一張紙巾把多余的碘液抹干,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把它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按一下左邊的開關,顯微鏡前面的燈立刻亮了。調好反光鏡后,把左眼靠近目鏡,然后按順時針擰粗焦螺母,直到能看到物體后為止。
這時,用左眼看到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每個細胞都有細胞膜,細胞壁和細胞核的結構看得一清二楚。細胞一個跟著一個,排列得井然有序。各個細胞都相連著,沒有一點縫隙。而且每一個細胞都有細胞核、細胞壁、細胞膜等結構。估計一下細胞的大?。簭溺R里目測出一厘米,目鏡的放大倍數是二十乘以十五的話,那么,細胞就是三百分之一厘米。我不禁感嘆:原來細胞是如此的小。
“丁零零――”上課鈴響了,教室門外,響起了輕快的腳步聲,同學們紛紛回到座位上,拿出英語書。陳老師走進教室,開始帶領大家朗讀課文。聚精會神的同學們誰都沒注意到,一只黑色的“不明生物”從打開的窗戶,哨悄飛進了教室。
也許是不甘被人無視,“不明生物”開始在同學們的頭頂上方“嗡嗡嗡”地盤旋起來。不知誰率先發現了它,大喊了一聲:“呀!馬蜂!”同學們的注意力瞬間轉移,紛紛把目光轉向了這位教室里的“不速之客”。頓時,驚叫連連:“啊!”“呀!”“快逃呀!”
課堂一下子沒了秩序,就連陳老師的臉色也有些發白,眼睛緊盯著馬蜂。馬蜂好像受到極大的鼓舞似的,更起勁地繞著教室盤旋、飛舞著,還不時來個俯沖。女生們嚇得花容失色,有的用雙手護住自己的臉,生怕被馬蜂蜇傷“破了相”;有的鉆到了桌子底下“避難”;有的用書在自己周圍揮舞著;還有的躲在墻角,縮成一團,嘴里好像還念叨著什么。男生們則大膽地站起來與馬蜂搏斗,用文具盒砸、用書撲、用手拍……一時間,教室里尖叫聲、拍擊聲此起彼伏,亂成一團
陳老師幾次敲桌子,示意大家安靜下來,可大家就是安靜不下來,眼睛還是緊跟著馬蜂轉。陳老師無奈地說:“你們不用理它,它自然就會走了?!笨赏瑢W們還是吵吵鬧鬧的。于是,陳老師打開門,想把馬蜂“請”出去??神R蜂好像不舍得老師和同學,又往回飛。幸好陳老師及時關住了門。大家終于松了口氣。一看表,啊,離下課只剩下5五分鐘了!課才講了一半,怎么辦呢?陳老師加快講課速度,和時間賽跑著,可下課鈴還是悠然響起。課沒講完,陳老師嘆了口氣,一言不發地走出了教室。
都是馬蜂惹的禍!害得我們課沒上成,還受了一番驚嚇。可這一切真的只怪這只擅闖教室的馬蜂嗎?如果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課,不分神,也許同學們根本不會發現這只馬蜂;如果同學們發現馬蜂后不大驚小怪地尖叫、拍打,而是專心聽課,也許陳老師的課就不會耽誤那么多。鬧課堂的馬蜂很無辜,因為真正擾亂課堂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這是一堂教研組研討課,為此精心組織了教學,希望學生能寫出標新立異的作文,卻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先來欣賞臺灣“音樂之父”羅大佑的一首歌。會唱的可以跟著哼。
師:好聽嗎?能說說你的感受嗎?
生:真好聽,唱出了我們的心聲。
生:我覺得這首歌就像一首童年的詩,打動了我。
師:每當聽到這首歌,唐老師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我的童年生活,想知道嗎?
生:好的。
師:我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是在奶奶家后面的小土坡上度過的,每逢星期六、星期天,特別是寒暑假,那彎彎曲曲的小河流,那美麗誘人的荷塘,那野花野草和野菜,系住了我和一群小伙伴的童心,捉蚱蜢,捕蝴蝶,釣魚摸螺,特別是著嫩綠的狗尾巴草從洞穴里逗弄出一只只可愛的小螃蟹……
師: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就好像是一盒五彩斑斕的糖果,甜甜的,酸酸的,每一粒都讓我們回味無窮,接下來就請你們把你認為最好的一粒糖果的味道描繪下來吧!寫一寫童年的趣事。誰先來說一說?
(板書題目《童年趣事》,沒想到,剛才還是一汪汪晶瑩瑩的眼神,變得暗淡了。課堂上冷場了片刻。)
生:唐老師,我們的童年沒有你這么快樂,沒有什么趣事寫。
生:我沒有趣事,只有永遠做不完的作業。做完家庭作業做媽媽布置的,做完媽媽布置的做補習班的作業。
生:我星期六星期天都要去少年宮學琴,回家后除了練琴就是寫作業,哪有什么有趣的事發生。
生:我也是,參加奧數班……
……
(面對這尷尬的場景,聽到七嘴八舌的言論,我不由感慨萬分:這堂作文課是無法這樣上下去了。在升學棒的指揮下,父母望子成龍思想的驅使下,我們的學生,這群孩子們怎能跳出枯燥的學習圈子,怎能真正的享受童年的快樂。課堂上,學生們的反饋信息使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調整教學構思,我擦去了《童年趣事》這個原定的題目。)
師:真對不起,老師沒有考慮到你們的真實感受,這樣吧,我們就把自己想說的在這堂課盡情地訴說吧??梢韵虬职?、媽媽或者老師提出懇請,把自己渴望擁有的童年生活、樂園情景描繪出來。怎么樣?
(板書出新的寫作內容《我渴望的童年生活》)
生:老師,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嗎?
生:老師,真的可以寫心里話嗎?
師:可以,都可以,只要能夠表達你的真實想法?,F在大家就來說說你現在最想表達的內容。
生:我最希望能夠擁有自由的空間,畫畫、聽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媽媽不要總是管制我。要求不高,只要每星期一天。
生:我不想在雙休日參加各種興趣班,我只要能去鄉下跟爺爺去田里玩就滿足了。那里可有趣了。
生:我想向教育部長提建議。(同學們笑)
師:這倒是很獨特的想法,我們來聽聽。
生:期望他能縮短我們在校的時間,星期五下午就放假,并且明文規定一個家庭只許給孩子報一項補習班。(底下一陣歡呼)
……
教學反思:
(一)動情——推波助瀾
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比绻鹿P前沒有對事物的興趣,沒有心靈的體驗,沒有感情的波瀾,就不可能寫出好作文來。在這堂作文課一開始,以一曲耳熟能詳的《童年》激發了學生的上課熱情,接著,用動情的語言描述老師小時候的童年美好生活,學生聽了娓娓動聽的語言,恍如身臨其境,產生了無限美好的情感,為接下來的習作《我渴望的童年生活》做好了較充分的情感鋪墊。
(二)隨情——心隨情動
創作的沖動來源于對生活的熱情,源于對事物的興趣。所以當上課伊始學生紛紛表示對自己的童年趣事無話可寫時,雖然當時心里“咯噔”一下慌了神,但還是清晰地意識到不能勉強讓學生寫下去,擠牙膏或者生搬硬湊地完成習作,都不是我們作文課堂追求的,因此調整了教學構思——改為寫《我渴望的童年生活》,因勢利導,讓他們就此發表意見,吐露心聲。結果,學生的作品字字露情,寫出來的文章在家長會上發給家長閱讀,反響強烈,不少家長表示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模式,而我更是收獲了用真心撰寫的好文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師一進門就讓我感到了一股無形的力量向我直面壓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殺氣?
田老師站上講臺便打開了她的超大型廣播器,怒目圓睜,歇斯底里的指責我們浪費生命。
一節特殊的課開始了——“浪費生命課”聽著這個名字讓我心里毛毛的,怪別扭的。安靜包圍了全班同學。我四下悄悄的掃了一圈,就屬后面那幾個得意了。“哼,弄到這個地步,多半是被你們幾個給連累了”我腹誹著自己的強烈不滿,心里泛起陣陣不爽。
這怕是我上過的最長的課了,我呆坐在那里無所事事,游手好閑。時間在我這里只能用“度秒如年”形容。
五分的時間還沒有過,我已經安奈不住了。趁著老師不留神給自己“開小灶”我覺得自己多可笑,這是我第一次背著老師偷著學的。我又四下看了看,大半同學和我一樣,不安、憤怒,一定難受極了。
所謂情感,是指與社會需要是否滿足相聯系的體驗,換句話說即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其相應的行為反應。情感是人們普遍共有的,情感的變化對人的心態和行為有著直接而巨大的影響,在人的事業及發展中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情感就像發電機一樣能夠正常“供電”,可以使人振奮精神,使人生活得充實,能夠提高人們的活力,促進人們保持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只要產生強烈的情感,就可能引發出相應的行動。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作用下,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且愉快地進行學習。所以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情感手段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作為英語教學中有益的補充,在英語教學環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頒布至今,部分教師對情感教育的理解仍有偏差和執行上的問題,情感教育仍停在表面。比如:部分教師只注重升學率,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學;有些教師課堂評價用語不當,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些教師課堂教學形式呆板,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些課堂活動缺乏討論合作,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等。這些問題,要想從本質上解決,我們應該結合情感教育的本質進行深入的分析,并針對情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二、英語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 教師應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教師除了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外,還需對各學科的理論有一定的了解,并不斷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改進、反思和總結,用充沛的情感、專注的精神、堅強的毅力、豐富的表情、生動的語言、嫻熟的技巧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把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統一起來,真正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熱愛自己學科的老師,他的學生也充滿著熱愛知識、科學的感情?!?/p>
2. 在課堂教學中,用合適的評價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適當的、合理的課堂評價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評價只是教學中的一種方法,教師應該通過評價讓自己更愉快地融入學生中。例如,我們可以用以下常用的口語給予表現好的學生評價:“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Wonderful.”“You are great.”對于表現稍差的學生也不要挖苦、嘲諷,可以用“Never mind.”“Take it easy.”“Try again.”等加以鼓勵,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3. 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結合當代的熱點話題,聯系課本內容,有針對性地播放積極向上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或經典的影片、戲劇、動畫、歌曲等,將豐富的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最終取得情感教育的效果。教師既要讓學生汲取語言知識,又要讓學生獲得精神世界所需的情感營養。這樣既能給學生帶來快樂的體驗,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枯燥的知識學起來富有生趣,使學生緊張的情緒得以緩解。
筆者在教“Go For It!”九年級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時,用多媒體展示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這激發了學生對中國古明的自豪感,所有的學生對這些發明都熟悉和了解,用這個話題引出新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最后引用愛迪生的名言:“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讓學生明白“If you put your heart in to it, everything is possible.”這個拓展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課后讓學生討論發明家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并思考自己以后將為社會做些什么。本課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實現情感目標的落實,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也體現了教育的本質: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
4. 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競爭意識
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志。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教師要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時刻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根主線,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活力。
筆者教“Go For It!” 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 時,給學生播放“Body Song”: Why can we see with our eyes? Why can we hear with our ears? Why can we smell with our nose? Why can we speak with our mouth? Why can we write with our hands? Why can we walk with our legs? 使學生了解了身體的各個部分英語名稱,并且通過讓學生扮演病人,培養學生關心他人身體健康的品質。通過這節課,讓學生在扮演中得到樂趣,在學習中受到情感教育。
5. 設計有效的、創新的、開放的問題,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愛家、愛國的意識和國際視野
英語課程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知識和聽、說、讀、寫的技能,還要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現代教育是國際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教育。我們的教育要走向世界,這是必然的趨勢。所以適當地拓展教材,有助于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意識,把愛國意識內化為真實的情感和實際行動。筆者在教“Go For It!”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時,導入了以美國宇航員登月事件引出的相關句型:中國人去過月球嗎?引導學生關注我們中國人在航天事業中取得的成就。雖然至今我們還沒有登月,但中國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我們世代承載著祖先的夢想,終于一步一步地在實現,這說明祖國國力日益增強。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通過中外對比和古今交替啟發學生展望自己的未來,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英語情感教育的滲透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感的陶冶。
把情感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得到情感教育,讓學生實現包括知識、情感態度、興趣和價值觀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在內的信息交流。這樣做,會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葉 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